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业培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6:56

创业培训论文

创业培训论文例1

(二)完善组织机制,形成制度保障。为保障师资水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多家知名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充实更新师资和课程资源,实现动态管理,不断提高讲座的质量和影响力。每期讲座按照讲座内容和工作需要,提前进行名额分配。在组织实施上,立足长效长远,专门下发文件,确定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程序。实行会前签到、桌签对应、会后通报的制度,保证了参学率和出勤率。每期讲座结束后都要对参学人员构成情况,授课老师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改进的意见建议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为更好地满足学员需求,提高讲座水准奠定了基础。

(三)扩大受众范围,打造品牌效应。为使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的覆盖面更广、参与面更大、影响力更强,在保证自治区直属机关厅级以上领导为主要授课对象的同时,还适当分配了企业单位名额和处级领导干部名额。同时,把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与内蒙古党校举办的主体培训班次有机结合,学员构成多元化,受众面更加广泛。党的十精神轮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旗县党政正职读书班的学员均听过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通过他们的宣传和参与,使讲座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从第二十七期开始,我们已向盟市同步开通视频。后期我们还将制作光盘、课件,利用“内蒙古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二、特点成效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已经深受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好评和欢迎。干部一致认为,讲座对提升干部自身政策水平、增强党性修养、开阔理论视野、拓展工作思路、培养战略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双休日讲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和成效。

(一)层次高端,搭建最前沿的理论平台。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自开办以来,所聘请的教师均为每个领域具有较高水准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有些教师不乏具有世界影响力。如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泰斗的厉以宁教授。还有国家部委的有关领导,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等都受邀来到内蒙古为我们作精彩讲座。同时,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经济、政治、管理、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为我区的领导干部全方位拓宽视野,夯实理论基础,接受高端解读,创新工作思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二)影响力大,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的开办,有效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了干部教育培训渠道,为广大干部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领导干部的青睐。有的干部连续听过十几次,每期还要主动参加,感觉到自身各方面知识,特别是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学员认为开设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非常有必要”的达到90%以上;对讲座的课程设置、讲授效果满意率达到98%,非常满意率达到65.6%。

(三)辐射力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自觉学习,是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按名额分配下达任务,强化过程管理和通报反馈,客观上对干部学习起到了督促和鞭策的积极作用。良好的课堂反响、台上台下的积极互动,也增强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干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这种学习氛围的辐射和带动下,干部的精力、心思和兴趣更加集中,工作、生活更富有朝气,推动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一级看一级,领导是关键。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亲自抓学习,抓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对开办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堂给予高度重视,几次率常委班子和其他省部级领导干部到现场聆听讲座。以普通学员的身份带头学习、带头记笔记,对开办好自治区这一特殊培训品牌,提出过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使讲座在不断改进中提高,好评率、上座率持续攀升。

创业培训论文例2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创业培训论文例3

一、火电企业职工培训教育中的问题

1.缺乏重视度

一些火电企业高层领导认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一是产生不了直接经济效益且需投入大量资金,二是整个培训周期相对较长,担心培训后人才的流失。受训者认为培训只是走过场、应付检查,维护企业形象,跟个人没有关系,带有负面情绪,对培训工作不上心。企业各部门则认为主要是确保本岗位工作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耽误工作。

2.体系不完善

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火电企业对培训开发工作的要求不高,虽有相关的培训制度,但多流于形式内容,缺乏对培训工作需求的分析和计划的制定,每个人的职责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后期对受训人员的跟踪评估工作不到位。

3.缺乏计划性

火电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上缺乏计划性,缺少合理的培训机制,往往是按照领导要求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没有针对性,而且培训都是短期培训,使同一学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都是不连续的,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质量。

4.缺乏效果跟踪与评估

大部分火电企业受制于管理者对培训理念的缺乏,在制定培训体系的过程中,没有考虑任何的反馈形式。培训的反馈体系不单能让培训者了解学员学习的情况,也能让培训者对其培训方式、方法加以总结和自我提升。缺乏反馈与评估,导致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培训效果无从得知,无法看到培训结果,企业管理者看不到培训的预期效益,形成恶性循环。

