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安全素养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0 14:43:38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例1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安全素养教育例2

[作者简介]陆锦冲(1963-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金刚(1972-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袁雄军(1978- ),男,湖北武穴人,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等。(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3/001)、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20113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45-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员工缺乏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因此,进一步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将是今后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举措。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朱忠祥和陈仙等分别对各自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安全素质总体上还很欠缺,尤其是安全素质及意识等方面亟待提高。赵文武教授等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介绍了该校工科类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新思路。中国计量学院的梁晓瑜博士和华北科技学院的刘伟等分别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案和思路。邵辉教授则从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的角度,提出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还有很多研究,但缺少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对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及培养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调查表明,刚到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缺乏等问题。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如果安全素质不高,且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没能有效进行,企业人因事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可定位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和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安全素养的“安全人”。

三、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内容

1.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而,开展与行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不同,因此,应区分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第二,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三,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教育。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第四,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理论知识教学。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普及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实践及实训教学。实践及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这一环节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提高安全意识。因此,可以在实践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

3.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在校园内举办各类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公安、消防、气象、安全生产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5.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训、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

五、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对策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领导重视。高职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安全技术与知识。

3.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工作。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的现场接受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加强学生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定性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掌握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安全素质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基础知识和所属行业安全专业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彦伟,何天平,汪丽莉.关于“四沿”化工安全的战略性思考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8).

[2]陈仙,史晓虹,郭晓宏.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6).

[3]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安全素养教育例3

1.适应国家和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安全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发生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要求,有利于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交通土建行业的安全建设。

2.交通土建专业人才的安全使命和责任。交通土建专业学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各个工程项目技术主导力量,肩负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营运和管理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土建生产建设,对安全的要求也已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障现代交通土建行业顺利运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安全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3.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交通土建项目庞大、复杂,事故多发。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土建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交通土建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助于将来他们把“安全第一”的观念融入所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统一起来,把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对安全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做到本质安全,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4.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国家、行业及企业层面都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用人单位除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方面有特殊需求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专业技术扎实,而且要具有相关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与交通土建专业知识的联系点,将安全技能和安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交通土建具体专业知识点讲授中,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研究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典型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为载体,研究在具体学习情景中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教学方法。

3.建立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科学基本知识点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三、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创新点

1.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面向“大工科”背景的,而不同专业有其自身差异和服务需求,安全素质培养需要区分化、特色化,需要构建以交通土建工程学科为背景,服务于交通土建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系统融合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往的工科安全素质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一、两门安全技术方面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融合、渗透到交通土建专业学习之中,使安全素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3“.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双驱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培养只注重安全技能的培养,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需要通过安全文化、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构建基于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的双驱动安全素质培养模式。

安全素养教育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76-02

一、高校工科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高校工科学生的社会职业定位是工程师,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管理,其工程行为对工程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而目前工科学生的在校教育太过偏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很少涉及安全教育方面,除了有关专业(如安全工程等)会进行这方面教育外,其他工科专业的教学课程极少涉及这个领域[2]。随着现代工程向综合化、集成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工科学生专业安全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工程新的安全隐患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赵文武等指出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安全素质培养,并指出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服务需求面而独具特色,以适应社会对工程安全人才多样性要求[1]。蒋军成等阐述了当前工科类大学开展安全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怎样开展安全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3]。汪良珠等指出加强工科大学生安全教育符合生产建设单位的需求,也有利于促使工科大学生更加完备地运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服务生产建设实践[4]。谢振华等指出工科非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概念、安全基本原理、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必要性[5]。在国外,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对250所美国工程院校开展的一项旨在确定工程课程中安全和健康内容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工程项目和大多数工程领域的教师对自然科学很重视,而对安全科学认识不够,这将导致学生对工作场所的健康(即工业卫生)关注不够[3]。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证和阐明工科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而较少涉及如何开展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等问题,而对面向交通土建类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的研究更为缺乏。

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意义

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处于大建设与养护管理并存的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安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为适应交通及土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生产需要,构建面向交通领域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设施,集合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预控、安全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国家和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安全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发生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要求,有利于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交通土建行业的安全建设。

2.交通土建专业人才的安全使命和责任。交通土建专业学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各个工程项目技术主导力量,肩负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营运和管理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土建生产建设,对安全的要求也已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障现代交通土建行业顺利运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安全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3.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交通土建项目庞大、复杂,事故多发。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土建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交通土建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助于将来他们把“安全第一”的观念融入所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统一起来,把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对安全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做到本质安全,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4.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国家、行业及企业层面都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用人单位除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方面有特殊需求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专业技术扎实,而且要具有相关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三、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与交通土建专业知识的联系点,将安全技能和安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交通土建具体专业知识点讲授中,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研究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典型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为载体,研究在具体学习情景中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教学方法。

