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6 15:46:21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1

建好“危仓老库”项目提升流通硬实力。安徽抢抓“粮安工程”机遇,将原2502个地方国有收储库点整合为1322个,综合投入资金22.62亿元,全面实施“324”工程,重点维修300万吨、改造升级200万吨,恢复重建400万吨仓容,极大缓解仓容不足压力。推进中我们坚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维修效果,实行月报通报、第三方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步开展省级中心平台和19个信息化示范库建设,2015年11月份再启动16个市级平台和81个省储库信息化建设,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仓储信息化建设任务。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2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7-02

1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必要性

(1)消费需求变化要求。

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二年中,城镇居民动物类食物所占比重由11.1%上升到17.4%,农村居民也由3.83%升到5.81%(《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说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由“素”向“荤”转变,趋向营养、科学。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这些变化,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口粮的品种、质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管理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动物类食物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对动物类食物需求旺盛,这必然促进饲料业的大发展;最后工业用粮也将扩大,加工精美的食品大受欢迎,这必然促进粮食加工业的飞速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对粮食进行一次产业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2)规模经济理论要求。

而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种小而全的小农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明显不足,经营规模过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阻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在粮食主产区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冲破这种小而全的经营,扩大经营规模,从两个方面带来规模效应:一是在组织协同发展过程中,把农民与粮食企业双方在要素,包括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企业为农民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农户则依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一心一意种植粮食,从而使粮食生产与企业两者规模扩大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二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机械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一部分农民转移下来,成为某个项目的工人或商人,而一些种粮能手承包租种大量土地,形成种粮大户。因此,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模都得到扩大,提高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规模经济。

(3)发展粮食生产,在江西还有人心和自然条件的优势。

江西农民具有传统种水稻习惯,只要粮价合适,负担减下来,种粮的积极性就会提升,江西是全国最好的生态省份,在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面有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江西土地后备资源较多,尚待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面积就多达46.7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若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潜力也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蕴藏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2001年江西稻谷产量1486.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55万吨,占全国谷物及谷粉出口的5%(江西农经网)。近几年,随着粮食市场开放程度的变化,加上品种和质量的原因,江西可供大米在数量上有较好的基础。

2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增加了主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求。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对外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原粮,粮食的加工、转化往往在非粮产区,这种状况严重抑制着粮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要量。而一旦在粮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改变过去主产区一味卖原粮的状况,全方位开发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转化增值环节和渠道,从广度、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多向开发。

(2)引导农民进入粮食市场,保持粮食供给总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从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基本格局来看,粮食收购市场上卖方是千千万万个粮农,他们拥有经营自,一般经营规模狭小,管理较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而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政府买方,这种格局对粮农很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护粮农的利益,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引进竞争机制,把国有粮食部门一分为几家,在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中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迫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粮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加工企业所需粮食品种、数量及时传递给粮农,并为粮农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保证和组织粮农按时、按质、按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粮。在共同体的牵引下,粮农自觉地进入市场,避免盲目生产,粮价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出现供给的大起大落现象,粮食的流通将逐渐市场化、规范化。

(3)有利于调动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农收入。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增值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表明,1995年和1996 年两年,在全国10个粮食产最最高的县(市),分别只有35个和37个进入了全国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个县(市)的行列,而有65个和6个被排除在外,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粮产区种粮积极性。粮食产业化经营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比较利益问题,注重粮食的商品化、加工转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树立大粮食的观点。从粮食的加工、转化入手,把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粮食的延伸产业来抓,既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又将涉及粮食的产业融为一体,延伸了粮食生产链条,实现了粮食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了粮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粮农除了可以获得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极大地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4)有利于主产区实现粮食的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

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进行的粮食生产,实行的是分散经营,严重存在着个体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粮食生产向深加工、精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方向延伸,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扩大生产领域和生产能力,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劳动力转移,使土地等生产资料适当集中,单位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其次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把农户组织起来,围绕粮食,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从总体上提高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最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龙头企业必须围绕市场,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品,并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实行集约经营的生产方式,最终才能获得高经济效益。可见,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和促进了粮食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发展,而且必将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产生积极影响。

3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对策

(1)明确政府贵任,切实加强领导。

在推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应该是发挥行政职能,根据粮食市场、食品市场和饲料市场的需求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规划粮食产业发展的方向,使各地方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农户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出更多具有一定市场销量的产品,帮助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在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资金、物资各方面的困难,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推动。

