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模板(10篇)

时间:2022-08-30 10:17:04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先巩固自身的基础,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入手,因为这是国有企业立足风险丛生的市场的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规范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急迫需要解决的课题。

1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实施状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环节还很薄弱,内部控制问题也比较突出,效果不佳。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1)会计信息质量不真实。从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其中有一半的企业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或是虚盈实亏,或是虚亏实盈。大部分企业及其领导人员出于某种目的,故意虚报财务报表相关信息。(2)经营效率低下。目前我国有很多国有企业处于经营困境,经营效率低下。由于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管理不集中,决策程序错综复杂,效率低下,决策意见不一致,从而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又或者是决策过于轻率、简单,无人敢于承担决策责任;有些企业甚至是高投入,低产出,由于没有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导致管理成本上升,耗费提高。(3)违法违纪现象严重。我国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做出违法违纪行为,如非法走私,造假、偷税漏税等。有些企业内部的高、中级管理人员、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和其他内部人员利用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资金,盗窃财物或与企业外部不法人员勾结,利用各种手段,非法侵占企业资产。

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内部环境不理想:①权利制衡机制难以形成。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在许多国有独资公司即便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董事、监事还基本是企业的“内部人”,同样没有摆脱内部人控制,且不少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合,难以形成权利相互制衡、权责分明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②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容了解还不全面,对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例如,有些为了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知名度,大肆弄虚作假;有些企业缺乏良好的价值观,最后导致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出现。(2)审计监督不到位。总体来看,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功能弱化,尤其是内部审计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不独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够,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经常化和没有体现风险导向原则等。这样很容易弱化风险管理责任,不利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3)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一些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包括客观上不知道有哪些风险、主观上不重视风险,使得在风险评估阶段不了解有哪些风险,不知道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在风险监控阶段,对潜在的风险没有良好的判断和感知,不知道如何积极应对风险,只是被动接受风险,尤其是企业面临危机时更容易忙中出错。(4)高素质人才短缺。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使国有企业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金融投资管理和改制重组中的风险管理人才、资本运营人才等高级人才十分短缺。国有企业的人才进出机制不畅通、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是造成高素质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3 我国国有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改善支撑环境。支撑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影响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系统及监管活动的设计和运作。针对国有企业内部环境的现状,从企业法人治理、组织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了内部控制建设“强支撑”的基本原则。(2)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也许不是最直接的表现因素,可它却是最持久、有效的作用因素。它能够内化于行动者的意识之中,起到制约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准则,使其得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责任及权利义务。因此,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实现员工的自我控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3)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内部控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就需要借助风险管理的实施手段,才能减少企业内外各种风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使得企业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具体来说,风险管理包括:设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分析机制;设立风险预警制度;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制定风险报告机制。(4)促进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促进信息沟通,从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5)强化内部审计主导的内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企业内部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单独设立内审部门并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内审部门能够独立客观地行使审计职权,对董事会负责,不受公司其他部门或者个人的牵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内部审部门的监督作用,保障企业规范运营,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切实保障股东权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要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因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运行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2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控制 规范 风险 机制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引起我国各行各业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评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为有效控制企业风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2006年6月为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会同审计署等五部委2008年6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再次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企业防范风险、控制舞弊、促进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剖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自我免疫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与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和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两者相同点:(1)目标一致性,均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经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实现发展战略等5个目标,首要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终极目标是实现发展战略;(2)都强调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3)也都是企业全方位的管理,明确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都是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需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4)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绝对保证。

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1)在报告目标的范围上风险管理有所扩展,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报告范围由“财务报告”扩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报告;(2)在内容上风险管理更丰富,引入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等新概念;(3)两者侧重点不一样,风险管理更偏向过程的前端,更偏向于对影响目标实现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是一个更为独立的过程,而内部控制更加重视实施,嵌入到企业各业流程的具体业务活动中,融合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可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的现代管理元素,不存在包涵或被包涵关系,也无法完全替代,两者都是公司治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已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有一些风险管理策略,但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尚不容乐观,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其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设计不科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只是形式上挂个名,没有实际行使监督治理职责,导致董事不“懂事”、独董不“独立”、监事不“干事”。企业管理者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应有尽有,但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现象。一些新开展业务领域,其风险容易发生的关键环节没有有效控制措施。制度执行流于形式,主要有3种情形:一是执行不到位,出现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现象,纸上写的、墙上挂的是一套,执行的是另一套;二是不愿意执行,因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够、能力有限,以忙于具体工作业务为由没时间去执行;三是故意不执行,为谋求个人利益,先把水搅混,好从中摸鱼。

3.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外部监督未形成有效合力。有的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或纪检合署办公,有的虽然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形同虚设,不具备真正意义上审计的独立性,从而缺乏客观性,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也不让追查,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监督作用。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督部门在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中,监督标准不一,各种监督职能交叉,各监督主体缺乏横向沟通,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4.风险管理薄弱,缺乏有效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缺乏有效对已经面临的和即将面临的风险作出系统分析、整体评价和管理风险的机制,没有制订具体的风险控制点,也没有将风险控制点分解和责任控制到岗、到人;一旦盲目扩张出现了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灭火式”风险管理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差。更没有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

