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8 01:45:39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1

A.分外(fèn) (sāo)

B.折腰(zhē) 妖娆(ráo)

C.今朝(zhāo) 一代天娇(jiāo)

D.逊色(sùn) 成吉思汗(hán)

2.下列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河上下(黄河) 原驰蜡象(奔跑)

B.须晴日(等到) 折腰(折断腰)

C.略输文采(差、失) 稍逊(差、失)

D.俱往矣(都) 分外(特别)

3.根据要求填写相关语句。

(1)词中描写静景的句子是: ,

;化静为动写景的句子是:

, ;描绘想象中美景的句子是: , , 。

(2)由写景引出议论的诗句是:

;体现主旨的诗句是:

, 。

4.雪是名著中经常描写的对象。请你阅读选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选段一:A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选段二:B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

语段精练

5.阅读《沁园春 雪》下阕,回答问题。

(1)请你根据下阕的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赏雪景抒爱国豪情

下联:

(2)“江山如此多娇”一句中的“娇”这个词有何妙处?

(3)作者评论古代英雄人物,对具体人物的评价又各有不同,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这些词的使用说明了什么?(提示:从对评论对象批评的程度来看,从评论对象的历史功绩来看)

(4)请你说说文中的“风流人物”应具有的才华是什么。

(5)请你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风流人物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拓展训练

6.阅读《冬云》,回答问题。

冬 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解]这首诗作于1962年12月26日。1962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极为猖獗。诗中的“虎豹”“熊罴”象征国际上的各种邪恶势力,“梅花”象征以诗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及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苍蝇”象征经受不住考验的人。

(1)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刻含义?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2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3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图”,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图”,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图”,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4

点染 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修饰画面,丰富内容。运用此法可使画面更丰富、生动,我们也用“点染”喻修饰文字。

郁达夹的《江南的冬景》中,为我们描述了这一幅生机勃勃的“冬日郊外图”:“雪白的桕子,可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更有“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讲究设辞着色,以彩绘的笔融传达出清丽的观感。讲授此课时,我用红、绿、黄等各色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点染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冬日郊外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用点染法分析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绚烂的景色,让学生感觉仿佛灿然在目,美不胜收。这样,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对艺术形象中蕴藏的知识、情感、形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语文课堂也因此焕发艺术魅力。

留白:作画时根据表现需要特意在画面上留下的“空白”。

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富有大量感悟、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夸赞了罗敷的环境、器物、服饰,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

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后两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学的突破点,“空白”越来越明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就越得以增强。

水墨 纯用水墨而不着色的图画,那浅浅深深,浓浓淡淡的墨色,素淡雅致,虚实相生,极富层次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乳白;“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更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色一例阴阴的”,这是深浅不同的墨色;“树梢上那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这是几不成墨的背景;只有一点亮色,天上那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的满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一富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风景画。

《江南的冬景》勾勒了一幅“寒雨冬村图”。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间以树枝槎丫的杂树林,再洒上一层细如粉末似的白雨。正是一幅空朦灵动,悠闲自然的水墨山水画。大自然那超逸的美、深遂的意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因此获得了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工笔 用工整的笔法,精心勾勒,注重细部的描绘。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全文紧扣“雨”字写了层峦叠嶂,流瀑飞泉、奇松异石,文化古迹。使人如临其境。其中对姿态各异泰山松细心的描绘:“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一斜着身子张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致的群松图。细加品味,苍松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斗争精神,正代表着那种坚贞不屈、“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存状态。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让我们感到一种坚韧生命力的震撼之美。

《孔雀东南飞》作者调动各种叙事文学手段。精雕细琢,刘兰芝被驱逐,临行细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质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绘的古代仕女图。这种铺层描写反映了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坚韧品质。

工笔画与文章的繁笔颇有相似之处,描摹细处,能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力,由细致之处把握整体,以小见大。由形象思维近而到抽象思维,二者结合,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写意 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的一种国画技法。“大象无菜”“形神兼备”等观点充分表现中国画的审美追求,固而写意画最能体现物象的本质之美与画家的主观情思。而注重抒情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写意最能体现国画与诗文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关系。

唐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无数佳作都是意气风发的大写意作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描写了瑰奇的梦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热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5

