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培养德育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48

培养德育的方法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1

一、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1 Unit 8 The Olympic Games时,要求学生就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发表看法。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Group A,Group B),Group A讨论The bad effects on the city,Group B讨论The good effects on the city,并且要求他们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指定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经过十分钟的激烈讨论,两个组分别写出他们的讨论结果如下:

Group A:We think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will have bad effects on the city as follows:

1.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will cost much money.Use the money to do other things.

2.Many buildings will be wasted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3.Too many visitors will come to the city and may d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Group B:We think hostin the Olymic Games will have good effects on the city as follows:

1.More foreign travelers will come go visit the city,and the city will be bette known than before.

2.It will help the local economy.

3.It is good g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通过这种讨论,学生不仅学会了英语,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

二、归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方法通常是学生在理解了整篇文章,掌握了常用的词句的用法后,对各段的大意进行概括、归纳。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学习要达到的高度所在。还可以选一些诗歌(易懂的)和学生一起赏析。让他们从短语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意图。如学完SEFCBI,Lesson 69 The Necklace这篇短剧后。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1:We should not just think of our present comfort and never care for our future life.

S2:We should not be the person with vanity.

T:I agree with you.We should be honest ,not be vain.

三、对话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懂得与他人交流、沟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对话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每单元的Warmin―up这部分时,一般采用老师――学生对话(问答式)和学生――学生对话的方式进行。

1.T―S即师生对话法,通常是老师问,学生学,也有学生问,老师答(少)。老师课堂问问题,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知道学生其他方面如自信心、胆量、表达能力等。老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一个同学,给他们多鼓励和赞扬,让他们都感到学有所得。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也就会更加尊重老师。

2.S―S即学生与学生对话,一般采用两人对话(多),也可三人或多人对话,学生可以与同桌编对话,也可以离开座位自由组织编对话,老师当指挥者,通常英语成绩较好的与较差一差的搭配作对话,互帮互学,然后逐个组到台前表演,对于表演好的小组,老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比如在学习SEFCBI Unit 1 Friendship时,我是这样完成Warming―up部分的,老师先问一些问题关于学生对友谊的看法及他们对朋友的要求。然后每两人一组编对话就对方的出生地、爱好、交友情况等。如:

SA:I’m glad to meet you.I’m…

SB:I’m glad to meet you,too.My name is…

SA:Where are you from?

SB:I come from…

SA:What’s your hobby?

SB: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football,wolleyball and so,what about you?

SA:I don’t like playing football,but like watching the football games,I like reading.

总之,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把对学生的教育、教养和教学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在教英语中培养人,在培养人中教英语,使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手段。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2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 发展 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 历史 革命纪念馆等有 教育 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4. 网络 教育法。小学生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wwW.133229.COm问卷结果显示,77.7%的小学生会进入网上道德 论坛 ,也有12.4%的小学生只会关注,不会参与。仅有4.9%的小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在网络上,小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这样,他们的有关公民道德的问题就便于解决。学校要有自己的电脑室、要定期让小学生上网、要有专门的老师经营论坛,并清理非法网站。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参与进去。

5.人际关系法。帮助、教育小学生处理好同学、师生、亲子、邻里关系。问卷结果显示,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邻居弄脏,只有24.3%的小学生会去与邻居说理,化解此事。其他的选项,或争吵,或自己洗干净,或报复,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同学关系。1)在同学问出现矛盾时,老师正确对待,及时协调。2)平日里,大人讲述团结友爱的道理。3)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和睦相处。4)从小培养活泼、友善、合作等性格。5)家长注意孩子的细节问题。(2)师生关系、亲子关系。1)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向。2)不责骂,不让孩子望而生畏。3)亲近小学生,与他们沟通。4)露出点本领,让他们因为佩服而喜欢你。(3)邻里关系。在生活中邻里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样,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在人与人的友好交往中,他们会悟出许多道理,自己也会变得体贴、亲切、文明。

2.小学生对于健康与保健、 法律 知识的了解以及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和提高得十分缓慢。

