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外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6:56

国外技术论文

国外技术论文例1

资本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重要方式,将对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产生长远影响。从中国经济的实现背景来看,经济开放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外商投资作用举足轻重,而技术进步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技术进步既可以依赖于自身研究、开发,也可以借助于对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外资在东道国的经济促进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外溢金融业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跨国银行的进入和发展这一趋势将会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完全采用限制、抵制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违背了市场竞争规律,同时也必将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加剧国际摩擦。为实现既减少摩擦,充分发挥跨国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保护本国银行业这一看似矛盾的目标,政策组合和互补已成为重中之重,而只有充分掌握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寻得良方。

二、FDI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进步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指出,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从哈罗德、索洛的外生技术进步、熊彼特与库兹涅兹的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到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进步,这些增长理论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FDI影响技术进步的渠道分析

我们知道,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渠道:作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外溢效应”影响技术效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这里,对于分析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我们可以分为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影响技术进步以及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而间接影响技术进步这三个渠道。若FDI仅仅是“投资”或者仅仅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本质上说,它与国内资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人们不再认为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是外生的,在这个新的增长框架里,FDI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投资”,其影响也不再局限于“资本积累”,它还通过该过程影响我国的技术效率。

三、FDI进入我国金融业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FDI作为私人投资的一部分,会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根据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这种作用是短期的,吸收FDI的我国最终会向该经济体的长期稳态收敛,FDI对我国产出增长不会有持久影响。

(一)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金融活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其内容包括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流动、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等,其主要表现有货币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全球化等。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广泛扩展,不断改变着全球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全球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强烈影响。金融全球化掀起了全球金融业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国跨国银行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单个银行的规模效益毕竟是有极限的,“超级寡头”之间的跨国并购成为了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捷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创新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的刺激了金融创新。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也为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所以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达到了空前规模。

2.经济开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已经依次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和先驱。

⑴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经济越开放,就有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投资。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更能受到投资者得青睐,因为它能给投资者带去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由度。

⑵第二,一个开放的经济往往也是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经济,快速的生产,迅速的物流以及快速的消费给外商带来极大利益,投资企业选择这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才更有利可图。这样,一个国家越开放的地区接受的外资以及由此产生的溢出就越大。

⑶经济开放的中东部地区,人民的思想和观念更接近全球化,更容易接受且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文化理念等等,并学以致用,用于自主创业以及创新之上,他们这无疑是一个新技术的良好孵化地。

⑷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颇具全球化,更热衷于购买外商企业的产品。

⑸经济开放的地区政策比较明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商政关联比较紧密的国家,选择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能够让外资企业更好的经营,安心透明的经营。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现状分析

1.外资银行重点发展高技术产品

诸如开展高技术含量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这样既可以规避物理网点较少的劣势,又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资银行的长处不仅体现在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即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终产品,这是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2.从竞争到强调合作

在大举扩张的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经营指导思想还是实际市场运作上,外资银行都强调同国内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然而,入世至今,外资银行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时,在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和人文环境方面均存在劣势,因此现阶段外资银行的经营策略主要是强调同中资银行合作,以弥补其自身的劣势。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不短,但是他们对于本地客户的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却拥有多年的客户交往关系和完备的客户信息。中国企业在与中资银行的长期合作中,已经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同中资银行合作,外资银行一方面可以分享中资银行的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

3.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外资银行的进入引入了新的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加了当地客户可获得的金融产品数量,因此外资银行的存在提高了效率并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需要先进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作为技术保障,在技术支撑方面和全球覆盖面程度上,中资银行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具备灵活的风险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务程序和较为宽松的担保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优质服务外,还会大力推广和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服务。

(三)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分析

1.对中资银行客户营销模式的影响

尽管中资银行不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不断改进客户营销及服务水平,但与外资银行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来看,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贯彻程度不够。

外资银行成熟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机制与中资银行粗放的客户分类方式形成对比。无论是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还是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过程中,外资银行均十分重视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锁定相应的目标客户,对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客户往往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对于不属于其目标客户的群体则设置相应的服务门槛。中资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虽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也开始着手搜集客户数据,但还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客户细分和定位机制,导致对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没有到位。

目前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制的推行主要集中在客户经理培育阶段,致力于提高客户经理素质、改善与客户的沟通及加强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问题,而外资银行已经形成了客户经理培育的有效机制和运作体系,转而强调为客户经理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内部支持系统。

2.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

对国内企业来说,的确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也许都习以为常了。但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们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我们加强管理,加快改进不足之处。他举例讲,建行的许多机构和网点,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购置的,当时并不要求有完备的产权手续。但是,要股改,首先产权就必须明晰,就要求必须完全按法律制度办事,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且经过中介机构的确认。特别是在外资战略投资者详尽严格的尽职调查面前,有任何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迫使你必须尽快完善手续,改进管理,此外别无选择。这样对我们工作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对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这正好促使我们朝国际水准的商业银行方向去努力。

3.国际性金融风险

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就意味着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那么中国原有的在1997年用以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就要被动摇,金融发展中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二十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由于中国没有融入全球经济,我们的脚基本上还是踩在地上,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促使中国的银行彻底要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的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更强烈的影响,如果中国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地提高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很可能会触到金融危机的“地雷”。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南美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本国政府缺少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外国金融投资者也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四、提升外资银行对华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本章以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为基础,提出新时期促进外资银行技术溢出的政策选择。

(一)政府方面

1.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

FDI在我国技术溢出的渠道有多种,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间接地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体现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讲,劳动力素质越高,其学习和模仿能力越强。一部分接受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更有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成为推动当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外溢性,非竞争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吸收贸易溢出的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分享发达国家的R&D成果,间接地提升了本国的全要素生长率。忽略人力资本会高估进口贸易溢出的R&D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鼓励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这是我国R&D活动结构能否得到改善的关键。政府应增加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企业)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和资助,注重提高和增强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能力,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与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

2.完善金融服务

由于研发机构都是资金密集型的运作模式,因此良好的金融服务也是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的条件。第一,可由政府操作建立有关金融机构,以国有投资或股份制投资形式,直接对外资企业的经济运作提供金融支持;第二,尽快设立各科技园区科技研发基金,制定基金管理条理,以扶持各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外资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在贷款利息、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做一些优惠。第三,鼓励外资企业带动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湖北,一方面可提高湖北金融产业的外资利用水平,促进金融机构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外资项目的增加了融资渠道。

3.改善招商投资软环境,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在政府职能人员的任命上,要严格把好关,减少和杜绝人情关系的操作,任命真正具有公仆意识、市场观念和开拓进取思想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特别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行为,尽快从制度建设上把干部的局部利益引入全局利益中,从源头上转变观念,从机制上保证服务的到位,促其依法行政。

应尽快对外界树立投资环境有钱可赚、有章可循的新形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招商网站,宣传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划和发展战略,介绍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推介各地招商项目资源和招商重要活动,宣传成功的投资典型。

4.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

加强R&D投入,要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改善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在现有的科技投入基础上拓宽渠道,逐步加大R&D投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不仅支持既D活动,而且也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科技服务等非R&D性质的科技活动。显然,财政科技拨款的数量,尤其是用于R&D活动的比例,是影响R&D/GDP比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应保持稳定、持续增长。政府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资金的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的实力,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企业科技投入也是影响R&D/GDP比值大小的关键性因素,而这又是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

(二)金融业层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唯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资本市场在筹集生产资金、改善企业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发展资本市场应该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策略。

