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49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1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WwW.lw881.com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26-02

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正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文笔一样,只有大量地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美术的魅力,从而逐渐地培养美术鉴赏力。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人们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利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掺杂一些质量稍差的作品,作为初学者来说,无法判断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会阻碍人们对真正美的艺术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选择和指导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实践。

培养美术鉴赏力就要提高眼睛感受形式美的能力,鉴赏名画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代表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升华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术能力的精湛,更是千百年来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习名家在绘画上的细节处理以及他们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构思,通过长期锻炼,对美术作品的辨析力和领悟力会逐渐丰富和提高,眼睛感受美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优秀的美术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临摹,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对原作品的临摹相似度很高,但还是很难将原作的审美和精神准确的地传达给观看者。所以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到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去欣赏原创作品,与艺术大师通过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触碰。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以及天生审美观的差异,会对美术作品的风格有不同的喜好。例如有人喜欢雄浑的山河作品,有人喜欢清秀的花植作品,还有人喜欢抽象的思维作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过对于其他风格的作品也应该有所涉猎,不能轻易地排斥,更不能贬低,要培养全面的美术鉴赏力。美术作品也有高雅的格调和低俗的趣味之分,对初学者来说,要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个性鲜明、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经过岁月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作,一定要避免让平庸粗劣、格调低下的作品影响初学者的第一印象。

二、学习相关艺术知识

美术鉴赏力不是个人天生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的艺术知识不仅包括中外的美术发展史、技法理论和艺术概论,还包括相关的文学、哲学、和民俗文化等。首先,对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绘画大家及作品要十分熟悉,包括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黄荃、徐熙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董源、巨然的“照耀古今,为万代师法”,还有吴门画派的唐寅和文征明,扬州画派的郑板桥、李蝉。此外,从我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朝代所呈现的画风也有所不同,唐朝雍容华贵,宋朝严谨精细,元朝淡然清幽,明清两朝则以水墨为上。对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需要了解的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绘画流派的风格和特点,要知道西方几种典型的绘画风格,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主义。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发展史要了然于胸,当看到一幅艺术名品时,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要联想到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真谛。

要想更好地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是学习美术的基本素养。美术从广义上来讲包括雕塑、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单从绘画来看,以使用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划分可分为油画、水粉画、中国画、素描等;以画面形式和社会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漫画、年画、宣传画、壁画、插图和连环画等;以描绘对象来划分可分为:风景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等,每个画种还可以分为更加细化的种类,如中国画按照描绘题材还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清楚地分出美术作品的题材,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艺术感受。此外,根据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掌握不同的鉴赏方法,例如鉴赏工艺美术时要带有触觉上的感官;鉴赏建筑艺术时要带有运动上的感觉。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作品,准确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领会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相关的宗教、民俗和哲学是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和这个民族和时代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流传至今的艺术名品、美术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以中国的美术艺术为例,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以立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性、表现性就是与哲学相联系的表现方式。通过学习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得到哲学方面的启示。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美学艺术也深深受哲学、时代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绘画大部分是为基督教服务的,文艺复兴之后也有许多绘画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同时绘画还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诗经通过绘画的图解,顾恺之也曾经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再现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提高美术鉴赏力服务。

三、注重结合审美体验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观就是在为自己寻找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呢?首先,要多看一些名家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称得上不朽之作,可以充分地验证其艺术造诣和成就。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细细品味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经过长期的实践,自己的感悟力和辨析力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其次,要带着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生活。我们知道许多知名的画家和诗人都是十分感性的,他们会带着细腻的情感去理解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写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千古绝唱。在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大自然、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提升审美观还要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所谓艺术观念,指主体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就是不仅要懂得欣赏美的、具象的作品,还应该懂得欣赏丑的、抽象的作品,其实作品的美与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要想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实质,就应该以开放的艺术观念、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作品。此外,许多人会将绘画看作是对实物临摹和复写,将其逼真程度作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在鉴赏美术作品当中是有极大误区的。随着照相机的普及和流行,绘画逐渐丧失了其记录和存录的作用,但是绘画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就是因为绘画不仅有其“写物”的特征,还有其“写心”的重要功能,也正是这项功能才使得绘画的艺术境界更高一层。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复写,还渗透了自身的情感,这也正是许多著名艺术作品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的原因。所以用开放的艺术观念去欣赏艺术,才能鉴赏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实践,不断地积累艺术知识和提升艺术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试着练习一些绘画,对眼睛感受形式美有非常好的作用,并且要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这也是培养美术鉴赏力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清予.论高效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01):137.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3

