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4:55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1

一、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现状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益则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可以说是在特定制度和目标约束下对效率的实现。效率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效率的延续与实现。但高效率并不必然创造高效益。如果背离了目标,效率越高则偏离目标越远、效益越低。在成功的管理中,高效率和高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益的,或者虽然有效益但却是低效率的。

根据以上管理学原理,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是指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总的投入与所带来的产出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则专指总的投入与所带来的能够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正收益的比例关系。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目标主要是满足央行履职需求、保全财产,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效益。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发挥与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配置缺乏标准

在固定资产的申购环节,需求部门申购通用固定资产存在预算标准不一、档次高低各异的现象,而对于专用固定资产的购置则缺乏权威、专业的标准,影响固定资产的购置效益。在固定资产的分配环节,由于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容易造成资产配置数量上的浪费、性能的高配和部门间、员工间资产配置的失衡,影响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益。

(二)资产购置效率待提高

在人民银行系统集中采购范围、规模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购置的规范化、透明化程度日益提高。但由于集中采购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造成部分项目耗时过长,效率不高。尤其对于采购总量少、总额低的项目,采购资金节约效果有限,而采购组织成本存在刚性,项目投入产出比不高,集中采购效益性的优势难以体现。

(三)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产

资产闲置一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产生的闲置,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由于机构撤并、银监分设、办公用房新建等形成的部分房屋闲置等,也有部分是由于固定资产购建决策失误、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产生的闲置。资产闲置,尤其是车辆、房屋等大宗资产,不仅不能发挥其使用效率,日常维护还需占用资金成本。

(四)资产使用责任不够清晰

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由财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管理,每个员工都是所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人。但由于缺乏对资产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分散的实物管理责任容易造成实质上的管理缺位,造成对固定资产的保养、检修和维护不够及时,或是维护保养支出效益不高,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影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因素分析

(一)管理理念

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对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影响明显,如无成本概念导致购置固定资产性价比不高、被动性导致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的积极性不高、重配置不重使用管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等。

(二)管理制度与流程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未严格执行到位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落后于固定资产管理实务的发展,将影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如未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存量资产结构和管理情况不了解,导致资产管理决策失误;固定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存在随意性等。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如推行标准化的采购程序,能够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购置效率。

(三)管理行为与责任

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于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整合,如果各种要素的配合不当,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转是不可能的。因此,低效率的管理行为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益。在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责任不清晰或未落实就容易造成实质上的管理缺位,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管理环境

效益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而管理活动又是在内、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管理环境也是影响管理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内部环境看,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充分的信息沟通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尤为重要;从外部环境看,如人民银行“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盘活闲置固定资产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提高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的途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效益观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应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更加注重效益的效率观,在讲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效率,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约束下,积极推进固定资产集约化管理,注重固定资产购置、分配、处置、日常管理等环节的重点控制,兼顾固定资产存量的盘活和增量的定额定标管理,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达到满足履职需求、保全财产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资产配置定额定标管理

着重建立两项标准。一是制订采购预算定额标准。可从业务需要且价格透明的通用办公设备入手,制订采购预算定额标准,再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至其他采购项目。预算定额的编制采用以零基预算模式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法:以当前市场上适用的产品为基础并兼顾一定时期该产品使用的前瞻性,结合本单位近2年同类产品的采购标准、使用情况及省级财政部门的通用产品预算定额,将满足节能、环保及财力状况作为重要评价因素,确保在预算定额内采购的产品性能适用、价格适宜、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二是制订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可从部分通用办公设备开始实行资产的标准化配置,以标准为依据进行办公设备的需求审核及配置,再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至其他固定资产。办公设备配置以满足业务开展和日常办公基本需求为原则,根据资产的共享范围不同制订相应的配置标准:对员工个人使用的设备,以员工个体为单位制订配置标准;对办公室共用的设备,以房间为单位制定配置标准;对处室共用的设备,以处室为单位制定配置标准。

(三)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固定资产购置效率

一是推行标准化采购程序。明确采购各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和方法,配套设计各类格式表单,提供详实、简明、易懂的工作规范,实现采购标准化、流水化操作,缩短采购时间。二是根据项目特点适用采购方式。大批量、高金额采购对象重点考虑资金效益,以单次统一采购为主;单次金额小、采购次数多的同一或同类采购对象,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和资金效益,以定点采购、协议供货方式为主;小额采购主要考虑时间效率,充分依托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平台实施。三是推进采购合同标准化进程。按照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实现货物、工程、服务合同的标准化管理。各类采购合同均使用事先编制的标准文本,减少合同起草、审核时间,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四是优化采购审批程序。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审批重大事项,采用会议方式;一般或紧急事项,可采用联签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增进效率。