1.加强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金融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人才,要制定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引进,从金融业层面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比如从薪资、福利方面,金融业可以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低薪+奖金”的模式,“奖金”的设定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从职位方面,金融业可以在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引进人才的方式可以在与科研部门或高校联系合作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也可以积极的从大企业挖掘人才。三是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整体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金融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要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合理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科技人才,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一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一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2.拓展各大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脚步

可以对资金实力雄厚的,重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誉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国企业提供低息大额贷款,以满足资金流动的需要。银行还应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及特点,创新产品,整合产品组合,增强产品的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市场需求。要积极开展各种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引导企业由单纯贷款需求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转变,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实现与中小企业共存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安排有潜力的跨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筹集资金,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

3.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发展金融创新。大力推广和发展基础产业债券,可转债,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作为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解决企业从成立到生产,重研发投入到运用到生产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大难题。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对我国金融业来说,来自FDI的技术溢出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一性质决定了FDI技术溢出的有限性。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技术溢出,必须有足够好的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这通常来自自主研发和革新的经验积累。因此,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意识,是内资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根本。

4.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潜在市场和客户。

中小企业信贷和农村金融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由于信息披露、资产规模等因素达不到要求,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因此比大企业更需要银行信贷.而农村金融具有贷款额度较小,当地信用文化、社会关系等对贷款的安全性更重要等特点。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业和当地农村的情况,为其提供童身定做金融服务,因而具有显著优势。

5.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机会改善银行经营。

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这点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的长期资本流动,因此我们应鼓励、推动外国直接投资等中长期资本的流动。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既是对WTO有关协定的遵守,也是基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其它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较低,也有助于扩大资本输入国的就业机会和带来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即具有一定的正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首先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适当放松境外投资的限制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扩大开放范围。而对投机,套利等短期资本流动则应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就金融市场而言,国际资本流动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使得各国银行间的资金往来、信息交往更为密切,对促进银行创新、完善自身经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引导下,银行金融资本的流动还将推进银行的重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我们在选择引入外资方式时,必须慎重。

在保证不丧失控股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战略引资都是以现金购买普通的股票股权方式实现的。但在国际上,大部分投资并不是普通股票,更多是债券,甚至是可转债等等。中国应增加投资工具种类,完善投资市场。另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服务对象以及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定位也需要区别对待,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6.利用监控功能对国家重点产业的进行融资支持

对某些产业实施适当的融资限制,避免重复建设。运用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各类分析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平交易和竞争,起到资源优化的作用,同时又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与自我鞭策。此外,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尽完善和规范。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供给,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增加信息透明度,构筑金融信用等级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和规范各类金融中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六、小结

对FDI技术转移动因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引起技术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始动力,而且在技术差距的作用下,FDI的技术转移会引发我国国内技术转移的连续进行。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要求主体之间的技术差距必须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否则将会制约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发挥。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来看,跨国公司利用FDI实行技术转移主要是基于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我国利用FDI获取技术主要源于FDI所具有的一揽子性质。

由人力资本流动所产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与我国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质量优化的程度以及企业间人力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前者主要受跨国公司经营阶段和研发战略的影响,后者主要与跨国公司和我国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偏好有关。

由竞争所引发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跟随”行为以及优于当地竞争对手的有利因素影响我国市场结构而产生的,FDI通过竞争对我国技术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技术示范、技术竞争和技术锁定效应的综合比较结果。

参考文献目录

余文娟FDI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月:10-11

陈璐FDI在中国银行业的技术外溢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11

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7期:8

付争光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45

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35

崔秀丽科技因素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35

杨仙丽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DI对我国全要索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溢出效应的分析2008年1月:43-44

国外技术论文例2

Abstract:Newdevelopmentonmagneticdrivinginforeigncountryissyntheticallyreviewed.

Applicationsfieldisbecomewideandtechnicalpropertyisimproved;Newtechnique,

technologyandconstructionappear;Magneticdrivepumpsbecomehighefficiency,

rliabilityandlonglifebyusingadvancedmanufacturetechniqueandmanagement.

Keywords:magneticdrive;Mag-drivepumps;new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TM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61-0330(2003)07-00

1引言

1940年英国人Charles和GeoffreyHwward首次解决了具有危险性介质化工泵的泄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用磁力驱动泵。在以后30多年里永磁传动技术由于磁性材料的原因进步十分缓慢。1983年高性能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的问世,为磁力驱动泵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部件的材料。近年来永磁传动技术已从泵类向其它密封机械扩展,技术上集中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抗介质腐蚀新材料的研究,流体技术及制造装配的精度。磁力泵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水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的磁力泵在效率、寿命、制造周期、成本、可靠性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永磁传动技术是将原动机的动力通过其轴上的外磁部件传递给工作轴上的内磁部件,内外磁部件由隔离罩分开,从而工作轴无须伸出所要封闭的空间,取消了动密封,实现无密封、零泄漏。永磁传动技术主要应用于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工业中的泵和压缩机、搅拌机与阀门等。目前我国流体机械大量使用的传统机械密封在国外的这些部门已逐渐被永磁传动所取代。

2应用领域拓宽、技术性能提高

2.1磁力传动是密封领域最有效最安全的解

永磁传动即永磁联轴器对于需要密封的机械,对有害、有毒、污染、危险、纯净、贵重的产品和生产过程是一最安全解,它的应用范围很宽。石油化工、医药、电影、电镀、核动力等行业中的液体大都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有毒、贵重,泄漏会带来工作液体的浪费与环境污染;真空、半导体工业要防止外界气体的侵入:饮食、医药要保证介质的纯净卫生。永磁传动技术在这些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英国Howard机械发展有限公司(HMD)从1946年就致力于无密封泵的制造,至今在全世界37个国家已销售近7万台,每年销售额达28百万英镑[1]。美国一家制药厂有上百个装有机械密封的离心泵,处理各种酸类,这些泵由于设计问题常常干运转,仅能使用2~3个月就自行破坏,换用了Ansimag公司生产的K1516系列磁传动泵,自1993年投入运行(每天操作4.8小时每年365天)至1998年还在运行[2]。美国中西部的容器板厂,合成苛性纳是回转叶片泵密封的极大问题,这里的工程师称这些泵是“维护黑夜里的天”安装了Ansimag公司的ETFE衬里无密封磁力泵,运行11个月没有停机[3]。美国一大型化工厂面临着输送甲醇的严重困难。因甲醇易燃,60℃接近沸腾,流量仅7m3/h,压差高达250m。问题的解决靠的是Dickow磁传动多级端吸泵,它的流量是15m3/h,压差400m,确保了甲醇的零泄漏,保证操作人员与工厂的安全,并解决了甲醇中含有气泡输送问题[4]。

2.2磁力泵在技术性能上向微型,大型化发展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石油化工公司成套设备向大型化发展,我国必须有一批年产千万吨级的炼油厂、百万吨级的乙烯装置。机械装备要满足重负荷、长周期、低能耗,并符合环保要求。我国在仿制国外产品中发现,制造磁力泵的材质和工艺要求是很高的。即使11~13kW的中小功率泵,其可靠性制造成本也无法让用户接受。对于耐强腐蚀、高压、高温的大功率泵尚属空白。目前磁力泵的发展极限应由HMD公司的产品来描述:流量由1m3/h到681m3/h,压差由10m到500m,温度范围由-100℃到450℃,系统压力从真空到400bar,原动机功率达350kW。微型泵是专门为某些部门研究开发出来的,例如激光器的冷却、分析仪器的供料、化学剂的补充、生物工程、冷却循环,以至于打印机的喷嘴等。齿轮泵与电机一体化封闭联接,适用24V、36V直流电源,速度人工自动控制。最低流量为10ml/min,压差7bar。日本Iwaki公司为电镀、冷却循环用的MD系列微型磁力传动齿轮泵的流量范围是7.5~288L/min,传动功率1/25~1/3马力。

