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07

劳动教育调查

劳动教育调查例1

一、目前大学生劳动观念现状

当前我校大学生均为95后学生,大部分学生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中,从小学到大学,劳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另外,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类教育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学时数比例远远低于在校总学时数。在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习惯:

1、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尊重校内保洁及勤工俭学学生劳动成果。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教室墙壁、书桌上的脚印和乱涂乱画的痕迹。随处可见的纸屑、垃圾,食堂里剩饭剩菜成堆。很多学生无视父母辛苦,在消费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互相攀比。

2、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偷懒耍滑,一些必要的劳动比如个人清洁卫生也不愿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间没有打扫过寝室教室卫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愿意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意识淡漠,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好逸恶劳,旷课违纪甚至考试时弄虚作假。

二、原因分析

1、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努力学习,什么都不用干。

2、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较少。

3、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张文凭只需拿到好分数,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是分数的竞争,没有人会对劳动的积极性进行竞争。同时受某些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不起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入。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感恩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对于参与社会竞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小事入手,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入情入理地达到教育目的,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强劳动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作为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创造者。国和民是密不可分的,爱国必爱民,爱民必爱国,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再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理论课教育,而且要参加适当的劳动,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

3、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劳动教育调查例2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42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农村经济体制的制度创新,也是河南省农业生产实现长远发展目标,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但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广大农村劳动力,其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已经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因此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

1 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概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约有46046823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各约2300万人,女性劳动力略高于男性劳动力,占50.1%,高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尽管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一些传统观念、保守思想仍然在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女性。“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造成的社会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农村女性接受教育,获得培育和发展的机会要远远低于男性,由于长期受此思想的熏陶,很多农村女性缺乏自主自立意识,依赖性较强,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非生产性劳动中,相夫教子成为她们生活的中轴。另外,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年龄明显偏大。第一产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的人数占42.8%,60岁以上人数占14%,分别比第二产业高33.2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36.7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女劳动力人数分别占69.9%、18.5%和11.6%,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51.4个百分点和58.3个百分点,但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却是比较少,不足20%。

2 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培育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调查说明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农户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7月5日至20日先后走访河南省洛阳、郑州、新乡和开封等地区的周边县区及农村,随机发放问卷30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培训经历、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等。另外,除问卷调查外还与56位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了解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对目前生活状况和劳动培育的真实想法。

2.2 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一系列问题,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育意识普遍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78%的女性没有意识到培育的重要性,75%的女性没有意识到需要技能培育。她们有的是自身尚无意识,有的是有投资意愿但承担成本能力有限,这些原因都制约着女性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培育的投入。很多农村女性认为技能培训都不是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广泛推进,很多女性都进入到自己村办企业进行务工,这样既不耽误自家农活,又可以额外补贴家用。所以大多数农村女性都是进入村办企业以后接受企业临时的上岗培训,由于技术含金量不高,都是特别容易复制性的体力劳动,所以广大农村女性没有意识到技能培训的意义,也不知道劳动力培育其实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操作培训。另外被访女性也大都认为自己在务农方面比较熟练根本不需要培育。问卷中设计一道题目“您是否愿意花钱去参加培训班学习农业技能或者其他技能?”,95%的回收问卷都选择的是“不愿意”。由此看来,仅仅靠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参与培育,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文化素质是农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其主要体现指标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总体上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文化水平仍比较低,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人口大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女性,长期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受教育程度更是普遍偏低。通过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村女性中,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劳动力多数从业于农村的非农产业领域,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

(3)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普遍缺乏。

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女性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17.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分别占8.1%、48%和43.9%,前者比后两者分别低39.9个百分点和35.8个百分点。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的农民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联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0%。我省农村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程度较低,说明政府和企业对农村女性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在农村女性自身缺乏加强技能培训意识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和企业又不加大对农村女性技能培训,势必会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但仅靠政府的力量去承担农村技能培训的高昂成本是无法解决培训缺乏的问题的,而仅靠企业又不现实,因此,唯有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法才能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企业发挥市场资金来源等作用。另外,即使受过技能培训的小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她们接受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大都少于两个月,而且她们普遍反映培训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要求日后在培训内容上要更贴近现实,更加务实。

