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1-31 14:55:10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1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87-01

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前列。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的粮食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增多了,挑战是有些国家凭借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设立“绿色壁垒”抬高我国粮食出口的“门槛”。因此,在粮食储藏中通过使用无公害防治方法来防治储粮害虫,是我们安全储粮的重中之重,仅仅做到储粮安全已经远远不够了,在新时期,绿色储粮是科学保粮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储粮工作的现状

我国储粮工作在仓库设施建设、储粮技术手段、管理队伍的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在满足社会对粮食消费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食用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当前储粮工作的现状,无论是在储粮观念、储粮技术、粮食陈化状况、储粮安全卫生等方面都与绿色储粮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绿色储粮意识不够强

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和改造,我国粮库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国家粮库已基本具备使用绿色储粮技术的条件,有些条件并不比发达国家差,一部分粮库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建设,就可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标准,可以说在我国用绿色储粮技术进行粮食储备已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是,由于观念和体制等问题,粮食储备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部门,粮食储备体制单一,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储粮基本是满足国内需要,极少进入国际市场。储粮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习惯用老标准、老技术,不愿进行新的技术改造和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再加之国家对粮食储备,更注重的是总量的供求平衡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对储粮安全,尤其是质的要求,缺乏必要的绿色储粮的规范。因此,我国储粮虽然具备了绿色储粮的条件和比较成熟的技术,但绿色储粮推广应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二)储粮害虫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储粮水平。粮食是活的有机体,其生命活动可引起水分增加,害虫和微生物繁衍导致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降低,因此对粮食的保管要求很高。目前,粮食企业中防治储粮害虫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杀虫剂防治储粮中害虫和虫螨的方法。最大优点是杀虫效果迅速,彻底,杀虫谱广,处理费用低廉,可以在不移动粮食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缺点是杀虫剂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性。它会给粮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害虫会对它产生抗药性。现在使用最广的储粮熏蒸药剂是磷化铝,磷化铝和粮食中或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会生成一种剧毒气体磷化氢。磷化氢是一种高效熏蒸杀虫剂,被称为当代熏蒸剂的“王牌”,我国从1963年开始用磷化铝熏蒸杀灭储粮害虫,在熏蒸过程中,粮食对磷化氢的物理吸咐虽然在散气时能很快被解吸,但熏蒸后的粮食磷化氢仍有一定的残留。利用磷化氢熏蒸杀虫,还会使储粮害虫产生抗药性,常常发生磷化氢杀虫失败的现象。化学防治具有高效、简便的特点,但是由于广泛、大量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了粮食中农药残留的增加,害虫的抗药性增加和再度猖獗。

(三)储粮化学药剂防治难保粮食安全卫生

目前我国比较普遍使用的氯化苦、溴化烷、磷化氢等化学药剂熏蒸杀虫,虽然成本低,效果好,但造成了环境污染、残毒量高,与确保粮食安全、食用卫生有较大差距。

二、绿色储粮的含义及意义

(一)绿色储粮的含义

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常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侵害,造成量和质的损失以外,还受到熏蒸药剂的影响,使粮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中国已加入WTO,这给粮食的国际贸易开通了顺畅渠道,也对粮食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继续而频繁使用化学药剂熏蒸储粮害虫,必将形成绿色壁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减少粮食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绿色储粮技术,既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粮食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民群众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

(二)绿色储粮的意义

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如此形势之下,打造绿色储粮工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三、绿色储粮的思路

绿色储粮技术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技术,它是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以更新、发展和完善的。目前采用的绿色储粮技术主要有低温储粮、气调储粮、非化学药剂防虫治虫等技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粮食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食品,是粮食仓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积极进行区域绿色储粮创新

在温控储粮技术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冷源的优势,开展“三低”储粮技术、自动化排风控温技术,以及无公害防虫防霉技术和粮情电子测控与储粮品质监控技术。

(二)加强调研,优化安全储粮技术应用

在构筑科学储粮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出安全储粮技术优化方案,区别不同仓型,运用不同的储粮技术,使储粮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绿色储粮的前提是科学储粮。科学储粮是指以先进的、科学的储粮方法对粮食进行储存保管,确保粮食不受鼠雀危害、外界污染,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减少储粮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粮食安全是21世纪粮食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粮食打入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国内外最新储粮科技成果,重视研究和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工程,开辟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2

