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业发展与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13

产业发展与规划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1

巩义市的文化资源环境可概括为:源远流长,深厚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巩义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中国中部古今文明的大通道上。巩义南依嵩山,北望太行,中有黄河穿流而过。陆路、水路皆通,古丝绸之路也从此而过,近代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从此穿过。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财富流,自然包含了文明、文化的交流和遗存。

2. 古都文明对巩义文化有较大的辐射和传递。巩义周边古都较多,东有古都开封,西有古都洛阳,北有安阳,加之河南省会郑州的崛起,都为巩义带来了较强的文化传递和辐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目前,巩义市场上的工艺品,大都来自古都开封和洛阳;巩义在春节举行的大型灯会,也引进了开封和洛阳的工艺技术,巩义的文化艺术名家也到周边市地交流、创业,比如书画交流展览,巩义人李公涛在开封创造的翰园碑林等。

3. 巩义本身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很多,历史名人众多,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价值。巩义最有影响力的是河洛文化。境内拥有部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郑州市级文保单位59处,巩义市级文保单位100多处,库存文物3万多件,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历史名人如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人民艺术大师常香玉等不胜枚举。还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相舞狮,省市级非遗项目12个。同时,巩义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传说中的伏羲八卦台,还有河图洛书的历史传奇。

4. 巩义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现代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巩义有不尽的生产力,雕刻、雕塑艺术,有涉村的石狮石碑雕刻、鲁庄的人相泥塑、木刻等;说唱艺术,有河洛大鼓;演唱艺术,有豫剧、曲剧、越剧等。全市农村剧团已从2002年的两家发展到2010年的50多家,参演人员数千人,全市性剧团调演已举办了8届,累计观众数十万人次,现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全市文化市场门类齐全,遍布城乡。截至2009年底,共有有证网吧58家,歌厅、舞厅、戏曲茶社51家,图书销售76家,印刷企业41家,复印打字61家,音像销售14家,基本上可以为社会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服务。

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问题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制定好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十分重要。

1. 制定新规划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作为动力,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同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强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

2. 主要目标任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健全体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培养人才,推进创新,勇于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比重,以文化的大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具体到巩义来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优化环境,提高素质,推进发展。提高人均文化资源占有比例,提高人均文化消费和投入,提高文化增长的效益占GDP增长的比重。

3. 确定文化发展的重点: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投资,以文化设施带动文化环境的改善,以文化创作和人才培养带动文化精品产出,以文化活动带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文化交流提高地区文化互动和开放兼容。

三、关于文化产业的推进措施和方法

1. 在领导决策层牢固确立先进文化重在建设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确立文化先行思想。先进文化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思想的大解放可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2. 编制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3. 加大投入。巩义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的投入,先后建起文化馆、博物馆,建成了全省少见的文化中心大楼,彻底改变了文化管理的条件,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大楼已经建成,目前进入装修阶段,不久将投入使用。自2007年以来,国家和河南省投资的镇文化站项目巩义有6个,已累计投资142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的街道办文化站5个,已累计投资106万元。郑州市政府投资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5个,已累计投资778万元。

基层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也有许多先进典型,鲁庄镇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镇文化中心,举办了两届农民艺术节,已申报1个部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镇、艺术之乡;新中镇文化站总投资170多万元,常年活动不断。村级先进典型更多,石灰务村文化中心投资160多万元,涉村镇西沟村文化大院先后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还有涉村镇涌泉村、新中镇杨树沟村、回郭镇李邵村、米河镇小里河村的文化大院都设备齐全,文化活动不断,深受群众欢迎。

4. 抓文化活动,促文化交流。通过群众性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交流,不断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5. 创新机制,培养文化干部和文艺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文艺团体,培植新的文化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在创新机制上,目前实行的文广新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2

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与目的

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

所谓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沿海发达地区以较为普遍,但对于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中原地区,集聚区的迅猛发展始于2009年,由于次贷、欧债等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经济也作出相对调整,产业经济格局进入新的转型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作为经济振兴的主导方向,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能够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为企业发展、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形成企业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着手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广泛调查,于2月底初步确立第一批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的有效载体,目前,安阳市正在规划建设的9个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健康产业和新能源七个主导产业。

1.2 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

对于上级领导部门来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促进安阳市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对地方来说是为今后该区的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开展规划环评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体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四大功能,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2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条件概况

安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世界遗产所在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贯穿南北的部级交通主动脉-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6、107国道以及从安阳辐射而出的十余条交通干线将晋冀鲁豫四省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四省省会均在350公里之内。安阳距北京500公里。距新郑机场193公里,仅一个半小时路程。交通条件优越,物流环境良好。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安阳市中心城区南部,西临107国道与京广铁路,东临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与城市南外环从中穿过,将该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安林高速以北区域,隶属于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南区域隶属于安阳市文峰区。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根据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今后城市主要向东、向南发展,本集聚区正位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

2008年,集聚区范围内现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20.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2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53.44亿元,出口创汇额56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1亿元。

截止2008年底,安阳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品178个。而本集聚区现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8个,分别占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43%和38%。