关键词: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47-04

赵冬曦在唐开元初年曾任监察御史,因与张说相善,遭到以姚崇为代表的吏治派的排斥,随张说贬到了岳州。在岳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本文拟对赵冬曦贬岳州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创作情况作一简略考察。

一、赵冬曦生平事迹略考

赵冬曦(677-750),字仲爱,定州鼓城(今河北省晋县)人。史载其 “性放达,不屑世事”。[1]神龙二年(706),进士及第。其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贞、汇贞等六人相继擢进士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进士之家。景龙二年(708),上《王政》三卷。先天元年(712),登藻思清华科,授校书郎,历右拾遗。“玄宗时在春宫,亲问国政,(韩)休对策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为乙第。”[2]又以才鉴见推,“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3]“开元初,迁监察御史,坐事流岳州。”[4]未说明“流岳州”的原因。而其《墓志铭》云:“以他事联及,放于岳州。”[5]唐代“流为减死,贬乃降资。”[6]《新唐书》载赵冬曦“坐事流岳州”可能是笔误,应是坐事贬岳州,因为唐制流人是不授官职的,而赵冬曦北归是“岁满恩召”,可见其在岳州是授予了一定官职的,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参与唐代官员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根据张说诗《翻著葛巾呈赵尹》[7]推断,赵冬曦当时贬岳州可能担任的是县尹之类的职务。赵冬曦北归回朝的时间 ,在其《墓志铭》中也交待得比较清楚:“夫人陇西牛氏……开元六年岳州之还也,在路遇疾,七月癸已薨背于襄州。”[8]赵冬曦“岁满恩召”,则其参加官员考核当为初考,即其在岳州任职已满三年。因为他是开元六年七月还朝,则其贬岳州当在开元三年七月左右。开元八年(720),“召还复官,与秘书少监贺知章、校书郎孙季良,大理评事咸廙业入集贤院修撰。”未几,“冬曦知史官事,迁考功员外郞。逾年,与季良、廙业、知章、吕向皆为直学士。冬曦俄迁中书舍人内供奉。”[9]其间奉使西军,作诗赠张九龄等两省旧僚。时张说亲重文学之士,“(韦)述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10]后以亲累,贬合州刺史,历眉、毫、许、宋等地刺史,弘农、荥阳、华阳等都太守。复入为国子祭酒,天宝九年(750)卒。

二、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创作情况

赵冬曦与张说关系密切,张说开元三年(715)贬岳州之后,赵冬曦也被朝廷贬到了岳州。这既不幸,又有幸,不幸的是毕竟受张说牵连,自己从朝廷命官贬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岳州。有幸的是,他又与老朋友张说贬到了一个地方,在远离京城的贬所,毕竟还有一个可以相互安慰、经常进行诗酒唱和的朋友,他的贬谪生活也因此比其他的逐客迁人多了几分慰籍和温暖。赵冬曦贬谪岳州期间,他常与张说及张说岳州从事尹懋等游宴赋诗,南楼(今岳阳楼)之上,经常有他们登临吟唱的身影;洞庭湖中,经常有他们携酒游荡的扁舟;邕湖岸边,经常有他们月夜赋诗的声音……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有15首都与岳州有关,有12首是在贬谪岳州期间与张说等诗友的唱和之作。由此可见,他与张说关系非同一般,他的诗作也与贬地岳州有密切关系。

赵冬曦岳州贬谪诗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纪游诗,如《陪张燕公登南楼》、《邕湖作》、《陪燕公游邕湖》、《陪张燕公行郡竹篱》等,并且大多数时候是陪张说一起出游。另一类是酬和诗,即朋友作诗在先,自己应朋友之邀再作和诗。如《酬燕公出湖见寄》、《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和燕公岳州山城》、《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奉答燕公》、《和燕公别邕湖》、《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等,这些诗绝大部分也是和张说的诗。概而言之,这两类诗主要也只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岳州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介绍和描绘。如其《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

方曙跻南楼,凭轩肆遐瞩。物华荡暄气,春景媚晴旭。

川霁湘山孤,林芳楚郊缛。列岩重叠翠,远岸逶迤绿。

风帆摩天垠,鱼艇散弯曲。鸿归鹤舞送,猿叫莺声续。

群动皆熙熙,噫予独羁束。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

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

诗中前六联对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映入眼甸的洞庭风光作了精心的描绘:洞庭湖浩渺无边,湖中的湘山(今君山)孤岛隔湖相望,湖岸巉岩林立,远处绿树成荫,湖中风帆点点、渔舟穿梭、莺飞鹤舞,猿啼之声从湖中的湘山阵阵传来……俨然就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早春图,美不胜收,令人无限神往。

