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外博士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0:58

国外博士论文

国外博士论文例1

此外,当前海外招商引资的环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大量引起外资企业的绝佳时机,应该拓展眼界,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隔壁的朝鲜等闭关锁国的教训作为失败典型,完善引起来的开放政策,在这个驱动下才能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安宁的局面给中资建筑企业,同时也要端正国内政府的意识,服务于外商企业才是更有利于当地国泰民安的长期措施,保证中国建筑企业与国内的当地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是一个长期长久之计,任何地方保护主义都是短期行为,不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国外博士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G25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85-05

学位论文是高校机构知识库重要的文献类型之一,能取得电子全文授权将是实现各高校机构知识库真正意义的开放存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台湾地区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中做得最为出色、最具指标意义的是其“国家图书馆”接受“教育部”委托建立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截止2013年2月14日,该系统共收集了已取得全文授权的博硕士论文共250794篇,摘要754877篇,覆盖台湾地区137所高校,自2010年6月起访客达103210709人次[1]。而由我国台湾地区的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只收录了56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学位论文摘要、全文共197040篇[2]。可见,现阶段,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位论文获取模式是以开放存取为主的。

1 台湾地区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及授权书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台湾地区各高校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及其授权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1月抽取台湾地区28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了网络调查。这些高校中既有实力位于台湾高校前列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也包括私立高校如东吴大学、长庚大学、世新大学、南开科技大学等,基本覆盖了台湾地区现有的所有高校类型。

1.1 台湾地区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的现状

要了解台湾地区各高校博硕士论文开放存取情况,一是看该校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是否OA,二是看该校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中全文授权的数据量,同时也和该校被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进行对比(见表1)。

在抽取的28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提供经授权的论文全文,占60.71%;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能免费获取全文量超过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的高校有23所,占82.14%;5所高校在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的数据量较“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多,占2.19%。

1.2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书的解读

28所高校中,有的院校对学位论文纸本和电子档的授权都在同一张授权书中规定,如台湾大学等;有的院校提供的是学位论文电子档授权书的列印,如中央大学等;有的院校则分别提供纸本和电子档的授权书列印,如逢甲大学、成功大学等。由于开放存取的实现主要是与其电子档授权有关,所以像逢甲大学等高校我们都仅以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授权书为调查对象。不管是否在图书馆网页上提供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下载,这些授权书基本都能通过提交系统进行列印,很多选择是通过提交系统实现的,因此,要准确解读各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必须结合其提交系统授权部分。

1.2.1 授权书提供授权人及论文信息的情况

所调查的台湾地区高校中,所有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全部都在最前方列印或填写详尽的授权人信息及论文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都包括授权人姓名、所在大学、系所、学年度、学期、博(硕士)论文类型、论文名称、指导教授姓名。甚至有些授权书还必须填写授权人的学号,如成功大学;有些授权书在最后还进一步要求授权人提供E-mail、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如台湾大学。

1.2.2 授权形式的规定情况

28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100%都明确表示为非专属授权,意思是学生将著作权的部分权利非独家授权学校及“国家图书馆”或者第三方商业数据库,学生未来仍可主张其所授权的权利,不受授权与否影响。

1.2.3 网络公开范围时间的选择情况

所调查的28所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100%都提供了学位论文全文网络公开时间的选择,其中大部分都允许学生自订时间。有18所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还能分别对校内外的公开范围及时间进行选择或自订,占64.29%。

1.2.4 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情况

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有16所高校,占57.14%。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有9所高校,其中进一步提供有偿授权权利金回馈选择的有6所高校,占21.43%;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东大学的转授权第三方采取无偿授权形式,但是强调了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网络利用,占10.71%。仅在提交系统上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的是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2所高校,选择授权后也可进一步对有偿授权权利金回馈形式进行选择,占7.14%。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或者表述,但是在图书馆其他网页上提供了授权商业数据库商(如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的授权书下载的有中正大学1所高校,占3.57%。

