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1 16:49:26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1

一、研究背景概述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的重要职责,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等特点,市场规模有限,综合实力不强;在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的重压之下,为了与之抗衡而片面追求业绩与利润,忽视了基础监管和信贷审查等基本的风险防控工作,从而引发了很多棘手问题,如总体规模小、不良资产多、信贷风险大等,而由此造成的重大损失也不绝于耳,有的甚至演化成波及地方金融业乃至社会稳定的巨案。为此,必须强化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防控机制建设,分别针对操作风险、担保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应对和预警对策。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以及面临的复杂的银行业竞争格局,使其信贷风险呈现出集中度高、地域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等特点。针对自身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对自身资产规模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可以避开因融资渠道相对欠缺而导致的资本不足的缺陷,维系自身正常运营与发展。加快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努力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与优惠,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理念,对于打破城市商业银行地域局限,扩展业务空间,减小贷款集中规模,充分利用地缘性经济优势和决策链短、信息传递快捷的优点有重要意义。因此,充分重视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与管理,有利于正处于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变革调整期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中存在的困境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的特殊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风险集中度高,如果把那些净资本为负值的城市商业银行剔除,城市商业银行很少有单一客户贷款率小于10%,大多数银行的10大客户贷款率在200%以上,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一客户贷款率在100%以上。按照贷款对象进行划分,城市商业银行像国有企业、500人以上的大型私企、100-500人的中型私企一起地方政府的贷款比例平均为17%、14.5%、18.6%和6.7%,对100人一下的小型私企平均17.8%,对家庭消费贷款仅为2.2%。融资渠道的不畅、银行间合作机制的欠缺造成城市商业银行较低的抗风险能力。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的诸多特殊情况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信贷风险挑战。我国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而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与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城市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如2006至2009年齐鲁银行财务数据和主要指标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一 齐鲁银行06-09年主要财务指标增长分析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发展路径选择

第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商业银行要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专注于客户而非产品的经营。通过自身地缘优势,一方面,充分挖掘所在区域的客户资源,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信用风险发生概率;另一方面,针对所在区域的风俗习惯等特征,提供定制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针对地域依赖性的风险管理。要减少地域特征给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所带来的风险管理约束,当下来看,只有换角度思考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创新可以跨区域的业务或者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更多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第三,改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建构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需根据市场定位,在参考国内相关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扁平化与垂直化优势,通过人才培训与风险意识宣传,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江木峰.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7,(8).

[2]吴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J].新财经,2003,(1).

[3]樊纲.城市商业银行银行不良资产信托[J].新财经,2005,(3).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26-02

一、引言

(一)城市商业银行及其特点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经过1996年至1997年的城市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由城市信用社、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形成,是由地方政府、当地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初的设立是为了防范化解当时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搭桥铺路,采用的是单一城市制经营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根据银监会2013年11月13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城市商业银行2013年三季度总资产为139557亿元,同比增长21.96%,比大型商业银行的18.89%高大约3个百分点,而且,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一直处于首位;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49%,且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3%,0.86%,0.87%,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在0.95%以上。

尽管存在规模小、营业网点少、地域性明显等特征,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有效地弥补了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领域和经营地域的不足,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挑战的优势。规模小、营业网点少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具有高效性,经营方面具有灵活性;地域性明显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企业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获得双赢的效果,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以地方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需要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银行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增加,提高其盈利水平。

(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思想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以参与竞争的战略。其核心是通过提供给消费者一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而言独一无二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出品质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一旦这样独特的属性成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将会降低,这样差异化就能够帮助企业,持续地赚取相当比例的利润。

作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与成熟的、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其本身的竞争优势应该着眼于独特性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差异化战略作为中小企业的战略是比较合适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在竞争中有效地保持自身不被模仿,如果可以保持独特性,企业将有效降低竞争强度。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显著特点。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城市商业银行在目前我国金融格局下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

2.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党的十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将逐步得到转变。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也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的实施路径

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虽然已成为各行董事会的共识,并放在战略角度去审视,但执行中各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如何实现差异化经营并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制定细化的措施。多数银行缺乏一套总体性精细化的方针指导和对目标市场的长远战略分析,同业竞争、营销策略以及目标客户群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仍然延续单纯做大规模、向外扩张的老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仍以盲目追求规模、速度、排名作为战略目标,忽视实现差异化发展,做特色化银行的重要性,造成了差异化发展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是“口头谈谈”,而实际经营中始终按原有战略思路发展的尴尬境地。

(二)战略定位尚不够清晰

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银行体系尚不完善

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着力点

(一)区域差异化

区域差异化发展强调不光基于目标客户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基于地区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文化特点、自身规模、核心优势等各不相同,使各行经营状况有较大不同。应适应地方经济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策略,如位于国企色彩浓重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可适当放宽,民营经营、小企业活跃的地区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要高等。

(二)客户差异化

客户差异化并不是指银行只为某类客户提供服务,而是指银行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为这些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服务,从而达到差异化竞争的目的。客户分类是实行客户差异化的基础。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客户划分为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低价值无效客户三类,目标就是稳定、发展更多的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逐步淘汰无效客户。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服务中小特别是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把小企业作为高价值客户。同时,也要考虑“二八定律”原则,把少数中高端客户作为竞争的中高价值目标。

