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45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1

1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办教育就需要投资,培养人才就要有花费。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适用于教育领域,教育部门也可借鉴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基本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一直没有被真正地确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滞后是社会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方式及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成因包括: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思想上长期注重政治,不算经济帐,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滞后;②过去是国家供给包办教育,在组织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算不算教育成本对高等院校而言没有实际意义;③教育成本核算没有需求拉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收统支经费管理模式,没有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国家、社会各部门、个人和高等院校都对教育成本信息没有需求或不关心教育成本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所带来的教育投资体制和教育费用负担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要求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以便于利用教育成本的系统资料,制定有关的政策,确定相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②教育成本核算能正确反映高等院校的财务状况,运作成果,并可以教育成本资料支持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规划的制定。③正确计算教育成本可为高等院校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同时完善的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又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的必须,也是全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资料反映实际耗费水平。又可据此与计划进行比较,与行业一般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以检查和考核运作业绩。④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便于正确处理教育费用的合理负担,划分负担份额,拟定对学生收费的标准,有利于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⑤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理的需要。可为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依据。建立科学的成本补偿机制,可以强化高等院校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更趋于合理。

2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有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的专门的劳动力所需的全部费用,即劳动力从基础到中等、高等级全部教育过程的总耗费。教育成本可分为基础教育成本 、中等教育成本和高等教育成本。

宏观上的教育成本由学校成本、社会及家庭成本两部分组成。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其实质就是学校成本。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是劳动力全部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它是劳动力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物化劳动价值是指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它包括已经消耗的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和已经消耗的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活劳动价值是指为了使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结合,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由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经过“三育人”的施教过程 ,这些人员在施教过程中所付出劳动的报酬,就是活劳动的价值。

3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公式、成本项目及内容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消耗按类别包括:①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的购置及修理费,用字母A表示;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学、科研、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事务和其他等方面的物化劳动性支出.用字母B表示;③工资性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补贴、津贴和基金等,用字母C表示;④学生生活费用,用字母P表示。

如果用M代表高等院校培养每名合格大学生的全部成本,I代表在校学习年限,N代表学生全年的平均人数,则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公式为:

M =[(A+B+C+P)×I]÷N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项目主要有:①教学支出;②科研支出;③业务辅助支出;④行政管理支出;⑤后勤服务支出;⑥学生事务支出;⑦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⑧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⑨其他支出。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中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服务支出等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 持修缮费和其它费用五个方面;学生事务支出项目内容包括奖助学金、学生物价补贴、学生 医疗费、学费减免、贷学金减免、学生活动费;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和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 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医疗费、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 持修缮费、养老金统筹和其它福利费用;其它支出项目内容包括高等院校发生的不能归人前述各成本项目的必须由教育成本开支的各类费用,主要有材料盘亏、外藉专家费用、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

4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其内容

建立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进行成本按算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会计基础选择、会计科目及其按算内容、帐簿的组织和格式、记帐方法、记帐程序和记帐规则、成本计算方法、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与报送程序、会计资料和成本指标的 分析利用、会计检查的程序和方法、相关的定额标准及有关制度。

4.1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基础和记帐方法

高等院校会计核算过去是以收付实理制为基础,现已不适应。会计记帐基础应改为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个别经济业务的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揭示高等院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将应收应付都表现出来;会计记帐方法要改“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

4.2教育成本会计要素

教育成本会计要素是按经济性归类的会计对象,它们既是构成整个会计核算基本框架的组成都分,又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衣要素。教育成本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结余。资产、负债、基金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支出、结余是收入支出表的要素。

4.3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教育成本会计科目,它是为归集和记载各种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的分类,会计科目是设置帐户的依据,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4.4会计等式及财务报告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会计平衡公式为直接平衡式,资产 = 负债 + 基金,收入―支出 = 结余,前者组成资产负债表,后者组成收人支出表,会计报表的设计也是基于这一原理进行的。

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说明。会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高等院校会计报表主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是高等院校教育成本表、基本数字表;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高等院校会计报表说明是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

4.4.1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 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4.4.2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高等院校的运营状况,收入支出情况,基金增减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报出前发生的对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4.5教育成本流程与成本计算程序

教育成本是对教育过程费用的具体对象化,施教过程发生的费用具有与施教对象(教育产品为学生)之间的特定关系;在进行教育产品成本计算时,必须具体分析,在分户归集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完工产品(合格毕业学生)的成本。教育成本流程为:

教育成本计算是一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计算程序,这个程序包括:①确定成本计算对象;②确定成本计算期;③确定成本项目;④设置并登记教育成本明细帐;⑤教育成本在“在教育产品”和“教育产品”之间分配。

4.6教育成本会计桉算帐务处理程序

帐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它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日常核算,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帐簿,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我国当前采用的帐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程序和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高等院校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帐务处理程序。

4.7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包括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每类中又有各项目指标

4.7.1教育成本效益的单项指标①年成本和总成本水平指标

每生年平均成本=全年总费用/年在校学生总数

每年总平均成本=学制期内费用总和/学制期内在校生总和×学制

分项成本指标略。

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年每生固定资产消耗额 = 固定资产消耗额/在校学生数

年每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额 = 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总额/在校学生数

材料低值易耗品利用效率 = 在校学生数/材料低值易耗品占用资金总额

固定资金利用效率 = 在校学生数/固定资金占用总额

实验设备利用效率 = 使用的实验设备金额/教学实验设备总值×时间系数

时间系数为实际使用天数与应使用天数之比。

③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率 = (学生总数/教职员工总数)或(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总数)

教师利用效率 = 教师实际需要量/现有教师数×100%

④ 教育过程的质量指标

学生巩固率 = 年末在校生人数/年初在校生人数 ×100%

学生合格率 = 符合规定的毕业人数/应有毕业生人数 ×100%

流生率 = 全年流生人数/学年初在校生人数×100%

优等生率 = 优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 100%

差等生率 = 差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 100%

学生留级率 = 留级生人数/学年末在校生人数× 1∞%

4.7.2教育成本效率的综合性指标① 教育成果的数量考核指标

年教育成本敛益率:学年在校生总数/全年教育成本总额

② 教育成果的质量考核指标

人才成本的质量系数 = 班级或毕业生平均质量/班级或毕业生平均成本额

参考文献

1 裴志新,戴蓬军主编.会计学原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教材编审委员台.成本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2

国际上应用语言类大体上都实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较典型的是北美的CBE 和DACUM 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能力标准, 即对职业岗位做十分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 以对应专项能力开发相关课程, 并进行实训。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文科生基数小, 常可与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挂钩安排实训, 通过实践工作过程, 实现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主要城市入学率已达40 %以上) ,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从过去的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化。目前大多院校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方面作了相应调整,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并增加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实训环节的进行, 但多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应用语言专业除师范院校外只能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等) , 多无法进行综合技能实训, 使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其根本原因是文科实训基地资源匮乏、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模式。