(2)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先导,是粮食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以各种途径健全市场体系。要健全粮食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立法步伐,使粮食市场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对己制定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农村经济的总体科技含量低,技术基础薄弱,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大批粮农还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正是缺少文化技术的劳动者,这样的基础和水平很难支撑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加快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是目前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4)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已经成为粮食化经营的支撑点。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了把所有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传统体制,促进了土地的适当集中和流转,既有利于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又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为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准备了充分条件。乡镇企业与农户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能把一些从事粮食加工、饲料、畜禽等方面的乡镇企业,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与粮农联结起来,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那么一方面就可以更好地调动乡村和粮农的积极性,利于与粮农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则可发挥乡镇企业的市场灵活性特征,充分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克服目前粮食产业化经营资金乏的弊端,充分挖掘它在农村的有效市场影响力,牵引粮农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5)树立若干品牌。

目前,全省已打出六个公认品牌大米,如奉新“碧云”牌大米,南昌“昌碧”牌大米、“绿叶”牌大米,樟树“玉珠”牌大米,九江“九九香”牌大米,吉安、上饶“丝苗”牌大米,在国内市场已供不应求。此外,在酿酒业江西也有传统优势。如“四特”、“南昌啤酒”、“七宝山”、“临川贡酒”都是老牌酿酒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在优质品牌的带动下,整个粮食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的头等大事,在农业面临困境的今天,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是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有效方法,是粮食主产区实现农民普遍增收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3

前言

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的联合经营为武汉粮食圈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协作与联合,是构筑起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确保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支援“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了解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巨大的粮食市场市场,据统计,武汉城市圈12个县(市)2008年度人口305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3.4%,粮食种植面积3198.44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5645万亩的57%;粮食总产122.8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222.7亿公斤的55%,其中:稻谷产量102.8亿公斤,占总产的84%,小麦产量13.6亿公斤,占总产的11%;粮食商品量为57.2亿公斤,商品率为47%。

圈内规模以上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共734家,年生产能力为1787万吨,其中:大米企业560家,年加工能力为950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为136万顿;食用植物油企业50家,年加工能力为230万吨。湖北省大米类油脂类企业有10家,而武汉城市圈以福达坊、潜江巨源为代表的就有8家,占80%.

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在安全系数以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已从低谷走出,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成长的新时期。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阵痛以后,开始复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经过起步阶段初步的原始积累后,目前正以强烈的扩张愿望和兴家立业思想,加快扩大发展的步伐。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粮食加工包括大米、面粉、油脂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由亏损转为盈利。

二、分析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粮油加工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中,武汉城市圈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进入粮油工业统计的范围的并不占多数,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武汉市城市圈的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2)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来看,资源丰富,数量较多,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领导特别是领军企业的实力和气魄还不大。

武汉市城市圈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3)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现代技术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武汉城市圈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联合经营发展要研究的方面

(1)整合武汉城市圈粮食资源优势,做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通过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把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优良资产,推进企业重组,工商联合联营,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经营化的效益,做大产业集群。

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为豪丰米业、禾丰米业龙头,面条以白玉面业为龙头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益阳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2)武汉城市圈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引导和协调。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圈内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各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共同推动粮食圈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指导、协作力度、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武汉城市圈粮食经营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建立产销合作履约协调机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合作协议履约情况的督促检查。对于在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不遵守商业信誉的企业,应在圈内进行通报,情况严重的,还可依法通过暂扣或吊销粮食经营许可证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净化粮食经营环境。建立圈内粮食产销合作联系制度,及时沟通粮食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双方粮食企业服务,促进双方合作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联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粮食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促成产销合作。全力开展粮油市场的监测、分析、预测工作,引导企业如何规避交易风险,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销合作履约率。产销区行业协会要协调好双方关系,共同加强购销市场理论研究,认真探讨产销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协调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开展产销合作企业,特别是大型粮食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并具备贷款条件的产销合作企业或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协调农业发展银行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同时,配合农发行加强跨市粮食购销信贷资金监管,完善资金监管和结算办法,为企业开展产销合作提供更加便捷的结算服务。

(3)促进武汉城市圈内优势粮食企业自主、强强联合,打造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产业核心集群。

鼓励和引导产销区双方有实力的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或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化经营的明显效益,实现双赢,也进一步巩固产销区协作关系。以现有企业为主,依托优势仓储、加工、购销、批发企业,以产权为联结,组建集粮食收购、储藏、物流为一体的产权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粮食企业也要加快自身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企业建设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经济主体。以粮油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企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竞争环境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提高经营运作水平和盈利能力。以推广农业产业化为经营形式,以建立粮深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活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为组成大型企业联合体奠定资金基础,使企业集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辐射力,能在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在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企业中培育先导性企业,扶持配套企业。