(三)产品差异化

在产品设计上要防止盲目求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巩固优势业务,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打造特色业务和产品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在本市、本省等一定范围大小的市场内,集中优势与资源,开发一些针对性强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并提供一些特别的优质服务将是发展之路,尤其是针对小企业、个人消费和涉农领域实现产品差异化尤为重要。由于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产生较高的边际收益,从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四)市场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首先应细分市场,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依此将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市场细分的变量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然属性细分市场,如地理细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社会经济变量等;也可依据行为属性细分市场,如心理分析变量、产品使用变量、效用细分变量及其他一些认知偏好变量,根据细分好的各类市场实现差异化经营。

(五)管控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应改进运营和管理流程,探索建立按条线管理的组织架构,实现垂直管理。强化总行的后台支持、内部控制,强化支持的市场营销,减少风险点。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实现了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对规范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处理时间、提高对客户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学习其中部分适合自身的做法,力求流程适合风险管控和客户风险特征,最终建立适合目标客户的短式流程银行。

四、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

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二)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付彦霞.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2(4)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3

城市商业银行,一直被称为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因其规模小,而且在经营上有严格的地域限制,长期以来未受太大关注。然而,随着2006年的临近,外资银行即将进入中国,而经过几年发展逐渐成熟壮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酝酿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这中间,呼声最高的莫过于打破地域限制,做大银行规模,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和重组。

2004年8月,浙江商业银行吸收民营资本重组成“浙商银行”,刚一成立就被认为是担负起了“收编各地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的重任,杭州,宁波等八家城市商业银行商定展开实质性的合作计划。9月,上海银行也透露,其正在积极筹备跨区域发展,一旦获得批准,即可突破关键的一步。而安徽省内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传出了打算由合肥城商行牵头,在重组基础上合并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意图。同年8月,东北地区1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联盟正式提出,不久之后,辽宁省政府批准由沈阳商业银行牵头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一家地跨东北三省的地方性银行呼之欲出。

如此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准备投入到“做大”的洪流之中,而这之中究竟有多少出于理性的思考,有多少是盲目之举?城市商业银行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它们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又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本文将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及适当的市场定位,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城市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至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已有112家,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12家,营业网点5162个,从业人员16.9万,生产总额14552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6.27%,占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7.7%。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尽管其发展程度良莠不齐,但有相当多的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消化历史上的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转变经营模式,在当地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中,更是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正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银行阶层,与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起,形成我国银行业4、12、112的格局。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规模和经营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末):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与1000亿元的有2家;资产规模在2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4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75家。其中,最大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仅为1934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9.11亿元(见图1)。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产规模都在200亿元以下,其中,又有近七成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所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

2. 发展程度多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

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3. 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 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里面有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手段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纵观我国银行业,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较为悲观的眼光来看,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社作“追兵”,加上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而在越来越高的“走出去”的呼声中,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到底应该“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对此我认为,对于上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或许可以尝试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仍应该定位于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争取“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下面将就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和我国金融系统两个角度,分析城商行的适当定位。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4

市场定位就是指中小商业银行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商业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其业务定位于资金批发业务,以从事对公业务为主,区域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在经营中把开发大客户作为业务的发展重点,造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等大系统和大行业。中小商业银行的这种定位现状,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的很多缺陷: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够,未能完全认识到银行营销活动所处的环境;市场细分流于形式,难以发现补缺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评估不够深入,目标市场选择存在误区;定位缺乏差别,跟风现象严重;竞争战略定位雷同以及产品缺乏内涵式创新等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扭曲市场经营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应当按照市场定位的步骤,从环境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抓住机会,消除威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存在着以下这样一些机会: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市场繁荣,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个人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空间。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原来具有的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资源规模上的劣势却逐渐凸现;同样,外资银行的进入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网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体制优势明显,产权结构清晰;与地方关系紧密;资本补充机制渠道广泛;具有科技运用的后发优势;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但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公众信誉度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覆盖范围小,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操作缺乏经验、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等。在全面了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缺陷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优势,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营销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建立在对市场科学细分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个人市场划分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划分因素单一的状况,利用多重变量多次划分市场,以便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在对企业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新的划分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信用等级等等,使银行更加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便实施产品的设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全面评价子市场,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应当设法获取自身资源情况、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全面评价已经细分过的市场。在评价的基础上,中小商业银行应采取集中性策略选取目标市场。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上,实行密集型经营,这样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

1、战略定位于市场补缺型,逐渐放弃跟随型战略。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是越来越微薄的市场利润空间。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客户分析能力,如果依然采取盲目的市场跟随战略,则将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压之下,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采取补缺型战略,则是选择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成为小市场中的领导者,在该市场中建立并提高顾客忠诚度。出色的市场补缺战略抓住了新的利润成长点,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现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2、调整客户定位策略,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就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选择,是市场细分的延伸和体现。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小银行从现有的市场中“分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客户和银行将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中小商业银行被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因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难的境遇,至于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时间要求紧,便利性要求高的临时性周转资金,由于目前银行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此不配套,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控制,严格把关,更要在业务中贯彻审慎原则,认真研究避险策略。在贴近地方企业的业务中,应该以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坚决杜绝指令性贷款、强制性贷款,防止加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客户对中小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2)重视为社区发展服务。根据银行社区相互作用的观点,中小银行较之于大银行更能够提供银行社区相互作用所需的“亲和性”。因为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解决贷款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潜在贷款申请者特征是由其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资产决定的,特定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反应社区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人收入流量和财富水平。社区具有“溢出”效应,中小银行和所在社区天然的亲和性,必然会使这种“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原城市信用社和金融服务社组建而成,自成立以来围绕自身特色艰苦创业并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9%,虽然在规模、服务手段等方面还难以与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但是上海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快速健康发展说明了实施特色化经营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从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走特色化经营之路的必要性出发,以上海银行为例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具体政策安排。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保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在资金规模、公司治理、服务手段和人才资源等方面都难以与国有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和相比;同时,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日趋增大。因此,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路径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其首要目的。就其贷款结构而言,市政贷款占了很大比重。例如,近几年来上海银行为支持重点市政工程建设、道路拓宽工程及旧区与危房改造,共发放了几十亿元人民币贷款。显然,城市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与当地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方经济发展侧重点不一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应该主动适应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地区特色发展金融服务。

