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业发展的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4:56

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1

结合沈阜13.3万hm2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树莓发展的优惠政策,每栽植树莓666.7m2,在享受辽宁省林业厅600元补助的基础上,县政府增加补助1310元,含苗木、架材、铁线、栽植等费用。面积集中连片超过33.3hm2的给予水电路配套。有了政府的补贴政策扶持,推动了树莓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调动了企业集团和合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不重视肥水管理,产量偏低树莓尽管相对于其他果树的管理要简单得多,但是仍然需要加强肥水管理。果农单靠夏季施入无机肥维持树体生长,对秋施基肥不够重视,严重影响树莓的产量和质量。

2.2采摘成本高树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摘30~40kg。而且采摘时间长,采摘季节与农民秋收冲突,劳动力价格上扬,增加了采摘成本,急需引进树莓专用的采摘机械。

2.3服务体系不健全从技术层面,树莓生产基地与科研院所对接少,缺乏技术后盾;从生产销售层面,树莓生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少,营销队伍短缺;从树莓加工层面,树莓大部分通过冷冻贮藏,以速冻果销售,深加工的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建议

3.1发展目标到2017年,全县树莓面积达到3333.3hm2,年产量达到3万t,年产值3亿元。打造以富荣镇和阜新镇为主的树莓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其中发展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注册商标2个以上;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劳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辽宁金果树莓产业和阜新鑫海树莓加工企业,产品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新建一批树莓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个以上,覆盖农户达到20%以上;鼓励果树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生产,使农民靠树莓产业每666.7m2增收2000元以上。

3.2保证措施

3.2.1品种选择以双季莓为主,适当发展单季莓,栽植比例为3∶1,双季莓以‘海尔特兹’‘秋红’和D为主,单季莓以‘维拉米’和‘菲尔杜德’为主。使用组织培养的一年生苗木,杜绝使用根蘖苗。

3.2.2园址选择尽量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具有水源条件的平地或缓坡栽植。栽植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行距2.5m,株距0.5m,666.7m2栽植530株。

3.2.3加强肥水管理树莓栽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后要特别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9月份早秋施基肥,以保证果实生长和树体营养积累,为明年的开花结果做好充足准备。在树莓行两侧30cm处撒施腐熟的农家肥,利用深耕机深翻到土壤内。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kg,并配合施入氮、磷、钾复合肥100kg。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2

2015年福建省出口水产品81.19万吨,同比增长5.6%,货值54.87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8%,出口货值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货值的28.0%,重量和货值同比增长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1―4月,福建检验检疫局辖区共出口水产品16.37万吨、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7.58%、15.3%,在外贸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企稳回增。经过调研福建省30余家水产加工企业,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企稳回增的主要原因

(一)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三明市梅列区出口鳗鱼、长乐市出口鳗鱼、东山县出口海捕水产品、诏安县出口养殖虾和宁德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均获批部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助力带动产品质量提升,形成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

(二)企业主动开展供给侧结构改革

部分企业加强育苗和养殖技术研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东山县逸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共同研开发工厂化室内循环水健康养殖技术,掌握多种石斑鱼育苗技术,与越南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开展鱼苗和技术输出;另外,部分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深加工产品研发。

(三)闽台水产品贸易和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水产品贸易热络

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的持续升温以及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中澳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有利契机,继续扩大东南亚、台湾、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国际市场,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2015年福建省水产品出口国多达109个、基本覆盖全球,其中出口台湾水产品突破11亿美元,占比21.3%,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出口分别达1.06万美元、18.8亿美元,分别增长80%、16%。

二、出口稳定表象下存多种隐忧

(一)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

调研显示,8成以上企业反映2015年利润比往年明显下滑。多数老企业处于极微利,部分新增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调研情况显示,原料价格、人工成本明显上涨,俄罗斯、日本、东南亚部分国家货币贬值,粗加工产品面临东南亚国家的低价竞争等成为企业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9成企业判断2016年形势比2015年更加严峻。

(二)“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

由于原料收储存在季节性,水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流转,加之水产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申请贷款难度较大。近两年,各商业银行纷纷紧缩银根,减少授信额度,水产品出口行业利润微薄,难以获得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部分企业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对行业前景判断过于乐观,大量融资上项目,在盈利下滑和银行资金抽离的双重压力下陷入经营困难。