当前,粮食收储企业基本延续着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造成粮食商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鼓励主产区搞好粮食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增效,提高综合效益;鼓励粮食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粮食购销贸易、库场租赁并购、联营,以及代收、代储、代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鼓励和支持产区企业在销区设立销售窗口,建立储、加、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充分发挥粮食销区市场优势;鼓励和支持销区企业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设立收购点、开办加工厂,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积极利用粮食产区资源优势和销区市场优势,培育一批跨区域、多元化、联结市场和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主销区可以利用粮食主产区的粮源和仓储资源,建立一定数量的异地粮食储备。产区企业也可到销区发展,与销区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销区设立办事机构,时刻掌握销区企业的用粮信息,处理商务、货款结算、资金回笼等业务,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了大笔差旅费用,而且使产区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积极引导产区和销区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销区长期合作、互利多赢的格局。支持和鼓励粮食产销区联合举办产销合作洽谈会、交易会,为企业开展购销合作提供服务平台。

(5)在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中实施科技创新与名牌工程。

当今粮食市场已从产品时代进入品牌时代。谁拥有科技含量高、质地优良、知名度高的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的控制权与主动权。我们对名牌战略,要有新的更高的认识。品牌是企业的科技、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志。只要有了大品牌,才有大市场,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我们各县市粮食骨干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下决心打造名牌工程,要通过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的发明创造,自己的“秘方”,自己的看家本领。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品牌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圈内粮食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要把创名牌的过程,作为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队伍素质的过程。企业领导者要亲自抓,各方面配合,制定规划,突出重点,攻克难关。创名牌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含量,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为此,需要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取得新的突破。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整合小品牌,形成大品牌。在整合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要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加快整合步伐,向名牌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6)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产业化经营,延伸完善产业链。

从世界企业发展史看,国际上的大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发迹之路,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延伸,形成产业化、系列化的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在自我滚动发展基础上,扩大联合。从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的历程看,我们大多偏重于横向发展,按老厂的面目复制新厂,扩大规模。这在一定时期、一定项目上也是必要的,但还要注意另一个方面,即从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粮油工业是涉农工业,是食品工业,一方面连着农民,一方面连着消费者。要考虑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完整的产业链,以资源的优质组合,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因此,要考虑向上下游延伸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问题。

向上游延伸,就是要向农民种植户延伸,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农村服务社+农户”等模式,逐步发展为向农民提供种子、肥料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一体化经营。各地企业都有许多创造,要总结推广,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要把为“三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途径。骨干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较强,防风险的机制较健全,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农民得实惠,企业也得到发展。

向下游延伸方面,要在资源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下功夫,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企业要注意向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实现转型,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冀名峰.国有粮食行为企业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论文集,2003.

[2]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4

    基于供需双重驱动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5

今年全市粮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完成6.1亿公斤的粮食购销计划,其中订单收购占收购总量的50%以上;粮油销售收入、粮办工业销售收入、国有粮食企业实现利税同比增长10%以上;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四无”粮油率达95%以上,储备粮油“一符三专四落实”达100%。

为确保完成上述工作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们的粮食产业化正处在发展的转折时期。年,我们在全市粮食系统实施了“质量效益年”活动,*年,我们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继续深化“质量效益年”活动,按照十七大精神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经济效益这个核心,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企业管理,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全市粮食产业化上水平。要对现有的粮食生产加工项目强化管理,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不断提高粮油加工增加值,实现粮油产品由粗加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市场终端产品发展,全面提升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催生一批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和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培育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4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业,鼓励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积极争取协调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的发展力度,雪源公司日产500吨面粉扩建项目要在上半年正式投产,市粮油总公司的标准化馒头生产线项目要抓紧立项,尽快开工建设,为今后发展夯实基础。以订单为抓手,积极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与农户建立合同契约、订单粮食、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建立稳定的小麦、玉米、红薯生产种植基地,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指导企业树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采用先进工艺和质量标准,研发生产优质粮油产品,实现本地主导粮食产品品牌化、名牌化,提高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争取在3年内培育出1个国家名牌,2—3个河南省名牌,把我市的粮食产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规模效应,逐步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二、深化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管理工作,实现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

