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业型城区创建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6 17:23:47

创业型城区创建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1

二、组织领导

成立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就业科、就管中心、培训科、办公室协同配合,按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活动工作。具体工作由区就业管理指导中心负责实施。

三、工作内容

1.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开设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宣传专栏,及时活动开展的相关信息、热点动态。

2.制作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公益广告,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3.由市区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配合市局开展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集中宣传日活动,统一时间、集中宣传。

4.开展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问卷调查工作。

5.通过政策咨询服务热线平台,对用户开通各项政策宣传,引导树立新型创业理念,介绍我区创业扶持政策及相关优势。

6.通过户外广告电子屏滚动播出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宣传资料及创新创业典型。

7.在各镇(区)街道、重点道路、城市出入口、窗口单位悬挂宣传横幅、广告牌、宣传海报等,加强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的社会宣传氛围。

8.编印宣传材料,利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平台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平台发放到户。

9.利用各镇(区)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现有电子信息屏及社区现有液晶电视屏滚动显示创建政策,宣传创建创业型城市意义及配套措施。

10.利用各镇(区)街道现有政策咨询热线,开通、完善相关创业咨询内容,宣传创业政策。

11.通过发放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宣传品,扩大宣传受益人群,提高知晓度。

四、工作要求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2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现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2010年获批成为首批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创新型城市必将成为唐山市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唐山市制定《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立足唐山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实施、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模式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和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多方着力,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通过几年的加速建设,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成效

1.2创新制度环境不断改善

唐山市近几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法规和文件,包括2010年的《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为唐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硬环境,唐山市也做了诸多工作。2013年,唐山市荣获“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推进杰出成就奖”。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6个。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4家。

1.2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增加2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3家,增加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增加4家。全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全年申请专利3460件,授权专利239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33.3%。CRH380B(L)高速动车组被认定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全年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110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5.9亿元。全年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项目41项,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11项。取得科学技术奖励1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奖励38项,市级奖励82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44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4项,国内领先水平352项,国内先进水平52项。

1.3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2013年末,唐山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71所,在校生120.84万人,教职工9.4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生11.18万人,比上年下降0.1%;本年新招生3.46万人,比上年增长0.896,其中研究生招生783人,增长4.1%;在校研究生2257人,增长6.4%。河北联合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通过教育部验收。中等职业学校51所,在校生6.69万人。普通中学330所,在校生31.96万人。小学1122所,在校生47.38万人。幼儿园847所,在园幼儿21.01万人。年末拥有省级示范幼儿园54所,新增7所。截至目前,唐山市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引进院士27名,建立了涉及钢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的合作研发平台16个,培养本市企业技术骨干40多名,为企业、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巨大成效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同样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内在原因,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唐山市创新型城市的进一步建设。本课题组借助唐山市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以该评价指标为依据统计获得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2.1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县区创新投入差异巨大。创新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创新投入中既包括企业的投入,又包括政府的投入。本课题利用“科技创新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二级指标x2)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二级指标x5)对于唐山市科技投入进行分析,发现唐山市各县区科技投入差异较为显著。其中,指标x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平均值为100.47%,只有7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上,11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下,并且在10%以下的有路南区(3.51%)、滦县(2.50%)和古冶区(0.45%)三个县区,科技创新投入差异极大;指标x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的平均数为31.37%,只有6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在平均数以上;丰南区、路南区在创新投入方面占有优势,平均数以上的有9个县(市)区,然而仍然有一半的县(市)区的创新投入指数在平均数以下。可见,唐山市创新投入差异巨大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必将影响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中,在100%以上的仅有路北区(110.71%)、迁西县(105.47%)、芦台区(100%)3个县(市)区,其余15个县(市)区的指标值均在100%以下,说明唐山市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中,不仅是差异巨大,投入水平也有所不足。

企业创新依然薄弱。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通过对于“企业创新指数”指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除了高新区表现显著优异(117.03%)外,唐山市大部分县(市)区的企业创新均表现不佳(企业创新指数均在100%以下,平均值仅为35.05%),其中指数值在10%以下的有5个县(市)区古冶区(0.00%)、滦县(0.41%)、乐亭县(4.64%)、海港区(6.28%)、遵化市(9.85%)。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致使唐山市缺乏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持续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在“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指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遵化市的成果转化指数居高(205.84%),其次是丰润区、玉田县、开平区、高新区、丰南区、滦南县、曹妃甸、汉沽区,这些县(市)区的成果转化指数对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贡献均为正。其余县(市)区的成果转化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均为负。18个县(市)区的平均值为98.90%,9个县(市)区在平均数以上,9个县(市)区在平均数以下。位于排名后三位的是:乐亭县的成果转化指数为0,其次是古冶区的成果转化指数仅为13.64%,芦台区的成果转化指数为25.76%。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使得科技成果难以应用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

高新产业发展仍然落后。在“高新产业指数”中,路北区(228.06%)表现突出,高新区和迁西县次之,而其余15个县(市)区的高新产业指数均在100%以下,平均值仅为50.40%,有1/3的县(市)区(6个)指数水平无法达到10%。整体水平偏低,致使高新技术产业无法对于其他产业的转型发挥引领作用,阻碍唐山市资源性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

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氛围和环境。城市能否实现创新取决于民众对于创新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在该指标分析中发现,高新区、曹妃甸、芦台区、海港区、汉沽区的全民科学素质有所提升,因这项指标仅选取了一个二级指标―创建部级、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数。13个县(市)区的创建部级、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单位数均有所减少。平均值为89.87%,5个县(市)区的指数在平均值以上,13个县(市)区的指数在平均值以下,说明唐山市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工作尚有应当完善之处。

科技投入差异巨大,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高新产业发展落后,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升,种种问题的存在,最终影响了唐山市创新型城市整体建设水平。在对于“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标”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18个县(市)区创新城市发展综合指数中,一半以上的县(市)区综合指数低于平均数,只能说明唐山市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同时,在《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4)》中给出了2012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其中唐山市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72分,整体排名中为第34名,在京津冀地区中排名第5名,落后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和保定,也印证了我们分析的结果。

3.唐山市创新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唐山市创新城市过程中产生的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政府层面的,有微观企业层面的;有顶层设计层面,也有落实执行层面的;有政策层面的,也有实施层面的。我们参考马有才(2013)的观点,从创新城市建设的三大创新要素(创新主体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创新支撑要素)方面,对唐山市创新性城市的建设提出对策。