3、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根植于地方经济,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更熟悉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更了解市民及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容易捕捉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特色化经营是城市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国有商业银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股份制改造,并大力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服务新领域;外资银行正在多元化融入我国金融体系,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日趋相对狭小。

2、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和金融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在资产规模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3、从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地方财政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使得政府的介入成为必然,造成银行管理体制不协调。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扶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其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形同虚设。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选择特色化经营发展之路,通过构建特色化的股权结构、组织结构等途径,进一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1、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但长期以来面临担保难、贷款难的困境。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与效率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小企业的结算成本一般是大企业的3-5倍,因此大型银行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大都不愿为中小企业办理此类业务。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银行,在不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办行特色,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

2、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满足全社会广泛的金融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则可以发挥其经营方法灵活、创新能力较强等优势,拓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层次。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调整市场定位策略与产品开发策略,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上海银行自1995年12月29日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通过完善股权结构、组织架构与优化市场定位策略,充分发挥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优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上海银行总资产达270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1.62%,累计实现利润136.9亿元,总资产净回报率平均为0.57%,并于2005年获准在宁波市设立分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基于上海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特色化股权结构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又决定着公司经营绩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一开始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的,但是其出资人表现出相当强的同质性,即国有成分占有绝对多数,这样不仅难以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而且降低了银行的组织运行效率。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特色产权的构建中应该重点考虑股权的分散性,逐步减持国有股,构建由国家、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职工等共同持有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例如上海银行经过2000年和2002年两次增资扩股后,股份总额从16亿股增至26亿股,不仅提高了股本规模,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占比分别由增资扩股前的29.25%、34.17%、5.00%、31.58%调整为28.06%、29.65%、18.00%和24.29%。这样,上海银行通过引进外资股、法人股,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科学化,不仅从股权结构安排上避免政府对银行经营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避免某个股东对银行运作的控制,而且可以加速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

(二)建立特色化组织架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多为直线职能型层级管理体制,虽能保证全行经营管理的完整与连续,保证总部的管理意图得到贯彻,但日益呈现出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内部沟通机制不畅,难以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顾客服务等缺陷。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利用和发挥经营管理体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以“组织再造为切入点、以集约化为基础”,推行“一级管理,分级经营”的扁平式管理、集约化经营模式,把重大决策权和基层无力开办的业务经营权集中于总行,并由总行负责全行的统一核算,真正建立起总行对支行以权、责、利挂钩为核心的充满激励的经营运作机制。

上海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模式,初步形成了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格局。总行在资金管理和营运、信贷授权授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金库管理、稽核审计、网点布局和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实行全行集中管理;同时,建立了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了对总行、支行两个层次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建立、健全了“下审一级”和相对独立的稽核体系。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银行经营管理工作开展,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与提高管理效率。

(三)选择特色化市场定位策略

商业银行共同竞争的市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特色化市场定位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城市商业银行实力较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发展成“金融百货公司”,而应该发挥自己地方性和亲民性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大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比如上海银行就以“立足地方,坚持中小,服务市民,挺进大型”为市场定位。在“立足地方”方面,上海银行大力支持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和区属经济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在“坚持中小”方面,上海银行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上海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户数占该地区中小企业总量的38%,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70%。同时,先后与前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共同组建了“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联合推出“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2005年,上海银行以差异化营销为导向,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队伍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在“服务市民”方面,上海银行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从而大力开发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理财等业务。

准确的市场定位可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抓住自身占优势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一特色化市场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不仅扶持了中小企业,而且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了有效探索;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活力的经济主体,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一批充满生机的成长型企业的投入中可以开辟出新的盈利模式。

(四)开发特色化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服务竞争,谁的服务好,谁的产品更适合顾客的切身需要,谁就抢先占领市场。城市商业银行更应在市场定位方向上开发出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异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上海银行在探索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资借鉴:

1、以金融产品创新为切入点,根据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贷款需求“短、平、快”的特点开发新产品。

2、实现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3、重点对上海市各区部分企业实施信贷倾斜,优先满足六类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4、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对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处于成长期、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实施金融倾向政策。

5、简化贷款流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中小企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

6、鼓励部分扎根区域经济、具有广泛中小企业客户基础的支行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行,从资源配置上对其实施倾斜政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营服务,上海银行成为了中小企业“俱乐部”,并从中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主动服务新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构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银企客户关系,赢得客户才能赢得市场,才能稳步而持久地提高银行绩效。

三、结论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营之路,以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虽然上海银行在规模实力、客户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也具有良好的与世界接轨的外部环境,但其特色化经营发展战略仍然值得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借鉴。

构建特色股权结构,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特色组织架构,逐步形成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格局;选择特色化市场定位,在一批充满生机的成长型企业投入中开辟出新的盈利模式;开发特色化金融服务产品,变被动服务为个性化的主动服务,赢得更多的市场。

总之,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特色化经营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建武.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J].金融论坛,2007(1).

