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全球外汇投资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4

全球外汇投资

全球外汇投资例1

二、利用外汇储备实施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在外汇资金的运用方面存在一个不合理甚至是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产业战略布局急需大量的外汇资金支持。如何将这两方面对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2011 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 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迅猛发展,680 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额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这一对外投资额也超过了英国、日本等对外投资强国。其中,中国企业用于海外收购与兼并的投资额达到 290 亿美元,这一数字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兼并投资额的新记录,世界排名第四。报告预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投资额以及海外收购与兼并投资额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额的规模将会达到吸引外资总额的规模。

不过,报告还指出,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距离质的飞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少数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表现优异外,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经验和人才相当缺乏,其投资的领域比较分散,尚没有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总之,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是现实中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国的对外投资尤其在产业战略布局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不合理会严重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大我国对外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以及技术的需要,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出发,以产业链为突破点重点扶持资源开发类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的积极对外投资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就有了新的战略性用途,可以为中国企业尽快走出去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目前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主要由中司负责,从其公司的章程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投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债券等低风险低收益资产,而且还有股权、衍生产品等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从其已经进行的投资中,除了美国国债是最主要的投资外,其投资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领域。鉴于全球产业布局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设立一家类似于淡马锡控股的专业投资公司投资于战略性产业。淡马锡控股是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的全资公司,其担负着将新加坡的外汇储备投资于战略性产业的重任。从其成立以来的运作情况来看,该公司成功达到了对外汇储备合理有效利用的目标,较好地保持了新加坡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极大地增强了新加坡抵御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使用外汇储备进行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实体的组建可参照中司的经验即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人民币,然后用筹集到的人民币购买外汇储备作为注册资本金,专门从事全球范围的战略性产业投资。为避免多头管理的问题,该公司的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采用双层次的管理模式即明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各自的外汇储备管理功能。具体来说,外汇储备可以由财政部或人民银行所有,也可以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所有,但是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战略决策比如规定外汇储备投资实体可供投资的战略性产业范围,而人民银行主要扮演执行战略决策和进行策略性决策的角色,对外汇投资实体进行日常管理。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别担当战略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责任,并且两个部门就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沟通和协调,确保切实履行有效合理管理外汇储备的职责。

关于用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的外汇储备的投资领域,可着重考虑用于储备重要战略物资以及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储备重要战略物资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需要大量的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重要资源市场的定价权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保障,可以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储备重要的战略物资,增强我国应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能力。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 利用高额外汇储备可直接或间接对海外战略资源进行控制。直接控制方式可通过在国内建立相关大宗商品储备基地的形式来实现即通过与相关大宗商品生产商和供应商直接接触购买并运回国内储备基地来实现,一般来讲此种方式成本比较大,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很大。与之相比,间接控制方式就显得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其具体操作方式是由外汇储备投资实体根据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相关决策控股或参股相关大宗商品生产商和供应商,比如外汇储备投资实体可通过股权投资建立与澳大利亚、巴西或印度等铁矿石生产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联系,保障中国经济对海外矿产资源的需求。

(二)运用高额外汇储备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的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产业。面对我国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众多的企业也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但是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努力。在这个方面,国家可以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加速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积极培育中国的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

三、具体政策建议

(一)研究设立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可采用上面所描述的实体组建形式、管理机制和重点投资领域设立和运作。与任何投资的原则一致,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的运作要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原则,在保证外汇储备投资一定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追求收益性的目标。如果这三个原则不能兼顾,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能源、资源、技术支持,在必要时可适当放弃收益性的目标,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的实现。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通过对外汇储备的合理有效利用,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物资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二)全面研究全球产业布局地区、产业和合作模式

在外汇储备投资区域的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增长潜力很大资源能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各项制度比较健全尤其是投资者保障制度非常完善,法律制度比较透明,在这些国家投资通常不会存在获得的收益不能收回的风险。以巴西、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潜力很大,社会比较稳定,投资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投资机会很多,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有丰富的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相信通过一定时间的耕耘,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在投资产业的选择方面,应选择对中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有强大助推作用的产业如资源开发类产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确保能够最优地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的目标。

(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方面,不妨大胆设想外汇储备运用的新途径即拥有外汇储备的实体比如说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将外汇储备提供给本地的商业银行,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该模式的具体安排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外汇储备提供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想获得外汇储备必须用人民币资金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那里换取美元、日元等货币资产。然后,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将按照债券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与之相对应商业银行则按照 LIBOR 利率向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支付利息。最后,国内的商业银行将这笔外汇资金放贷给本国企业,支持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本国企业按照事先与商业银行协商的利率支付利息。在该模式中,全球产业战略布局基金、国内的商业银行以及急于开拓海外业务的企业均从中获得了好处,达到一个多赢的结果。总之,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要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全球外汇投资例2

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巨额外汇储备为平衡国际收支、清偿国际债务、稳定人民币币值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对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巨额外汇储备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一直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目标。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有效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因而,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几点构想。

一、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严重超出了合理范畴。并且,虽然我国官方外汇储备总量全球第一,但实际外汇资产还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看出,我国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仍大量集中在美元资产,且以美国长期国债为主。这种单一的储备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美元发生贬值,则我国外汇资产将蒙受巨额损失。例如,危机后美国频频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的同时,也被动地促使人民币升值,而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巨额美元外汇资产则大幅缩水。

(二)外汇储备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机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如下:外汇投资管理手段单一。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投资对象。而这也是我国自1994年汇改以来,对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仍基本停留在机械地增持美国国债这一操作层面上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匮乏。国外评级机构大多为营利性机构,其风险评估结果或多或少会受到非理性的趋利性动机的影响。这点已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中表露无遗。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自身的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以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外汇储备决策机制单一。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决策由央行独立制定。这种单一的决策机制在提高了决策效率的同时,还可能受制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投资策略的合理性、科学性受到牵连。

(三)外汇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昂

巨额外汇在稳定中国金融安全的同时,也给外汇管理带来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其一,近年来美国利率一度下调,外汇储备美元资产总体收益率开始出现“收益逆差”现象。其二,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还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地增加了国内通货,从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二、新形势下调整外汇储备策略的构想

在全球金融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调整外汇储备策略,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已成当务之急。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调整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思路