二、火电企业创新职工培训教育工作的措施

1.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火电企业在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时,不能一味的照抄其他企业的管理机制。因此,火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資源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人才选聘、选拔机制,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等,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人为气息。同时,还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以此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忠诚度,为企业的发展不遗余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2.重视培训内容的更新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技术在火电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要求员工培训的内容也应该随之不断更新。根据企业软硬件变化及新技术的引进情况,对培训的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此外,企业在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变化和优化,都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进行优化,还要针对企业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及员工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内容的侧重方面要进行差异化设置。为了使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得到提高,培训内容方面应该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内容。

3.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首先火电企业要树立起员工对企业培训工作正确态度和意识。培训计划的制定应该保证其科学性,要满足岗位需求,重点在于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除了对企业的内部服务、外部服务及岗位技能要求的培训外,重点还要放在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中。通过对员工进行基础培训、岗位培训及日常工作中的持续培训计划的实施,使员工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实现培训的效果。

4.实行岗位分类培训

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初期目标就是使其能够顺利地转变为电力职业人,同时,这也是知识型人才向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转变的首要条件。实行岗位分类培训与岗位轮训,能够使新员工角色转变期得以缩短。岗位分类可以将新进员工进行拟分配岗位或者是按照其所学专业来对其进行分类的培训,对岗位所需技能培训进行加大,从而使培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得以提高。岗位轮训可以将新进员工进行分组,并将其安排到基层生产单位进行轮岗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让新进员工更加了解各个生产单位的工作任务,使其能够对基本的操作规程更加地熟悉,而且还能够与轮训的效果相结合来进行岗位的分配,选择适合的人到适合的岗位中,一举两得。同时,新进员工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能够真正地做到当天问题当天结束。

5.合理利用考核模式

为了避免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因为注意力的分散造成培训效果难以实现,在电力企业的培训中,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督促,在培训过程中,对考试方式也要合理的运用。按照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阶段性考核与汇总考核模式,对员工培训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考核的方式,促使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更加的认真,提高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通过考核情况,培训师也能够对员工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发现对于某一部分内容多数员工都没有了解,应该在二次培训中对这部分内容加强培训,以此达到培训的效果。

6.强化培训效果评估

创业培训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训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创业培训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94-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学习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一般是指社各个成员为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求,贯穿人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目前,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法规制定、政策实施、教育改革、体制建立与完善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不仅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全民终身学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项创业创新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创业者主体进行持续、广泛、终身学习,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对形成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创业培训课程简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的深入实施,针对创业活动开展的各种培训日益引起重视,作为创业培训活动重要载体和手段的创业培训课程在整个创业培训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有效帮助中微小企业发展,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针对中微小企业主,开发了一系列的创业培训项目,主要包括GYB、SYB、IYB、EYB四个培训模块。通过相关培训项目的学习,有效激发中微小企业主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帮助培训学员更好成长。该系列创业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系统性,渐进性,高度参与性等特点。自2003年引进我国后,有效促进了我国创业培训项目的开展。目前,该创业培训课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有效实施。

创业培训课程具有明显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经过长期发展,按照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俄罗斯制课程、MES课程、CBE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内的多种课程模式。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岗位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工作过程研究的日益深入,从相关职业的核心岗位中发现具有典型性的行动领域,并从行动领域中总结、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领域,通过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相互交融,统一形成具有具体化特征的学习任务已成为指导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理论之一。创业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特殊劳动方式,其包含了如运营、组织、运用技术、整合资源等特定的“行动领域”,通过对创业的各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形成可用于教学的“学习领域”,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相关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进而形成一系列的符合创业活动特点,并能适用于教学的创业培训课程。