3.建立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科学基本知识点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如图1所示:

四、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创新点

1.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面向“大工科”背景的,而不同专业有其自身差异和服务需求,安全素质培养需要区分化、特色化,需要构建以交通土建工程学科为背景,服务于交通土建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系统融合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往的工科安全素质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一、两门安全技术方面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融合、渗透到交通土建专业学习之中,使安全素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3.“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双驱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培养只注重安全技能的培养,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需要通过安全文化、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构建基于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的双驱动安全素质培养模式。

四、结语

本文针对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不能满足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对安全素质需求这一问题,从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新形势、安全使命、安全理念、就业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安全科学与交通土建专业的联系性,提出了包涵构建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培养评估体系等的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研究内容,最后指出了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具体培养思路与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赵文武,谢东海,罗一新.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2]铁怀江.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安全素养教育例5

我国网络社会风险的特征

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抬高了整体社会风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92.5%;国内域名总数3698万个,网站近454万家。根据市值排名,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4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8万亿元。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人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也悄然袭来,网络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木马和僵尸网络、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等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基础网络设备、域名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我国基础网络和关键基础设施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落后的网民网络安全素质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美国两倍之多。并且我国在网民数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四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跻身世界互联网公司十强行列。然而在网络风险社会中,我国网民的安全意识不高,成为我们建设网络强国的一个短板。由于大多数的网络服务都是免费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往往容易忽视网络的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比如,很多网民习惯以生日设置网络密码;习惯使用公共场合免费Wi-Fi连接互联网,并无所顾忌地登陆网银等个人重要账号;在网上购物时,缺乏对钓鱼网站的识别,容易轻信免费、低价等网购骗局。

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难以避免。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我国网络空间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通过,以及《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等,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然而,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难以避免。

全面加强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是世界各国应对网络风险社会的普遍做法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家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各国纷纷将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建立网络安全教育专门网站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措施,推动全民网络安全素养提升。

制定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规划计划。为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战略内容具体化,确保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执行,一些国家立足国家层面制订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如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欧盟“安全网络计划”、英国“网络安全教育与技能计划”、日本“信息安全普及与启蒙计划”等。

设立网络安全宣传主题活动。美国在2003年《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将“开展全国性的增强安全意识活动”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部署;欧委会在《欧盟网络安全战略》中建立了网络安全宣传月制度;日本政府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展增强网络安全意R的活动,将每年2月设为“信息安全月”;印度推动和发起综合性的有关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意识项目;韩国将每年7月设为“信息安全月”。我国也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行“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感知身边的网络安全风险,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网民的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大力倡导网民自律,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网络治理活动,使他们在网络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网络治理保驾护航。在英国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网络技术安全已被设立为一门必修课,成为个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规定每一个五岁以上的儿童都要学习“打包、压缩、标记”等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形成在网络上保护个人隐私的习惯。

在网络社会风险背景下,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

在2016年4月19日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维护网络安全“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依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培养人民的网络安全素养。而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网络安全素养普遍较低。纵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各项举措,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的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公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并且缺乏持续性,为推动我国的全民网络安全素养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计划,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塑造全民网络安全文化为目标,制定我国网络安全素养培养计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与资源保障。整个计划应考虑综合性的、长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与短期的、具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相结合,并将有关计划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行业组织、社团组织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主题日或主题周、主题月等,网络安全研讨会、论坛、展览以及网络安全主题知识竞赛等。

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面向儿童、青少年、个人用户等普通公众和中小企业,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针对网络欺诈、钓鱼网站等网络犯罪行为以及垃圾邮件、僵尸网络等安全威胁,生动鲜活地向公众和中小企业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在线提供各种基本防护工具,为公众和中小企业采取恰当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鼓励发展相关行业组织、公益性组织。国家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参与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工程,制定互联网企业行业自律规范,引导成员企业在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调动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与社团组织的力量,共享企业网络安全预测、应急与防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

安全素养教育例6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培养素质和应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离不开应试,应试过程中也培养了素质。有教育就必然有考试和分数,考试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可使教师和学生都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凡那些被誉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名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不怕考试的。我校是滑县开展课外活动比较多、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之一。在去年的中招考试中,全县第一名和第三名均出自我校。素质教育不能成为“劣质”教育的托词。如果搞素质教育反而把升学率搞下去了,就很难说素质教育搞好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不把分数作为最终目的。如果我们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必然会获得满意的分数。