这说明在相应的方法上施加的力度相当不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仔细琢磨培养的方法,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施力度,弥补小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3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 发展 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 历史 革命纪念馆等有 教育 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4. 网络 教育法。小学生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问卷结果显示,77.7%的小学生会进入网上道德 论坛 ,也有12.4%的小学生只会关注,不会参与。仅有4.9%的小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在网络上,小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这样,他们的有关公民道德的问题就便于解决。学校要有自己的电脑室、要定期让小学生上网、要有专门的老师经营论坛,并清理非法网站。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参与进去。

5.人际关系法。帮助、教育小学生处理好同学、师生、亲子、邻里关系。问卷结果显示,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邻居弄脏,只有24.3%的小学生会去与邻居说理,化解此事。其他的选项,或争吵,或自己洗干净,或报复,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同学关系。1)在同学问出现矛盾时,老师正确对待,及时协调。2)平日里,大人讲述团结友爱的道理。3)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和睦相处。4)从小培养活泼、友善、合作等性格。5)家长注意孩子的细节问题。(2)师生关系、亲子关系。1)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向。2)不责骂,不让孩子望而生畏。3)亲近小学生,与他们沟通。4)露出点本领,让他们因为佩服而喜欢你。(3)邻里关系。在生活中邻里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样,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在人与人的友好交往中,他们会悟出许多道理,自己也会变得体贴、亲切、文明。

2.小学生对于健康与保健、 法律 知识的了解以及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和提高得十分缓慢。

这说明在相应的方法上施加的力度相当不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仔细琢磨培养的方法,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施力度,弥补小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4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家的事迹;数学美;德育

数学教学除了应充分考虑其智育功能外,还应考虑其德育功能。从表面上看,数学不如文史学科那样德育观点很明显,渗透德育容易浮于表面,似乎难以深入学生心灵,实际上数学教材本身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谈一谈基于自主性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下的数学德育渗透方法。

一、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数学史是实施德育的好材料。但教学中如果仅停留在某一成果比西方早多少年的简单比较上,就显得肤浅了。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学生才能信服,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如教学勾股定理,不仅要讲明我国发现勾股定理比外国发展毕达哥拉斯定理早500年,而且还要说明我们的证明方法比国外简单得多。我国已发现了近400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可以结合该定理的证明,简介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利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情况。讲授数列极限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早在两千多年前,惠施就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提出了无限变小的过程,这是我国古代极限思想的萌芽。三国时的刘徽,基于《庄子》无限分割的思想,独立采用类似穷竭法的思维进行了伟大实践,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用割圆术来计算圆面积,也采取了用正多边形对圆周不断进行分割,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是第一位采用割圆术的极限思想方法来推算圆周率的数学家。庄子等人的极限思想要早西方好几个世纪。莱布尼茨、拉普拉斯、黑格尔等西方数学大师和哲学大师都从中国数学中受过启迪。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在数学研究领域有着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思想教育自然、流畅,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二、利用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意志品质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发展变化的过程,领悟数学家走向成功的艰辛,认识到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可能推动数学向前发展的道理。教学无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无理数的曲折历程: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伯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 既非分数,也非有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比来表示。在当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称呼,就称之为“无理数”。这个新数的发现,动摇了毕氏学派的信条――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之于整数或整数之比。希伯斯在权威面前毫不动摇,坚持真理,最终被抛尸大海。说明了数学的发展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事迹,能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意志品质。另外,教学正弦曲线时,可以向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教师告诉学生:人生历程不可能是直线,也决不会是个圆,应该是此起彼伏、蜿蜒连绵的曲线。从而引入正弦函数的图像而导入新课。让学生想像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艰辛,教育学生不能被困难所折服,要知道道路是崎岖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老师生动形象的一番话,不但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精彩了,而且教育了学生该如何面对困难曲折,如何对待高考落榜。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并具有一定审视数学美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审美角度来教数学,将数学美有机渗透到教学之中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除了许多几何图形闪烁着美的风采外,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等。教学“0.618”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可介绍:“黄金分割”是被毕达哥拉斯称为神赐的比例,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个0.618正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人们称之为“黄金分割”。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了庄严肃穆的帕提侬神庙。埃及胡夫金字塔、米洛的维纳斯中的一些长度比值,都采用了“0.618”。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形象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生物学家认为,当气温为23℃时,人感觉最舒服,这是因为人的体温37℃与气温之比正好为1∶0.618。运动员上、下身之比接近5∶8,看上去修长而挺拔,但很可惜一般人的上身长了两寸左右……教师对“黄金分割”进行这样的介绍,不仅能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简称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和规范社会的行动准则,是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内容。