3.1培育创新主体要素

针对唐山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的突出问题,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是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首先,应加强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其次,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与改革。针对唐山政、产、学、研合作不畅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导引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研发机梅其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同时,高校应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到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并向企业开放实验设备。而从政府层面,首先应鼓励资源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流动;还应借助唐山市区域优势,积极促进资源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3.2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从唐山市的现实情况出发,特别关注将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到关键点,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因此,首先积极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探索人才流动形式,吸引人才高层次人才向唐山市流动;其次,应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吸引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同时,应集中社会科技资金,引导其向能够确定突出效果的创新项目投入。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3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国家税收由城市产生,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因此,城市创新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热潮。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提炼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般性框架。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积极指导作用。

1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及启示

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城市建设方案在国内外城市中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实践,这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概括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案例。

1.1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

1.1.1 波士顿

波士顿是美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本市优势,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波士顿将城市战略定位为:个人、组织和机构共同协作努力使得世界变得更为美好的国际化网络。主要战略措施包括两条,一是提高现有创新发展基础要素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变革;二是结合人口和经济因素,建立城市创新支撑体系。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和城市创新战略,波士顿研究制定了“波士顿创新体系”。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落实到各项发展指标上,使得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加具体明朗化。

1.1.2 东京

东京是日本首都,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其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土科技资源优势和经济产业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措施,将工作重点放在政府政策制定和创新环境优化上,并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手。

1.2 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

1.2.1 北京

北京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重点形成了以下几条重要措施:首先,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多、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与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的特点,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设;第三,加强中央在京资源和地方资源的互动协调,最大限度利用在京科技资源;第四,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辐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城市创新整体推进路径。

1.2.2 深圳

深圳相对国内其他很多城市,其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持。为此,深圳以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为抓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其市场发育充分、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在深圳原有开放性、包容性文化特征基础上,将创新性、竞争性纳入深圳文化维度,尤其重视企业家精神文化的培育,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在这里走向了世界。

1.2.3 青岛

青岛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所谓塔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针对本地城市科技力量并不强的特点,青岛抓住部级专项研究机构在全国分配的机遇,抢先引进“大院大所”高端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了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塔尖”。承上启下的“塔身”由大中型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重点围绕青岛发展中最紧迫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塔基”包括大量的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创新在内的基层创新。

1.3 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创新型城市必须放在科技和经济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我们将创新能力强弱和城市经济水平高低作为一个二维象限,可以分为4种类型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见表1)。

类型Ⅰ:科技实力弱,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相对比较滞后。这类型城市在构建创新型城市过程中难度较大,以局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

类型Ⅱ:科技实力不强,但是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这类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常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导,以形成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良好体制和政策为建设重点。

类型Ⅲ:科技能力强,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更多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是更加关注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创新性企业成长,比如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很具有典型性,它对于传统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强。

类型Ⅳ: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都较强,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既可以依托传统产业,同时又具有发展创新性企业发展的优势,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主要在促进环境优化和创新文化形成等方面。

第二,创新型城市建设都基本离不开大学和研究院所支持,有些城市自身创新资源很丰富,而城市资源不足的则积极从外部寻找创新支持。

第三,城市创新最后都转移到具体产业支撑上来,培育和支持产业升级,寻找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链。

最后,政府在城市创新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城市创新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推动,而塑造创新主体、制定创新发展战略以及改善创新软环境都是不可缺少的功能。

2 点-线-面-体的创新型城市模型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实践,以及借鉴城市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理论基础上,本文构造了点-线-面-体的创新型城市框架体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点,即创新源点,这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创新的源泉所在,是城市创新一切构想、知识、技术的初始来源:包括城市创新的动力源、知识技术源和职能源等;第二部分为线,即图中用大小形状不同的线条。该线条由两种类型构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第三部分为面,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域由创新区域和产业集群两块组成;第四部分为体,即整个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我们称为城市创新生态。

2.1 创新型城市的点

城市要发展,要以创新拉动或推动城市发展.首先面对的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这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首位创新源。城市创新动力源,即城市动力的来源、起源、源头,是指某种动力产生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即动力产生的本源,没有这个本源,动力就根本不会产生。城市发展动力源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源

头,是城市创新动力产生的基础条件,而城市发展源动力是在动力源基础上通过某种制度、方法、工具、机构将其转换成的推动或拉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作用力。

2.2 创新型城市的线

2.2.1 创新链

有了创新动力源、知识源和职能源,还需要将这些点有机链接起来组成价值链,只有在价值链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能维持创新的永续发展。创新型城市的两条主要链条包括创新链和产业链,他们共同组成城市价值链。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创新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纵向来看,包括新想法的产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试制、产品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个过程即构成所谓的一个创新链。创新价值链是一种知识流动的全过程,存在着上下游的互动关系,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即创新链是技术上游、中游和下游各创新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关系组成的协作关系。

一条创新链通常由以上讨论的知识源所构成,如果我们按照知识源在创新链上的位置不同,可以将这些源划分为三类基本的节点,第一类节点是由从事基础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第二类则由一般的研究院所或者工程中心组成,第三类节点则由企业技术中心完成。创新型城市的创新链还包括许多支撑点,如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孵化器、信息研究所等。

2.2.2 城市产业链

产业链是围绕一种或多种产品通过不同企业从原材料供应不断向下游移动,最终到达消费者的这么一条路径。产业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紧密合作,高度相关。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分享产业价值。由于产业链条各环节的价值附加值不同,因此.处于不同的产业链位置的企业在分享整个产业价值过程中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城市产业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本土城市产业链。也就是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全部或者某一环节属于同一个城市,如果城市产业链包括了所有产品生产环节,则这种产业链包含了产业价值的所有部分和环节,在产业的各个部分都是最优秀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很难做到这点,更多情况是作为全球或者区域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参与产业分工的。本土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基于本土创新能力的支撑以及外部产业链条的带动升级,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是保证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力量。产业根据不同的性质存在不同划分,具有不同的类型,借鉴Lund-veil(1995)对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城市依靠创新塑造城市产业链的主要模式如表2所示。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链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城市产业链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得本土企业能够纳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去。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同时,城市产业链还有外来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与本土产业链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在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重新布局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城市的良好投资软环境、较强的城市配套能力吸引外来企业在本土扎根成长,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创新型城市的面

有了创新型城市的点和线之后,还需要将这些点、线联合起来,在一定的区域构成创新区域和产业集群区域。它们是围绕创新而有着内在具体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创新主体、企业及相关机构和组织通过复杂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体。创新区域和产业集群两者的区分并不严格。一个创新区域本身可能构成一个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也可能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共同体。

