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2 14:04:11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1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二)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三)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资入股、技术指导、合资等方式倡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继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集体有偿流转土地,以联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2

(一)苏木基本情况

苏米图苏木位于鄂托克旗南部,地处毛乌素沙区的北部边缘,东邻乌审旗、南接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北靠本旗乌兰镇。总面积2822.3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17.6万亩,井灌饲草料地面积3.41万亩,辖10个行政嘎查,总人口5800人,其中蒙族占85.2%。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各嘎查和农牧户已全部通网电。省道、乡村公路、街巷硬化等道路里程达310公里,10个嘎查和90%的牧业小组通了村级公路,农牧民出行和畜产品的运输更加便捷。

(二)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鄂托克旗委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意见》,依托苏米图苏木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结合产业基础,苏米图苏木农牧业产业发展定位为“现代生态畜牧业”,重点培育发展肉牛、肉羊、生态及沙产业 “三大”生态产业链,建设绿色生态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米图苏木党委政府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培育肉牛、肉羊、生态及沙产业为基础,以建设现代生态家庭牧场、龙头企业、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发展现代生态绿色畜牧业为突破口,以提高牧民收入为目标”发展思路,我苏木农村牧区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农业生产能力牲畜保有量稳步提升。全苏木目前肉牛存栏达到4万多头,占全旗肉牛存栏量的65%,肉羊存栏12万只,年产羊毛360万吨,年出栏肉羊6.5万只。种植优质牧草1.28万亩,饲料玉米1.5万亩、青贮玉米0.35万亩,年产优质牧草(紫花苜宿)8960吨、饲料玉米950吨、玉米秸秆9000吨、青贮玉米15750吨。二是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牧场50个现代化养殖示范场1个,高标准棚圈1.58万平方米。三是农牧业基础条件更加完善。改良草场1.2万亩,节水灌溉覆盖率达到90%,农技作业水平达到75%。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审核通过6万亩水保沙源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并在斯布扣嘎查改良草场12000亩;完成春秋季植树造林任务2万亩、飞播5.5万亩、天保工程8680亩。五是农村改革稳推进。完成土地草牧场确权工作,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也在逐步进行。

(四)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我苏木农村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牧区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养殖成本过高,农牧民增收压力加大;现有产业关联度不高、融合度低,合作社—家庭牧场—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联系。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肉牛产业

苏米图苏木是鄂托克旗乃至鄂尔多斯市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2018年全苏木肉牛存栏量达到4万多头,占全旗肉牛存栏量的65%,其中基础母年存栏2.4万头,年出栏肉牛1.6万头。围绕肉牛产业,建设中心配种站3处、种牛繁育场1个、肉牛养殖生态家庭牧场100 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家。近年来通过各级专项资金支持,已为嘎查引进纯种安格斯牛共计559头,配套棚圈、自动饲喂机等设施,为今后肉牛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与自治区改良站紧密合作,提高配种人员相关技术能力,完成1000余头肉牛改良。苏木党委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将肉牛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筹措资金43.7705万元,启动实施扶贫“滚动牛”项目,先后向当地建档立卡25户贫困户提供基础母牛50头,实现“滚动牛”全覆盖,帮助贫困户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打下产业脱贫基础,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实现滚动发展,提升扶贫实效。

(二)肉羊产业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3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元江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元江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76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7%;生产总值72.11亿元,财政总收入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0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213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元江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元江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至2020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元江”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元江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42个,2018年计划新增5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6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70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3.4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2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5000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170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元江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12月8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元江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元江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600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880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6家,床位83个,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元江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元江县城外城饮食城等7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元江县傣乡情农家乐等4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1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年元江县共投资405万元建设旅游厕所9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3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1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2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2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元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元江共投入255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元江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28.95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和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元江”旅游形象。

元江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元江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元江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元江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元江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4

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一)面向群众,全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丰富全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永兴县举办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几个大型的文艺节目。一是举办了首界“十佳道德标兵”颁奖暨和谐永兴迎新春文艺晚会;二是在7月24日又首次邀请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艺术团来永兴县举办“魅力银都,星光永兴”大型综艺晚会;三是9月15日举办了中国郴州(山水银都)生态旅游节,以《银之都·河之恋——浪漫永兴银河会》为主题,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让全县人民品尝到了一份丰厚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是永兴县少有的高品位、高档次的文化活动。