一是对改制后的企业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巩固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二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鼓励企业进行联合、兼并或股份制改造,进一步优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一批起点高、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大型国有骨干粮食企业。三是以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对市直国有粮食企业,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权益的原则,指导企业因企制宜,采取民营、股份制、国有控股、引进外来投资等多种形式,彻底推进企业产权实现转变。对直属分局下属的基层粮管所,要结合实际,采取租赁、拍卖、合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激发企业活力,实现放开搞活。四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完善企业民主决策机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对市局直属企业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市局直属企业健康发展。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分流职工民生,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办各种再就业实体,切实解决好分流职工安置中的遗留问题,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员工团队意识,培育新型粮食企业职工队伍,树立改革后粮食队伍的新形象。

三、深入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提高依法管粮能力

一是加快粮食行政职能转变。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切实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调控监管、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上,注重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继续深入宣传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实施办法》,提高粮食执法能力和社会认知度。二是继续培育和发展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依法加强对全社会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规范发展现代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市场健康发育,搞活粮食流通。三是加快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建设。指导和督促县区建立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充实人员,落实经费。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质检、统计等方面的监督检查配套政策,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搞好监督检查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监管能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起经常性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业务协商制度,逐步实现粮食行政执法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执法监管活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及统计制度执行等监督检查。严格检查各类收购主体执行国家收购政策情况,规范粮食市场购销行为。重点加强对最低收购价粮食、储备粮油库存及其他政策性用粮专项检查。完善市级储备粮监管措施,建立储备粮监管模式,推进储备粮监管工作常态化。继续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四、抓好以粮食收购为主的各项粮食业务工作,全面提升粮食业务工作水平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6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产品)率达到40%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粮油加工企业力争达到20家以上,培植8个年加工量4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在巩固现有名牌粮油产品的基础上,再培育5个中国名牌粮油产品,力争河北省名牌粮油产品达到20个以上;形成以省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县及县以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粮食市场体系;建成若干个粮食加工物流园区,促使粮食产业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

(一)积极推进优质粮基地建设。认真实施省政府确定的优质粮生产工程,鼓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提高粮食产品规模效益。省确定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基地县,要主推2-3个优质品种,实行集中连片种植。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建立种子培育试验基地,开展优质粮种的培育、引进和对农民的技术指导等工作。大力发展并规范粮食订单生产和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在联结企业与农户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农企联结机制和合作机制。到2010年,全省粮食订单收购量要达到社会商品粮源的50%以上,其中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订单量达到80%以上。

(二)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着力推动企业战略性合作与重组,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各种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变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倾向,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在粮食主产区,要按照市场规律选择一批粮食储备、购销和加工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加速资本集聚和扩张,在全省形成若干基础设施好、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实力强的大型骨干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省确定的70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组建和培育集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

(三)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全省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粮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促进粮食加工产品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好粮油新产品开发,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我省粮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减少原粮和初加工产品的输出,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小麦加工,要大力发展多品系专用面粉,加快发展营养强化挂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积极扩大速冻水饺、面包、饼干等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变低附加值原料型小麦生产为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型小麦经济。玉米加工,重点发展多样化玉米食品、玉米淀粉、淀粉糖和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等;杂粮加工,要向营养、保健和复合食品方向拓展。

(四)认真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北名牌”、“河北著名商标”。充分发挥粮油品牌的扩散和产品聚合效应,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整合区域产品的品牌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行统一标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形成系列产品,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高商标和企业知名度。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扩大“放心粮油”的覆盖面。

(五)加快粮食工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秉赋,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把粮食工业园区建成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小麦主产区重点建设生产各类专用粉的小麦粉加工园区;在玉米主产区重点建设以生产淀粉、淀粉糖、饲料为主的玉米深加工园区;加快秦皇岛“中国北方粮食加工基地”、“大名面粉加工基地”、“隆尧东方食品城”等粮油园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河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结合国有粮食企业的退市进郊,通过政府适当投资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三纵二横”及渤海湾水陆粮食现代物流通道和以石家庄物流基地为中心的物流节点,与国家现代粮食物流通道相衔接,实现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的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

三、扶持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粮食产业化作为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增加预算资金安排,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各级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对粮食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粮深加工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农业产业化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各市、县(市、区)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要统筹考虑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粮食加工园区,享受各地制定的开发区优惠政策。

(二)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积极支持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食收购贷款办法》,支持具备资格的粮食经营、加工企业收购粮食,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工商银行要积极扶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大对优质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每年要从信贷总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积极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三)加快粮油科技创新步伐。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粮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科研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对粮食加工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人员培训。科技部门要对发展粮食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粮食部门要搞好引导和服务,定期筛选先进适用技术,定向组织推广,促进我省粮油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8