2、杨丽华,邓德胜.城市商业银行竞争环境与市场定位策略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6(8).

3、胡昆.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选择[J].广西金融研究,2006(12).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6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16-02

引言

差异化战略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认为:“在与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这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让企业成功的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使企业的产品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树立起行业范围内的独特性。成功的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对付五种竞争力量的防御阵地,成为企业在该行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一般而言,差异化战略的实现主要有三种途径,即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竞争背景

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加入“WTO”对外开放,我国银行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

截止2011年底,中国共有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635家村镇银行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外资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计20万个,从业人员319万人。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业基本上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产品同质化日益加剧,具体体现在:

(一)市场定位趋于同质化

从表面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层次分明,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但,占大部分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追随模仿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都在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并且把重点都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心城市,都想成为全国性的大银行。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不仅在跨区域经营战略、目标客户、金融产品服务等市场定位方面都表现互相模仿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特点。这些现象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趋向同质化,在中心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部分金融服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相比西部地区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却是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享有丰富的金融服务。

(二)产品服务及营销策略趋于同质化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稳定的高利差,所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不够。客观的说,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本质上是提供一种金融服务,几乎所有创新性的产品都能无成本的模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产品几乎相同,大多数银行仍然“以产品为中心”,简单的模仿他行,一方面自身的业务种类增多,却导致自身质量下降,在专业性和服务方面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无法取得客户认同,当然品牌优势建立就更困难了。由于模仿的低成本,诸多商业银行在精准化营销和产品服务的营销策略方面不加大投入,而是进入了比拼费用、规模和人际关系的低质量竞争之中。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及营销策略同质化,导致了不理性的市场竞争,大大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客户定位趋同

由于市场定位和产品服务等的趋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也趋同。为了在“平均市场”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各商业银行都将目光集中到各大型国有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上,忽略了中小企业、农民等小客户。各商业银行都致力于追求大公司和高端客户,使得商业银行间恶性竞争,从整体上降低了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和“三农”贷款难问题更为凸显。

二、差异化经营的必要性

(一)差异化经营是经济学市场理论的必然过程

产品同质化是在经济学理论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重要的基本假设之一,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是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过程。“差异化是与同质化相对的概念,是产品摆脱同质化的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在经济学理论中,一个行业的产品会发生如下同质化与差异化的动态转化过程:

产品1(同质化过程)产品群1(差异化过程)产品2(同质化过程)产品群2

当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时,这种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操作成功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该企业将获得超额的利润,其他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便会对此类产品进行模仿,同质化产品增多,差异性则逐渐缩小,企业的超额利润已被平均利润取代,想要继续占有超额利润的企业就会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升级,由此新的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又形成了。

同样,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改造,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中保持相对垄断,获取利润,提升绩效。

(二)差异化经营战略是抓住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超过16.5万亿美元,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趋旺盛;2010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7.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16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小企业金融的需求规模也十分庞大;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尤其是2009年4月试点开始至今,跨境人民币业务需求迅增。此外,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银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业务与盈利增长点,为银行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各种市场机遇。客户金融需求日趋多元,为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差异化经营战略是政策导向的必行之路

2013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了“中国资本监管规则与国际资本监管规则一致性的评估报告”,对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进行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中国版的巴塞尔III顺利通过国际评估,在监管方案中,银监会明确规定四大监管工具,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在新的资本监管标准下,预计我国银行业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高达约1.7万亿元的资本缺口。在此背景下,“以量补价、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由于过度依赖资本占用而难以持续,这要求银行必须改变高度同质化的经营模式,加大拓展低资本占用型业务的力度。

2013年11月,中共十三中全会的《决定》写道:“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再次明确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决心,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同质化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面临挑战。市场化定价逐步实现,这将导致银行业利差收窄,从而引起竞争加剧和风险加剧;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和提升差异化经营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三、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策略思考

(一)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的经验

诚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方面有着比我们更为丰富的经验:一是在市场定位方面,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经营战略,确立了市场定位,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如:渣打银行注重公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汇丰银行注重拓展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银行卡业务等;东亚银行注重零售银行;还有一些银行比较注重业务等;二是在产品及专利战略方面,其能加大科技的投入,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网上银行、贸易融资等产品;三是战略联盟方面,外资银行因为无法经营人民币业务,必须注重合作,如业务方式共享和产品整合等。因此,外资银行广泛的应用战略联盟开拓在异国的金融业务。

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找准目标”和“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落下风。

(二)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制定经营战略最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市场定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增长潜力越来越大。我国各类商业银行有着发展国内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要重点发展国内市场,促进整个银行业发展;同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有所差别,如:区域性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区域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在区域内站稳脚跟,提高竞争力,而不是盲目实行跨地区经营战略。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走向国际化也是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应该直面的问题和共同战略的目标,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跨国经营。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市场定位,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壮大。

(三)提供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银行产品和服务,而基本出发点则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产品可以被模仿,而服务文化和特色则是很难被模仿和照搬的。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产品导向型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客户导向型的经营理念,由此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时,就要对服务的客户进行区分,进而总结分析相对应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产品,可以按行业、规模和年龄及职业等来划分,其中要着重按照客户与银行的往来关系和客户自身的经营、收入情况来划分。由此,可以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不但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还可以集中银行资源,为客户提供最周到、最完善的服务,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经营模式。