(四)加强处置管理,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结合固定资产定期及年终清查盘点,收集、汇总存量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的基础性数据。在摸清存量资产结构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无使用价值、维护保管成本高昂、处置成本较高的固定资产可进行正常或提前报废、拍卖转让;对闲置的资产可在单位内部调剂使用或在辖属机构间调整再分配,还可整理少量闲置资产对外进行实物公益捐赠,减少货币性公益捐赠支出;对于闲置房屋、公务用车等价值高的固定资产,本着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应在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积极处置盘活。

对于闲置房屋,可按照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在满足本行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标准、确保本行办公需求的前提下用于出租。在出租过程中应加强对出租房产使用状况的评估和对承租人的资格性审查,建立房屋出租的内部审签和集体研究决策程序,按照分散采购或集中采购程序做好房屋招租工作,明确承租人对出租房产的安全管理责任与义务,准确核算房屋租金收入,确保房屋出租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效益性。

对于闲置公务用车,可将车况不好、配置不合理、运行费用高的汽车置换为有利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职的优质资产,提高车辆运行的效益性。在置换过程中,应对置入车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适用性进行综合考量,采用市场竞价方式防止置出车辆价值低估,严把车辆置换合同管理关、过户关,确保人民银行车辆置换的权益。

(五)加强维护保养,提升在用资产使用效率

一是落实固定资产维护保养责任。细化财产管理部门、财产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的责任,建立和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个人,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失职的责任人严格按规定追究责任。

二是定期检查、梳理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由财产管理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各部门财产管理员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加大频率、缩短周期,及时发现固定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维修,强化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三是建立维修保养长效机制。在设备、重要业务系统的维护保养方面,实行定点专业协议维保,规范维保需求提出、服务提供、效果验收、费用支出等各环节的程序,严格核对相关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公务用车维护保养方面,实行在财务上单独列项核算和在管理上单车运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出车审批、里程核对,实行车辆保险集中采购、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洗车,切实降低公务用车维护保养费用支出;在房屋、重要业务系统及相关设施的大修缮方面,对项目资金投向、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项目资金使用、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修缮项目资金使用落到实处,项目投资效益得以提高。

(六)优化管理环境,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

建立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财产管理部门和财产使用部门分级分层负责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各相关部门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信息共享、充分合作的和谐环境。充分利用会计工作联席会议平台的协调管理机制,研究、解决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各职能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及残值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职责,落实管理责任。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2

(一)管理主体模糊,制度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以来管理主体模糊、职责不清,所以即便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由于具体负责的部门及人员不明确,管理没有落到实处,流于制度。另外,制度也不够细化,特别是基层管理单位缺乏相配套的细化制度,以至于相关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具体从配置到使用、处置各环节该如何实施,没有具体的制度可以遵循。

(二)家底不清、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在购置时入账,到了使用年限的也不及时报废,出租、外借、可用不可用的也没有明确记录,在新增固定资产时,就无法依据现有固定资产进行资源组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复添置、重复建设。甚至有些出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随意购置固定资产,而没有严格的制度予以监管,成为国有资产的漏洞。

(三)使用管理不明确,资产使用率低。当前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是在入账时进行登记,明细账与总账核对相符,使用过程没有明确的管理登记,固定资产一旦购买入账,就造成无人管的状况。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谁对某件固定资产承担具体责任,一旦固定资产有遗失或损坏,不知道该找谁负责,固定资产缺乏正常的保养、维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机器设备,买来以后,放在室外日晒雨淋无人管理,造成损坏。还有一些进口的先进设备,购置以后,发现很多功能不会使用,坏了以后也不会维修,也不进一步请专家来教,而是闲置不用,造成了极大的国有资产浪费。