一个国家的粮食获得能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身农业生产,一种是粮食进口。从自身农业生产角度来看,要想获得充足、稳定的粮食供给,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整套能够确保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度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以中国为例,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试图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体系,提高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系统性、制度性保证。这些制度性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加强科技支农力度、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惠农补助、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等各方面。从粮食进口角度看,适量的粮食进口数量和稳定的粮食进口渠道是确保一个国家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据研究,90%的粮食自给率是较合适的,太高则经济上受损;太低,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国内市场的剧烈波动,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的情况下,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国家新秩序的背景下,粮食禁用的风险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世界关系多元化的今天,中国政府一定会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制定相应的措施,拓宽粮食供给的渠道,实现粮食进口主体的多元化、稳定化战略。

二、优良的粮食品质和优化的粮食结构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品质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所谓粮食品质,指的是从粮食生产到粮食加工,从粮食流通到最终消费,粮食应该具备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各种品质。粮食安全的品质要求必要强调政府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人们能够放心地摄入各种各样的食品。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发生的诸如毒大米、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恰恰反映品质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同时,从广义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粮食安全是一个大农业概念,不仅包括通常所讲的农业粮食,而且包括牧业和渔业等。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关牧业和渔业的产业安全问题也是粮食安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狭义农业生产结构中,粮食不仅包括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等,而且包括一些小宗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这些小宗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虽然在整个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但是对一些特定产业和特定人群,这些粮食的稳定和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

充分的粮食如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配送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手中,是粮食安全的一个应有之义。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机制。而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涉及粮食市场经营主体的确立以及各种经营主体构成的粮食市场结构关系。在粮食经营主体方面,我们要降低进入粮食交易的门槛,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在粮食流通市场结构中,要培育出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功能互补的粮食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才能对居民的粮食需求做出灵敏反应,从而确保居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粮食。只有粮食市场经营主体能够自主、积极地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且政府的粮食储备体系具有对市场失灵做出灵敏反应的能力和意愿,则粮食供求可以稳定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范围之内,避免粮食供求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实现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建立高效的粮食流通体制的目的是构建有效的粮食流通市场竞争格局,理顺粮食流通关系,降低粮食流通和交易成本,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3

认真审视和把握新时期粮食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前提。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和谐和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变化,时刻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总书记明确指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年两会期间,同志强调:“如果中国经济要出大问题,很可能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在农业问题上务必保持清醒头脑,绝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无论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免农业税费,给予粮食直补、种子、农机、农资和产粮大县补贴,还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工作者必须从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粮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方针政策,把粮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

粮食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纵观我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安定祥和的现实,莫不与粮食生产的丰歉息息相关,莫不与粮食供给的裕缺紧密相连。尽管近几年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粮食生产总量有所增加,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产需仍有较大缺口,品种结构也仍需调剂。我市是全省的粮食主销区之一,耕地少,水资源匮乏,靠天种粮,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增产的基础很不稳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粮食产量每年在22万吨左右,全市粮食产需缺口已达8万吨。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还面临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提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的趋势,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加,确保全市粮食安全,解决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科技支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市、县(区)长负责制,完善和强化市、县(区)粮食储备,坚决消除“存粮”不如“存钱”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粮食的管理,做到布局合理,及时轮换,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为筑牢全市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提供可靠保障。

三、切实增强粮食流通管理的法制意识

依法行政和依法经营是建立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__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为依法管粮提供了法规依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坚持依法管粮,大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努力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实施粮食收购行政许可,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经营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依法保护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全行业和谐发展。二是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经常性开展粮食收购活动、执行粮食统计制度、粮食质量和地方储备粮管理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粮油产品、操纵粮油价格、扰乱市场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粮食市场秩序和粮油品质安全。三是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依法管粮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创造必要的机构、人员和工作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广泛开展粮食普法工作,加大对各类粮油经营从业人员的法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依法管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切实增强粮食经济的发展意识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品质营养丰富、卫生安全的粮食,既是从源头上控制粮食质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1、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当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粮食是整个食物链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粮食生产方面受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粮食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农户露天储粮和马路晒粮现象、装具和运输工具对粮食的污染、防霉抑虫措施不当、加工工艺落后等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三是个别粮食加工企业违法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需要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

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滞后、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质检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统一检测方法、检测手段以及能力验证、试验比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信息制度尚不健全。

3、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

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促进社会和谐。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科学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的生产环节在农业,粮食的流通基础在农村,粮食的收购对象是农民,粮食工作与“三农”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粮食系统是农村现代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农村的粮食购销网点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载体。粮食系统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尤其我省是粮食主产区,种粮收入是我省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粮食工作直接关系农民增产增收。粮食部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粮食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自觉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各级粮食部门要结合粮食工作职能,按照孙刚副省长提出的为农民种好粮、收好粮、管好粮、用好粮服务的要求,找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一是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点多面广,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市场的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优质稻比率,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二是要加强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宣传,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要依托国有粮食企业构建直接服务于农民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粮食收获后的集中整晒和干燥服务,提供安全储粮技术指导,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通过强化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四是要通过发展“订单粮食”、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企“双赢”。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关于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做好支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粮食规模经营,使农民在粮食流通和产业化经营中切实得到实惠。

