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业决策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37

创业决策分析

创业决策分析例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剧增,就业日益严峻,一些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途径、新形式。为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新形势,除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外,还应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分析外部机会和威胁,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本文将应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以及所处的各种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以期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提供帮助。

一、SWOT分析法

SWOT(斯沃特)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分清利弊的方法。SWOT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缩写。其中S和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的自身条件,O和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SWOT分析要求正确识别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明确发展方向,并找出主体实际情况的差距和不足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优势(S)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是一个知识和智力都相对密集的群体,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最大的优势是知识资源, 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除此之外,大学生普遍还有如下优点如: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些东西一点即通,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易接受新鲜事物;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思维普遍活跃,不管是敢不敢干、至少是敢想;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等等。

2.大学生创业的劣势(W)

缺乏经验和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大劣势。除此之外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对市场预测过于乐观;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易于放弃等等这也是大学生初创业的劣势。

3.大学生创业的机遇(O)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好机遇,当前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对应届大学生创业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免息的小额贷款等等。

4.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威胁(T)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人才市场,人才需求趋向饱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存在触及不到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这对于刚走出校门还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创业威胁。同时个人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等都是潜在的威胁。转贴于

三、大学生创业SWOT战略决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创业本身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挑战,SWOT分析为当代大学创业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1.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战略)

在大学生创业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丰富、专业强、悟性高,易接受新事物的优势,利用好国家政策大好机遇,选择投资较少、专业对口的项目着手创业,从而带动就业、为当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2.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0战略)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劣势,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克服劣势,利用国家的有利政策,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先进入对口的企业中进一步的锻炼自己、完善自我,增长经验和知识,为下一步的创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3.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

大学生在创业决策时要对不利环境深入分析,尽量回避创业威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敢于挑战威胁、超越自我,充分发挥知识丰富、专业性强的优势够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4.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

大学生面对自身存在着不足,同时外部创业环境也不是很理想,在最不利的创业情况下,应该“识时务者为俊杰”,大学生应克服自身的劣势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暂时选择延迟创业,采取“先就业再创业”,在社会大熔炉中逐渐成长,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达到自我的最优规划,才能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通过SWOT分析,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提早规划自己的创业梦想,并努力珍惜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客观的决策,选准“落脚点”创出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彦军:基于SWOT模型的大学生创业分析研究[J].北京教育,2008(1):66~67

[2]李 雨 丁慧珍 叶 昊: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消费导刊,2008(2):204~205

创业决策分析例2

1.财务管理观念急待更新

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我国企业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企业领导投资分配行为的传声筒和计算器,执行着资金供应后勤部的功能,表现为参与管理程度低,信息利用水平低,决策建议质量低等“三低”状态。这种状态长期影响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向新型化演进。作为管理企业价值流的职能机构,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最能发现和利用管理信息的部门。在所有发达国家,财务信息系统一直处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与生俱来的“忍耐性”和“承受力”(由国家财政兜底),使企业财务及财务主管部门养成了对信息管理利用的一种麻木状态,麻木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习以为常,不正常的状态成了常态。国有企业的理财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太大的差距。我国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深刻而紧迫的认识,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要有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财务管理的视角和重点要转变

由于传统体制下,产值、产量、利润一直是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是企业领导关注的重点,而且企业领导班子中,生产型、技术型往往居多,经营管理型甚少,这种现状往往导致企业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他们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生产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在认识上至今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其中又以重利润、轻资金的倾向表现最为突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举例来说,假如企业账面有当期盈利100万元,而同时销售回笼的资金不是100万元,甚至大大低于100万元。也就是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这类情况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观念更新。

3.合格理财人才短缺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并不缺人,编制经常是满的且常常超编。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与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表现出巨大的反差。企业财务部门人数多人才少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财务会计、懂企业管理软件的人才尤为稀缺,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企业财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新毕业的学生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如果这种人才格局不改观,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纸上谈兵。

4.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包括在企业中实行信息管理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全部循环实现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化管理。目前在我国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运用财务软件的也是少数,这种状态必须抓紧转变。因为这个环节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链条上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关系到我国企业是否能实现精益生产、清洁生产、准时定制生产,关系到与现代生产方式接轨的水平。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必须十分珍惜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抓紧改变企业粗放经营、拼资源、拼环境的现状,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必须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方式,必须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武装起来,使企业拥有从价值角度精准配置资源的能力。

二、对策研究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着行为,创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是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是管理创新的重大举措,这个转变首先要从观念开始,从领导开始。具体包括:

(1)确立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要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运用能全面反映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形态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对企业务方面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由财务管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价值流信息是全覆盖、全量化、全流程的信息,有助于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确立了价值流信息的主导地位,摆正了价值流信息与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产量信息、质量信息、技术信息等信息流的关系,纲举目张,既能对企业营运状况作定性分析,又能作定量分析,既把握了资金、成本、利润等核心指标的发展变化,又能透视企业发展诸方面的问题,能全面准确地抓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走向,作出正确的决策。

(2)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清醒的财务管理追求的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状态下的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转的视角而展开的管理,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如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作状况来考虑。如前所述,高额的账面利润可能掩盖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实情,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现金流量不足造成的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对市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技术、商誉、知识产权等多维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各个环节利润的考核,确保资金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体制,现在决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素要多得多,战略意识要求要高得多,核算范围要大得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要高得多。

(3)确立财务风险观念。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逐步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市场风险。这就要求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确立风险意识,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条件下麻木疲软的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而企业的一切方面的损失最终将表现在企业财务风险上。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须增加销售、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建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运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营销、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和加入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4)确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是知识信息资源的载体,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的素质和战略发展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从制度建设和资金安排上抓紧改变人才素质结构低下的状况,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特别是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2.建设现代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理念现代化,二是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这是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不知难以有为,先知则可先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抢占先机是企业登上市场制高点的主要攻略。抢占先机,首先,企业必须拥有抢占先机的信息来源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手段和能力,方可做到先知、先觉、先行。企业的信息流的主体是价值流,是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大规模的规范数据集合,将这些信息及时制作成企业的知识财富和决策依据,传统的手工工具已力所难及,在全球信息化、市场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敏捷度,还可以带动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上台阶和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

三、建设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组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原则应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依据,全力以赴,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目标服务。根据这个总原则,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应确立以下思路:

