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18:41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1

一、引言

无论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其他非营利组织,他们所持有的固定资产,都存在折旧与减值问题,都可以通过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的方式加以反映。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内容上看,“折旧”与“减值预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的减少。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认为,折旧是为了避免固定资产的减少而采取的计提准备,再采取减值准备就没有多大必要。实际上,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准备既有取系,又有区别,如果对它们的界限模糊不清,就会在会计实务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本人长期从事会计工作,拟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折旧计提作一些比较,然后对固定资产因减值而引起折旧问题处理作一点探讨,求教于同行。

二、减值准备与折旧计提的区别与联系

2.1两者的区别

(1)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减少的情况,它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企业期末合理估计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净值的差额。它是固定资产当前价值的反映,是一种资产评价方法。

折旧表示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折旧是固定资产的成本分摊方法。

(2)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证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一般不必作帐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

(3)减值准备针对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折旧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折旧就成了固定资产净值。

(4)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方法一经确定,就很难更改。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给予调整,以确保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

2.2两者的联系

(1)无论是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还是计提折旧,都是核算固定资产的减少,共同反映固定资产的降低。

(2)固定资产的物质要素在持有期间因正常使用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同时,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这两大原因都是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原因。

(3)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企业累计折旧,可以得到固定资账面净值,再扣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得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当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工业进行调整。

(4)减值与折旧均体现了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也不预计可能的收益”的指导思想下,会计核算将更关注资产的“缩水”和费用的增加,计提减值准备也好,折旧也好,都是不同程度地在体现了“正确计算损益、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谨慎”思想。

三、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问题处理

折旧和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都是固定资产的准备项目,一方的变动必然带来另一方的变动。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财政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若干问题解答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及其变动,应当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额。情况不同应区别对待:

(1) 会计实务中,一般年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年的固定资产折旧不需要作出调整,即发生减值的当期,仍按原折旧方法处理;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

(2) 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的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大幅攀升或高台跳水,应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实施转变,并根据会计准则,调整原折旧额。

(3) 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发生变化,相应的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和折旧率也要发生改变。一般来说,折旧率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重新确定后重新确定。

(4)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5) 如果固定资产所含的利润实现方式没有发生改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也没有发改变,企业的内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段,企业仍按原有的折旧方案进行。

四、结语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与折旧计提,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变化。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折旧率和折旧额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且随着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折旧都有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敬国.谈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的折旧问题[J].北京:财会月刊,2005(1).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2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提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第四十二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与账面价值不同)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可收回金额或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该科目的运用使得期末固定资产按照可收回净值计入资产总额,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固定资产(这项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真实经济利益,防止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累计折旧的涵义

我们知道,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报损耗和无形损耗,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其中,有形损耗主要是物质磨损、时间侵蚀以及外部事故、破坏等原因造成的结果;无形损耗则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固定资产相对使用效能下降,从经济角度考虑提前予以报废。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①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还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都意昧着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拆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共同反映这一价值的降低,使得最终的固定资产净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②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从两者的涵义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两者计提准备或多计提折旧的共同原因。

③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从前面的讨论中可知,由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企业估计的累计折旧可以得到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再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科目,它将累计拆旧中估计有偏差的地方进行矫正,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在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再是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2、两者的区别

除了两者的涵义不同外,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①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因为当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时,如果企业已事先考虑到而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那么此时就不会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两者在这一点上的区别也可从报表列示的情况看出。

②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指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按照原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可见,折旧政策的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能及时地调整可收回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相反,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以确保期末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虽然这种价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变更折旧估计或政策而多提折旧的方法体现,但从确保当期的信息质量来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时、灵活。这也反映出《企业会计制度》在确保信息真实性的同时,也兼顾了相关性。

③两者发生的频率和规律性不同。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一般折旧是按月计提,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计提的金额是有规律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减值损失是一项非经营性支出,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等)也不是经常发生的,今年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并不意味着明年还会发生;即使明年仍发生了,计提金额也是无法事先确定的。所以,累计拆旧计提的借方科目一般是经常发生的“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对应科目是“营业外支出”。