(一)*粮食流通简要回顾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价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促进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粮食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对粮食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增强。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基础上,放开粮食市场,培育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粮食流通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在“十五”期间基本得到解决,消化粮食财务挂账12.65亿元,销售处理“老粮”104万吨,分流安置职工近4.2万人,职工人数减少75%。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粮食收购、粮食储备和粮食市场供应主渠道作用。

2、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持续稳定。2006年,本市年粮食总产量111万吨,年粮食总需求量550万吨,其中口粮370万吨,饲料用粮140万吨,工业用粮40万吨。近5年来,全市粮食收购83.88万吨,年均收购粮食16.78万吨。为有效掌控粮源,平衡粮食供求,除了粮食批发市场稳定吸纳粮源以及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外,*年起市政府与黑龙江、吉林省政府签订省市间粮食产销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购销量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85万吨,本市还与江苏、河南等地建立长期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为本市粮食市场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3、粮食储备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按照国务院要求,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由原来***万吨调整到***万吨(贸易粮,下同)。地方储备粮运行建立轮换新机制,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保持地方储备粮规模基本到位。加强储备粮费用管理,推进储备粮轮换竞价交易。地方储备粮发挥了稳定粮食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售粮利益的积极作用。

4、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建成10个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50万吨,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20万吨,占年粳米消费量的57%。粮食批发市场发挥了吸引粮源、稳定市场、搞活流通的重要作用。本市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已经成为粮食零售供应主渠道,专业粮油商店、菜市场粮食经营不断规范,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更加完善,多业态、多形式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方便居民购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粮食消费需求。

5、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年5月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后,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依法管粮,粮食流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市政府《*市粮食收购资格暂行规定》,公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条件。本市还制定、实施粮食流通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统计报表制度、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配套制度,初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确保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并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本市粮食流通产业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是本市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本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物流设施与国家实施粮食流通“四散化”要求不相适应,东北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对本市掌控粮源形成一定制约,仓储设施配置与地方储备粮规模不相匹配。

二是粮食市场运行方式较为粗放,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粮食流通服务功能与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努力推进本市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以增强本市粮食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把市委、市政府对本市粮食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推进落实“完善四个体系”、“建设三个平台”、“健全一个网络”等八项主要任务,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是我国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粮食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全市各类粮食企业要围绕增强本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个中心和维护粮食市场供应稳定这个大局,开展粮食经营,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2、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粮食流通主导型的特点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要求,要继续坚持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流通吸纳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快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稳定和开拓粮源渠道,保障本市粮食供应。

3、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扩大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发挥其规范、稳定市场和保障政策性用粮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载体。同时,继续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提升粮食流通产业科技水平。始终坚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强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突破粮食产后减损、绿色储粮、科学储存和综合加工关键技术,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5、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注重挖掘粮食流通各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潜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提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粮油加工能耗,防止粮油加工及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三)主要目标

今后三年,*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粮食行业整体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市场供应确保持续稳定。主要目标如下:

1、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本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100万吨,年粮食需求量基本稳定5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增长2%左右,饲料用粮减少5%左右,工业用粮增长1%左右。外省采购和进口粮食保持在450万吨左右,其中粳谷为220万吨左右。

2、确保地方储备粮充足有效。地方储备粮做到规模到位、结构合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宜存率达到88%以上,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运行机制,增强储备粮调控市场的关键作用,确保地方储备粮调得动、用得上。

3、稳定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重点发展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以稻谷、玉米为主要品种的长期稳定产销合作,年合作规模达到100万吨,其中粳谷65万吨,不断探索产销合作新方式,逐步完善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4、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粮食加工布局要适应粮食市场需求和应急保障供应的要求,适当扩大大米和面粉加工能力,坚持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提升粮食加工产业能级,发展粮深加工,建成10家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能耗,注重环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5-6个*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5、基本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优化粮食储备库布局,加快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粮食物流及配套设施平台,增强粮食流通辐射能力,全市粮食总流通量达到900万吨左右,逐步使*成为“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粮食安全和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粮食流通服务。

6、粮食流通保持畅通便捷。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交易服务功能齐全,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成为吸引国内外粮源的重要通道,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70万吨以上,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30万吨左右。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油零售网点布局合理,方便消费。

7、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有效。全市建立800家以上粮食应急供应指定零售网点,实现应急保障供应粮源、加工、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无缝对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8、节粮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大力提倡节约粮食,注重粮食产后减损,注重粮食流通每个环节节粮措施,粮食仓储保管年自然损耗控制在0.2%以内。粮油加工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全国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完成粮食流通产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国内外众多粮商到*从事粮食经营,带来更多的粮源,稳定和丰富粮食市场供应,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2、推进粮食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外环线以外大型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建成1个区域性中心粮食批发市场、4-5个大米交易量较大的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稳定提高批发市场年粳米交易量。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电子竞价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使本市粮食批发市场成为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粮食交易平台。

