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专题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3 14:46:09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海量信息,分栏梳理,信息的数字化压缩和存储技术使得网络媒体具备了无限的容量,而且如今,分栏梳理已经咸了新闻信息处理的最基本方式。在这次“两会”报道的专题中,各大网站围绕会议、报告议题、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反映等方面,设置了常规栏目(相同或类似的)和自己的特色栏目(独特的、具有不替代性)。

即时刷新,全程跟踪,网络新闻的近乎零时差传递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人民网、新华网和南方网都在专题首页上采用了滚动条即时播报新闻的方式。网络新闻专题还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

文图声像,立体传播,网络新闻专题的“超文本结构”颠覆了传统报道中相对单调的新闻表现形式。“超文本结构”能使文字、声音。图片、表格、动画和影像等多种文本交错互连,并将这些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构成全新的信息网络形态。运用这种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专题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让新闻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在央视国际的专题里,仅“视听两会”这一个栏目就有50个视频文件,提供给受众在线观看。新华网开设了特色栏目――“互动FLASH闻”。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2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所依附的载体是互联网,因而网络新闻专题所表现的特征也有着与传统的新闻专题不同的特点,本文分述如下:

1,多媒体与超容量

与传统的媒体方式相比,网络新闻专题能够通过同步的现场信息,多元化的信息反馈等诸多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集成的对新闻专题进行深刻的追踪报道。多媒体所具有的综合、直观及形象的特点在网络新闻专题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新闻传播所具有的综合效果。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容量相比,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特点是其能通过主体网络所提供的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能够对题材进行深度的挖掘,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超容量的特性,能够在确保新闻专题内容丰富性的前提下进行全媒体性的传播,从而体会到一种类似于与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相似的传播环境。

2 即时远程化

网络新闻专题在时效上突破了传统媒体所具有的非同步进行的模式。实现了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媒体传播,网络新闻媒体通常是对最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同时还能够对与此相关的专题进行一系列的追踪报道。同时,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远程化特点,还能够实现在传统新闻专题中无法实现的远程化交流。缩短了人们与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差距。从根本上来说发挥了新闻专题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3 集成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载体所具有的容量小及即时远程性,因而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集成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可以通过其网络载体实现其对新闻专题的动态连载,同时还能够实现与该专题相关主体在空间及时间上的集成。形成了新闻专题所具有的集成特征,集中了新闻所具有的表达特性,突破了传统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受传媒技术及传媒容量等限制的诸多特点。

4 双向交互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载体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所具有的双向交互性。与传统的新闻专题相比有着在时间及空间上的优越性。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动态的交互传播模式。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双向交互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所具有的各类选择需求。在网络新闻专题的双向交互特点的作用下,网民实现了与新闻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作用

1 及时的反映社会热点

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即时远程化及双向交互的特点,使社会热点及时的在网络新闻中得到反映。

网络新闻专题所反映的社会热点,从不同的侧面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及经济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映,从而让人们能够及时地了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矛盾。以随时提醒相关政府部门或者行业进行有效的应对。

2 扩大了社会舆论空间

网络新闻专题所具有的特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舆论空间的发展。从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来看,都同时设置问卷调查和发表评论两种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的方式。网络新闻专题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集合意识及社会舆论空间的发展。

从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将自身的意识演变为社会意识并进行公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网络新闻专题的存在缩小了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新闻专题模式的出现促使把本来影响较小的局部意见演变为极大的社会反响,不断的促进社会舆论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趋势

1 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网络新闻专题的形成和发展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新技术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影响涉及到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网络新闻专题的出现,是网络新技术应用的结果。网络新技术所拥有的互动、声音、视频及模拟动画等多种技术的出现及发展,给网络新闻专题带来了与传统新闻相比之下极强的互动性及集成性等多种特点。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必然会是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趋势之一。新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不断应用必然会给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2 网络新闻品牌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伴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其竞争态势也越来越严峻。在竞争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网络媒体中。从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专题呈现的发展趋势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结合,同时网络新闻品牌在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促进下不断的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我国网站目前的经营来看。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获得直接的采访权,因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将呈加强的趋势。只有这样,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才能够通过联合的方式共同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新闻专题的发展上不断进行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不断的为开创网络新闻品牌铺路。

3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涉及到包括新闻专业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同时新闻专题自身所具有的特点都决定了网络新闻必然会呈现对专题策划的关注的不断提高。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作用决定了网络新闻专题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的。网络新闻专题如果想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对新闻信息的资源进行挖掘,加强对新闻专题策划的关注力度。只有良好的新闻策划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新技术发挥新闻专题报道的作用,从而不断地促进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四、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策略

1 选题的选择策略

网络新闻专题成功与否,与确定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专题联系密切。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鉴别力。简而言之。需要网络编辑在网络新闻专题选题的选择上不断地加深对网民所关注的重大事件及新闻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做到对网民可能关注的重大事件及新闻具有敏感性,才能确定好网络新闻专题。

2 提高把握新闻事件的能力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3

一、网络热点专题及特色

1、网络热点及其特点

网络热点是因网络传播而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能吸引较多网民共同参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传播和评论,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形成报道热潮。由于网民的参与而使网络热点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甚至能影响事态的发展。

09年上半年,网民评出的网络热点事件,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躲猫猫”、“跨省追捕”、“罗彩霞”、“70码”、“邓玉娇案”、“成都公交自燃”、“绿坝软件”、“逯军最牛语录”、“全国最年轻市长”和“上海在建大楼倒塌”事件。①总结以上事件,不难发现网络热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络热点有较高的网络转载率,能形成网络专题和规模报道。二是网络热点多与传统媒体联动传播,具有广泛的媒体关注度。三是网络热点能在国内外形成强烈的舆论关注,得到行政部门的重视,从而使事件的发展、解决更加透明化。四是网民对热点的参与度高,有些网民直接介入事件的调查,甚至采取行动影响事态发展。

2、网络热点专题

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②网络专题把新闻事件进行整合,采用这种方式能提升新闻价值,强化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

网络专题在热点事件报道上强化了网络热点。如“躲猫猫”事件中,央视网制作专题《今天,你躲猫猫了吗?》、新浪网新闻中心开设专题《云南官方邀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云南网与腾讯网联合推出《官方邀网友调查“躲猫猫”事件》,搜狐、21CN新闻、TOM新闻等网站也开设了相关专题。

二、网络热点专题的作用

随着网络热点的不断出现和网民对热点信息的需求,网络热点专题成为各网站的特色版块。常规网络新闻仅仅依靠即时新闻已经不能满足网民的需要,动态新闻正向专栏化方向发展。③

