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33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收费;垄断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自2002 年起, 中国银行业服务的收费项目开始不断增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业服务收费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借记卡年费、跨行取款费、密码重置费、零钞清点费等等不一而足,银行收取的服务费似乎无穷无尽,如中国工商银行,此次公布的收费项目已然高达409项。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抱怨并非无病,而是植根于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价格的不相称。社会各界关于银行收费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这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是否银行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商业风险与成本转嫁到广大普通消费者身上。中国银行业乱收费的现状应该归咎于对市场的垄断。

二、银行垄断效应分析

政府保护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不但会产生一般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 还会带来其他社会成本,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这些银行自身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垄断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运行。垄断是我国金融竞争不充分和竞争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增机构、拼数量、不计成本拉存款, 在服务的质量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业务领域的拓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却无大的作为。银行员工也缺少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内在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垄断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低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低与国外银行相差甚远; 成本率远远高于国外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人员众多, 致使在人均利润、人均资本与人均资产的衡量上无法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低效率可见一斑。

2.垄断造成信用体系的缺失及金融风险的积聚。在垄断状态下,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去建立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 其他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状况下, 欲建立成本相当高的信用评估和监督 体系, 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两难困境下, 信用服务网络无法建立, 信用体系的缺失在所难免。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 在居民高储蓄、国有商 业银行为国有企业高贷款及国有企业的低效益约束下,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行出现了高储蓄―高贷款―高 积压―高拖欠―高亏损―低效益的不良循环, 资产质量难以明显提高, 使国有商业银行陷于流动性风险、信用 风险、市场风险的包围之中。

3.垄断造成现金经济、非法金融的不断扩张。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造成的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及信用体系的 缺失, 导致了经济生活中现金的大量使用。我国国民经济活动中使用现金的比例即现金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6 年的127% 上升到 1999 年的16% , 远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4% 的水平。同时, 国家强力控制 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 使国有企业严重缺乏硬约束的贷款需求得到了国有商业银行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导 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 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经营 资金却借贷无门, 被迫纷纷转向民间金融,由此导致民间的高利率, 非法集资盛行。

4.垄断形成规模不经济。国家控制下的银行垄断, 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规模、人员及机构网点扩张的 同时, 缺乏成本及利益约束, 结果导致单位营运成本上升、单位收益下降, 出现规模不经济。

5.垄断造成信贷配给的歧视。在现实生活中,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 商业银行缺少 价格调整的主动权, 影响商业银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必须履行“隐含的契约”将资金贷放给国有企业之外, 充满活力的非国有企业所获得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

三、银行业垄断改革――效率与对策

伴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任何“垄断有理”的解释都显得非常乏力, 垄断已带来了许多非效率因素。银行业效率能否提高事关我国银行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融入国际金融领域 以参与国际竞争。实行银行业垄断改革, 提高银行业效率, 已刻不容缓。

1.开放市场, 营造多元竞争主体。尽管我国已有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成立及外资银行分支 机构设立, 但在设立分支机构和业务开展方面受到严格限制,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则受控更严。因此, 对内、对外开放银行业, 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 进一步充实现有银行体系是克服现有银行业垄断不利 影响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 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 必须排除对民营银行的歧视性限制, 因为在允许外资银行 它们显然都是非国有的 进入的同时却对本国的非国有银行进行限制是不公平的。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需 要民营银行的建立。

2.放松价格管制, 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是银行业开展竞争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 放开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 是打破国家商业银行垄断地位, 实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 避免价格管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银行经营行为扭曲的有效手段。

3.放松分业经营管制, 提高行业绩效。按照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现状, 采取分业经营无疑是正确的, 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 金融业的日渐融合已成主流发展趋势, 全能模式 将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为此, 我们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宏观监管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 从而弱化垄断, 提高市场竞争效率。

4.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长期的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益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化进程缓慢, 效率低下。因此, 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进行产权改革, 理清产权关系, 建立起既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约束, 又受利益机制调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 进行机构调整、人员裁减, 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以提高经 营效率。

5.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信用体系。毫无疑问, 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重要前提, 为此, 必须构筑完善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银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银行经营评价体系及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功能,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2

1.引言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目前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中小银行要达到10%;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中小银行要达8%。对此,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致力于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2010年,中行、建行、工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再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2011年伊始,多家银行抛出了再融资方案,如民生银行拟通过增发融资214.79亿元,农行、兴业银行准备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500亿和150亿元。银行业新一轮再融资大潮将再次涌起。

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与其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业务高速发展的状况呈现出背离,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资本金是为抵制金融风险而设置的,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却没有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与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和所承担的风险极不相称,与世界大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盈利水平低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极为单一,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其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占主导地位,附属资本比例很低,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总体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都不理想,资本的内源融资能力较差,使其资本充足率提高很难,当银行出现经营亏损时,银行资本相应减少,又没有补充渠道,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手段和杠杆非常有限。

(3)资产质量较差,对商业银行资本侵蚀程度严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大量的呆账核销更是侵蚀银行资本的基础,使提高资本充足率变得更加困难。

3.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金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的途径主要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1)内源资本策略

作为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提高资本金的根本途径应是内部挖潜、提高财务效益,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作资本金,积极培育商业银行自身的造血功能。造血功能增强了,商业银行就会有更多利润充实资本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提高资产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减少资产对资本的消耗。同时,努力提高资产利润率,增强资本、资产的获利能力,以使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资本。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源资本策略

1)股份制改造后上市

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最完善组织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国外银行的挑战、提高资本金的有效对策。股份制改造,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现代金融企业,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地充实资本金,建立起规范的资本金注入制度,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后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有效选择。

