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8 09:18:52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1

承认性别差异是伊丽格蕾的根本立场,她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女性享有和男性平等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否则女性将始终只是男权文化下的产物,并成为男权文化得以延续的工具。因此她反对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伊丽格蕾在继承之前精神分析学家和女性主义者关于性别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西方在单一性父权文化传统中女性被遗忘的状态及其内在原因,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女性始终被作为男性同一性文化的反射镜,而没有获得自身独特的话语体制,因此,女性只是虚假的位格,真正的女性被遮蔽了。以此为契机伊丽格蕾将肯定性别差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认为只有在界定了女性独特的身体和性体验的基础上女性才能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和独特的话语模式,从而与男性在有差异的平等中和谐共生。些女性主义者为谋求男女平等而抹消性别差异的态度,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对现有男权体制的承认,即在男权体制的前提下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只能巩固这种体制的生长和延续。所以所谓男女无差异的平等只会成为空头支票和虚假的口号,女性仍然获得不了主体地位。这也是女性运动历来遭到挫折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伊丽格蕾并不是想要彻底男权体制,因为这种极端的做法不仅不可能得以实现,而且即使实现了又会重新落入以单一性为特征的男权体制的窠臼,正如伊丽格蕾所说,“即使可以做到,历史也终将再次重复回到同一性:阳物统治制度,那时将不再有空间容纳女人的性征、女人的想象以及女人的语言”。〔1〕因此伊丽格蕾主张对男权话语体制进行批判和限制,进而为女性话语系统的建构留下地盘。

二、伊丽格蕾坚持只有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男女平等,因而她着力描述女性性征,突出其与男性性征的差异。她虽然认同弗洛伊德基于解剖学上的生理性别区分,但同时认为他并没有真正为女性性征做出肯定的描述。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男性的是传统社会父权的象征并拥有终极话语的意义。“”就是权力、制度、真理的代名词。但是弗洛伊德用男性性征比照性地描述女性性征,认为女性由于没有而可以被定义为“缺乏”,而且当女性看到自己没有时就会产生“羡阳”情结,并希望通过拥有父亲的儿子来满足自己的这种缺陷。因此,伊丽格蕾认为女性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只是反射出男性的一面镜子,根本不存在弗洛伊德所谓的女性性征。正如伊丽格蕾精辟地分析说,“男性的性得以运作,女性是必要的补充,常常以负面形象示人,总是为男性的性提供具有意义的自我再现。”〔1〕伊丽格蕾由此深刻地揭示出了弗洛伊德性别理论当中潜在的视觉中心主义,即将女性视作男性反射出自身的平面镜,并将男性与女性分别置于绝对主体与绝对客体的地位,女性永远只是男权体制操作运行的工具与对象。针对弗洛伊德对女性所做的类似于平面镜地位的分析,伊丽格蕾创造性地提出内视镜理论。内视镜是一种探查女性生殖器的工具,伊丽格蕾借此象征女性身体不是相对于男性的虚无,而是拥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内视镜代表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主体性模式。在《他者女性的内视镜》中,伊丽格蕾借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喻”的全新解读来分析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的被遗忘状态。伊丽格蕾认为“洞喻”预设了一个同一性的理念,洞内一切可见可听的都只是理念的复制品,而洞穴内壁及地形环境却没有得到描述,可以描述的只是作为影像投上去的墙壁,它像平面镜一样起着反射理念复制品的作用。同一性的理念相当于男权体制,洞穴本身相当于女性子宫,因此洞穴至多也只是反映男权同一性的平面镜,自身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因此,伊丽格蕾通过重新解读柏拉图哲学思想来阐释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被遗忘状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女性独特的文化模式。

由上可见,不管是在对弗洛伊德的性别分析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对柏拉图“洞喻”的批判性解读中,伊丽格蕾都发现在父权社会,作为男性性征的标志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是一个绝对的“一”,相比之下女性性征和望体验是被忽略的,被认为是虚无的,只有被纳入男性性体验中才有意义。因此,在父权制社会中,被象征性地界定为唯一具有价值的性器官,女性性征仍然是一片未被发现和开发的黑暗大陆。

三、在对弗洛伊德的性征界定进行批评后,伊丽格蕾又比照他以性生理为基础的分析方式,对女性性征做了肯定性和具有建设性的描述与定义。伊丽格蕾认为,相较于男性单一性的性器官和性体验,女性性征是复数的,拥有不同的性器官。由于女性性征是多重的,故而女性的性体验也是多重的。并且女性的性器官表现为成对的,所以女性可以不需要外在媒介而进行自我触摸,就像自己的左手触摸右手,自我既是行为的发出者,又是行为的接受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相比之下男性则永远要通过一个外在的媒介来自我触摸和自我体验,比如手和女性性器官等。因此,在单一的父权制社会下,女性始终处于客体和受动的地位。伊丽格蕾对女性性征的描述表明女性性征和性体验是完全不同于男性的,是一种发散和多元的模式。这正体现了女性和男性的本质性差异的生理学基础。这一方面为女性性体验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另一方面打破了弗洛伊德和拉康以父权制为中心的性别分析模式,并为女性争取独特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超越了拉康认为在符号象征界女性不存在而只有在超越语言的层面才有真实女性及女性的愉悦的观点。拉康看到了在传统父权制社会的语言结构中女性是被贬低和排斥的对象,以至于她独特的性体验和愉悦没有相对应的语言表述方式,也正因此拉康将女性的愉悦流放到了超语言的层面,认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境界中女性的愉悦才得以立足。这种看法肯定了女性拥有与男性不同的性愉悦和主体性,但是并未能在符号象征界解决女性如何建立自身话语模式的问题,因此终将沦落为漂浮不定的符号而没有实际意义。伊丽格蕾恰恰是要通过对女性性征的描述与界定而为女性在语言象征界开辟出自己的领地,从而真正建立起女性自身的主体性。这样就要求伊丽格蕾超越传统话语模式,而寻求一种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语言表达机制。这也许就是她著作的语言风格不同于传统理论话语、用通常的思维模式难以理解的原因。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2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而女性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她的女权主义批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书中深刻指责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对女性身处的困境表示同情,她主张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该书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在书中,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这种家族式的社会中摆脱出来,撕去“他者”的标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参照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和背景。它通过女性批评与生态批评的途径,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学与女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

(三)将生态女性主义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选择性地进行文本批评,将有针对性的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其中包括女性和男性的自然写作和其他经典之作。如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作品中,周红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吴晓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揭示出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权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又如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受害者,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压迫和歧视。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只有反抗父权制观念才能解放妇女和自然,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平等。

(四)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文学批评的始终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贴近自然。在她们看来,男性中心主义和环境破坏行为共同构成对女性—自然联合体的威胁。女性与自然在本质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女人孕育生命就像大自然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样,正如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家斯普瑞特奈克所描述的那样,“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他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以劳伦斯的作品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钟情于自然,亲近自然。小说《虹》中的女主角厄秀拉从小就喜欢大自然,“每当发现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她就非常开心。她的心好像也随着小溪奔跑着,歌唱着”。《恋爱中的女人》厄秀拉姐妹俩也喜欢畅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着自然所给予她们的欢乐。在劳伦斯看来,自然和女性是同一的,女性是热爱自然,自然是女性的生命源泉,她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持。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以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完整地呈现。所以说,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两大主题,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聚焦点,贯穿文学批评的整个过程。

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3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而女性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她的女权主义批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书中深刻指责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对女性身处的困境表示同情,她主张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该书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在书中,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这种家族式的社会中摆脱出来,撕去“他者”的标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参照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和背景。它通过女性批评与生态批评的途径,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学与女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

(三)将生态女性主义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选择性地进行文本批评,将有针对性的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其中包括女性和男性的自然写作和其他经典之作。如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作品中,周红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吴晓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揭示出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权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又如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受害者,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压迫和歧视。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只有反抗父权制观念才能解放妇女和自然,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平等。

(四)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文学批评的始终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贴近自然。在她们看来,男性中心主义和环境破坏行为共同构成对女性—自然联合体的威胁。女性与自然在本质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女人孕育生命就像大自然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样,正如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家斯普瑞特奈克所描述的那样,“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他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以劳伦斯的作品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钟情于自然,亲近自然。小说《虹》中的女主角厄秀拉从小就喜欢大自然,“每当发现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她就非常开心。她的心好像也随着小溪奔跑着,歌唱着”。《恋爱中的女人》厄秀拉姐妹俩也喜欢畅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着自然所给予她们的欢乐。在劳伦斯看来,自然和女性是同一的,女性是热爱自然,自然是女性的生命源泉,她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持。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以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完整地呈现。所以说,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两大主题,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聚焦点,贯穿文学批评的整个过程。

