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9:04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1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经济责任

Key words: unversity;internal auditing;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94-03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且办学自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资金使用范围也扩大,涉及到了高校的各个方面,比如后勤保障、高校建设、物资采购、教学科研等.领导干部职权不断扩大,手中能动用资金逐渐增多,导致了部分高校出现了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制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战略规划。

本文基于这一目的,结合高校实际,引入了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能够量化考核的指标制定了量化标准,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稳定运营。

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问题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审查,来保证组织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高校设置纪委、监察审计部门严格把控高校日常管理,预防职务犯罪,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但是,监察审计部门往往不得领导干部配合,觉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让内部控制工作很难实施。

当前,在教育部的规定下,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展开了经济责任审计,并且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现在更加注重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和效益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上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在开展过程中各高校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使审计滞后性严重。主要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1.1 经济责任不明确,审计区分有难度

高校的经济责任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处室、部门领导干部。处室领导干部包括资产设备、后勤基建、学校财务、及科技产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院部的主要党政负责人。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职责不一样,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一样。院部主任和书记的岗位职责不同,分工不同,所用预算经费也不同。而在教育系统中,不同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理解不同,因此给审计造成了难度。

1.2 缺乏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无标准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方面,审计人员由于缺少量化考核指标,无法准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再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审计人员过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意义,不敢对某些敏感事项做出评价,如此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使得审计无法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1.3 审计结果利用不足,选拔干部用老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存在审计工作形同虚设的现象,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免完全不相干。干部调离原岗位到新岗位前,组织部任免具有保密性,一般不进行事前审计,尘埃落定开始审计,已经发挥不到重大意义,审计在领导干部任用方面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1.4 内控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不公开民主

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些部门不做二级预算,或者对经费没有使用计划,无法准确获知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部分领导独断专行,做出重大事项的决策前不参考民众的意见;不对重大决策会议进行记录,导致领导的责任无法准确评价等.这些不健全的内控制度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了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1.5 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滞后性严重

在高校中,审计人员较少与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审计滞后性严重。由于学校中层干部三年换届,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既面临着繁重的审计任务挑战,也面临着审计人员不足的压力, 分身乏术,势必会影响到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2 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方案

2.1 明确审计范围和要求

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前期准备和沟通工作,经济责任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监督,并没有其他暗示在里面,审计部门及时送达审计通知书,张贴在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审计氛围,审计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高校由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组成,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职能,只有各部门负责人各司其职才能确保高校的正常运转。因此应对每个领导干部岗位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经济事项的目标和内容,制定一个经济责任告知书,对每项经济责任的职责和要求都详细说明,使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的范围与要求。

2.2 健全评价体系

根据高校的经济事项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审计方法,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包含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等内容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指标应包括制度建设情况、财务预算使用情况、资产管理情况、重大决策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例如,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表1)。

经汇总计算,总分值≥90分为优秀,很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75分≤分值

2.3 推动成果利用

依据审计结果监督和加快整改落实,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合理的整改方案,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系会议真正成为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困难和问题的平台和载体。运用审计成果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审计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一系列内控制度,如重大经济活动计提讨论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此外,利用整改成果还可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公示审计结果对领导任免,有支撑作用。

2.4 完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二级预算的管理、学费及其他培训费的管理、基建项目的管理、资产的管理、资金的管理、资料档案的管理及部门内部监督等方面。现阶段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比如预算执行情况缺少自我审查环节、二级部门的预算制度不健全等,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2.5 加大审计人员投入,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越来越注重内部控制及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审计人员完成所有领导干部的任期审计、离任审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校给予支持,人手要足够,审计人员的素质、技术也要高。例如本学校中,编制4人,原实际在岗审计人员2人,一批经济责任审计干部20名,几乎要干一个学期,现在学院增加了1名专职审计人员,调动相关部门人员(组织部1人、财务处1人、资产处1人)协同办公,大大缩短了审计时间,基本在2个月内完成,速率提升50%以上。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政治思想建设,增加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敢于坚持原则,客服压力,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设备多,资金量大;二是公益性,其履行教育教学公共服务职能,以人才教育为已任,兼具公平可及和宏观效率。为了体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高校中的控制作用,本文运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两所院校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结果如表2。

分析表2数据,B学院审计评价为优秀,A学院审计评价为良好,均较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而且,两所院校在资产完整率、重大决策、廉洁自律等方面都为100%,说明学院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方面均能有效执行,但在预算执行及资产使用方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同时说明此评价体系简洁、方便、直观,有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 结语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是适应高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审计。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更新完善新的指标体系,提高审计质量,也在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保障国有资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有根,章坤,宋桂娥,吴怡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07(06).