④两者所站的时点不同。如上所述,折旧的计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取得固定资产后,企业就要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这是在购置时点的一种估计,所以累计折旧金额是主观性较强的估计值。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每期期末根据账面净值与预计的可收回净值之差来确定金额,所以它是站在购置后某期期末的一种估计,它相对比较客观。

⑤两者有部分核算内容相互独立。除了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外,累计折旧科目更关注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物质损耗),这部分内容是累计折旧所独有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减值,这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独有的内容。

三、对实务的指导

由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都是固定资产的减项,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而且核算的原因有重叠,所以在实务中容易混淆两者的核算范围。再加上《企业会计制度》尚未对诸如“提取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折旧如何计提”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还会给实务的操作带来不便。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在实务中的核算给以较为清晰的界定:

1、对固定资产正常使用造成的价值转移,应用累计折旧科目反映;对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价值减损,应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反映。

2、对于其他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或遭受破坏等原因造成固定资产预计可收回净值低于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先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及时地反映这部分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以确保期末资产信息的真实性。

3、提取减值准备后的折旧计提应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调整。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3

处理原则二:发生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内部购销某项资产并且尚未处置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损益。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除了将确认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之外,还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购买企业的已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存在少提或多提的情况,应予以补提或冲回。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资产期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各异,重新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不一样,关键是确定资产项目的原始成本或者账面价值,借以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①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存货的原始成本,即企业集团内部销售企业的存货原始成本与期末可变现净值孰低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作为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③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应按该无形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减去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额作为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比较,重新确定应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处理原则三: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上期补提或冲回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也就是上期相应的损益类科目增减的数额,最终也会影响到本期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的增减。因此,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还必须将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的数额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

处理原则四: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①如果因企业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项目应予抵销,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等,则本期该资产项目在个别会计报表中补提或者冲销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本期内部资产项目增减数额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应相应予以抵销。②如果该资产项目仍然存在或部分存在,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则仍然需要重新确定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处理原则三,因调整上期补提或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损益类科目,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同时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应作为本期期初已抵销的资产减值准备考虑在内。限于篇幅,我们通过较为复杂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为例对上述原则进行说明:

例:A公司和B公司均为同一母公司的子公司,A公司20×0年以5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B公司,其销售成本30万元。B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按50万元的原价入账。假设B公司对该固定资产按5年的使用期限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该固定资产交易时间为当年1月1日,为简化处理,该固定资产在12月份计提折旧。应予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20万元,多计提的折旧额为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B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

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3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管理费用4万元。对于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固定资产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实际原价应为30万元,以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原价为基础计算的累计折旧为6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4万元。期末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35万元,固定资产实际没有发生减值,期末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参照处理原则二,故应将个别会计报表中计提的5万元减值准备转回。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营业外支出5万元。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借:期初未分配利润20万元;贷: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抵销对当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参照处理原则三处理: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贷:期初未分配利润5万元。

重新确定应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与本期在个别会计报表中的购买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比较后,确定应予补提或者转回的差额部分,参照处理原则四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4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与企业财务制度相同,且采用“列举法”,指出两种情况的劳动资料属于固定资产:一是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二是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二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三是单位价值较高。可见,准则是从经济实质上定义固定资产,只提供了一个确认基础,取消了量化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原因:①定量标准(如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完全是“形式”上的,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②我国企业情况(如经营方式、资产规模、资产管理方式等)千差万别,对固定资产执行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既不切实际,也不利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信息;③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强调会计核算规范统一性的前提下,给企业更大的灵活自,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据此,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规定不宜过细;④从国际上看,已少有国家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作出详细规定,我国准则的规定符合国际惯例。

可见,新定义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等。不过,从所得税的角度看,税务部门计算企业的纳税所得额时,仍按新制度的规定确认固定资产。