3 客观判断集聚区优势与问题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通过集聚区周边资源的调查,现状土地利用的统计,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集聚区发展的优势与额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土地储备、人力资源等方面,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虽然雄厚,但是不少产业无相关联性,难以形成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是类似于安阳这样的地级市所存在的通病,城市为了提高经济水平,往往吸纳企业的时候各区政府无序竞争,导致了企业入驻的无序性。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粗放、无序的产业困局。对企业的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不够完善,一旦产业形成集群,对这些发展要素的需求将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升级和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增加。另外,产业集聚区中缺少商业拉动增长点,生活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这一切都会降低企业根植性,影响集聚区长远发展。仓储物流配套系统也有待建设,集聚区虽然交通便利,但现状仓储物流基础薄弱。

4 清晰实用的规划理念与定位

4.1 整个规划秉承四个理念

笔者认为,集聚区建设作为河南省近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规划理念上应当重实际讲实效,玩不得半点虚假与花哨。规划提出集约高效(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循环经济(在产业集聚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以产带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动态规划(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四大核心理念,引导集聚区科学合理建设。

4.2定位

通过对现状基础调研,同时结合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其产业发展的展望,确定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中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示范区、安阳市主要经济增长极、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含新能光伏)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综合型生态新区”。

5 空间结构

在对现状基础调查,优劣条件分析的同时,对该地区的上位规划进行了充分解读与对接。在重大基础设施设置,路网骨架、用地布局等方面,应做到了科学合理。集聚区的发展一切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也不是一句空话,在用地布局中应当予以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将用地予以细化,集聚区几何中心设置服务核心区,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由服务核心区形成集聚区的空间与功能统领,水系,生态轴线,工业,居住围绕核心相对集中布置。空间结构以功能至上为第一要义,避免花哨,总体趋于传统、实用。

6 集聚区规划编制的成败,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

6.1主导产业选择

一个集聚区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只允许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这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的主导产业,才能拉动相关上下游链条的发展,避免多而杂,向专而精的生产模式转化,是当前地级市工业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改变的方向。不能再一味依靠增加工业数量,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能来做大GDP,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

主导产业是整个集聚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集聚区的成败,在这个工作上面我们相当慎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出集聚区产业筛选的基本原则:1、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尽可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但避免承接先进国家淘汰的落后产业;2、符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要求,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3、符合河南省和安阳市产业发展战略;4、符合安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节能减排要求;5、在安阳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符合安阳市优势产业更佳。

规划通过安阳市整体产业规划、地方现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初选,得出数个备选产业,然后按照技术基础,全市产业布局现状进行二次筛选,使得产业是对整个安阳发展有利的,要避免出现安阳市区内的重复建设,得出5个备选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最终通过备选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在本集聚区的关联程度,以及区位商法验证等技术手段,最终确定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地级市的集聚区在规划编制以前,普遍产业门类较多,入园门槛较低,一但集聚区正是获批成立,将打破原有模式,呈专业化方向发展。原先多而杂的工业企业应当尽量归类,向其他有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区逐步转移。如确有发展潜力较大,但现状基础较为薄弱的非主导产业存在,且难以割舍,我们采用了定位其为集聚区战略产业的做法,可作为未来的发展备选方向,在本集聚区内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作为了战略产业。

本规划当中,对两大主导产业,两大战略产业的发展前景、产业链条、主打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集聚区发展有所指引和帮助。

主导产业确立之后,按“一区多园,园区专产”的原则,把主导产业中关联性较强的工业项目集中布置,集约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形成产业专业化区域,发挥聚集效应。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按照发展规划的用地布局,现状企业分布情况,将集聚区内产业分为四个专类园,一个物流园。

6.2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及建设的有关执行标准

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应当制定一套具备引导和制约双重功能的产业发展相关标准。

目前河南省河南省工业发展途径主要有自主创新和通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往往限制于河南省目前区位,并未处于中国的经济与信息核心位置,相对于“北上广深”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方面有着明显的落后或者是滞后性,创新动力不足。中原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适时推进自身产业的升级,但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进项目层次偏低,未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紧密对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体不到位;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话语权较少,且缺乏主动性;考核办法不科学。因此,我们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应把握市场规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承接地软环境,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增加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有效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上述理念,参照省有关文件规定,适当提高标准,制定企业准入制度,要求装备制造业生产区投资强度执行120万元/亩;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执行170万元/亩。容积率指标:装备制造生产区容积率≥0.5;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容积率≥0.8。工业项目建筑系数指标:所有工业项目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规划中,还提出了生态园区的建设目标,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结合安阳市的实际情况,对集聚区综合型生态工业园提出24项参考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制定这样的标准和制度,对于产业集聚区保持”血统纯正”以及控制环境污染是大有益处的。

7 规划的实施与反思

7.1 规划实施情况

项目于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后经几次修改已形成成果上报。而集聚区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本集聚区涉及2个行政区划用地(文峰区、开发区)原先设想的统一规划,分区协调管理模式似乎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两个行政区仍然在企业引进,项目位置选择上各自为战,一个集聚区也存在着文峰和开发区2个管委会,分区管理成为必然,协调管理沦为偶然。值得庆幸的是,集聚区现在已经出现了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苗头,入园企业质量明显提升,投资与建设标准基本按照集聚区规划要求执行。随着入园企业的不断增加,独立的服务核心区也必然随之建设,集聚区在运行初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笔者为之欣慰的。

7.2 关于本项目的一些反思

项目最终编制完成,也顺利通过评审,但其间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首先是集聚区项目本身的对与错。省里文件下达的非常紧急,全省各地级市密集召开关于集聚区规划工作的会议,同时组织讲座学习。全省初步确定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平均到每个地级市9个有余,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集聚区吗?河南的工业发展在集聚区的扎堆建设中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吗?

