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1 16:54:53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1

劳动意识即爱劳动,主动参与承担劳动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即会劳动,掌握了劳动基本技能技巧。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意识就是衣食住行等“自理”的思想观念。即劳动意识和能力要求就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习惯几个基本方面。

1.加强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克服当前小学生懒惰毛病的需要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告诉后人: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一个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

当前有不少小学生“四体不勤”,懒惰成性,既没有劳动意识 ___“不愿干活儿”,也缺乏劳动的技能和习惯___“不会干活儿”,简单的家务劳动、常规的值日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

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失当。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家长娇惯溺爱,真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校教育也有失责之处。首先是素质教育落实不全面,重教学、轻德育;其次是评价机制有问题,要成绩、不要劳动意识、能力。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国家繁荣富强。因此作为学校,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

2.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提升孩子觉悟、发展孩子智力的需要

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换句话说,不动手不利于动脑。

3.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孩子自己洗的衣服穿起来才格外小心在意,自己打扫的教室怎舍得乱丢垃圾……劳动将使孩子逐渐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是促进意志品质形成的需要

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坚持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再如自己洗衣服、擦鞋子、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品德是不行的。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动手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意志品质形成教育。

二、要善于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1.多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劳动首先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时他才渴望先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的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比如北方冬季部分高年级的小学生和老师一起戳操场的雪,学校广播站一表扬,孩子们锹铲齐舞,象玩儿似的,活儿一会儿就干完了。劳动的快乐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2.真尊重

中华传统美德就是劳动最光荣,任何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父母和教师都能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会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如果孩子看到师长都很尊敬地和保姆、快递员、清洁工打招呼,就使孩子明白一切日常的平凡的劳动在我国都是受尊敬的。

3.肯放手

在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中,不能包办。班主任和家长们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是不对的,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老师、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可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4.讲渐进

家务劳动和值日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

5.勤训练

要想培养孩子会劳动,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关教室走廊灯、准备和整理上学用具等,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

6.巧帮带

教给小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方面教师设计好专题生活讲座或播放单项劳动视频;另一方面是家长身教言教随机给小学生们讲一些关于生活自理的方法,指导小学生做自我服务的劳动。

三、学校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在构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时,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将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工作科学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2.采用有效的活动载体

启用好德育“三板块”――开学教育周、班队会、精品活动。

良好的活动载体是实现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精品活动设计上要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小学生生活技能竞赛活动,如举办“小能人比武会――制作水果拚盘”、“谁有一双小巧手――科技作品比赛”;二是开展优秀劳动班级评比和争当“校园环境小卫士”活动;三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开展年级“环保时装秀”、班级“今天我当值日生”、家庭“做爸妈的好帮手”。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2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职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明显不够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普遍较差,表现为协调合作、吃苦耐劳、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这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问题。

2002年,时任劳动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必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一文中指出:“将开发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具体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作为发展基础的最重要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这里的核心能力指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1998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人的职业能力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即专业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特定能力对应具体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能力,适应面较窄;通用能力指某一行业或者一组存在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的能力,适应范围相对较宽;职业核心能力指从事任何工作岗位都离不开的能力,即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职业核心能力虽然与任何一个具体工种、具体行业无关,但对人的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影响深远。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是其他能力形成的手段和发挥作用的条件。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是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和外语能力等是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能力。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尽管职业学校认识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中职职业教育整体而言,重专业培养,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具有多元化特点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完全不同,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实践环节中实现;而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通过一门课程可以实现的,要多方面培养。学校开设的课程、实习车间、实验室、校园环境、教师行为、学生管理和就餐秩序等都是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中职学校通过入学教育的军训、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开设公共礼仪、就业指导等专门课程,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各种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够,因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日常管理、课堂管理、校园文化和教师素质等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不进行系统、综合的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理论知识,而在于培养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要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沟通、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日臻完善,掌握自己命运,健全人格。

笔者认为,要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系统设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将职业核心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制订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重点理清什么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什么能力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什么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掌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个人素质、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对教师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集中培训,通过少数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总结,以及全面推广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教学活动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改革教学方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和教学形式;必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融入职业核心考核内容,如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自我学习、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考核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企业环境的课堂,引入企业管理制度。

4.创建适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必须认真创建校园环境,无论是食堂、公厕、实验室、草坪,还是运动场、教师的行为规、学生的行为规范等都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元素,使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对中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自我完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是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3