2.3各种类型的泵均可改造为磁力传动泵

离心泵是磁力泵的主导产品,磁传动回转位移泵虽有25年的历史,仅近七八年在设计制造水平以及大扭矩能力方面才有广泛的基础。重点是磁力传动齿轮泵与螺杆泵,最大传动能力达400Nm,转速3500r/min时功率为150kW。地处美国边界犹地州气体动力厂,透平压缩机的泵是常轨的外啮合齿轮泵。油泵因高压差平均每两个月便过度磨损而报废,造成压缩机关闭。1992年改用磁传动三螺杆泵后,一直连续运转,不用任何维护。英国Tuthill成功地应用了它的磁传动齿轮泵为Scottish公司的过程水系统中泵入添加剂,该泵取代了螺杆泵,符合卫生安全条例。

2.4磁力传动压缩机

磁力传动的内轴承位于所密封的空间内,它用密封的介质和冷却。鉴于我国材料制造水平,磁力传动在气体输送机械中尚未应用。加拿大Nova磁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压风机,在170bar氦气压力下,泄漏率小1cm3/h,轴承寿命超过10000h。另一系列的加压风机,自由排放流量750m3/h,在400m3/h流量时系统压差35MPa,实现了零泄漏。此外,磁传动的特殊性能同样应用于无泄漏的搅拌器、阀门等设备。在冷冻机中的应用还未得到相关信息,笔者为实现将磁力传动应用于冷冻压缩机正在作探索工作,因冷冻剂尤其是氟里昂的外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

磁力传动技术并非只是简单的利用磁体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它是传动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的集成。世界一流的专业生产厂,他们的产品在世界享有声誉,以至于我们无法仿制,其原因就在如此。现在这些“老手”还在进行效率和质量的改进,减少成本,延长两次检修之间的平均时间。

3.1新材料、新工艺

磁性材料的选用各国基本认识统一,NdFeB材料工作温度低于150℃,SmCo材料工作温度低于250℃,对于微型泵可选用钡铁氧体。泵体材料分金属、非金属两大类。金属不锈钢不意味着对一切液体都是不锈的,它主要用于与其兼容的过程液体、贵重液体、超纯净液体。非金属是专门为腐蚀性应用而研制的。它又分为2种情况。其一是纯塑料泵,用纯聚丙稀或乙烯氟化物热塑铸模。如英国VantonCGM泵流量为136m3/h,扬程84m(温度135℃),电机功率32kW。其二是衬里泵,是目前流行的耐腐蚀泵内衬塑料的一种方法。一般泵体可用可锻铸铁制造,FEP、PP、PFA、PVDF、ETFE无缝衬里。Magnetix新的MTA系列无密封泵与其它衬里泵的关键优势是应用了它的先进PFA氟聚合物衬里,PFA以它独特的广泛的耐化学剂腐蚀的能力,比ETFE,PVDF或其它非金属材料而闻名。采用专利技术:浇铸压膜工艺,联接的PFA衬里厚而均匀,与旋转模铸相竞争。应用于高纯度和高温流体更为理想。ISO泵PTFE衬里最小厚度3mm,用榫槽压入泵壳,泵壳用硼硅玻璃制造。隔离罩是密封的关键部件,它的破裂会导致流体泄漏发生灾难性的危害。单层金属封罩应用范围很广,尽管涡流会产生热量有能量损失,若采用高强度、高电阻材料可以限制到最小损失,如:哈氏合金C-4(2.4610)。由Taiani发明的金属叠层隔离罩取得5国专利,在许多设计中已被应用,它的效率可达99%,传动功率150马力。单层陶瓷ZrO2(氧化锆)隔离罩,耐苛性溶液,酸的腐蚀,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滑动性能,及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E=2×105N/mm2),已用于工作压力250bar。但陶瓷罩壁厚较大,不能塑性加工。1999年初获得美国专利的IMO泵,新的隔离罩用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制造,厚度小于2.8mm,与不锈钢法兰相联。适于操作压力31bar、温度232℃,传动扭矩407Nm,在3600r/min下功率达149kW。双层隔离罩提供了双保险和可供检测的空间。日本IWAKIMDE系列泵双层罩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AnSimag双层环氧树脂隔离罩磁传动泵为造纸厂输送氧化铝,运转2年没有更换任何部件。隔离罩焊接是结构的薄弱点和腐蚀的敏感源,先进的制造方法是塑性成型,如深拉、旋压、延伸旋压。轴与滑动轴承由高耐磨性SiC制造。干运转按惯例是无密封磁力泵的凶兆。精心的流体平衡设计,后部密封圈与叶轮孔联合作用,平衡液体轴向推力减小叶轮的压力。入口调整阀防止低流量时的预旋,减小湍流,保证低流量操作。两个烧结SiC轴承优化设计支承点,轴套中的螺旋槽帮助冲洗和轴径,提供干运转30min的保证,可使操作者有时间调整系统,恢复正常运转,避免灾难性破坏。德国ITTRichter公司的MNKA系列泵的纯SiC轴承,在2900r/min下可以干运转1h。

3.2新技术

以最优的物理尺寸保证经济有效地利用磁体的体积,静磁脱开扭矩与温度的相关性通过有限元计算和广泛的试验。轴向与径向轴承由泵送介质来进行。流道提供必须的流量。新的自动调节轴承可承受大的轴向推力和径向力。具有超群的抗腐蚀和耐磨能力的SiC或碳石墨制造的滑动轴承,它缩装在金属外壳内,保证机械运转的稳定性,即使轴肩破坏,仍保持轴承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另一技术是流体平衡,使轴承所受的力限制到最小。目前内轴承的寿命可达到10000h。高温问题:KSB热油泵用环形冷却器来包围联轴器室,保持磁体附近的温度在材料最大允许温度之下,尽管介质平均温度是350℃。HMD的涡流型联轴器具有独特的“扭矩圈”设计,扩大温度范围至450℃不需要冷却。专利技术—风机自动冷却:在各种速度范围内磁联轴器可自动冷却,不需要外部冷却系统,仅用环形气室传动子自动完成。完全可靠性:在磁联轴器上装有摩檫圈以保护磁体;为防止干运转,流量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用户管线上,确定断流或低流;国外机组随机装备数字式功率控制监控器来确定超载条件,泄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使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实时监控磁传动的工作情况。连续监视外轴承的运转间隙,监视任一球轴泵的磨损,使轴泵在损坏前及时更换。

3.3新结构

几乎所有的磁力传动泵均采用“后拉出”结构。整个联轴器部件、轴承部件分别作为一个单元,拆卸时不必从管路、底坐上拆出泵壳,益于检修服务。例如日本富士山胶片化学公司以前使用双机械密封离心泵,由于化学品的腐蚀磨损,轴封至少一个?????????更换一次。该密封的更换是很昂贵的,通常占泵总价值的25%,更换时间要花费5个小时。改用Global磁传动泵后,运行了2年完全成功。与双机械密封相比,检修周期增加了1倍,装拆一次减少到15min。1997年年内全部输送泵均更换为磁力泵,并将泵的预期寿命(不用任何服务)规定为5年。ALLweiler理智的提出无叶轮轴设计,叶轮安装在SiC轴承中间,标准间隙正在申报专利。风机应用分开式电马达,插入式套筒内轴承,无论是检修马达还是风机轴承均可在30min内完成。零部件大范围的与EN22858/ISO2858、ANSIB73.1、API610、DIN、BS等标准泵互换。平衡按API/ISO实施。