2.3.1 创新区域

在一个城市创新过程中,城市创新的空间载体也不可能是城市整体,总是从城市的某个区域开始。这种区域通常由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组成。在这些园区内通过建立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投融资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区域内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政策流的聚集与转化,共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制度正处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制度不规范,行政体制还没有理顺,科技、企业、市场关系还不紧密的情况下,创新区域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形成。

2.3.2 产业集群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以创新为第一主要动力。除了形成创新区域以外,还需要形成若干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推动增强产业关联度,促进区域创新知识的扩散,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的空间模式可以降低创新的风险和费用,还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具体来说,首先,集群式发展有利于集体式学习,因为在某一固定的较小区域范围内,聚集大量的企业,使得知识、信息与技术以及各种经验诀窍能够快速在区域内流动,从而提高区域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其次,企业开展创新的过程中,因为企业面临大量企业创新行为的比较,从而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而更好的规避风险,这样集群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提高企业创新的成功概率。因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

2.4 城市创新生态

将点―线一面有机结合依靠的是城市创新生态,与点-线-面-起构成一个立体结构。生态(Eco-)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城市创新生态是在一定的城市范围内,创新源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源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创新环境则包括市场、政策、体制、文化等要素。创新环境促进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可以增强对创新资源的吸纳和消化能力,进而对创新环境的优化起到反推作用。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从培育创新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到壮大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的生态循环。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4

一、轻社区发展的地方背景

(一)广州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是城市持续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自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后,国内超过200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大力支持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发展基础和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2010~2017年,随着GDP的不断增长,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扩大。从创新理念与思路上看,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积极创新人才引进的工作理念,通过“珠江人才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为广州市引进大量优秀的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方面的人才。从提升科技创新方面来看,广州市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至2015年已拥有科技孵化企业119家,在孵企业数5494家。此外,在2010~2015年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989件增加到了6626件,全市专利授权量从15091件增加至39834件,市级重点验室达到124个,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

(二)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不足

近年来,广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城市对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长缓慢,服务人才的创新环境不足,这些都是广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当优化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房价居高发展的背景下,房屋租赁发展很快,但是服务租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服务类型单一,不能满足青年人才的居住需求,政府应该从创新思想体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科研技术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巩固广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发挥对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典范。因此,本文拟从发展轻社区,创新居住环境方面提出建议。

二、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催生轻社区新业态

(一)“窝趣”轻社区的产生

广州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孕育并促进了轻社区的产生和发展。轻社区是集生活、工作、社交、娱乐、饮食于一体的青年部落,它除了满足基本居住生活的条件,还为青年人群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提供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形态,把创意融入到居住户型、工作室等生活空间中。新型社区加建公共活动空间,用于社区内青年人的聚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和活跃思维,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发展。

在广州轻社区发展过程中,“窝趣”是第一个推出的本土品牌。“窝趣”轻社区是铂涛集团旗下首个长租公寓品牌,倡导新享乐主义精神,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并开展丰富而有层次的社交活动,开创了集舒适居住品质、轻松社交于一体的新品类――轻社区。2014年,第一家“窝趣”――天平架社区,在广州五号空间创意园开业。“窝趣”率先提出了公寓2.0概念――轻社区,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租房体验来颠覆传统公寓行业的格局。在打造“窝趣”的过程中,一些颠覆传统租赁公寓的创新手段被广泛使用,例如设置有无纸化签约、线上付款、控制房门等智能化设施。

在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下,政府提出了许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也是“窝趣”轻社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对“窝趣”管理层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广州实施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建设了一批创业园区,而“窝趣”广州天平架社区就坐落在在五号空间创业产业园。由于创业产业园投资方和“窝趣”投资方铂涛集团的思路不谋而合,“窝趣”第一家分店得以产生。

“窝趣”充分利用铂涛的品牌优势、铂涛集团客户群和IT运营系统,品质和产品优势的并存,从而实现“窝趣”住户和加盟者多方共赢。截至2017年为止,“窝趣”广州天平架轻社区、广州东晓南社区、北京机场轻社区、上海宝山万达轻社区已营业,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加盟和直营门店开业。在营业的门店中,入住率超过95%,其中92.5%的租户是36岁以下的年轻人,26~30岁的年轻人占了28.3%,说明“窝趣”广受青年群体的欢迎。

(二)轻社区发展在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的作用

轻社区自发展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带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入住,其自身所具有的舒适环境、充满活力的氛围与青年住户所具备的人才信息、知识等相互促进,使得轻社区成为一个活跃的人才聚集地。

1. 轻社区成为孵化创新机构的推进器

“窝趣”作为轻社区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它的诞生与发展了解轻社区与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至2015年已拥有科技孵化企业119家,在孵企业数5494家。在“窝趣”的发展中,铂涛集团旗下专注体验消费领域的垂直孵化器,与“窝趣”的发展息息相关。

“窝趣”轻社区作为铂涛集团创新孵化器下的产品之一,在广州天平架“窝趣”轻社区内配有创新孵化器的办公楼房,其设立的原因就在于轻社区所能提供的创新型人才、产业信息、知识、有利于创新产业建设的社区氛围以及相关经费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推动着轻社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窝趣”的住户主要来自金融、互联网、教育培训、设计、媒体等新兴产业,占比达81.6%。而从收入和职位看,“窝趣”的住户都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可以说,轻社区的发展,孵化了一系列创新机构、开创了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着广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窝趣”致力于营造创新环境。通过与各兴趣圈的知名青年合作,打造主题活动,激发社群价值。同时,配备了智能化的硬件设施,如无人监管的全自助便利店及其微信支付、控制房门等智能化设施。轻社区配有一整套娱乐设施以满足住户对娱乐的需求,为住户交流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2. 轻社区建设有利于推进创新环境

通过在“窝趣”的参与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愿意参与社会创新意愿的住户比例超过85%,其中,70%以上的住户愿意为广州建设新投入经费。调查结果显示,住户参与社会创新的意愿较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窝趣”轻社区的发展提高了住户们参加社会创新的意识,能够很好的促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另外,轻社区本身作为第三产业的创新部分,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轻社区的发展大力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一)轻社区的发展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

目前中国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意园区。在创意人才和优秀企业集聚的同时,分散的居住环境不能很好解决人才聚集和交流等根本问题。轻社区的出现,让公寓成为各个领域的创意人才圈子和新型社区。另一方面,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青年公寓市场如今已是如火如荼,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2.45亿流动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6。其中70%是年轻人,年轻人中超过77%为80后,其中有72%的流动人口通过租房居住,超过1.3亿租客是年轻人,青年公寓瞄准的租房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因此,建设符合创新创业时代潮流的青年公寓新模式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轻社区发展需要与创新城市建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广州创新城市建设为轻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背景,同时轻社区的发展也为创新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作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国家建设、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轻社区的生存、发展有赖于广州创新城市建设的环境土壤,而轻社区只有发展和成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创新平台,才能不断吸引具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并引领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热情,成为城市创新的孵化器和推助器。