五是要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指导农民生产更多更好的放心粮油原料,积极开展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原粮换成品粮的“二代一换”活动,为农民提供适合市场需求、安全廉价的“放心粮油”,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服务。

六是要加快以股份制为重点的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粮食企业参与粮食经营,创新经营方式和服务体系,增强国有企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户的带动力。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6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里专门精辟阐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全市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的工作落实,认真总结、科学决策,用工作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应和市场稳定

适时适度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认真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供求基本平衡。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重点做好节假日和特殊时段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油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指导和监督有关企业均衡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积极推进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储备粮轮换更好地适应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区县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服务工作。

(三)抓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贯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根据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形势,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指导企业把握好销售节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的控机制

认真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区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在全市积极营造“重农、抓粮、保供应”的工作氛围。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切实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勤购快销,减少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努力降低经营和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抓好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加强和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油增储任务。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和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重点关注缺粮地区、受灾地区的粮油供应情况,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议政府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确保国家有关粮食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作用。

(五)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粮食市场监测。切实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等信息一天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并查处涉粮案件,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强化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

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改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我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手段和水平,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发挥引导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的作用,为活跃粮食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粮食储藏管理技术水平,确保储粮安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行业指导

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各地不断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市局电子政务门户网,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粮食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九)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落实省政府服务型四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落实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治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效能机关和廉政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规定。配合完全和组织实施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深化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及市委的部署健全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团结干事谋发展,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不坏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三全一课”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工作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增强党性锻炼。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抓好党员互相“八个一”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挂钩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办实事”活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7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不可否认在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长期稳定甚至低迷时期,个别国家尽情享受了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可是,这些国家也必将承担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诱致的巨大粮食需求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消耗的巨大粮食需求以及投机基金引起的粮食金融化导致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暴涨诱发的长痛。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也具有相对性?

当今的世界,已经由“富有”就可以买到粮食走向“富裕”也未必能够买到粮食的新阶段,以粮食(经济)援助和中断粮食贸易契约为代表的,以粮食作为武器的趋势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人类真的已经步入重新定义“富裕”这个概念的时候了。也可以说经济学在面对粮食问题时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分析粮食问题对经济学而言真有些强人所难的感觉,抑或是也许经济学已经踏进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基本观点、参照物和分析工具的门槛阶段。何故?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军事、生态、社会等色彩。说到底粮食问题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完美结合。

《谁来养活世界》旨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世界粮食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坐标系中,分析世界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消费、贸易和库存的基础上,对农业协定以及粮食价格等进行详尽的考察。以此为依据指出世界粮食面临的问题,并从提高产量、合理消费以及科学制定粮食价格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方略。

《日本的粮食》利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食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粮食问题放在日本经济的坐标系中,把握日本粮食发展的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以下理论与实践问题:日本粮食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分布剖析;粮食生产、农户经济分析、农业组织化、粮食贸易、消费、库存现状、粮食价格与政策等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的把握;日本食品经济的发展;日本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日本粮食问题的对策。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8

今天上午,我们现场观摩了四平市粮食局组织的市局机关干部职工和10户直属企业义务消防队员参加的消防技能比赛。从参赛队员的表现看,整体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动作反应快,训练质量高。消防水车现场救火、手持灭火器障碍跑、灭火器及现场搬运等项目演练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展现出粮食消防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比赛的结果看,各参赛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从火情报告、消防车出动到现场喷水及灭火最快的只用了53.59秒,基本达到初险过程最初的有效控制;手持灭火器障碍跑最好成绩为20.22秒;灭火器及现场搬运最好成绩为16.84秒,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在实战中以最快的速度有效控制初期火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组织消防演练比赛既是对粮食消防队伍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的检阅,也是对粮食消防队伍平时训练成果的检验,而且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义务消防队伍的临战技能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四平市局开展的粮食消防队伍大练兵活动,为全省各地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带了个好头。他们的做法对各地是个鞭策,是个推动,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今天下午,我们利用半天时间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不仅汇报了过去所做的工作,而且对下步工作也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从大家汇报和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各地的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和安全保粮工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了薄弱环节,切实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开展得不错,效果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得实。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和安全保粮工作特别重视,把粮食安全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粮食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抓紧、抓实、抓好。为了加强对全省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省局成立了以局长祝业辉同志为组长、我为副组长,省局有关处室、9个市州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年初以来,省局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多次进行部署。在4月份召开的全省粮食局长会上,我代表省局与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签定了安全保粮责任书。各市州、县(市、区)与企业、企业与班组、个人也都层层签定了安全保粮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负责人都能按照安全保粮目标责任制要求,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分管安全保粮工作的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亲临一线,抓措施落实、抓重点单位,对易出现问题部位,指派专人死看死守。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克服粮改后企业人员少、保粮任务重等困难,以“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工作态度,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加强粮情检查,强化防范措施,扎实细致工作,确保了库存粮食安全。