同时各类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共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创作书法作品300余篇,美术作品120篇。又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共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余次,举办文艺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00多人;县花鼓戏剧团全年开展下乡巡回演出220场,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县电影公司积极抓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全县开展场优秀国产影片下乡展影活动,共完成电影放映3037场(其中农村电影放映2986场)。

(二)重在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抓好银都文化建设项目;二是积极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永兴县鲤鱼塘镇文化站被列入全市4个试点站之一,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加强村级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积极抓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永兴县已初步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争取实现乡建基层中心、50%以上行政村建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依法稽查,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永兴县紧紧围绕如何管理文化市场,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合理调控,逐步提高文化经营场所的规模和水平,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化市场的相关知识,定期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全年共收缴淫秽影碟185块、非法盗版影碟6598块、非法盗版书籍7854本,扣押电脑主机12台、游艺电板10块,销毁近联年收缴的机40台,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户105家,取缔黑网吧3家,取缔学校周边的书店、桌球室7家,搬迁距离学校200米以内的网吧2家。净化了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

(四)深化改革,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系统各单位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体彩改革创新,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年城区新增有线电视用户达1778户,农村发展平移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930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突破6万余户,比上年增长6.4%;县体育局共销售体育350万元;新华书店实际完成商品销售净收入1443.15万元;县剧团通过各种演出创收入20万元;电影公司实现多种产业收入50余万元。

(五)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永兴县的“永兴花鼓戏”、“永兴金银传统冶炼技艺”、“汉三侯祠庙会”被列入了郴州市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积极做好侍郎坦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筹资20万元加强了侍郎坦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文物挖掘保护工作,从荣裕大酒店施工现场发现两座东汉时期古墓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面典型的“汉式镜”为东汉中后期流行的兽首“汉式镜”,保存较为完整,从品相上看可以认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

(六)富有创造地打造了中国爱情旅游品牌

永兴县特邀了全国知名旅游策划专家叶文志和湖南卫视、金鹰955、《今日女报》等强势媒体的专家到永兴县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永兴县的爱情旅游品牌,明确了永兴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永兴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格局。

二、文化产业问题尤在

(一)文艺创作人才缺乏,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不大。

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出现断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文化人才严重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中文教娱乐的比重不高

随着永兴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消费已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向以非物质消费为主转变,吃 、穿等生存资料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上升,但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需求比重不高。永兴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文教娱乐消费人均支出991.71元,在总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0.5%。

(三)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永兴县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当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又不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运营和引进又很薄弱,加之,文化基础设施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硬件建设落后,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目的,建立永兴县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配齐、配强、配优文化专干,培养农村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充分调动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破县域文化建设

紧紧围绕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抓好银都文化和体育运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文化建设招商引资的大发展,同时,狠抓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力争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新突破。

(三)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优化文化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永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竞争力,积极引进资金和器材,进行乡联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需的设备配置,建设好县级共享分中心,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打造银都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永兴“五彩”经济。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5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翻了近两番,总数达到600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9.5%,居全省第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2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共有49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获批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和部级众创空间2家,滁州天长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一)强化政策引领

重点围绕科技企业创新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构筑了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科技创新配套政策近30余项,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二)强化高企培育。一是实施滁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二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工作,开展“一对一”辅导,提高申报成功率。三是对各县(市、区),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开展考核。积极帮助已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十三五”期间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在主板上市。

(三)强化招才引智。出台了《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滁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项目。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领域六大领域,累计扶持18个人才团队、投资金额达9300万元。联合市财政局、人社局制定了《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

(四)强化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天长开发区、苏滁产业园向后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我市成为全省第三个拥有两个高新区的市。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大平台,深入与长三角地区平台、高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累计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明光凹凸棒土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营,苏大天宫科技园等一批科创平台正在建设中。争创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纳入省市会商重点,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五)强化成果转化。制定出台了《滁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强化政策激励。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来滁落地转化。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大所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抓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支点。2020年备案大院大所合作企业43家,立项10个大院大所合作专项,扶持项目开展研究攻关。对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57个项目进行成果转化资金奖补,今年新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50项,技术转移机构和产业研究院2家。