(三)贸易壁垒影响仍存

韩国颁布《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加大水产品口岸查验频率,且出现以模糊标准判定我国出口产品感官、净重不合格,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压低价格的现象;出口欧盟水产品自2015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普惠制优惠待遇,而东南亚等国却并未受欧盟普惠制方案调整影响,这进一步削弱福建省水产品出口欧盟的竞争力;美国实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新规》,对我国出口水产品加严检查;俄罗斯新注册企业批准较慢。

(四)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彻底转变

福建省水产品行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单一、无序竞争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东山县,60家水产出口企业中年出口规模上亿美元的仅有5家,占8%;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40家,占67.8%;能够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的仅有6家,占10%。

(五)原料紧缺瓶颈未有效改善

水产加工行业对原料依赖性较强。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近海海捕资源不断减少。虽然近年来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但总量不大,短期内无法弥补海捕原料缺口。在养殖水产品方面,部分种类价格上扬竞争优势减弱。

三、促进福建省水产品出口行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扶优扶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规划水产品加工产业布局,促进漳州、宁德等地水产加工业集群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渔业,提高现代渔业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研发高新产品的补贴力度,引导有关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行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升,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化企业。在税收、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二)群策群力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借鉴台湾渔业协会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内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意竞争和血本竞销。对外加强同其他国家行业协会的联系,做好水产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需求。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对企业进行奖惩时征求协会意见,提升协会地位。

(三)抓好质量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以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平台强化养殖环节和海捕环节的卫生安全监管。行业协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信息库及时传递并指导企业应对。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全过程监控体系,狠抓源头和关键节点管理,引导企业根据出口市场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标准认证。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多部门合作机制,联合企业共同应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四)多措并举突破原料瓶颈

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大宗水产品价格,防止大范围波动损害养殖户利益。加强养殖源头监管工作,帮扶企业完善养殖企业和农户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养殖过程用药管理。加强渔业捕捞监管,严格实行休渔政策,加大对“绝户网”等非法捕捞方式的查处力度,划定海洋保护红线,全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鼓励进口水产品缓解原料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3

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遇到了最佳发展时期。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一体化、社会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逐渐深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税收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的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纵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途径。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产业,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自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无论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应对WTO对我国农业冲击而需要扶持角度出发,都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宏观经济杠杆。现行农业产业化的税收政策集中体现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主要规定有:国家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企业所得税均暂免征收;重点龙头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研究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所发生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分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降低了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国有28个省(市、区)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止了在我国有47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除烟叶税外,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废除。此外,税务部门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税惠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实体减免所得税,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

二、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增值税对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保护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规定,对农民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销售免征增值税,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对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按13%的扣除率抵减进项税额,虽然解决了部分销项税额按13%计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问题,但对按17%计算销项税额的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税负偏重的问题。再者,就增值税率而言,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惠税率还不够完善,保护支持力度不够。

2.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比较单一。税式支出的形式包括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式扣除、投资抵免、税式豁免和加速折旧等,不用形式的税式支出会产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现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对所得税优惠,在流转方面的优惠不够,这就使得现行税收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照顾作用远大于鼓励作用。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但不利于农业、乡镇企业及涉农部门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主要是对部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机构,覆盖面较狭窄,没有形成全程的渗透机制,缺乏促进传统落后农业结构和产品向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偏高。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规模和效益为标准,对于固定资产规模及近3年的年销售额,东部地区是5000万元以上、2亿元以上,中部是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西部是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还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60%,A级(含A级)以上银行信用等级的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够像大型涉农企业一样享受所得税优惠,造成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

4.财政体制不规范,政策和管理服务有待改进。现行分税制“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方式划分地区政府财力,经济越发达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区得到的财力支持相对越小,地方财力增长缓慢,导致地区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无法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税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服务和管理服务待改进,我国缺乏规范性的税法公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降低税收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经济和增加农业收入,政府应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进,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体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对税收政策完善,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确立保护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多环节、多层次、协调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保护和扶持农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对农业投入作为重点。调整我国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保护和扶持农业的重点,充分利用WTO规则,在不扭曲农产品市场和贸易的“绿箱”条件下,明确农业生产、交易、加工等领域的税收倾斜,建立保护和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经济、为农业经济建设,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农业的收入或者支农资金的信贷收入减征、免征营业税。