1 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面临的影响与挑战

1.1 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巨大差异对德育培养体系的影响

通过对327名黄冈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该高职学生的回答却是:有的高中一学年后开始分文理科,有的高中高一入校时就分科。经过详细调查发现,高一分科后的部分学生中,其德育水平停留在高一时期的水平,高一一进校就开始分科的学生中,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德育水平停留在初中阶段,原因是分科后,学生出现两至三年的德育教育空当,这部分学生入校后,出现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不愿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思想停滞不前,学生中的部分人,德育水平停留在入高职前的教育阶段,第二,部分理科学生对高职的德育教育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冷漠。由于这些问题,造成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给高职的德育教育带来巨大的阻力,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1.2 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与威胁

(1)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挑战。尽管高职学生中主流仍然是支持核心价值观的,但是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反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调整、变革, 使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高职学生难以驾驭核心价值观、德育观的崇高性与德育行为市场化的矛盾,部分高职学生将德育知识、德育劳动成果也看成为纯粹市场化的商品,而人们对商品的交换与选择,第一强调的是其使用性,如果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迫参与市场流通,其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影响甚至动摇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危害性就越高,因此,反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

(2)反主流价值观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威胁。笔者认为,主流价值观既包含一般的价值观,也包含核心价值观。伴随文化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不断变化,文化中的反主流价值观、反主流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影响恶劣,导致变味的网络文化、职场文化站在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前列。他们认为,追求个性化、技术化、标准化、市场化、职场化的发展就是追求新自治主义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背后所反映的是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反主流价值观在不断蔓延与扩散,严重威胁着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公序良俗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依托。我国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职价值观、德育观,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高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才能真正解决好“培育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承担起高职文化启蒙的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国为己任;要坚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做人理念,使其成为广大高职教师、学生的行为准则。

2.2 以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健全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鉴于高职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存在入学时德育水平差距大的现象,以及对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予以改革和创新,反对不平等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德育水平的差异设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增强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高职德育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形成健全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2.3 遏制反核心价值观思潮,建成科学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体系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6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针对过去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进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过去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得到全面的舍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本质作用和实质效果。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并具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也慢慢与社会、世界开始有了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年纪的学生,一方面对自尊、自我实现有了新认识和要求,一方面初步接触纷繁复杂社会,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深深的迷茫与无措。因此这种矛盾的状态下的初中生是亟需人生和个人价值观的指引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上好这一课,促进学生的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关于此学科的核心收获,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法治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尊法、守法、善于用法。

2.2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这一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本,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数学的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智育,此课程更重视德育。而注重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有效践行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品质体系和道德价值观,为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关键的核心。此外,培育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

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问题现状

3.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受到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有效实现学科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无法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课程及其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佳,多数仍采用老师单方面讲,学生被动听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度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很好的参与感,接受难度大,也就慢慢产生畏难心理,渐渐排斥、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程。

3.2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多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的强制性说教,内容空洞枯燥,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和共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等教学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

4.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的建议

4.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全面建立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教师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当前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工具,比如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4.2教学要联系实际,注重对于学生的实际困惑的引导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7

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流派自成体系,而蔡元培的道德理论体系“用西方伦理学的模式和理论来叙述中国固有的伦理思想”[1],融汇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西方伦理学,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讲,具有综合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道德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在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史中,普遍将关于道德义务的理性基础的争论划分为两个主要学派: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情感主义。[2]蔡元培则力求将这两个方面进行中国化的综合:良心对道德的形成起作用的过程体现着情感主义道德观,理想对道德的影响体现着理性主义道德观。更重要的是,蔡元培通过良心和理想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解释了道德形成的过程。

1.道德的产生是良心与理想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犹两造,理想犹法律,而良心则司法官也。司法官标准法律,而判断两造之是非,良心亦标准理想,而判断行为之善恶也。”[3]“良心者,非无端而以某事为可为某事为不可为也,实核于理想。”[4]人的理想是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而这个判断由谁来做呢?是良心。

2.道德义务的心理动机源于良心,道德义务的内容规范源于理想

正如蔡元培所说:“本务者,人生本分之所当尽者也,其中有不可为及不可不为之两义……故本务之观念,起于良心,而本务之节目,实准于理想。”这也就说明了道德义务规范性的两个方面:动机和约束力。

