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业发展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0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例1

思想的不开放,导致山西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明确,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省许多高校的大部分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局限于校园之中,基本没有与社会的交流与市场的合作,高校体育的功能延伸不到社会,体育资源优势体现不足。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优质的体育类人力资源和一定的相对专业的运动场地,因体制等的原因,这些人力资源与场地在课余时间容易出现大量闲置,大量的专业体育指导人员也不能为社会所用,体制与市场两张皮的情况严重。

1.2山西省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滞后

我省高校的体育设施总体来说严重不足。作为山西省唯一一所“211”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目前拥有体育场5个,体育馆3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1个以及少量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如乒乓球室、健身室和一个游泳馆,这些设施分布在5个校区,这些运动场所仅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没有办法为社会服务。其它院校,如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的各类体育设施建设使用状况也大体相当,与其它省、市的许多高校相比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使用状况是:部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实行有偿开放,且数量非常有限。基本没有相关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能够对社会开放的相关的健身技能培训和辅导很难开展。我省各个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是由部门申请,上级拨款建设。各个高校的体育部门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缺乏新思路,没有把高校的体育建设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没有站到体育产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1.3山西省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落后

高校体育是否能向产业化发展,往往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思路。我省的高校一般没有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硬性工作指标去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创造力缺乏。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首要是为学生服务,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服务的局限往往使我们的管理者只顾眼前,忘了长远。

1.4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和运作环境

由于我省的自身特点,我们只能借鉴其它省市相对成功的经验,在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方面还要根据自身要素逐步探索。现有的高校体育与市场的契合点主要还停留在企业的广告赞助层面,去掉广告,则只有主管部门的行政经费和公益活动。这种单纯商业赞助使高校体育与市场的结合力度不够、资源竞争优势不足、纽带关系脆弱。如我国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太原理工大学连续十五届全部进入全国八强,13次西北赛区冠军,2次荣获全国总冠军的好成绩,支撑这些活动的经费一部分是一些企业赞助,还有一部分则是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还远远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产业化机制来运作。由于缺少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我省高校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很难开展,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的机会就更少,严重阻碍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1.5缺乏合作机制影响产业发展

我省各个高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大而全,为了教学的需要,每个高校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馆。如何能够把这些分散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体育场馆整合利用,如何调动各个高校的专业体育人才,如何发挥这些物与人的积极性,将对我省高校体育产业跨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山西省大学城的建设和陆续投入使用,拉近了各个高校的距离,为将来的体育设施资源整合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大学城各个高校仍处于建设阶段,各种体育设施还不十分完善,各个学校的体育设施仅够完成自身教学任务,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的配合也不够紧密。要想真正使我省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就要真正从思想上打破校与校的界限,要能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现有的场馆设施和人力资源,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校与校的相互合作,积极开拓市场,使其向体育产业方向发展。

2我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探索

2.1教学与社会并重,管理与市场共存

高校体育产业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但是高校体育产业化不应等同于社会体育产业化概念,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前提仍然是教育,目的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资源既能服务教学,又能服务社会。而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服务化和产业化则能够从另一方面解决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反过来也能够提高高校内部“造血”功能,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引资、联办、资源共享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优质资金资源,弥补自身资金、信息和服务不足的缺陷,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2.2积极开拓市场,建设特色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拥有一批专业的、相对年轻的、高知识的体育人才,同时也具备一定水平的基础体育设施,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自身优势,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公共群体开展一些有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树立自身品牌效应,实现育人、服务和创收等方面的多赢局面。

2.3利用大学城集群优势,实现区域体育产业协同

大学城一般是由几所或几十所高校共同成立的大区域教学示范区,它本身具有人员优势、区域集群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特点。我省高校园区是由10所高校共同建立组成的,它也具备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特性,为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和局面。如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作为邻居的各个高校之间如何利用相互的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体育产品、实现体育市场拓展和社会服务,是摆在现有10所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大学城”作为我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快速提升高校区域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各高校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资源优势,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绩效。还可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媒体的力量,展现高校品牌优势,促进我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思路例2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立足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各类景区有步骤的进行包装、规划,使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保证科学规划和建设质量相统一,避免走资源破坏与重复建设的老路。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域核心位置,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白山外,我们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主要有:抚松温泉、露水河狩猎场、松花江和鸭绿江漂流、抚松白龙湾、靖宇白山湖、长白望天鹅、临江韦沙河、八道江龙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等,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四个,对这些旅游资源,我们要全面普查和审视,重点规划和开发。对这些景区景点的规划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二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需领导确定)力争在1~2年内将我市目前已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做出科学规划,为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