(四)固定资产处置随意、流失严重。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不规范,没有一整套严格细化的处置制度,导致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到期的或是不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处置,时间长了,逐步流失。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购置的口杯、办公桌椅,作为固定资产挂在账上,没有处置,可是谁又会知道五六十年前购买的那些口杯和桌椅现在何处。固定资产该处置的不及时处置,一方面容易流失,另一方面占地方,而且会造成残余价值的进一步贬值。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有损国家利益。固定资产不用了就随意扔在仓库里,会形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资产不经过审批就予以处置,容易造成处置不合理,收益不及时入账;人事变动的时候,不清点固定资产,物随人走,最终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一些单位领导法纪观念淡薄,拿国家的财产送人情,随意捐赠、随意赞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加强培训,完善制度。国家财政部要借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盘清“家底”的契机,对各级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及负责人进行培训,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1)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要先拟出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购买,金额较大的,要报财政部门批准,并列入部门预算。(2)资产使用监管制度。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建立资产调剂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通过互相调剂加以重新利用,也可以按照有偿转让的原则进行调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优化组合。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盘点到处置整个实物流转过程要进行登记,对外投资、出租要进行专项登记,实行专项核算。(3)资产处置监管制度。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交易公开总价。资产金额较大的,进入市政府政务公开中心,实行“阳光交易”,实现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资产处置由单位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财政部门预算内资金购买的由财政部门审批处置。

(二)建立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库,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纳入网络化管理。各单位要对固定资产统一编码,固定资产购置时按编码排序录入数据库,固定资产的数量、单价、使用期限、型号等相关信息录入齐全。整个实物存储过程中,有停用、出租、投资、责任人变更、处置等及时录入。资产信息库纳入政务公开网络系统,这样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资产状况,从而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实现资产共享和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于1952年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析了家庭和企业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支配金融资产,使财富得到最适当的投资,从而降低风险。

结合上述理论,进行证券投资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篮子。证券市场中,各类产品存在一定相关性,投资者可以选择两类负相关的产品进行配置,当一只篮子破了时,保证另外一只篮子是完好的。举例而言,当利率上调时,企业资金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降低,股票价格会下跌,固定收益类产品受利率上调影响其收益率会上升。那么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相对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可以选择这两类产品进行配置。同样可以按照经济周期寻找顺周期和反周期的产品进行配置。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4

对孙女士的资产配置诊断如下。

分红险――表现失望

孙女士全家的储蓄型保险已经配置得较为全面,至于分红险,配置的初衷更偏重于投资,希望能增加红利收入,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目前的分红险是2004~2005年配置的,其中有180万元在2009年6月底到期,余款100万元将在2010年5月到期。就分红险的特点来说,主要体现在保障和红利两方面。虽然听起来一举两得,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孙女士所配的分红险中的保障功能其实很差,就是一个2倍保额的意外险。而这类意外险在市场上很便宜,年缴2000元左右可保100万元,若遇特定意外事故保险金额赔付可升至200万元。再看红利功能,经计算,孙女士的分红险在过去5年的年红利收益还不如当期银行一年定存利率。若把红利及现金价值的收益全部计算进去,此分红险(180万元,2009年6月到期)过去5年的年平均收益为2.9%,公平讲,这个收益率不令人满意。因此即将到期的180万元不应再进行分红险的配置。

现金资产――有待调整

孙女士的100万元定期是2008年10月初做的一年定存,利率4.14%,到期前暂不需调整。而290万元的活期存款配置,主要是由于孙女士一直习惯于手头流动性宽裕。但考虑到孙女士即将退休,而且未来两年内没有大笔支出计划,可选一些收益稍高的流动性资产替换部分活期存款,以加强收益。

短期理财――时过境迁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在孙女士的资产配置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孙女士在生意上经常有定期的应付账款,不同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好满足孙女士的短期需求。但时过境迁,目前孙女士不会再有生意上的定期应付账款。而当下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过低,并在合同期内又缺乏流动性,已不再适合孙女士目前的理财需求。如果继续按此比例配置,必将严重影响整体资产的收益率。

公募基金――严重超配

孙女士买基金的历史较长,2005~2007年陆续配置了700万元公募基金,目前的净值约为98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的45%左右。孙女士退休后的理财目标是在承受相对较小风险的前提下,资产稳定增长,并不希望资产大幅波动,所以目前的公募基金配置过多,增大了不确定性,无论后市如何,必须减持。公募股票基金在产品设计、流动性和政策限制等方面对业绩都造成诸多影响。比如,60%的仓位限制直接导致公募股票基金在下跌中无法继续减仓来控制风险。再比如,由于羊群效应,在市场下跌时,公募基金遇到赎回潮,这会造成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因此将所有的风险资产全配置成公募基金也是不明智的,在减持公募基金的同时,要考虑选择其他的风险资产替换。