其《邕湖作》则把连接洞庭的一个内湖——邕湖(今岳阳市南湖)的秀美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

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

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岞。

……

赵冬曦生动的介绍了邕湖形成的原因,对邕湖的特点及邕湖涨落的情状等作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灵动之美。而《和燕公别邕湖》中的邕湖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南湖美泉石,君子别幽奇。湾澳陪临泛,岩峿共践窥。

秋风赪桂竦,春景绿杨垂。郢路委分竹,湘滨拥去麾。

……

在这里,赵冬曦又通过对不同季节邕湖景物的变化,突出了邕湖的幽奇之羡,变幻之美,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二是抒写自己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从朝廷命官、皇帝近臣,突然之间变成了他乡逐客、大唐罪人,其内心的愁苦与落寞是他人无法体会的。贬谪岳州后,赵冬曦经常陪张说或尹懋等流连在湖光山色之中,实际上就是在借游山玩水排解忧愁。如“抑郁何以欢,阴氛亦登望。孤岛轻雾里,行舟白波上。目劳西北云,心醉东南嶂。昔日青溪子,胡然此无状。”(《陪张燕公登南楼》)在这里,诗人似乎暂时忘掉了忧愁。有的时候,更是“乐”已忘“忧”:“携琴仙洞中,置酒邕湖上。芳景恣行乐,谪居忽如忘”。甚至连贬谪之事都抛到了脑后。然而,所有这些毕竟都是暂时的,对故乡、对京都的怀想始终还是难以从诗人记忆深处抹去:“永忆宛洛游,曾是弹冠望。”(《酬燕公出湖见寄》)其实,诗人内心的苦痛并不是如其诗中所说的那样容易轻易忘却的,湖湘山水反倒进一步触及到了他的贬谪之痛,逐客之恨。他感叹先贤:“常钦才子意,忌鵩伤踡跼。雅尚骚人文,怀沙何迫促。未知二贤意,去矣从所欲。”(《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昔日文采飞扬的屈原大才子为什么那样的忧伤,为什么那样急于怀沙自沉?想到这些,再对照自己的目前处境,一腔怀才不遇、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涌起:“穷鸟婴笼缀,孤飞任播迁。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当然,赵冬曦诗中也并不是一味的抒写消沉和苦痛,受盛唐气象的影响,赵冬曦也在追求一些自我的解脱与超越。但与同时的张说相比,赵冬曦还是要显得消沉一些。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参悟天地盈虚消息之理,建议赵冬曦不要汲汲于人间倚伏:“天地盈虚尚难保,人间倚伏何须道。”在《赠赵侍御》中,张说还进一步的宽慰他:“坐啸予多暇,行吟子独善。……长沙鵩作赋,任道可知浅。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也许正是在张说的影响下,赵冬曦才开始从消沉中逐渐走出来,并开始在诗中表现出随运任化的超然态度,心境渐趋平和。其《邕湖作》就很典型的表现了这样一种心境:“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应思阙下声华日,谁谓江潭旅游子。初贞正喜固当然,往蹇来誉宜可俟。盈虚用舍轮舆旋,勿学灵均远问天。”在这里,他用人事回环之理来自我安慰,在对屈原的超越中正视现实,还有一股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

