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24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

二、马工程出版重点教材使用情况

1.使用情况:保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98方案”全部采用云南省统编教材,实施“05”方案后,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保山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均按教育部要求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2.使用效果反馈:据调查,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这四本教材系统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了解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也同时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四本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理论性较强,没有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改进意见和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四本教材应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详略得当的方式解决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增加实践和案例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保山学院,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内容和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专业课的学习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有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看与课程无关的书籍;保山学院在校学生有8000多人,而我部的教师仅有10人,师生比严重失调;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部出台了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鲜感的缺乏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热情,敷衍了事,言行不一,教学实效性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跟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保山学院地处边疆有关,另一方面与保山学院还未真正实现师资引进渠道的多元化有关。

四、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

1.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既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2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体系的建立,综合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方法的弊端

所谓考核方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原则指导下,以学生评价有效性为中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考核范型,它是对考核评价的整体作出的简要表述。目前,美术设计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方法大多沿用传统模式,如:“一考定输赢”,即一次期末试卷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很多学校把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但是由于平时成绩的分值很低,而且很难拉开差距,所以,学生最终的成绩就决定于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另外,这种笔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中记忆性、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真正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这种“一考定输赢”的方式无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有益于考核作用的发挥

考核的基本作用是导向作用、检验反馈作用和评价激励作用。考核评价在在教学中是为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而不是为了惩罚学生、刁难学生。首先弄清“为什么考”这一基本问题,才能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总之,考核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就是要使考核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基本的手段作用。

(二)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课程特点

世间万物皆有不同。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思政课”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设计院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抬头率,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和育人功能。所以,“思政课”考核应该为其目标服务,其考核体系除了要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有利于触动学生的思想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能力。

(三)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学校、学生特点

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特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美术设计院校的学生也有其独特特点。一般来讲,他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但是学生情感丰富,个性较强,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学生个性多样化。另外,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群体意识较差,理想信念较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思政课”考核方式方法,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建立多方位、整体化的考核体系,从多方面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措施

(一)确定合理的成绩构成比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需要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培养其实际生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鉴于此,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成绩结构几乎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两部分构成。一般,二者比例确定为2∶8或3∶7。这样的成绩构成比例明显强化了期末笔试成绩的作用即侧重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学生极有可能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这既不利于考核基本作用的有效发挥,也难以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经过多次尝试和分析经验,笔者认为,美术院校“思政课”成绩分为为三个部分较为适宜,即学生课堂表现成绩、社会实践活动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三个部分分值比例可以大致确定为3:4:3。学生课堂表现成绩由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部分构成;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由参加不同实践活动的情况而定;期末笔试成绩则由学生试卷考试情况而定。

(二)建立完整的学生课堂表现考评体系

学生的课堂表现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态度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度,听课的状态等内容;学习能力包括课堂记笔记情况、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辩论、中心发言等方面体现的能力素质。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能力的考察都是以劝解、鼓励、教育为原则,而不是以惩罚为目的,如对于迟到的学生,问清原因,适度引导,根据考核要求进行扣分,同时注意给她弥补、加分的机会,避免因为迟到扣分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有些学生性格外向,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而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虽然听课认真,但不愿意发言或者表现自己,那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或者特殊的考核加分选项,尽量将考核评价体系覆盖绝大多数人,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考核方式,这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科学的期末考试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对学生的理论修养、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这种考核主要体现在期末笔试上。这不仅要求期末试题科学合理,也要求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重难点突出、明确、透彻。从考试的内容上讲,应改变过多侧重知识记忆的情况,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题目内容要关切学生的现实问题,关乎他们对未来的判断和行为,而不是为记忆而试。最大限度地体现命题的灵活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试题大多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从而在考试机制上阻止了学生舞弊,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对具有创新精神的答案要在分数上给予肯定。考试命题具有导向性作用,其基本精神应该与平时教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四)建立多方位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贡献者,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过硬的理论修养更应该具备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增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建立多方位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明确的专业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部分学生专业技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实际情况,美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不同的特色。1.利用校外专业写生、考察时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学期都会到校外进行艺术写生或者专业考察。一般安排的时间是15天。利用这个时机,思政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做社会调研,主要是调查研究写生考察地方的风土人情或者民生项目、古迹遗址等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增强社会责任感。2.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围绕某个主题,让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或者特长为方式,如动漫画设计、微电影、微视频、工笔画、海报、景泰蓝、玉雕、根雕的方式,把所选主题展现出来,不仅是考核评价的一部分,而且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校汇报展出。一方面,紧紧围绕“思政课”内容,选取主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既能够使“思政课”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加强学生对教材理论内容的理解、领悟,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了学生的眼界。3.其他时间活动。如: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参加公益活动,勇当志愿者;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感受新农村建设、“好人好事”等等。实践活动可以提供一种情境性环境,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学生的理论认识,加深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体验和情感认同,所以,实践教学应该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更应注重过程性,而不能流于形式。同时,无论哪种实践形式,学生参与后都要写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打分,并且有目的地把学生作业留下存档。学生考核评价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美术院校的学生考核评价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从美术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做到终极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统一,课上考核和课下考核的统一,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的统一。考核体系由课堂表现、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期末笔试组成一个有效评价系统,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利用专业技术,利用专业特点,充分发挥美术院校思想整理理论课的特色和优势,做到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体现了考核主体多元性的统一、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3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使得思政课程建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1、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建设情况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参与社会调查和参观教育基地等。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效果也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区特点、专业方向等还未形成有效对接。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力度尚且薄弱,结合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也没有针对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并不乐观,多为传统的书本教学,课程模式较为落后,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线上教学较少。