1 应用语言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应用语言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这点已经得到有识人士的关注并呼吁尽快将此纳入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目前我国少数高职高专院校正在尝试建立实训基地, 但大学本科教育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者却凤毛麟角, 集系统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实训模式还未建成, 配套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仍停留在传统的单项技能训练层次上。这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还使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实施。因此, 通过对应用语言类实训模式(例如: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 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能力培养实训模式、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为科学性建设综合实训基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应用语言类, 该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应剖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晰各门课程的专业能力, 进行企业调研, 深入了解商务实务中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实践模式, 将项目设计引入实训环节, 尝试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

2 建立以项目设计为主要形式, 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实训主要形式, 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投入, 节约资金, 而学生却能在此过程中将学得的综合技能付诸实践, 缩短职场适应期; 而且, 项目设计用英语进行, 能充分将语言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是该专业实训的理想手段, 既符合国情, 也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项目设计, 有利于学生发现市场潜在机会,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拓宽就业渠道。现在商务活动中已广泛引进项目策划和管理的概念及运作, 要求项目的策划者和管理者以实际市场为依托, 从市场调查入手, 分析顾客需求、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选定项目; 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 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其全程监控和管理, 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并加分析整合, 对项目进行评估。这要求策划者和管理者不但有较强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与多方面沟通和协调能力, 还要有较全面的实务活动能力等。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可将项目设计引入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环节实践。项目设计充分体现语言以及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突出了专业核心技能,注重过程和连续性的考核, 加之通过项目设计, 不但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 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

3 商务英语实训模式应以劳动过程为导向,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

为了随时跟踪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 劳动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将劳动过程系统化引入商务英语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为有效考核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实施是否实现了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劳动过程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 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分析反馈信息修订计划等, 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编排, 因此商务英语实训模式应以劳动过程为导向, 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实训模式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并适应由社会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而导致的职业流动和职业替换的要求。

商务英语实训模式的建立, 突破我国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的实训难以落实的现状, 尤其为应用语言类专业构筑了一个实训平台; 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和实务环境中独立实施项目, 使之最大限度涵盖专业能力要求; 探索了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训教学的有效结合, 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目前大多数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实训与就业脱节的状况。通过将劳动过程系统化理念引入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环节建设和开发, 使该专业的实训内容设置、教学及管理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 为今后应用英语乃至文科专业如何以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课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而且项目设计这一实训环节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填补我国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考核的空白。为制定应用英语专业实训环节建设的可行性, 为同类专业乃至文科专业开展实训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3

摘要:初中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操作,获取新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项目驱动式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字:劳动与技术 项目式学习 实践探索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以项目为驱动,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出作品,经过探究操作,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亲身参与、体验和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复杂的新问题解决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重组教材

江苏省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有《木工》《园艺》《营养与烹饪》《蔬菜栽培》《农作物栽培》《食用菌栽培》《养殖》《金工》《布艺》《工艺制作》《电子电工》和《现代办公技术》等。这套教材充分吸取了德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以项目式学习来重组这些教材和课程,就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根据实际需要重组或选取课程,它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体现了项目引导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的发展。

(二)打破各学科界线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制作出作品的活动,强调探索式学习,这正是当前学生最需要的。

项目活动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学生选定项目以后,他们就是课程设计者和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在校内外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单纯地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是无法完成活动任务的。这种项目式活动,是最高层次的项目课程,它更具挑战性。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学习的共同体中, 师生和生生之间通过任务建立起合作关系, 为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创设了重要条件。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最优化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正是在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交往中获得发展并得到提高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过程中的相互理解支持、合作互助,平等、宽容地与他人交往,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方案设计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重新安排,将项目式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课内外活动及课后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建立了三年一贯制学习方案。

初一年级学习简单的工艺制作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收集资料、写总结等,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初二年级则以较为复杂的木工、陶艺为开发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意,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创造能力; 初三年级以电子电工为基础,让学生创新设计,围绕项目主题,开发有价值的电子产品,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高中通用技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各年级部分参考项目内容如表1 所示。

三、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步骤

(一)项目的选题要有可操作性

选择项目时可根据教材做好项目的选题、设计及准备工作。选定的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能面向学生现实生活等, 学生可自主选择可行的项目,然后分组设计。例如,教学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木工》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项目,如制作便笺夹,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习木工的相关知识,避免了按照教材单纯练习锉削的枯燥。练习了小项目,才可以让学生制作稍显复杂的木工项目,如实用性较强的电脑桌, 学生可以设计成不同形状、功能齐全的小桌子。通过设计与制作这个项目,学生能掌握木工的基本技能,包括用途、方法、要领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项目的启动要能提出驱动问题

项目启动形式可以多样,如陶艺课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视频等,激起学习兴趣;也可以用一个驱动问题来激发学生参与,把项目主题和学习目标整合成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好的驱动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项目的好奇心, 使项目更具挑战性。一般课堂上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在项目学习中,驱动问题一般是师生共同提出,并在完成多项任务,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三)创设理想的项目学习氛围

项目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创设和完善理想的学习氛围,是增强学生创作兴趣的一种很好的策略。比如,在陶艺创作时,可以将陶艺教室划分成几个不同区域,给不同小组提供专用空间,增强学生的项目主人翁意识。此外,可以建立校内外多种联系,带学生向校外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学习,这就超越了本班本组成员的合作关系,体现了项目学习的作用。

(四)项目的评估不能单一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估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项目小组,还可以邀请合作对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估关注学习,建立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而评价关注教学,建立在衡量教学的基础上。有两种常用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的任何时候都能发生的持续过程, 通常被用作反馈。形成性评价可能影响着怎样设计后续课程和设计些什么,总结性评价通常凝聚课程学习要点,常常在课程结束时使用。

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关注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更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表现,无论成功与失败、错误与经验,都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 因为本身评估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他们发展的过程。所以,首先要重过程,轻结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重视个性化表现。其次,要科学综合评估结果,即总结性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正面促进作用, 项目式学习不像传统的课堂以考试试卷进行评价,放弃了“分数唯一”,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感悟,所以涉及学生态度、团队合作都是评价内容;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辩论、演讲等都是评估学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依据。我们要采用更真实合理、更多样性、更综合的方法来评估。

参考文献:

[1]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4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导向,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一为政治服务升学导向、就业导向等。现阶段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院校建设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的。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一)劳动市场足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不仅取决于该国的教育制度,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不但有《教育法》,还有《劳动法》。劳动市场对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一个方面:第一,体系的从属性。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劳动市场体系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宽窄是由社会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的,教育层次也是由社会人才结构决定的职业教育采取学校式还是校企合作式办学模式也同样是由企业内部劳动市场和外部劳动市场的不同比重决定的。第二,需求的决定性。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前者对后者的适应,才会实现职业教育真正的质量和效益。第三,政策的导向性。劳动就业政策历来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驱动力,它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业政策设定了就业的“门槛”,规定了职业岗位资格,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也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

