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1 17:17:27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1

一、在《劳动与技术》课中进行劳动教育

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体系通俗地可把它分成制作类课、生活常识类课、家政类课等几大类。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把学生求知的触角从课堂伸向广博的生活时空。例如:组织上好一堂《劳动与技术》制作类的课,要求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所需的工具、材料,并对所准备的工具、材料要动手操作或观察,并实际制作一番,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发现制作中的难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科学地统筹出制作步骤,力求寻找一条较为快捷、方便的制作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制作出各种不同进度的半成品作品来,作品要大一些,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按顺序提供给学生,增加透明度,也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如在教《粉笔雕刻》一课时,首先给学生讲清本课属工艺制作类劳动项目,粉笔材料易取,制作的粉笔雕刻形象生动、轮廓鲜明、造型小巧别致。平时学生只知道粉笔可写字,并不知还能制作工艺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制粉笔工艺品,同学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先把自己事先制作好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激发了兴趣后,再讲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三种样式作品或者老师的样品,学做“狐狸”、“孔雀”、“鱼形笔架”。于是同学们就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制作中。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发挥合理想象制作出如:人物、花卉、生活用具、建筑物等粉笔雕刻工艺品。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陶冶了审美、爱美情操,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

每年的春天,我校都会进行放风筝比赛。这比赛有特别的规定,那就是风筝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于是,孩子们就利用课余的时间,从绘画、选 材到制作,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制作出了形状不一的风筝。瞧,“金鱼”、“老鹰”……个个栩栩如生,令老师们不得不佩服。学生从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但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树立“爱劳动”的思想。另外,剪纸、野炊等也是学生乐意接受且又行之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2.调查、参观、采访也是学生颇喜欢的形式,这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调查专业户何以收入突破万元;调查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人均收入的变化;参观中天面业有限公司、华兴塑料泡沫厂等企业,使学生来到生产第一线,真实地看到一件件产品通过工人的双手创造出来,从而产生了“劳动真光荣”的思想。通过调查、采访、参观,组织学生召开新闻会,畅谈所见所闻,更深化了主题,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认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优秀,家长可以包办一切,孩子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而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召开家长会

为了统一家长的思想,我校不定期的召开家长会。在会上,老师把担忧和现状毫无保留地告诉家长,希望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并希望能够齐抓共管。尔后老师又把学校准备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一一向家长进行汇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们在会上也各抒己见,给老师、学校提了很多较好的建议。会议的气氛相当好,也达成了共识。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也使我们教师有了更大的决心来做好这项工作。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2

Talk ab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habit of work developed as a child

Ma Yinye

【Abstract】We should improve our children’s consciousness of work, make them develop excellent habit of work and the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rough knowing about, observing and cultivating their interest in work.

【Keywords】Quality educationHabit of workConsciousness of work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大量具有创新人才的时代。我们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对幼儿“超负荷”的包揽;在幼儿园里,老师安排劳动活动少,使得幼儿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在这几年的幼教工作中,我对此颇有体会。通过实践,我总结到:为什么每年新入园的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这就是,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1.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致于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们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幼儿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幼儿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自然角落放上劳动时用的工组、材料等等。这样,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幼儿脑海里的劳动意识。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幼儿了解周边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2.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这一点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我们在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兴趣。首先,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如种植园地栽青菜、浇水等有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并把幼儿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幼儿带回家。这样幼儿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3

一、重庆市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现状

(一)主要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院校的发展情况

截至2009年底,重庆市有25所高等职业学院,302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农业、旅游、财经、医药、轻纺等20余个大类共200多个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家职业大典列举的职业,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的职业培训资源。这些职业学院每年向社会输出各类人才15万左右,横跨多个行业和领域,并能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培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重庆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去沿海制造企业或本地工业企业工作。

重庆市职业学校已建成实训基地348个,各类实训基地设备总值3.7亿元,这些实训基础大部分本校学生的培训,使学生在除了理论课堂知识外,能够在实训基地动手操作,从而可以使毕业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适合企业需要的学生。近年以来,也接收农民工培训,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实训工位8.35万个。

重庆市本科院校则承担了大部分在职人员的培训任务,如专升本、在职研究生、企业员工培训、岗位培训、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培训等,这些培训为重庆市各单位企业提供了更高学历和素质的员工,为全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在重庆基地的建立,各类人才的需求总体在上升,为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向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培训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参与培训的主要群体分析

从参与岗位职业培训的人群中,如果我们按培训人员是否在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在职人员,如各大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职前培训,或是来自社会其他地方的劳动力,如农民工、用工单位职前培训等,这类培训人员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前从未从事过此类职业,需要的培训任务是从零开始直到能够胜任工作为止;另一类是在职员工,如各企事业单位、社会部分行业组织的培训,这类培训活动一般而言要获得比目前已经从事的职业有更高的技能或能力的学习为主。