1、推送新闻吸引网民关注并参与互动

网络热点专题将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集纳,整合成一个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站将新闻事件作为一种产品向网民推送,引起网民关注和参与互动并与传统媒体联动从而扩大传播。在“罗彩霞”事件中,人民网社会频道开设社会专题《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搜狐新闻也开设相关专题,这些专题紧跟事态发展,不断向网民推送相关新闻。

人民网在该事件的专题中开设了新闻动态和分析评论两个专栏,把事态和评论有机结合。中国青年网教育频道加入“网友调查”和“我要评论”栏,调动网民参与。新浪网的专题设置了“博友关注”与“分析评论”栏目呼应,充分反映各方观点,调动网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2、实时更新动态报道组织深度评论

网络专题对热点事件的实时动态更新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事件发生后,网媒可以随时最新消息,在报道的时效上抢了先机。在凤凰网资讯频道开设的《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专题中,“最新报道”栏目组织了相关报道34篇,在搜狐网新闻频道开设的专题《富家子弟飙车撞死路人》的“富家子弟飙车撞死路人最新消息”链接中,有最新事件报道146篇。这些最新报道弥补了传统媒体对热点事态报道更新不足的缺憾。网络热点专题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转载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评论。

3、多媒体多形式报道强化热点

在传播样式上,专题不仅集纳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体裁,也包括了围绕专题所要表达主题的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留言板等多种传播样式。④以凤凰网资讯频道的专题《郑州官员逯军深陷替谁说话门》为例,该专题用了逯军的照片和头戴乌纱帽的官员接受采访“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的漫画作为专题头。专题头正下方以一则导语引出左侧“事件梗概”栏,页面左侧是“精彩视频”链接凤凰卫视对该事件的视频报道,导语正下方是两篇延伸报道,紧跟“分析评论”、“最新报道”栏目,链接相关新闻和评论。“逯局长事件警示:谁为谁说话?”栏下的每一观点下都配有漫画,并在专题页面下方设“网友评论”栏,在“凤凰调查”栏下帖出对该事件的问卷调查。专题形式的报道为网民提供了全面了解和认识事件的多媒体平台。

4、与传统媒体联动,激发网民参与形成持续舆论热点

网络热点专题可以与传统媒体联动,掀起公众关注高潮,在社会上形成舆论热点。以“邓玉娇”事件为例,央视新闻网曾开设专题《女服务员刺死官员》,其中的“视频精选”分别链接了四家电视台对该事件的报道,另有“24小时播不停”转载了多家平面媒体和新华网、楚荆网等网络媒体的50余篇报道。各媒体相互配合,形成了网上、网下的联动,一时间邓玉娇其人其事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虽然网络热点专题有以上特色和优势,但在报道实践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内容同质化,难以满足网民需求

对网络热点事件,各网站都争先恐后地开设相关专题,但各网站专题的内容却存在同质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网站本身没有采访权,只能转载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二是网络编辑缺乏对事件主题的提炼,不能组织记者采访有独特视角的新闻。

2、意见领袖引领庞杂观点,网民莫衷一是

网络热点专题除对热点事件本身的报道外还集合多方观点、安排对立讨论、罗列新闻背景和相关事件。在凤凰网资讯专题《29岁清华毕业生当选市长引热议》中链接了29岁市长周森锋的背景材料,转载了多篇正面报道,也选载了对其的负面评论。展现在网民面前的是大量的消息、评论和观点,内容堪称丰富、全面却也给网民带来困惑,网民的独立判断必然受到影响,难免莫衷一是。同时,新老媒体共同炒作可能会激化热点,易引发网民的非理性互动,影响事态发展。

3、一些网站内容简单、多媒体形式生硬,难显网媒特色

前文中所举的网络热点专题的例子多是大型官方和商业网站制作的,这些网站有着制作专题的一整套思路和模板,其专题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相对成熟、完善。但也有一些地方网站和小型商业网站制作的专题内容缺少原创不够充实,形式上也存在单一化、无特色的问题。简单的页面设置、寥寥几条相关消息和评论,生硬地添加几张事件新闻图片。

三、如何策划与组织网络热点专题

鉴于网络热点专题以上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如何策划和组织网络热点专题,做到吸引网民关注就成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1、选择鲜明主题,设计独特页面

对热点事件主题的把握是做好网络热点专题的前提。围绕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思考,提炼出鲜明的报道主题考验着网络编辑的能力。在明确的主题下开设多样化的栏目就能架构起热点专题,而其他内容的充实也有赖于此。报道主题主要体现在专题头和导读上。以“70码”事件各网站的专题为例:腾讯新闻的标题为《杭州飙车案 生死时速!富家子撞死浙大学子》,其导读内容为:5月7日晚,年仅25岁的高校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时,不幸被一辆狂飙的三菱跑车撞飞,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车祸发生后,车主和朋友聚集在肇事现场谈笑风生引发网友对飙车族声讨,同时此案也引来了诸多争议,社会舆论反响强烈。⑤不难看出其专题的主题为对富家子的控诉和对死者的同情。该专题在栏目设置中贯穿了这一主题,特设了“遇害者谭卓 年仅25岁”、“肇事者胡某 20岁”、“千人挥泪悼念遇难者”三张新闻图片的链接。

视觉效果对网民的吸引力往往大于专题内容本身,所以热点专题的页面设计应该尽量新颖独特。腾讯《杭州飙车案 生死时速!富家子撞死浙大学子》专题的页面设计以灰黑色为主色,较为凝重。

如果说主题和栏目框架是专题的灵魂和骨骼,那么充实的内容就是专题的血肉。只有“血肉”丰沛,才能组织出好看的专题。这就要求有条件的网站根据专题部署组织记者深入采访,确保消息全面、深入、客观。避免同质化,发出网站自己的声音。另外还要组建网站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热点专题进行及时的多角度的评论。组织消息和评论也能体现出编辑思想和主题特色。

3、形式灵活多样,展现网媒特色

有了丰富充实的内容还要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色优势。互联网的多媒体和互动性应该在网络热点专题中得到充分体现。网络热点专题可以综合运用新闻照片、漫画、Flash在专题页面上形成视觉中心,吸引受众;音视频采访报道配合文本类消息、评论,形成立体化报道。网络热点专题应设置与网民的互动环节。其形式可以是设置评论留言板并对一些精彩评论加以推荐置顶,进行网络调查,总结各方意见并定期公布,就对立观点开设辩论讨论版块,在专题页面上推荐网友对相关事件的精彩博客内容,链接论坛、掘客相关热点贴文等。■

