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8 16:32:37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1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⒊ 不求甚解亦无妨

古诗词中的谴词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还有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等,除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需深入探究外,一般学生不求甚解亦无妨。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才会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强烈的行为,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1.用画面烘托。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起枯燥静止的文字,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图片更加富有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等来将古诗转换成画面,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春晓》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展现相关的图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从画面中获得直观信息,使教学更加富有活力,而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2.用音乐渲染。音乐是一门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更能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用音乐来渲染氛围,将古诗所包含的特定情感诉诸于学生的听觉,使学生“未读其文先悟其情”,从而使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参与教学,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与动力。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读懂文意、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读是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意境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讲解与分析,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3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 ,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2. 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3. 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4. 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4

人文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系统所抓的重点,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让学生从小懂得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等人文精神,学会重感受、重体验、重合作等人文方法,将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要有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如爱国、爱家、努力、拼搏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和精神作支撑,不打自垮。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树立高尚的品德,能够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小学语文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熟知能力,如今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强调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对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国的诗词意境清新、富有哲理、韵律优美、语言生动,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要学会150首的诗词,可见古诗词在人文教育一种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人文精神传承下去。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思维方式所决定。小学处于对世界的认识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要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表象而进行发散思维,因此这个阶段,比较适合读天真、朴实、趣味性的古诗词,如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就富有天真和童趣,全市大概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语言流畅、清新活泼,颇带生活的情趣。当学生读到这首诗时,很容易从诗的字里行间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小儿垂钓的氛围,领会诗的意境。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析

(一)背景知识感受人文关怀

我国古诗词的意境优美,每位诗人或词人的写作手法不同,所呈现的文字有所差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会对诗词作者、写作背景和诗词的题材作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创作所包含了作者对人生或者社会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够在诗人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诗人的情怀和当时的境遇,那么将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文教育也达到了目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广为流传,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情谊,学生在读到这首诗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

(二)文字传达中国历史文化

《新课标》是对小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从课程性质、课改思路、内容标准等多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字能力,最重要的是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唐诗宋词广为流传,熟读唐诗宋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唐宋文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就是文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它需要一辈又一辈的学生们在学习中继承,因此新课标的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事实证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其糟泊,取其精华,能够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诗词朗诵熏陶人文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是将识字、朗诵、写作等放在首要位置,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但一些同学把书读完后却不理解书中文章表达的意思,说明学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古诗词是具有韵律的一种古代文学,古人在朗诵诗词时是以“唱”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感情,诗词本身的意境是能够陶冶诗人自己的,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在教师详细的介绍后,学生在朗诵诗词时更能够明白诗词的含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对学生的熏陶。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5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往往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也是考试当中的重点。国家教育部希望通过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与内涵,以便能够将我国历史悠远的古诗词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然而,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重重困难、面临着种种阻碍,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古诗词产生强烈的兴趣、热情地投入到古诗词教学之中。那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呈现怎样的状态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小学语文教师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呢?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过于重视内容,忽略了诗的意境教师授课的基础是教材,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讲,一味地依附于课本教材却并不能令课堂效率提高,只会令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为,教材只会给出古诗词的内容,却无法详细的帮助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理解。而教师长时间重视古诗词内容也会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尽管学生会将古诗词一句不落的背诵出来,但是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却一无所知。这样从根本上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

(二)教师过于重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根据试题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做题解答。比如说,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首诗歌体现的意境是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为了节约授课时间也为了提高答题的正确率直接将答题的一般规律传授给学生。然而,这种做法却令学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机会,变成机械的做题工具。