美术鉴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实践。其优势在于:(1)引起学生鉴赏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活动之前,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轶事等,联系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引起学生鉴赏的心向。(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欣羡、钦佩、敬仰等情感反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鉴赏的对象发生强烈情感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们从事阅读、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

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指出:“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想、知觉而变成情感和艺术的过程。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初中、高中的美术欣赏中应包含‘美术鉴赏’的成分,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比较鉴赏法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是把两种或多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各自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通过比较才能概括提炼出事物自身的本质特征,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是建立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孤立地赏析某一件或某一流派的作品时,学生往往认识模糊,难以真正理解作品的涵义及艺术特色。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找出作品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因此,比较是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有“横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和“纵向比较”(在鉴赏过程中,对有可比性的作品或有关因素进行一种时间纵向的比较分析)。以下,笔者以美术作品中的绘画作品为例,简要介绍比较鉴赏法的应用。

1.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空间的比较。以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的长达6米多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为例,与印象派后期保罗・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作比较。前者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者结合的构图方法,将繁复的崇山峻岭表现在一幅长卷中。后者虽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近处的地平线和房屋墙面的直线、房屋屋顶的斜线,均体现出科学严谨的透视法则,塞尚试图通过线条、色块的摆放来表现事物的形体、透视及内在结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空间的表现,西方画理的透视是运用近乎科学的几何方法来认识理解空间的,是精确的、自然的。西方艺术家往往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来克服画面这一平面局限,使观者产生空间上的距离感。而我们常以“散点透视”来理解中国绘画中的空间特征,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无限伸展,体现一种绘画的意境。

第二,时间的比较。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第三,线条的比较。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从中细想起来,罗丹绘画中的线条的确优美,但线条的表现并不是为了其本身的审美意义,而是为表现事物的形体和空间,也正如罗丹自己所说:“你们要记住,没有线,只有体积。当你们勾描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而中国画笔墨审美体系中的线条,内涵丰富,具有自己的“笔法”(各种描法、破法、点法等),既传达不同物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又因以书法入画成为相对独立的形式美要素,体现着一定的人文内涵和不同的个性特征。

2.同时代艺术家的比较

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理解社会、文化环境、艺术思潮、时代的审美理想等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的作品,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达芬奇的绘画典雅高贵,充满神圣和神秘之美,是智慧的艺术,深沉、含蓄、理智;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雄健有力,充满阳刚之美,是力量的艺术,博大、雄伟、激情;拉斐尔的画风则秀丽典雅,充满阴柔之美,秀逸、和谐、优雅。精神气质以及审美理想的不同形成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风格,但他们的作品共同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对人性的赞美,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另外,还可以进行中国元代山水画“元四家”比较,扬州画派诸家的比较,现代画家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齐白石等的比较。实践证明通过比较,学生们不仅能体会到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认识到形成其风格的个人及社会因素,加深了对艺术创作过程及理论的理解。

总之,运用比较鉴赏教学方法,从中西美术作品对人物、风景的不同表现形式入手,通过观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总结出中国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在艺术特点和形式特点的不同,进一步探讨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人文背景,认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深刻领悟本民族的及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4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5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6

一、畅神论起源

畅神说是中国古代受老庄思想影响的对于自然山水的一种审美观。最早由南朝宋时期的绘画理论家宗炳在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山水序》提出,“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天人之野,峰岫i巅,云林森渺,圣贤应于绝代,万趣容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在悠闲的生活中,对酒当歌,抚琴助兴,在幽静环境中的观赏画作,独自坐苍茫宇宙的荒野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神思飞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此时的自己与整个自然山水合二为一,忘记世俗的忧愁烦恼,精神上得到解脱,此之谓“畅神”。

山水画家的主要代表宗炳提出绘画可以畅神,即在绘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山水的直接观赏体悟,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个人意志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从而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山水画的鉴赏者,可以通过去山水画的鉴赏,体会到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家的对人生的领悟,从绘画欣赏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超脱。畅神即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者艺术欣赏时,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脱的境界。

