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事业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8 16:13:22

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1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chives is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itive, of figure, has kept the value of the true record and the actual reflection, it records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hat is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uch as investment plan, design, construction, use, maintenance and renovation expans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rchive f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water conservancy archives is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part, it reflects the re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the project of the final results, its rol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iles, analyses its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improve the water resource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rchives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iles; Fi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水利工程档案及其特点

水利工程档案是指从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表、数据等材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办法,经过分类、整理集中保管起来的文字、图纸、图表、数据等。水利工程档案明确地反映了一项工程兴建的全过程。

水利工程档案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上涉及面广。在修筑堤防、兴建水库、开沟修渠、建设闸坝时、必然牵涉到农业、工业、交通、电力通讯等各个方面,水利专业本身又与建筑、水文、气象等专业联系紧密,由此而形成的水利工程档案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信息反映。

2、历时周期长。根据不同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所确定的水利建设工程、周期长度亦不同,一般的农田水利工程,通长仅需几个月完成,而水库、防洪堤工程建设则需几年来完成。

3、文书、科技档案一体化。水利工程是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形成业务性文书与科技档案联系密切,明显具有文书、科技档案一体的趋向。

二、水利工程档案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档案与其他档案一样具有服务性和参考性。它是控制检验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和环节;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体现;是未来水利建设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水利管理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1、水利工程档案在对水利单位日常工作查考中能起到参考作用。如ISO内部审核或ISO外审中,通过对水利工程档案的查阅可以了解到水利单位工作的程序及建设产品是否合格,而水利单位也可借助档案,在拟订计划、总结工作、水利工程设计等方面作查考凭据。

2、汛期遇到紧急突发状况时,通过水利工程档案可以便捷的查询到历年来的水情、雨情、灾情及水利工程的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险情为发生时,通过历年档案整理整合也可以做好预测及防备措施。

3、完整的水利工程档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术研究方面,通过查阅档案,参考丰富、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及时汲取到工程建设经验的同时,减少了外借查阅资料的开支,可以更好、更快、更经济地取得研究成果。

4、水利工程档案在建设时期可以用来全面鉴定工程质量;在投入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故障或事故,也方便为查明原因、追究事故责任提供依据;在后期规划改革中,为后人在工程使用、管理、运行、养护、维修、改建、重建、扩建等工作中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三、完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措施

(一)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理顺关系,建立机制是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主要牵涉到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主管部门或专门档案馆等,各参与单位要依法按要求相互配合,理顺关系,共同为水利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规范化承担义务,负起责任。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组织者,是依据性文件材料和声像材料的收集者,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文件材料的汇总口,在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相关单位之间有明显的“制约”关系。因此,工程建设文件材料必须由建设单位汇总、审核整理和保管、报送。

施工单位是项目建筑(或维修)实体的建造(或维修)者,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变更的实施者,了解施工过程,熟悉隐蔽和变动部位,掌握施工原始记录等第一手文件资料。因此,应负责收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含编制竣工图),并及时移交给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和监理单位在完成所承担的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和监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基础性勘察设计、工程管理条文、监理等文件资料,应负责收集该部分的文件材料,并及时移交给建设单位。各主要参与单位应收集的文件材料各有侧重,建设单位应承担起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责,协调好关系,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档案收集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整理、归档的规范化。

(二)及时进行档案管理,确保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完整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原始材料(如合同、协议、施工设计与记录、事故处理与质检材料等)。这些原始材料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事人对当时的情况最清楚的,及时将这些应归档材料,收集整理起来也显得比较容易。随着工程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文件材料就会越积越多,如果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不能及时完成应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对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必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若到竣工验收阶段再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定会遇到意想不到困难,而且对日后工程档案资料的利用也会留下严重的隐患。作为我们建设管理人员要紧紧围绕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中心,及时收集整理资料,更重视资料的鉴定和整编工作。从项目申报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我们每一位参与管理和建设的人员要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程序和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各个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参与管理和建设的人员要主动到施工现场询问和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全程跟踪,及时掌握工程建设信息,并做好指导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平时要把档案收集、整理纳入监理单位考核中,形成各标段项目经理和总监对本工程的档案工作负总责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要重视监理单位对监理工程项目档案资料整编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确保工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

(三)加强档案人员知识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

(四)加大投入力度、走管理现代化之路

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要实现档案资料的数据化管理和网络化的报送、传递,满足水利工程建设者多方位、多区域利用档案资料的需求,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档案服务,一是实施科学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即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分类,编制档案号(工程总号、分类号、袋卷号),使档案管理在过程之初就反映在设计文件和每一张设计图纸上(包括纸质和电子文档)。二是实现档案资料分类科学化,工作标准化。实现标准化是对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熊洁.浅谈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J].山西建筑,2011(09).

[2]宋继红,董拥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0(07).

[3]温东飒,倪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2

一、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2、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4、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二、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重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4、提高农村供水能力.目前,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故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敷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顺利推进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环境风貌.

5、要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6、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制订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镇村应该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应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规费.

三、发展农村水利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3

我国水利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类型多种多样,这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使然。

基于所处地理纬度、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各地水利工程的类型、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中,对水利有直接影响的是气候和地形条件。

(一)气候条件与水利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优点在于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适于植物生长;而其缺点则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有很大差异。此外,我国从青藏高原向东呈阶梯状向太平洋倾斜的地貌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加剧了降水的不均匀性。我国大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从1600毫米以上递减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悬殊。东部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于6月至9月的4个月里,其中最大1个月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徐光启在《勾股义序》一文中说到,大禹平治水土时曾应用数学勾股计算,此后历代制定历法无不依赖数学,但“独水学久废,即有专门名家,代不一二人,亦绝不闻以勾股从事”。见《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洪水。而旱灾的发生更遍及全国,即使是雨量丰沛的两广地区和东南沿海也不例外。这是由于降雨分配往往和农作物生长需水期不相适应。①这是现代的情况。古代的情况也相类似。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人们对灾害的定义是“天反时为灾”,即认为风、雨、寒、暑不依时令,与作物生长季节不相适应,就会导致灾害。