资产配置建议

根据孙女士目前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并从资产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以下的资产配置建议,见图2。

调整银行类资产(短期)

短期资产一般指一年内到期的资产,这类资产要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目前的一年定存,2009年10月即到期,可暂不调整。考虑到孙女士对短期流动性很关注,但另一方面活期利率只有0.36%,建议将原来的290万元活期存款分成3份,保留90万元存在活期账上,另从银行柜台配置100万元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以及100万元短期银行理财产品(3个月、6个月)。原来的540万元银行短期理财不再配置,转成收益率较高的中期资产配置如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

一般来讲,货币基金的收益被视为无风险收益,且无申购和赎回费,2008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在3%,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T+1天到账。而短债基金同样免申购和赎回费,平均久期大于货币市场基金,在降息周期中收益应略好,并一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也是T+1天到账。虽然2009年债市低迷造成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收益大幅下降,但整体收益仍应好于活期利率。

配置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中期)

中期资产需要在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收益性。目前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比较符合这些特性。大多数的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无申购和赎回费也没有利息税。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年利率较高,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1.5年期的年收益一般为6%~7%,2年期的年收益为7%~8%,3年期的年收益为8%~9%。

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主要分为3大类:政府基建类信托、股权质押类信托和房地产抵押类信托。这些产品并不是靠国家信用来保障收益,需特别注意每个项目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抵押是否充分、是否有额外担保且评估价值是否可信。

在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下,应该多选择由地方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投资的基建项目,此类项目建议配置400万元(2年期、3年期)。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信托计划,期限相对较短,项目的透明性很好,也值得适当配置,建议配置200万元(1.5年期)。

配置PE股权基金(长期)

长期资产则需要更多的考虑收益性,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PE股权基金的投资门槛一般是300万元,期限为5年以上,是为富人设计的长期投资工具。

以目前的市场形势,经济正处在一个衰退转复苏的阶段,是投资PE股权基金较好的时机,另外创业板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PE基金的退出机制。但是由于股权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5年),中途赎回也较难,需要耐心寻找稳健、合规以及抗风险能力强的PE基金,建议配置300万元。

资产调整分析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5

引言

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房地产中的土地是指土地使用权,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建物。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持有的房地产根据用途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在原有的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引入了投资性房地产概念。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从而区别于作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正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引入,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涉及房地产的内部交易中,因内部交易双方对房地产用途的不同划分,一方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另一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或反之。从而引起双方的会计处理不一致,但从企业集团的角度这是因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而对房地产进行的重新分类,即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从而在合并报表中涉及到投资性房地产抵消处理,且不同于内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交易的抵消处理。

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所在地,通常指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城市。对于大中型城市,应当为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城区。(2)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的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同类或类似的房地产,对建筑物而言,是指所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相同、性质相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新旧程度相同或相近、可使用状况相同或相近的建筑物;对土地使用权而言,是指同一位置区域、所处地理环境相同或相近、可使用状况相同或相近的土地。

1,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在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中销售一方将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出售给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购买方,销售方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确认营业外损益,购买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购入。但是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一交易属于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应按公允价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确认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小于则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须将销售方因此处置确认的营业外收入或支出冲减掉,同时确认资本公积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时在以后年度递延处理。在以后年度的购买方后续计量中,购买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与站在集团的角度处理一致。故不需调整。在处置时,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需要把转换时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而购买方处置时没有确认,因此需要补提。

例题1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07年底乙公司将其账面价值800万元作为经营管理用的房地产以1000万元的价格卖于甲公司,甲公司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且以公允价值计量。08年底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09年以1300万元的价格处置,编制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假设不考虑所得税)

07年借:营业外收入200

贷:资本公积200

08年借:未分配利润一年初200

贷:资本公积200

09年借:资本公积200

贷:营业收入200

假设本题乙公司以600万元的价格处置。那么抵消分录为

07年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0

贷:营业外支出200

08年由于上一年度均涉及损益科目,相互抵消,不需再编制递延分录。

09年借:营业收入2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0

2,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

在集团内部交易中销售方将投资性房地产销售给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买方。销售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确认其他业务收入,按其账面余额计其他业务成本,同时将已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本公积也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购买方按公允价值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但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一交易属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应按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人账成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均计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而需把销售方确认的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抵消,同时把未予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予以确认。以后会计期间由于销售方因销售确认的损益结转到以后期间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还需要做递延分录予以调整。以后期间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按公允价值计提折旧、摊销、减值的处理与企业集团一致,不需调整。