3.良心与理想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互补的作用

在良心给定的前提下,理想越远大,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会越大,就越会受到良心之责。在理想给定的前提下,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定,良心越强,对同样差距的良心之责也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建设中的“木桶原理”。因此要提升道德水平,必须要培养较强的良心,还要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远大理想,二者需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4.道德的养成过程也就是道德义务的履行过程

“凡实行本务者,其始多出于勉强,勉之既久,则习与性成。安而行之,自能欣合于本务,是之谓德”[5]。在蔡元培看来,道德并不是人生而具有的品性,而是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逐渐涵养而成的。他对道德种类进行了阐明,尤其是对“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进行了解释。

道德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的道德形成体系,简单来讲即是“循良心、持理想、行义务、成道德”,下面将分别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讨论。

1.理想的基础

蔡元培认为:“自发展其人格,而使全社会随之发展者,人生之鹄也,即人之行为之理想也。”[6]即人的理想就是发展人格,“而人格之发展,必与社会之发展相应”,是“对于自己、若家庭、若社会、若国家之本务”[7],脱离了社会则无所谓人格了。那么,蔡元培的合乎道德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义务相联系的理论基础何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冯友兰说,“某一类之物之成为某物,必依照某理”,事物的构成部分只有按照事物之理的规定运动,该事物方能存在。“每一人皆属于其所构成之社会,其行动之可以直接或间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者,是道德的行为”。[8]因此,道德之“理”应遵循社会之“理”。“凡社会的分子,在其社会中,都必有其伦与职”。其中,“伦”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尽伦尽职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9]可见,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对道德内容的规定性来自人的社会属性。

2.良心的培养

如果说道德规范的内容源于理想的话,那么在蔡元培眼中,道德的动机则源于良心。“良心者,道德之源泉”。良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概念,而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便是知、情、意。因此,蔡元培认为,对于良心的养成而言,“知、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对于良心如何锻造,“心”学对“致良知”有着较为系统的阐述。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在梁启超看来,“致良知”的前提是“辨术”和“立志”。辨术,为善恶真伪义利之辨;立志,则是志于道、志于德、志于仁。“致良知”的“修证之功有三:曰存养,曰省察,曰克治,三者一贯……”[10]

(1)存养,是存心养性,是保存本心、存养善性。存养之法有“敬”与“静”两种。敬,是“修己以敬”,即自觉;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即自律;是对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的仰视与敬重。静,是“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照;是时常安静清心,给自己一个梳理自我的宁静时空。

(2)省察,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梁启超对省察的方法梳理得较为系统:省察之法有普通省察法和特别省察法两种。特别省察区别于正常生活中的普通省察,包含“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思。普通省察法分为根本省察法和枝叶省察法。枝叶省察法又有随时省察法和定期省察法两种。此外,“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11],两者是统一的过程。

(3)“克治”,是克服和整治。克服,是指当发现自己存在不良的念头和行为倾向时,在成为现实和有损道德的行为之前便能够克制。整治,则是针对自身现实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行纠正,使其恢复到合乎道德的轨道上来。

以上“致良知”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的修身养德之道,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事实上,良心对于道德的重要作用,西方哲学家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也多有论述。无论是蔡元培的“良心”,还是休谟的“反省内心”,或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都是从知、情、意的角度,从心理层面对良心进行锻造。而道德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所有的道德规范和心理动机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这便自然过渡到了蔡元培对道德义务的需求。

3.道德义务与道德形成

道德义务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义务不同。法律所定的义务,是个人对别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道德义务所对应的权利与法律义务对应的权利不同,其表现在若履行道德义务,则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在蔡元培看来,道德义务长久履行,形成习惯,即成道德。

至此,道德的“萃取”过程宣告完成:良心持人生目标,对所作所为形成善恶观,进而有了道德上的义务感,在道德义务的履行过程中,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道德。借助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理解道德的不同属性和种类。首先,在道德动机(即良心)作用下,道德在个人心理层面有着知、情、意的统一;其次,在道德规范(即理想、人生目标)影响下,道德在社会层面体现了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义务的统一。