三、赵冬曦及其岳州贬谪诗的影响和贡献

赵冬曦贬谪岳州历时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把岳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积极向外推介岳州的名山胜水,积极参加当时贬谪岳州文人群体的酬唱活动,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大量描写岳州的风景名性,客观上扩大了岳州在中原大地的影响和知名度。在唐代,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自然生态更不理想,群山叠岭、滩河骏激,“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11]舟车不便,中原人士了解很少。在唐人的眼中,湖南甚至还是一个未被完全汉化的边鄙蛮夷之地,受中原文化影响有限。常建在其《空灵山应田叟》诗中写道:“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岳州是盛唐时期贬官最多的地区之一,它地处江湖之会,相对湖湘其他地区来说,还算是交通较为便利之处,但张说贬谪于此,时人以为是“沦滞于遐方。”[12]可见,当时的中原人士对湖湘,对岳州几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和了解,岳州的一些风景名胜,更象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基本上还未被世人所认识。盛唐初期,贾至、张说、孟浩然等的到来,逐渐为岳州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洞庭湖、君山等风景名胜开始为人们所认识。赵冬曦贬谪岳州又和张说、尹懋、张垍、张均、王倨、梁知微等一道对岳州的南楼(岳阳楼)、洞庭湖、湘山(君山)、邕湖等岳州著名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这些风景名胜独特的风貌都作了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为使当时文人士大夫特别是中原人士了解岳州,了解湖湘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积极参与贬谪诗人群体的诗歌酬唱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贬谪诗创作的繁荣。赵冬曦贬岳州之前,贬谪岳州文士的唱和之作还不多见。但随着赵冬曦的到来,岳州文士已有一定的规模,岳州文士之间及岳阳文士与路过岳州的文士或逐客之间的唱和开始多了起来。赵冬曦积极参与这些酬唱活动,很多时候,他可能还充当了组织者和联络者的角色。因为在这些酬唱活动留下的诗歌中,赵冬曦的诗歌占了很大的份量,在别人的诗歌中,也经常会出现赵冬曦的名字。如开元三年秋,即赵冬曦刚来岳州的那个秋天,他就与尹懋、张说、张均等游洞庭湖,相互间就有诗歌酬唱。尹懋作有《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邕湖二首》、赵冬曦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张说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张均有《和尹懋秋夜游邕湖二首》等和诗。

赵冬曦在岳州,还经常与时任岳州刺史张说、张说从事尹懋及张说子张均、张垍等登南楼(岳阳楼),游洞庭,诗酒唱和,自得其乐。张说有《与赵冬曦尹懋子均登南楼》,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诗,尹懋、张均则有《奉陪张燕公登南楼》、《和尹懋登南楼》和诗。张说有《岳州行郡竹篱》,赵冬曦则有《陪张燕公行郡竹篱》和诗。张说有《岳州山城》、《翻著葛巾呈赵尹》,赵冬曦则有《和燕公岳州山城》、《答张燕公翻著葛巾见呈之作》和诗。赵冬曦还经常热情款待路过岳州的文士逐客,并与之畅游山水、诗酒唱和,互相鼓励安慰,使许多飘泊异乡的天下沦落之人倍感温暖。如开元四年春,原户部尚书王琚自泽州移守衡州,过岳州时,赵冬曦邀其与张说等同游邕湖上寺,张说作有《游邕湖上寺》诗,王琚的《游邕湖上寺》、赵冬曦的《陪燕公游上寺》就是和诗。

赵冬曦积极参与并推动岳州贬谪文士的诗歌酬唱活动,促进了当时贬谪诗歌创作的繁荣,迎来了唐代湖湘贬谪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赵冬曦及其张说等贬谪诗人对唐代乃至后代湖湘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对洞庭奇山异水的赞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多为后代诗人所接受。从此开始,中原人士特别是广大文人士大夫多开始注意到了湖湘大地特有的山川风物,后代湖湘诗人唱和之风也大为盛行。

(三)赵冬曦贬岳州期间与张说、尹懋等贬谪诗人一起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赵冬曦在岳州时,经常与张说等同遭贬谪的文朋诗友,“聿理方舟,嬉游滬壑,览山川之异,探泉石之奇,骋望崇朝,留尊待月,一时之乐,岂不盛欤?”[13]畅游山水的赏心之乐与坎坷人生境遇的相互交织,使得他的山水诗更多地融进了岁月的变迁之感。如《邕湖作》在前面八句对邕湖的形成、特点及其四季变幻不定的景色描写之后,他接着写道“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来今自昔无终始,人事回环常若是。”充满了历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和感慨。由此也可以看出,前面他对山水的铺排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心中的块垒,因此,自然山水在这里也深深烙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赵冬曦现存诗19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其在贬谪岳州时期与张说、尹懋、张均、张垍等在游山玩水时相互酬唱留下的山水诗。因为他们相聚岳州,实际上已经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岳州为中心的贬谪文人创作群体,他们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寄情山水,诗酒唱和,在不断的酬唱中排解心头的苦闷和失落。他们的山水诗“与同时流行起来的吴越山水诗东西相应,将南方山水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14]从而,客观上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4][9]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赵冬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02、5702、5703页。