(三)教师过分看重背诵默写,忽略了朗读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喜欢让学生进行背诵。今天背《静夜思》,明天背《望庐山瀑布》,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背诵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令学生增加古诗词存储量,但是却忽略了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促进感悟学习古诗词,教师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要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对古诗词进行抑扬顿挫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还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比如说,学生在朗读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生则需要读出田园生活喜悦,而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需要体现重见光明的惊喜,做到因境抒情。经过反复朗读训练之后,学生会对诗歌朗读产生一种习惯,以后每当看见诗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的进行朗读,也会对诗歌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令学生全身心投入诗的意境情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当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之后学生会感觉自己真的身在其中。此时,学生更容易将自己当做作者自己,切身感受作者当时创作诗歌时的思想感悟。而情境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在讲解杜甫《春夜喜雨》的时候,可以播放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将学生引入春的情境,感受春雨的滋润。再比如,教师可以将《村居》中描绘的草长莺飞放纸鸢的情景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令学生更加直观的通过画作感受到无忧无虑的悠闲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总体来说,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会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活力,令课堂充满乐趣,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致敬经典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词人数不胜数,他们所创作的诗词也并不是单靠几本语文课本就能够包含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古诗词阅读,向经典致敬。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加强与课本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比如说,在学习过杜牧的《山行》以后,学生可以在课下学习积累杜牧其他的优秀诗篇,观察其中的共同点,总结杜牧的创作特点。经过长时间的课外积累,学生的知识量会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灵活运用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积累课外诗词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学生需要纵观教材,能够从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古诗词中找寻到共同的独特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帮助。比如说,令学生能够找出五句带“花”的诗句或者带“鸟”的诗句。通过类似的训练,教师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外,知识不仅仅是放在脑海中储存的,学生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词带进自己的生活,鼓励学生根据原有的诗词结构大胆的创作,学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够令学生真正的将诗词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热爱诗词。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6

春秋时期郑国商业贸易文化研究

长勺之战与鲁庄公的“文治武略”辨析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性光芒

都市化时代的乡土韵味——谈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特点

民间叙事的精神隐喻——孙方友“笔记小说”的文化解读

论阎连科小说悲剧叙事形态

诗歌想象刍议

晋语对四川天全话的影响

试析《魏书》的单义双音词

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表达法

《潜伏》电视剧语言修辞特点探析——读电视剧《潜伏》经典台词

河南玄武方言比喻的固化结构“A/V+嘞+给啥样”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浅论副词“超”旧词新用

高校文学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

关于高校传统戏曲课程教学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探究文本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试论《文选》诗篇所反映的汉魏民俗

士魂商才理想人格的建构——由《聊斋志异·黄英》看作者的反思意识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7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6-01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致有这样几个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读诗文并背诵。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情感意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

该如何突破古诗教学课堂中的固定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传统古诗教学中的"读、解、想、悟"这种教学手段模式化,刻板,无法体现古诗美感,难以吸引学生。因此,在深钻教材后我充分挖掘了古诗中美的情愫,采用了"读、吟、唱"这三种教学手段,"读后知意,吟时想象,唱中悟情",贯穿在整个古诗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读,触摸意象蕴含美

初读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借助注释和插图,学生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环节活跃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理解了古诗的大意,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了提高。

在教学南宋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古诗大意。在课堂上,疏通完生字后,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以及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大意。自主探究后,同位互相交流,完善自己所不明白的地方。这一个读的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读诗、解诗的效率。

2.吟,揣摩意蕴感悟美

古诗有着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韵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学古诗必须会吟诵。吟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

在教学《乡村四月》时,我并没有遵照以往的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读诗方法--吟。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接触了古诗中的平仄,吟诵古诗要遵照平仄规律,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一般来说,阴平、阳平为一类叫平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要把声音扬起来,把这个字延长。上声、去声为一类叫仄声,用一竖表示,仄声发音短。将汉字的平仄带入古诗的吟诵中,极大地唤醒了学生内心学习的欲望,学生们带着新奇,带着热情去吟诵。

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意蕴。只有展开想象,才能丰富诗歌的内涵,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吟诵时,要求学生在古诗上标出平仄,吟诗的时候边吟边抓住关键词想象诗中的画面,韵味就会出来。

边吟边想象,学生将理解与情感巧妙地化解在吟诵之中,与诗人形成共鸣,自然就会感受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3.唱,感受音韵抒发美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古人吟咏诗词,以韵律抒情,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沉稳;时而畅快,时而缠绵。诗词本身就是有韵律和节奏的,好的诗词不仅琅琅上口,配上乐曲就是极高雅的歌词,所以古时候诗词都是用唱来传诵的,许多优美的古诗文都被音乐人谱成了千古流传的佳曲。学唱古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个人魅力。

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我选用了古筝名曲《望江南》作为曲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后,教学生吟唱《乡村四月》,配以摇头晃脑的肢体语言,还原了古诗文的韵味,将其中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快乐中、新奇中学得兴趣盎然,自然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的画面徐徐展开在他们的脑海中。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文本,仔细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良兴《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诵读》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2]张炬 《浅谈古诗词在学生人生观形成中的作用》《语文建设》2012年08期

[3]彭非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化实验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02月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8