历史气候在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②也有灾害群发期出现,③但从百年左右的时间尺度比较来看,相邻时间段一般只有不太大的量的改变,并没有重大的差异。当然,随着种植区向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扩展,种植制度的改变(例如由一年一作到一年两作,或作物品种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扩大和人口的繁衍等,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增长。

气候条件的差异,主要是降水量的不同,促成了相应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干旱地区,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主要依靠坎儿井引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半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地区,多为引河水灌溉的渠系工程,作物多为旱作;半湿润的东北和华北平原也以旱作为主,其中华北平原因有大面积盐碱地,还要注意排水;而在湿润地区,则多种水田。

水利虽有益于社会,但它的发展也要有所节制,首先是要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亟须发展水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人们兴修水利的努力,最终只能是画饼充饥。例如,元明清三代建都今天的北京,为了缓解首都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的紧张,曾多次仿效江南水田的办法,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最后终因“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④而告失败。即便有条件进行灌溉,也往往限于水资源不足,只有依靠加强水利管理,严格水利法规来平衡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以及依据各自的重要性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供水、灌溉、航运、水力机械等部门用水的先后次序、时间和水量。例如唐代郑白渠就有许多合理分配用水的有代表性的事例。

水资源条件也并非千古不变的,在历史时期中往往存在丰水和枯水间隔出现的情况,水利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规律,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

(二)地形条件与水利

从地貌条件来看,我国总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复杂。在各类地形中,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和盆地约占3l%。而河流大都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在复杂的地貌条件下,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类型。为了贯通大江大河之间的水路运输,我国的运河大都是南北向的。山区则有沟通相邻流域的跨岭运河,例如沟通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的灵渠,就是这种工程的典型。从防洪角度来说,暴雨洪水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据目前统计,我国的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平原的约占国土面积8%的地区的地面高程在江河洪水位以下,可以认为,这些地区都是从江河洪水下面争夺出来的土地,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②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

③高建国,自然灾害群发期的发现和进展,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

④《清空稿·河渠志四》,康熙四十二年匕谕。

洪水威胁严重。但这些地区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目前居住着全国40%的人口,分布着35%的耕地和60%的工农业产值。历史上这些地区也是我国财富集中的地区。可见,防洪除涝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水利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清代防御海潮的海塘工程竟长达4000千米之多。①至于农田水利的多种类型,更直接取决于各地区的地形和水源条件。见表1-1。

表1-1 各种地形和水源条件下的灌溉工程类型

地 形

工 程 类 型

典 型 工 程 举 例

无坝取水渠系

四川灌县都江堰建于战国末年,有灌溉、防洪、航运、放木的综合效益

江河

有坝取水渠系

河北临漳县漳水十二渠有拦水堤坝12座,分头引水(今废)

引水湃渠系

宁夏吴忠县艾山渠,渠口有深入河中的引水湃(今废)

江河高含沙洪水

引水淤灌渠系

陕西三原郑国渠(今泾惠渠)“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引洪放淤

北宋熙宁年间引黄河、漳水放淤改良土壤

高山融雪水

渠系

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夏季引融雪水灌溉

滨海江河

闸坝拒咸蓄淡渠系

浙江鄞县它山堰、福建莆田木兰陂等

井 水

提水灌溉

汉阴丈人抱瓮取水

河流溪涧

陂塘蓄水渠系

安徽寿县芍陂(今安丰塘)等

陂渠串联

河南南阳六门堰(今废)、湖北宜城白起渠(今长渠)等

渠系

山西太原难老泉、汾阴瀵水等

水库、塘堰

山西太原智伯渠(今废)等

引洪漫地

陕西

滨湖区

江湖

圩、垸、基围

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等 湖南华容县的安津垸等

广东南海县桑园围等

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成书于1300年前后)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田,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如果灌溉水源位置较低,可以用机械提升。如果水源较远,可以修建渠道输水。渠道跨越丘陵沟壑时,还可借助渡槽倒虹吸、隧洞等输水设施。此外,相应于各种水源条件,也有不同的用水方法。徐光启(1562—1633)系统概括旱地用水有五种情况:即“用水之源”,有六种方式;“用水之流”,有七种方式;“用水之潴”,有六种方式;“用水之委”,有四种方式;“作原作潴”(指利用井水和用水池储存的雨水和雪水),有五种方式。他认为:“尽此五法,加以智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田不得水者寡矣,水之不为田用者亦寡矣。”③

总之,水源、地势条件不同,水利工程类型也不同,“今欲修沟洫,非谓一一如古也。但各因水势地势之宜,纵横曲直,随其所向”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张文彩,中国海塘工程简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②王祯:《农书》卷18,农业出版社,1963年,第349页。

⑧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00~406页。

④ 转引自宋湛庆,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特点,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转贴于 二 社会进步与水利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社会发展需要水利

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前645)对于治国必先治理自然灾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何谓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疾病)一害也,虫一害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①。可见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威胁最大的灾种。怎样减轻水旱灾害呢?古代有许多应对办法,例如储备。由于灾害的发生难以逆料,“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②一般备荒要有三年的储备粮,所以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此之谓国备。”③又例如,使农作物品种多样化。汉代人认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④。这是由于不同品种作物生长季节不同,耐水旱能力也不同,而水旱多为季节性灾害。杂种五谷可以做到这种作物不收,收其他作物;这季不收,收下季,以减轻灾害对社会的损害。当然,抗御水旱灾害的积极办法首先是兴修水利。所以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⑤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都匠水工”)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可见,在古代,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水利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水利建设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一方面,水利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大禹治水。那时社会已进入原始公社末期’主要经济形式由狩猎、畜牧向农耕过渡,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必然由丘陵向平原转移。而在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游平原生产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洪水的威胁’在一次范围广大的洪水之后,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史诗一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治水是各部族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禹由于指挥成功,使他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在当时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禅让制遂转变为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治水活动在这次社会变革中,起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管子·度地》,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征引诸子语录均用此版本,不另加注版本.

②《逸周书·文传解第二十五》卷3,丛书集成本。

③《墨子闲诂·七患》,诸子集成本.类似的说法还见于《春秋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淮南子·主术训》等文献。

④《汉书·食货志》卷24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⑤ 同①。

⑥周魁一,先秦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及其含义的初步解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78年。3—4期.