3 政策建议

(1)摒弃传统思想束缚,增强女性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育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尽管传统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观念的变化比较缓慢,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村女性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就必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女性自身培育意识,提高其社会地位。首先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意识到培育的重要性,同时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她们摒弃依赖性、封闭性的弱势心理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消除“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克服自给自足的闲适观念,解放思想。其次,通过加强素质教育使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参与培育才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修养,增强劳动能力,并意识到要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鼓励性政策,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离不开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其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职能。

在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消除全省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体制障碍,为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定宏观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搭建教育平台;其次,政府要倡导全省各级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分类的多样化培训,通过建立双向选择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女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据了解,焦作市几十名农村女青年接受培训的基地是河南科技学院,每人接受培训的资金标准为2500元,培训重点是比较效益高、增收潜力大、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的行业或专业,如规模化养殖业、高效种植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物流业等,培训的产业会更加具体细化,如规模化养殖业要具体细化到类别或品种,如肉牛、奶牛、肉鸡、蛋鸡等;最后,省政府应该把女性农村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切实承担起培训的基本职能。

(3)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投入的有针对性的女性农村教育培训机制。

借鉴国外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培育,如日本、美国等国都是把培训费用纳入了预算,保证了劳动力培训的顺利进行。我国也实施了“阳光工程”,设立了专项资金,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参与,我们至今还没有针对这个群体的专门培训机制。考虑到河南省作为一个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大省,以及女性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特殊性,省政府应该在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女性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由省内各级政府、个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负担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的培育投入机制,从而共同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参加培训的女性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以及家庭情况特殊的,政府帮助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保证更多的女性农村劳动者能够接受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训。另外,应该加强我省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使广大女性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专业培育,基础教育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技能培训也不能忽视,因此,要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夜校、干校、电化教学、学生帮教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女性扫盲活动,并创办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最后,各级培训机构要将培训质量放在首位,广大妇联干部要当好培训机构和广大农村妇女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发现、推荐适用于农村女性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好教材、好教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沟通配合,想妇女之所想,急妇女之所急,加强与政府、各级妇联、劳动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方支持,最终通过对广大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积极有效地培育从而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更上一层楼。

劳动教育调查例3

1.管理不当,运行艰难:在调查的301所小学中,竟有30所小学根本无人任教劳动课,占调查学校的10%,即使有人担任,但大多数为兼职,占调查学校的71.4%;学校对任课教师及劳动课的检查指导几乎是空白,竟有84.4%的学校根本不问津此事;劳动所需的器材及劳动基地问题比较严重,有54.8%的学校不齐全,6.3%的学校根本没有任何器材,没有劳动基地;劳动课的实施也明显存在问题,有61.1%的学校课表上安排但根本不上课,不是被考试或其它学科取代,就是被自习所侵占,更有5.3%的学校根本不安排劳动课。

2.实施简单,枯燥无味:调查表明,小学劳动课的实施较简单,无论是兼课教师还是专职教师对备课普遍不重视,其中偶尔备课的占16.3%,根本不备课的为78.7%。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了解,传授知识只是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无从谈起,使劳动课枯燥无味,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用扫清洁区、擦门窗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取代劳动课的现象占调查学校的77.5%。3.总结检查,无人问津:调查表明,学校对劳动课的考查考试及对教师本人的考核几乎是空白,绝大多数学校从不关心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考查考试。劳动竞赛的组织、安排轻描淡写,偶尔进行,这一现象占调查学校的53%,有40%的学校根本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竞赛。学校对劳动教师的考核更是无从谈起,无人问津,听之任之,使得这些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例行公事”,得过且过。

二、小学劳动课现状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学劳动课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对劳动课的认识不够。目前有些学校还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上下功夫,认为劳动课是花架子,多此一举,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校对劳动课没有一定的计划、实施制度,对劳动课全部放手,任其发展,将其看成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内容。

3.劳动教师素质偏低,且学校对他们也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他们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只是“例行公事”。

4.学校对劳动课缺少必要的要求、检查与考核,从而导致劳动课可上可不上。

5.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在劳动工具、器材、场地等方面无法提供必备的条件。

三、改善小学劳动课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抓好劳动课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学校领导、教师一定要认清小学开设劳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开设劳动课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提高上好劳动课的自觉性。