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一生,而安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安全。安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专家这样解释“学生”一词:学生即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要阐述的就是学生应学会生存,即生存的技能。学生走出校门,除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掌握更多的一生中赖以生存的技能。

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应该是生存技能的第一内容。学校应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教育学生养成珍惜生命、注意安全的好习惯,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人生之路是漫长的,即使将来走向社会,也要时时警醒,远离危险,处处谨慎,力避祸患,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学会化险为夷。将安全意识转化成一种生命的自觉,是安全教育的终极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安全教育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以往,学校教育一直包含着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校长和教师都经常强调安全。只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全社会对学校安全的日益关注,安全教育才被专门提出来,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纲要》对小学至高中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材,每班每两周至少上一节安全课。但是,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难以抽出人员专门教安全课,索性把安全教育的责任交给了班主任。而班主任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培训,也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安全教学,安全教育因此不系统、难深入,易流于形式。

安全课作为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首先是教学内容,安全课的大部分内容是不分年级的,都应该尽早掌握。比如防火,高三需掌握,小学一年级也应该掌握。其次是教学目标,安全课培养的是良好的安全习惯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最后是安全课教学必须注重亲身体验。如用安全演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战教育,每多一次演练,他们就会多一次逃生的体验,危险来临时就多一分“生的可能”。

在专职的安全教师难以很快配齐的现实面前,如何才能把安全教育切实抓好呢?《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落实安全教育,我总结出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每节课的内容,从网络等媒体上收集大量有关安全事件的案例,选出典型的案例并引入课堂教学。用现实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会震撼学生的心灵,这比就纯粹讲安全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全素养教育例7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安全素养教育例8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

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

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

安全素养教育例9

素质,在心理学中指“先天基础上通过个体社会实践和自己的体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简单讲就是指人的素养、品质。素质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在完成一定的活动与任务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每个人的素质都由于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而既具有各自的内在特点和特殊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统一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既具有整体综合性,又具有结构的层次性。也正因为如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就要相应地处理好各种素质之间的内在关系。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迈进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同志曾经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人民警察是一特殊领域的“劳动者”,公安院校是人民警察的摇篮,因而,对公安院校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就有着非凡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态,应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此外,为了提高公安院校素质教育的成效,公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即素质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的关系、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

纵向考察新中国教育史可以发现,建国初期我国确立的“德、治、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人们也注意到,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轻美育以及重基础知识、轻能力等现象却很普遍,并没有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如上个世纪50年代偏知识型人材,忽略能力的培养,而70年代后又注重能力型人材,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何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的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所以,公安院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学员的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员的内在的身心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是培养学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实践。

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也有差异。首先,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严格讲,这三方面只能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全面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应是“素质”发展。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的发展恰好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但素质教育绝不仅限于这三方面。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和丰富。由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在认识上很难达到统一,使得我国几十年来在教育探索的进程中走了不少弯路,而且,在理论上关于全面发展的内涵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五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人们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地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相互促进,按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效应来优化与发展个性,从而落实与丰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公安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公安机关满意”的人才。这些预备警官将来要承担起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治安形势对警校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满足。因为,现代警察的工作日益复杂,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历史等方面,一个警察必须具备较高的发展性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所以,加强公安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迫切。公安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培养自己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奋斗进取风貌,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富有创造力和强健体魄的能自学自律的学员。我们应在明确全面发展的内容与目的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公安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就是把外在的获得,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素养。所以,内化是形成学生主体稳定素质的关键。诚然,“内化”仅靠外在的灌输是不行的,但是,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内化就失去了内容。因此,素质教育也要处理好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的关系。

自我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素质的养成意识,自觉吸收各种养分,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外在教育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管理和制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质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消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素质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过程。然而,多年来,我们习惯的是恰恰是灌输,而忽视了学员的主体性,低估了学员的潜能,限制甚至是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最终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训练的过程。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不少的教员中仍然很有市场,公安院校特殊的服从性的管理模式对教员的这种落后的、简单化的教育思维又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自我教育的基本标志,就是是否承认学生有争论的权利甚至是犯错误的权利,是否给他们以争论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而公安院校较普遍的做法是,一旦发现学生持不同意见或违规犯错,即予以训斥或处罚。这种失之简单的做法,既无助于构建他们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当然,良好的外在教育和合理的管理对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个人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公安院校纪律严明,外在教育的条件相对优越,但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耐心加以制约,才能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促进学员摆脱被动感、压力感,进入自律的自觉状态。公安院校培养的是特别讲求纪律与作风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建立起具有浓厚的自我教育氛围的良好的教育机制。