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应当向“藏汇于民”的政策思路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外汇结售汇管理制度造成了“藏汇于国”的现状,而欧美发达国家均采用“藏汇于民”的策略,而这也是我国实际外汇资产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因而,我国应当将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思路向“藏汇于民”逐步转变,将巨额官方储备分散到民间,为民间外汇资产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政策保障,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防范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强外汇资产管理。

另一方面,我国应形成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意识。目前,虽然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减缓,但官方储备规模依然庞大。这给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国应当树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意识,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警惕国际热钱的流入,保持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相对稳定。

(二)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

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由众多主体构成,包括外管局、中司、社保基金等。这些投资机构在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方面的资金、定位、管理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口径。并且,各投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作。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机制,将不同领域、级别和层次的投资主体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外储投资战略管理团队,通过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发挥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效率。

(三)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发展失衡,丰富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已经成为外汇储备策略调整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外汇储备投资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应当尽快着手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投资结构。首先,我国应当适当减少美元在外汇中的占比。这不仅源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绝对优势有所减弱,更多地是从对外贸易和政治稳定性等角度进行考虑。其次,可以建立海外专项基金。该资金实质上可视为对国外技术、人才的一种投资。通过设立该基金,并委托海外专业机构、人士进行投资管理,以吸引国外优秀的金融人才,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投资管理技术。第三,可以考虑进行国外实物投资。例如,现已有人士提出将外汇储备变为石油储备,这一提法十分符合中国目前实际国情。我国可以利用准期货性质的“贷款换石油”的实物交易变外汇储备为石油储备。再如,我国还可以加大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以稳定外汇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中明.浅析我国外汇储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2,(2).

全球外汇投资例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乱局中是否存在汇市投资机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几个主要经济体当前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相应货币的未来走势。就美国和美元而言,全球大部分金融机构原本对美元也未抱多少希望,但在评估各种外汇资产风险程度之后,认为美元资产相对便宜,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自然被当做“临时避难所”,美元也再次作为避险货币而受到追捧。当然,市场预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推行大举刺激经济的新政,这将使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可能性增加。一旦美国经济领先欧洲经济复苏,则美联储就会率先开启升息周期,这也是近期推升美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美元若要持续走强,则必须克服货币政策陷入低利率陷阱以及为避免经济深度衰退而激增财政赤字这两大利空因素的挑战。

就英国和英镑而言,由于2008年年底英国通货膨胀率上升,房市极度低迷,个人消费疲软,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市场仍有再度动荡的可能,英镑长线走弱。

就澳大利亚和澳元而言,澳大利亚近期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其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但作为世界三大商品货币之一的澳元也陷入困境。在石油和金属资源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各大投资机构纷纷抛售澳元以降低风险,加之新一轮的降息,推动澳元汇率下跌。

就日本和日元而言,日本已不具备降息的空间,且大量的投资机构纷纷投向日元,日元近期相对坚挺,中长期汇率有不断走高的迹象。

就欧洲和欧元而言,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近期欧洲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金融系统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欧洲经济衰退几成定局,欧元受此影响将主动缓慢贬值。

通过上述基本面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清各主要经济体及其货币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走势。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有助于通过中长线操作获利。当然,由于各主要经济体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政策及应对措施也各有差异,加上甲型H1N1流感和局部政治冲突等因素对汇市的动态影响,在短期内仅靠基本面分析难以洞察投资机会,为此还须融合技术面分析方法,以便在起伏不定的汇率波动中捕捉最佳进出时机。客观地说,精明的外汇投资者不仅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一筹莫展,反而还可能从频繁的汇率震荡中寻求更多的短期获利机会。如果您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某种货币汇率的涨跌,持有该外汇多头或空头便可赚钱,适当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则能使您获利更丰或对冲风险。另外,利用杠杆效应较高的外汇期权和期货交易,只需占用您较少的资金便可进行外汇投资,只要判断正确,收益将加倍增大。

当然,“不熟不做”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欲更好地把握汇市规律,练好外汇投资的基本功,阁下可根据自身的金融与投资素养,有选择地阅读本书的某些章节,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不断增强驾驭汇市的能力。

全球外汇投资例4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全球经济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不平衡”越来越严重。“中美经济不平衡”被指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与中国经常账户的巨大盈余之间的不平衡,而实际上这种失衡更深层次反映的却是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和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上的失衡以及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权利与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

随着我国从资本净输入国转化为资本净输出国,从对外债务国转化为对外债权国,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身份也相应地从筹资者转化为投资者。中国成长为债权大国的速度比崛起为经济大国的速度更快,2006年中国继日本和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债权大国,并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中国2009年共购入美国国债约2000亿美元。然而,作为国际债权大国的中国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称,正面临着官方债权国、负财富效应、货币错配等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

(一)中国债权国地位是防御性的“官方债权国”,而不是主动性的“私人债权国”

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直接投资、私人性质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为主体,可称为“私人债权国”;如果一国的对外投资是以储备资产或官方贷款为主要形式则称之为“官方债权国”。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项目的平衡关系,对外金融净资产恒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也恒等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误差、遗漏和储备资产)的差额。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常项目出现了持续的顺差。1990―2008年中,经常项目仅1993年出现了逆差。经过计算,1990―2008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总额为15223.33亿美元。与此同时,海外资本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其结果体现为,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中,资本和金融项目也出现了顺差。1990―2008年中,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仅1992年和1998年出现了小额逆差。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和储备资产的大幅增长必然促使中国的对外金融净资产不断增加,从而不断累积中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09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34601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储备资产占对外金融资产的69.3%。在对外金融资产增量中,对外直接投资增加2296亿美元,证券投资增加2428亿美元,其他投资增加5365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4513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7%、7%、16%和71%。

(二)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对称

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4―2009年间,中国对外资产中储备资产平均占比为66.73%,比美国高出63.56个百分点;对外负债中,FDI占比高达59.96%,高出美国55.21个百分点(见表1)。这种不对称结构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收益的重大差异。据统计,199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资收益净额多数年份为逆差。投资收益累积逆差额达605.53亿美元,这与同期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说明我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债权国*。