2.加强管理。学校应制订必要的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措施,加强对劳动课的指导和检查,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杜绝“侵占”劳动课时的现象,定期举行公开课,听取有关汇报,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劳动教育调查例4

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体系中,司法部对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实行领导,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领导,同时也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1、管理劳改、劳教工作。

组织、领导劳改、劳教工作,确定监狱、劳教场所的设置、分布和犯人、劳教人员的安置;指导、督促和检查监狱和劳教场所,正确贯彻执行劳改和劳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或者审定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重大决定;制定和审查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监狱和劳教场所不断改善和改革管教制度,提高改造水平;总结和推广劳改和劳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监狱和劳教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违法乱纪的管教干部予以纪律处分;管理劳改和劳教单位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和任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管理律师工作

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审查律师协会章程,负责律师资格的报考,考试工作;授予律师资格和批准律师执业证书;决定律师事务所的设置和律师队伍的发展;制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对律师违纪进行处罚,取消严重不称职律师的资格;制定律师收费的具体办法;总结和推广律师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律师工作发展规划。

3、管理公证工作

领导公证处工作,确定公证处的设置、公证人员的编制、机构和考核制度,任免公证处的正副主任;监督公证处的收费标准和财务支付,对公证人员进行纪律检查;总结和推广公证工作的先进经验。

4、管理司法干部培训

确定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指导政法干部学校的工作,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总结推广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5、管理法学教育工作

确定法学教育的方向,制定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协调全国法学教育,协同国家教委指导全国法学教育;管理部属政法院校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督促和检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审批基建计划和重大财务开支,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组织编写全国法学教材。

6、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调查研究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

7、负责组织法制宣传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各类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出版法制报刊和法律书籍,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

8、负责司法外事工作

劳动教育调查例5

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1、 管理劳改、劳教工作。

组织、领导劳改、劳教工作,确定监狱、劳教场所的设置、分布和犯人、劳教人员的安置;指导、督促和检查监狱和劳教场所,正确贯彻执行劳改和劳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或者审定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重大决定;制定和审查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监狱和劳教场所不断改善和改革管教制度,提高改造水平;总结和推广劳改和劳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监狱和劳教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违法乱纪的管教干部予以纪律处分;管理劳改和劳教单位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和任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 管理律师工作

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审查律师协会章程,负责律师资格的报考,考试工作;授予律师资格和批准律师执业证书;决定律师事务所的设置和律师队伍的发展;制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对律师违纪进行处罚,取消严重不称职律师的资格;制定律师收费的具体办法;总结和推广律师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律师工作发展规划。

3、 管理公证工作

领导公证处工作,确定公证处的设置、公证人员的编制、机构和考核制度,任免公证处的正副主任;监督公证处的收费标准和财务支付,对公证人员进行纪律检查;总结和推广公证工作的先进经验。

4、 管理司法干部培训

确定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指导政法干部学校的工作,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总结推广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5、 管理法学教育工作

确定法学教育的方向,制定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协调全国法学教育,协同国家教委指导全国法学教育;管理部属政法院校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督促和检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审批基建计划和重大财务开支,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组织编写全国法学教材。

6、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调查研究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

7、 负责组织法制宣传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各类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出版法制报刊和法律书籍,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

8、 负责司法外事工作

劳动教育调查例6

发现三 独生子女的劳动主动性和部分劳动能力较弱。在清洁整理校园、下地干农活(农村学生)、自愿参加大扫除等方面,独生子女主动参与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扫地、钉纽扣、买菜等日常简单劳动能力方面逊于非独生子女。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都提出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提出“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等。可见劳动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永恒的主题。另一方面,当人们谈及与独生子女劳动相关的话题,总会有诸多微词,习惯性地给他们贴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标签。那么,在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正确评价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予以回答。

(二)研究方法

天津市少工委办公室、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于2010年末进行的天津城乡少年儿童劳动状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城乡中小学3-8年级在校学生。问卷调查采取分层定比抽样方法,涉及全市6个区县,回收有效问卷1666份,其中独生子女占52.8%,非独生子女占47.2%;在独生子女中,城市占62.5%,农村占37.5%。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采取个别访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部分学生、教师、家长作了深度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独生子女对劳动的认识是积极的