关键词:课外实践;核心素养;合作互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38-01

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还要注重拓宽培育路径,将活动领域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认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健康、全面地发展。当前,部分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认识不够,较少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动手操作的练兵场

欧文说:“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劳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劳动让人手脑同时发挥作用,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发展智力,还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让课外实践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练兵场。例如,教师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拥抱绿色,爱绿护绿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在植树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日,教师和学生一起扛着铁锹,捧着树苗,来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空地开展植树活动。学生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浇水,有的填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学生们的辛勤劳动下,一株株树苗气宇轩昂地挺立在春风中。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心中充满成就感。课外实践为学生们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平时很少劳动,集体植树活动点燃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学生们在劳动中奋勇争先,有的小手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植树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苦与乐,让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A。

二、合作互助的培植场

拉封丹说:“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合作互助,实现共赢,是一种制胜的法宝。团结互助是一种优秀品德,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而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互助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成为学生合作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植场。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前的一个周六,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了“学雷锋・庆三八”文艺会演实践活动。学生们带着自编自导的综艺节目,为社区居民进行演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安排,从节目的表演到会演结束后的场地打扫,他们分工合作,井井有条。尤其是在节目表演中,他们更是精诚合作,大方演绎: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唱《红蜻蜓》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仿佛把人们带回到童年;一段幽默风趣的相声小品,将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以阅读为主题的日记情景剧《为漂流图书鼓掌》,更是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正因为学生的合作互助、凝心聚力,才使得这次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而圆满。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促进了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发展。

三、健康习惯的孕育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的力量巨大而顽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所能获得的,而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不断积累,需要学生自己在丰富的体验中领悟与内化。课外实践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参与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习惯的大好时机,成为健康习惯的孕育场。课外实践犹如一个行为习惯的冶炼厂,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历练、锻造,从而孕育出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曾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春天在手心里――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带领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时态生态园”,开展了一场“神奇的彩泥”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捏,有的揉,有的搓,不一会儿,鲜活逼真的绿树红花、形态各异的动物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文明出游,友善相处,要求学生在活动场地不乱丢垃圾,不践踏花草,不乱涂乱画。于是,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监督、提醒爱护花草树木,自觉将垃圾丢入垃圾箱。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孕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达・芬奇认为:“才智是实践的女儿。”实践孕育了才智,实践润养了德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可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它是动手操作的练兵场,是合作互助的培植场,是健康习惯的孕育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拓宽实践领域,在课外实践这个广阔的天地中精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4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事关重要,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它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注重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好的劳动者,在特殊岗位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强的劳动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填补岗位的空缺,相反,如果职业核心能力较低,就很难较快适应岗位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教育向能力结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拓展,从而使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学生“成人”的落脚点即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素质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1、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即是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需要。

2、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响亮口号,这种根据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即时需要标准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就业率带来生死存亡,家长、学生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饭碗问题,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淡化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者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使得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分专业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载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由早期的不信任、看不起逐渐转变为认同、支持,院校也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大浪淘沙般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质量求发展,就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品牌。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人文素质是其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完备上着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专”,更要注意知识的“泛”,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太专”,业余文化生活“太单”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见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高价而沽。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懂“做事”而不懂“做人”,一来是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往往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当然会“优中选优,”挑选素质高、专业强的真正人才;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职业的变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把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出重理轻文的误区,培养出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者:闫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5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领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培养其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五中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能的能力。1998年,美国职业教育协会的名称改为:生涯和技术教育协会ACTE,该协会的使命是是使学生不仅具有职业的入口水平,而且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雷威八项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将各种能力进行增和、迁移、泛华的作用。他不仅着眼于现实,而且也为未来职业活动的变化做准备。高职院校要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核心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的关键的能力。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劳动者如果只掌握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单一技术技能,很快就会落后于社会需要。因此,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能够作为发展的基础的最重要的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可见,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核心能力是当前被用人单位所看重的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有用人才,根据历年人才招聘信息可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核心能力的看重程度。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未来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虽然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都已经开始重视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也都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来着手培养这种能力,如强调教室要积极参与课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要寓教寓于教学之中,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等,但结果与现实要求扔存在较大的差距。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及学分制实施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他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任务训练,实施与评价一体化等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事先下发的任务单独学习,包括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来发掘学生的创新,继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学分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生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及技能培训、小课题的研究等环节来获取。这些环节可归纳为素质拓展课,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主动参加学校讲座、社团活动、英语四六级等各类有效证书考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或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经班级及院系认证小组确认后即刻获得相应学分。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以下列举素质拓展课中的社会实践和小课题的研究两个环节来讨论核心能力的培养。