(四)实行品牌战略

诚然,产品、服务、技术以及流程可以不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一个卓越的品牌却无法被复制,所以,品牌差异化是我国商业银行解决同质化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层面来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主要停留在产品和市场以及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商业银行据此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只有执行品牌差异化战略,才能真正提高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经营同质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客户认可、信赖的品牌。这要求,商业银行在品牌差异化战略中,一方面不但要注重品牌的整体打造,而且要重视产品的宣传和研发,另一面要努力维护品牌形象。,具体就是: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经营是趋势所向,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改革和推进。从当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走。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明确市场定位、提供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实行品牌战略,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2011年年报,2012年4月,99-103

[2]尚文程,中小银行的差异化战略,经济导刊,2010年第9期,24-25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7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原城市信用社和金融服务社组建而成,自成立以来围绕自身特色艰苦创业并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9%,虽然在规模、服务手段等方面还难以与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但是上海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快速健康发展说明了实施特色化经营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从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走特色化经营之路的必要性出发,以上海银行为例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具体政策安排。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保持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其在资金规模、公司治理、服务手段和人才资源等方面都难以与国有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和相比;同时,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日趋增大。因此,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路径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其首要目的。就其贷款结构而言,市政贷款占了很大比重。例如,近几年来上海银行为支持重点市政工程建设、道路拓宽工程及旧区与危房改造,共发放了几十亿元人民币贷款。显然,城市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与当地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

2、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方经济发展侧重点不一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应该主动适应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地区特色发展金融服务。

3、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根植于地方经济,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更熟悉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更了解市民及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容易捕捉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特色化经营是城市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国有商业银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股份制改造,并大力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服务新领域;外资银行正在多元化融入我国金融体系,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日趋相对狭小。

2、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合作社和金融服务社组建而成的,在资产规模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3、从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地方财政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这使得政府的介入成为必然,造成银行管理体制不协调。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扶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其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形同虚设。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选择特色化经营发展之路,通过构建特色化的股权结构、组织结构等途径,进一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1、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但长期以来面临担保难、贷款难的困境。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与效率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小企业的结算成本一般是大企业的3-5倍,因此大型银行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大都不愿为中小企业办理此类业务。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银行,在不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办行特色,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

2、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多样化。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满足全社会广泛的金融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则可以发挥其经营方法灵活、创新能力较强等优势,拓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层次。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调整市场定位策略与产品开发策略,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核心,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上海银行自1995年12月29日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特色化经营,通过完善股权结构、组织架构与优化市场定位策略,充分发挥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优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上海银行总资产达270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1.62%,累计实现利润136.9亿元,总资产净回报率平均为0.57%,并于2005年获准在宁波市设立分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基于上海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特色化股权结构

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又决定着公司经营绩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一开始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的,但是其出资人表现出相当强的同质性,即国有成分占有绝对多数,这样不仅难以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而且降低了银行的组织运行效率。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特色产权的构建中应该重点考虑股权的分散性,逐步减持国有股,构建由国家、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职工等共同持有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例如上海银行经过2000年和2002年两次增资扩股后,股份总额从16亿股增至26亿股,不仅提高了股本规模,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法人股、外资股和个人股占比分别由增资扩股前的29.25%、34.17%、5.00%、31.58%调整为28.06%、29.65%、18.00%和24.29%。这样,上海银行通过引进外资股、法人股,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科学化,不仅从股权结构安排上避免政府对银行经营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避免某个股东对银行运作的控制,而且可以加速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

(二)建立特色化组织架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多为直线职能型层级管理体制,虽能保证全行经营管理的完整与连续,保证总部的管理意图得到贯彻,但日益呈现出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内部沟通机制不畅,难以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顾客服务等缺陷。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利用和发挥经营管理体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以“组织再造为切入点、以集约化为基础”,推行“一级管理,分级经营”的扁平式管理、集约化经营模式,把重大决策权和基层无力开办的业务经营权集中于总行,并由总行负责全行的统一核算,真正建立起总行对支行以权、责、利挂钩为核心的充满激励的经营运作机制。

上海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建立起“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模式,初步形成了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格局。总行在资金管理和营运、信贷授权授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金库管理、稽核审计、网点布局和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实行全行集中管理;同时,建立了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了对总行、支行两个层次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建立、健全了“下审一级”和相对独立的稽核体系。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银行经营管理工作开展,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与提高管理效率。

(三)选择特色化市场定位策略

商业银行共同竞争的市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特色化市场定位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城市商业银行实力较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发展成“金融百货公司”,而应该发挥自己地方性和亲民性的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大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比如上海银行就以“立足地方,坚持中小,服务市民,挺进大型”为市场定位。在“立足地方”方面,上海银行大力支持市政重点工程项目和区属经济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在“坚持中小”方面,上海银行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上海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户数占该地区中小企业总量的38%,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70%。同时,先后与前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共同组建了“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联合推出“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2005年,上海银行以差异化营销为导向,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队伍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在“服务市民”方面,上海银行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从而大力开发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理财等业务。

准确的市场定位可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抓住自身占优势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一特色化市场定位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不仅扶持了中小企业,而且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了有效探索;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已逐步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活力的经济主体,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一批充满生机的成长型企业的投入中可以开辟出新的盈利模式。

(四)开发特色化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服务竞争,谁的服务好,谁的产品更适合顾客的切身需要,谁就抢先占领市场。城市商业银行更应在市场定位方向上开发出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异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上海银行在探索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方面,有以下几点经验可资借鉴:

1、以金融产品创新为切入点,根据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贷款需求“短、平、快”的特点开发新产品。

2、实现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

3、重点对上海市各区部分企业实施信贷倾斜,优先满足六类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4、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对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处于成长期、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小企业实施金融倾向政策。

5、简化贷款流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为中小企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

6、鼓励部分扎根区域经济、具有广泛中小企业客户基础的支行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行,从资源配置上对其实施倾斜政策。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经营服务,上海银行成为了中小企业“俱乐部”,并从中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主动服务新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构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银企客户关系,赢得客户才能赢得市场,才能稳步而持久地提高银行绩效。

三、结论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营之路,以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虽然上海银行在规模实力、客户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也具有良好的与世界接轨的外部环境,但其特色化经营发展战略仍然值得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借鉴。

构建特色股权结构,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特色组织架构,逐步形成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格局;选择特色化市场定位,在一批充满生机的成长型企业投入中开辟出新的盈利模式;开发特色化金融服务产品,变被动服务为个性化的主动服务,赢得更多的市场。

总之,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特色化经营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建武.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J].金融论坛,2007(1).

2、杨丽华,邓德胜.城市商业银行竞争环境与市场定位策略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6(8).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8

近年来,美国多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相继倒闭,以及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银行治理上。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当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规律。资本结构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从根本上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又从根本上区别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上两种特殊性是研究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一、商业银行相比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一)商业银行特殊的资本机构,财务杠杆高,股东、债权人与人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作用有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来源,因此与普通公司“高股权、低债权”的财务结构不同,银行具有“低股权、高债权”的财务结构。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充足率为8%,这比各国《公司法》所要求的企业自有资本比率要低得多,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时刻处于高负债的运营状况之中,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采用的是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不需要完全的保证偿付能力,银行商业银行的股东更易形成承担更多风险的冲动:因为即使银行因风险过大而倒闭,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如果银行承担过多,储户能够获取的只是固定比例的存款利息,高风险所伴随的高收益则会给拥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带来丰厚的风险回报。另一方面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储户作为银行最主要的债权人,他可以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债权人一般都不会主动的参与银行的管理与控制,一般采取的是“用脚投票”的策略,消极的对公司治理差的银行进行惩罚。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无法发挥在一般企业公司治理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债权人、股东与人之间的制衡关系受到很大弱化。

(二)委托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

委托人和人的定义最早由Ross(1973)在《委托难题的经济学原理》一文中提出,他认为如果当事人双方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而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关系就随之而产生。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非对称信息,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问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可能使人在经营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目标,这便产生了所谓的“委托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一般公司而言,委托关系主要体现在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这三者之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但对商业银行来讲,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复杂,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主体更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主体及关系的复杂,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同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更进一步的弱化了储户对银行经营进行监督。(2)银行业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公司治理的一种替代机制,也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管理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有效规避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与一般公司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不同,银行提供的产品几乎是寡头垄断,这些产品比一般企业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信贷产品的质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能难以观察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可以隐藏很长时间,而且银行的信贷产品一般不存在二级市场,缺乏良好的风险衡量机制,储户或股东都难以全面了解产品的所包含的风险,难以对管理层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约束。

(三)较高的负外部性与严格的行业监管

作为经营信用的企业,相比一般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负债率更高,从理论上讲,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更弱。就银行借短融长的经营特性,银行业也更容易遭受流动性危机。鉴于银行信用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单个银行的危机有可能引发与它有借贷关系的企业或银行的危机,在严重情况下,在连锁效应的传导下会波至其他金融机构和实业领域,继而影响到经济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全面的社会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可见,银行危机的负外部性非常高。基于银行危机高度的负外部性,几乎所的国家都对银行业实施着不同层面的监管,在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危机救助以及市场退出等各方面设置了不同的限制,严格的行业监管是银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一)委托关系更为复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内部包括股东与董事会(董事)的关系;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关系;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与监事的关系;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在外部包括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如与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的关系);银行与党、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如与国务院、中组部、财政部、发改委、审计署、地方政府等的关系);银行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的关系(如与行业自律性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之间的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银行与融资人(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等。

(二)行政力量在公司治理中影响过大

行政力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较大的角色,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命上。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官曾都是由政府直接委派的官员,非由银行的董事会任命,董事会和股东会仅仅是一个事后确认的程序化和合法化的工作。官员并不等于银行家,两者之间不仅基本职能不同,选拔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一般而言,作为银行家,必须充分重视利润目标和利润驱动,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有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拥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博弈能力,勇于创新并承担责任,政府官员的基本特征是重视政治权利的驱动和个人的升迁,在官僚体制内特别强调服从和纪律。对官员的考核除了经营业绩的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任期内是否完成政府分派的公共任务。

(三)银行经营目标多元化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柱的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承担部分改革的成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它还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支持社会经济法增长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职能。尽管近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负担有所减弱,但诸如大量冗员等社会性政策负担和国家助学贷款等战略性政策负担仍然比较繁重。

三、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特殊性问题,利益攸关方理论更为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公共性与外部性程度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更接近于某种社会机构而非仅仅私人盈利机构。这一事实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更有必要采用利益攸关方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引入多元化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国有银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国有股有必要继续维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可考虑引入多元化投资者如引入民间投资或境外投资等,使国有股、一般法人股、外资股和社会个人股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制衡关系。这样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又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出现。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由于银行业的进入存在一定的壁垒,其市场结构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垄断竞争的状态,外部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无法起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让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收效甚微。在此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对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就尤为重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构关键在于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以建立和健全银行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制衡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其他各种内部治理机制,确保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转。要解决此问题,最主要的改变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的行政官员产生机制。这种机制决定了股东对董事会的约束力趋弱,董事不是对股东负责,而是对任命其职务的国家相关部门负责。