2)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市场情况分析,目前通过发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可行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促使其增强资本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指通过引进外资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特别是那些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较多地利用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形式来扩充资本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股份制改造中也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使这一形式在我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补充资本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

4)引进民间资本

目前,我国虽然允许并欢迎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我国金融业,但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在吸纳非国有股股东方面,不可能让外资在股份制改造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有过大的比重,这就为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商业银行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要单独设立民营银行还受到很多法律和政策的限制,但是,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是受到鼓励的,而且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热情还非常高。当前民间资本的规模巨大,如果能够积极引导,那么引入民间资本将成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4.小结

最低资本充足率是《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其他两大支柱分别是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中国银行以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以及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贷扩张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改善经营状况,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实现内源融资;同时,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利用外部渠道补充资本,如增资扩股,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债券等。最后,商业银行还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詹细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6).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3

银行业是一个严重依赖外部资金和公众信任,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都十分突出的高风险公共行业,而且其风险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银行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化金融改革明显提速,特别是现在银行业已经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不仅要求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也对监管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对有效商业银行监管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本文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为提升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并保持金融安全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一、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含义

商业银行监管的实现过程充满了政府当局、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冲突,监管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当局的监管约束、银行自我约束和来自社会公众的市场约束三大力量的共同作用,其中,银行自我约束和市场约束属于市场力量。所以,实现有效商业银行监管,可以归结为限定条件下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合理定位。如果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各自的发育状况存在缺陷,或者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搭配不协调,那必然会降低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由于政治或经济原因,许多国家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演化中经历过严格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所谓严格控制性监管是指实行分业限制、利率管制、市场准入严格限制等,包括德国、英国、美国,以及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业经营环境更为开放,跨国银行蓬勃发展,同时,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使得严格控制性的监管制度开始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其所扮演的角色从维护银行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转变为限制银行业发展的桎梏,甚至成为银行业竞争能力低下和银行危机的根源。于是从此以后,各国进逐步放松管制的以消除银行业发展的障碍,给予银行业更多地获利机会,释放受压制的市场竞争力量,增加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效率、促进其发展。

三、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现状

1.控制性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政府监管制度为了顺应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趋势,实行严格控制性监管制度的国家纷纷取消各种限制竞争的监管措施,逐步构建和完善审慎性的政府监管制度。我国银行业的政府监管也曾经实行过严格控制性监管制度,且目前仍在实施某些控制性的监管措施。所以,政府监管安排实现从控制性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过度,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程度的关键环节。

2.从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过度。1998年以后,政府监管进入从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向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过度阶段,它包括几乎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一个是控制性商业银行监管制度淡出与变革;另一个是审慎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强化。

3.培育和发展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各种约束力量。市场力量的培育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实现监管市场化成为我国有效商业银行监管供给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政府监管制度应从替代市场力量向互补和增强市场力量转变,但是,仅仅优化政府监管这种外部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力量,市场力量的发育状况良好是形成市场化监管体系的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存在缺陷,政府监管制度的转变也将难以实现。市场力量既包括银行的自我约束,也包括来自各种市场参与者的市场约束。

四、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监管制约机制。监管制约机制包括对监管人员的制度规定及责任划分。监管人员在对银行依法监管的过程中无人对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管,其是否秉公办事,廉洁公正;是否利用职务之便牟取不正利益;在审慎银行经营行为时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监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法律机制,同时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者的监管成效。

2.对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的法律不完善。我国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的缺乏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我国两大基本法律对监管方法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诸如以何种形式和程序来实现现场、非现场的监管或者通过利用外部审计师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制度的不规范使得监管的主观随意性很强,在监管程序上过分强调对银行新网点、新业务、增资扩股等方面的严格审批而在对投资人权益的保护方面则力度不够,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不能较好的分散风险。原来《商业银行法》对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一直无实质性的操作规范。

3.在商业银行监管内容上重合规性监管而轻风险性监管。我国外资银行金融监管在实践中长期贯彻的是“重引进、轻管理”的监管方略,监管主要集中于市场准人方面,对于其业务经营的监管还很不够,对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资本流动性状况、经营政策、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等都不太重视,忽视了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对外资银行的检查也只注重是否符合法规的事后检查。缺少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检查,致使外资银行的某些经营活动基本处于自由状况,埋下了一些风险隐患。

4.商业银行监管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面对是日益繁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现有的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监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监管当中,缺乏对风险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判断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监管人员除了精通银行操作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财务分析及风险分析能力。我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管者的监管成效,长期以来我国监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5.商业银行监管信息化发展较为落后。银监会成立后,央行作为货币发行的专门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市场信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监管信息提供的不完备性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监管机构掌握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的不完备性,同样制约了监管部门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在我国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共享还不完善,信息数据的不准确性,不及时性及不能利用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风险进行的预测都影响了监管实施。

6.没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技术指标。现有监管只是一种传统粗放的监管方式,对商业银行监管没有明确目标和理性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还处于一种稽核式和行政管理式的监管方式,监管人员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过程中,不能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风险的评价及建立在合规监控上,没有对银行信用风险评级开发实质性的工作,并对理性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披露,现行监管没有具体规定监管目标,由于目标不确定性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自觉地按照金融监管当局的要求去做,而是想方设法绕过监管,对银行风险没有起到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

五、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市场经济、市场金融为本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银行业应该采取如下的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国曾颁布《商业银行法》,《经常外汇业务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金融法规,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这些规章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扩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市场准入规则,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各国商业银行监管法的创新来看,其一般是强化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功能,而将金融监管权进行分离。新法律的出台应具有瞻前性,相关法律应大量吸取国际上监管法律的优点。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商业银行监管担任审慎银行经营风险,发现商业银行薄弱点,分析风险,查找问题,及时纠正的重要职责。因此监管主体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也应上升到制度层面上来,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人员对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业务知识资格考试和职业道德评价等制度。监管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商业银行金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在工作中依法办事,行得正,立得直,能及时纠正银行经营中的违规行为。因此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监管人员队伍。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还应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手段,定期从国外聘任监管专家到中国工作,努力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素质是必要的。

