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6:38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1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面向人民群众,围绕“人”来开展,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当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然着存在着不少问题。

1、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1、劳动保障业务量在不断增加: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之初,其主要业务是做好与劳动保障相关方面的业务。但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的拓展,特别是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的开展,劳动保障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劳动者的概念,从人的出生到死亡,都与劳动保障业务有了密切的关联,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业务量骤增。2、从劳动保障业务的技术层面讲,随着“金保工程”的启动,兵团各师局劳动就业网络已经联通,并延伸到了基层,也就是说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就对基层劳动保障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现状呢?以农九师为例:农九师在11个农牧团场和师直4个社区共建立了15个劳动力管理站,配备了85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聘用的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80%为高中毕业生,人员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

2、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服务场所缺乏、经费保障不到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很多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室都是临时的,而且狭小,有时群众来办事,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更谈不上窗口服务的建设。二是办公设备落后,劳动力管理站的电脑都是别的科室或部门淘汰下来的,且数量有限,根本不适应现有劳动保障业务的需要,三是办公经费没有预算,办公用品是到处“化缘”。四是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太低,工作人员待遇是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只有单位在岗同等人员的三之一弱。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管理是在册职工之外的社会流动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村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管理的是‘社会人’,目前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费用由企业承担,极不合理,这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又转嫁给了企业。

3、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在管理上存在着盲区,或者说是多头管理,致使基层劳动力管理站成为了一个“综合部门”,从搭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初衷看,有点不务“正业”了,具体表现在,团场成立劳动力管理站之初,是放到劳资科管理的,随着团场的机构改革,劳资科也合并到了一个综合部门社政科,师直劳动力管理站是放到社区进行管理的,而社区又是由师机关某些部门(或管委会)管理的,于是劳动力管理站便有了很多的婆婆,真的是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呀,什么计划生育、健康普查、统计调查、甚至医院医保费用的结算等等,都有了劳动力管理站工作人员的身影,我们的劳动力协理员在这里成了“全才”,成了“杂工”,现在的情况是别的部门“点菜”,劳动保障部门“买单”,劳动协管员还不能不服从安排,要知道这些婆婆掌握着“生杀大权”,现在的人员都是聘用制,你如果不服从安排,他便按照劳动合同规定,以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把你炒了。

4、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分工不明确,业务流程有待于规范: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承担着繁锁、繁杂的工作,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分工上不是很明确,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导致工作方面缺乏计划性。

5、劳动力协理员的培训工作滞后,劳动保障协理员是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社区建立的一支新的劳动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他们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由于劳动保障协理员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这样就必须具备相关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劳动力管理站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上都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没有从事过劳动保障工作,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上岗了,由于劳动管理站没有办公经费,加上劳动保障部门的经费也很有限,几年来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培训很少,属于滞后状态。

二、对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设想:

在团场和社区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是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转换职能的必然要求,由于兵团这个特殊的体制,特殊的群体,如何建好劳动力管理站,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关系到兵团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工作以及其它劳动保障工作完成的好坏。

总理指出:“就业,在中国是件天大的事”,是民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业,既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就是我们兵团劳动保障工作的“前沿阵地”,兵团劳动保障工作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为本,基本点就是要必须建设好基层的劳动力管理站,笔者就如何建设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1、认识到位

首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并对劳动力管理站做好业务指导。其次各级领导对建立劳动力管理站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基层搭建劳动保障平台,是对他们工作的支持,是在为各单位排忧解难,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明确指出:“强化各级党政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所以只有各级领导有了正确的认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

在基层建立劳动力管理站,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延伸,由于劳动力管理站刚刚建立不久,人民群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劳动力管理站了解不是很多,甚至不知道劳动力管理站的职能和工作范围,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单位领导、下岗失业人员知道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单位排忧解难的,是为劳动者提供服务的。

3、落实好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待遇,解决好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

要使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提供优质的服务,搞好窗口服务建设,首先必须落实好人员待遇,场地、设施、经费等硬件设备,由于基层劳动力管理站管理的是‘社会人’,又鉴于兵团“政企”合一的体制,可以采取三家抬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是劳动保障部门从再就业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来解决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的问题,这也符合国家政策。二是兵、师财务解决一部分,用于提高人员待遇,并要列入财务预算,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团场解决一部分,由于劳动力管理站是为团场服务的,为建设和谐团场出力,团场解决部分资金也是合理的。另外劳动力管理站的办公场地建设要纳入师、团的建设规划当中。只有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才能为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加强对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素质培训

劳动保障协理员肩负着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重任,所以必须熟知劳动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由于劳动保障政策涉及面非常广,政策性强,延续性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在最基层,通过劳动保障平台和服务窗口,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劳动保障服务。所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劳动保障管理职工培训的优势,首先搞好我们基层业务的培训,抽调劳动保障系统的业务骨干有针对性给他们讲解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二是每个劳动力管理站有针对性培养一到两名业务骨干,以“点”带“面”,促进基层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吸收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去,现在全国不是都在搞大学生村官,或村官助理吗,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让大学生去做站长助理,或站长,这样给我们的劳动力管理站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带来新的观念。四是可以让劳动保障系统的各个部门的业务骨干轮流到基层去进行短期挂职,对基层业务言传身教。

5、加快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网络建设

目前各劳动力管理站收集的各种就业信息,只能在内部运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兵团的人员分布很广,劳动力市场由于体制的原因又很狭小,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建立兵团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目标,目前兵团利用“金保工程”搭建的社会保险、劳动就业网络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1年底,全兵团网络全部连通,现在是尽快将网络延伸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并制定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加快网络建设可以充分体现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分地利用各劳动力管理站,广泛收集和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将用工信息送到下岗失业人员面前,同时也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这些数据来自基层,因此更加准确、真实,能使兵、师、团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由于很多信息具有实效性,通过网络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下岗失业人员可以就近享受到各种劳动保障服务。