水利发展受社会制度的推动或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革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春秋战国期间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技术水平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后,进一步促进了水利,特别是工程规模巨大,涉及更大范围的治河工程和运河建设的发展,并在其后较长时期内保持着这种势头。不过,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失去活力,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妨碍了水利的进步。例如,清代乾隆年间钱泳在分析水转筒车难以推广的原因时说:“一(水)车需费百余金,一坏即不能用。余谓农家贫者居多,分毫计算,岂能办此。”①也就是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缺乏改革和进取,很难提出超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水利发展受到制约。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的依赖尤其显著。隋炀帝开国之初就征发劳役二三百万兴修通济渠和永济渠,完成了全国航运网的贯通。开河劳动是极其艰苦和残酷的。隋炀帝开河的主观动力也曾一再引起讨论和争议,但一般对兴建大运河的实际效果却认识一致,杜佑(735—812)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②,是客观的评价。与隋代情况相类似,元代开国之初,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形势,更迫使它必须尽快兴修南北大运河,以沟通南北联系,稳定政治和发展经济。

农田水利的规模一般比防洪和航运为小,常有地区性的进展,并能取得更快的社会效果。例如,即使在分裂时期,地方割据政权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也不能对关乎百姓生活和国力增长的农田灌溉事业掉以轻心。在战国时期,秦代为保证统一战争的胜利而于公元前246年兴建的郑国渠起到了“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③的作用,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三国时,魏、蜀、吴各自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以为兼并战争的资本,其中魏国邓艾在淮河南北发展灌溉屯田,不多几年就取得相当的成绩,“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④。唐末五代也是分裂时期,吴越国盘踞太湖流域一带,为了站稳脚跟,“尝置都水营田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都,号曰撩浅。盖当是时方欲富境御敌,必以是为先务”⑤。进一步奠定了太湖地区农业和地区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甚至某任清明有为的地方官,也能领导当地群众,通过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使当地经济面貌和社会秩序焕然一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唐州(今河南唐河县)曾因经济落后,许多居民或外迁或遁入山野与朝廷对抗,社会秩序混乱。曾有人建议撤消这个州的建制。嘉祐中(1056—1063)太守赵尚宽领导群众奋发图强。他们首先从水利人手,遵从西汉召信臣的做法,“引水溉田凡数万顷,变硗瘠为膏腴”,又向农民借贷耕牛和农具、种子等,只一年多时间,流民返乡和淮南、湖北内迁居民达2000多户。⑥赵尚宽也因此受到嘉奖。农田水利与地区经济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3,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②杜佑:《通典》卷l0、卷177.

③《史记·河渠书》卷29。

④《晋书·食货志》卷26.

⑤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 引自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开明书局二十五史本二千作二十,误。

(三)水利管理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正因为水利与社会政治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涉及不同行政区划,更加需要政府出面来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所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政府都把水利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在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中,就有水利机构的记载。《尚书》记载“禹作司空”,“平水土”①。《苟子·王制》记载司空的具体职责有:“修堤渠,通沟浍,行水涝,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即管理防洪、除涝、蓄水、灌溉等水利工作是司空的职责。

水利机构的设置,实在是抗御水旱灾害和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不仅限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较早的亚洲各国,都把水利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②一文中就曾指出:“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他在这里所说的亚洲,具体指的是古代的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国。也包括非洲的埃及。

中国的水利管理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在逐步加强,除中央政府中有专管部门外,地方政府也兼管水利,重要灌区还有专门官员负责监督。水利部门所辖治河、航运、灌溉等主要方面的管理逐步分工。唐宋以后,中央政府一般只负责治河、航运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则主要由地方政府甚至由灌区管理机构自行负责。水利管理中,除行政管理之外,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后代治河、航运又进一步单独制定相应管理条例。灌区的管理章程一般由民间依据历史习惯制定。水利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完善,是中国水利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水利的突出优点。而中亚地区许多古文明发祥地,之所以日后水利荒废,以至耕地沙漠化,管理松弛是否是原因之一?这个牵涉环境演变的问题,仍是目前许多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三 科技和文化进步与水利发展

(一)水利与科技进步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水利建设的规模和类型也首先决定于生产工具和材料。但在170万年前形成人类(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170万年)以后,直到距今约l万年前,人类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水利也才有了原始的规模。最初的水利工程大约是池塘和井,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井大约距今5600年左右,③那是汲取生活用水的。进入原始公社末期开始使用铜器。出现了大禹治水那样大规模的水利施工。使用简陋的工具完成了艰巨的治水任务,不能不使后人景仰。至商代中晚期和周代,青铜冶铸技术达到成熟阶段。青铜工具普遍使用,促进农业和水利的发展。那时已开始用井水灌溉,并使用桔槔提取井水。井的衬砌质量也由木圈进步到瓦圈。《管子·乘马》还记载有依据地下水埋藏深度和相应的抗旱能力,把农田分作几类,并据以征收相应的赋税,可见井水灌溉已较普遍。此外,地面沟洫灌溉和排水也已开始普及。《周礼·考工记》中记述有相应于井田制的沟洫灌排系统。《周礼·职方氏》还对分布九州的适宜灌溉的地表水资源有系统的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尚书·舜典》,四部丛刊本。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65页。

③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中,在第二文化层发现一口生活用水井。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参见梅福根、吴五贤《七千年前的奇迹一一我国河姆渡古遗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6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首先是基于铁工具的出现和应用。特别是战国时期生铁柔化等技术的发明,比欧美各国约早2000年以上。①它使我国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其他文明古国,也使生铁广泛用作生产工具成为可能,这或许是我国先于其他文明古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铁工具的使用,使大面积的开垦荒地和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也为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国水利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今安徽寿县的芍陂、河北临漳县的漳水十二渠等大型灌溉工程;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和沟通淮河和黄河的鸿沟等大型运河;黄河大堤等防洪工程;以及至今让我们引以自豪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水利的发展基于科技进步的背景,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又反过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了达到自流引水和排水的目的,必须进行地形测量。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已经开始应用原始测量技术,即所谓“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②,并由此推动了数学的进步。相传勾股定理就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现的。③而从《春秋左传》中记载的宣公十一年(前598)和昭公三十二年(前510)的两个修建城池的事例,可以看出当时对城墙和堑壕的土方量,所需人工和材料,劳工往返里程和所吃的粮食都有准确的计算。工程进展顺利,反映出当时数学计算已有较高水平。至于水利科学的产生,生产的需要更是直接的巨大动力。《管子·度地》是战国时期水利科学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明渠水流坡降的计算方法,有压管道输水的基本原理,水跃消能的直观描述等水力学知识;最佳施工季节和土壤含水量掌握等土力学知识;堤防横断面设计和滞洪区设置;水利施工组织和工具配备等。其中的流体力学知识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此外,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节气和物候知识也有系统地归纳。二十四节气中有关降水的就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以及白露、寒露、霜降等节气,而反映物候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也表明了作物生长期和需水状况。