3、进一步完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以全市各类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骨干,以专业粮油商店和社区菜市场为基础,不断完善本市粮食零售供应网络,鼓励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特色服务到社区设立粮油专卖店(柜),服务市民,方便购买。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要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供应政策,保质保量供应粮食。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1、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运行机制。抓紧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规范储备粮管理运行程序,健全储备粮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储备粮轮换要注重市场运行机制,与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相结合,与市场供应相协调,有利于储存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有利于降低储粮成本。继续推进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交易,注重完善“藏粮于企”储备方式,强化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提高监管透明度和运行效率。

2、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结构。储备粮品种结构要与市民粮食消费结构相一致,在稳定地方储备粮总规模***万吨的基础上,粳谷品种比例不少于50%,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存比例。储备粮布局结构要与市场应急保障供应相适应,储备库要布局合理,有利于调运轮换,有利于仓储保管,有利于市场应急供应。在有效利用本市现有粮库前提下,探索公开招标、选择周边地区粮库承储地方储备粮。

3、切实加强储备粮库存管理。加强储备粮库存质量管理是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推行储备粮仓库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所有储备粮仓库必须达到“一符四无”的标准,逐步提高储备粮宜存率。创造条件采用低温储粮技术、绿色储存技术,提高库存粮食品质,保持储备粮常储常新。要加强库存质量监管,完善储备粮监测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储备粮出库质量安全。

(三)加快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1、进一步稳定和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符合国家“北粮南运”战略布局,符合粮食产销双方长远共同利益,也是保持本市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积极拓展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扩大合作规模,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稳定协调机制,深化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本市粮食经营企业采取转让、参股、租赁、承包、投资改造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收购、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建立本市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采购、储存、加工货源基地,形成本市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3、进一步畅通粮食产销合作运输渠道。“北粮南运”的关键是进一步畅通铁路运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根据调运需要安排运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市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实行铁水联运,扩大水路运输,减缓铁路运输压力。同时,加强产销衔接,尽可能均衡调运。

(四)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平台建设,增强本市粮食集散辐射能力

1、推进本市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政府规划和适当投资引导,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改造,重点对现有储备粮库配置机械化设备,完善散粮接卸设施,推动粮食进出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解决从东北铁水联运到沪散粮接卸转运,使本市大型粮食储备库与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基本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对接,形成本市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2、发挥本市大型粮食物流设施对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辐射服务功能。加快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本市粮食储存、加工和中转中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承担“北粮南运”、实行“四散化”粮食物流集散地和重要枢纽港。要不断强化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和运行能力,发挥其沟通南北、辐射东西、多式联运最大效能,服务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

3、加强郊区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优化本市粮食储备库布局。本市较大规模的全市性储备粮库建设已基本结束,粮库建设的重点要转向加强郊区粮食储备库的调整和建设。各区县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重点加强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储备库规模要与所承担的区县级储备粮任务相适应。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本市两个层面、不同规模、分布合理的粮食储备库布局结构,适应本市粮食供应稳定和储粮安全的需要。

4、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发展。为了保持本市粮食流通渠道畅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企业发展。建立跨省市及市内粮食物流“绿色通道”,重点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与各区县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之间的粮食配送物流“绿色通道”。

(五)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增强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市场优势,不断完善粮食订单收购,建立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实施粮食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和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不断提高本市粮食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本市粮食加工行业共同发展。

3、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加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本市粮食加工实现“产、学、研”联合发展,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大胆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大米和面粉加工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微胶囊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油脂加工要应用气体萃取工艺、酶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按照不同消费需求,发展优质绿色大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饭和全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粮食加工综合利用,开发以稻谷、米糠、小麦蛋白、淀粉、胚芽、麸皮、大豆蛋白、大豆皮为原料的粮食延伸产品。

4、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降耗粮食加工体系。要进一步调整粮油加工布局结构,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全市大米加工能力提高20%,面粉加工能力提高10%,油脂加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要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业节能降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粮食加工设施设备的使用,逐步淘汰这类劣势企业,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包装物,促进粮食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市粮食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六)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1、健全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消费、网点设置、粮油供应、社区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布局合理、方便购买、平战结合的原则,各区县在现有粮食供应零售网点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零售网点,作为政府指定应急粮食供应零售网点,形成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