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

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支新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无疑给西方文学界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推动学术界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重新审视经典和传统著作,从而再次定位人类文化观、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然而,这一文学理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而在指导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具有解析力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难以避免“以偏概全”的过错。生态女权主义者在选择文本进行批评的时候往往选择以女性为主角的自然写作或是以自然为背景的“反女性”文本,而忽略了两者的硬性结合只会导致这两个视角之间出现悖论的严重后果。再者,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在进行文本批评时有时比较感性,从主观意念出发,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基。因此,对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入研究是当下文学批评的必然要求,同时切忌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套帽子”,力图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不同文本甚至同一文本之间不同人物的生态观、价值观、文化观以及伦理观的差异,本着公平正义的心态批判性地进行文本分析。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论文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5

雪莉·杰克逊是一位著名的、多产的美国女性作家,一生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摸彩》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1948年6月26日,《摸彩》在《纽约人》杂志上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选人美国中学教材,吸引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青睐,一度成为评论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摸彩》进行分析评价,如grifin等对文中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讽刺反语、寓言、叙事风格等写作特点的分析,alfred等对文章揭示的“暴力与残忍”、“牺牲与欺骗”、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麻木冷酷等主题的探讨,thomas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深入了解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挖掘《摸彩》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等,进行评价赏析。

一、故事简介

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的早晨,在一个无名的小村庄里,男女老少的村民聚集到一个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摸彩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因此人们对整个活动仪式的细节都很熟悉。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外,一切都同往年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村里的孩子、妇女、主持人summers先生、邮局局长grave先生、hutchinso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奖的hutchinson太太却大呼“it’sunfair”,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其实是个灾难:hutchinson太太因为抽中,而被她的村民们用石头活活砸死!而造成这样的荒唐行为是因为一个可笑的信仰:“六月抽,粮食快丰收(lotteryinjune,col beheavysoon.)”。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文学著作进行评论的一种方式。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以“社会性别(gender)”为基点,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并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是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是指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女性主义作家和作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一些著名理论家预言它还将是21世纪中主要的批评流派。解构主义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所言,“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强调男女平等阶段、强调男女差别阶段和主张运用男性理论来解构男性理论,提倡多元共存的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的问世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并作为批评方法之一成为“21世纪的显学”。

三、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很多文学批评家谈到了故事中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关系。例如,fritzoehlsehlaeger在essaysinliterature中说明,的故事描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征的控制”。

1.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父权制的等级体系中,男人是主体,女人则是他者,女人总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而被动地存在。

首先,从整个摸彩仪式的规则来看,男人代表整个家庭来抽签,而女人只是被看作男人的财产或附属品。摸彩一共分为三轮:首先是家族的头领,其次是各个家庭的男主人,第三轮才是抽中的那个家庭的每个成员。

在首轮抽签中,有两个特殊情况:dunbar太太是唯一参加抽签的女性,因为她的丈夫摔断了腿,而她的儿子还不到十六岁,尽管大家都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summers先生还是一再询问确认,妻子为丈夫抽签成了不得已的选择;而watson小子的母亲的命运则由她儿子的运气来决定,因为watson小子今年可以为“母亲和自己”抽签了。在第二轮抽签中,hutchinson太太的女儿没有参加,因为“女儿是随丈夫家一起抽签的”,换言之,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所以stnumers先生对hutcihnson太太说“youknowthataswellasanyoneelse”o可以毫不夸张地说,hutchinson太太被抽中的厄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丈夫的坏运气带来的。

其次,从称谓上看,女人们都被冠以“某某太太”的称谓,如mrs.delaeroix、mrs.hutchinson、mrs.dunbar等。当tessiehutcihnson赶到广场时,其他的男人们冲着比尔说:“你的妻子来了,哈钦森。”没有谁想到先称呼“特西”,只因为大家认为她是“属于”比尔的,是以比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尽管这些妇女们“穿着褪了色的家居服”,hutchinson太太“在围裙上擦擦手”,这些细节都说明女人们也在劳动,但男人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维系着村庄和家庭的经济命脉。

在这个村子里,政治经济大权掌握在三位男性的手中,而各个家庭的权力也由男人们牢牢地控制着。一贯主持摸彩仪式的summers先生,“ihswifewasascold”,他妻子是个泼妇,这样一个看似无关主题的细节,却暗示着:即使是个性强悍的女性,在摸彩等重要仪式上,也是毫无任何权利可言的。

2.女性的反抗意识

男人正是通过不断排挤、压抑女性这个他者来稳固自己的中心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妇女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女性被男人视为劣等的性别,而她们自己也甘愿顺从于这种性别支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女性只有学会等待、服从、接受。

在文章开头介绍的小孩子玩耍的和谐景象中,当男孩子在搬运和堆积石头的时候,“thegidsstoodaside”,女孩们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她们已经知道自己长大后也要像其母亲一样,所以从小就学会自我克制和屈从于男性的权威;女人们“继她们的丈夫之后不久也来了”,然后“加入到她们丈夫的行列里”,并且“standingbytheirhusbands(紧紧地跟在她们的丈夫后面)”。软弱、无用和温顺的所谓“女性气质”,成了女性的一种美德。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6

雪莉·杰克逊是一位著名的、多产的美国女性作家,一生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摸彩》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1948年6月26日,《摸彩》在《纽约人》杂志上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选人美国中学教材,吸引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青睐,一度成为评论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摸彩》进行分析评价,如grifin等对文中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讽刺反语、寓言、叙事风格等写作特点的分析,alfred等对文章揭示的“暴力与残忍”、“牺牲与欺骗”、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麻木冷酷等主题的探讨,thomas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深入了解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挖掘《摸彩》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等,进行评价赏析。

一、故事简介

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的早晨,在一个无名的小村庄里,男女老少的村民聚集到一个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摸彩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因此人们对整个活动仪式的细节都很熟悉。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外,一切都同往年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村里的孩子、妇女、主持人summers先生、邮局局长grave先生、hutchinso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奖的hutchinson太太却大呼“it’sunfair”,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其实是个灾难:hutchinson太太因为抽中,而被她的村民们用石头活活砸死!而造成这样的荒唐行为是因为一个可笑的信仰:“六月抽,粮食快丰收(lotteryinjune,col beheavysoon.)”。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文学著作进行评论的一种方式。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以“社会性别(gender)”为基点,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并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是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是指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女性主义作家和作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一些著名理论家预言它还将是21世纪中主要的批评流派。解构主义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所言,“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强调男女平等阶段、强调男女差别阶段和主张运用男性理论来解构男性理论,提倡多元共存的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的问世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并作为批评方法之一成为“21世纪的显学”。

三、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很多文学批评家谈到了故事中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关系。例如,fritzoehlsehlaeger在essaysinliterature中说明,的故事描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征的控制”。

1.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父权制的等级体系中,男人是主体,女人则是他者,女人总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而被动地存在。

首先,从整个摸彩仪式的规则来看,男人代表整个家庭来抽签,而女人只是被看作男人的财产或附属品。摸彩一共分为三轮:首先是家族的头领,其次是各个家庭的男主人,第三轮才是抽中的那个家庭的每个成员。

在首轮抽签中,有两个特殊情况:dunbar太太是唯一参加抽签的女性,因为她的丈夫摔断了腿,而她的儿子还不到十六岁,尽管大家都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summers先生还是一再询问确认,妻子为丈夫抽签成了不得已的选择;而watson小子的母亲的命运则由她儿子的运气来决定,因为watson小子今年可以为“母亲和自己”抽签了。在第二轮抽签中,hutchinson太太的女儿没有参加,因为“女儿是随丈夫家一起抽签的”,换言之,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所以stnumers先生对hutcihnson太太说“youknowthataswellasanyoneelse”o可以毫不夸张地说,hutchinson太太被抽中的厄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丈夫的坏运气带来的。

其次,从称谓上看,女人们都被冠以“某某太太”的称谓,如mrs.delaeroix、mrs.hutchinson、mrs.dunbar等。当tessiehutcihnson赶到广场时,其他的男人们冲着比尔说:“你的妻子来了,哈钦森。”没有谁想到先称呼“特西”,只因为大家认为她是“属于”比尔的,是以比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尽管这些妇女们“穿着褪了色的家居服”,hutchinson太太“在围裙上擦擦手”,这些细节都说明女人们也在劳动,但男人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维系着村庄和家庭的经济命脉。