(二)水利与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与思想和学术气氛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制的蓬勃兴起,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的促进。同时,科技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解放。例如,在奴隶社会古人对于水旱灾害的控制能力较低,把水旱的自然现象看作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的意志。当干旱严重威胁到来的时候,不得不企求上苍的保佑。这种迷信的仪式叫作“雩”,“雩”礼还作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种,规定在国家典礼的《周礼》中。到了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大量兴建,人们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对水旱灾害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荀子(前313—前238)就曾一针见血的揭穿雩礼的虚伪,直截了当地指出“雩而雨何也?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④,既然求雨无益,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②《史记·夏本纪》卷二。

③ 西汉时期的天文著作《周髀》认为数学起源于大禹时代,三国吴人赵君卿注解说:“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乃勾股之所由生也。”参见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中华书局,1963年,第14页。

④《荀子·天论》,诸子集成本。

还要行此大礼呢?他认为那是政治家为粉饰自己统治的缺陷而杜撰出一个超自然力的神,以欺骗百姓。并进而归纳出著名的唯物主义命题:“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①他对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的赞颂是难能可贵的。晋代的傅玄(217—278)进一步表述了水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他说:“陆田者,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功弃矣。(水)田制之由人。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②。这里所说的水田,泛指有灌溉效益的耕地。傅玄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不认为是水利改造自然的实践在人们思想中的正确反映。

对于先圣,古人有另外一种迷信。例如把大禹治水时因时制宜采用的疏导的方法,后人多视为经典和不可逾越的教条。战国时代的慎子公然对这种迷信提出批评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③痛快淋漓地指出,遵从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是治水的惟一法则。时代进步了,治水方法应该相应改变,不必拘泥先圣当年合理而现在过时的治水办法。当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并未就此完结,在整个封建时代,反映在治水领域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持续不断。

(三)中外水利科技的独立发明与相互借鉴

李约瑟(1900—1995)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性有时使人很为难。某些概念、某些学科和某些复杂的发明,有一种使人难以理解的习性,即它们的出现(甚或消失)在旧大陆的两端几乎是同时的。”④他所举出的实例是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同时出现的齿轮和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北部沿海和中国大约同时出现的水轮等发明。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往往源于生产的实际需要,但独立的抽象思维和缜密的科学推理,无疑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源泉。确实,中国和欧洲某些科学发现的同时性是大量的、令人费解的,甚至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那样的不谋而合。例如,东汉时王充(27—97)在解释日月与地球作相对运动,表现为东出而西没时,以转动的石磨上爬行的蚂蚁来比喻。⑤而在大约同时的古罗马《建筑十书》中,对于天象的解释也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比喻。⑥又如勾股定理的发明也大体是同时的。西方最早提出直角三角形三边比的特例,即3:4:5的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前584—前496)。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记载了这一发现。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荀子·天论》,诸子集成本。

②宋·《太平御览》卷82l引《傅子》其中佚失的水字,据唐·马总,《意林》卷五,四部备要本,引《傅子》文补充。

⑧《慎子》,诸子集成本。

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二分册(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524—525页.

⑤汉·王充:《论衡》,《说日篇》,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第110~111页。类似的比喻会更早一些,因此《晋书·天文志》在用同样的蚁行磨上的比喻解释天象时,没有以王充为依据,而是举出更早一些时候的周髀算学家的认识,“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⑥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维特鲁威在这里也以放在制造陶器的转轮上的蚂蚁运动为比喻,“尽管蚂蚁对辘轳(转轮)的旋转是反向的,但必然会完成所要走的道路。而且靠近中心的蚂蚁当然很快地走完一周。在辘轳端部的圆周上行进的蚂蚁,尽管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可是由于圆周较大,完成它们的运行就要迟缓得多。”

⑦ 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

而我国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是西汉时期的数学著作《周髀》,约当公元前100年前后。“但勾三、股四、弦五这个特殊例子的发现,可能是很早的”①。可以认为,中西方发现大约也是同时的。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4

1.农村水利现状

1.1农村水利管理比较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供水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道用水,不愿意管水,许多的存在都没有明确专人管理致使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梁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输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千穿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1.2变化较大的农村生产结构发生

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中草药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1.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

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饮水安全、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1.4财政投入不足

近几年干旱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乡很多落后的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老板垫资和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2.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2.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

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提放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乡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丛生产活动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山区、半山区统筹,平原、坝子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

2.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当前,我乡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面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明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我乡农村水利发展新活力。

3.农村人蓄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在调查了解基础是。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出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指导。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供水甚而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统筹规划,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2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

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按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农村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

3.3积极引导,多渠道筹资

为解决好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就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县、乡两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多方位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3.4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和水费征收体系

水价是乡镇供水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水价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来源、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以及滚动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水份过低,水费计收困难,已经成为乡镇供水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的水份政策和水费征收体系刻不容缓。

3.5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农村供水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施工,应由水利部门通过招投标确定符合条件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规模较小的工程,条件不具备时,可由有类似工程经验的单位承担施工。同时要通过层层管理,层层落实,确保我乡水利事业得到持久发挥效益。 [科]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5

2012年11月19日,中国政府网资讯,发展改革委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2012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与要求,水利建设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大,中央安排908.5亿元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208亿元,其中重点投资对象是农村饮水安全、泵站和大型灌溉区建设与改造以及水土保持和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件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上也有了一定的倾斜,但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 . 1思想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十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虽然各级、各单位和个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从实践中来看这种认识只是表面的,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发展的命根子就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离开了农田水利建设,任何制度、策略都是夸夸其谈,难以有的落实到实处。据调查显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在哪里建设农田水利项目、何时开始施工建设以及何时竣工,对于日常的管理维护、投资来源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缓慢等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1 . 2农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不善