二、畅神与艺术创作

自然是天地万物造化之神功的本质体现,也是“道”的体现。对自然的观照也是认识道体悟道的途径。艺术的创作和产生是由于外界客观事物对人的情感的激发,也就是说人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心与物,情与物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心灵神愉悦。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应该融入艺术家由客观事物所引发的个人情感和意志,达到物我交融,将自己融入天地万物中,体悟世界万有的神秘和宇宙的浩荡,达到悟道的境界。《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一种虚静状态才能观宇宙万物之变化规律,体悟道的存在。艺术家在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需要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所谓“澄怀味象”是指审美主体以无功利无世俗的审美心境去体悟山水之美,以容纳万有的心境观照审美对象,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涤除玄鉴”,即是要求艺术家要摒除心中杂念,涤除尘垢,使心灵变得像镜子一样澄明。老子认为,人只有绝圣弃智,不为世俗所扰,不被杂念所困,使内心纯净,从而能够从“味象”,即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中体悟人生,使山水的纯净之美进入到审美主体的虚静之心,使人与山水融为一体,使我之神与宇宙万物之神合二为一,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物我两忘想象世界,就像庄子所说的“游”刘勰所说的“神思”,是一种丰富的艺术想象世界,领悟超越现实人生的“道”,到达精神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畅神的境界。

三、畅神与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一起构成了艺术实践活动。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看恚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的认识和教化功能,艺术鉴赏的目的是服务于“君”“父”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艺术品的“比德”功能,艺术的这种教化补世的功能,对后来的艺术鉴赏,无论是绘画,音乐书法抑或是其他艺术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艺术鉴赏的“比德”功能片面强调了艺术的教化功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使艺术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魏晋时期艺术理论家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出发。重视鉴赏主体的个人情感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宗炳提出的“畅神”,不仅揭示了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动机,也揭示了艺术鉴赏的审美意义。宗炳醉心于自然山水,大部分时间是与山水同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庐,因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而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宗炳在老年时期,由于体弱多病,没有办法继续游历名山大川,于是将自己所游览过的名山大川画在自家墙壁上观赏,仿佛自己真的身临山川,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在宗炳眼中,墙壁上的山水画就是真山水,他将个人对山水喜爱的情感投射到艺术品中,达到物我交感,情景合一的自由境界,同时由于宗炳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自己的对山水的热爱融于作品中,所以在欣赏墙上之画时才会如身临其境,达到畅神境界。

畅神说表现了人与自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沟通的境界,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精神上的联系,反映出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和热爱,不仅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也对艺术鉴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社会而言,畅神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的审美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重视鉴赏主体的个人情感意志在艺术作品鉴赏活动中产生的作用,对现代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7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8

美术鉴赏和美术技能训练一起构成了高职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在高职生的美育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课时分配的有限性,美术鉴赏课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配置标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美术鉴赏知识,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着广大高职美术教师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其巨大的搜索能力以及融合音乐、视频、图形、文字为一体的演示能力注定了其成为现今条件下成为美术鉴赏课堂中重要辅助工具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导入多媒体授课方法,不仅能够在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上起到重要推助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生动性

以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金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思维习惯,庞大的数据信息在多媒体的演示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美术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采用,引导高职生快乐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广大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创造集图像、背景、音乐为一体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在宽松、生动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绘画作品进行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不仅实现全图展示,还能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但却掩饰不住自己的一腔苦衷,画家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将韩熙载的面部表情极尽细致的刻画出来,这幅画的精髓在人物表情刻画上,传统依靠课本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仔细的进行人物观察,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作者手法的高超,在积极的观察中提高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扩充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有效综合各种传播手段传达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放映方式,能够在美术欣赏课中营造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视听效果。在美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直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的感官反应。多媒体技术丰盈美术鉴赏课堂内容具体表现在:1)化解美术鉴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赏析画作,尤其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而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回顾时,就可以对这些抽象画作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一眼观摩出这些作品的绘画风格,并在授课者的引领下逐步找到欣赏抽象主义绘画的方法。2)画面、音乐、文字综合运用,提高课堂的涵盖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pt等具体演示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绘画介绍、背景音乐、文字标注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播放,使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可以同时接收到视听方面的综合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还相对节省了有效地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加深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分析,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独特的赏析心得,在相互分享间加深对绘画作品传达思想的理解。

2 多媒体在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作品鉴赏能力为授课目标,更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美好人格操守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在专业鉴赏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为己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入,将绘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态、多样的背景介绍中,更多的理解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心理起伏状态,从而在精神共鸣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画作欣赏以及人生经验的丰富。以欣赏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为例说明,该画集中表现出了一群在位于蒙马特高地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悦心情。评论公认此画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完成的,甚至他的朋友雷渥对绘画的创作环境如此表述:“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准确的将雷诺阿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绘画环境的切实感悟以及被雷诺阿自身绘画特色的了解,准确鉴赏作品便能够更加顺理成章。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容量