6、工作有计划,有落实,统一业务流程,加强考核

劳动力管理站工作年初必须有工作方案,月初有工作计划,每日有工作安排。劳动保障部门对其业务流程要统一规范,并对其工作定期督促检查、落实、指导。要加强对劳动力管理站的考核工作,确保劳动力管理站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7、加强协调,强化管理

劳动力管理站主要任务很明确,就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由于它所处的环境是多头管理,这就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基层劳动力管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的现象发生,防止其它部门抓“公差”,使劳动力管理站“名正言顺”务自己的正业。同时要做好内部分工,强化内部管理。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2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致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们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今天来到**区(县),深切感受到**区(县)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为此,我代表市劳动保障局和报告团的全体同志,向出席本次报告会的**区(县)委、政府的各位领导,向参加本次报告会的**、**、**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向离退休干部职工代表、用人单位负责人代表和在座的劳动保障系统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关系改革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劳动保障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市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投入到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就业再就业工作连续多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下,保持了我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搭就,社会“安全网、减震器”的功效正逐步显现;劳动关系调整、工资宏观调控机制为职工群众撑起了保护伞,和谐了劳动关系,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几年来,全市劳动保障系统有46个集体和73名个人受到国家劳动部和省、市表彰或获得荣誉称号,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模人物。 为配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弘扬先模人物精神、再创一流佳绩,进一步做好我市的劳动保障工作,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和市劳动保障局党委的部署安排,我们经过推荐选拔,组织了这次“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区县巡回报告。向区县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汇报近年来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走过的历程,汇报所取得的初步成果,通过汇报一项项具体工作,一件件朴实的小事,来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我们就是要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在全系统树立好的典范,发挥典范引路的作用,带动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活动,讴歌劳动保障事业,展示劳动保障干部职工的风采,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淄博劳动保障队伍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推动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今天报告团的*位同志中,有默默在劳动保障战线耕耘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也有刚刚踏上征程的后起之秀。他们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他们的事迹平凡而感人,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这是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集中地反映了我市劳动保障系统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成果。 **区(县)这几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区(县)委、区(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可以简单罗列排在全市前列的工作――),工作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今天报告团中就有*名成员是** 区(县)人,充分说明**区(县)的劳动保障工作是扎实并取得了显著业绩的。 同志们,通过这次报告活动,我殷切希望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的干部职工以这次报告团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他们忠诚实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索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共创辉煌的团队精神,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掀起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同时也希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荣誉和褒奖化作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再立新功

!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水平,面对新任务,探索新思路,寻求新突破,再创新业绩!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扰,为人民群众解难,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3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按规定缴纳保障金。

第四条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按差额人数每年以所在县(区)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市本级和金渭两区按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缴纳保障金。

应缴纳保障金=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上年度末在职职工人数×1.%-上年度实际安排残疾人人数]。

第五条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由地税部门代收;市级财政拨款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由市财政局代收,县区财政拨款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由县区财政局代收;市区中、省属驻宝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的保障金由市残疾人劳服机构收缴;垂直管理单位由同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收缴。

第六条每年月1日前,在市地税局直属征收税务分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税分局、车辆税收管理分局纳税的单位和市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领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手册》,在县区地税部门纳税的单位和县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县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领取《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手册》;市和县区地税、财政部门分别向同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纳税人单位名单、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名单和相关情况。

每年月1日前,各单位到指定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认定,未进行年审的单位,按未安排残疾人计算缴纳保障金数额,由地税和财政部门按规定时间收缴。各单位年审时须持上一年度干部职工编制统计年报表或统计年报102表,劳动部门鉴证章的残疾职工劳动合同书,残疾人证、残疾人就业证,残疾职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缴费清单和法人代表签章的《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手册》,财政拨款单位除上述资料外同时须持单位编制本办理年审手续。未办理残疾职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的,视为未安置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在每年月20日前,向同级地税、财政部门提供应缴纳保障金的单位和数额,并向各单位发出缴款通知。应缴纳保障金的各单位必须在当年7月至9月底到主管地方税务和财政部门缴纳保障金。

第七条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并加盖省残疾人联合会印章。

第八条对因特殊原因缴纳保障金确有困难的单位,须在每年1月底前凭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书面申请,经本单位主管部门签署意见,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核,经同级财政部门会同残联批准后,予以减缓。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出具证明,向地税和财政部门办理减缓手续。

第九条除经批准予以减缓的单位外,对其他未按时缴纳保障金的单位,由地税和财政部门通知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从每年10月1日起,按日收取‰的滞纳金。滞纳金数额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确定后,将缴款通知送达该单位,并抄送地税和财政部门,与保障金一并收缴。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保障金的单位,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条对以前年度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保障金的单位应予以补缴,补缴金额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核定,并通知地方税务部门收缴。

第十一条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缴纳的保障金从单位经费或收支结余中列支,企业缴纳的保障金从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十二条地税部门代收的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一律就地缴入国库,由各级国库逐级划解省国库省财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资金科目。由地税、财政部门填写保障金收缴进度年报表,并会同残疾人联合会联合逐级上报,于当年12月0日前,以县、区为单位,报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残疾人联合会。

市残疾人联合会对全市年度保障金列入基金支出预算,市财政局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将省财政下拨保障金及时向市、县残疾人联合会拨付。

第十三条市和县区地方税务部门将保障金纳入税务稽查范围,并会同财政、残疾人联合会、审计等有关部门定期对保障金收缴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四条各用人单位要如实向保障金收缴机关提供资料、报表等材料,各收缴单位应认真做好保障金的收缴工作,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违规操作等行为,要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保障金按基金预算资金进行管理,以收定支。保障金的使用,由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按照保障金的规定用途,编制年度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按编制的年度保障金支出预算拨入残疾人联合会账户,年终结余结转下年使用。