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比不难,难的是日常应用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日常管理资金不足、筹资渠道不明确、不广泛,难以保证管理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可谓履步维艰,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的漏洞与不足,导致其病态运作,甚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因常年失修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自国内实施农业税制改革以来,农村已经彻底取消了传统的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等用工模式,对于农田水利而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通常采用的是一事一议策略,来实现筹资、投劳之目的。基于此,广大农民群众因不给劳动报酬而选择外出谋生,不仅导致了农田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报废,而且还导致大量基本农田荒芜。

1 . 3缺乏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据调查显示,自国内实施农业税制改革以来,虽然大幅度的降低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但也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之于整天与农田打交道,他们更愿意加入农民工的浪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然对报酬低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失去了兴趣,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有效的维护和应用。在该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行,大量已建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现象非常的普遍,这就加速了这些基础水利设施报废的速度。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盲目、随意的建设,必然难见成效。

1 . 4当前国内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乏力

从当前国内农田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实践来看,人员的匮乏导致大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保障,农村水利建设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不难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靠人力现象,依然可以看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国内大型灌区工程建筑损坏率已经超过了60%。其中已报废或失效的工程将占到三成左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则必将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深度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能力。

2.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以及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 . 1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

早在2011年,党中央就出台了一号文件,要求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家发展体系,并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全面推动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人口每年增加数量超过7000,人数增加必然带来食物的匮乏;当前世界大量的粮油作物都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比如美国玉米产量的40%被用来生产乙醇;在气候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在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加剧。据2010年世界粮食组织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大约有效9.25亿人正在面临饥饿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大约每6秒会有一名儿童由于饥饿而死去。饥饿已经成为一个人间悲剧。而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而言,其不仅关系着粮食安全生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世界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因此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2.2当前国内的农田水利现状决定了要加快水利事业发展

调查显示,国内很多农村地区的灌区水源难以得到保障,而且渠道已经老化、常年处于失修状态(如图1~2所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灌溉效率。

对于已建成的水库、灌区水利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受地形、环境条件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设计标准普遍较低,配套性、协调性较差,在粗放化管理体制下,导致很多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常年失修,最终失去应用价值和作用。据调查显示,当前项目区内水利工程只有30%左右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各级渠道通常以土渠输水,末级农渠管理不到位,大大制约了灌溉能力和效率。

2 . 3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客观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国内多数农村地区大力实施综合开发、节水灌溉以及土地整理,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兴修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基础依然非常的薄弱,自自然灾害面前依然显得素手无策,灌区因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灌溉面积和灌溉效率都受到了限制,实际供水能力急剧下。对于一些零星灌溉点片而言,因缺乏及时的供水设施和水源,很多基本农田已经看天收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2 . 4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平衡性保护。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今天,需水量在不断的增加。但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损非常的严重,导致地表水得难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进而加重了井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严重超标,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通过对某地区的地下水位调查、测量显示,由于地下水以每年0.8至1.5米的速度快速下降,该地区超七成的机井已经出现了出水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机井不断的更新,灌溉成本也随之提高。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受阻,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因此,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成为恢复地下水动态平衡,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以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6

2012年11月19日,中国政府网资讯,发展改革委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2012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与要求,水利建设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大,中央安排908.5亿元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208亿元,其中重点投资对象是农村饮水安全、泵站和大型灌溉区建设与改造以及水土保持和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件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上也有了一定的倾斜,但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思想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十八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虽然各级、各单位和个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从实践中来看这种认识只是表面的,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发展的命根子就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离开了农田水利建设,任何制度、策略都是夸夸其谈,难以有的落实到实处。据调查显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在哪里建设农田水利项目、何时开始施工建设以及何时竣工,对于日常的管理维护、投资来源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下,而且缓慢等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1.2农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不善

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比不难,难的是日常应用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日常管理资金不足、筹资渠道不明确、不广泛,难以保证管理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可谓履步维艰,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的漏洞与不足,导致其病态运作,甚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因常年失修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自国内实施农业税制改革以来,农村已经彻底取消了传统的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等用工模式,对于农田水利而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通常采用的是一事一议策略,来实现筹资、投劳之目的。基于此,广大农民群众因不给劳动报酬而选择外出谋生,不仅导致了农田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报废,而且还导致大量基本农田荒芜。

1.3缺乏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据调查显示,自国内实施农业税制改革以来,虽然大幅度的降低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但也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之于整天与农田打交道,他们更愿意加入农民工的浪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然对报酬低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失去了兴趣,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有效的维护和应用。在该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行,大量已建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现象非常的普遍,这就加速了这些基础水利设施报废的速度。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盲目、随意的建设,必然难见成效。

1.4当前国内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乏力

从当前国内农田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实践来看,人员的匮乏导致大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保障,农村水利建设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不难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靠人力现象,依然可以看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国内大型灌区工程建筑损坏率已经超过了60%。其中已报废或失效的工程将占到三成左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则必将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深度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能力。

2.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现状、问题以及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1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

早在2011年,党中央就出台了一号文件,要求将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国家发展体系,并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全面推动水利建设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人口每年增加数量超过7000,人数增加必然带来食物的匮乏;当前世界大量的粮油作物都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比如美国玉米产量的40%被用来生产乙醇;在气候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在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加剧。据2010年世界粮食组织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大约有效9.25亿人正在面临饥饿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大约每6秒会有一名儿童由于饥饿而死去。饥饿已经成为一个人间悲剧。而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而言,其不仅关系着粮食安全生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世界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因此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2.2当前国内的农田水利现状决定了要加快水利事业发展

调查显示,国内很多农村地区的灌区水源难以得到保障,而且渠道已经老化、常年处于失修状态(如图1~2所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灌溉效率。

对于已建成的水库、灌区水利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受地形、环境条件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设计标准普遍较低,配套性、协调性较差,在粗放化管理体制下,导致很多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常年失修,最终失去应用价值和作用。据调查显示,当前项目区内水利工程只有30%左右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各级渠道通常以土渠输水,末级农渠管理不到位,大大制约了灌溉能力和效率。

