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03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1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2

二、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当前,携带各式各样信息并以迅捷著称的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质也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真实、及时、适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当的信息量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3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4

1教职工作者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中,教育的评估系统在整个过程起到调节作用,他对方法,目标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根据,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未来的教育工作当中,根据教育结果的评估再进行有效检测,让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地调节资源,得到正面反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1职工人员如何与学生沟通

高校政治工作必须要懂得大学生思想活动规律特点,分析并制定行动计划,研究人和了解人的主要目的是对思想教育的客观评价,和谐师生关系,避免传统机械式的教育方式。这是教育者对学生需要加强的沟通能力,因为高校大学生在大学这一段时间是他们特殊的时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和高校领导正常沟通,解决好矛盾和各种关系,任由问题滋生,会变成更大的问题。所以需要高校学生毫无压力交流,管理者和普通学生需要畅通无阻地沟通,聆听他们的意见。

1.2给予教师与学生人文关怀

对于教师需要满足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及时设置赏罚分明的系统,按照个人的才能分配到准确的岗位,定期抽取调查个人教师素质以及教职能力,才能保证全体教职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高校管理系统绝对不可能没有教师的合作,每位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心骨,需要把人放到重要的位置,适量给予个人兴趣得发展,关注教职人员的请求,不可偏向哪一位教职人员,需要给予正常准确的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职员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未来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极为重要,教育者需要形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加强校风,创造让教职人员和学生不由自主沉浸到浓厚的教学气氛当中。

2管理学方法能让高校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世界潮流千变万化,经济以及复杂变化的各项任务需要学生及时变化应对,大部分的人开始改变他们的理念,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再束缚他们。需要结合当代潮流的一些方法,才能有效地传递出正确的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新型方法加上传统系统管理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把人放在第一位,是管理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点。

2.1管理学基本理念的有效操作

控制,领导,决策,组织,计划是管理学当中必须要拥有的五大技能,需要五个技能的合力才能得到最大成果,把资源和理念相结合才能完善传统的运行机制,有了系统能跟千变万化的世界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出更好的计划。

2.2做出好抉择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政治教育计划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全体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共同来组建和调整教育团队,这非常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的环境发展。团队需要对每个抉择认真考虑,只有好的方向才能定义政治教育的成功,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专门人士来把控和及时调整。不同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因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于抉择,所以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工作的成功与否。根据科学性的管理才能够做好管理体系,其中,目标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政治教育结果,提高教育才是政治教育的目标。

3高校管理制度管理给现代学生的自由

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管理,随着时代变化,开始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影响和冲击。由于新的理念模式带来影响较大,高校教育的一场变革就是由教育政策开始实兴起来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制度更加专业全面,对不同的领域,不同学生和教职人员要求合理,具有现实真正实行起来的可行度,才是顺利实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3.1高校管理制度的优点

高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个人自由时间和意愿,提高学生自主个人时间管理能力。除了基本原理之外,考虑实际情况,打造出完善的教育系统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个人日常计划的管理,有效的让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加强学生在现在或日后健康生活的习惯,这是对于高等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完善高校管理制度的教育体系才出现了意义。

3.2高校管理制度的根据

高校管理制度能够长久发展下去,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人去自由的想法以及个人发展。“以人为本”管理以及细致的管理学,是发扬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思想理念。国外高校管理制度的系统过程和结果都得到相应的有益回报,学生的管理特性具有专业,人性以及法制化的特点,学生的工作制度非常多样化,以服务至上,正确的理念来改造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有对事物以及服务体系的正确认知和个人自我管理的能力,德国主要让学生在网络传媒,宗教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引导。在法治体系下让服务职业化,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高校管理思想教育系统给予学生许多有益之处,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这锻炼了学生的管理体制,队伍素质,方法手段,教育理念这几个方面。高校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学校满足更高程度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创造和综合素质以及个性化的培养,高校管理制度给学生带来挑战和良好的机会,是要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4结束语