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更快的筛选出正真具备优势值得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同时加速淘汰一些技术落后,高投入高能耗的企业或者项目。笔者认为在政策的持续性良好的前提下,集聚区对工业发展的贡献,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来检验。当然如果从一个城市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集聚区,当然是希望地级市的每个集聚区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有些难以实现,河南的工业客观来说,劳动密集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力,核心技术较为欠缺,抗风险能力不强。然而集聚区的发展说白了核心价值还在于其囊括的企业,集聚区的作用是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诸多条件和平台载体,优质的企业在河南省是相对匮乏的,势必造成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争夺,加之我国现有体制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同行政区划的集聚区对企业的争夺极有可能出现无序化现象。也就是说,只要企业效益好,集聚区都会抢着要,你是什么行业类别到时候已经不重要了,哪怕你已是夕阳产业,并且高污染高耗能。是否能为这个行政区带来利税才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集聚区本身,需要更高层次展望与管控,需要多方的考量与协调,特别是在类似于安阳这样地级市,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进行管理,这是集聚区乃至整个地级市的工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笔者期待河南省175个集聚区中的佼佼者能够完成传统型产业集聚区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转变。这需要集聚区具备一种持续动力机制,包括了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带头作用、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氛围、扶持和引导产业升级的创新行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把自主创新内容作为政绩高度的指标考核体系、坚实的后勤保障、推动集聚区的国际化与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这些内容恰恰是河南较为缺乏的。当然,我们从政府出台的几个文件中能看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集聚区建设的力度与决心,期望能尽快的打造出几个具备示范作用的创新型集聚区,为整个河南产业区的发展树立标杆。

结语

集聚区的建设对于中原崛起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上级领导对产业发展予以了高度的充分的重视,积极引导优势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从而多向带动经济的发展,产城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笔者就安阳市一个集聚区为例,阐述了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相关编制方法与流程,希望能为该集聚区的发展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我国中原地区,如此大批量集聚区的涌现,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应当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各集聚区的优劣势,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进行规划编制。最后,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乐观其成。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3

七大新兴产业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PCB产业的机遇和困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阶段。PCB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公布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路线逐渐清晰,为更好地帮助PCB企业把脉国内政策及经济走势,SPCA 2011线路板产业发展论坛特别邀请湖南全创科技陈明星董事长,为业界同仁作了题为“十二五”规划与中国PCB产业发展的精彩演讲。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这个改革进程还远没有完结。进入十二五,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为各界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收入上的稳步提升,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国的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从经济规律和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在步入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阶段。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

“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造传统产业,追求自主创新,推动进口替代,发挥内需优势,符合环能规范,展现国际影响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SPCA 2011产业论坛7月29日上午的演讲中,陈明星董事长结合中国PCB发展现状,为业界详细解读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及其将对产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十二五”规划发展主轴与战略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主轴与战略,主要表现为:国富民富,国民收入倍增,逐年提高薪资15%,5年后中国劳工薪水涨1倍;发展内需,开发11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将达6亿,释放消费潜力;产业转型,力推7大新兴产业,5年后将其产业值提高到GDP的8%。

国富民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体现为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但是相比之下,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小于国家财富的增长速度,财富分配比例失衡,不仅成为经济结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也锁闭了中国经济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内需增长。立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果共享、增进和谐”的原则,打破“鼓励生产、抑制消费”的制度性约束,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启动终端消费,释放内需增长潜能,将是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发展内需 根据十二五计划,其主轴之一即为发展内需,开发11大城市群,中国目前对于区域发展的主轴在于东部重调整、中西部重发展。区域发展主要有4大板块,东部的特色在于持续在技术、人才、资本、开放程度及都市化保持领先,定位为国家经济火车头,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部则扮演联东带西的枢纽地位,具有3个基地和1个枢纽,重点区域则为武汉、郑州和长株潭。西部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为成渝、关中和北部湾,定位为升级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主要着墨传统产业与技术的升级,重点区域为辽中南。近年来,中国大陆交通发展迅速,高速铁路不断开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随着全国二横三纵城市群格局的建立,中国大陆至少有超过50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如此发展下去,将可以持续创造惊人的内需市场。

产业转型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确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七大产业定位有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被列为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则被列为先导产业,作为对重大前沿领域的先期部署。新一轮产业比拼的硝烟即将燃起,未来一段时间,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主要方向,成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支柱。

七大新兴产业对PCB产业的影响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PCB生产基地,仅大陆地区产值比重就高达40%,面对新的十二五规划的启动,PCB产业再度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作为“电子产品之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PCB。陈明星董事长表示,中国新的十二五计划,针对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将大力推动,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配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而这七大新兴产业都与PCB息息相关,也都将带来新的需求。

在“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的制造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但实际上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在内,与国际水平相较,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不足,所以中国才力推7大产业的发展,而相应的PCB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其中高端装配制造产业对PCB需求影响巨大。中国政府力争使2012年重大装备基础零组件配套能力提高70%(目前为65%),未来培养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鼓励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高端装配制造业产业重点和目标有航空航天、大飞机、卫星,轨道交通、客运专线,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智能装配、关键技术、系统整合,其中大飞机项目2020年挹注产值,目标更是超过人民币35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是集成电路。令人鼓舞的是,该产业是“十二五”以及未来的核心基础产业,是国家会大力扶持的产业,而集成电路相当一部分是PCB产业。随着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PCB行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中国PCB行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在资金的扶持上,都对PCB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而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庞大需求,对于PCB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增长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稳中求变 中国PCB市场将迎来更多机遇