2.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倾斜政策的经济效应。调整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区域性税式支持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农业优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以投资软环境的相对优势弥补硬环境的不足。同时,充分运用好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带动农民增长增收作用显著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机制的形成,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认真贯彻落实好涉外税收和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税式优惠政策对农业倾斜的范围不仅包括农业自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行业,如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行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村镇企业以及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处于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中。

3.改善现行增值税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制度,按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确定最低的合理税负水平,对实际税负超过合理税负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对于农户,现行增值税规定销售额免税,但实际农民还需承担进项税,可比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入农产品依据收购凭证按13%抵扣进项税管理,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依据普通发票或其他合法的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即可对其所含的进项税实行退税,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的税收负担问题。

4.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潜力。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取消规模、效益认定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政策的就予以相应的税收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场竞争,增强发展后劲。结合各种税收支持形式,将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税收支持与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等间接税收支持相结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促进、引进、利用闲散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报酬率,还可以对税率、税基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更广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税务环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建立和完善税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服务,将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出台的,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中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归集和分类,装编成册,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公开、易得,易于操作。我国城乡差距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农村差距同样存在差距,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区间投资或服务农业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把资金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将带动农产品加工、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因而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继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但是农业因其自身原因制约使得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国家政策扶植和保护,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保护手段,因此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税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国应从符合现实国情的情况出发,构建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波,施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与思考[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2)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产业近一两年来在我市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蓬莱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养老产业投资者的目光。

一、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的意义

养老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财政供养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

二、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持的社会养老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办敬老院1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共有床位1105张,服务老人1035位,共有管理和服务人员127人;民营社会福利中心1个,公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建设中。但是我市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特点和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优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两海;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44.9万人口,地处中纬度,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鲜有洪水、台风灾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农牧业发达,果品、蔬菜、肉食鸡、海产品等在品 种、质量和档次上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是全国优系红富士重要产区;拥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16.8万亩,年产葡萄酒14万千升。2012年蓬莱获得“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成功注册“蓬莱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3月成功注册“蓬莱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蓬莱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东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正在建设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计划于2014年9月中下旬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年底正式通航;拥有蓬莱东港区、蓬长客港港区、栾家 口港区3个港区,目前已经开辟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散货航线和大连、青岛、秦皇岛、上海等多条国内航线。2012年10月,蓬莱港获批为对台直航口岸,有力促进了两岸贸易来往;拥有4条省级公路、206国道、荣乌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穿越蓬莱境内,形成完善的公路集运网络。蓬栖高速连接荣乌高速和沈海高速,直通蓬莱新港,预计2016 年竣工。

四、蓬莱市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1.思想认识不到位。养老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广,涉及的部门多,但是我市大多数部门没有将发展养老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工作安排中,认为发展养老产业跟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 重公办轻民办。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改造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运行成本增大,发展困难相对多。3. 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老年人个人储蓄少,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二是对老年人消费的宣传引导不够,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三是服务收费标准偏高,不能有效地激发消费热情。

五、关于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

蓬莱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自然生态条件的蓬莱是中国养老产业最适宜发展的城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列入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努力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促我市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市的养老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天时――国家给政策和资金”、“地利――蓬莱适宜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老产业,蓬莱市还需要“人和”,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制定有前瞻性的规划。

(三)明确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思路:1、制定发展规划。从近几期我市的招商通报中不难发现,众多中外投资者纷纷看中蓬莱在发展养老产业发面的优势和潜力,在建、拟建及有合作意向的养老项目不断涌现。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或者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以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此外,建议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养老项目相关政策支持,并出台相关扶持办法;2、突出发展重点。建议对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布局进行宏观调控,重点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或者项目,优先发展养老机构、居家老人服务、空巢老人紧急呼叫援助,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旅游观光、文体教育等项目。鼓励企业研发老年人用品,支持开办老年人用品市场;3、注重差异化发展。当前养老产业供需差距巨大,供远大于求,而且需求也分为高、中、低档,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以及外来人口的冲击,我市的养老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注重差异化发展,平衡好各种养老需求。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据统计,我国要初步搭起养老体系框架,最近三至五年内国家最低应有5000亿元的投资,养老产业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加大在项目规划、用地、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我市养老产业健康起步。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5