在这个村子里,政治经济大权掌握在三位男性的手中,而各个家庭的权力也由男人们牢牢地控制着。一贯主持摸彩仪式的summers先生,“ihswifewasascold”,他妻子是个泼妇,这样一个看似无关主题的细节,却暗示着:即使是个性强悍的女性,在摸彩等重要仪式上,也是毫无任何权利可言的。

2.女性的反抗意识

男人正是通过不断排挤、压抑女性这个他者来稳固自己的中心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妇女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女性被男人视为劣等的性别,而她们自己也甘愿顺从于这种性别支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女性只有学会等待、服从、接受。

在文章开头介绍的小孩子玩耍的和谐景象中,当男孩子在搬运和堆积石头的时候,“thegidsstoodaside”,女孩们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她们已经知道自己长大后也要像其母亲一样,所以从小就学会自我克制和屈从于男性的权威;女人们“继她们的丈夫之后不久也来了”,然后“加入到她们丈夫的行列里”,并且“standingbytheirhusbands(紧紧地跟在她们的丈夫后面)”。软弱、无用和温顺的所谓“女性气质”,成了女性的一种美德。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7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以关怀他者女性的生存为己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某种统一性,有些模式、主题、形象、问题重复出现,渐渐成为其“母题”,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常见母题。

一、自我命名

拉康认为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与他者话语来确定自我,在他者话语中,名字则是最重要的,命名体现了父权制的权力。揭露父权制通过命名来实现对后殖民女性的控制,是后殖民女性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藻海无边》中罗切斯特婚后就再也没有叫过安托瓦内特的名字,而是叫她伯沙。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克里奥尔化法语发音的名字,伯沙更英国化,命名本身就象征了权力,通过这个名称由陌生到熟悉的改变,罗切斯特就具有了控制她的象征性,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当然罗切斯特在这里还有更恶毒的用心,因为伯沙是其母的名字,她最后是疯狂致死的,所以用伯沙来称呼她就是故意将之与其母的疯狂结合,不断地用这个名字称呼她就是为了让她时刻和疯狂和家族的悲剧密切结合,从而用名字束缚她、定位她。她也意识到他的意图,所以说“你用别的名字叫我是想把我变成别的人”。但是由于安托瓦内特无法找到自己的命名方式,或者是丧失了命名的权力,最后就是按照罗切斯特的命名设计走向了自己的灭亡。

因此后殖民女性如果要获得独立就必须自我命名,“为了解放的目的,她们首先要强调自己的名字和空间”[1]

《紫色》中黑人女孩阿格纽斯,最初是一个害羞、内向、不敢反抗的黑人女孩,她的男朋友哈泼一直都不称呼她的名字,而是叫她“吱吱叫”,她都默默接受了,这说明她接受了男性特权对她的塑造。而后来她觉醒后对自我的寻找主要就体现在对名字的寻找。“(这两个名字)区别大着呢,”她说,“如果我是玛丽·阿格纽斯,我就可以公开演唱。”她已经意识到每个女人都应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它代表着一个独特的个体。可见沃克是将自我命名当成了黑人女性获得主体权力的重要手段来看待的。对自我命名权的坚持,意味着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

再如印度女作家穆克尔吉的《詹丝敏》,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对自我命名的争夺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即极力逃脱固定的定义而让自己不断的在名字之中滑动。小说写到她从印度的“乔蒂”和“詹丝敏”到美国的“简”,再到永无止境的以“J”为首字母的新名字,从而成功地从命名权的压力下解放,这种解放方式可能更具有后结构的特征,使身份在名字的游走中获得自由。

争夺命名权,这是一场战争,涉及到后殖民女性的身份问题,可以说,自我命名发展成为一种反映后殖民女性在种族主义的、帝国主义的及父权的社会中寻求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性文学形式,一种象征性的社会文化行为。

二、静默与声音政治

第三世界女性在殖民霸权与父权的双重压迫下被迫失语,她们最熟悉静默本身所包含的政治意义,从而静默成为后殖民女性主义作品所热衷表现的母题之一。

她们着重描写静默背后可怕的权力斗争。非洲裔女作家菲利普在诗集《三文鱼的勇气》中指出了与失语紧密相连的种族与性别问题[2];《分裂印度》中的女主角在民族冲突的灾难中,被异族男性蹂躏,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这种静默触目惊心地表明了他者女性所遭受的连锁压迫的后果;《雾》中的张高氏自从被迫进入日军充当慰安妇,就失去了声音,成了静默的一员;《女勇士》中的“我”在幼儿园沉默了三年;《喜福会》中的女儿们在与白人丈夫的婚姻中从来是被动的接受者,很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殖民女性主义作家和批评家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现实,提出女性必须学会发声,如《声音》(杜潘芳格):

只能等待新的声音

一天又一天,

严肃的忍耐的等待

但如何发声,大家各执己见,有一部分学者是将静默作为一种对抗的方式来描述的。静默具有双面性,后殖民女性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战场,将之变成自己反抗的武器。在菲利普的诗化小说《寻找列温斯顿:静默的奥德赛》中表明作者开始寻求一种无语的静默,人类现在使用的话语已经被污染了,它带有种族和性别的色彩,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就像上帝施给人类的惩罚,因此不如回归静默。可以看出静默其实是因为没有办法发声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3]阿妮塔·德塞的小说《城市的声音》中的女主人公莫尼莎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被迫静默,于是主动地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在静默中自我流放,她觉得只有在静静的孤独中她的心智才是自由的,他们是被流放的性别,而传统文化又决定了这一被流放的性别所能做出的反抗只能是静默的。[4]也就是说后殖民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静默,实际是一种有声的静默,正如郑明河说“静默作为一种拒绝,是我们能够拥有听的权力的方式,静默其实是一种声音,一种发声,是一种回应。”[5]

还有更多的学者是主张走向积极地反抗,女性应该发声,即“声音政治”。“对妇女来说,讲话就是一件如此英勇之举,一件如此伟大的侵越雷池之举,哪怕只是让她当着众人开口。”[6]因此后殖民女性也应该走出静默的约束,只要说话,只要表达,就是对男权和帝国霸权的一种反抗,就是自我意识的展现。如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她们不再坚持静默是女性的一种美德,反而强调发声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华裔女性追求自我认同和突破美国白人男性社会和华人父权社会压制的文化实践,“有了声音(voix)便有了路(voie)可走”。[7]

总之,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他者女性在多重压迫下不得不失语,她们以静默的方式在对抗着权威,使自己游离于权力之外,但是她们仍然在寻找更有力的对抗方式,那就是如何有效地打破静默。这都是后殖民女性作家热衷于讨论的主题。

三、神话与本土色彩

后殖民女性作家深刻认识到她们受到的多重压迫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要想恢复主体性,就必须寻找到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之根,“就需要寻找到自己的传统,分析非洲在殖民主义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文化历史的重要性”。[8]因此在作品中表现出本土神话这样的母题。

虽然后殖民女性在历史上往往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她们无法正常阅读与写作,但是她们本身却浸染在本土文化这套体系里面,往往是民族文化的保存者。例如早期黑人女性作品如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苍》就已表现了女作家对黑人民间神话传说的钟爱;莫里森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这一传统,她对神话传说的态度是“掸去其灰尘,仔细瞧一瞧它隐藏了什么”。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传说来结构故事,或者将其作为象征隐喻的因素出现。例如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追述了“黑人能飞”神话,并指出只有追随黑人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与之结合,黑人青年才能回归自我、认识自我。

除了神话传说,本土知识是本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本土知识的丧失必然导致本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冲突与混乱。本土人民要实现自主发展,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知识,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9]。因此在后殖民女性的写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意象就是如何刻画当地文化、尤其是她们同胞所具有的特殊才能。对于美国的黑人来说,音乐是他们历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鲁斯影响了现存的所有其他的艺术,音乐可以重建一种民族的遗产。[10]沃克等黑人女作家更加强调黑人独特的布鲁斯音乐对黑人女性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其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它帮助她们寻找和确立自我身份,反抗父权制的压迫,并促使她们“从边缘走到中心”。在沃克的《紫色》中,西丽正是在布鲁斯歌手沙格的帮助下完成了自我觉醒。《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蒂亚的父母也热爱布鲁斯,因此才能在各种压迫中保持子女的尊严与身心健康。

同时后殖民女性主义提醒大家不要陷入对本土文化和神话的肤浅的迷恋中,沃克的《日用家当》就代表了这一思考,决不能拿自己的“传统”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不能故意将自己客体化,获得某种关注,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毫无意义。

