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全球经济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5 17:09:06

全球经济情况

全球经济情况例1

欧、日“痛感”最强

早在2009年,“末日博士”鲁比尼就大胆预言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陷入通缩。事实证明,在过去5年间,通缩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在预言中的“第五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需求不振、经济先行指标走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危机后全球央行近乎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并没有带来很多人担心的全球通胀报复性反弹,相反,通缩风险正在全球加速扩散,并日益成为多国政策制定者的心头大患,更令严重依赖外部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叫苦不迭,全球经济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

记者发现,若在全球各经济体间进行排序,通缩压力最大的当属欧洲国家。数据显示,欧元区国家11月通胀率已跌至近5年最低的0.3%,且一项上周五公布的预测周期趋势的指标表明,欧元区通胀率未来几个月或进一步下滑。与此类似,尽管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的通胀率终于升至1%以上,但上调消费税、结构性改革滞后等一系列政策失误所导致的增长放缓,让摆脱通缩之路异常艰难。此外,广大新兴经济体同样面临通缩威胁,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相比之下,美国的情况则相对乐观,通胀率正逐渐逼近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值。

“从各国情况看,通缩压力是真实存在的。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已基本克服了通缩,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瑞银财富管理北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对本报记者表示。首先,最新一期的劳工报告显示美国工资在持续增长;其次,美国的信贷需求开始复苏,已从最初的学生信贷回暖发展到居民投资方面的信贷需求回升;第三,美国目前产能利用率已超过80%,说明产能过剩情况基本不存在。

信贷需求萎缩是根源

众所周知,与全球通胀相比,全球通缩可能招致更严重的后果。它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经济恐陷入“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去杠杆化持续――金融市场萎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目前来看,全球经济确已显现通缩征兆。

浦永灏认为,导致全球通缩风险上升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信贷需求的萎缩。此时,若再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么,为什么信贷需求会萎缩?在他看来,从企业层面分析,信贷需求萎缩反映了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看淡,不愿增加信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的情况好于其他国家。在美国,家庭及金融部门已经完成去杠杆化,产能过剩也已经被消灭,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企业主便愿意增加信贷。但在欧洲,信贷情况非但没有恢复,反而还在收缩,呈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日本的情况要稍好于欧洲。当前日本信贷名义增长在2%左右,表明信贷增长几乎停滞不前,即便最新日本出口企业机械订单有所反弹,但就全国而言,信贷需求并没有提升。

多重风险笼罩2015年

目前,多家国际组织已下调了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测,预计2014年的增长率为2.6%,仅比2013年的2.4%略有提高。展望2015年,市场认为,虽然全球经济难以恢复到危机前平均3.4%的增速,但在不发生意外冲击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最乐观的预计认为将恢复至3.0%上方,逆转过去几年徘徊在2.5%左右的颓势。