参考文献

①《网友评出上半年网络十大热点 躲猫猫等入选》,网易新闻,news.省略

②周进科,《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网络专题》,《新闻战线》,2006年6期

③田勇,《浅谈网络新闻专题的地域性》,《新闻战线》,2004年第2期

④沈,《论新闻网站重大事件专题报道的模式与特色》,《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年1月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4

(一)时效性性强,信息海量

网络新闻专题不但具备新闻的特点更兼有网络的特色。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通,并随时跟踪事件进展。迅速及时的对事件进行报导,因此。具有显著的实时性。

(二)广度与深度

在广度上网络新闻专题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主体思想完全展现在页面中。可以在一个空间内承载一个完整的报道过程。在深度上编辑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拓展新闻的深度,引导读者思考。纵向横向比较。同时通过页面丰富页面色彩,详细栏目划分等形式展现主题。这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专题,都不具备的直观特点。

(三)表现手法多样

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这不仅使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还可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参与感受。

(四)具有深度互动功能

网络新闻专题互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评论、调查、论坛等手段外,还可以增加其他互动方式。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第一,常规性专题。这个类型的专题主要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具备预见性的专题。例如:国内的节假,从春节到腊八都有节日,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站的性质有目的性的进行专题策划和制作。

第二,突发性类型专题。这类型往往集中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例如,2010年的一客机在伊春坠毁事件,这个专题要求编辑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宣传思想,及时将坠毁事件中人员伤亡情况,救援情等第一时间集纳成专题页面,方便网民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消息。

第三,热点事件专题。例如:哈尔滨房价专题。热点事件专题竞争的重点本身在于资讯的权威性、独家性、原创性。独家性里面又更多包含着及时性。热点事件专题。

第四,配合网站活动的专题。在这一类专题方面更多是依靠网站方面自身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进行专题制作。例如:五大连池汽车拉力赛。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

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因此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专题的制作对象。网络新闻专题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者重大的新闻话题。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和报道侧重点。同时专题的策划根据网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站的资源,使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贴近性,本地化,时效性的特点。

(一)可预知重大事件

可预知的重大事件指的是已经有明确的发生时间或者时间段,整个事件的大体安排和走向都已基本明确的或预知的新闻事件。可预知性事件的策划重点不是报道的事件和对象,而是报道的时机、规模和角度、手段等等。如时政类专题2010年黑龙江省两会的策划报道共分十二个栏目展现,在栏目设置时体现大而全的特点。

(二)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对于媒体品牌的塑造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重大突发事件也带给新闻网站更多的压力,因为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快的反应。做专题还是一般新闻、专题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与众不同?这些问题需要策划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应当首先强调时效性,其次是突出后续报道的跟进。事件突发时。受众最想获知的是事件必要的5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在获知这些信息之后,受众更为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诱因及事件的发展态势。

新闻专题人员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加以充分整合并及时传播出去。在追踪事件发生态势的同时,应当着手事件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突发重大事件的前期策划重点在于内容的跟进而不是版面、声像、包装的雕琢。专题策划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策划人员需要做到编辑的有序性,遇事不乱、突出主次轻重。在与同类型的专题网站竞争时,最快、最全的网站势必会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三)社会热点话题

不同于事件性报道,重要话题的专题策划更侧重于社会生活中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期发生的与百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新政策措施的出台等。

对于重要社会话题类的隐性话题的挖掘需要从编辑方针、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出发,整合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再加工”。因此,策划人员的解读观点、解读思路对于网站专题的特色化极为重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策划是网站专题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非事件性的专题策划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报道倾向于“程式化”,重点在于对新点、热点、冰点的推陈出新,策划上趋于主动(可预知重大事件和突发重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趋于被动),其报道重点更为明确,报道效果也更为明显。

(四)网站的宣传活动

借助商业活动是网站扩大品牌知名度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此类活动网站也会推出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这种专题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宣传而不是报道,其宣传性和针对性极为突出。此时的网站拥有双重身份――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媒体的报道者。

宣传专题重点在于突显网站的特色。扩大品牌效益,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与受众的互动也是保证专题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四、一个好的网络新闻专题具有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5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8-02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作为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九吻天宫”自然成为各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在网络新闻的场域中,门户网站纷纷采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在操作上,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主要题材有以下几种:重大突发事件、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媒体策划的重要活动[1]。由于网络媒体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获取信源机会的相对均等,及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容易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在可预知的重大事件领域:一方面,网络媒体在新闻专题制作上通常有过去的报道经验作为铺垫,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模式;另一方面,编辑在专题制作之前,均经过充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因此,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较一般专题报道都更易趋向同质化。

本文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事件为内容,选取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四大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及口碑新闻网站凤凰网的新闻专题作为样本,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三网站在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专题报道中的特点和创新之处。选取“天宫神九对接”专题作为研究内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往往是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天宫神九对接”作为当时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在选题角度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在“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内,“天宫神九对接”作为我国的重大航天项目,自被官方提及就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其发生的可预知性使网络媒体拥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及准备。同时,各媒体亦有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相关新闻的报道经验;第三,“天宫神九对接”属于重大科技新闻,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等类型相比,会运用到更多的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对包括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在内的八个网站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网站均综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内容,运用了3D模拟、动画模型等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技术手段带来的竞争优势在网络新闻专题当中已不明显。

通过比较研究可知,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来避免同质化.

一、信源:力求独家,重视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于2005年9月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并且应当转载、发送中央和省级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2]。

在网站采访权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使新闻信息的转载和十分迅速,因此网络新闻专题要在新闻信息上彰显优势,必须具有一定量的独家新闻信源。信源的差异性是提升网站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天宫神九对接”专题报道中,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第一时间权威报道及评论。同时派出四个记者团,分赴北指演播室、酒泉发射场、北京航天城、内蒙着陆场进行连线报道。除此之外,人民网还与总装备部政治部等12个院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等10家媒体合作,举办嘉宾访谈,丰富新闻信息。信源的权威、独家、多样使人民网在新闻内容上更具竞争力。

新浪网虽然没有派出庞大的记者团,在信源的权威性上也稍逊于人民网,但与全国26家媒体的合作使其新闻信息始终保持着新鲜性与广泛性。参与此次联合报道的媒体包括中国之声、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他们整合各自记者、编辑之力,利用微博平台,从独特视角出发,快捷、及时地新闻信息。

与人民网、新浪网相比,凤凰网在信源方面显然有所欠缺,其新闻内容均转载自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站,未能有效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竞争力较弱。

二、内容:创意策划,辐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兰指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信息构成包括三个层次,即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