(三)外汇储备资产存在货币错配和负财富效应

此外,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中国人均外汇储备从130美元上升到1772美元,人均外汇储备占人均GDP比重从13.7%一路攀升到48.8%,外汇储备已经构成中国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不成熟的债权国,中国无法以其自身货币进行放贷,大量贸易顺差由此带来了货币的不匹配和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

一般而言,衡量外汇储备资产对一国的福利效应,不仅要看外汇资产本身的外币资产收益率,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即留在国内的资产收益。如果留在国内的边际收益率大于将这些资本置换成外汇资产带来的收益率,就意味着国民福利的损失。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外汇资产的福利损益为:

当年外汇资产的损益=(外汇资产收益率-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中国外汇资产的国外收益率(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或存放于外国银行)一般在3.5%左右。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除了央票收益率外,还参照中国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润率、工业资金利税率以及其它资本收益率等。这里以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央行公布的数据为基础,测算了2005―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福利损益。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央票收益率为正外,其它均为负值,这一福利损失就是外汇资产积累过度下的机会成本。如果外汇储备使用错配每年就会损失上万亿的机会收益,中国作为债权国却产生了负财富效应。因此,调整对外金融资产构成,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提升国际债权大国的国民财富效应意义重大。

二、美元体系和美国金融霸权是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根源

全球主要国家形成了依托实体经济的贸易分工和依托虚拟经济的金融分工的新型分工形态。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一方面使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的美国,债务不但没有对其形成制约,反而成为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与资本项目账户高度对称。美元国际循环依赖于两个“交换”:即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第一个交换是,美国用不断增长的货币收入可以在境外购买其需要的产品、资源和服务,以维系其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其表现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的迅速增加,并以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的向世界输出美元;第二个“交换”是,境外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金融资产回流美国,美国借此为其对外贸易逆差或经常项目赤字进行融资,从而确保了对外支付,实现了经济的长期繁荣。经验表明,美国经济严重依赖于资本流入进行债务融资。从历年美国资本流入情况看,美国三分之一的对外不平衡是通过“金融调整渠道”来弥补的,从1993―2005年间,美国累积了4.4万亿美元的经常项目赤字,但是美国对外净资产负债在这一时期只上升了2.4万亿美元,而另外2万亿美元赤字则是通过美元资本回流得到了对冲。

从货币构成看,美国的外国资产大多以外币计价,而其负债则几乎全部以美元计价。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制”不仅支撑其债务的国际循环,也能利用货币“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美元本位制”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其可以通过增发货币以履行对外偿付义务或稀释对外债务负担,因此其信用风险的发展还可能会以隐性违约方式出现,即通过储备货币贬值变相违约其外债偿付义务。仅2002―2006年间,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对外大量进行长期投资获取巨大经济利益。与平均3.5%左右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水平(借贷成本)相比,海外投资(FDI)形成了高利润回报(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美国对外资产负债回报率统计)。

从表3以看到,美国对外资产与负债的收益较大,而且各项风险值相差也很大,这表明,美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而对外债务仍然主要集中于安全性好的低收益资产。美国依托于美元这一国际中心货币和全球金融分工的战略优势获得了全球化财富分配中的最大收益。

由于有了这种美国债务的国际循环,美国债务型经济变本加厉。最近40年来,美国政府有35年都出现预算赤字,只有5年盈余。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约为1.47万亿,赤字规模占GDP的9.9%,分别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为1945年以来美国赤字的顶峰。美国正面临明显持续上升的债务增长通道。根据奥巴马政府近期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在2010财年将升至94%,2011财年将达99%,2012财年将升达101%,2040年美国债务将达到GDP的两倍,到那时美国“以债养债”、“用赤字解决赤字”的债务依赖很可能把美国送上绝路,面临不可挽回的债务崩溃的危机。与此同时,中国仍不断增持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报告(TIC),4月份中国增持227亿美国国债,持有美国国债总额达到9002亿美元,是中国自去年11月以来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关口,仍位居美国第一大债权国地位。美国严重透支国家信用,对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而言风险越来越大,中国如何保护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安全,维护国际债权国权益已经刻不容缓。

三、“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债权大国地位的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将作为债权国的金融权力转化为国家金融话语权,增强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和博弈能力。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包括产业分工、贸易分工、金融分工链)上获得战略环节上的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是使本国资本效率得到充分提高,使资本机制得到充分发展,积极向金融分工链的高端推进,摆脱传统“渐进式”和一般“追赶式”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依赖,通过资本竞争力形成的制度优势和投资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

(一)采取三步走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人民币国际化要采取“三步走”战略,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先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依笔者看来,近期中国应该积极建立境外人民币投融资渠道,以本币金融资本扩张引导产业资本扩张,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境外计价、结算、流通范围,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债权大国地位:一是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地开放境内一部分人民币市场给境外合作的主体。二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尽快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规模,进一步丰富本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各项职能,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三是积极发展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真正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通,可以说都可能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债权大国地位。四是适时、渐进、稳步地开放资本项目、推进金融深化,在国内外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把握本币资产的最终定价权,切实防范金融开放的各种风险。

(二)加强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推进建立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

中国不成熟债权国地位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密切关系。我国处于金融潜化阶段,中国金融结构、中国金融资产与资源分布以及金融资产管理组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从国家外汇资产思路出发,藏汇于民。国家外汇资产由政府外汇资产、企业外汇资产和家庭外汇资产等构成,将外汇资金集中于政府外汇储备的思路和政策,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汇资金,也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式多路径地将外汇资金输出,因此需要对此做出调整。要尽快建立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理顺投资与储蓄不畅的转化机制,通过增加国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重整,进而实现“藏富于民、藏汇于民”,巩固债权国的形成基础并提高国民的财富效应。

(三)要减少债权投资增加对外股权投资和生产型投资

继续推进“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的债权结构变化,对外资产的股权投资作为资本辐射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过程。根据2009年国际投资头寸表,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2296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的7%。而2007年、2008年的占比分别为4.8%和6.2%,债权减少股权增加,说明我国对外资产结构有了积极变化,这将是未来的长期趋势。中国要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通过资本的全球战略布局,将中国的资本优势转为制度、资源和投资的优势,完成由被选择者向选择者的转型,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寻求利益的重新分配。为此,可以考虑成立国家战略基金,将部分外汇储备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力。