4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

为适应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世界泵业都在发展自已的技术优势,扩大产品范围以适应世界大市场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产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毫无疑问应充分满足严格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生态环保要求。先进制造技术是产品先进的主题。磁传动泵的先驱者HMD三年前推出了长远生产方式和完全的研究计划,最后重新设计它的装配设备。投资100万英镑来扩充HMD的产品能力,又花费70万用于新的高速加工系统,购买了6套加工中心。然而不单是用先进的机器来增加产量,重要的是建立挠性加工,减少循环时间。以往扭矩圈要围绕工厂传送540m,在制造链上要花费8~9周时间,今天,制造是家庭式的组织,许多机器均连于公司的CAD/CAM系统,工程师根据用户迅速对标准件做出创造性改革,直接上载到加工中心。同一扭矩圈运行30m,在线上仅需要花2天时间。由于快速制造,材料泵可以很迅速交货,某种情况下少许3天。按他们的话说“竞争优势将使我们代入下世纪,开创更多商机”。[1]先进的产品来自先进的设计与严格的试验,3D设计与模拟,无图纸加工,虚拟制造、快速成形都在进行。高强度合金材料的冶金学试验制作,泵体、叶轮及隔离套受强腐蚀作用确保长寿命:非磨损的SiC轴泵的冷却系统在化学过程工业中进行广泛的试验,包括高的系统压力345bar,自吸和热套设计。每一部件、组件和系统都周密地检查和评定。HMD认为制造与需求的原则是:超前战略性原材料;发展关键的供应关系;通过组织制造循环,减少制造周期;减少排队,加速进程。笔者在网上查询了20几家著名的磁传动公司,发现他们在世界各地均有子公司及销售网。质量设计和制造由全世界技术精湛的泵发行者来决定,才能对市场战略性地迅速作出反应。服务包括解答用户遇到的应用问题,泵的选择,特种泵专门设计,每天24小时为用户技术咨询。21世纪制造技术不但将继续制造常轨条件下运行的机器与设备,而且将制造出极端环境下运行的机械设备。21世纪制造的产品应是符合生态环保,与人友好的绿色产品,磁力传动技术正是适应这一发展态势,让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

[1]HMDSeamless.PumpManufacture,atMaximumVelocity[J].WorldPumps,1999,(7):33-36.

国外技术论文例3

Abstract:Newdevelopmentonmagneticdrivinginforeigncountryissyntheticallyreviewed.

Applicationsfieldisbecomewideandtechnicalpropertyisimproved;Newtechnique,

technologyandconstructionappear;Magneticdrivepumpsbecomehighefficiency,

rliabilityandlonglifebyusingadvancedmanufacturetechniqueandmanagement.

Keywords:magneticdrive;Mag-drivepumps;new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TM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61-0330(2003)07-00

1引言

1940年英国人Charles和GeoffreyHwward首次解决了具有危险性介质化工泵的泄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用磁力驱动泵。在以后30多年里永磁传动技术由于磁性材料的原因进步十分缓慢。1983年高性能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的问世,为磁力驱动泵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部件的材料。近年来永磁传动技术已从泵类向其它密封机械扩展,技术上集中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抗介质腐蚀新材料的研究,流体技术及制造装配的精度。磁力泵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水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的磁力泵在效率、寿命、制造周期、成本、可靠性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永磁传动技术是将原动机的动力通过其轴上的外磁部件传递给工作轴上的内磁部件,内外磁部件由隔离罩分开,从而工作轴无须伸出所要封闭的空间,取消了动密封,实现无密封、零泄漏。永磁传动技术主要应用于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工业中的泵和压缩机、搅拌机与阀门等。目前我国流体机械大量使用的传统机械密封在国外的这些部门已逐渐被永磁传动所取代。

2应用领域拓宽、技术性能提高

2.1磁力传动是密封领域最有效最安全的解

永磁传动即永磁联轴器对于需要密封的机械,对有害、有毒、污染、危险、纯净、贵重的产品和生产过程是一最安全解,它的应用范围很宽。石油化工、医药、电影、电镀、核动力等行业中的液体大都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有毒、贵重,泄漏会带来工作液体的浪费与环境污染;真空、半导体工业要防止外界气体的侵入:饮食、医药要保证介质的纯净卫生。永磁传动技术在这些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英国Howard机械发展有限公司(HMD)从1946年就致力于无密封泵的制造,至今在全世界37个国家已销售近7万台,每年销售额达28百万英镑[1]。美国一家制药厂有上百个装有机械密封的离心泵,处理各种酸类,这些泵由于设计问题常常干运转,仅能使用2~3个月就自行破坏,换用了Ansimag公司生产的K1516系列磁传动泵,自1993年投入运行(每天操作4.8小时每年365天)至1998年还在运行[2]。美国中西部的容器板厂,合成苛性纳是回转叶片泵密封的极大问题,这里的工程师称这些泵是“维护黑夜里的天”安装了Ansimag公司的ETFE衬里无密封磁力泵,运行11个月没有停机[3]。美国一大型化工厂面临着输送甲醇的严重困难。因甲醇易燃,60℃接近沸腾,流量仅7m3/h,压差高达250m。问题的解决靠的是Dickow磁传动多级端吸泵,它的流量是15m3/h,压差400m,确保了甲醇的零泄漏,保证操作人员与工厂的安全,并解决了甲醇中含有气泡输送问题[4]。

2.2磁力泵在技术性能上向微型,大型化发展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石油化工公司成套设备向大型化发展,我国必须有一批年产千万吨级的炼油厂、百万吨级的乙烯装置。机械装备要满足重负荷、长周期、低能耗,并符合环保要求。我国在仿制国外产品中发现,制造磁力泵的材质和工艺要求是很高的。即使11~13kW的中小功率泵,其可靠性制造成本也无法让用户接受。对于耐强腐蚀、高压、高温的大功率泵尚属空白。目前磁力泵的发展极限应由HMD公司的产品来描述:流量由1m3/h到681m3/h,压差由10m到500m,温度范围由-100℃到450℃,系统压力从真空到400bar,原动机功率达350kW。微型泵是专门为某些部门研究开发出来的,例如激光器的冷却、分析仪器的供料、化学剂的补充、生物工程、冷却循环,以至于打印机的喷嘴等。齿轮泵与电机一体化封闭联接,适用24V、36V直流电源,速度人工自动控制。最低流量为10ml/min,压差7bar。日本Iwaki公司为电镀、冷却循环用的MD系列微型磁力传动齿轮泵的流量范围是7.5~288L/min,传动功率1/25~1/3马力。

2.3各种类型的泵均可改造为磁力传动泵

离心泵是磁力泵的主导产品,磁传动回转位移泵虽有25年的历史,仅近七八年在设计制造水平以及大扭矩能力方面才有广泛的基础。重点是磁力传动齿轮泵与螺杆泵,最大传动能力达400Nm,转速3500r/min时功率为150kW。地处美国边界犹地州气体动力厂,透平压缩机的泵是常轨的外啮合齿轮泵。油泵因高压差平均每两个月便过度磨损而报废,造成压缩机关闭。1992年改用磁传动三螺杆泵后,一直连续运转,不用任何维护。英国Tuthill成功地应用了它的磁传动齿轮泵为Scottish公司的过程水系统中泵入添加剂,该泵取代了螺杆泵,符合卫生安全条例。

2.4磁力传动压缩机

磁力传动的内轴承位于所密封的空间内,它用密封的介质和冷却。鉴于我国材料制造水平,磁力传动在气体输送机械中尚未应用。加拿大Nova磁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压风机,在170bar氦气压力下,泄漏率小1cm3/h,轴承寿命超过10000h。另一系列的加压风机,自由排放流量750m3/h,在400m3/h流量时系统压差35MPa,实现了零泄漏。此外,磁传动的特殊性能同样应用于无泄漏的搅拌器、阀门等设备。在冷冻机中的应用还未得到相关信息,笔者为实现将磁力传动应用于冷冻压缩机正在作探索工作,因冷冻剂尤其是氟里昂的外泄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3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