[2]邢敏玲.浅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王玲玲.加强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05).

[4]迟洪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

[5]柳尧,陶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9).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2

所谓审计失败,一般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就审计失败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或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主要指未达到审计的目的;二是群众不满意,主要表现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未能公正、公开披露;三是被审计人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政绩自我认为未能适当反映。由此形成多方舆论评斥审计部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审计失败。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

在审计实践中,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外部的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审计的失败,其情况复杂,成因多样。况且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对出具审计结论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在短时间内要就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各项经济指标的认定和企业潜在风险,作出一个准确的定量定性结论,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容易导致审计的失败。

(一)外部原因引起的审计失败

1. 领导干部干预审计活动,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对审计活动的干预。一般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领导干部,其关系网非常复杂,如果遇到一个左右逢源的领导,他将或明或暗左右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审计失败。

2. 受审计执法范围的制约而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审计法》的规定上。《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活动必须在属地管辖范围内进行执法活动。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涉及的领域宽阔,何况有些业务并不是在审计管辖范围内就可以终结,而外延至不属于审计管辖的地域,由此引起审计执法区域的限制,导致审计对跨地区的业务难以查清,由此导致审计失败。

3. 现行干部考核程序、任免手续、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不利于审计。按规定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先审计,后离任”,但在审计实践中,往往做不到。干部的考核、任免、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保密性,况且还要经过一级组织审批,它不可能将党委的人事决定事先公开,或告诉审计部门,达不到“先审计,后离任”的规定。由此出现了国家制度的碰撞,导致有些干部离任又任命后,审计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未使用或免去的干部,审计后其政绩又十分突出,导致一些干部没有合理使用,社会舆论反响强烈,审计自感有失公正,由于制度因素,导致审计失败。

(二)内部原因导致的审计失败

1. 或有项目未能发现,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或有损失、坏账、担保、非正常债务等事项,财务部门如果不充分披露,或故意隐瞒,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审计终结后有时会突然暴露,或是形成经济纠纷,或是引起民事诉讼,或是造成坏账损失,若金额巨大均会否定原审计结论,导致审计失败。

2. 重大违纪问题未能发现,导致审计失败。这主要是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某些财务人员主办或参与设立的“小金库”、贪污、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问题,一般人理解更多的是属审计监督。在审计之后,无论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只要出现上述问题,哪怕很小的违法问题,而审计结论没有揭露,都认为是审计部门工作失误,造成的审计失败。

3. 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失误与疏忽,导致审计失败。在审计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的技术手段和业务素质的限制,或是责任心不强的缘故,都会使审计事项偏离实际,得出与事实相悖的审计结论,引起审计争端,造成审计失败。

4. 审计覆盖面的限制,导致审计失败。如果审计一个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大,经理(厂长)任期又较长的企业时,由于审计人员、时间、财力有一定的限制,审计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采取的抽样审计方式有时会有两种情况,导致审计失败。一是抽审的项目在审计结束后出现问题,对审计结论造成较坏影响;二是已抽审的下属单位(即二级核算单位)出现问题,也会给审计结论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审计回避制度的软化,导致审计失败。按《审计法》的规定,在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有亲属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或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均应当回避。但在审计实践中,除亲属关系外,现今的朋友、同学关系十分复杂微妙,在其经济利益上的互利、冲突具有隐蔽性,审计机关难以察觉,造成该回避的未主动回避,所提供的审计信息有失公正。

6. 执法不力,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结论的下达没有很好地执行,致使一些违纪问题未从根本上扭转,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审计失败。

7. 经济责任的考核指标,主管部门从总体考虑下达了定性定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指标既包括全民,也包括全社会,如人均收入、劳均收入等是汇总各行业各种经济成份的综合数字,其中的准确性有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审计难以剔除这些不实部分,在群众中产生异议,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由此存在审计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自身不利因素,导致审计失败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3

所谓审计失败,一般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及财务报表中的虚假不实,而出具或披露了审计意见,由此引起审计争议,导致审计形象的失败。就审计失败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或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主要指未达到审计的目的;二是群众不满意,主要表现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上,未能公正、公开披露;三是被审计人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以及政绩自我认为未能适当反映。由此形成多方舆论评斥审计部门,产生一定的负面,构成了审计失败。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

在审计实践中,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外部的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审计的失败,其情况复杂,成因多样。况且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对出具审计结论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在短时间内要就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各项经济指标的认定和企业潜在风险,作出一个准确的定量定性结论,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容易导致审计的失败。