(二)就业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伞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反映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四个服务可分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为个人的服务,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又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直接服务是有限的,其主要是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而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为个人服务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就成为了四个服务的核心,成为其他三个服务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科研成果、校办产业、咨询服务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但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率和就业质量来。既然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学校就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不放,要抓好这个结合点,就必须找准经济的增长点,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点。

(三)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全面的、多样化。同样,职业教育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发展,所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需求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的客观性,两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职业教育到底应向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倾斜,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也是政策制定者和计划者的两难选择。尽管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两种不同的倾斜都存在,但都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认为,无论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只能通过就业来实现。从共同的效果出发,我们就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能否顺利就业、较好地就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冲突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通过成功的就业来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专业口径的宽窄上始终在寻求平衡,其实合理的平衡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本特点

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存在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成功的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多数是劳动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表现之一是形成政策合力,如,世纪20世纪80年代初的“先培训、后就业”政策,就使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相关政策相得益彰。表现之二是两种政策相互促进对方的事业发展,如,劳动部门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教育部门把就业准人政策作为自身发展的社会推动力。表现之一是职业教育部门把劳动部门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业率,作为评价院校办学效益的第一指标。表现之四是政策扶持目标对象有较大的重合度,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部门疏通转移渠道,教育部门提供转移培训;对城市失业职工,劳动部门提供资金购买教育部门提供的再就业培训。表现之五是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将教育部与劳动部进行合并,从政策协调的角度实行部门整合。表现之六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组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困家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荻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规律看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合理选择。而建设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更需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建设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将会越来越明确。通过对建设行k现有岗位进行分析,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高职土建类专业可按4种类型确定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1.土建施工类: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安全监督、程监理等。主要岗位是建造师助理(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检测实验员、监理员等)。

2.建筑没备类:在土木T程设备安装企业从事设备安装凋试,在城市供水系统、环卫系统从事水质榆测、污水处理。主要岗位是安装建造师助理(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水质检验员).

3.经济管理类:在工程施企业从事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以及投标报价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在房地产管理部¨从事物业管删等工作,主要岗位是造价师助理、物业管理员等。

4.建筑艺术类: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工作,主要岗位是设计师助理。

这些岗位应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是: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概念;了解相邻专业建筑产品的原理、构造和施工艺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构造、基本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和方法;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具备必要的基层施工人员沟通与调的能力尽管对专业类型的划分和列各类专业毕、世生的就业岗位的确定在理论上和现实中还不尽完善,但对确定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建设类专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鬲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建没施工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慨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检查、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职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拓展的不同要求,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每一模块又依职业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确定若干个二级单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文化素质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如可将职业能力分为:制图与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了相应的四大教学模块,即:建筑制图识图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的专业提升打好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越是摹础的知识越“没用”,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才有可能逐渐地接近基础知识。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挣”或者“断层”的状态,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课程我们均围绕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同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施组织设计,计量计价实训,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3.教学过程“案例化”

教学过程“案例化”,是高职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切人点。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实习、实洲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案制订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实现就业“零距离”。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与学院共同定岗位、定技能、定模块、定内容、定教材、定教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社会肯定的效果。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5

1、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素,而不是直接生产力因素。物质生产部门的直接成果是物质产品,其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和计量的,因此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一般说来是一种商品生产。而教育部门的直接成果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材。教育产品只有在参与物质生产过程创造出新的产品以后,通过物质产品价值的交换,才能最终检验和计全其经济效益。故此,教育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素。

2、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一般生产周期较短,而培养人才的周期则长得多。比如现在人学的小学生到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专门人材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起码要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即使仅就全日制大学本科生而言,一个培养周期短则四年,长则六、七年。此外,教育还具有层次多、专业多的特点。

3、教育生产主要是一种传授智力的活动,教育产品一一受教育者知识才干的增长,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无独立存在的形式,因而很难单独记载和准确计量,也不能直接与教育投人作比较来算效益,而只能按每一级教育平均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来推算,因此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也只能采用迁回的方法求得。

4、毅育活动是毅师与学生的灰边活动,教育活动的成果一一传授知识,主要靠教师的劳动,但也包拮学生的努力程度,这就大大增加了计算教育活动成果的难度和复杂性。与产品生产成本相比,教育成本也有其特点。

它主要取决于上述教育活动的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管理要求的影响。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它包括:①有形成本:即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耗费,又可分为,社会成本,指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个人成本,指学生或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②无形成本: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来说,是教育所占用的劳动力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对个人来说,学生因在校学习而放弃的就业收人。根据前述教育活动的特点和一般对教育经费进行管理的要求,与产品成本相比,教育成本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教育成本不能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得到补偿。教育经费来自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的消费基金,故具有直接的消费性。但是另一方面,教育产品一一劳动能力,投人物质生产部门后又可以生产出大大超过补偿教育费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经费又是一种间接的(或明天的)生产性投资。

第二、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多元化。这是由教育层次多、专业多的特点决定的。例如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就应当以各层次学生人数为对象,如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大专生,分别计算其成本;与此同时,还要按照各类学生所学专业之不同,分别计算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成本。如果考虑到不同的办学形式以及不同的办学条件(如校内、校外等)对费用支出的影响,必要时还需按办学方式组织成本核算。

第三、教育成本中共同性费用多,宜接成本少。教育活动是一种协作性很强的活动,“社会化,程度很高,需前后方紧密配合,各专业密切协作。单个人采取“封闭式,的独立活动,无法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样就决定了教育经费的支出中直接费用少,l’gi接费用多,大多数教育费用需要通过分配记人各成本计算对象。

第四、教育成本中人工费用比重大。除教师的工资外,还应包括各种形式的助学金。比如,应当包括相当于高层次学生一一硕士生、博士生机会:成本的助学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的补助金,为奖励优秀学生努力程度的奖学金等等。这两类费用加在一起,在整个教育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反映了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这样一种教与学双边都要付出劳动的特点。

从实践看,普通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成本通常由以下四部分构成:①为传授知识所耗费的活劳动报酬,包括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为之服务的各类职工的工资和其他形式的「工资性支出,②为传授知识必须具备的物质资源的消耗费用,③一般性经费开支,④学生助学金。