调查中请学生做出符合自己认识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有九成左右独生子女表示“我们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从小就要爱劳动”“工人农民辛勤劳动不容易,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与此相对应,绝大多数独生子女不同意“学生学习好最重要,没必要参加劳动”“家务活是大人们的事,不需要孩子插手”“现在能花钱雇人干家务,不需要自己学了”等说法。调查中我们列出8个方面了解独生子女对自身状况的满意度,发现,表示满意的均在八成以上,特别是对自身“劳动能力状况”选择“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到84.9%。从整体上看,独生子女对劳动的基本认识是积极的。而在一些成年人看来,独生子女天生就懒,现在的孩子不爱劳动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并非如此。(见表1)

交互分析结果还显示,调查所列10项与劳动相关的活动中,存在差异的4个方面,反而是独生子女喜欢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方面。

(二)独生子女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快乐

劳动对个人的价值是什么?调查中我们询问了“你觉得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有几项选几项)”结果是76.9%的独生子女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1%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这两项明显高于其他方面。其他依次是增强自己的责任感(40%)、通过劳动回报他人(38.3%)、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36.5%)、可以跟家里的大人一起干事(26.7%)、可以跟小伙伴一起干事(24.2%)、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24.2%)、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22.2%)、可以展示自己的本事(15.9%)、可以有机会受到表扬(11.5%)、可以通过劳动得到报酬或想要的东西(8%)。

中小学生的本分是学习,因此少年儿童对劳动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学习的态度上。调查中当我们问道“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你会怎么办?”独生子女回答“一定要设法弄明白才罢休”的占77.6%。调查中我们举例“ 假设你的数学成绩不如你的好朋友张三,你会怎样想?”有59.2%的独生子女表示“一定要超过他”,34.8%的表示“力争赶上他”。

(三)独生子女的劳动主动性和劳动能力较弱

其一,独生子女的劳动主动性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少年儿童的劳动内容主要包括自理性劳动、家务劳动、班级值日和校园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交互分析显示: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参加劳动小能手竞赛”“到大人工作的岗位体验”“干家务活”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班里值日”“美化社区环境”等方面独生子女参与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清洁整理校园”“下地干农活(农村学生)”等方面独生子女主动参与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另外,当问及“冬天一场大雪之后,如果恰好是周末没课,你会主动出去打扫积雪吗?”回答“肯定去”的独生子女是54.6%,非独生子女是64.7%;当问及“在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班里组织一次大扫除,如果是自愿参加,你参加吗?”明确表示“参加”的独生子女为78.8%,略低于非独生子女82.2%的比例。即独生子女在参与劳动的主动性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

其二,独生子女部分的劳动能力逊于非独生子女。为了考察少年儿童的劳动能力,调查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14个简单劳动项目,问他们是否会做?交互分析结果显示,在“扫地”“买自己需要的物品”“钉纽扣”“买菜”以及农村学生“干简单农活”5个方面独生子女逊于非独生子女。

三、对策与思考

(一)不能简单地认为独生子女就是懒惰的

关于如何认识独生子女,风笑天教授曾指出:要将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而不能将今天的独生子女与昨天的非独生子女去比较。因为在前一种参考框架下,所得到的才是独生子女的特点;而在后一种参考框架下,所得到的更可能是时代的差异和特征。[1]此项研究与以往诸多就独生子女谈独生子女的研究不同,对独生子女劳动特质的评价正是建立在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两个群体有关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比较来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趋同与不同,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独生子女的特点和发现倾向性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与以往人们对独生子女“不爱劳动”的刻板印象不同,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本来并不懒—这是很值得欣慰的结论。独生子女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愿望和劳动精神总体上是积极的,热爱劳动是其劳动意识的主流,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表示非常喜欢“干家务活儿”“下地干农活”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劳动习惯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也是各有千秋。但也尚存如下问题需要积极引导。

一是独生子女在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上“通过劳动回报他人”的认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生子女利他意识相对较弱。

二是独生子女在劳动的主动性方面及部分动手能力方面逊于非独生子女。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独生子女在劳动的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差异较大。

三是独生子女认同普通劳动者“光荣”,却有半数以上“不能甘当”。调查结果显示,91.3%的独生子女同意“普通劳动者也是光荣的”说法,但表示“将来我要做‘社会精英’,不能甘当普通劳动者”的比例却有52.8%。也就是说,他们对“普通劳动者光荣”只是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而一旦与自身的未来联系起来,便反映出较大的认识上的冲突,即便“光荣”也不能“甘当”。

