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2-12-15 11:50:28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特别是对于应用技术大学而言,若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就必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教育范文

创业教育范文

创业教育范文1

1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很多创新创业的文件及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号召下全国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新形态,并且各地的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使我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步优化。在这样的形式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青年的未来即国家的未来,国家政策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改革目前的经济形式,未来社会的经济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特别是在当代国家经济转型的今天,人工智能的潮流,“新工科”的出现,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毕业生适应当前的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校必须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创新性人才的发源地,是向社会推送高素质人才的强有力保证,因此,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必须要承担的责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成熟期,但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1](1)传统的课程体系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且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协调,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2)学校着眼于考试的成绩,学生为了获得“成绩”而创新,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创新的积极性不高;(3)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创新创业的引导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而忽略了反馈和统计环节;(4)学科差异较大,注重理工类专业,忽略人文社科类专业,师生关系不平等,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逐步克服。为此,本课题提出在应用技术大学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可以弥补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不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化,本课题将会对实训课程的改革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完全参与到实践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去,亲身体会过程,以学生为实践的主体,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具体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均是围绕实训课程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首先,对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让其明白专业特性及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加专业归属感,安排学生到医院、公司进行参观学习,扩大其视野;其次,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要加大其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在实训课程中加入创新实验环节,再安排学生进入公司、医院,深入了解医院的需求、公司产品的创新点,并由公司总经理亲身讲解其创业历程,把创新创业的观念深入学生内心;再次,大四学生的实习环节中,应该采用双师制,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师的共同教导下,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落实;最后,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增加其与医院、公司的交流,让其明白创新创业的源泉来自生活,自行提出创新的毕业设计课题,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创业过程。对实训课程的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实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大一学习阶段:视野拓展、创新创业认知阶段。[2]刚进入大学,该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让其了解专业内容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能够做什么;通过进入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白本专业是干什么的以及毕业去向,参观学习期间,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的创业过程,了解企业产品的创新点,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实践阶段。大一是通识教育阶段,大二大三是专业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该阶段的实践以专业实验和实训为主,学生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来夯实基础,通过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来提高专业素养,通过专业实训来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大四学习阶段:自主创新创业阶段。大四进入实习和毕业设计学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首先要了解岗位工作,以为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其次了解他们的需求,需求就是创新的根源,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在实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导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指导,实习单位工程师进行实际的工程指导,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毕业设计环节,由学生在实习阶段了解到的企业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来作为他们毕业设计的题目,亲身经历创新的过程,而教师只是从旁指导。

3.2实训课程的内容安排目前大部分的实训内容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点,实验课程大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的实训课程很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课题提出应该对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块应该包含:创新性实验比重较大的实验教学模块、校企合作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相配合的实训教学模块、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教学模块[3]。首先,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主要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组成,改革的重点应该降低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重,只占总数的40%,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应改革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尝试采用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PBL教学、雨课堂教学等。其次,改革实训内容,使实训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采用“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内容可以来自企业和学校,可以采用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配合、校内教师理论指导与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使实训内容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再次,实习阶段是创新创业能力升高的关键阶段,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学生与工作对接的阶段,学校应切实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让学生真正融入地方经济中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实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的管理模式,731科技风2022年11月创新教学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同时双向导师要经常沟通,做到对学生全面了解,并积极记录好学生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毕业设计则是一次创新创业能力的完整体现。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由学生深入企业、医院,了解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

3.3实训课程的教师安排实训课程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且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教师带领下,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做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学校教师深入校企合作单位中去,不仅是挂职锻炼,而是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研究、销售等,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另一方面,在各专业设置企业订单班,聘任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把他们的工程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给学生和老师,既可以解决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增进教师与工程师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真正实现校企联动机制、连通岗位、重构课堂、双师共育,做到教师“双师型”、学生“双导师制”,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4]

3.4实训课程的课余安排大学课余时间非常充足,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团、竞赛、科研项目等均是很好的锻炼平台。鼓励学生成立或参加社团。社团是高校的特色,社团可以补充学校创新创业教学的短缺。社团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要做好一个课题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团活动大部分来源于实践,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社团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学生通过社团的锻炼,能够提高自身的自主创业和创新能力。[5]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把学科竞赛放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并对有价值的创新项目进行产品孵化。首先,学校自行组织学科技能竞赛;其次,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的社会上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电工电子设计大赛”等,在比赛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6]鼓励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去,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结语