(一)外部原因引起的审计失败

1. 领导干部干预审计活动,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对审计活动的干预。一般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领导干部,其关系网非常复杂,如果遇到一个左右逢源的领导,他将或明或暗左右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审计失败。

2. 受审计执法范围的制约而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审计法》的规定上。《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活动必须在属地管辖范围内进行执法活动。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涉及的领域宽阔,何况有些业务并不是在审计管辖范围内就可以终结,而外延至不属于审计管辖的地域,由此引起审计执法区域的限制,导致审计对跨地区的业务难以查清,由此导致审计失败。

3. 现行干部考核程序、任免手续、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不利于审计。按规定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先审计,后离任”,但在审计实践中,往往做不到。干部的考核、任免、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保密性,况且还要经过一级组织审批,它不可能将党委的人事决定事先公开,或告诉审计部门,达不到“先审计,后离任”的规定。由此出现了国家制度的碰撞,导致有些干部离任又任命后,审计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未使用或免去的干部,审计后其政绩又十分突出,导致一些干部没有合理使用,舆论反响强烈,审计自感有失公正,由于制度因素,导致审计失败。

(二)内部原因导致的审计失败

1. 或有项目未能发现,导致审计失败。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或有损失、坏账、担保、非正常债务等事项,财务部门如果不充分披露,或故意隐瞒,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审计终结后有时会突然暴露,或是形成经济纠纷,或是引起民事诉讼,或是造成坏账损失,若金额巨大均会否定原审计结论,导致审计失败。

2. 重大违纪未能发现,导致审计失败。这主要是指,在责任审计中,某些财务人员主办或参与设立的“小金库”、贪污、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问题,一般人理解更多的是属审计监督。在审计之后,无论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只要出现上述问题,哪怕很小的违法问题,而审计结论没有揭露,都认为是审计部门工作失误,造成的审计失败。

3. 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失误与疏忽,导致审计失败。在审计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的技术手段和业务素质的限制,或是责任心不强的缘故,都会使审计事项偏离实际,得出与事实相悖的审计结论,引起审计争端,造成审计失败。

4. 审计覆盖面的限制,导致审计失败。如果审计一个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大,经理(厂长)任期又较长的时,由于审计人员、时间、财力有一定的限制,审计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采取的抽样审计方式有时会有两种情况,导致审计失败。一是抽审的项目在审计结束后出现问题,对审计结论造成较坏;二是已抽审的下属单位(即二级核算单位)出现问题,也会给审计结论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审计回避制度的软化,导致审计失败。按《审计法》的规定,在审计中与被审计单位有亲属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或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均应当回避。但在审计实践中,除亲属关系外,现今的朋友、同学关系十分复杂微妙,在其经济利益上的互利、冲突具有隐蔽性,审计机关难以察觉,造成该回避的未主动回避,所提供的审计信息有失公正。

6. 执法不力,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结论的下达没有很好地执行,致使一些违纪问题未从根本上扭转,在上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审计失败。

7. 经济责任的考核指标,主管部门从总体考虑下达了定性定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指标既包括全民,也包括全社会,如人均收入、劳均收入等是汇总各行业各种经济成份的综合数字,其中的准确性有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审计难以剔除这些不实部分,在群众中产生异议,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由此存在审计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自身不利因素,导致审计失败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4

一、中小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1.中小学校的事业支出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将危房改造专款、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以及学生书费挪作他用的问题;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应付款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财政的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问题;预算外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

2.中小学校的事业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等问题。收费问题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当前有些学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乱收费现象,有些乡镇政府无力支付学校危房改造及必要的公用经费,就以捐资助学、赞助费、集资费的名义收费,社会上一些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摊派等等,均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了较坏的影响。通过中小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明确划分学校领导的经济责任界限,找到问题发生的实质性原因,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最真实、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3.固定资产是否入账建卡,校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问题;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的问题;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人账、专款专用。

4.学校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对所创办实体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价、不收取占用费、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学校资产在创办经济实体中流失的问题。

5.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

二、中小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1.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学校资产和财务状况的认定,合理划分离任与继任领导的责任界限。查清即将离任领导到任与上届领导交接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以及即将离任领导与下届领导交接时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鉴定,分清前后两届领导经济责任,这是前后两届领导极为关注的一项内容。因为资产和财务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体现离任领导的业绩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其自身的经济责任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能使新任领导掌握单位的基本财力和其他财务信息,了解接任的是个什么摊子,便于加强管理和正确决策。同时为审计评价、对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审计的方法通常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采取审查核对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办法。主要认定固定资产金额及种类,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收入账面余额,应收款和应付款余额及明细,实有货币金额,并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简要说明。