3.加强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是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资产增长很快,盈利空间有限,又缺乏有效的注资渠道,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直偏低,资本的补充远远没有跟上资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多渠道多途径的补充资本金,,迎接新巴塞尔协议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对此,可以采取增加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增加银行的附属资本和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权重等措施。

4.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新巴塞尔协议强调,随着金融向国际化、多元化的方面向发展,当今各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技术风险等都会对银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将银行面临的各种可能的风险归纳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在风险管理的理念上突破单一信用风险的局限,要充分重视对这些风险的管理,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5.加大商业银行监管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应该树立与国际银行业相接轨的监管理念,建立起以三大支柱为特点的资本监管框架,建立银行外部审核制度,提高监管水平,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灵活全面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6.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用评价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和沟通,以上市和拟上市银行为先导,逐步建立和健全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7.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互促互进。在构建市场化取向的监管体系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还是市场力量的培育,都存在大量的障碍和困难需要解决,都需要许多配套措施。审慎监管的构建和强化是市场力量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监管制度的变迁进程应与市场力量发育程度相协调,只有市场力量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审慎性监管对控制性监管的替代。所以,既要给市场力量发展适度的空间,又要避免对薄弱市场力量的过分依赖,两者之间应互促互进,以实现政府监管制度的优化和市场力量的强化,逐步形成市场力量为主导的监管格局,提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从自身国家利益的的角度出发,全面发展本国的经济,谋求经济利益,保护国家利益。银行业尤其是政府监管的重点,特别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国家命脉。本文的论述,深入分析了从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化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既而找出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长霞: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监管权力界定[J].科学与管理,2008,(01)

[2]黄世安: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金融纵横, 2008,(02)

[3]胡汝强高冬民: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成效和困难――一场监管价值观变革引领的全面变革[J].西部金融, 2008,(03)

[4]佘春宁: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对策[J].南方金融,2007,(01)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4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背景下,利率逐渐呈现出市场发展趋势,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利率变化识别难度,即呈现出无形的风险现象。为此,为了实现对利率浮动情况的识别、掌控,注重依靠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暴露利率市场风险,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应注重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就此打造良好的利率风险控制环境。

一、利率市场化分析

利率是对借贷资金价格的诠释,同时从利率作用角度来看,利率市场以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或资源配置手段而存在着,因而在资本市场运作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利率作用的发挥。而利率市场化,即表示,商业银行在对资金市场进行调控过程中以调节存货款利率水平的方法达到迎合供需状况的过程,且注重在利率调节过程中发挥央行利率导向作用,有效传导利率体系。但从市场角度来看,在利率趋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应对利率的直接管辖进行部分开放,同时注重将市场资金价格作为标准,对利率价格规律进行调整,由此来提升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而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同时金融交易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可针对交易数量、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进行协商,由此达成互利共赢状态,满足自身市场交易需求;第二,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利率数量、利率风险等均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利率结构、价格呈现出差异现象,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部门对利率结构等相关数据的预测;第三,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即有助于实现对利率市场化数据的披露,最终由此满足利率市场风险管控需求。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即其首先体现在,基于利率管理的导向下,商业银行由原有自净利息收入比例占据60%,逐渐摒弃了信贷高投放等带动经济发展的理念,且基于盈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呈现出被动发展的局面。其次,基于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致力于打破资金价格差异水平,同时将资金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由此来稳固自身市场运行状态。但自由化竞争模式的凸显,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商业银行竞争风险,同时扩大了竞争领域,增强了生存压力。再次,利率市场化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即由于市场化利率存在着结构、方式等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特点,因而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调整自身收益率曲线风险或选择权风险,由此来实现对存款利率流动性风险的应对。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观测利率风险控制状况,且为了增强自身利率风险控制水平,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由此来满足市场运作状态。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即我国政府对利率直接管制进行了完全或部分开放,从而便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可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价处理,同时结合银行自身实力、客户风险应对能力、业务规模等对存款利率进行调节,最终通过价格反映自身实际经营状态,且就此提升自身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即引导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完善自身产品,且致力于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另外,利率管制开放后,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利率市场化发展条件,致力于结合管理费、手续费、资金成本等对自身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进行调整,由此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提升自身整体发展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呈现出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高级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未针对其技术方法、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等进行考核,从而呈现出人才资源专业能力差异性现象,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的协调性管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支行仍未建立系统培训系统,即缺乏“岗前培训”意识,且未实现对管理人员风险预测、识别等能力的训练,最终影响到了风险控制效果。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此外,基于利率走势预测薄弱的基础上,银行业务部门逐渐呈现出缺乏指导工作的问题,继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控制效率较低的现象。即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高级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核心、关键,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人才资源的管理。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即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机制,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承担监管职责,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其首先体现在,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为致力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及信贷风险的应对,从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承担不足的问题,由此诱发了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同时,当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分行,仍未实现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配套机制,如,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健全,从而致使专业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利率风险识别、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最终影响到了整体利率风险管理效果。此外,在长期金融抑制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转型过程中受到了惯性等因素的制约,即促就商业银行无法快速弥补管理缺口,最终影响到了管理体制的实施。为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