这三方面的问题,是值得学校劳动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这种状况不能排除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独生子女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德育的着力点

鉴于独生子女在劳动的主动性和劳动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的问题,学校、家庭的劳动教育尤其应注重习惯养成。劳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切身体验,才能启迪他们的劳动情感,锻炼他们的劳动意志,最终形成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徒劳无益,劳动教育尤其要强化知行统一,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校和社会的公益劳动中,为独生子女创造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参与中体验的良好条件,使他们加深对劳动的感悟,获得对劳动的真实、深刻的理解,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知、情、意、行的彼此渗透、统一和谐。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调查例7

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1、 管理劳改、劳教工作。

组织、领导劳改、劳教工作,确定监狱、劳教场所的设置、分布和犯人、劳教人员的安置;指导、督促和检查监狱和劳教场所,正确贯彻执行劳改和劳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或者审定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重大决定;制定和审查劳改和劳教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监狱和劳教场所不断改善和改革管教制度,提高改造水平;总结和推广劳改和劳教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监狱和劳教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违法乱纪的管教干部予以纪律处分;管理劳改和劳教单位的干部,进行考察、培训和任用,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 管理律师工作

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审查律师协会章程,负责律师资格的报考,考试工作;授予律师资格和批准律师执业证书;决定律师事务所的设置和律师队伍的发展;制定法律援助的具体办法;对律师违纪进行处罚,取消严重不称职律师的资格;制定律师收费的具体办法;总结和推广律师工作的先进经验,制定律师工作发展规划。

3、 管理公证工作

领导公证处工作,确定公证处的设置、公证人员的编制、机构和考核制度,任免公证处的正副主任;监督公证处的收费标准和财务支付,对公证人员进行纪律检查;总结和推广公证工作的先进经验。

4、 管理司法干部培训

确定司法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制定培训工作计划;指导政法干部学校的工作,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总结推广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

5、 管理法学教育工作

确定法学教育的方向,制定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协调全国法学教育,协同国家教委指导全国法学教育;管理部属政法院校领导干部的任免和考核,督促和检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审批基建计划和重大财务开支,负责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分配计划;组织编写全国法学教材。

6、 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调查研究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纠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

7、 负责组织法制宣传工作

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教育,在各类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出版法制报刊和法律书籍,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

8、 负责司法外事工作

劳动教育调查例8

首先分析广东省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就业特征等。经过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广东省企业劳动力中超过60%的被调查劳动力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男女比例接近1:1;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约为30.4岁,以青壮年为主,广东省本省户籍劳动力与非本省户籍的劳动力数量比例接近1:1。而在就业情况方面,近80%的被调查劳动力的职位处于“无职位”、“基层”状态,中层职位和高层职位占比很少。而在劳动力收入方面,数据显示劳动力月工资的均值为2307.3元/月,众数为2000元/月,标准差达到1753.96元/月,近九成的劳动力月工资分布在800~3500元/月的范围,大部分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劳动力接受教育及培训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050个被试参加了职业教育,占总被试的33.8%,而未参加职业教育的被试数量为2054,占比66.2%;参加中专、技校、职高职专等中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7.9%,参加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被试占15.9%。从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的比例可见,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整体普及程度不是很高,职业教育的水平等级也较为偏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人数不多。

二、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与收入的回归分析

(1)广东省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收入状况差异分析。利用spss统计数据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职业教育情况下广东省劳动力个人工资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450.58,标准差为1911.21,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月工资均值为2234.06,标准差为1663.59,二者的平均数均为2000,t=3.117,df=1875,p=0.002。结果表明,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在月工资收入上差异显著(p<0.01)。整体看来,不同职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的月工资收入差异显著。在月工资均值方面,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均值高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分布状况方面,两者的月工资收入的中位数相同,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的标准差显著大于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劳动力。