(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

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要特征的外部监管,是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基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监管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9

近年来,美国多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相继倒闭,以及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银行治理上。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当符合企业公司治理的一般规律。资本结构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又从根本上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又从根本上区别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上两种特殊性是研究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一、商业银行相比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一)商业银行特殊的资本机构,财务杠杆高,股东、债权人与人相互制约的治理机制作用有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来源,因此与普通公司“高股权、低债权”的财务结构不同,银行具有“低股权、高债权”的财务结构。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充足率为8%,这比各国《公司法》所要求的企业自有资本比率要低得多,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时刻处于高负债的运营状况之中,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采用的是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不需要完全的保证偿付能力,银行商业银行的股东更易形成承担更多风险的冲动:因为即使银行因风险过大而倒闭,较低的自有资本充足率使得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利益的损失;如果银行承担过多,储户能够获取的只是固定比例的存款利息,高风险所伴随的高收益则会给拥有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带来丰厚的风险回报。另一方面从债权人的角度看,储户作为银行最主要的债权人,他可以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债权人一般都不会主动的参与银行的管理与控制,一般采取的是“用脚投票”的策略,消极的对公司治理差的银行进行惩罚。银行特殊的资本结构使得债权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无法发挥在一般企业公司治理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债权人、股东与人之间的制衡关系受到很大弱化。

(二)委托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

委托人和人的定义最早由Ross(1973)在《委托难题的经济学原理》一文中提出,他认为如果当事人双方中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而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关系就随之而产生。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非对称信息,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问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可能使人在经营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目标,这便产生了所谓的“委托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一般公司而言,委托关系主要体现在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这三者之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但对商业银行来讲,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复杂,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中主体更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银行之间;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主体及关系的复杂,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同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更进一步的弱化了储户对银行经营进行监督。(2)银行业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公司治理的一种替代机制,也是评判公司经营成果和管理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能有效规避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与一般公司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不同,银行提供的产品几乎是寡头垄断,这些产品比一般企业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信贷产品的质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能难以观察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可以隐藏很长时间,而且银行的信贷产品一般不存在二级市场,缺乏良好的风险衡量机制,储户或股东都难以全面了解产品的所包含的风险,难以对管理层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约束。

(三)较高的负外部性与严格的行业监管

作为经营信用的企业,相比一般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负债率更高,从理论上讲,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更弱。就银行借短融长的经营特性,银行业也更容易遭受流动性危机。鉴于银行信用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单个银行的危机有可能引发与它有借贷关系的企业或银行的危机,在严重情况下,在连锁效应的传导下会波至其他金融机构和实业领域,继而影响到经济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全面的社会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可见,银行危机的负外部性非常高。基于银行危机高度的负外部性,几乎所的国家都对银行业实施着不同层面的监管,在市场准入、日常经营、危机救助以及市场退出等各方面设置了不同的限制,严格的行业监管是银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一)委托关系更为复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内部包括股东与董事会(董事)的关系;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关系;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与监事的关系;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在外部包括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如与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的关系);银行与党、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如与国务院、中组部、财政部、发改委、审计署、地方政府等的关系);银行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的关系(如与行业自律性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之间的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银行与融资人(股东和债权人)的关系等。

(二)行政力量在公司治理中影响过大

行政力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较大的角色,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人事任命上。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官曾都是由政府直接委派的官员,非由银行的董事会任命,董事会和股东会仅仅是一个事后确认的程序化和合法化的工作。官员并不等于银行家,两者之间不仅基本职能不同,选拔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一般而言,作为银行家,必须充分重视利润目标和利润驱动,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有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拥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博弈能力,勇于创新并承担责任,政府官员的基本特征是重视政治权利的驱动和个人的升迁,在官僚体制内特别强调服从和纪律。对官员的考核除了经营业绩的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任期内是否完成政府分派的公共任务。

转贴于   (三)银行经营目标多元化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柱的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要承担部分改革的成本。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它还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支持社会经济法增长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职能。尽管近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负担有所减弱,但诸如大量冗员等社会性政策负担和国家助学贷款等战略性政策负担仍然比较繁重。

三、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特殊性问题,利益攸关方理论更为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公共性与外部性程度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更接近于某种社会机构而非仅仅私人盈利机构。这一事实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更有必要采用利益攸关方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引入多元化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国有银行业在我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国有股有必要继续维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可考虑引入多元化投资者如引入民间投资或境外投资等,使国有股、一般法人股、外资股和社会个人股维持某种程度上的制衡关系。这样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又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出现。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

由于银行业的进入存在一定的壁垒,其市场结构处于不完全竞争甚至垄断竞争的状态,外部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无法起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商业银行独特的资本结构,让债权约束作为外部治理机制收效甚微。在此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对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就尤为重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构关键在于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以建立和健全银行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制衡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其他各种内部治理机制,确保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转。要解决此问题,最主要的改变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的行政官员产生机制。这种机制决定了股东对董事会的约束力趋弱,董事不是对股东负责,而是对任命其职务的国家相关部门负责。

