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固定资产的确定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27

固定资产的确定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1

疑问一:我国到底应不应该规定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或“价值特征”

按照新出台的固定资产准则定义,我国的固定资产应当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既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第二,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既固定资产属于长期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需要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第三,固定资产为有形资产,这一特征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区别开来。

通过对固定资产定义和特征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新出台的固定资产准则并没有给固定资产规定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甚至没有象原固定资产准则那样给出一个“单位价值较高”这样的明显特征。而如果不考虑价值特征,单从资产形态、持有目的和使用寿命三个特征来认定固定资产将是极为困难的,企业内部能够周转使用的所有实物资产几乎都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如工业企业所持有的工具、用具、备品备件、维修设备等资产,施工企业所持有的模板、挡板、架料等周转材料以及地质勘探企业所持有的管材等资产,我们能把这些资产都认定为固定资产吗?

很显然,固定资产的确认是需要价值标准的,哪怕在准则中笼统地确定一个“单位价值较高”这样的特征也好,否则我们很难将固定资产与企业内部能够长期周转使用的存货资产合理地区分开来。

如果不能够合理划分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将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质量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实物资产一旦被认定为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期间内将以折旧的方式逐渐减少其账面价值,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金额较为均匀地逐年减少,也将折旧部分的数额逐期计入利润表的成本费用。而如果实物资产被认定为存货性质的周转材料,后续会计核算将采用简化的方法,其账面价值要么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要么一次计入成本费用,会使企业的资产数额迅速减少而成本费用却又大幅增加,与固定资产折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截然不同。特别一些价值较高的工具、用具与价值较低的设备之间界限非常模糊,一些需要虚构资产价值并隐藏成本费用的企业会因此将应当属于存货的资产认定为固定资产,而另一些需要偷逃所得税的企业会将原本属于固定资产的实物资产确认为周转材料,从而一次计入成本费用。

由此看来,不给固定资产硬性规定价值标准似乎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了,但却不符合我国的会计实践。我国的会计准则既是技术标准又具有法规地位,以硬性规定为主而不是以业务指导为主,并没有给会计人员留下太多的判断空间。况且西方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并没有一个称为固定资产的准则,其中与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更为接近的是《IAS 16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人家其实已经界定了大型长期实物资产的范围――不动产、厂房及设备,而我们的固定资产范围却越来越模糊了。

疑问二:是否有必要将“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的未来付款额折现

固定资产准则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既购入固定资产时,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的利率。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

应当说将现值这一计量属性引入“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业务,是我国会计准则的一大进步,问题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科学合理地确定折现率,那么这种确认方法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尤其当一种会计确认方法的应用会给后续核算带来许多麻烦和不便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运用它的必要性了。

折现率的确定取决于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延期付款债务特定风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谓世界各大权威金融机构推出的各项金融数据,无不是为了自身商业利益或其政府的政治利益而人为炮制的,毫无诚信可言,这些数据把人民币逼入了被升值的轨道,又把整个欧洲推向债务深渊,我们更无法相信中国企业的普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确定折现率。如果折现率和现值本身的正确性不够可信,那么在重大资产的确认业务中运用这些并不可靠的数据就值得怀疑了。

企业一旦以购买价款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其未来期间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和计算折旧额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工作会难度加大。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难度也会加大,企业以购买价款现值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并不相等,形成暂时性差异,会计实践中必须要考虑该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可悲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并没有具体规范该类差异的会计处理。

疑问三: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是否合理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应当说在特定的大型资产报废前考虑其未来的巨额弃置费用是符合谨慎性要求的,然而将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做法却是与“固定资产成本”的含义相悖的。固定资产准则将外购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界定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而弃置费用是为了报废资产发生的,不是为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发生的,并不属于固定资产成本的有效组成部分。

所以说将预计弃置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值得推敲的。为了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的巨额弃置费用,既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按照折旧进度预提弃置费用并计入“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的贷方,实际支付时再冲减“预提费用”或“专项储备”。

另外,包含了预计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税法认可的计税基础也不会相等,其差异同样涉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也没有具体规范该类差异的会计处理。