(三)轻社区概念是城市管理创新的表现

广州国家创新城市建设已在科技创新、城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位,创新社区管理即创新城市管理。在此大背景下,“窝趣”轻社区这一创新“产品”的产生,也是时展的产物。轻社区作为青年租房的一个新生业态,最大的特点就是“青年公寓+创新创意社区文化”,即在传统公寓的基础上,强调对公寓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运营,开辟了青年租房行业一个全新方向和独特文化品牌。以创业者、自由职业者为主的青年住户多能找到自己所需的人脉和资源,使其本身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实现创业创新资源的整合。“轻社区”这一新业态不仅在城市管理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可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创新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彭忠粤.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7.9件 广州不可小瞧[N].广州日报,2016-04-27.

[2]张荣峰,章利华.自主创新的理论、国际经验和模型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4).

[3]张赛飞,隆宏贤,易卫华.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特征分析[J].城市观察,2015(01).

[4]广州市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R].2011.

[5]秦宗财,张.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6]马海涛.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提炼[J].科学,2013(04).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5

2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的实践分析

创新型城镇建设在广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在近年广东大力实施“双提升”战略的政策推动下,不少经济强镇纷纷通过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正在积极践行创新型城镇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如下的发展模式和主要做法:

2.1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由于各城镇自身条件的差异,其创新型城镇的建设往往具有不同的创新元素,体现了不同的创新模式和道路。根据产业类型和发展思路的不同,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有的偏重以技术创新提升改造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型、有的偏重发展知识、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现代“智”造型,有的偏重发展现代农业的现代农业型。

2.1.1现代制造型

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自身特色产业是广东众多制造强镇探索建设创新型城镇的主要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东莞的大朗镇。东莞市大朗镇是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毛织业过去一直是大朗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近几年来,大朗镇政府通过出钱补贴购买数控机,掀起了一场以设备升级带动产品升级、产业链从生产向研发设计、品牌创造等上游新兴产业延伸的传统优势产业强镇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全镇企业使用数控织机数超过1万台,可节省劳动力近8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20倍,从而促进毛纺业2010年实现跨越发展。更难为可贵的是,国家重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CSNS)落户大朗,对大朗建设创新型城镇将产生深远影响。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大朗将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科技新城,集聚一大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和高端产业的实验用户,催生医学、新材料、新能源、纳米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城镇。

2.1.2现代“智”造型

顺德北滘镇作为全国知名的经济强镇,家电制造业优势显著,是国际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北滘镇坚持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改善服务,完善专业镇配套与服务体系,通过抓服务促创新,抓工业设计撬动产业升级来加快创新型区域的建设,特别是2009年9月,国内规划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广东工业设计城启动建设,标志着北滘镇创新发展驶进了以“智造”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目前,省区共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占地2.8平方公里、总投资22亿,2011年被评为“国家创新型工业产业化基地”,并成功入选省现代服务业500强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北滘镇正走上一条以现代服务业引领城市经济和创新能力提速发展、逐步从工业强镇向现代“智造”城镇转变的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

2.1.3现代农业型

韶关的江尾镇从1998年开始试种兰花,2005年被认定为省级兰花专业镇,短短的五年时间,江尾镇通过不断完善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增强江尾镇兰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兰花生产品种由40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个,产值从40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亿元,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强镇的创新发展之路。

2.2主要做法

纵观当前广东众多经济强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做法。这些做法主要有:一是注重建立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从实践来看,建立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广东城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做法。如中山东凤镇于2008年开始打造中山市家电创新中心,相继引入了中国电科院、中国家电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德国莱茵、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广州大业工业设计公司等国内外知名机构,为中山市家电产业提供从产品工业设计到检测、认证的一条龙技术服务,目前已初具规模。二是注重强化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随着近年来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城镇通过与国内重点建设高校建立对接,引入全国创新资源服务城镇创新及研发。如东莞石龙镇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26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率先设立石龙镇科技发展基金,重点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帮助专业镇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和人才培训问题。三是注重通过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如东莞大朗镇创建了“大朗”区域国际品牌,完成了“大朗”图形商标及VI系统的设计制作,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花都狮岭镇制定《狮岭镇鼓励企业打造品牌奖励办法》,同时通过广交会、亚太皮革展、米兰皮革展、上海皮革展等平台加大推广“中国狮岭”、“狮岭皮具”等区域品牌,每年举办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2010年的“CCTV走进花都狮岭大型晚会”,更是通过央视平台对区域品牌进行深度推广。四是注重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服务化和高端化。如虎门镇通过举办国际服装交易会、国际青年设计(女装)大赛等,大力发展服装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服装加工业向品牌集群和创意集群转型。五是注重改善经营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如东莞北滘镇出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出台《北滘镇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办法》,每年安排1500万元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

3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的理论探索

从广东一些城镇探索建设创新型区域的实践来看,在不同路径下,城镇创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城镇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也有所区别。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城镇在努力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创新创业、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业向高端形态演进来实现;城镇自身的发展则依靠高新技术在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的应用和创新环境的改善来实现。根据上述实践以及发展特征,我们进一步对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探索。

3.1创新型城镇建设的基本条件

不是所有的城镇都适合进行创新型城镇建设的。从实践来看,当前广东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成功的城镇大都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特征,这为我们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去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世界经济论坛根据经济增长动力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以及两个过渡阶段(如图1)。按照上述世界经济论坛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人均GDP处于9000~17000美元是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阶段,17000美元以上就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创新型城镇的建设,其本质从根本上讲就是处于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换阶段,借鉴上述阶段划分的理论,我们将人均GDP处于或即将进入9000~17000美元的城镇作为判断城镇进行创新型城镇建设的基本条件。图1世界经济论坛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3.2创新型城镇的内涵与特征

3.2.1概念与基本内涵

创新型城镇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市、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体系等一样,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推导的概念,而是对现实中所出现的新兴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界定创新型城镇的概念,不能单纯从理性出发运用概念去框定实践,而应依据价值导向与社会发展实践引导出新的理论。从价值导向来看,创新型城镇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城镇,是城镇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高级阶段,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主导生产要素、知识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发展成为主导发展模式、知识社会逐步形成的全新发展阶段,体现了城镇发展方式向创新发展转变的价值导向,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城镇。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创新型城镇发生的内外动因决定了创新型城镇的本质,是研究创新型城镇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从实践来看,创新型城镇的发生动因,包括三个方面主要内容:

第一,科技进步是创新型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因。上世纪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产出迅猛增长,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愈发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愈发迅速,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愈发明显,“科技兴镇”战略成为广东城镇发展的主要战略,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成为广东城镇发展形态转变、地区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

第二,可持续发展是创新型城镇发展的诱因。从城镇自身层面看,当前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获取新的优势。实践表明,依靠资源驱动城镇发展的传统模式在区域竞争中已难以为继,唯有在现有特色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创建新优势,才能促使城镇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推动城镇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是创新型城镇发展的直接诱因。自2006年国家确立自主创新战略以来,自主创新战略自上而下得到贯彻实施,从国家到省份,从省份再到城市,创新型区域建设浪潮正兴起,并最终扩散到城镇范围,在广东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城镇的响亮口号,迅速推动了广东城镇走向创新发展之路。上述对创新型城镇发生内外动因及创新型城镇建设的价值导向的分析,为创新型城镇的概念界定与特征的把握提供了重要基础。归纳其核心理念,我们认为,创新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城镇创新能力,关键是城镇的知识经济化,本质是实现城镇创新发展。这既是创新型城镇兴起、演化的根本动因,也是创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创新型城镇的有关概念,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一:创新发展模式是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的依托知识、人才、信息的知识经济新型模式。

定义二:创新发展城镇是指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战略导向的新型城镇。

定义三:创新型城镇是指确立创新发展模式为主导生产方式的城镇,外延是创新发展城镇中达到成熟阶段的先进城镇,代表了现代城镇发展的基本方向。

定义四:创新型城镇建设是城镇从现实出发迈向创新型城镇的战略实施过程。其建设模式是对这个建设过程的发展形式、内容、方法及过程在形式上的归纳,它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显然,创新型城镇、创新发展城镇、创新型城镇建设的本质,都是城镇以创新发展方式取代传统发展方式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三者的差异只在于描述这一本质现象的角度、程度有所不同。从概念出发,创新型城镇的内涵应围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来展开。表面上看,创新型城镇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但实际上,创新型城镇建设的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发展方式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变,方向是推动城镇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创新型城镇的内涵是依托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城镇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发展的城镇。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创新型城镇是城镇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1)城镇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创新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2)创新渗透到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管理等;(3)通过引入技术、人才、资本等外部创新资源与本土创新要素互动结合,有效开展创新活动,实现创新能力提升;(4)具有强大的创新活力,体现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网络开放、创新机制健全、创新环境优越、创新效益显著。

3.2.2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创新型城镇的内涵,从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实践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认为,城镇在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的转换阶段中,城镇的发展会呈现以下五个外部特征:一是创新能力内生化。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创新型城镇由于自身创新资源的贫乏,其创新是内部创新要素与外部创新资源互动的结果。从长期来看,创新型城镇必须将外部创新能力内生化,即通过开放型创新网络将外部技术能力与外部创新资源转化为内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创新能力内生化是创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在民营科技型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产出大部分由本土研发机构或产学研合作组织完成。二是产业发展高端化。在创新型城镇中,作为驱动力的创新通过两方面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一是引起市场结构的变动,导致产业兴衰及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处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将转移到周边地区,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则留在本土,从而促进产业有序转型或升级;二是推动技术结构的演进,导致产业不断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升级。因此,产业发展高端化是创新型城镇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强、产业布局合理。三是城镇发展现代化。创新型城镇建设要求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这必然对城镇建设与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城镇建设与管理实现现代化。城镇发展现代化在创新型城镇的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城镇规划科学、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社会管理水平高、城镇环境优越,形成对创新的强大支撑。四是信息应用广泛化。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如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重大的创新要素,因此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创新的内涵,也是创新型城镇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效果明显。二是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高。五是人口素质高级化。在创新驱动阶段,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崛起,此时需要的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与人才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创新型城镇的人口素质也不断向高级化发展,表现在高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普通市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3.3创新型城镇的运行机制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则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城市战略发展思路,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具体领域和地区的深化。

1自主创新型城市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同时意味着毁灭。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从增强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主要研究“创新”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简而言之,创新型城市是特定历史阶段创新要素集聚和成为城市发展主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霍刚、吉吉斯认为,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经济增长是由一种鼓励创造性的创新气氛实现的”。

本文中“自主创新型城市”这一提法,在国内文献搜索中凤毛麟角,代明曾阐述了自主创新型城市功能四大标志,而深圳市则唯一提出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型城市从本意上不应理解为创新型城市的一个分类,而是为了明确创建创新型城市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而诞生的名称,所以笔者将其定义为:从增强城市自身创新能力出发,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手段,使城市在创新的驱动力下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

2广州新塘镇建设自主创新型城镇成效

广州东部新塘镇将自主创新运用于城镇发展策略中,并在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物质空间上有具体体现,初步探索了一条创建自主创新型城镇的道路。

2.1新塘镇简介

新塘镇位于广州东部,是广州下辖县级市增城市南部的中心镇,是穗莞深黄金经济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广州“东进”战略的桥头堡,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逾100万人。新塘镇是广东省被赋予县级的管理权限的6个试点镇之一,是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拥有一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塘港及海关,广园快速路、广深、广惠等高速路、广深铁路和107国道公路过境。计划2015年广州地铁13号线和穗莞深城际轨道线等5条轨道线通达新塘,规划新塘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2011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2.66亿元,同比增长19.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4亿元,增长22.67%,两税收入44.97亿元,增长10.78%,有“超级镇”之称,处在工业化加速期阶段。

2.2原始创新——宏观营造创新环境推动微观区域自主创新

新塘镇所属的增城市在1986年的区域规划中就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圈层的概念,并落实到空间,不同圈层进行实施不同的发展、控制与保护战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不断探索,2002年率先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提出用“不平衡的发展”破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现今正在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开拓者,创造了“增城模式”。新塘镇位于增城市南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圈,以广汽本田25万辆整车厂、6家167万辆摩托车整车及100多家零部件制造和2600多家牛仔制衣企业闻名遐迩,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经济效益高,是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但新塘镇工业项目落户一直受土地指标限制,即便是珠江钢琴落户部级开发区,也要排队等土地指标,这也是中国所有工业发展迅猛的城镇遇到的棘手问题。新塘镇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市一级统筹协调,将规划为限制工业发展的生态良好的北部建设用地指标“买”过来,集中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004年以来,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新塘镇占了78%,一举缓解了发展中土地指标“瓶颈”问题。作为回报,新塘镇实施财政转移和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从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补贴北部生态圈三镇,并支持设立北部山区专项发展资金4000多万,支持北部旅游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塘镇处在宏观区域自主创新的环境中,为新塘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