在管理学下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拥有一个高素质的教职人员,对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新面孔,打破传统教育管理的体制,加入新鲜血液,打造出全新让学生适应的教育体制。高校政治教育离不开基本管理学理念,新注入的血液也极为重要,高校管理制度管理,教职人员的基本素质都是依靠着以人为本这个理念,让工作人员和学生幸福的在高校中生活,这也是打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一个基本条件,好与坏的决策能够影响整盘大局,认真思虑,才能保证成功的可能性。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5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疑难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在新课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趣味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既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好的开头已经是成功了一半。相信在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活跃了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标的主旨与要求,把曾经让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政治课上活上好上得妙趣横生。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措施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政治课,变成非常喜欢政治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三、以彩色、动感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识胜地

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中学政治的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还略微好些,而政治学部分很多学生就用“假、大、空”来形容。可见我们的政治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的一个结果。政治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

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仅富有严谨、精炼的教学语言还不足以应付教学,在新课标要求下,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不乏彩色与动感的语言,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发挥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功能的积极作用。

这种彩色、动感的语言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放下“学究”的架子,收起习惯板着的面孔,而是要带入与课堂教学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把知识的情与景用显见的情态、肢体、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形象,既活跃的气氛又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一堂课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沉闷而且无生趣,致使教师头疼而学生反感抵触。

四、利用学科整合优势多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发展的社会需要发展式的人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关注对一个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而不是只偏颇于任何一个单独学科的“专人”。新教材政治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政治课到很喜欢政治课,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五、与班会课有机结合真正使知识落到实处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6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我见势头不对,安排学生们看书,自己便跟了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才能逐渐确立,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我提高声音说:“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哇?”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市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焦作工学院,向同学们讲述了大学生如何把饭钱节省下来,为治疗一位教师三岁孩子的疑难病症捐款的事。最后我问:“焦作工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值得不值得学习呀?”“值——得!”有的学生当时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钱捐出来。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三、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⒈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晚自习后,还护送路远的同学回家。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7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反映文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美学理论派别。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接受美学使西方文论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研究、接受研究为着力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注定是为读者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将毫无意义。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印证。

从接受问题的角度看,接受美学所关注的读者接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将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不无禆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接受问题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对美、社会美和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来美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基本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接受美学强调研究读者的重要性,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能陷于情感的束缚(被感动),而要靠自我的自由使作品复苏。读者的自由一旦受到损害,就不能生成美的对象,作品就不能得到实现,获得现实的生命”[1]。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是“灌输法”,此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施教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接受者的主体性。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借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大力贯彻和实施。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效果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也即是说,接受者的接受是最本质的,是它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因此,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应以施教者施教的方式方法为重点,而应以接受主体的接受状态为重点,将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有效性的“试金石”。

2.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的可能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美学在接受活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整个接受活动是由作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与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相当于教师,接受主体相当于学生,接受客体相当于教科书,接受媒介相当于教学方式或方法,接受环境相当于教育环境。接受美学理论对接受主体的高度关注以及该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探讨接受主体的接受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借鉴接受美学理论,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的步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本身具有独特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虽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来看,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科学命题、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的接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如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后者,即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其目的主要是使接受主体树立起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关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接受问题,这些信息与其他学科的信息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它们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因而相对来说,这些信息的接受有更大的难度。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接受美学理论,而是要借鉴其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美学理论的路径

加强受教育者的接受研究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了接受问题,也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借鉴接受美学理论。

1.借鉴“期待视野”以促进“视野融合”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8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当明确,管理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他们的服务宗旨,其职责就是以优质的服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尊重和鼓励师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避免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工作态度的强硬化、工作效果的单一化、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1.2树立重视合作团队观念。

现今时代是一个讲求协作的时代,过去那种英雄式的管理已经少有舞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繁杂、任务艰巨,仅靠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其管理走向现代化。因此,必须动员所有管理人员,甚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万众一心,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巨大实效。

1.3树立着眼细微的实证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显性的、隐性的,有直接的、间接的等等。作为一名具有现代责任感的管理主体,必须深入实践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比如,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管理者不能仅凭主观的想象和判断,而应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凭事实和数据说话,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