三、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

公安院校的教育是在学员原有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警校学员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和社会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对学员的素质养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要特别注意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二者要有机结合。

其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与业务技能,唤起学员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养成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恳的敬业精神与无私的奉献品格,培养他们的执法能力、调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等。课堂是全日制公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进行课堂教育的改革,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在我国,对警校学员的素质教育,以往、现在和将来的相当长的时期都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如果课堂教学不成功,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失败了一大半。那么,是否只要课堂教育就行了?回答是否定的。课内教育只有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课外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被教育者安排一定的环境、活动场所、社会氛围,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使课堂教育的内容内化、提升。

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与社会环境互动交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觉悟、法制观念、敬业精神、宗旨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办案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等。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与实践活动,接触业务与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领会、养成。所以,公安院校的课程规划、课时安排都应该充分把实践内容与时间考虑进去。

四、警察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警察专业素质主要是对警校学员带有职业色彩“智”、“劳”方面的素质要求。当前,在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如下认识偏差: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立的。还有人认为,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相分离。事实上,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对立,而是存在较强的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充分表现在:对警校的学员而言,专业素质本身其实只是警察综合素质的内容之一。一方面,专业素质提高了,无论是客观必然性还是现实可能性,都会带动其人文素质的提高。考察一些优秀的警察,其中许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很优秀的,而是与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成就感激发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促进专业素质的发展。为什么有些警察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知法、执法又犯法?并不是他们专业素质低,而要在其法制意识等人文素质方面找原因了。由此可见,在当今知识更新快、学员课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尤其是传统上比较重视业务课、业务课比重较大的公安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影响到学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必然不能达到让“公安机关满意”的既定培养目标。但,是不是仅靠增加几门人文学科就可以解决问题呢?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公安院校必须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育人环境等方面实施人文学科的教学、教育工作。具体说,从三个方面人手:

首先,必须提高公安院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公安院校由于自身的定位与定向,在培养人才的具体方面有其特殊性,专业素质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公安院校了。只不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都应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有一清晰的认识,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要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要以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为基础。重专业、轻人文,必然导致学生整体精神水平的下降,导致学生行为、观念的庸俗化,必然影响到以后公安队伍的建设。

其次,在一些专业课的讲授中,要注意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安全素养教育例10

[关键词]

贯通培养项目;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在2015年为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适应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推出的重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由北京市级层面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模式中,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示范高中协作培养),我们称之为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入学年龄基本在15岁左右,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未成年人。贯通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和活泼好学等优势和特点。但同时相比进入重点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则较弱一些。贯通培养项目是一种新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因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固有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构建一个不同于普通高职和高中学生的学生素养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与体系必须兼顾高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要求,突出贯通培养项目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特色。作为五所财经类国家高职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2015成为首批进入贯通培养项目试点的院校,结合学院原有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体系,通过对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分析,找到其素养教育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学院立足实际,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养成和锤炼,积极探索和实施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养是指人的修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素养是同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紧密联系的,是人在从事社会劳动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核心素养和一般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和技能,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训练,在实践中比较容易获得,道德、品格、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生内在的素养却无法速成。素养教育是对学生素养的教育培养。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是更具有深远意义也更为困难的工作,本文要探讨的学生素养教育也主要针对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即知识技能为显性素养,道德、品格等职业核心素养为隐性素养,二者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素养。正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核心素养也是隐性的,但正是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隐性素养—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坚信学生人人是胜者、人人可成才、人人皆出彩的理念,信任学生,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学习为中心,强调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知识、养成素养、训练技能,是育人工作永恒的追求和动力。全面实施确保安全、严格管理、倾心关爱、精准服务、多彩发展的“卓越计划”

(一)确保安全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打牢学生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安全无小事,在日常管理中,对电梯等重点安全部位由学校专人管理;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和《生活技能》两门素养课程,让学生学会并实践安全、生存、生活;建立了严格请假制度,学生在校期间禁止随意外出。各类请假必须有明确的证明并由家长认可后经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意才可生效。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设立牢固的防火墙。引进两名经验丰富的纪律老师,负责宿舍、早操、早晚自习等主抓学生纪律,确保学生教育全覆盖;