2.3吸收消化再创新——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

随着2000年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提出,广州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调整,一是拉开发展框架;另一个目的也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打破行政壁垒,将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功能区转变[5]。新塘镇为整合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着力解决项目发展用地的“瓶颈”问题,吸引更多的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项目前来“安营扎寨”,借鉴广州,也进行区划调整。按照经济自组织的内在需求,2004年新塘合并了仙村、沙埔、永和、宁西等镇,面积扩大近3倍达到251.51平方公里,使行政区政府和经济功能区政府的行为边界相吻合,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功能区转变。消融了产业和行政边界,新塘镇为工业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用地。与广州“东进”相反,新塘整个城镇向北、向西扩展,扩大与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接触面,与广州的罗岗区形成无缝对接,这样,不仅新塘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工业的扩张和产业的布局,而且也利于主动接收广州的辐射,带动本地区经济较落后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这与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由于害怕被广州“吞噬”,新塘镇是不愿和广州搭界,发展方向是向东,尽量远离广州的。

为了打破行政界限,今年1月,位于广州“东进”轴线上的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和增城市共同签订了《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区、萝岗区和增城市共同推进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统筹规划,共同构建广州东部创新圈,合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引擎。在协同创新方面,《协议》提出共同创建区域创新体系,联合打造五大共享平台。而位于新塘镇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注重向西发展,尽量靠近广州罗岗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

2.4区域集成创新——建设主题型集聚型产业基地

新塘镇同样也实施“工业入园”政策,但是按照区域集成创新的理念,为建设集聚型产业基地,工业园是按照一定主题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进行招商,实施产业聚集。每个工业园都按主题设置入园“门槛”。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为主题的增城工业园区2010年3月升级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塘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基地,是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聚地,集聚了广本二工厂、五羊本田、豪进摩托、福耀玻璃、中新塑料等一批汽车摩托整车和零部件配套企业,促进技术升级,降低运输成本,缩短生产时间。为解决新塘牛仔服装专业镇洗水、漂染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新塘镇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配套建设热电厂,集中供热、集中进行烟囱除尘脱硫,配置污水处理厂,对洗水、漂染业的废水和其他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引导70多家漂染企业进入环保产业园集聚。这种以集中整治、集中处理同一种污染企业为理念的集聚园区不可以说不是一种创新。而民营制衣工业园则是成衣企业高度集聚,集中了康威、笨小孩、增致牛仔等多个名牌企业,企业之间的面对面竞争和交流导致优胜劣汰,促使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了区域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三旧”改造过程中,新塘镇正在规划创意产业园,将镇区的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基地,培育广告、动漫等行业的集聚。

3 结论

表3-1 自主创新型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创建模式

创新形式

规划措施

物质空间形态

意义

自主创新型城市

原始创新

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

主体功能区

科学规划为前提打造创新环境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行政区划

行政区撤并

区域整合、调整打破经济壁垒,形成行政一体化发展平台

集成创新

产业园规划

主题产业集聚园区

产业链合作、共赢

无可否认,创新的基础是制度、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应成为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但创新最终也需要在空间、物质上落实与体现。本文从物质空间角度演绎出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模式:1、以区域规划为方法,营造一个大环境、大氛围作为创新背景,落实手段就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其将发展战略落实到了具体空间;2、以区域经济为理念,消融行政经济区边界,促进跨区域产业集群一体化,落实手段就是行政区划调整;3、在空间上实现产业集聚园区,落实手段就是工业园区规划。这些是城市规划者最能把握的为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所做的事情。同时,城市规划还要非常注重教育用地和图书场馆的规划,保证学习型社会的物质建设,这也是规划人为创建创新型城市力所能及也当仁不让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美). 经典通读第二辑: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出版社.2008.

[2]闫凌州,杨冬梅.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J]. 2008,25(5):117-120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7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上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在国内是近两年多的事情,但其发展却是惊人的。我们发现创新型城市代表了当代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国内的主导城市也纷纷加入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行列。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来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简单地来讲,就是主要依靠创新来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城市。百色是一个后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要跟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 

 

在探讨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首先要谈的是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问题。我们认为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是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接的需要。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着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他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m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的走创新跨越之路相吻合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发[2006]12号)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这是全区今后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很重要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区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5番、达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今后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广西发展的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赶超先进省市。 

百色要加快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百色市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百色主要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都是主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百色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使城市的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空间。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吻合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正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发展路子。 [

再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形成更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百色,降低自然资源对百色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更加意识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 

 

(三)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百色赶超先进城市的需要 

首先,没有创新,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就会落伍。低科技、低管理水平往往会降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广西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百色在规模以上工业243个企业中,亏损企业106个,亏损面达43.62%,亏损企业亏损额11573万元,在亏损企业中,小型企业97个。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上半年全国性煤、电、油紧张,工业用电不足,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二是企业经不起市场竞争所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发展的。其实城市的竞争又何曾不是如此?

第二,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作为后发展城市,我们除了借鉴先进城市、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之外,还应该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跨越发展前进中的某些局部、某些过程,实现跨越式的推进。事实上,区外很多地方,甚至国外的经验也证明,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的。在百色,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了解,百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cad/cam]capp技术,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银海铝业公司、平果铝业公司、平果百合化工公司等企业,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生产,使产品成本下降20%左右,有的产品降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所以,百色要赶超先进城市,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那么百色有没有可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呢?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可能性

百色市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百”战略,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00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3%,2006年达到47%。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大有希望,因为:

(一)百色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烈需求

百色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提升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新企业的创办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

(二)百色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一方面,百色有一定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6年,百色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58839人,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和一些其他单位也有一批高级职称人才,还建设有科技人才专家库。今后随着百色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色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百色有日益雄厚的创新资金后盾。2006年,百色gdp达2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财政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2%。如果我们每年投入gdp的2%,那就是每年约6个亿,就是财政收入的2%,也有约8000万。

(三)创新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是拥有了一批高校,如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等,并且它们的发展都很快,其中百色学院今年获得了两项部级社科资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硕士点。

二是有几个人才小高地,聚集了一批人才,已经建立了“现代农业人才小高地”、“百色铝产业链人才小高地”、“百色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并且推进了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认真实施“75321”创新计划。全市四个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田阳县、平果县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市35个乡镇通过市、自治区“乡镇科技进步”考核,8个乡镇评为“全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