四、性及同

女性的身体作为概念和物质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题目,西方女性主义有关身体的理论遍及健康、文学、艺术、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那么性的主题在后殖民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具有什么样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她们将女性的性、身体与殖民的经济政治关系联系起来讨论。代表是斯皮瓦克关于印度作家戴维德《提供的人》的分析。小说写了一个印度妇女为了维持全家的生存不得不出去给有钱人家作乳母,于是只能不断地让自己怀孕,就是她的经济来源,最后患乳腺癌死掉。在这个小说里,表面看仍旧是写女性最敏感的与身体有关的话语,怀孕、哺乳、生育等,但在这里女性的性与更复杂的殖民经济联系在一起。像小说主人公贾苏达这样的第三世界劳动妇女,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处境,决定了她独特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使她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第一世界特权阶层的妇女。她所遭受的压迫除了性别压迫之外,还有阶级和民族的,从阶级的角度看是她贡献了自己的乳汁才换来了上层阶级家庭妇女的解放,使她们摆脱了哺乳的枷锁,得以走出家门。她的身体与性的经历可以看作是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印度在文化上、经济上仍不能摆脱殖民主义阴影的一个隐喻。[11]

第二,后殖民女性主义通过对性和身体这种主题的描述也力图恢复后殖民女性的主体意识。例如《紫色》中沃克塑造了布鲁斯女歌手沙格,她将性这一禁忌话题大胆地表现在她的歌唱之中,她所演唱的大多数歌曲,在西丽听来“有点粗俗下流”,属于“牧师说的听了就要犯罪的那种歌曲”,但这些歌曲表达了她的思想,崇拜充满生命与爱包括的自然世界,强调女性与大自然的融合。沙格根本不在乎别人将她的歌称为“魔鬼之歌”,因为在她看来,“魔鬼也喜欢”。“在社会进程和实践中,性是最重要的,通过它,阶级、种族及性别权力的形成才得以展现。”[12]显然,爱丽丝·沃克通过沙格的歌唱经历,试图打破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性禁忌,恢复女性被男权社会异化的性自然属性,重新张扬女性被泯灭的性主体性。

第三,黑人女性作家善于描写女性的同。她们倡导一种反抗传统的观的倾向,认为在妇女团体中她们得到很多的性快乐。[13]在《紫色》中写的最动人的一段感情是西丽与沙格的爱,也饱受争议,但这里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考,沙格通过同教西丽了解认识自己的身体,教她怎样品尝性的快乐,从此之后西丽不再是没有思维和感情的“木头”了,而是一个活鲜的生命,浑身散发着新生命的激情,并向沙格敞开了心扉,诉说了在此基础上沙格带领她重新思考一些关键的问题,例如上帝、男权。“男人腐蚀一切……他坐在你的粮食箱上,待在你的脑子里,收音机里。他要让你以为他无所不在,你相信他无所不在的话,你就会以为他就是上帝,可他不是。”于是最后她终于向某某先生喊出“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不过我就在这里”。这里就标志着西丽身心都获得了新生,带领她走向了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之路的正是沙格的爱。“同性恋是西丽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14]

总之,女性写作与女性的身体紧紧相联,女性身体之于女性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她们寻求女性解放的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创作与理论同样看重性与身体的革命意义,将后殖民女性备受压抑的身体经验提高到重要的地位,以此反抗各种压迫,并将之作为后殖民女性发声的场所。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项目《民族与性别: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223383。)

注释:

[1]Morrison Toni,Malden,Massachusetts: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James Joy(ed).Black Feminist Reader,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年版,第32页。

[2]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3]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4]Feminism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by Mary Eagleto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6年版,第395页。

[5][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6][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7]卡特拉克:《非殖民化文化:走向一种后殖民女性文本的理论》,参见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8]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1983年版,第19-25页。

[9]Black Women And Music:A Historical Legacy of Struggle,Wild Women In The Whirl Wind:Afra-american

[10]Angela Y Davis,Joanne M Braxton.eds,Andree Nicola McLanghlin:《Culture An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Renaissance》,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年版。

[11]参见曹莉:《史碧瓦克》,台北:生智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58页。

[12]杨金才:《性别、身体与意识形态—当代西方女性文学与社会变革》,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3期。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8

引言

    首先应当为女性主义正名。抛开了女性解放运动中那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的因素,而是旨在挣脱男权统治的樊篱、摆脱男性霸权,揭露并批判其危害和不合理,充分地张显女性的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从而使女性自身获得相应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应当给予积极肯定的。不能因为它产生过一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现象就给予否定。

    女性主义运动、女权运动说到底是妇女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运动,应当属于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傅利叶就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解放程度的标志。

一、几个问题的提出

    1、女性主义运动应当从现行的男权社会中争取哪些权益?哪些权益已超出了女性主义运动范畴,应当属于整个人类解放运动的范畴,即包含每个不分性别的人类个体都应当争取的自由和解放?比如通常所说的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则是属于不分性别为全人类所要追寻的目标。

     2、在男女先天综合秉赋的比较中,男性先天就比女性更优越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仍旧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因素究竟是哪些?虽然当今社会已经在制度上消除了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但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男女仍旧不平等,广大妇女仍然处在男权统治的樊篱和阴影之下,另外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女性的社会成就、才干和智能仍然普遍的不及男性。这难道是由男女先天所具有的优劣差异所决定的吗?事实上这绝不是男性天生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造成当今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因素和男性比女性优越的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一是根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其二是根源于数千年来男权社会统治所形成的强大的,已经深深印化在人们头脑中的阻碍女性智能和才干发展的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        

    3、哪些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包括已深深印化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的那些观念意识)是需要给予解构和重构的?比如,男性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更新才能促进当今社会妇女的解放?女性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内涵才意味着具备了自我解放的内在因素?因为妇女解放不仅关系到女性自我素质的更新和完善,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外在更新和完善。因此男性的观念意识的更新完善和女性自身观念意识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更新、完善与发展和人性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三个方面是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关键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下强制赋予女性的所谓“女性特征”、以及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下,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所形成的所谓“女性美”、“男性美”的观念?比如女性应当以柔弱、温顺、庄重,贤良、仁慈为美,而刚强勇敢、富于竞争和开拓精神、气魄宏大、志向高远等等则只是属于男性美的特征,这些观念意识正是应当被解构和重构的,事实上这些传统美的特质是男女双方完全可以相互共有的。此外,还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女性真正独具的优良天质?而这些真正的女性特征是应当保留并发扬光大的。如此才能形成阴阳协调、互补共存、共生发展的社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教是明显歧视妇女的。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思想不但无歧视妇女的地方,还有许多推崇女性美德之处,如十分推崇女性秉赋中就有的阴柔和柔弱之德等,道家学说中这些有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尊崇女性的思想精粹,正可以成为当代后学中重构女性文化可资借鉴的思想。真正的佛家思想也无歧视妇女之说,佛陀不但不歧视妇女,甚至认为动物都应被视为是与人平等的众生。后来的一些佛学典籍中有许多内容并非佛陀的思想,而是后人的杜撰。比如关于歧视妇女的内容,就必定是杜撰,佛陀是坚决主张众生平等(包括一切动物生灵,何况妇女)。众生平等是佛陀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佛陀从来就没有说过女人生来前世的恶业就比男人的多之类的话。要想消解佛教中歧视女性的因素,只需要回到真正的佛陀思想中去就行。

    基督教的《旧约》是典型的男权意识的产物。而《新约》则是倡导男女平等、天下人平等思想的。最歧视妇女的宗教莫过于某些偏狭极端的宗教。传统的宗教文化中歧视和阻碍妇女发展的话语就属应当解构之列。

    男权统治在人类历史上已延续了大约一万年左右,特别是男性凭借最近的数千年人类进入语言文字和制造精巧的工具的时代,更是将男权统治地位通过文化、思想、制度加以稳固和强化。比如,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带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划分的语言。西方语言当中就存在阴性和阳性词汇之分,这些词汇的规定,其中有许多正是男权统治的产物,就连女性(female)和女人(woman)都仅仅只是雄性(male)和男人(man)的派生词,这说明了女人从根本上是依附于男人的。“中文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一样,无不打上性别歧视的烙印,中文里存在着许多‘女’字旁含褒义的字:好、妙、娴、婉、嫰,但也有不少‘女’字旁含贬义的字:奸、嫉、妒、婊、娼、妓、奴、妖,……直接以‘女’字作偏旁则多少表达了男权主义偏见对造字文化的直接渗透,”[1]这些深深渗透到语言文化当中的男权意识观念也应当给予解构。