磁力传动技术并非只是简单的利用磁体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它是传动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的集成。世界一流的专业生产厂,他们的产品在世界享有声誉,以至于我们无法仿制,其原因就在如此。现在这些“老手”还在进行效率和质量的改进,减少成本,延长两次检修之间的平均时间。

3.1新材料、新工艺

磁性材料的选用各国基本认识统一,NdFeB材料工作温度低于150℃,SmCo材料工作温度低于250℃,对于微型泵可选用钡铁氧体。泵体材料分金属、非金属两大类。金属不锈钢不意味着对一切液体都是不锈的,它主要用于与其兼容的过程液体、贵重液体、超纯净液体。非金属是专门为腐蚀性应用而研制的。它又分为2种情况。其一是纯塑料泵,用纯聚丙稀或乙烯氟化物热塑铸模。如英国VantonCGM泵流量为136m3/h,扬程84m(温度135℃),电机功率32kW。其二是衬里泵,是目前流行的耐腐蚀泵内衬塑料的一种方法。一般泵体可用可锻铸铁制造,FEP、PP、PFA、PVDF、ETFE无缝衬里。Magnetix新的MTA系列无密封泵与其它衬里泵的关键优势是应用了它的先进PFA氟聚合物衬里,PFA以它独特的广泛的耐化学剂腐蚀的能力,比ETFE,PVDF或其它非金属材料而闻名。采用专利技术:浇铸压膜工艺,联接的PFA衬里厚而均匀,与旋转模铸相竞争。应用于高纯度和高温流体更为理想。ISO泵PTFE衬里最小厚度3mm,用榫槽压入泵壳,泵壳用硼硅玻璃制造。隔离罩是密封的关键部件,它的破裂会导致流体泄漏发生灾难性的危害。单层金属封罩应用范围很广,尽管涡流会产生热量有能量损失,若采用高强度、高电阻材料可以限制到最小损失,如:哈氏合金C-4(2.4610)。由Taiani发明的金属叠层隔离罩取得5国专利,在许多设计中已被应用,它的效率可达99%,传动功率150马力。单层陶瓷ZrO2(氧化锆)隔离罩,耐苛性溶液,酸的腐蚀,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滑动性能,及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E=2×105N/mm2),已用于工作压力250bar。但陶瓷罩壁厚较大,不能塑性加工。1999年初获得美国专利的IMO泵,新的隔离罩用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制造,厚度小于2.8mm,与不锈钢法兰相联。适于操作压力31bar、温度232℃,传动扭矩407Nm,在3600r/min下功率达149kW。双层隔离罩提供了双保险和可供检测的空间。日本IWAKIMDE系列泵双层罩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AnSimag双层环氧树脂隔离罩磁传动泵为造纸厂输送氧化铝,运转2年没有更换任何部件。隔离罩焊接是结构的薄弱点和腐蚀的敏感源,先进的制造方法是塑性成型,如深拉、旋压、延伸旋压。轴与滑动轴承由高耐磨性SiC制造。干运转按惯例是无密封磁力泵的凶兆。精心的流体平衡设计,后部密封圈与叶轮孔联合作用,平衡液体轴向推力减小叶轮的压力。入口调整阀防止低流量时的预旋,减小湍流,保证低流量操作。两个烧结SiC轴承优化设计支承点,轴套中的螺旋槽帮助冲洗和轴径,提供干运转30min的保证,可使操作者有时间调整系统,恢复正常运转,避免灾难性破坏。德国ITTRichter公司的MNKA系列泵的纯SiC轴承,在2900r/min下可以干运转1h。

3.2新技术

以最优的物理尺寸保证经济有效地利用磁体的体积,静磁脱开扭矩与温度的相关性通过有限元计算和广泛的试验。轴向与径向轴承由泵送介质来进行。流道提供必须的流量。新的自动调节轴承可承受大的轴向推力和径向力。具有超群的抗腐蚀和耐磨能力的SiC或碳石墨制造的滑动轴承,它缩装在金属外壳内,保证机械运转的稳定性,即使轴肩破坏,仍保持轴承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另一技术是流体平衡,使轴承所受的力限制到最小。目前内轴承的寿命可达到10000h。高温问题:KSB热油泵用环形冷却器来包围联轴器室,保持磁体附近的温度在材料最大允许温度之下,尽管介质平均温度是350℃。HMD的涡流型联轴器具有独特的“扭矩圈”设计,扩大温度范围至450℃不需要冷却。专利技术—风机自动冷却:在各种速度范围内磁联轴器可自动冷却,不需要外部冷却系统,仅用环形气室传动子自动完成。完全可靠性:在磁联轴器上装有摩檫圈以保护磁体;为防止干运转,流量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用户管线上,确定断流或低流;国外机组随机装备数字式功率控制监控器来确定超载条件,泄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使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实时监控磁传动的工作情况。连续监视外轴承的运转间隙,监视任一球轴泵的磨损,使轴泵在损坏前及时更换。

3.3新结构

几乎所有的磁力传动泵均采用“后拉出”结构。整个联轴器部件、轴承部件分别作为一个单元,拆卸时不必从管路、底坐上拆出泵壳,益于检修服务。例如日本富士山胶片化学公司以前使用双机械密封离心泵,由于化学品的腐蚀磨损,轴封至少一个?????????更换一次。该密封的更换是很昂贵的,通常占泵总价值的25%,更换时间要花费5个小时。改用Global磁传动泵后,运行了2年完全成功。与双机械密封相比,检修周期增加了1倍,装拆一次减少到15min。1997年年内全部输送泵均更换为磁力泵,并将泵的预期寿命(不用任何服务)规定为5年。ALLweiler理智的提出无叶轮轴设计,叶轮安装在SiC轴承中间,标准间隙正在申报专利。风机应用分开式电马达,插入式套筒内轴承,无论是检修马达还是风机轴承均可在30min内完成。零部件大范围的与EN22858/ISO2858、ANSIB73.1、API610、DIN、BS等标准泵互换。平衡按API/ISO实施。

4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

为适应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世界泵业都在发展自已的技术优势,扩大产品范围以适应世界大市场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产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毫无疑问应充分满足严格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生态环保要求。先进制造技术是产品先进的主题。磁传动泵的先驱者HMD三年前推出了长远生产方式和完全的研究计划,最后重新设计它的装配设备。投资100万英镑来扩充HMD的产品能力,又花费70万用于新的高速加工系统,购买了6套加工中心。然而不单是用先进的机器来增加产量,重要的是建立挠性加工,减少循环时间。以往扭矩圈要围绕工厂传送540m,在制造链上要花费8~9周时间,今天,制造是家庭式的组织,许多机器均连于公司的CAD/CAM系统,工程师根据用户迅速对标准件做出创造性改革,直接上载到加工中心。同一扭矩圈运行30m,在线上仅需要花2天时间。由于快速制造,材料泵可以很迅速交货,某种情况下少许3天。按他们的话说“竞争优势将使我们代入下世纪,开创更多商机”。[1]先进的产品来自先进的设计与严格的试验,3D设计与模拟,无图纸加工,虚拟制造、快速成形都在进行。高强度合金材料的冶金学试验制作,泵体、叶轮及隔离套受强腐蚀作用确保长寿命:非磨损的SiC轴泵的冷却系统在化学过程工业中进行广泛的试验,包括高的系统压力345bar,自吸和热套设计。每一部件、组件和系统都周密地检查和评定。HMD认为制造与需求的原则是:超前战略性原材料;发展关键的供应关系;通过组织制造循环,减少制造周期;减少排队,加速进程。笔者在网上查询了20几家著名的磁传动公司,发现他们在世界各地均有子公司及销售网。质量设计和制造由全世界技术精湛的泵发行者来决定,才能对市场战略性地迅速作出反应。服务包括解答用户遇到的应用问题,泵的选择,特种泵专门设计,每天24小时为用户技术咨询。21世纪制造技术不但将继续制造常轨条件下运行的机器与设备,而且将制造出极端环境下运行的机械设备。21世纪制造的产品应是符合生态环保,与人友好的绿色产品,磁力传动技术正是适应这一发展态势,让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

[1]HMDSeamless.PumpManufacture,atMaximumVelocity[J].WorldPumps,1999,(7):33-36.