(六)强化技术研发。我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我市在研的省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共13项,获省科技经费1720万元;其中技术攻关项目10项,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3个。配合市人才办在上海举办“智汇滁州 揭榜挂帅”活动,聚焦滁州产业重大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围绕解决困扰企业的“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先进装备、智能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10大类关键核心技术榜单,以及各类技术需求共58项,榜金总额近1.5亿元。

(七)强化科技金融结合。

在全省首创“滁科贷”金融产品,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据统计,滁科贷累计为我市企业为担保贷款55笔,贷款资金总额1.07亿元。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科技项目36个,投入金额1.6亿元。谋划设计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新业务,出台《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办法》,将科技融资担保业务纳入“4321”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对企业担保费用给予50%的补贴。设立了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滁州子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头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发展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掌握核心技术不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没有保障;科技人才资源匮乏,一线科技力量中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具有研制开发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及学术学科带头人员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承科技策源地辐射带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 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倍增;科技创新支撑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显著提升;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

主要工作举措:实施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计划,成果转化提效、创新能力自强两个工程,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

四、相关建议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翻了近两番,总数达到600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9.5%,居全省第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2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共有49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获批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和部级众创空间2家,滁州天长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一)强化政策引领

重点围绕科技企业创新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人才招引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构筑了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科技创新配套政策近30余项,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二)强化高企培育。一是实施滁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二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工作,开展“一对一”辅导,提高申报成功率。三是对各县(市、区),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开展考核。积极帮助已上市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十三五”期间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在主板上市。

(三)强化招才引智。出台了《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滁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项目。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领域六大领域,累计扶持18个人才团队、投资金额达9300万元。联合市财政局、人社局制定了《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

(四)强化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年行动计划,天长开发区、苏滁产业园向后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我市成为全省第三个拥有两个高新区的市。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大平台,深入与长三角地区平台、高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累计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2家。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关村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安徽轨道交通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明光凹凸棒土产业研究院建成运营,苏大天宫科技园等一批科创平台正在建设中。争创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纳入省市会商重点,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五)强化成果转化。制定出台了《滁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强化政策激励。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来滁落地转化。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大院大所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抓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支点。2020年备案大院大所合作企业43家,立项10个大院大所合作专项,扶持项目开展研究攻关。对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57个项目进行成果转化资金奖补,今年新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50项,技术转移机构和产业研究院2家。

(六)强化技术研发。我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我市在研的省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共13项,获省科技经费1720万元;其中技术攻关项目10项,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3个。配合市人才办在上海举办“智汇滁州 揭榜挂帅”活动,聚焦滁州产业重大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围绕解决困扰企业的“卡脖子”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先进装备、智能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10大类关键核心技术榜单,以及各类技术需求共58项,榜金总额近1.5亿元。

(七)强化科技金融结合。

在全省首创“滁科贷”金融产品,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据统计,滁科贷累计为我市企业为担保贷款55笔,贷款资金总额1.07亿元。设立3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科技项目36个,投入金额1.6亿元。谋划设计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新业务,出台《滁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实施办法》,将科技融资担保业务纳入“4321”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对企业担保费用给予50%的补贴。设立了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滁州子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头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发展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掌握核心技术不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没有保障;科技人才资源匮乏,一线科技力量中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具有研制开发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及学术学科带头人员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

三、“十四五”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承科技策源地辐射带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 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倍增;科技创新支撑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显著提升;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

主要工作举措:实施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计划,成果转化提效、创新能力自强两个工程,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

四、相关建议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7

二、发展措施

一是政策扶持。为推进稻虾、稻蟹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我县出台了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稻虾、稻蟹综合种养户每亩奖补300元(其中,利用高标农田养殖的每亩奖100元)。2017年我县发放稻虾综合种养奖补资金1656617元,2018年度发放稻虾综合种养奖补资金3485891元。2019年正在验收中,奖补资金估计在250万元左右。二是技术保障。两年来,我县举办稻虾(蟹)综合种养技术和养殖尾水处理培训班10余期共计17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册。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赣北虾蟹学院、彭泽县鄱阳湖虾蟹行业协会,学院、协会的成立促进了推广站点、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还聘请了湖北省小龙虾养殖技术服务团队,由他们组建的小龙虾咨询服务中心为我县稻虾综合种养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取得成效