二、创业培训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以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为基础,利用该项目“1”与不同行业“X”间的融合,有效构建“1+X”创业培训课程,服务终身学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

首先,通过对不同行业创业者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的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职业情景,归纳创业者典型行动领域,确定创业者行动领域构成,选择可行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框架,得到具有行业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框架和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进行适当改善,在创业培训项目课程具体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促进创业培训项目与不同行业学习内容间的融合。最后,以项目为导向,通过两者间的不断融合,有效构建“1+X”创业培训课程,促进学员终身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创业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将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作为“1”与不同行业“X”间进行有效融合;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创业者主体应坚持加强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构建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1+X”创业培训课程,应坚持满足创业者主体终身学习的需要。此外,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对GYB,SYB,IYB,EYB等创业培训课程模块进行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善等在创业培训课程建设中也应给予关注。

三、创业培训课程建设内容

在创业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不同行业创业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学习领域框架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进行适当融合,形成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创业培训课程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以主要服务创业者主体终身学习为引领,逐渐对包括GYB,SYB,IYB,EYB在内的创业培训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方式作适当改善,并以创业者主体的实际创业过程作为重要评价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培训反馈,在实现“1+X”有效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创业培训课程需求。创业培训课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加强不同行业工作过程内容和特点的研究,提升创业培训课程融合性

在大量行业调查与走访收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以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为基础,通过筛选出一定数量的具体行业,对行业中微小企业创业者的职业工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相关职业情景,归纳创业者典型行动领域,确定创业者行动领域构成,选择可行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框架,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合理嫁接创业培训项目。在开展创业培训项目与不同行业间“1+X”融合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1+X”融合过程中的有效性,创业培训项目是基础,是不同行业的创业者进行创业需要掌握的基础和普遍理论;但这些普遍理论需要与行业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被不同行业的创业者认可和接收,才能实现“1+X”的有效融合。

2.突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彰显创业培训课程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问题引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特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将具有实践性、真实或接近真实特点的工作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求学生能相对独立地实施整个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通过创业培训项目与不同行业间融合后的“1+X”创业培训课程的构建,能更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业创业者的实际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创业培训课程质量和效果,需要对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对创业理论的需求特点进行全面认识。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符合创业者成长规律,突出实践性,具有“1+X”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3.树立创业者主体地位,突出创业培训课程服务性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要求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基A,以行动导向构建学习组织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创业者主体地位,主要培养其核心职业能力。对于创业者而言,其工作过程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精力的投入,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创业者有时需要进行贯穿一生、持续性的学习。因此,相比于其他工作,创业者更需要尽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基本涵盖了企业产生,企业创立,企业提升,企业扩大等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对于大多数中微小企业的创业者而言,该创业培训课程基本可满足需求;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该培训课程应在有效结合不同行业特点的基础上,从课程外延和内涵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加强,以满足中微小企业的创业者日益增长的持续学习需要,突出服务性。

四、总结

创业活动以其需要持续、广泛学习的特点对创业者主体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针对创业活动开设的创业培训课程对服务社会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创业培训课程具有明显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以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包括GYB,SYB,IYB,EYB)为基础,利用该项目“1”与不同行业“X”间的融合,可有效构建“1+X”创业培训课程。

创业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加强不同行业工作过程内容和特点的研究,提升创业培训课程融合性;突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彰显创业培训课程实践性;树立创业者主体地位,突出创业培训课程服务性;其中,融合性是前提,实践性是基础,服务性是主线。

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可有效服务社会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助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等. 国际论坛: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2]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 SYB创办你的企业.[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9),7-13.

[4] 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100-101..

[5] 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0-33.

[6]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78.

[7] 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B转型B升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8-156.

[8]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7-285.

[9]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42.