经过数千年的延续,男权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每个时代的男性和女性的观念意识中,并成为了他们自觉和下意识自觉的共识。比如做家务、养育子女和服侍公婆,成了女人的天职,抛头露面、社会活动则是男人的天职,在男权的观念意识下,评价好女人、好男人也有了共识和标准。一个好女人的标准不外是:漂亮温柔、贤惠、做家务能干,好男人的标准则是:事业成功、有身份地位、会体贴关怀人(注意:这里的体贴已有了很强的恩赐和居高临下的意味)。妻子因夫贵而妻荣,女人真正成了有象征性的月亮,要靠太阳的反光才能发亮。时至今日,男性、女性自幼年起就深受男权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的规范。小女孩如果太爱闹、太活泼、太冲闯、太有个性……就会被认为不稳重和不正常而要被管束和调教。不但周围的男性这样认为,连女性(包括其父母和周围的女性同伴)也这样认为。女孩子必须学会变得文静温柔和稳重……,对男孩子,调皮、性格活泼、个性强、好冲闯、富于征服精神和竞争精神……则被认为是好事,反之则不正常。男女在幼小时就受此教育和规范,长大后当然就只有进一步的就范。大多数女性甚至将充满男权意识观念的许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自觉地当作了自己的信条,由此可以为自身带来实惠,一般的女性,没有谁会轻易地反抗,因为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结果是不好的。在今日社会,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但在深层次上,男性歧视女性,女性下意识地自甘歧视的观念意识则还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比如,上述对女性从小就开始的规范、要求和对好女人的评判标准等等仍然十分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又比如,男人常常自豪地指证几乎所有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指挥家、音乐家、建筑师皆是男性,极少女性,来说明女性不如男性优越。事实上这些举证仅仅是表面现象,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这样的举证能成立,那在一百多年前女人身受歧视和压迫的严酷封建社会,成功的男人更是远比女人多得多。再有,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又如男性的择偶观中至今一直还深深包含着不能找女强人,女人不能太深刻、太能干,只应当温顺和贤惠,否则难以相处的意识,等等。此外,丈夫凶而严厉,妻子柔弱顺从被认为是正常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妻管严”则是反常的,丈夫将会被别人当作的笑料,妻子也不会获得人们的赞赏,反会被认为是母老虎。女性择偶时“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依然深重,男人是否靠得住(能依赖),即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和情感上能否可以依赖是其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还有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观念等等还极为根深蒂固,……等等,这严重地阻碍了女性的成才和全面的发展,也就当然会形成成功的男人比女人多的现象。但这绝不是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

    男女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在于人的自私本性,根源于人的一种弱肉强食的生物本能。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男权社会之后,女性成了弱势群体,成了“失声的集团”。对妇女的霸权最深刻的根源是人性的自私和贪欲。凡人都有自私和贪欲,男人象占有财产般先将女性的某些权益给予剥夺,从而在世界上首先就排除了一半人来与之争夺权益。只需在余下的半数人——男性中进行竞争。由此为男人带来的好处是极大的,男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业已得到的好处的,就像奴隶社会,一批人将另一批人划为奴隶,他们是不愿轻易放弃由此划分所获得的巨大好处的。除体力之外,男性无任何先天优势优于女性,特别是在先天的智能方面,男性不应当再对女性有优越感,因体力强在以智能为主的现代社会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对女性美应当进行观念的转变,美应当在于气质、素养和性别特性,而不应当只看重外表,更不能丧失女性的天然优良特质,而以男性化的女性作为美的标准。小说《简爱》中的女主角简,便是一个塑造得较为饱满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解放观念意识的可爱的女性。她相貌一般,身材瘦小,但却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才智,更重要的是,她极为自强、独立自尊,在男人面前力争平等的优秀观念意识,但又没有半点女强人感情粗糙和男性化的味道,而是情感十分的丰富饱满、富于女性魅力。这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女性之成功形象。在关于男女外在美的审美意识上,也存在相当多的需要解构的误期。比如过分看重女性的外在美,而对男性外在美则可以将就,这种旧式的“男才女貌”的审美意识应当属于抛弃之例。这种观念无形中深层次的将女人限定为男人的花瓶和附庸,极度的压抑了女性才干和智能的发展,但却大力激发了男性智能才干的彰显。这种观念貌似无关宏旨,实则危害极大。长此以往,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仍造成了绝大多数女人仅仅在把外表美作为其人身最重要的追求所在,这进一步拉大了男女在才智上的距离,而使得现代社会不是消解,而是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基础。本人认为,就人性的美而言,男女双方都应当基于这样的共识:人性之美主要在于内在修养气质、才智及其在外部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中的显现,而绝不是在于单纯的外表美。以往这种意识仅仅只成了对男性美的审美共识,今后应当成为男女追求人性美的共识。如此才能有助于使妇女在人生的追求中找到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才能激发妇女去追求较高的内在精神修养和品位,注重开发自身的才智。在这里类似于简爱这样的相貌平平,但却注重开发自身较高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素养、气质风度,从而获得了高品位男士青睐的女性,应当给予当今社会女性追求自身价值巨大的启迪。

    关于未来社会,男女双方要想能实现平等、互补、共存的伙伴关系,我十分同意西方女性主义人士所提出的“双性文化特征” [2]之说。对此有学者特别指出:“提倡建立和发展‘双性文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和混淆男女两性的特征,而是在充分的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而建立‘双性文化特征’首要的是社会文化应当改变以往的视角和态度乃至精神,接纳、正视女性以往的历史和现实存在。”[3]我以为这是非常精辟的认识。

    走男女“双性文化特征”,男女两性性别的弱化,也许是未来社会男女进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阴柔与阳刚的互补、共存、互动将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永恒运化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对未来男女平等应建立在男女双无性别化的基础上这一说法还不能过分强调。应当弱化的只是用男权观念意识来规范、评判、衡量及其所要求的男女两性的那些人为不合理的东西。就天赋而言,男女本无太大差异,有的只是各自独具的特质。对这些独具的天然特质正是阴阳互补、共存、互动的条件,我们不但不能将其抹煞,而应当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并使其充分发展才是。否则世界将变得多么单调乏味,人将变得男不男、女不女,这并非是男女得以平等平权的必要条件。妇女得以自由解放、健全发展的真正充要的条件是彻底消除那些在男权观念意识下人为设置和业已形成的种种阻碍女性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要消除那些阻碍女性才智发展的因素。因为造成当前社会男女仍然不平等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后天形成的现实中男女在才智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道路仍然十分艰难而崎岖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今的人类其人性还远未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由此,男权统治的某些观念意识就还没有完成好它的功能和作用。比如现代知识家庭中,夫妻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都有各自的事业和主见,要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对话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双方的人性已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否则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通常必然是以恶性的争吵来收场的。特别是双方性格都十分强时,争吵就更是频繁。因为现代社会的高学历知识女性,如果要想事业有成,必然要在社会中斗智斗狠,而现代社会的事业竞争是日益激烈的,是需要斗智斗狠的,社会的竞争宛如战场,非理性的东西十分多,完全凭智能、凭才干去干事是不行的,更为必要的是要凭借智能在人际关系中周旋,该狠毒时要狠毒,该狡猾、玩弄计谋时也必须有手段等等,如此一来,女性天性中的柔顺、温良、慈爱将难以保存,女性的男性化转向将是必然的。这必然造成现代社会男女相处的困难。本来在现代社会,决定男女是否平等的关键因素,仅仅只是在智力和才干方面。但是现代社会的才干和智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雄性、刚化的特征,女人在这个社会当中,要想获得较高的智能和才干,就难以摆脱自身被雄性化的影响。女性的雄性化将会带来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问题。除非,当社会竞争变得不是如此的激烈,不再凭借暴力和斗狠,竞争变得有些温文尔雅时,女性才可以变得在才智上跟男性一样,但却能始终保存柔顺、温良、慈爱的天性。否则,只要男女双方人性完善的程度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水平,那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解决男女相处问题的某些传统方法也许还不得不继续借用。旧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树立男性权威来解决问题的。要求人们仍然坚守某些男权观念意识,使得女性要么只做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事业,这种方法当然是应当抛弃的;而现代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则变为:要么就是既要在事业上有成就,又是贤妻良母,能在与丈夫相处时会温顺忍让,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个别极优秀者例外。当今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充满恶斗的雄性化时代,要求女性如此这般,这其实是对女性的极大苛求。但这是无奈的,因为当人性不完善时,正如一山不容二虎,两强相遇必有争斗。或者反过来让男人变得柔顺忍让,既做贤夫良父,又能事业有成,让女性成为家庭主宰的权威人物。这既不可能做到,又违背人的生物天性。当然从理论上讲,男性是应当变得柔顺忍让,应当学会与女性互尊互助、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但是,男性要学会柔顺忍让这比女性来的困难得多,因为这有生物性先天决定的成分。

