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企业调研模板(10篇)

时间:2023-12-04 09:51:15

网络企业调研

网络企业调研例1

开元公司一直注重企业的先进文化建设,从2001年起相继建立了企业网站,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创办了《开元信息》。2004年党支部又依托企业局域网,建立了“开元党建”网络工作平台。开设了党的知识、党课教育、组工建设、支部在线、党纪条规等栏目。通过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网上电教、网上评议、网上论坛、网上过组织生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方法。

其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工作主线,主题教育新颖化。开元公司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主线,结合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党建工作重点,开设专题栏目。在网上定期开展党课教育,选取优秀的体会文章在网上刊登,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好的作法,实施舆论政治导向,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学习形式,教育手段多样化。我们积极倡导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帮助和鼓励大家学习业务,学习管理。通过在网上开设学习园地,建立媒体讲座、电子书库栏目,将一些党员教育电视片、专业管理的专题片、科教片制作成流媒体文件放到网上,供党员群众随时点播。将一些优秀的管理类、业务类、以及文化类的电子书籍上传网上,方便党员群众随时浏览、下载。进一步丰富了党员和群众学习的电教手段。

三、公示支部台帐,党建工作透明化。网上党建平台的建立,党支部在网上建立支部台帐,将支部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党员信息进行公示,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建工作公开化,透明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也为也为广大群众了解党支部工作情况,展示党员先进性风采提供了窗口。

四、建立企业论坛,企务公开常规化。公司在网上设立了企业论坛,就党建工作、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难点、热点等问题发起讨论,使党员、群众在讨论中长知识、受教育,实现信息交换的互联互动,多向传递,提高了办事效率。党员、群众也可通过网上论坛、党务信箱进行互动交流,发表意见,反映情况,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增加了一条相互沟通的桥梁。

五、网络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快车化。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将公司内部以及市场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相互传递,传阅,达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也为企业增加信息采集流量,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了基础。

网络党建的优势:

首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支部在网上建立了先进性教育专栏。通过专栏进行党课学习,引导和交流不受时间限制,保证了教育和工作两不误;创新的活动形式和手段使学习教育既形式多样,大家乐于接受,又扎实有效;通过网络并结合其它常规形式,向公司各层面的干部、群众征求意见,方便快捷,既增进了党群联系,密切了相互间的关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党员的学习体会、岗位承诺,支部的民主生活会情况、整改措施、工作制度、工作总结以及群众的意见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了先进情教育工作的透明度;把优秀党员的事迹和风采在网上展示,使广大职工群众更深入地认识到了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先进性教育,广大党员对党员的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是每个党员终生的必修课,自觉把“我为企业做贡献”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从而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最终测评满意度为100%。

其次引导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之魂,也是企业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和促进企业两个文明的同步发展,努力构建自己的党建工作特色文化,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借助网络建立的学习园地,为广大党员和职工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业务提供了平台;我们把重点学习书目,党员、职工的优秀文章在网上进行推荐和点评,引导大家进行学习和研讨,推进了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进程;我们创作了“共创明天”的企业之歌,上传到网上,组织教唱,鼓舞和激励大家争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以“开放、协作、务实”的精神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在网上开辟了党群工作专栏,帮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各级群团组织的性质和工作内容,为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共建互动提供了阵地;我们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倡导爱岗敬业、以企为家的员工文化。在活动中把娱乐休闲和亲情互动结合起来,把团队意识和管理理念融合进来,寓教于乐。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展示,使大家倍感到开元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提高党建工作的层次与水平,密切党群联系。

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方式等手段、方式中已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将现代网络技术导入党建工作,拓宽了我们的工作领域,找到了一个在承继传统党建有效经验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接口。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现代多媒体的手段融入到宣教工作过程,寓教于乐,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让传统党建工作“插上科技翅膀”,增添新的活力,从而开创出一个富有生机的新天地。在网上开展党建工作将增加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网络能架起一座党与群众互相交流的桥梁,能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网上进行党务公开,建立网上党校,开办党建论坛、党建信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反馈民情,自觉受群众监督,这将极大提高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效率,树立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制约网络党建发展的问题:

一是员工的科技素质不齐。虽然大部分年轻员工文化素质较高,可有极少数年龄偏大的员工,甚至是支部成员独立操作计算机的水平较低,只有对这部份人员“扫盲”,网络党建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网络企业调研例2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创业网络创业网络早期被定义为创业者个体与外界构建的连带[9],并未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随着创业研究由特质论逐渐转向关于创业过程的研究,创业网络的概念才真正焕发活力。在创业过程研究中,Birley(1986)较早运用了创业网络这一概念,认为创业网络是新建企业创业时创业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10]。随着创业网络研究的兴起,一些经典文章逐渐诞生,其中广为引用的是Larson(1992,1993)的系列研究,他们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剖析了创业网络的基础构成要素,将创业网络定义为创业者个人或者创业企业与其他个人和组织间的关系集合,并且认为创业网络包含行动主体、关系、联络或连接3个要素[11-12]。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为了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构建的网络连接关系。这些研究为创业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oang和Antoncic(2003)对1984—2001年间有关创业网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将创业网络研究分为内容、治理和结构三个方面,深化了Larson和Starr(1993)所提出的创业网络的内容、方向和强度3个属性。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认同Hoang和Antoncic(2003)的研究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展研究,但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结构、网络内容和网络治理等因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从单一方面难以说明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如在创业网络结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间断网络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多样化信息,同时间断网络中的结构洞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造,因此间断网络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密集网络结构能够产生信任、互惠规范,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增加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和创新。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部分学者检验了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却忽视了网络行为的作用。对创业网络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网络结构研究的结论不一致问题,能更好地理解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声誉和信任等网络成员的行为会显著影响整体网络的价值创造和获取[21]。而先前学者的多项研究也表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行为会影响整体网络的演化和绩效,当网络成员之间具有更高的信任、合作、沟通和协调时,他们更容易从中获益并进行创新。简而言之,企业与伙伴成员进行互动和知识分享的网络行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创新。因此,本文沿用多数学者对创业网络的定义,认为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为了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构建的网络连接关系,但不同于Hoang和Antoncic(2003)对创业网络的分类,本研究在研究设计上聚焦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两个关键因素,目的在于探索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其理由在于,一方面,网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创业企业的位势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企业可能摄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这构成了创业企业成长的基础[23];另一方面,网络行为则是创业企业对网络中资源的利用与撬动,是将位势资源转变为现实优势的关键途径,这是实现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24]。