通过全面的实训改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提高。本课题的实训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之间是环环相接、层层提高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大一是创新创业认知阶段,大二大三是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阶段,大四是创新创业能力升华和落实阶段。从实训内容上来说,参观实训是创新创业的伏笔,创新性实验、实训是创新创业能力的积累,实习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毕业设计则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完美体现。为了使实训改革顺利执行,学校需要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教师需要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学生需要具备饱满的参与热情,如此,方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然,改革的推行具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要具备完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要加强监督和质量监控,要健全实践教学反馈机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等等。因此,实训改革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不变,则改革一定能够执行下去。

作者:王正兴 贾磊 曹文燕 吴贝贝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仪器教研室

创业教育范文2

党的以来,“三农”问题备受关注,如何高效率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人才引入,成为现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考虑到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契合点,而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乡村振兴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简介2017年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期下重要的发展思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也被概括为“三农”问题,因此备受关注。“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三农”问题必将作为新时期下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点,对推动农村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1]。

1.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人们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仍然偏低,大多数农民还依靠微薄的种植收入维持生计,生活质量较低。因此,较好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成为当下发展的关键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明确了方向,为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遵循以下5点原则。(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调查农民的经济收入情况、解决农民生活的经济问题放在首位,让其真正感受到战略、政策、方针为日常生活、农作带来的影响,积极参与并配合政府开展各项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群众基础。(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重视自然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更为长久。(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各项工作循序渐进推进,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而后制订各项工作计划,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4)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且长久。(5)坚持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2]。

2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结合的必要性

2.1为农村引入人才资源乡村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与人才基础才能实现,尤其在科技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种植、生产对现代科技的依赖程度明显提升,但相对来说,真正应用于一线生产的技术相对较少,且技术人才匮乏。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实现,能为农村带来较多人才资源,同时引入一定资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使更多资本能进入到农村,加快经济转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有利条件[3]。

2.2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中融入创新思维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能迸发出更多创新思维与想法,且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好,思想较为开放,善于尝试、创新,能够帮助农村产业升级,加速构建农村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2.3加快农业生产变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主要是依靠农业种植来获得经济收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形态的转变,单一的农业种植与生产,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且经济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长久发展。另外,长时间采用该模式种植会影响到生态、土壤结构,因此必须在今后加快转变,构建多产业相融合的经济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学生进入农村创新创业,能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智慧农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由大学生参与构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能促使农业企业逐渐朝着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会进一步延伸,充分展现农业价值链,引入新技术,在农村区域范围内构建更为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生产变革[4]。

3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面对的困境

虽然,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已经被肯定,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多数大学生会投入到农村进行创新创业。但由于对农村当地环境缺乏了解,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需要面对的困难都缺少充分的认识,再加上最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缺陷,不管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很难较好地支撑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其次,大学生自身缺少农村创新创业认知,且普遍缺少经验,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重理论、轻实践,且整体教育缺少对农村环境的定向剖析,忽视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最终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观念和认知。再次,扶持力度不足,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扶持主要体现在政策与资金两方面,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农村政府已经制订了扶持政策,但在执行期间有效性不高,存在一些困难。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大学生本身资金匮乏,若缺少国家、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将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最后,大学生进入农村创新创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大学生生涯中就有一定的想法,形成系统规划,在毕业以后进入农村落实各项发展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的成功率。然而,各大高校在教育期间,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没能建立起辅助机制,大学生在缺少帮助的情况下,很难掌握实际情况,无法获得相关信息、资料,阻碍了创新创业持续推进。

4乡村振兴视角下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实践策略

新时期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必然措施,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与推动作用,二者具有紧密关联,需要在今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调动大学生积极性。

4.1优化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各地区农村在基础物质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创新创业对这些硬件设施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若是想要更多大学生进入当地农村进行创新创业,就必须打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具体可采取以下4点措施。(1)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比如减税、资金补贴等,创造良好的软环境。(2)政府组织开展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可优先考虑大学生创办的企业。(3)优化贷款环境,大学生为了获得充裕资金,很有可能会通过贷款的方式来获得资金,因此需要适当放宽大学生农村创业贷款的资金要求、贷款条件等,这样一来可以起到较好的帮扶作用。(4)各地政府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为其介绍现下农村的大环境,同时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奖励等措施。在乡村区域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农户,也可适当予以补助,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5]。