创业培训论文例6

目前创客空间教学培训所采用比较多的是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形式比较单一,课程与行业需求之间关联性不强,很多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创客空间培养的学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信息化教学培训为导向的创客空间建设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开展研究。

1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解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创客培训课程过程中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开展训前、训中、训后培训。网络教学平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务处的在线学习网站,讲师可将培训课程手动添加至学习网站,在培训课程里设计制作每章节的内容,即在版面中添加了文字、图片和视频。另外,讲师在该网站的课程中上传了参考资料,布置了作业以及答疑。第二部分是手机APP“学习通”,讲师可利用“学习通”在课堂上通过投屏功能答疑,发起签到、选人、抢答、主题讨论等活动,并且即时记录考勤,对创客加分、扣分以及评讲作业。训前,创客利用手机登录该软件作预习。训中,讲师运用“学习通”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训后,学生复习培训课程的内容和上传作业,讲师为作业写评语指出了创客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加强了训前、训中、训后三部分培训板块,特别是训前和训后的预习、问题讨论、得出初步解决方案等,引导创客更多的进行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保培训过程中讲师有更对的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问题。APP方便随时提问、讨论、回复使讲师与创客之间的互动、创客与创客之间的互动不局限在创客空间的培训课堂里,为创客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由图1可看到信息化教学分为训前、训中、训后三部分教学板块,训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在线学习、在线讨论、训前练习,讲师则跟踪创客学习和收集学习问题,然后安排课堂教学。训中讲师按照教学进度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即讲师示范、实时指导、归纳总结、考核评价,创客则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训后讲师布置作业以及下次的工作任务。由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训链条。

2融入行业实践经验解决培训内容不适应行业需求的问题

编写出版了教材《设计色彩与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使用传统的设计色彩教材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与创客人才培养,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规律及详实案例,掌握色彩搭配在产品设计行业中的应用,创客在完成该课程培训以后将具备行业色彩搭配的知识与技能。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程结合了各类设计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智能产品设计大赛等,让创客把基础知识结合实践应用,考核方式以他们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的形式为主,通过竞赛的成绩检验创客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竞赛主要由企业参与命题,以平面类作品为主。在第九届(2018)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澄海杯”智能玩具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鼓励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平面类全国三等奖、广东省赛区一等奖,讲师获得了广东省赛区优秀指导教师。这是以信息化教学培训为导向的创客空间建设的成效。

3对培训内容进行改革解决培训课程与行业间脱节的问题

将机械制图课程中的三视图观念引入到手绘培训课程里,以便创客在造型的过程中能更系统地联结运用机械类课程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基于改革实践的经验发表了论文《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探讨---引入三视图观念的设计素描教学案例分析》。把行业色彩计划的部分内容融入到设计培训中,出版了色彩行业培训教材《设计色彩与构成》,重点培养创客在各设计行业中的综合色彩应用能力。以上两项培训课程内容的改革均有效加强了培训课程与行业之间的衔接。

4特色与创新

创业培训论文例7

Abstract: the countr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provides the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security, but business team training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classical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model organization, the task-staff analysis framework, using the competence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previous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business team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model, and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and discussed,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and direction.

Keywords: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competency model,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ioneering work tea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定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开始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出台的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社会也通过舆论和导向引导大学生健康高效创业。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理解,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团队”定义为:由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体组成,一起从事创业活动的团队,是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研究回顾

1、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开展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机构或组织、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

(1)组织分析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是指对组织的目的、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确定培训是否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分析来确保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工作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另外,由于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在进行个人分析时,要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2、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1)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 “管理胜任特征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明确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

(2)胜任力模型主要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此常常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应用了胜任力模型。较为常见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回顾

与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提供了职位分析和人员分析的组织背景,以组织分析统领其他层次的分析;调整培训与组织的长期匹配,而不是与岗位的短期匹配,并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具有范式转移的意义,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向关注胜任力等积极因素的方向转移;强调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更容易被培训者所接受;注重培训方法分析,提倡“内隐”学习模式。胜任力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因此,胜任力的培训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要着重寻求和发展将日常工作实践中获取“内隐知识”的形式加以结构化的培训方法。虽然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与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有较大程度的不同,但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仍是其重要基础。