全球外汇投资例5

“双重循环”机制

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而恰恰是这两种机制造就了全球的失衡局面。贸易分工和生产分工体系维系着实体经济,金融分工体系维系着虚拟经济,而要素全球化自由流动以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则是这种分工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这就形成了全球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债务循环。因此全球的失衡不仅是逆差国与顺差国,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不平衡,更是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平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承认持有高额外储使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但储备持有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付出的高额成本也同样不可忽略。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即使主要货币国家以承担国际责任、稳定币值为目的来确定自己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会遭遇到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恶化的两难矛盾:持有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货币国为此保持财政赤字,随着持有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货币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贬值,持有国的外汇资产缩水。再者,外汇储备的飙升还会导致储备持有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一旦资本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当代财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崛起的财富基金

财富基金可能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更大挑战。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财富基金投资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实现所有的政策目标,即使只是盯住四个基础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都将给政策协调带来新的挑战。

1是对财政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可以成为财政政策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具体而言,财富基金有助于财政稳定,为长期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或者促进代际转移等储备财政盈余。财富基金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合理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框架,加强政府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与问责制。成功的财富基金管理将带来更高的风险回报,减少持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然而,财富基金投资和管理的不善也将带来更大的财政风险。

2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财富基金运用外币资产对本国的投资将可能严重影响货币当局的现行政策。这种行为也将有可能对国内需求造成正向的外生冲击,从而使得本国资产价格上扬,可能导致国内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因此,财富基金在决定投资于国内资产还是国外资产时,应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的协调,避免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3是对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设立财富基金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平滑经济周期,甚至是“逆周期”的资本结构,更好地管理公共资产,确保财富基金的资产管理策略有利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因此,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与资产管理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的资产与负债。

4是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对于本国以及投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设立财富基金的国家,财富基金是维护其外部稳定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国家外储模式

3万亿的外汇储备让中国重新审视管理国家财富的能力,需要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根本上讲,必须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合理降低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要彻底改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进口,实施贸易平衡战略,不追求过度“顺差”。

壮大中国财富基金,建立多元化外储管理体系。当前,财富基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一些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相比之下,我国财富基金不但规模小,而且股权投资比例小。

为此,应进一步扩大财富基金的规模,推进“从金融投资到产业投资”转变,加大财富基金在海外兼并、海外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知识产权等项目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兴产业方面的股权投入。

另外,还可考虑参考国际经验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前情况下,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成立外汇平准基金,更具有可操作性。外汇平准基金是指各国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基金,一般由黄金、外汇和本国货币构成。在具体操作中,由政府拨出一定的本币和外币基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控制,中央 汇率上升,超出政府限额的目标区间时,就可在市场上抛出储备购入本币缓和外币升值;反之,当本币升值过快时,就可在市场上购入储备放出本币增加本币供给,抑制本币升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外汇平准基金是稳定外汇市场的重要手段,日本也有成功经验。

全球外汇投资例6

中国外汇储备自2001年以来大幅增长,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10663.44亿美元,仅仅一个季度后,到2007年一季度末则达到了12020.31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了近1357亿美元。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就国际而言,全球经济失衡是主要原因;就国内来说,储蓄率过高并造成国际收支顺差是其根源。

全球经济失衡的两端是美国和东亚地区

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世界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但目前经济学人探讨的全球经济失衡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

从图2可看到,1997年以前全球经济基本平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相对温和。但是,自1998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失衡,而2004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迅速扩大。欧元区和除美国之外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ANGLO,英、加、澳、新)经常项目一直以来保持基本平衡,全球经常项目逆差基本集中到了美国一个国家,而全球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向东亚国家和地区集中。相对应的,美国储蓄不足而东亚国家储蓄过剩。美国和东亚成为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两极。

全球性经济失衡根源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差异。相对于美国,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东亚国家具有相对较高的投资(储蓄)率和较低的消费率。其中以中国表现得最为显著,2005年中国的总资本形成率(投资率)高达42.6%,甚至超过了居民最终消费率37.74%。

东亚国家经济的这个显著特征与其长期实施的出口替代战略和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有关。在这些国家里,消费率较低,相对较高的投资率所形成的最终生产能力的一个相当部分被出口,以满足国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需求。

显然,出口不是故事的全部。国际贸易存在这样一个机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当存在进出口不平衡时,国际贸易将通过贸易主体币值的相对变化(或潜在压力)实现平衡。1998年以前,东亚国家出口和进口总体上是平衡的。但自1998年开始,东亚国家持续顺差,长期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从2002年加入WTO开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使中国开始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一个聚集中心,这一优势加上与文化传统、人口结构和经济转型有关的高储蓄率,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加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在全球贸易中的“顺差中心”地位。而在地球村的另一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8567亿美元,除了东亚这个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区,中东产油国家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也成了美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区。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C+I+(EX-IM)=C+S,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一国内部就表现为储蓄与投资的缺口。作为逆差中心的美国的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而作为顺差中心的东亚国家缺口方向正好相反。这里有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东亚国家的储蓄传统早已存在,为什么持续的贸易顺差只在1998年后才产生呢?

这一变化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事实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对于刚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东亚国家来说,通过本币贬值扩大出口,实现贸易顺差,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增加外汇储备,从而抵御外汇冲击,增强公众对本国(区)货币的信心。在这种情形下,东亚国家大量增持美元储备不仅使国际贸易的自动平衡机制暂时失效,还使得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得以延续。这个故事可以简单地讲成,美国政府和民众举债消费主要来自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廉价商品,而美国要做的,只是开动印钞机,发行信用货币――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的根源是国内储蓄率过高

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行全面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庞大的几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最大的潜在市场和工业化进程中骄人的经济增速。但是,这个日益重要的经济体仍然处于复杂的转型进程中,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两个过程相互交织,这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的难度。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双重经济转型使得中国经济暂时处于内外失衡的境地。

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表现为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首先,从计划体制走出来的中国经济具有体制性的投资冲动,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需要相当的消费能力以实现商品市场的平衡。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固化使得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抑制了消费的快速增长,得到信贷优惠的国有企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使得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减弱,而具有较强就业创造能力的民营企业难以得到正规的金融支持,这样就业和工资增长的相对缓慢使得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增长处于受抑制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