疑问四:将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是否合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表示,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管理费用”。而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的规定是,企业生产车间(部门) 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管理费用”。相比较而言,原规定更加合理,而新规定却违背了配比原则。这是影响到支出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原则性问题,必须谨慎处理。

结论

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范围,使得固定资产与周转材料能够被合理区分。在不能合理确定折现率的情况下以未来付款额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并不可取,又会增加后续核算的工作量和核算难度。弃置费用不是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的,不应当计入资产成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应当计入管理费用,应当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由本车间产品成本承担。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2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途径

1.做好采购验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与调查分析,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避免购置一些价值不高、无法保值的固定资产。高校方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与招标管理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的整个流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管,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避免资金的浪费,保证固定资产质量与采购资金之间的平衡。另外还应做好验收管理,确保采购回的固定资产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或腐败问题的发生。

2.完善核算方法

其一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报废整个流程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其二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无论使用与否,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自身价值也会逐渐降低,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建立与高校资金循环相符合的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形态管理相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来考虑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

3.加强计划管理

一方面是实施经费预算指标控制,高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科学的制定购置预算,做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实现统一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闲置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固定资产统筹管理调度,合理使用目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资源,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要努力打破高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各专业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教学教研任务,将相近的实验室做好分类、重组,建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最终实现资源贡献,也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空闲时间,让其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盘活存量资产

要切实转变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由各个部门所分散占用的局面,集中统一进行安排,避免固定资产的空置率,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优化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的共享,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3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也应适应时代要求,探索新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构设置、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推进资产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固定资产管理应当重视固定资产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对固定资产管理引导与控制作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预算控制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综合效益,有利于协调各部门活动、保证单位管理正常开展、实现管理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评价管理成效、改进管理手段的标准[1]。

准确、科学的预算是确保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如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准确的预算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

准确性、科学性是预算的生命,是预算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单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有助于引导和控制固定资产配置活动,促进单位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预算为单位的各项活动确立了数量形式的财务预算标准来对照单位活动的实际效果,刚性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防止固定资产配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2有助于实现部门间的协调

通过预算控制可以把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日常工作全部纳入预算并使各项预算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为共同完成单位总体目标的有机整体。部门计划的最优化,对整个单位来说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为了使各个职能部门向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前进,它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搞好综合平衡。通过预算的协调,能促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清楚地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地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因其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整体目标。全面预算经过综合平衡后可以提供解决各级各部门冲突的最佳办法,代表单位的最优方案,可以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协调地进行。

2.3 有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预算提供了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为考核、评价、改进、提高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所拥有的资源和开支范围,使工作更加有效。在评定各部门工作业绩时,要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偏离预算的程度和原因,划清责任,实现奖罚分明。

3.当前预算编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3.1预算编制缺乏组织保障

目前,有些单位在管理组织体系上缺乏全面预算保障。没有事先设置稳定的决策机构,临时搭班子、临时应对,导致预算依据不充分、不准确、不科学。与财务部门同级导致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缺乏统筹管理的权限,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的整体战略和整体经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最终导致预算编制存在脱离单位经营实际情况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由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但是预算管理部门级别较低,做不到从全局上统筹管理,导致汇总审核环节有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

3.2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保障

预算的编制、审批、变更、执行、监督、决算等过程涉及业务、计划、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审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需要部门间有效的信息共享。预算的编制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需要充分的技术论证,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情况的准确掌握,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策划,才能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才能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才能谈得上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目前,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配合不利、信息不通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决策组织体系不健全,决策环节中缺乏约束和监控机制,决策随机性、随意性较强,容易造成单位预算不准确、不科学,甚至造成违规。

3.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准确

科学、准确的预算是发挥预算控制作用的前提。我国很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不够。制定预算时,缺乏事前调研,缺乏对固定资产总体需求和规划的论证,缺乏对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状况的全面了解,决策依据不充分,拍脑门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等因素决定,往往根据往年标准来设置,而较少考虑到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原材料等成本的变化,仍然沿用原来的标准容易导致预算目标短期化,导致预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固定Y产管理部门在需求论证阶段的作用缺失,是当前影响预算准确性、科学性的另一个问题。由于业务部门对本单位固定资产总体配置情况不了解,单纯就经费定品目,随意性较强,需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把关,统一管理、调剂余缺。