三、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大环境下法规政策和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缺陷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企业本身对内部控和风险管理制重视不够、设计制度不足、执行和监督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个性原因:

1.我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其理论研究基本上借鉴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相关理论,与实际国情、行业特点结合不够。在《配套指引》出台之前,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倾向于定性描述,缺乏具体标准,没有实务操作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和客观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由上级任命,且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企业内部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容易产生、等现象,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阻碍国有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性问题。

2.没有风险文化,缺乏风险意识。没有风险文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失去了灵魂,缺乏风险意识,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源。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一方面风险意识淡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比较重,另一方面求稳心态较重,经营偏保守,注重规避风险,而不是管理风险,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并利用其发展机会。

3.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评价,并根据测试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内部控制评价是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行之前,一定要对其完整性、有效性、符合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然而,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制订过程中,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进行评价,更没有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经营业务拓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订。这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根源。

4.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缺位。长期以来,对企业员工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以目标利润、经营规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激励约束机制缺位,直接造成企业制度没有执行力。

5.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才。内部控制制度制订合不合理、能否有效执行、监督评价能否公正客观,都取决于人的素质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知识新、阅历广、综合型,而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人才。

四、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内部控制规范。国有企业要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订适合、适度、适用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册》。这对于指导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序运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完善法人法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法人治理结构由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组成,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规范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权限,保证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制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实施,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企业应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为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国有企业应该建立由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授权内部审计机构监督评价职能,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将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覆盖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可以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财政部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和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监督检查,同时协调监管政策,规范监管口径,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4.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国有企业要建立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与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制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利益约束驱使企业全体干部员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另外,要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制度的威慑力和执行力。

5.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自我免疫机制”。国有企业应致力于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即围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并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区分关键控制点和非关键控制点,再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将风险控制点层层分解到岗、到人,从而构建出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从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评估和分析的产物,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是风险管理的支点;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上,而内部控制的实施经常运用风险管理的的方法。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对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权责利相制衡的体制保障。只有保证内部控制监管的独立性,明确高管层的责任,实现管理层与内审机构的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形成“自我免疫机制”。

6.注重内部培养和外聘选拔,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首先要熟悉国家和行业法规政策、企业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讲政治、懂技术(计算机运用技术和审计技术)、善沟通、会理财,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聘选拔相结合,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现代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国有企业只有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优化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度规避风险、机制控制风险,责任降低风险,才能为风险管理奠定扎实基础,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3

国有贸易型企业的财务风险界定,同一般的企业类似。目前在国有贸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方面的财务风险。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等;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如何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是当前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分析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一)从资产的负债状况里分析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资产负债方面分析,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由自由的资金与长期的负债构成,流动资产则用来筹集流动的资产。这种资本类型是比较正常的结构,属于风险比较小的一种;第二类是负债表中出现红字,这表明有一部分资本已经被亏损,因此,表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财政上的危机,应当被注意;第三类是资本已经被全部亏损,而且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形,此时是最危险的状况,应当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二)从企业的收益状况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从企业的收益方面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层次:一是企业的经营性收入扣除相关的经营性成本后获得的收益。二是在经营性收益的基础上扣除相关的财务性费用后的收益,这类收益称为经常性收益。三是期间收益。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第一类风险是,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十分警惕;三是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显现。反之,如果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种类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加以防范,但是,到目前为止,企业在财务风险的防范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我国的国内贸易型公司,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都不多。不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缺乏财务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就十分容易导致潜在的风险被触发,从而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比较缺乏

企业的财务风险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先兆,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当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风险预测机制比较匮乏,因此,在很多时候,企业很难预测到相应的财务风险。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根据财务风险做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因此,当风险真的到来时,会使得企业猝不及防,从而导致十分严重的损失。

(三)盲目对外投资导致企业损失大量投资机会与资金

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系统与分析决策系统,因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企业一般急于求成,想要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就很容易掉入投资的陷阱中去,导致企业在对外的投资中十分盲目,没有针对性与目标性,也缺乏清晰的规划性。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投资的损失。

(四)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弱化

财务部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企业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业务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财务部门中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财务监督的职能,对国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大多数只是对企业资产进行监管,对业务的监管却不完善。财务的监督与服务没有达到统一,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效果,起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作用。