二、教育成本计茸的程序和方法

计算教育成本是一个新问题,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本文试图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就如何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单位成本(分专业、分层次)作一些探讨。建立教育成本计算制度首先需要解决以下二个问题。第一是关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如何协调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教育事业费的支出又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有形的牌赞、潇在的生产,或今天的消费、明天的生产;这样就对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高枝的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这就需要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准确地反映该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确定预算收支的余超,据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这种预算会计制度不要求也不可能进行成本核算。另一方面,从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生产活动这一角度出发,又要求高校的会计核算能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生产领域的资金运动,特别是资金耗费情况。这就需要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会计制度,即必须严格划清经费的发生和受益期间,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配费用,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教育成本,为考核经济效益、改善学校经济管理提供依据。那么怎样解决在既按现行制度反映预算经费支出情况的同时又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的间题呢?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供选择:①在一个会计主体内同时采用二种会计原则,二套会计制度进行双轨核算,分别反映教育成本和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②总帐科目按现行制度,另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折旧费、累计折旧四个明细科目。日常按权责发生制组织明细分类核算,期末(或定期)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通过编制调整表进行必要的帐户调整,使月末、年末总帐和各明细帐在现行制度下保持一致。本文主张按照后一种方法处理。第二是有无必要分部门(处、所、系、专业)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问题。计算教育成本,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采用类似工业企业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只计算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另一种则类似责任会计的傲法,先将费用按部门进行归集,各部门只计算其可控成本,在此基础上再计算不同层次(研究生、大学生)、不同类别(在校生、留学生、函授、夜大生)的成本,即分别计算出每类学生的责任成本。显然,后者比较复杂,但有用性要大得多,本文主张按后一种方法处理。关于教育成本计算的程序和方法,作者认为有以下一些问题可以研究。

(一)成本计算对象。为了便于加强控制与管理,作者主张分别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本文将以某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具体讨论。

(二)成本计算期。从理论上说,成本计算期应当同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而培养一名大学生的周期一般应为四年。但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年度系自1月1日至12月31日划分,为了与现行的会计制度取得一致,教育成本计算期也应确定为一年。

(三)成本项目。为了同时反映国家预算的支出情况,教育成本项目应当尽可能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需要指出的是现行制度《教育事业费“节”级科目》(85教计字185号)中的“设备购置费妙,原规定反映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设备、一般设备和体育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支出,而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应以折旧形式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在成本项目中不宜设“设备购置费”,而应增设“折旧费分项目。这样教育成本的项目可以分为:①工资,②补助工资,③职工福利费,④离休退休人员费用,⑤人民助学金,⑥公务费,⑦修缪费,⑧业务费,⑨其他费用,⑩差额补助费,⑩折旧费。

(四)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为了准确地计算教育成本,对教育费用的处理首先要划清以下两个界限:①正确划分应计人成本和不应计人成本的费用界限。上文已述及,教育事业费支出中‘设备钩置费分不应直接计人成本,其折旧费与培养人才直接有关的其他费用到应计人成本,②正确划分各成本计算期的费用界限。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人成本的费用,还应划分为应由本期成本负担和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两类。因此,要单独设置“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两个科目。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教育费用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的具体程序。学校培养学生同工厂生产产品有某些类似之处:处于第一线的直接教学活动可视作为工厂的基本生产,后勤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工厂的辅助生产,校部管理又和企业的厂部管理相似。对于这类费用,工业企业是以开设费用成本类科目来归集和分配的。为了与高等学枝现行的会计制度取得一致,作者主张不另增设会计科目,而采用按各部门和专业的成本项目归集和分配费用的办法,其具体分配程序如下:

第一步,各项费用发生后,首先按用途和发生地点,分别归集于校部管理、后勤部门和各系各专业项下,

第二步,分配后勤部门的费用。先要在后勤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分配,然后再向各受益单位—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按照所提供的劳务或产品数量或其他标准分配费用。分配时,可以采用综合结转或分项结转的方法。

第三步,分配管理部门的费用。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属于全枝性的共同费用。因此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例如先按教学、科研工作量比例,把应由教学与应由科研负担的管理费分开,对教学负担的管理费用再按全年学生平均人数比例分配,计人各专业成本。

第四步,各教学系教学费用与科研费用的划分。高等院校同时担负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部份工作的经费来源于不同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能识别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人各自的成本外,大量的是难以划分的共同性费用,如何合理地区分这两部份费用,是正确计算教学成本和科研成本的前提。《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办81教干字。n号规定: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2/8左右。这可以考虑作为分摊教李和科研共同性间接费用的基础。比如:各系的教学工资二各系工资xZ/8,科研工资=各系工资xi/a。然后再对教学费用在各专业、层次学生之间进行再分配。

第五步,分配各教学系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费用。各教学系除为本系各专业学生开课外,还往往有大量的外系课、公共课。这样,各教学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为本系各专业授课所发生的费用和为外系学生授课所发生的费用两大部份。同时,各系的教育成本中还应包括外系课、公共课的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间题,可以根据有关成本项目,分项计算出课时成本,实脸成本、折旧费以及分摊的系公务费,其他费用、差额补助费,然后分项结转受益专业的成本项目。

第六步,各教学系内,按专业、层次分配教育费用。分配办法可以采用:①按实际课时分配。既可按课时平均分配,即假设大学生与研究生每课时负担的费用相等,也可按不同层次的课时进行分配,即选定一个系数,把研究生的课时折合成大学生的课时,然后进行分配。②按学生平均人数分配。即按实际人数或按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数,把研究生折合成本稗生学生人数,然后进行分配(注.新生可按1/8人,毕业生可按2/8人计算)。

三、救,成本计葬的帐务处理

(一)总旅会计科目的设里。总账科目按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设里。按收付实现制记总账,现行会计报表按正常程序编制,以芷确反映预算收支的情况。

(二)增设明细会计科目。为了在反映预算经费支出情况的同时计算教育成本,应当增设以下四个明细科目:①在拨人经费科目下,增设“预提费用”明细科目,用以核算按规定应预先计人成本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预提费用按预提的各个项目、部门设明细帐。②在“固定资产基金”科目下,增设“累计折旧”明细科目。发生折旧时,收:固定资产基金一累计折旧,付:经费支出一教育事业费一折旧费。③在“经费支出”总账科目下,增设“待摊费用”明细科目,与教育事业费“项”级科目并列。④在教育事业费“项”级科目下,增设“折旧费”目级科目。这样,“教育事业费”目级科目下,就包括了设备购置费和折旧费两部份。“待摊费用”按待摊的各个项目、部门设明细账,“折旧费”按分类、部门设明细账。

(三)编制“会计科目调整表”。我们知道,在现行会计制度中“经费支出”是资金运用类帐户,核算单位经费“实际支出数”。付方记支出报销数,收方记支出收回数。因此,对于经费支出收方来说,既不存在预收款,一般情况下也不存在“应收费用”。因此,在会计科目上不再进行调整。分析教育事业费亨节”级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我们可以发现,增设了“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折旧费”科目以后的教育事业费“节”级科目本期付方发生额,比现行制度的相应科目多了“预提费用”的本期净增额,少了“待摊费用”的本期净增额,多了“累计折旧”净增额。因此,两种结帐基础的转换公式,可按下式表示: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本期教育事业费“节”级科目付方发生额一相应项预提费用(期末余额一期初余额)+相应项待摊费用(期末余额一期初余额)一累计折旧(期末余额一期初余额)=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本期经费支出相应“节”级科目付方发生额。根据上列公式,我们可以编制“会计科目调整表”来反映两种会计原则的转换关系。