由于技术进步很快,新的测量方法、新的固定资产不断涌现,已购固定资产未达到报废年限就已被淘汰。业务部门不能把握技术趋势,论证失误,是需求论证阶段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

4.提高预算准确性的途径

4.1加强预算管理的组织建设

预算的编制,不是简单的汇总,统计,预算的控制也不是简单的对照,预算管理需要与单位的战略规划相适应,需要展开深入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对单位的现有固定资产状况有充分的了解,需要经过充分的策划,所有以上工作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队伍。

预算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根据业务需求,组织可行性论证;负责制定固定资产年度预算。团队应由业务、财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参加,应赋予足够的协调资源的权限。

4.2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根据预算管理的业务需要,根据单位的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细化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流程。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细化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目标,明确信息共享机制。修订和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覆盖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应对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预算管理所涉及的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中长期规划制定、策划组织等等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让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所有相关部门的关系,各部门各负其责,明确分工,协同工作,着重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避免管理上的空白。

4.3做好固定资产的中长期规划

年度预算一般是基于单位当年的业务需求制定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受资金来源、经营指标等多因素限制,往往和单位的整体战略相关。根据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对指导编制年度预算至关重要。应当对单位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机会和挑战,识别单位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将单位的战略目标的相关部分分解、细化,形成单位的固定资产中长期规划。该规划还应定期评价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单位环境和业务需求。

4.4做好固定资产的需求论证工作

需求论证的目的是确保固定资产需求的必要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单位需要的、能够给单位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不可替代的;充分性是指所提需求是完整的、全面的、详细的、准确的。能够严格定义所需固定资产而不会产生歧义和不确定性;适宜性是指所提需求在功能、技术指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成本、技术风险等方面经过衡量比对是合适的、恰当的、合理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可行性是指所提需求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供货周期、供货渠道、售后服务有保证,风险可控。需求证有赖于对市场、技术的充分调研,有赖于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4.5重视预算编制的策划工作

如何编制出科学准确的预算需要充分策划、精心组织实施。提倡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管理预算编制工作,这样,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缺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制定工作进度计划,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应提交的文件和工作质量标准;整体综合,确保预算与单位整体战略相适应,确保预算中的固定资产、业务、财务等内容相协调。

4.6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

预算的变更应建立并遵循规章制度,应有充足的依据,应由预算的批准机关批准。现阶段,要求各单位的预算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预算亏损、预算结余都是正常现象,预算调整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只有保证这种调整是合理的、可核查的、受监督的,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管理上的漏洞。

编制准确的、科学的预算是发挥预算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的前提。要使预算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预算执行阶段还要采取一系列组织的、制度以及管理上的手段。应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违规行为,探索并建立“预算-固定资产-财务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发挥部门间的监管作用,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作用,强调上级监管机构的监督作用。

5.结束语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4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甲公司购入这台设备的成本应确定为600万元,购入设备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6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6000000

实际支付的价款800万元与购买价款的现值600万元之间的差额200万元,应当在信用期间4年内计入当期损益。下面分别用直线法、实际利率法和年数总和法确定各期应计入损益的金额。

一、直线法

将200万元在4年的信用期间平均计入当期损益。每年计入损益的金额均为200万元/4=50万元。每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50万元和利息50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500000

财务费用5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二、实际利率法

计算得出将实际支付的价款800万元折现为购买价款的现值600万元的利率为12.62%,每年计入损益的金额如表1。

第一年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24.28万元和利息75.72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242800

财务费用7572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第二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39.96万元和利息60.04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399600

财务费用6004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第三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57.63万元和利息42.37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576300

财务费用4237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第四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78.13万元和利息21.87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781300

财务费用2187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三、年数总和法

按年数总和法将200万元在4年的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每年计入损益的金额如表2。

第一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20万元和利息80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200000

财务费用8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第二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40万元和利息60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400000

财务费用6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第三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60万元和利息40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600000