1.2.5 “国图”授权的选择情况

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及提交系统均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的有12所高校,占42.86%。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没有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但是提交系统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有10所高校,占35.71%。本校博硕士授权书上有电子全文授权“国图”授权的表述,但是提交系统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有1所高校,占3.57%;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论文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但在图书馆其他说明网页上提供链接是成功大学和中兴大学2所高校,占7.14%;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北教育大学3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论文提交系统均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或表述,也没有在图书馆其他说明网页上提供链接,占10.71%。

1.2.6 授权异动申请的情况

有17所高校在其提交系统或者是图书馆表单下载专区提供了学位论文授权异动申请表格的下载,占60.71%;有11所高校则暂时无法在其图书馆网页找到相关的表单下载,占39.29%。

2 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授权及实现开放存取的经验

2.1 主管部门主张开放存取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位授予法》第8条规定“博、硕士论文应以文件、录影带、录音带、光碟或其他方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保存之”。“教育部”在2010年补助“国立中央图书馆”构建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这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平台,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发函给各高校,要求“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3],“将学位论文之纸本及电子档案送存‘国家图书馆’,并鼓励所属研究生授权公开” [4]。

纸本学位论文的公开利用原则在台湾地区高校中基本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基本都预设同意图书馆可以公开上架阅览,如果有申请专利或投稿等考量的,不同意纸本立即上架陈列的,必须另外填写延后公开发表声明书,而且延后公开期限至多为5年。异议主要是学位论文的电子档的网络公开期限是否也是5年为限。在所调查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如南开科技大学对学位论文的电子档暂不开放的最长年限也设定为5年。有的高校如台湾大学对电子档的网络公开日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更多的是像成功大学、逢甲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提交系统的说明文字中建议授权人如无特殊情况,请尽量勾选较高开放权限的选项或立即开放选项[5-7]。

2.2 仿UMI学位论文开发模式及开放存取度

上文调查的28所台湾高校中的成功大学、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均表示仿照UMI(Universal Microform Internationally Dissertation Publishing学位论文开发模式。这几所高校自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构建都是采用了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一般都和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博士、硕士论文授权电子合约”取得作者授权,在校外范围要利用这几所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主要是通过注册付费的形式利用旗下的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来获取。

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有以下三个特点。

(1)转授权第三方的选择详尽且居于显著位置。这几所高校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直接详尽规定了转授权内容。尤其是电子全文转授权于商业数据库部分,提供了有偿授权、无偿授权、不同意授权等多种选择,其中的有偿授权部分进一步提供了有偿授权产生的权利金是捐赠学校相关部门作为发展基金还是回馈本人的多项选择。

(2)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则在图书馆相关网页上有提供“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授权链接,成功大学更是在独立于提交系统之外的另外一个授权书列印系统提供了“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的下载,让有将博硕士论文电子全文提交给“国图”意愿的作者下载填写提交。所以成功大学也是上述四所高校硕士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篇数最多的高校。台湾大学、台北教育大学都没有提供相应的链接。台湾大学则在其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常见问题文件中列明“研究生的纸本论文既已由图书馆代缴‘国图’,即已符合学位授予法的要求,缴交电子全文至‘国图’非办理毕业离校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可以依个人意愿办理[8]。”

(3)总体开放存取度较低。上述四所高校中,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实现部分(作者愿意将电子全文无偿授权校外网络公开)开放存取的只有成功大学1所高校,其余3所高校实行了IP限制。现阶段,校外读者要免费利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的博硕士论文全文,只有通过“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这一平台。但由于这几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选择,从上文表1中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包括成功大学在内,这几所高校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中的全文授权的数据量都远低于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收录实行有偿获取模式的数据量,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更是不足其五分之一。

2.3 仿NDLTD模式及开放存取度

台湾地区的“国家图书馆”是NDLTD(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学位络数字图书馆)的机构会员,其构建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也是仿照NDLTD的模式的。实行以“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作为校外读者获取自身机构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最主要平台而不是商业数据库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在上述调查的28所高校中有台南大学、南开科技大学、中央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中正大学、嘉义大学、东华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逢甲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世新大学17所高校,占60.71%。