(五)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脱节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国有企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然后针对分析的结果,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有的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时,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没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没能与企业层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国有企业无法使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分配,这极大的降低了国有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在控制财务风险的时候,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与目标,而不能把杜绝一切风险、控制与解决一切风险作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应当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相关风险的存在。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上,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工作。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企业想要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首先应当树立相应的风险意识。在企业制定和实施某一方案或计划时,在考虑到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要充分意识到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同样的,收益比较大的,也可能意味着风险比较大。为了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时,应当坚持谨慎的原则充分考虑得失利弊,分析收益与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国有企业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推行,探索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还要确保财务人员具有风险意识,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将内部控制当作日常的企业管理。国有企业还要进行多元化的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应当发展相应的企业风险预警文化,完善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风险管理也需要风险预警文化作为软支撑。丰富和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可以对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起到良好的补充与辅助作用。企业应当努力发展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要努力普及财务风险的相关知识。一是企业应当大力培育良好和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二是企业还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的风险预警文化,使得风险预警文化深入人心,逐步落实到行动中来。

(三)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的管理

在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中,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加强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在企业使用资金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核与批示制度,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资金的使用规模与使用渠道,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调度。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每笔资金的进出,企业都应当进行严格的记录,同时还要建立一种相互监督与制衡的机制,保障资金使用数据的真实性。只有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与使用,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从而在保障公司财务的安全上迈出重要一步。

(四)企业应当完善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企业的决策机构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企业的决策机构应当做到从根源上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机构要具有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与防范能力。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应当从多方面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一是企业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决策机构。要完善企业的股东会与董事会的人员结构与组成,为了能够使得决策机构具有良好的财务风险预测能力与防范能力,就必须要求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成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在处理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二是要建立一套公开透明、民主的决策方式,在企业通过一套方案时,应当不仅仅征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与意见,也应当适当地征求企业普通员工的意见,这样做有利于企业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三是要重视企业监事机构的作用。监事会与监事人员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监事机构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多方面的监测,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科学设置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一是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量入为出,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二是企业还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控制、目标成本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与预算目标不相符的地方,并及时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子公司的有效控制,规范子公司的行为,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品行,为财务部门进行更好的监督与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国有企业要建立财务与业务统一发展的内控机制,将财务部门监督与服务的中心前移。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变化,充分的考虑财务风险监控面临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制度,保证财务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企业首先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应当认识到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防与监督机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进行汇报,以使得企业可以做相应的准备与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总之,应当综合各种手段,降低企业风险,努力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作者:彭秀峰 单位: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三凤.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2(23):70-72.

[2]迟丽华,于雪.新《企业财务通则》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生产力研究,2011(9):198-200.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4

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财务管理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因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引发风险。首先,财务预算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事后管理现象,财务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财务监管不到位,易导致资金流失,费用成本严重透支;其次,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导致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决策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2复杂的改革环境提高了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等特点,很容易受内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内外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可能因为得不到准确的信息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能很好地把握改革策略和机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这就可能带来财务或经济管理上的风险,阻碍企业改革的实施。

1.3改革过程中体制转换产生了新的风险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必经阶段就是进行财务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旧制度与新制度之间衔接性差,由此带来的风险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而难以控制,进而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疏忽遗漏,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损失。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流失。这是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不清晰容易造成权责不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国有控股产权转让程序不规范,都会导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

2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2.1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要想在改革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风险,必须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让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活动中来,帮助基层财务人员的树立财务管理观念,严格遵守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制度,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财务信息不准确造成的风险。另外,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化的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中,要加强会计、审计等部门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防范控制财务风险

要想切实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上尽量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一个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为基础,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的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搜集到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指标,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的目的。

3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3.1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进行改革,面着对复杂多样的财务风险,只有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要根据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对改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等,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真正的控制风险。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应从整体业务范围出发,在改革的进程中进行超前、系统的风险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防止由于缺乏预警而导致风险的出现。同时,在全面制定执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规范设计各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应对策略,为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2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衔接,避免由于制度衔接不好而导致的财务管理漏洞。在这方面可以在改革的中间阶段使新旧财务管理制度并行,保证企业各项财务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新制度运行准确无误后再废除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改革前后各类账目的交接工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有效防止改革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3.3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流失、成本费用严重透支的现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目前一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成本控制还停留在粗放水平上,财务数据报表的编辑标准和方法不能统一,大量的财务数据文件存在造成数据统一难,管理难。因此,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来改进成本控制质量。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5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的状态,而财务风险更具体地表现为企业在参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资金筹集、资金投入、资金耗费、资金回收及资金分配等一系列环节上出现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图1)。具体来说,在资金筹集环节,会存在由于资金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发的风险;在资金投入环节,会出现资金使用难以达到期望收益率的风险;在资金耗费环节,会出现各种资产的资金耗费率超过社会平均耗费率的风险;在资金回收环节,会出现产品滞销导致资金回收困难的风险;在资金分配环节,会出现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和支付股利,以及由于分配政策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财务风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的信号,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是,财务风险常常是财务危机或困境的前导。如果任由财务风险发展和积聚,企业财务状况会一步步恶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逐步陷入被动,表现出财务亏损、资不抵债甚至企业破产等问题。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延伸,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必须加强对各个环节资金运动和相互关系的管理,避免财务风险恶化危及企业生存。