古今中外,优秀的画作不计其数,按类型分可以分为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油画、工艺美术等等,数量庞杂,形式多样,这就客观上造成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只有通过对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绘画作品的赏析,扩大学生的审美眼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案例供学生研究,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这种困境便被迅速扭转了。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绘画特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对国画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播放,并加以系统地讲解,利用鉴赏――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我国国画的特点,更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见识到大量绘画风格不同、画作对象各异的优秀国画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眼界。

3 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美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门槛,同时能够将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展到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使高职生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人格魅力塑造提供丰富的课堂素材。

参考文献:

[1]陈洁萍.理想状态下职业院校美术素描教学接受式教学过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6157.

[2] 宋琼.关于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7):237238.

[3] 印小云.激发兴趣 乐在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快乐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748.

[4] 李玫,张振举.论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J].大众文艺,2010(15):199200.

[5] 贡加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6869.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9

一般是指画家为作品所起的题目,或用其他方式,如在不同场合对作品所做的口头或书面说明,特别是像中画中的题诗、题跋等。虽然我们承认没有哪位真正的画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因为,如果一幅画可以说出来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画就成了多余的了;或者说绘画就不是有其自为的定性的了。但是,这些出于画家之手的语言文字材料至少表达着画家当初作画时的心理指向,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诗,作为绘画的有机组成因素,确实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

画家对其绘画作品的文字性说明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可称之为画中文字;一是发表或记载于他处的,可称之为画外文字。

(一)画中文字

画中文字是应当首先予以关注的。一般来说,这些文字是在绘画作品完成之时题写于画面之上的,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或某种感受。画中文字在油画中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库尔贝的名作《画室》,画家还在画中题写了一行文字:“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这行文字对于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它启示我们作为现实主义巨匠的库尔贝在画中是将写实、象征、寓意融为一体了。在这行文字的启发下,我们不仅很顺畅地理解了画中人物的寓意,而且能够敏感到一些细节的象征寓意。如在画中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不仅已失去了生命了。而且成了禁锢思想的坟场。因为画面中画有库尔贝崇拜的思想家普鲁东。普鲁东有一句被到处传扬的名言,即是:“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二)画外文字

画外文字一般是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表或记述的有关文字。这在西方画坛上比较多见,可能是对油画上不适应题写大量文字的一种补偿。如果说中国画上题写的文字大都属于即兴发挥,那么油画的画外文字则是画家沉静下来之后深思熟虑的思想。比如凡高在画完《阿尔的寝室》这幅被认为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的画作后,先后写了三封信谈了他创作此画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创作心态。他对色彩运用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家独特的色彩观念和赋色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中文字,还是画外文字,由于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并且指向绘画作品本身。所以具有权威性,是我们进行绘画欣赏教育不可忽视的材料。

二、代码解读

“代码”是指承载或传达艺术信息、审美信息的符号,以及有关符号组合方式的规定。绘画代码主要是类象代码和象征代码。通过对绘画代码的转译和阐释,使绘画欣赏课教学具有了学科可信度和可靠性。

(一)类象代码

所谓类象代码是建立在某种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代码。在绘画中类象代码最为普遍。如画中的马与生活中的马就有相似关系。同为画中的马。韩干的马与御马有相似关系,徐悲鸿的马与野马有相似关系。

(二)象征代码

所谓象征代码是指形象代码与其所指称意义的一种非自然的关系,如果说类象代码侧重于事物的自然属性,那么象征代码则侧重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在绘画中,象征代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象征代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例如,在西方艺术中,阴森的孤岛象征死亡,蓝鸟象征幸福等,这都是由古希腊神话提供的。

二是同构性象征,即形象与其象征的事物和意义的关系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决定的,如,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二者存在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同构性。

三是生命化象征,即对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如贡布里希所言:“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它们以动感和表现力。”梵高的《向日葵》所绘物象本身便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其“生物学上的价值”恰好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最便当的隐喻。

四是风格化象征,即贡布里希所谓:“追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风格化象征将某些寓意形象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寓意积淀为一种图式,使这种图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蒙德里安的树和毕加索的牛都精彩地演示了风格化的过程。

三、情景再现

情景是指信息传达时所处的时间、范围和具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幅画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包括作者的个性、创作心境等相关因素。

情景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时代氛围和具体创作心境三个层面。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例10