中国的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到2004年上升为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增长,扩大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中国高储蓄率的组成中不仅仅是居民个人储蓄率居高不下,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处于高位。居民个人储蓄率近年一直约占可支配收入的25%,大大高于被认为储蓄率较高的日本(6%)。企业储蓄自2000年以来迅速上升。而政府储蓄率也有相当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近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且财政政策重投资轻消费。

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原理,对支出法计算的总产出等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出:S-I=EX+G。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决定了一国的贸易顺差,即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的储蓄增长超过投资增长所导致的。因此,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根源在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储蓄过高而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传统的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强化,这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得寻找外部需求越来越迫切。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这个迫切需求找到了一个常规的出口,此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贸易国。

伴随着中国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攀高至2006年的67%。从某种程度来说,投资与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与东亚其他国家(日本除外)并无明显区别。但是正如经济学家钱纳里在研究了世界的工业化经验后所得出的,内部需求是驱动大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国经济在内部需求不断升级的带动下实现优化。

而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日本除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是一个大国。 结构性失衡难挡中国经济总体上的骄人增长。中国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一直接近或超过10%,连续多年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4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贸易国,外汇储备以每年约2000亿美元的幅度增长,到2006年2月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6年底超过1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利影响:流动性严重过剩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加入WTO后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禀赋优势的逐渐实现有关。在人民币尚未国际化,实际上盯住美元的情况下,这一优势与美国经济强大的吸收能力相结合,便强化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这在国际上表现为中国成为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在国内表现为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规模的超常增长。

在现有的尚未完全开放的外汇体制下,国际收支的大额顺差直接导致了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地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这直接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升温,引发大量热钱流入,2003年到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占到56.8%,为4429.4亿美元,央行为此需投入超过3.6万亿的基础货币。

为了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央行于2003年3月开始发行票据以对冲流动性。但这并没从根本上消除外汇储备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如图9所示,银行系统的存贷比持续降低,这表明银行系统的存贷款差额持续扩大,银行系统的存贷差反映了经济体系内没有通过银行信贷系统进入实物流通领域的货币存量,这一部分的货币存量流动性最强。从2004年6月开始,存贷比就低于75%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比较严重。

二、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

虽然全球经济失衡状态就短期而言是稳定的,因为全球经济在失衡的情况下仍在增长,然而这种状态是无法一直维持的。

当前全球的经济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似乎再次遇到“特里芬难题”。在汲取经济和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追赶型的亚洲和拉美国家需要将本国货币钉住一个稳定的外部“货币锚”,以维持公众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促进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美元就当之无愧成为这个“货币锚”,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美国实际上的世界货币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居高不下的油价,使得东亚和中东产油国家对美元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美国的经常账户必须是逆差。

“特里芬难题”表明当前全球性经济失衡难以持续。可能的调整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美国继续享受着“廉价商品”和“融资收益”,经常账户和财政收支的“双赤字”状况得不到有效缓解,市场对美元丧失信心而抛售美元,于是美元大幅贬值(包括主动性和被动性贬值),使国际贸易向平衡的方向发展;第二,美国提高利率,缩减政府开支,降低居民消费,从而减少美国的双赤字,恢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但这两种方式的经济影响都是不利的。

就第一种情况来说,美元贬值首先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利益损失。在欧元和日元仍未显强势的情况下,这些国家不得不继续持有美元,甚至增持美元。以避免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和美元储备的更大损失。在这种方式下,调整经济失衡的大部分成本被转嫁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中东和东亚持有大量美元债权的国家。因此,我国除了应渐进地进行外汇储备币种和运用方式的预先调整,还应将提升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作为另一个可选的应对方式,最近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决定合作成立东亚“货币储备库”,是这方面的一个积极反应。

第二种方式将导致全球经济的低迷。这种紧缩性的政策组合将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鉴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了保持全球经济平稳增长,要求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填补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所产生的产出缺口,并吸收美国的出口。但从图9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区经济表现一直低于美国,短期内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地位难有实质性改变。因此美国平衡赤字的政策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减慢,而与美国贸易关系紧密的东亚地区出口将大受影响。在这种方式下,美国主动承担调整成本,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并拖累全球经济,其实是很难发生的。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全球性经济失衡的局面将不可持续,而其调整将使世界经济不同程度地受损。但我们仍然预期,在短期内即使这种调整发生,它仍将是缓慢而渐进的,这给我国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缓冲的余地。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全球性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全球货币制度和我国特定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性经济失衡的调整将给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带来损失。为此,解决内部不平衡的根本性措施应该是提高国内消费和进口,以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促进技术进步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中国这样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且在全球排名中处于前列的国家来说,外部失衡导致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说明了人民币的弱势和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边缘地位,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显然不相称。大国经济特征面对脆弱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和重要性加大。解决外部不平衡的长远性战略措施应当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根据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三元悖论”,只有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汇率自由浮动)时,我们才能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更好地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资本自由流动),并增强国内经济调整的灵活性(货币政策独立性)。

三、 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货币和金融稳定

当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被视为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的直接应对措施时,外汇储备管理的收益性和回收流动性的目标便被强调。而当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看待这一问题时,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支付安全,实现货币和金融稳定。因此,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变的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所不同。

外汇储备的功能发生转变

国际资本流动的潜在破坏性加大了使外汇储备已不限于传统的支付功能,而是更强调外汇储备对保持本币信誉和对投机资本的威慑作用。

外汇储备在传统上主要满足进口、偿还短期债务和稳定汇率等支付要求,但外汇储备的这一功能是在以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全球货币体系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时代,黄金不再是美元的支柱,美国可以不再受到黄金数量的约束而对外发行美元,其主要渠道就是对外投资或贸易逆差。从图11可以看出,在美国输出美元的对外经济活动中,1983年以前以资本的净流出为主,1983年以后以贸易逆差为主。这一转变显然与全球产业升级和分工的变化有关。