4.2重视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农村创业教育,需要融入到大学生课程体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契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真实想法进行调研,对于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提供政策解读服务,使大学生清楚了解现下的政策、农村大环境,便于其制订针对性计划。其次,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大一开始,增加一定专业课时,为大学生讲解一些成功案例、农村现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紧迫性,然后为其提供较为系统的指导,同时结合以往大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从实践角度出发,保证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4.3加大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大学生毕业以后,刚刚进入社会,在资金方面较为紧张,且农村整体资源环境较差。若是想要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落实,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予以帮扶,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可能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在政策方面,考虑到各个农村区域存在的差异性,地方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吸引大学生进入农村创业,同时予以一定支持,深化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扶持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建设用地、融资贷款、社会保障,政府网站中也可以设置专门的服务平台,起到较好的帮扶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效率。在资金方面,由于政府资金相对有限,除了一些补贴、补助以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企业参与其中,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方案等,验证方案可行性后,可予以一定的资金、技术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外资,同时也能较好地起到帮扶作用,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4.4健全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认知大多数来自于学校所提供的一些资源,尤其是在农村创新创业方面,学生很难依靠自身了解到政策、信息、农村情况等,还需学校建立起农村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践行各项创业计划提供帮助。首先,建立实践基地与平台,为大学生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同时开设专门的咨询室,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以及关于农村的一些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方便制订发展规划,提高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成功率[6]。其次,整合资源,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平台,定期更新数据、政策、信息,并组织校内教师对各项政策进行深度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一定指导。再次,完善平台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各个方面的援助,比如人力资源、金融、投资等,使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校园各项工作,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观念,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7-9]。

5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重视,“三农”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导致乡村振兴战略难以有效实施。开展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活动,能较好地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学校、地方政府等共同努力,通过优化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重视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加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突破创新创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作者:姜佳梅 张莹 樊嘉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创业教育范文3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相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应具有系统性与规范性,便于应用与推广。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受传统思维束缚等因素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还存在较多不足,形式化,程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缺乏自身的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有模式

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明确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战略,高职院校按照分层分类培养的原则,积极调整自身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创业实践基础课程与专业创业结合课程(见表1)。“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一般由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开设,采用必修课的形式,面向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出,主要目的是为了启迪创新创业思维,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创业意识。这类课程往往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一同开出,成为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业实践基础课程”是指高职院校联合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或第三方,邀请创业导师开设的SYB、IYB等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创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使学生对创业行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专业创业结合课程”由高职院校和学生所在专业共同开出,一般为选修课程,在高职的第二、第三学年实施,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后接受创业实践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专业学习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三类课程逐层递进,构成了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常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属于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容并不多。这样的创业教育与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期待并不吻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00号)对高校学生创业实践的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以多种方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利用好学校建设的众创空间。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各高职院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的创新创业人才。与此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创业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1.传统思维的束缚依旧存在新生入学一年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学院会开设创业理论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普及创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职学院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技能,毕业找个工作”,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需求。受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同学虽然接受过初步的创业教育,但是基本没有形成创业内在需求。于他们而言,升学或就业才是比较可行的做法。这类学生不会把精力放到创业上,对于创业的相关认识也比较模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对于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还比较被动,创业意识的启蒙不到位,因此传统思维的束缚仍未解除。

2.众创空间的运营资金不足众创空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与载体。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自身的众创空间,用于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教育的形式较为多样,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开办和管理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创业理论。但不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受限于高校管理体制机制,高校不可能向众创空间无限“输血”。尽管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在政策、资金等领域给予的支持仍落后于专业教育,所以有部分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既不能建设良好的创业实践环境,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的创业实践训练。这也是创业教育实效性较差的根本原因。

3.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的训练在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创业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能够较好地反映创业教育的实效。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类课程通常由辅导员和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师承担。这部分教师对于创业的理论较为熟悉,但自身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这使得本就缺乏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成长起来。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不经系统训练就去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和经营管理,缺乏足够的信服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中出现过比较成功的创业教育案例,但由于教师缺乏系统的训练,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制也未建立,使得创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普遍存在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4.创业的支撑体系有所不足创业教育要想持续稳步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对创业项目成功与否产生影响。从家庭角度来看,家人的支持是创业项目起步的关键因素。从学校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和专业教育,必须建立具有良好环境的创业实践基地,支撑创业项目起步与孵化。有些高职院校建立的基地名为众创空间,但实际只有数个空教室和简易办公桌椅。这样的项目孵化环境,对于创业者的支持有限,增加了创业的难度。从社会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求均较高,学校自身很难满足所有的条件,需要政府给出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业教育中,改变目前创业支持形式较为单一的局面,将服务范围从单纯的创业指导拓展为工商注册、融资服务等多个领域。