彭泽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规模、产业化程度均走在江西省前列,是江西省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九江凯瑞公司、彭泽中梁公司先后获得农业部“部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称号。全县已建成集中连片的近万亩基地2个、千亩以上基地7个、百亩以上基地100个以上,形成了以彭泽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示范区,以太泊湖开发区、浪溪镇、马当镇、芙蓉墩镇、芙蓉农场、棉船镇为重点乡镇,以九江凯瑞公司、彭泽中梁公司为龙头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布局,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稻虾(蟹)共作模式,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可亩产有机稻500公斤以上,小龙虾或大闸蟹250斤左右,亩均利润可达2000元以上,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效果,达到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稳粮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江西(彭泽)特色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北京凯琛水产活储项目2019年3月4日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三号车间主体工程已完工拟投入使用。该项目以高科技水产活鲜暂养仓储业务为中心,致力于打造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技术服务、活体仓储、初加工、物流交易等全产业链业态。建成后可实现1万吨虾蟹活储暂养,并带动3万吨活鲜水产品交易,年交易额可达10亿元。九江凯瑞小龙虾深加工项目是我县稻虾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现已按照建设要求顺利竣工。

四、问题困难

1、苗种供应方面:全县稻虾(蟹)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苗种来源问题依然束缚着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县苗种一部分来源于养殖户留种自繁,产量不稳定,供求不平衡;另一部分从湖北等地进苗,经长途运输后成活率得不到保障,环境改变后,其苗种发病率偏高。为突破养殖过程中苗种来源这个瓶颈,我县审时度势,在九江凯瑞公司高标准建设了200亩虾蟹苗种繁育培育基地,其中,温室育苗大棚面积3020平方米。下一步,计划在彭泽县中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000亩虾蟹苗种繁育培育基地,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虾蟹苗种均衡、优质供给,苗种的质量和成活率会大幅提升,确保我县稻虾(蟹)综合种养产业平稳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8

一、矿产资源近、长期规划情况

目前,我县正在着手制订全县工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对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重点谋划,主要是:

发展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出发点,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铜矿、盐矿、铁矿、煤矿开采与深加工矿业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高全县矿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矿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规划目标:到年,全县实现矿产业增加值5亿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47.7%,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石油年产量达3万吨,铜矿石年总产量达150万吨,两铜产量达1万吨。到2015年,全县实现矿产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与年相比年增长一倍。到2020年,全县实现矿产业增加值超过15亿元,与年相比年增长50%以上。同时紧扣全县矿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公路、电力的规划和建设,尽快建成云海-民乐、小-碧安的油路化,通过5-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对内、对外布局合理的通道网络体系,满足矿产业大型、重型卡车运输的要求;根据矿业开发离不开耗能的实际,积极推进矿电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快民乐、永平、碧安11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实现电力与矿业共同发展。

二、矿产业发展布局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思路

(一)发展布局

根据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对重点矿产作如下布局:铜资源分布在民乐、正兴、凤山、威远、永平、半坡和碧安片区,其中以民乐和正兴片区为铜资源的主要开发区;铁矿资源分布在碧安、正兴、威远、凤山、半坡、永平和民乐片区,其中以碧安和正兴片区为铁矿资源的主要开发区;盐矿资源布在威远和凤山片区,其中以威远片区为盐矿资源的主要开发区;煤矿资源布在威远和永平片区,其中以威远片区为煤矿资源的主要开发区;其他矿产按照大矿整合、小矿搞活的方针,因矿制宜,积极开放、发展、搞活。

(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思路

我县是一个非贫非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发展中经济总量较小,存在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弱,工业小而不强,基础设施滞后等根本问题。虽然自然资源丰集,但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工业主要靠是林产业支撑,产业结构单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县委、县政府在通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建设“三个三”、实施“六战略”的工业兴县、工业强县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新思路,并把矿产业作为继林业之后的二大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培植矿产业支柱的提出,符合实际,符合矿产资源条件,符合市委市政府加快矿业发展战略、符合国家整体矿业发展趋势,符合市场运作需求。