2、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要着重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的加工、物流环节与粮源组织和供应网点之间的衔接。按照双向自愿、明确责任、有偿服务的原则,在现有社会企业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加工任务;选择若干物流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应急运输配送任务。粮源组织、粮食加工、物流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要实现无缝化有效对接,以确保应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完善粮食应急供应协作机制。按照国家和本市《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市和区县政府建立相应指挥机构和工作班子,统一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市、区县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按程序启动预案,组织协调各方人、财、物力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4、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是做好粮食保障供应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本市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及时监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粮食应急监测体系,为各级领导实施应急管理、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可靠决策依据,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实施市场监管、加强企业指导提供服务。

(七)健全粮食流通信息网络,提高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1、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粮食行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在粮食行业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行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粮食”基本框架,建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覆盖全行业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粮食行业降低成本、减少物能消耗的技术改造,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资源总量丰富、信息安全保障有力,不断提高本市粮食流通管理水平。

2、加快建设全方位监控的信息传输网络。基本建成粮食流通行业覆盖面宽、高效灵敏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监控和对粮食安全的预警预报。加快建立*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市与区县两级粮食预警和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粮食物流、加工、销售和社会统计等信息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3、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本市粮食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开发利用面向社会公众的粮食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和完善*粮食网建设,搞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运用申请处理系统功能,实现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机关内部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

4、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建立网上粮食交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粮食物流和交易成本,提高粮食交易效率。积极发展粮食网上购物平台,方便市民购买粮油商品,扩大市民网上粮食消费。

(八)完善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粮食流通依法行政能力

1、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要向区县延伸,向全社会、全行业延伸,进一步完善区县粮食流通监督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管,维护本市粮食流通秩序。

2、不断增强依法管粮能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质量监管为重点,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安全为目标,以人为本,严格监管,严格查处,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管理,使执法人员熟悉粮食流通有关法规、规章规定,掌握各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家质量标准、仓储设施和粮食运输等技术规范要求,逐步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

3、加强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对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企业进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建立健全库存粮食质量动态和原粮卫生状况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库存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创新粮食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公开信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本市粮食安全。

(二)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产销合作

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以粮食购销、加工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企业与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管理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重点支持本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主产区采用多种方式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三)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市场和粮食物流建设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和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各区县要重点支持本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粮食储备库布局调整的指导和协调。

(四)支持应用科学技术提升粮食企业发展水平

对坚持粮食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注重节约粮食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五)把握粮食产业发展导向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9

一是粮食种植规模较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2.64万亩,其中夏粮90.47万亩,油料作物77.74万亩,全市年粮食总产量85021.6万公斤。全市农业人口91.79万人中有40万人从事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购销服务体系齐全。全市已建立起粮食收购、储备、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具备粮食仓储能力10000万公斤,能够满足全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需要。特别是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经多轮的改革改制,创新了经营机制,企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在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三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品牌意识开始增强。通过改制和联合、兼并、重组等有效措施,我市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粮食加工企业,其中有盐城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兴源面粉有限公司和康威科技饲料有限公司,我市的“嘉禾”牌面粉、“乐万家”牌大米、“秋之韵”牌大米和“秋之韵”牌挂面、“康威”牌饲料等产品在市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粮食产业链不长,粮食产加销等环节还处于分割状态,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不紧,协作关系不稳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化的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粮食产业化工作的认识,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抓好粮食种子、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要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途径来抓,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真正从思想认识上、思维理念上、工作部署上,把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地位。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粮食产业化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由市领导挂帅,成立全市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发改委、财政、税务、农业、科技、粮食、金融、国土、交通、电力、质监、农机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要及时协调解决粮食产业化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镇也要成立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使粮食产业化工作在全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例10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14-02

全州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全县总面积4 021 km2,耕地面积4.68万hm2,其中水田3.65万hm2,旱地1.03万hm2;总人口82.85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桂北粮仓”之称。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全县粮食生产达到新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稳定增加,粮食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8万hm2,比2011年增加0.07万hm2,增长8.5%;总产42.47万t,比2011年增产2.74万t,增长6.9%,成功实现粮食生产“九年增”;第5次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年被评为“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奖”。作为广西及全国的产粮大县,2012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粮达26.6万t,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县现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能力达13万t,产品销往海南、广东、香港、南宁等地。

1 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推进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一是积极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提高粮食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1]。2012年全县种植超级稻面积2.70万hm2,优质稻面积5.75万hm2。优质稻品种向多样化、精品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有油占8号、农乐一号、天龙一号等;同时加大旱粮作物生产,主要扩大了玉米、高粱、红薯等种植面积,2012年旱粮生产面积1.56万hm2,比2011年增加0.02万hm2,增长1.61%。