1.2、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课不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主要表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脱离科技元素和时代背景,采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较少,无法活跃课程氛围。传统守旧的课堂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十分枯燥。

1.3、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发展影响重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内容仅包括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概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远远少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较为严重,完全遵照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参与性较弱。

1.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时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第一年和第二年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实践为主。思想政治课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课所占课时较少,往往被高职院校大量压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要求具体为思修课需要保证每周3个学时,毛概课需要保证每周4个学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幅度挤占思想政治课课时,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上克扣时间,为了凑够一定的学时,往往使用一些学习活动来替代。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建设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多元化建设路径

课程目标改革指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可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训练模式,开辟出完善思想政治研究、完善课程教学和进行思想政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加开放化。

我国高职教育注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原因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课程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风靡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应当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社会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杜绝“黑客”行为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犯罪的行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2.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氛围多元化建设路径

鉴于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声、图、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程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本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具备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以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富有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教材上的实例往往过于陈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限制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下可以搜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如从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以补充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师还需要发挥好率先垂范的作用,每个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运用条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以现实中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可以分为课内学时建设和课外学时建设。课内学时建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时的建设情况,如果要想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时分配不均、分配较少的情况,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完成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将课程学习划分为思政理论学习课时、思政理论参与教学课时、思政理论讨论课时和思政理论考核学时等;课外学时主要指思想政治实践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课时以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课时。

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则强调技术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于课程建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落后的模式阻碍,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4-28.

[2]刘德福,张伟,李权化,刘俐娅,况贤,蔡刚,马亚平.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2-70.

[3]戴春平.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1.

[4]齐永芹,邓凡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滞涨进程的归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76-78.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4

2005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一年中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施新的课程设置,称为“05方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增设为法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前者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体系,后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学科地位,并在高校新增了一批硕士点.博士点。当前,高校面临着全面实施“05方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双重任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互动,是从更高层次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看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历程,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课程设置根据形势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作了多次调整。与课程设置调整相联系,学科建设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有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落实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些研究从学科上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基本理论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向综合性方向的发展,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设置相比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学科所能够涵盖的,而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高质量地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要求编写出能够反映新课程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更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要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知识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再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说,说服力、感染力来自于理论的力量,而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要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科学的理论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提高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基础在于加强学科建设。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理论教育,而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的观念,并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作为着力点,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的这一内在联系,决定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在得到学科建设强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第一手的资料,使学科建设和研究始终具有新鲜的内容,始终充满时代感,始终具有现实性。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使学科建设和学科点培养的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并为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发展,也是学科建设和学科点发展所需要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师资队伍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点的建设,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点建设队伍的加强。

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党中央、、教育部把实施“05方案”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同步推进。一方面,根据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了新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增设一批硕士、博士点,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使“05方案”的实施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这也是“05方案”与以往改革在总体设计和规划上体现的不同之处。

二、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关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撑,这一支撑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科建设要把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首要的任务,这是学科建设必须确立的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到一级学科的地位上来进行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党为了更好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巩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师资队伍。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师资来源的学科专业背景比较杂,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受到较大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建立了高度的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二级学科的设立,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科点的建设,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的同时,也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把课程设置改革建立在具有良好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因为教师是改革的主体,也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课程设置和要求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正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这一经验的深刻认识,中央把“05方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把课程设置改革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作本职任务。