国外技术论文例4

日本网纹甜瓜瓜型优美,风味诱人,在日本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它适应性广、经济效益好、市场售价高,近几年在我国各地广泛引种。笔者根据在日本学习和回国后试种经验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种植户参考。

1育苗

日本网纹甜瓜生长周期较短,从播种到收获约4个月,因此育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植后的成活率、雌花着生和坐果率的高低以及果实的大小,此外对病虫害的抗性和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

1.1苗土的准备

采用不带病虫源的菜园土1/3和优质腐熟堆肥2/3作为基本材料,1m3的苗土另加入过磷酸钙1.5kg、菜籽饼5kg及鸡粪5kg。苗土应当于前一年堆积熟透,到用时加入上述肥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福尔马林5~10mL,混合后覆薄膜进行闷土2~3d,同时还需要对营养钵等育苗器具与材料进行彻底消毒。

1.2播种与育苗

1.2.1用种量。1hm2土地需种子2.25~2.70万粒。春、夏栽培,约栽种2.1万株/hm2;秋季栽培,栽种1.5~1.8万株/hm2。

1.2.2播种。为了使瓜苗整齐一致,春播需进行催芽;夏季温度较高,可进行直接播种。条件许可,最好用营养钵育苗,同时也便于管理。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为28~30℃,温度过高过低均不利其发芽。发芽后为了防止幼苗徒长最好控制在25℃以内。如采用营养钵育苗,要注意每钵的含水量相同,才能使幼苗生长一致;床土不可过干或过湿,过湿易导致病害发生。掌握“见干见湿、浇则必透”的原则。浇水可于早晚进行,特别是夏天注意中午不浇水。

1.2.3育苗。定植苗,春栽的苗龄为30~35d,夏栽稍短,秋栽最短15~20d为好。春栽苗为3.0~3.5叶,夏栽苗为2.5~3.0叶,秋栽苗为2.0~2.5叶。由于秋栽苗苗龄短,需特别注意做好移栽工作。

2栽培场地的准备

排水良好是首选条件,低湿地不适宜种甜瓜。对土质没有特殊要求,但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采用标准大棚栽培。宽度至少要求在4.5m以上,过分狭窄,边行甜瓜易受雨水的影响。高度过低则不利于茎蔓的直立生长。肥料以农家肥为主,一般需施入碳铵82.5~120.0kg/hm2,过磷酸钙120.0~247.5kg/hm2,氯化钾120~150kg/hm2,农家肥(堆肥)22.5~30.0t/hm2。根据大棚大小、土质的好坏来决定垄的宽窄。每垄栽2株制垄宽度为180~200cm,栽1株宽度为120~150cm。作秋季栽培以1株为好,因后期日照时间较短。株距为35~50cm。

3定植

移栽时土温要求达到18℃以上。春季如果在低温时强制栽种,会导致僵苗,后期着果不好和果小;夏秋季最好在傍晚或阴天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进行移栽,夏季栽植时如遇高温干燥则不易成活。因此,营养钵和定植穴都必须充分浇足水,定植后每株还需浇足水1~2次,才能确保移栽成活。

4田间管理

4.1温度管理

大棚内白天温度以28~30℃为最佳。如果棚内温度过高,会导致雌花的灼伤、坐果率低和畸形果的发生,特别是作为秋季种植的前半期,要注意通风换气,使棚内温度尽可能地接近生长适温。夜晚要求棚内温度以不低于15℃为好,如果棚外夜间气温在15~17℃,可于晚上进行通风换气,如果棚外夜间气温过低,则需闭紧大棚采取白天通风换气。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以确保大棚内夜间温度18~20℃最为理想。另外,需指出的是在果实表面网纹形成时期,如遇温度骤升,会引起过分蒸发而导致裂果的产生。4.2水分管理

定植到坐果要求保持土壤湿润,绝对不允许土壤过分干燥。但是适当的干燥却有利于根系的深扎。坐果以后,要重视灌水有利于结大果。分多次灌水比一次性漫灌要好,特别是坐果后7d内幼果膨大非常快,决不可缺水。坐果后15d左右,是果实膨大和网纹形成期,适当减少灌水可有效防除裂果的产生和侧蔓的发生。接近收获期要特别注意不能灌水,要防止雨水进入大棚,不然会引起大量裂果和果实糖度不足。

4.3整蔓

每株留1主蔓和第10~13节位的侧蔓作为结果蔓,其余侧蔓全部除去。主蔓摘心期为全部展开叶片达16~17叶,结果蔓上部有10张叶子,在主蔓的第20~23节进行摘心。留下的预定结果蔓,每个蔓在开花前留下2叶摘心,细弱蔓则可留3叶摘心。摘心、抹芽等作业需在晴天的白天进行,

傍晚进行后伤口不易干燥。特别是秋季栽培,如在阴雨天进行易得蔓枯病。适当摘除底部的老叶有利于通风,以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有8张叶片完全展开后,摘除最基部的2张叶片。开花期再行摘去基部2张叶片。收获前10d左右,摘去基部的枯黄老叶。

4.4授粉与去雄

授粉可采取棚内放蜂。蜂箱搬入前7d停止棚内施药,于开花前3d左右搬入蜂箱置于大棚的北侧,出口朝南摆放。人工授粉,采当天开放的雄花花粉涂抹在雌花的柱头上,应在上午10时前结束。

4.5疏果、吊果与套袋

花后7d左右,果实可达鸡蛋大小,选择最好的幼果每株留1果,其余摘除。然后用塑料绳把该果吊住,使果蔓呈水平状为好。此时由于果实幼嫩表面布满绒毛,要特别注意不可碰伤。为了防止太阳对果实的灼伤,使其与网纹生长一致,着色均匀,吊果后网纹形成之前进行套袋,可采用旧报纸折叠成伞状于果蒂部套住果实。