(二)严格管理严格各种教育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严谨规范全面的制度约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边界和保障。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实施6s管理体系。健全各项制度,出台入学教育标准、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早晚自习标准、手机管理办法等学生教育系列标准。制定了学生作息时间表,明确各个学习生活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严格执行贯通项目学生手册中和基础教育学院制定的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在贯通项目学生会中成立专门的校风校纪督查部,由一名专职的辅导专门负责主抓,强化学生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每月公布一次全体学生的校风校纪遵守情况。

(三)倾心关爱发现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世界,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保护和全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健全了育人队伍,整个学生工作团队几乎全天候地投入工作。实现从了宿舍到课堂,从课堂到操场的全方位管理;从早晚自习到日常学习,从文体活动到宿舍生活的全过程覆盖;从思想引导到学业辅导,从心理疏导到安全教导全方面教育。获得了全院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四)精准服务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精准教育服务力度。和教学系统协同配合,加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学期,学生系统和教学系统一起,每月举行一个学习主题活动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大学习力度。早晚自习、早操安排学院领导带班,各类教师和学长进班,检查和督促学生,保证学习和锻炼效果。成立贯通项目学生会,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开通微信公众号“北财七年贯通项目”,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编制贯通项目学生动态期,制作贯通项目新生一本通和寒假一本通。12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班级提升,学科教师专门安排学业辅导时间。高职阶段的优秀专业学长也为同学们的职业发展做专门指导。

三、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

在学校的指导下,基础教育学院创新探索实践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四三五五一”素养教育体系,把素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系统规划学生的素养教育内容,以学生自我养成与实践启发为主,有主题、有过程、有载体、有队伍、有考核的“知行合一”的素养教育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素养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育实效性。

(一)“敬畏、感恩、笃学、卓越”———四大主题教育以“敬畏、感恩、笃学、卓越”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目标和教育主题,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心存敬畏、懂得感恩、勤奋笃学、追求卓越。倾心培养具备“高、厚、宽、新”四大特点的具备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多技专长、终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成为现代优秀公民、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国际化英才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周期特点,四大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两年。用主题教育统摄学生德育工作和日常教育管理。四个主题层层递进,协同统一,构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学习成长到人格品质养成的连续教育过程,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全面要求。

(二)“理性认知—自我养成—班级展示”———三阶段教育过程在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过程都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理性认知”阶段,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素养教育核心理念的认知理解并建立初步认同。二是“自我养成”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宿舍生活、活动实践中切实践行素养教育理念,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素养教育理念的内化。三是“班级展示”阶段,通过期末的班级素养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方式,对学习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评估和展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由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的实施者,成为素养教育的主体,教师由训教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边学习、边践行、边提升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便于学生对日常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自我评价,反思养成过程中的不足,做好下一步规划。不断线的自我养成教育,让学生参与创新创造、发挥个人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增加成就感,实现素养提升。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三)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家校互动”———五平台教育载体贯通学生素养教育载体包括五个平台:一是“班级建设”平台,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风学风,为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团队支持系统。二是“宿舍文化”平台,通过加强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助心。三是“社团活动”平台,通过组建公益类、文体类、学习类社团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学习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社团建成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特长、提高素养的舞台。四是节庆仪式”平台,通过组织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活动,寓教于节庆活动;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文化仪式,明礼于仪式教育。五是家校互动平台:学院开辟了家校网上交流园地,开通微信公共平台,及时各类学生学习和活动信息。开通手机短信平台,第一时间将学院的各类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五个平台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时时可学习、处处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素养教育特点。

四、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体系的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将学生品行修养和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创新实践中,逐渐探索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育人规律、特色鲜明的素养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也会自觉将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彰显素养教育成果。

(一)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凝练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题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学生接受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指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体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生素养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挖掘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潜能,依据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素养教育每个环节,探索出一条符合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素养教育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促使他们发挥各自特点,是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成为彰显个性,素养和技能同步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出台学生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助力学生发展学院根据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学生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学生素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制定贯通培养试验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教育工作标准。包括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制定了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作息时间表,在起床、早操、早自习、上课、晚自习、自修、就寝等各个学习生活环节都明确了时间节点要求。印制并发放了贯通培养项目新生一本通、寒假一本通,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基本信息。认真编写贯通培养项目学生手册、新生手册、奖学金制度等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涵盖了学生管理、行为规范、综合测评、奖惩资助等方面内容。并积极制定学生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标准、生活技能标准、安全与健康标准、教室卫生标准、学生早操、学生早晚自习标准等系列标准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飞.财经类五年制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2-76.

[2]李宇红等.财贸素养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