二、控制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发展中贯穿始终的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逐步确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凸显,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前行,财务风险始终如影随形。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

在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其所受到财务风险的冲击和影响远比其他性质的企业严重得多。首先,受经济运行机制和自身组织形式的制约,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垄断行业,企业一方面无法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另一方面长期受到国家政策性扶持,其应对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低于竞争性行业,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在不断的“国退民进”浪潮中,逐渐丧失保护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会受到冲击,为引发财务风险埋下隐患。除了政策性保护使这些国有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外,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的价格水平低于市场水平,受此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其次,计划经济给国有企业遗留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和较重的社会包袱,落后的机制、过多的冗员束缚了国有企业获得相对有利的发展机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高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最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不透明,不仅关联交易、暗箱操作会带来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而且在高风险投资方面也倾向于铤而走险,使企业正常的资金使用偏离正轨。

(二)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其财务风险更具破坏性

受20世纪80年代国家资金供应方式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80年代的不足10%迅速上升到90年代的超过60%,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5%以上,2012年中国中铁、中国建材等一批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85%左右。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高,使国有企业承担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再加上经营业绩普遍下滑,资金收益与利息费用倒挂,贷款利息严重蚕食盈利,财务杠杆效益无法发挥,成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通过金融风险的传导上升为国家风险,引发经济危机。不仅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会导致财务风险扩散,而且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发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乃至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以银行贷款为例,七成以上的贷款流向国有企业,银行体系的呆坏账也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一旦国有企业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资金链断裂,将给国家金融体系以沉重的打击,也给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隐患。

(三)国有企业改革将会使财务风险更加显著

国有企业改革被赋予引领中国经济转型的厚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整个经济格局的走势。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将会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资本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方面有所突破。当然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强,产权结构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经营风险凸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会受到更多考验,完成绩效指标的难度较以往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会更高,也会更加显著,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会面对更多的挑战。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控制财务风险是打造国有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只有从源头抓住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才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增加了国有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

从长远来看,盈利能力能够形成防范风险的财务基础,给企业供给稳定的现金流,并增加企业的偿债和信用保障。然而复杂的外部环境往往会使企业经营变得难以预见和全面掌控,经营风险导致的资金问题最终会累积形成财务风险。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长期受政策保护的国有企业盈利难度加大,更增加了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投资缺乏科学论证和管理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投资的非科学性,对投资环节和要素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导致资金收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亏损。首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长期缺乏投资管理理念,没有对投资市场信息全面有效分析,投资领域存在领导意志高于集体论证的现象。其次,国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缺乏对投资市场信息的系统研究,有些项目没有可行性分析就盲目上马,有些项目为追求速度盲目铺摊子,为追求高利润盲目投入不熟悉的领域,这些没有经过科学手段和方法检验的投资多半会造成投资无法按期收回。最后,国有企业内部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动态管理,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止损,重投资轻管理的模式就会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

(三)筹资决策失误频发

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般非常注重资金筹集的数量,然而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及期限的不合理也会增加国有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负担,筹资失误会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从规模上看,筹资规模过小不能支撑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经济损失,筹资规模过大又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资金利用成本而引发财务风险;从结构上看,债务比例高能够增加财务杠杆利益,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波动,偿债压力就会大大增加财务困难;从方式上看,无论直接筹资还是间接筹资都各有利弊,过于依靠某种方式筹资不仅会增加资金使用费用,而且还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从期限上看,筹资与投资的期限不匹配或者筹集资金内部期限的比重不合理,都会加大企业债务偿还的风险。

(四)资产缺乏足够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变现能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资金量匮乏、存货积压、应收账款管理不力等都会引发财务风险。一方面,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坏账比例不断增加,各种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减弱,由资金流量导致的支付能力下降会酿成财务风险或危机;另一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较慢,201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平均为2.21次/年,比私营企业的3.55次/年大约低60%。同时,各种信用风险也会使企业的现金流面临波动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财务的不稳定。

(五)制度和主观因素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管理层级多、行政干预多的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现实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不够,往往出现了内控问题后才开始“亡羊补牢”,缺乏主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给财务风险的发生留下了漏洞。此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财务决策机制没有监督也是国有企业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的先天缺陷。除了制度因素,主观上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主人翁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更加容易暴露。

四、控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鉴于控制财务风险对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固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分析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入手,以防范财务风险为重点,深度挖掘自身风险管理潜力,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以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财务风险的基础性防范

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理顺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四个层次的关系,使之既相互制约而权力又不相容,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当治理结构的逻辑关系理顺了,财权配置也就自然明晰了。国有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和权力,使其能够为作为出资人的政府提供权益上的保障。董事会对外代表企业,对内负责经营和管理,并且是重大财务与经营事项的最终决策者。从控制财务风险的角度看,董事会对国有企业财务运行的约束体现在对资产负债结构、成本费用控制、日常资金运作等全面掌控,从宏观层面保证经营目标、财务目标落实。除董事会之外,监事会的财务监督也能在控制财务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监事会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不合理的执业行为进行限制,维护国有企业的最大利益,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二)以重点环节为抓手形成抵御财务风险的屏障