2.通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考核评价学校领导干部的业绩。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对其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审计和评价,还要运用与其相关的经济指标的考核情况来充实评价内容,使审计评价具体翔实、有理有据、公证力强。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指标和上期(上年同期或历史最高水平)的实际指标比较,对学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客观地评价其经济责任。

3.通过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审计,全面掌握学校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责任。要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通过审查决策资料,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同参与有关经济决策及具体执行人座谈等形式,掌握学校领导重大的经济决策项目及内容,梳理出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重点审计项目和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执行结果,全面搞清重点问题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查明学校领导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等问题,客观评价经济责任。

4.通过被审计领导干部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的审计与调查,考核其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对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的审查,首先要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看其收入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是否如实申报,有无非法收入等。其次,利用群众举报线索进行核查,也是审查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第三,对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应在查明违纪事实的基础上逐项分析产生问题的背景原因,分清是个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财务收支的违纪违规问题,力求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实质,如实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三、如何作好中小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1.抓好中小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规范。一般来讲,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5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依法依规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职期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个人廉洁自律等进行检查、评价和鉴证的行为,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途径[1]。如何通过审计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整改完善规章制度,防范问题再度发生,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人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任期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建立健全完整配套和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规范管理、促进经营、确保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涉及范围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须加以重视。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检查分析经营活动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利用实地观察,询问、执行穿行测试等方法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执行和定期测评,以此评估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可信度,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重点,为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二、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是经济责任审计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上级管理部门对被审计者履行资产管理责任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财务业务系统、凭证及内部经营业务生成资料的检查,核实资产数量与质量,审查有无浪费、损失、流失等问题,准确划分任期资产增值保值程度[3]。并对其合理揭示,正确评价,以厘清责任明确功过是非。重点包括以下五项审计内容:

(一)货币资金的审计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强、风险较高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审计时应采用突击盘点现金,检查有无坐支现金、白条抵库,检查被审计单位以往盘点记录等。对银行存款采取函证、检查资金流水、是否存在挪用及借用银行账户情况,检查银行余额调节表,是否存在长期未达账项。关注定期存款或其他受限制资金是否合理入账等问题,确认货币资金收支是否符合资金管理办法。

(二)应收款项的审计

应收款项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具有流动性较弱、风险性较高、回收成本高等特点,对企业现金流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审计人员重点分析应收款项的账龄,特别对三年及以上未能收回的查明原因,结合内控制度检查近期应收账款对账函回函情况及其差异分析情况,说明可能存在的损失,确定任期内形成的账差和坏账等责任;其他应收款情况比较复杂,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大额和长期欠款不清账户,检查是否存在公司高管借款或关联方挂账,对长期挂账无法清欠的特殊款项,应查清发生时间和产生原因并做出记录。

(三)存货的审计

存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覆盖企业采购付款、仓储配送、销售收款等多个环节。审计人员一是采用分析性复核法把握存货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利用比较、比率法对审计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二是重视存货的抽盘。抽盘的重点放在价值高、流动快及数量较大的物资上,检查账货是否一致,对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应提高警惕;三是对存货质量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毁损、过时、不适用,关注毁损冷背等存货是否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这一问题发现途径是一方面通过实地盘点,另外查阅企业存货账薄时,常年不动余额账户;四是对委托代管代销或受托保管代销存货检查。对审计人员不能亲自前往清点的,可通过检查系统数据、备查簿和函证等方法进行核实。此外,还应对存货的计价进行审核,注意检查计价方法的合理性、计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前后期间是否一致,防止通过财务手段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和期末存货的目的。

(四)投资的审计

投资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外投资是企业发展扩张的强有力手段。在审计中应查明任期内投资项目是否进行立项、可行性研究调查及专家论证、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实施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投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资产流失等经济问题,明确责任人任期内管理履行情况,界定应承担的责任。

(五)固定资产审计

固定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一项重要资产,实地检查固定资产并验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经济责任审计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中,我们发现很多企I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卡片、实物不一致现象。因此,审计人员应结合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编制监盘计划、明确范围和步骤。通过监盘出具“固定资产盘点表”与固定资产账进行核对,检查固定资产权利凭证等,可以认定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发生减值及存在问题等。对盈亏减值的固定资产应分清责任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更新台账和卡片,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相一致。