这些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没有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这些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没有提供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更没有电子全文有偿授权商业数据库的选择和表述。只有中正大学在图书馆其他页面提供了“中正大学与华艺数位合作之博硕士论文授权书”的下载,但是迄今为止,中正大学授权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数据量也还是相当低的。

(2)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者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者选择,提醒同意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研究生要列印单独的“‘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其中9所高校既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同意不同意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网络公开时间的选择或自订时间,也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中也列印出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等相关表述。

(3)总体开放程度高。上述17所高校中,除了台南大学、嘉义大学、东华大学、台中教育大学、逢甲大学等5所高校,其余12所高校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本身都尊重授权人的选择,只要愿意对校外读者开放的,都能实现开放存取。台南大学、南开科技大学、屏东教育大学、嘉义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逢甲大学、南华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11所高校授权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数据库篇数还是0,中正大学、东华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4所高校授权数也仅为数篇,仅中央大学、朝阳科技大学2所高校授权篇数较多,但与其授权“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篇数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校外获取这些高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最主要是通过“台湾博硕士知识加值系统”及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的开放存取形式。

2.4 兼顾型开发模式及其开放存取度

兼顾型开发模式的高校既鼓励研究生将博硕士电子全文授权“国图”进行推广,也鼓励授权商业数据库进行推广,其有两大特点。

(1)兼顾型开发模式的授权特点。长庚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等6所高校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或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同时提供了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也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表述或选择。长庚大学、彰化师范大学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类似于仿UMI模式的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大学,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同意的研究生要单独列印单独的“‘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的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上没有转授权第三方的表述或选择,但是在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有偿授权华艺数位”,同意的研究生则需另外列印并亲笔签署“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博硕士论文全文电子学位论文授权书”一份,这两所高校还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全文电子档送交‘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台湾师范大学、台东大学两所高校也同时在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提供了是否同意“全文电子档送交‘国家图书馆’”的表述或选择,与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两所高校本校博硕士论文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上都直接列明了非专属、无偿转授权第三方,且强调了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网络利用。

(2)总体开放存取度也较高。上述6所高校中,除了长庚大学、台湾师范师范大学,其他4所高校自身机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尊重授权人的选择,只要愿意对校外读者开放的,都能实现开放存取。在这几个高校同时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及转授权第三方选择的情况下,目前台湾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和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基本相当,都为9000多篇。长庚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则比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多了不少,其中长庚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台东大学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还分别是0、1、2。

2.5 以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开放存取为主要推广平台的模式

在所调查的28所台湾地区高校中,政治大学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政治大学的本校博硕士授权书和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中都直接列明了非专属、无偿转授权第三方,但是都没有提供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选择。关于电子全文开放时间的拟订,政治大学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采取的是校内外一致的做法,没有像很多高校一样分别对校内、校外进行限定,只要同意在网络公开的,校内外都可以同一时间通过网络免费获取全文。截止2013年2月14日,政治大学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授权“国图”的篇数为2338,授权给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的篇数为6577,远远少于自身机构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对校外全文开放授权的篇数。

2.6 充分尊重授权人的选择权利

由于各高校开发自身机构的博硕士论文的模式不同,所以各高校博硕士电子文档授权书或提交系统的授权选择的范围各有侧重与不同,但都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选择权利。授权人能保留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全文不授权“国图”或者其他商业数据库的权利,可以选择甚至自订公开的时间及范围。非专属授权形式更是给予授权人更多的选择空间。仿UMI学位论文开发模式的高校的授权选择虽然没有提供“国图”的选择,但毕业生如果想把自己的学位论文电子全文提交到“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供全球用户免费阅读可以自行到“国图”提交系统提交并签订“‘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电子档案上网授权书”。同样的,仿NDLTD模式的高校的毕业生也可以自行和华艺数位签订授权书,把自己的学位论文提交到CETD中文硕博士论文资料库进行商业推广。相当多的高校在一定期限内还允许毕业生通过填写授权异动申请改变对其原有授权进行改变。