二、折旧范围

对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与不需用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人账的土地不提折旧,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一贯做法,新制度也不例外。这样规定,更多考虑了历史成本原则及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准则规定企业持有的未使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也要计提折旧,故折旧范围比新制度扩大了。从理论上讲,准则的上项规定有不合理之处:既然固定资产本期没有使用,就不能提供收入,若计提折旧,不仅折旧费用无法对象化,更主要的是不符合配比原则。准则之所以将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折旧范围,一是考虑它们存在无形损耗,而且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无形损耗在加快;二是堵塞企业利用上述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进行利润操纵。

准则已从年初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对以前年度取得、但因种种原因未使用或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在按准则规定计提折旧的同时,对以前年度的折旧额是否整。考虑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较长,进行追溯调整比较麻烦,故准则规定的衔接办法是不予追溯。

三、固定资产减值

这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期末,企业应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计算可收回金额,确认其是否发生减值。对预计的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形成相应的准备金。对此,准则与新制度的规定一致。这里有五个问题应予明确:

1.固定资产减值与转销。

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或因非常原因毁损时,,会计上应注销其账面价值,并按规定进行清理,这种情况亦称为转销。固定资产转销的原因,是它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转销的结果是同时减少企业当期的资产和利润。就减值而言,是从特定时点看,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固定资产的创利能力下降(并非不创利)、以至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以后,导致减值的各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发生有利变化,使固定资产的创利能力得以恢复。可见,从某一时期看,固定资产减值与转销对企业当期产生的财务影口向相同;但从性质及长远影响看,两者截然不同。

2.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

折旧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或原价的收回,其金额的确定应同时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显然,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联系:如两者的产生存在共同原因,如技术进步、遭遇毁损等;两者的结果,都会使固定资产价值降低,也会使企业当期利润减少;而且,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会影响以后会计期间折旧额的大小等。尽管如此,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区别则更明显。主要表现在:

(1)两者性质不同。固定资产减值是一种计价过程,折旧是基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过程。具体讲,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在某一时点以公允价值进行重估后,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净值的部分计提的减值损失。它是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计量的结果,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关于折旧,美国会计师协会名词解释委员会将其解释为一种会计制度,其目的是要以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将有形的资本性资产的成本或基础价值(扣除残值)在该项资产的整个估计使用年限内进行分配。这是一个系统的分配过程,而非一个计价过程。在固定资产的存续期内,固定资产原价、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一旦确定,一般不能随意变更;若要变更,必须符合规定的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这样折旧的结果,很难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计提折旧时,理论上也尽可能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但却不能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和核算。因此,有必要采用计提减值准备的形式进行补充。

(2)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折旧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减值是针对固定资产净值而言。如果固定资产原值发生减值,企业已事先预计并采用快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不一定低于其账面净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价的减项、减值准备则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列示。

(3)两者的列支方法不同。既然折旧是对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程,它应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计提。折旧费按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分别作为企业的制造费用、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等列支。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减值损失属于非营业性支出,且不经常发生,会计上将其计人营业外支出。

3.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关键是要正确计算可收回金额,它是指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例如,年8月,A设备预计销售净价20万元;尚可使用4年,预计其未来3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10万元、8万元、5万元,第4年及期满处置时产生的现金流量为3万元。假设折现率为3%,则本期末A设备上述现金流量的现值为244907元。因上述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该项资产当期末的销售净价,检查其是否发生减值时,可收回金额应为244907元。

预计资产减值损失时,基于谨慎性考虑,会计上一般采取“孰低”的原则。而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也是如此)期末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为何采用“较高”的金额?对此,不少人疑惑。我们知道,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劳动资料,主要由企业自己持有,出售不是主要目的。正常情况下,企业从固定资产持续使用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肯定大于出售收益,尤其对那些专用或特制设备来说更是如此。固定资产效用的发挥,需要企业其他资产的有效配合。如果出现相反情况,即出售比持有固定资产经济上更合算,企业就会选择出售。这不仅适用于本企业未使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的处理,也适用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借以加速更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见,可收回金额实质上是期末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的大小在不同企业可能存在差异;就同一企业而言,持有固定资产要么自己使用、要么出售,其可收回金额当然应为两项用途中所产生、流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值。