三、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1、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模型研究回顾

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没有一致的定论。笔者参考总结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Timmons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为依据,以王重鸣教授提出的企业家创业胜任力模型为参考,结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张建民教授的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人力资源专家严正编著的《管理者胜任素质》,再通过观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并且结合自身的认识和切身体会,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具备的胜任力有7个维度,按权重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

1)经营管理能力;2)服务意识与品格素质;3)领导能力;4)成就导向;5)驾驭市场能力;6)客户导向和重视绩效细节;7) 关系能力。

当代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胜任力项目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1) 人际交往能力;2) 执行力;3) 判断能力;4) 诚实守信;5) 团队整合能力;6) 责任感;7) 合作意识;8) 学习能力;9)应变能力;10) 组织协调能力。

2、模型构建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定义和特点,结合胜任力思维,可以通过下述步骤构建基于胜任

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1)组织培训需求分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仍然保持经典模型中“组织―任务―人员”三层次分析架构,针对三层次之间缺乏内部联系的问题,运用胜任力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这一整合问题。运用组织胜任力理论来对组织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实现组织培训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匹配,实现组织与任务层次的匹配,从而保证将要建立的胜任力模型适合组织战略发展。此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析,包括对组织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运作能力,分析结果将得到培训需求分析的宏观框架,采取的分析方法可以为调查法、档案法等。

(2)确定任务和群体培训需求。对构成组织胜任力的两个关键维度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采用Barton(1995)的分析框架:核心技术能力至少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创业团队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成员的技能和知识反映了该团队的基础竞争能力

2)物理技术系统:硬件设施中的技术竞争力

3)管理系统:组织的教育培训和激励系统

4)价值和规范:该项决定何类知识或技能将受到支持,何类会被鼓励。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可以采用调查法、档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等获取相关的指标,并寻找相关构成因素。核心运作能力主要是指公司的运营管理,本文以管理胜任力来代替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于管理胜任力的研究,主采用关键事件法等寻找管理胜任力的构成因素。

(3)个体培训需求分析。在组织胜任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人胜任力理论进一步分析,进行个体分析。根据第二步确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对个体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关键事件,通过对成员技能、知识和态度的了解来决定成员是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下图所示:

3-1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本文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是在以往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进行分析整合提出的,由于时间仓促,并未能进行实证研究,重新设计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问卷,针对目标人群发放、回收和整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论证中加以补充完善。

2、胜任力模型能在个人工作胜任力与组织目标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不同于以往任务分析强调各工作之间的区别,新模型不再静态、狭隘地看待具体工作,而是看到各工作之间的关联,将其提升到更高的组织层次上去。但本文并未考虑创业团队的未来胜任力,即如何结合基于团队胜任力现状分析与未来的团队胜任力分析,是本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地方。

3、本文的胜任力模型现在只是初具框架,还不能够应用到各高校、组织对创业团队的实际教育培训中去,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调研,不断丰富完善,将其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封伟令,梁迎春.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科技信息.2011(3).

[2] 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2009.

[3] 严正,管理者胜任素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何斌,孙笑飞.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应用[J].企业经济.2006(1).

[5] 陈丽芬.员工培训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赵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7] 苏海泉,邵良杉,余岚.基于灰色聚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综合评价[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创业培训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92-05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在长期传统教育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也较为低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缺乏、效率不高是导致这一状态的重要因素。探讨和把握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有助于务实创新地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培训。笔者拟就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方法作粗浅探讨,以就正于大家。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

综观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开展创业教育,培植创业理念

实施和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理念,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选择之一。