[2]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八《韩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第3077页。

[3]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9页。

[5][8]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630、630页。

[6]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83页。

[7]羊春秋主编:《传世藏书·集库·总集·全唐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07页。

[10]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83-3184页。

[11]钱基博:《湖南近百近学风 》,岳麓书社1985版,第1页。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6

《唐诗素描》精选作者十年来创作的120篇优秀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唐诗素描》是对唐诗的再创作。曾冬是一位诗人,他对文字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感情的把握之准,简直让人无可挑剔。作品中的语言既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又质朴自然,体现出一种厚重感和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在选择词汇上和词汇的构成上作者也是别具匠心的。比如在选择词汇上,作者注重选择“阳光”“静谧”“远方”“温暖”等轻快且有深意的词语;在词汇构成上,作者擅长使用平实自然的叠词和叠字来丰盈作品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根据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变换着语言的节奏,看似随意,其实饱含着作者充沛而复杂的感情,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作者的想象是大胆而且前卫的。在《送友人》里作者如此阐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终于要分手了。一个人望着另一个人,不说话,只把一颗心,装在另一颗心的心里。一匹马望着另一匹马,萧萧长鸣,眼里是无尽的哀伤。挥手的刹那,有雨,打湿了春天的背景。”凝练的几句话,将送别友人时留恋难舍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马》里:“诗人突发奇想:什么时候,我能拥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骏马,一匹装束华丽的骏马,在这清凉如水的秋夜,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漠,如鹰般飞快地驰骋,自由的奔跑,忘掉世间的一切束缚和烦恼。诗人抬起头,望了望依然朦胧、依然空旷的远方,忍不住为自己天真的想法笑了。”这就是曾冬的想象,既有天马行空般的不切实际,但内涵又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本质、贴近我们的真切感受。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7

20世纪60年代前期,正是前苏联式的“现实主义”统治中国画坛的时期。那时的画家创作必须遵循既定的艺术方针和规则,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工农兵生活,对于社会的现实矛盾和困难及民众疾苦是一概回避的。陈冬至的《满仓》创作完成于1964年夏,画的是太行山区的生活,当时正是中国人民经历了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难性的饥饿,面对粮食的丰收,农民们个个露出了笑脸。画中农民形象皆画得丰满壮硕,非常夸张,体现着当时人们普遍的理想。所画农民性格朴实憨厚,艺术风格也同样的朴实憨厚,这都是画家个性心灵的体现。陈冬至的可贵之处,即是能够在当时严密的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约束之下,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坚实的造型能力、扎实的运笔用墨和用色功夫,以磅礴的气势,抒发心里的激情和自幼孕育的燕赵雄豪之气。

就在他年轻的艺术热情刚刚露出闪光之后,不久即步入了坎埘的人牛。“”以来的所经所历,诸多变故挫折和打击,使他长时间在画坛销声匿迹,他所蒙受的内心的痛苦难以口诉。然而他追求艺术的信念却始终没有中断。逆境中,他凭着坚毅顽强的性格,不断抗争,不断求索,以至他对艺术的领悟,凡经儿变,通过形式手法上的脱化,他的大写意古装人物画终于走向成熟,出现了与此前截然迥异的巨变,呈现出一种从容大度、浑朴凝厚而内含潇洒之气的高古风格。

这种风格的变易完成,当然离不开他在逆境中的遭遇,离小开他经历逆境而提升的宽博的同情意识,以及那悲天悯地的仁爱之心。陈冬至先生对学生、同志总是付出仁爱之心或予以帮助提携。天津美院中年教师何家英谈到陈冬至老师,总是以无比尊敬和感激之情诉说陈老师的关爱,是陈先生千方百计举荐他留校。还有李孝宣,天津美院毕业后分派到塘沽,生活工作极不如意,儿乎改行,陈冬至和白庚延两位先生想方设法调他回天津美院任教,现均事业有成,享誉全国。古人常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其实画人物者,同样也可以饱含一颗仁智之心,陈冬至先生即是一例。