1.2创业网络结构与创业企业成长网络结构是指网络成员的数量、相关关系以及关系的异质性等特征[25]。在该构念中,网络规模、网络多样性、网络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等是最重要的几个变量[7]。在创业网络结构的相关研究中,学者考察的多数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中心网络,难以从整体网络的视角来研究中心性、结构洞等指标,相对而言,网络规模和网络多样性则是研究变量的最优选择。网络规模是最常用的结构性变量。先前一些学者强调了网络规模和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商业连带的数量越多,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26]。还有一些学者强调了网络规模对信息获取、资源获取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认为网络规模越大,创业者越有可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稀缺信息和资源,进而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27]。创业企业成长是一种基于机会开发、资源整合的成长行为,而网络规模的大小意味着资源、信息、机会获取途径的多寡,网络规模是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a:创业企业的网络规模越大,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网络多样性影响知识创造的来源,是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在创业网络研究中,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参与者或主体的异质性。Baum等(2000)用网络伙伴类型数量来测度网络多样性,比较正式的网络伙伴类型一般包括技术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7]。边燕杰等(2012)则用网络成员的体制属性来测量网络的多样性,将网络成员分为体制内、体制外和跨体制3种,他们的研究表明,具有体制多样性的网络更能够为体制跨越者带来经济收益[28]。创业企业的网络多样性还意味着创业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异质性信息,从而有利于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识别并开发更多的商业机会,进而实现创业企业的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b:创业企业的网络多样性程度越高,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

1.3创业网络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对于创业网络成员行为的研究,学者们一直强调的是信任与承诺、机会主义等行为[29]。创业网络中成员行为中的信任、声誉效应等对整体网络的价值创造和获取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机会主义行为则相反[21]。然而网络成员并不是仅仅依靠信任和投资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关系型治理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而合作表现为双方以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联合行动[30]。庄贵军等(2010)也认为,关系型治理的秘密在于信任和承诺,而企业之间的默契、互信和承诺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上[31]。因此,本文运用联合制定规划、联合解决问题识别出创业网络行为具有理论效度。创业网络是创业者作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但创业网络起源于创业者先前的关系连带,具有一定的结构局限性。Ozcan和Eisnenhardt(2009)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创业网络一定的条件下,创业企业倾向于倡导独特的行业架构以激发多种类型的合作伙伴与之建立关系,从而形成高绩效的联盟组合[32]。这种关系建立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联合制定规划。联合制定规划是指提前预期未来的经营关系状况以及明确在关系中相应的权责分配方式的合作行为,反映了特定经营关系中未来的合作在多大程度上被关注、协调与管控[30]。相关研究表明,联合制定规划可以使双方在关系建立初期就建立起良好的相互预期,并努力进行良好合作,这可以强化双方关系,并进一步强化双方的联合规划行为[33]。联合制定规划行为反映了一种超越既定二元关系的行业网络认知观,它拓展了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这些战略选择中创业者能够选择并充实战略可能性,进而实现创业企业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创业企业采用联合制定规划行为越多,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联合解决问题是指谋求解决经营关系中新出现的不和与争执的合作行为,反映了经营关系中的冲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有效解决[30]。在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果对问题置之不理或者相互埋怨,就会逐渐增加彼此之间的误会和分歧。如果能够相互协商,共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那么就会逐渐增加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更加有利于关系的稳定。联合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信任的行动,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会形成共同的实践经历,有助于双方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加深信任。如果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则创业企业与网络成员双方都比较满意,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进而为共同开发并推广新产品、试验新的市场和交易方式奠定良好基础,能够推动创业企业成长。同时,联合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过程。在联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业企业与交易伙伴通常面临的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意外情况。对于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创业企业缺乏惯例可循,因此,一方面是创业企业进行产品改进和市场验证的良好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发挥创业者创造性的具体场景。在每一次联合解决问题之后,创业企业通常能够对产品、市场形成新的认识,并积累问题处理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创业企业的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b:创业企业采用联合解决问题行为越多,创业企业的成长性越高。