三、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项目失败的内因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中,真正能够进入到实践阶段的创业项目不足三分之一。在创业实践阶段,也只有少数项目能够存活下来,因此创业项目的整体成功率极低。除了师资、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外,创业团队自身的情况对于项目成功与否也十分关键。创业实践项目失败的内在原因包括团队构成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社会经验不足、凝聚力欠缺等因素。

1.创业团队构成不够合理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中进入到实践阶段的创业团队通常是由校内有共同创业想法的同学组建而成。他们往往来自同一专业或是关系要好的朋友。这样很容易导致项目团队特长与专业比较单一。而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种不同特长与专业的成员互相配合,擅长技术的负责技术,精通营销的负责商务,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形成合力,推动创业项目前进。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项目中,大部分初创的团队人手不多,人员构成也比较单一,很难适应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导致项目存活率偏低。

2.创业团队的期望值过高创业团队期望值过高也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创业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出于鼓励创业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课程中,教师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到传授创业基础知识、激发创业意识等方面,涉及创业风险方面的内容较少,避免给学生创业带来心理负担。部分创业者尽管有创业的意愿和项目,但因为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准确,难以制定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项目计划。部分项目团队期望值过高,期待项目或企业在短时间、低成本的情况下快速起步。此外,还有些项目定位层次过高,忽视了市场接受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遭遇风险。

3.创业人员的社会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学生毕业时仅仅二十出头,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于企业实体运营情况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缺乏应对经验。创业初期团队规模较小,这就要求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身兼数职,不仅仅要懂专业、懂技术,还需要熟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创业团队经验不足时,涉及不熟悉的领域会无从下手,处理各种繁杂事务时分身乏术、身心俱疲,影响了团队的工作进度,使得创业项目运营不善,导致创业失败。

4.创业团队凝聚力有所欠缺创业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也与创业成败息息相关。创业初期,团队一般由高职院校中有创业意愿的同学组成,这部分同学的比例相对较低。在这一时期,创业团队负责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组建团队,对团队成员的构成和人员分工缺乏长远考虑。创业项目的起步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所以团队成员往往是来自同一专业同学。这样的人员组成导致团队处理非专业领域事务时经验和能力有所欠缺,创业项目的推进也会受到阻碍。创业初期,团队成员的思想还未统一,再加上发展规划并不明晰,凝聚力有所欠缺,导致团队在短时间难以形成合力。一旦遇到困难无法处理,团队就容易出现分歧,甚至会相互埋怨最终导致创业团队的解体。

四、基于众创空间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为了推进大众创业深入发展,高职院校需要立足自身的创业教育实践,推动创业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开展精准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1.建设众创空间,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不足在于实践性的创业教育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建设众创空间,并充分发挥平台实践教育优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化创业实训体系建设。通过建设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三级联动机制,争取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纳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与先进技术,高职院校能够将众创空间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放式、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平台,可以营造更有活力与激情的创业氛围,容纳更多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也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创业服务。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原有的“三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为“四层次”,即创业理论、创业素养,创业实践与创业实战。在新的创业课程体系中,创业理论课程应注意普及基础的创业知识,创新素养课程应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评估,创业实践课程更多地关注项目的动态调控,创业实战课程关注创业目标的达成,通过课程重心的转移,保障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依托众创空间,培育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者,也是创业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率。高职院校中,好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师并不缺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在于,创业实践类课程校内教师的经验与能力还有所不足。高职院校最为紧缺的是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导师。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仍需要用好众创空间这个平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政策激励等手段,鼓励有想法、有干劲的校内教师入驻空间开展创业项目,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式学习获取宝贵经验,快速地成长为合格的创业实践教师;也可以聘请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担任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或创业顾问,不定期地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活动,指导学生完善创业团队、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创业项目,提升创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依托众创空间“内培外引”,高职院校能够培育出一支符合现代创业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完善众创空间,强化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才能保障创业教育持续进步。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业环境十分重要,良好的环境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学生毕业离校前,进行创业实践的最佳场所就是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中聚集的都是拥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能有效消除传统理念的束缚;在学校其他场所,选择升学就业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想法会随着时间逐渐湮灭。此外,众创空间除了硬件达标外,“软件”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需要尽可能地引进外部力量,完善众创空间的服务体系,提供创业活动进入实质性阶段所需的财务管理、贷款融资、法律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以此帮助学生度过最为艰难的初创时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Z].(人社部发〔2016〕100号)

[3]李淼冰.浅谈高校创业教育构建中的“四大维度”[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09:167-169.

[4]张蕾,杨国华,金树,皮筱娟.高校众创空间视阈下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32-133.

[5]乐乐,雷世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9,09:31-36.

作者:金晨 韩学芹 许劲松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