核心信息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或主题的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实现报道的主要目标;周边信息是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相关知识等,它们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当前对象的认识;辐射信息是从当前新闻事件或主题中引申出来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上认识当前对象[1]。“天宫神九对接”这样的科技类新闻专题,光有核心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合理策划和呈现周边信息及辐射信息,能为受众补充有助于理解新闻的科技知识及“神舟”系列飞船的背景信息,帮助受众克服身处海量信息中的时空迷失感,使专题报道更加全面立体富有特色,避免同质化,增加竞争力。

新浪网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推出“大漠中的航天城”“探访女航天员家乡”“生活中的航天科技”“影视中的神九秘密”四个独家策划,而凤凰网则将重点放在“中国航天员选拔流程、标准”“揭秘宇航员太空生活”“盘点世界女宇航员之最”三个方面。

不论是新浪网的独家策划还是凤凰网的重点呈现,都是对网络新闻专题核心信息之外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发掘。这样的编辑方式构建起完整易懂的知识体系,使非专业受众能够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同时,贴近生活的策划和挖掘也为整个专题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相比之下,人民网全面依托核心信息构建的专题,在权威、专业方面虽然更胜一筹,但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却太过“阳春白雪”,可读性不强,这可能会影响到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鼓励参与,交互沟通

交互性是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突出特性,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参与感可增加受众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关注程度,使网络媒体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天宫神九对接”专题报道中,新浪网依托旗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浪微博,推出了“给太空中的刘洋捎句话”“寄向太空的微祝福”等独家交互板块,一方面进行议程设置,将已有微博用户的视线集中到这一新闻事件上,增加了专题的访问量,一方面又向新闻专题的关注者推送微博产品,吸收了微博的潜在用户。这样的营销方式实现了新闻专题与微博产品的相互宣传,是很成功的。

相比之下,人民网虽然也做了“微博互动”板块的尝试,但人民网微博的用户数量和影响力远不能与新浪微博相较,从有限的留言数量与转发、评论量即可看出其营销效果的有限。凤凰网旗下没有微博等相关互动产品,因此在专题中仅使用传统的留言板与受众进行互动,但因新闻信源与策划水平的局限,互动较人民网更有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已经完全走出了过去简单的“复制+粘贴”的编辑模式,网站与从业者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融入进编辑工作中。网站不再是重复呈现传统媒体新闻成果的平台,而借由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成为综合传统媒体新闻成果、网站自身新闻成果、新闻事件周边信息及受众反馈意见信息的综合性、立体化、交互式新闻平台,而网络新闻专题更是网络新闻领域的集大成者,是网络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重大事件性新闻发生时,各个网站都会对其作出反应,但由于获取信源机会的相对均等,各商业网站的报道同质化严重[3]。而商业网站对新闻网站信息的转载,也使新闻网站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当中。

网络新闻专题的同质化给网络新闻带来了看似海量的假象,形成了新闻媒体的内耗,削弱了媒体的竞争力[4]。因此避免网络新闻专题,特别是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同质化,对网络媒体的良性、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天宫神九对接”这一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当中,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的制作各有特点。人民网注重信源的丰富和权威,使其专题内容在深度、广度和权威性上更胜一筹;新浪网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依托微博平台形成独家策划,突出了专题的交互性,实现了专题与微博共赢的成功营销;凤凰网注重周边信息及辐射信息的呈现,使专题在严肃、宏大、权威的大氛围下不失趣味性与人情味,吸引受众点击,提升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在可预知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中,单纯的技术手段无法避免同质化,信源的权威、独家、丰富,内容的创意和吸引受众参与的互动性能够增强专题的差异化,提升网络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6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公共空间对专业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使得网民拥有了快捷、公开、平等和自由的新闻话语权,他们可以快速传播新闻、参与话题的讨论。在一个能够自由对话、公开交往和自由表达意见的“网络公共空间”[1],参与新闻传播与话题讨论的受众,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这些网络公共空间再进入公众和专业媒体的视野。尤其是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专业媒体或多或少受到网络舆论空间的影响。在新闻的发现、捕捉、跟踪报道等方面,专业媒体的新闻反映往往步网络媒体的后尘。面对网络公共空间对新闻传播权的抢夺,专业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新闻编辑该如何转变思维,把握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提高新闻传播的选题策划能力,提高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性,对提升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一、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引发热烈讨论后,形成社会热点与现象的事件,它具有极大的聚合能力和社会效果。一般媒介事件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媒体界。当时电影院纷纷开办,人们发现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闻电影等对同一新闻的报道有着很强的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效应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2]。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专业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强,网络媒介事件时有出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新闻披露、追踪报道,反映公众评论、媒体评说的媒体有天涯社区、凯迪论坛、强国论坛、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公共舆论的社区空间,也有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专业媒体的新闻频道,还有众多的广播、电视新闻频道以及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交融着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

笔者曾以“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为例,对几个典型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文本内容和议程变化进行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周期性和阶段性

网络媒介事件往往是爆发式的,聚集了网络媒体、新媒体、专业媒体的互动效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形成社会热点现象;但是往往来得快去得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网络媒介事件根据事件本身的客观特性、事件发生的密度和前后的间隔时间,其传播周期有数天、数周到数月不等。此外,事件传播还具有阶段性。在传播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初始爆发期、顶峰期和衰退延续期三个阶段。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关注文章发表数量激增。初始爆发期时间短,几小时、几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爆发期之后就进入顶峰期,顶峰期往往由专业媒体介入,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告、评论等,使得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顶峰期也很短,一般只有数天时间。顶峰期后,一般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网络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此阶段一般是一些事件回顾、综合评论等回溯综述和观点汇集类文章。例外的是,因为部分媒介事件的议题具有两可性,受众有支持和反对不同的态度,评价有正反两面的不同舆论;或者前面的事件又牵连附带出后面的事件,这样的媒介事件就会呈现出多个顶峰期。

2.钟型与S型两种基本周期模式

我们选择了2010-2011年度前20名的网络媒介事件[3],以博客和网站新闻频道为例进行统计,绘制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图,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见图1和图2)

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事件具有钟型和S型两种最基本的传播周期模式。正好符合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D.Dayan)和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E.Katz)提出的媒介事件的两大基本类型特点的理论[4]。这两位著名学者早在1992年就提出媒介事件可以分成两类:即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仪式事件,认为两者的区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重大仪式事件则崇尚秩序及其恢复”。当时丹尼尔等是基于电视媒介对媒介事件传播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介事件的类型与特点则更加丰富。不管是钟型传播模式还是S型传播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具有爆发性、短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以下差异:

(1)议题类型与价值取向的差别。钟型周期图的媒介事件往往在议题类型上具有社会公认性和一致性。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比较一致。例如“李刚校园撞人事件”、“郭美美门炫富事件”、“瘦肉精事件”、“乔布斯去世事件”等;或者是重大的社会活动和仪式,例如“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神舟八号发射升空”等,公众对此类事件的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S型周期的媒介事件,在议题类型上具有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有赞成也有反对,有同情也有谴责。例如“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自焚案事件”等。或者是因为前面的媒介事件而牵连出其他相关的事件,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故宫失窃+文物安全事件”等。

(2)议题出现时间与高峰数的差异。钟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大都出现在爆发期,一般只有一个高峰,议题比较集中。而S型周期媒介事件议题往往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而是前后或连续出现,会产生两个或者多个高峰,所以呈现S型的周期变化。

(3)民众等参与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钟形周期事件的民众参与议题设置的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产生聚合效应,如因某名人言论而引起的网络媒介事件,多表现出钟形传播模式。S型传播事件一般由专业编辑和媒体记者进行议题设置,发掘新闻线索,引起广泛关注吸引公众视线。如社会公共安全类的网络媒介事件,呈现S型传播较多。

3.互动互促效应

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新闻编辑主导的专业媒体和由网民自主管理的网络公共空间――自媒体(如博客等),两者对媒介事件传播具有大致相同的周期曲线。我们对新浪新闻频道和新浪博客的事件关注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皮尔森指数(反映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两者之间具有互动和互促效应。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

(1)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峰点,事件关注点基本相同。

(2)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自媒体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3)自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强度明显受专业媒体影响,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在唐骏学历门的6项主要议题中,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只有一个议题相关,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和对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提出异议。可见自媒体具有更多的话语自,如果不进行干预引导,将会产生另一个议题高峰和事件关注点。

(4)专业媒体在媒介事件传播的衰退延续期中关注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零”关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媒体的提出议题的人数有限(专业媒体编辑人数有限)和传播任务造成的(可能要传播其他新闻)。但在自媒体中的表现却具有“长尾效应”,这也是因为自媒体的人数造成的(博客自媒体人数众多)。

因此,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者多元并进,且民众参与程度高,不仅事件的源头多出自网络新媒体,而且事件的传播者也不再由专业新闻媒体独揽,传播多呈现“自下而上”的过程,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天涯论坛、腾讯微博等自媒体积极参与传播,它们的反应速度、传播强度甚至优于专业新闻媒体。而在态度形成方面,专业媒体的意见也不再绝对权威。例如7・23动车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在新闻传播中起到议题主导作用,专业媒体反而沦落为自媒体的解说工具了,为微博议题寻找理由、解释原因。虽然专业媒体在报道评论中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倾向,但在自媒体上,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学者、企业主管等社会精英积极阐述自家观点,并与普通民众循环互动,逐渐形成或赞同专业媒体或反对专业媒体的多种观点,有些观点的形成甚至动摇了专业媒体的先前态度。可以说,自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为媒体迎来了多元化的传媒时代,考量着传统媒体、专业媒体,也考量着新闻编辑的素质、能力。

二、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征对新闻编辑的启示

面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是积极争取主动,掌握新闻话语权,还是步自媒体的后尘,拾人牙慧,成为他人的随从?这是新传媒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挑战,考量着专业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因此,努力提高新闻编辑在网络时代的新闻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提升专业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笔者认为根据网络媒介事件的阶段性传播特征,专业媒体新闻编辑应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提高专业媒体的效能,增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

具体阐述如下:

1.事件初始爆发期,应以“快”、“广”为原则,做好“测”的工作。

初始爆发期时间短,专业媒体要关注议题,及时跟进。所谓“快”是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与潜在的热点度,跟进事件的报道。“广”是要考虑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者的多元性,追踪信源、查证事件真实性、把握新闻价值。做好预测工作,一般有主动查询、网络调研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等手段。主动查询指专业媒体的记者可以定期主动搜索网站、博客、微博等提供的热门话题排名,结合对话题中网民发文以及对与事件相关情况的核实,判断事件的报道价值。网络调研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问卷调查,定量了解网民对某一事件的了解情况和态度,从而为判断事件报道价值提供依据。而依据网络监测平台,一般指较大的专业媒体机构会建有自己的舆情监测平台,专业编辑只要对其词频等信息进行分析,就能初步了解当时什么。

2.事件高峰期,应以“融”、“诚”为原则,做好“听”和“评”的工作。

在事件的高峰期,事件议题呈现出多样性,在网络自媒体中会出现挖苦、讽刺、影射、泄愤、谩骂等行为,专业媒体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网民的观点,深入分析事件的社会原因,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加强舆论引导。所谓“融”既指兼容多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声音,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情绪发泄、网络谣言等杂音,客观把握民众观点;也指兼顾不同民众的声音,包括有专业背景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以及普通民众,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民众提出的各种观点。而“诚”是指放下专业媒体的架子,诚心营造多元意见的倾诉空间,谨慎评论,以倾听而非急于抢夺话语权的态度去全面掌握民众的观点。网络媒介事件的顶峰期是专业媒体与民众充分互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增强“首发力”,对事件新出现的关键节点进行及时报道;另一方面,专业媒体应加强互动机制,设立媒体官方博客、微博等,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媒体的亲和力,引导民众以理性的视角观察事件,减少负面情绪或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3.衰退延续期,应以“客观”为原则,做好“留”和“谏”的工作。

所谓“客观”主要针对网络媒介事件中常杂糅情绪性信息和不实传闻,这些信息或是真实中参合有主观臆想,或是纯粹的子虚乌有,若不加以过滤,将会被其引入歧途。在高峰期,由于事件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明朗,因此那时的评论只能针对某一节点进行,专业媒体重点应更多集中在与民众交流,全面把握民众观点态度上。而在事件进入衰退延续期时专业媒体不要迅速转移注意力,甚至整周“零关注”。“留”就是要“留意”,要继续关注事件,甚至要拓展议题,进行“谏”。要强化专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向社会或相关管理部门谏言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把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和变化的特点,针对媒介事件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积极应对,牢牢掌握主流媒体在事件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专业媒体的权威,不仅不辱专业媒体的社会使命,而且在媒介激烈竞争中能处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宁晓晓.从哈氏“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空间.法制与社会,2009(2下).

[2]祝华,新单学,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2011-12-23). .

[3]师曾志.网络媒介事件及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国际新闻界,2010(6).

[4][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邱林川. 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 传媒透视,2009,12(2).

[2]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 (5) .