蔡元培理论伦理学对高校德育建设的启示

1.高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蔡元培的道德体系中,良心和理想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基石。因此,我们对道德养成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讨论,也基于这两点展开。

(1)良心培养环节面临的问题。社会环境和价值评价机制。一方面,当前浮华、躁动、嘈杂的社会生活难以容下内心的宁静,增加了存养与省察的难度;另一方面,社会对个人成功的定义常表现于行为结果的可量化上,而作为道德源泉的良知,对其价值的衡量主要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较难得到当前文化的感知与肯定。学校德育理念与方式。一方面,传统道德修养观念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2],穷理和尽性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第一课堂的专业化解构了人性完善的综合性,而这种割裂破坏了良知培养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道德培养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而德育课程重视知识的教育,忽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在对“知”的灌输和对“行”的要求之间缺乏情感接受和意志养成的存养省察。

(2)理想树立环节面临的问题。理想的教育方式。当前大学生理想规范教育的方法较多采用历史分析法和实践教育法。对大学生而言,除同义反复般的外部求证外,将理想融入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尚需自我求证。而自我求证的方法之一就是从个人理性上理清理想规范形成的基本逻辑。

理想的接受过程。远大理想的树立,除了需要对理想内容进行理性梳理外,还需要一个情感接受的过程。在现实工作中,常用的说服方式是采用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辩证关系,试图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直接建立联系。但由于忽略了过渡阶段,反而导致两者逻辑关系的割裂。面对这一问题,传统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值得高校道德建设工作借鉴。

2.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道德形成体系和当前面临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在道德形成过程之内,要以改进各个影响因素和影响环节为出发点;二是在道德形成过程之外,要以完善高校德育环境为出发点。

(1)为修身养德创造好的氛围。理想形成过程以传统历史文化为背景,而当代社会环境和高校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要为修身养德创造良性氛围。

德育环境方面。在保留专业学习功利性目标的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在专业传授中,激发学生对知识、对智慧原始的敬重和朴素的情怀。高校应借助相应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对道德的追求和存养的情感。例如,借鉴蔡元培“自美感之外,一无杂念”的主张,将美育作为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借助美育消除人我之别,摒除私念,打开通往纯粹的高尚情感的通道,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质朴追求。

德育理念方面。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建设,使大学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整体过程。通识教育的理念是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以培养“完整的人”。在理想的通识教育环境中,目前开展的德育工作事实上可以成为真正德育建设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建设本身就是高校德育建设,教育就是德育,即“知识即美德”。

(2)改进道德形成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在良好的德育环境和理念中,我们需要改进道德形成的各个环节和因素。

德育建设的目标。实现道德规范和道德动机的统一,即“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中国,无论是修身规范还是道德义务,都应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目前,对这些德育规范知识的教育局限在“知”的层面,而道德从知识层面到学生现实的行为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真正落实道德实践。

德育建设的方法。实现常规道德教育和传统道德修养的统一。在理想树立方面应做到理论和情感并重,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想规范的逻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实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义务的统一。在良心培养方面可以适当借鉴存养、省察和克治之法,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前言1 .

[2]徐向东.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M].商务印书馆,2006 .13 .

[3]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 275 .

[4]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280 .

[5]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 282.

[6]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 271.

[7]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 279 .

[8]冯友兰.新理学[M].三联书店,2007 .107.

[9]冯友兰.新原人[M].三联书店,2007 .111.

[10]梁启超.德育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2 .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8

一、从古今中外谈职业道德

道德之义由来已久,从许慎《说文解字》中我们得知,「道乃自然的运行法则,是自然的原理原则。「德:从「彳即“行”的意思,谓行动之意,又从「十目即古「相字的写法,故「德其本义应为:心中生相而得(德)之于心,外现于行。「道与「德两字是紧密相连的。能顺乎自然、将自然的法则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道德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对道德的要求相应的也越来越高,于是,职业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了。职业道德的萌芽最早始于原始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紧接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也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随着奴隶社会职业分工的日益发展,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调整不同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每个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职业道德。如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所述“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幼,书中提出的“敬德保民”就是对官吏的职业道德要求;再如《论语》中记载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由于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职业道德比家庭道德、社会公德更能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面貌。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提出了职业道德的规范。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6页中恩格斯就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同时,在《费尔巴哈》一文中也已详尽阐述了阶级、社会、分工对不同的职业道德的需求。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的行业就开始进行职业道的测试,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注重执业资格,任何工作都要有Licence,而Licence考试是一定要涉及到法律法规的测试,而且所占比重较大。往往是如果法规测试不能通过,就算你的专业再好也拿不到Licence。而其中涉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大部分是对于行业职业道德、从业操守以及人身安全的内容。也就是说职业道德已经法律化。无须再由人们主观去决定和判断从业者是否具有职业道德,而是法律要求从业者一定这样做,否则就会失去从业资格,甚至面对讼诉缠身。