三、任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

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各项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一些企业领导为了彰显自身经营业绩,通常虚列指标和弄虚作假。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把握:销售记录是否完整、真实发生;产品成本结转是否正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销是否准确;有无漏缴税金;营业外收支确认是否合规等。其次,通过收集任期内各年度利润变动情况资料,分析其变动趋势及盈亏增减情况及损益状况的根本原因,以此作为评价被审计者的基本资料。

四、对履约者重大决策事项的审计

重大决策事项是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行为,如:重大融资、重要人事任免、并购与重组、重大投资建设和重大资金使用等决策事项是否民主、透明、是否通过集体决策、是否合法合规,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对履约者重大决策事项的审计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任期内企业相关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和企业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并结合财务收支项目,围绕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评价履约者决策能力和权利运行能力的运用。

五、任期内被审计者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

上述审计中,被审计者是否遵纪守法实际上已贯穿审计整个环节中。对已核实违法违纪的,如:私设小金库、设置账外账、公款购物购卡个人消费、私分或截留已核销坏账返收入、虚列支出发放各种补贴、人为调节收益粉饰报表等行为,审计人员应保持审计独立性,以客观公正态度予以揭示披露。

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和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结果不仅评价履约者的能力,还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增加价值服务。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者单位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归纳,肯定成绩,厘清责任,最后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成因,从制度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时应注意:以审计调查事项、事实和审计证据为基础,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力求评价不偏不倚;在评价成绩时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对存在的问题不能隐瞒也不能捕风捉影;对存在疑点或未查清事项不做评价[4-5]。

七、结语

以上是经济责任审计中个人总结的重点。简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审计,包含各种审计类型,被审计者涵盖面广且级别层次高,是一项耗时费力、信息量大而又复杂的工作,审计风险贯穿着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审计单位应结合自身审计资源,须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工作,明确审计目标、突出重点。在选派审计人员时,除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外,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配备熟知财务管理、工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税务、金融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审计队伍,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和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素平.浅谈经济责任制审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3(7):111-112.

[2]李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2(18):40-50.

[3]马艳侠.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J].财会学习,2016(1):160-160.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6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出现的,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也进入了市场。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也已经形成。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中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发展进度较快,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据调查了解,大都分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经过授权进行的,授权部门以组织部门居多。说明在审计授权方面,各校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要求。各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包括届满(离任)审计、届中审计。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经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实施审计情况、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等几方面。审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方面。虽然各高校审计报告及评价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从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尺度把握等方面来看,仍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制度。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1]

(一)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学习宣传不够,高校部分干部、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认识不够端正,不能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解成一种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或认为只有有问题的干部才会被审计,或认为只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一定要查出问题。这些直接导致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寻找突破口。有的人认为,被审计者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调任或晋升组织已经有意向或即将作出任用决定,经济责任审计是搞形式、走过场。有的人特别是被审计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还有的人认为被审计对象都是领导干部,审计工作过于认真会得罪人等等。

(二)贯彻“先审后离”原则不够

根据中办发[1999]2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干部管理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审计之前就做了干部任用或调离的决定。另一方面,由于和审计部门事前衔接不够,造成“先离任、后审计”多有发生,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张皮的现象。这样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起不到监督作用,也起不到考核干部的作用,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务书中所确定的经济责任不是很明确,不能进行量化考核,难以对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准确评价。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没有具体量化标准,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四)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审计的形式还是就账审账,没有认真开展审计调查。如调查被审单位有无“小金库”、有无未在财务部门账上反映的账外账,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因为侧重点不明确,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审计结果也就得不到学校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

(五)有关部门配合脱节[2]

部分高校到目前仍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也未成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如审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时没有主动征求组织部门意见,组织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重视,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由于部门配合脱节,工作中容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审计人员较少与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审计滞后

由于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有的责任人任职时间较长,由于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经济问题查清、查透。从而导致审计缺乏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有时审计部门同时组成几个审计小组,全力以赴、交叉进行,也很难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重视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由于该项工作责任重、工作量大,学校领导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随时听取审计部门的工作汇报,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监督指导审计部门开展工作,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信心和责任感。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不仅要向领导汇报本部门的计划、做法以及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争取领导的支持,还要汇报各高校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更有针对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审计程序缺乏了解,所以配合不够主动。应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激发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有利于分清是非曲直、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而且对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管理、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要及时与组织、人事委托部门沟通,确定年度拟进行审计的项目,并将其纳入审计工作计划中。这样,审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审计时间,避免突击性任务,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使经济责任审计能有序进行。