1.4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Duncan(1972)将环境不确定性定义为决策需要考虑的环境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变化,认为在考察外部环境对组织状态的影响时应将重点放在总体或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上,并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复杂性和动态性两个维度[34]。借鉴Duncan等人的研究,本研究从环境复杂性和环境动态性两个维度来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作用关系的调节效应。环境复杂性是组织活动范围的变化和异质性,反映了外部环境组成要素的差异和竞争激烈程度[35]。根据信息不确定性理论,环境作为信息源泉,如果其中存在的组织形式和类型越多,那么这些组织对单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越多,企业将会面临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竞争程度也会越来越激烈,环境复杂性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中,创业企业快速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有利于企业做出精准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良好成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创业网络是其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创业网络的规模越大,企业获得信息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创业企业应对复杂环境,进而实现成长。而创业网络多样性程度越高,创业企业所能获得的异质性信息越多,有利于企业全面掌握复杂环境的信息,进而采取相应对策实现成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a:环境复杂性越高,创业企业网络规模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H3b:环境复杂性越高,创业企业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所谓环境动态性,是指环境变化的速度[36]。环境变化可能表现在技术、顾客需求、产品需求或者原料供应的变化上,这些领域中的变化越大,环境动态性越高[37]。处于动态性较高的环境中,创业企业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变得困难,产品或服务能否被顾客认可和接受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不可预见的动态环境之中,一些基于错误信息或决策前提做出的决定,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形成威胁。同时,在动态环境中,创业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很容易失去市场,行业整体会面临环境动态性所带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共同实现产品、技术的改进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的共识。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创业企业要实现成长,一则需要建立共同的规划,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从而建立应对环境变化的整体抗风险性;二则需要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当在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共同解决问题,突破行业发展的整体瓶颈,创造更多的战略成长选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环境动态性越高的环境中,创业企业的能动行为越重要[38]。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4a:环境动态性越高,创业企业联合制定规划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H4b:环境动态性越高,创业企业联合解决问题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2.1样本与数据收集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情境下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依据Bhide(2000)的研究,他们将创业企业定义为具有潜力获得显著规模和利润的相对年轻的组织[39]。具体在成立年限上,Zott等的研究既包括刚成立1年的企业,也包括成立在20年以上的企业[40]。本文主要研究1999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企业,即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立时间在15年以内的企业。由于本研究所关注的是企业层面的网络及成长,需要被调查者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因此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成员是本研究最佳的调查对象。本研究正式调研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来进行问卷发放和收集。在问卷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公司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调研公司共回收问卷450份,剔除无效问卷222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0.67%。针对收集到的数据,首先对被调查者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从被调查者的描述性统计信息来看,被调查的创业者分布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样本分布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因此数据的研究结果可以接受,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2.2变量测量(1)创业网络结构:规模与多样性。创业网络规模反应的是创业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网络成员数量,它是网络结构测量的主要变量之一。一般来讲,在个体网络中,网络规模越大,个体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本和可获得的有价值信息越多。在企业层面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意味着企业所能获得资源和信息的途径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把握机会实现创新。具体在测度方面,个体网络规模可以直接通过个体所接触到的联系人数量来衡量[41]。拓展到创业企业层面,则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新企业与之建立关系的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数量来衡量创业网络规模[42]。具体而言,请创业者分别回答企业与下列不同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情况,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其中,顾客是指组织客户,并可将终端个体消费者视为1类客户。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广告公司、会计事务所、调研公司等服务型企业。请创业者在框内填写大体数字,没有该项请填0。最后将不同网络成员的数量相加作为该企业的创业网络规模。创业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参与者或主体的异质性,具体可以用网络伙伴类型数量来测度,比较正式的网络伙伴类型一般包括技术提供商、零部件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7]。本研究主要测量创业网络中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种类多少,从而比较不同创业网络之间的多样性高低。本文首先将不同网络成员进行重新赋值,原值为0的赋值为0,其他赋值为1,然后将不同的网络成员进行加总,理论上得到从0~9的数字,用来代表网络多样化程度,数字越高说明网络多样化程度越高。(2)创业网络行为:联合制定规划与联合解决问题。对于创业网络成员行为的研究,早期学者们强调的是信任与承诺,交易专项资产等[29]。然而网络成员并不是仅仅依靠信任和投资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确切地说,网络成员依靠彼此之间的合作,而合作表现在双方采取联合行动的程度上。Claro等(2003)认为,两种联合行动是网络行为的中心——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30]。因此,运用联合制定规划、联合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性沟通识别出创业网络关系治理行为具有理论效度。具体在测量题项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相对成熟的国外量表,如联合制定规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主要采用Claro等(2003)的李克特5点测量量表[30]。本文采用了“翻译—反翻译”、与专家访谈、创业者访谈等方式对量表进行了设计。(3)环境不确定性。本文借鉴Ducan(1972)的研究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环境动态性和环境复杂性两个维度[34]。环境动态性的量表来自Jansen等(2006)的研究[36]。在问卷中主要包括4个题项,分别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程度很剧烈;顾客经常对企业的产品(服务)提出新的需求;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所处市场上的产品(服务)数量和种类不断在变化。在测量的过程中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环境复杂性的量表来自Jansen等(2006)、Ducan(1972)等的研究[34,36]。在问卷中主要包括3个题项,分别是:公司所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相对而言,公司面临的竞争者都非常强大;公司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4)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先前学者从销售增长率、雇员增长率、利润增长率、预期企业规模等多种指标来衡量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本文借鉴Baum等(2012)的研究,以创业企业的规模、员工人数和销售额来衡量企业成长绩效[43]。其中,本文将企业的资产规模和销售额均划分为100万元及以下、101万元~500万元、501万元~2000万元、2001万元~5000万元、5001万元~2亿元、2亿元以上,并均赋值依次为1~6;将员工人数划分为50人及以下、51~100人、100人以上,赋值分别为1,3,5。(5)控制变量。通过对有关创业企业成长文献的梳理,本研究选择创业者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创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成立时间、行业、风险投资等)作为控制变量,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均是较为成熟的量表,因此,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该量表的建构效度和信度。运用AMOS6.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运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条目与构念之间的因子载荷均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最小值为0.559,大于0.35的最低载荷标准。另外,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χ2/df=1.231,小于2.0的标准;RMSEA=0.009,小于0.05的标准;NFI=0.917,CFI=0.989,GFI=0.981,AGFI=0.967,均大于0.90的检验标准。由此可知该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对于各量表分别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α最小值为0.702,均大于0.70的整体信度检验标准,且条目总和项相关系数最小为0.466,大于0.40的最低标准,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3实证研究

3.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通过样本有效性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之后,通过对主要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首先,依据因子结构计算各因子条目的平均分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其次,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初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形成多个回归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中的标准化系数和系数显著性水平判断、比较不同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从自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并没有其他太多的显著相关性,说明各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并不严重。同时,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有效地将相关性较强的变量放入不同模型进行检验,因此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3.2假设检验本研究共构建了4个模型:模型1主要检验了控制变量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2主要检验了创业网络结构与行为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3主要检验了创业网络结构、行为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企业成长影响的主效应;模型4主要检验了环境复杂性、环境动态性对创业网络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各变量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层级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1)创业网络结构与创业企业成长。通过模型3可以发现,网络规模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显著(β=0.065,p>0.10),假设H1a被拒绝。而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240,p<0.01),假设H1b得到验证。这与先前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在中国网络规模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的固化阻碍了信息和要素在网络成员间的传递。即使处于同一阶层的网络成员数量众多,企业也难以获得跨阶层的关键信息和资源。因此,在中国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创业网络结构的多样性比规模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2)创业网络行为与创业企业成长。通过模型3还可以发现,联合制定规划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显著(β=-0.033,p>0.10),假设H2a被拒绝,而联合解决问题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160,p<0.05),即假设H2b得到验证。这说明在中国市场转型的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而非通过网络成员间的规划来实现发展。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社会法制环境尚不健全,守法、用法维护权益的成本较高,人与人之间倾向于能够建立“信任”的交往方式,而相对缺乏契约机制。因此,以“信任”为基础的联合解决问题行为比以“契约”为基础的联合制定规划行为更能够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3)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复杂性、环境动态性与创业网络结构变量、行为变量中心化之后的交互项。通过模型4可以发现,环境复杂性与网络多样性之间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245,p<0.01),即环境复杂性有助于增强网络多样性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H3b通过检验。环境动态性与联合制定规划之间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164,p<0.10),即环境动态性会增强联合制定规划与创业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假设H4a通过检验。这说明随着行业竞争性程度的增加,通过构建网络多样性来实现成长越来越重要,而随着行业动态性的增加,联合制定规划的网络行为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开始显现。而环境复杂性与网络规模交互项系数(β=-0.049,p>0.10)、环境动态性与联合解决问题的交互项系数(β=-0.098,p>0.10)均不显著,假设H3a与假设H4b被拒绝。这说明网络规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创业企业成长的贡献都不显著,而联合解决问题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是稳定的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网络企业调研例3

引言

目前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除了传统的市场调研方法外,可以利用网络高新技术手段为企业做好市场环境调查研究,对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分析,从而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网络调研概述

(一)网络调研内涵是指,利用网络的新手段和途径,针对具体目标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市场信息,重点探求市场需求状况发展现状,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盲目性和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里重点是发挥网络调研独特的特性:1、实施便捷和低成本;2、信息及时共享;3、可控度高;4、时间空间限制小;5、问卷答案较可靠客观;6、互动充分。

(二)目前网络调研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法,另一类是间接法。直接法是直接在网络上收集原始资料。具体方法有:在线问卷调查、直接线索观察、平台专题讨论、网络界面实验法。间接法是网上的二手资料的收集。具体方法有:利用网络信息库;利用各类搜索引擎;访问各类网站。