目前,全市茶园保存面积为万亩,茶叶总产吨,其中名优茶吨,普通绿茶吨,老青茶吨,年产值约万元,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茶园有万亩,福鼎大白茶等良种茶园约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约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通过调查分析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⒈茶园老化,品种低劣,经营管理粗放,以老青茶和低档茶为主。生产实践证明:缺少良种,难产名茶,茶叶效益就差。⒉加工设备陈旧老化,加工生产能力低;加工厂房破旧,卫生条件差;加工技术退化,产品质量低。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茶业产业发展,生产、加工与市场脱节,不能有效利用销售市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⒋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茶叶经营者全部是承包国有、集体茶园进行生产、经营,加之承包期普遍很短,生产经营者对生产投入缺乏积极性,普遍是掠夺式经营,严重地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二、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工作重点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兴业富民为目的,以打造精品名牌,扩大赤壁市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以发展良种为先导,以市场销售为龙头,以技术服务做保证,以典型户、专业户为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茶叶产业。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改造老茶园,发展良种园,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基地,争创精品名牌,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需求,新建茶叶交易市场,组建茶业集团公司,完善生产经营机制。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⒈五年建成以羊茶、茶庵岭、新店、神山、赵李桥、官塘、中伙为主的个茶叶重点镇,全市形成个茶叶重点村,个茶叶种植专业大户,个名优茶加工大户,新建一个茶叶市场,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集团公司,形成公司连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茶叶生产经营新格局。

⒉五年后全市茶园面积达到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万吨,其中名优茶达到吨,总产值达到亿元。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户突破千户。

⒊良种茶园建设。××年引进优良品种新建亩无性系茶叶良种母本园。采取改造老茶园与发展新茶园相结合的办法,年共发展良种茶园万亩,其中××年亩,××年亩,年至年每年各发展亩。

⒋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扩大无公害茶园万亩,年全市所有茶园必须达到无公害技术生产标准。

××年申报—个绿色食品茶园生产基地,面积亩。

××年申报一个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亩(××年选址定点)。

⒌改造和新建个名优茶加工厂,从××年开始每年改造和新建个标准化名优茶加工厂。

⒍××年新建一个简易茶叶交易市场,地点拟定在市特产局附近(待条件成熟筹建农副产品规范市场)。在现有品贵公司的基础上,筹建赤壁市羊楼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和市场的销售为龙头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年销售茶叶达到万斤。

⒎争创优质名牌,参加省、部名优茶评选,每年创优质名牌—个。

四、主要工作措施及激励办法

⒈加强领导,专班常抓。茶叶是一个多年生经济作物,其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持久,也是我市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要发展茶叶产业,首先各级要加强对茶叶产业的领导,再就是要有专班人员常抓不懈。为此建议要有一名市级领导专抓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茶叶重点镇的茶叶生产工作任务要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此同时组建赤壁市茶叶产业办公室,安排—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抓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指导与服务,督促落实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加强与国内外茶叶产业界的联系,联络茶叶协会会员,通过信息沟通,促进和指导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⒉部门支持,项目扶持、促产业发展。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特产局、科技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金融部门等职能部门都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⒊组建赤壁市茶叶协会,通过协会网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共商赤壁茶叶发展大计,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达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信息共享,利益共沾,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⒋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典型户、专业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对这些茶叶经营大户,从技术、资金、项目、税费优惠等途径给予扶持,使其成为茶叶产业的标兵和带头人。

⒌运用科技创名牌,聘请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与茶叶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科技推广网络,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

⒍采取以奖代补的养事方式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具体奖励标准建议如下:

()新建良种母本园,经检查验收,每亩奖励元。

()新建良种茶园,每亩奖励元。

()鼓励争创精品名牌,凡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新获部级名牌产品奖励生产单位元。

()取得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绿色食品茶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取得有机茶产品认证的生产单位,奖励元。

()鼓励茶叶加工户更新机械设备,争取农机补贴政策,按购买机械价值补贴。

()销售名优茶达到万斤,奖励元。

()××年组建茶叶协会、茶叶销售公司、茶叶交易市场,每完成一项工作奖励元。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6

一、XX县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XX县大部分老人对新型养老方式抱有偏见,认为只有居家养老才是最符合其内心愿望以及现实需求的养老选择,被送到养老机构则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有些老人愿意到养老院养老,但是子女怕外人说三道四。相对于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养老产业,我县的“夕阳红”产业略微显得举步维艰。