(四)创新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8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上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在国内是近两年多的事情,但其发展却是惊人的。我们发现创新型城市代表了当代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国内的主导城市也纷纷加入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行列。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来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简单地来讲,就是主要依靠创新来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城市。百色是一个后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要跟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

在探讨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首先要谈的是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问题。我们认为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是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接的需要。党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着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他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m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的走创新跨越之路相吻合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发[2006]12号)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这是全区今后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很重要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区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5番、达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今后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广西发展的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赶超先进省市。

百色要加快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百色市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百色主要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都是主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百色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使城市的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空间。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吻合的。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正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发展路子。

再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形成更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百色,降低自然资源对百色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更加意识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

(三)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百色赶超先进城市的需要

首先,没有创新,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就会落伍。低科技、低管理水平往往会降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广西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百色在规模以上工业243个企业中,亏损企业106个,亏损面达43.62%,亏损企业亏损额11573万元,在亏损企业中,小型企业97个。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上半年全国性煤、电、油紧张,工业用电不足,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二是企业经不起市场竞争所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发展的。其实城市的竞争又何曾不是如此?

第二,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作为后发展城市,我们除了借鉴先进城市、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之外,还应该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跨越发展前进中的某些局部、某些过程,实现跨越式的推进。事实上,区外很多地方,甚至国外的经验也证明,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的。在百色,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了解,百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CAD/CAM]CAPP技术,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银海铝业公司、平果铝业公司、平果百合化工公司等企业,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生产,使产品成本下降20%左右,有的产品降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所以,百色要赶超先进城市,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那么百色有没有可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呢?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可能性

百色市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百”战略,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00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3%,2006年达到47%。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大有希望,因为:

(一)百色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烈需求

百色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提升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新企业的创办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

(二)百色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一方面,百色有一定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6年,百色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58839人,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和一些其他单位也有一批高级职称人才,还建设有科技人才专家库。今后随着百色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色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百色有日益雄厚的创新资金后盾。2006年,百色GDP达2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财政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2%。如果我们每年投入GDP的2%,那就是每年约6个亿,就是财政收入的2%,也有约8000万。

(三)创新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是拥有了一批高校,如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等,并且它们的发展都很快,其中百色学院今年获得了两项部级社科资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硕士点。

二是有几个人才小高地,聚集了一批人才,已经建立了“现代农业人才小高地”、“百色铝产业链人才小高地”、“百色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并且推进了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认真实施“75321”创新计划。全市四个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田阳县、平果县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市35个乡镇通过市、自治区“乡镇科技进步”考核,8个乡镇评为“全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

(四)创新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9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营建模式

资源型城市约占我国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长期以来这些城市亟需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资源型城市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开拓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1创新主体引导的区域创新体系营建模式

区域创新体系营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发达程度,这决定了它们拥有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差异,创新投入和侧重点也会随之不同。经济和科技教育发达地区可能成为创新的中心,而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更依赖于外部创新成果的吸收和引进。根据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关于区域创新主体特征的四象限矩阵,由于位于不同象限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同,导致其在区域创新体系营建中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据此,区域创新体系营建可划分成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一科研机构主导型和价值网络型四种创新主体引导模式。

当一个区域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较弱时,这时需要依靠政府进行支持。政府主导型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地营建区域创新体系。当一个区域经济实力较强而科技实力较弱时,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成为区域创新体系营建的主要力量。企业主导型模式主要是企业自上而下地营建区域创新体系。有些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科技教育实力较强,大量的科研成果却无法被本地吸收利用,必须到其他地区推广应用,这就需要以高校一科研机构主导型创新主体引导模式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建。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很强时,区域内的企业通常具有领先的技术,与区内外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紧密,享有充足的创新资源且高度合作,

由此可见,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创新主体引导模式是过渡模式,企业主导型和价值网络型创新主体引导模式大多是在发达区域或者区域创新体系比较成熟时使用的营建模式。

2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新主体数量较少、功能缺失。由于资源型城市多处内陆及中西部地区且长期以资源开采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导致这类城市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大都集中在资源产业领域,没有足够的创新主体进行替代产业的创新。第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意识薄弱。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企业不具备创新硬件,缺乏测试条件和固定的经费来源。企业自身不求开拓创新,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第三,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职能定位不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大企业与小政府的格局,这使得地方政府难以在制定计划、政策、进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微观管理功能过强,宏观调控功能过弱;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社会管制功能过强、服务功能过弱。第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服务单一。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分布不均衡;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存在错位现象;缺乏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秩序不规范。

2.2创新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新人才匮乏。资源型城市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资源产业,人才的专业构成单一,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创新人才匮乏。而且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劣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匮乏。第二,创新人才部门和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城市的科技人员集中分布在中央企业、省直企业和资源企业,而地方企业、非资源企业的科技人员比重低、实力弱,创新活动过分集中与封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资源产业、冶金、建材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科研机构,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却很少。第三,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型城市大多底子薄,财力有限,资金投入能力较低;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对科技投入上都有较大差距。第四,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资源型城市创新主体发展落后,创新环境较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极低。同时,创新信息和技术等流通速度很慢。

3资源型城市对基本营建模式的选择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其创新体系营建的理论支撑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其创新体系的营建模式也应以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营建模式为基础。

3.1创新主体的能力对营建模式选择的影响

区域创新体系从建立到成熟的时序进程中有渐进式,也有跳跃式,总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创立、成长、成熟、创新衰退或持续创新四个阶段。由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得比较早,现在他们大多进入了成长阶段,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如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省市。但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甚至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架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联系不紧密,创新资源匮乏,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薄弱的创新实力决定了它们不能以高校一科研机构主导型模式作为推动其创新体系营建的主导模式,也决定其不能选择价值网络型模式。