3.正午的阳光(八章)亚楠

4.爱的断章王惠娟

5.董忠堂时代文学(双月版) 的诗歌

6.杨宗荣的诗歌

7.《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梦境窥探马跃

8.《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俗语与其性格的和谐美刘伟丽,赵艳平

9.情爱边缘的友情——秦钟和宝玉情爱关系的现代透视刘秀玲

10.假作真时真亦假——论甄家故事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王传明

11.阿Q典型性格探源易鲜花

12.论《肥皂》的解构李知

13.《庄子》与艺术审美本质韩贻杰

14.历史上汉语中存在过的"巴人"词语罗姝芳

15.略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纪倩倩

16.人性在雷雨下迸发——《雷雨》中四人物的色彩分析毕垒

17.论曹禺《雷雨》中的"恶魔性"因素张新民

18.论中国现代诗化童话的特征曹文英,李伟

19.冰波童话:诗意天空中的上下求索陈曦,曹文英

20.论余华《活着》的死亡叙事功能李延凤,任红娟

21.屈原的教育理念探析李霁

22.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态度新探朱崇娴

23.班彪《北征赋》探析王征

24.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李娜

25.魏晋文学精神与写作感悟能力培养张军涛

26.我国古代文人的进退观——从苏轼的诗词看其思想的转变于志强

27.诗意的融通——老庄与海德格尔哲学语言之比较郭德君

28.浅论赵执信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继承崔德博

29.无法追寻的家园之梦——萧红、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比较黄玉梅

30.萧红笔下的"阿Q"——马伯乐形象分析李秀清

31.写心抒情,曲尽其妙——《古诗十九首》艺术谈片陈增印

32.《金锁记》悲剧形象与悲剧根源探析闫薇

33.永恒的美源自艺术空白——古诗《蒹葭》赏析许小丽

34.中国哲学观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主脉刘钟华

35.中国上古神话的"祭礼化"及其影响许风申

36.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张彩霞,孙中宁

37.消逝的心灵之静——评析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象的失踪》崔颖

38.《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人物形象的宗教文化色彩杨慧

39.劳伦斯小说《虹》虹的象征韩凌,张素敏

40.《愤怒的葡萄》——现代社会的《出埃及记》宁晓慧

41.浅析唐·吉诃德信念追求的人文内涵施琦

42.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理解与接受张秀婷

43.时代文学(双月版)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众生相高梅

44.世界影坛的两朵"姐妹花"——《蝴蝶君》与《霸王别姬》题材的陌生化解读冯春园

45.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论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唐万珊

46.浅析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王锦芳

47.迷乱的感性叙述——海派小说叙事研究之一冯昊

48.试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寓意王宁,杨斌

49.普列姆昌德童年根性与文学生涯孙光勇,郝宝燕

50.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焦宏丽

51.苔丝的命运,时代的必然——哈代对时代的洞察杨新慧,陈天,乔秀全

52.哈代小说悲剧性的思想根源刘进水

53.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艺术在《螺丝在拧紧》中的体现杨永春,徐显静

54.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马志民,刘芳

55.《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李世荣

56.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解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谭杰