(二)整体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均衡。我县很多的养老机构,尤其是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陈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规范、管理不健全等问题,且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好的养老院床位难求,条件一般的则入住率不高。不均衡的发展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未建立起专业化服务队伍。目前,XX县养老机构专业护工占护工总数的20%甚至更低,剩余护工以普通务工人员为主。这些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养老护理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护理技能,且护工工资没有保障。工作的不稳定加上观念上的排斥,使专业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缺乏,专业化服务的供求极度不平衡。 

(三)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政策覆盖面有限。目前我县很多的养老院尚支付不起需要看护老人的最低成本开支,极易出现亏本经营,总体营业状况并不理想,进而影响了养老产业整体的发展。

(四)养老机构自购土地、房屋困难。养老机构场所的建立标准相对较高,包括相对独立、居住宽敞、设施齐全、有活动场所等条件,租用场地不仅通常达不到这些要求,而且不利于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但是养老机构的投资者在自购土地时又往往会有资金不足、购地手续繁琐、无相关扶助政策等困难。

二、关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7

县域和重点乡镇是产业集群的“栖息地”,目前我省许多有一定特色的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城镇,且一般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各级地方政府要以服务、引导为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主导产业;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同时注重项目引进和产业培植,努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由“扎堆”向“聚集”向“集群”发展。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地要形成以下共识:各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国或一地竞争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政策措施。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产业”,变为支持“集群-产业-企业”。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所以,我国在2005年2月25日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湖北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亟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要贯彻国务院意见,明确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为实现湖北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突出,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和谐湖北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要明确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则:①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市场取向,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潜在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②坚持差异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特色,选准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产业群体。③坚持适度集中原则。通过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政策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集中,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④坚持功能互补原则。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原材料、加工和市场三大基地,增强生产要素的集聚。鼓励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引导互相协作,促进产加销的一体化。⑤坚持宏观指导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水平。

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水平

龙头企业的迅速确立,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完备和减少无序竞争,对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效。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解决发展难题。要结合“三个三工程”,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导向计划,应由支持孤立状态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由支持单个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群体企业。

二是支持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聚。努力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促进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群体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科技含量,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

四是推动产业配套,帮助做大做强。要深刻认识配套催生强大的产业集群的作用。良好的产业配套使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零部件加工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中国四大鞋业基地。东莞的经济发展之路诠释了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关系: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是产业积聚的强磁场,完备的产业配套催生强大的产业集群。经验证明,推动产业配套,是支持集群和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举措。推动产业配套,政府责任重大。开放的配套环境首先要政府服务到位。迅速配置起一批过硬的配套资源,是各地做大产业集群的成功做法。在昆山,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产业配套的机构,实施外向配套工程,并从财政拿出专门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和贴息资金,支持配套企业发展。在广州,政府把重点放在构筑中小企业和产业龙头的对接平台上,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公共信息平台,主动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及港澳地区的产业及企业发展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要借鉴外地的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在鼓励企业本地投资、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配套、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扶持政策意见。

要培育战略联盟供应链,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一批高、新、尖的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三、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尤有现实意义。在制订产业集群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时应把握以下原则:其一,产业集群不可贪大求全,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求专、求精、求新、求特、求强。其二,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态产业集群的形成。比如,既可以利用当地的生产传统也可以依托批发市场发展产业集群;既可以发展生产型的产业集群,也可以发展商贸型、物流型的产业集群;既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型企业、拳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之提供配套产品,也可以利用人才、信息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其三,由于湖北省部分地区积累低,除了少数资本、知识密集的地区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大部分地区还应立足于发展传统产业的集群经济,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组织创新,提高产品、产业的档次和效益,并使之成为进行知识、资本积累的平台。其四,区域之间要加强产业规划的协调工作,做到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合理的功能及产业定位,形成关联度大、配套性强、产业链长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加快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范围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港口、中心城市、交通大干线及对外开放优势,有效吸引外资和东部产业向我湖北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山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强化市场意识,充分利用高速路网及先进通讯网络,主动接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主动与沿海产业对接,缩小发展差距。

要发展循环经济,保证产业集群及其所在地可持续发展。改传统工业发展单向流动的线性特征(资源产品废物)为循环流动的新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实现能量和物质充分利用。使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无毒性)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积极推行“绿色通行”制度。