过去的10年,全球PCB行业经历了两次大幅衰退――分别出现在2001年和2008年,互联网泡沫和由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了PCB行业的持续成长。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PCB行业在这两次全球产业衰退中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次衰退也为全球PCB行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下游行业需求的增长拉动,PCB行业快速复苏,专业机构估算2010年全球PCB产值同比增幅超过20%。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PCB行业在全球主要生产区域中表现抢眼,据估算,全年增长率超过28%,中国作为全球PCB行业最大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展望未来,全球PCB行业将在新一轮成长周期中不断发展,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将继续拉动上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应用终端电子产品的异军突起,也将为全球PCB行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增长点。

仅就国内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和持续转型,未来几年中国PCB行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首先,产业的持续转移和世界知名PCB企业在中国生产基地的建立,中国PCB行业的集群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也将催生更多的本土企业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内资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学习,推动技术实力和经营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其次,“十二五”期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PCB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支持;最后,消费有望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应用市场规模的扩大,间接带动上游PCB行业的发展。

中国PCB产业发展的困惑

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中国PCB产业似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陈董更清醒地提示业界同仁:我们在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PCB行业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虽然中国十二五会创造新的商机,中国的PCB产业产值占世界PCB产值的比例越来越大,但通过综合分析,PCB产业在中国大陆发展已经遇到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困境。

经营环境日趋严峻 中国的产业经营环境日趋严峻,包括原物料价格高涨、环保法令限制、汇率因素、油电紧张、劳工缺乏等。以缺工为例,每到农历春节后,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都上演缺工的问题,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工厂甚至出现有机器没有作业员的窘境,为了快速回补人力,企业都开始放宽聘雇员工的标准,以前的要求是必须高中或中专学历,现在只要求能做事就行,不但拉长教育训练的时间,也造成产品品质的下降,为了配合客户严格的交期,往往会发生更多品质的问题。而近几年来,很多地区开始执行限电措施,加上原物料价格上涨成风、劳工基本薪资不断调高等,均让在中国的PCB企业经营饱受压力。

“三高”习题的难解 高学历、高工资、高流动是PCB企业目前面临的“三高难题”。现代制造业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新生代的工薪阶层,过去的管理模式都已经不适用了。时代在变,趋势不可阻挡,所以真正要改变的也许反而是管理阶层。

在中国大陆虽然有13亿人口,在传统的观念下,认为进入工厂没有前途,最好是到金融、房地产行业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所以几乎没有多少大学生愿意投身制造业。以PCB工厂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两千多元每月是可以招到,但员工流动性很大,进入工厂后,稍有不如意就提出辞职,而且经常换工作导致技能掌握程度较差,通常不知道让他做什么;而要请一个稍微熟练的技能工人,薪水要提高到三千至四千。

PCB企业需要劳动者,但更需要有技术的劳动者。以深圳沙井为例,过去员工的离职率在1%~3%,而现在员工的离职率能控制在8%~10%,企业就已经要庆幸了。另外,新一代的高学历者对于制造业有着歧见,并开始排斥制造业,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制造业在创造社会原始的财富,却从表面认为制造业是辛苦、低工资、发展受限的行业,所以现在要找个年轻的作业员都成为老大难。

对于新一代的员工,PCB企业的管理模式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比如以前宿舍的管理模式如今也不适用了,那种军事化的管理更不可行。年轻的员工崇尚自由,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喜欢住在宿舍里,宁可花钱到外面租房子,由工厂附近火爆的出租房就可见一斑。他们还希望被重视、被尊重。如何管理80、90后,成为PCB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留与走的两难

面对沿海地区的政策趋势和企业发展空间的需求,就地扩厂或另觅他处,留与走的两难正困扰着不少PCB企业的负责人。陈明星董事长表示,时下西进趋势正火热,他也已经去重庆等地考察过了,发现PCB产业要到内部地区重新发展并不容易。

首先,PCB的生产制造工艺比较特殊,需要的原物料多达150种,产业的供应链要建置完备,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因此这段路会走的辛苦;其次,在沿海办厂,一旦出现污染事故还有大海稀释的能力,而在内地办厂,可能对河流或地下水等饮水资源造成伤害。以重庆而言,位处长江、嘉陵江源头,污染问题更受世人瞩目,因此当地政府也认为最好是只容纳1大2小的PCB业者;再次,如果真要离开沿海地带到其他地方设厂,还要考虑人力够不够,市场够不够,资金够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就地扩厂或另觅他处,成为留与走的两难。

从实际情况来看,沿海的PCB企业一般不大可能迁厂,产业链的特性决定了只能重新设厂,而设新厂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而对于现在PCB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大多已经60多岁,创业激情减退不想再冒险,那些没赚钱的企业更不可能贸然西进。因此,目前PCB产业仍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带。