二、目前网络调研的发展现状研究及局限性分析

(一)在网络调查中,网络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目前市场调查理论知识和网络理论与技术结合的不好。如何把获得访问对象网址的清单、建立抽样调查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技术这些工作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事情,这样就要求调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素质,具备综合性的技能。要求调研人员不但掌握调查统计理论方法,还要会熟练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当然对网络技术也要擅长。能够对网络数据库进行管理,掌握一些网络调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可是我国目前这样的复合型网络调研人才非常缺乏。我们只有在网络调研出现的新问题中,在实际调研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研究出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网络调查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二)网络调研中,调研问题的网络安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网络调查中是存在着众多危机性的。以电子邮件调查问卷为例,一个被网络调查者收到一个调查邮件问卷,调查者会误认为是垃圾文件或电脑病毒直接从邮箱永久删除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调研结果和要求了。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只有调查人员不断研究,改变一下调研的方法和形式,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调查研究目的。与此同时,网络的信息技术也是调研问卷涉及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其他公司获取,可能会泄露本不想让别人了解的商业机密。

(三)网络中的垃圾邮件混乱。网络调查有个拦路虎,就是到处是垃圾邮件,让网民深恶痛绝,这无疑是很大的阻力。调查问卷常常会被当作垃圾邮件删除。受访者不知晓调查机构的真实身份、信用度安全性,无法确立信任。因此,利用调查机构的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技术,或者通过大家都知晓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提高网络调查机构的可信度,打消受访人的疑虑,充分参与到调查中来。

三、未来网络调研的发展前景

网络调研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是这离不开我国网络市场调查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与支持。必须把调查法律建立为国际性、可持续、可执行性的法律体系,并且和传统的市场调查法相互兼容,避免两者发生冲突,保证市场调研法的权威性,这样有利于网络调研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网络调查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求网络调研者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素质:1、掌握调查统计理论与方法;2、掌握计算机理论网络技术应用;3、熟悉调研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

总体来看,网络调查作为一种新兴的统计调查方法的发展,是更好的运用合适的保护方式来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发挥网络手段及信息化的优势,为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服务。

四、提高企业市场调研的网络手段运用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创建平台,建立健全的公共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是开展网络调研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对企业信息资源开放有局限,信息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网络调研不能及时反馈市场的需求,所以政府必须加快改进。中小企业规模小,并且人数少,不能自己组织大型的网络调研,只能把调研任务转拖给调研公司了。但是调研公司调研的结果很难让企业满意,这样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定,把研究产品的质量和实物产品结合起来,使市场规范有序。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调研人才的培养。在我国中小企业调研人才是极其缺乏的,需要政府的扶持,应该大力培养能够从事调研、研究、统计、预测、分析管理、策划、广告等人才。

(二)企业本身也应该重视对网络调研人才的素质修养,树立长远的战略目光。不能只重视短期广告效应,必须完整全面的调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同时,要结合传统的调研方式的优点,充分发挥网络调研的新优势,只有树立新的观念,认识到网络调研的重要性,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建立素质队伍的同时,企业也可与一些比较有实力的调研公司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更好的进行市场调研运作。

参考文献

[1]冷伏海.网络环境下市场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3

[2]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13-215

[3]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66-67

[4]同泽.市场研究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6-37

[5]何光瑶.统计调查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8

网络企业调研例4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网络企业调研例5

1 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取得的成果

虽然网络营销进入餐饮企业的时间很短,但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在餐饮企业中的应用已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促使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逐渐认识到实施网络营销的必要性,通过实施网络营销来增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联系,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同时,网络营销的多种形式在餐饮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诸如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网上销售等。而且随着网络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变革,也使得餐饮企业的网络广告范围不断扩大,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2 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不足

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只停留在网络广告和网络促销上,而且网络广告也仅仅是将饭店的名称、地址、电话和几幅图片挂在网上而已。消费者在这一非常个性化的营销介质上却感受不到个性化的服务和互动的乐趣,很少有独立的网站。网络营销形式也比较单一,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等活动,涉及者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最主要的目的莫过于促进销售了,而且网上的销售主要是以餐饮的预定为主。但是很多餐饮企业的网站根本就不提供网上预定,一般都是采用网上浏览、网下预定的方式。据统计网上浏览者当中有一半的人是通过网下进行预定的,而且有些餐饮企业的网络预定价格和其他预定渠道的价格相同甚至还要高。

二、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

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 餐饮企业所处的外部条件分析

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上网用户的数量及人口统计特征、网络技术等网络服务的基本状况、网络营销专业服务市场状况等。网络营销服务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手段,也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外部网络营销资源,因而是整个网络营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网络营销服务商则直接提供了网络营销的手段和资源。餐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依赖于专业服务商提供的各种专业服务,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空间、网上销售平台等。如果网络服务商的这些服务内容或方式发生改变,网络营销的手段也要发生改变。

2 餐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分析

从餐饮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与餐饮企业息息相关的内部条件包括餐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上层管理人员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拥有网络营销专业人员的状况等。餐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是实施网络营销的前提基础,因为网络营销需要资金的投入,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餐饮企业来说,实施网络营销就如同实施其他营销方式一样给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上层管理人员对网络营销的充分认识是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关键,因为企业的决策权是掌握在上层管理人员手中的,当他们没有完全认识到网络营销给餐饮企业带来的优势和好处的时候,也就很难投入资金来实施网络营销;餐饮企业是否具有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是网络营销能否有效实施的保证。无论是自身网站的建设,网络广告的,还是进行网络市场调研,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此外各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员工的网络营销意识等都是网络营销在餐饮企业实施的内部条件。

三、餐饮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主要形式

网络营销在企业中应用的形式有很多,但是对餐饮企业而言,主要有网络市场调研,网络广告,网上销售。

1 网络市场调研

网络企业调研例6

《大型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研究报告》(2004)的部分研究结论:

??第一、大型企业对企业网站比较重视但网络营销水平总体不高

??超过半数的企业(53.7%)建成于1999年之前,说明大型企业对于网站建设比较关注,并且多数企业网站比较重视网站内容更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企业网站专业性不够高,并且访问量平均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网络营销平均水平不高。

??第二、大型企业网站专业性表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

??117个被调查大型企业网站专业性综合评分状况表明,全部网站平均为1.7分(采用5分制),其中家电行业平均水平最高,达到3.1分。其他各个行业的平均得分依次为:汽车(2.4)、航空服务(2.3)、家庭生活用品(2.3)、食品(1.4)、旅游和酒店(1.4)、酒类(1.4)、饮料和牛奶(1.3)、房地产(1.2)、服装(1.1)、百货商场(1.0)。这种状况与网站访问量等指标的行业特征基本一致,这就是说,专业化水平高的网站才能获得更好的访问量,同时也意味着,也只有较高访问量的网站才值得做到更加专业,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体来说,家电行业、航空服务行业以及汽车行业在网站专业水平、访问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