陈冬至目前的古装人物写意风格,是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我们对照其60年代早期的风格,差异之大,大得惊人。风格上的前后差别,正反映着画家认识上的前后差别,这不仅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画家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框框约束,有了较为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更重要的是陈冬至先生数十年中对中国艺术之精神,以及哲学、诗词、古文、史学广为探索,获得了极深的体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所创作的线描作品《镜花缘》《黄头郎》《离骚》等,即是这种认识体悟的初期成果。这时他已合弃了上世纪60年代的素描明暗,专意着力于线条笔法的表现,并通过笔线探索中国人物画的高古品格渊源。同时他研究汉隶、汉简、章草等书法,从中摄取具有永恒审美意义的“古意”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终于拓展为一种淳厚苍浑、古趣盎然而又散发着当代意趣的大写意古装人物画。

冬至先生之所以选择历史古装人物作为他的创作题材,这与他多年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历史文化的内涵感动着他。《离骚》等楚辞,坡、李白、杜甫、李贺的诗,辛弃疾、李清照的词,蒲松龄的《聊斋》,皆一次次使他激动,使他销魂。而其中所含的深邃文化,使他幡然深悟,渐进乎道。于是他又探赜索隐,研究《老子》、《庄子》、禅学以及王阳明心学,逐至心胸豁然有通,而于天人之旨深有所得。俯视尘世,真有“齐烟九点”之叹。于是他以充满仁厚和平常之心的笔墨,去描绘这些千古哲人,阐发他们的深旨,刻画其作品巾的形象,借以抒写心怀,寄托人格,并表达自己的心得感受。

就题材内容而言,陈冬至古装历史人物画主要包含四类:

第一类是描绘历史哲学大师,反映他们的历史生活和悟道牛涯。如《老子》《庄周梦蝶》《谭峭》《东坡赏竹》《王阳明格竹图》等。《老子》图写老子李聃骑牛而行,右边题云:“老子者,道家之创造始者也。著玄玄道德五千言,为芸芸众生开众妙之门,真千古之奇书也。吾今为老子造像,以寄仰止之意。”左上部又题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青天。吾今见老子者,其犹龙也。’子之言甚是也,千秋万代能透解老子者,几人耶?”这是对春秋时代道家学派开创人老子的哲学深刻体悟后的具体表白,没有对《老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发出如此感慨。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伟大奠基人,然而近代被・些受西学影响的哲学史家曲解成唯心主义,故此图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又如《王阳明格竹图》,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坐于竹林间,睨视青竹。题云:“王阳明格竹图,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逐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有致良知之说、知行合一之说生焉,史称阳明学派。其学说火行于明季,且远播海外,日本、高丽,影响最深。”阳明学派亦称“心学”,主旨在开发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和主观能动力(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先进的学派,为儒、道、佛三教文化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此图表现了冬至先生研究心学的感受,内容表达亦可谓深入浅出。其他如《谭峭》、《庄周梦蝶》等图,皆深含哲理,体现着冬至先生哲学体悟的方方面面。

第二类是描绘历代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和事迹。如《五柳先生》,画诗人陶渊明采菊,表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又如《柳宗元江雪诗意》,画诗人披蓑戴笠垂钓于江上。题云:“柳宗元因仕途风云,南放边涯,《江雪》一诗作于永州,鸟飞尽,人踪灭,六合之内,何等寂静,独钓之翁何等孤单,然而孤独与寂静之中却压抑(着)波澜。大抵古今骚客多此况也。”柳宗元伞涛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此诗虽写渔翁,实隐写自己的处境身他,冬至先生此图,则干脆把渔翁画成诗人自己,那回眸一瞬,犀利的目光,是已把世道看穿。这里既写出柳宗元的精神世界,也写出了冬至先生的正直之心。再如《贾岛推敲图》《怀素书蕉图》《李清照漱玉图》等,描绘唐代诗人贾岛骑驴琢句、书僧怀素提笔练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作词,俱能传神入妙,寄托情思。另外《嵇康抚琴图》、《辛弃疾鹧鸪天辞意》等,画嵇康、辛弃疾等形象极为大胆夸张,亦是与艺术家个性相吻合,同时也是与画家作画时的感受相交融的。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8

也许是我对古体诗词天生的喜爱,也许是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印象和向往,也许是诗中洋溢的赤字之心勾起我对少年时代艰辛而难忘岁月的回忆,再也许是对这本期刊的爱不释手或者敝帚自珍吧,两年了,我不止一次地反复品读《轮回》,而这组诗词作品竟然也如一壶老酒、半盏红茶,一回一回地让我这个阅读挑剔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品出风格迥异的味道来。古人说,奇文共赏析。笑尘九子也不辟浅陋,不敢独享,特归辑成这篇《轮回四品》,以就教于诗人与方家。