(三)处在被动地位处在被动地位亦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现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存货款利率体制的制约下,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风险应对过程中仅具备浮动利率中长期贷款的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商业银行的被动地位,并由此制约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赋予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中长期负债能力,由此来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基于同业拆借市场化、贷款定价市场化的冲击下,我国银行行业仍然处在垄断地位,即自较为匮乏,无法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处理,由此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利用价格对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市场化利率风险进行调整;第三,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强亦是商业银行处在被动利率风险承担地位的表现,就此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削弱了商业银行整体利率风险承担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对策

(一)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冲击下,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利率风险承担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限制,推广投资、同业、贷款并存的盈利方法,且从负债角度出发,开发商业票据、存款等多种方式,由此来增强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能力,达到最佳的风险应对效果。此外,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要求商业银行亦应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例如,国外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即将中间业务收入控制在总体的50%。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仍占据80%左右,为此,应注重鼓励我国商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结合“多元化、集约化”理念,利用技术、业务、人才等资源开发中间业务,由此来降低对内部资金的应用,实现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在中间业务开发过程中,亦要求商业银行应注重对新型科技手段的引进,由此来创新金融产品,即将金融产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提升整体风险应对效果。

(二)加强道德风险防范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基于人民币货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下限为6.64%,上限42.69%,总计49.33%。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较大。因而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应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应注重健全自身业绩考核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由此来引导银行基层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对市场利率波动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真实传递,同时注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识别利率风险发生几率,继而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此外,基于风险承担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贷前、贷中、贷后角度出发,对贷款企业道德风险进行评估,并全方位掌控到企业盈利能力等信息,由此来达到风险识别能力,并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承担。

(三)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针对资产负债期限、数量不匹配现象,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并注重在分析报告完善过程中,明确特定时间内市场利率变动敏感程度,由此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防控。同时,由于利率敏感性有助于反映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化情况,因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利率敏感性相关数据的反馈,且结合自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债等配置数据,判定利率风险状况,并借助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工具,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应对状态。此外,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亦应注重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市场机制等,并注重引进新型金融工程管理技术,由此来挖掘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潜力,且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规避风险问题的凸显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推进当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强调对其的落实。

(四)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波动及幅值变动现象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难度。为此,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健全VAR,即风险价值管理机制,同时注重在VAR内容完善过程中结合95%-99%市场给定的置信水平,对投资组合进行预测,且注重深入分析VAR值损失概率,最终以资金投入货币市场的形式弥补资金缺口问题,并就此实现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亦要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收益、价值作为基础条件,对利率进行预测,且通过对预测信息的整合,获取正或负资金缺口信息,最终由此规避利率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息收入。另外,基于利率风险应对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增加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比重,由此来实现对市场利率风险的管控,并就此实现对金融资金结构的调整,降低利率风险发生几率。

(五)加强人员培训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对高级人才利率风险识别、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定期安排专业的利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项目,引导其在培训过程中锻炼自身利率风险识别意识,且实现对利率风险信息的有机整合,由此来全面掌控到利率波动范围及利率结构变化等相关数据,达到利率风险应对目的。同时,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发展需求,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以“员工竞技大赛”、“员工运动比赛”、“利率风险知识问答比赛”等形式,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即引导其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达到最佳的风险管控状态,并就此来推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环境下,承担着风险管控职责,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步伐,要求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应对意识,同时注重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调整盈利模式,且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并从加强人员培训、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等途径入手实现对风险的承担与管控,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管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彭星,李斌,黄治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动态GMM检验[J].财经科学,2014,21(12):1-10.

[2]彭星,李斌.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面板数据门限模型的经验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5(05):68-78+87.

[3]冯曦明,李渊.基于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21(10):71-75.

[4]李成,杨礼,高智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5):55-71.

[5]张宗益,吴恒宇,吴俊.商业银行价格竞争与风险行为关系——基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2,14(07):1-3+5-14.

[6]陈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28(12):1-16.

[7]吴诗伟,朱业,李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6):29-38.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5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国外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即表外业务,《巴塞尔协议》中是指虽不反应于资产负债表中,但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而并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需在表外对其进行记载,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和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将其分为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类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九大类。

二、国内外商行中间业务对比及对我国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纵观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80年代之前――起步时期:由于严格的分业经营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允许经营证券、保险的相关业务,致使中间业务发展缓慢。(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发展时期:分业经营与利率管制开始放松,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中间业务得以蓬勃发展。(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史转折点:以1999年美国克林顿政府通过并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为标志,美国分业经营制度成为历史。之后欧洲其他银行进一步加深了银行、保险、证券及基金业务的渗透融合,由此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

2.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1)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结算业务,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覆盖了信托、保险以及基金等等众多的领域,范围十分广泛。(2)业务总量巨大且增长迅速。以美国为例,据FDIC的统计,其所有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在1980年为143亿美元,到2011年已增长到了2129亿美元。(3)先进科技的广泛应用。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正经历着由实体经营向网络经营转变的发展模式变革,在扩展服务空间、延伸服务时间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

(二)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就此被大体分割为两个阶段:(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1985年之前的“大一统”与“专制”的银行制度,造成这一时期的中间业务主要以传统结算为主;1986年至90年代中期,经营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特别是1985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发行的第一张国内通用的“长城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用消费时代。(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后。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至2000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主要为存款业务服务,被称为存款导向阶段;2000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存款导向转为收入导向,逐渐被各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他们创新与竞争的重点。

2.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1)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且未受到足够重视,发展一直缓慢。2006年起国家对银行分业经营限制的逐渐放松,导致了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也应需推出了众多种类的中间业务产品,但却依旧技术含量较低,操作较为简单。(2)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体处于迅增阶段,但占营业收入比重依旧很低。