二是措施有力,确保了粮油安全度夏度汛。保证粮食安全度夏度汛是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粮食部门和基层企业充分认清粮改后企业人员少、保粮任务重的严峻形势,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安全储粮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坚持“一、三、七”粮情检查制度。加强粮情监测,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及时掌握粮情变化,发现粮情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杜绝了粮食结顶、发热、霉变等问题的发生。进入夏季后,各地把正在储粮的旧库房、露天囤做为重点,全面检查,发现有漏雨、塌底或囤皮达不到安全度夏度汛要求的,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整改,把低洼地带的粮食和物资及早转移到安全地带。各地针对库存部分陈粮发生储粮虫害的问题,切实做好害虫防治工作。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坚持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储粮害虫防治方案和熏蒸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地一如继往地组织仓储企业开展“一符四无”粮仓建设活动,绝大多数单位把“一符四无”粮仓建设作为仓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强化企业管理,落实保粮责任,保证了库存粮油安全度夏度汛。

三是防治并举,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防火既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又是我们的工作难点,尤其是在目前储粮条件差、资金紧缺、消防设施落后、安全防火困难大、隐患多的情况下,各地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始终把粮库安全防火做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时一刻也不放松。首先,狠抓安全防火责任制的落实。从省局到企业层层签订责任书,下去检查工作必查安全。目前全省上下形成了会会讲安全、层层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对安全防火工作的检查。省、市州、县(市、区)粮食局,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加强监管,尽职尽责,亲自带队,不分白天黑夜深入粮库检查。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更是全力以赴对本企业的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做到了经常查、反复查,不留一块死角,不放过一个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粮食系统共组成检查组82个,参加人员363人,检查企业823个,发现问题隐患135起,提出整改意见65条。第三,大力弘扬先进典型。4月份省局通报表彰了51个粮食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县市。第四,发挥红外防火监控系统的威慑作用。在粮改后人员减少、企业困难多、安全隐患大的形势下,全省近400户骨干企业安装使用“红外防火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安全防范科技水平,在安全防火工作中起到了监控防范和震慑作用,为确保防火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五,抓好粮食消防队伍建设。为了提高粮食消防队伍的消防技能,各地会同当地消防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技能演练,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粮食消防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安保人员始终处于临战状态,粮库的安全防范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是超前防范,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各级粮食部门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思想,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一是层层成立防汛抗旱组织。省粮食局在6月初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由局长祝业辉同志任总指挥,我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也都成立了防汛抗旱领导组织,制定了相关制度。二是帮助农民做好抗旱保苗工作。针对入夏以来我省持续高温少雨,发生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严重旱情的实际,省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帮助农民抗旱保苗的具体措施,并下发了明传电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保证库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抗旱工作作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粮库的消防设施,积极投入到抗旱保苗中去,帮助农民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在抗旱保苗中,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克服困难,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奋力抗旱保苗。共投入资金252万元、出动干部职工2万多人次、出动消防车3000多台次、消防井728眼,浇地90多万亩,做到能保一分就保一分,能保一亩就保一亩,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抗旱保苗。三是加强防汛抗旱期间值班值宿。从省局到基层粮库24小时都有人值班,领导带班。省、市、县及粮库都设定专门的联系电话,一旦发生情况,立即层层上报。四是成立防汛抢险队伍。各基层粮库都组织落实了防汛抢险人员,准备必要的抗洪抢险物资和交通工具,严阵以待。市县粮食局也都制定了防汛抢险预案,一旦出现情况,立即组织抗洪抢险,千方百计保证储粮安全。

虽然全省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一些单位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够有力,责任制落的不实,措施不到位,工作上还有薄弱环节和漏洞。二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三是从业人员的权利意识和安全意识较差,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工人,特别是一些临时工,对“生产必须安全”的认识不足,为了那么几个钱,什么样的苦都可以吃,再差的条件也能干,权利意识、安全意识极为淡薄。今年全省在临时工身上已发生4起生产事故,死亡5人。四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又正值粮食销售旺季,接新准备工作也将全面展开,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复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生命、关注安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高质量地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麻痹松懈必出恶果。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粮食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任务的艰巨性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时刻崩紧安全工作这根弦。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政治任务,以更加严密的管理、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组织力量深入重点企业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工作岗位。