[3]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 .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8

寻找网络新闻专题传播的最佳合力点关键在于多媒体传播策略的研究。这其中既包括网络技术的恰当选择,也包括媒介组合的运用,还包括网络传播效果的测定,等等。网络技术之于网络新闻专题更多体现在编程方面,在传播过程中起载体作用。优化的代码结构,较高的技术含量,良好的用户体验,无疑都会直接增强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而媒介组合的运用则突破了单一媒介载体的束缚,将扩大传播面。再者,媒介组合本身就是寻求一种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传播效果的测定是多媒体传播策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它对应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定义与特征

在网络传播中,某类新闻事件获取的公众关注度高,具有延续性报道的特征,并可进行深度挖掘,这时候编辑人员常常会集纳相关新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策划制作相应的网络新闻专题。对于网络新闻专题,我们通常认为它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综合多媒体表现方式,对某个高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性报道的一种传播形式。[1]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网络新闻专题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1)集纳性。它在策划初期就确立了新闻主题。围绕特定主题,编辑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整理、分类后按照预先策划将其以网页形式展示在网友面前。(2)深度性。一个网络新闻专题通常较为全面地反映该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及时跟进最新报道,而且经过横向或纵向比较,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特定联系和提供丰富的新闻参考资料。(3)互动性。在新闻报道中,网友更希望参与其中,或留言或分享,甚至自我创造内容(如针对主题新闻事件发表正式评论)。缺乏互动性就意味着单向传播,此时网络新闻专题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气。(4)技术性。设计、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技术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否则只能纸上谈兵。制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越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就越丰富,也才真正谈得上有能力提高用户体验。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环境分析

媒介环境是一个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如今,我们已经进入web3.0时代,它是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所有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网上数据库,并可在各种客户端同步更新。[2]2010年 HTML5标准正式推出,它将Web应用带入一个成熟的平台。在HTML5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都将被标准化。所有的技术语言都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呈现,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更为简单、丰富,flash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移动客户端的突飞猛进发展更是颠覆了媒介环境的影响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玩手机,玩平板电脑,早已是公共场合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互联网报告)

此外,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媒介载体同样属于媒介环境的研究范畴。简而言之,网络新闻专题并不是隔绝在互联网这一“孤岛”上,相反,它置身于庞大的媒介环境中,与众多媒介载体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可将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成二维码标识,刊登在报纸相关新闻报道区域,用户根据需要使用移动客户端扫描链接到该网络新闻专题页面。

由此可见,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学研究应置身于媒介融合语境中,通过探讨多媒体传播策略,选择最佳传播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二、多媒体传播策略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多媒体传播策略

多媒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色。它综合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和技术模块等一系列媒介表现形式,将信息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在用户面前。在笔者看来,网络的多媒体传播更倾向于归属网络技术范畴。若讨论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还应考虑PC客户端和其他媒介的组合,以及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据此,笔者认为,多媒体传播策略是指基于媒介技术,合理配置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富媒体等多种媒介形式,运用媒介组合策略,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传播方案。[4]

(二)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传播策略

1.灵活运用网络技术

编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是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前提。目前HTML5标准尚未普及开来,大多数网页语言规范遵循XHTML1.0或者HTML4.0。而制作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有三种代码编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Table,另一种是Div+Css,还有一种就是两者混搭。在此基础上,为了再现新闻事实,使得新闻事件报道更具现场感,更有深度,一个网络新闻专题还需js、falsh等动态编程语言的配合,同时要注重UI(User Interface)设计,即通常所说的用户界面设计,这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所必需的技术手段运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站新闻专题注重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其中不乏堪称优秀的典范。例如,人民网“十多版本、全媒体报道专题”、胶东在线“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荆楚网“沌阳高架桥爆破”,等等。

从技术层面分析,人民网十专题(图1)亮点在于导航栏的设计。它采用js技术,当用户点击导航栏目条时,页面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版块,并产生过渡性的滑动效果。而每一版块又正好是电脑一屏的高度,使得网友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

此专题(图2)的技术亮点在于使用Flas形式还原了新闻事件现场,并且增强了互动性。网友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件结果。这种参与式的动画演示无疑给人带来震撼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荆楚网在报道“沌阳高架桥爆破”的新闻专题(图3)中应用了EG365用户提供的富媒体技术,通过明了的动画展示,让网友清晰地了解沌阳高架桥爆破的实际状况,增强了新闻事件报道的现场感。

新浪湖北则在“沌阳高架桥爆破”新闻报道(图4)后第一时间制作出反映爆破全程的Gif动画,赢得了好评。虽然仅是图片的拼合,却让静态的图片报道“动”了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充分体现出网络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在策划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敢于尝试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总之,灵活运用网络技术是网络新闻专题采取多媒体策略的基础。

2.优化媒介组合

网络新闻专题的媒介组合形态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移动终端互动;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二是线上线下互动。其中移动终端互动主要是指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开设“短信电话互动”版块或标示“二维码”;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组合更多体现在网络媒介和诸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组合传播;线上线下互动则以人的活动为媒介,实现社会化传播效果 。

荆楚网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在《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手机报》、《湖北惠农手机报》常规版均开通两会专栏(图5),开展互动报道。会前,还以“把湖北声音带到北京去”为主题,通过手机报、社区、微博消息,征集网民意见、建议,经过审核到专题中,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采写成新闻报道。此外,向到京参会的湖北代表委员赠送《湖北手机报》,真正实现移动终端互动,线上线下互动。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以“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为例(图6),研究了网络新闻事件的媒介组合策略。他得出结论:受众在两类媒体平台上跨越,获得信息后,又回到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民意表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时,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者可能达到等量级的传播效果。这对网络新闻专题同样有指导作用。

荆楚网“华农十年接力支教专题”(图7)不仅是报网互动的一个典范,也是线上线下互动的一个典范。《湖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荆楚网迅速把握新闻脉络,制作出网络新闻专题,与报纸遥相呼应,相互推荐。而且,荆楚网对从贵州深山支教归来的学子和记者进行了访谈,同时派出记者到华中农业大学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引导舆论发展,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综上所述,优化媒介组合,对于传播效果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既要优化配置内部各个要素,实现整体功能之和大于各要素之和,也要与系统外媒介组合运用,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新闻专题多媒体传播策略的效果测定

传播效果的测定可从三个层面入手:认知、态度和行为。而对于网络传播而言,点击率和浏览量也是测定传播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PV值(页面浏览量)的多少,直接表现出人们对于某个新闻事件关注度的高低。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测定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 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

由于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是量化数据,因此可以使用流量监测软件获取传播效果的直接证据。若要针对网络新闻专题中的特定区块进行流量统计,则需要在指定位置设置代码控制,以取得特殊数据。例如,要测定网络新闻专题中滚动大图的传播效果,则需在相应源代码中加特定代码进行监测。在不考虑作弊的情况下,点击率和页面浏览量越高,表明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越好。