4.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固定资产\以后价值恢复时转回金额的确定。

前曾述,某期末固定资产的减值可能是暂时的。以后其价值恢复、使可收回金额大于账面价值时,会计上对以前期间计提的减值损失应予转回。转回金额的确定应同时考虑2点:一是累计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二是应使转回后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账面净值,即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价扣除正常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后的余额。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5

一、不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予以抵销,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

说明: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引起的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可能大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此: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与期末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发生了多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不论其是否计提了折旧,在计算各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均应先分别求得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该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求得该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以后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于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再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等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时,则无须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变卖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

首先,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增加了当期利润。因此,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期初未分配利润,则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因此,该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当期购买并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其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假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再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说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抬高了集团内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也随之抬高了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而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的提高而造成各期多计提的折旧,又反过来不断抵减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随着累计多计提折旧的不断增加,被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不断减少,至该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批减为零。在各期期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抵减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去各期末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该资产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与该期末该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二)以后会计期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第三,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第四,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因此,则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固定资产内部交易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具体如下:

1、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将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3)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以上三笔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以下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金额为本期多计提的折旧金额)

(4)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已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期间,已不存在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问题和该固定资产使用多计提折旧的抵销问题。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时的会计期间,编制合并报表时,不需进行抵销处理。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未满提前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抵销多计提的折旧。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6

一、不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予以抵销,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

说明: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引起的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可能大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此: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与期末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发生了多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不论其是否计提了折旧,在计算各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均应先分别求得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该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求得该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以后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于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再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等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时,则无须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变卖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

首先,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增加了当期利润。因此,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期初未分配利润,则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因此,该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当期购买并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其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假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再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说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抬高了集团内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也随之抬高了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而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的提高而造成各期多计提的折旧,又反过来不断抵减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随着累计多计提折旧的不断增加,被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不断减少,至该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批减为零。在各期期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抵减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去各期末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该资产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与该期末该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二)以后会计期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第三,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第四,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

如前所述,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因此,则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固定资产内部交易清理期间的抵销处理,具体如下:

1、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将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3)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以上三笔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以下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管理费用(金额为本期多计提的折旧金额)

(4)应将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进行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已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期间,已不存在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问题和该固定资产使用多计提折旧的抵销问题。因此,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超期使用清理时的会计期间,编制合并报表时,不需进行抵销处理。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未满提前清理时的抵销处理

(1)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抵销多计提的折旧。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7

1.二者的涵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涵义。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由此可见,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情况,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与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的差额。期末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折旧定义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所以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反映的是固定资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期末反映的是企业已计提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额。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由此可见两者都是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还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都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减少了。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共同反映了这一价值的减少。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相互关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累计折旧额的大小会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多少,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额的提取,也实实在在地通过改变折旧的计提基数而影响折旧额的高低。因为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了企业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后得到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再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就可以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修正和补充,它将累计折旧中估计有偏差的地方进行了修正,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在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企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也就是说,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举例如下:

例:甲公司某年购入一项不需安装的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为50万元,预计使用8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在第4年末发现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0万元,其他年度年末均未发现该资产有减值的情况。

第1年至第4年,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6万元[(50-2)÷8]。每年年末计提时,借:制造费用6万元;贷:累计折旧6万元。在第4年年末,该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为10万元,其账面价值为26万元(50-4×6),发生了减值16万元(26-10),故应按16万元计提减值准备,借:资产减值损失16万元;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万元。第5年至第8年,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为2万元[(26-16-2)÷4]。每年年末计提时,借:制造费用2万元;贷:累计折旧2万元。

另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确认标准为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可转回。只能在处置固定资产后,再一并结转。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节利润。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差异分析