创业型城区创建例10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张德江副总理在为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会议作的专门批示中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我国就业形势的有效途径。要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完善创业政策措施,着力加强创业培训服务,着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建创业型城市,是从政府层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全民创业热情、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全民创业促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受金融危机、货币金融政策、节能降耗的影响,我国经济由靠投资增长转为消费拉动,发展速度趋缓,部分企业关停,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今后几年,我市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在10万人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只有6万个左右。能否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就业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因此,通过开展全民创业,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统计,我国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至5人就业。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既有利于我市创业者队伍的扩大,带动就业增加,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又有利于促进我市生产力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创建创业型城市,是促进城市就业、发展城市经济的积极行动。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地、经济聚集地,存在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具备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创业氛围,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战场。开展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工作,既有利于城市本身创业者队伍扩大,带动就业增加,又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点,还有利于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速度增加,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特别是“创业型城市”这一称号,是对一个城市创业工作的一项荣誉和褒奖,是一座城市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也将进一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四)创建创业型城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全国选择部分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劳动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扎实有效、组织工作基础较好的市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现率先建树、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效,形成示范作用。去年7月9日,省政府在莱芜召开了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动员大会,郭兆信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拉开了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的序幕。我市的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这是省对我市工作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是对我市的巨大鼓舞和鞭策。赵润田书记、刘士合市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闯出路子,创出经验,交一份合格答卷,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群策群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真抓实干,创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动员大会以后,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作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使创建工作保持了稳步、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工作指导体系。县分别成立了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县区长、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成员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城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召开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动员大会,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对创城工作进行了分工,对创建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形成政府积极促进,部门广泛参与的创城工作推动机制。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县区)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市实际,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下发了《关于推动我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县区)的通知》,重点对创业者在市场准入、场地安排、行政服务、融资渠道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各项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县出台了《县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县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县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制度》、并制定了《县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推进计划》,、县也都制定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确保了创城工作的稳步开展。今年以来,三个县区共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90.2万元,岗位补贴229.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1342万元。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创业培训范围,将由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了创业培训范围,全面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认定35所创业培训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类人员创业培训班125期,培训人员3580人,经培训人员创办企业1595个,带动8463人就业。县把就业创业、青春创业、巾帼创业、工友创业、百千万富民工程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今年以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30期,培训人员950人,参训人员创办企业789个,带动就业3500人,掀起了全民大创业的高潮。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各县区根据创业者需求,组织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目前,三个省级创城县区都组建了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成员89人。采取多种方式,储备近100个项目,建立了创业项目资源库。积极培育创业服务载体,在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为创业者提供经营场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已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并与孵化基地签订了协议,对创业者全部进行了培训。另外,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县已建立温州工业园、书画创业一条街和服装创业一条街等6处孵化基地,目前,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基本完成,岗位开发补贴正在发放中。县创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孵化基地3处,并开辟了“创业一条街”。孵化基地从培训、推选项目、开业指导到提供贷款扶持、落实税费减免、后续服务等环节上实现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三个县区都组建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除三个县区外,成武、单县组建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税务、城建、卫生、工青妇以及科技部门和知名企业家代表等组成的专家志愿团。鄄城县依据资源、产业优势,建立了“人发产业创业园”、“木材加工产业创业园”、“中药材产业创业园”,对入园项目免收三年税收和地租。

(五)健全工作考核体系。省已建立创建工作考核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出台了创城工作绩效考评办法。我市要积极落实《省级创业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把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工作指标作为衡量创建工作的主要指标,逐级分解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动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要按照标准,逐项落实,迎接明年省里验收,确保按期验收合格。其他县区也要自加压力,借鉴这三个县区的成熟经验,在省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在创城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创业氛围不浓厚,基地建设不规范、档次较低,创业项目少、创业人员可选择余地小,政策落实没完全到位。其他县区普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领导重视不够,造成有关部门配合不积极;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县区至今动作迟缓;三是创业指标完成率低,创业人员少、创办企业少、企业运行不稳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着力加以解决。

三、强化措施,推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上新台阶

按照创建工作目标,要进一步按照省里的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激励政策,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确保一次通过省里的验收。其它县区也要做好基础工作,力争下一批都要纳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确保2010年全市创业培训4000人以上,新增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在创业培训和服务方面,力争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合格后的创业服务率达到100%,创业参与率保持每年5%以上的增幅;在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与企业存活率方面,力争创业初始成功率达到70%以上,创业企业存活率达到80%以上;在社会满意度方面,力争创业满意度测平达到90%以上;在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方面,力争实现自主创业1人带动就业5人以上,创办1个企业带动10人以上的倍增效应。完成这一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级各部门强化措施,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一)密切配合,做到部门联动。创城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在促进创业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衔接、协调配合,不推委、不扯皮。坚持条块结合,发挥部门在促进创业中的作用,经贸部门要积极开展在岗创业,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技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开展大学毕业生创业、失业人员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会要积极开展工友创业,共青团要积极开展青春创业,妇联要积极开展巾帼创业,民政部门要积极开展复退军人创业,残联要积极开展砺志创业。通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和种类的创业活动,形成共同促进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落实,做到政策引动。各部门要把促进创业的各项政策再进行一次梳理整合,横到边,纵到底,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创业准入门槛,落实土地使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孵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全面促进各类群体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将覆盖范围扩大到转业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残疾人、随军家属、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切实落实微利项目贴息政策。要加大对创业的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落实创业鼓励政策,对创业成功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可以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的,可以根据创造的就业岗位个数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要切实改善行政管理和办证手续,构建绿色通道,把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落实在推进全民创业的具体工作中。

(三)积极引导,做到示范带动。发挥带动、引导作用,培植、命名一批符合示范条件的创业型县区、创业型街道、创业型社区、创业型园区、创业型行业、创业型企业、创业明星等,积极培育创业型社会,促进全民创业。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青春创业园、返乡创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创业园区。开展“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培养和宣传创业典型。大力营造创业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员投身创业。要及时交流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和创建工作的突出成效,引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坚定信心,服务大局,全力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四)完善平台,做到服务推动。健全完善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四个平台:一是创业指导平台。在市、县区建立创业指导中心,配备工作人员,成立创业指导专家服务组织,征集、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实行项目推介、职业指导、融资服务、场地安排、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创业载体。二是创业培训平台。建立和认定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和见习基地,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军队退役人员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积极推进创业培训进街道、进村镇、进校园、进园区、进商场。加强创业能力培训、项目对接培训和模拟实践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创业孵化平台。在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建立孵化园区,作为扶持、试验、示范创业的基地;在商业、服务业集中的地域,通过扶持引导、场地租赁等方式,建立创业街、创业城,为创业者提供有效服务。每个县区孵化园区、创业街、创业城要不少于2个。四是基层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在促进创业、服务就业、保障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实施创业贴近服务,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对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协助落实一处经营场地、帮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各部门、各单位、各社会团体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深入宣传,做到舆论鼓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营造创业氛围、改善创业环境、树立创业典型、宣传创业经验、弘扬创业精神、建设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各新闻媒体要开辟“创建创业城市专题”、“创业之星”、“我的创业故事”等各类专题、专栏,加强创业教育,加大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设置宣传区域,及时宣传国家、省市创业政策,推介创业项目,展示创业成果。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要通过设置广告牌匾、宣传专栏等形式,对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宣传动员。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活动,激励全民参与、支持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投身创业,以创业促进城乡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