第二, 访问者的互动反馈

监测网友的互动反馈,需要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加入“互动版块”(如微博互动、评论跟帖、投票等)。访问者的互动反馈是其对于特定网络新闻事件态度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传播效果好坏非常关键的主观性评价。

第三, 媒介组合效果

媒介组合效果的测定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横向比较不同媒介的传播态度,纵向比较同一媒介新闻报道的持续性。需要指出的是,在比较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相互抵消或相互增强,从而测定出媒介组合效果。

黄政在《热点事件传播的媒介组合》一文中将热点事件看做一个“舞台剧”,各个媒介则看做是剧情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持续观察不同媒介对“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的新闻报道,黄政详细表述了此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指出:新旧媒体之间存在互动,新媒体上人人都是记者,消息的来源更广泛;传统媒体捕捉到消息来源后,利用自身优势将信息内容丰富化、深入化;利用媒介传播特点,做大规模的非定向传播,起到“放大器”的作用。[5]

第四, 舆论反响

抢抓热点新闻,并制作成专题,有时会引发强烈的舆论反响。如荆楚网专题“武汉富婆甘当环卫工为儿女树榜样”和“襄阳90后大学生休学侍母”,这两个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人们开始关注道德领域的种种问题,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报道(图8)(图9)。

舆论的反响是衡量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影响范围更广,甚至可上升到全社会讨论的高度。在强烈的舆论场中,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效果显而易见。

经过网络新闻专题传播效果的测定,应制作出传播效果测定表,综合量化数据、互动反馈信息和舆情监测,撰写测评报告。必要时还需要修正传播方案,寻求更佳的传播效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注释:

[1]田正铁:《论现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国报业》2012年第6期

[2]陶春明、黄照翠:《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展望》,《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9

(一)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评选标准

了解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奖标准,可以更好地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初评评选办法》对新闻专题作品的评选标准做了如下规定:“主题得当,特色鲜明;容量大、采集广、更新迅即;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页面设计新颖美观,富有特色,达到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从评奖标准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新闻奖十分注重网络新闻专题的真正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二)研究对象:一等奖作品

从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设立网络新闻专题开始,至今共有七个专题荣获一等奖。除了2009年的第二十届有两个获奖作品外,其他每届都是一个一等奖。具体专题见下表:

总体分析

(一)专题单位来源

获得一等奖的新闻作品的来源多为中央级网站,七篇中人民网和中国军网就各占两个。只有《“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一个专题来自省级网站大江网,但同年度获得一等奖的还有来自中国军网的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

(二)专题名称

中国新闻奖并不特意强调以名称出彩。综观获奖专题,有的名称属于一目了然型,如《“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有的名称比较有文艺性,如《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

(三)专题类型

1.从页面结构看,获奖的多为立体混排式。除了第一个获奖的专题《网民感动总理 总理感动网民》的版面比较单一,从第十七届获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开始,专题的页面结构越来越复杂。

2.在手段运用上,获奖专题都是综合型专题。从一开始仅以文字、图片形式展示,到后来的音频、视频、flash多种手段并用,表现形式越发丰富多彩和立体化。

3.从新闻发生的时间来看,获奖作品多为新闻策划类。获奖作品的七个专题有六个为新闻策划类,只有记录汶川地震时军队开展救助工作的《中国军队大救援》专题为新闻突发类。

作品特色分析

(一)主题重大,影响力强

获奖网络新闻专题的主题均有新闻价值强、网民关注度高、新闻报道量大和社会效果强等特点。其中,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性和时效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渠道是网络,时效性无需多言,但主题重大的特点很值得关注。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还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获奖网络新闻专题的主题均是国内重大政治、军事及科技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反响。而唯一的省级获奖新闻专题《“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之所以能够夺魁,关键也在于紧扣了十七大报告中的“建设生态文明”主题。

(二)信息量超强,广度深度并存

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的整合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信息量大在获奖专题中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如《“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在标题导航栏就分6大板块24个部分,仅专题首页的链接就有近400个。如此大的信息量,让整个网络新闻专题堪比专业科技书籍。

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专题还通过信息的系统介绍,专题内容全景式展现,使受众不仅知道大量新闻,还知晓新闻的背景、发展趋势等深度信息。如《“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专题就从生态文明的“新规划”、“新战略”、“新进展”、“新理念”等11项新事物入手,层层深入。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并且引发人们的积极思考。

(三)页面表现形式新而不“怪”

网络专题的页面表现形式,一方面体现在整体版式设计、颜色搭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图文、音频等其他表现手段的运用上,获奖专题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十分到位。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获奖专题很好地根据栏目的重要程度,巧妙地处理版面的强势视觉中心,并利用模拟动画手段等形式来充分调动网民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网络新闻专题为例,该专题在首屏就形成了焦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两行大标题颇具冲击力。而该专题更是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段,比如音视频、电子杂志“人民特刊”等。尽管获奖专题的页面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但始终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而不是形式大于内容。

(四)互动手段丰富有趣

由于网络本身的交互性特点,网民比其他媒体的受众更乐于交流,也更易于互动,所以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计中,互动元素必不可少。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网络新闻专题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长处,运用技术融合手段带给用户更多的体验。以最近一届获奖的人民网的《“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为例,其设置了“从地球出发,筑史上最远留言墙”,并用获得火箭模型的中奖方式鼓励更多的网友参与互动。除此之外,专题还设有“嫦娥姐妹找不同”游戏等互动板块,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专题的趣味性和网民的参与热情。

启示与建议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的特点和制作规律,值得学习与借鉴。在专题制作中如何更好地操作,以在众多的新闻专题中更胜一筹呢?

(一)策划:特色为王

只有在新闻专题的策划中彰显个性、富有特色,才能脱颖而出。首先,在主题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对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新闻事件。当然,与其说是特意选择意义深刻的主题作为专题的选题,不如说是当遇到重大事件时,编辑积极把握机会,努力做出最有特色的新闻专题。

在专题的立足点和表现形式上,网站也可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军网充分发挥自己是报社所办网站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中选择了阅兵记忆的视角,用历史脉络集中体现了中国军队和军人的风采。而网站若是有自己采编的独家新闻,效果就更好。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网站只要打造出了自己新闻专题的特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视角:以小见大

越是大选题,专题制作就越要从受众出发,即用平民化视角透视大主题,对百姓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专题要站在网民角度来设置栏目和选择新闻稿件,凸显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和“人情味”。如关于《中国军队大救援》的栏目策划有网友献诗《我们在一起》。另一方面,注重网民反馈,充分发挥专题的互动性、参与性、服务性、体验性。如《“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有“和谐大家谈”等,将宣传报道做得有声有色。以小见大的视角,让每个栏目和文章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新闻专题的精神。重大主题报道更具平民化色彩,坚持以人为本,才更能够吸引受众。权威性的新闻专题加上亲民、近民的呈现方式,是每个专题都要努力的方向。