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高校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培植创业理念,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加强。为此,可以精心策划与组织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及早渗透创业教育;可以悉心组织和开展院系教育,在院系教育中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可以热心开展和实施班级教育,在班级教育中积极贯彻创业教育;可以真心开展和加强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中密切注意创业教育。总之,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要高度重视、始终关注和切实加强创业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培植创业理念、培育创业精神。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应当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此,可以在五个环节上着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学生积极创业的典型事迹;三是积极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演讲、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和创业等活动;四是创办学生创业社团,并通过创业社团推广促进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充实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五是建立职业院校创业中心和创业教育研究会等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使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植创业理念 职业院校引导和帮助学生培植创业理念,还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教育专家,面向学生举办创业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关创业型企业进行专题考察学习或调查研究;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和科技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大胆创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等。

(二)开设创业课程,开启创业心智

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开启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智,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应当将学生创业培训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工程之中,构建与创业培训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工作,探索和推行“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创业培训新模式。为此,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力。

构建与创业培训价值取向相一致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更合理地分配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程内容上,既突出专业教育,又兼顾文理渗透,加强文科学生的理科素质教育和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要求文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理科课程,理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科课程。同时,注重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创业法律类课程以及“公司创建”、“企业家成长”之类的课程。

设置各年级的全程化创业培训课程 面向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面向二年级学生,可开设结合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创业体验,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面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创业项目团队系列培训课程,如SYB培训和GYB培训等课程,详细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引导、更有力地帮助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

(三)拓宽创业背景,拓展创业积累

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拓宽创业知识背景,拓展创业知识积累,是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机制的一种重要选择。

职业院校及其广大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培养创业能力、谋求创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锐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需要的六种意识,即风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获得创业需要的三类知识,即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业人格教育。主要包括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及积极进取和敢为人先情怀的培育,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保证。因为“厚德”方能“载物”,只有将以“诚信”为核心的创业道德内化为自觉行为,才能成功创业。二是与创办企业或公司有关的法律、财政和金融知识,如宪法的有关内容、合同法、专利技术、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税法等。三是与企业或公司运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创业策划、筹资融资、资金运作、资产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售后服务等。四是管理学知识,如企业或公司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控制以及质量检测与保障体系等。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应当坚持“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创业选修课和创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意向引导、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等。

(四)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

选择和利用特定的创业培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学生集中性组织、集聚性实施创业培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动力,是当前职业院校、有关培训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常见途径。

近年来,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创业培训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分别组织开展的SYB培训和GYB培训,就是对“集聚创业培训,增强创业动力”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基本途径的积极运用。所谓SYB培训,是以讲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网上沙盘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过程,通过集聚培训,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市场开拓意识和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所谓GYB培训,则是侧重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确定是否具备创办企业的素质和能力,使之产生创办企业的想法,选择最适合个人情况的企业,进而训练创业素质,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动力的一种创业培训途径。

岳阳电大作为岳阳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为岳阳市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举办的创业集聚培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批学生在参加SYB培训和GYB培训后开始自主创业,其中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获得了较大成功。

(五)加强创业实训,培养创业技能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创业培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实训等进行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的创业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实训,培养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技能,是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的一种基本途径。为此,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应当从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创业培训机构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和毕业生参与职业化、创业性的项目实训。这种项目实训可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或即将毕业前对运作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自主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可使职业院校学生明白创业的艰辛,促使他们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岳阳市创立的汴河街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组织大学生主要从事商贸经营和公司化模拟实训,实训期一年。所有具有创业愿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受户口限制)都可报名参加。创业的学员可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凡入驻创业基地的实训学员均由创业基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免费进行创业指导,并免费提供经营场地和工作室(模拟公司),办理独立工商执照,减免相关税费。同时,实训学员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享受3年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可免收2年保存人事关系档案的费用和各项服务费用。这一项目实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从2010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先后有五百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地创业,参加项目实训,其中相当部分是职业院校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的项目实训结束后,成功迈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建设好利用好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稳步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一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尽可能增加学生在校内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的空间;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展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如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基地园区,开辟校园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鲜活的创业实践等;三要增加学生实验和实践的时间,真正使创业培训做到教与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

创业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事业。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熟练的创业技能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创业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调控创业心态,积聚创业能量,也是职业院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开展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一种基本途径。