??第三、大型企业网站访问量平均水平较低

??调查表明,大型企业网站访问量总体平均水平很低,每天独立用户数量超过1500人的只占6.8%;每天独立用户数量在500-1500人之间的网站占16.2%;每天独立用户数量在100-500人之间的网站占23.9%;另有9.4%的企业网站每天访问人数在50-100人之间;每天访问人数不足50人的网站合计高达50.4%,其中有33.3%的大型企业网站访问人数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现象表明,虽然从表面上看对企业网站重视,但由于对网络营销思想和方法缺乏总体的认识,使得大多数企业网站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同时也说明,网络营销并不仅仅只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对大型企业同样重要,而且由于大型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在开展网络营销方面比中小企业更有优势,也更有价值。

被调查企业网站访问量按照行业平均分布状况从高到低依次如下(下面数字指每天的独立用户数量):

航空服务(300)、汽车(200)、家电类(150)、家庭生活用品(100)、房地产(<50)、饮料和牛奶(<50)、旅游和酒店(<50)、食品(极小,可以忽略不计)、酒类(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服装(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百货商场(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第四、大型企业网站的十大问题

??大型企业网站从整体策划、内容、服务和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种种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下列十个方面:

??·企业网站总体策划目的不明确,缺乏网络营销思想指导;

??·企业网站栏目规划不合理、导航系统不完善;

??·企业网站信息量小、重要信息不完整;

??·企业网站促销意识不够明确;

??·企业网站服务尤其是在线顾客服务比较欠缺;

??·企业网站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合理发挥;

??·企业网站在网络营销资源积累方面缺乏基本支持;

??·企业网站过于追求美术效果,美观有余而实用不足,甚至影响正常浏览和应用;

??·企业网站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

??·企业网站访问量小,急需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

《大型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研究报告》(2004)的主要内容:

??研究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关于研究报告的背景说明,同时指出了研究报告的出发点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型企业的网络营销应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型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策略建议”。

??第二部分是关于企业网站的研究。系统阐述了企业网站的本质和特点、企业网站与网络营销的关系、企业网站建设对网络营销策略及实施的影响,包括企业网站建设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对网站推广等方面的影响,并初步提出了定性评价企业网站专业性的部分指标;

??第三部分关于大型企业网站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对11个行业的117家大型企业网站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的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状况、企业基本信息、网站内容、网站服务、网站功能、网站访问量等方面,其中涉及到对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状况大量有价值的调查数据。

网络企业调研例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21-07

1、引言

随着技术研发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规模大、建制大以及社会化协作等复杂巨系统特征,技术创新费用越来越高,创新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单个企业的有限资源往往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Jose等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构建网络,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于是,企业间网络化合作研发形式如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应运而生。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互补资源以及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企业、机构等联结起来,组成创新网络或战略联盟。如IBM、西门子和东芝合作研究新一代存储芯片,杜邦和索尼联合研制光学存储产品,通用与日立合作研制汽车电子元件等等。在我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网络化合作研发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家更是大力推进。2009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如华为、、大唐电信等企业在合作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翔凤”(ARJ21)支线客机更是面向全球联合创新的成功范例。目前,我国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4~5个战略合作伙伴,其中大型企业的伙伴数目通常在10个以上。

随着对技术创新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合作网络中,各结点企业所处的网络地位不同,占有的知识不均匀,导致网络中的部分企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企业,逐渐演变为对网络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会对其他成员企业的决策、生产和经营产生领导作用,它在网络组织中就犹如科层组织的领导者。不同的是它对网络组织的其他成员的协调与领导并不是命令式的,而是通过其一定的影响能力来使得网络内的成员企业自愿追随其后,这种影响能力有控制力、引领力等等。这些对其他成员企业的影响能力就形成了其在网络组织中的领导力。

对比发达国家实践来看,我国核心企业主导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网络创新绩效并不显著。虽然网络组织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但它一样需要领导,有效的领导力的发挥能提高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当前研究缺乏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从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人手,对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有助于人们掌握技术创新网络运作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我国推进技术创新网络化合作,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主体性及引领作用,进而提高网络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理论基础

2.1 网络核心企业及其领导力

技术创新网络中有些企业在网络的技术创新及知识扩散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技术创新网络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Schilling认为规模大、年龄长、总部国籍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是核心企业。Pittaway等指出核心企业是创新网络中吸收和创造知识最快的企业,其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对网络进行管理与协调,这是创新网络扩张与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Dhanaraj指出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移动性、创新专用型以及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协调创新网络。Gay强调,核心企业能刺激对于知识创造的需求,构成网络知识传播媒介,改变网络信息流,对整个网络绩效有积极影响;Ignatiadis认为核心企业通常在网络中主导知识流动,促进创新网络的扩张。网络中核心企业对网络的控制集中体现知识控制与行为控制两个方面。

由于核心企业在网络中的突出地位及重要作用,网络的成功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有效领导,因此,近几年,核心企业的领导力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Clemson等指出,网络中领导力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络成员希望最终受到少数节点的影响,网络领导力是关键节点的能力或影响力。徐碧琳等认为,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不具有强约束,但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引导与凝聚,在网络中形成协同效应。郝斌,任浩认为,企业间领导力是指联盟中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核心企业通过探索联盟发展方向、整合联盟资源与目标、协助解决成员企业困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声望来引导和影响联盟其他成员企业,并促进联盟成功。综上分析,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定义为: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营造共同目标,获取成员企业的认可,并吸引和影响成员企业持续实现目标的能力。

2.2 网络绩效

所谓“绩效”是指显现组织整体运作活动的最终结果,也可以是衡量个体成功实现组织任务或实现目标的程度。Das和Teng指出,关于网络绩效的研究存在两个角度:一方面,网络的绩效应与网络成员各自实体的收益率或者增长率相关;另外一方面,网络的绩效应该使用整体的网络表现来界定,包括合作伙伴对网络合作结果的整体满意度、合作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基于此,本文网络绩效分为创新绩效和关系绩效。

Hagedoom等认为创新绩效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根据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测量的结果,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引入市场整个轨迹过程所取得的包括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孙国强等认为绩效是不同市场主体在网络化协作的框架之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通过一系列协同互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所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即协同效应的大小。高建等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由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包括了网络创新过程的效率、网络创新产出的成果、各合作企业创新价值增加及其总和以及合作创新对企业商业成功的贡献。

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合作中人际关系、满意度、心理或情感上的因素也引入绩效的范畴,并定义为关系绩效。在企业间合作过程中,关系质量对于双方信息和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对合作绩效的优劣有着直接影响。Chwo等认为信任是在网络企业交往中,能够在不用太多监管和督促下,保障各企业主动努力提高网络绩效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刘人怀等在总结了国内外对关系质量的研究后,认为关系质量是关系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关系满足各自需求程度的共同认知评价。综上所述,本文用企业间关系质量表示技术创新网络关系绩效。并将关系质量定义为网络中合作企业对网络合作过程及合作行为是否满足其预期、期望行为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观感知,这种感知集中体现为组织间的信任、承诺及满意。3理论模型及假设