2.7 授权书规范且能独立具有法律效力

所调查的台湾地区高校的博硕士论文授权书都相当规范,除了上文提到的对授权对象、授权形式、授权内容、地域范围、时间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外,每一份授权书都列明授权人包括系所等在内的详细信息及论文题名、导师姓名,最后还有授权人及导师的签名,不需要和各自的博硕士论文装订在一起也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大陆高校学习。

3 结语

我国台湾地区各高校学位论文开发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高校授权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也决定了其开放存取度。但无论何种模式,都充分尊重著作权人选择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侵权诉讼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自由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EB/OL].[2013-02-14]. http://ndltd.ncl.edu.tw.

[2]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华艺线上图书馆硕博士论文校院浏览[EB/OL].[2013-02-14]. http:///thesisbrowse.aspx?tag=1.

[3]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EB/OL].[2013-03-13].http://etd.lib.nctu.edu.tw/gs32/stdcdr_ncu/0970003169.pdf.

[4]台高(二)字第1010085280号函[EB/OL].[2013-03-13]. http://webapp.yuntech.edu.tw/Announce/1630/201205311137_112847R.pdf.

[5]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系统论文作者缴交转档及登入连线操作手册[EB/OL].[2013-03-13].http://ncku.edu.tw/source/home/EtdNcku_op.pdf.

[6]朝阳科技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电子论文上传操作说明手册[EB/OL]. [2013-03-13].http://www1.lib.cyut.edu.tw/eThesys/manual.pdf.

国外博士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2-0052-04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博士生人数也大大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3.2万人,201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6.2万人,增长了193.75%[1]。博士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在培养更多社会高端人才的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降,这体现在博士论文的选题缺乏重大性、前沿性;论文缺乏创新性或创新性不足等[2]。另外,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还导致了师生比严重失衡的问题。2001年有报道显示,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比较热门的学科专业,师生比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3]。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状况如何?导师的指导情况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有无影响?本研究将针对这两个问题予以分析和评价。

以往关于导师指导的研究多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对博士阶段的研究比较少。潘艺林、何仁龙等人对上海市某重点大学理工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质量标准、导师素质及其指导方式、频率和周期等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师生的见解各有异同[4]。牛智有、廖庆喜认为,很多导师由于精力不够而无法对每名博士生都进行细微的指导;同时,为了扩大博导的队伍,有些不具备指导博士生能力的教授也成了博导,很难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缺乏足够的科研筹资能力,这也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5]。陈珊、王建梁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关于博士生导师指导情况的调查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影响博士生论文的完成、博士生文章的发表和课堂报告,他们还对如何提高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提出了若干建议。[6]

综上所述,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虽然大多是实证调查,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够本土化,说服力不强。所以,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并针对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主。该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样范围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两级分层的方法进行抽样。首先,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地域为初级抽样单位,将抽样地区分为西部、中部和南部,西部抽取一所高校,南部抽取两所高校,中部抽取两所高校。然后,以专业为抽样单位,在各个高校抽取文科和理工科的若干个专业,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直接发放给博士研究生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07份,有效回收率为65.1%,达到了基本的调查标准。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占65.5%、女性占39.5%;学年分布情况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占51.8%、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占30.0%、博士三年级的学生占18.2%;专业分布情况为:人文学科占22.4%、社会科学占19.4%、教育学占8.1%、理学占32.8%、工学占16.0%、农学占0.3%、艺术类占0.3%。

三、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分析

(一)导师的指导情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指导”可看作指导主体和指导客体互动的过程。博士阶段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为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指导或双方进行的学术探讨。互动过程可以从互动本身的维度进行分析,即从频度、深度、向度、广度等维度进行考察[7]。结合问卷的问题设置,我们将从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这两个层面考察学术互动中导师的影响作用。

1.指导频率

指导频率是指导师在一定时期内与博士生进行互动的次数。如果将接受指导的时间单位分为周、月、年的话,其中以月为时间单位接受指导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以周为单位接受指导,但是也有17.9%的导师一年只指导学生几次而已,最严重的情况是7.4%的博士生几乎没有接受指导。从指导频率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博士生还是接受了比较充分的论文指导,只有25.3%的博士生一年接受几次指导或几乎没有接受指导(见表1)。