财务费用4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第四年末所支付的200万元价款中包括本金180万元和利息20万元。支付价款时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应付款 1800000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5

一、固定资产及折旧概述

1.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2.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企业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采用合理的折旧计算方法,将扣除净残值的固定资产余值,分期消耗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或是日常行政管理费用中去。

二、税、会在固定资产折旧确认上的差异

(一)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

1.使用寿命的规定。会计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同时,还应考虑该项资产预计生产能力、实物产量及预计的有形、无形损耗等因素。可以看出,会计准则考虑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更多遵循着谨慎性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着重考虑资产的使用功能。

2.折旧方法的规定。企业一般按照与相关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在会计准则中所列示的折旧方法为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以及两种加速计提折旧方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3.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是指该资产使用期满后,折余价值减去该资产所需要支付清理费用后的那部分价值。净残值属不可转移的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数,其一般占固定资产总价款的3%―5%。

(二)税收政策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面规定

税法对于固定资产的界定较为宽泛,即企业所持有的用于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的,且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非货币性资产,均需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1.折旧年限规定。厂房、办公楼等不动产折旧年限为20年;飞机、火车等机器、机械的折旧年限为10年;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用的相关器具及办公用品折旧年限为5年;汽车等运输工具折旧年限为4年;电子设备3年。税法的折旧年限规定要比会计准则列示的要明确得多,但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

2.折旧方法的规定。税法规定一般情况下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可以税前列支,但是在特殊行业、特殊情形下还是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比如: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

3.预计净残值。税法对于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如果企业有必要确定预计净残值,税法也是允许的。但是确定后则不得随意变更,以防止纳税人通过预计净残值率调节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三、新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下固定资产折旧税、会处理差异的处理

(一)税收优惠政策下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

2014年10月份,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科技创新,针对生物药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以及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出台了允许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

1.适应的行业。2014年1月1日起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6大个行业购进的设备可以按使用年限的60%计算折旧年限或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2.对于国内所有的行业企业及六大行业的“小微”企业所购进的单台设备金额少于100万元,税法允许其采用一次性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如果单台采购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机器设备,可以按规定使用年限的60%计算折旧年限或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3.另外,国内所有企业目前拥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可以在年末一次性计入当年的成本、费用。

(二)固定资产折旧税、会差异的处理

税、会差异中大多可分为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两个类型,永久性差异为超出税法标准或是税收政策不允许税前列支的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及各类罚、没支出。而暂时性差异则属于,由于纳税业务发生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差异可以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回补。

1.折旧的税、会差异中,暂时性差异是因为新制订的税收政策所指定的“六大行业”可以采取缩短使用年限或是加速折旧法产生的差异,企业计提折旧的总额没有变化,其实质只是涉及到企业所得税是提前缴纳还是延后缴纳的问题。

2.国税总局新政策规定:六大行业的“小微”企业或是所有行业购进的用于研发的机器设备,单价低于100万元的,可以一次计提折旧,对于目前所有企业所持有的单台价值低于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提折旧,并且税前列支。企业按会计准则要求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包括上述税法规定的机器设备,可以一次性列支这样就形成了税、会差异中的另一种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6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做好2005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的帮助支持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项目就是支持,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的思想,把项目拉动工程放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狠抓以农田水利、农业服务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和茶叶、甘蔗、畜牧等优势产业及后续产业建设,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占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xxxxx万元的xxxxx%,为全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xxxxx%的山区面积和近xxxx%的农业人口的市情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虽然2005年全市的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但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弱,粮食生产能力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增点产,一遇自然灾害就减产”的局面始终难以扭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以迈出新的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建立牢固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就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亦是如此。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思路是:按国家、省、市各级的农业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深入贯彻落实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xxx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投资指南》、《xxxx畜牧产业发展重点工程投资指南》、《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精神,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强化粮食基础产业,突出支柱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是:全年力争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确保xxxxx万元。

二、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及主要支撑项目

按“抓项目,强后劲,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产业带动发展”的运作模式,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把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支撑项目。