从学科点建设自身的发展来看,也要求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作为主要任务。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不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作为主要任务,那么学科点本身发展的空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科点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新方案的实施,急需大批能够适应新方案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而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最直接、最对口的师资力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这是主渠道,其他社会科学点培养的师资力量则处于辅助地位。如果学科点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对象,那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就会因为缺乏师资来源而难以高质量地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因而,是否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可以看作是衡量是否实现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从认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会始终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把握好了这一方向和主要任务,也就意味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沟通了一条良好的渠道。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是学科建设的优势。利用学科建设具有的这一优势,可以使学科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也是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学的具体体现。把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可行性,还在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在整体上是一支队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设立了学科建设这一平台,也为广大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广大教师通过学科建设这一平台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终都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运用。因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应该是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必须树立的观念,也只有当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学科建设的效益和意义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被社会认可。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学科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显示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课程内容向综合性发展,即课程的设置突破了原来单一学科的框框,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0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要求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整体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综合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当然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用综合性的理论。要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单一性学科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必须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以克服原来只注重对单一学科研究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即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也不可能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孤立地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学科建设离开了这一大平台,其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就失去了充分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开了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科学性、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建设离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制约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互动、互促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中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内在联系,要求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使两者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避免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两张皮”的现象。

就学科建设本身来说,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涵和内容不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等号,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科研究,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学科研究展开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这一区别是由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自的性质决定的,对此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但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同性质并不意味着应该由两支不同的队伍来分别从事两者的建设,不能形成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关的格局,也不能使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去参与学科建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也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初衷。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这样两种现象:一是要避免在一些学科点的队伍中,过多地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师,或者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这样的结果,或者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不相符合,或者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改革。

二是要避免申报学科点的时候整合了全校的力量,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但在建设学科点的时候队伍分散,不能集中全校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学科点建设名义队伍和实际队伍的巨大反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也使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脱节。

这些情况虽然表现为学科点建设中的问题,但实质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没有统一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同时也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队伍,只有在队伍上统一了,才能真正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才能把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也就是说,要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相脱离的问题,前提是解决好队伍的统一问题。

当然,强调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队伍统一,其实质是要使这两支队伍能够更好地融合和贯通,而并不是把两支队伍完全划等号。学科建设更多地是要依靠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和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骨干,还必须投入于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从指导思想上理顺了队伍的统一关系,也就为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奠定了队伍基础。

第二,要避免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是衡量是否把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整体来统筹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是否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指标。这一基本思想应该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具体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点研究方向的设置;二是研究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前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方向问题,后者关系到学科培养人才的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两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2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各地方及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意见》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本课题以上海市高校为例进行调研,探究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支撑体系建设状况,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状况概述

课题组在对上海市10所高校的调查中,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群体,范围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职和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面上调研主要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0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层次、职称分布等情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模比例和基本结构特征,对其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深度调研主要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6所高校年龄在40岁以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群体,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工作时间、职业压力、生活压力、对学校的认同、状态满意度等方面。

1.队伍规模比例和结构特征。在规模比例方面,截至2014年12月,上海10所高校共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58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28名,青年教师的比例为35.75%。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总人数为1496865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66880名,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7.91%。由此可见,与全国层面上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总体比例低于其他学科的总体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大吸收、培养、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力度。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比应为1∶350~400,在调查的上海10所高校中,共有本专科学生总数约13820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本专科学生的师生比例为1∶386.04。但是各高校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同高校的情况差异很大,有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人数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甚至达到1∶1000,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量非常大,依靠机关管理干部和辅导员来兼课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结构特征方面,本次调查10所高校的35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博士205人,硕士124人,本科及以下29人;12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博士70人,硕士56人,本科及以下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57.26%;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54.69%。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中,博士285353人,硕士535784人,本科675728人,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19.06%。在全国层面上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进行比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于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的平均水平。本次调查的10所高校的35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76人,副高148人,中级及以下134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62.57%;12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2人,副高33人,中级及以下93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27.34%。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181501人,副高432356人,中级及以下883008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41.01%;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9597人,副高122225人,中级及以下735058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15.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全国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相比,一方面,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的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职务结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学科研和思想观念状况。在教学科研方面,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在科研经费、学校对教师学术工作的支撑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满意度较低,这反映了多数青年教师在事业起步阶段急需资源投入予以支持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醒学校在设计教学科研的管理制度时需要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特殊情况。在调查指标中,“我的科研经费充足”的标准差也相对较高,表明青年教师拥有科研经费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性。而青年教师最认同的表述为“教学工作能够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表明他们主观上比较普遍地具有投身于教学工作的愿望和理想,这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应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思想观念方面,青年教师对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感到很自豪”的表述比较认可。这体现出他们大都对自身的工作具有认同感。学校若能以此作为开展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的切入点,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引导,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活力,将自身的主观体验转化为投身于科研攻关和教书育人的热情,将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3.培养培训、成长支撑环境和工作文化氛围状况。在培养培训方面,青年教师对于学校所开展的培养培训工作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青年教师对“我能够获得较多的进修机会”、“我觉得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明显”这两项评价不高,反映了青年教师需要学校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收获的合理需求,学校需要加强对于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各项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在成长支撑环境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学院的环境影响。在这部分调查中,青年教师对其中四项指标评价都较低,分别是“我对目前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感到满意”、“我所在学院(系)帮助我制定了清晰的生涯规划”、“我觉得我的工作量是科学、合理的”、“我对学校的职称晋升和考核评定制度满意”,反映了青年教师对学校进一步改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诉求和期待。

