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1 22:36:38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1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VV。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2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3

自古到今,舞蹈艺术总是和诗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有云:“情动于中而行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可见舞蹈艺术就是诗歌和音乐这些表达情感的艺术门类的渐进艺术,所以,从古至今,就有很多诗歌中记录和描述了舞蹈的魅力,在当今时代,这些诗歌也充分反映了舞蹈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

一、诗经中的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乐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写了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作为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诗经》,其中对于舞蹈的描写的诗歌有很多,有表演性的,有宗教祭祀类的,也有大部分对于民间乐舞的描写和记录。

二、诗经中的表演性舞蹈

《邶风 简兮》中“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记录的就是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时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和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

《小雅 伐木》中“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小雅 宾之初筵》中“舞笙鼓,乐既和奏......舍其坐迁,屡舞仙仙......乱我笾豆,屡舞......侧弁之俄。屡舞.......”描写的就是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的景象。虽然这很可能是政治家诗人心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但是也是对当时表演性舞蹈的一种记录。

三、诗经中的宗教祭祀类舞蹈

《周颂 维清》中“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周颂 酌》中“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将骁且劲。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周颂 武》中“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周颂 赉》中“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周颂 桓》中“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记录了当时周公平定东南叛乱回镐京以后,成王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周公负责镇守东南、召公镇守西北。如果单从诗句的字面去了解其中的舞蹈纪实的话,是比较难以理解,正所谓“知人论世”,我们在探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文环境等,实际上这些诗句描写的是当时《酌》和《象》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乐舞,我国古代乐舞美学理论中十分讲求一个“和”字,当时“舞以达欢,舞以载道,舞以象和”是乐舞的境界,因此,“德音”与“和”是西周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原则。

四、诗经中的民间乐舞

《王风 君子阳阳》中“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描写了舞师和演奏者在表演民间乐舞时欢快默契的场面。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4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5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是从对方下笔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再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杜甫的《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子儿女寄居在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还有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6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7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8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通过主人公与客观环境、景物的关系,以景喻人,以情入景,让读者融入到了思妇的哀怨当中,读之“四顾踌躇,百感交集”。

《古诗十九首》以自然环境、景物的明暗色调来体现诗歌中的意境。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粟(《孟冬寒气至》)。

上述四句均以秋冬季节为环境背景,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凄凉惨淡的感觉。“浮云”、“白云”两句虽不是直接描绘思妇的诗句,但却给人一种压抑、灰冷的感觉。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但我认为,“浮云”、“白日”两句不仅仅是指在外的君子的坎坷,它还应该有另一层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日月欲明浮云盖之”(《笺注》)。明亮的白日代表思妇盼君早日归来的希望,但想到两人“各在天一涯”、“会面安可知”时,希望被忧愁的浮云遮蔽,发出一句“君子不顾反”的哀叹。同样一句诗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可见《古诗十九首》虽运用客观自然景物,但又不拘泥于客观之景,反而深发出了无限的物镜和情境。从游子的角度出发,或从思妇的角度出发都升华原本客观的景物。我们根据诗歌中确定的景物轮廓,却能体会出诗歌中不同的意境,并通过自我联想超越了原本诗歌具体意象,得出了更空灵的审美阐释。

又如,“秋”、“草萎”道出景物的悲凉,两者都是枯黄的颜色,让人联想到了“衰”字。秋天,万物渐渐枯萎犹如思妇在等待中渐渐老去。正如陆时雍所说:“情何婉委,语何凄兮!”诗中用秋天枯黄的景色更多的表现了思妇的凄凉苦闷,而不是意在表现陈祚明所说的诗的目的是末尾两句,即“意在忠厚”。末尾两句思妇的“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与《行行重行行》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一样是由于思妇无法忍受思念之苦,不愿想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下场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一种因岁月催人老而发出的感叹。不应把诗的旨意拔得太高,为了体现思妇的忠贞,而忽略她内心的感受,这会使得诗歌显得不那么真实。

与上述环境色调相反的是以绿树红花为景物的暖色调。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

“青青”、“郁郁”以生机勃勃的春天作为背景,色彩鲜艳,好比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青青”写的是草的颜色,“郁郁”写的是柳树繁茂的状态。草色之“青”与妆容之“娥”在色彩上搭配鲜明,环境的明朗产生视觉的冲击。《青青河畔草》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思妇的形象,即“娼家女”。此诗直接地写出了“娼家女”艳美之容,“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上述所列举的几首思妇诗中是未曾出现的。但这种直而不野的描写却恰恰成为了此诗之妙处,即写出了娼家女的美貌,毫无淫鄙之感,又与诗歌开头的春天之景相呼应。诗中的环境让读者开始用欢快的心情,羡慕的眼光读诗,当突然转向对思妇生平的叙述时,会造成一种心情上的落差,使读者心情起伏飘荡,因而产生怜悯之情。李因笃曰:“起二句全篇,盖闺情惟春难遗也。”春天的欣欣向荣与思妇的寂寞形成对比,发出了“空床独难守”的哀怨。