1.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总架构

财务管理从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不论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除高度重视市场、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的ci形象、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抓住财务管理这个纲,就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带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只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体系的中心位置上,才能正确组建企业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首先,要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将财务管理突出出来并加以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紧密相关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以精准为本,核算原则通行天下,工作流程规范一统,其原始单据的收集、整理、记录、登记和编表等都有一个法定模式。财务管理则不然,它目标明确但方法不拘一格,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其价值管理的观念要深入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其运筹的立足点、管辖的深度和广度涉及到企业的全局,关系到企业长远的战略利益。所以说,财务管理虽然是从会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但其战略意义比会计管理要深远得多,工作要求也高得多。明确了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上要重点建设好财务管理部门,这是一项爬陡坡、上台阶,开创性很强的工作,要从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专业人员、工作条件、制度规章、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优先安排,迅速改变我国许多企业财会不分、以会代财、财务管理落后的现状。

其次,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是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费用和支出。成本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但那只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小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是直线式、加减式的成本思维,缺乏战略意识。降低成本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减少。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费用支出及那些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战略性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只有给财务管理以中心位置,其战略策划的功能才得以发挥。

再次,明确的财务管理中心地位不是要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而恰恰相反,是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至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的有效配合。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财务管理的精准特征会有力促进其他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的量化,使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总之,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调控,其他管理工作也是盲无目标。

最后,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全身运动,决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有人片面地认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这是狭隘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所能解决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可引导企业的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个方面和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大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无疑给企业财务部门带来了压力,财务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做好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谋。

2.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和内容创新

现在,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例如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的组织机构及需求、知识经济还有信息技术及其对企业流程的影响等,而所有这些变革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企业进行转型,企业的指向将更多地注重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以往,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都还在采用“闭门造车‘式的理财方式在一个狭小的视野里被动地进行财务管理。今天,他们在企业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却起着先遣队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在变成由电脑控制的”雷达站“,对外监测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内监控着企业的运营状况,并且信号和指令,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将学会利用其在财务策划上的优势,作为商业竞争中的有利武器,财务主管们正在意识到,若想在战略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学会如何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再由知识变为经营决策,付诸行动。这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遭遇的全新的挑战。面临新的挑战,要使财务部门充当企业”雷达站“这一角色,必须重构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和内容。

在未来的几年里,财务部门要实现三个最重要的转变:由交易处理和相关财务报告处理、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建立灵活有效的财务系统,转变为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财务和相关商业风险和机遇以及帮助营运单位进行商业计划、行为基础管理、会计、分析等工作,管辖范围扩大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据有关部门对200个跨国公司的调查反馈,可以看出现代一流企业内衡量财务工作的标准发生许多变化:

(1)财务工作的导向由单一的利润导向转变为价值、现金流量、利润三维导向。

(2)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量由处理交易向为企业提供预测转换。

(3)财务部门的职能由生财、聚财、用财等单一理财职能向理财、筹划、预测、决策的多功能方向转变。

(4)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由传统的报告驱动、法定程序、领导指示、上级文件向决策导向、协商、沟通、咨询转变。

(5)财务部门的工作特点将趋向前瞻、快捷、更讲求时效的方向发展,更重视信息和客户的满意程度。从上述变化中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要满足新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奋斗目标,以前瞻的姿态,迅速转变观念,全面调整和充实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工作重点和内容,实现工作目标和内容创新,主动积极、广泛深入地收集和分析企业内外的有关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要确立两大重点:

(1)市场营销分析系统。传统体制下,企业以生产为本,企业运作状态和资源配置呈纺棰形,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是产品成本和寻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状况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运作状态和资源配置呈哑铃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遭际所形成的信息隐含着企业生存状态和决策的宝贵资源,必然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首选。在建设经营决策型财务信息系统中,要优先设立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工作手段、工作制度。

创业决策分析例3

1.财务管理观念急待更新

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我国企业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企业领导投资分配行为的传声筒和计算器,执行着资金供应后勤部的功能,表现为参与管理程度低,信息利用水平低,决策建议质量低等“三低”状态。这种状态长期影响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向新型化演进。作为管理企业价值流的职能机构,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最能发现和利用管理信息的部门。在所有发达国家,财务信息系统一直处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与生俱来的“忍耐性”和“承受力”(由国家财政兜底),使企业财务及财务主管部门养成了对信息管理利用的一种麻木状态,麻木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习以为常,不正常的状态成了常态。国有企业的理财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太大的差距。我国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深刻而紧迫的认识,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要有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财务管理的视角和重点要转变

由于传统体制下,产值、产量、利润一直是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是企业领导关注的重点,而且企业领导班子中,生产型、技术型往往居多,经营管理型甚少,这种现状往往导致企业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他们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生产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在认识上至今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其中又以重利润、轻资金的倾向表现最为突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举例来说,假如企业账面有当期盈利100万元,而同时销售回笼的资金不是100万元,甚至大大低于100万元。也就是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这类情况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观念更新。

3.合格理财人才短缺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并不缺人,编制经常是满的且常常超编。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与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表现出巨大的反差。企业财务部门人数多人才少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财务会计、懂企业管理软件的人才尤为稀缺,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企业财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新毕业的学生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如果这种人才格局不改观,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纸上谈兵。

4.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包括在企业中实行信息管理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全部循环实现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化管理。目前在我国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运用财务软件的也是少数,这种状态必须抓紧转变。因为这个环节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链条上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关系到我国企业是否能实现精益生产、清洁生产、准时定制生产,关系到与现代生产方式接轨的水平。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必须十分珍惜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抓紧改变企业粗放经营、拼资源、拼环境的现状,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必须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方式,必须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武装起来,使企业拥有从价值角度精准配置资源的能力。

二、对策研究

创业决策分析例4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逐年扩招,致使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也在成上涨趋势。由于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往按部就班的就业已不能满足我们的就业需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科学的发达、技术的进步,城市内下岗大军不断涌出,这一系列的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们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之下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家发展,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创业型人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来破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

2 研究方向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业困难,主要表现为自主创业比例相对较少且成功率低,本文将对此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剖析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业困难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3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生创业困难原因分析

3.1 自身能力相对不足

创业指的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对于就业来说,创业更加困难,高职高专生充满活力和激情、敢于拼搏和冒险,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认知,这是他们创业的优势。但也有很多壁垒:首先,知识构架较为单一,认知面非常狭小;其次,极具缺少社会经验,特别是缺少创业经验及社会实践,考虑的问题往往会非常简单化、思想化,会导致在项目选取、规划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及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方面产生一定的困难;最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特别是欠缺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功亏一篑的情况较多。