第十六条市和县区残疾人联合会必须建立健全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保障金的收支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七条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

(二)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和特困残疾人补助;

(三)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4

今年是##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转折期。这一年,我们围绕中心抓核心,突出创新求发展,完善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集团公司“三个重点、两个提升、一个突破”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显着提升。现结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XX年度劳动年审相关要求,总结和自查如下:

一、XX年度劳动人事工作回顾 XX年,##公司劳动保障工作在市区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劳动保障工作成效初显。一年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切实维护员工权益,有效开展社会保险等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扎实,成效较明显,我集团公司XX年度先后荣获区“青年文明号”企业、区“企业贡献奖”、区“科技进步奖”、“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等殊荣。回顾一年来的劳动保障工作,主要得益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持续开展:㈠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XX年,我们根据下属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展。年初,我们根据各下属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工特点,通过多种内部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还针对“4050”人员多渠道、多途径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并积极和市、区劳动就业指导部门保持及时和高效的联系,四月份和七月份,我们根据成员企业##公司新项目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市、区两级劳动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近百名有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的下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安置就业,并根据劳动就业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重新定位和自我发展。据统计,我集团公司自1994年创立以来,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近4xxxx。㈡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对进入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个人素质及家庭现状等情况,及时的与其进行一对一沟通,排除其顾虑、化解其思想障碍和心理包袱,并帮助其重新规划自己未来。同时,我们还根据其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上的重点培训,帮助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并能拥有一技之长。多年来,我们企业内部完善的二级培训体系的作用逐步得到了发挥,培养出了一大批管理精英、经营骨干、生产能手,有近百人获得了职称、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企业现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5xxxx。㈢社会保险工作切实可行。为切实将社会保险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来。XX年,我们对企业内部员工劳动身份、劳动关系、劳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及时、详细、全面的摸底和登记。统计出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存在以下五种情况:

一是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二是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待改制和待身份置换的人员;三是在原单位已离退休人员;四是实习生和学徒工;五是在个私、民营企业和有关社会从业人员(一直不能购买社会保险)。为此,针对以上五种用人情况,我们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及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保险相关规定及我区实际情况等,对以上人员分别采取给予参加社会保险、发放社会保险补助等形式,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也使社会保险的保健作用在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显着加强,企业员工的一些顾虑、思想障碍等都迎刃而解。㈣劳动者权益依法保障。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一流的员工素质和一流的企业管理,“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劳动保障方面,我们严格按《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把人员的进入关,精心做好人员引进的每个环节工作,对引进的每个人员我们都对其进行严格和科学的面试测评,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确保员工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劳动安全等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要求。特别是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从上到下约定俗成了一条强制规定要求,无论各成员企业及项目的盈利状况如何,都要确保员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从未拖欠克扣过员工一分钱工资,更没有发生过员工维权“上访”的事,员工在企业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团队意识独树一帜,企业效益也因此年年上台阶。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5

很荣幸被大家推选为省劳动保障学会理事会会长,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全新的挑战,惟恐难以胜任,唯有加倍努力,尽职尽责,做好工作,方能不负众望。我相信,有历届劳动保障学会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有学会老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广大会员和各位代表的努力,本届劳动保障学会的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做好劳动保障学会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劳动保障学会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劳动保障工作,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劳动保障学会在推进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劳动保障学会是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参谋部”。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省劳动保障学会作为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从事学术研究的综合性社团组织,联系着众多的劳动保障科研工作者,拥有劳动保障领域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劳动保障改革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实现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推进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指导。当前,发展改革步伐日益加快,民生问题显得日益紧迫,特别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部署了社会建设“六大重点任务”,劳动保障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学会的参谋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广大会员和理事的智慧与才华,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重点围绕中央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开展研究,为推动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切实发挥“参谋部”作用。

(二)劳动保障学会是扩大劳动保障工作和政策影响力的“宣传部”。舆论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和政策宣传,对于扩大影响,推动工作落实,意义重大。学会作为学术性团体,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交流、宣传、推广劳动保障研究成果;通过联合主流媒体刊播、举办劳动保障政策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编印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宣传了劳动保障工作和劳动保障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联系了基层,联系了群众,扩大了劳动保障工作影响,推动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了“宣传部”作用。

(三)劳动保障学会是连接劳动保障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联络部”。学会的历史使命就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劳动保障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学会坚持通过学术交流,让广大会员和理论研究爱好者进行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研究,更好地为推进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满腔热忱地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服务,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想法,反映他们的要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会的活力、实力和凝聚力。学会坚持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界和各行业的联系,既站在理论的前沿,又站在实践的前沿,注重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提供有效服务,充分发挥了“联络部”作用。

二、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主动服务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

新一届劳动保障学会要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及其热点难点,服务部门决策,服务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就业工作提出了“三个上升、一个强化”,即:将扩大就业上升为发展战略,将就业政策上升为《就业促进法》法律层面,将一般促进就业上升为以创业促就业,同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责;针对社保工作提出了“三个明确”,即: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明确提出了社保体系建设重点;针对收入分配制度建设提出了“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第一次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一次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这些新观点、新要求,对于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意义重大,劳动保障学会的同志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深入研究,指导实践。

(二)要切实加强对当前急难问题的研究。当前,全省劳动保障各项工作进展良好,但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日益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纠纷可能大幅上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具体指导性的制度框架;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农业“小三场”养老保障问题反映强烈,等等。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研究完善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机制,探索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收入分配的措施等,主动为劳动保障工作献计献策。

(三)要切实加强对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理论研究成果的作用,关键在于应用。劳动保障学会要组织广大专家、学者面向实际,加强对现有理论成果和工作经验的总结推广应用,这些都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方面,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保障理论、政策、知识等咨询服务活动,为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和劳动保障工作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发挥优势,大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尤其要针对当前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聘请专家和法律界专业人士,建立法律咨询援助中心,为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援助。