例题2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07年底甲公司将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以1000万元卖于乙公司。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为7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00,原转换时确认资本公积100万元。乙公司09年以1300万元的价格处置,编制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假设不考虑所得税)

07年借:营业收入1000

贷:营业成本900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0(补提应确认的)

借:营业收入3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0(转回销售方因处置转销的)

资本公积100(转回销售方因处置转销的)

08年初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00

贷:资本公积100

(因上一年抵消分录涉及的都是损益科目,相互抵消后只剩资本公积,故作递延分录时只需调整资本公积)

09年初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00

贷:资本公积100(以后年度年初此笔分录永远存续)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转换处理没有对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期间已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本公积转回,那么在以后处置该转换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也不能对此转销确认损益。

二、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按期(月)计提折旧或摊销,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取得的租金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投资性房地产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经减值测试后确定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

减值准备”科目。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1,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在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中销售一方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房地产出售给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购买方,销售方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处置确认营业外损益,购买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购入。但是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一交易属于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将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转换日的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等,分别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从而需把销售方确认的处置损益予以抵消,同时将投资性房地产中包含的未实现损益予以抵消。以后会计期间,该内部交易形成的投资性房地产在以后会计期间的抵消处理原理类似于内部交易性固定资产的抵消处理,唯一的区别是在处置时损益科目的性质不同处理略有不同,在此不赘述。

例题3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07年初甲公司将固定资产以1000万元卖于乙公司。该固定资产原值1000,已提折旧100,减值准备100。乙公司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且以成本模式计量。尚可使用年限10年。09年底乙公司以1300万元的价格处置。编制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假设不考虑所得税)

07年借:营业外收入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原值200

借: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20

贷:营业成本20

08年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原值200

借: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2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0

借: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20

贷:营业成本20

09年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

贷:营业成本200

借:营业成本4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40

借:营业成本20

贷:营业成本20

2,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

在集团内部交易中销售方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销售给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买方。销售方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收入贷计其他业务收入,按其账面价值借计其他业务成本,购买方按买价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但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这一交易属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应按转换日的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或摊销、减值准备等。分别转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或摊销、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做到一一对应。该内部交易形成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当期及以后会计期间抵消处理原理于内部交易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内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抵消处理相同,在此不赘述。

例题4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07年初甲公司将其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以1000万元卖于乙公司。该投资性房地产原值1000,已提折旧100,减值准备100,乙公司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10年。09年底以1300万元的价格处置,编制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假设不考虑所得税)

07年借:营业收入1000

贷:营业成本800

固定资产―原值200

借:固定资―累计折旧20

贷:管理费用20

08年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

贷:固定资产―原值20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0

贷:管理费用20

09年借:未分配利润―年初200

贷:营业外收入200

借:营业外收入40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6

美国目前有9000万户家庭进行各种投资活动,其中只有11%(不到1000万户)是自己买卖股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通过认购不同类型的基金进行间接投资,这与中国超过1亿的股民队伍形成鲜明对比。可喜的是,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基金投资者队伍目前也已超过1亿,随着基金产品线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越来越成熟,相信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将通过投资基金来分享股市的收益。

中国基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投资者长期理财观念有待成熟,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在产品细化、投资个性化上有待提高。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资产配置的权力才算真正意义上交给了投资者,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配置不同的基金产品,也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资产配置。

其中债券基金是资产配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一年龄层的投资者,债券基金将会成为其家庭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追求组合长期增值的投资者可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股票型基金上,同时配置适中的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市场基金可降低组合的波动性;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券型基金,少量参与股票型或积极配置型基金。不放弃组合增值的机会。重要的是,作为家庭资产的一条“安全带”,债券基金应该贯穿于人生的理财规划当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风险偏好的下降,债券资产的比例还可以有所提高。

随着债券基金迎来第三波发行高潮,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的债券基金在国内基金市场的比重正逐步向国际市场接轨。

和国际基金市场相比,国内债券基金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但潜力很大。根据统计数据,债券基金在美国、欧洲、日本的基金市场中的份额占比分别约15%、35%、80%,而国内债券基金占比仅为5.3%左右。截至2007年底,经过3年的连续增长,全球基金业资产总量已超过21万亿美元。在全球基金投资产品结构中,股票投资占43%,固定收益类产品占30%,货币市场产品占11%,对冲基金占7%。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固定收益产品地位不可小觑。它是全球投资市场的基石。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7