每个县(市、区)要围绕主导产业、核心企业集团、名优精品、本地资源,精心规划,抓1-3个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引导骨干核心企业,加粗加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每个县要抓几个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每个县市要抓几个拥有自主产权、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构筑服务体系,增强产业集聚

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信息、制定技术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制定竞争规范,以及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协会、商会、行会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在意大利广泛存在中小企业合作社和公会,例如信用保障合作社、出口公会或稳定产品价格公会等。1991年意大利,制定了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明确规定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政府的干预创造了有利于竞争性增长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常常提供金融上的支持。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立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帮助建立健全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技术咨询、难题招标、创新孵化、成果转让、技术合作、技术规范、资金担保、知识培训、招商引资、环保安全等中介机构,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等集群服务组织;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或骨干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初步功能完善的研发创新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信息中心、担保中心、产业协会等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湖北省逐步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建议尽快出台有利于规范和促进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办法,引导和促进全省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五、抓好园区建设,培植集群载体

一般讲,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要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搞好园区整合、扩容和提升。要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鼓励和引导与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入园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每个县(市、区)要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高起点规划1-2个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色,把“散、乱、小”的工业集中起来进行改造升级,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园区的开发利用最优化,在园区形成有产业链的企业集群,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建议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对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典型给予表彰。

六、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集群发展

为促进湖北省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和培育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文件。

鉴于提升共性技术是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难点和突破口,建议相对集中目前分散由各部门管理的资金,如技改资金、科技三项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城镇建设资金等,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建立技术支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突破共性技术难点,支持产业集群做强做大。

建议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建立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这样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目前日本、欧洲及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大都采用这种办法来加粗加长产业链条,扶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在全省重点扶持100个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的服务组织,如依托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协会(协作)组织、技术支持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等。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为特色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优先服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市(州)县两级政府还可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扩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

各级政府要切实执行鄂发[2005]11号关于大力支持产业集群建设的要求,省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省直相关部门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结合职能,制定出税收、土地、规划、融资、电力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措施,帮助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内部自律组织,消除产业内的无序竞争。

注意通过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而全”是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而通过分拆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既是解决这类国有企业出路的有效办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并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反倾销应诉等。

七、拓宽信息通道,整合创新资源

由于国家创新体制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不足,技术创新的国际网络变得日益重要,因此要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参与生产者主导或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活动,与国际大公司联系,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激烈竞争的网络组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地区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中小企业创新,政府应该有实质性的支持手段。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发挥作用,二是改革政府的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使用办法,三是制定鼓励创业者的制度。

要着力推进集群产业的信息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集约倍增和催化作用,重点抓好产销过亿元的集群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最大范围的配置和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优化。

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产业集群是区际乃至国际分工的结果,因此需要进一步疏通产业集群特别是生产型产业集群与大市场对接的渠道,以保证区际、国际贸易和集群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除了兴办市场以外,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国际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以保持产业集群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和适应,使产业集群具有柔性和创新活力。

八、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对于像湖北这样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各级政府要对产业集群给予针对性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要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加强诚信建设。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8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一个横跨生产、服务与消费,兼容公益性与商业性,既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又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产业。2010年国务院文件从宏观角度为体育产业的深化改革指明了道路方向,2011年体育总局进一步细化了体育产业发展个改革的具体目标,2012年中国足协改革试点标志着改革“双轨制”。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部署关于“把全民健身活动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同时还提出了“把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加以发展,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体育产业必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

二、体育产业概念及其分类

(一)体育产业概念。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学者们对体育产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综合各学者对体育产业概念的认知,本文将体育产业的概念归纳为: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以体育为核心产品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二)体育产业分类。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体育产业分类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体育主体(核心)产业,主要指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为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提供服务为主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包含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业和体育经纪业等。二是体育相关产业,包括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保险业和体育中介业等,其根据是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事业中包含着经济价值。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预计2020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甚至增速还有所提高。其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过去的零星单一、主次不清,向本体为主、层次分明、全面发展推进。其三,关联性强,覆盖面广。体育产业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具有其独特的社会效应,涉及面广、投资范围大,经济影响的范围不同于单一产业投资且影响力巨大。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依旧较小。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较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还是主要依赖于体育用品生产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体育赛事,职业俱乐部,健身娱乐业等尚未市场化,发展规模较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2、体育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主体核心产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最主要指标。纵观国外体育产业发展历程,体育产业越发达,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就相应越大,而我国主要重心在竞赛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应该也有自己的产业链,要全产业链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体育产业链的基点,提升产业链的商业价值。核心则是体育赛事,服务业等方面的相关运营。另外,衍生品方向的发展空间很大。