(2)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收入差异来源于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差异。为了准确判断出职业教育是否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技能来提高劳动力收入,以及对现有收入的影响程度,本章节利用计算人力资本收益率的明瑟方程,通过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揭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程度。以劳动力的个人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职业教育为自变量,进行职业教育对收入的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析数据表明,相关系数R=0.033,决定系数R2<0.001,F=1.417,标准化回归系数=0.033,t=1.190,可知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月工资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职业教育能够解释月工资总变异的不足0.1%。从估计的回归方程可知: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平均月工资为2236.049,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的月工资为2339.127。根据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可知,是否接受职业教育不会造成劳动力月工资的差异。

三、结论及建议

职业教育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本研究通过对以广东省为例的劳动力是否参加职业教育与其个人收入的关系和影响的分析,浅谈若干相关政策和建议。

(1)整合师资力量,有效约束培训结构和职业院校做精做强。职业院校要具有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教学要求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胜任理论知识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有敏感而精准的把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改进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待遇激励不足的现状,完善职称评定和任务安排,制定相应的绩效激励;同时开展公办职业和技工院校向落后地区师资培训和交流、共建培训基地。

劳动教育调查例9

[作者简介]韩梅(1964- ),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张雪慧(1988- ),女,河南安阳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王妍(1989- ),女,吉林九台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聋人特殊高等教育结构及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SH037)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90-03

我国残疾人职业状况受其身体条件的客观影响,一直不容乐观,一部分不具备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在市场筛选机制中自动被排除出去,没有工作机会,另一部分具备工作能力的残疾人也因受教育程度较低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出适合残疾人的职业并不难,如何降低他们进入某种职业的门槛,使具备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能够顺利就业,是我们现在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提高其受教育程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在业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现状

1.在业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比重偏低。据2006年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5万人,在业残疾人46752人,在业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不到0.06%的比例,极低的在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受残疾人身体状况的影响,因为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存在就业问题,对劳动能力丧失的残疾人而言,就业问题是不存在的。我国15岁以上的残疾人当中,有劳动能力者占27.42%,有部分劳动能力者占42.99%,合计可参与劳动的残疾人数达70.41%。从统计中在业残疾人的总数来看,在业残疾人总数较少,提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业率、改善残疾人职业现状是当前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2.在业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在业残疾人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我们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对我国在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作了分析,得出我国在业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不争事实。

首先,我们分别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在业残疾人作为数据统计基础,得出北京市在业残疾人中,40%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33%受教育程度为初中,16%为高中,3%为中专,而大学(包括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仅占在业残疾人的8%。天津市的在业残疾人中,48.3%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只有2.3%的在业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北京和天津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在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尚且不容乐观,在其他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更是不敢想象。其次,我们再随机抽取江苏、湖北、甘肃的在职残疾人作为统计对象,得出这三个省以及北京、天津地区各层次的在业残疾人数折线图(如图所示),可以明显看出,这五个地区在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北京、天津、江苏要好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和甘肃。最后,就全国范围来看,在被统计的全国在业残疾人中,小学文化及以下的人数为32857人,占全部在业残疾人的70.3%,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在业残疾人占在业残疾人总数的97.88%,而高中水平以上的人数仅占了2.12%。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要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他们在应聘的时候往往被作为最后的录入考虑对象,在裁员的时候却首当其冲,加之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对在业残疾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较低的知识水平会导致他们对新知识的接纳、融会贯通能力较低,给在职培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他们很难适应市场机制而不被淘汰,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本身就来之不易,中途丧失对他们乃至其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为此,国家、家庭、社会及各招生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关补偿措施,从教育补偿方面入手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3.在业残疾人职业稳定性整体较差。我国在业残疾人目前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由于这种类型工作的可替代性较强,在有更好的劳动力可取而代之的情况下,雇主就会首先辞退残疾人而选择工作效率较高的健全工作者。次要劳动力市场本身工作稳定性较差的特征加之残疾人的自身现状,导致在业残疾人群体的职业稳定性更是大大降低。残疾人群体迫于生计和就业较为困难的客观现实,也不得不从事这样或那样的临时性工作,在稳定性较差的工作环境中求得生存,这对残疾人的社会满意度和工作态度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劳动者职业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包括市场环境因素和劳动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市场环境因素是劳动者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对残疾人和健全劳动者的影响一致。对残疾人来说,要求他们具备与健全人相同的劳动力素质则更加困难,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知识水平方面的竞争力,又因为自身的残疾,导致他们在竞争中很难取胜。