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是对投资和筹资行为的规范,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

在投资环节,首先,加强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要以稳健为前提安排适当规模的风险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分析和风险预期,避免投资项目的主观性、盲目性和冒险主义。其次,国有企业除对投资决策特别慎重外,还要加强对投资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监控和跟踪,因为任何投资项目都必然存在着风险。特别是在重大金额和重点领域的投资,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评审,并建立严密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最后,国有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责任制,把风险防范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避免责任不清造成的投资失误和监管不力。

在筹资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安排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债务资金和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国有企业要在利益和风险的权衡中选择两者合理的对比关系。这不仅能使国有企业获得最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还有助于提高偿债和再融资能力,扩大国有资本未来盈利效率。适度的债务资金水平既要满足投资需求,提高企业投资的净利润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可以通过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等一系列指标监测国有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固程度。

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要重点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建立销售责任制,划分客户信用等级,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避免应收账款管理失控造成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

(三)以内部控制为支撑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

控制财务风险最直接的方法是从国有企业内部寻找突破口。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层都对财务风险具有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操作方面,包括授权审批、会计记录、资产保护和预算管理等。由于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因此,资产保管应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着力点,要重点加强对国有实物资产的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同时针对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建立资产损失内部追责制度。二是内部审计方面,国有企业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原因,及时整改,切实做到有制度可依,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需要将其与日常的财务监督相结合,对财务风险筑起如“防火墙”般的安全屏障。首先,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重点加强采购、销售和资金使用等环节的财务监督。从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上,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并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责任,把财务监督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涉及资金的每一个环节上,堵住因舞弊或差错造成的财务风险漏洞。其次,利用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掌握。通过对会计报表、会计政策变化以及关联方交易的解读和监管,检查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并提前作出相关决策。

(四)以预警机制为起点促进财务风险的防范端口前移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在现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较为敏感的财务预警指标,从而判断国有企业是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还需要与诱发财务风险的源头密切相关。在实务操作中,国有企业可以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与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衡量当前财务风险水平,以国资委每年下达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不同的风险区间,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具体指标如表1)。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6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险一般被认为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管理当中,经营风险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企业经营的目的就在于赢利,但企业风险大大的的制约了这一目标。因此,在国有企业中,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最终目标,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就成为一道必须解决的课题。

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合同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财务风险等,外部风险则包括市场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风险等,下面以合同风险、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例,详细分析如下:

(1)合同风险。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是企业的经常性事务,但是由于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从业人员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缺乏认识等原因,就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如在合同签订阶段出现的合同主体不当、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不全面有漏洞、违法签订的无效合同等风险,如果企业不重视这种风险,并且想法面对,就可能因此承担违约责任,对企业的信誉和日后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2)质量风险。随着消费者自身权益意识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如不重视商品质量对消费者可能是身体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对企业自身也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3)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制度管理上的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可能会出现虚构支出,公款私用等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财务管理的现象,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勇于面对,并通过制度的设计,监督的强化来降低财务风险。

(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表现在两个层次:①市场竞争,企业在特定行业特定地域,必然面对着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改进自身从而增强竞争力,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其中,被其他企业吞并或由于没有竞争力难以为继下去。②市场行情,这主要是指企业面对的经济形势,比如所需原料短缺,可能就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来购买材料生产。 二、存在其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收益与风险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二是决策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部分的国有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三、如何对经营风险进行防范、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其次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此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结语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建立一套有效的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同时根据市场变化,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使国有企业在未来前景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杰,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J],时代报告,2012,9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7

一、引言

内部审计即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进行调查,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控制制度来衡量是否存在管理缺陷或漏洞,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存在舞弊等行为,并且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落实,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因素。首先,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当前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对上级审计部门直接负责,又在人事关系上受到国有企业的制约,基于双重领导的作用下,势必会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推动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的外在动力,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来自审计或财务、会计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风险管理、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需求。然后,从审计模式上来讲,因为受到计划经济和行业保护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较慢,其内部审计模式较为落后,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这与目标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最后,国有企业错综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际关系也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2.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因此它不像国家、社会审计那样有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因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然后,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逐渐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措施