 

二、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表现中的几个误期  

    1、不能正确界定女性应当争取之权益与内涵,将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混为一谈。

    2、过激、偏狭、变态的向男性的复仇和反抗意识。比如琼瑶等人的小说就明显地流露出这种意识。

    3、过分的女性私人化语言,形成狭隘的“小女人”文学。虽然女性文学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人的创作个性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因为女性既是女人也是人,凡人,特别是作家,就应当有作为人的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的视野和责任感。“如果说女人只从事‘小女人’或‘私人化’写作,所关怀的世界只有身体和性,只有爱情和自我,女性主义成了女性写作的唯一选择,女性意识覆盖了女作家关注人生的全部,将构成女性写作的误区。”[4]如卫慧、棉棉等人的小说所表现出的这种特点是不足取的。

    4、以为争做女强人和男性化的女人就是自身解放的内涵。本人不同意女性应当减少阴柔之内涵,增加阳刚之气即是现代的女性自我解放之说,男女平等平权,不可能要求男女在体力上削减差别,更不是在先天的生理上和生物性方面要消除差异,关键是在观念意识、文化素养、智能才干方面缩小差异。比如,对于健美运动,我以为男子还可以,确是属于一种阳刚美的运动,这种显示肌肉发达的阳刚健美是不适合于女子的,那种用显示女子发达的肌肉,在体力上缩小与男子差异的想法是无聊的。我这样认为绝不是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审美意识。因为人性最本质的力量决不是体现在体力上,而是体现在智能、才干和道义上。特别在现代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五大三粗、头脑简单、体魄强健的人在农业社会就意味着是竞争的绝对强者的话,那么在今日之信息社会,一个身躯娇小但却有着高智能头脑的女性必将是竞争的强者。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将只会是竞争的弱者。女性的制胜法宝应当更多地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而男性的制胜法宝则应当更多地采用以刚克柔的方法,当然必要时两种方法都可以混合使用。

    5、正如世上“人无完人”,女性主义不应当对男性过分的苛求,也不应当过分理想化的去追求完美的男人,有些女性主义小说家竟由此得出“世上无男人”,“无理想的男子汉”的论断。事实上,世上确实没有完美的男人,但也没有完美的女人。因此双方都不要过分苛求,以免陷入误期。

    6、“有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史,整个文学史也是一部男性文学史,整个战争史仅仅是一部男性战争史。”[5]这未免太过极端和偏狭。在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握有语言话语批判权,当然不可避免会在其书写的各类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等中表现出浓厚的男权意识,但不能失之偏颇地就认为整个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皆为男性史之说。这正好反映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思维易落入一种偏狭、爱走极端的误期。不能视野开阔高远、包容性宏大客观,也许是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和文学创作者需要克服的通病。

 

三、对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简评

 

    如上所述,妇女解放关系到人类整体的解放,当然最终也就关系到男性自身进一步的解放。妇女的解放不仅最终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意味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更意味着女性的活力和才干获得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意味着能使文学艺术绽放出巨大的女性异彩,意味着能使现代社会的家庭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富于新的活力和丰富性。因而这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事,男人也应当积极参与。体现以追求妇女平等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女性主义文学,当然也就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女性主义文学正是女性彰显自身独具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的极佳场所,也是用艺术的语言控诉和揭露女性在男权重压下的苦难辛酸的重要渠道,是作为弱势群体、失声集团打破男性话语霸权、赢得平等话语权的渠道。比如,可以大大提高妇女地位,使妇女问题获得更好的关注,并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更可以充分展示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实现女性价值的自我体现,实现女性的自我抒发、心灵慰藉。例如冰心女士的座右铭“海阔天高心志,风光月霁襟怀”,这是一种真正的能使男性倾倒、折服的,诗意的理想女性气度和心怀。 冰心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作品中自觉地张扬了女性意识,并以女性自我完善为目的。[6]此外,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还在当代一批优秀的中国女作家比如张洁、张辛欣、王安忆、谌容、池莉、陈染等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显。但对于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却是应当予以批判的。比如上述提到的“女性优越论”、向男性的复仇主义,以及视女性男性化为实现男女平权之必要条件之说,又如,上世纪七十年美国曼哈顿妇女运动的过激行为,[7]等等则是应当纠偏和引导的。

参考文献

[1]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三联书店   1996年4月版   p215

[2]同[1]

[3]同[1]p209

[4]“女作家谈女性文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叛逆”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5]王岳川 “女性话语与身份书写在中国”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6] 孙绍先  《女性主义文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年9月版 p136

[7]崔少元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 ”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9

引言

首先应当为女性主义正名。抛开了女性解放运动中那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的因素,而是旨在挣脱男权统治的樊篱、摆脱男性霸权,揭露并批判其危害和不合理,充分地张显女性的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从而使女性自身获得相应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应当给予积极肯定的。不能因为它产生过一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现象就给予否定。

女性主义运动、女权运动说到底是妇女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运动,应当属于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傅利叶就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解放程度的标志。

一、几个问题的提出

1、女性主义运动应当从现行的男权社会中争取哪些权益?哪些权益已超出了女性主义运动范畴,应当属于整个人类解放运动的范畴,即包含每个不分性别的人类个体都应当争取的自由和解放?比如通常所说的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则是属于不分性别为全人类所要追寻的目标。

2、在男女先天综合秉赋的比较中,男性先天就比女性更优越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仍旧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因素究竟是哪些?虽然当今社会已经在制度上消除了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但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男女仍旧不平等,广大妇女仍然处在男权统治的樊篱和阴影之下,另外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女性的社会成就、才干和智能仍然普遍的不及男性。这难道是由男女先天所具有的优劣差异所决定的吗?事实上这绝不是男性天生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造成当今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因素和男性比女性优越的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一是根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其二是根源于数千年来男权社会统治所形成的强大的,已经深深印化在人们头脑中的阻碍女性智能和才干发展的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

3、哪些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包括已深深印化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的那些观念意识)是需要给予解构和重构的?比如,男性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更新才能促进当今社会妇女的解放?女性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内涵才意味着具备了自我解放的内在因素?因为妇女解放不仅关系到女性自我素质的更新和完善,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外在更新和完善。因此男性的观念意识的更新完善和女性自身观念意识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更新、完善与发展和人性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三个方面是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关键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下强制赋予女性的所谓“女性特征”、以及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下,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所形成的所谓“女性美”、“男性美”的观念?比如女性应当以柔弱、温顺、庄重,贤良、仁慈为美,而刚强勇敢、富于竞争和开拓精神、气魄宏大、志向高远等等则只是属于男性美的特征,这些观念意识正是应当被解构和重构的,事实上这些传统美的特质是男女双方完全可以相互共有的。此外,还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女性真正独具的优良天质?而这些真正的女性特征是应当保留并发扬光大的。如此才能形成阴阳协调、互补共存、共生发展的社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教是明显歧视妇女的。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思想不但无歧视妇女的地方,还有许多推崇女性美德之处,如十分推崇女性秉赋中就有的阴柔和柔弱之德等,道家学说中这些有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尊崇女性的思想精粹,正可以成为当代后学中重构女性文化可资借鉴的思想。真正的佛家思想也无歧视妇女之说,佛陀不但不歧视妇女,甚至认为动物都应被视为是与人平等的众生。后来的一些佛学典籍中有许多内容并非佛陀的思想,而是后人的杜撰。比如关于歧视妇女的内容,就必定是杜撰,佛陀是坚决主张众生平等(包括一切动物生灵,何况妇女)。众生平等是佛陀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佛陀从来就没有说过女人生来前世的恶业就比男人的多之类的话。要想消解佛教中歧视女性的因素,只需要回到真正的佛陀思想中去就行。

基督教的《旧约》是典型的男权意识的产物。而《新约》则是倡导男女平等、天下人平等思想的。最歧视妇女的宗教莫过于某些偏狭极端的宗教。传统的宗教文化中歧视和阻碍妇女发展的话语就属应当解构之列。