1、通过社会实践加强核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通过论证后变可取的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这就是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要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使知识和技能更好滴发挥作用。且时间活动本身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有在制造功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很好滴实现其价值的外观。所以,社会实践对高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2、通过专业课小课题的研究加强核心能力培养。该活动可以专业课的其中一个知识点来给学生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分析和查找资料,并配以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分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以论文和实验结果来验收学生的成果,论文可以采取小型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对于论文质量较高的可以帮助其发表。可见,小课题的研究能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逐步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已经被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成为新时代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品格养成的奠基工程。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教育集团开展劳动教育以“聪慧”的园所文化为土壤,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聪慧课程”体系中,使劳动教育很好地回应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本园将幼儿核心素养培育定位在“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具体为“自信、自主、勇敢、尚美、合作、善良和创新”七大项目。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养成“善良”的品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尊感、胜任感,帮助幼儿建构“自信”;有利于在共同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我园的劳动教育指向儿童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自主、善良、自信、合作等素养。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园的聪慧育人理念,我们设定了如下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幼儿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意见》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结合我园劳动教育的目标,我们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一是服务自我,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劳动项目。幼儿园劳动教育应立足幼儿的一日生活,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预设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二是服务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为幼儿创造劳动历练的契机。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体现。我园在劳动教育中秉承儿童本位的核心理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小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实现班级自治。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劳动(擦小椅子、玩具柜等),以及值日生轮岗整理图书、拖鞋、书包、餐前准备、为植物浇水等,让孩子产生光荣感,不断强化其值日活动的责任心,在增强幼儿劳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三是服务社会,挖掘多元渠道拓宽幼儿劳动形式和服务对象。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呈现出由小及大的格局,服务对象从个人延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不断丰富幼儿劳动的渠道、形式和内容,拓宽幼儿的服务群体,在更广的维度上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随着大班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增强,我们鼓励幼儿用劳动服务更多人。例如,以班级轮值方式开展“小小送报员”活动,让幼儿为全园各班级分发育儿周刊;再如借助“白色环保袋”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对可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呵护地球母亲。

(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渠道,各类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载体。一是主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大型主题月课程是园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可以将劳动教育目标自然融入其中,施加劳动教育的影响。例如每年十二月的“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自制玩具、清理闲置物品、设计布置“跳蚤卖场”、进行商品买卖,提升劳动技能,感受了劳动的意义;新年活动之“小嘴巴去旅行”中,孩子们动手装扮各国美食餐厅,制作、品尝各国美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二是走班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走班课程是我园的一种打破教室界限的创新课程模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价值。例如木艺乐园、美食工坊、扎染工坊等,让幼儿在自制玩具、物品、美食和扎染布匹等实践操作中,感受劳动的无限乐趣。三是研究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聚焦儿童本位,主张课程活动凸显操作性、体验性、生活性,因此幼儿园可以把劳动教育与研究性课程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探究的全过程。例如,结合十二五科研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开展摘石榴、榨石榴汁等有趣的户外劳动课程;结合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研究”开展主题活动“园宠诞生记”,孩子们搭建鸡舍、呵护园宠,学会照顾和关爱小动物,获得了动物饲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鸡和鸭的习性。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7

[作者简介]兰茹(1963- ),女,辽宁丹东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广东 广州 5106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而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最直接、最鲜明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指导高校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指导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精魂所在。

一、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跨行业的属性,是伴随终身的或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化时,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从业者这一基本素质能使他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所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技能”。它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故而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非常重视劳动队伍的技能开发,在国家教育培训目标上明确提出了“为了成功的未来开发技能”的口号。为此,英国的改革将重心放在企业,放在人的技能开发上,毅然决定由政府、教育机构和行业共同开发企业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并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其目的是搞活企业,提高人的素质;方法采用的是国家干预现行教育和考核制度的改革;结果就是建立了一套包括NVQ制度、GNVQ制度及核心能力在内的体系。

我国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属于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八项核心能力的培训认证体系,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出台了一整套《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试行)》,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论断、新阐释,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精华的当代诉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主要观点是:大学教育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宗旨,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人才规格的定位来自于企业的要求,人才质量的检验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到,很多企业已经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作为用人、留人的重要指标,将毕业生是否具有优秀的人品、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素养排在前面,这充分说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往往不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更看重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把将要选择的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并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要正直、忠诚、守信、敬岗爱业。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本项研究以广东省近十所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为对象,在已有的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最终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核心能力专门化教学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之中,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合作意识的同时,将学生养成教育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直、忠诚、守信、严谨、守纪、勤学、热情、文明、礼貌等个人品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及其过程;就是从社会理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真情奉献等方面去培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并予以实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个人追求与人民期待紧密结合起来。