在工作文化氛围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最认同“我和同事们能够愉快共事”,并且这一指标的差异性也最小,表明青年教师大都能够与身边同事进行较好地沟通和相处。对学校和学院来说,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工作环境中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也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缺编现象,150~200人的课堂规模在高校中成为常态,部分高职院校和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甚至达到1∶1000。水平不一的兼职教师过多,教学过程和效果不佳,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取科研项目的渠道少,科研经费也比较紧张,使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优秀教师流失。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看,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从学缘结构上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源单一,“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此外,部分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共产主义认识存在偏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缺乏自信,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强,甚至在授课时误导学生,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缺乏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尚未完善。教育部的5号文件虽然已经从宏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各地方和高校在执行时重视程度不够,使现有政策大打折扣,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上不够重视,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经费投入不足,青年教师地位和待遇偏低;部分高校缺乏公平合理的聘任制度和人才引进渠道,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单一,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青年教师缺少科研创新动力。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聘任方面,一是应按照、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的要求,以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解决专任教师课时重、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二是高校应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模式,避免来源单一和“近亲繁殖”现象,从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促进学术创新。三是高校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能够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一是要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二是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通过在职或脱产培训、教学竞赛等增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三是要注重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提高,通过政治学习、师德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第二,改革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首先,要加大课题申报、科研基金方面的经费支持,起到利益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利用公平、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创新和科研动力。其次,高校还应当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改变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和晋升制度,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考核机制,真正建立起以能力、贡献、标志性成果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青年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再次,应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全面考核机制,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师德、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的依据,避免出现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同时,对青年教师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第三,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和学科创新环境。一是要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使命,提高其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二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心理和思想予以关心,不仅在客观条件上提供支撑,更在主观思想、情绪上进行引导、疏导,在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充分沟通,营造人文关怀和人性尊重的文化氛围。三是要把学术研究无落到实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大胆创新,探讨和研究社会现实的前沿问题,激发青年教师学科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学科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教社科[2008]5号.2008-09-25.

[2]陈萌,姚小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变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这是摆在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极其紧迫而又重要的历史任务。

l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三个方面。从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四个”并重:

1.1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

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取得了巨大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大学生对当今的社会现实了解较少,在掌握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认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有鉴于此,高校都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起来。高校每年都能利用寒暑假,大力开展支农、支边、支医、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目前高校基本上都能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做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引导大学生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1.2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并重

当今的网络发展迅速,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日益突现。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在网络世界中自由翱翔。正因如此,高校都非常重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的虚拟性与社会的现实性相脱节的倾向也越来越突出。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应该说,“网络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了迎接这一挑战,要及时建立宣传网站并设专人维护更新,深入探讨理论问题,剖析社会现象,铸造大学校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要做好网络虚拟环境教育与现实生活环境教育的统一,注重引导当代学生健康成长。

1.3个性张扬与共性要求并重

当今高校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变。现在,高校不再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精神,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思想和理念。与此同时,高校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道理。所谓共性,就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主体规范,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重视引导大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合乎社会的规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1.4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并重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中国。可以说,我国现在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再也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看待中国的国内问题。同样,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和问题也与我国休戚相关,如果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我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时,都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目的就是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高校都非常注重把国内问题放到国际环境中去考量,把国际上的相关问题放到我国具体实际中加以分析,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视野,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

综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情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对党和政府近年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关注和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等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积极向上,务实进取,爱国热情很高,竞争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成才愿望非常强烈。整体心态平和,能够比较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体情况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够强,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较好地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是非常强的,这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大量的新鲜事物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却没有及时吸纳进来。一些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或说教式教学方法,使许多原本生动、有力的事实在学生听来都变得索然乏味。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一本教科书、一个教案、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没有把许多最具说服力的音像资料和数据运用到教学中去。