(四)账务处理程序。日常按增设后的会计科目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按明细科目、发生费用地点,在校财务处设明细账,核算到处、系、专业。专业设成本计算单。月末,以增设折旧费后的教育事业费各明细账,待摊费用明细账、预提费用明细账、累计折旧的明细账,编制“会计科目调整表”。根据“会计科目调整表”中“本月收方发生额”、“收付实现制付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字登记总分类账,同时,根据调整表中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累计折旧净增额编制调整分录,记相关明细账,从而使总账和明细账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保持一致(期末,增设的所有科目本月发生额均转换为零)。

四、成本报表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6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因此,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要自己选课,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主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短则一周,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每年开三四次会,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是义务的,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资料室兼教室,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老生带新生,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需要达到B级(85分)以上的成绩,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在这三年中,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才能转为正式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后,每学期评估一次,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是以州政府管理(教育部门)为主,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其拨款也为数很少,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7

1998年劳动保障部重新组建后,部党组为了规范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即对教育培训机构作了调整,重新确定教育培训中心的职能。从大的方面看,教育培训中心主要有三项职能,一是面向劳动保障系统,开展系统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二是面向企业,开展企业劳资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关于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培训工作,部党组当年也进行了专门研究,确立了“统一管理、政事分开、委托承办”的管理模式。所谓统一管理,就是改变过去各个部属单位独立办班的状况,各个单位只是提出办班建议,人事教育司进行综合平衡,经部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形成统一的年度办班计划并下达执行;所谓政事分开,就是机关转变职能,不再承担办班的事务性工作,各司局在办班工作中只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派师资;所谓委托承办,就是所有培训班的具体工作全部委托由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各司局不再介入。按照这个办班模式,从1999年开始,教育培训中心承办了各种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班,干部培训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成果。1999年当年举办了18期培训班,培训人数为3700人次。截至到20__年底,6年来共举办了近127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近270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关于面向企业的劳资干部培训工作,起步稍晚一些,20__年开始启动。与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培训相比,这一培训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教育培训中心按照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和教学安排,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的重点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工作流程等方面。每年办班规模在10期左右,培训人数在1500人左右。通过探索、实践,我们感到企业对劳动保障工作存在很大的培训需求,企业劳资人员的培训工作大有可为,是应该增加投入,积极做好的工作。

二、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举办培训班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办班计划,围绕劳动保障重点业务开展培训。每一个培训班的举办,都要经过一套严格工作程序。一是举办培训班首先要有指标有计划。二是办班方案教育培训中心与各司局协商后必须报人事教育司审核批准。三是办班时间、地点和培训内容确定后由教育培训中心统一发出办班通知。几年来凡是教育培训中心承办或举办的培训班都是严格遵守部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运作的,包括教育培训中心面向企业举办的培训班,也都是经过人事教育司备案,经部领导批准后作为计划来执行的。

(二)师资阵容强大。每期培训班都是由司局长、处长和有关专家学者担任授课老师,甚至部领导亲自到培训班上授课。如20__年举办的WTO培训班,部领导和各有关业务司局的一把手都承担了讲课任务。总的来说,我们的教师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轨迹到发展方向,从宏观到微观,从本国具体情况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政策制定到实施过程,从成功经验到难点问题等等,给学员以比较满意的讲解。可以说,我们的师资讲解问题很权威、很前沿,也很准确和适用。

(三)保证教学时间,注重培训质量。部里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要求是授课时间最低不少于3天,就地考察活动安排1天,这就是所谓的“3 1”模式。各个业务司局在教学上,精心准备,力求业务覆盖面大,政策指导性强。多数培训班都有一套完整、系列的教材,每个 授课教师都有讲义并印发到每个学员,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学员普遍反映,在理论基础、实际操作以及经验积累上得到很大帮助,通过培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学有所获。

(四)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证培训教学顺利实施。因教育培训中心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自己的培训场地,所以办班要到全国各地。为确保接待服务质量,降低办班成本,提高办班水平,我们逐步实行了定点培训方式。经过认真考察和严格筛选,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确定了几家宾馆作为定点培训基地,从而保证稳定的接待服务水平。我们还将增加一些定点培训基地,以满足办班地点选择的需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是每个培训班都不能回避的大问题。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在培训班上给学员投保即人身意外伤害险。会务人员到达宾馆后,首要的任务就是与宾馆各方面负责人召开协调会,就安全保卫、防火防盗、环境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在饮食卫生方面察看厨房操作间、消毒设施,实行蔬菜、肉食品要经过检疫,菜样封存24小时的做法,保证了大家的安全。

(五)加强组织管理,维护教学秩序。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报名不报到,到宾馆后不办理报到手续,报到后不按时听课擅自外出等问题,我们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一是在发办班通知时打预防针,明确指出“防止个别人借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我们将对培训期间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情况(包括是否参加培训班,每天的到课情况等)进行考核、记录、并在培训班结束后将结果公布在劳动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网站上。”二是从去年起用磁卡进行现场管理。学员办理报到手续、就餐、听课考勤等进行刷卡记录,此办法既方便了学员,又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提高了听课率。

(六)收费方法由分项收费转变为统一收费,标准不变。过去的做法是每期培训班收500元左右的培训费,食宿费自理。有些人通过各种手段途中虚开发票回单位报销,大大超出培训班的实际开支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党组于20__年决定,在不改变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标准的基础上,把原来的分项收费改为统一收费,将总额标准在办班通知中报出,并说明除此之外无任何费用。这一措施有效杜绝了一些人虚报培训费用的问题。

(七)培训班会务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为了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办班质量,我们实行班前通报和班后评析制度。班前通报就是对每个培训班,从内容设计、地点选择、师资、预计规模、协调情况、收费标准、宾馆情况、就餐标准、用餐形式、考察路线、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整个准备事项,经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班后评析制度就是每个培训班结束后都要召开会议进行总结评析,并写出书面评析材料,报送办班合作单位、人事教育司和部领导。

袁司长的讲话指出了当前劳动保障部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讲的非常准确,切中要害。关于计划外办班现象,有的参训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问题,其存在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由于利益驱使,有的单位和个人不择手段非法办班,正常培训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假、冒、伪、劣的办班组织者粉墨登场。曾经出现“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培训中心”,与真正的教育培训中心只差一个“部”字,还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__x培训分部”,有的个人租用部机关招待所打着教育培训中心的名义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在信封上印上劳动保障部的地址,以假乱真。有的通过组织旅游、回扣等各种不正当手段拉生源。

——少数人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纯,不自律、不廉洁。有的人是抱着一半学习一半玩的目的出来的,有的人是抱着全部玩的目的出来的。有的是个个人行为,有的是集体行为。有的是偷偷摸摸,有的是单位支持,公开透明。有的地方的一些人在出来之前就策划联系好了旅行社,根本不报到,把培训班通知当成旅游通行证。更有甚者,参加培训还要发点财,虚开发票回去报销。