一品田园风光

子月先生的《轮回》,以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令为序,每季10首,凡40首。这本身就是一幅岁月轮回的风景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千头万绪,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而描摹四季轮回,春天当然是首当其冲了。但诗人并没有把“春十首”放在开卷,而是“冬十首”。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艺术独具的匠心。因为明媚的春天,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孕育和催生的啊!且品这首《冬思》:

漫天风雪铺经纬,纱织山河冬始成。

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

千家疏影鑫寒月,万里银屏蓄后生。

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不仅对仗工稳,如“不尽梅花几重梦,无穷童趣一生情”;而且用字讲究,推敲到位,比如“几重梦”、“疏影”、“慎”字等。而全诗的诗眼在末句:夜半已闻新柳聚,劝君慎在早春荣。就把原本描写漫天风雪、腊梅盛开、素月寒宫、柳蟒初聚的冬天景物的意境,升华到一个人生哲理的高度了。那就是感悟出来的“冬思”:不可少年得志而得意,谨记大器晚成之祖训。

而一首小令《春雪》,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的一幅素描画:

飞雪悄栖梦,开怀沐冷晴。

久凌虚小蕾,忽放纵倾城。

残叶随风去,浅红任峥嵘。

小园玄月上,归燕两三声。

从某种角度上讲,五言比七言更难写。为什么?用最少的笔墨,画最好的画;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最丰富的情感,不论对画家还是诗人,都是最真实的考试。这是一首描写早春小雪的状景抒怀诗。时令当然是在孟春的正、二月,小雪初晴,天气仍冷。有什么花吐蕊欲放,就露出峥嵘美艳,一时间竟快要有倾国倾城的魅力了。我在故乡的小园里赏春徜徉,不觉间夜色降临,上弦月已经挂在残叶随风的枝头了;神情恍惚间,听到再度归来的燕子轻轻的呢喃声。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似曾相识的;还是因了那句古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小院香径独徘徊。想来这春雪,也一定是有味道的香雪了。

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初夏田园风光的词:《如梦令.初夏》:

桃李惜时偷长,布谷应声回荡。小院正葱茏,大地蜡黄初上。心旷,心旷,满目尽收希望。

桃树梨树怕春天悄悄过去,拼命偷偷地生长;布谷声声在空中回荡,院子里草木葱茏满目,田野里麦子已结开始呈现出一片金黄了。这样丰收在望的初夏景色真让人禁不住心旷神怡啊!

喜悦之情,扑面而来;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此为一品。

二品赤字之情

古言云: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大地母亲、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故乡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伴随终生,]齿难忘。体现在诗中,则是无处不在的浓浓的游子之情,赤子之心。一首《拾麦穗》,即饱蘸了诗人对童年随母亲辛苦劳动、艰难度日的深情追忆:

风吹盐碱白茅飞,霜落沙窝麦垄稀。

朝酱暮咸三顿薯,秋穿冬着四时衣。

披星戴月寻遗穗,爬岗翻沟觅漏机。

母子躬身千百度,虚汗瘦粒踏歌归。

母子俩在稀疏的麦垄间奔波,捡拾人家遗漏的麦穗,爬坡翻沟,千辛万苦,又累又饿,虚汗淋淋,可捡拾到的还是些秕瘦的麦头。但心里还是那么的高兴,挎着篮子唱着童谣回家。一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更多的是劳动,尤其是跟母亲在一起劳动,虽苦尤乐。

如果说对母亲的爱是小爱的话,对家乡父老、一草一木的惦念,则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另一种眷恋。这首《蝶恋花。秋月》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游子的眷恋之情:

弦挂碧空霜掠影,万里银屏,夜半余清冷。月隐星繁风物静,儿时小院多安宁。 苍叶飘零惊燕醒,犬吠鸡鸣,三唱霞将映。父老披星耕露径,后生晨读问新鼎。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深秋之夜,我回到了儿时住过的小院子里,清冷的月光洒下来,院子里显得更加静谧安宁。时辰早已过了三更,树叶飘零的声音似乎惊着了孤栖的雁鸟。这时候狗也叫了鸡也叫了,东方既白天欲晓,父老乡亲们开始踏着露水下田耕种了。而我也一直读书到天亮,立志用更大更新的成就,来报效故土家乡的恩情吧!