2.指导程度

指导程度是指导师对博士生论文的指导深度。评价的指标为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主观评价,评价越充分就显示导师指导论文的程度越高。就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整体评价而言,大部分博士生认为导师的指导比较充分,说明了我国博士生导师的论文指导程度比较高(见表2)。

(二)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

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有多项指标,其士生的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是考察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问卷设置,我们将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和科研能力三项作为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此来具体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

1.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关系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主要是通过以下阶段完成:选题和开题,围绕论文系统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撰写论文提纲,论文写作,论文评审,论文答辩。选题是完成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根据问卷相关题目,我们主要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选题途径和选题内容的关系。

首先,就博士生学位论文题目的确定而言,79.2%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开始博士论文的研究,63.9%的博士生在问卷调查时已确定论文题目。博士生的选题途径主要有自己确定、与导师商定、导师确定等。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博士生的选题途径比较单一化,即与导师商定的占68.4%,自己确定的仅占15.6%(见表3)。由相关分析可知,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的途径存在正相关(见表5)。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题目越容易由导师确定,反之则越容易由自己确定。

其次,就博士生的选题内容而言,大部分博士生的研究领域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有关(见表4)。由相关分析可知,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存在正相关(见表5),即导师的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研究领域与导师的研究领域越密切,反之则越不同。

2.导师指导与博士生一般论文的关系

一般论文是指研究生除学位论文之外发表的文章,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8],是博士生毕业的一般要求。一般论文的发表质量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交互分析可以看出(见表6),每月接受一、二次指导的博士生中,有71人(40.5%)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01人(46.2%)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268人(48.9%)在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在认为导师指导比较充分的博士生中,有106人(59.9%)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83人(57.9%)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17人(58.2%)在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

其次,就一般论文的质量而言,我们将问卷中“在国外、全国性和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等几个问题的综合得分操作化为一般论文的得分,能够反映出博士生一般的质量情况。从相关分析看出,一般论文的质量和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存在正相关,即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频率越大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发表的一般论文质量就越高(见表7)。

3.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关系

研究生的能力结构按重要性排序,排在前几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即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列,都是研究生能力结构的一部分)[9]。问卷设置中考察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题目主要包括:第一外语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汉语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知识面,独立思考能力和作为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等几方面指标。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第一外语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存在正相关,导师的指导程度和博士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存在正相关,即导师的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第一外语的写作、听说能力越强;导师的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越高,反之亦然。博士生第一外语的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知识面、独立思考能力和导师的指导则没有显著的关系(见表8)。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知,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和一般论文质量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目前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比较充分

在2000年的一项关于导师学术指导的调查中,很多博士生明显表现出对导师指导的不满,有数据显示,42.9%的博士生认为导师的指导“较差”[10]。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后导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势必减少导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11]。我们通过对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的调查,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比较满意,导师的指导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首先,导师的指导频率以月为单位的最多,其次是以周为单位,少数博士生一年接受几次指导或几乎没有接受指导。这说明大多数博士生能够每月或每周接受导师有规律的指导。其次,导师的指导程度比较深,调查中认为导师指导比较充分和很充分的博士生比例高达80.6%,只有19.3%的博士生认为导师指导不充分。

(二)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导师的指导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首先,博士生与导师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动,这种互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对博士生的科研活动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间接结果是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导师的指导直接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多数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和导师商定的,题目或研究领域也大多属于导师的研究领域,并受到导师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的影响。再次,导师与博士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程度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科研质量和科研能力,互动频率越高或互动程度越深,博士生的科研论文质量越高,科研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三)加强导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互动理论认为,互动频率的高低和互动程度的深浅影响互动质量的好坏,互动频率越高或互动程度越深,互动的效果越好,同时互动双方的依赖程度也越深[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状况显著影响着博士生学位论文方向的确定和对选题的思考、一般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对博士生个别指导的频率、程度等也直接关系到博士生科研活动的质量,间接影响到博士生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较好地验证了互动理论在师生关系上的应用,为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事实支持。笔者认为,在加强导师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防止博士生由于指导频率过高或程度过深而对导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其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在适当范围内加强导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stats.省略[EB/OL],2006-6-12.