3.2 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近些年,即使政府部门不断出台很多诸如政策扶持、社会保障、小额信贷等加快就业创业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不太完整,可操作性不高,特别的部分正则总的建议出来后,对具体可供运行的操作方法和细则比较欠缺,会产生部门之间彼此推诿的现象,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因此对高职高专升就业创业现象的关注程度往往只是言语上比较多,落实到行动上比较少。这种情况会导致有志创业的高职高专生长某种层面上很难发现相应的帮助政策。

3.3 创业资金相对比较短缺

通过高校调查,高职高专生一致认为创业最困难的就是资金不足。资金是高职高专生创业时面临的巨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自主创业。现在即便已经出台了激烈帮助高职高专生创业的小额贷款政策,但真正体验到小额贷款政策优惠的高职高专生少之又少。原因如下:第一,高职高专生对贷款优惠政策不够清楚,政策太过于宏观,借贷门槛相对比较高;第二,办理贷款手续很复杂,如办理小额贷款一定要先进行失业登记,这遭遇到几乎全部准备创业的学生们的强烈排斥,欠缺客观性和有效性,让大学毕业生感到刚毕业或刚创业就登记失业,心理上很难接受,更关键的是创业本身就是生存性创业及机遇性创业,而毕业生创业基本都是属于机遇性和发展性的创业,将其定位成失业群体,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3.4 教育引导疏漏与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欠缺,特别是在创业教育上面师资力量的欠缺,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的成长。目前,我国所有高校为了更全面地进行创业教育,也许会让其他和创业有关的教师代课,这些老师大部分参加过短期的创业教学培训后,就开始上岗教科,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不能把理论及实践等知识重点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致使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

4 应对措施

4.1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改革模式

学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可以在创业教育的学科领域中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并用心指导和帮助高职高专生的自主创业,给高职高专生创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出做出努力。在学校里,对高职高专生实施创业教育实际是一种修养和素质的教育体现,创业教育毕竟可以呈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且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创新的教育方式,培育高职高专生对创业的兴趣。另外,创新认知及创业技能的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在实施创业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应当加开与创业有关的实践经验及创业型的讲座,用以强化自主高职高专生对创业教育的记忆。如在老师重点讲创业学科的同时,适当组织当地部分较为有名气的企业家未高职高专生做讲座,来交流心得体会,以及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难关和解决困难的等等;学校利用实施各种各样的模拟创业,让高职高专生融入明白真实创业的全过程,如某学校开设的模拟炒股及模拟企业经营的校园实践活动,这就是为了增加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指导和扶持的呈现方式。

4.2 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新精神

对高职高专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理念灌输,是最能体现和激发学生各种潜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利用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等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支持学生善于研究、探索和实践。对高职高专生进行创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创新和创业有更全面的全新理解,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创新对创业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对创业的憧憬和热情,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最终提升创新思想和能力。

4.3 参与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

通过创业实践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创业认知的过程中,一般不会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联系,通常会缺少对社会和企业的参与,没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方式也相对比较封闭,使得创新认知缺少可靠性、高效性及针对性。希望高校将于企业方面能有更加全面的合作和规划,扩大创业实践活动的领域,使校企模式的创业活动更加有效。推广“体验式创业”,让想要自主创业的学生去中小型企业中去亲身感受创业的过程,这是对创业认知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的 最好的方式。

4.4 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政府职责

创业决策分析例5

二、企业网络能力对不连续性技术新战略决策作用分析

基于马刚对企业网络能力内涵的界定并结合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本文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提升、保持竞争优势与其他行为主体建立战略关系,获取分享、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协调内外部关系,以及协同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

1.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扫描作用分析

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机把握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企业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有关新技术信息。

企业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技术扫描的信息价值。技术扫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源于企业所掌握的相关技术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常规媒体来获得相关的技术信息,但得到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和普遍性,信息的价值含量低。企业社会资本是获取外部环境具有较高价值信息的基础,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扩充了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人际交往频度。由此可见,常规媒体起“周知”作用,而人际交往则起“相信”作用,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不连续新技术可靠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信息的失真程度。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社会资本存量。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识别外部网络中的潜在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对其相对竞争优势、信誉和价值观的评估以适当的网络模式与之建立和发展战略关系;其次基于共同的或相近的组织文化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对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从网络中的其他行为主体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不连续技术信息;最后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协调管理现有的网络成员和新加入成员,通过关系的管理,可以增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程度,各成员在基于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更愿意增强自身技术信息资源的贡献。

2.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轨道跃点选择作用分析

通过对技术发展的跟踪扫描,当新技术的威胁被确认后,企业必须尽快地锁定技术轨道跃迁空间与跃迁时机。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影响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并最终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空间。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吸引在原有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成员加入现有网络,同时,对现有的网络成员进行调整,剔除已伤失技术创新相对竞争优势网络成员,而后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对更新后的网络进行协调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来影响技术环境中的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进而影响到企业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空间是由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共同决定的。

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获取的精准程度来影响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当新技术性能低于现有技术性能,而且新技术效率也低于现有技术效率时,企业只能采取观望态度,因为新技术和产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当新技术还没有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时候,盲目地进行技术跃迁只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创新失败风险;当新技术在技术性能还没有超越现有技术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较高的技术效率,企业应该在对技术性能和技术效率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跃迁时机进入新技术轨道,是否在这个区域进行轨道的跃迁将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

3.企业网络能力对新技术和能力获取作用分析

当企业完成了对技术轨道跃迁点的选择后,企业必须尽快地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来获取新技术。

合作联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策略中的最佳选择。合作联盟方式可以使得企业在缺乏新产品开发技术的时候依靠同盟伙伴的互补性资源的支持顺利进行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研发,以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和能力获取的其他三种策略――企业主体内部研发、收购或兼并、组建独立机构或者部门研发相比,合作联盟不但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及时地获取到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所需的新技术和能力,还能减少企业研发的成本投入,使企业与其战略伙伴共同面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提升合作联盟的效率,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合作联盟策略。虽然合作联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策略中的最佳选择,但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外部网络中的潜在合作伙伴,并以适当的网络模式与之建立战略关系;内外部协调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协调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从网络成员那里获取到相关资源和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对网络成员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增强各成员之间的交流程度与自身资源的贡献度。

三、结语

企业网络能力在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中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那就是通过作用于企业社会资本提升技术扫描的信息价值来确保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机把握和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加之企业网络能力在资源与能力获取方面的优势,确保了对技术轨道跃迁空间的准确把握,有效降低了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同时还使得企业在新技术和能力获取策略上更加倾向于合作联盟。本文只是引入变量企业网络能力,定性地探究了其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的影响,还缺乏定量方面的分析,毕竟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但企业网络能力终究扩充了企业的资源基础,为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拓宽了决策空间。