现代化的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不够,教学手段陈旧,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

2.2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网络建设比较滞后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当看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纯专业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所取得的成绩还不尽如人意。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以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只当作法学类或政治类的二级学科,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加以建设。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就难于做大做强。另外,在学科划分上也不够明确,有时候把该学科划到政治学类,有时候又划到法学类。教材建设、网络建设还不完全配套,权威性教材较少,部级、省部级精品课程还不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非常少。上述情况存在都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2.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打造才能完成,那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客观地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做得较好的,学校教育能够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给大学生,并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大学生也基本上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没有与学校教育完全形成合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起到了许多负面作用,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致使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唱高调、是脱离实际的说教,从而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率,大大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4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与专业教师相比。耗时多。成效低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时效性强,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活、讲精、讲透。为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要比专业课教师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往往一时还难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像专业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样,马上能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能立即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一些学生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有可无,从而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再加上一些高校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及他们的出路问题没有解决好,在最能体现教师基本利益的职称评定问题上,一些高校也没有什么倾斜政策,使得很大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太愿意从事这一工作,致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不够稳定。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格局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合理格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党政领导牵头、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在教育的功能上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格局分为三个层次:

3.1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小组

学校领导小组主要根据上级党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章、制度、措施,负责领导本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了高校党委“以育人为中心”根本任务的实现。为此,高校党委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建立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

此系统主要围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心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展全校性的课外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教文体活动,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合力打造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大学环境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所说:“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以言情,则有裁节之原则在,以言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7

[作者简介]郭霞(1957-),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唐桂莲(1955-),女,山东莱芜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亓慧坤(1982-),男,山东莱芜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泰安271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9JD-SZK032)、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群星计划”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职高专)”(项目编号:qx0803014)和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创新工作资助基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编号:cxj114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20-0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2005年启动的新的改革方案,即"05方案”。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05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已经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认可。但是本次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域长期积累的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加大等原因,致使学生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甚至少数学生“不上课、不认同”。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业基础、专业特征和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接受程度以及实际教育效果。

第二,教师方面。在任的政治课教师往往难以获得社会的充分认同,自我感觉“职业社会评价比较低”。而且,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普遍产生职业上的“倦怠”。部分青年教师深造归来,因各种原因又离开思想政治课教学岗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三,教材方面。现有教材偏重理论的完整性,存在大量内容重复的现象。如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之间多处重复、“05方案”所规定的四门课程之间多处重复、单门课程内部亦有重复。三种重复尽管在论述角度、教学方法与要求上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难免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教学方法方面。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限制,使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适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普遍采用,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这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五。教学评价方面。目前,由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仍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教学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一般以闭卷考试为主,这显然难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更严重的是,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考前突击、敷衍了事的恶习,背离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齐抓共举,扎实推进实践性教学

第一,在2008年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学校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正式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与实验、实习、设计、工程训练等共同构成学生新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四门主干课程的总学分、学时中抽出4个学分共计72学时作为实践学时。第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参照专业课认识实习的运行方式,要求任课教师联系实际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至少做一场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组织学生观看一部视频资料片,之后指导学生撰写不少于800字的观(听)后感。此外,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撰写不少于3500字的学术小论文,并对其进行批阅和界定成绩。第三,学校创建“热点问题学术报告厅”,开办“明德工作室”,开展与大学生的网络对话。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党团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尤其是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担任指导教师。第五,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每个学期初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严格组织实施,学校通过实践教学督查组,对实践教学进行督促检查,印制并向学生发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手册》,期末根据各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参照认识实习工作量测算办法,核算教师工作量。

(二)立足实际,以专题式教学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在确保教育部指定教材基本框架不变,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学校组织任课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分析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专题教学大纲,成功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其中,“原理”课设计了11个专题,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材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转至“概论”课讲授;“概论”课设计了15个专题,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思想的部分内容转至“纲要”课讲授;“纲要”课设计了8个专题,史、论结合,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基础”课设计9个专题,结合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重点讲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基本法律知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丰富教学手段以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组织教师开发了“原理”“纲要”“概论”“基础”四门主干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校精品课网页上的“原理”“概论”两门校级精品课,以及新建立的“明德工作室”,成为教师与学生全时空交流的平台。同时,为避免把传统的“人灌”简单地变成“机灌”,学校提倡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及不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入教学实践,形成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选用,彰显了思想政治课原本的内在魅力。