57.中希神话的文化阐释吴金涛

58."胡美丽"的心路历程——从《美丽的权利》和《孩子你慢慢来》看龙应台的女性观唐冰炎

59.男性批评家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述评吴芳

60.《小二黑结婚》:解放区新型小说的传统底蕴余萧群

61.小说《取经》散论时暝

62.中国绘画重"神"传统的当代考察——由两则经典画论引发的思索程淑彩

63.主位结构理论和语篇的构建与解读杨敏,李顺清

64.从"小康""大同"思想到小康社会孙崇梅

65.论原始思维与隐喻的关系盛汝真

66.召唤结构理论及其阅读教学运用李通

67.诗心词境堪吟赏——素质教育观下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单秀凤

68.《神曲》文化成因的现代性思考李素敏

69.身体写作的迷香程昊

70.论艺术内涵与修养王文权

71.汉语方所框式介词的句法分析曹志希,杨烈祥

72.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王钟

73.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魅力之初探季向敏

74.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浅谈相声的发展王春玲

75.论音乐创作与文学创作思维的异同罗相巧

76.试论音乐的共同性方鸿学

77.美声唱法的喉腔状态和运用方式对其风格的影响樊霞

78.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时代文学(双月版) 韩晶岩

79.玩耍的帝国——周杰伦现象与当代青少年的经验世界王伟

80.谈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李斌

81.论电视广告的语言特点刘书营

82.广告语——经济活动与文字的结缘张华玮

83.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陈海英

84.论清末女学钱莹瑾hHTTp://

85.模糊话语及语用交际类型探析廖国强

86.试论创作方法对世界观的体验与置换孟宪浦

87.浅析东北方言的词汇学意义于丽新

88.论意境的空间构型高淑珍

89.突出重点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陈承社

90.论翻译过程中双语转换的"语言开关"刘桂英,董天

91.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杨德嵩

92.浅析地方高校学生力量素质的发展研究周军华,胡国生

93.地方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中的历史定位徐晓庆,袁小武

94.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探讨龙海,吴惠英

95.高校学报建设中人的因素初探龚晓宁

96.撰写毕业论文资料查找方法及建议邓妍娑

97.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职能窦英华,曲修河

98.试论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邬艾原

99.礼仪,助你求职成功李晓军,陈秀君

100.大力推进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马景玲

101.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浅谈夏继周,周鑫

102.浅析高校财务工作要与时俱进侯秀丽

103.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的培养方向何耀云

104.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王雅卓

105.民俗文化学视野下的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张斌

106.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艰辛历程张明祖

107.浅析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文化传承赵红,李静

108.应用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罗冬兰

109.山区新农村建设人才与技术需求状况研究范红红,林燕华

110.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分析孙垂青,卢艳春

111.广西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黄艳雁,邓一帆

112.论新农村建设五要素郭炳章

113.探讨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吕在利

114.浅谈现代服装理念下的设计思考杨永庆,刘乐

115.时代文学(双月版) 对法院调解的思考肖庆华

116.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及探讨丁正员

117.谈中国法治教育张虹

118.职业院校青年学生心理教育探析寇振华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9

经过对现如今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多方面研究,专家学者们总结出了当前的古诗词教育普遍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对诗词的引导不充分。过于重视背诵古诗词,缺少引导,孩子们只知道为了背诵而背诵,并不能真正理解一首古诗词的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古诗词教学需要深入诗词中感受其音乐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逐渐增添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朗读的巨大作用,要让学生们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诗词带给他们的文化熏陶。目前,只有少数老师能够意识得到朗读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老师仍然只是一味让学生背诵,缺乏引导。第二,针对片面知识学习,缺乏体会诗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偏向于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作者创作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背诵、默写和理解诗词内容,而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未被当作重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体会到诗词中作者寄托的情感。很多老师对待古诗词如同对待其他文言文,一味采用程序式的教学方法,如介绍作者背景、诗词的表达方法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往往直接导致诗词教育的具体内容功利化,只需背诵与默写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其次,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只对新世纪的先进多媒体读物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诗词读物的热爱;再次,教育方式程式化,方式被固定,所有诗词在老师看来都只需要一套固定的讲解流程,导致学生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达不到古诗词本身传达的情感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明确,学生本应该带着赏析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应该带着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一味背诵朗读。

三、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特别是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可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自身的底子足了,才能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来感染与熏陶自己的学生,文化修养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去传递的,只能逐渐感染,逐渐熏陶。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职责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适应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时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才能跟上学生思维的脚步。

第三,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意味悠长,耐人寻味,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因此,必须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正_认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并非易事,现如今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已经被视频、漫画等资源所充斥,这些资源看似简单方便、易学易懂,但是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十分浅薄。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孩子们对国外的快餐式文化,包括动画、漫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例10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是浓缩的精华。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1至6年级75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篇目分散在1至6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至6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书目如下:

五年级上册有《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这三篇以写景为主。

五年级下册有《出塞》《题临安邸》《示儿》,这些都是爱国诗章。

六年级上册有《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这些赞颂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知道,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积累、感受形象、体味意境,最终目标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古诗呢?下面是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对高年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融入情境

1.配乐诵读。古诗词音律较强,节奏鲜明,如再配上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将会寓情于乐,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学习《暮江吟》,教师可以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山水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创作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法同样可以被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样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师注重情感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中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天门山的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从这些古诗词中要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古诗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韧性,教他们做一个励志向上、坚忍不拔的人,进而在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来传播经典文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门口的展板,展示内容适合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也可以在学校的树林里的石头上附上一首小诗;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还借鉴大学生社团这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古诗文社团,使爱好古诗的同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古诗文为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上面,大家一起分享。同样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一个兴趣群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总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介,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我国的古典诗歌以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特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10.

[2]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