再看我国现在,党的十六大指出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其中着重强调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写入了十六大报告,足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千千万万合格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合格的劳动者,首要的因素是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所以,职业学校除了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外,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

二、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职业学校现状迫切需要将德育定位于职业道德教育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该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只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回头再看职业学校的现状:

首先,目前无论是职业学生甚至是老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如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已初见成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等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初见端倪,但虽然职业学校历年来一直在强调德育工作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光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等,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许多学校的校长甚至是上级领导针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方面也只是停留且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及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思考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该如何才能突破等问题;每年上级部门都会在计划中提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德育工作等问题,也组织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但我们发现每年的计划中关于德育工作往往缺乏整体性,长期性和连贯性,各自为战,形成不了德育合力,因此也造成了社会上对职业类学校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整体素质差、吊儿郎当、行为习惯和品行差等盲目认知。因此如何才能做出体现职业类学校的德育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值得我们职业学校学生工作者去思索并为之努力。

其次,从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的不良现象看,有首打油诗这样概括“青山绿水狂少年,来到职教混三年,浪费时间浪费钱,不如回家种大田,人在教室心在外,一心想着谈恋爱。自己基本都对,上课基本全睡,考试基本不会,抽烟都会。打饭从不排队,逃学成群结队,短信发到欠费,上街花钱干脆,游戏如痴如醉,半夜宿舍点灯开会。啊!职教万岁!”虽然这只是极小部分学生的写照,不能代表职业学生的整体形象,但不可否认,以上的现象确实存在且正在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呈蔓延趋势。

据有关调查,用人单位如今对于职校生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品质、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注重挫折承受能力、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愈来愈突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我在随机抽查的100位学生中在问及“决定择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时,近70%的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有近40%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或“运气”,认为是“道德修养”的仅占13%。看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现状,不加强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我们学生的前景乃至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堪忧矣!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到,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中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针对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而言,我想只有定位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紧紧抓住职业道德培养这块阵地,才是决定职业类学校德育水平高低和凸现特色的关键。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高职教育任务的体现和职业类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有力生长点。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由学生培养目标决定的

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基本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方面学有所长,在职业操守方面爱岗敬业,在就业创业竞争中就有相对优势。因此,这种职业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学习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能学习的灵魂和生命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就我校而言,曹志宏校长曾在07年就已提出了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流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合适的就业岗位”,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把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当然,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是职业类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篇幅所限,无须多言。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他们迫切希望证明自我、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在这种美好憧憬和愿望的背后,又隐藏着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蓝领职业的一些困惑和迷惘。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他们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认识模糊。因此,针对学生的这种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识与失落交错的职业认知现状,我们德育工作者应适时加以引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

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以后从事本职工作完成的好坏。从业人员能否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固然与从业人员文化知识、能力等因素有关,也同职业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更好的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三、关于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设想

1.目前职业类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理想的原因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各类文件中,虽有对学生德育的要求但并没有专门针对的职业类学生所提出的德育大纲,而主要参照《中学(高中段)德育大纲》,其中主要涉及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等内容,虽然作为职业学校学生此方面教育也不可缺少,且道德教育中已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但因德育对象的不同且没有针对性,故无法满足职业类学校德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工作目前在职业类学校开展得均不甚理想。故我建议除了开展一些必要的德育活动之外,应把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点,并按年级建立相关的培养体系。