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挑战

尽管PCB产业向中西部进军有着诸多阻碍和困惑,但大环境下的产业转移已是趋势所在。陈明星董事长结合宏观历史和近展趋势指出,中国PCB产业发展趋势是国外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经济也就是西高东低,所以东部沿海水土丰沛适宜居住,聚集了大量人口。从以来,其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大量欧美、日本、台湾企业转移至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北京到广州到深圳横跨五省六市的近代京广经济体系,从近代史来看,京广经济体系囊括了中国80%经济总量和人口的聚集。另外中国的发展还有两个独树一帜的经济体系,一个是东北三省,一个是四川盆地。

随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加之原材料价格的节节攀高、环保政策日趋严苛与企业规模扩张的矛盾,PCB企业成本压力将不断增大。受此影响,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PCB产业转移的方向将是东部往中西部的转移,如转移至湖南、重庆等地。

然而,转移并不能简单地抱着规避环保政策的目的,如今内地也都在倡导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内地政府在面临东莞模式与两型社会的抉择时必然选择后者,而且鉴于地方对相关法令裁量与执行的落差,所以企业也面临极大的相关政策及环保风险。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调结构、促转型、改善民生”,更加强调绿色经济、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PCB企业亟须通过提高工艺技术能力、简化生产过程和更新制造技术将“节能减排”做到极致,实现PCB行业由“耗能和污染大户”向“清洁生产大户”的完美蜕变。另外,内地的人工成本并不便宜,有的地方物价甚至赶上沿海地区,加之产业链的配套不完善、运输费用的增加等,对于PCB企业,如果选择合适的迁移生产据点,的确可以有存活的机会,但是日子不见得更好过。有句话是说“不走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但是走出去也许能找条路活下去”。

结语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演讲,演讲者所领导的全创科技作为较早转移到内地湖南,并一直以来保持领先地位的台资PCB企业,深刻理解了中国宏观政策走势及经济发展战略,具备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及实践经验,而陈明星董事长更以其精耕PCB几十年的行业经验,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其演讲为业界同仁更好地把握产业趋势、调整企业战略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与会者经过这一堂课,无不感觉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4

[中图分类号] S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0-02

一、对营林、林业现状的概述

1.营林工作的结构

首先是林苗的培育工作,树苗的培育需要格外的用心,尤其是对那些生命力不够旺盛、品种珍稀的树苗,需要格外用心的照看。其次,是对营林工作方案的制定。营林工作规模的制定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来,在营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林种、树种、种植的树龄和营林区的面积规模等。根据不同的营林内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比如说在确定林种的范围后就要对相应林种进行选择,每种树苗适合的移植树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树苗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格外用心。第三,在营林过程中需要在树苗的生长期对树苗进行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2.林业的现状及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国家林业局最近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得出:目前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林业覆盖每年的数据上都会有大幅度的流失,然而怎样解决这一困境呢?就需要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作为基础保障,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有效的弥补林业覆盖下降的面积,以新生林木培育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林业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以攀枝花市花市5.16火灾为例

今年五月中旬,几位来自云南的游客在攀枝花市桐梓林的山上自行生火烤烧烤,由于人为监管不当,导致树林起火。虽然开始只是小面积的着火,但由于天气干燥、持续高温不降,火势无法及时控制,导致火势蔓延,虽无人员伤亡,但给当地政府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四十万元,这部分金额由当事人赔偿,但焚烧过的土地有机质会严重下降,给再次造林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由此可见,人为破坏是对林业发展形成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工作,避免人们因行为不当给自身和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天气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若不是持续高温、久未降雨导致林木极易着火,火势也不会如此凶猛。除此之外,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认识到其责任,若是及时阻止这种危险行为,灾害也不会发生。

二、如何做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营林造林工作的进行,目前,我国每年林木的流失量远远大于营林造林的工作量,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林业覆盖率的大幅度下跌,林木的流失给营林造林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想到了如下措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营林的生产规划

1.1培育优质的树苗,为营林造林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优质树苗的培养能为营林造林工作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1.2制定合理的营林造林规划,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宜的营林规划,有利于营林造林工作的有序进行。

1.3移植适宜当地环境生长的树苗,做好树苗种植的质量监管工作。苗种、苗龄的选择在外人不值一提的工作,却深藏着其技术含量,因此,选择合适的树苗,确保营林造林工作进行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1.4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加强对林木的看护工作,防止因缺水或是人为活动的破坏等给林木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自然灾害和认为破坏往往是很难防止的,但做好相关救援工作的及时性能极大的降低其破坏力度。

2.做好护林爱林的宣传工作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对林业的重要性和护林知识进行宣传,传播对爱林护林有益的思想。使大家认识到林业破坏为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为大家普及防治森林火灾的方法,从破坏的源头治理林业不必要的流失。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良好的林业环境有利于地区环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合理的林地布局不仅能减轻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更能为当地人口的生活保障提供条件。只有在人们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稳定民心,做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文明社会文明。

2.对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有利于资源的纵向共享,避免环境破坏过度

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物质资源更能为之提供优秀的精神资源。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林木资源也大幅度流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更符合林业发展的需求。利用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在时间上的纵向共享,尽量减轻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深彻落实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林业的健康发展对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甚至防止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而且还快减轻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四、结束语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认识到林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具体步骤措施,减少环境破坏带来的灾害,使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营林造林工作,是当前林业保护首要应当做到的工作。重视林业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宝贵的林业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龚固堂,慕长龙,先开炳等.现代林业理论发展与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1-67.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5