(二)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3]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因对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并制定责任追究细则,一是明确追究主体应负的责任,二是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三是规定由谁来执行责任追究。实行责任追究可以减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再次,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如何确立领导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为此,必须正确区分四个界限,即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准确、全面、统一、谨慎”的原则。合理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于恰当评价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至关重要。在目前尚无规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审计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紧扣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要超越审计的职能去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二是客观明确地界定该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对于和财务收支无关及尚未查清的问题,以及不好定性的问题,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必要时要向学校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小组提交书面报告,而不宜直接进行评价;三是要考虑影响领导干部业绩和责任的各种因素,在评价时据实写明相关的具体情况,对于事实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或拟移交的事项不纳入评价。

(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质量管理是审计组织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规范、审计评价规范等。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规范实施审计,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在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将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个人廉洁自律的资料存入“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备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减少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同时,应加强任职期间审计。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改善管理,也可降低到离任审计时由于审计范围时间跨度过长形成的审计风险。

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为此审计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审计工作。

首先,审计前应重视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包括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规范、以前内部审计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质量控制关键点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审计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并编制充分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应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写出述职报告。听取经济责任人述职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和掌握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全面情况,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为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要与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签订《审计承诺书》,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做出承诺。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的范围。

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把握重点,突出审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和效果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健全与执行情况,经济责任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情况等。对由于会计人员的责任而造成的会计处理差错,在未达到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不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力争做到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要重视召开相关部门或单位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充分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经营能力、业绩、勤政、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找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或单位干部职工个别谈话等形式获取相关审计情况和线索。

第三,审计报告要针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来反映问题,并分析落实经济责任人对问题应负的责任。评价语言要标准规范,不用或少用修饰性词语,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证据不足的事项及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与经济责任无关的其他问题,可采用管理建议书等其他形式来辅助反映。

第四,要强化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包括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复核,及时发现审计人员专业判断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提高审计质量。要加强与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沟通。在对审计证据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出审计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意见,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进一步核实并做必要的修改,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提出的不合理意见不能屈从,但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此外,应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这是减少误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

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搞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务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各高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协调配合机制,要求部门在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运用等环节上相互支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程序,形成整体合力。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对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计手段的不足,确保了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提高了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水平。

(六)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的内容,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参与监督的作用,不断完善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既可以让教职工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任用干部的情况、尤其是履行经济责任方面的情况,又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4]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要求都非常高。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最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学习,更加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为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创造条件。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强,审计风险大,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特点。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态度、严明纪律,对审计核实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及利益的诱惑,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还要依据审计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那些打击报复审计人员的行为依法抵制。

总之,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和对存在问题应负的责任,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进而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学校的财经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实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它有利于抑制各种腐败现象,促进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同广。浅析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4):73-74.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7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任期期间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方式。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近年来的经济责任审计中,经常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时,不搞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决策失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有的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及突出自己的“政绩”,时常采取诸如支出不入账,做假账、报假数字等方式,造成部分经济指标严重失真。

3.有利于完善领导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为正确提拔、使用干部提供重要的依据。对领导干部考核,包括政治、经济、行政能力等方面的检验。

4.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隐藏较深,不易发现的问题,进而查出违纪犯罪问题的线索,及时查处,惩治腐败分子,对党风廉政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仅局限于财务收支。有的审计不查乡镇领导干部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不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不查领导干部个人使用国有资产和报销个人费用情况,不将单位违纪问题分清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落实到领导者个人,而是以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形式完成任务了事,致使部分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不重视审计结果,也不重视此项工作。

2.“审”与“用”脱节。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县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的重要依据,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方面是审计机关辛辛苦苦查出一些违纪问题,另一方面是干部管理部门无视审计结论,依然故我地使用干部,或者是被审计对象已经提拔重用而后进行审计,形成审计结论与干部使用两脱节。

3.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高。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具有一般审计风险外,还具有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这是由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要客观公正,力求具体。由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决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公正的评价。

2.评价要实事求是,是非分明。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前任后任的责任、前任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

3.评价要恰如其分,慎重结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必须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切忌不可言过其实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也不得为照顾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情绪和要求,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如把“小金库”写成资金账外循环,把有意做假账说成账务处理不规范等。

四、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1.被审计单位。第一,建立承诺制度,明确法律责任。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对其提供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并在承诺书中作出陈述。也为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使审计工作建立在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第二,主动配合审计工作。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除如实向审计人员提供有关资料外,还应积极向审计人员反映情况,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事实真相,以作出正确判断。