2.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建立成因、体系内容及实施途径探讨

(1)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建立原因

职业道德是指为适应各种职业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履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形象、职业习惯、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在目前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在德育观念上与外界交流沟通不足,甚至还处于闭塞状态,使德育的内容趋向于文件化、概念化。德育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把握职业教育的重点,呈现“职中”“高中”同一化的趋势,职业学校德育渐渐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疏离。但学校仍固守阵地,没有将学校德育观重新定位、没有将新时期的职业学校的德育要求重新整合,造成恶性循环,与社会难以全面接触、相融。此为原因之一。其二,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诸多,如果在三年或五年学生学习生涯中“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打一枪换个地方”,不能够形成体系教育,那么势必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造成顾此失彼或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内容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多,因此如果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完成培养任务,在选择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时应注重“三贴近一注重”原则;即“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与学生在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如: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形象、职业习惯、职业纪律教育等内容为主,其它内容为辅,并把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按年级进行归纳分类,逐年培养。如五年制高职一年级突出职业道德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教育;二年级则突出职业纪律的教育;三年级突出职业情感;四年级职业形象、职业观念的教育等,并根据相关职业道德培养内容详细制定各年级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和细则,及时反馈,以此构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体系。学校在校期间师生均要明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纲,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组织相关活动,从而形成德育合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盲乱局面。

(3)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实施途径探讨

而在职业道德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除了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课、德育课、班会课外,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实践。注重在日程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生活中强化,才可能行之有效。积极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因此,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必须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是指从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来讲的,而多样性是指在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上要注意多渠道多方位来开展活动。

德育的生命力怎么体现?如何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亮点和特色?我想只有在培养学校培养“社会人”的基础上从培养“职业人”入手,通过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培育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与感悟,遵循德育教育的规律,以“德性”塑造“人性”,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睦互助、团结协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勇于竞争、不断创新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证研究,2008,10(1):192-193.

[2]李锐.树立职业理想 ,培养职业道德[J].班主任,2008 ,(11).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9

一、在计算机学科中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这说明德育与学科教育是分不开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思想品质。

3.基于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使计算机学科成为中职学段各年级学生普遍喜爱的学科。这不仅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提供了实施计算机德育的广阔舞台和难得的契机,召示了实施计算机德育的可能性,而且也启示广大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科内容、学科发展、学科应用、学科教学中的诸多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多方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中职阶段计算机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依据中职阶段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要素及学科教学特点,确定计算机学科德育的基本目标内容如下: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求知欲望和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自觉自律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非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5.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6.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树立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力求上进的奋斗精神。

7.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自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8.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思想品德和乐于助人、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

9.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和事业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计算机教学中德育引导的实施

为实现上述计算机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必须结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学科德育途径及与之相应的学科德育方法。

1.课堂理论课教学时德育渗透

在中职学段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属理论性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堂教学自然成为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实施课堂教学中的学科德育,首先要求教师在背课时深入挖掘计算机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德育要素,经过精心提炼,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概论时,通过中外计算机发展状况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介绍我国计算机科学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做出杰贡献的科学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科学发展观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软件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辛劳、克难求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多媒体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辨别能力,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趣;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利用网上资源,文明上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道德观,提高自制能力、自控能力和自身免疫力;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计算机学科德育的课堂教学途径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常用的有:“情感激励法”,“相关类比法”,“启迪引思法”等教育方法。但应注意在实施课堂德育教学时必须抓准德育因素,把握德育契机,做到恰到好处。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注意力。

2.机房实践教学的学科德育渗透

计算机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机房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实施计算机学科德育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难得的条件。

教师在机房上课,不仅要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学生实际操作方法;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遵守机房制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养成文明礼让,规范作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机房实践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例如,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时,可用“亲身示范法”,教会学生自学遵守机房制度、爱护公物、维护机器设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指导学生操作发现产生错误结果时,可采取“反思引导法”,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找到发生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思路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发现学生间因使用机器或其它原因产生矛盾时,可采用“道德宣教法”向学生宣传“公民道德规范”,进行文明礼貌,友善待人教育,培养学生遵章守纪,自觉自律,文明礼让的道德品质。

在上机练习时,采取“刚性制约法”,对学生进行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教育,将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消除于萌芽状态。力戒复制、抄袭、顶名代考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课后课业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挫折观等。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对待困难与失败,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个性思想品质;辩证地认识网络及游戏;在完成有难度的任务中,不仅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而且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四、德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德育引导时要注意方法,有的放矢,淡化德育痕迹,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要有针对性,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引导;注意把握度和频率,不可因德育重要就把课上成政治课。