也就是1983年以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几年里,不受黄金数量约束的美元输出开始大幅增加,这主要表现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大幅度增加。美元的大量输出,一部分被各国央行所对冲,另一部分与大量的虚拟资产相对应,这些全球化的资产交易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流动性,因大量的投机活动而使全球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并显著增强了新兴国家金融开放的外部脆弱性。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证明了这一点。 固定汇率体系的解体和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的增加导致了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而金融危机往往是从汇率被攻击开始的,其近乎毁灭性的后果让人心有余悸。危机的一个主要教训是增加对关键货币(如美元)的持有。相对于以充足的外汇储备保持公众对本币的信心和对投机资本的威慑力,外汇储备传统的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的功能已不再被强调,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外汇储备却未如人们依据传统理论而推断的那样大幅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拓展外汇储备的功能

作为金融开放的一项主要内容,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与我国实力相称的经济地位。当前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增加了金融开放的必要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外部脆弱性。在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墨西哥的外汇储备只可以保证六个月左右的进口支付,泰国以短期国外资本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其持有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弥补金融开放所导致的外部脆弱性增加和内部脆弱性暴露,从而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表明,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经济体正是在持续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时候开始货币浮动和自由兑换,从而顺利地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毕业”,如图13和1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和日本经济相对于美国快速增长,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从而产生了本币的升值压力,马克和日元开始升值,走上了逐渐回归均衡汇率的征途。在这种时机下,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利于本币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且本币回归均衡汇率的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不大,而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政府推动本币国际化的主动性和操作空间,也可以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币的信心。

当前人民币也处于国际化的较好时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正逐步加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增加我国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的外部脆弱性,因此需要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以将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强后盾,确保我国货币和金融稳定。

全球外汇投资例7

与普通柜台不冲突

财富管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建议和财富管理规划,在国外,类似的财富管理中心是不设现金业务的,它其实与普通的柜台业务之间并没有矛盾。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专业的理财服务,财富管理会越来越重要。对于近年来兴起的银行设立富人区现象,丁国良表示,银行所做的事情,就是用专业知识帮客户分析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据了解,银行的财富管理中心对于大客户的财富管理,不仅涉及股票、基金及房产等,甚至能提供从子女教育基金至艺术品投资的全方位产品服务。

除卓越理财外,汇丰也提供普通账户服务。普通账户月内日均余额只要维持在人民币1万元或等值以上,即可每月免150元服务费。汇丰为普通账户提供的服务包括账户开立、存取款、汇款、现金服务、支票和投资理财等多种账户服务。还可免费享受24小时电话理财服务,便捷的网上银行服务,以及汇丰遍及全球的网络带来的汇款便利。

哪些客户可以成为卓越理财客户?丁国良介绍说,只需将月均余额维持在人民币50万元或等值以上,即可成为卓越理财客户,享受以上各项优惠。如低于50万元,服务费为300元/月。

卓越理财:富人们的星级服务

丁国良介绍,汇丰提供的个人零售银行服务以卓越理财为主。“卓越理财是汇丰在全球的个人财富管理品牌,早在2002年便在内地推出,只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成为汇丰卓越理财客户,即可获得全球身份认可,在全球所有汇丰卓越理财中心享受同等水准的个人财富管理服务。”

截至2010年1月,汇丰中国在全国20个城市拥有70家卓越理财中心。“我们借助汇丰集团遍布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00个分支机构的庞大网络,将环球个人银行服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入本地市场,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以期更好地满足他们不断增加的金融需求。”

不仅要生财更要护财

虽然在收益上可能无法与传统的股票、基金相比,银行财富管理中心提供的产品和理财策略往往更稳健。丁国良告诉记者,汇丰的理财产品设计尤其注重稳健和风险控制,降低风险是汇丰产品设计的首要考虑。“我们的产品设计强调多样化,如保本投资产品挂钩股票篮子、股票指数、汇率、利率等多种资产,挂钩方式各有不同。产品销售也建立在实际需求上,客户可在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本情况,对本金的期望,对收益率、流动性的要求之后作出选择。”

对于银行来说,市场波动对产品的影响是不可控的,但银行的销售和服务环节的专业化、规范化是可控的,也是银行必须做好的。如何保障投资者利益?丁国良介绍,汇丰要求客户经理在销售产品的时候,需要清晰明确揭示产品特征和进行风险提示,让客户在购买产品前了解该产品的结构和潜在的风险。“每位在汇丰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都会被要求先做一下风险评估测试,以了解其投资偏好,资产情况,可承受风险的能力。测试结果分为投机型、进取型、平衡型、稳健型及保守型。客户经理将结合风险能力评估结果,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丁国良建议,投资者也要审慎选择理财产品,要弄清产品基本的信息如是否保本,投资期限长短,是否锁定,急需资金时可否提前赎回,是否涉及汇率波动等。“如果某一货币并不是投资人长期持有或经常使用的货币,在换汇投资前,一定要考虑到汇率的波动。”

未来整合集团资源尽享海外投资机会

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波动,更多人意识到家庭财富保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汇丰中国2009年5月推出汇丰卓越理财家庭金融服务,提供包括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安家置业及退休养老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保障型服务。

丁国良指出,汇丰卓越理财家庭金融理财服务,实质上就是汇丰环球卓越理财的一个延伸。 “通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汇丰发现,对卓越理财客户而言,家庭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对家庭的重视与汇丰的核心品牌价值十分符合。汇丰希望通过开发家庭金融理财服务这一平台,帮助家庭实现梦想,成为家庭终生相伴的银行。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内地家庭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借助汇丰环球卓越理财的全球联网的平台和汇丰的全球资源,汇丰卓越理财家庭金融服务不但适合客户在中国内地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们投资海外的愿望。”

链接

汇丰卓越理财客户将享受的益处主要包括:

一对一的汇丰卓越理财客户经理协助您实现所有理财需求。

多项免费服务及优惠的楼宇按揭贷款利率。

通过“汇丰卓越理财环球网上银行”浏览在世界各地的汇丰账户情况,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在汇丰同名账户间免费转账。

在汇丰卓越理财中心获得优先服务,满足日常理财需求以及跨国银行需求。

环球安全网络为正在旅途中的客户及家人提供紧急支援和安全保障。

如在旅途中不幸丢失银行卡或钱包被窃,将立即获得2000美元应急现金,并于第二天收到紧急替换卡。

通过24小时紧急支援热线可在200个国家的24.5万个取款点获得全球应急现金服务。

尊享汇丰卓越理财特约商户带来的餐饮酒店,时尚购物,观光旅行和品质生活等优惠,或汇丰卓越理财Home&Away提供的全球礼遇。

汇丰卓越理财还为客户提供以下免费服务:

免费提供海外汇丰开户预约服务。

免费享受于汇丰中国内地各分支行之间的异地现金存取服务。

用汇丰卓越理财借记卡从全球的汇丰集团ATM机上免费提取现金。

对5000美元以上的票据/旅行支票托收免受任何费用。

全球外汇投资例8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和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在此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来源来看,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主要的渠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易引发本币升值,打压出口、减少就业、外汇储备贬值、贸易摩擦加剧、增大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增大的过程还是一个本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会越来越难,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将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而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

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75%降至2008年12月16日的0.25%以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占据主要份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此外,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资产的巨大冲击,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除了要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进行调整之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也应该进行适合的转变,这是由货币国际化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三、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扩张至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逆差融资的能力,可以增发货币而自我取得融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融通资金能力,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缓解压力的合理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为人民币在区域或国际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产出的增长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80-200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虽然2008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有所回落,但是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前景相对来讲仍然比较乐观,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将来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位居全球第2;2007年在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3,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例如,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当前国际货币环境

美元、欧元和日元因为各自的实体经济强大而成为国际3大货币,美元又因为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和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全球经贸结算货币总额中,美元占45%,欧元占35%,日元占10%,其他货币仅占10%。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势一路下行,严重挫伤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开始走入低迷和衰退状态。随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行动,美元新一波的弱势也将重新开始。从欧元来看,在美元不断走低时期,欧元的汇率表现非常坚挺,其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也有相当比例,欧元大有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态势。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并及时传导到欧洲,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2季度以来出现了高达20%的跌幅。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尚且如何剧烈,其他主要货币更是难以独善其身。澳元的表现最具戏剧性,2007年的全球“最牛”货币在2008年几乎变成了全球“最熊”货币,日元因为自身的低利率,近期出现了罕见的上升走势,但是由于日本实体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这种上升可能难以为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尽管今后“热钱”增多的风险与日俱增,但它们长期化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迫切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避风港”,规避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这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人民币国际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超,曾祥胜.警惕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2008(9).

3、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4、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08(2).

全球外汇投资例9

有人认为,中国此举不仅是出于“外汇多元化”的考虑,也在于如何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其实,中国转增持非美元货币,只是释放出外储多元化的信号,要想真正化解外储管理风险,还应多管齐下。中国应鼓励发展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的债券转化为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令庞大的外储转化为中国的金融话语权,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转变,令外储品种多元化。

在2010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为24542亿美元。对于巨额的外汇储备如何管理,如何持有,如何分配,如何投资,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早在2007年,人们就议论纷纷,但当时,更多的人都是从传统外汇储备的理论角度去理解,认为应该购买更多的实物性资产,如黄金与石油等,要分散化投资与持有的货币等。但实际上,那场对外汇储备如何投资与管理的争论。许多人的主张都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击得粉碎。在新的环境与条件下,传统思维无法用来规避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了。因此,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条件下,如何让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管理,并非仅依靠传统观念就能够化解了。

对此,我们应该更深入分析与了解,以便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按照传统观念来说,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清算支付、偿还外债、保证本币稳定及对外汇市场一定调节等。

从传统的外汇储备持有的功能来看,外汇储备主要是一种支付手段,具有国际贸易清算的功能。因此,外汇储备持有量应该是一定的,否则外汇储备持有过多或过少,不仅会增加外汇管理风险、汇率风险,还可能增加外汇持有的机会成本。但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是保证本国货币、经济及市场的稳定。此时,一国外汇储备持有量是不定的。关键是该国的外汇储备是如何积累起来,以及这些外汇储备如何有效管理。外汇储备传统功能已经不是最为关注的问题。

目前,外汇储备是一个国际收支的概念。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大致主要有三个来源,贸易顺差、FDI流入、由前两项之外的资本流动。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升值,不少国外资本通过正式或非法方式流入的资本。对于这类的资金到底流进了多少,不仅政府无法知道多少,更无法监管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外汇大量流入主要是预期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国资产价格上升。

可以说,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很大程度上都与这种资金疯狂流入有关。不过,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减缓及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水平提高,这类外国资本流入也在减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既有的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下,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仍然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加上不少人都在鼓吹人民币升值,更是让热钱流人,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既外汇增长是一种趋势,就不要过多地关注外汇储备是否增长,而是关注如何有效管理。

对于外汇储备的存量管理,经过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外汇储备的阴谋论及民粹主义的观点有所收敛,即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就是借钱给美国人用。是给美国华尔街的贪婪买单。但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美国经济一时无法复苏,无论是政府管理层还是市场都在关心,中国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希望增持非美元货币,发展财富基金,将外汇储备的债券转化为全球配置的股权投资,来化解与分散这些风险,以及以此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金融话语权,推动中国产业升级。

其实,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最大风险应该是美国经济不确定的风险。这不仅在于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如果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过低,其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风险更大,而且在于美国经济无法复苏给整个世界各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啸爆发的情况来看,只要是外汇资产,无论如何分散化投资还有分散化货币持有,当全球快速流动的资金都进入避险时,那么持有非美元货币及非美元资产都会处于极高的风险中。

全球外汇投资例10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居多,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院关志雄2004-2005年的推算,美元资产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占了60%的比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将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增值意味以美元为主的储备若换成人民币,那这笔财富将大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连创新高,对外负债迅速扩大,美元将呈长期贬值的趋势,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传统的外汇管理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所以大多数都是债权投资,主要投资于美国的短期和中长期国债、机构债券,收益率非常低。根据史焕平教授的计算,如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收益率10-12%,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为3.62-4.29%,同时不考虑汇率变动可能的损失,也不考虑我国央行因买进外汇储备而进行冲销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则我国在利用外资与持有外汇储备的可能损失为6.38-7.1%,即每年的国民福利损失在7%左右。如果这是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因为外汇储备就是应该先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后考虑收益性。