参考文献:

[1]Hamel,G..Leading the Rev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30~45

[2]张锡林等:交易费用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12~13

创业决策分析例6

二、企业网络能力对不连续性技术新战略决策作用分析

基于马刚对企业网络能力内涵的界定并结合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本文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提升、保持竞争优势与其他行为主体建立战略关系,获取分享、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协调内外部关系,以及协同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网络能力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

1.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扫描作用分析

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机把握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企业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有关新技术信息。

企业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技术扫描的信息价值。技术扫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源于企业所掌握的相关技术信息。企业可以通过常规媒体来获得相关的技术信息,但得到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和普遍性,信息的价值含量低。企业社会资本是获取外部环境具有较高价值信息的基础,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扩充了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人际交往频度。由此可见,常规媒体起“周知”作用,而人际交往则起“相信”作用,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不连续新技术可靠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信息的失真程度。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社会资本存量。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识别外部网络中的潜在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对其相对竞争优势、信誉和价值观的评估以适当的网络模式与之建立和发展战略关系;其次基于共同的或相近的组织文化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对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在互信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从网络中的其他行为主体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不连续技术信息;最后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协调管理现有的网络成员和新加入成员,通过关系的管理,可以增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程度,各成员在基于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更愿意增强自身技术信息资源的贡献。

2.企业网络能力对技术轨道跃点选择作用分析

通过对技术发展的跟踪扫描,当新技术的威胁被确认后,企业必须尽快地锁定技术轨道跃迁空间与跃迁时机。

企业网络能力直接影响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并最终影响技术轨道跃迁空间。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吸引在原有技术创新方面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成员加入现有网络,同时,对现有的网络成员进行调整,剔除已伤失技术创新相对竞争优势网络成员,而后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对更新后的网络进行协调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来影响技术环境中的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进而影响到企业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空间是由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对不连续新技术情形把握的精准程度共同决定的。

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获取的精准程度来影响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技术轨道跃迁时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技术扫描获得的新旧技术性能与技术效率信息,当新技术性能低于现有技术性能,而且新技术效率也低于现有技术效率时,企业只能采取观望态度,因为新技术和产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当新技术还没有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时候,盲目地进行技术跃迁只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创新失败风险;当新技术在技术性能还没有超越现有技术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较高的技术效率,企业应该在对技术性能和技术效率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跃迁时机进入新技术轨道,是否在这个区域进行轨道的跃迁将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

3.企业网络能力对新技术和能力获取作用分析

当企业完成了对技术轨道跃迁点的选择后,企业必须尽快地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来获取新技术。

合作联盟是企业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策略中的最佳选择。合作联盟方式可以使得企业在缺乏新产品开发技术的时候依靠同盟伙伴的互补性资源的支持顺利进行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的研发,以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和能力获取的其他三种策略——企业主体内部研发、收购或兼并、组建独立机构或者部门研发相比,合作联盟不但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及时地获取到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所需的新技术和能力,还能减少企业研发的成本投入,使企业与其战略伙伴共同面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

创业决策分析例7

创业板市场主要支持处于成长期早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在技术、市场和管理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经营业绩不稳定,退市风险高,股价波动大。投资者在投资这类企业时,面对的风险较主板市场大得多。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主要是中小科技企业,科技是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分析这类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投资者所面对的风险性质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这类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低。在这样的格局下,研究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对中小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对提出适宜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必要的。

一、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内涵及表现

科技型企业在成立和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对于技术的探索、研发和产品试制等活动,因此,创业板中小型科技企业首先是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一旦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运营,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其先进性,可以为创业板科技型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技术不确定性也是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技术不确定性是指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结果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非概率型的,创新企业通常并不能确定在所进行的诸多研究开发领域中新的技术突破将在哪一个方向以何种速度开始。

一项科学技术从研发直至开发出产品,并进入市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见图1。

技术化是技术向产品转化的第一步,是由纯基础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过渡的过程;产品化是指比较成熟的技术向样品生产这一过程;商品化是指通过科研与生产的融合,实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是科技成果上市交易的产物。

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一项技术从科学原理到完全应用于生产,中间要经历多个层次产品,每个层次产品都是在前一层次产品基础上完善的,是前一层次的科技产品生产的继续,目的在于使科学转化为技术,并使技术接近生产,使之成为成熟的生产技术[3]。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表现在:(1)技术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科学基础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2)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不确定的,很多原理和理论往往只能用于基础研究,而且在实际的转化中,也难以把握技术的最终运用方向,另外,技术本身可能因成熟程度不够而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3)技术研发成功的时间也难以确定。(4)技术能否最终研发成功也是不确定的。根据wind数据库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在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据了78%。例如,机器人(300024)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供应装备商,其拥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研发体系,以完成未来机器人市场领域的研发。从未来科技发展前景看,机器人(300024)是极具投资价值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技术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技术是涉及机械学、传感器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一门综合性高新技术,这些基础科学知识本身以及未来的发展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另外,机器人(300024)的技术研发成功率难以确定,技术研发成功的时间和结果也难以确定。因此,在创业板市场上,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是较大的。

其次是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生产阶段的任务是把上一阶段的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出新产品或实现新过程并解决大量生产组织管理问题和技术工艺问题[4]。截至2010年11月7日,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共有138家,其中制造业企业有89家,信息技术业企业30家。一般说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产生流程比较复杂,这一阶段需要生产工艺、原材料、仪器设备、生产资金和人员的全面配合。缺乏上述任一因素的支持,技术的产品化就难以成功,而且上述的因素本身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生产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

最后,市场的不确定使技术的不确定进一步加剧。一项技术的技术效果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只有等到产品进入市场后才能确认,并且市场的需求是多变的,这就使得技术有可能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新技术的“高”和“新”也是相对于其他普通技术而言的,高新技术的技术寿命是不确定的,随着时间的演进,一项高新技术就可能变为普通技术,这可能使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沦为毫无竞争力的企业。例如,柯达本是传统胶卷制造行业的老大,但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更好地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致使柯达的消费市场日渐萎缩,但是其竞争对手,如佳能、索尼、尼康等企业却后来居上,柯达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创业板科技型企业,这种问题也是存在的,如信息技术行业中的软件业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企业很难确保其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一旦出现更新更好的技术,企业将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因此,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

二、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对于中小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

(一)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决策

任何一种决策只要包含有不确定性特征,该决策总是存在风险的,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决策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然状态的出现是不确定的,二是某一自然状态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惟一能提高决策结果的方法是改善决策者的信息状况,从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化解这些不确定因素[5]。