为此,高校与有关培训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举办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讲座,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立足自身条件,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而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就盲目投身创业大军,更不可眼高手低,期望一蹴而就,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不要一旦创业失败就心灰意冷,而要有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准备。二是随时关注参与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切实掌握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有关信息。三是设立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心理咨询室,及时加强对尝试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维护和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

总结许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的基本方法大致有如下八种。

(一)课堂培训法

课堂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整合和利用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或开设专门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渗透教学等,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课堂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开设好专门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素质;二要精心策划协调,邀请或安排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创业学、创新学、创造学、成功学等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报告或专题学术讲座,进行“现身说法”和“饱和灌输”,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专题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效仿创业典型、学习创业理论、增强创业意识;三要引导和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创业培训,开设好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际沟通等相关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关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掌握创业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四要倡导和推动广大教师增强参与、支持创业培训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其他公共课、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渗透性创业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植创业理念、开发创业思维。

(二)活动培训法

活动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及其管理者、教育者和教师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开展或参与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间接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活动培训法要注意四点:一要精心选择活动载体与活动形式,或定期组织“创业沙龙”,或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或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考察学习,或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二要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载体或活动形式,都要紧扣“创业培训”、“创新培训”这样的主题,精心安排活动内容与活动环节;三要认真做好活动开展与创业培训结合的文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实施创业培训,寓创业培训于活动开展过程中;四要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活动培训的成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逐步提高。

(三)拓展培训法

拓展培训法是指职业院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着眼于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创业的需要,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或参加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之类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拓展性创业培训的方法。

运用拓展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要切合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客观实际,精心策划拓展培训的具体项目,或单个拓展培训项目,或多个拓展培训项目;二要根据特定地方、特定高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扎实开展特定的拓展培训,或“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或“人生成功管理培训”,或“企业管理培训”,或“实用写作培训”,或“意志力培训”,或“领导力培训”;三要满足特定地方、特定职业院校、特定专业、特定群体的学生的创业需要,圆满完成特定的拓展培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培训”、“人生成功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实用写作培训”、“意志力培训”、“领导力培训”等的有效开展,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四)职业培训法

职业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包括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面向一校或多校职业院校学生,策划、举办、实施职业化的集成性的创业培训,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相关证书的培训方法。

运用职业培训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培训主体要认真履行职能职责,无论是依托某所高校建立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还是依托于其他部门设置或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机构,都要认真履行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实施职业化创业培训的职能职责;二是培训师资要无愧委托、倾心投入、切实负责,对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务实、创新、有效的职业化创业培训;三是受训学员要积极参训、密切配合、刻苦用功,确保个人在职业化创业培训中取得实效,获得长进。

(五)职场培训法

职场培训法是指特定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指导和帮助特定的职业院校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入特定的企业、事业、中介组织等职业场所,进行职业实践锻炼,以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职场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直接接触创业实践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产生直接的积极的作用。

(六)自我培训法

自我培训法是指有志于自主创业的职业院校学生通过有目标、有安排、有步骤、有力度的具体规划,加强对创业理论、创业政策、创业方法、创业经验、创业案例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以强化创业意识、扩展创业知识、开发创业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明确创业方向、做好创业准备的培训方法。

自我培训法是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培训方法中最能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的培训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能够产生内驱力和长效作用。

(七)实习培训法

实习培训法是指特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创业实习活动,或者通过运行网络仿真的创业软件,营造真实的商业竞争环境,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感受和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习培训法,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在学做结合、产学结合、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参加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指导,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激发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八)实践培训法

实践培训法是指特定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职业院校学生寓创业培训于创业实践中,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初步的创业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本领、品尝创业果实、走上创业道路的培训方法。

运用实践培训法,常常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四试”(试办公司、试申请专利、试办著作权登记、试办商标申请)活动,以组织学生举办创意项目活动、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谋划书刊出版、进行校园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永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路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郭志文,李斌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建佳.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

[4]王祚桥,周培松,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5]曹殊.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学生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6]周六春.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8).