三、强化领导,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劳动保障学会自身建设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会理事和会员的智慧、才华,把学会工作做好、做强。

(一)要大力支持学会工作。省劳动保障厅作为学会的主管单位,要为学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要定期听取学会工作汇报,加强对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选择部分课题,交由学会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攻关,特别是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时,注意听取学会会员及理事的建议,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各方支持,努力为学会工作经费和场所给提供必要支持。也希望学会的会员单位严格按章程规定交纳会费,保证学会正常运转。

(二)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今后应不断聘请部分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厅内外的专业人士充实学会从事研究工作,不断壮大学会力量。同时也要在促进学会工作蓬勃开展的前提下,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有敬业精神、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从事学会的联络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保证学会工作高速运转。

(三)要加强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学会管理制度,严格财务审计制度,规范学会议事办事制度,使学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力争做到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会员单位及理事们的监督,使学会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要积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劳动保障学会离不开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其他学术团体的联系,主动与他们沟通信息,反映情况,加强配合,争取理解和支持,以进一步维护学会的声誉。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6

强措施 解急困

红塔集团员工劳动保护管理体系紧密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之中,包括:保障员工正常休息、休假,保护员工劳动卫生安全,维护女员工的特殊权益,保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和工作积极性,员工生病住院的医疗补助系统及员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管理制度等内容。

员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集团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休息、休假制度的同时,考虑到当地特点和集团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应集团发展的员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集团依法保障员工的各类休息和休假,严格实行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和带薪年休假制度。职工的工作时间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集团行政班员工每日工作七小时,每周休息两日;车间生产班,因集团生产的特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属于部分职工享受的节日假,按国务院、云南省政府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相关规定执行。法定节假日时间非特殊情况,集团不得安排员工工作,如确属工作需要安排的,应事后给予补假,如果本人自愿放弃假期的,则视为加班,按规定计算加班工资。员工休息、休假按照集团《劳动纪律管理规定》,享有事假、病假、工伤假、探亲假、婚假、丧假、女员工孕、产、哺乳假休息的权利,另外,集团2011年新增计划生育男性员工陪护假,晚婚假等假期,正是集团人性化管理,员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现。

员工劳动卫生安全保护机制。集团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生产一线噪音大、产品易燃、国有资产巨大等特点,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建立、健全员工劳动卫生安全保护机制,有效保护员工的劳动卫生安全。

建立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负责集团安全生产工作,与下级部门签订“安全责任制”,防止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集团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部门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工具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对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等情况实施检查,对损害职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情况提出意见并要求纠正;及时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做到新建、扩建、改建以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同时”进行规划和实施。以班组为单位,制定安全目标、安全制度、安全规定等,使班组安全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确立专(兼)职安全员制度;每年组织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女员工权益保护制度,使女员工特殊权益得到保障。红塔集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红塔集团工会女员工委员会工作制度》《红塔集团计划生育管理制度》,每年签订《红塔集团女员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等措施,建立、健全了女员工权益保护制度,使女员工特殊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集团工会女员工委员会,反映和推动解决集团女员工需要统一解决的问题,指导、服务、协调、综合下属女工组织的工作,依法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女员工特殊权益保护工作,负责集团工会女员工委员会工作的实施和本部门日常女员工权益保护工作,注重对专(兼)职女工委员的培训,每年开展一次女工委年度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形成一支办事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女员工工作队伍;确实做好女员工特殊利益保护工作,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员工或提高对女员工的录用标准,保障女员工在从事科研、接受培训教育等方面,享有与男员工平等的权利,对在孕、产、哺乳期的女员工给予降低工作量、休息休假等特殊保护,不得在女员工孕、产、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建立女员工专项体检制度,针对女员工增设乳腺癌、子宫癌筛查,建立女员工健康档案,对患大病的女员工,女工委每年进行慰问,按规定发放女员工卫生保健费。

竞赛活动和评先、评优管理办法,保护员工劳动权益和劳动积极性。科学系统的员工评先、评优管理办法可以保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和劳动积极性,满足企业优秀员工发展的需求,并在集团内充分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集团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练兵、科研项目成果申报评选等方式积极开展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每一位员工真正理解竞赛活动是切磋武艺、相互学习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成长平台;集团员工评先、评优管理办法适用于集团所有在职员工,面向基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先进性标准,突出时代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了向先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调动了每一个集体和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献计献策,助推企业发展。

健全的员工生病住院医疗补助系统,为员工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红塔集团通过为员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员工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健全了员工生病住院医疗补助系统,极大程度降低了员工患大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增强了集团凝聚力,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保障了退休人员身心健康,促进了集团持续稳定发展。

为集团员工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集团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中的其中一险,属社会保障范畴,由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一年内报销上限为3.8万元,但支付范围仅限于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内的医疗费用,其自付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只能在一定程度报销员工的生病住院费用为集团员工办理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已报销的基础上,对员工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再进行报销,其一年内报销上限为15万元,基本解决了员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但由于支付范围仅限于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内的医疗费用,所以员工在此过程中还要支付相当大的自付和自费费用。

为集团员工办理参加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是由云南省工会组织开展的互帮互助的医疗补助政策,倡导“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的活动理念,此活动通过员工互助互济,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未能报销的自付部分按照比例再次进行报销,年内报销上限为15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过高的困难,使员工在患病住院时,得到活动给予的补助,同时感受到工会组织对员工的关怀。

为集团员工统一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根据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18号)的文件精神,集团统一为员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对员工生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互助补助报销后,剩余的自付部分医疗费进行再报销,极大程度降低了集团员工的生病住院医疗费用过高的风险。

建立员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管理制度。为体现集团对员工的关爱,救助因患特、重大疾病和因灾祸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困难员工,构建和谐企业,集团在充分了解国家和当地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建立了员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管理制度。