2.3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客观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粮食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国内多数农村地区大力实施综合开发、节水灌溉以及土地整理,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兴修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基础依然非常的薄弱,自自然灾害面前依然显得素手无策,灌区因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灌溉面积和灌溉效率都受到了限制,实际供水能力急剧下。对于一些零星灌溉点片而言,因缺乏及时的供水设施和水源,很多基本农田已经看天收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势在必行。

2.4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这里所说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平衡性保护。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今天,需水量在不断的增加。但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损非常的严重,导致地表水得难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进而加重了井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严重超标,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通过对某地区的地下水位调查、测量显示,由于地下水以每年0.8至1.5米的速度快速下降,该地区超七成的机井已经出现了出水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机井不断的更新,灌溉成本也随之提高。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受阻,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因此,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成为恢复地下水动态平衡,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当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兰欲.关于如何做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2(06).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7

我国水利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类型多种多样,这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使然。

基于所处地理纬度、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各地水利工程的类型、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中,对水利有直接影响的是气候和地形条件。

(一)气候条件与水利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优点在于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适于植物生长;而其缺点则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有很大差异。此外,我国从青藏高原向东呈阶梯状向太平洋倾斜的地貌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加剧了降水的不均匀性。我国大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从1600毫米以上递减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悬殊。东部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于6月至9月的4个月里,其中最大1个月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徐光启在《勾股义序》一文中说到,大禹平治水土时曾应用数学勾股计算,此后历代制定历法无不依赖数学,但“独水学久废,即有专门名家,代不一二人,亦绝不闻以勾股从事”。见《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洪水。而旱灾的发生更遍及全国,即使是雨量丰沛的两广地区和东南沿海也不例外。这是由于降雨分配往往和农作物生长需水期不相适应。①这是现代的情况。古代的情况也相类似。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人们对灾害的定义是“天反时为灾”,即认为风、雨、寒、暑不依时令,与作物生长季节不相适应,就会导致灾害。

历史气候在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②也有灾害群发期出现,③但从百年左右的时间尺度比较来看,相邻时间段一般只有不太大的量的改变,并没有重大的差异。当然,随着种植区向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扩展,种植制度的改变(例如由一年一作到一年两作,或作物品种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扩大和人口的繁衍等,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增长。

气候条件的差异,主要是降水量的不同,促成了相应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干旱地区,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主要依靠坎儿井引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半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地区,多为引河水灌溉的渠系工程,作物多为旱作;半湿润的东北和华北平原也以旱作为主,其中华北平原因有大面积盐碱地,还要注意排水;而在湿润地区,则多种水田。

水利虽有益于社会,但它的发展也要有所节制,首先是要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亟须发展水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人们兴修水利的努力,最终只能是画饼充饥。例如,元明清三代建都今天的北京,为了缓解首都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的紧张,曾多次仿效江南水田的办法,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最后终因“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④而告失败。即便有条件进行灌溉,也往往限于水资源不足,只有依靠加强水利管理,严格水利法规来平衡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以及依据各自的重要性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供水、灌溉、航运、水力机械等部门用水的先后次序、时间和水量。例如唐代郑白渠就有许多合理分配用水的有代表性的事例。

水资源条件也并非千古不变的,在历史时期中往往存在丰水和枯水间隔出现的情况,水利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规律,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

(二)地形条件与水利

从地貌条件来看,我国总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复杂。在各类地形中,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和盆地约占3l%。而河流大都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在复杂的地貌条件下,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类型。为了贯通大江大河之间的水路运输,我国的运河大都是南北向的。山区则有沟通相邻流域的跨岭运河,例如沟通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的灵渠,就是这种工程的典型。从防洪角度来说,暴雨洪水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据目前统计,我国的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平原的约占国土面积8%的地区的地面高程在江河洪水位以下,可以认为,这些地区都是从江河洪水下面争夺出来的土地,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②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

③高建国,自然灾害群发期的发现和进展,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

④《清空稿·河渠志四》,康熙四十二年匕谕。

洪水威胁严重。但这些地区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目前居住着全国40%的人口,分布着35%的耕地和60%的工农业产值。历史上这些地区也是我国财富集中的地区。可见,防洪除涝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水利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清代防御海潮的海塘工程竟长达4000千米之多。①至于农田水利的多种类型,更直接取决于各地区的地形和水源条件。见表1-1。

表1-1各种地形和水源条件下的灌溉工程类型

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成书于1300年前后)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田,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如果灌溉水源位置较低,可以用机械提升。如果水源较远,可以修建渠道输水。渠道跨越丘陵沟壑时,还可借助渡槽倒虹吸、隧洞等输水设施。此外,相应于各种水源条件,也有不同的用水方法。徐光启(1562—1633)系统概括旱地用水有五种情况:即“用水之源”,有六种方式;“用水之流”,有七种方式;“用水之潴”,有六种方式;“用水之委”,有四种方式;“作原作潴”(指利用井水和用水池储存的雨水和雪水),有五种方式。他认为:“尽此五法,加以智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田不得水者寡矣,水之不为田用者亦寡矣。”③

总之,水源、地势条件不同,水利工程类型也不同,“今欲修沟洫,非谓一一如古也。但各因水势地势之宜,纵横曲直,随其所向”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张文彩,中国海塘工程简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②王祯:《农书》卷18,农业出版社,1963年,第349页。

⑧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00~406页。

④转引自宋湛庆,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特点,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二社会进步与水利发展的相互影响

(一)社会发展需要水利

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前645)对于治国必先治理自然灾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何谓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疾病)一害也,虫一害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①。可见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威胁最大的灾种。怎样减轻水旱灾害呢?古代有许多应对办法,例如储备。由于灾害的发生难以逆料,“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②一般备荒要有三年的储备粮,所以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此之谓国备。”③又例如,使农作物品种多样化。汉代人认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④。这是由于不同品种作物生长季节不同,耐水旱能力也不同,而水旱多为季节性灾害。杂种五谷可以做到这种作物不收,收其他作物;这季不收,收下季,以减轻灾害对社会的损害。当然,抗御水旱灾害的积极办法首先是兴修水利。所以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⑤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都匠水工”)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可见,在古代,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水利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水利建设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一方面,水利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大禹治水。那时社会已进入原始公社末期’主要经济形式由狩猎、畜牧向农耕过渡,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必然由丘陵向平原转移。而在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游平原生产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洪水的威胁’在一次范围广大的洪水之后,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史诗一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治水是各部族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禹由于指挥成功,使他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在当时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禅让制遂转变为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治水活动在这次社会变革中,起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管子·度地》,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征引诸子语录均用此版本,不另加注版本.