三、几点意见

(一)加强沟通,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对部里办班情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培训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做好这项工作很不容易。举办一个培训班要经过许多环节,其中组织报名就是重要的一环。现在部里培训班通知发到省市厅局去,或者是办公室来处理,或者是人事处来处理,希望能够保持渠道畅通,把生源组织好。有情况多与人事教育司、教育培训中心沟通联系。如果有必要,我认为这样的会可以1到2年开一次。

(二)注意对参加培训人员的情况跟踪了解,及时交换信息,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共同维护劳动保障系统良好形象。

(三)打击非法违规办班,防止上当受骗。从办班计划、发文通知、办班单位、培训时间和收费标准上就可以判断真伪。对非法违规的假培训班不仅不转发通知,不派人参加,还要及时向部人事教育司或驻部纪检组举报。

此外,关于劳动保障双证书项目工作,我也向大家作一汇报。

劳动保障岗位资格证书及劳动保障专业自学考试(以下简称“双证书”考试),是国务院自考办、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我部合作的考试项目。它是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的平台上,引入、移植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的内容,所形成的学历教育与业务知识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考试。“一种考试形式、两种证书收获”,即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考试形式,既可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也可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实际上,这个项目本质核心是学历制度与岗位培训制度融合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高等教育与岗位培训沟通结合,相辅相伴;培养人才以应用型为目标,操作型为取向;激发学员学习动力,用教育带动培训,以文凭促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即符合学历教育的起码标准,又体现劳动保障岗位具体、实践性的要求。这个项目的建立,为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实现岗位成才开辟了良好途径。用教育部同志的话说,劳动保障双证书项目的建立是改革、是创造,过去从未有过这种学历制度与培训制度结合的先例。因此,它倍受有关方面和有关领导的瞩目与肯定。劳动保障部很重视这个项目。在我们与教育部商谈建立项目的过程中,步正发副部长予以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从项目建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到教学考试标准及教材编写都做出一系列指示。他亲自参加教材编写会,向部内有关业务司局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人事教育司自始至终做了大量的关键的工作。对外,与教育部反复沟通协商;对内,协调组织有关司局共同开展工作;对下,周密安排布置落实工作。在各个工作环节上,袁司长都披挂上阵,亲自指挥。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双证书”考试项目于20__年10月首次开考,正式启动。

在20__年首次考试中,有5个省市率先参加,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江西省、湖南省。首次考试课程有两门,《劳动关系》和《失业保险》。参加考试人数为808人。其中北京130人、天津439人、湖南省101人、辽宁省71人、江西省67人;考生来源:主要是劳动保 障系统干部,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劳资工作人员。全国五省市考试平均通过率近60,经过助学机构培训的学员通过率较高,有的省达到了98。首次开考,总体情况是好的,特别是5个省市劳动保障厅人事教育处,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20__年将有两次考试,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上半年这一次在20__年已开考的5个省市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分别是:福建省、四川省和甘肃省;预计考试人数将增至1500人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有8个省市已经运转起来。从劳动保障岗位资格证书培训教材的编写情况看,大多数课程教材现在已经出版发行,足以供给学员之用。据了解,一些省市正在抓紧工作,准备陆续开考。其中今年下半年将有6个省市拟发文准备从下半年参加考试。这样,到年底将有14个省市可以开考。

从已经开考和准备开考的省市情况看,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较好的进展,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为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北京、天津和湖南等省市,厅领导高度重视,或者做出明确批示,或者主持会议布置工作,或者成立领导组织机构。湖南省劳动保障厅厅长赵湘平同志亲自挂帅,担任省“双证书”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二是将劳动保障岗位资格证书做为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有的省市要求45岁以下在3至5年内要获得此资格证,并把此证逐步做为上岗的必备条件;有的省市把此证作为劳动保障系统职工使用、任职、提拔的主要依据;有的省市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三是宣传到位,为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得较好的省市,在启动阶段,与省级教育部门反复协商,周密细致地考虑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做好宣传工作。比如北京通过新闻会对项目进行宣传,宣传范围不仅在劳动保障系统内,而且扩大到企业劳资人员。天津在《天津教育报》用整版篇幅作了详尽的宣传,并安排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教育专栏中,与主持人用问答的形式作了宣传,并现场接听热线,回答听众咨询,不仅如此,还举办咨询大会。湖南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宣传动员,厅长亲自参加。

尽管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但是各地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动作快,有的动作慢,有的还没动。目前全国劳动保障系统约共有28.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41.3,而劳动保障专业和岗位知识的不足则更为严重。通过双证书能够较快较好地改进劳动保障干部队伍结构,有力地促进能力建设,请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有利于劳动保障事业的事情做好。

希望已经开考的省市,在保证培训质量基础上,要继续扩大生源,向企业和社会延伸。

希望准备开考的省市做好考前各项准备工作,周密安排,打好基础。具体事宜请与教育培训中心项目开发处联系。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8

今年年底,各地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编制总体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及分年度执行方案,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审定。同时,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安排国债资金5亿元,启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

二、专项建设计划的总体原则、发展任务与建设目标

(一)总体原则

坚持“扶优扶强、面向农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央引导、地方为主”的原则。重点加强市、县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建设,扶持一批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结构需要和面向农村服务、办学效益突出的职业学校;各地要统筹制订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规划,结合专项投入和地方财力分步实施;坚持“地方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中央资金主要起引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努力增加职业教育投入,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保障学校运行和贫困生就学。

(二)发展任务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专项建设主要立足于搞好三个服务:一要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二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服务;三要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实用人才,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服务。为此,专项建设将着力解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实验设施老化、实训设备的技术配置落后于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

(三)建设目标

一是以扩大培养规模为目标,建设教学楼和实验实习场所;二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装备实用和适用的实训设备。由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学校自有资金、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办学等多渠道投入,用4年左右时间,经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加强1000所左右市、县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形成一批设施、设备条件基本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基本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的职教基地。

三、专项建设计划的配套措施

(一)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要按照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承担起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特别是要加强市(地)级政府的统筹责任,通过规划制订、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切实采取合并、共建、联办等多种形式,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推动组建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实体,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强化政府责任,多渠道增加投入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9

【作者简介】鞠慧敏(1976~),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北京联合大学电信实训基地讲师(北京100875);王文槿(1956~),女,北京市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29)。

【原文出处】《外国教育研究》(长春),2012.9.81~88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DJA060172)。

菲律宾的熟练劳动力是亚洲最有竞争力的,菲律宾是世界知识工人的主要来源。熟练劳动力的形成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考察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发现其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模块式课程设置,有效的、全方位的质量保证机制性等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一、独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主体及多样的实施机构

(一)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技术教育与技能发展署

菲律宾国家教育体系采用6-4-4型结构,即6年初等教育、4年中学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通常是中学后)被划归在高等教育范畴中,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学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后会授予学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只获得资格证书。