1.2 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州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切实加强技术培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生产。一是在栽培品种方面,向优质、高产、抗病方向发展;二是在栽培技术方面,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2]。2012年全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3.20万hm2,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万hm2;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面积6.0万hm2,新技术覆盖率达98.3%。

1.3 实施“早稻集中育秧、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关键生产技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农业厅的技术指导下,把早稻集中育秧作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实施早稻集中育秧,运用育秧新技术,适时播种,加大用种量,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0.01万hm2,占早稻育秧总面积的6.9%。其中育秧主体121户,帮助4 304户农户进行统一集中育秧;同时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增粮示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稻用种量从传统的22.5 kg/hm2提高到了30.0 kg/hm2,晚稻用种量从传统的15 kg/hm2提高到22.5 kg/hm2,有效增加了大田基本苗数。

1.4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效提高粮食单产

在龙水镇的桥渡村、安陂村;文桥镇的粟水村、文桥村;凤凰乡的山头村、三里村分别建立了3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并建立龙水镇全国整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区统一品种、集成技术,统筹安排、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成立病虫害防治机防队。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水稻单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3]。经相关部门组织水稻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水稻年平均产量达17 263.5 kg/hm2,超过了粮食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

1.5 发展“稻一灯一鱼一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稻—灯—鱼—菇”是全州县结合粮食作物和双孢蘑菇生长特点,自主创新的循环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即指种植一季超级稻,在田间安装杀虫灯,稻田中养乌鲤禾花鱼,水稻收获后将稻草作为原料种蘑菇,收蘑菇后菌渣还田,培肥土壤,具有生态、循环、高效等特点。2012年在绍水镇建立了2个“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面积各66.67 hm2,据田间测产验收,超级稻平均产量10 507.5 kg/hm2、禾花鱼225 kg/hm2,双孢蘑菇8 kg/m2,创收达24.75万元/hm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6 抓好粮食流通工作,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47万t,口粮消耗15.87万t,转变商品粮26.6万t,占粮食总量的62.6%。为此,全州县把粮食流通和加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到目前全县已建立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大米13万t,销往广东、海南、香港、南宁等地,其中全州县湘山酒业集团,年消耗大米3 600 t用于酿造白酒,实现了粮食的有效增值,很好地解决了粮食流通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2 制约粮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农资价格上涨快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就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但随着同期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粮食涨价收入被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所抵消,造成了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入远不如打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甚至有一些农民选择撂荒,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化发展[4]。

2.2 农业基础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全州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修建而成。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在使用过程中渗水、透水、漏水等问题十分严重,排灌效率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遇到旱涝等出现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3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由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致使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农业生产、子女教育、家庭成员日常开支等花销,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整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偏低,严重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导致种粮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种粮效益和收入的提高[5]。

2.4 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大部分仍以加工经营大米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对粮食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总体层次低,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还很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制约了粮食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2.5 高档优质稻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稻米市场上高档优质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州县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上与湖南、广东等省份还有很大差距,高档优质稻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优质稻米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粮食食品仍以传统大米和初级产品为主,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等特色品牌少,虽然全州县在2008年已申报认证无公害大米品牌,但没有很好地与市场对接,无公害化大规模基地少,没有发挥品牌效应。传统稻米品质欠佳,精深加工不足、包装简单粗糙,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效益不高。

3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对策

3.1 宏观调控稳定农资价格,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建议我国政府加强对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资的价格监管,实行农资价格最高限价政策,宏观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乱涨价、投机钻营、倒买倒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农资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政策补贴,确保生产、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建立粮食保护收购价格合理增长机制,以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售粮。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国有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余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3.2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产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集成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集中化育秧、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种植高产高效抗病良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3.3 强力推进粮食生产高效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其生产能力大小、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所以要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种植,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对接,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逐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巩固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结合国家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等国家性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在水库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移民后扶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上加大投入,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解决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等问题,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6]。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大力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

3.5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选择型过渡,由营养型向安全型转变,由单一消费向多样化需求改变,逐步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所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当前粮食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必然选择,要根据实践和探索,大力发展“稻—灯—鱼—菇”、“稻—稻—菇”、“稻—稻—菜”、“稻—稻—油”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配套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无公害、有机、生态型农产品申报和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达到农业生态安全,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民钱粮双增。

4 参考文献

[1] 梁明.推进银川市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4-15.

[2] 张道新,彭春瑞,邓国强,等.推进江西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8):152-155.

[3] 闫巍.推进粮食产业化 促农增产增收[N].粮油市场报,2010-05-2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