论文摘要:文章从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紧密联系出发,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规划相结合的理念。分析了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论证了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对二者如何相互促进更好发展提出了对策。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 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 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 ,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参考文献】 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文章 来源:中華勵志網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6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7

关键词:规范;计划与能力;管理;实现;发展

Key words: specification;planning and ability;management;implement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30-02

1 基本原则

①严肃性。计划编制批准下达以后,无重大变化及劳动组织的变革调整,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②科学性。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有理有据,符合生产现场实际,不超能力进行生产。

③可操作性。依据矿井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稳产高效为最终目标,提高矿井开拓掘进工程实际效果,达到采掘比例关系正常,保证采场正常接续,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2 实施要求

2.1 按照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总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紧密结合“六位一体”管控体系,严细落实,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结合采场实际情况和矿井开拓布局要求,完成全年商品煤产销总目标,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2.2 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提供矿井采煤工作面的面长、采高、走向长度、落煤方式等相关参数。

开拓部门负责提供掘进巷道的煤岩别、支护方式、巷道设计断面、巷道类别及使用掘进机械等参数。

地测部门负责提供工作面回采率、资源回收率等参数,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措施。

机电运输部门和通风防尘部门要根据矿井生产接续要求,结合矿井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排定各自专业工作计划初案,保证顺利实施。

洗煤运销部门要根据采场实际状况,负责提供工作面灰分、含矸率、发热量及精煤产量和灰分等质量参数,为矿井的后期销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3 优化劳动组织,更新观念

在劳动组织调整优化方面做文章,打破原来传统“三八制”“四六制”24小时作业格局,大力倡导采掘集约化生产模式,优化劳动组织,推进控员瘦身,以机减人,推广区队集体休班,取消月底翻班打连勤现象,最大限度地压缩采掘夜班薄弱班次,不仅实现了减班控员保出勤的目的,也扭转了 “月底翻班必须打连勤”等传统的旧有认识,还提高了全员的幸福指数。

2.4 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再想一味靠提高产能提效益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成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核心任务。靠拼产能提效益,实现脱困突围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它法,只有打破传统,走减量提质提效之路。

2.5 减量提质,优化商品煤结构

田陈煤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矿井采场条件来看,产量逐年递减已经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提高煤质这条路。抓好源头煤质管控,进一步优化放顶煤工艺,找准煤质控制和原煤回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减少顶矸直接煤流系统,特别是7111面机头断层区域,尽可能降低采高,采少矸石采出;采煤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实行超高割矸扣款扣产。对采煤工作面超过规定采高采出的矸石,每吨处以15元罚款,连带三大员0.2元/吨罚款,并在月度产量结算中改变传统的计算产量办法,采取以“纯煤计产”、“质量考核”,实行发热量标煤计量,完不成发热量考核指标的,以实际热值/考核指标×实际产量来计算最终产量。掘进全岩及岩超煤上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好分打分装和煤矸分流,确保入仓掘进煤质量。

2.6 科学组织,稳住生产源头

一是认真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把它作为一项指导矿井科学组织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矿井生产系统储运能力,对井下缓冲煤仓、生产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等各个环节的论证分析,力求突破限制生产的瓶颈问题;二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煤质,减少矸石提升量。针对7112工作面出现火成岩区域,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实际,自觉组织力量,实施掏矸助采33米;对7111工作面进行系统改造。三是强力落实掘进煤矸分流、分打分装措施,在地面系统充分发挥矸石拣选系统作用,最大限度拣出矸石,提高了矿井煤质。

3 严格考核办法执行落地

对采掘区队及生产辅助单位计划任务考核:

①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即完成程度100%,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考核月得分。

②未全部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折算得分。

1)采掘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作业计划*100%*30。

2)生产辅助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项(台)数/计划安排项(台)数*100%*30。

③为了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保证采场的正常接续,在考核总体计划任务的同时,将对矿下达的重点工程及重点掘进工作面实行单头考核。即对于完不成当月计划指标的重点掘进工作面,即使整个工区完成了作业计划,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扣罚。

4 计划调整相关规定

4.1 若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地质变化,导致无法完成当月下达的计划任务,由区队主管技术员于当月月底以前负责出具作业计划调整申请报告,详细说明调整计划的原因,通过专业职能科室和本专业副总工程师签字认可,经过考核运营中心、地质测量科、规划发展科、生产技术科及开拓科共同商讨确认,形成正式调整报告材料,报总工程师审查后,由规划发展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因其他原因(生产接续需要、应急工程安排等)出现计划内项目月度发生变更的,责任单位应及时与规划发展科沟通,并出具书面变更报告,经专业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报规划发展科备案,规划发展科将根据变更报告据实进行考核。否则,将视为该项目未完成计划来予以考核扣罚。

5 处罚相关规定

5.1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计划任务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到考核公平公正,规划发展部门将不定期地实行对重点单项工程完成进度、设备修理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与月终最后任务考核得分挂钩,进行严格奖罚。

5.2 若发现抽查的结果与单位上报资料出F较大偏差的,将视出入的轻重程度,在对单位进行严肃处罚的同时,同时对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连带处罚。

6 结论

可以说,企业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在当前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为了把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的作用最充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此相适应,作为主抓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多方面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8

近年来,党中央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高尔夫旅游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耗费最少资源获取最大效益的经济目标。