自古以来,写赤字之情、游子之心的诗文很多很多,而真正朗朗上口,又牵人魂魄者少之又少,也就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望月》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之问的那一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成语“近乡情怯”的出处诗,最能折射出悠悠赤子的思乡之情。子月的这首秋月是词不是诗,在此不能做艺术方面的类比;但意境中那种宁静、恬淡、自强不息,无疑是一个游子归来最真实的心境写照。

三品书卷之气

岁寒三友者,梅兰菊也;花中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不管三友抑或四君子,梅兰菊者,既是文人的志趣,更蕴含者中华文化厚重的书卷气。

子月的《轮回》四十首作品中,就有6首吟咏这魂牵梦绕的岁寒三友。先看《冬梅》:

严冬着蜜蜡,深雪始开花。

孤傲凌三九,幽香慕夕霞。

斜枝牵玉链,素面待春华。

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

猛然一看,诗意很平淡,起句用字也一般,甚至有“花”、“华”的重音字叠用之忌。但收尾的“疏影邀新燕,冰心拌子芽”,忽然间就提升了全诗的意境格调,弥补了一些平淡不足。

再看这首七言《秋菊》:

重阳时节秋尤暖,昼短光催择日鲜。

僻壤野菊多寂寥,喧城陶客少悠然。

饱经寒暑终无悔,历尽风霜始有缘。

弱骨幽香送秋尽,素颜冷艳抱枝眠。

反复读之,我感觉这是一首反讽诗。你看,原本以生长在偏僻隐逸之地为荣的的野,也忽然感到寂寥了;在喧哗热闹的城市里,哪里还有像陶渊明那样悠然恬淡的隐人雅士?这些饱经风霜之后,虽然也说着无怨无悔,但萧杀的风霜摧残,也只能以柔弱的花骨、幽弱的花香,眼睁睁看着秋天过尽,严冬到来,而残花素颜败凝枝头。

世人写,大多溢美赞赏之词,或称傲霜盛开,或羡隐逸之情;激情澎湃如黄巢者,更是豪情万丈,“我花开后百花杀”了。而子月此诗,则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对植物生物学规律的实情描摹外,不能说不是对社会上曾经的喧嚣浮躁、假命清高现象的讽刺。当然了,诗有千面,这也只是笑尘九子的一种品读而已。

还有诗人专门写的《岁寒三友》、《冬至》等,都在字里行间,散发者诗人阅读广泛、学养深厚的书卷之气。

四品家国情怀

圣人曰:诗言志,歌咏怀。实为诗之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也被无数诗人志士所印证着、探索着。大凡诗人,都是真性情之人。父母情深,思乡情浓,游子情长,家国情怀,无不在真正诗人的笔下荡气回肠,一览无余。

《轮回》四十首中,没有慷慨悲歌的高调之作,没有牵强附会的“老干部体”,也似乎看不到刻意为之的“政治情怀”诗;但另一种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可以被细心的读者所品读捕捉得到的。

先看“冬十首”的_卷篇《沁园春.雪》,下阙:

星辰信步随缘,斗拨汉,风光弄世弦。看大江南北,英才济济;北雄南秀,各领光鲜。穿越时空,浪花淘尽,诗易人生三百年。观华夏,正四时西子,处处春天。

一种昂扬向上的品味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对华夏祖国如画江山的赞美,对民族振兴充满自信的精神气息,无形中已结感染和鼓舞了读者。

还有一首《端阳》:

芙蓉绽放醉仙宫,杜宇飞鸣荡寂空。

几户朱门斜野艾,数枝黄杏曳东风。

离骚一曲千秋颂,铁骨终生万代崇。

华夏英豪多壮志,神龙竟探问苍穹。

诗取名《端阳》,一定是要有楚国大夫屈原的元素的。屈原是中国诗歌史和政治史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文学史绕不开,是屈原杰出的诗歌天才与艺术成就;政治上绕不开,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方文明史绕不开,是屈原兼具了诗人与政治家旷世少有的、弥足珍贵的家国天下意识与悲悯的人文情怀。中国的文人,古时候都是精英士大夫阶层,自幼就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诲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普遍的、也是可贵的政治抱负与情怀;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推动着华夏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断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9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描写冬天的现代诗例10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