②《逸周书·文传解第二十五》卷3,丛书集成本。

③《墨子闲诂·七患》,诸子集成本.类似的说法还见于《春秋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淮南子·主术训》等文献。

④《汉书·食货志》卷24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⑤同①。

⑥周魁一,先秦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及其含义的初步解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78年。3—4期.

水利发展受社会制度的推动或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革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春秋战国期间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技术水平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后,进一步促进了水利,特别是工程规模巨大,涉及更大范围的治河工程和运河建设的发展,并在其后较长时期内保持着这种势头。不过,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失去活力,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妨碍了水利的进步。例如,清代乾隆年间钱泳在分析水转筒车难以推广的原因时说:“一(水)车需费百余金,一坏即不能用。余谓农家贫者居多,分毫计算,岂能办此。”①也就是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缺乏改革和进取,很难提出超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要求,水利发展受到制约。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的依赖尤其显著。隋炀帝开国之初就征发劳役二三百万兴修通济渠和永济渠,完成了全国航运网的贯通。开河劳动是极其艰苦和残酷的。隋炀帝开河的主观动力也曾一再引起讨论和争议,但一般对兴建大运河的实际效果却认识一致,杜佑(735—812)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②,是客观的评价。与隋代情况相类似,元代开国之初,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形势,更迫使它必须尽快兴修南北大运河,以沟通南北联系,稳定政治和发展经济。

农田水利的规模一般比防洪和航运为小,常有地区性的进展,并能取得更快的社会效果。例如,即使在分裂时期,地方割据政权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也不能对关乎百姓生活和国力增长的农田灌溉事业掉以轻心。在战国时期,秦代为保证统一战争的胜利而于公元前246年兴建的郑国渠起到了“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③的作用,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三国时,魏、蜀、吴各自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以为兼并战争的资本,其中魏国邓艾在淮河南北发展灌溉屯田,不多几年就取得相当的成绩,“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④。唐末五代也是分裂时期,吴越国盘踞太湖流域一带,为了站稳脚跟,“尝置都水营田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都,号曰撩浅。盖当是时方欲富境御敌,必以是为先务”⑤。进一步奠定了太湖地区农业和地区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甚至某任清明有为的地方官,也能领导当地群众,通过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使当地经济面貌和社会秩序焕然一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唐州(今河南唐河县)曾因经济落后,许多居民或外迁或遁入山野与朝廷对抗,社会秩序混乱。曾有人建议撤消这个州的建制。嘉祐中(1056—1063)太守赵尚宽领导群众奋发图强。他们首先从水利人手,遵从西汉召信臣的做法,“引水溉田凡数万顷,变硗瘠为膏腴”,又向农民借贷耕牛和农具、种子等,只一年多时间,流民返乡和淮南、湖北内迁居民达2000多户。⑥赵尚宽也因此受到嘉奖。农田水利与地区经济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3,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②杜佑:《通典》卷l0、卷177.

③《史记·河渠书》卷29。

④《晋书·食货志》卷26.

⑤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引自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开明书局二十五史本二千作二十,误。

(三)水利管理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正因为水利与社会政治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涉及不同行政区划,更加需要政府出面来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所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政府都把水利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并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在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中,就有水利机构的记载。《尚书》记载“禹作司空”,“平水土”①。《苟子·王制》记载司空的具体职责有:“修堤渠,通沟浍,行水涝,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即管理防洪、除涝、蓄水、灌溉等水利工作是司空的职责。

水利机构的设置,实在是抗御水旱灾害和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不仅限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较早的亚洲各国,都把水利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②一文中就曾指出:“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他在这里所说的亚洲,具体指的是古代的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国。也包括非洲的埃及。

中国的水利管理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在逐步加强,除中央政府中有专管部门外,地方政府也兼管水利,重要灌区还有专门官员负责监督。水利部门所辖治河、航运、灌溉等主要方面的管理逐步分工。唐宋以后,中央政府一般只负责治河、航运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则主要由地方政府甚至由灌区管理机构自行负责。水利管理中,除行政管理之外,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后代治河、航运又进一步单独制定相应管理条例。灌区的管理章程一般由民间依据历史习惯制定。水利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完善,是中国水利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水利的突出优点。而中亚地区许多古文明发祥地,之所以日后水利荒废,以至耕地沙漠化,管理松弛是否是原因之一?这个牵涉环境演变的问题,仍是目前许多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三科技和文化进步与水利发展

(一)水利与科技进步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水利建设的规模和类型也首先决定于生产工具和材料。但在170万年前形成人类(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170万年)以后,直到距今约l万年前,人类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水利也才有了原始的规模。最初的水利工程大约是池塘和井,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井大约距今5600年左右,③那是汲取生活用水的。进入原始公社末期开始使用铜器。出现了大禹治水那样大规模的水利施工。使用简陋的工具完成了艰巨的治水任务,不能不使后人景仰。至商代中晚期和周代,青铜冶铸技术达到成熟阶段。青铜工具普遍使用,促进农业和水利的发展。那时已开始用井水灌溉,并使用桔槔提取井水。井的衬砌质量也由木圈进步到瓦圈。《管子·乘马》还记载有依据地下水埋藏深度和相应的抗旱能力,把农田分作几类,并据以征收相应的赋税,可见井水灌溉已较普遍。此外,地面沟洫灌溉和排水也已开始普及。《周礼·考工记》中记述有相应于井田制的沟洫灌排系统。《周礼·职方氏》还对分布九州的适宜灌溉的地表水资源有系统的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尚书·舜典》,四部丛刊本。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65页。