1.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的外在显现,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追求。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公共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在“你认为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沟通合作能力”的占60%,“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占50%,“为了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占40%。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于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一,多数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如果只是单纯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程学习及获取证书,就是增加就业的砝码,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肯定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因此,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教学和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上,除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 组织学生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完成一个真实可操作的项目外,更要引导学生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升到以社会理想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让学生懂得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每一个进入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必备要求,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2.以敬业精神为核心,在专业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敬业精神的精髓是敬业价值观,敬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弘扬和践行敬业精神应当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课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团队学习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懂得只有把个人的实力与团队的实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具有价值意义。以学生实习、实训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习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和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见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参与中,亲身感知、真正体验沟通合作的愉悦、人格的完善、职业荣誉和职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有价值,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习体验帮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懂得岗位和职业既是一个人谋生的基本手段,也是一个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己抱负和价值的场所。只有对工作岗位充满着敬畏,具有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使命感,才能在职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企业员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态度和“安心工作,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以诚实守信为根本,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动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和课余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端正学风,诚信求知、诚信求学、诚信缴费、诚信应考;通过抓课堂考勤和考风、考纪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测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在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文明习惯;训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业,严查仪容仪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构建诚信测评体系,建立起广大师生共同的行业准则,引导学生做到言而有信,“知、情、意、行统一”,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和诚信品质。

四、以真情奉献为重点,在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勤工助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核心能力要素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中感知、感受真诚沟通和团队成功合作带来的愉悦、给予的力量,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化解他们的心灵困惑,及时纠正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乐于助人的友善情感在时间上予以延伸、在空间上予以拓展。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高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兰茹.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1).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8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二、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0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党中央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教育与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1998年,同志代表党中央再次发出科教兴国新的动员令,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9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监狱警察专业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监狱警察专业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课程定位不准确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课程定位过于宏观、笼统,课程设置没有突破学科的框架。一是按照“知识本位”课程的套路设置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根据教材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由此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二是课程设置形式上包括理论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但实质上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相互分离,所学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应用到实践中。三是课程内容与专业工作任务相关度不高,项目的训练价值不大,学生技能的提高效果不理想。

2.课程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能力本位”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课程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较多体现为就业教育,忽视了学生发展的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社会学习化,高职教育的功能日益拓展,教育的功能不仅着眼于外显的直接工作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为学生打下就业的基础,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它在教给学生就业本领和就业能力及技术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再有,该专业学生面临的职业岗位群具有特殊性。因此,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不仅要重视课程的社会服务价值、工具价值,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不仅要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方案,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学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而言,“能力本位”课程要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

3.课程评价体系陈旧

课程评价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该传统的考查方式往往采用考试的形式,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考查主体只有教师,不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习得情况。对工学结合课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就会偏离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

二、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课程的开发

1.课程定位

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是高等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监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驾驭和管理罪犯劳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应尽量突出“职”和“程”的特色,既要注意静态的课程内容和要素传授对学生适应本职工作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以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的任务为驱动,以罪犯劳动现场的管理能力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了解罪犯劳动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冲突,知道怎么应急处理和进行事后教育。在课堂实训中通过虚拟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单独处理突发事件,阐述自己对罪犯劳动管理的认识与想法。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各监狱基层一线民警这一现状,将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罪犯劳动现场的实例融合到教学当中,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切合工作实际。内容设计以管理罪犯的能力为培养核心,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把整个教材内容分为理论和实务两大模块,理论模块以够用为原则,实务部分严格按照管理罪犯劳动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安排,分为六个情景(见表1),其内容要反映当前罪犯劳动改造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探索,反映监狱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反映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4.教学方法

针对培养要求,应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倡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考核标准与方式

罪犯劳动组织与管理课程应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模式,实施全新的综合性考核方式。具体为:理论考核40分,采用试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考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讨论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训练主动性和表现等)占20分;实训考核40分(其中带队出收工、罪犯劳动的组织、罪犯劳动竞赛的开展、原材料及产品的放置各占10分),总计100分。职业技能考核采用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各占50%,教师分和学生自评、互评分相加即为该项目的最终分值。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例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