创业培训论文例9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创业培训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培育学习型企业团队氛围。企业谋求发展,关键是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强调团队精神的作用,积极创造学习型组织,使之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必须重视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注重发挥其潜能,给予优秀员工施展个人才华的足够空间。激励员工抛弃“工具性”的工作观,以工作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去追求“精神面”的工作观;即在工作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员工不再抱着“遵从”的态度去完成指定任务,而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去主动创造价值。

    (二)重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轮岗、提升等发展机会,促使每个员工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培训,充实和完善自我。建设“学习型企业”,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理念,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促进观念转变,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培训是企业给予员工最大的福利。仅靠组织和管理层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员工切实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培训不仅仅涉及能否适应和干好本职工作,而是为今后发展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二、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当前,企业培训相当成分是你说我听、课后考试的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提高被培训者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不是很明显。要提高培训质量,不是看培训后的考试成绩,不在于培训数量和规模,而是通过培训员工对工作态度的转变、技能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及增加创造的效益上体现。因此培训方式方法要创新,要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要确立以学员为主体的培训特色,强调培养其自主获得知识、增强工作技能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善他们的态度,开发他们的潜能。还要改变单调的培训方式,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授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实例应用、专题讲座、岗位练兵、现场指导、网络培训、技能比武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培训:

    实例应用。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重说教轻引导的弊端,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学员可通过思考和讨论,锻炼口语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岗位练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岗位练兵式培训就是指员工通过个人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充分参与来获得更多的个人体验,然后在培训讲师指导下与其他学员及同事分享个人感受和感悟,进而提升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业务技能。

    网络培训。依托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利用高科技来丰富培训手段和提高培训质量,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培训工作中去,为员工创造一个分享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定时知识目录,由相关人员进行在线答疑,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介来鼓励员工参加学习和培训。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三、创新培训内容

    根据企业现阶段培训工作的目标,培训内容必须创新和多样化,把以前由单一的知识、技能构成的外延培训转变为外延和内涵(态度、潜能)相结合的培训。培训要分级分类,要依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实施分层次培训。上级主管部门重点抓各级各类重点人才的培训,一般员工的日常培训由各直管部门负责。上级主管部门培训的重点和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是对决策领导人才的培训。培训宗旨是提高其政治素质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其驾驭全局、掌舵导航和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制定科学决策的能力。2.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训宗旨是根据其职业要求和专业特色,以掌握行业前沿理论、改善知识结构为重点,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3.是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训宗旨是以提高专业知识为重点,全面增强本岗位技能和本业务。

    要做好上述培训,在培训内容的系统设计上必须进行创新,同时兼顾以下五个方面:

    1.知识培训。主要任务是对参训者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其主要目标是解决“知”的问题。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专业知识、规章制度等。2.技能培训。对参训者所具有的能力加以补充,主要解决“会”的问题。如领导艺术、沟通技巧和业务能力等。3.思维培训。对参训者所固有的思维定式加以创新,主要解决“创”的问题。如战略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4.观念培训。改变参训者所持有的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的观念,主要解决“适”的问题。如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职业操守、团队精神等。5.心理培训。开发参训者的潜能。主要目的是通过心理调整,引导学员利用自己的“显能”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解决“悟”的问题。如生存训练、EQ训练、“魔鬼训练”、战争游戏等。

    四、创新培训考核方式

    对员工进行培训,其主要目的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员工从接受培训到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时间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无疑增加了对员工培训进行考核的难度。

    不少企业以往对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评分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尽管也能促使其认真读书学习,但因把考试成绩作为培训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难免造成为考试而学习、为过关而培训的情况。这便使得员工只重视掌握培训重点、复习考试资料,而忽视全面、认真去领会培训内容和讲义精髓,以致培训作用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

    五、总结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员工培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的多种培训方式,才能使企业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