全球经济情况例2

1肺炎疫情带来短暂的逆全球化现象及原因

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国际贸易的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世界商品贸易量目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2%。国际服务贸易也受到肺炎疫情的重创,世贸组织估计表明,在疫情流行期间服务贸易量下降了约27%,其中与旅行和运输相关的部门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风险全球化,国际贸易的低迷对于长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来说成为对其经济的致命性打击,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环节的各国经济的衰退进而加剧了国际贸易体系的萧条,这种正反馈机制构成世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各国对外贸易普遍呈现明显的收缩态势。为了避免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的牵制,更多的国家开始注重产业回流和国内循环,这无疑人为地加剧了疫情期间的逆全球化趋势。1.1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体系。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国际合作形成的全球供应链是维持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环节,肺炎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无疑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首先,在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国采取的社交隔离政策,造成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生产规模急剧下降,很多企业甚至停工停产,导致产品现象严重短缺,沉重打击了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部分国家为防控疫情的境外输入,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禁止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和货物入境,切断了国际贸易的运输环节,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打击。再次,肺炎疫情给各国带来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购买力下降,消费市场萎缩,导致了跨境贸易活动风险提升,全球供应链的断点增加。最后,在疫情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有所恢复,全球供应链仍面临着各国复工复产不同步而带来的挑战。综上所述,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的脱节和断裂,是逆全球化现象凸显的关键原因之一。1.2肺炎疫情加剧产业回流趋势。各国的产业回流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回流。制造业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制造业可以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制造业产品的供应充足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关键。完善和提升本国的制造业体系有助于减少对于其它国家的过度依赖,降低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的打击程度,亦有助于应对类似于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危机,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保障程度。然而,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各个国家高效分工,因此大部分发达国家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产业空心化现象。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众多发达国家开始反思本国的产业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复苏和振兴制造业的计划。此次肺炎疫情又一次验证了制造业在紧急突况下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贸易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本国制造业能够为防控肺炎疫情提供物质保障,稳定民心,进而能够决定应急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因此肺炎疫情的肆虐使得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兴起了制造业回流的热潮。各国的制造业回流势必会对全球产业结构带来新调整。首先,各国均发展本国制造业,会导致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缩小。其次,发达国家作为制造业的产业输入国,辅之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进一步减少,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维系。最后,国际投资是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制造业回流会使发达国家对外相对投资减少,对内投资增加,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这样就与经济全球化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的初衷相悖,出现了短暂的逆全球化现象。1.3肺炎疫情背景下,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源于英国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政策思想,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在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的情况下,部分国家以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为由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单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数量来看,2020年1-10月全球实施的贸易阻碍措施956起,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实施数量并上升了18.17%。在2020年一年,进口限制措施的贸易额为4409亿美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扩张并不是完全由此次疫情决定的,更准确的说法是此次肺炎疫情给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口”。经济全球化给各国本土产业带来的强有力的竞争为各国完善产业结构和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想法由来已久,在此次疫情形成的契机下,更大规模的贸易保护政策便顺理成章地被更多的国家所采纳。部分国家疫情期间采取的设立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无疑会对世界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使国际贸易的区域性特点逐渐突出,催生短期去全球化现象的发生。1.4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导致。WTO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维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对向肺炎疫情这样全球性突发公共危机的挑战下,WTO被寄予维持国际贸易相对稳定、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解决贸易争端的希望。尽管WTO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但是WTO的应有的协调和规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自从2019年12月开始,WTO上诉机构停摆,导致WTO无法在肺炎疫情期间高效解决国家间贸易纠纷,不能充分发挥其定分止争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规则制度的趋同或认同过程,WTO解决争端能力的削弱,使得进行国际贸易的法律风险提升,减损了国际贸易参与各国的信赖利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危机。WTO的权威性在此次肺炎疫情期间遭受了挑战。部分成员国采取禁止或限制口罩、防护装备等物品出口的政策并未按照规定向WTO通报。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置壁垒,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大量这些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可能会与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相违背。

2国际贸易的复苏

根据世贸组织在2020年12月18日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长了11.6%。世界银行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4%。国际贸易的复苏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在短期内,各国还无法脱离世界市场而独善其身。疫情期间,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结合本国疫情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人力物力渡过肺炎带来的物质资料短缺的难关。由于各国疫情形势的不同步性,将会出现世界范围内供需情况的不平衡。复工复产较早的国家生产出较为充足的产品,在保障本国市场的需求情况下,各企业急需通过世界市场获取利润来弥补疫情期间的亏损。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仍未完全复工复产的国家物资储备不足,需求量大,可以通过世界市场采购需要的商品。国际贸易的复苏允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高效配置,一定限度内为供需匹配提供了条件,突显了人类合作共赢的力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因此,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各国开始有秩序地恢复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出现明显好转,这也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恢复的先兆,表明肺炎疫情所造成的逆全球化现象是短暂的,并未遏制经济全球化的潜力,也不能掩饰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的利益。