对于决策者来说,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主要取决于:(1)决策者或决策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或结构(k);(2)信息的收集状况(im);(3)时间因素(t)。不确定性程度与决策者或决策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结构呈反方向关系,与信息搜集情况呈反比例关系,与时间因素呈反比关系。用函数来描写不确定性程度与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1表达[6]。

iu(t)=f(k,im,t)(1)

且<0,<0,<0

投资者的知识水平越高、结构越合理,创业板企业信息的搜集的越多,时间越近,则越有利于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种正确的投资决策表现在投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所搜集的信息,对个股进行合理估值,并进行合适的时机选择。但是由于中小投资者自身的限制和信息的缺乏,致使中小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对于中小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分析

中小投资者是指“投资金额较少,信息搜寻的平均成本较高,在信息不对称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非专业个人投资者”。可将中小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归结如下:第一,噪声交易者倾向。中小投资者错误地认为他们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格的特殊信息,这些信息噪声可能来自于技术分析师、股票经纪人或经济顾问的一些虚假信息,并且对这些未来信息表现出过分主观的错误看法,或者是在选择证券组合依据某种不正确的理念;第二,知识存量有限,学习成本高昂。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包含投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积累两个部分。而中小投资者在这两部分与机构投资者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第三,非理性预期的羊群行为倾向[7]。中小投资者往往被动盲从的投资,缺乏对个股投资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没有明晰的投资的策略,追随其他投资者,这种投资行为在市场上有很强的传导作用。

根据中小投资者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投资者不确定性决策的知识,可以得出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使中小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加强。

首先,中小投资者知识存量有限,学习成本高昂,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使中小投资者更难以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决策的不确定性程度与决策者的知识水平与结构呈反向关系。因为知识水平与结构是认识事物与处理信息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知识水平越高,结构越好,投资者在某一投资决策上的确定性越大,所以获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中小投资者知识存量有限,学习成本高昂,在认识事物与处理信息方面有天然的缺陷。具体到创业板投资来说,中小投资者对于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此对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估值就存在偏差,偏差越大,就越有可能在高位上买入价值低的企业的股票,因此创业板科技型企业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不确定性大;相反,机构投资者拥有相关专业人士,在知识存量和结构方面比中小投资者更具优势,因此对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估值就有可能更准确,其投资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更低。

其次,技术不确定性使中小投资者对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成本更高,致使创业板市场投资不确定更大。一般说来,不确定性的改善与相应的成本是呈正比的,不确定性程度改善的越高,相应的信息成本就越高。按照斯蒂格勒(g.j.stigler)的观点,信息成本应包括时间和“鞋底”(shoe)两个部分,前者指信息搜寻所耗费的时间,后者则是指交通成本和其他查寻费用[8]。搜寻信息更有利于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判断,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具体到创业板市场投资,即便中小投资者知道创业板投资不确定性高,风险比较大,会通过信息搜集来减少不确定性,但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创业板科技型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信息比较难以搜寻,并且中小投资者也难以对这种信息做出正确地处理,这同样会造成中小投资者的估值偏差和时机选择不准。再加上中小投资者本身有噪声交易者倾向和羊群行为倾向,这使得他们容易受虚假信息和跟风炒作的影响,其在创业板市场上的投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了减少创业板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必须加大信息搜集的力度,也就必然导致信息成本增加,但对中小投资者的财力和时间来说,这些成本增加就显得比较昂贵。因此,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使创业板市场信息在改善中小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方面作用有限。

最后,时间因素对于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投资的特殊影响。一般说来,事物的不确定性程度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减少,例如,短期决策一般比长期决策的不确定性要小。对于创业板科技型企业亦是如此,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以科技型企业为主流,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科技型产品的技术效果只有在投入市场后才能得到检验。在得到市场承认后,科技型企业才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这种市场的承认是要以时间作为前提的,中小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这种产品是否能通过或经过多久能通过市场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投资创业板科技型企业的不确定性是很高的。

创业板科技型企业技术不确定性对于中小投资者决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可以归结为图2。

三、结论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小投资者投资创业板科技型的技术不确定性通过投资者的知识水平与结构、信息搜集水平和时间这三条途径使中小投资者难以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估和时机选择,因而投资决策不确定性强。这种强的不确定性,使中小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时获利可能性减小,风险加大,中小投资者在创业板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地位。所以为中小投资者开发适宜的投资策略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玉明,吴有红,张昭贵.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风险及其管理[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18-21.

[2] 陈伟忠,陈金贤.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系统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3-26.

[3] 杜伟,魏勇.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政府激励政策安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7):50-52.

[4] 张玉明,吴有红,张昭贵.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风险及其管理[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18-21.

[5] 李腊生.不确定性决策与金融资产投资[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39.

创业决策分析例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85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

LIU Yingsheng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enterprise life cycle theory explore business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preparation,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operations, three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through on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preparation,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operations, three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of promotion strategy,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capacity, timely positioning their entrepreneurial coordinat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go the road of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life cycl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mprovement strategies

1 大学生创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但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半数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只有8.35%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很好,32.6%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一般,其它属于有潜力,较差或是没有考虑过的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受主观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所需的创业能力也大不相同。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创业阶段可划分为创业准备期、企业初创期、企业成长期和企业成熟期,乃至企业衰退期。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结合大学生创业实践,尝试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创业准备阶段:创业项目有很多选择,但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创业想法,慎重思考后组建创业团队,初步形成创业计划书。(2)企业创办阶段:大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创业项目的优先级,落实创业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明晰创业项目涉及的特色产品或关键技术,关注创业成本核算,更新创业计划书并评估创业项目后付诸实施。(3)企业运营阶段:结合创业市场反馈情况,对整个创业项目做适当的调整,确保最终方案的完整可行。

2 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否在创业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力要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学习能力:创业过程就是一个全身心学习、锻炼的过程,不论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要系统掌握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还要善于搜集信息和发现商机。

(2)沟通能力:创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业团队之间需要沟通,与供应商需要沟通,与客户需要沟通,创业融资更需要沟通。因此,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勇于面对并克服随之而来的沟通难题。

(3)决策能力:整个创业过程一开始计划要做什么,而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决策参与在里面,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交互式的决策能力可以促进创业团队互相合作,进而选择出最适合发挥创业团队特长与优势的创业方向。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贯穿整个创业过程,是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灵魂和基石,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项目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不再是仿照传统营销模式,关键在于通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等方式方法,寻求更适宜的发展路径。

3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创业准备阶段要重点提升学习能力

大学生创业不是仅凭热情和梦想就能支撑起来的,因此在创业准备期要制定一份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而学习能力是此阶段必不可少的要素,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

