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3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1

生物学是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与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系系相关的一门科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迎合了此学科的特点,加强了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从而决定了生物学问题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概念、定律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七年级第一节生物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个人的经验、阅历及能力的有限,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对生物的作用,同学们会各抒己见,但要想全面、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是个人力量所不及的,从而迫使学生潜意识地寻找一个集体──合作小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顺势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打破常规座次,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变被动为主动,更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小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学习之前,充分调动其兴趣,挖掘出学习的内在潜力,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适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难度、需合作解决的问题。如“调查校园的生物”一节课,就我校实况而言,校园环境包括:菜园、垃圾角、沟渠、草坪、榆树墙和柳树林等,贯穿上述六处的是一条迂回曲折的调查路线。针对这条调查路线,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沿调查路线对观察到的生物做详细记录,注意记录不同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2、将调查到的生物按某一标准分类。3、完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另特别注释:完成上述任务时限为20分钟。时间紧、任务重,同学们会自然向小组靠拢,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再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合作学习兴趣。

二、加强理解,把握合作学习实质

在冲动和愿望趋使下的合作学习,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秩序混乱,学优生占优势,学差生被挤压;不加思索盲目做答;一味的我认为……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本质的理解,不能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本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题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再此基础上,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设计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此问题的探究。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切实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潜移默化,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谈不上互动,只是教师单向的注入,所谓的互动也只不过流于形式,而合作学习则不同,它强调: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它更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小组,它是班级的缩影,是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小组中由于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彼此分享成功喜悦之余,他们会油然而生“荣辱与共”、“我与小组共存亡”之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有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时,要等对方说完;对组员的精辟见解,独特观点,予以表扬,达到共享,学会反思;心平气和,学会认真主持,恰当评价,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学得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这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缺乏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是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2

1.我们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

有人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学生的座位调整一下,让他们两人或四人坐在一起就能合作学习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培养的。

2.要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常年的教学使我们仿佛已经习惯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绝对的权威,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老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分析、操作、判断、交流、讨论等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三、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营造探究环境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合理地组织活动,为学生积极营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将接受知识面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四、促进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和合作能力,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在交流和讨论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后,又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五、相信学生,保证合作探究时间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独立思维的含量,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容量,做到到教学内容少而精。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下就谈谈本人自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合作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自己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线索出发探索新知的探究型学习。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生物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比知识更宝贵,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地“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如《尿的形成》一课的教学,其重点在尿的形成过程,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原尿与血浆成分的区别,然后用迁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尿和原尿成分的区别,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余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诱发,有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激活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再只是“授之以鱼”。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4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1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它的过程性目标中的“探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而实现这一过程性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地探索,自行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提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在黑板上写下:1+2+3+ 100=?并向学生讲述这是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决的问题,将此故事简单的叙述一遍,然后请同学们也来试一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进入角色并把结果5050计算出来。不同的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他们探索的结果不尽相同,正因为结果的不尽相同,才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使得答案更丰富多彩。

如,已知点A(0,6),B(3,0),C(2,0),M(0,m),其中m

(2)当m=0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当m=3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第(2)题验证的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M与直线AB相离?相交?

分析探究:(1)、只需d=r。作MDAB,当MD=MC,直线和圆相切,MD用相似可求。(2)、d与r比较。(3)、(1)是三种位置关系中的临界位置。

说明:在解有关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这类问题时,一般应先求出这一直线与圆位置相切时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辅以图形运动,分别考察相离,相交的条件。

2.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索欲望往往来自对某一个问题的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例如: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D

求证:BC2=2AC•CD

让学生探究结论中的“2”与不同线段结合是否有不同的证明思路。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学生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结论中“2”的不同处理归纳出三条大的思路共8种解法。

思路(1):“2”与“BC”结合,引发出三种解法

方法:①过A作AEBC于E

②取BC的中点E,连接AE

③作∠BAC的角平分线AE交BC于E

思路(2):“2”与“CD”结合,引发出三种解法

④在AC上取点F,使DF=CD,连接BF

⑤以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弧交AC于F,连接BF

⑥作∠DBF=∠DBC、∠DBF的另一边交AC于F点

思路(3)当“2”与“AC”结合,引发出两种解法

⑦延长CA到H,使AH=AC,连接BH

⑧过B点作BHBC,且BH交CA的延长线于H点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他们的探究能力有高低,探索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在合作探讨中学会倾听,学会归纳,学会反馈,使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得益彰。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5

一、以疑导入,制造悬念

“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导入新课时,设置疑点,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讲授《辛亥革命》一课时,我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这场革命对中国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

二、教学中设疑、质疑

在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用不同角度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难易适中,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不断设置疑云,是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教室的引导下,通过练习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我在讲授“洋务运动”一课时,设置了一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方面,你认为洋务运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展开,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边自学教材边思考。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创设历史问题情景

传统教学重听觉,多媒体教学,讲究视、听、触的有效结合。如果学生的思维仅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视觉、触觉有机参与,那他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弥补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还是学生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如在《罗斯福新政》一课中,我创设了以下情景模拟:假设你在1929年经济危机期间被选为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做?通过创设此类情景,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去,都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寄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历史小论文竞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6