建立困难员工档案。2010年,为及时准确掌握困难员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关心帮助困难员工,更好地做好困难员工帮扶救助工作,集团工会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困难员工家庭生活状况入户调查工作,各基层工会按要求深入基层,特别要深入那些因患重、特大病和重大意外造成家庭困难的员工家中,了解员工的生活状态、健康程度和思想活动,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档案由专人负责,对脱困、救助、新增人员的情况详细记录,做到及时、全面、准确,最终形成困难员工档案的长效机制。

建立员工爱心帮困救助办法。2010年集团工会建立、健全了集团困难员工档案,在充分了解集团困难人数和程度的基础上,2011年集团工会制定了《红塔集团职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适用于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下设:职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管理委员会,负责集团困难职工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救助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救助对象的前期调查核实,执行救助金的规范管理;职工爱心帮困救助金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救助金的募集、管理及使用,受理职工对救助金管理使用中的举报和投诉。各部门有效配合,从2011年起,对集团因患特、重大疾病和因灾祸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员工给予了救助,极大程度缓解了员工突发事故的燃眉之急。

求提升 重归属

红塔集团现已建立了与集团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但深入探究,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还有较大提升改进的空间。

思想上高度重视,显示出重要性。员工劳动保护工作关乎集团的和谐稳定发展,关乎员工合法权益的落实和实施,关乎员工的健康安全,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把员工劳动保护放在生产工作的首位,让其成为生产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显示出重要性;劳动保护工作者思想上也要高度重视,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好员工劳动保护工作。

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集团相关规章、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国家一系列员工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集团员工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集团在员工劳动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中,除了严格落实其精神实质外,还应认真结合集团员工劳动保护工作的实际,不断建立、健全集团相关规章、制度,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健全员工劳动保护机构,保障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集团员工劳动保护工作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格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并建立、健全集团劳动安全监督检查委员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明确职责,恪尽职守,密切配合,有效保障员工劳动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坚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提高集团员工劳动保护队伍力量。集团管理人员、员工劳动保护工作办事人员及工会工作者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员工劳动保护工作的成效。集团应坚持采取定期培训和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相关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集团员工劳动保护管理体系的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处理劳动纠纷和工伤事故调查处理的能力,提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能力和水平,使集团员工劳动保护队伍力量得以发展壮大。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7

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很多大企业、大集团落户石河子,用工需求急剧增加,劳动力资源明显不足。与此同时,一部分劳动者由于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身体条件差、年龄偏大等原因成为就业困难人员,企业“招工难”与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并存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改变“两难”状况,八师、石河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想方设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招工用工信息,就地联系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招聘,就近组织企业赴团场进行专场招聘,率先将招聘会开进了军营。2013年累计举办招聘会12场,岗位信息55471个,办理求职登记4342人,提供职业指导10100人。

在巩固24小区创业一条街、金龙建材城等创业基地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北泉镇创业就业一条街”。共培训各类创业人员2625人,扶持成功创业1100人,逐步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2013年,实现新增就业31669人,完成兵团下达就业目标任务的180.9%,为历史最高。

采取多项措施 保障合法权益

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多项措施开展拖欠劳动者工资清理清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房建市政工程、公路、水利等在建项目施工单位及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清查;在各信息媒体公告,接受群众举报监督;开通投诉热线电话,受理投诉案件;对恶意欠薪、拒不支付工资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实施企业诚信评价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制度,重点监控未办理手续而施工的项目,定期上报农民工工资的发放情况,从源头上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促进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

2013年共检查用人单位10973户,复查48668次,涉及劳动者30.1万人,为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1460.31万元,追回押金4200元。年审单位1051户,国有、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私营、个体工商户合同签订率达到91%。查办案件401起,结案率99%。

2013年,接待群访、个访336余次,接待咨询政策人员4000余人;受理公司劳动争议案件132起,全部审结完毕;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411起,结案率95.4%。

简化工作程序 提高服务水平

2013年,针对师、市中心工作和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2013年,师、市再次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慢性病受益面,将器官移植的抗排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的干扰素治疗及慢性肾衰的门诊透析治疗等大病新增到职工门诊大病病种范围,实行指定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和人民医院)、指定医生、指定诊疗和药品目录的“三定管理”。同时还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等15种慢性病的待遇补助标准,每个病种平均提高600元。这些疾病患者日常的治疗、用药和检查的门诊医疗费,全部视同住院实行联网报销,省去了患者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等不必要支出。门槛费每人每年仅为100元,报销比例也从原来的60%提高到90%(甲类),最高报销限额高达20万元,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体负担。

2013年,师、市取消了门诊慢性病补助以现金形式划卡的办法,将市区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11家医院门诊全部与社保局联网,慢性病患者不出社区就可以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取药、检查治疗,实行药品零差率服务,即时联网结算报销,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8

关键一棒

灾后的重建,任重道远,而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更是首当其冲。此时,河南省劳动保障厅从容地接过了这关键的一棒。

2008年6月30日,国务院在成都召开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要求各地本着相对集中、有利于灾区劳动者长期就业、企业实行属地城市化管理的原则,精选一批用工规范、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提供免费住宿的就业岗位给灾区劳动者。会上,河南省政府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对口支援就业援助协议,承诺来豫安置就业江油市500人、在江油就地就近安置就业1万人的目标任务。河南省主要有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许昌等13个地市承担。

几个月来,河南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支援灾区就业援助作为自己分内之责来抓,主动与灾区沟通,认真筛选最好的岗位给灾区,不辞辛苦地组织企业送岗位到灾区,为支持企业就业作了大量工作。

2008年9月18日上午,经过长途跋涉,河南省劳动保障厅贾军芳副巡视员、劳务输出处吕志华处长率队抵达江油。

河南省劳动保障厅贾军芳副巡视员表示,这次活动主要是三个目的,一是做好招聘工作;二是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招聘会后,江油的劳动者到河南就业,随时可以给河南省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三是让河南企业更多地了解江油、认识江油,为将来对口援建打下良好基础。