1.4树立快速有效的资讯观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由于受到传统官僚化积习的影响,不太重视时间观、效率观,往往不重视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在问题处理的等待和滞留中引发更多的新问题,造成管理效能的底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管理者要特别注重这一问题。要高度重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课程的繁重、学生的不感兴趣、教师的压力难处等,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快速有效地解决,避免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问题。

2、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民主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就是完全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过分强调管理的“模式化”“一刀切”,强调服从,而忽视广大师生的自主发展,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以服务广大师生为目的的工作宗旨,也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当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多样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势必面临更多复杂和多变的情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改变过去的“问题中心”型模式,创建“研究民主”型管理模式。“研究民主”型管理模式包括研究型管理和民主型管理。研究型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师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动机,研究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研究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方法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民主型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民主意识的增强,也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它强调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部门管理向全校参与转变,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简政放权,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政命令、直接管理转变到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宏观指导为主,着力把握方向,制定原则和政策;从部门管理向全校参与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争取学校其他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职工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手段、方式,如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先进的现代交流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作用;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充分相信和依靠被管理者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管理我”为“我要管理”。

3、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技术电子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即通过文件、召开行政会议、制定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等手段来进行管理。这些手段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管理效率低下,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高效、便捷的发展要求。当今,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管理技术电子化已成为当代管理技术发展的普遍趋势。特别是在数字模拟技术应用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提高的情况下,现实的管理逐步向虚拟的管理转变,“人——机——人、事、物”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人”、“人——文本——人”和“人、事、物”的管理方式,管理重心集中在信息的搜集与决策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也带来了各种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这势必使管理人员在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完善管理,就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这个主要工具的绝对优势,建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即以现代技术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此外,还要将计算机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如计算机教学管理、计算机教育行政管理等等。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且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因此,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实现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

4.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

个体是管理队伍的组成细胞。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是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的基础。对于新进人员,要求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培训内容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知识、管理科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等;对于在职人员,也要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研讨班学习,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学生的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学习。

4.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结构。

合理的队伍结构是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素质和整体效应的关键。首先,要优化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也要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个年龄层次管理者的优势,实现他们在体力、智力、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其次,要优化管理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队伍中,既要有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也要有熟悉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就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而言,要求他们的职称和学历呈现梯队结构,高层次的管理研究、决策由高职称高学历的管理人员担任,任务的分配、管理等工作主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其他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各司其职,形成良好的梯队互补效应。

4.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管理人员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适时提拔重用,而对于工作懒散、不求上进的人员则要进行批评指正处罚,甚至革职解聘,这样才能形积极上进、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

5、改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优良化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政治思想因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政治观念带有模糊性,这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5]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必须优化教学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5.1树立学校领导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很多学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都不是很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造成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解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顺利实施。

5.2消除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误解。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课性质及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很多误解。对于教师而言,很多教师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过于悲观,认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发展前途,既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也难以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很多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还不给予资金配备。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误解,如通过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加强学术科研等种种办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事业发展平台,营造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促使他们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实际价值,仅仅将其看作是考研和修学分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学管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70-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两大子系统在各自的阵地上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当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很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鉴于此,本文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二化、三离”,提出了通过“三化管理、四保机制”来探讨二者的协调配合工作。

一、“二化”: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现状

(一)日常管理经验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需要有科学化的理论作指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的是一条粗线条的发展道路,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是依靠经验积累来管理学生,“一年生、二年熟,三年可以当师傅”可以说是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然而,自身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经验积累丰富、理论研究不足的局面。一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客观上存在着管理工作者数量不足、管理任务繁杂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疏于理论学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的是采用习惯做法,保证学生管理不出问题、不出差错就行,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经验更多的是赋予做事的方法与技巧,缺乏理论背景支撑的经验有时会阻碍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生管理,如果只做到以经验指导,不善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折服人,虽有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很难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教学文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涉及很多因素,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情境性和综合性。其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因为简单易操作而备受很多教师的欢迎。灌输理论有余,分析问题不足;照搬文本有余,联系实际不足。只顾传授普遍意义的文本理论,却“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否定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地向其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但是过于文本化、直接的硬性灌输,就值得商榷了。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果只注意理论灌输,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关注,脱离社会现实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有的放矢,学生更觉得理论空洞,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论的内化和吸收。“教育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就犹如‘在岸上游泳’一样,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旦失去其存在的普遍的社会基础,理论教学文本化,就会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政治理论说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三离”: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分离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理解,普遍都存在一种观念偏差。认为理论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这种观念偏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理论教育与管理教育人为隔离开来,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基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偏差,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忙于教育管理而疏于理论学习,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具有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的责任,更不要说从思想理论的高度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觉悟,以致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往往就事论事,管理工作经验化,只治标、不治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是将自己的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普通的理论课来上,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于是,灌输式的教学也就成了常见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文本化,日趋走人课堂宣讲模式,只求知识灌输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关注,失去了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没有得到切实提升。