菲律宾教育系统实行“三足鼎立”的管理组织形式,即基础教育由教育部(Department ofEducation,简称DepEd)负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TVEa3的管理归属于劳动就业部(Department 0f Labor and Employ-ment,简称DOLE)的技术教育与技能发展署(Techni-cal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TESDA);高等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简称CHED)负责管理高等教育。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基于菲律宾教育委员会(Congressional Com-mission for Education,简称EDCOM)于1990年对其教育与劳动力培训系统所做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菲律宾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各自的问题。这种管理方式能有效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特定需求,并解决各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TESDA的职责——促进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力的开发

TESDA是依据菲律宾《共和国法令第7796号》而成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威机构,该法令要求工业、劳动、地方政府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即“为了支持开发高质量的、与菲律宾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需求一致的中级劳动力,提供实用的、可获得的、高质量和高效的技术教育与技能开发”。TESDA的核心业务包括:通过分析国家政策规划、劳动力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区域规划等,定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标准的制定和系统开发,主要包括能力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资格的认证、项目的鉴定和注册。另外,TESDA还负责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支持,包括为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生涯指导等。总体来说,TESDA一方面要与其他部门合作培养具备良好职业能力和积极工作价值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为高质量的技术教育与技能开发提供发展方向、政策、项目和标准。

(三)实施机构的多样性

菲律宾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对象除了在校学生外,还包括已就业的劳动力。对在校学生来说,职业教育主要为其就业做准备;对在职人员来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发展自身职业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菲律宾教育部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典型发展进程的报告显示,进入小学一年级的100个学生中,只有66人从小学毕业;在这66个小学毕业生中,58人进入中学,其中43人从中学毕业,15人会成为校外青年;在43个中学毕业生中,23人进入大学学习,10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10人退学。从各教育阶段毕业或退学的学生,甚至大学毕业生都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潜在对象。这些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基础差别显著,且与已就业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为多种教育机构进行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按照教育系统是否在国家教育体系结构中来划分,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分为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和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项目通常由公立或私立的职业技术学校负责,这些项目大约需要六个月到三年的时间完成;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机构有行业_、非政府机构、私立培训机构,主要负责短期培训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按照教育经费来源的不同,可将教育系统分为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在菲律宾,私立教育机构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菲律宾共有4510个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者,其中62%%是私立教育机构,38%是公立教育机构。

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私立教育还是公立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包括基于社区的教育项目、基于企业的培训项目、职业学校、政府机构的教育项目。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41%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来自基于社区的教育项目;基于企业的培训项目的毕业生占年度职业教育毕业生总量的7.5%;24.68%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从正规的、基于学校的教育中毕业;4.82%的毕业生来自于基于中心的非正规培训项目,此类中心是TESDA的区域和省级培训中心;其余22%的毕业生来自于其他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的教育项目。翻从中可以看出基于社区的教育项目和基于学校的教育项目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模式。

提供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机构的多样性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方便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机构和学习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和模式的多样性并不影响教育的质量,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有统一的能力标准、课程内容和评价认证标准。

二、统一的能力标准和课程内容

菲律宾职业教育的能力标准和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培训章程(Training Regulation,简称TR)中。培训章程是在与各行业协商的基础上,由TESDA开发的行业能力标准、培训内容标准、评价与认证要求等。培训章程是能力评估与认证的基础,是培训项目注册和教学的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和评价工具开发的基础。培训章程是按行业来齐发的,到2009年8月,在16个行业中开发了217个培训章程。

学生完成培训章程的学习并通过评价后会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资格框架(Philippines TVET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PTQF)中确定了四级资格证书,即国家证书I、国家证书Ⅱ、国家证书Ⅲ、国家证书Ⅳ,其中国家证书Ⅳ是最高级别。每级资格证书都有其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和任务、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等。如对国家证书I的要求是:执行日常任务和不需要做决策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指导者对任务执行过程提供指导或建议。对国家证书Ⅳ的要求是:完成复杂情境中大量的活动,在活动中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并能对现有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在完成这些活动时需要有一定的领导力和指导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其能力标准和培训标准中,能力标准和培训标准的关系见图1。

(一)能力标准的开发与构成

能力标准是培训章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行业确定的、达到有效工作绩效所需要的能力的具体要求。能力标准以能证明的、可测量的结果来表示,它通常关注工作活动本身,强调在新情境及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获得技能的能力。

能力标准由TESDA与行业合作起草并由TES-DA颁布。能力标准的开发通常采用功能分析法,即首先确定行业的不同操作范畴,并列出该行业中不同职责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人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并确定那些对行业技能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格。能力标准包括基本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可选能力四部分。其中每种能力都是由若干个能力单元组成,能力单元是由知识、技能、态度构成的学习模块。

基本能力是所有行业中所有工人都要掌握的能力,如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力。

通用能力是特定领域中的工人所需要的能力,它不像核心能力那样专业化,如要求旅游行业人员掌握的信息通讯技术即是一种通用能力。

核心能力是完成特定任务时需要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是特定领域内的技术或专门工作所特有的。

可选能力是指那些在完成主要工作中有用但不是绝对必要的附加能力单元,如导游的驾驶能力就是一种可选能力。

比如,“裁缝国家证书Ⅱ”中的基本能力包括工作场所中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遵守行业安全程序;通用能力包括测量和计算、安装和操作机器、基本的维护能力、应用质量标准的能力;核心能力包括设计和裁剪休闲服样式、准备并裁剪休闲服的布料、缝制休闲服、对服装进行最后的修整。

为了保证能力标准的统一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每一个能力单元又划分为若干个能力要素,在培训章程中对每个要素的达标标准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比如,“裁缝国家证书Ⅱ”中通用能力单元“测量和计算”的能力要素包括:精确测量客户的尺寸、计算和估计材料及花费等。

能力标准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一方面增强了能力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另一方面,不同教育机构实施的培训都遵照相同的标准,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学生资格标准的一致性。而且,菲律宾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单元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区域示范能力标准(亚太技能)一致,这使其能力标准具有一定的国际通用性,提高了菲律宾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和通用性。

(二)基于能力标准的培训标准的开发

培训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其规定了获得相应资格证书所涉及的课程设计、课程讲授中所需要的设备、材料、设施等。课程设计是培训标准的基础,课程设计通常以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模块展开,每个模块都包括若干个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相当于一门课程,课程通常以工作过程的形式展开,如“裁缝国家证书Ⅱ”中的核心能力单元包括对休闲服进行设计并剪切样式、准备并裁切材料、缝制休闲服、对服装进行最后的精整。以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减少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时间。

培训标准中对每一种能力所需的学习时间也进行了界定,如“裁缝国家证书Ⅱ”基本能力模块所需的学习时间是18个小时,通用能力所用的时间是17个小时,而核心能力的学习时间是240个小时,统一的时间安排规范了课程的教学。