二、制约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重效率轻效益的现象

人民银行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产是人民银行开展各项职能的物质条件,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同时人民银行处于非竞争性领域,固定资产的购置、维修费用主要是国家财政资金,固定资产管理只考虑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这使得各级人民银行选择的大多是最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方案,对被选方案是否也是最适宜的方案考虑的不多。最常用见的是在固定资产购置时没有进行绩效评价,未充分论证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前景、设备的使用效益,缺乏长远的考虑,购置后很快就由于某项任务的完成而不再使用,或者脱离了单位的实际,因为不能适应新工作任务的需要而放弃,造成设备使用效益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其余在方案选择中应该租用的选择了购置;应该维修的选择了更新;应该更新的选择了维修,这些都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性。

(二)部分固定资产购置未建立标准,高标准购置的现象比较突出,整体购置成本过高

人民银行只对房屋类固定资产根据不同的级次明确了的配置标准,交通工具的配置按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标准执行,对其他固定资产的配置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造成了有些行、有些部门在固定资产配置中选择高端、高配,一味追求“超前”、“高标准”、“多功能”,固定资产的相关性能远远超过了业务处理需要,整体购置成本过高,但资产整体利用效率却不高,有的行甚至随意乃至盲目购置,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共享共用机制,存在重复购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一方面目前各级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各级行管理下的处(科、股)负责制,这种管理方式强化了固定资产的单位或部门占用观念,弱化了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大型或临时活动的开展,各级行都根据需要购置了一些使用频率极低但又临时急需的资产,这些资产往往在活动结束后就不再需要,一些行购置了闲置,一些行又重复购置,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的闲置,利用率不高,极大的浪费了资源。

(四)使用过程管理力度不够,重购置、轻养护,部分固定资产快速老化或提前不能使用

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会计财务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注重的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财产管理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财产使用部门负责财产的使用。但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强调的较多的是财产价值、实物的管理,对使用过程的管理较少,固定资产管理重购置,轻使用现象突出。有些行只热衷于添置新设备,对于正在使用的设备保养和维修不到位,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些行在使用管理中没有落实到个人,责任人的权责不明晰,造成了有些设备过度使用或长期不正确使用,造成了设备的提前报废。

(五)处置时效性差、方法落后,造成了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严重

人民银行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权有明确的规定,这保证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但也同时造成一些闲置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及时地进行处置,很多闲置但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只能闲置到报废期后做报废处理,实物虽然没有流失,但使用价值却白白随时间流走。

三、提高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与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益

构建固定资产效益评估机制,建立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效益评估办法,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购置或租用、标准高或低、更新或维修、报废或变卖等多项管理内容采取多种选择方案中进行效益优选。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处理好改善与提高、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让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既正确做事,又做正确的事,兼具效率和效益。

(二)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标准,合理配置资产

按固定资产类别采用多指标、多体系,合理科学的确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如办公设备按人民银行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的级别建立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明确办公用机、打印机、复印机及笔记本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的型号,人均配置的数量;发行机具按各级发行库的库容、业务量建立配置标准体系,明确不同级别的发行库配置资产的种类、标准。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违反固定资产配置标准的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进行处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则予以奖励,促进各级人民银行合理配置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

(三)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对部分使用频率低又必须配置的固定资产采取集中配置资产,调配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共享共用

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理念,深入挖掘现有存量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注重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促进部门、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共用,有效地盘活大量闲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对于大型活动和临时需要的资产可由上级行统筹协调集中采购,使用单位办理借用手续,借用到期将资产交还,解决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使用维护制度,尽可能的增大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一是将固定资产管理应贯穿于固定资产使用的全过程,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开始进行全程管理,涉及采购、使用、维护、财产清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科学的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使用登记、保管、安全防范、损坏赔偿等内容的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直接落实到个人,由使用单位对使用人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固定资产做到使用登记、精心维护、妥善保管,对于损坏资产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8

每年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会计人员会遇到需要调整的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一些特殊事项,此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涉及若干年度,也可能会涉及多个准则,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具有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A公司、B公司为上市公司,C公司2001年1月2日成立,C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A、B、C三公司年报均在每年4月15日批准报出,三公司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4年2月10日C公司聘请W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M和N进行2003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M和N经审计发现如下情况:

1.C公司2001年1月3日购管理设备一台,支付价款120万元,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2001年至2002年每年末对该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可收回金额分别为80万元、76万元,C公司没有计提减值准备,C公司2001年至2003年税后利润分别为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2.C公司2003年8月1日按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将上述管理设备无偿调出,C公司共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其中支付工人工资6万元,其他费用4万元。C公司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60万元和累计折旧60万元,贷记固定资产120万元,同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10万元,贷记应付工资6万元和银行存款4万元。

要求:(1)针对发现的上述问题,注册会计师M和N应如何分年度建议A公司、B公司、C公司进行审计调整记录?(不考虑调整分录对所得税和结转损益的影响)

(2)若2004年3月1日A公司、B公司、C公司均接受了注册会计师M和N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B公司、C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不考虑有关会计处理对所得税和法定盈余公积及法定公益金的影响)

解析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M、N建议审计调整分录有关情况:

对于C公司

1.2001年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20-120×1/5×11/12=98(万元)

可收回金额=80万元

建议补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8-80=18(万元)

2001年建议调整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补提的减值准备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实际计提折旧=120×1/5=24(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后2002年应计提折旧=80/(4×12+1)×12=19.59(万元)

建议冲回多计提折旧=24-19.59=4.41(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累计折旧4.4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4.41

(3)2002年12月31日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80-(24-4.41)=60.41(万元)

可收回金额=76万元

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0-120×1/5×(11+12)/12=74(万元),小于可收回金额,则C公司应按照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没有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予以转回,同时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与转回的减值准备的差额冲销,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4-60.41=13.59)13.59

累计折旧(18-13.59=4.41)4.41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借:累计折旧4.4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41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3.59

累计折旧4.41

也可以合并一起,则全部抵消,不需编制调整分录。

(2)2003年8月1日

无偿调出设备,当月固定资产减少,当月照计提折旧。则设备调出时累计折旧应计提11+12+8=31(个月),即累计折旧金额应为:120/5×31/12=62(万元),故建议补提折旧:62-60=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2

贷:累计折旧2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其清理净损失应冲减资本公积。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120

贷:累计折旧60

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60

借: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贷: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10

借:固定资产清理58

累计折旧62

贷:固定资产120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固定资产清理68

以上5笔调整分录也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70

C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8(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4.41+13.59=18(万元)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2+70=68(万元)累积影响数=68(万元)

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68万元。

对于B公司

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C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B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8×80%=14.4)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4.4

3.2003年

(1)针对2001年和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54.4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B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54.4万元

累积影响数=54.4万元

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54.4万元

对于A公司

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43.52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二)A、B、C公司接受建议后的会计处理情况

C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C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补提2001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冲回2002年多计提折旧

借:累计折旧4.41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41

(3)转回2002年应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59

累计折旧4.41

(4)补提2003年少计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贷:累计折旧2

(5)2003年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调整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0

以上5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成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8

针对B公司

B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B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4

A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损益调整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52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9

每年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会计人员会遇到需要调整的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一些特殊事项,此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涉及若干年度,也可能会涉及多个准则,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具有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A公司、B公司为上市公司,C公司2001年1月2日成立,C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A、B、C三公司年报均在每年4月15日批准报出,三公司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4年2月10日C公司聘请W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M和N进行2003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M和N经审计发现如下情况:

1.C公司2001年1月3日购管理设备一台,支付价款120万元,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2001年至2002年每年末对该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可收回金额分别为80万元、76万元,C公司没有计提减值准备,C公司2001年至2003年税后利润分别为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2.C公司2003年8月1日按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将上述管理设备无偿调出,C公司共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其中支付工人工资6万元,其他费用4万元。C公司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60万元和累计折旧60万元,贷记固定资产120万元,同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10万元,贷记应付工资6万元和银行存款4万元。

要求:(1)针对发现的上述问题,注册会计师M和N应如何分年度建议A公司、B公司、C公司进行审计调整记录?(不考虑调整分录对所得税和结转损益的)

(2)若2004年3月1日A公司、B公司、C公司均接受了注册会计师M和N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B公司、C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不考虑有关会计处理对所得税和法定盈余公积及法定公益金的影响)

解析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M、N建议审计调整分录有关情况:

对于C公司

1.2001年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20-120×1/5×11/12=98(万元)

可收回金额=80万元

建议补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8-80=18(万元)