总之,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德育工作者。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灵活地把德育内涵引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培养德育的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40-02

党的十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厉行法治进行了科学、系统阐述,并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方面,分别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为我国大学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即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为导向,培养更多法学知识扎实、法学技能过硬、法律职业道德强的高素质法学专业人才。回顾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可以看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法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法学专业教学以司法考试为重要目标,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忽视了法学实践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导致法学专业整体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尽人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曾言:优秀的法律人才,必须要有高尚的法律道德,这是真正做好法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来服务国家和社会民生。

一、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法律职业道德,就是指法律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应遵循的基于责任感、价值观的规范和要求。它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从法律职业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对法律工作者的规范;二是从法律工作者角度来说,它是法律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法律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职业的尊严与地位。法律工作者是法律的维护者和捍卫者,只有具备了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坚持真理,自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欧美很多国家都明文规定了必须要加强对法律职业从事者的道德教育,并在法学教学实践中,开设了涉及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由于法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在法律实践领域,法律人的职业道德一般是通过制度或法律来进行规范的,比如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等,都要求法律从业者恪守法律职业道德。

(一)道德价值的实现是法治的客观目标

在法治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德体现了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精神基于道德之上。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人性进步的纽带,法律则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法律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关乎着人民权利的公平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切实实施,因此,法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道德价值的实现,是我国法治的客观目标,也是我国法治的客观要求。大学法学教育必须要以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配合国家法律建设及对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法律职业道德的优秀法律人才。

(二)法律职业素养是法治的主观依托

法律工作者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公平与正义,直接影响法律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实现的程度。因此,法律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职业素养,不断提高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法律职业道德水平。这既是社会对于法律工作从事者的客观所需,也是法律工作者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大学法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法学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沿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的教育。党的十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给深化大学法学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朝夕可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目前来看,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不甚理想,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不仅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配备不齐,也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有效对法学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未进行有效创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加强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一)法律职业道德专门课程设置的缺乏和教材研究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法学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上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将法律道德和伦理等内容引入到课本中。在律师资格考试中,也有部分题目涉及到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是,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国家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法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法学核心课程设置中,也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置标准与要求。从各高校法学院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看,尽管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修课,然而,在大学法学课程体系中,至今仍然没有设置法律职业道德、司法伦理等相关课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说明法律职业道德至今并未真正引起高校、教育界的重视,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教育流于形式、专业问题研究不深入,仍然是制约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因。

(二)法学教育目标不明确,缺少职业道德要求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但由于法律专业还涉及国家司法考试,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各高校法学教育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形式化。在这种比较宽泛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法学专业人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塑造法学专业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融汇到法律专业教学中。但在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的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也存在缺失,这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确定性和公信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以理论知识见长,擅长从理论角度解释法律职业道德的规范、概念、知识,但缺少司法实践的相关经验。且法学教师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体系落后单一,缺少资深的专业教师。法律职业道德教师一般是由法理学或诉讼法或伦理学教师代课,他们对法律职业道德或伦理了解不深。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没有真正将公平公正的思想内化为学生对自身道德的要求。

三、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一)弱化的外在原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

高校法学专业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法学教学实践中,无论国家教育部还是高校,都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也缺少实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师资条件等。法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依托法律职业而存在的。唯有通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将公平、正义的理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如果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缺失,那么,所谓的法学教育,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因为缺少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而难以快速成长为业内的优秀法律人才。

(二)弱化的内在原因: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

性从深层次方面来说,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有别于知识、技能的一种职业态度或职业情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各种思潮共存共生,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另外,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为了顺利就业和深造,都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对于法律职业道德修养则不加重视。

四、提升大学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切实有效地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都是非常有必要,且裨益无穷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当积极践行党的十精神,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法律道德教育培养方法,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法律人才。

(一)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法学专业教育中

为了提高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高等院校必须要提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法学专业教育中,而不能仅仅在法理学或者法哲学中才有所体现。高校法学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法学专业教学中来。

(二)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开设科学、专业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一些西方国家具有悠久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历史,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我国高校在构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时,可以结合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进行创新运用,构建符合我国大学法学实际的课内、外教学体系。同时,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讲授法、渗透法、案例教学法、示范和角色体验等多种成功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场,从而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现今,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区别于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对法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采取学校培养和教师自我提高两种途径来有效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