名企关爱

改革开放30年,河南沐春浴雨,从温润的中原沃土中汲取营养,蓬勃发展。人文素养、精神理念、物质取向、企业姿态、经济脉动――无不展现出河南腾飞的身姿。

祖国母亲的创伤还未痊愈,在这次江油灾区就业援助中,代表河南经济发展的知名企业主动请缨,彰显了一颗赤子之心回流反哺的挚爱情怀。

这次江油灾区就业援助中,河南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带领25家企业,精心挑选了3988个岗位到江油市现场招聘。这些企业中,多是河南省的上市公司和省内知名国有企业,其中包括双汇集团、三全食品、安钢集团、洛玻集团、平煤集团、新飞集团、神火集团、瑞贝卡公司等。岗位信息涉及电工、焊工、钳工、铸造工、采掘工、操作工、纺织工、挡车工、驾驶员、食品加工、普工等。

河南省安阳市劳务输出处主任杨建旭说:“安阳市开展地震灾区就业援助工作行动迅速,接到省厅通知后立即组织专人深入重点企业走访座谈,下大力气搜集岗位信息。在搜集岗位信息时,注意信息的可靠性、适应性、互补性和灵活性,确保灾区劳动者来豫后可立即工作。企业对灾区劳动者来豫就业都非常热心,如安化集团本没有职工宿舍,为帮助灾区劳动者,将专门为来豫的灾区劳动者安排集体宿舍。”

河南省洛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小琳说:“洛阳市高度重视此次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主要采取了几项措施确保招聘取得实效:一是当场决定可以走的,可在招聘会结束后同企业一起赴豫;二是现场达成意向的,招聘会后可与企业联系,随时可以赴豫;三是以后见到招聘信息愿意来洛阳的,可随时与我们联系。此外,企业将报销路费,为劳动者提供住宿并缴纳各种保险;洛阳市还将在会后把招聘信息发往对口援助的两个乡镇,招聘信息和各项优惠政策长期有效。”

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主管申文林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我们有责任为灾区安置失业人员,帮助灾区减轻就业压力。参加招聘会前,公司专门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通过努力争取了4个名额,工种为电解工。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月工资收入不低于1500元,另有适当的交通和午餐补助。”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教育部人力资源科科长张成彬说:“我们公司对社会公益活动一直都很重视,地震后我们立即赶往灾区援建样板房。这次我们精心挑选了20个岗位,参加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我们将为灾区劳动者发放工作服、工作鞋,提供免费住宿、免费午餐,单位有职工食堂,生活很方便。月工资不低于1300元,节假日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

一个就业援助的创举

“送人玫魂,手有余香”。

招聘期间,看到一个个应聘者笑逐颜开的时候,看到签了合同者欢欣喜悦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感动了、陶醉了――被这里所洋溢着的幸福和淳朴、挚爱和友善感动!

王春明,男,21岁,江油市人。从江油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打工,在上海松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做仪表维修工作。5・12地震发生后,他回到江油参加灾后重建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想找技术类、管理类的岗位,各种保险齐全,月薪在2000元左右。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咨询,他最终与位于新乡市的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他说,只要条件合适,他愿意长期在河南工作。

李刚,现年23岁,与河南移动焦作分公司工作人员交谈后,签订了意向协议。对于单位给出的待遇(单位提供免费住宿,保险齐全,月薪在1000元以上)他表示非常满意。

倪跃帮,33岁,转业军人。在部队期间拿到行政管理的大专学历证书,参加培训后,拿到中级电工证。与绵阳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用工协议。倪跃帮说:“双汇公司很有名,并且公司设在绵阳,离家近,能去这个公司我很高兴。”

33岁的张全和从江油市二庙中学毕业后一直在打零工,没有固定工作。地震发生后,他参加了灾后技能培训,拿到了职业资格证。在与洛阳浮法玻璃集团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后,他笑着说:“听说过洛阳牡丹很有名。我愿意把妻子和孩子也带过去。”

招聘会上,共有近4000人进场求职,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求职登记1535人,其中初步签订用工协议473人。

为切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下一步,河南省将建立针对灾区的长效机制。拟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口支援的统一安排,在江油市设立劳动保障就业援助工作站,派专人处理援建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此举也得到了四川方面的赞成,认为这是一个就业援助的创举,对全国的就业援助工作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川豫人民共携手

2008年7月1日,河南省劳动保障厅孔令晨厅长在对江油市劳动保障局捐赠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表示:要从优先招用江油市的农民工到河南就业,是做好技能培训援助工作,维护川籍农民工合法权益,对口支援江油市劳动保障部门恢复重建四个方面认真做好主要面向江油的就业援助,为江油市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河南是江油人民坚实的大后方,川豫人民要并肩战斗,互帮互助。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9

一、高度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

工青妇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当前,通过工青妇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好工青妇组织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新阶段作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刻认识,认真做好工青妇组织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工青妇工作的经费保障水平

(一)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工青妇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工青妇组织正常运转及必要的工作经费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省、市(州)财政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专项工作经费,县(市、区)级财政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妇女儿童人数,按照不低于人均0.5元的标准在年度预算中相应安排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专项工作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工作需要逐步增加。乡镇财政要妥善保障工青妇组织的工作经费,村(社区)工青妇组织的工作经费要在办公经费中予以保障。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贯彻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经费保障工作。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工会依法收缴工会会费,支持地税部门依法开展工会经费的代收工作。

(二)帮助工青妇组织改善基础设施。要将职工、青年、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工青妇组织活动场所与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安排,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金、接受各方捐赠以及采取资产置换、市场运作等方式规划建设一批活动场所。