一是要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学习国家基本创业政策,积极主动用好创业扶持政策;学习商业模式,认识商业模式的本质,掌握创新的思路和方法,面对商机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决策;学习团队组建,掌握管理创业团队的技巧和策略,加强团队凝聚力,降低摩擦成本,优化合作氛围,提升工作效率;学习企业战略管理,掌握战略制定工具,从创业企业的愿景、战略目标制定和战略方案规划着手;学习创业投融资,掌握资金筹集、资金使用以及财务数据和报表分析等财务管理知识,并能够解决融资金融等创业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法律风险规避,了解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

二是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创业案例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钻研和学习创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大学生创业者管理经验的积累,研究性学习还要带着预见性,要让自己能够充分预见在创业准备、企业创业、企业运营等生命周期阶段的关键难点,并能够运用理论研究、分析和解决创业各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创业兴趣,塑造创业精神。

三是要学会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通过学习信息处理,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多方搜索创业信息,如创业政策、产品优势、竞争对手信息等,识别市场需求,为创业决策提供良好支撑,寻找更好的创业商机,保证创业的持续扩大发展。

3.2 企业创办阶段要重点提升沟通能力

大学生创业由于自己的下属或同事有可能是自己的同学或是师弟师妹,因此不仅要和自己的下属打交道,还要和自己的同学或是师弟师妹处好关系,他们才会更加心甘情愿地为创业的企业卖力;在市场中还会遇到同行的竞争,客户的投诉,供应商的议价等沟通事项,大学生创业者要多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身的工作,才能在创业中积累广泛的社会资源。而这些都需要靠沟通能力来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做好管理层沟通。与同事持续不断地沟通能有效地帮助创业者取得进步,能够避免员工内部的不团结和士气的不凝聚,能够预料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以便更好地促进沟通交流的效果。二是要做好客户层沟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应该站对方的角度思考创业企业经营的思路,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环境,通过良好的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去与客户沟通,建立互动式的交流方式,及时调整客户需求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要做好自我层沟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沟通关键在于自我推销、产品和服务推销,在于向他人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赢得别人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思考自己创业项目的价值和前途是什么?企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认清创业追求的应该是综合收益最大化,着重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企业运营阶段要重点提升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决策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根据主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地选择创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以及具体实施方案的能力。而大学生创业实际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事业,所以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有创新思维、无思维定势,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新方案、新目标,不断开拓新局面,创出新路子。当企业正式进入运营阶段时,就需要依靠大学生创业者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要注重决策过程中的思维创新。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多从不同角度,从多个侧面、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去考察,创新的灵感可能会自然迸发出来。同时,要善于通过打破“固有思维”去发现问题,要敢于否定过往的经验,才不至于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有失偏颇;要善于通过“质疑法”去发现问题,要敢于找出产品和服务的客观现实和主观状况,才不至于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存有遗漏。

二是重视决策过程中的方法创新。建立适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方法是一个创业企业运营的必备条件,这最终决定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是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创业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创新方法,通过专业课程知识,使用数学模型对创业企业可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企业运营给予评价并做出决策,如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数学模型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比较精确地分析、判断问题,而且能借助于计算机把大量的程序化决策高度自动化,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效果。

三是掌握决策过程中的工具创新。数字网络时代,万物互联,大数据伴随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业必须发掘决策工具其在决策不同阶段中的功能与合力,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指引大学生将创业的项目成功推向市场。如凭借计算机数字工具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直截了当地提供多个决策选择,根据成本和可操作性及取得企业成功的可能性进行比较;如监测社交网络,借助社交媒体的全球覆盖性,对外聆听关于创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对话及反馈,对内使用内部的社交网络获取整个创业企业的想法并开始实施相关协作;另外,还有很多辅助决策工具是大学生可以掌握并运用的。因此,掌握好的决策工具对大学生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意义。

总之,由于大学生创业在创业准备、企业创办和企业运营三个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提升创业能力方面不同的侧重点,但只要大学生创业紧紧围绕“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通过创业竞赛、创业实训等多种形式,大学生就能逐步掌握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及时定位自己的创业坐标,尽快走上创业之路。

基金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YR0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沈鑫泉.生态环境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5.238(12):77-81.

[2] 徐志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协同机制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8.124(3):46-52.

[3] 梁伟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创业决策分析例9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1]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苏东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性服务。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3]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4]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创业决策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1-0042-07

The Relationship of Risk Propensity an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

MA Kun-shu, QIN Rong-fang, HU Pei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d risk preference as the antecedence of risk propensity, 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 as mediat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risk propensity an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by the situational simulated survey.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risk preferences had no impact on risk propensity; (2)risk propensity positively affecte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3)entrepreneurial risk perception negatively influence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4)entrepreneurial risk perception partia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risk propensity o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Thus, it is too early to consider unusefulness of risk propensity.

Key words:risk preference; risk propensity; entrepreneurial risk perceptio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mediator

1 引言

创业者一向被视为敢为天下先的冒险者,但以特质理论为基础的风险倾向比较研究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局限,于是有学者指出风险倾向应该定义为趋向(Tendency)而非个性特质(Personality)[1, 2],并着手研究创业行为中的认知因素与创业行为过程的关系。本研究以创业决策情景模拟的方式,主要探讨了界定为“趋向”的风险倾向,如何通过个体对创业风险的感知因素发挥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谈论风险倾向无用还为时过早。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风险倾向的创业者特质研究

创业研究关注个人风险倾向(Risk Propensity)由来已久,源于特质理论的比较研究暗含着如下假定:创业者具备独特的个性特质,而且这些特质是可识别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3]。

早期研究从概念到量表都将风险倾向视为稳定的个性特质,并以此刻画创业者。但研究结果却很难达成一致:一些研究认为创业者和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存在差异[4],另一些研究则发现无法就风险倾向做出区分[5]。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莫衷一是。

至于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学者们则各持己见。有学者质疑风险倾向的测量,认为现有测量不统一,而量表的差异产生了调节作用,导致研究结果各异[6]。还有学者认为,创业者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行为而不是静态的个性特质[7, 8],而且个性特质也难以对未来的行为做出预测[9]。总的来说,早期的风险倾向研究基本局限于特质理论,并将其作为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因素之一,也没有将其与创业行为联系起来。