实施过程中,按照规划布局,以铜矿、铁矿、铅矿、锌矿、盐矿、煤矿、石灰石开发为重点,把铜、铁、铅锌资源开发放在首位。重点开发民乐铜矿、碧安矿区、正兴矿区、凤岗盐矿和文卡盐矿。积极支持、协调和配合云南铜业、罗丰公司、山水铜业、金泉公司、庄吉集团开发民乐、正兴、碧安的铜矿、铁矿等优势资源,同时整合优化升级非金属矿产。加大探矿力度,摸清资源家底;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满足矿产业开发需要。注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最终实现资源变现,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三)措施打算

一是拓宽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力度,形成支持矿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大矿产勘查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三是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构筑产业发展投资高地。四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五是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六是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硬环境。七是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八是积极推行矿电结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九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十是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推进矿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矿产资源配置情况和整合前后的对比

(一)矿产资源配置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年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以来,全县整合矿权31个,整合矿区面积603.87平方公里,整合资金约9000万元。其中整合探矿权17个,登记区块面积596.77平方公里;整合采矿权14个,矿区面积7.1平方公里。分别配置给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铜)、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罗丰)、山水铜业有限公司、金泉公司、庄吉集团等开发企业。

(二)整合前后的对比

整合前,矿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上存在矿产资源“散、小、弱、乱”,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困难,非法开采、无证开采、以探代采、越权出让和转包、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一些矿山企业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水保、环保和森林植被保护的关系,安全生产和环保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安全、轻环保的倾向,导致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三是一些矿山企业无证开采,乱采滥挖,随意处置矿渣和尾水,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植被破坏,另一方面,对矿区周边的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矿业经济的有序发展,而且对当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带来了严重影响,损害了我县矿业对外开放的环境。自从规范和整顿以来,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散、小、弱、乱”现象得到彻底改变,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圈占矿山等“六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县矿业勘查、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通过强有力的资源整合,民乐矿区、正兴矿区、碧安矿区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备了规模化勘查和开发的条件。

(三)矿权整合上的问题

一是希望在进行矿权整合前能对所涉及区块的矿权设置、开发现状等情况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加强上下衔接,在坚决支持市委政府对矿产业进行整合开发的前提下,使县一级能对市委政府作出矿权整合决定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以免造成工作脱节。二是矿权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较具体的工作大部分在县级,能否结合整合的实际情况加大处理善后资金的配套力度,使相关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保证开发进度。三是零星的矿点配置权是否能给予适当下放,便于激活小矿点开发。总之,希望今后在继续加大依法整合力度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上下信息沟通,以便于工作衔接,为企业做好服务。

四、矿产资源储量情况及各矿山企业与勘查单位合作勘查情况

(一)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情况

地处“三江”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较广。目前,全县已发现20余种矿种,矿产地达30多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岩盐、石膏、硫磺、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等,其中岩盐储量达30多亿吨(居云南省第二位),凹凸棒石粘土矿5000万吨,天然气3亿立方米;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和石油,其中煤储量1000多万吨,石油储量41万吨,是云南省第一个生产石油的矿产地;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金、银、铅、锌等,其中铜矿经投资企业风险勘探,初步探明民乐宋家坡铜金属储量5.7万吨,坝卡河矿区铜金属储量3.5万吨,凤山登海山铜金属储量0.4万吨,威远镇训岗铜金属储量4.48万吨,铁矿碧安迁德铁矿地质储量为386万吨,威远镇坝朗铁储量27万吨;其他矿产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

(二)年各矿山企业与勘查单位合作勘查计划

1、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铜)。与云南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和云南省有色地质楚勘院合作,勘探主要以钻探为主,年公司计划投入勘探经费1.5亿元,在完成宋家坡勘探工作,预计探获5-10万吨铜金属储量的基础上,同时实施探矿工作。探矿将持续至年,预计探获80-100万吨金属储量。

2、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罗丰)。主要以钻探和坑探为主,年公司计划投入勘探经费550万元,预计探获5-10万吨铜金属储量。