1.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基础。按《x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要求,深入贯彻《xxxxx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继续推进新一轮的“沃土工程”建设,把高稳产农田建设与目前实施的“xxxx”建设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再次掀起高稳农田建设新高潮。建设内容以小水库、小水塘、小水窖、小水坝、灌溉沟(渠)等水源工程,田间排灌溉渠系,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为主。目标任务:实现人均1亩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向上争取(实施)主要支撑项目是xxxxx高稳农田建设。

2.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市的农业科技体系已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2006年创新农业科技体系主要是从改善农业科技部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入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一是继续抓好市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力争在今年xxx月完成市xxxx科技大楼建设,xxx月交付使用;二是积极争取,抓好县(区)、乡(镇)科技体系建设;三是抓好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四是抓好种子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农业安全生产。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科技大楼建设项目,xxxx农业系统搬迁建设项目,xxxx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3.强化粮食基础。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以优质稻米基地,优质专用玉米基地,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为重点,与目前实施的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相结合,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粮食质量安全。向上争取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xxxx优质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xxx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xxx优质高蛋白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xxx日本丹波黑大豆(订单农业)种植示范项目,xxx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xxx优质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

4.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继续争取实施国家xxx部的“六小工程”,并把“六小工程”与“xxx”工程建设结合,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县(区)的沼气池建设,预计年内完成建设任务xxxxx口。

5.突出支柱和特色产业。第一以国家糖料基地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全市高优蔗园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一是xxx吨糖田蔗园基地建设,xxxx县部级糖料基地建设,xxx甘蔗良种繁育及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二是继续推进高优茶园建设,为全市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万亩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项目,xxx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xxxxx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三是把畜牧业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xxx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特色家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xx畜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xxx奶牛养殖基地(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xxx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园区建设项目,xxx肉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项目,xxx生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项目,xxx市级良种猪核心群场改扩建和县级良种猪扩繁群场建设项目,xxx高峰黄牛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xx县无角黑山羊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山地乌骨鸡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PIC仔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监督站建设项目,xxx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等;四是抓果菜、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优质特色水果(香蕉、柠檬、柑桔、蕃荔枝、蕃石榴、杨桃)基地建设,优质木瓜产业基地建设,xxx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亚麻产业基地建设,xxx蚕桑产业基地建设,xxx民营天然橡胶基地建设项目等。

三、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

(一)、采取的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为确保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圆满完成,各县农业(畜牧、农机)局要加强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市、县(区)农业(畜牧、农机)局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科(股、室)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及各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完善项目法人、招投标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制度,力求项目管理规范化,探索重大项目建设的公示制度,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工作。

3.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规划要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文书材料,在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上狠下功夫,搞好项目的储备工作,规范项目申报程序,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

4.探索有效的建后管护机制。就目前全市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而言,存在着“重争取,轻建设,重施工,轻管理”的问题,建设与保护利用相分离。在今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摸索,探索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管护机制,使之建设一件,建成一件,管理好一件,发挥效益一件,营造一个有利于爱护、使用公共农业基础设施的良好氛围。

(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7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为持有目的,而非直接用于出售,并且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由于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目的不同,其确认也可能不同,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属于固定资产,但是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房屋、建筑物不属于固定资产,应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持有的以备出售的房屋属于该企业的存货,也不应确认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应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但应注意个别情况,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虽然不能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但有助于企业在相关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净化环境,保证员工安全,或减少未来经济利益流出,因此应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与固定资产组合才能发挥功效的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也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而不是确认为存货,如运输企业的高价周转部件。对于固定资产各个组成部分的使用寿命或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方式不同的情况,折旧方式或折旧率有所差别,应分别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取得时计税基础的50%以上,并且修理后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可确认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要求按照固定资产修理后尚可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处理。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以及个别特殊情况,可以提出多种类型的问题,如安全设备、抗灾设备是否确认为固定资产?维修设备、备品备件是属于存货还是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如何确认?如何判断固定资产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展开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固定资产相关职业判断能力,掌握固定资产确认的理论知识。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计量,是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支付的一切合理、必要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购入价款、相关税费、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及其他间接费用。固定资产取得方式不同,包括购买、自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融资租入、债务重组等,因此其成本初始计量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判断,不需要安装的,购入后就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安装的则是在安装调试后达到合同标准或设计要求,方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对于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时按照单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进行成本分配,从而分开确认固定资产成本,即使款项中还有除固定资产外的其他资产,也是按此种方法计量。对于延期支付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固定资产,实质上该项固定资产具有融资性质,应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成本。自建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但未办理竣工结算,应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等办理竣工决算后再调整暂估价值。