1.两者的计提基数和计提的时间不同。累计折旧的计提基数是以固定资产原值扣减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的,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累计折旧是在取得固定资产后,按照预计折旧年限和合理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的,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计提的金额是有规律的,并且它是在购置时点主观性较强的一种估计值,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不同时间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它是在购置后某期期末的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相对比较客观一些。

2.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4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5、6条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当存在以下迹象的,表明固定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①固定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②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固定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③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下跌;④有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⑤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⑥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固定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⑦其他表明固定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这些减值的迹象还需要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由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8

目前,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通常采用销售净价法,而很少考虑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并且期望未来不断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是为了用于出售而获取差价。故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不仅要考虑其销售净价,而且要考虑该固定资产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由于要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具体金额难度较大,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故可采用下述变通方法来判断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现值是否低于账面价值:若某项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对企业来说是能产生净利润的,则可认为该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高于其账面价值,不存在减值情况;反之,则存在减值情况。

综合上述,判断固定资产存在减值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固定资产的存在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②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低于其账面价值。根据上述判断标准,某些固定资产虽然其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但由于其仍能为企业净利润作贡献,因此可认为其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2、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许多人提出最好能先由评估师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评估师对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仅反映了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采用固定资产评估价值判断是否减值未能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因素,这是不全面的。另外,若对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计提减值准备,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由于各单项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总会有差异,可能固定资产评估总体上是增值的,但一部分单项固定资产是减值的。此外,对所有评估减值的单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会计核算工作量很大,以后计提折旧也非常麻烦。根据以上所述,利用资产评估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是不全面的,实际操作难度也较大。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9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49-02

行政单位和全额、差额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是事业收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非营利性。因此,确定其经济和经济有关的活动不强调经济效益,所以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这种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首先,不考虑经济效益。国家财政收入尽管每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行政管理与服务、国家安全的保证、环境保护和改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与提高等诸多方面,明显不足。因此,必需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尽管行政事业单位的产出难以通过会计核算量化。但不影响对其日常经济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准确计量;其次,同经营性事业单位特点不符。经营性事业单位通过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方式取得收入,同企业的收入性质相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违反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再次,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核算无法进行纵向对比(同比、环比),与同类单位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经营成果无法考核;第四,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只有全面、准确量化考核,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指标和状况,向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现在注重于从企业的角度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实务的描述,在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一般本质上揭示不够,对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效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取得方式有多种,但其在本质上都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必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固定资产折旧是其使用价值的减少,是其在正常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下造成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并拥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该固定资产期间,因正常使用和自然力双重作用,导致该固定资产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其性能和作用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取得该固定资产时既定目标的实现和后续使用,使使用价值降低或减少。折旧的计算有三方面:

第一,应计折旧总额:原始依据是取得固定资产时实际价值即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第二,使用年限:根据固定资产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与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供给要求、产业政策导向、人员学识能力等有关)加以确定。

第三,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折旧的数值不同甚至相差很大。折旧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科技及社会发展水平和其在未来存续期间的使用状况即使用价值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判断来确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减值

行政事业单位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均存在减值的问题,可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反映。

固定资产减值的两个因素,账面价值和可回收金额都是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同属价值范畴。可回收金额按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的原则加以估计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无法可靠估计的,应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首先,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实质是交易双方公平交易中共同接受的市场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本质上属于价值范畴;其次,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的,其中的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属于价值的范畴。可知,固定资产减值是由同属于价值范畴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决定的,在本质上是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

无形磨损有两种,一是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二是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两种磨损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减少,符合固定资产减值的本质内涵,在会计处理上应通过减值核算加以反映。

折旧与减值核算虽然将无形磨损归到折旧范畴,但无形磨损亦是减值的属性。只是计提折旧时无法对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程度进行量化和可靠计量,仅限于对有形磨损的反映。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包含固定资产价值的无形磨损。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理由