我市旅游规划是2000年制定的,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对重点景区景点还要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市政公用设计研究所来制定我市的旅游规划,它具有乙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开发规划由该单位全权负责,并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规划内容是拟制定一个全市的战略性旅游规划和四个分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四个景区的确定从两方面来确定,一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突出对全市有拉动作用的项目,主要是长白望天鹅景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村、松江河城区建设,由此确定规划景区为八道江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长白望天鹅风景区。二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由此确定的规划景区为是八道江长白山迷宫(争取含太平湖景区)、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

4.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4.1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成立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产业发展思路例3

1、文明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繁衍,3000多年前即有建制。据专家考证,县境内芝河两岸有旧石器遗址,有罗仓、下退干等新石器遗址,商周墓葬遗址,汉代城堡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片,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石佛头像、宋代的瓷枕等多件规格很高的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楼山龙王庙、县城文庙大成殿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文秘站 )。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产业发展思路例4

    一、引言

    岳阳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岳阳的旅游业曾火爆一时,但是三峡截流后,受到水路客源减少的影响,岳阳旅游业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就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一江(长江)、四水(湘、资、沅、澧)、三省(湘、鄂、赣)的多元交汇点,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岳阳不但有京珠、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也拥有方便的水路交通。岳阳北依武汉,南靠长沙,西边是湖南的大湘西旅游圈,东边亦可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其旅游区位可算是极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岳阳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占据优势区位,有利于发展旅游。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有“湘北门户”之称,北临长江,扼洞庭四水,有人形象地把岳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简化成为一个“q”字:q的一竖指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郴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经济走廊,q的半弧形代表洞庭湖周边地区,岳阳就是一竖与半弧交汇的顶点;在交通上,京广大动脉穿过岳阳,给岳阳带来大量的经济流和客流;在旅游区域布局上,在南部有现在正着手大力发展的长株潭经济区,往西有湖南的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往北有经济枢纽武汉,在更大的范围上说,岳阳甚至可以融入更大的经济旅游合作,往东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往南可以与泛珠三角区域进行密切的合作。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首先,岳阳文化古老悠久,积淀丰富,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另外还有被誉为“情岛”的君山,分布着二妃墓、柳毅井、飞来钟等等名胜古迹。在岳阳城区内还有小乔墓、鲁肃墓、文庙等等。自然资源方面,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名胜区、大云山、五尖山等等。丰富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为来岳阳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旅游产品丰富,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岳阳拥有很多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岳阳君山银针,以三起三落着称,古代谭元春还曾做诗赞许,可见其盛名;还有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岳州扇,与苏州扇、杭州扇同享盛誉,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岳阳有独特的食鱼文化,回头鱼、银鱼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劣势

    1、资源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岳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岳阳楼、文庙、南湖风景区等等在市内,但君山、慈氏塔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到核心景点张谷英村需乘车一个多小时,着名的屈原墓、屈子祠等都在汨罗市。

    2、旅游定位不明确,线路缺乏有效整合。岳阳现在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洞庭湖、南湖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而吸引游客,岳阳楼是以其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而屈子祠等又是以屈原的文化为切入点。零散的形象定位使岳阳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三)机会

    1、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今后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从2000年的6.68亿增至近16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将在20年中增长3倍,达到36000亿美元。而且到2020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1.3人次,从而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岳阳的经济发展快速且平稳。2007年岳阳市全年实现GDP915.84亿元,连续10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同年,岳阳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3元,同比增长16%。这些数据都表明,岳阳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旅游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

    3、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接待条件。岳阳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将旅游作为岳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将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