[2] 贺祥,陆小新.优秀博士论文从何而来——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5),(16):43-44.

[3] 李丽萍,李纬娜.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N].中国青年报,2001-8-23.

[4] 潘艺林,何仁龙,马桂敏,张元兴.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J].教育与现代化,2004(2):20-25,60.

[5]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6-168.

[6]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61-64.

[7]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145,135.

[8] 马更新.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及其表现方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93-94.

国外博士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国外博士论文例5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图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国外博士论文例6

(一)6年一贯制的德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或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6年,实现以大学为基础,学科为中心,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1],如芬兰、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二)6年一贯制的俄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3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独联体国家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妇、乌克兰等实行这种学制[1-2]。

(三)4+4年制的美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的文理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前4年为医学前期教育,后4年为医学院教育,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为主干的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完成课程,修完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授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实行这一学制[1-2]。

(四)5+3年制的英式学制。其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前4年为理论教育,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毕业授医学学士学位,英联邦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英国、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获得学士学位以后经过考试和推荐就读医学硕士学位,时间是1-3年。在实行多学制的世界各国中,学制为6年制的国家或地区最多,为90个国家,占56.6%;居于第二位的是7年制,为53个国家,占33.3%;排在第三位的是8年制,为15个国家,各占9.4%;排在最后的是9年制,为1个国家,占0.7%。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模式[2](附表)

三、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教育通常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一般来说,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只要具备了大学毕业资格,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推荐人推荐,即可入学攻读学位。但在美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却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绩。因此,博士研究生经常需要攻读4至6年才能毕业[3]。此外,美国约有一半以上大学要求研究生入学时有GRE成绩。美国研究生招生一般不限名额,由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决定每位导师当年招收学生数量。在培养模式上,美国博士生培养通常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专业式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以及兼顾协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更加强调文理渗透和选修课的重要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为2∶3。

(二)日本。日本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学制为六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医学博士。博士课程学制为四年(日本医学院校很少设有医学硕士,一般是硕博连读四年)。中国的研究生指的是硕士学位,而日本的研究生和研修生是没有学位的,只是进入大学的一个学前班。日本大学的招生录取,导师有一定的决定录取权。对于博士生的评价,主要以毕业前发表SCI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值的高低来衡量。日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前最少应发表2篇以上的SCI论文[4]。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每周召开一次科研汇报会,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国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内容、最新的科研动态及讨论本周的疑难病症等。目前日本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士学位又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学术博士三种类型。

(三)俄罗斯。目前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本科6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具有行医资格。本科4年毕业后,只能当医疗助手,经过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以后,可以申请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时间为3-4年,经过课程学习,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授予“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4]。具有医学科学副博士学位的人员方可申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并具有资格在高等医学院校讲授课程或成为医学副教授。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如果在工作中有创新性的医学研究成果或发表了极具创新性的论文,经过课题研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此学位获得者才有资格申报教授职称。俄罗斯的医学科学博士学位不属于医学高等教育的范畴,取得这一学位者必须在工作中卓有成绩,并通过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决定授予,学校无授予权。

(四)德国。在德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只设有博士学位,德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学位制分为三级:文凭学位,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即可获得;博士学位,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惟一学位:讲授资格学位,这种学位是获取在高等学校任教资格的依据之一。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没有专门的研究生院机构,博士研究生都在指导教授所领导的研究所里进行培养。博士生的录取也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虽然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但却要求在做博士论文前先要担任二年教学或科研助手,并采取一定的淘汰制度。

四、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注重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形成硕、博士研究生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2,4]。