为了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对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能做到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2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2.1 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7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究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全新的教学观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观的确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种种弊端的思想指南,是更新教育思想,解放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和根本途径,尤其在我们倡导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体式的同时,如何在探究中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意识的渗透和交融?如何在探究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探讨和共同关注的焦点,倍值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和研究。

那么,到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施展和交流的思维平台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探讨和尝试。

1、在引导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

现代化的教学观点认为:学生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应该是一个个有特点,有灵性,能发现问题、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者和探究者。不过,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者和发现者,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这个环节一旦失控,学生的探究势必是平野放马,一盘散沙,一发而不可收拾,探究式学习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的引导激趣至关重要。只有创设饶有兴趣的探究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才能用我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学生才会有个性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闪现。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针对“消逝”一词创设如下话题,借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①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②今天的她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消逝呢?③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罗布泊吹起悲恸的哀歌吗?……一连串如此饶有兴趣的话题,势必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使学生欲罢不能地带着这种神奇悬念的召唤,带着这一个个谜团,深入到文本的探究与发现中去,在刨根问底中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顺其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氛围推向高潮。

2、在探究中善待学生的求异思维

根据现代化的教学观点可知:学习过程是由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一个思维活动,学生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自主能动者和个性发现者。因此,我们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务必善于发现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能武断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去构思和设想:菲莉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那位“穷叔叔”,如果是乔装改扮的,用来迷惑他们势利的眼睛的呢?假如于勒叔叔认出他们,而菲莉普夫妇能与他相认吗?如果菲莉普夫妇遇到的是一位貌似叔叔的富翁时,他们又会闹出一番怎样的笑剧来呢?并且以此为话题,指导学生续写本文的结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很高,个性的灵感与思维的火花在彼此的碰撞中迸发出异彩纷呈的光芒。学生们编写的故事很有个性,喜剧、悲剧,皆令人啼笑皆非,非常吻合本文的思想主题,完全符合课文的情感节拍,练笔很成功,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化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技能,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教学共赢”。

3、在想象中放飞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8

当然,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展。可是,一旦给老师披上神秘的外衣,把老师看成真理的化身,智者、能者的体现,那就和“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我班级就有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家长的话,但是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言听计从。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创造性,无进取心,将会成为“师道尊严”的牺牲品。

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

2 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理接触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生,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应加倍爱护。俗话说:“越是干旱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越是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的照耀,越是得不到尊重的人越需要别人的尊重”。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9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个体。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优劣,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等了然于心。然后,依照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使组内个体情况保持合理的差异,组间情况基本一样,具有可比性。从而有利于组内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撞击,产生新的思想。进而为进行组间交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教师本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或自成一组,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起到激发和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 选择恰当的探究主题,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主题内容本身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来加以确定,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都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问题与讨论、家庭小实验等都可以有选择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课题时,我利用教材中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了12个问题,先让小组合作学习,后抽签,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一个代表回答其成员补充),这样效果好。有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结构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和重组,这样能教学内容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主题。主题本身要有教育价值,要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在学习课题《常见的金属材料》时,我以《废旧金属收购站的金属调查》为小组合作内容。有时,即使很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督促,设法记忆,并事先告之:两组之间互相检查,每个人必须被查也必须检查对方,根据错误积分,当堂公布小组成绩。这样的组内、组间合作,学生异常积极和兴奋,而且效果好。

三.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总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的。因此,在应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教师首先营造好合作学习的氛围。设置好一系列驱动型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然后,向小组进行问题任务的分配。这时,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1.小组之间任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分配到小组间的任务相同或相近可以让学生在同一尺度上学习,对相同或相近问题都有体验,便于组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2..小组内任务具有关联性的原则。为了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实现合作的有效性,分配到组内的问题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难度要适当,要具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性。使问题任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让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思,有事可谈。

四.巩固总结,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根据实践得出的对合作学习中的粗浅认识。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工作要求,赋予了更多的创新性。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建设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相信它必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明国.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J]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例10

一、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专科生、本科生的教育,它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生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重要途径之一。同志曾经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措施的实施,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把参加科研活动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又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难以仅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还应开阔眼界,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抓住科技进步的关键,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产学研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和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生产、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

(一)制定校地科技合作运作机制

由学校主管科研教学行政部门制定校地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如运作模式、过程管理、项目经费管理、成果鉴定和分享等。

(二)组建各专业应用研究机构

根据国内外各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成立各专业应用研究室,从事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优秀软硬件平台的引进和推广、科研生产项目引进与研发。

(三)建设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以课程实验室为基础,以网络方式组合校内外专业资源,开展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实用技术培训、加工产品等

(四)以优秀研究生为主体,成立专业领域协会,定期开展专业方面实用技术的推广宣传、学术讨论、技术培训等活动

(五)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网站,通过校园网开展专业技术咨询、课程教学讨论和资源共享等活动

(六)派研究生在校外产学研基地结合项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七)参与导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八)联合共建国家、省部级及各类软件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

(九)校企合作,人员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企业的部分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双方充分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效果

(一)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研究生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验证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思路,从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和时间进入实践领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途径,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生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进行实践学习,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不同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