在会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固定资产基本原则和知识理论做出专业的职业判断,如何判断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何对购入的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延期支付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期限的固定资产应该如何处理?自建的固定资产成本计量的时间?自建期间的利息支出、停工损失等费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但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何确定计量成本?等等有关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问题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会计教学

(一)固定资产折旧

基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教学的关键应该放在折旧的含义、性质、折旧范围、计算依据和要求上,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价值不断减少,因此应该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之内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分摊,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判断其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对于己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扣除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已全部计提但仍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需要进行折旧处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需要补提折旧。对于自建、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成本调整后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对于更新改造、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转入在建工程,也不需要计提折旧,等再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再重新计提折旧。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判断固定资产在各种情景、状况中如何进行折旧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哪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何选择?固定资产单独计价的土地是否计提折旧?等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减值损失,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企业预计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预计可收回金额是其公允价值扣除预计处置费用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二者之间的较高者。新会计准则并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做出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会计处理是能够发挥职业素质,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应该进行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学生应掌握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是什么?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资本化后续支出和费用化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时产生的更新改造、维修的费用支出。对于能够提升性能、预期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应进行资本化处理,对于将固定资产某项未单独确认的部件替换时,应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进行核算,并将被替换部分扣除,避免重复计算固定资产成本。对于维持固定资产原有功能、正常运转而支出的费用应予费用化,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要分析该项固定资产属于哪些部门,从而进行准确划分。对于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当发生设备改造时,应做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在会计教学中,学生应判断何时进行、如何进行固定资产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房屋装修支出如何处理?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时替换部件如何核算?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时又该如何?

三、固定资产处理会计教学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8

关键词 :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审计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支出资金大部分是财政资金,而且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不计提,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来购置、管理和核算固定资产。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是相互对应的,所以即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少计或者漏记固定资产都能保持账面上的平衡,不会轻易被人发现,加上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所记账目不完整不真实。还有一些捐赠、盘盈所得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导致了账外资产的形成。这些因素妨碍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范管理,会给国有资产的流失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的内容及目标

(一)固定资产审计的内容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审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二是审查规定资产的计价是否合理;三是审查固定资产的增加;四是审查固定资产的减少;五是审查规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六是审查固定资产的披露是否充分。

(二)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包括这几个方面:

(1)确认固定资产的真实性;(2)确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3)明确固定资产的所有权;(4)确认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是否适当;(5)确定固定资产的分类是否正确;(6)确认固定资产账务是否正确;(7)确定固定资产的合法性。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

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发现很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标准不明确,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 元以上的为生产、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除了增加的固定资产外,它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与后续支出。固定资产应设立专门账簿和进行期末清查。

(二)关于固定资产所有权和真实性的审查

审计人员应核实事业单位是否确实拥有房地产一类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则要查明其相关租赁合同,要验证车辆等运输设备的准购证及执照。

固定资产真实性的审查,即审查在法律范畴上归属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不是真实存在,比如说可以重点审查房屋类的建筑类物等固定资产,抽取小范围内的设备审查,以及抽取大范围内的不稳固资产审查,主要查看固定资产是否完整,其维修保养情况是否与账面记录保持一致。

(三)关于固定资产增加的审查

1.固定资产购置的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审查购置资产计划是否合法、合理,包括所购置项目是否符合生产经营的需要,购置所用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有没有履行报批手续;有没有执行政府采购,有没有把购置计划纳入年度预算;以及购入的固定资产有没有按照实际买价、运输费、人工费等记录在账,有没有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此外,还应审查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按预定的利用程度投入使用。