三、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一)教学模式

由于职业教育对象和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教学方法、教学地点、教学时间等都十分灵活。在菲律宾职业教育中采用的教育形式有:双元制培训模式,包括学校和企业的培训或现场实践;学生自定步调的学习形式,学生自定步调进行学习,教师只是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学生互教模式;有指导的行业培训和在职培训模式,在该模式中,通过工作场所中的真实经历获得培训章程中描述的特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菲律宾职业教育的传授形式灵活自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同时,无论学生采取哪种课程学习模式,其学习过程都是以相应行业的工作过程来展开的,这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

(二)支持体系

全方位的支持系统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菲律宾,支持系统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整个过程。在培训前,通过提供及时、相关、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设置和调整教育项目,使参加培训的工人和学生了解工作的具体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其中的一个项目是TESDA的生涯描述项目,它基于个人的优势、兴趣,以及工作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或帮助转业工人重新定位职业取向,通过该项目,能够使学生充分具备做出正确职业生涯决策的能力;在培训后为学生提供工作介绍和工作安排服务,缩短学生找工作的时间。

为了衡量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性,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建立跟踪系统对毕业生进行定期信息收集,了解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工作情况,根据跟踪系统所取得的数据和信息,能够及时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或教学,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具行业适应性。

四、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在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环节实现:对学生资格水平的评估和认证;对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注册与鉴定。

(一)资格达成水平的评估和认证

评估与认证是职业教育中基本的质量保障机制。评估与认证是由TESDA依据培训章程的规定对资格完成情况进行强制执行的,用来评价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工人是否有必要的能力按照工作场所的标准完成相应的任务,评价标准基于培训章程中的能力标准,主要关注能力标准中的核心能力,对基本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评价通常会整合到核心能力的评价中。常用的能力评价工具和方法有自我评价指南、书面测试等。

在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通过评估和认证后可取得能力证书(certificates of Competency)或国家证书。学生完成一项能力单元的学习并达到该能力单元的要求,就会向其颁发一个“能力证书”,证明学习者拥有了特定资格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获得国家证书,学习者必须要完成该资格所有能力单元的学习,即累积多项能力证书以获得国家证书。

通过设置评估和认证环节可以保证学习者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进行评估和认证时还会考虑不同国家之间对认证结果的互认,为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基础,提高了菲律宾劳动力的国际认可度;在资格中注重对先前学习能力的认可,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注册与鉴定

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质量,TESDA通过统一的TVET项目登记和鉴定系统(Unified TVETProgram Registradon and Accredition System)对职业技术教育项目进行注册与鉴定。项目注册是强制性的,注册过程就是检测项目是否与培训章程中描述的标准一致。同时,为了保证和监控培训项目的实施是否遵从规定标准,通常会对培训项目进行定期审核。对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鉴定是自愿的,鉴定的方式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者的自我评价、由TESDA认可的鉴定机构进行外部评价等,通过这些鉴定方式监控并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质量,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公众认可度。

五、启示

目前,尽管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科教学的方式仍占有较大比重等,因此,某种程度上有必要借鉴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成功之处。

第一,在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能力标准处于核心地位,是课程设置、资格认证的依据,以能力标准为基础的课程关注工作活动和工作过程,以工作活动和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追求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主旨。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改革“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也要求学校与行业紧密结合,根据行业需求和特点,开发和修订各行业领域的可操作的、规范的能力标准。

劳动教育项目式设计例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属性 相关技能

本研究从人文的角度、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思考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反思形成现状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力争为今后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摸出一条即适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劳动时所应具备的体能与体力,又能满足中职学生们多变的兴趣要求并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身体的需求。锻炼这种体育能力所需运动能力的体育行为的培养方案和养成习惯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在社会中生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此为题研究在“2+1”模式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及实施方案。

广州地区各中职学校体育课开设的现状并不理想,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体育课课时量减少的现象。使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运动量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希望政府相关的职能部分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完善体育教育的监督机制。要用制度保证青年中职学生们体育课的课时量。能够用强健的机体来促进中职学生们身心成长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建设祖国的青年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能更高效地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执业技能。本文是想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业已开办专业中的几种专业具体工种执业专门性劳动所需执业体力、适宜于执业专门劳动的体能储备进行科学、有益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实质本就是培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职业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 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

中职体育教学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把身心健康、强身健体、体格塑造、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必须注重体育教学活动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宜的、科学的结合,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大工业化生产劳动中,劳动力体能的强弱业已变得对劳动技能的施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自然演化成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养成的必备学科,是促进劳动力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最直接的教育养成活动。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有力的保障、是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劳动技能基础。

“2+1”模式下是我国教育部倡导的中职学校职教改革的新方向,在该模式下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结合专业劳动的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教育改革。用加强中职学生的参与专业劳动相适宜的体育活动,在促进专业技能发展时培养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努力增强中职学生的体能为中心,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体力特征、体能领储备为重点,为学生的专业劳动与职业发展为基准,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在各级学校的深入开展,中职学校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在2010 年度召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然而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按照新《纲要》推行素质教育及选项教学,但改革却没能反映出中职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劳动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所必须坚持的以职业属性为导向的专门化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在劳动过程中,力量因素愈益从属于空间和时间因素。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时间因素已经最后地使力量因素从属自己。于是巨大的力量运动就进一步分割为较小的分量运动,直至出现手指头的小运动。然而还有许多由肌肉来完成的大运动和小运动同时存在。向自动化生产过渡要求最大限度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即提高时空成分的作用)。大肌肉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精确性的。只有最细微的手指运动才能保证必要的精确性。在操纵遥控装置时,大量小运动的出现也是与此联系着的。在这些运动中,力量因素并不消失和简单化,而是发展和完善起来。可能这些小运动较之粗俗的力量运动,更要求一定数量的肌肉用力[1]。”关于不同的劳动过程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身体能力和技能。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2]。本人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会 有新的突破。

专业教育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就业训练的关联技能教育必顺整合,使专业教学能有效结合企业(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证的教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学生素质训练与企业的社会评价密切相连。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中职体育课教学内容必须要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及可选择性,必须是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为基础,以职业属性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个人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限定选项模块所占课总量的比例。目前从实践中总结,各部分教材所占比例以达标项目占比例30%、个人兴趣项目占比例40%、专门性体力、体能储备项目占比例30%为宜。

在课时安排上必须要注意在充分完成专业教育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在中职的学习学生每周至少二节体育课。在校阶段必须要安排学生们两学年的体育课以保障学生们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来完成职业劳动。专业培养需求不能以牺牲学生体质下降为代价,学生体质健康与否是生产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好的体质决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中职体育的教学改革必须为提高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结合各校特点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属性合理规划校内体育课教学大纲,合理地修订体育课程教材的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的比例。加大关系着职业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项目的教学,加强专门性劳动所需体能的储备。在测验评价体系中加大相关项目的测试概率。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更多样、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充分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的欢乐。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丰富合作内容,灵活合作机制。尽快组织编订结合职业属性特点的职业院校体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