(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

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重要特征的外部监管,是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基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监管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例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相互渗透使银行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是很明确,在业务上和大银行争夺大客户,在规模上谋求扩张,在产品创新上与其他竞争对手同质而缺乏个性,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细”仍然困扰着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至少从现阶段来说并非明智的选择。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说,那些细小的部分对小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市场位置。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立足自身,扬长避短,去关注市场上被大银行忽略的某些细小部分,实施利基战略,通过走特色化和专业化经营之路来获取最大收益。

一、利基市场与利基战略

利基一词来自于英文“niche”的音译,后来被引申为大市场中的缝隙市场。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这一词引入了市场营销领域,由此形成了利基市场、利基战略、利基营销等新的理念。利基市场指市场中通常为大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利基市场战略指企业根据自身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所采取的策略。在我国,银行市场的垄断程度是比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和国有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生,本身就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扮演“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难免在竞争中落败。因此,实施“利基战略”不失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一种选择。

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利基市场战略,既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和其经营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不无关系。因此,考虑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利基市场战略的适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根植于地方经济,与地方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更熟悉当地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更了解市民及企业的资信状况,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已在本地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更容易捕捉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以适应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2、丰富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而且,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是困扰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信用程度不高,很难向大银行筹措资金,融资较为困难,它们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

(二)劣势分析

1、市场区域受限

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属于较为典型的“单一银行制”,其业务经营的区域仅限定在某个城市。虽然分支机构较多,但由于不能跨区域经营,其规模扩张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城市商业银行陷入了较为被动的竞争地位。例如,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大量客户流失。然而,市场区域的限制既是劣势也是优势,恰能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利基战略的起点,即把为地方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的重心。

2、目标顾客群体不确定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其目标顾客群体一直在大客户与中小客户两者之间左右摇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个人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大银行都开始重视日益增长的个人零售业务需求,但由于他们主要争夺的主要是高端客户,而高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跨市场、跨国的金融交易对金融技术支持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技术、资金等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业务范围的地域性使其难以匹敌大银行。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把大量资源用于与大银行争夺高端客户,必将得不偿失。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把稳定中小企业客户和中低端客户作为实施利基战略的基点。

3、产品和服务差异性较小,缺乏竞争性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者市场追随者的角色,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和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无本质区别。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选择好目标客户群,抓住中小客户,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业务,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利用与客户的联系相对紧密,在掌握客户资信、进行业务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其服务地方的特色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实施利基战略的要素所在。

4、产品创新水平差

长期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传统业务上,与大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水平差集中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产品品种单一,除了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几乎没有开展;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等新兴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明显落后,例如,银行卡功能局限于存款、转账和透支,而理财、网上支付和手机充值等一些业务尚未开展;三是受制于员工素质和科技研发费用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较弱。

三、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实施利基战略

(一)有效的市场细分:以中低收入群体客户为利基点

有效的市场细分是实施利基战略的首要步骤。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客户数据库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如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资产等多个标准实施有效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各层次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的需求。例如,在提供向个人提供金融产品时,就必须考虑到不同收入的消费人群对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人群注重金融产品个性化或服务的针对性与人性化,低收入群体比较注重金融产品的方便性和对资产的安全性。目前我国面向高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较多,而专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和刚工作的青年等人群的金融产品较为匮乏,主要集中于存取款业务,金融产品消费结构单一。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出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市场:以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为利基点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中,中小企业和中低端客户占了较高的比例,这些客户对于大银行来说,易被忽略而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是如同大银行那样选择大客户、高收入人群作为其目标客户,还是维持现状,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有明确的答案。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结算成本较高,大银行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大都不愿为中小企业办理此类业务。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不易发挥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业务网点处于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区域,覆盖了各个社区,物理网点的合理分布的优势。这种地缘性优势使其比其他大银行更贴近社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并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以此更好地巩固自身市场地位,获得竞争优势。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利基点

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行收缩战略,将主战场转向一线和二线城市市场时,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做小、做细、做散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小、快、灵”的体制机制优势,依托传统优势,做精做细,做特做优,寻找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地区,开辟新的市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之势。中央连续七年出台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及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必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表现在贷款需求总量快速扩张,支持重点集中,期限更长,额度提高,服务领域更为广泛。然而,现有金融体制过分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地区,金融功能弱化,适合县域经济特点且灵活性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金融支持力度不强,数量上呈收缩之势,分支机构和网点偏少,且缺少经营灵活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参与。一方面县城的金融服务机构过多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乡镇地区因机构不足而服务不充分,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加之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县域经济增长。对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深入农村,在行政管辖的县城设立相应的银行机构和网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跨区域经营途径,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不断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以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提升管理水平,培养管理人才。

(四)满足和引导市场新的需求:以产品创新和树立品牌为利基点

城市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才能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取得持续长久的特色优势。长期以来,银行客户享受到的是统一化、大众化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程度较小。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全方面考虑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以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和力度。一是以计算机联网为契机,增加自助金融业务;二是大力发展业务,如代收代办保险、代收水电费和手机费等,使社区银行的形象深入人心;三是开办银行卡业务,扩大银行卡的功能,使银行现代化形象逐步树立起来;四是大力开展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和学生助学贷款业务等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五是开办需求逐渐增加的个人理财等咨询类业务。

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优质文明服务提升品牌。银行品牌是一种竞争优势,是增强银行竞争实力的有力手段。品牌建设是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品牌可以维护银行信誉度,提升客户忠诚度,保持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谦.金融品牌、差异化营销与银行核心竞争力[j].金融论坛,2004(5).

2、阎冰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