2.自建固定资产的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审查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建造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记录在账,对于改建的情况,审计人员应审查其账上是否有原固定资产值、减去改建过程中的边变账收入、以及改建实际支出。是否有改建期间支出的材料、人工、费用记账,是否有专门的生产成本或者管理费记账。

3.投资固定资产的审计。对于以融资投入的方式转入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应该审查投资固定资产是否持有相应的审批手续和合同;接受方是否按照投资增加了相应的固定资产;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否符合合同上所规定的规格、数量、质量等要求。

4.捐赠、盘盈的固定资产审计。审计人员应审查的项目有: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及盘盈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凭据记录在账;没有凭据的捐赠、盘盈固定资产是否按照市场价格记录在账;而对于没有凭据也没有市场价值的捐赠、盘盈固定资产,则要审查有没有按照合同或协议的价格记录在账。

(四)关于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

固定资产的减少包括出售、报废、毁损、租出、盘亏等,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固定资产减少的合法性,防止由于固定资产的后期处置引起的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所以审计人员要严格审查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审查项目有: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是否履行了报批手续;是否取得了批准文件;处置资产时是否经过了中间机构的技术评估;固定资产减少是否经过会计账务处理;减少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是否冲销;减少的固定资产后期处置收入是否按照规定上缴国库,固定资产减少的净损益是否具有正确性和合法性。

(五)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审计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计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就是指实际计提并计入成本费,另一种是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即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不计提折旧。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应该把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特点和市场价格等因素,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数据相结合做出审计评价。比如说个人电脑的更新速度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其价格回落非常快,审计人员需要弄清楚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特点,才能准确的提出审计结论。

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清查主要是审查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的范围是不是正确;审查通过会计处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和折旧方法是否恰当;审查文物、图书、动植物、陈列品和以名义金额计数的固定资产有没有算入折旧范围;审查有没有把日常维修费用一类的后续支出算入固定资产价值。

(六)固定资产的披露审计

固定资产的披露审计是指审查会计报表有没有对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资产租赁抵押等情况做了充分反映和披露,如收入支出明细表中的支出项目是不是有详细说明;年度决算报表中有没有明确反映资产负债表;国有资产收益表中有没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资产处置收入、单位资产收益收入和支出等项目的记账;非税收入征缴表上的账目金额是否明确;非税收入征缴情况明细表上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金额是否明确等等。

总之,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很广,审计人员在制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审计计划时,应该合理把握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和计价方法,注意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折旧等方面的审查,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审计,防止账外固定资产的产生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9

一、新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比较

1 变更了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标准与条件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I)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新准则还明确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第一,与陵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修改变更了原制度中关于生产企业非生产经营主要设备需达到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硬性标准,取消价值标准这一变化利于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理判断、确认固定资产。

2 在新准则里面,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变大了

旧准则规定需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具体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根据旧准则的这一规定,不用的机器设备是不提折旧的。但新准则规定,机器设备不管用或不用,均提折旧。此外,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寿命及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但新准则强调会计期末对固定资产的预期寿命、净残值和折旧方法重新估价,必要时可予以调整。

3 明确了对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方法的变更处理方法

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预计数、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规定所有这些改变作为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4 调整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旧准则规定,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即:第一,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二,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反之则不能。

5 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这一规定也就意味着固定资产减值一旦确以为损失即不得再行转回了。此项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虚拟利润”现象的出现起到有效的制止作用。同时,确认减值的时间更为明确。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定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新会计准则中通过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迹象为依据,间接的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要求,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应进行减值测试(说明,如果某项资产或资产组分摊了商誉则无论该资产或资产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经过测试确实发生减值的,应当对减值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6 旧准则对弃置费用未充分考虑,但新准则对煤炭等行业的固定资产预设了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

7 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处收入”科目。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

二、执行新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1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新准则的很多规定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的反映情况。例如,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有公司以前计提的“固定资产跌价准备”以后将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一旦开始大量的冲回以前计提的减值损失时,同期的利润必然会上涨。

2 对企业纳税方面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及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对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等处理方法不一样,对企业的纳税额影响很大。