1.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上看,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实现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手段。其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评价和检查,实现有效地咨询、监控、信息鉴证以及风险预警等活动,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控依据,并且也能更好地对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是完善和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应该提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对内部审计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处理和管控。2.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独立性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受管理层影响较大的情况,应该给予有效地处理和应对,确保审计意见的真实有效,这也是强化风险控制的重要思路和对策。比如,国有企业内部对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化调整,从人事关系、薪酬发放、职务晋升等方面保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审计部门同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关联。3.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该把审计流程和审计意见公开化、透明化,以监督来促进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化发展。从国有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明确内部审计的岗位职责,更好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行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和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4.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估。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项目责任制的思想理念,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和职责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在出现内部审计工作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追责。在当前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完善上,也应该积极引入相应的检查和监督考核制度,提升审计风险意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关职能机构应该从质量评估的角度,给予有效地监督控制,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约束能力,并且必要时也可以建立评估小组或配合外部评估机构,更好地规避和控制各类内部审计风险,规范内部审计行为。5.加强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在当前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在岗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可以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活动,让在岗审计人员可以更好认知新审计制度和职业发展的相关要求,实现对当前审计工作重点内容的把握。在培训工作开展中,也要注重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让在岗审计人员可以积极转变自身的工作观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审计工作,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风险因素,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从人才的角度入手,提升审计队伍的战斗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国有企业内部业务活动规范和高效开展的关键。而在内部审计中开展风险控制,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切实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各类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芳,周大伟,杨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2(06):137-138.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8

一、国有企业联合采购中的风险问题

(一)国有企业在联合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它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这样一来它们的联合采购中的资源选择会增多,但是也加大了联合采购风险。例如,在采购过程可能会存在很多意外情况,这涵盖了人为、经济以及自然等多种类型的风险。具体地来讲,如果国有企业在联合采购中没有做好采购预测,这样就会导致物资难以满足各个国企的生产要求,或者远远高于采购预算、或者供应商不能及时高效地供货、或者联合采购的货物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供应商相互之间有不诚实或者违法行为等。从工程项目的材料设施来看,国有企业在联合采购股可能会存在管理缺陷、不恰当的运作、受到外部事件的较大冲击等。这些未知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国有企业的联合采购失败,这样就会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类型分析

从国有企业在联合采购中的风险来看,重点分为以下两种:外因型和内因型的联合采购风险。从外因联合采购风险来看,涵盖了意外;价格;采购质量、技术进步、合同欺诈等风险内容,而且有的合同主体身份是虚假的。通过假冒、作废以及伪造的相关票据和产权证明来充当合同担保,在接收对方当事人的预付款、货款以及担保财产后跑路了,还会和联合采购的国有企业签订空头合同,供货方仅仅是“皮包公司“。此外,还可能会转手倒卖骗来的相关合同,进而谋利,无法保证国有企业采购的所需物资。此外,还可以会跳进供应商预先设置的合同陷阱,例如供应商可能会中止采购合同,可能会不遵守合同规定,导致联合采购的国有企业损失惨重。

内因型联合采购风险涵盖了以下内容:市场需求已经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采购计划的准确性;不科学不合理的采购计划管理技术,和目标发生了偏离,导致了物资采购风险、此外,还有合同风险以及存量风险等内容。极可能会因为采购量不够而导致生产中断,也可能会因为物资采购过多,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积压,资金都沉淀在库存当中,资金能够获取利润的机会也就不复存在,还可能会造成存储损耗的风险。再者是在联合采购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估计市场行情,导致了进货的盲目性,形成了价格风险。再就是人为因素所形成的责任风险。

二、降低和减少国有企业联合采购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起供应商风险控制体系

从联合采购的国有企业来讲,要确保建立联合采购范围内的供应商风险控制体系。第一就是要详细地调查供应商的相关品牌、规模、研发能力、信誉以及销售业绩等内容。对国有企业来讲,要派人实地考察对方公司,开展供应商风险体系评估活动。此外还要成立评选质管、采购以及技术部门等形成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全面地评估供应商在质量、交货能力、技术能力、价格水平以及服务等。第二是要论证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以及交期的产品,在初次合作基础上,国有企业再逐步加大联合采购的力度。国有企业要每年都开展对供应商的年度评价活动,如果合作顺利,可以邀请这些供应商到公司沟通关于明年的工作打算。制定联合采购规划,切实执行和监督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到领用的诸多环节。

(二)强化联合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

在联合采购招标过程中,要加大招标和签约的力度。再就是要强化在签约方面的监督。检测合同条款在遵守政策法律的情况,避免合同内容违法、当事人不具备合格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僭越等情况。

3.强化审计联合采购合同执行情况

首先要审查合同内容以及交货期的执行状态,再就是要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状态。再就是要审计不合格品控制的执行信息和情况,关注和处理合同在履行违约方面的纠纷情况。

4.强化采购物资质量控制

强化联合采购物资的质量,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质量风险。要按照采购物资的使用安全情况来分类,根据样品的采购方式来查找货源,在通过样品安全测试后,才可以大批量地进货。

5.建立联合采购过程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国有企业联合采购过程中,要联合采购主体、生产资料、生产环节的不同,构建起完整体系的联合采购绩效考核制度。这样就可以将联合采购的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操作指标以及责任,可以切实落实到各个国有企业的具体部门和个人,从经济效益来开展考核,切实降低和建设采购风险,做好责任风险控制。