4.6病虫害防治

国外技术论文例5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及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越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而且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另外,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也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国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和国际分工,提高交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国际贸易对科技产业化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及技术创新的作用 1.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劳动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2)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力度,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长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全方位跟进,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正逐步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和谐发展基础渐渐得以夯实。 (3)在技术方面,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加工贸易差额占贸易总差额的70%左右。这种简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吸引了国内大量资源,也带动了国内投资。现阶段应该考虑我国发展战略、体制、激励机制的转型,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型社会、集约型技术为基础,创新科技为动力的制度体制。 (4)在市场规模方面,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今后即使年均增长10%,到2020年消费规模也将超过30万亿元,空间巨大。因而努力扩大内需,对实现内外贸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未来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x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及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越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 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而且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另外,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也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国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和国际分工,提高交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国际贸易对科技产业化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及技术创新的作用 1.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劳动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2)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力度,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长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全方位跟进,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正逐步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和谐发展基础渐渐得以夯实。 (3)在技术方面,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加工贸易差额占贸易总差额的70%左右。这种简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吸引了国内大量资源,也带动了国内投资。现阶段应该考虑我国发展战略、体制、激励机制的转型,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型社会、集约型技术为基础,创新科技为动力的制度体制。 (4)在市场规模方面,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今后即使年均增长10%,到2020年消费规模也将超过30万亿元,空间巨大。因而努力扩大内需,对实现内外贸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未来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2.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今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1)今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一方面将增加中国的进口成本,构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2)今年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等国内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除了采取扩大内销等方法外,应对外贸环境变化的最根本途径只有一条:拿出自己的创新产品。 (3)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加已是大势所趋。采取税收和配额等手段,严格限制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鼓励环保节约型产品出口,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4)由于在一些低端产品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替代性和可转移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有所增加。中国需要在对贸易摩擦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制定中国的贸易摩擦应对战略,完善多方协调的应对机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效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三、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意义 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有一个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及环境资源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绝不可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走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面 对这种国际发展大趋势和自身基本国情,中国只能走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那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推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更新,以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企业改造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以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战略,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技术论文例6

论文关键词:技术引进;对外贸易;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 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 第二台自主制造, 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 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口交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 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国外技术论文例7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依旧是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这种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变化正日益受到挑战。中国对外贸易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带动整个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显著跃升。 【论文关键词】 技术创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是,支撑中国出口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依旧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目前来看,这种以劳动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调整贸易和技术发展战略,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加入到亚太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链中,迅速地完成了一部分产业的升级,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主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也迅速从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在工业制成品中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低劳动成本和免税进口的中间投入,而非来自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因此,仍明显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产品)。直到现在,主要优势出口商品仍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对此,可以通过近10年来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来分析。 通过近10年对中国9大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变化分析来看,中国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如第1类和第8类商品。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则显得比较薄弱。第7类机电类商品的外贸竞争力呈稳步上升态势,但该类商品的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不高,且主要由加工贸易的方式构成,其外贸竞争力发挥的基础仍然是低劳动力成本。 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转变中国对外贸易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获取市场的发展道路,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基础上。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发展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能力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基础上。为了分析技术创新与我国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予以检验。在模型中,我们用中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对它和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国1978-2011年的出口贸易额和研发经费投入为样本数据,对上述数据予以协整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检验对外贸易和研发投入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并用Y表示对外贸易额增长率,用X表示研发投入增长率。 首先对数据做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对时间数列Y和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 表3、表4的两个表格的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的初始值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原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所有数据的一阶差分均在1%、5%和10%水平上,ADF临界值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方法,对Y和X的协整关系予以检验,相应检验结果见表5。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Y和X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且至少存在两个协整方程。本文采取“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建立一个ECM模型。 首先估计二阶ECM模型: DYT=0.229DXT-0.498DYT-1-0.082DXT-1 0.114XT-2-0.406YT-2 (1.24)(-3.20)(-0.75) (1.11) (-2.53) 括号内的T值表明式子当中有些变量统计性不显著。继续估计一阶ECM模型: DYT=0.129DXT-0.445YT-1 0.079XT-1 (1.82)(-3.35) (1.00) R2=0.25,DW=2.07,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写成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如下: DYT=0.129DXT-0.445(YT-1-0.17XT-1) 其中,长期关系是:YT-1=0.17XT-1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增长与研发经费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增加1%,会带动对外贸易0.17%的增长。1990-2011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9%,至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年均拉动作用为18.9*0.17%=3.2%。即,在中国每年对外贸易总增长中,有3.2%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1990-2011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1%,最终我们得出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为17.7%。换言之,技术创新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率为17.7%。 分析还表明,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时展给中国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急迫的课题。而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正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 三、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以促进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部门特色的技术创新协作群体,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就中国而言,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中国国家贸易竞争的核心和长期优势。 1.建立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并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挺进,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 2.建设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中介机构。对于一个创新体系而言,技术创新的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以及技术和创新资源做出创新性选择的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选择能力又取决于搜索和监控相关技术经济信息、确认技术和市场机会以及利用这种技术所必须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 创新体系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收集和整理科技、经济、市场等信息,能够及时地把握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不断强化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根据已有信息资料和预测结果,协助企业对技术创新做出取舍。并且,技术中介机构还可以利用它所建立的技术源、技术吸收企业以及与技术流转应用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为外贸企业、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3.完善鼓励发展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是建设我国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中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都比较淡薄。中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中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发明申请专利38万多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000件。这意味着中国每年90%的科技成果可以被世界共享,99%的发明专利可以被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无偿使用。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中国的“专利壁垒”,而中国的科技成果却不设防,这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为此,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外贸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运用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4.营造有助于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对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活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目前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态势,这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这直接表现为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青睐于技术引进,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且费事。其结果是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为此,应充分认识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生存发展的关键。 5.站在全球化高度认识技术创新。在现今新的贸易自由化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中国对外贸易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的贸易出口。必须密切注视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中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改善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并且在出口方面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缺乏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影响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基于技术创新的国家贸易促进体系,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技术论文例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空前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体系,随着钢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出,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健康快速发展。

1、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钢结构住宅所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5%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以上,日本及澳大利亚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的5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因缺少钢材而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加以限制。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2002年达到1.9亿吨,2005年达到3.7亿吨,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和。国家用钢政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限制用钢,到70~80年代的节约用钢,到二十一世纪已调整为鼓励用钢,为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莱芜、安徽马鞍山、广州、深圳等地开展中低层和高层钢结构试点工程,已经建成300~500万平方米住宅。

2、钢结构住宅的优点

钢结构住宅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节能型住宅,突破了中国“秦砖汉瓦”式的传统建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红砖及混凝土,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居住环境的理想建筑。

2.1钢结构的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钢结构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结构延性好。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约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3~1/2。自重的减轻使得地震作用效果降低,一般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震作用可降低30%~40%。

2.2工业化程度高,易于实现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借助专业设计软件,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并实现设计的标准化。所有构件工厂化加工制造,精度高,易保证质量。容易实现机械化装配,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与传统住宅相比工期缩短40%以上。

2.3空间利用率高,能合理布置功能区间。由于钢材轻质高强的特点,便于形成大柱距、大开间的开放式住宅,而传统结构(如砖混结构、砼结构)由于材料性质限制了空间自由布置,如果跨度、开间过大,就会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现“肥梁胖柱”现象,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价。在空间使用率上,钢结构住宅使用的钢梁、钢柱的截面积比传统结构减小,所占净空面积也随之减小,使得房间使用面积增大,与传统结构相比可增加有效面积10%左右。

2.4绿色环保,节能省地。目前我国住宅体系多为砖混结构,大量使用硅酸盐水泥,在建筑物解体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砌体结构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钢结构住宅所用材料主要是环保型可回收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钢材可以100%回收利用。

2.5钢结构住宅保温隔热隔音效果突出,造型美观结构丰富。大多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围护材料,不易霉变,不易虫蛀,在保温隔热隔音性能方面比传统住宅有明显优势。钢结构材料轻质高强,结构设计时可以创造出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外形,以满足住户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要求。

3、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主要由承重结构体系、支撑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和楼板结构体系组成。

3.1钢结构承重及支撑体系的组合型式有多种,应用于住宅的主要有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支撑框架体系、钢框架-抗剪桁架结构体系、交错桁架结构体系。钢框架体系结构简单、受力明确、平面布置灵活、结构刚度均匀、抗震性能好,属典型的柔性结构体系,其侧向刚度差;钢支撑框架结构体系通常用槽钢或角钢在墙体平面内布置垂直支撑体系,能够有效抵抗水平荷载,提高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钢结构住宅承重体系构件一般采用热轧或高频焊接H型钢,热轧或焊接工字钢、方钢管、圆钢管或冷弯薄壁型钢。