(四)突出能力,素质测评,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为克服传统学业考核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学校构建了集

平时表现与期末测评、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在卷面考试中,加大辨析、材料分析等理论应用能力类试题分量,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考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计入总评成绩。对于卷面考试,实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强化考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测评,使考评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情况。

(五)组建教学团队,注重教研结合

针对新的课程体系,学校遵循“老、中、青相结合,专业、职称、学历相组合”的原则,组建了四个教学团队,即“原理”教学团队、“概论”教学团队、“纲要”教学团队、“基础”教学团队。其中“原理”“概论”课教学团队以精品课及相关教学、科研项目为依托,获得了学校大力支持。在学校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及各种优秀教学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相关部门也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确保一定份额。在省市级项目立项、奖励申报中,积极为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创造条件,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科研平台。

(六)保障经费投入,为思想政治课建设提供条件

学校在确保思想政治课教师行政事业经费的同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考察、课题立项、课程建设等,经费数额在原来每年5万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这为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和教师培训考察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先后赴多地调研考察,到多所高校学习交流,大大激发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体性,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荣誉感和事业认同感,也拓宽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意义评价

(一)以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多方齐抓共举,实践性教学的扎实推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本次课程教学改革情况,我们有选择地对有关院系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和大部分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给予了较高的认同和普遍好评,例如,在“你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态度”的选项中,满意率达85%以上;在对“任课教师的总体评价”中,满意率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对“本课程给你最大的收获”的选项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解一些基本理论”与“学习一些思维方式和方法”,表明大学生对理论的关注度提高了;许多学生反映“原本认为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课,被老师们讲活了”。

(二)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巩固了学习的实际效果

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最近展开的调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综合性评价体系的普遍认可,对于综合评价体系中各部分所占比例,7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综合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20%+期末考试70%”的方式“很合理”,30%左右的学生认为“合理”或“比较合理”,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原本就应该“由侧重记忆复述转向侧重理解运用”,这反映当前大学生学习目的日益趋于成熟。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也进一步巩固了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近年来,学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到新疆、青海等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与此同时,学生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社会实践优秀学生个人及团队。

(三)健全的工作机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8-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文化,是指在思政课课堂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课堂精神、教学理念、规范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一种环境。经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思政课课堂文化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适合当前新形势发展需要的课堂文化。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思政课课堂文化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了解思政课的教学情况,本课题组成员在2015年4月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学生就思政课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仍然崇尚师道尊严,忽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仍然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地位是在学生之上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总是过于庄重、威严,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对老师只能仰望,这容易让学生觉得他们和教师在地位和身份上存在不平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只是教师权威的“遵从者”和被指导者,学生学习目的不是从自身的需要的出发,而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这种沉闷封闭的教学也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调查发现,当问及“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老师”时,70%的学生回答是“有爱心,平易近人的老师”,可见,如果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高高在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师生关系肯定不会太好,学生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不敢旷课,但在课堂上就不会认真听课,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热衷于“灌输式”教学。调查发现,有些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由于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致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比较重视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德育能力培养。在上课中对于学生睡觉、玩手机等视而不见,认为只要不影响到教学就行,对于课程标准中要求做到的实践教学也没能很好完成。同时,教师信息传输方向单一。一些老师仍然比较热衷于“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式教学,学生很不欢迎。据调查表明,90%的学生反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他们更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教条与保守,照本宣科。思政课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各方面原因,思政课的很多教学内容没能得到及时调整。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也没能及时转变思想,对教材进行整合,结合一些时事热点进行教学,而是继续采用比较保守的方式进行教学,照本宣科,这使得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往往脱离现实生活,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没有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封闭专制课堂,很难提高学生听课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当问及“有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逃课,您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60%的学生认为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在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下,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思政课,因为在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50%的“学生选择学生基本不会选修”。可见,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不注意适时增添新的内容,只能使思政课的课堂越来越沉闷,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四)课堂教学评价单一。教学评价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应该为教学服务,但因为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有关,致使有些教师把课堂评价异化,造成了教师为评价而教,学生为评价而学。教师只关心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得了多少分数,却极少考虑到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意向,而学生学习目的也只是为了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的对策