(三)加大对财政困难市(州)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青少年活动阵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省级相关部门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地方青少年活动阵地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将青少年活动阵地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活动场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及其运转经费纳入经费预算予以保障,为青少年及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

(四)大力开展各项健康有益活动。工会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困难职工帮扶”等活动;共青团开展“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等活动;妇联开展“春蕾计划”、“维权解困”、“贫困母亲救助行动”、“失业失地妇女、流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活动。协助工青妇组织推进扶贫济困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积极支持工青妇组织通过“劳动竞赛”、“青年就业创业”、“巾帼建功”等载体活动激发各行各业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支持工青妇组织依法维护职工、青年、妇女合法权益,开展矛盾调处、惠民服务等工作,促进我省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完善并落实劳动模范工作和生活的各项政策措施

(一)提高省劳模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今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其标准不低于同期全国劳模的70%。

(二)落实退休劳模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总工会等5部门关于切实解决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医疗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244号)精神,将省部级以上退休劳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范围。对部分未参保的退休劳模,仍按原文件精神给予落实。按照属地化原则,各市(州)人民政府应指定医疗机构,每两年对省部级以上劳模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三)帮助住房困难的离退休劳模改善住房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对符合申请购买当地经济适用房和租用廉租房条件的省部级以上劳模应给予优先照顾、优先购买、优先租用的一次性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住房困难的离退休劳模改善住房条件。

(四)省财政补助省部级农村劳模每人每月100元。

(五)对省部级以上困难劳模给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的同时,省财政补助城镇困难劳模每人每月150元、农村困难劳模每人每月100元。

(六)对省部级以上劳模实行无障碍法律援助。各级司法部门要与当地工会组织形成法律援助工作机制,通过各地基层司法机构为省部级以上劳模提供免费无障碍法律援助。

劳动保障团支部工作例10

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主任

搭建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融合”“三个转变”“四化建设”“五级管理”“六项检查”“七项管控”“八项落实”。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产品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的聚集化和分工的专业化,都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传统的劳务管理模式已经逐步显现出一系列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总包单位对于现场劳务队伍的控制力度持续弱化,作业层逐步形成价格垄断行为,劳动力资源的调配、使用权由“劳务队长”层面全面控制,总包单位难以有效把关劳动力资源质量优劣。

二是劳务用工成本逐年攀高,市场化的工资水平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务价格的不适配,存在人工费“倒挂”现象,同时人工成本逐年水涨船高,经测算,劳务费占产值比例已经由2005年的15%增加到目前的30%。

三是工业化、产业化创新是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行业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大量涌现、劳动力长期固有的分散性、高流动性特点,造成工人素质技能水平不高,无法支撑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

北京住总集团作为市属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年均使用劳动力4万余人,遍布全国10余省及直辖市,年均使用劳务队伍200余支,专业分包商300家,劳务施工班组1000个,集团长期致力于通过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创新,努力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提升劳务管理水平,服务集团发展需要。

当前,集团劳务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素质、从计划到市场、从劳动力到合同履约的转变,在原有的“三四五八九”的劳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新“12345678”分包管理模式,即:围绕分包统一管理,确保体系和制度的落实,搭建“一个平台”,实现“两个融合”“三个转变”“四化建设”“五级管理”“六项检查”“七项管控” “八项落实”等管理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搭建“一个平台”

集团对于劳务分包实行“集团、二级单位、项目部”三级直管模式,搭建集团劳务集中管理平台,主要从劳务集中招标、合同集中管理、劳务费集中支付、资源集中调配、价格集中管控五个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涵盖劳动力资源、劳务价格、劳务费结算支付、合约签订等多个内容。

在管理体系内,集团层面主要发挥搭建平台、监管与服务并重作用,二级单位实施主要的管理行为,项目部具体落实。以劳动力资源管理为例,集团执行劳务队伍“合格供方制”管理,每年初结合上年度队伍使用情况,制定当年的《劳务分包合格供方名录》,根据队伍实力及综合表现,设置“合格队伍” “优秀队伍” “核心队伍”三个层级,新开工程需要根据性质、规模分层级选用,年内还要组织多批次、多维度的队伍考核评审工作,对于评价结果高的,可以优先参与集团重点工程、规模较大工程的竞标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了集团与分包队伍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持续淘汰一批不合格队伍,为维护集团分包市场环境奠定了基础。

实现“两个融合”

以信息化手段带动分包管理水平提升,以较高的分包管理水平促进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集团对于信息化手段在劳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高度重视。一是开发PMS工程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劳务管理各环节业务的数据上线应用,各层级人员“无纸化”办公。二是于2015年初推广部署“人员实名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研发的思路,不仅仅是采集、监控现场劳动力情况,同时通过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项目管理助力。一方面,通过系统延伸管理,跨越“劳务队伍”层级带来的管理壁垒,直接管控到班组、到工人;通过数据分析,直接监测现场各工种、各年龄段劳动力配备的动态信息,将大量分散、不断变化的碎片化数据进行多种口径分析,解决以往现场“点人头”、生活区, “数床位”的低效率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搭建起“集团总部、施工企业、项目部”三级联网机制,将以往难以掌握的劳务工人数据、详实的劳动力进出场考勤记录情况,转化成为具体较高应用价值的班组劳动效率差异分析、班组作业实际用工分析、班组管理方式差异分析等各类内容,为项目部生产、经营、安全、行政、劳务等多个职能部门提供现场一手的劳动力数据信息,进一步实现了“大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应用。

实现“三个转变”

由单纯的劳务分包管理向专业劳务分包管理转变、由劳动力供应保障向作业人员素质提升转变、由劳务队伍管理向分包合同履约管理转变。集团深刻认识到,传统劳务管理思维模式下,单纯做好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已经难以支撑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延伸管理内涵,着力提升作业人员素质、着力强化分包合同履约管理已成为当前集团劳务管理的重点。