(三)国外商行中间业务对我国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启示

1.转变银行经营观念,混业经营更利于中间业务发展。

2.增强创新意识,注重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

3.应加大科技在中间业务中的应用。

4.要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除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进行的阐述中提到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观念陈旧,服务水平不高。二是人才短缺,技术支持乏力。三是缺乏创新,产品种类较少。四是管理落后,金融监管不利。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外部环境塑造主要包括:

(一)变革银行制度,转变经营观念

即要完善法律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力度,规范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在促进安全性、稳定性与流动性统一与协调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转变。

(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应该完善市场定价机制,使利率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内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

(一)树立商业银行内部文化,优化服务体系

积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第一位”和“诚信、高效、优质”的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切实做到“想客户之所想,应客户之所需”,完善自身服务体系,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二)完善内部管理与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将切实反映中间业务运作的指标直接纳入对员工的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评价与收入挂钩。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注重产品创新与领域拓展

提高电子技术在中间业务中的广泛应用,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技术的利用,推进中间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不断拓展新产品,努力使中间业务向更复杂、更高级、更多附加值的领域转变,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四)加强员工素质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必须重视员工的素质、技能培训,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培养骨干力量,同时建立专业人才备选系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准备好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现在的1000多家企业中70%为中小型企业,它为我国的总体生产总值做出了绝大部分的贡献,为我国的继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保持我国中小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该提供相应的便利服务以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筹资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从而增加了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不能为它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绿色环境。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其实,不管在政策上还是程序上,现在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不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的。其中,包括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不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政策的制约以及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

就目前我国银行贷款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总发放额不到15%。而且,从近几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额即使在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下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并未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总的说来,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不快,并且未得到普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第一,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重视不够。现在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对象时更倾向于大型企业或者好企业,这样可以降低银行承担不良资产的风险,为银行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一个保障。同时,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业务时需要深入了解该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资产情况,从而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而这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并且,中小型企业受自身发展的限制所需的资金数额不多,进而不能够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选择客户时很多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没有投以足够的关注力度。

第二,对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缺乏战略部署,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就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方式而言,他们更多地采用争抢大客户、个别营销等手段,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型企业的了解和合作中,从而对整个市场的环境以及结构缺乏了解。同时在银行营销内部,通过定指标、派任务等方式促进业绩,从而也使得营销人员对大型企业的追捧和对中小型企业的忽视。如此一来,依靠营销人员与终端客户的关系维持融资业务的营销模式使得营销人员不愿意花费时间争取不多的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真正深入的了解。

第三,基层客户经理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业务缺乏兴趣。在商业银行中,基层客户经理是压力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担着造成不良资产的风险、承担着融资失败的风险。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来看,它们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没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说,基层客户经理不愿意接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进而影响了营销人员客户目标的选择。

第四,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不足。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所以在金融产品方面没有很好的开发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进而对中小型企业在选择融资对象时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足包括新产品品种不够、推销力度不强、营销手段不丰富等等方面。

(二)外资银行的大肆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已经对中国这块肥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外资银行大肆入侵,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及压力。其中在中国设立分行的就有许多世界大银行,如花旗银行。

由于这些入驻我国的外资银行多为世界性的大银行,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实力。在对中国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以后,纷纷针对我国企业开设了不同的融资业务。并利用自身优势,以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中国企业的参与。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进而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的发展。

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国际银行也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本土银行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的名气以及自身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使得我国大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都纷纷向外资银行投出了橄榄枝。所以,在这种竞争面前我国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了现在的金融危机时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名声。虽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是并不能直接与外资银行进行抗衡。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积累,不可一触而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趋势分析

如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发展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应对世界其他银行的发展是现在我国银行解决自身问题、提高业务能力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外资银行不断渗透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现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简单分析。

第一,加强灵活性,培养优质中小型企业客户。现在的大型企业以及跨国企业更愿意选择条件优越的外资企业,从而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把重点逐渐转移到对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开发中,以争取更多的业务来源。从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是可行的。因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同时政府为了保证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惠利政策。但是,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在选择中小型企业客户时应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能对该企业形成正确的判断。通过对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挑选出优质的中小型企业客户以构建中小型企业客户群。

第二,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利用现在政府出台的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政策,结合银行自身发展特点,开发一些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业务以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客户流。这里的全方位融资服务不仅是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对中小型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流程的简便处理。只有通过这些惠利政策,才能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选择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

第三,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奖更受重视。在同外资银行以及国内各大银行竞争过程中,客户信息资料是十分关键的数据,对业务的开发十分重要,其中有些数据涉及到企业的机密信息。因而加强银行的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进行是举足轻重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未来更多的业务流程将直接在计算机客户端进行,这样既简便了业务办理流程,也减少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这些都依赖于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所以以后银行在这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还存在外忧内患的状况,所以及时调整自身战略方向、完善银行营销手段以及提高技术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关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还望后续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策。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公司银行部)