    岳阳北有武汉,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都必然会对岳阳的旅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南临长沙,其综合实力远超过岳阳。在岳阳以西,是湖南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圈,拥有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江南风景的代表凤凰等等。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岳阳南边有已有十几年合作历史的珠三角经济合作圈,东部又有长三角合作圈。这些区域都是岳阳旅游的强大对手,岳阳若定位不准、宣传不到位,很可能被这些地区争夺去大量客源。

    三、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岳阳旅游市场定位

    岳阳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应该定位于省内,鉴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替代作用,岳阳应该与其他强势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线路整合,吸引大量客源。湖南的邻省应该视为岳阳的二级旅游市场,为了吸引其他省的客源,岳阳更要与其他旅游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单凭岳阳现有的旅游产业实力还不够作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作为一个旅游经过地或是与作为一个旅游系列产品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营销将获得更好的客源市场。

    (二)岳阳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文化,而岳阳拥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

    岳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忧”字上,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是以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全国,表达了岳阳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另外,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将传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屈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岳阳应该扩大屈原文化节以及龙舟节的影响,并将屈子柌、屈原墓与岳阳楼进行很好的整合。君山二妃墓流传着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舜帝,泪洒于竹,哀号而死,这也是一种忧愁,同样可以以“忧”作为主题。

    很多景区景点都推出休闲与喜乐为主题的旅游,当岳阳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必将脱颖而出,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四、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管理部门

    市场的确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是通过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因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通过市场是很难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只有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规范并激活旅游市场。第二,政府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接待物,而各个旅游接待物往往具有公共性。第三,构建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第四,加大岳阳旅游宣传力度,政府要投入人力财力致力于岳阳旅游的形象推广,做好宣传促销活动。第五,寻求政府间合作,协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二)旅游资源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建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吸引力。景区要不断增加或是更新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容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景点周围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核心景物的风格协调,以岳阳楼为例,其周围的饭店、餐馆、商店都可以设计成为带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最后,岳阳的旅游景点应该合作推出通票。岳阳旅游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游客,来岳阳旅游的游客很少在本地过夜。推出通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出售,通票价格只售到分别单买其中两个景点的门票的费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客源,景区也可以因为规模效应而盈利,游览这三个景点需要不止一天的时间,这必将拉动住宿业及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凸显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旅行社

    旅行社是沟通旅游者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桥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才能营造出游客与旅游景点的“双赢”局面。如何结合好“推”和“拉”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岳阳旅游业获得更多客源的重要问题。如同国内当今大多数旅行社一样,岳阳旅行社也存在导游员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岳阳旅行社管理人员应该敢于创新,推出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之提升,联合打造岳阳旅行社的品牌。

    (四)酒店

    岳阳现在共有酒店43家,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酒店,整体上说岳阳酒店档次构成偏高,经济型酒店较少。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岳阳还应该建设更多的经济型酒店,调整产业构成。另一方面,岳阳的酒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待游客的层面上,更应该创造事件,主动吸引客源。岳阳的酒店可以借助巴陵饮食文化推出“巴陵特色饮食节”,在活动期间推出从古至今岳阳地区特有的饮食,如回头鱼、蝴蝶过海、洞庭银鱼、洞庭腊野鸭条、君山银针鸡片等等。岳阳的特色巴陵戏也可以加到酒店活动中。这不仅将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也将提高岳阳旅游产业的盈利水平。

    (五)旅游交通

    岳阳现在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岳阳楼、君山、南湖风景区、文庙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市内,而且距离较近,方便游览,张谷英村位于市区以外,但是有直达大巴,所以也很方便。应该提高岳阳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经历,像从市内去君山岛就可以首选水路,让游客乘坐精心设计的小舟前往君山岛,可以渲染出不一样的气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唐召英,杨宁光,苏智先.岳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4).

    2、袁林,冯健.江西省永修县旅游发屡的SWOT分析及其组合战略[J].农村经济,2008(2).

    3、刘飞龙.岳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张华,谷人旭,程智.岳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易炼红.创造巴陵盛状[J].求是,2005(14).

    6、林静.三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市场营销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4(3).

    7、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J].开发研究,2007(1).