1对于资源节约概念的解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所谓的资源节约,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消费等领域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资源利用呈现科学化、合理化,进而达到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资源节约的提出,旨在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经济、社会效益。资源节约的提出,对我国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中国高尔夫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高尔夫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处于初级阶段。经调查、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广东中山高尔夫球场建立起,高尔夫球场一直处于被限制、压制的状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交流等不断加强,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推动了高尔夫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高尔夫球场数量不断攀升,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中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高尔夫旅游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尔夫旅游业在旅游形态中占据首屈一指的位置,其具备综合功能:经济、文化、社会等。通过开发、利用高尔夫旅游业,可以满足国外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而促使当地经济、相关新兴旅游项目得以提高、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在资源方面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尔夫旅游业应以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市场导向等为参考依据,在资源利用方面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最大程度获取高尔夫旅游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旅游业的发展。

3高尔夫旅游业对资源利用现状

3.1高尔夫旅游业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

众所周知,高尔夫旅游活动主要依托自然环境,其属于大型户外活动。较其他户外旅游项目而言,高尔夫旅游呈现出休闲、平和的特点。基于高尔夫旅游的体育运动属性,其大都建立于地势相对平缓的丘陵、平原地区。例如:在山地较多的地区,建立高尔夫旅游区须进行平坡、运土,以形成适于开展高尔夫运动的球道。在此过程中,平坡、运土除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破坏原有的土壤结构、自然性,甚至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2高尔夫旅游资源与重要水系紧密相邻

3.2.1水系资源能够为高尔夫旅游业提供优质的景观环境

众所周知,高尔夫球场对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的地区是其最佳选择。高尔夫旅游区毗邻水系资源,水系资源可作为其天然户外屏障而存在。例如:北京地区的高尔夫球场,永定河、北运河、拒马河等为高尔夫旅游提供了优良的景观资源。此外,水系资源可作为高尔夫球场的自然水障碍。高尔夫球场内部的溪流、湖泊等丰富了高尔夫旅游资源,使其更具趣味、挑战性。与此同时,水系资源在景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水系资源使得高尔夫旅游资源景观得以丰富、具体。

3.2.2水系资源具有生态缓冲的积极作用

就高尔夫球场周边的水系资源而言,不论其封闭,还是开放,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净化高尔夫球场产生的污染物。因此,高尔夫旅游资源毗邻水系资源建立,有利于防治污染物的危害,进而提升自身形象。

3.3高尔夫旅游资源大都分布于交通优越的地区

毋庸置疑,高尔夫旅游应被划分到商业型旅游资源范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其主要依托企业,而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其会特别重视游客群体。经调查发现,高尔夫旅游资源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客、节约游客时间。基于高尔夫旅游的消费特点,游客大都选择自驾方式。对于自驾而言,距离、交通状况等对游客的意向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尔夫旅游资源选址较为靠近主要交通干道。

4高尔夫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高尔夫旅游业发展规划而言,其应充分挖掘、利用市场资源,竭尽全力满足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此外,加强与体育、文化、市政等部门的协作、联系,以促使其平稳、有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尔夫旅游业应注重节约资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1充分发挥政府对高尔夫旅游业的监管作用

各地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时,可将高尔夫旅游业纳入考虑范围。监管的重点是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土地审批,应该严格控制不可在耕地、水源地等利用率高的区域兴建球场,而对于盐碱地、滩涂地、废弃矿区、垃圾场等利用率极低的区域可以鼓励兴建球场,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应鼓励兴建中小型球场,严格控制大型球场建设的数量。此外,其应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加强对高尔夫旅游业的管理,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定期进行检查,提高高尔夫旅游业服务质量;顾全大局,保护环境等,制定高尔夫旅游业的收费、收税政策,为高尔夫旅游业创设优良的政策、投资、治安环境。

4.2加大开拓高尔夫旅游业市场力度

我国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开拓高尔夫旅游业市场时,其须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球场规划、设计风格须遵循独特、达标、适中等原则,进而满足各种类型球队的多样需求。此外,球场的选址、布局须科学、合理;球场中所涉及的服务应着重体现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高、中、低档球场分布合理,促进高尔夫运动休闲走向大众化。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开拓高尔夫旅游业市场的目标,从而提升高尔夫旅游业的档次、质量和规模。如此,我国高尔夫旅游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3打造高尔夫旅游业品牌

宣传对高尔夫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形成高尔夫旅游业品牌效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尔夫旅游业须积极寻求突破,注重与文化产业的整合。在宣传过程中,高尔夫旅游业可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手段,并对相关活动、赛事等规划、制订详细的策划、宣传方案,以达到强化人们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意识,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4.4注重高尔夫旅游业人才的培养

截至目前,高尔夫旅游业在人才方面较为匮乏。现有的高尔夫旅游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的现象,极其不符合高尔夫高端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须加强对高尔夫旅游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对其的培养。基于此种现状,我国高等院院校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通过采取开设高尔夫旅游业专业;高校合作、联合办学;跨校、专业学习高尔夫旅游知识;创办高尔夫旅游培训班等有效措施,以快速、高效培养出复合型高尔夫旅游人才,进而,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4.5加强对高尔夫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对高尔夫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通过发挥自身职能,有利于拓宽高尔夫旅游业融资渠道。此外,政府制定、出台的惠民政策,对吸引、增强投资人自信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5结论

总而言之,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应与资源节约相结合。高尔夫旅游业的发展须注重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的保护,积极践行资源节约政策。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高尔夫旅游业能够健康、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阳雪华,戴子云,高晨浩,等.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2013(4):266-274.