建设部于2014年相继下发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整顿治理市场行为、提升技能人才素质、实行多元化劳务用工方式提出了明确管理要求。集团以此为契机,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一方面对于新进场的劳务、专业队伍,严格审查主要管理人员劳动关系证明和岗位证书材料,对于无法提供相关资料的,坚决不允许进场:另方面加强了入场安全教育、项目“早、中、晚”三会制度的执行:同时在项目上推广“职工小家”,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对进场作业人员开展技能素质教育。

推动“四化建设”

实现分包体系制度化、管理流程标准化、履约监管经常化、覆盖过程精细化。

住总集团年均开复工面积近千万平米,涉及项目部100余个,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经常化和精细化,是保证企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集团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下发了《住总集团项目劳务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住总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手册》《住总集团劳务管理实务手册》等多项标准化管理文件,从制度、流程上进行了全面规范,保证各级人员步调一致,杜绝违规行为。

实现“五级管理”

形成集团公司、二级公司、劳务企业、劳务队伍、作业班组五级管理网络。“新生代农民工”既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稳定性强、能够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集团工作的重点。集团高度重视总分包合作共管、合作共赢的管理模式,倡导“管理在服务中升级”。因此,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下进一步向队伍、班组层面延伸,以“人才管理”为核心,通过不断改善施工现场工作及生活环境、为工人搭建集体宿舍、组织“京城一日游”活动以及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广大作业人员了解住总、感受住总的关怀,有效凝固了一批关系稳固的优质劳动力资源,与集团共同迎接一次次挑战。

2012年,集团承接了丰台“7.21”援建抢险项目,短短8天时间,集结了上百支队伍、近千个班组、累计2万5千余名劳动力参与援建,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推进“六项检查”

建立体系建设、队伍管理、合同履约、实名管理、夜校教育及应急管理六大类检查制度。

集团设专人不定期到施工现场开展专项督查管理工作,借助PMS信息化手段,对分包合同履约、结算支付、稳定等情况,建立“销账式”隐患管理机制,对存在履约隐患的项目部、分包方实施重点管控,建立分包合同履约隐患通知和警示通报制度,对存在较大纠纷隐患和合同履约风险的项目部预警通报,限期整改并复查;同时借助“劳务分包合同履约信息报送系统”,每月定期监控集团所使用各劳务企业上报的合同履约信息在中秋、国庆、春节前后等重要时段实行“日查日报”制度,确保合同顺利履约、作业人员安全稳定。

实施“七项管控”

对分包队伍来源地、劳动力素质、组织能力、安全措施、工资支付、履约实力、信誉保障七个环节进行管控。

当前,施工现场的劳动力组织供应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劳务企业、劳务队伍直管模式向班组承包延伸,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零散用工”问题,但是对于班组的管理能力、责任意识要求进一步加强。作业人员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由班组决定的,而总包层面往往不愿意管理到班组一级,仅仅依据“劳务分包合同”对劳务队长实施管理行为,而劳务队长和班组长间通过“班组承包协议”从经济层面约束了双方行为,但对于班组下的作业人员并没有约束,最终造成管理盲点。近年来集团发生的一部分纠纷事件,都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

因此,当前集团将劳务班组和作业人员纳入了直接管控范围,一方面,通过“人员实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每名作业人员的“信息档案”,详细记录工人的信用业绩,集团范围内实施“黑名单”制度,凡发生过恶意讨要工资行为的,坚决不予进场。另一方面,集团搭建了班组信息库,将班组履约情况纳入队伍考核评审标准中,队伍管理的好与坏,直接由班组决定,队伍参与投标时,需要提交拟派班组的信息,并作为商务标评审的一部分,详细了解队伍、班组的来源地、劳动力素质、组织能力、安全措施、工资支付、履约实力、信誉保障等各方面情况,进一步突出劳务管理内涵。

实现“八项落实”

在实名制“八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集中招标、合同签订、备案管理、入场教育、资源保障、实名管理、结算支付、维护稳定等八个方面管理流程,并有效落实。

“八项落实”涵盖了劳动力从进场、履约、退场、结算的方方面面,也是对集团劳务管理主要工作的完整总结。集团对于劳务管理的核心目标总结为:为施工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通过集招管理、基地建设、履约督查、实名管控、技能培训、价格调控等工作的开展,实现对用工资源从储备、优选、培训、供应、维稳等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其主要措施包括:以基地为平台,保障资源储备;以集招为手段,择优资源供应以督查为抓手,确保制度落地以价格为杠杆,调控分包成本;以项目为基础,管控人员实名;以培训为载体,提升人员素质。

北京住总集团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行业的变化、集团的发展对于施工项目管理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劳务管理正在面临着又一次变革。

从国家背景来看,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籍,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意味着作为我们30年来建筑业生产主力军的“农民工”将彻底成为历史,用工模式和制度的变革势必将带来新的冲击。

从行业现状来看,建筑业劳动力资源供应的多元化势在必行。建设部颁布实施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关键岗位自有工人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主要用工来源、劳务派遣为临时用工补充的多元化建筑用工方式。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思考如何建立制度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管理体系支撑集团产业发展,以及如何调整劳务分包的供应模式,顺应产业升级带来的用工需求。

从企业发展来看,劳务管理的三十年,我们始终矗立在行业改革的潮头。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次转折的机会,通过劳务供应模式多元化、劳务管理方式人性化、劳务工作措施信息化的转变,释放劳动力的巨大能量,让劳动力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

针对行业发生的诸多变化,下阶段,住总集团劳务管理在延伸“12345678”分包管理模式基础上,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集中资源,深化战略合作。我们有一批与住总集团荣辱与共三十年的劳务队伍,从规模化、集中化、共赢的角度,设计具有战略价值的管理制度,让更多优质资源聚焦在住总集团,支撑集团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