3经济全球化的科学性注定其是世界经济发展大势

随着肺炎疫苗的接种使用,我们可以合理预测疫情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我们不应只把视角停留在疫情所带来的短期逆全球化现象上,而是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判断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走向,以便更好地制定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政策。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理论的论证支撑和实践的检验证明作为依据。经济全球化目前仍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好合作途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疫情所带来的短暂的逆全球化现象,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减速带,促使世界各国反思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弊,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世界经济合作模式,完善本国经济体制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趋利避害,争取在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大卫•李嘉图认为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的比较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石。尽管其比较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经过不断发展,此理论确实为我们论证经济全球化的优势提供了依据。资本的空间化原理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资本具有趋利性,资本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因此资本具有扩张性特征,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资本会自发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大增殖机会,进而促进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高效配置。这种扩张性趋势是由资本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因此是不可逆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长期看来也是不可逆的。短暂的公共危机会使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大、利润减少,但是世界长期的较为稳定局面仍然为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提供了保障,而利益又为这种流动性的维系提供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交通运输的发达减少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便利使得必要的贸易规则得到更大范围内的普遍认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了新的贸易方式和种类。互利共赢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各国具备参与世界市场交换的强大驱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发展可以与世界市场完全脱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是各国的理性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熟运转多年,各国已经从世界市场获得利益和发展契机后,再使各国沿着自给自足、单打独斗、孤立发展的趋势运行是不现实的。历史的步伐永远是向前迈进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告诉我们,短暂的逆全球化现象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在理性判断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的前提下,因噎废食绝不是最佳选择。世界各国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时,正确的态度是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合作共赢,趋利避害,不断提升本国实力,使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而非消极对待经济全球化,过分放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企图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发展本国经济。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肺炎疫情减缓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助长了逆全球化的因素。但是,我们应当从长远的眼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基于肺炎疫情背景下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国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减少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保障我国经济稳妥有序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利用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的有利因素,提升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顺应发展趋势,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个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助力我国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WorldtradevolumeralliesinthirdquarterafterCOVID-19shock[EB/OL].

[2]Frequentlyaskedquestions:TheWTOandCOVID-19[EB/OL].

[3]熊爱宗.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动向[N].中国财经报,2013,(8).

[4]贾利军,孟奇娟.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经济师,2010,(11).

[5]唐宜红,张鹏杨.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中国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20,(11).

全球经济情况例3

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引发了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效应逐渐发展成为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出现,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就要把握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形成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全新认识,从而结合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制定合理化的国际贸易策略,力求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一、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生物能源、太阳能源、风力能源、核电能源等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现代工业形态的社会发展格局,极大改善了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在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严峻的生态破坏问题,对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能将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融入发展体系中,重点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的构建,降低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近几年,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从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低碳经济逐渐融入各国,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且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和尝试,低碳经济成为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希望能探寻更加高效、更加节约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发更加广泛的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并且低碳经济开始融入国际贸易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全球性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全球性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在研究中要结合不同的影响方向进行细化分析。1.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全面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并且受到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低碳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各国在经济建设活动中高度重视低碳经济,重点针对低碳经济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在低碳经济产业建设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促使国际贸易活动中低碳经济技术不断被不同的国家引进和应用,低碳经济表现出全球性的发展态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对环境改善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合理化调控,提高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加工贸易主导的方式,不仅会引发资源浪费的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全球化发展转变需求,开始针对贸易结构进行创新和转型,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表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2.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作用下,石油类型的不可再生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型能源材料所占比重提升,并且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低碳类型商品开始取代会产生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商品,对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已经在低碳经济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低碳经济基本模型形成,使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就给尚未完成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压力,致使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活动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升级,国际贸易方面高碳产品极易受到极大的限制,会降低国际贸易效果,甚至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会引发国际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促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技术的探索,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中。3.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且重点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其一,低碳经济影响WTO的多边经济发展状态。从国际贸易组织高度重视贸易的气候变化影响后,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国际贸易的运行模式产生影响,也会对国际贸易框架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国际贸易组织在多边层面制定的贸易规则不仅仅能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规范,还会适应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产品关税方面的问题,引入碳边境配额限制方面的规则,并提出低碳环保产品补贴规定等,在促进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情况。其二,从民间机构层面角度进行分析,在发展全球性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真正地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特别是在多边体系和区域贸易协定组织等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因此为了响应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号召,民间机构会尝试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贸易规则,引导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相关贸易协会参与到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活动中,提高国际贸易的生命活力,助力国际贸易在新时期背景下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三、全球性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全球经济情况例4

IMF对日本采取的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经济刺激措施总体上表示支持,认为如果实施得力,将取得成效。但IMF同时认为,如果政府未能使经济刺激计划在政治上最为棘手的部分得到落实,将带来严重风险。

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日本经济增长可能放慢,投资者可能对政府继续履行巨额债务还本付息的能力失去信心。

报告的作者Isabelle Mateos y Lago表示,如果日本拿出了所有财政刺激措施,但经济增长却因为没有实行改革而未能加快,将不会取得好的成效。

报告中的一个假设情况认为,为弥补风险上升带来的损失,投资者可能要求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提高两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将迫使日本政府削减支出并大幅增税,从而令日本经济陷入深度下滑境地。

IMF认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两个百分点。

IMF每年会对它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家设想出一些假设情况,以判断如果这些情况发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何种影响。今年是第三年。