[2]李W,刘家明,王润,等.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10):1937-1947.

[3]顾巍,熊选福.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7(9).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9

(一)产业特色分析

1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力、电解铝、铝深加工、铝合金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循环产业系统。

2 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紧紧围绕“铝电联营”和循环经济这一中心指导思想,积极引人补链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园区核心企业包铝集团原铝年产能30万吨,年用电量达45亿千瓦时左右,园区内的东华热电有限公司投资25.6亿建设的2×300MW机组项目工程在投产后,2007年已经开始为东河区城区提供集中供热,同时为包铝集团和整个园区提供充足低价的电力供应,为缓解包头地区用电紧张和蒙西电网用电起到重要作用。在铝深加工企业方面,目前包括成基电子、凯普松电子、东联盛电子、三鑫电子、一阳轮毂、富诚铝业、上海汇众等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铝产业企业纷纷人驻园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 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大。一是改造了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盘活包头市传统的冶金、电力、稀土工业,为包头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城市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实施铝电联营战略后,解决电价过高制约包铝集团电解铝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还在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延伸铝的产业链的同时,通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全面提升包铝集团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企业,实现将包铝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三是将东河区城区内的企业引入园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合理调整东河区城区经济布局,既减少了城中的污染,发展了三产,同时为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有包头到北京、兰州、太原、西安4条高等级公路,有铁路专线与京包铁路连接。园区核心区内已建成白银路和东西主干道两条道路,道路铺设给排水、安装路灯等配套工程已经完工,使道路两侧实现硬化、亮化。这两条道路的建成连接,将使园区核心区内实现道路贯通。园区距离包头东站和包头机场10公里,现已开通至东北、西北、华南、西南方向客货运输,并已经开办天津至包头乃至西北地区国际集装箱联运。园区内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电力。园区水力资源充沛。南临黄河,附近的磴口水厂距离园区2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取水口、管道设施、净水装置齐全,可供给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园区内热力充足。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可为各入园企业提供充足热力。园区周边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从长庆至呼和浩特途经园区的天然气管道已进园区。并建设了天然气液化站。园区通讯设施完善。已建有网通、联通、铁通公司营业网点。宽带网络已经开通,可方便接入国际互联网。

入园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环保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外,同时还享受园区特殊优惠政策。园区服务中心为人园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过程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

配套服务:园区现具备学校、医院、商住、酒店、商贸、金融机构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包头市轻工业技术学院在园区范围内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主要的工业生态链有:

煤发电电解锅铝的深加工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煤发电高附加值建材生产

煤发电供暖供热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生产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铸件生产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按照上述生态链,园区将划分为电厂、铝厂区、合金铸造区、铝深加工区、建材区、稀土高新产业区等几个产业区,重点发展以下工业和产业:

电力工业:火力发电厂以及与电厂建设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等。

电解铝工业:电解铝厂、炭素制品制造企业等。

铝加工业:铝铸造、板、带、箔、管、棒、型等加工企业。

建材业:水泥、粉煤灰制品等。

高新产业:稀土应用铝合金等。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道路、广场、绿化等。

其它周边产业:餐饮服务、旅游开发、投资咨询等。

预计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

(一)铝加工产业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向铝业集聚,按发展产业簇群,以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则建设集中度高、产业链明显、有特色的铝加工工业区,通过搭建平台,引入铝加工大项目,并通过大项目带动下游中小项目,打造出煤电生产到氧化铝、电解铝、再到高精度轻合金和高强度铝材的一条完整的铝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及下游涂层板材,电子、家电铝箔,工业、建筑型材,中高档铝门窗,同时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以利于招商引资和降低铝加工成本,实现连铸连轧。技术创新的重点:稀土合金铝、电工圆铝杆、高精铝、铝钛硼丝、铝板、汽车轮毂、汽车摩托车电机用压铸件等。

要做大做强铝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继续构筑和实施一批下游加工项目,如积极引导企业和投资商开发铝彩板加工、铝制品的深加工,实现铝产业由原料型向深加工转型。同时加快稀土在铝中的应用,稀土应用可以使铝及铝材增值100~3000元/吨,可极大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实力。铝的产业链将主要实施的项目有:3000万平方米电解化成箔项目;3万吨铝型材项目;铝业压铸工业园(5万吨热连轧、铸轧铝板带、箔项且、20万吨铸造用铝合金项目、铝铸件、铝合金锭、精铝锭、精铝合金、精铝箔PS、CTP版铝基板材);铝镁工业园;稀土铝电缆、稀土铸造铝合金、稀土建筑铝型材等项目,预计到2010年,铝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建材业

发展思路:按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论,加快粉煤灰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系统实施的主要项目有: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材、粉煤灰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陶粒、隔热耐火砖、粉煤灰矿棉、粉煤灰防火涂料等,以上项目的建设,可解决电厂产生粉煤灰的利用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

合理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尽力实现资源转换产品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煤-电-电解铝-铝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二)推广新技术,切实降耗节支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切实降耗节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利、能源、交通及公共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同时通过与优势企业联合,吸纳外来资本,带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五)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

要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六)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七)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

政府要发挥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更加注意应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顺利发展。

(八)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

产业发展与规划例10

关键词 区域转型 低碳经济 产业化发展 规划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