参考文献: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7

一、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其相应的内部审计体系也跟着逐步发展,但是其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当今社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当今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缺陷。然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应对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为银行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是一个专业词汇,它和外部审计对称,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系统并且规范地对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调整步骤进行评价和完善,最终帮助企业达到相应的目标。完善内部审计体系不仅可以规范企业业务操作,还可以起到改善企业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作用,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缺乏独立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问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缺乏独立性。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银行的内部审计活动不在其日常经营活动的范围之内,因此,内部审计可以保证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独立性特征之外,权威性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状况评价的公正与合理。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最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管辖制度上。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属于层级管理,所以内部审计部门是由总行和各级支行的行长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向银行董事会负责,部门的一切活动由行长决定,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遭到削弱,其独立性也体现不出来。层层管理的模式还会导致计部门得到的信息传送到董事会要经过多个管理层的过滤,董事会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能保障,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采用的审计方法较为落后,基本还处在针对原始的银行账目,采用详细审计或者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活动。相比国外一些先进的审计方法明显存在很大的差距。审计方法的落后导致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时间较长,审计成本也相应过高,审计效果也不够理想,缺乏审计的科学性,主观性过高。此外,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金融行业电子化,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也被极大地扩大,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审计手段依然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并没有很好地使用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为了做好审计工作,使审计结果更加及时科学,除了完善审计部门的管理系统之外,还需要改善审计部门的审计方法,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审计方法,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总体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导致商业银行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等知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大都来自基层,接受的专业训练也较少,在工作遇到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极大地影响到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解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要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改革审计部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面的管理职能,使审计部门真正的独立于银行的各项业务之外,减少审计部门上报信息的中间环节,使审计部门直接对高层领导负责,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以便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作出应对决策。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模式,真正使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结合起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我们在进行审计方法改进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当今的社会背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一切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因此,我们必须利用高科技开发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审计效率,还可以防止在审计过程中由于人员操作的失误或者主观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审计结果更加具有公正性以及科学性。

(三)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要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在选拔制度上要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致使的培训,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是工作人员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并对考核人员进行相应的奖惩,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工作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当前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审计部门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为高层的决策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8

(一)提升竞争能力

近年来,中国监管当局也在不断地放松外资投资内地商业银行的政策。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决定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的比例由原来规定的15%提高到20%;合计外资投资所占比例如低于25%,被入股机构的性质和业务范围不发生改变。对商业银行来说,引进海外投资者就意味着与国际金融接轨,更好地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一来,既能填补国内银行的资本金,又能带来更好的合作效益。 因此,转变商业银行股权单一结构最好的催化剂就是通过公平、公正地吸收海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在选择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经营状况。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对于结构本身比较完善的股份制银行的绩效提升作用影响有限,重要的绩效提升作用是在结构存在缺陷的国有银行中。因此,作为国内银行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决定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之前,必须明确引进外资的目的和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通过对银行精英状况的了解,如果确定需要通过引进外部利益实体来弥补管理上的缺陷,或者银行需要外部资金来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引入资产充足并在相关领域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海外投资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这也可以提高银行进入不熟悉业务领域的成功率。反之,银行自身经营状况良好、管理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就要避免出现“为引资而引资”的状况,以免造成自身利益的损失。

(三)吸收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实际上,潜藏在商业银行引入海外投资者最关键的动机是对海外投资者资金和管理技术的需求。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瓶颈,这是由其短暂的发展历史,诸多领域中相关经验和技术缺乏等因素造成的。商业银行通过吸引金融机构参股,使一些运营经验丰富、金融技术与管理理念先进的外资金融机构产生了技术转移的意愿和动机,从而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较为落后的管理技术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绩效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容易在复杂的形势和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和管理具有的行政色彩导致了国际化进程步伐缓慢,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不稳定性,以及国际化管理手段和国际化管理人才的落后与欠缺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界激烈的竞争中缺乏取胜的能力。而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可以把它们的业务及产品带进来,推动境内的银行推出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

(四)扩充资本金,改善资产质量

2004年银监会新的商业银行管理办法中规定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并且达标的最后期限2007年1月1日。但是至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距8% 的标准相去甚远的同时还面临不良资产增量的问题,并且尚未找到脱离这种窘境的完善解决方法。

为能够有效解决不良贷款增量对资本充足率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解决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难题,引进资本雄厚的海外战略投资者来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二、商业银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历史进程

1996年亚洲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加大参股商业商业银行的力度。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允许国外资本参股国内商业银行,自此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有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购买并持有3.29%的光大银行的股权,首创外资银行参股商业银行业的先河,为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方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2001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年12月,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三家外资银行和机构共同购买了上海银行13%的股份。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参股西安商业银行,分别持有西安商业银行12.5%和12.4%的股权;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权。

2003年12月随着银监会将单个外资机构入股商业银行的比例提高到20%,外资机构参股商业银行的热情进一步高涨。2003年底,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三家海外战略投资者与兴业银行签订协议,分别持有兴业银行15.98%、4%和5%的股权,投资总额为27亿元,成为当时国内商业银行外资入股比例最高的交易协议。

随着以海外战略投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启动,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和政策指引都体现出了为海外战略投资者提供各种支持的大趋势,并且不断创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成功战略引资的目的。

三、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绩效变化

由于国内银行大规模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时间较短,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绩效影响还没有充分显露,因此对其进行充分的定量分析还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商业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运作的事实表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等的董事会运作、风险管理、市场拓展、业务经营等方面已发生了积极变化。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改善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完善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促进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扩展了银行业务和提升了银行产品创新的能力。这些变化的取得是合作双方通过董事会及业务层词多次碰撞、沟通和磨合的结果。

自2006年底中国向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以来,中外银行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全面的竞争与合作。目前,随着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研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对国内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正确地看待外资银行的进入问题。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净资产回报率有降有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各银行拨备覆盖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后中资银行的资本风险比率有一定的提高,如深发展、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资本充足率并未大幅度提高,均达到8%的最低标准,该指标改善最为明显的是已上市的3家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中资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有明显的下降,几乎所有样本的该指标都有所改善。

此外,我们在研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对国内商业银行绩效变化的影响是需要注意一下两点:首先,海外战略投资者并没有取得商业银行第一控股股东的地位,在没有取得绝对控制权的情况下,其对上市银行的影响遭到削弱,其战略引资效率难以完全发挥;其次,上市银行的绩效存在多种影响因素,除去战略引资这一因素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因素对其发挥作用,比如不良资产的剥离、动用外储注资、发行特别国债、财务重组甚至引入境内战略投资者等。因此,战略引资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定量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目前主要的实践研究结论看,引进海外战略投资对于国内银行的绩效提升作用并不十分明确,可见,引进海外战略投资并不是确保银行业经营绩效得到提升的必要条件,而仅仅是加快银行自身改革发展的一个契机。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审慎地看待和选择外国战略投资者。