男权统治在人类历史上已延续了大约一万年左右,特别是男性凭借最近的数千年人类进入语言文字和制造精巧的工具的时代,更是将男权统治地位通过文化、思想、制度加以稳固和强化。比如,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带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划分的语言。西方语言当中就存在阴性和阳性词汇之分,这些词汇的规定,其中有许多正是男权统治的产物,就连女性(female)和女人(woman)都仅仅只是雄性(male)和男人(man)的派生词,这说明了女人从根本上是依附于男人的。“中文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一样,无不打上性别歧视的烙印,中文里存在着许多‘女’字旁含褒义的字:好、妙、娴、婉、????灿胁簧佟???峙院?嵋宓淖郑杭椤⒓怠⒍省㈡弧㈡健⒓恕⑴?⒀????苯右浴???肿髌?栽蚨嗌俦泶锪四腥ㄖ饕迤??栽熳治幕?闹苯由?福?保?]这些深深渗透到语言文化当中的男权意识观念也应当给予解构。

经过数千年的延续,男权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每个时代的男性和女性的观念意识中,并成为了他们自觉和下意识自觉的共识。比如做家务、养育子女和服侍公婆,成了女人的天职,抛头露面、社会活动则是男人的天职,在男权的观念意识下,评价好女人、好男人也有了共识和标准。一个好女人的标准不外是:漂亮温柔、贤惠、做家务能干,好男人的标准则是:事业成功、有身份地位、会体贴关怀人(注意:这里的体贴已有了很强的恩赐和居高临下的意味)。妻子因夫贵而妻荣,女人真正成了有象征性的月亮,要靠太阳的反光才能发亮。时至今日,男性、女性自幼年起就深受男权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的规范。小女孩如果太爱闹、太活泼、太冲闯、太有个性……就会被认为不稳重和不正常而要被管束和调教。不但周围的男性这样认为,连女性(包括其父母和周围的女性同伴)也这样认为。女孩子必须学会变得文静温柔和稳重……,对男孩子,调皮、性格活泼、个性强、好冲闯、富于征服精神和竞争精神……则被认为是好事,反之则不正常。男女在幼小时就受此教育和规范,长大后当然就只有进一步的就范。大多数女性甚至将充满男权意识观念的许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自觉地当作了自己的信条,由此可以为自身带来实惠,一般的女性,没有谁会轻易地反抗,因为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结果是不好的。在今日社会,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但在深层次上,男性歧视女性,女性下意识地自甘歧视的观念意识则还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比如,上述对女性从小就开始的规范、要求和对好女人的评判标准等等仍然十分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又比如,男人常常自豪地指证几乎所有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指挥家、音乐家、建筑师皆是男性,极少女性,来说明女性不如男性优越。事实上这些举证仅仅是表面现象,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这样的举证能成立,那在一百多年前女人身受歧视和压迫的严酷封建社会,成功的男人更是远比女人多得多。再有,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又如男性的择偶观中至今一直还深深包含着不能找女强人,女人不能太深刻、太能干,只应当温顺和贤惠,否则难以相处的意识,等等。此外,丈夫凶而严厉,妻子柔弱顺从被认为是正常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妻管严”则是反常的,丈夫将会被别人当作的笑料,妻子也不会获得人们的赞赏,反会被认为是母老虎。女性择偶时“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依然深重,男人是否靠得住(能依赖),即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和情感上能否可以依赖是其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还有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观念等等还极为根深蒂固,……等等,这严重地阻碍了女性的成才和全面的发展,也就当然会形成成功的男人比女人多的现象。但这绝不是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

男女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在于人的自私本性,根源于人的一种弱肉强食的生物本能。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男权社会之后,女性成了弱势群体,成了“失声的集团”。对妇女的霸权最深刻的根源是人性的自私和贪欲。凡人都有自私和贪欲,男人象占有财产般先将女性的某些权益给予剥夺,从而在世界上首先就排除了一半人来与之争夺权益。只需在余下的半数人——男性中进行竞争。由此为男人带来的好处是极大的,男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业已得到的好处的,就像奴隶社会,一批人将另一批人划为奴隶,他们是不愿轻易放弃由此划分所获得的巨大好处的。除体力之外,男性无任何先天优势优于女性,特别是在先天的智能方面,男性不应当再对女性有优越感,因体力强在以智能为主的现代社会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对女性美应当进行观念的转变,美应当在于气质、素养和性别特性,而不应当只看重外表,更不能丧失女性的天然优良特质,而以男性化的女性作为美的标准。小说《简爱》中的女主角简,便是一个塑造得较为饱满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解放观念意识的可爱的女性。她相貌一般,身材瘦小,但却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才智,更重要的是,她极为自强、独立自尊,在男人面前力争平等的优秀观念意识,但又没有半点女强人感情粗糙和男性化的味道,而是情感十分的丰富饱满、富于女性魅力。这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女性之成功形象。在关于男女外在美的审美意识上,也存在相当多的需要解构的误期。比如过分看重女性的外在美,而对男性外在美则可以将就,这种旧式的“男才女貌”的审美意识应当属于抛弃之例。这种观念无形中深层次的将女人限定为男人的花瓶和附庸,极度的压抑了女性才干和智能的发展,但却大力激发了男性智能才干的彰显。这种观念貌似无关宏旨,实则危害极大。长此以往,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仍造成了绝大多数女人仅仅在把外表美作为其人身最重要的追求所在,这进一步拉大了男女在才智上的距离,而使得现代社会不是消解,而是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基础。本人认为,就人性的美而言,男女双方都应当基于这样的共识:人性之美主要在于内在修养气质、才智及其在外部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中的显现,而绝不是在于单纯的外表美。以往这种意识仅仅只成了对男性美的审美共识,今后应当成为男女追求人性美的共识。如此才能有助于使妇女在人生的追求中找到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才能激发妇女去追求较高的内在精神修养和品位,注重开发自身的才智。在这里类似于简爱这样的相貌平平,但却注重开发自身较高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素养、气质风度,从而获得了高品位男士青睐的女性,应当给予当今社会女性追求自身价值巨大的启迪。

关于未来社会,男女双方要想能实现平等、互补、共存的伙伴关系,我十分同意西方女性主义人士所提出的“双性文化特征” [2]之说。对此有学者特别指出:“提倡建立和发展‘双性文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和混淆男女两性的特征,而是在充分的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而建立‘双性文化特征’首要的是社会文化应当改变以往的视角和态度乃至精神,接纳、正视女性以往的历史和现实存在。”[3]我以为这是非常精辟的认识。

走男女“双性文化特征”,男女两性性别的弱化,也许是未来社会男女进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阴柔与阳刚的互补、共存、互动将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永恒运化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对未来男女平等应建立在男女双无性别化的基础上这一说法还不能过分强调。应当弱化的只是用男权观念意识来规范、评判、衡量及其所要求的男女两性的那些人为不合理的东西。就天赋而言,男女本无太大差异,有的只是各自独具的特质。对这些独具的天然特质正是阴阳互补、共存、互动的条件,我们不但不能将其抹煞,而应当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并使其充分发展才是。否则世界将变得多么单调乏味,人将变得男不男、女不女,这并非是男女得以平等平权的必要条件。妇女得以自由解放、健全发展的真正充要的条件是彻底消除那些在男权观念意识下人为设置和业已形成的种种阻碍女性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要消除那些阻碍女性才智发展的因素。因为造成当前社会男女仍然不平等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后天形成的现实中男女在才智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道路仍然十分艰难而崎岖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今的人类其人性还远未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由此,男权统治的某些观念意识就还没有完成好它的功能和作用。比如现代知识家庭中,夫妻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都有各自的事业和主见,要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对话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双方的人性已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否则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通常必然是以恶性的争吵来收场的。特别是双方性格都十分强时,争吵就更是频繁。因为现代社会的高学历知识女性,如果要想事业有成,必然要在社会中斗智斗狠,而现代社会的事业竞争是日益激烈的,是需要斗智斗狠的,社会的竞争宛如战场,非理性的东西十分多,完全凭智能、凭才干去干事是不行的,更为必要的是要凭借智能在人际关系中周旋,该狠毒时要狠毒,该狡猾、玩弄计谋时也必须有手段等等,如此一来,女性天性中的柔顺、温良、慈爱将难以保存,女性的男性化转向将是必然的。这必然造成现代社会男女相处的困难。本来在现代社会,决定男女是否平等的关键因素,仅仅只是在智力和才干方面。但是现代社会的才干和智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雄性、刚化的特征,女人在这个社会当中,要想获得较高的智能和才干,就难以摆脱自身被雄性化的影响。女性的雄性化将会带来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问题。除非,当社会竞争变得不是如此的激烈,不再凭借暴力和斗狠,竞争变得有些温文尔雅时,女性才可以变得在才智上跟男性一样,但却能始终保存柔顺、温良、慈爱的天性。否则,只要男女双方人性完善的程度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水平,那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解决男女相处问题的某些传统方法也许还不得不继续借用。旧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树立男性权威来解决问题的。要求人们仍然坚守某些男权观念意识,使得女性要么只做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事业,这种方法当然是应当抛弃的;而现代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则变为:要么就是既要在事业上有成就,又是贤妻良母,能在与丈夫相处时会温顺忍让,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个别极优秀者例外。当今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充满恶斗的雄性化时代,要求女性如此这般,这其实是对女性的极大苛求。但这是无奈的,因为当人性不完善时,正如一山不容二虎,两强相遇必有争斗。或者反过来让男人变得柔顺忍让,既做贤夫良父,又能事业有成,让女性成为家庭主宰的权威人物。这既不可能做到,又违背人的生物天性。当然从理论上讲,男性是应当变得柔顺忍让,应当学会与女性互尊互助、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但是,男性要学会柔顺忍让这比女性来的困难得多,因为这有生物性先天决定的成分。