3、山水铜业有限公司。勘探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在年完成物化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探矿力度。年计划投入勘探经费500万元,近期计划下钻13个孔,证实和控制矿带走向,为下一步加大探矿密度作准备。

4、金泉矿业有限公司。公司在进行矿山开拓同时,加大探矿力度,年计划投入勘探经费480万元。

5、庄吉集团。主要以坑探为主,年公司计划投入勘探经费3000万元,预计探获5万吨铜金属储量。

6、盛镪矿业有限公司。主要以洞探为主,年公司计划投入勘探和建设经费1600万元,预计探获5-7万吨铜金属储量。

7、嘉特裕矿业有限公司。聘请勘探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年计划投入勘探和建设经费2200万元,勘探主要以坑探为主,预计探获2.5-3万吨铜金属储量。

五、年生产经营情况及年生产经营计划

(一)年生产经营情况

全年金属矿产开发实际完成总投资12906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探矿投入5415.5万元、建设投入7490.5万元;生产"两铜"2611.3吨(其中电积铜2476.3吨,精矿含铜135吨),比上年增长47%、铁合金3236.5吨、铁矿石12000吨;总产值19174万元,比上年增长83%;销售收入达18516万元,比上年增长59%;利税总额4569万元,比上年增长72%;上交税金总额.4万元,比上年增长78%。

(二)年生产经营计划

计划完成金属矿业开发总投资2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0%;生产“两铜”3600吨(其中电积铜2800吨,精矿含铜800吨),比上年增长38%左右,生产铁矿石25000吨;计划实现矿业总产值2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左右;实现税金总额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左右。

六、已批准的矿山勘探和开发项目落实情况

目前,矿冶股份有限公司(云铜集团)已建成年产3000吨电积铜厂一座、日处理矿石1000吨的浮选厂一座,累计投资11149万元;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罗丰集团)已整合改造年产500吨电积铜厂一座、日处理矿石150吨的浮选厂一座,累计投资7799.41万元;山水铜业已完成碧安昔本铜矿的踏勘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物、化探工作,年内将完成探矿工作,进入建厂筹备阶段;金泉公司完成思普铁厂整合之后,已进入开展探矿和建厂的前期工作;庄吉集团已进入正兴和民乐开展探矿工作,计划投资2800万余元,力争今年建厂成500—1000的选厂一座并投入试生产;盛镪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凤山登海山铜矿)已建成年产600吨电积铜的选厂一座并投产,正着手筹建日处理200吨浮选厂一座;昆明嘉特裕分公司(威远训岗铜矿)正开展二期探矿工作及1000吨电积铜厂建厂前期准备工作;巨鑫矿业有限公司(威远新平铜矿)已建成年生产600吨电积铜厂一座,处于调试阶段;其他矿业企业正全面开展探矿工作,整体工作开展较为顺利。

七、急需市委、市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加快矿区道路的建设。希望市委、市政府给予多方协调,争取云海至民乐、永平至碧安公路在今年雨季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二)加快民乐11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尽快启动永平、正兴、碧安11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希望市委、市政府出面协调、高位推动,以保证矿产业后续发展的需要。

(三)巨鑫矿业(新平铜矿)和小勐主铜矿的采矿证办理问题,希望市委、市政府给予帮助协调尽快办理到位。

(四)工作经费不足,希望市委、市政府给予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八、扶持服务矿山企业情况及矿山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我县高度重视矿产业的发展,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四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把工作落到实处,设立了专门的协调服务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由分管副县长兼主任,并从县乡各部门抽取精干的工作人员;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明确了一名副职分管具体抓矿产业开发工作。工作中,在县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职,主动协调,优化服务,针对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地进行协调解决:国土部门按照整顿规范的要求加强了对矿业权的管理及执法监督;林业部门及时为企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加强了林政资源管理;水务、环保、安监、公安部门及时为企业办理水保、环保、安全生产、民爆用品等方面的手续,并在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强化监管;计划、工商、税务部门及时为企业办理立项、登记注册和各种优惠政策;交通、电力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作为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矿业协调办负担着协调、服务企业的责任,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建立起与企业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强化督察,跟踪服务,在矿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设立了办公室,有专人长期驻扎在现场,根据过程中的工作及时做好协调服务,有力促进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展,切实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投资平台。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9