本文旨在探究技术创新内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绩效的影响,根据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核心企业领导力对于网络知识活动及合作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会对网络合作关系及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建立及假设提出依据如下文所述。

网络协调是合作网络呈现出来的一种低程度的冲突与矛盾,整个网络有序并默契运行的状态。在网络协调方面,基于自身强势的网络能力、更具优势的网络位置和更良好的声望和地位,核心企业往往被视为网络的方向制定者和网络协调人。它通过控制和协调网络其他成员企业的行为,确保网络合作的有效性和自身价值最大化,并促使成员企业在战略、行为等层面上尽显追随者姿态。核心企业不仅应充当网络规则制定者和网络协调人的职能,更应该扮演网络领导者的角色,核心企业在整个网络中的影响力极大地影响着网络成功。核心企业和其他网络成员的伙伴关系是通过核心企业领导力进行组织协调加以实施的。核心企业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可以调节网络成员在合作中产生的矛盾,而且可以为节点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使该网络得以协调稳健的发展。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协调有正向促进作用。

在网络知识方面,产业集群或创新联盟知识网络的节点组织之间在知识资源,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核心企业作为知识网络的核心节点,在集群或联盟知识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ansen指出,网络中的间接联系有利于知识传递,而核心企业往往是这一过程中的传递中介。Elena认为,核心企业是知识创新网络的“组织者”。核心企业依靠其强大的知识资源及能力,将其周围的成员企业连接在其周围,通过与它们发生频繁的知识与信息的交换,促进了联盟的知识与信息流动,从而促进了联盟内的知识共享。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知识共享有正向促进作用。

协调的网络关系使得关系双方相互妥协,参与者会尽力去理解各方的观点,在最低可能的水平上解决他们的冲突,在创新过程的早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吸收,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他们。因此,协调的网络中的沟通效率很高。Song和Thieme建立了协调和信息沟之间的联系。信息沟是一种低效率的征兆,是指参与者之间已获得的信息共享与理想程度的差距,他们认为,组织运行协调程度越高,信息沟越小,即知识共享的程度越高。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H3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

在网络关系协调的情况下,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其领导力,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倾向于向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创新活动,有利于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目标。实践表明,良好的联盟关系一般都开始于一个单一的和清楚的战略愿景,目标的相关性有助于促进合作强度和持久性的增加,有助于合作公平性的实现,进而使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减少合作中的阻力。关系协调是在合作关系中企业对于合作利益的追求,以期望获得自身无法取得的战略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网络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可以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协调的网络关系将有效提升网络关系质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 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关系质量有积极影响。

Quinn等人指出组织内的员工越积极共享,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知识经过共享后双方所获得资讯和经验都会呈线性增长,若再继续与他人互换和共享知识,并将问题反馈引申,则会得到指数成长的资讯和经验。同样,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内成员越积极参与知识共享,越能够出现协同效应,知识的价值就越能发挥出来。Nonaka指出,知识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知识促进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强化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促进知识创新。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知识共享能够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Kristian揭示了在全球企业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创新系统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表明进行知识共享的企业会获得更好的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 网络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在网络关系协调的情况下,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其领导力,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倾向于向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创新活动,有利于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目标。网络关系的协调是以相互信任与承诺为特征的,许多学者已经研究证实信任能够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ogan等认为,组织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行为,支持成员的创新,为组织带来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进而使组织受益。李宁等研究表明组织内信任对任务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6 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

Borman和Motowidlo认为,关系绩效虽然与核心技术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对组织内部的沟通起到的作用,降低紧张的情绪反应,可以促进任务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关系绩效并不直接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主要是致力于减少人际、团体和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组织绩效。Dyer通过对日本和美国汽车产业中装配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联盟关系的对比研究,发现日本企业通过持续提升关系质量获得了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联盟价值。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7 技术创新网络关系质量对网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4、研究设计

4.1 量表设计

本文在问卷设计上尽量采用已有成熟量表。其中,核心企业领导力量表借鉴Zahra以及徐碧琳等人的研究量表,并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包括控制力、协调力和引领力三个方面的测量,共8个题项;网络协调测量量表根据Holm等研究学者的测量指标,设计了5个题项;知识共享量表根据Hansen等的研究,提出了4个题项;创新绩效测量量表根据Ritter关于创新成功的测度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正,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考察,共6个题项;关系质量测度量表参考了Hewett的量表,对题项进行了适当精简,从满意、信任和承诺三个方面考察,共设计了9个题项。所有问题均使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4.2 调查样本

国外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一般认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技术更新较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经常难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因此,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般倾向于组建技术创新网络。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我们选取西安市高新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高科技公司作为调查对象,同时以全国其他部分省市的企业为辅。对于西安高新区企业,我们主要采取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调查方式。选择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是因为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同时,本调研借助团队完成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机会,以科技局的名义进行,因此,选取西安高新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能达到良好的调查效果。对于全国其他部分省市企业的调查,我们主要通过目标企业的西安合作伙伴或MBA中来自目标企业的学员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或电话访谈。为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在正式调查前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西安理工大学MBA或EMBA学员中担任企业中高层领导的50名学员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的结果对问卷做出相应修改。正式调研活动在2011年8月至12月进行。在调查对象的选取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行业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并且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规模在30人以上;企业寿命为2年以上。选择被访者时,限定被访者必须为企业的核心部门经理级以上人员(技术经理、厂长、副总、老总等)。因此,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我们发放了350份正式问卷,收回问卷312份,问卷回收率为89.14%。再剔除明显不合理问卷,共得到223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71.47%。

5、数据分析

为了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使用SPSS 17.0和AMOS7.0对收集的数据做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5.1 问卷的信度

信度检验选择目前被学者们广泛使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3,核心企业领导力分量表、网络协调分量表、知识共享分量表、关系质量分量表、创新绩效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1、0.898、0.877、0.935、0.917,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表明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5.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问卷中的各题项均参考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成熟问卷,并结合本研究问题进行了适当修改。这些措施保证问卷具有足够的内容效度。本研究运用SPSS 17.O的KMO样本测度法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法来对问卷量表进行了因子分析,数据显示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中所有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85,并且显著性概率小于0.01,说明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所收集数据具有相关性,并且是有效的。

5.3 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17.O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679~O0.795之间,相关性较高。通过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值分析相关检验结果,Sig值均小于0.01,说明各研究变量之间显著相关。

5.4 路径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利用AMOS 7.0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整体模型拟合指数X2/df为0.69,RMSEA值为0.056,表示拟合程度可以接受,GFI、CFI和NFI值都大于0.9,各指标均达到建议值,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情况良好。