二、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表现中的几个误期

1、不能正确界定女性应当争取之权益与内涵,将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混为一谈。

2、过激、偏狭、变态的向男性的复仇和反抗意识。比如琼瑶等人的小说就明显地流露出这种意识。

3、过分的女性私人化语言,形成狭隘的“小女人”文学。虽然女性文学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人的创作个性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因为女性既是女人也是人,凡人,特别是作家,就应当有作为人的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的视野和责任感。“如果说女人只从事‘小女人’或‘私人化’写作,所关怀的世界只有身体和性,只有爱情和自我,女性主义成了女性写作的唯一选择,女性意识覆盖了女作家关注人生的全部,将构成女性写作的误区。”[4]如卫慧、棉棉等人的小说所表现出的这种特点是不足取的。

4、以为争做女强人和男性化的女人就是自身解放的内涵。本人不同意女性应当减少阴柔之内涵,增加阳刚之气即是现代的女性自我解放之说,男女平等平权,不可能要求男女在体力上削减差别,更不是在先天的生理上和生物性方面要消除差异,关键是在观念意识、文化素养、智能才干方面缩小差异。比如,对于健美运动,我以为男子还可以,确是属于一种阳刚美的运动,这种显示肌肉发达的阳刚健美是不适合于女子的,那种用显示女子发达的肌肉,在体力上缩小与男子差异的想法是无聊的。我这样认为绝不是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审美意识。因为人性最本质的力量决不是体现在体力上,而是体现在智能、才干和道义上。特别在现代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五大三粗、头脑简单、体魄强健的人在农业社会就意味着是竞争的绝对强者的话,那么在今日之信息社会,一个身躯娇小但却有着高智能头脑的女性必将是竞争的强者。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将只会是竞争的弱者。女性的制胜法宝应当更多地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而男性的制胜法宝则应当更多地采用以刚克柔的方法,当然必要时两种方法都可以混合使用。

5、正如世上“人无完人”,女性主义不应当对男性过分的苛求,也不应当过分理想化的去追求完美的男人,有些女性主义小说家竟由此得出“世上无男人”,“无理想的男子汉”的论断。事实上,世上确实没有完美的男人,但也没有完美的女人。因此双方都不要过分苛求,以免陷入误期。

6、“有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史,整个文学史也是一部男性文学史,整个战争史仅仅是一部男性战争史。”[5]这未免太过极端和偏狭。在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握有语言话语批判权,当然不可避免会在其书写的各类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等中表现出浓厚的男权意识,但不能失之偏颇地就认为整个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皆为男性史之说。这正好反映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思维易落入一种偏狭、爱走极端的误期。不能视野开阔高远、包容性宏大客观,也许是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和文学创作者需要克服的通病。

三、对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简评

如上所述,妇女解放关系到人类整体的解放,当然最终也就关系到男性自身进一步的解放。妇女的解放不仅最终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意味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更意味着女性的活力和才干获得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意味着能使文学艺术绽放出巨大的女性异彩,意味着能使现代社会的家庭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富于新的活力和丰富性。因而这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事,男人也应当积极参与。体现以追求妇女平等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女性主义文学,当然也就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女性主义文学正是女性彰显自身独具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的极佳场所,也是用艺术的语言控诉和揭露女性在男权重压下的苦难辛酸的重要渠道,是作为弱势群体、失声集团打破男性话语霸权、赢得平等话语权的渠道。比如,可以大大提高妇女地位,使妇女问题获得更好的关注,并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更可以充分展示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实现女性价值的自我体现,实现女性的自我抒发、心灵慰藉。例如冰心女士的座右铭“海阔天高心志,风光月霁襟怀”,这是一种真正的能使男性倾倒、折服的,诗意的理想女性气度和心怀。 冰心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作品中自觉地张扬了女性意识,并以女性自我完善为目的。[6]此外,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还在当代一批优秀的中国女作家比如张洁、张辛欣、王安忆、谌容、池莉、陈染等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显。但对于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却是应当予以批判的。比如上述提到的“女性优越论”、向男性的复仇主义,以及视女性男性化为实现男女平权之必要条件之说,又如,上世纪七十年美国曼哈顿妇女运动的过激行为,[7]等等则是应当纠偏和引导的。

参考文献

[1]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三联书店 1996年4月版 p215

[2]同[1]

[3]同[1]p209

[4]“女作家谈女性文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叛逆”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5]王岳川 “女性话语与身份书写在中国”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6] 孙绍先 《女性主义文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年9月版 p136

[7]崔少元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 ”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例10

引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九十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而且各种文化理论纷纷把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化研究。将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人手,分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实属文化批评的范畴。

1谈论文化热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这是一个关涉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的契机的问题当代英国学者特雷·伊格尔顿回答说:“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的教义”。伊氏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说,首先,在战后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一个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这其中,内化了男性中心主义阅读策略与价值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吗?历史作为文学的“文本”是一个一统意识形态杜撰的连续性神话吗?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成为文学批评家,而且还必须成为文化批评家,正如当代英国学者大卫·戴奇斯所说,现实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它把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连袂起来,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中一个未完成的片断”日。这表明,文学批评与文化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剪不断的脐带。

2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实际情形

2.1从新历史主义角度看。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文学批评家的任务与其说是消除文学的文本性,不如说是应当从文本性去重新看待一切社会现象。文学是同历史事实同处于符号化的思想空间,在这个共同的空间中,文学参了历史的过程并对现实的塑造。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是由许多声音、许多力量组成的故事,不仅统治者、强者,而且边缘人、弱者也在起着作用”,所以,“不应忽视文学、非文学、社会文本的并列存在以及跨文化融合的方法~。具体的批评实践则突出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泛文化解读之中。譬如,在莎士比亚剧作中,有不少对男女双方性暴力、欲求、力量关系的描绘,莎士比亚就是把当代或过去的社会,历史带进戏剧里去加以戏剧化,以艺术的装扮、拨用、戏耍来重新界定和塑造文化。

2.2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从妇女的既是总体文化的成员又是妇女文化的参与者的双重文化身分出发,女性主义创立了自己的女性亚文化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妇女写作只能是一种“双重话语”的写作,它永远要体现出两个团体——沉默的团体和统治的团体——的社会、文学和文化传统。文学标准的建构也“不仅仅是个人权威的结果,而且还涉及到出版者、评论者、编辑、文学批评者和教师的非共谋文化网络”。

从上述对新历史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广泛地吸收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种族和少数民族研究所共同信守的观点。

3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在走向跨文化融合而形成一种文化诗学的过程中,虽然方法各异,却呈现出几种鲜明的共同特征。

3.1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是建立在跨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尤能体现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取向。这种跨学科性是以解构的方式吸收多元理论达到重建文学研究新理论的目的。例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它存在于现有学科之中,又游离于现存学科之外,曾一度被认为是“只有观点,没有理论,没有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八十年代出现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重点考察了种族和社会性别在双重文化与种族交往中的作用。

(1)这种跨学科性直接导致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上的多元性。如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充分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分析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女性写作”理论。这种理论一反传统西方视思想、身体和语言为一体的观念,强调了女性欲望语言与男性欲望语言的不同(前者重理性、逻辑性、等级性,后者反理性、反逻辑性,反等级性)。跨学科的文化融合和方法论上的多元取向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导倾向。(2)这种跨学科性还直接形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开放性品格。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认为,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经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地位”。通过它既安排我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安排我们的批评历程。这将不是一种结构主义语言意义上的诗学,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3.2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突出体现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政治反抗倾向和文化批判倾向中。譬如,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每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包含着对它显见格局和核心价值的否定,这种否定体现为对潜在的对立格局和边缘价值的默许,由此,每一种文化的真正整体格局都是在官方提供和官方反对的格局之间的功能性平衡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