2.审计单位。第一,完善审计立法体系,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针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较完善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明确审计的范围,明确经济责任界定、评价的标准,明确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行为准则,以及违反准则的处理处罚办法等。第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全面质量控制制度,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程控制,以降低其审计风险。第三,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

3.审计人员。第一,努力提高自身的审计风险意识和素质。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要求审计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在实际中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第二,明确审计范围、严格审计程序。在对内部控制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审计的重点,确定审计范围。第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第四,恪守审计权限,排除审计评价内容上的随意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第五,审计报告要写实、写深、写透,使审计报告真实可靠,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参考文献: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8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建立、发展起来。近几年,高校内部审计也在逐步探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开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审计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着力点。

一、工作基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1.要建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和客观要求,所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也要做到制度先行,并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要在制度中明确被审计对象、审计原则、审计内容、审计程序、联席会议制度、审计结果利用以及审计工作责任等内容,并要明确学校组织部、人事处和纪委、监察处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负有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审计结果要作为考察、考核、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才能使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从源头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严肃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要求高,为建立起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要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一般来说,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由组织部门牵头召开,成员由纪委、监察处、组织部、人事处、工会、财务处和审计处领导组成,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商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审议审计报告,监督检查审计结果利用和整改落实等情况,特别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把握不准、责任不清、审计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联席会议集体审定。通过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人事、纪委、监督处等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协调、沟通的作用,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的合力,同时也规避了审计风险。

3.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和工作程序

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步骤,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操作规程。首先,组织部门委托是立项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其次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项后,要根据审计项目实际需要,组织安排人员成立审计组,明确人员分工,然后按审计程序,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干部个人及所在单位),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见面会,也称进点会,在正式实施审计前召开,组织部、审计处、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领导和主要干部参加,具体提出审计工作要求以及做好联系沟通工作,同时,逐步推进审计公示制度,在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进行审前公示,向广大教职工公布审计事项,也欢迎反映问题,监督工作,最后进入审计实施阶段。

二、工作实效――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几个环节

1.抓好审计调查取证环节

审计调查取证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根据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这是开展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在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应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查阅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审前调查。首先是制定详细周密的调查方案,针对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调查提纲,对调查内容和人员进行分工;其次是深入细致开展审前调查,采取调查和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内部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主要是走访主管部门、纪委监察、组织部门、财务部门等,了解是否有群众举报以及反映问题等情况,在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内部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基本情况,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被审计干部的职责范围,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有关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

二是做好审中调查取证,这是审计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审计取证的方法,如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就审计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收集了解有关情况,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和召开座谈会听取广大干部职工对被审计干部的反映和评价,特别是职责履行、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廉洁自律等情况,查阅有关文件、会议记录、纪要、函件、通知等,以掌握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在调查取证中,首先是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围绕审计方案和重要内容进行调查取证,特别是针对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其次是去伪取真、去粗取精,把审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汇总和梳理,注意发现重要线索,并分析性质和重要程度选取审计证据。通过审计调查取证,可以有力地支持我们的审计意见,为审计评价提供证据支撑。

2.抓好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撰写环节

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的撰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加之高校也未建立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给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撰写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是做好审计评价。经过充分的审计取证,下一步就是要把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归纳,最后落实到对被审计干部的审计评价上。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通过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对被审计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审计评价首先是围绕被审计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不能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对被审计干部业绩全面评价等同起来,同时对于依据不足、性质不明、责任不清或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不写入审计报告,更不做出评价;其次要注意区分责任,要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最后要肯定与否定相结合,既要肯定被审计干部任职期间的成绩,又要指出问题和不足,对于履行经济责任成绩突出的,应建议组织部门给予其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落实责任,坚决整改。这样,审计评价客观公平,实事求是,才能得到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的认同。

二是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上,所以,要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与审定。首先,审计小组在充分取证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初稿;其次,审计组长(一般为审计处处长)对初稿进行复核,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对存在问题和审计意见,特别是涉及到被审计干部评价和责任界定,要十分谨慎,如有必要,要求审计小组再进一步核实和取证,在此基础上修改审计报告,审计组长审核后作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被审计干部及所在单位征求意见,有异议则审计小组再次核实并报审计组长审核;最后,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成员集体审议审计报告,特别是对于审计评价做到集体审议并最终定性,落实责任。这样,审计报告经过三级复核,提高了审计报告质量,达到了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3.抓好审计结果利用环节