二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基层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建立和遵循安全生产规章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保证对安全生产设施和防护装备的投入。基层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彻底排查治理各种隐患。广大仓储干部职工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执行规范,文明生产,强化措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粮食仓储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

三要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各地要认真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上岗前培训,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要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9

自给为主原则

我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和消费量巨大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必须坚持以自给为主的原则。近几年,有人主张压缩国内的粮食生产,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口,实行粮食自由贸易。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对粮食的巨额补贴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硬性的购销计划,不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确实使国家财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生产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无论怎么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为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都无一例外地对国内的粮食生产给予了可观的财政补贴,事实上,这种财政补贴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成本和代价。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对本国粮食生产适当的财政支持,才能够真正降低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同时,国际粮食贸易常常受意识形态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尽管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禁运的可能性,但粮食被某些大国用作外交手段来干涉他国内政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发生。

安全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

虽然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可以不计成本,忽视经济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粮食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粮食既安全又经济,即向社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同时又没有粮食过剩和浪费等不合理现象。另一种是粮食安全但不经济,保证了粮食的供给,成本却过高。

显然,我们要力争实现第一种粮食安全,避免出现粮食安全但不经济的情况。

当然,从长期来看,粮食安全和经济是统一的。一方面,安全是经济的保证,只有安全才谈得上经济,不安全就是最大的不经济。粮食的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生产粮食的重要资源(土地)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如果粮食不安全,粮食的供给不足,必然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剧烈波动,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经济又是安全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安全,如果我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必然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使粮食安全失去存在的条件。短期内粮食安全和经济也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则应遵循安全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粮食安全才具有坚实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证。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计划经济之路,用国家计划、行政命令等非市场的方式来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的供给;另一条是市场经济之路,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中的作用,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粮食的生产、供给和需求。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前一条路虽然走起来方便,但实现粮食安全的成本很高,资源浪费很大。走市场经济之路,利用市场来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且,这又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再怀疑和犹豫。

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城市化是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对粮食安全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的城市聚集效应,有利于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城市化使得农村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耕地递减;在城市化过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往往都是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使得农业劳动力呈退化趋势;城市化进程中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会高于农业,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城市化是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只有和这一趋势相适应才具有生命力。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为保证粮食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不能同城市化相冲突。其次,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城市化对粮食安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实现城市化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增加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二是大力发展节地和节水农业,降低粮食生产的资源消耗水平,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手段保证粮食的合理消费。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则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粮食安全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安全又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当然,在一些情况下,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比如在粮食价格太低时,农民种粮的正当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应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必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农业和农民以较大的扶持。

有利于环境改善和优化的原则

改善和优化环境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不能同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相冲突。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扩大粮食生产,滥垦耕地,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给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优化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农业集约化之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提高土地与劳动的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粮食安全重要意义例1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尤其对于中国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活跃,健康的生活所需的饮食需求和消费偏好。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总干事迪马夫以绝食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荒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止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10.2亿,其中全球有29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同时也促使我们必须从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如果我们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会造成国际粮源的紧张,拉动粮食价格上涨。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影响较大,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粮食始终被视为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如果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异于将自己的饭碗放在他人手上,在战略上极易受制于人,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团结干事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无忧无虑奔小康”的政治氛围的基础物质是粮食,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说明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

(二)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三)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保持粮食问题长期稳定,不仅对保障人民群众吃粮安全,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发挥种粮农民积极性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种粮成本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粮价在不断上涨,但是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升,粮食保护价收购和补贴收入难以抵补种粮成本,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潮流的带动下,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对农业实行剪刀差,粮食生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真正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弱妇孺。而在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依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大量土地被抛荒或粗放经营,因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二)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将使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人均400公斤口粮计算,到2020年我国口粮需求总量达到5.84亿吨,比2010年的5.48亿吨增长6.57%,这将大大超过同一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可能的增速度。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将为更激烈,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全国饲料用粮需求总量比重超过40%。同时,食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的迅猛发展,将会显著增大粮食消费比重。

(三)城市化推进,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化得推进,新增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资料: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至18.26亿亩,减少总量达1.25亿,年均减少829.2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并且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均占67%,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问题严重。

(四) 自然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干旱化趋势严重。目前,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200 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 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并且会对我国粮食中长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我们必须现阶段必须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加大力度深挖粮食供给增长潜力,确保粮食充足供应。

(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国家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方式,是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 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杰. 粮安天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