6.完善内部控制程序和人才建设

要在国有企业开展联合采购过程中强化内控制度,进一步增强采购业务员的法律观念、职业道德。此外还要强化管理和培训采购人员的工作。使得他们动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还可以很好地把握材料、设备等行业知识。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9

关键词:

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控制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企业日常业务处理和会计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业务处理和会计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影响。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加大,财务人员需要职业判断的事项也不断增多。全面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增强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财务会计基础比较薄弱,数据敏感度不够老财务人员的会计基础非常扎实,对借贷理论和勾稽关系运用的很严密。着眼于细节处,用内控的角度处理实务。日常的工作多以核算为主,财务分析涉及较少。随着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普及,计算机核算代替了手工核算,财务人员无需把大量的精力应付在日常的核算工作,多需要在核算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财务分析,找出内控的不足,进行改正。由于不需要进行具体的核算工作,就是按照运用既定的借贷理论去处理日常业务,对数据内部的勾稽关系缺乏一定的了解,往往不愿意更深入地去了解相应的业务原理。对数据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只追求获得结果,不追求获得结果是否准确。比如:支付相关费用,取得内部用款申请后就直接列支到费用中,不追踪收款单位发票开具与否;收取一张客户支票,不管这张支票是远期还是近期,支票到期是否可以获得兑付等。

(二)财务管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当年,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信贷、外汇政策、汇率和通货等,都成为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对由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敏感度不够或者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预见,相对财务管理基础偏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些不足,反应比较落后,隐藏了很多的风险。比如:对产品毛利降低进行分析,不分是售价变动还是成本变动的原因,感性判断为成本增加,原因笼统描述为领料成本扩大,至于为何扩大,就表述为产品更新版本等原因,并不区分是材料成本浪费还是技术造成领料成本提高;为了解决生产周转资金需求,公司进行了短期贷款,但短期贷款节节高,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偏大等。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企业内控控制体系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等而建立。领导层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内控体系的顶层设计,往往是为了应对上级或者外审机构的检查才建立起来,公司所有的业务环节不一定全被覆盖到,业务处理过程中就怕流程多,能够简化进行简化审批流程;虽然搭建了内控制度,从内容上看也是非常严谨的,但如同虚设,走形式,执行率不高。在缺乏规定流程情况下,业务照常进行。比如:用款申请单上缺乏部门领导签字就付款;采购入库单上制单员和复核员为同一人;岗位职责中,出纳负责取得银行对账单,核对银行日记账,并编制银行余额未达事项的调节表;带款提货时,仅凭内部用款申请就付款,没有及时取得采购合同等。

(四)风险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虽然认识到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但对风险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对风险的后果认识不足。(1)资金风险方面:为了保证企业全年的经营净现金流指标,在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居高不下情况下,每个月度依旧采取量入为出原则,导致应付账款升高,时间较长账龄的应付款增大,企业面临诉讼的纠纷事件也猛然上升;随着应收账款的提高,由于没有及时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容易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可能是3年以上,也可能是5年以上,只能成为坏账。同时因为证据不足,该应收账款只能全额计提坏账,不能核销,长期挂账,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税务风险方面:国有制造企业成为很多地方的纳税大户,增值税等纳税额很高。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人员接触的就是开具发票,收取发票和抵扣发票等,鉴于增值税发票的可抵扣性,给客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和收取供应商发票是比较常见的业务。但时常发现有:企业把发票快递或者其他方式给客户,但客户说没有收到,而企业也没有留下快递或者发出的依据;供应商发票虽然开具给企业,但一直保留在采购员手上,如果采购员一更替,容易造成该发票由于过期而无法抵扣;供应商开具发票,并把采购发票快递给原先业务人员,但企业对接的业务人员已经辞职;进口元器件,由于无须马上支付款项而暂时没有认证抵扣海关增值税票,直到超过抵扣期导致无法抵扣,而且金额较大。