    8、张艳.旅游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产业发展思路例5

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随着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优先地位的确立,林业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古蔺是四川省森林资源重点县,林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优势明显,地位突出。近年来,特别是林改后,古蔺县将实施天保工程同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推动林果业、竹产业、畜牧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林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面对全市“一区一角一城”等重大机遇面前,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必将迎来新出路。

一、古蔺县林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一)保护为开发丰富了林产资源。

公益林建设包括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国营古蔺林场、笋子山林场和古蔺飞播站三个单位承担实施。截止到2010年,全县建设规模为2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8万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从1998年起至2002年,人工造林25438亩,飞播造林4.9万亩,封山育林62720亩。公益林建设实施以来,古蔺县经省、市及国家林业局多次检查,均获得好评。通过加强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全县近3年来无重大森林资源毁林案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先后获得四川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野生动物保护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治理为开发拓展了林产空间。

在古蔺县26个乡镇中,除黄荆乡、桂花乡外的24个乡镇均为岩溶乡镇。岩溶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59.0%,岩溶区中石漠化土地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县总幅员的52.2%。石漠化土地中,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占22.1%。2008年以来,古蔺县连续五年把石漠化治理工程作为县重点项目进行管理,采取“五个一”项目推进模式,快速推动项目建设。截止201 1年底累计整合林业、农业、畜牧、水利、国土、扶贫、以工代赈等工程项目资金2.2亿元,对石漠化重灾区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2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较200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三)林产业基地规模效应初现。

2012年,古蔺县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进程,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巩固退耕成果。按照新造与低改并举、造林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目前已建成产业基地面积3.45万亩。其中,核桃经济林等干果经济林产业基地0.5万亩,木本药材产业基地0.45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2.5万亩。

(四)林业产业地方特色浓郁。

近年来,古蔺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产业建设,初步建成以速生丰产林、木本药材、干果经济林、森林旅游为主导的林业产业。全县有规模性林业种植大户135户,林下养殖大户206户,木瓜、核桃、“三木”药材、坑木材等林业产业基地42个,林产加工企业72家,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农民在林业产业上的人均收入达到638元以上,重点林区农民经营木材、木本药材、竹笋、种苗、花卉等林业产业收入人均5000元以上。2011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6.8亿元。

(五)林业示范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古蔺县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组织围绕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把林业科技普及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先后开展了核桃高枝嫁接、早实核桃推广应用等试验项目,示范基地面积近3000亩,林业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二、古蔺县林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虽然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基地建设规模少、产品单一、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但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全县林业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从国家来看,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林计发(2007)173号),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制定了详尽的组织、技术、扶持、服务“四大政策”,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同时,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

2020)》,乌蒙山区的四川部分被纳入国家扶贫规划重点对象,作为地处乌蒙山的古蔺县必将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机遇,其中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林产业更是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从全省来看,2011年下半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川办发(201 1)69号),明确将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更让人兴奋的是,2010年,省委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古蔺作为全国名酒——郎酒原产地,其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是不言而遇的。

从全市来看,2008年泸州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2011年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泸市府办函[2011]280号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市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要求各县区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搞好县城绿化,全面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林业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抢抓“一城一区一角”发展机遇,特别提出抓住国家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机遇,以古蔺、叙永赤水河流域为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25万亩,这为古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从古蔺来看,1998年10月,泸州市古蔺被列入省级天保工程试点县。成功争取纳入了四川省第二轮林业产业强县预培县,为未来产业发展争取政策、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十四年来,依托联合国粮援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保工程,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由“木头财政”转向多元化生态经济,古蔺林业实现新跨越。同时,为加快“4+3”产业体系建设,古蔺县提出了发展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畜禽、红梁、烟叶五大产业。“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着重要把古蔺西北片打造成中药材产业区,中药材种植总规模达10万亩;发展优质水果25万亩,其中建设甜橙生产基地20万亩、爱宕梨2万亩;在26个乡镇林下养殖土鸡,全力推动“古蔺土鸡”品牌创建;充分发挥郎酒、茅台等知名白酒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有机高粱生产基地10万亩,总规模达15万亩;建设基本烟田25万亩,常年种植烟叶12万亩。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巨大支撑。

三、古蔺林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一)抢抓“一区一角一城”机遇,高标准推进林业产业规划。