2.2 风险倾向与创业行为研究

随着研究对创业行为的关注,风险倾向对行为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研究的兴趣[1]。但风险倾向与创业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如同之前特质研究一样结果各异,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1)一些学者认为风险倾向确实对创业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个人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风险选择行为的不同,由于风险倾向不一致,高风险倾向的个体在创业决策时,往往选择高风险的创业[10]。该观点进一步细分:①风险倾向不直接作用于决策,而通过风险感知这一因素产生影响[1],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的作用完全藉由风险感知中介[2];②风险倾向直接对风险选择产生影响,并不藉由风险感知,因此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是直接作用而不借助风险感知[11]。

(2)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以上观点,他们对风险倾向与创业行为决策的关系持否定态度,认为基于特质理论的风险倾向无法对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别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难以对创业者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12]。同时,研究还指出个人的风险倾向也不会对感知到的创业风险产生影响[13]。因此,个体的风险倾向对于整个创业决策过程来说是起不到影响作用的。

2.3 风险倾向的定义与测量

回顾目前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研究对风险倾向的定义和使用测量也不相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研究所采用的主要定义和测量见表1所示。而风险倾向定义与测量的不一致有可能是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3 研究框架建立与研究假说

回溯创业研究历程,由于基于特质理论的比较研究诠释力明显不足,因而转向创业认知与创业行为方向[7],认为个人的感知更能够解释创业行为决策。而创业领域关于创业行为决策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风险倾向和风险感知展开,几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复杂关系。

文献回顾可看出风险倾向的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为了说明存在差异的原因及二者关系的本质,本研究首先基于Sitkin和Pablo构建的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1],以利于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为目的,将“风险倾向”定义为基于过去累积而形成的行为的“趋向”[2],而并非之前饱受诟病的“个性特质”的界定,并以风险偏好作为风险倾向的前导变量,创业风险感知作为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的中介变量,重新审视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如图1所示的风险倾向和创业决策的整合研究模型,并对研究框架的确定进行详尽分析阐述。

3.1 创业风险感知与创业决策

不少学者都认识到感知(Perception)等一些认知因素在创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alich和Bagby指出风险感知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参与到高风险的创业行为[2];Sitkin和Pablo也强调忽略风险感知会阻碍其在创业研究领域的解释力[1]。

关于风险决策的研究,经济学理论假定:对于同样的决策场景,个人感知到的风险程度是类似的。该假定基于人是完全理性的,而随后的行为研究对“理性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由于时间、能力等因素的种种限制,个体无法获得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而且个体解读信息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对风险的感知和判断也各异[14]。对同样的情形进行判断,有一些人认为是十分冒险,然而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采取冒险行为的个人感知到的风险较未冒险的人来说更低[13]。

创业决策面临着更多的新颖性和更高的不确定性。决策者显然更难以实现所谓的“完全理性”,无法在决策前对创业相关事件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只能凭借个人的主观感知来进行判断。前已述及个体的感知、判断存在差异,创业者很有可能感受到的风险较少,相应做出的判断比非创业者更积极,而其他人往往认为有着较高风险[2]。因此基于风险感知与决策的研究也就相应存在如下前提假定:个体对创业风险的感知是不一致的[15]。

再者,基于特质理论的风险倾向研究,其基础假定是创业者具备高风险倾向。这恰好意味着:个体首先要对创业风险的程度做出感知。如果感知本身就存在差异,那么影响其创业决策的可能并非是个人具备的风险倾向,而是风险程度的感知。有调查指出约2/3的高科技创业者认为自己没有冒险[16],原因是他/她没有充分感知到创业的风险。个人创业,可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冒险行为。换句话说,风险感知,而非风险倾向,对个体为什么进行创业做出解释[2]。

再根据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决策者在高风险感知与低风险感知的决策选项之间选择时,决策者的首选是低风险感知的决策选项,而感知到较高风险的人则会拒绝冒险行为。因此,对于个体来说,感知的创业风险越低,越有可能采取创业行为,因此得到第一个假说:

H1 风险感知与企业创业决策存在负相关关系。感知到创业风险越低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3.2 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关系

前已述及高风险感知导致保守决策,低风险感知导致冒险决策。有学者却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指出即使个体感知到更高风险,也不一定会做出规避风险的保守选择[17]。就创业者来说,做出冒险的创业选择不仅受到个人感知到的创业风险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人风险倾向的影响[1]。

由于风险倾向的特质研究结果稳定性有待商榷,且在行为研究中很难概念化,不易测量,导致其作用缺乏有力支持[1],如何界定风险倾向就尤为重要。近来不少学者都提出关于行为决策的研究应该将风险倾向视为“趋向”而非“个性特质”[1, 2]。因此,以下述及的风险倾向皆界定为个人对冒险活动的行为趋向。基于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1],风险倾向受到个人风险偏好的影响,个人行为受制于个体本身的风险偏好[18],且风险倾向与风险偏好保持着一致性。因此得到如下假说:

H2 风险偏好和风险倾向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险偏好越高,风险倾向也越高。

风险倾向作为风险行为的决定因素,非但影响着行为决策,甚至还影响到对决策情景的感知,尤其是在新企业创建的情形下。同时有研究指出风险倾向高的创业者更倾向于选择风险高项目创业[11]。根据创建企业行为的高风险性,可以推论出如下假说:

H3 个体的风险倾向与企业创业决策正相关。个体的风险倾向越高,越有可能创业。

之前研究对风险倾向中介作用的探讨都认为其作用通过风险感知被完全中介[2]。但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1]强调了风险倾向在创业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感知风险与实际行为都有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的作用并不会被创业风险感知变量完全中介,本身也会对创业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创业风险感知只是部分中介了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的作用。

H4 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的影响作用有一部分由风险感知予以中介。

4 研究方法

4.1 背景材料

问卷采用情景模拟方式,参考Simon等人[13]和Keh等人[14]使用的文字材料,以发现创业机会后的创业决策情景作为决策背景,请外语系英语专业研究生和从事创业研究的博士进行英汉和汉英的多次转译,形成中文版材料。接下来的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中,请受访者阅读文字材料并结合受访者反馈调整了个别语句,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问卷指导语告知被试需要把自己视作当前创业场景中的创业决策者,当发现创业机会后,对创业的风险进行感知,并就此做出创业决策。