本文模型的参数检验主要以标准化路径系数和P值作为衡量标尺,如表1所示。数据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7个假设均得到验证。

6、结论及讨论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网络协调、知识共享以及关系质量和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研究结论表明:

网络企业调研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2-0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特色品牌,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杭州泰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网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星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网站的运营与管理大大加速了市场上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紧俏商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二、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掌握企业对网络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的数量、岗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学历、网络新技术等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规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员人数等。

2.企业的用人需求,包括学历、岗位、数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网络新技术、薪酬等。

3.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情况,包括合作意愿、合作形式、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及建议等。

四、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是IT企业管理人员。在浙江全省范围内的各大城市,选取14家IT企业进行调研,调研所涉及的用人单位有浙江星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杭州泰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展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尚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网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市科海电脑有限公司、台州弘扬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华飞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和杭州洪铭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本次调研的企业主要是中小规模的民营IT企业。

五、调研方法

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谈、电话访问或电子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服务的领域包括:网络工程公司、企事业单位。具体单位包括各种IT企业、企业事业单位。具体岗位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售前及售后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等。其中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售后工程师岗位需求最大。

网络企业调研例9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网络企业调研例10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069-05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of Coreenterprise Leadership

and Network Performance of 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LI Chunfa,WANG Xuehong,YANG Qiqi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core enterprise leadership and network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and improve network performance from the enterprise level. I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core enterprise leadership, network coordination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Questionnair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survey,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core enterprise to exert influence, control and lead the force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which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efficiency,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overall network performance, including coordination through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quality to improve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confirmed.

Key words: 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coreenterprise leadership; network performance; coordination

引言

核心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对区域中其他企业的发展具有领导、支持和榜样的作用。生态产业共生网络(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EISN)是由各类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在核心企业主导下形成的网络组织,核心企业在网络中发挥了领导者功能,通过自身的领导力带动网络中其他成员参与产业共生,为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转换发挥引领者作用。目前既有的关于EISN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结构、稳定性、演化及生态效率方面[1~4],一般从整个网络和集群的视角研究EISN,而未能从企业层面(核心企业)来研究EISN。核心企业在网络中占据着知识、人才、信息等重要资源和优势,对整个网络的运行起到协调、领导和控制作用[5],大量文献已经证实核心企业在创新网络和战略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6~8],而EISN作为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织,同样也需要领导,有效的领导力能提高EISN的运行效率。EISN核心企业如何影响网络的运行、其作用路径是什么成为从企业层面研究EISN的关键问题。为揭示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内在机理,本文从网络协调的视角探究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绩效的影响和作用路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验证模型假设,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掌握EISN运作的内在规律,还有助于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提高EISN运作效率和网络绩效。

1理论基础

1.1EISN核心企业及领导力

目前关于核心企业的界定还没有统一说法,Schilling[9]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存在年龄越长,总部国籍设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认为是核心企业。Newman [10]则从复杂网络中企业的地位和位置来界定,认为处于复杂网络中核心集散节点的企业是核心企业。李莉[11]则从供应链角度界定,认为在供应链上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市场资源的企业起到管理和协调的作用。David [12]的研究证实了网络组织中存在核心企业,网络中其他企业对核心企业存在依赖。

Clemson[5]认为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是关键节点企业的能力或影响力。Covey [13]认为领导力是一种集方向探索、授权、整合和树立形象于一体的能力。郝斌,任浩[14]认为企业间领导力是通过方向的探索、资源的整合、协助成员企业促进联盟获得成功。综上,EISN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包括影响力、引领力和协调力等方面,协调着各节点企业的运行,从而达到协同效应。

1.2EISN绩效

网络绩效指网络中成员企业的增长率以及网络整体表现。孙国强[15]认为在网络协作整体框架内,绩效是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间互动增加的价值总和,即协同效应。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强调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绩效的提高,更多的是网络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包括交易成本的降低,网络组织创新能力,以及网络组织促进范围经济的形成等。刁晓纯和苏敬勤[16]对工业园产业生态网络绩效进行了测度,提出产业生态网络可从适应性、增值性、开放性、和谐性四个方面来衡量。关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合作双方关于资源、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信任能够保障成员企业向着提高网络整体绩效而努力。综上,EISN绩效不仅包括独立节点绩效,还包括网络整体绩效。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将EISN绩效分为生态效率、整体绩效以及关系质量三部分。

2理论模型与假设

本文旨在探究EISN内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关系,根据文献综述发现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合作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网络运作效率、关系质量和网络整体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EISN协调是管理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以资源、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链关系的企业联盟,强调生态效益。核心企业凭借丰富的原料和副产品、完备的信息、充足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占据着网络中的优势地位,被视作EISN的网络协调人,协调和控制着其他企业参与到企业联盟中来,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绩效产生影响。EISN中资金、人才和信息的流动、资源的配置、副产品的交换等一系列活动的发生通过核心企业领导力发挥作用,核心企业协调着各方资源的最优配置,影响着网络的可持续稳定运行。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EISN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EISN协调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生态效率是投入产出比,即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生态效率被认为是企业内部运作管理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工具[17],也是评价企业环境、产品的最佳决策工具,追求生态效益有利于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废弃物利用方面的合作,通过EISN协调上下游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依赖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核心企业的领导使各节点企业以共同的目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进而提高EISN生态效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EISN协调与EISN生态效率有正相关关系。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关系包括: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合作者或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机关、非盈利性组织、科研机构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关系协调对关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关系质量是成员企业依据一定标准对上述关系效果的一种综合评价和感知,而核心企业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提升关系双方的信任和承诺,从而提升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

已有文献证实关系质量对合作绩效、联盟绩效的影响,关系质量维度一般包括信任、承诺和满意,EISN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契约(经济契约、心理契约)联系在一起,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向着共同的目标进行资源的交换、设备的共享、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技术的创新,各种活动的效果都影响着关系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EISN整体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EISN协调对EISN关系质量有积极影响。

H4:EISN关系质量与EISN整体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节点企业绩效的下降,各种负效应的产生影响着网络整体绩效的改善[18],EISN通过核心企业领导力,协调节点间的关系,加强组织间沟通和信任,降低节点间矛盾和冲突,利于形成明确的目标,从而改善网络整体绩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5:EISN协调对EISN整体绩效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3研究设计

3.1量表设计

本文在问卷设计方面尽量采用已有的成熟量表。其中,EISN核心企业领导力量表借鉴Zahra[19]的量表,并做适当调整,从影响力、引领力和协调力三方面测量,包括3个题项;EISN协调量表参考Holm[20]等人的量表,设计4个题项;EISN生态效率量表借鉴武春友[21]等人的研究,包括5个题项;EISN关系质量量表参考Kelly和Young[22]的研究,包括关系强度、关系频率、关系持久性、关系多样性、关系灵活性和关系公平性6个维度,6个题项;EISN整体绩效量表借鉴刁晓纯和苏敬勤[14]的研究,包括网络适应性、增值性、和谐性和开放性4方面,4个题项。所有问题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从1到5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3.2调查样本