从工作性质上来分,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管理类人员的培训,这类培训如党政干部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事业单位领导培训等,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层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机关单位都有很多的管理培训机会,从而提高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技术能力培训,这类培训主要针对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这类培训的参与人员一般具备良好的行业知识的技能,所以相当于业务技能的升级培训;三是业务能力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企业或单位组织,为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而开展的培训工作,如企业从学校里招收的新人,需要花时间培训他们的业务熟悉能力和行业知识,对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培训等活动,从而使这些人员能够胜任或者是比以前对业务技能有更大的长进。

二、不同群体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差异性分析

(一)工作性质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需求的差异性

首先从党政干部和管理层的培训情况来看,近年来,重庆市在领导干部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8年3月始,包括各区县党政官员、市级部门官员和部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负责人在内,重庆1000多名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接受了这一培训。培训包括传统的专家讲座方式:邀请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也有中央党校的远程教学录像。将包括每年举办一次市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班,每年选派200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现代经济研修,每年选送100名优秀副厅级干部及正处级干部参加在渝高校经济管理类的学历教育,每年分行业、分领域举办以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专题培训班等。重庆还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市招商引资人才进行一次全面轮训,5年内选送100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到市内高等院校接受带薪脱产学历教育。从总体上来说,这类培训是由党政机关组织,对干部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培训工作,对这类培训工作的需求,则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都要适应新环境和形势,因此进行此类培训是对现代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培训。

其次从工作性质培训的需求来看,一部分需求来自于社会发展形势对从事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岗位或职业培训可以完成知识或业务技能的升级换代;另一部分来自于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而进行知识或能力方面的学习。

(二)不同年龄阶段对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首先是青年团体,这部分包括学生、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员工等。由于这类团体很多都是刚刚离开学校,在些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适应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而参加的岗位职业培训;另一类情况是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这种现象现在非常多,随着扩招和大量学生的毕业,很多学生都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用人单位就进行组织培训,专业针对所招收的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其余的一些情况则是毕业后的学生自修计划,常见的有专升本,本科读研究生或继续深造博士等,这类自修的教育和培训,对于青年员工来讲,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机会,对自身发展和薪酬待遇方面有更高的期望而自发进行的进修或培训。所以青年员工的岗位培训需求来讲,一部分是以知识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在本行业有更大发展。

其次是中年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主要是已经离开学校教育有一段时间,在本行业从事工作有一定年限,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有些已经成为本行业的业务骨干或者精英。从这部分人的培训需求来看,一是对于自身提高的培训,如从事学历教育培训,或者参加行业培训活动,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二是非专业知识类的培训,如一些企业内的技能骨干提升为管理者,而参加的管理类知识的培训;三是一些自主创业者对自身素质提高而自发进行培训,如学习行业知识、掌握管理营销或商业知识等方面而对自身的培训。

再次是老年人阶段的培训活动,从整体上来讲,为了适应现代变化和形势,老年人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老年人团体,对于培训和岗位教育的需求主要是新的知识和行业领域的掌握。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作为老年人为了掌握行业新的变化和了解最新的技术,则需要参加岗位培训或行业知识培训。对于处于管理层的老年人来说,大部分则要对经济形势、行业动态、发展趋势要有较准确的把握,所以考察和学习行业内的优秀经验、方法、技术,对提高管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不同劳动力性质对于岗位培训需求的差异表现

从劳动力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

对于在岗人员的培训,目前主要是以行业或单位组织的岗位培训为主,如重庆市公交、卫生、教育、通信等行业每年都有类似的培训机会,在岗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以适应新的要求。如行业产品更新或升级,要求员工必须掌握新的操作技能才可以胜任,另一方面是对新员工进行的培训,新员工进入工作单位之后,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面对的是刚进入行业的新人。每年重庆市有近十万大学生毕业,对于这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培训,属于新生劳动力培训的内容,目前主要是重庆市各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学校完成这些工作,对于新生劳动力这一群体,在职业培训方面的需求就是能够快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从事新职业提供方便。除了培训学校、培训基地之外,各大工厂、商家和用人单位也组织类似的培训,以方便新员工迅速入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重庆市各区县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庆市武隆县委、县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跨越式增收的战略举措,在全县叫响“要想富,出劳务”的口号。通过跨区转移、就地转产转业两种主渠道,全面做大做强农村劳务经济产业。又如重庆建工集团在2009年底举办的农民工培训课堂。据介绍,重庆建工集团有1.2万名正式职工,常年使用农民工10万人。从2007年以来,建工集团累计培训农民工10万多人,其中取得合格证的有12000多人。通过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这个平台,提升了农民工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素质提高方面的意义

(一)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文化水平与技能方面的意义

在岗位培训职业教育中,提高最明显的是对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能提高。在各类培训学院中,首先是对知识的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定水平的文化知识,以专业学习和以后深造打下基础。重庆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25所,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近15万人。直辖以来,重庆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规模明显扩大,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重庆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各类职业院校为重庆市培训了大量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二)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意义