4.2 变量的测量

(1)风险偏好的测量

采用Hsee和Weber设计的风险偏好水平问卷,并按照风险偏好指数(Risk Preference Index,RPI)的计算方法进行计分[19]。问卷分为获益情景和损失情景2个部分,每个情景下各设置有7次选择,每次选择有保守方案和冒险方案两个选项备选。对应每次选择,备选项保守方案中的获益或损失值相应设置7水平的变化,而风险方案在获益和损失情景下各自都保持不变。要求被试每次选择时在保守方案和冒险方案两个选项中选择其一,共选择14次。2种情景分别计分,计分方式都相同:起始点的RPI值为1,被试每选择一次冒险方案,其RPI值增加1分,每个情景的得分值范围为1到8分(如:被试在获益的7水平上都选择冒险方案则得到1+7=8分,如果被试都选择保守方案则仅得到起始分1分)。同时,如果被试的反应不合逻辑(比如,一定会获益值较小的情景中选择保守方案,而在获益值增大时选择冒险方案),该问卷则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最后将2部分得分加总得到总的RPI值,作为衡量被试风险偏好水平的指标。

(2)风险倾向的测量

如前所述,对风险倾向的界定不再是基于特质理论的基础,而是以“趋向”作为个体的风险倾向定义,因此研究相应采用Sitkin和Weingart开发的适于管理决策问题研究的风险倾向测量[2],一共5个题项,采用的是10分制的Likert量表。

(3)创业风险感知的测量

创业风险感知测量采用在众多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量表[13]。要求被试结合创业场景,对拟创业企业进行风险感知与评价。该量表采用10点Likert量表,按照10分制进行计分,1代表风险程度最低,10代表风险程度最高,量表一共5个题项。

(4)创业决策的测量

创业决策测量是根据Simon等人研究所用量表[13]。采用10点Likert量表,按照10分制进行计分,在创业决策量表中,1代表创业可能性最低,10代表创业可能性最高,量表共4个题项。

大规模调查前做了量表的test-retest检查,使题项都符合内部一致性的信度和再测信度要求。再请一些企业管理者、创业者以及大四与硕士三年级的学生详细检查各题项,对个别题项做了语意调整,使其更易于理解。经过修订后形成了最终量表,故具有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

4.3 被试样本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江苏、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收集数据,样本为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及部分大四和硕士三年级学生(后几者为潜在创业者)。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72份,剔除明显漏填、错填问卷后,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为89.34%。其中来自企业的管理者、创业者占71.19%,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占28.81%;男性占56.32%,女性占45.68%;年龄基本集中于25~44岁之间,与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4.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工具包进行统计分析。

5 分析与结果

5.1 信度、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量表信度进行可靠性检验,风险偏好指数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为0.768,其他测量量表的相关指标见表2,均符合信度检验的要求。再对变量的效度进行检验,对风险倾向、创业风险感知和创业决策的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KMO值见表2,都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5.2 研究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见表3。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风险偏好与其余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之外,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创业风险感知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创业风险感知、创业决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2)风险偏好、风险倾向、创业风险感知及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

表4报告了检验所有假说的回归分析模型的结果。对创业风险感知、创业决策的回归分析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r=-0.54,p0.1),因此假说2没有得到验证。而对风险倾向和创业决策的回归分析表明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有显著的正相关(r=0.553,p

(3)创业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方法[20],采用强迫进入法做回归分析考察创业风险感知是否确实具有中介作用。首先,以回归分析检验自变量风险倾向与因变量创业决策的关系,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B1=0.553(p

6 结果讨论

本研究证明了创业风险感知对创业行为决策的负向作用(r=-0.54,p

由于当前对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如有些研究认为二者有关联[1, 2, 11],而另有观点认为没有任何关系[12, 13],本研究将风险倾向界定为“趋向”,以回避备受批评的“个性”,并将创业风险感知作为中介变量,探索风险倾向和创业二者关系的本质,研究结果支持了风险倾向的正向影响作用[11]一说,可见谈论风险倾向无用还言之过早。

但是,对风险倾向前导因素――风险偏好的检验没有得到验证,结果与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1]并不一致。该模型认为定义为个人稳定特性(Characteristic)的风险偏好与风险倾向保持一致,但本研究显示二者并不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学界对特质理论的质疑[3, 9],个人特质很难有效地解释创业行为,研究应关注创业过程的行为而非个体特质差异。因此,今后研究风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需要谨慎考虑风险倾向的特质前导因素。

风险感知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的确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重点探讨的是创业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在创业行为中的意义。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的作用有部分是通过创业风险感知传递的。具体来说,高风险倾向的个体由于自身具备冒险的行为倾向,降低了感知到创业机会的风险程度,进而促进创业决策的产生。创业风险感知在此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对风险倾向与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同时中介变量的涵义与应用也比较明了。如果在最简单的二个变量:风险倾向和创业决策的关系层面上看,二者有正相关,即高风险倾向可以预测较高的创业可能;而如果在三变量:风险倾向、创业决策再加上创业风险感知的关系层次上看,创业风险感知则可以被视为风险倾向影响创业决策的一个中介或桥梁。

本研究仅考察了一个中介变量――创业风险感知。如果关联变量的数量或性质不同可能会影响结论,今后对风险倾向和创业决策的研究,如果引入不同的第三或第四变量,甚至更多的变量,都将可能影响风险倾向对创业决策关系的认识,这都是将来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参 考 文 献:

[1]Sitkin S B, Pablo A L. Reconceptualizing the determinants of risk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2, 17(1): 9-38.

[2]Sitkin S B, Weingart L R. Determinants of risk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 and propens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6): 1573-1592.

[3]Gartner W B.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988, 12(4): 11-32.

[4]Stewart W H, Watson W E, Carland J C, et al.. Entrepreneurship: a comparison of entrepreneurs, small business owners, and corporate manag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4(2): 189-214.

[5]Brockhaus R H. Risk-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0, 23(3): 509-520.

[6]Miner J B, Raju N S. Risk propen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 and between low-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 a reply in a more conservative vei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 89(1): 3-13.

[7]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of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442-453.

[8]Gatewood E, Shaver K, Gartner 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tart-up behaviors and success at venture cre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5): 371-392.

[9]Gartner W B. Some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9, 14(1): 27-37.

[10]Wally S, Baum J R. Pers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the pace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4): 932-956.

[11]Forlani D, Mullins J W. 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4): 305-322.

[12]Keh H T, Foo M D, Lim B C. Opportunity evaluation under risky condition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entre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27(2): 125-148.

[13]Simon M, Houghton S M, Aquino K.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9, 15(2): 113-134.

[14]Weber E U, Anderson C J, Birnbaum M H. A theory of perceived risk and attractive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2, 52(3): 492-523.

[15]Veld C, Veld-Merkoulova Y V. The risk perceptions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8, 29(2): 226-252.

[16]Corman J, Perles B, Vancini P. Motiv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88, 26(1): 36-42.

[17]March J G, Shapira Z.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J]. Management Science, 1987, 33(11): 140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