3.2围护结构体系约占钢结构住宅总造价的30%,为减轻结构自重,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围护墙体大多采用轻质材料。外墙可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ALC板)、SRC复合保温墙板、钢丝网复合保温板、水泥刨花板等,内墙可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ALC轻质板、夹层复合板、稻草板等。

3.3楼板结构由钢梁和楼面板组合而成。楼盖体系要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要尽量减轻楼板自重。楼板主要型式有压型钢板与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轻混凝土板。

4、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技术问题

4.1防火问题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其致命缺陷,即耐火性能很差,钢材的承载力和平衡稳定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大幅降低。当温度达到4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基本丧失全部强度和刚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耐火耐候钢,该种钢材是采用技术在钢材中添加合金元素(如Cu、Ni、Cr、Si、P等元素),使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从而改善钢材内在的耐火性和耐候性,这种钢材在600℃高温下,屈服强度下降不大于1/3;二是使用防火涂料、发泡防火漆和外包防火层等方法。对于外露的钢构件多采用10~40㎜厚的涂料,耐火极限可达1.5~3h;对于隐藏的钢构件,珍珠岩防火喷涂或防火板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4.2防腐问题

钢结构的腐蚀与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直接有关。根据国内外试验资料,表面无防护的钢材在大气中第一年锈蚀速度约为第五年的两倍,室外钢材的锈蚀速度约为室内锈蚀速度的四倍,处于干燥环境的钢材,几乎不会锈蚀。因此,暴露钢构件一般外涂耐腐蚀涂料或油漆,或采取镀锌处理。

4.3标准规范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程,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钢结构住宅标准规范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业化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规范化。

5、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前景展望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较低,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加快对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将促进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并将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尤其是钢铁企业的发展。

中国钢结构协会编制的《2009-2012年钢结构行业态势运行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指出,“节能减排”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绿色优势的钢结构被市场看好。按照早先中国钢结构协会制定的《钢结构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显示,2010年钢结构产量将达到2600万吨。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拟达3000万-4000万吨制造能力,说明我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6、结语

现在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有关产业政策、标准和规范相继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开发环境、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国外技术论文例9

红豆杉为我国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其根、枝、叶和树皮中能提取新型抗癌药物紫杉醇—抗癌效果最好的药物,被誉为“晚期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曼地亚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雌、雄异株,是经过美国FDA认证的专门用于提取紫杉醇的首选红豆杉杂交品种,其紫杉醇含量高达0.04%~0.08%,比我国天然红豆杉紫杉醇含量高4~10倍,可以长期采集枝叶提取紫杉醇。以南方红豆杉为砧木,曼地亚红豆杉为接穗,通过嫁接,可以加快曼地亚红豆杉枝条生长,并能提早开花结果。试验表明,以6~7月为最佳的嫁接时间。这时气温适宜,当年的曼地亚接穗枝条已半木质化至木质化,移栽的砧木苗已成活,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砧木和接穗的选择

1.1砧木的选择

选择优良植株二至三年生的南方红豆杉实生苗,接口下方砧木的不定芽要及时抹除,减少养分消耗,直到新树冠形成为止。南方红豆杉地径达到0.5~2cm粗时,嫁接比较适合。砧木过小,嫁接后生长缓慢;砧木太大,影响嫁接成活率,同时后期管理难度较大。

1.2接穗的选择

选一年生、二年生侧枝作接穗,穗长5~8cm。从母本树上采下的穗条及时用塑料薄膜包扎,在阴凉处贮藏,最长可以贮藏7d。雌、雄株母本分开剪取繁殖,不能混淆,以便成活后用在盆景开发上。穗条要健壮,选择、无病虫危害枝条。

2嫁接方法

2.1撕皮嵌接法

适宜夏、秋季砧木能剥皮时使用,成活率较高,树冠成形快。在待嫁接部位,平行纵切2刀,深达木质部,长约3cm,宽度视接穗粗度而定,一般为0.3~0.5cm,再横切1刀,挑开树皮,使切口成“H”形。取带有6~7片叶、3~4个芽的一段接穗,长约5~8cm,将接穗下端1/3的叶片抹除,带木质削成长条形平口,平口两侧用快刀削去皮线。将接穗嵌入砧木切口内,严密包扎,只露上端叶片和芽,然后用一块透明薄膜包封整个嫁接部位。

2.2三角嵌接法

适宜春季树皮不易剥离时使用,适于大砧木嫁接,抽梢快,形成树冠早,嫁接愈合处平滑。在嫁接部位断砧,在砧木截口一侧用利刀削成一凹三角形槽,长约2.5cm,宽度视接穗粗度而定。取带有6~7片叶、3~4个芽的接穗,长约5~8cm,下端削成相应的凸三角形。将接穗嵌入砧木槽内,使两边紧密接合,严密包扎接口。再用塑料袋罩住接穗及嫁接部位,形成保湿罩。接穗芽头萌动后,逐步松开直至去掉保湿罩。

2.3嫩枝嫁接法

在半木质化砧木新枝上嫁接半木质化接穗枝条,一般采用劈接法进行。接后用2层塑料袋罩住接穗及嫁接部位,外面再套牛皮纸袋遮蔽强光。成活后逐步去掉纸袋及塑料袋。这种嫁接方法,由于砧木和接穗均为较幼嫩枝条,形成层厚,愈合快,成活率高,是曼地亚红豆杉采用多头、雌雄同株嫁接的主要方法。

3嫁接后的管理

3.1检查成活率

曼地亚红豆杉接穗存活时间较长,一般嫁接后30~40d才能辨别是否成活。可从接芽和叶片状态来检查,凡芽新鲜、叶片鲜绿的为已成活;若芽已干瘪、色泽焦黄、叶片干枯,有的接穗顶端发黑,即表明未接活。未成活的要及时补接。

3.2破膜露芽

芽开始萌发时,用刀尖小心挑破妨碍芽萌发的嫁接薄膜。如芽已成活,及时解开薄膜条,7~10d后,在接穗上方将砧木剪断其直径的4/5,自剪断处拧断,使1/5的砧木皮与茎杆还相连,上下水分及养分相通,而一部分养分供应给接穗,待新梢停止生长后,再将砧木上的枝叶全部剪除。3.3及时抹除萌芽

南方红豆杉砧木生长旺盛,嫁接后十几天砧木上即开始发生萌蘖,如不及时除掉则会严重影响接穗成活后的生长。对接口下部萌发的砧木新梢必须及时抹除,同时除掉“去水枝”上的新梢,减少营养消耗,待新梢老熟后在接口上方1cm处断砧。小砧木上的萌蘖要除净,大砧木上的如光秃带长,应在适当部位选留一部分萌枝,以利长叶养根。接后管理的中心是保护好接穗,促其尽早萌发成梢。

3.4立支柱保护新梢

国外技术论文例10

摘 要:技术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论述技术壁垒的形式、特点、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对策。 关键词:技术壁垒;产品认证制度;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toTrade)简称TBT,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1 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共体。70年代,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技术壁垒协定,90年代经修订而成为WTO协定之一,由全体成员执行。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法规是其核心,标准是法规的支撑。 技术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1.1 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 (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 (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1.2 技术壁垒的特点 (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 (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 (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 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2 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 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有数据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业遭遇国际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11年的25.5亿美元上升到58.5亿美元,增幅超过一倍。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 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部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4)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 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