(二)教育队伍分离

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两大主要子系统,很多高校未能在这两个主要系统之间建立起大学生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各行其道。同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管理序列,考核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效时,采取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方法可以说大相径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考核几乎完全忽视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几乎完全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直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归口到教学部门,其效果单方面地以上课质量作评判标准。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则依靠日常事务性管理的成效作标准,完全忽视了工作者本身的理论水平提升和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工作内容。教育观念分离加之评判标准的差异无疑会导致两支队伍人为地分离,呈“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使得应有的“1+1>2”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教育过程分离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通常表现为处理各类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事务性工作。而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没有真正了解社会“杂音”、“噪音”等不和谐音符对学生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工作只是停留在日常管理规范上,没有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自我消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作为一门课程看待,教师采用政治宣讲方式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过程并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忽略了自身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特点。这种教学很容易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难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不能仅仅从接受理论的灌输去生成,更重要的是从主体自身的理性实践,在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化的过程中去生成。“生活中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他们遭受了非道德教育痛苦、享受了道德的愉悦;有了不遵从道德而受到的谴责、也有了实践道德而带来的认同。他们从道德的每一个侧面去观察道德并最终被道德所‘征服’”。

三、“三化管理”: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路径

(一)建设职业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因此,无论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老师,都应该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结构有个客观的认识。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本职工作有高度的热情和主动负责的精神,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有良好的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思想宣传能力,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优势和短板,并能积极引导和配合相关教育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作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配合的重大意义,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选好人,建好队,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且具备务实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充实到这两支队伍中来。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大学生。

(二)优化队伍结构,实行动态化管理

建立一个合理的队伍交流制度,对于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经常地互动和交流,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活力和生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更为贴近。为此,可吸收符合条件的学生工作者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与专职老师一起开展教学交流。这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兼职学生管理工作,由于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他们的兼职将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有利于从整体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进程。可以说,两大基本力量经常、定期地交流和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协作,不仅能弥补长期以来自身工作的一直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向深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提升队伍素质,实行发展化管理

发展化管理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全面且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包括能力的提升,其中当然包括完成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者之间配合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协调配合能力等。要想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就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辅导员选留中对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研究能力与学生工作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多,结果使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方向,缺乏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深层次实践工作的学术支撑”。现实工作中,学生工作者由于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的琐事,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而这一点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具有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出发,参与学生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提升工作,引导学生工作者从专业学科角度对实践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学术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学术素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工作实际问题,拓展理论研究范围,提升工作实践水平。

四、“四保机制”: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配合保障机制

(一)互动沟通机制

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一般归属教学口管理,学生工作者则属于学工部和院(系)两级管理。因此,必须建立工作互动沟通机制,以统筹两支队伍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分工问题。互动沟通,顾名思义,就是双向的交流,不是一方的主动,要认清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阐明二者工作配合的工作理念、基本原则及具体做法,制定科学的、确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确保二者积极协作,主动参与,有分工、有合作,既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工作优势,又使二者充分相互补台,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二)管理考核机制

管理考核机制是两支队伍合作育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使两支队伍在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有机互补,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是制定管理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因此,制定管理考核机制时要注意可行性,讲究科学性,注重实效性,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符合现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明确职责,界定标准,对各项工作指标体系尽可能地能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

(三)理论研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