二是新烟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空间,但面临较多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烟水工程、烤房建设、烟站建设较薄弱,投入力度还不够;加大新烟区发展(约30万担的规模)受到增加计划的限制,生产安排不确定因素加大;扩大新烟区种植,在技术力量、组织方式上有差距等。

三是国家发改委对烟叶生产投入补助进行调整后,将红大补助纳入了统一的生产投入补助政策执行,挤占了全州生产投入补助,既限制了红大的生产扶持,也影响到其它品种的扶持。2009年生产74万担“红大”烟叶,按当前我州每担烟叶补助120元的标准,公司支付给烟农的补贴资金将达到8000万元占烟叶生产投入补助的40.4%。同时“红大”易感“两黑病”和赤星病,增加了防治成本和劳动强度;再加上“红大”难以烘烤,出现烤青、挂灰和烤坏烟比例高,若投入补助减少将影响特色烟叶生产的发展。

四是白肋烟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仅局限在**州发展,继续扩大规模生产受制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州今后烟叶产业的发展要从烟叶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纪律、最扎实的作风、最高的执行力,切实抓好“双控”政策的相关要求,加强合同管理,强化烟叶生产过程控制,加大政策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放在烟叶工作的首位,认真分析“控”与“稳”的具体措施,确保烟叶生产“控得住,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思想。围绕国家局提出的“两个十多个”战略构想和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技主力”的原则,搭建工商研三方共同参与的**州特色优质烟叶发展合作平台,进一步培育新型工商关系,实现**州特色优质烟叶品种定位、区域定位、技术定位和品质定位,形成新型的工业企业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烟叶生产、组织管理和营销模式。优化**州烟叶市场资源配置,增强骨干品牌烟叶原料的定向供应和保障能力。牢固树立“四个坚定不动摇”: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烟叶生产在全州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支柱地位不动摇;二是坚定不移把**烟叶,特别是红大特色优质烟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决心不动摇;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不动摇;四是坚定不移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其它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烤烟产业的稳定发展上,绝不能以牺牲烤烟产业来发展其它产业”的决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利用烟草产业目前的资金优势,全力搞好农田(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烟叶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围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局提出和“要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全行业的重要历史任务”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打牢烟叶发展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局新一轮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严格遵循“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 五是加快白肋烟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烟叶产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将白肋烟发展到20万担,长期发展到40万担。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2、针对**特色烟叶红大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安排、生产投入补助给予倾斜安排,实现将**建设为中国最大的红大特色烟叶基地发展目标。

3、请求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给予倾斜。对2012年密集式烤房建设、白肋烟标准晾房建设、烟水工程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等给予倾斜安排。

4、请求帮助解决白肋烟跨区域发展的问题。白肋烟种植规划以上报各级。规划将宾川、鹤庆、云龙和邻近州市适宜发展白肋烟的区域,为近期发展到20万担,中长期发展到40万担,提供空间。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例10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中部,位于XX、XX、XX三地的交界处,东接XX、XX两县,南连XX县,西界XX镇,北邻XX镇,是XX州的南大门。辖区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嫣790米,最低海拔144鱿6米,乡政府驻地小河底,安距县城50公里,国道21捏4线和省道小普线呈“丫”坻字型横穿境内。全乡辖13筘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蝾,29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傈僳、佤、乖纳西、回、布朗等11个民叶族。XX年末,全乡共有居瞑民9561户,农业户8776户,总人口35720腥人,农业人口34799人胧,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1#4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ㄗ0.81亩。

近年来,在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愿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墉展观,按照“党建领乡,生丽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塌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丬,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咆群众真抓实干,扎实工作,黥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赖续发展。XX年末,农村经蟛济总收入8865.58万元,比上年增5.35%;圣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元,比上年增6.16%;财胨政一般预算收入235万元柩,比上年增2.2%;全年蚨粮食总产量1138.46糯万公斤,人均占有粮318篮公斤。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X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钳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俘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喹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酥多种农作物生长。但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橥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脆踵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逸,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k,致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蔓、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椭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泡阿核桃、茶叶、枇杷等特色产虫业。