紧紧围绕国务院乌蒙山区区域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全县林业发展规划进行及时修订,运用好、对接好、争取好国家政策;抢抓“中国白酒金三角”历史机遇,拓展郎酒品牌效应和产业延伸,在白酒原料生产、包材生产等上做足林业发展文章,全面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立足建设“中国现代酒城”目标,做好林业在助推古蔺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已经完成的“古蔺林业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和赤水河流域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要通过要以项目形式,推进各项规划落实。

(二)构建“基地+加工+服务”体系,由森林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

围绕中药材、特色经济林木等,着力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围绕商品林、林下养殖土鸡和野山羊、优质烟叶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开办现代家具、食品加工包装等,着力培育新型林产加工业;加快黄荆老林、二郎古镇等旅游资源开发,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林业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全县将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万亩以上,林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

(三)创新“种植+养殖+旅游”思路,打造富有古蔺特色的林产业。

在种植业上,加快推进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专合社运行、种植大户参与等途径,促进基地建设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养殖业上,大力推广林下养土鸡、野山羊、牦牛等特色养殖,力争形成规模效应,做好包装与宣传,把古蔺麻辣鸡、古蔺土鸡蛋、古蔺手撕牦牛肉等品牌做响做大,促进古蔺土地特产走出泸州,走进成都,冲向全国。在旅游业上,立足和开发古蔺特色资源,建设面向中高端市场的运动、养生、休闲、体验、拓展等新型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养生、文化体验和工业博览特色专线,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使古蔺旅游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发展思路例6

河北处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受政策、历史及人文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知识贫困、科技水平落后以及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征之一,河北省很多地方现代化程度低,人们的生产生活保持着原始纯朴的方式,这又为发展时下盛行的乡村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以农村为中心,推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卫生设施、停车场和游客休息设施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应按照就地取材、节约环保的原则,加上巧妙地规划和设计构思,使其和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尽量体现自然的、绿色的格调。当然,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引进一些必要的高科技设备,比如生态厕所的安装,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环保无污染还可以资源循环利用。此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确保农村和外界的信息畅通;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软环境的建设,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将国家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关注度。其次,主动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盲目崇洋也不抱残守缺,从而改善民风。另外,还要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法律意识,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还要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联合企业、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探寻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保护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人口大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积淀了众多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这些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犹如颗颗散落于民间乡野的珍珠,需要能工巧匠来串联。首先,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在各县、乡、村开展调查并做好记录、建档工作。因为乡土文化种类多样,形式各不相同,进行全面调查,是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其次,通过资源整合、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开发式保护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这方面,“长阳模式”值得借鉴。最后,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然而目前,非遗传承人正面临着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局面。据调查,部级非遗项目超过70岁的传承人已占到1/3,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宁愿外出打工;而且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学历和文化程都不是很高。[1]要改善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除了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外,还需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带徒、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进行“立体”的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高等院校,特别是专业技术学校应当加强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联系与合作,加强 “手工艺”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直接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引入机制,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

三、区域整合、统筹发展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众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首都贫困地区要想乘着政策之风甩掉穷帽子,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规划,因为各自为政、没有规划、没有秩序的行业发展往往会产生同质化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寻求合作共赢,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等,比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劳动力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规划田园风景图,五颜六色的田野风光可以吸引画家们写生作画,也可以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欣赏到别样的风景,这样农民就可获得主业和副业双丰收。

四、打造立体宣传渠道

信息化时代,要改变农村在人们头脑中落后的印象,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必须重视立体化的宣传,除了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途径外,网络是一种方便、经济、快速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出行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所以旅游经营者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宣传,这些工具包括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常用工具软件中的植入广告。新农村还应重视自己官方门户网站的建设,所谓官方网站是指权威的、唯一或指定网站,和一般网站相比,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官方网站的信息具有权威、可靠、及时的特点,这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对于想从网络了解信息的大众消费者来说意义重大。在网站上,凭借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用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新农村风貌。

五、开发旅游地高校客源市场

乡村文化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周边城市,然而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许多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有限,导致旅游客源不很充足,而且针对目前中国休闲旅游者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的现状,而高校正是年轻、高学历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从旅游地周边地区的高校挖掘潜在客源市场是一种必要的、值得尝试的途径。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这也正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好、精神压力相对较小、时间较充裕的时期,也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2]他们的出游不是纯粹的为了观光娱乐,还有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所以应通过生态休闲教育等途径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转变,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主动关注自身周边的环境发展,深入农村去感受那亲切的田园风光,体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元新.二代非遗传承人培养需重视.[EB/OL].[2012-06-25]http:///info.asp?id=154904.