3、体育化市场程度较低。我国体育的市场程度相对还比较低,整个体育服务产业在整个体育占比未超过20%,但对于美国比较成熟的体育产业,作为主导的体育服务产业,他们能达到57%,其中健身娱乐和竞技体育分别占到32%和25%,所以我国的体育服务产业还待努力。体育产业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应该取决于社会参与体育产业的程度,当人们对各种体育产品以及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才广阔。

四、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理论研究中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重视。体育产业具有自身独特属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服务业(即体育主体核心产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最主要标志。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一定是与区域资源禀赋相联系,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不同区域的优势体育产业选取出现差异,造成局部地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深入对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区域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改善体育产业发展困境的基础。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体育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涉及宏观因素,对具体的影响因子分析欠缺,对影响因素的能级以及影响机制缺乏系统的分析论证。所提结论建议难以实施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实践有针对性、可行的具体指导建议。

3、提高对区域体育产业的整体性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不均衡,在各区域的发展中存在很复杂的影响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导致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极化现象使得学者们难以对不同区域优势体育产业进行比较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理清楚,就无法准确定位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无法充分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将不能形成完备的体系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应用发展中对体育产业的建议

1、完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政策体系。国家应该调整部署,重视体育发展。政府应继续深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政策方面出台社会体育的扶助措施,把民间对于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调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长久发展,整合民间力量成立体育产业协会和相关组织机构,由它们来组织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成为社会经济产业的支柱,才能称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

2、积极选择和培育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的选择是由区域特色资源带来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选择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的目标也不仅是为了发挥区域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更是为了对未来资源与市场的判断,考虑体育产业未来的市场的需求,培育区域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体育产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重视社会需求程度,引导和促进体育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重视民生,创造各市场新的需求能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和激发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消费的习惯。而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等,体育产业也将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如果体育产业不能市场化,相关的产业效益就很难显现,应该通过多元布局,激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针对不同类别应有不同措施来促进其发展,例如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方面,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优化学校、社区等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开拓民间资本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通道;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艳,刘金生.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A].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

[2] 刘盼盼.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9

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涉及诸多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兼顾各方,保证各级各部门出台政策的协调性,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增强产业政策体系构建的系统性,特别注重加强理论性,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增强产业政策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针对性。一是启动联席会议制度。建议启动加快推进动漫产业厅局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分工。全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投资和重点项目要提交领导小组审定通过。通过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紧密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联系,增强各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的协调性。二是做好规划及合理布局。将《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中期规划,在此基础上,谋划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发展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布局,既要积极鼓励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有条件、有基础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在发展模式上,既要大力推动产业基地建设,集聚、孵化中小企业,又要积极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动漫产业。

二、提升我省动漫产业发展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黑龙江省动漫产业更是处于成长起步期,需要给予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省、市两级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补贴、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重点扶持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研发、播出、出版等。要将动漫产业纳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科技发展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化的融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真正实现动漫企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可持续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重点应是原创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要通过项目来拉动创意设计、传播、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从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聚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拉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构建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保护体系应包括政府、企业和著作权人等多个层面,由政府主导,企业和著作权人做主体。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善立法、科学执法,畅通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渠道,为动漫企业和著作权人维护知识产权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引导企业和著作权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作品及卡通形象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和核心竞争力。建立约束机制。鉴于目前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动漫企业落地投资,在部分地区已出现部分企业异地注册,套取优惠奖励的问题。黑龙江省在制定实施扶持、奖励政策时,应考虑对动漫企业的约束机制,例如,黑龙江省出资扶持开发的作品,企业应做出保证和承诺,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保证政府享有一定比例的版权,防止税源的流失。引导行业协会发展。随着黑龙江省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动漫行业组织已势在必行。行业协会应以企业为主体,兼顾学术性和社会性。通过行业组织,制定行业公约,实现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调解行业内部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织,搭建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映企业诉求;通过行业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行业组织也可以协助政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承担职称评审、专业技术水平认定等工作。