IMF认为,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低于预期。中国政府正努力采取措施,通过内需弥补出口放缓的影响,但尚不清楚这能否取得成效。

IMF称,如果不能将经济增长模式从由出口和投资主导转向内需主导,中国经济增长则将大幅放缓,放缓的时间也将拉长。

IMF认为,这种情况将使全球经济增速减慢1.5个百分点。

第三个重大风险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过早或过晚解除其巨额债券购买计划的可能性。如果过早解除计划,可能削弱经济增长;而购债计划实施太长时间,可能令通胀预期失控,进而推升利率并殃及全球其他地区。

全球经济情况例5

分析中国的市场,离不了对全球经济的了解。“中国与全球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不会再独善其身了。”吴蔚认为。

首先,全球经济的影响现在对中国影响较以往大了很多。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美国选举看,对全球市场都产生了波动效应,中国也不例外。此外,欧债危机、美国经济滑落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欧洲需求萎缩的情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善,美国已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由于美国现在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若美国坠入‘财政悬崖’,2013年美国的公共支出会大幅减少,美国经济存在再次陷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那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吴蔚称。

其次,中国对全球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欧债危机,美国经济的衰退使全球将更多的希望放在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国家,而中国则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头羊,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及平稳过渡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已成为了投资者担忧与期待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需求刺激政策能否成功,中国经济能不能有一个相应的好转,这些非常值得期待。特别在“十”后,相应政策与指导方针更为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一定有机会带动中国经济走上平稳过渡与发展的状态。”吴蔚说。

全球经济情况例6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充分肯定。世界银行行长金墉11日表示,对于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中国政府推动改革的努力,令人非常鼓舞。此外,在备受关注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行动,受到各方赞誉。

国际社会期待即将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能够有力提振世界各国信心,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存在显著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全球陷入长久的低速增长,是2014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核心议题。

二十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讨论了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承认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复苏,而其他经济体则面临着新的问题。会议对在11月举行的布里斯班领导人峰会达成改革方案来促进经济复苏表示乐观。会后,二十国集团重申了在9月凯恩斯会议上达成的目标,包括提出全球基础设施倡议、改革国际税务体系和建设更为稳固的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1日警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敦促各国加快结构改革和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说,委员会特别担心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速增长,而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更加着眼长远,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如何使各国经济实现增长备受关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与行动得到各方充分肯定。在11日举行的闭幕新闻会上,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想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依赖消费和服务业。即便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5%上下的相对较慢区间,我们看到,中国政府依然继续推进其改革进程。”

备受经济界关注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9日至10日在华盛顿举行,此次会议重点就如何促进全球经济更强劲复苏,落实未来5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率提高2%的目标、加强全球金融稳定等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会议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赢得各界赞誉。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朱光耀在接受采访时说,本次会议是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举行之前的最后一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是从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峰会做准备,各方高度重视。

朱光耀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把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从7月份的3.4%下调到3.3%。全球经济仍面临重大挑战,复苏仍然十分缓慢、不平衡,而且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对即将于11月中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随后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充满了期待,希望这两个会议能够有力提振世界各国的信心,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朱光耀说,这次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比,有很多类似议题,希望能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信心,并与之后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布里斯班峰会有效衔接,以促进世界经济回到正常轨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的贡献高达27.8%。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6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缓慢。人们注意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降今年和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情况下,该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则保持不变,显示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对全球的影响,是本次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关注的议题之一。与会人士认为,在持续疲软的全球经济下,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成为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朱光耀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维持了其今年7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相信中国经济在2014年能够实现7.4%的增长。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测,从7月份预测的1.7%上调到2.2%。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亮点是中国和美国。”朱光耀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就是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的贡献高达27.8%,美国的贡献是15.3%。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今年2月,在悉尼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决定在今后5年把世界经济增长率提高2%。这是新的挑战,在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下调的情况,实现2%的额外增长目标,需要二十国集团所有成员提交有效的结构改革措施。迄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二十国集团基本汇总了来自各成员的近1000条经济结构改革措施,中国的改革措施建议占其中的15%。

全球经济情况例7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中前期,且复苏趋势越发明朗,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强劲反弹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向稳步复苏。