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时候,一方面要避免在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时候签订不平等条约,防止中方利益大量流失;另一方面要重视金融安全,避免在股权比例方面做过大让步,中方要严格控制控股权,防止被外资银行迂回地控股或者实际控制。另外在引进海外战略投资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考虑自身的经济基础、市场氛围、甚至社会目前的状况,借鉴和学习适合我国国情状况的模式与体制,逐步完善银行改革步骤。

对于银行来说,首先要评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如果决定引海外投资,则商业银行在引进海外投资者对象的选择上,应该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外投资者自身的资质和实力

海外投资者自身的实力,决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以及合作后的和谐性。一般而言,对方太“强”,双方合作的基础不牢靠,难以保障合作后的和谐性,往往会把自身置于整个合作过程的被动地位。对方太“弱”,银行则失去了引资的战略目的与意义。海外投资者自身的资质和实力,包括具有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输出能力。从合作方来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其与自身的匹配性、对等性。

(二)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策略

海外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方式往往取决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因此,充分了解海外投资者的战略意图,能够准确把握合作的机遇和主动性。

(三)海外投资者对银行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合资双方放在业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理念碰撞往往会对合作造成一定影响。以花旗和浦发信用卡为例,合作双方曾对信用卡的推广在大城市还是大众城市等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议,通过多次磨合才达成一致。这说明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认同度越高,合作成功的可能会越大。

(四)合作期望的强烈程度

合作的期望程度是合作谈判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直接决定了合作谈判的时间跨度。

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选择那些与自身实力相匹配、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相一致的海外投资者进行谈判与和合作的成功概率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M].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晓朴.如何应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7

[3]陈伟光,肖晶.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7;1

[4]贺力平.银行业开放趋势及对中国金融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7;3

[5]谈儒勇,丁桂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6]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2.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9

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发展壮大,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等。我国从2004年以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07年稍有反复,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近些年来呈比较好的状态。但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1.00%,比三季度末上浮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双升的情况。分机构类型看,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不良贷款率0.6%;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不良贷款率0.4%。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从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产生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也大量存在。银行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更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颇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金融法律制度还存在很大缺陷。金融法方面我国已陆续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较为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还不足以制约金融领域出现的法律纠纷。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追债要支付高额成本。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在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动,加之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坑蒙拐骗、欠债不还、言而无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企业信誉较差,通过伪造财务报表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但结果却是要么项目难以完成,还不起银行贷款,要么项目完成,拖欠贷款不还。这都使银行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

2.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不成熟,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而我国居民理财方式保守,投资门路有限,也主要采取在银行存款的方式。而银行,信用就是其生命,一方面拥有对借款人的软债权,一方面又有对存款人的硬债务,这使银行成为风险的聚集地。另外,利率自由化的趋势有可能导致逆选择效应,特别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一个政策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次政策的等于给了各家银行一定的自主定价空间。这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逆选择问题。各银行为提升竞争力提高存款利率,为获得利润必然会提高贷款利率,这会导致信用较高的企业转向私人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而选择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则大多数是信用不高的企业。这就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3.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操作不规范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贷款前不细致调查借款客户的资信情况,不认真评估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及风险状况,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贷款中执行不到位,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这更为贷款增加了风险;贷款后又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料,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不能追踪贷款的使用过程,使用明细,使得贷款风险加剧。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信贷操作不规范,致使银行信贷风险环环相扣又被环环扩大,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4.银行间恶性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批的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另外,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因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银行在压力之下,既要做好吸存量的工作,又要做好贷款量的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贷款的质,难免会把握不好度,出现纰漏,另外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搞储蓄大战,贷款大战,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放宽各种条件,也给了企业可乘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短贷长用现象屡禁不止,在我国信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风险状况,致使监管失控,金融秩序混乱。这种恶性竞争循环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大增。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1.树立正确经营管理观念

    要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要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观念。首先要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普遍更关注存贷款的总量,而往往忽视了贷款的质量,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的 信贷风险。总量关系到银行的规模,但是质量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效益,高质量的贷款不但会使银行避免损失还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使银行能够安全经营并发展壮大。因此,从长远考虑,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从观念上高度重视贷款的质量。其次,要树立正确竞争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为了开拓市场,吸引客户而无底线地发放贷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压力,银行更应该审慎,决不能以牺牲信贷管理规范,增大风险的代价来吸引客户,在信贷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体制,贷前贷中贷后应形成规范的流程,更注重贷款的安全性。对于提升竞争力可以从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做好广告宣传、打造品牌优势等多方面来进行,避免恶性竞争增大银行的风险。

2.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监督的严格的信贷管理程序,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分工,责任到人。其次,要建立严格的信贷逐级审批程序,审批要经过哪些人,哪些手续,每一个审批环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要严格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漏洞,审批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要建立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各部门除了互相独立,互相牵制之外,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以及第一责任人的权限职责。信贷过程中各个部门应独立自主地保证贷款质量并为自己的贷款行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最后,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明确规定责任标准,对于在信贷过程中不负责任的个人和部门应严格按照责任标准进行惩处。

3.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除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外,还可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品牌状况、管理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这需要商业银行综合各种情况设计出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客户企业风险的评价模型,还需要专人对客户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其改变管理方式、转变经营机制,使其最终扭亏为盈,实现盈利并偿还银行贷款。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清收转化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充分依靠政府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另一方面要积极表彰清收转化得力的员工,这样才能有效地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例1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传统信贷的增长速度在逐渐放慢,而银行同业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银行的同业业务都是为了更多地实现表外信贷,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调节银行的资金流动,过多的表外资产造成了同业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导致银行资金的流动危机存在。