泡核桃产业

根据《宫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馈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炬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畹,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喹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失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稿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阱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蹒变”,即:从在田边地角、酣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珲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孺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⒊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酸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辏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莴模发展,全乡500亩以上刘的连片种植有18片,其中н1000亩以上的有3片。鳗2003年到XX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豸7.15万亩,实现了人均印2亩的目标。今年预计实现盆产量562.5吨,产值4à50万元,户均收入达51忽3元,人均收入达126元;到XX年,预计实现产量辙2687.5吨,产值21啥50万元,户均收入达2389元,人均收入达602元;到2020年,预计实郐现产量10625吨,产值泺8500万元,户均收入达睚9444元,人均收入达2良380元。

茶叶产业

X晔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由魁于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铖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笸发展思路,把招商引资、茶岔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莪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殆茶叶产业培植工作的重点,炱全面加快我乡茶叶产业化进ⅹ程,先后完XX山茶场、小丙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缳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月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ㄟ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铼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⒔时,完成加强低产茶园改造掩3000多亩。XX年末,范全乡茶叶面积达18300囟亩,可采摘面积17233蚍亩,茶叶总产73万公斤,门产值1095万元。

林产冀品开发情况

林业发展坚持都“严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瓶、放开人工林、改造低产林痞、培育珍稀林”的要求,积汝极发展泡核桃、茶叶、华山松、竹子为主的林产业。X榨X年成功引进投资300多樽万元的松脂加工厂一个,年膨末,公司收购松脂2580铮吨,收购金额1470万元″;生产松香1548吨,松旦节油200吨,实现工业总所产值1306万元;销售1233吨,销售额925万闽元,上缴增值税5万元,发放职工工资16万元,支付尾电费2万元,年底实现利润溷40万元。该公司的原料全夹部来源XX地区,但XX地椒区各县都办有松脂加工厂,鞒原料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Ё而该公司每年在XX地区只能争取到3000吨原料,こ这与公司具备一万吨的生产俦能力不相适应,原料的收购苷、运输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测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瓶帷劲”。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题汇报县委、政府,积极铌争取支持。目前,县上同意味按照采脂规范逐步放开松脂嘭采割,为进一步加快我乡林栎产品开发步伐,全乡松脂采割现场会将于8月5日在马街村委会召开。根据直径在褫20厘米以上的采脂要求,鬼我乡可采割面积达3万亩,Ё产量1200吨,产值72甸0万元,单松脂采割一项每承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0元。

科技扶持项目建设情况巳

XX年,积极争取到省财钭政科技扶贫资金70万元,酒在德安、古德种植枇杷60葵0亩,其中德安、古德各3税00亩,涉及16个村民小丽组、317户农户;在新政谰、古德种植泡核桃2000棼亩,其中新政、古德各10劐00亩,涉及11个村民小旨组,484户农户,完成了顸泡核桃和枇杷种植项目。目舫前,枇杷和泡核桃长势良好涤,项目示范效应明显。

三耦、采取的措施

加强领导,碇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长任鲫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领洫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启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偾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赞实的工作格局。

加大产业倡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霁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鳞资金。

发动群众,依靠群晓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桊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疼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妹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の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把特砬色产业发展与实施“云岭先泾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易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耦作用,人均发展一亩以上的竦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林权惑制度改革

按照“山有其主郎、主有其权、权有其则、则浸有其利”的要求,坚持“尊鎏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共确权196630.4峄93亩,其中,自留山93虑515.163亩、责任山蓣35543.63亩、集体樘林55299.7亩、国有ぽ林11866亩、已流转林娇地406亩。目前,全乡林飚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砷成,正处于发证和扫除纠纷男阶段。

四、存在的困难和练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汹、帮助和支持下,我乡特色裳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ы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娥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娴题。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嗉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给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动,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群纂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呃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圊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孛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毓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ǎ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叉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剿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由于褙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镂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岁导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最,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拦展水平,使特色产业的效益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匦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揩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吼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缋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舒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罱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瘢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銮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普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茌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肓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Y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