(2)对于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不再计提折旧。而税法上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因此,提取全额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纳税额造成影响,减少纳税额。

(3)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期对固定资产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使其更符合资产的定义。但税法上要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坏,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并确认损失。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有由于发生了永久性损坏的原因导致的资产减值,税法才予以确认,且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影响。

3 新准则会导致企业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固定资产的确定例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更快地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自2001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对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较大修改,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以下就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进行差异比较,并提出对新固定资产准则的进一步改进意见。

一、新旧固定资产准则的差异比较

从新旧准则的体例结构来看,旧准则分为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减值、处置、披露等。新准则将定义与确认合并为确认,折旧和后续支出合并为后续计量,取消减值,改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予以规定,调整为总则、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披露等。通过调整,使新准则在结构上更加简洁。在具体内容上,对新旧准则差异分析如下:

(一)固定资产定义与范围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从使用用途、使用期限、单位价值上对其定义,新准则则仅从使用用途、使用寿命两方面对其定义。在使用期限上,新准则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比旧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说法更为妥当。同时,新准则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范围方面,由过去以国家硬性规定为主逐步向企业依据一定标准自主确定转变,并且取消了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硬性限制,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进行分类,确定固定资产的目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1.购入固定资产的差异

旧准则没有涉及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新准则指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取得固定资产的差异

新旧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租赁》确定”相同,但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租赁》三准则和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故而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面出入也很大。例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第十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就是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取得的固定资产,应以其公允价值入账。而不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时,同样区分按公允价值和不按公允价值入账两种方式。而旧准则则对换入的资产不区分是否按公允价值入账,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一方还得确认收益。

3.企业合并取得固定资产的差异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而旧准则则指出,本准则不涉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4.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的固定资产

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而旧准则不涉及。

(三)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折旧方面

新准则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的规定,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2.后续支出方面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而旧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固定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旧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四)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而旧准则不涉及这方面的规定。

(五)固定资产披露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规定对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未作上述披露要求。

二、新旧固定资产准则差异对有关经济事项的影响

(一)对资产结构的影响

新准则对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与旧准则相比较,差异会使固定资产在新准则的计量结果增大,导致企业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使长期资产的比重提高。

(二)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新准则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强调了现值的概念,同时,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增大,与旧准则比较,差异会使企业各期计提的折旧额增加,导致各期的支出、费用增加,最终使企业的收益水平及所有者权益金额降低。

(三)对损益的影响

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与旧准则的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相比较,新准则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堵”死了企业一种违法的操作手段。

三、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不足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在某些方面强制性减缓,指导性、灵活性增强,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指导性、灵活性,将会导致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业务判断不够准确,给会计实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

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上,新准则只给出两条判断标准,取消了价值判断标准。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来确认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市场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表面上看,给企业判断固定资产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会计人员难以判断准确,特别容易将“固定资产”和“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混淆,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二)关于固定资产折旧

在折旧方面,新准则未规定对取得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确定对新增固定资产和报废处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间。

(三)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判断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用等。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新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有时很难划分清楚,从而导致利润不实。

(四)关于折现率的确定

新准则从三个方面涉及到折现的问题: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以购买价款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这就需要确定折现率,让会计人员难于把握确定一个合适的折现率。

(五)关于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计量

新准则没有涉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使得会计人员遇到企业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时无法确定其账面价值。

四、几点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在实施新固定资产准则中的问题,建议财政部进一步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使得会计实务工作有章可循。具体建议如下:

1.根据新准则关于固定资产的判断标准,制定详细的划分方法,为确认固定资产提供依据,从而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

2.在计提折旧的时间上,建议按照原准则的规定确定,即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或者确定一个其他统一的方法,便于企业统一遵守。

3.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等两类费用,建议在一般情况下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类费用发生后都会使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寿命。当然,如果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失败,则可将其支出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4.折现率的确定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可以采用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来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当然,以这些利率作为折现率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公允性。

5.关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建议可以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按照公允原则确定其成本。固定资产有账面价值的,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没有账面价值的,或按照重置成本计量,或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或按照现值计量,并充分考虑公允性,使其价值尽量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宁.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比较[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