(三)实践:合作共赢

合作,在网站新闻专题编辑中是个趋势,在合作中可以发挥优势。首先,网络媒体间应该相互合作。本地区各类网络媒体之间、跨地域的网站之间、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之间均可开展合作,因为彼此之间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其次,跨媒体合作在新闻专题中也是一个趋势。这样可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充分发挥,能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再次,网络媒体内部人员也需要多多沟通合作,便于充分发挥各自的知识或技术特长,制作出优秀专题。最后,网站还可与和新闻专题主题有关的单位开展合作。以人民网《“嫦娥二号”探月全景报道》为例,它的“从地球出发,筑史上最远留言墙”板块的支持媒体就是新浪网,而合作媒体有《中国航天报》,合作单位有国防科工委等,而这个专题的作者则是合作集体。强强联合有助于专题采集的新闻更专业,技术得以集成化,有利于信息全景式展现,从而能够产生出更强大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詹新惠:《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②邓晓璇:《媒介融合中网络新闻专题的突破与创新――以新浪网2010与2011两会专题为例》[J],《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下

网络专题的特点例10

选题角度:具有新闻性和报道价值

对于非突发事件来说,选题角度最为关键,特别是面对主题类的重大宣传报道,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是对所掌握信息的别样梳理,能够有效避免报道的重复。新华社主任编辑朱继东表示,“在实践中,评价网络新闻专题好与不好,要看专题定位是否准确。专题定位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专题的灵魂,直接决定了专题的质量水平。”

中国广播网副总裁伍刚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应充分体现纵向时间历史维度和横向全球化空间视角,实现传播者与阅读者实时正馈、反馈交互,既基于全景式立体报道事实再现新闻事件,又方便网民个性化订制反馈参与互动,同时要适应微博、社交网络时代的跨屏移动传播规律。

把握精准与海量的度

如今,国内各家网站都有自己成熟的专题模板,遇到新闻事件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整合纳入模板中,模板的空间可以无限延伸,这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闻报道的优势,但如今发展到极致也变成了疾患,即海量信息与受众获取的矛盾。

网络新闻专题是围绕重大或热点事件,对新闻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综合性新闻报道形式。它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传播方式,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全面、详尽、深入的报道,是一种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传递海量信息是它区别于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的主要特点,而多种手段的运用,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网友对于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信息需求。红网董事长舒斌指出,这种海量信息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新闻报道的主要优势,但是同时也确实存在弊端:海量容易造成受众的迷失感,网友进入专题后,往往觉得信息太多太杂,短时间内找不到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专题时,既要尽可能满足网友对相关新闻、资讯的海量需求,又要尽可能让网友浏览专题时能把握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如何解决海量和精准的矛盾,必须掌握好度,这是网络专题制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把握海量与精准,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提出对于信息的理解应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信息数量,指的是信息的绝对数量;二是信息量,指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的含量,这是个相对概念,不同的人对信息的诉求不同,因而所需要的信息量也不相同。如何把握好信息数量和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一是在‘总量丰富’的基础上做到‘要点突出’。在信息总数量丰富的基础上,根据新闻采编的实际经验以及网民的关注要点,对需要关注的要点资讯放在突出位置,使有价值的资讯更多的成为注意力资源;二是‘重点常有’、‘新点及时’、‘热点关注’。即对重点的资讯长期关注,新生的新闻及时更新,对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保持关注;三是网站‘推荐’与网民‘自助’相结合。如栏目的设置上,将重要的资讯以‘推’的方式介绍给网民,同时在页面上做好自助索引功能,让网民能够方便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在保证精准的前提下体现出海量信息的优势,这是考量网络专题的一个角度,如朱继东所讲,“必须加强精品意识,仔细挑选好相关的稿件,将可信、精准、有效、海量的新闻信息奉献给网民,而不能为了追求海量信息而置精准这个前提于不顾。”

大江网采访部主任吴跃军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他认为,中国新闻奖评价网络专题的标准非常强调“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这已经很精准地概括了专题海量与精准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专题大不好,但肯定不是相似新闻的简单“聚合”,容量只是衡量专题优劣的标准之一。他讲到,“无论是新闻类专题、主题类专题,还是栏目类专题,其触发点定然是重大的、多层次的新闻事件。制作者必须加强挖掘,探求事件的各个方面,设置精炼的专题栏目。”

时效性:及时更新,有递进式报道

在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赛跑的时代,网络媒体的速度决定了受众访问量和关注度,也因此在一次次的事件报道中积聚影响力。从服务对象——受众的角度出发,第一时间的报道和解读极为重要。如7月21日北京暴雨事件后的第二日,这是媒体报道的黄金时间,如果能有及时的网络专题进行图文并茂和不断递进的追踪报道,一定优于此时碎片化的解读方式。传媒学者付玉辉认为,“及时性就是要快,这是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

显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网络媒体有本能的快速应对能力和机制,加之后续的追踪递进式报道,这是实现媒体价值和获得影响力的必然路径。

表现力:融合多种表现形式,有视觉冲击力

在表现力方面,从国内各网站陆续推出的2012伦敦奥运专题就可见一斑。专题元素越来越多元,而主线则愈加简洁明朗。导航设置是专题的精髓,近年来有了明显的进化,互联网上信息的归类和板块设置更为人性。朱继东认为,“由于其在形式上可以集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再加上近两年来的重大典型报道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网络专题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朱继东强调,随着时展和媒体竞争加剧,媒体正在进入一个“读图时代”。 而网络媒体由于技术优势,在报道容量、时效和体现手段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再加上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具有新闻采编权,在图片报道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专题报道最精彩的亮点之一。

“一个优秀的网络专题,必须具有全面、深刻、互动等属性。倚靠多样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新闻资源、出色的策划思维,达到形式、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统一”。吴跃军这样认为。

信息整合力:突出原创和深度报道

新闻网站具有采访资质,因此在网络专题中的原创内容是其亮点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口味的提升,简单的专题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了解更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这就需要对网络专题采取跟随式、深挖型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深入’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和背后故事,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朱继东如是说。

原创新闻和深度报道应该是新闻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属性特点,并且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制作原创内容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媒体的准确与深刻,“深刻性就是要能够通过专题的方式深刻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背后的方向、趋势和真相等实质。”付玉辉对于网络专题的深刻性这样认识。

交互性强:参与度高,受到网民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