诗筏曰:“《古诗十九首》之妙,多是婉转含蓄。然亦直而妙、露而妙者:‘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是也。”仅仅以这四句看,只有“直”没有“露”与“妙”。“直”是平铺直叙思妇的现状,而“露”是显露,有强烈冲击感和反差后才会生“妙”。思妇身后鲜艳的景所形成的反差,反衬出思妇的哀怨和痛苦。

要把景物与思妇的融合在一起,绝非易事。唯有言情体悟,才能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外之情。此时诗歌中的景和象已经不是客观世界中的自然景物和物象,它们已然成为了空灵、不定、多层次的意象。这往往不依赖于诗人的直接描写,而是借助象征、比喻、烘托、暗示等手法,引发读者的联想以此呈现诗歌的情外之情。

《古诗十九首》就是用时间的转变、节序的迁移达到客观世界与内在心情的内在平衡。例如,一天昼夜的变化或是一年四季的变化等,用意象的使用达到以景喻人的作用,可谓婉转而又含蓄。

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不单单指景色,草色青青,望去没有尽头,就会使人因此而想念到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柳代表的是送别、留客两层含义,可以想象思妇在看到后的心情、眼神,她一定会想起两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希望丈夫能留在她身边,却又无可奈何看着他远去。眼前陪伴她的唯有园中的柳,可见天天像的只有两人的离别,盼的只有两人的重逢。

又如,《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两句诗句所涉及的“竹”、“泰山”、“兔丝”与“女萝”的景物正如范文所云:“言妻之于夫,又如竹根至于山阿,兔丝之于女萝也,岂容使之独处而久思乎?”竹和兔丝都是柔弱之物,冉冉之竹用来比喻新婚的女子的肉或之貌。兔丝和女萝类别不同,但同样是依附他物生长。兔丝用来比喻思妇想要依靠丈夫的心情。此诗吟的哀愁是以后四句的景物体现出来的。以惠兰花的光辉比喻自己的容颜,以开花时间的短暂比喻自己的青春,“过时而不能采”是比喻思妇担心“死君令人老”,自己将像花朵那样枯萎凋谢。

以景喻人就是用景物的美好比喻思妇的青春气息。青青的有限必会与“时”相联系,这也是古诗中景色最独特的地方,通过景的变化表现时间、季节的变化。青青、郁郁以及由树发芽到绿叶到开花,都是从春天过渡到夏天;从蕙兰花到秋草是从春过渡到秋;“三五”的满月、“四五”的兔缺是每天的过度,体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以“兔丝生有时”即会面的“时”与“过时而不采”即青春流逝的“时”相对照,更直接反映了景物所表现出的时间性。用时间、季节的变化体现每日的煎熬、孤独的人生。诗中叙述景物的变化,为了暗示“悲叹有余哀”的心情,不提苦而苦就隐藏在不相干的景物里,所谓“浅貌深衷”是也。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9

①概括重要内容 如:《题李凝幽居》、《新晴野望》《咏素蝶诗》、《雨雪曲》

②点明时间、地点、背景、主旨等,如:《邯郸冬至夜思家》

③奠定感情基调,如:《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思想倾向。

如大家熟知的杜甫在不同时期诗风、情感各部相同。再如南宋诗人,因朝代的特殊性,许多慷慨悲歌之士激愤难平,以激昂的方式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或抒发客居异地、故乡难归的孤寂之情;或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悲愤;或表达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3.看题材 不同的题材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如:《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写景咏物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自己远大的志向。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杜甫《登岳阳楼》、苏轼《定风波》、于谦《石灰吟》等。

⑤羁旅行役诗: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或兼而有之。

如:李白《静夜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旅夜抒怀》、高适《除夕作》。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的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⑧爱情诗 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⑨文化艺术诗 描写表现音乐、绘画等艺术、抒发读书治学的感受体会、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评论等。

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我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江水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愁绪连绵;落花则和惜春伤时、思亲怀乡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景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

解析:这首诗二三联写景,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8.看注解或诗前小序

介绍不熟知诗人的生平、志趣,或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设问方式:

①“表达(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⑤“主旨是什么?”,⑥或结合意境提问⑦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诗中所写的内容)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的基本框架为“通过……,抒发……表现……。”即:通过……(描写……景物,或叙述……的社会现实),抒发寄寓揭露……思想感情,表现……的情趣(或寄托……的情怀愁绪苦闷,或表达……的追求,或流露……的倾向,或发出……的感慨,或袒露……的心迹)。

示例1: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借用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2:下面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例10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