2001年建议调整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补提的减值准备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实际计提折旧=120×1/5=24(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后2002年应计提折旧=80/(4×12+1)×12=19.59(万元)

建议冲回多计提折旧=24-19.59=4.41(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累计折旧4.4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4.41

(3)2002年12月31日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80-(24-4.41)=60.41(万元)

可收回金额=76万元

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0-120×1/5×(11+12)/12=74(万元),小于可收回金额,则C公司应按照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没有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予以转回,同时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与转回的减值准备的差额冲销,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4-60.41=13.59)13.59

累计折旧(18-13.59=4.41)4.41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借:累计折旧4.4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41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3.59

累计折旧4.41

也可以合并一起,则全部抵消,不需编制调整分录。

(2)2003年8月1日

无偿调出设备,当月固定资产减少,当月照计提折旧。则设备调出时累计折旧应计提11+12+8=31(个月),即累计折旧金额应为:120/5×31/12=62(万元),故建议补提折旧:62-60=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2

贷:累计折旧2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其清理净损失应冲减资本公积。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120

贷:累计折旧60

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60

借: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贷: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10

借:固定资产清理58

累计折旧62

贷:固定资产120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固定资产清理68

以上5笔调整分录也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70

C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8(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4.41+13.59=18(万元)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2+70=68(万元)累积影响数=68(万元)

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68万元。

对于B公司

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C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B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8×80%=14.4)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4.4

3.2003年

(1)针对2001年和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54.4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B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54.4万元

累积影响数=54.4万元

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54.4万元

对于A公司

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43.52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二)A、B、C公司接受建议后的处理情况

C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C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补提2001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冲回2002年多计提折旧

借:累计折旧4.41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41

(3)转回2002年应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59

累计折旧4.41

(4)补提2003年少计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贷:累计折旧2

(5)2003年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调整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0

以上5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成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8

针对B公司

B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B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4

A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损益调整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52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固定收益资产配置例10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不容置疑。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但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销售电价作为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特别是目前为实现电网坚强,确保电力供应进行大规模的电网建设投资,使电网企业成本增长迅速,而电价出台困难。面对新形势,如何确保电网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努力优化售电结构,大力开展节支降耗固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电网企业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一)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比重大,相应的成本已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是电网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从1998年开始,基于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电力企业斥巨资进行农城网改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所以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销售电价,监控电力交易行为,购售价差的扩大受到限制的形势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在内部挖潜,内部挖潜的重点在于实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坚强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目标,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在目前电源点建设日益加快,基本能够满足电源供应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确保电力供应,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0 000亿元加强电网建设,其中河北南网投资需求近500亿元。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成本上涨的压力和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要求电网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缓解成本上涨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固定资产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投资环节,做好投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设计方案,推行典型设计,运用典型造价,规范招标行为,可降低投资成本和工程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折旧和财务费用,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环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成本”观念,正确认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电网企业的经营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大,使用部门多,使用范围广,结构分类复杂,更新换代速度快,管理难度大,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电网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合理利润水平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电网企业效益观念淡薄,投资偏重社会效益,投资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以出台投资电价为基础,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所以投资规划建立在满足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网需求为前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乃至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二)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农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由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监管不到位,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复杂,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涵盖了输配电各类资产,电压等级多,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各类资产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存在较大空间。但是按照目前电网企业管理体制,各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分公司,在省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以加强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为目标,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细则,各供电公司之间、供电公司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同时省公司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主管部门,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固定资产在各供电公司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基建、大修等工程拆除的仍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进行合理调配,进行降压降级再利用程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电力企业资产量大,更新换代较快,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拆除的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个别供电公司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电网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以资产全寿命管理为主线,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牢固树立“大成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做好电网投资项目统筹规划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理规划是加强固定资产源头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针对电网企业长期以来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理念,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以满足电网安全和社会用电需求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电网建设,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电网规划的投资效益分析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市场、负荷增加和未来经济发展,而且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包括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的要素分析与评价,从而实现电网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有机结合,避免固定资产的无效闲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最快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固定资产价值的源头,是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和资金成本的基础,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建立概预算编制、典型设计、招投标管理一体化机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强招投标管理,努力降低设备物资的采购成本和工程建设成本;积极推广典型设计,认真进行差异化分析,确保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在典型设计和统一招投标的基础上,细化概预算项目,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根本目的。

(三)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管理分散,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固然行不通,但目前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能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造成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资产变化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要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益化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ERP工程,做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