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首先明显提升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与修养。如2009年3月份重庆市巴南区启动了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服务。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项目实践,主要开展对农民工就业技能以外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交际素质的培训和服务。关注生产、生活两方面条件变化对农民工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农民工加入城市社会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影响和新要求,旨在帮助农民工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综合人文素养。

其次是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提高,通过各类培训计划,明显地提升了农村劳动力适应新工种或工作的能力。2009年3月,重庆市将实施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针对返乡农民工的不同意愿,分别开展转移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和种养殖业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政府将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劳务协议)但未正式上岗的重庆籍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给予最高每人600元的补贴;在农民工创业培训方面,政府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给予创业农民工每人1000元-1500元的补贴;2009年起,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返校农民工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学费和生活补贴,促进返乡农民工通过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现稳定就业,并且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市内将招生18万人以上;为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对其实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的农民工,鉴定费和考核费财政补贴标准由50%提高到80%,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减收20%。在以上的措施中,都围绕着对农民工技能和素质提高而开展的培训,对提高重庆市劳动力素质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重庆举办农民工培训[N].重庆晨报,2009-11-20.

2、现金优惠促培训 重庆实施农民工就业培训计划[DB/OL].新华网,2009-03-03.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4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技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是益的活动。可是劳技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劳技教育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桔合,不仅是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1958年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相结合”并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措施。”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技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多年的劳技教育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

首先,劳技教育能以劳树德培养优良的品德。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良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正规的劳技教育,系列的动手操作规范的技术要求,艰苦的工艺制作和种植养殖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性、坚韧性、纪律性等优良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树立质量效率意识。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道德标准。上述这些情感都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素质。

第二,劳技教育能以劳增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劳技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可以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也能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还能丰富文化科学知识,获得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转贴于

现代脑科也已经揭示、左右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差异,左脑思维逻辑性强,右脑思维形象性强。只有左右脑同时开发,才能使人的智力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劳技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左右手同时操作有效调节脑功能,有利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潜力,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劳技教育能以劳动创新,实践证明人类的许多技术发明是源生产劳动的实践。劳技教育丰富多彩的作品制作,会涉及作品的材料、造型、工艺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欲望。学生这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劳技教育能以劳健体,提高审美情趣。

劳技教育操作实践为主使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需要用力。可以增加人体运动,强筋壮骨。增强体力,同时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作品源于辛勤的劳动,只有心灵手巧才能创造美。因此在劳技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审美情趣。

三、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突出的任务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6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

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8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9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素质教育是参照素质教育的内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到“人本教育”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培养适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人才,就是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展需求的人才。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晤,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一)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合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关心和热爱集体,懂得集体荣誉高于一切,教会学生互相尊重,在交往的过程中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并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二)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它对学生的体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要求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

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伴随我们一生.是我们养生健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前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对其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养成和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转折点。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至少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动员学生为了增加体质、增强健康而参与体育活动。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

三、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的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课的学习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重结合.甚至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使学生明白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炼。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是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四、心理健康教育

(一)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使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二)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练就强壮的身体都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素质教育的现状、历史与现实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1).

[2] 谢威,张媛萍.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2009.1(2).

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例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属性 相关技能

本研究从人文的角度、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思考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反思形成现状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力争为今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摸出一条即适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劳动时所应具备的体能与体力,又能满足中职学生们多变的兴趣要求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身体的需求。锻炼这种体育能力所需运动能力的体育行为的培养方案和养成习惯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生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此为题研究在“2+1”模式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案。

广州地区各中职学校体育课开设的现状并不理想,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体育课课时量减少的现象。使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运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希望政府相关的职能部分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完善体育教育的监督机制。要用制度保证青年中职学生们体育课的课时量。能够用强健的机体来促进中职学生们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建设祖国的青年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能更高效地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执业技能。本文是想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业已开办专业中的几种专业具体工种执业专门性劳动所需执业体力、适宜于执业专门劳动的体能储备进行科学、有益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实质本就是培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职业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 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中职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在劳动过程中,力量因素愈益从属于空间和时间因素。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时间因素已经最后地使力量因素从属自己。于是巨大的力量运动就进一步分割为较小的分量运动,直至出现手指头的小运动。然而还有许多由肌肉来完成的大运动和小运动同时存在。向自动化生产过渡要求最大限度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即提高时空成分的作用)。大肌肉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精确性的。只有最细微的手指运动才能保证必要的精确性。在操纵遥控装置时,大量小运动的出现也是与此联系着的。在这些运动中,力量因素并不消失和简单化,而是发展和完善起来。可能这些小运动较之粗俗的力量运动,更要求一定数量的肌肉用力[1]。”关于不同的劳动过程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身体能力和技能。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2]。本人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 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限定选项模块所占课总量的比例。目前从实践中总结,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