二、受教育程度对在业残疾人的职业状况影响

根据教育部对我国国民教育的分类,本文采用的是把在业残疾人分为接受过初等(小学)教育及以下、中等教育(初中-中专)、高等教育三类,根据我国各受教育程度阶段在业残疾人的职业状况,分析受教育程度对在业残疾人的职业状况影响。

1.初、中等受教育程度者多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类型相对集中。按照把市场划分为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由文化程度和生产技术较高的人组成,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由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妇女和年轻人组成。基于这种观点,结合我国在业残疾人的职业状况表(见右表)可以看出,我国在业残疾人中87.3%从事的职业为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这类简单繁复而体力消耗较大的工作,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中75.17%的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24.67%的为中等受教育程度,仅有0.16%的接受过高等教育。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低受教育程度的在业残疾人的工作类型较为集中,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工作,这样的工作类型和受教育程度导致当前在业残疾人转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小。当然,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素养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

2.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多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择业范围较大。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一般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效。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从业人员,相对掌握了更系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更加完备的工作能力,这种除一般人力资本之外的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就业过程中更受青睐。我国在业残疾人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人数是极少的,仅占在业残疾人总数的1.1%。被调查的在业残疾人中,硕士研究生学历者67%的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3%的从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责人或办事人员等工作。相比受教育程度低的残疾人,他们既可以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一些体力劳动相对较多的工作,也有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这与新增长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尽管职业无贵贱之分,但是不同的职业之间在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对就业者的工作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劳动能力,无疑会对提高其就业层次和职业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对全国在业残疾人抽样调查中也得到了证明。可见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职业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1.能够提高残疾人的职业竞争力。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因素。教育能够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加工培养成一个复杂的专门的劳动力,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水准和思想素质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整体素质就会使劳动者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残疾一般是不可改变的,在残疾人身体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来提升其职业竞争力是最有效的方法。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补偿来提高的,在我们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聋人大学生的调查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在被调查的200名聋人大学生中,69%的大四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75%的学生知道就业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并如何完善自我,而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知道就业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素质。可见教育不仅能使就业者掌握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其自我认识能力。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发挥创造能力,在竞争中适应新的环境,巩固自身的工作岗位。个人的职业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劳动力素质的竞争和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竞争。

2.有助于扩展残疾人的职业选择范围。就业者的素质不仅决定了其就业层次,也决定了就业者就业选择决策的正确程度,以及就业者寻求职业、开拓职业的能力。当前我国残疾人的就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最大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者就业能力低下,扩大其职业选择范围的主要因素是提升其就业能力,而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比被调查的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大四毕业生在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明显高于大一新生,70%的大一新生认为听力语言方面的残疾导致他们择业范围狭小很多,而这在大四毕业生中仅占26%。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就业能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已经能够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弥补其听力语言残疾造成的沟通障碍,进而扩大其就业选择范围。78%的大四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对扩展其就业选择面是有极大帮助的,可见他们已经能够较好地认识自身现状,乐观地对待就业问题。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对聋人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与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对在业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状况调查的显示是一致的,都说明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能够扩大其就业选择范围。人的受教育程度与类型是决定其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对残疾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大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我国残疾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在进入职场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大的发展潜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现状。

3.更方便残疾人自主创业和接受培训。受市场环境的客观影响,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创业便成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大学生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具备更加强烈的创业意识。有73%的大四学生想要通过创业改善就业现状,并且已有具体的计划,这在大一学生中仅占19%。对于尚未接受特殊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面较狭窄,尚未接触各种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因而就业思路相对封闭。由此数据也可以看出,经过四年大学教育的熏陶,毕业生已经具备从被动地进入就业市场被用人单位挑选到主动寻求出路的意识。当然,残疾人大学生创业有很大风险,创业阻力也会大于普通群体,但是高等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创业的理念和知识水平,使其在需要知识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业的工作者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感到后劲不足,难以为继,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和提高,很快就会被淘汰,这对工作机会来之不易的残疾人来说更为重要。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使之具备接受培训并有所提高的理论功底,是其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条件。

总体而言,我国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职业状况不容乐观,教育作为改善其生存条件和职业状况的重要渠道,在科学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残疾人生存状态的改善,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劳动教育调查例10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