从美股的长期走势看,标普500指数已经走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谷底;从代表欧洲各国股市状况的摩根士丹利泛欧指数历史走势来看,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该指数迅速反弹,虽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有所调整,但基本站稳800点。亚太经济方面,日本经济从2009年二季度起出现了强劲反弹,是最先走出衰退的发达国家之一。2010年日本GDP将继续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出口增长,中期内日本股市有望继续保持向上的趋势。澳大利亚自2008年底以来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经济上升趋势,GDP季度环比年化增长迅速反弹并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就业市场也持续回暖。目前标普澳证200指数已经恢复到2005―2006年时的点位,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增长,股市有望延续上佳表现。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海外基金投资全球市场,一方面,通过全球配置的海外投资基金争取在世界经济复苏期抓住不同股市轮动上涨的机会,在追求不同市场轮流上涨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基金中的基金”――FOF却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灵活机动地选择优秀的海外基金管理人,从而达到全球分散投资的目的。通过对基金选择时的“二次优选”,将更加有助于FOF类型的海外投资基金进一步控制风险。

FOF即“基金中的基金”,和其他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不同。FOF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专业手段对上百只乃至几千只基金进行二次优选,FOF的投资风险无疑得到了有效降低。

选择FOF是国内基金公司在初涉全球证券市场的背景下,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现实选择,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挑选经过时间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优秀资产管理人,可以更好地贯彻全球投资的理念,更灵活机动的配置资产组合。

全球经济情况例8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一)弱化了国家经济主权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法也承受了巨大冲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组织对于会员国主权管辖的各项事务开始发挥作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合,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最佳分配降低生产成本。要想使运营风险降低,就要将一些国家的丰富资源运用到其他国家,这使得主权国家的资源重组能力和领土管辖权逐渐弱化。如今,许多国家都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弱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组织。

 

(二)发展中国家走向边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处于平等地位,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挑战大于机遇。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迈进,而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中也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身影,国际秩序开始朝着更加全面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法律规则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为了降低贸易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出台了许多经济法律和规则,为保证交易的公平、推进跨境交易提供了保障。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国际经济法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形成了崭新的经济运作局面。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规则,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内的经济法规更加符合国际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法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法制体系

 

在进行外贸体制改革时,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在满足调整需求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的基础上,逐渐降低关税,做好配额管理工作,对于国外产品要平等相待。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国家标准,完善技术型贸易措施体系,对产品的安全和卫生做好检查,防止有毒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侵。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要采取有效的反倾销策略,保障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合法权益。为了使各个企业的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我国要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让中介组织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完善对外经贸体系。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外对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符合世贸组织标准的前提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外贸法制体系。

 

(二)完善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在利用外资时,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于外贸、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行业,要逐步实现有序开放,对外国投资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要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当中来,增加对出口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入的外资用于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保护、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方面,合理利用好国际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还要重视对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工作,强化对外债的检测,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监管,将外债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债务结构,建立和完善权责统一的债务机制,降低债务风险。

 

(三)实行“走出去”战略

 

我国要鼓励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办厂,对于国外的市场和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带动产品和技术出口,使国内的生产能力逐渐向国外转移,培养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适应能力。深化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的稀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保险、税收、法律、出入境、金融、外汇等领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对于境外投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做好对对外投资的监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语

 

全球经济情况例9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是因为地球仅有单一的气候体系。在哪里排放温室气体都没有任何差异。因此国家限制碳排放对国内的好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恰恰相反,明智的经济政策―包括开放―首先是要有利于国内经济,承担经济政策不善所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如此。单个国家的经济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内情况而非国际局势。如果经济开放受民众欢迎,主要因为上述政策符合国家自身利益使然―而不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帮助外界。能为全球经济稳定添砖加瓦的开放和其他明智政策并不取决于全球精神,而是取决于自身利益。

有时,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才能成就国内经济优势。这就是所谓以邻为壑政策的案例。石油等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资源供应商为哄抬价格而限制国际市场资源供应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国的收益就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损失。

“最佳关税”背后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即大国通过限制进口达到操纵贸易条件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限制或禁止运用上述政策的全球规则理由显然非常充分。

但困扰决策者的绝大多数世界贸易和金融问题并不属于此类。这方面的例子有欧洲农业补贴、对转基因生物禁令、美国滥用反倾销规则或发展中国家未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些基本上都属于“风险自担”政策。由此产生的经济代价主要由国内民众承担,即使此类政策可能同时对别国民众产生不利的影响。