一、银行同业业务状况

银行同业业务是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盈利和金融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最初银行的同业业务只是为了解决资金的短期流动性的问题,它只局限于银行间的同业拆借,但是从2010年起,银行同业业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银行不但存在同业拆借、存放、票据转贴现,而且还在同业业务下变换出了很多形式的其他同业业务,比如同业偿付、代付、买入返售等其他的同业业务,从而扩大了表外资产,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这是一种节约监管成本的手段。

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是我国最初开展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近几年也随着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出了很多同业业务,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资产占了整个银行资产的三分之一,另外由同业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占银行总利润的二分之一,直观的数据表明兴业银行依靠同业业务获得了很大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将同业业务作为自己银行的所有业务中的主角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银行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同业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中坚力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我们可以从2012年上市银行的报表中看出,我国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中,同业资产比上年增加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银行高达11家,这种资产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年上市银行的资产的增加速度。虽然我们不能依照报表中的同业资产份额来断定该银行的同业业务开展的状况,但是它足以证明同业业务在银行的整体业务中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另外同业业务也在不断地寻求创新,比如,银行找到券商与他们商量合作事宜,替代了原来的信托;虽然同业代付已被监管,但是银行通过创造它的替代品“同业偿付”保住了原来的客户;另外,买入返售也是银行创新的重要举措。

(二)由于信贷受限导致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在迅速扩张

我国的五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工农中建这四大银行的同业资产都已经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另外工农建交这四大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其中工建交三大银行的增速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这五大银行中建设银行的同业资产扩张最快,其次是工行、交行和农行和中国银行。2011年6月末的数据显示建设银行的同业资产4708亿元,到了2012年上半年末竟然到了10250亿元,增幅为百分之一百一十八,另外它的同业资产增长主要是来自拆出资金和同业款项,他们的平均余额同比上年增长高达311.42%。工行、交行和农行的同业资产增幅分别是百分之七十三、百分之七十六和百分之五十左右,而同业资产增幅最低的中国银行在2012年中旬的同比增幅为百分之二十三左右,虽然这个数据相对较低,但是仍然高于银行总资产的增幅。

(三)同业业务带动了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股份制银行的同业业务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其中享有同业之王之称的兴业银行则高达百分之四十,首次超过了该行的贷款资产。

从同业资产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六家股份制银行的同业资产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其中,中信银行的增长速度为112%,是六家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大的银行,它的同业资产的增长来源是拆出资金和同业存放。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的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同业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它的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在这种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需要提高同业业务的开展水平。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中的很多产品和服务都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能力都差不多,并且还处在同一个金融环境中,所以他们的创新能力就相对较弱。

(二)需要进一步重视同业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内部还不能明确认识到同业业务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会将同业业务和公司的业务放在一起,不利于同业业务的开展,另外银行的各部门之间没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所以当每个部门都开展业务的时候,各个部门都关注于各部门自己的情况,忽视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银行存在分散性的、短期的同业业务,不利于银行的整体长远的发展。

(三)需要同业资金类业务走出创新误区。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开展的基本路线就是尽力规避风险,发放各种贷款。通常是存在业务创新的时候由于严格的监督管制,刚创新的业务就会出现萎靡的状态然后银行就会另外再找机会创新,这样循环下去,这样的同业业务的创新不但不能为银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反而为银行的宏观调控、资金流动和系统性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需要增强同业业务的盈利性。对比国外的一些商业银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同业业务的盈利性明显要高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我国各大银行的创新能力还不够,而且还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还不稳定。

三、我国银行同业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因为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它的潜力也很大,但是这也预示着同业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

中立足发展、不断进步,就要把握好未来同业业务发展的方向,围绕同业业务发展的基本方针,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为他们制定不同的业务品种,所以,在未来的同业业务中,银行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的规范化问题。监管力度的加强,要求商业银行制定更规范的同业业务体系。虽然同业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地资金,但是它还会引起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复杂、资金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所以从2013年3月起银监会就要求各大中型银行向监管当局上报同业大额风险敞口,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提高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透明度,而且还能较大程度地控制同业业务的风险。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的管理。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和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及同业存款。这种模式不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而且当经济不随着人们的预期发展时,将对银行资金的流动造成很大的威胁,另外,这种模式还会导致银行资金期限错配严重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6月出现的一场钱荒就是由于具有极度虚拟性的同业拆借导致银行出现巨额的资金期限错配。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发展的稳定性,所以未来在发展同业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把控同业业务的资金规模,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增长。

(三)加强关注同业存贷款定价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要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因为这种打破利率上限管制的行为必然会对现在的银行经营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银行一定要加强关注同业存贷款的定价问题。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创新能力。同业业务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就是因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显示不同的金融机构禀赋不同的竞争优势导致了同业业务的产生。从经济学上来说,存在着不同禀赋资源的银行应该会有不同的同业业务模式,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还存在着较大的同质性,所以这也说明我国的同业业务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同业业务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业务的创新。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同业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已高度全球化,但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处于落后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系列数据表明,除了中国银行,其他的大型商业银行在外国的资金总额占总资金的比例大部分都低于百分之十,有些银行甚至低于百分之五,净利润也非常低,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我们需要积极走出去,由于种种限制,加强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同业合作是解决这样矛盾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国未来同业业务的发展方向必然包括同国外商业银行的合作。

四、总结

改善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状况不容小觑,这不但关乎银行的发展,还关乎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并改善商业银行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立足于全球的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不但能够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中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