1、中国画题跋的概述

一般来说写在书、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连起来就叫做题跋。内容是鉴赏、品评、记事、考订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面写道: “题, 额也……引申为凡居前之称”。[1]

在中国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上诗文、题跋和印章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所以题跋是中国画艺术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国画独有的特征。在画幅上题跋,是我国所有画家艺术思想的产物。

在中国画中写意的文人画在绘画观念上特别强调托物言志、怡情悦性和表现画家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艺术的表现上,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同时注重“书画同源”和“诗文入画”、“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就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思想。

2、中国画题跋的作用

题跋一般寓意深刻,概括精炼,并且要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少画家甚至喜笑怒骂,谐庄成趣,借题发挥。书写画跋语不是很简单的随意就可以写成的,它来之不易,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写绘画,而它重要的是在用题跋表达画外之音画外之意。懂的这些知识后,然后再来欣赏国画就比较容易了,也可以说是欣赏国画的入门之一吧。下面就讲一下题跋在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里面的欣赏作用

2.1欣赏花鸟画

郑板桥有一幅名画叫《兰竹》,如果单单只从画面来看,它只是一颗墨兰再加两枝墨竹,并没有引人入胜的地方。但是读过他题画诗“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你就会被这位愤世嫉俗的画家带到了他那孤影自赏的意境中去。清代扬州画派李鲜的一幅《鸡冠花》是中国画中比较常见的,可是他在画中的题跋写道:“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不仅使鸡冠花具有人格,还表达了画家的清高思想。还有在国民统治时期,王友石在《向日葵》上题跋:“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用谐音作比喻,把日伪、汉奸和走狗骂得拍案叫绝,表达了画家的一颗爱国之心。

2.2欣赏山水画

近代画家蒲华的《山晴水明图》,画面远景山峰浑厚,中景竹林幽深,近景有两个人相遇在桥上。这幅国画画面要是不看画面上的题跋的话,无非是很常见的“可居可游之景”类的文人山水画,但作者在画上题:“山路苍茫风日晴,相逢路上画幽情。地多山竹宜琴鼓,水气空明竹气清。”题上这首诗,一下子使这幅画的题意深化了。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有写景也是有在写人,也深化了整个画面的主题。

2.3欣赏人物画

现代齐白石画的一幅写意人物画中,画面上有一位老人依靠在一个褐色酒坛上打鼾。第一次看感觉不到新鲜,如果再看题跋:“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的话就有不一样的效果。作者借画劝当官者廉洁,其表达的非常深刻。从而加强了整个画面的艺术魅力。当然,有些人物画没有题跋,这就要去仔细体会了。由此可见,国画中的题跋不仅能使画的主题更加突出,也能增强写意画意境的高度,还能使观赏者对画家在其作品中的画外之意有所感悟。因此读题跋是欣赏国画的导游,欣赏国画不能不去品鉴题跋。

3、中国画题跋的价值

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载体。中国画题跋是我国一种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在中外艺术史上有非常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绘画形成了三大系:皇宫绘画、民间绘画和文人画。一般是继承了传统卷轴画形制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的现代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转变的过程,并发展出独有的艺术价值,从而体现了浓厚的文化价值。

绘画的题跋对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1996年中国嘉德推出的傅抱石的《丽人行》画,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的题跋使该作显得更加珍贵,最后以1078万元卖出去了,创下了当时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最高价格。

题跋中的字句有的很有文采,有的很有画意,有的论理非常的精辟,有长的也有短的,还有有诗文的,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虽不能算全面,但也精彩丰富。比如像摘录自《南田画跋》、《画耕偶录》、《大涤子题画诗跋》等书的文字,文采斐然,读来真能使人唇齿留香,心神怡然。

中国画的诗文题跋,是以依存于所题的绘画形象为前提的,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题跋本身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同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价值。后人在评判一件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综合考虑作品本身和其题跋的价值,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4、总结

题跋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画的历史是同书法、诗文同辙的历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五代之前,绘画的题跋很少见,一直到北宋时期才渐渐多起来,到了明清时期,题跋已经相当讲究了,成为画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中国画上题写,可以用来“抒发感情,阐述或发挥画意”。也可以用来“增强绘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合到一个画面中来,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形成了中国画的特色”。现代中国画的题款形式种类繁多,使题跋这一古老形式更加走向完善,更具有审美特征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德富.中国书画鉴定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4] 徐邦达.再谈古书画鉴别――款、印、题跋极其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J].

[5]行晋校刊.津逮秘书[M].汲古阁刻本,壬戍上海博古斋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