2对于如何利用好外汇的讨论

我国正处于井喷似的出口增长期,外汇增长不会放缓。可见,我国的外汇储备还会继续增大。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如此之大,而且持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使得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宏观经济的调控增加了困难,也对外汇存量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回避风险,实现保值和增值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合理的外汇储备必须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动机,在这方面挪威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以需求动机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挪威的经验显示,针对不同外汇储备需求动机,建立不同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是提高外汇储备管理运用效率,减小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风险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外汇储备的各个需求动机都相对较高,所以对不同需求动机建立不同投资组合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按照挪威模式将外汇储备从总体上分成几大部分,分别用于满易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严格区分又不完全割裂,以便于动态调整。

而对于盈利性动机而言,众多的经验则显示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在国外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指定专业银行或者是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如日本就指定大和商业银行经营外汇储备;而新加坡则专门设立政府投资公司和金融管理局一起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与管理。

其中,新加坡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可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近年来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与研究。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并已迈入世界高外汇储备国家的行列。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了1374.8亿美元。针对外汇市场及外汇储备的管理,新加坡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措施。为确保外汇储备的安全并使其增值,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新加坡的外汇管理分属三大机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负责外汇流动性管理,手中的外汇出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货币督察局发行货币的保证,追求流动性,并且随着世界主要币种币值的变化随之及时地调整外汇储备币种。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则负责外汇储备长期管理,全球6个海外机构,进行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确保所管理外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一半资金投资在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国家占25%,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占25%。根据不同的收益预期设定资产组合,设定全球股票、固定收入和全球现金资产的长期权重。从成立至去年止,该公司实现的年均收益率(以美元计算)为9.5%。另外一大机构淡马锡控股是三大机构中最为人称道的。2007年8月2日,淡马锡正式《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披露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股东总回报达27%,集团财富增值达230亿新元,直接投资所获财富增值达70亿新元。淡马锡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控股开始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旗下有20多个子公司,涵盖新加坡和全球多个经济组织、国家和地区。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市场外,淡马锡控股把大约一半的资产投到了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等地区。目前淡马锡在80家公司持有5%~100%的股权,涉及产业包括金融、电信、工程、运输等。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发展策略与投资目标,实行内外搭配,平衡投资组合,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在公认全球经济最活跃的中国,我们随处可见淡马锡的身影。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东方航空,长城航空,恒大地产,中信能源股份,中国燃气,大连港务,灵通网,上海的购物中心…哪里有高额稳定的资产汇报,哪里就能看到淡马锡。中国经济的发速发展也给淡马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最新统计显示,淡马锡在中国市场的投资组合额已经高达75亿新元(约合49.6亿美元)。仅2006年在中国就新增投资约11亿美元。

淡马锡之所以迅速崛起并获得公认的成功,有效的海外股权投资就是其秘诀之一。所谓股权投资,就是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而海外股权投资,就是如果国家投资公司能够成立,其代表国家利益作为一个企业对海外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国家的企业。股权投资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有着收益高、风险低、且操作容易等特点。中国汇金公司对国有银行上市注资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汇金公司对建行和中行各注资225亿美元,对工行注资150亿美元以帮助这些银行成功上市,当这些国有银行成功上市后,汇金公司可以从其在国有银行的股份中获得高额的回报,也是对外汇储备的有效利用。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股权投资还刚起步,并且一如既往走得谨慎,甚至有些放不开手脚。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权投资比重相对于债权投资所占比重太低。我国在美国的证券投资中股权投资仅占总投资的0.57%;而发达国家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到46.43%和71.75%;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股权投资比重分别61.81%和23.96%;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股权投资比重也达到了16.25%,远远高于我国。鉴于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全球外汇储备已超过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水平,各经济体央行开始寻求摆脱过去大多用于购买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券的旧思路,并希望从外汇储备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而股权投资,这是一块刚进入人们眼中并具有丰厚利润回报的宝地,我们一定要抢占先机。权威的央行杂志CentralBanking日前公布的一项对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经理的调查显示,各经济体央行正在更加积极地管理其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寻求提高资产收益率。包括日本,俄罗斯等已经闻风而动。

除了进行海外股权投资,把外汇投向世界上经济发展活跃有潜力的地区和企业之外。我们都不应该忘了中国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汇金公司动用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银行注资,使得这几家银行成功上市,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投资,使得国家和国民都直接受惠。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近期有学者提出,外汇可投资国内B股的建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多少热钱暗中涌入,急于分享中国高速发展的这一羹粥,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眼前这块香馍馍,让给别人呢。B股市场上值得投资的好企业不少。特别是对于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好企业,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技术型,资源型企业,对于有海外扩张战略,需要利用外汇进口技术和资源的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给予投资。并鼓励更多的有潜力的国内企业在A股和B股同时上市。不仅如此,基于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吸引有潜力的优秀国际知名企业到B股上市,做强做大中国的金融行业,并且这些企业也可以是外汇投资的好去处。

与中国制造业的强国大国地位相比,中国的金融业和投资行业显得落后而薄弱,长此以往,必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现在的相对落后正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刚建成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改变我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在自己的地盘上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一方面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一方面又达到了使得巨额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目的。甚至可以有导向的引导着某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世界强国近代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不应是被经济需求所被动地驱动,金融也可以引领经济发展,金融系统的优先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发展如果想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必须有新的驱动力来牵引,而金融深化改革所释放的能力和活力正可以为我们所用。也许,巨额的外汇储备正是我国发展成为一个金融强国的好契机。

2007年8月20日,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我国充裕的外汇资金也为境内个人开展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2006年吴晓灵正式提出“藏汇于民”后,让居民放心持有外汇,给持有的外汇一个出口。放宽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是促进境内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

当然以上种种的建议,都有一个前提,我国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金融管理人才。在实现巨额外汇储备增值保值,我国向金融强国努力的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可能性并存,出现一时一地某些交易中的失误在所难免,但是管理水平不能停滞不前。国家外汇公司是一个肩负着特殊公共职责、掌握巨大社会资源的政府部门,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其投资不仅资金巨大,而且任何损失都将由全民买单。国家投资公司入股黑石,恰逢黑石股价大跌,引来舆论一片质疑,也不足为奇。以此为契机,逐渐健全投资决策体系,风险监控与评估机制。加快加大培养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的专业投资和金融管理人才是一件急迫的任务,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邦宁.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梁峰.国际金融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袁征.超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策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