本文前期访谈和正式调研在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园和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华苑产业区内进行。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园入住企业700多家,包括软件、信息、电子电气等高科技产业,服务机构及园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华苑产业区作为天津市高科技成果、产品信息和科技人才的最大集散地,拥有众多高科技产业和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这两大产业园都具有代表性。正式调查在天津市工业园内的企业发出问卷纸质版300份和电子版200份共500份,回收问卷355份,回收率为71%;其中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636%。受访者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占491%,基层管理者占306%,其他占203%。

4数据分析

为确保研究方法和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先对问卷数据做信度和效度检验,使用的软件为SPSS 180和AMOS 170。

4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α系数进行检验,如果各量表Cronbach’s α系数都大于07则说明内部一致性高,问卷的信度高。EISN核心企业领导力、协调、生态效率、关系质量、整体绩效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如表1所示,各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说明量表可信度高。表1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变量测量指标因子负荷T值CRAVECronbach’s αEISN核心企业领导力EISN协调EISN生态效率EISN关系质量EISN整体绩效影响力0.819.16控制力0.738.20引领力0.9211.38企业间承诺0.9211.33信任关系0.899.03合作灵活性0.9412.15企业间资源共享0.9111.32国内生产总值0.9311.47工业增加值0.839.39工业废水0.798.97工业废气0.829.2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798.96关系强度0.829.34关系频率0.9011.03关系持久性0.859.61关系多样性0.798.84关系灵活性0.8810.51关系公平性0.798.86网络适应性0.819.17网络增值性0.728.52网络和谐性0.788.64网络开放性0.8810.850.910.730.920.940.770.940.880.640.900.910.690.930.840.620.83本文问卷中的测量题项均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成熟量表,说明内容效度高。表1显示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在001水平下显著,各量表平均萃取变异量均大于05,说明各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表2显示各潜变量的平均萃取变异量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各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

42相关性分析

本文利用SPSS 180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变量间相关分析结果为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假设。表2研究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43路径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MOS170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整体模型拟合指数χ2/df为024介于1和3之间,RMSEA值为0046小于008,GFI、CFI和NFI分别为092、0946和0914均大于09,达到接受值,说明本文假设模型可以接受,该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表3结构方程参数拟合结果作用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CRp是否支持原假设EISN核心企业领导力EISN协调0402***5561***H1 支持EISN协调EISN生态效率0193***3034***H2 支持EISN协调EISN关系质量0518***4209***H3 支持EISN关系质量EISN整体绩效0382***3750***H4 支持EISN协调EISN整体绩效 0155*07610472H5 不支持注:*表示p

根据表3中的标准路径系数可以发现,EISN核心企业领导力与EISN协调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1得到支持,EISN协调与EISN生态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2得到支持,EISN协调与EISN关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EISN关系质量与EISN整体绩效呈显著正相关,H3、H4得到支持,证实了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绩效有重要影响,它首先影响EISN协调,即网络中企业之间的活动依赖,通过协调作用影响网络绩效。而假设5没有通过的可能原因是EISN协调通过影响关系质量间接影响整体绩效,企业之间通过建立的信任、承诺以及资源共享影响双方关系的强度、频繁性、持久多样性以及灵活公平性,从而提升关系质量,因此对整个网络的增值性、适应性、和谐性以及开放性产生影响,而核心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更能获得节点企业的支持和信赖,引领着整个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本文构建了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协调、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和整体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相关性以及模型整体拟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

(1)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协调产生积极影响,EISN中核心企业占据着网络优势,集聚网络中众多资源,核心企业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引领力领导着成员企业参与资源循环、设备共享、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的活动中来。本文从企业层面(核心企业)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EISN中核心企业对网络绩效的作用路径、影响关系,弥补了只从整体网络、集群视角研究EISN的不足,有利于从新的视角审视生态产业园的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2)EISN协调与EISN生态效率、关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EISN关系质量对EISN整体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在EISN中网络协调的重要性,一方面核心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充当EISN中的协调者和管理者,通过协调各个节点的矛盾和冲突提升网络中的关系质量,进而提升EISN整体绩效;另一方面,核心企业通过与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减少资源浪费、废物循环利用等活动,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产业共生,从而提高网络组织的生态效率。

(3)EISN协调与EISN整体绩效的直接作用路径没有得到证实,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由于本研究仅对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园和华苑科技园内企业进行调研,其中大部分是信息和科技产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EISN协调主要通过关系质量提高网络组织的整体绩效,EISN协调对整体绩效的直接效应不明显,由此可见关系质量在提升网络绩效方面的重要性,这也证实了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信任、关系等社会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R L Paquin, J Howard-Grenville. The Evolution of Facilitated Industrial Symbiosi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2, 16(1):83-93.

[2]杨丽花,佟连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生态工业园典型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2,2(13):4236-4245.

[3]秦颖,武春友,武春光.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柔性化研究[J].软科学,2004,18(2):38-41.

[4]李春发,李萌萌,王强等.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2,26(12):5-9.

[5]Clemson T, Evans T S. The Emergence of Leadership in Social Network[J]. Physica A, 2012, 391(4):1434-1444.

[6]汪秀婷,杜海波等.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对创新绩效影响:沟通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2):37-44.

[7]李金玉,阮平南. 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86-89.

[8]蒋军峰. 创新网络与核心企业共生演变研究进展[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5):1-13.

[9]Schilling M A. The Global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Network:Structure, Trends and Implications[D]. Dissertation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2008, 10.

[10]Newman M E J.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I:Shortest Paths, Weighted Networks and Centrality[J]. Physical Review E, 2001(64):1-7.

[11]李莉. 基于网络嵌入性的核心企业知识扩散方式对知识获取绩效的影响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08.

[12]David Gindis, Bernard Baudry. The V-Network Form: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Z]. University of Lyon, Working Paper,2005,10,10.

[13]Covey S R. The 8th Habit: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M]. NY:Free Press, 2004.

[14]郝斌,任浩. 企业间领导力:一种理解联盟企业行为与战略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09-118.

[15]孙国强,范建红. 网络组织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J]. 经济管理,2005(12):50-55.

[16]苏敬勤,刁晓纯. 产业生态网络研究[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7]岳媛媛. 生态效率: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4,22(2):170-173.

[18]D Sakr L Baas, S El-Haggar, D Huisingh. Critical Success and Limiting Factors for Eco-Industrial Parks:Global Trends and Egyptian Contex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 19(11):1158-1169.

[19]Zahra S A, Gavis, Dennis M.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Enterpre- neu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Host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5):46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