国外博士论文例7

1、国际期刊数量、国内期刊数量;2、从事学术研究的年龄;3、博士学位期间做项目的质量;4、本科就读的学校质量;5、性别;6、是否有博士后经历;7、所研究的学科。

从这些优势条件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洋博士和本土博士从技术职称晋升上来说,洋博士优势要高于本土博士,毕竟眼界学术水平不是本土博士能比的。但在行政职称晋升上来说,本土博士更了解国情,有更深厚的国内学术关系网,行政能力高于洋博士。

国外博士论文例8

一、国内外研究比较

大学导师制最早是由十四世纪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开始实行,到19世纪被大多数国家认可,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研究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博士生从课程规划、理论学习、科研实践直到论文答辩都由导师指导。本文考察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关制度,发现西方国家与我国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

1.博士生导师需要具备基本的学位证明和相应的指导研究能力。例如法国,法国国家规定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高级研究员、国家博士可直接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2.博士生导师需要博士生申请。在英国的大部分大学都有权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对于博士生的导师在资格方面没有硬性规定,无论是教授还是高级讲师,甚至讲师,只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研究经验,都有资格接受学生的申请成为博士生导师。

3.博士生导师需要完成科研项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必须先找一个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往往会成为导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助手,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导师的学术声望。科研项目对教授和博士生意义重大,教授所招收博士生的数量和他对博士生的指导方式也直接受他拥有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多少所影响。

二、我国博士生导师遴选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西方国家,我国博士生导师遴选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资格终身制。尽管没有明文规定,我国的博士生导师事实上是终身制的,一旦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不管有没有学生申请,终身都是博士生导师。这种终身制使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不够,同时无法实现对研究生导师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2.导师队伍呈现近亲繁殖态势,当前许多高校都热衷于把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许多学校遴选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大部分都是扎根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校学习、工作。他们从师于自己本校的教师然后自己再指导本校的研究生,从而不能为导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科背景,不利于吸收新鲜血液,影响导师队伍的创新性发展。

3.对准导师的科研能力考察不够科学。当前高校在导师的遴选中,对准导师学术探究能力的关注普遍过于注重量化。在高校导师队伍遴选的具体标准中,都明确规定了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专著的字数、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的多少,对发表的相应的学术文章、出版的著作、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经费等等都只有数量上的硬性规定,这些文章、专著、科研项目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则缺少查询和证实。

三、博士生导师遴选指标体系构建

总体来看,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构建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遴选指标体系,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中南财经大学大学自2001年颁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至2015年已经完成六次修订,完善了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指标体系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分重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把博士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校实际,制定博士生导师遴选指标体系。

(一)建立基本资格指标

博士生导师基本要求是具有相应学术水平和科研条件的教授或符合条件的副教授承担博士生培养指导工作,具体指标如下:一是学位上具有博士学位,且任教授专业技术职称需要满足时间;二是在本学科专业(或跨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经在该方向领域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影响与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且未来研究方向与现有研究领域具有连续性;三是在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连续一年以上的研修经历。

(二)设立科研指标要求

博士生导师除达到基本的资格指标外,还需满足相关科研条件,具体指标如下:一是出版与本学科相关的专著或者在学校认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二是主持并完成一项部级科研课题;三是主编并出版高水平有影响的优秀教材。

(三)完善教学指标要求

学校规定博士生导师需要满足教学指标要求,具体指标如下:一是具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高校在岗完整地培养过全日制硕士毕业生三届以上,或在海外高水平大学完整地培养过硕士毕业生一届以上;二是系统地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至少一门专业课,三是指导的硕士生学位论文盲评平均成绩需要满足学校规定要求。

(四)特设破格指标要求

对于不满足上述指标但是具有博士指导资格的申请者,学校专门设立破格指标,用来提拔具有学科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具体指标如下:一是具有部级重大课题立项或者发表本专业权威期刊论文;二是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奖;三是长期担任本学科带头人,任本学科全国性的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以上职务,对本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林颖.博士生导师评估及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D].中南大学,2007.

[2]于艳华.研究生工作管理系统及导师遴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国外博士论文例9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国外博士论文例10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下载并递交报考登记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cn/)在线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