举例来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农业补贴十分低效,高价格高税收或二者兼备导致欧洲农民受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所有人的利益。这样的政策部署不是为了从其他国家那里占取好处,而是因为分配、管理或与公共健康相关的其他矛盾的国内目标主宰了整个经济动机。

加剧经济周期和造成金融动荡的糟糕的银行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也同样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超越一国边界的经济溢出效应可能无法忽视。但如果美国监管机构未能尽职尽责地完成监管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别国经济受损而美国经济受益―美国本身就是受害最重的经济体之一。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经济失策或许是发达民主国家政府未能解决不平等日益扩大的问题。其根源同样来源于国内政治―具体而言,是金融和商业精英控制决策过程以及他们胡编乱造的有关再分配政策的限制。

可以肯定,全球避税天堂就是以邻为壑政策的例子。但只要他们愿意,美国和欧盟等大国原本有能力采取更多限制避税―和竞相减免企业税的措施。

因此我们今天的问题与全球合作的缺失并没有什么关系。今天的问题本质上是国内问题,因此不能通过国际机构制定规则来加以解决,更何况破坏国内政策的那些既得利益能够轻易影响所谓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往往只是保护既得利益全球计划的代名词,也正因如此,它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协调国内经济政策。

因此,关于全球治理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专注于改善民主制度的国内运作问题,而不预判政策将产生何种对外影响。这是一种侧重于强化民主国家而非全球化的全球治理模式。

我认为,应当制定旨在提高国内决策质量的全球规则和程序要求。与透明度、广泛代表性、问责制和在国内诉讼中使用科学或经济证据等相关的那些全球纪律,只要不限制最终结果的,都是上述规定的实例。

全球机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采纳了这种类型的纪律。比方说,世贸组织的卫生及植物检疫措施应用协议(SPS协议)明确要求在进口商品涉及健康问题时须出示科学的证据。这种类型的程序性规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更好地扩大应用,以改进国内的决策程序。

全球经济情况例10

相对较高的增长率,是由很多因素来支撑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世界各地的公司,正在走出过去一年中他们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大幅收缩,他们从一个经过深度衰退之后的起点来恢复增长,因此,也有能力实现强有力的从低点上的增长。

相比而言,美国的就业形势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多增长,但这不足以为惧,仅从目前的收缩状态当中走出来,就能增加很多的产量,带来很多收入,并且最终支持增长。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2009年全球的消费已有强劲反弹,若我们以零售来衡量全球消费,2008年消费状况非常糟糕,不仅是美国进入衰退,而且全球的春夏季能源和粮食价格都达到了高峰,接下来就是危机,然后就是信贷的收紧。

但在2009年,全球消费者没有跟着企业的消极预期去走,反而有一个强劲的反弹。过去6个月当中,全球的消费增长已经达到了趋势增长率。这次消费增长不是由美国的消费者来引领,美国的消费仍在收缩之中,主要贡献力量是新兴市场的消费者。

从很多方面来看,2009年全球经济的情况恰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情况的相反反映。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是美国经济提升了全球经济,把大家从全球经济危机当中拉出来;而2008年是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提升了全球经济。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政策仍然在为这种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目前推动经济增长周期性的因素,至少还可以发挥一年的作用。

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不一样的。从近期来看,亚洲整个新兴市场以及大宗商品输出国可以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逐渐使有关经济的刺激政策回归到常态,这将是渐进的,明年早些时候会慢慢铺开。

但在发达经济体当中,失业率仍在持续攀升,今后12个月,美日欧三国政策方向应该都不会做出调整,三大央行至少在明年夏天之前会保持现有利率政策不变。这样的业绩是非常稳固的,但我认为这也是令人不安的成分。

全球经济还面临着多个挑战,一方面发达经济体虽已有稳固增长,但失业率仍达到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的高点。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复苏开始的6-8个季度以后,失业率仍保持在9%以上。同时,发达经济体的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达到或接近历史性新高,如美国到2010年财政赤字仍将达到或超过1万亿美元。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需要担心有关当局在政策上还会做出什么反应。

就发达经济体而言,最大的一个风险将在于决策机构面对如此之高的失业率,面对巨大的财政失衡,会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表面上对家庭和消费者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将损害经济增长,包括周期就业状况和资本存量的增长,而这样一种情况很可能出现。例如,美国已采取一些限制性的贸易政策,这不具有建设性,效果适得其反。

接下来一年到一年半中,全球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对于美国和许多发达经济体来说,今后几年当中他们的长期趋势增长率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