[2] 谭业.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107-110.

产业发展思路例7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8-02

为加强梅州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农业技术合作,发挥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梅州市农机经济发展,集思广益,对如何进一步探索梅州市农业产业化新路子的举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提高梅州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梅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农业强省排头兵”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耕山致富,优化组合资金、科技、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水利、交通、信息等社会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梅州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到2015年,梅州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信息和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加工转换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逐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园艺业、优质禽畜水产等效益农业,在稳定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基础上,努力做大做强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使之逐步形成良种苗繁殖、饲料生产、科学种养、保鲜加工、市场销售比较完整的一条龙经营。

3 发展对策

3.1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组织作用,完善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鼓励和引导生产经营服务内容相近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横向联合,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开拓市场。探索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重点推行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社、农村社区性资金互助社、赊购赊销资金互助合作社、政府扶持性融资组建的资金互助会等4种模式。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优惠政策,重点在财政项目资金、税收和信贷、科技研发、建设用地、产品出口服务、农产品品牌申报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积极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3.2 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一是全面推进梅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5个,各类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种植示范片、农业科技示范村等107个。将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先行示范基地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载体,以粮食、果蔬、油茶、茶叶、南药、畜牧水产、林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农业旅游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建设。二是重点打造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区。充分利用该市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建立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示范核心区。招商引资,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信息、才能等优势,建设高水平的种植养殖、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功能区,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土地流转上规模,名优品种上水平,先进设施上档次,标准生产保质量,产品加工增价值,信息服务促增收,旅游观添效益”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3.3 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效益和附加值

从梅州市的实际出发,从5个方面着力搞好加工、流通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大力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重点发展果蔬、茶叶、南药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其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二是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米袋子”、“菜篮子”基地,为超市、学校等对接单位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立名牌农产品、办理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制度,为“农超”、“农校”等产销对接活动搭建高效、便捷的平台,让更多物美价廉、环保的农产品走上百姓的餐桌。加强市场监管,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三是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功能强大、设施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在国内具有较大辐射能力的知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当地市场建设,利用其巨大的网络资源、信息平台,促进当地市场迅速崛起,健康发展。对于符合当地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从立项、审批、征地、建设、金融、税收等各环节给予支持。五是抓好冷库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冷库、田头冷库建设,着重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冷藏保鲜加工水平。

3.4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服务,建立与现代农业高效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1-2]。

3.5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广东省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打响梅州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现代化农业竞争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3-4]。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博会,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完善对企业创品牌的激励机制,培育梅州市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名牌。

3.6 依靠科技推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

一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产学研”基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活动等,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农民,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科技的深入发展。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高产栽培等农业先进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3.7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依靠政策驱动,落实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落实惠农政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大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各级财政要优化投资结构,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放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基地建设。各个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资金倾斜,支持解决企业技改贷款及农副产品收购流通资金贷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外商资金,以多种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为农业产业化风险资金出一部分资金投保,做到能及时、有效化解生产经营的风险。同时,农业、经信、外贸、粮食、供销社等部门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扶持费,用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

4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产业发展思路例8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71-01

灌南县位于连云港市的南翼,县域总面积1 030 km2,辖14个乡镇,76万人口。自2003年开始,连续8年勇夺全市目标考核第1名,按照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努力实现2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加快农业发展的路子,依托优势,重点突破,抓特色产业,建特色优势,初步形成食用菌、花卉、瓜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199元,是2005年的1.8倍。根据灌南县目前产业化的现状,从6个方面阐述灌南县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1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