第一,必要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只核算原值有以下弊端:一是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偏离,造成虚增固定资产的现象;二是不使用或已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既不报废,又不更新,固定资产的真正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不到及时补偿。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与减值准备,可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既能保证账实相符,避免虚增资产,又能及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适时、合理的价值补偿。

第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与减值核算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二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难以及时、准确把握,既不利于考核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现行会计核算增加了固定资产持续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原则。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核算,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三,客观性。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是否恰当关系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与减值准备,会使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不完整,相应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潜在职能更无从谈起,这是导致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折旧与减值核算所要求的分类管理、定期盘点清查、使用年限复核、磨损程度估计、可收回金额确定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可加强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连续、全面的反映、监督和控制,一是可有效防止随意处置、私自占用、非法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合理估计潜在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有利于明确分管、使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加强相应的绩效考核。此外,对科学预测与决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业务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现实性。虽然收付实现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本身的缺陷也影响了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权责发生制的采用,为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准备的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五,实践性。企业会计中,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紧密结合,已形成一整套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十分完善,实践证明很成熟。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目的虽然不同,但在折旧与减值问题上本质无差别,都是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减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折旧与减值的核算可以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核算的做法。

固定资产减值原因例10

1.前言

资产减值准备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减值准备得到了推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企业计划、控制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处于转折点,对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应用中资产减值准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发生资产减值时,为了保证企业信息的质量,在会计期末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增加企业当期费用、损失。但新会计准则中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会计准则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2.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按其预计损失金额预先确认损失并计提准备。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决定于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如果某项资产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发生损失,该损失部分就不能作为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客观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现实财务状况。

资产减值准备的成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社会原因,提高的社会生产劳动率降低了资产的重置成本。二是企业原因,如因操作或适用不当造成的资产提前报废;环境保护等因素导致资产被停用等。

3.资产减值准备实务的缺陷及完善

3.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存在的问题

3.1.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和类别多,要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会计处理,工作量大,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然而,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很大难度,这样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很难确定。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评估师先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值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减值。评估值仅反映了固定资产销售净价,未考虑到未来现金流量这样是不准确的。另外,企业对全部固定资产进行评估,依据评估值计提减值准备,操作难度大,使得各单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评估价有差额,可能固定资产总体上式增值的,而单项资产使减值的,对所有资产中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工作量大很大。所以,利用资产评估值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减值是不完善的,操作程度较大。

其次,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中应当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当期转回的固定资产损失”。我认为,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中仅这样披露不足,还应当披露:当期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当期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减值损失确认的方法,当期转回的固定资产原因及转回金额等。

3.1.2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入账后,由于市场价格下跌,技术更新及超过法定保护年限等因素,引起无形资产的贬值,因此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注意的问题: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报销原理为:当企业内部购买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购买方摊余价值高于集团摊余价值时,应将购买方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抵销,借记“无形资产”,贷记“营业外支出”。从企业集团角度出发,集团摊余价值高于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时,不需要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以,购方当对个别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和“营业外支出”项目进行抵消。当购进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集团摊余价值时,只将购方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中相当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部分进行抵消,即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因此,购买方计提减值准备相当于内部未实现销售利润的部分,对个别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进行抵消。

根据《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短期存货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以及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不得扣除。即:税法规定提取的坏转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其余七项不得扣除,应遵循实扣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企业在年末时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3.2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意见

目前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发挥其实质,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原因。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不完善和不透明,使计提减值准备金缺乏资料基础。针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可靠,对于经济业务,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的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方法,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因此,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其次,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整会计数据的行为,对企业的诚信和信誉都受到很大影响。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严重与法律法规的健全有很大关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规范会计行为,严惩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对于查出的违法、违规情况,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责任,提高法律震慑力,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产减值准备有了很大进步,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应加强对企业理论研究,提高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缩小利润操纵空间。我们应当继续研究,不断总结提高,完善我国企业核算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林葱,王晓东.浅谈会计制度与资产减值准备[J].现代商业,2009,(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