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和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大多为80.90年代的青年,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可通过几方面打好基础:1.从原始数据的制证、凭证的复核、记账、结账、对账、银行余额调节表的核对一直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每项工作,都要做到准确性第一、及时性第二。只有数据工作做扎实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分析报告才会客观可信。2.围绕规章制度和日常容易出错业务,可采用定期答卷考、抽查考的方式来进行,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基础。3.现在财务人员都是工作急需情况下上岗,对生产制造业务流程很不熟悉,处理业务过程中容易按照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做,一旦情况变化就不知所措。可采用不定期去车间、生产部门和经营部门实习,了解业务流程,尤其对采购、成本和销售岗位财务人员都有很大帮助。4.企业准则在不断更新,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可通过外部培训方式提高财务人员技能,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效益做好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的顶层设计,打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上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规范。1.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票据交接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差旅及报销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内控基本规范-销售与收款、内控基本规范-采购与付款、内控基本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基本规范-成本费用、内控基本规范-存货、内控基本规范-税务管理等。只有不断补充完善制度,财务工作开展才能得到保障。2.建立和规范财务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年度梳理各类分析,月度风险小汇总、季度风险大汇总、季度经济活动及风险分析、年度财务风险及总结报告,对各类风险进行跟踪分析,包括强弱程度、建立风险库等。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之有效财务人员日常业务中要考虑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对预算外使用的资金,一定要在合理评估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审批流程,从而保证企业资金管理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使用;对于长期应收应付款,要重点管控,并合理利用银行信用,不影响生产周转,尽快资金回笼;实行收支两条线,在年度预算情况下,编制季度、月度资金计划,及时反映资金动态,对偏差度较大项目及时纠正预防。4.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获得预期收益全面预算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大工具。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编制预算,体现可控性,预算目标要进行分解,并落实到部门,提高执行效率。多角度,多层面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督和考核,提高预算执行率,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对预算方案,区分轻重缓急,区分优先原则,分解落实进行,确保费用发生的合理。5.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效益区别以前从采购环节才考虑成本的控制,采用产品成本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从设计开始就重视成本的控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月度、季度分析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寻找是量还是价造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按照会计准则确认收入和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培养加大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成功实现风险分散和转移企业很多业务环节存在着财务风险,包括任何一个工作失误也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1)在人员配置上: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防;培养负责的员工,调动相应的主观能动性,是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关键;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鼓励职工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极好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2)在数据利用上:以企业预算、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数据为依据,利用财经理论,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机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采用横比、纵比等方式,对于异常值及时进行预警。这些指标也可包括两部分:采用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作为补充的方式,对指标定期不定期进行分解和测算,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

(四)财务人员要廉洁自律,提高职业责任心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很多商机和挑战,财务人员也面临着一系列诚信问题。作为财务风险的直接面对者,要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加强道德建设;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岗位的优越感。要通过国家法律和财经法规及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大自身的约束,提高自身的自律;要站在内控的角度,宏观去分析经济数据后面存在的潜赢或者潜亏,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提高企业的效益;要加强后续教育学习,通过新知识的不断补充和财务人员的相互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推动企业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例10

1.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资金风险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大笔投资的粗放行为和用钱的随意性。形成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国企资金充足,领导和财会人员没有缺钱的经历,形成的思维定势一时难以扭转;二是大笔投资的效果没有追责机制,多是以“交学费”了结;三是国企领导轮岗频繁,在任领导存有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现象;四是国家资产毕竟不是自己的腰包。由于领导和财会人员缺乏资金风险意识,企业不可避免出现资金流失或无效益风险。

2.企业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多笔资金使用唯长官意志。

国企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资金使用讲究“一支笔”,能不能用钱取决于“一把手”的判断和意志,虽然大规模投资有职代会表决通过制度,但多笔大、中额资金使用由一人一脑决策难免造成失误,足以造成资金使用风险。如果出现私欲作祟,国有资产(资金)流失将无法控制,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3.项目投资存在科学论证不足和多头分散现象,形成投资风险。

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国企项目投资失误或低效率要比私企、外企高出1.2倍。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初期的项目投资缺乏严密科学的论证,项目投资多出于国家有关部委的指令或企业领导的政绩需要。随着发展,项目投资有了论证,但仍达不到严密科学。二是多头分散投资,造成投资效益差,失误率增加,特别是集团公司企业,下属子公司多为法人单位,有权使用资金进行投资,由此形成多头分散投资,使资金使用出现低效率风险。

4.企业缺乏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资金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预警和纠正。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原本没有资金风险预警机构和制度,随着企业管理的改革完善,少数企业建立了资金预警机制,并取得了成效,但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使企业资金风险少了一道防线。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

1.提高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资金风险意识,增强维护国有资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扭转国企领导资金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经济完善,国企资金使用也进入有偿时代,那种国企不愁钱、没有就贷款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企业领导要树立珍惜资金、高效使用资金的理念。谨慎使用资金,严防资金风险,为企业负责,为国家把关。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投资效益追责机制。从领导决策到会计审核,落实层层责任制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终身制,以此增强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资金使用、把关审核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减少资金风险的发生。

2.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等方面入手。

在资金使用方面,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发挥财务人员的审核监督职能,依照合同协议审核每笔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帮助“一把手”把好资金使用关,减少领导用钱失误。审计部门定期对资金使用进行审计。企业要制定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并严格按预算安排支出,用制度遏制人为资金使用失误和错误,减少资金风险。

3.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

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成立企业投资公司,统一项目投资和对外投资,集中资金使用,发挥资金效益,提高投资收益率,解决多头分散投资低效率问题。

4.加强项目投资科学论证,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率,增加投资回报率,减少投资风险。

项目投资论证要形成制度,制定严密的运行程序,聘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论证、评估。组织专业人员考察国内外相同项目现状和效益。召开职代会,通过职工代表广泛听取企业职工意见。通过层层论证把关,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减少或杜绝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