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牛鼻子”。为此,灌南县应该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近几年,灌南县农委引进50余家食用菌企业,仅灌南县农业园区就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采用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企业的建成为新安镇周边近1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与近500户农民签订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合同,并为农民提供菌种,给予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009年灌南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2010年被江苏省农委授予“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食用菌龙头企业仍不断壮大,总投资10亿元,集菌种研发中心、双孢菇加工厂、食用菌浓缩液厂和蘑菇多糖胶囊厂为一体的裕灌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园于2010年9月28日成功奠基,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必将带动灌南县现代高效农业再上新台阶[1-2]。

2立足特色优势,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

灌南县立足特色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经营方法,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使农户与农户、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在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至2010年底,全县已创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120多个,包括由荣善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丽沙食用菌牵头组成的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长茂兴农辣椒专业合作社、李集雨点粉丝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社组织已发展到生产、流通、金融、农技服务等各个领域,遍布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花卉生产、瓜菜和食用菌等行业,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开拓市场相结合,建立市场开拓型合作组织,其典型代表是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生产和购销为手段,除自己生产外,还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将小批量的产品变成大批量的商品进行统一销售,解决小生产销售难、价格乱的问题,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护农民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坚持合作经济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建立生产服务型合作组织。如花园乡的科技服务合作社和新集乡的花卉协会,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集合各种分散闲置的生产要素,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服务,规划产业布局,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生产。三是坚持合作经济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结合,建立专业型合作组织。围绕畜牧、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建立润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百禄镇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特色专业型合作组织,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为农民和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合理分配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有效地解决农民和企业相脱节、利益分割的矛盾。2010年,这类合作社实现利润4亿多元,成为灌南县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3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名牌观念

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的产量不再具有优势,高品质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名牌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个县若没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灌南县的荣善纯白金针菇,四季有秀珍菇,丽沙姬菇、三口百草园有机大米、硕湖东明缘绿色大米等优质产品无论从色泽、味道、口感都具有优势,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均有销售,很受欢迎。在产业发展工作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名牌战略;二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业名牌战略的发展;三是以质量作后盾,以科技为靠山,创名牌保名牌;四是优化创立名牌农产品的社会环境。

4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标准化

大量事实证明,要使农业产业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就必须开展农业标准化。一流的产品来自一流的品种、一流的种养技术与环境、一流的加工、一流的包装。以食用菌生产为例,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菌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厂房的设计,使用的材料(高密度冷库板),房内栽培架子的摆放,其他硬件的配置,都要按一定的标准,才能达到需要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等环境条件。荣善纯白金针菇的生产要经过培养基配置、原料搅拌、栽培包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催蕾、开袋、套袋、吊袋、采收、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例如培养基配置、材料选择、各种材料比例、水分控制、pH值都需标准化控制[3-4],必须把标准化贯穿于金针菇生产的全过程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5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带动地方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银行资金,为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投入也相当可观。2011年,灌南县获得3 000万元农业开发项目,据连云港市开发局年度计划编报会议内容,灌南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申报的4个项目全部通过国家及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审批,总投资达3 004万元,现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项目分别为:省级规模开发项目,总投资1 17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24万元,省级产业化项目――万头肉牛核心养殖,总投资500万元,世行三期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总投资590万元,省级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20万元。

6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农业部门要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尽快建立农产品、种子、农资产品、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农业监测体系。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植保站、作栽站、农检中心要各司其职,及时了解种子、农药、化肥的市场情况,作物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情况,做好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对质量进行把关[5-6]。2009年种子管理站有5人取得省发的检验员证书,占在职人员的50%;2010年12月6日灌南县农业检测中心已通过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农产品四大类27种参数的资质认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从外部加强监管,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地方监测,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保护环境,不仅要监督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还要从外部进行监督,使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还能满足人们“肺”的需求,更能满足人们“心”的需求,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7参考文献

[1] 殷立平,张文静,王玉玲,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88,392.

[2] 吴春伟.灌南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情况[N/OL].[2008-03-28].江苏广电网,http://省略/2008jsbc/zhuanti/gaige30/tebieguanzhu/18 2815.shtmL.

[3] 吕作舟.食用菌无公害化栽培与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40.

产业发展思路例9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产业发展思路例10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 [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教育教学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 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