课堂文化是属于学校的亚文化,它是由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整合体。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生源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的学习基础、自我控制能力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堂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思政课课堂文化模式。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教育主体性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建构课堂观念文化。教育主体理论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教育主体地位,这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异化的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性理论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剔除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某些消极因素,重新审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与缺陷,放下架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支配学生,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倡导对话型课堂,努力建构课堂时空文化。对话型课堂主张师生之间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自由对话与合作。这种课堂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反思问题。当然,在构建对话型课堂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既要努力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但又不是盲目地迎合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既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对话质量,也要努力通过对话,让师生达成共识。这种对话型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倾听和交流,容易使他们在心灵上找到契合点,最后达成共识,这有利于实现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三)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构建生本课堂文化。思政课生本课堂文化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的构建必须改变过去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用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如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来进行,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的生命力得以完整体现,从而使教学实效性得到提高。

(四)整合教材内容,建构生活课堂文化。课堂与生活交相呼应,让课堂走进生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体现,也是新课堂必须具备的环节。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由于思政课时效性较强,有些教学内容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必定使课堂沉闷、乏味,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更贴近学生生活。近年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对思政课课程改革力度,思政课教师根据“2+3”/“3+2”学制学生的特点,整编了专门供他们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义,讲义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理想情操教育,第三部分人生价值教育,第四部分道德品质教育,第五部分法制观念(思想)教育。讲义既保留了统编教材的知识点,同时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也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分别设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等环节。由于自编的讲义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2+3”/“3+2”学制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增加一些新的时事热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五)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构建理性的课堂文化。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是既要检查教师教书育人方面情况如何,也要让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能力、师德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它既有教师自评、同行测评、部门测评,也有学生测评,这种多元化的评价结果才会更合理。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教学评价既有老师自评、同行测评、系部测评、督导室测评,同时也有学生测评,多管齐下。评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评价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参加当年优秀评选。对学生的考核,我们是采取:考试+平时成绩,两者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里包括作业、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方面,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成绩,他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总之,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文化的构建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也要求教师从现实情况出发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范刚.学校教育创新与课堂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8(6)

[2]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生成之我见[J].教学月刊,2006(12x)

[3]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泽字.高职院校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9月20日

一、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三、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例10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作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一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测量仪”,也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参照系”和“助推器” 。本研究试图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本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调查工作与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次调查研究立足同一平台开展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工作,实现了调查与分析的无缝对接,提升了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置

本文以问卷星为研究平台,对2019年山西能源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开展数据分析工作。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41个问题,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设置10道题目,主要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感受;第二部分设置15道题目。主要调查学生的思想 政治理论知识获得情况;第三部分设置15道题目,主要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及道德品质获得情况;第四部分设置一道简答题,主要搜集学生对改进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建议。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网络问卷发送形式,收回有效问卷4387份,超过全校学生总数 的60%。

(二)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客观题主要利用问卷星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整体统计、分类统计、交叉统计。主观题一是利用问卷星进行词汇频率分析,掌握整体情况;二是人工进行分类统计,对学生建议的视角及倾向进行分析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基本认知、直观感受和意见建议,才能抓住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和态度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受众,学生的基本态度、课堂表现及直观感受是教学现状的直接反映,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态度针对“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思政课”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94.37%认为有必 要,1.37%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本文将“非常有必要”选项与其他条件进行交叉统计,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有必要”选项的学生中,男生(60.51%)比例高于女生(51.03%);理工科专业学生(58.85%)比例高于文科专业学生(51.63%);专升本学生比例最高(61.44%),其次本科学生比例(59.35%),专科学生比例较低(49.21%);党员比例最高(79.12%),其次是团员比例(56.40%),群众比例较低(50.82%)。可见,学生性别、学科背景、学习层级及政治面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有较大影响。2.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 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和具体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70.69%),部分学生被老师授课所吸引(5.4%),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能积极听讲,认真做笔记;部分学生为了修得学分(18.21%),少部分学生则是为了 避免处罚(3.12%),这两部分学生学习较为消极和被动,走神、玩手机、看闲书、打瞌睡成为常态。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感受针对“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总体印象”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3.76%学生认为非常满意,43.63%认为满意,共占77.39%,18.28%认为一般,3.19%认为不满意,1.14%认为非常不满意。针对“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您成长成才”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1.33%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50.42%认为有帮助,共占91.75%,7.32%认为帮助不大,0.93%则认为完成没有帮助。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 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自己有帮助(91.75%)。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从思政课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本次研究,结合教育理论中的“三阶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思想政 治理论课获得感情况展开调查。1.理论知识获得情况针对“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从分析情况来看,掌握情况与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呈正分布,而且具有两极分化趋势。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增长也相对较快,学习态度较差同学随着年级增长,知 识获得越差,有的几乎无法正常毕业。按年级分布,从2019级到2016级,选择“非常多”选项的学生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分别是62.40%、62.96%、66.56%、74.75%,反映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通过持续学习对知识掌握形成良性循环;选择“比较多”选项的学生比例呈下降 趋势,分别是35.86%、33.97%、30.28%、23.27%,变化幅度略大于“非常多”数据变化幅度,显示出学习积极性转变呈现上升和下降并存的效应,在“收获一般”选项中也有同样反映;选择“没有收获”选项学生比例数据虽然较小,但随着年级增高,有一个上升趋势,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关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等时事政治类知识,学生获得感较强,表明学院集中开设的“开学第一课”“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良好,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2.能力获得情况 在能力获得维度,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您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这一问题,43.44%学生认为很有帮助,47.77%学生认为比较帮助,两项合计91.21%,总体效果较好。按年级统计,又有一定变化,选择“非常有帮助”选项的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比例逐渐扩大,从2019级 到2016级分别是40.38%、44.02%、45.20%、55.45%。针对“利用道德法律思维考虑问题”“维护宿舍团结”“抵抗挫折”问题,也呈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情感价值观获 得情况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问题,49.97%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5.29%认为比较有帮助,3.82%认为一般,0.93%认为没有帮助;针对“培养高尚道德情操”,49.54%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5.56%认为比较有帮助,4.07%认为一般,0.84%认为没有帮助。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当然,对于小部分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教育者不但不应该忽视,反而应该深入调查,有针对地进行辅导,引导他们融入主流价值场域,思想上感受进步,生活上感受关怀,提高社会归属感和集体意识。