产业发展的建议例10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年均气温7.2℃,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左右,5―9月份降水量425mm,占全年的85%。无霜期140―150天,≥10℃活动积温3298℃,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日照百分率65%,夏季相对湿度60.6%,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相对湿度小,是发展优质梨的较佳区域。自2002年实行退耕还林以来,阜蒙县梨树种植面积已达6667hm2,其中已有3333hm2进入盛果期。目前,梨树已成为我县主要的经济林树种,并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为了全面改善水果质量,促进果品出口,实现农民增收、果业增效,2006―2009年,省农委果蚕站把我县列为梨套袋技术示范项目区,我县产果重点乡镇已完成果品商标注册的有国华乡苹果梨、南果梨《海棠山牌》,阜新镇南果梨《丰歌王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梨树的生产发展。但是,由于品种的局限,部分地区的果农对发展果业的认识不足、掌握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水平不高,梨果产量低,经济效益低,果品深加工企业少,没有龙头企业牵动,大大影响了果农继续发展梨树的积极性。为全面提升我县优质梨产业发展水平,我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结合自然状况和目前生产实际,科学制定全县优质梨发展目标。对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重点乡镇如国华乡、阜新镇、扎兰营子乡、务欢池镇、建设镇、大固本镇、泡子镇等,明确发展面积,同时鼓励其它乡镇栽植优质梨。优质梨发展以相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为重点,抓好新植精品果园的同时,巩固好原有的优质梨面积,努力提高果农的收入。

2.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我省梨区划,本着适地适栽的原则,选择适合我县栽培的梨优良品种,这是优质梨产业发展的基础。为避免品种单一、上市集中、贮藏条件差的问题,在品种选择上根据适合阜蒙县的气候特点的果个大、品质好、耐贮藏的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相结合。根据近几年的生产经验,认为适合我县的优良梨树品种以“苹果梨”、“南果梨”、“锦丰”为主,其他优良品种可以先引进试栽,然后再大面积推广。

3.建造标准示范园

为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打造优质梨生产基地,在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梨产业优势区建造标准示范梨园,严格遵循规范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优质苗木,科学规划株行距,建园时施足底肥,严格按照现代果园进行整形修剪,示范园内配有健全的配套设施,实现水、电、路三通,使建造的标准示范园真正成为当地梨树生产的样板园,带动全县梨树生产发展。

4.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

阜蒙县多数梨园的土壤比较瘠薄,有机质含量不到1%,远低于梨树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为了提高阜蒙县梨树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增施有机肥或深翻压青、生草覆盖等措施,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栽后第二年对果园进行深翻改土,并结合深翻每株施优质农家肥100或绿肥150,三年内完成全园深翻。坚持每年秋施一次有机肥,并根据梨园土壤养分状况,每年早秋或翌年春施入氮磷钾比例2∶1∶1的梨树专用肥2―3/株。

5.打造品牌

全力打造优质梨产业品牌,促进全县优质梨的产业发展。通过申办商标、绿标,打造阜蒙县优质梨品牌,制定重点和推广梨果品的生产、包装、销售等标准,逐步建立梨果品优良品种的绿色产品注册等产权体系,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县财政对优质梨申请绿标和申请商标注册的给予适当补贴,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果农栽果、管果的积极性,打造辽西优质梨品牌。

6.建造果品贮藏窖

在优质梨产业带建设果品贮藏窖,尤其是南果梨栽植较多的乡镇要逐渐建成梨果品销售市场,乡镇政府要从农业开发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补贴,扶持贮窖大户,通过建设果品贮藏窖,实现果品再增值,增加果农的收入。

7.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要围绕优质梨栽植、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优质梨产业带建设的乡镇配备1―2名果树专业人员抓好果树生产,同时成立果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培训广大果农,采取理论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果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果品质量。积极帮助争取省、市、县基地建设扶持资金,加大优质梨苗木及育苗资金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梨果品销售经纪人,营销流通队伍和流通组织,积极拓展梨果品销售网络,积极筹建苹果梨、南果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确保优质梨产业带项目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合理化。

8.严格苗木的采购与调剂

优质梨产业带所需要的苗木原则上采取乡镇林果站监督检验,造林大户自己采购的方式解决,凡使用不合格劣质、病虫害苗木的,追究经营使用者和乡镇林果站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对优质梨产业带栽植面积在300亩以上的重点工程地块采取苗木由县果树站配合乡镇林果站统一调剂,确保苗木品种的纯度和质量,保证成活率。

9.健全组织,加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