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不是目的,纠正错误、整改问题,以促进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这才是审计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制度详细规定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干部考察、考核、提拔任用、奖惩的依据,审计结果报告要进入干部个人档案和廉政档案,对于审计查出的有关人员违法、违纪问题应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交由干部管理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其次,要注重抓好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要将发现的问题写入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后,与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和被审计干部交换意见,对反映的存在问题以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求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和被审计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写进正式印发的审计报告,改变以往审完即止的状况,真正发挥了审计的“纠、帮、促”的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单靠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力量难以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和震慑力。只有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才能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大效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长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陕西审计,2003,(1):16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9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国有企业 领导人 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很好的适应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在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以及预防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引导我国经济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据有利的地位。国有企业领导人作为国有企业的决策者、引导人,只有在认清自身经济责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企业健康发展,因而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审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和管理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政府审计机关对所有被列为被审计对象的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都必须进行审计,且这些领导人不得拒绝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还具有超前性和深层次性,不但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领导人经济问题,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企业领导人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提升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一方面有效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促进了领导人竞争机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享受经营自,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权利和责任也相应地增大。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忽视了自身责任的履行和义务的行使,最终造成违法经济行为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虚报政绩,使领导干部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强化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减少了腐败乱纪行为的发生,这种监督和协调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不仅为广大企业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也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以实事求是、严格自律、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来投身于任期中的业绩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实绩水平和廉政的领导作风为内容的平等的竞争机制。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1.财经法规的遵守状况

检查被审计的领导人及所领导的企业是否遵守财经法规,有没有违法的问题出现,是审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都应该领导企业的员工,在国家法令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领导人要严格遵守企业的章程、决议和制度,不得做出与之背道而驰的行为。

2.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性

企业的经营情况主要是资产、负债及损益等等的真实性,它也是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一项重要内容。

《新会计法》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企业向上级提供的经济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决策及财税机关监控的重要依据,所以其真实性是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出现虚假和隐瞒的情况,势必造成社会经济监控、决策等方面的混乱,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目标的制定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审计企业领导人及其所在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果,主要侧重两个方面,其一,任职期间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营计划情况,其二,是领导企业期间经营成果与领导之前的对比结果。除了要对账面经营进行对比外,还应对企业的盈亏情况作出分析。

4.重大投资决策效益情况

通过审计评价企业领导人重大决策程序及所产生的效果,即可客观评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领导人的预见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现代经营中的领导水平。分清企业领导人在投资决策中的责任,使继任者总结经验,扬长避短。

三、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1.明确责任

在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审计中,要明确其责任的归属,虽然企业领导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但也不可地将一切责任全盘地归于法人代表。

2.定量、定性分析

在明确责任划分的前提下,审计须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这一主题进行,对审计中涉及经济责任外的事项不予评价。

3.审计证据不足不进行评价

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得进行评价,如果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明材料不能成立,证明审计工作进行的不够深入,在审计评价前要补充相关的证明材料,否则不做评价。

总之,对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做出审计评价,是审计本门开展经济责任涉及的关键,也是企业领导人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问题,审计的质量也与被审计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的选拔和任用,所以,当前,做好对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是一性意义重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香.浅谈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商场现代化.2010(36):192.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例10

(一)“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对于领导干部的提拔大部分都是先提拔后审计,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评价任用干部。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经济责任审计,既属于审计的一般范畴,又不同于常规的业务审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生命,政策性非常强。一些审计机关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或者对发现的干脆采用写实的方式进行描述。这在客观上给组织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增加一定的难度。

(三)严格区分责任界限的难度大,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

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有的,有现实的,有主观的,有客观,有班子集体的,有领导干部个人的。只有将相关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才能对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予以准确评价。有些经济责任的界定没有明确依据,所以在责任界定问题上存有很大的难度,如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共同行使经济管理职权,而两者的职责界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取证和评价的难度较大。另外,当前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加上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影响到了审计成果质量,也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全面运用。

中办国办《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通报情况,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及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基本上已建立,但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各地的认识不一致,且各地普遍没有出台具体的联席会议议事规程,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的确定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各自的职能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深化。

(五)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不具体、影响了利用效果的发挥。

按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公开披露。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二、加强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建议

(一)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组织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在领导干部离任前及时安排审计,保证审计实施所必须的时间,坚持对领导干部“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同时,审计机关也要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优先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列入审计计划,并根据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二)尽快建立一整套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更好运用创造条件。

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三)应尽快抓紧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有效途径。

研究制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是从制度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以充分运用的根本保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对此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同时也应该把审计成果的公开作为经济责任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进行探索。

(四)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职能,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