(三)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意向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和受众,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态度及其意向不但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效果。1.高频词汇分析本文通过对学生建议中出现的关键词汇进行摘录并排序,筛选出频次位列前100位的词汇,然后去除无实际意义的词汇,最终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25个词汇进行深度分析(如图1)。出现频次位于前5的词汇分别是“学生”“思想”“教师”“互动”“教学”,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链,尤其是“学生”一词高居榜首,表明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和诉求表 达愿望强烈。对以上25个词汇进行深入考察,发现涉及教学参与者的词汇有3个,分别是“学生”“教师”“师生”;涉及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有6个,分别是“思想”“生活”“社会”“视频”“例子”“价值观”;涉及课堂教学形式及建设的有9个,分别是“互动”“教学”“教学质量”“形式”“宣传”“管理”“建设”“交流”“讲解”;涉及教学氛围的有7个,分别是“生动”“兴趣”“努力”“有趣”“活跃”“积极性”“气氛”。2.学生对“教学改革”态度及意向分析从调查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态度是积极且明确的,并且通过问卷传递出强烈的改革意向。一是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需求和期待。二是要求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是要求重视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四是要求重视课堂氛围和文化的培育。

四、结论与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两性一度”、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切实提 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办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一)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与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评价,教育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学生不同需求与期待,进行有针对的引导。积极主动探究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既能满足积极主动学 生的学习需求,又要激发消极被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悟、事有所成。

(二)整合教学资源,建设“两性一度”思政金课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自己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质量地输出与学生高质量地输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具有“两性一度”的特征,即高阶性、创新性、挑 战度,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实现“高阶性”,就是要打破单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将思想理论学习、思维能力塑造、情感价值培育有机结合,提升课程的整体育人效力,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更要引导学生“改变世界”。实现“创新 性”,要求推进用学术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教师要将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学理支撑讲清楚,并就学术研究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提升“挑战度”,是指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 当提升课程难度,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发现探索学习的乐趣,真正体验古代知识分子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心理感受。

(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立德树人”的课程特点决定的,因此如何构建及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成为教育者整个教学生涯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一是用真情投入搭建交流桥梁。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好的润 滑油和黏合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赢得学生喜欢和信服,就要对学生投入真情实感,“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实现寓情于理,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二是构建师生共同话题场域。共同的话题是促成有效的沟通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经常变化的教育对象,就要保持“革命者永远是年轻”的精神状态,能够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点,只有与学生“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才能与学生走到一起、想到一起 、学到一起,形成师生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渴望改变目前课堂状态,构建“生动”“活跃”“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之一。一是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融入社会热点、生活事件、人生感悟等,促使理 论鲜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彼此距离;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主题讨论、班级辩论赛、学生讲思政课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师“教”向学生“学”的有效转化。二是注重对现有教学技术的应用,推动教学模式转型 升级。当前教育界反响较好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交互课堂”等都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来,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当然教师要避免沉溺于对技术的追求,要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课堂,进行深入学习。三 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实践性。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所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统筹 建设,协同推进,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张艳丽,何祥林.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