③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中,在第二文化层发现一口生活用水井。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600年。参见梅福根、吴五贤《七千年前的奇迹一一我国河姆渡古遗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6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首先是基于铁工具的出现和应用。特别是战国时期生铁柔化等技术的发明,比欧美各国约早2000年以上。①它使我国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其他文明古国,也使生铁广泛用作生产工具成为可能,这或许是我国先于其他文明古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铁工具的使用,使大面积的开垦荒地和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也为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国水利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今安徽寿县的芍陂、河北临漳县的漳水十二渠等大型灌溉工程;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和沟通淮河和黄河的鸿沟等大型运河;黄河大堤等防洪工程;以及至今让我们引以自豪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水利的发展基于科技进步的背景,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又反过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了达到自流引水和排水的目的,必须进行地形测量。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已经开始应用原始测量技术,即所谓“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②,并由此推动了数学的进步。相传勾股定理就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现的。③而从《春秋左传》中记载的宣公十一年(前598)和昭公三十二年(前510)的两个修建城池的事例,可以看出当时对城墙和堑壕的土方量,所需人工和材料,劳工往返里程和所吃的粮食都有准确的计算。工程进展顺利,反映出当时数学计算已有较高水平。至于水利科学的产生,生产的需要更是直接的巨大动力。《管子·度地》是战国时期水利科学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明渠水流坡降的计算方法,有压管道输水的基本原理,水跃消能的直观描述等水力学知识;最佳施工季节和土壤含水量掌握等土力学知识;堤防横断面设计和滞洪区设置;水利施工组织和工具配备等。其中的流体力学知识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此外,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节气和物候知识也有系统地归纳。二十四节气中有关降水的就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以及白露、寒露、霜降等节气,而反映物候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也表明了作物生长期和需水状况。

(二)水利与思想文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与思想和学术气氛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制的蓬勃兴起,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的促进。同时,科技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思想解放。例如,在奴隶社会古人对于水旱灾害的控制能力较低,把水旱的自然现象看作人力无法抗拒的天的意志。当干旱严重威胁到来的时候,不得不企求上苍的保佑。这种迷信的仪式叫作“雩”,“雩”礼还作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种,规定在国家典礼的《周礼》中。到了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大量兴建,人们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对水旱灾害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荀子(前313—前238)就曾一针见血的揭穿雩礼的虚伪,直截了当地指出“雩而雨何也?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④,既然求雨无益,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②《史记·夏本纪》卷二。

③西汉时期的天文著作《周髀》认为数学起源于大禹时代,三国吴人赵君卿注解说:“禹治洪水,决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乃勾股之所由生也。”参见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中华书局,1963年,第14页。

④《荀子·天论》,诸子集成本。

还要行此大礼呢?他认为那是政治家为粉饰自己统治的缺陷而杜撰出一个超自然力的神,以欺骗百姓。并进而归纳出著名的唯物主义命题:“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①他对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的赞颂是难能可贵的。晋代的傅玄(217—278)进一步表述了水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他说:“陆田者,命悬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功弃矣。(水)田制之由人。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②。这里所说的水田,泛指有灌溉效益的耕地。傅玄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不认为是水利改造自然的实践在人们思想中的正确反映。

对于先圣,古人有另外一种迷信。例如把大禹治水时因时制宜采用的疏导的方法,后人多视为经典和不可逾越的教条。战国时代的慎子公然对这种迷信提出批评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州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③痛快淋漓地指出,遵从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是治水的惟一法则。时代进步了,治水方法应该相应改变,不必拘泥先圣当年合理而现在过时的治水办法。当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并未就此完结,在整个封建时代,反映在治水领域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持续不断。

(三)中外水利科技的独立发明与相互借鉴

李约瑟(1900—1995)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性有时使人很为难。某些概念、某些学科和某些复杂的发明,有一种使人难以理解的习性,即它们的出现(甚或消失)在旧大陆的两端几乎是同时的。”④他所举出的实例是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同时出现的齿轮和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北部沿海和中国大约同时出现的水轮等发明。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往往源于生产的实际需要,但独立的抽象思维和缜密的科学推理,无疑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源泉。确实,中国和欧洲某些科学发现的同时性是大量的、令人费解的,甚至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那样的不谋而合。例如,东汉时王充(27—97)在解释日月与地球作相对运动,表现为东出而西没时,以转动的石磨上爬行的蚂蚁来比喻。⑤而在大约同时的古罗马《建筑十书》中,对于天象的解释也采用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比喻。⑥又如勾股定理的发明也大体是同时的。西方最早提出直角三角形三边比的特例,即3:4:5的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前584—前496)。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记载了这一发现。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荀子·天论》,诸子集成本。

②宋·《太平御览》卷82l引《傅子》其中佚失的水字,据唐·马总,《意林》卷五,四部备要本,引《傅子》文补充。

⑧《慎子》,诸子集成本。

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二分册(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524—525页.

⑤汉·王充:《论衡》,《说日篇》,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第110~111页。类似的比喻会更早一些,因此《晋书·天文志》在用同样的蚁行磨上的比喻解释天象时,没有以王充为依据,而是举出更早一些时候的周髀算学家的认识,“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⑥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维特鲁威在这里也以放在制造陶器的转轮上的蚂蚁运动为比喻,“尽管蚂蚁对辘轳(转轮)的旋转是反向的,但必然会完成所要走的道路。而且靠近中心的蚂蚁当然很快地走完一周。在辘轳端部的圆周上行进的蚂蚁,尽管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可是由于圆周较大,完成它们的运行就要迟缓得多。”

⑦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8

关键词 :水利事业单位;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对策措施

一、水利部门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1.水利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在水利财务实务中信息失真:个人借款白条顶库,且出现借款时间跨年度现象;会议费费用过大且附件模糊,不能够准确表明会议的规格、会议发票及费用等明细清单;报销大额费用未附上相应的明细清单。二是上级水利资金的拨付未能够跟上附件出现有资金单位无法对号入座的现象;不能按要求专项核算项目资金;三是收入确认不及时,且有将应确认收入列入往来科目核算人为调节收入的现象,造成年终决算事业收入不准确;四是不能准确使用水利资金支出科目;水利资金支出费用存在超标准现象;五是存在财务调账处理随意性大、无单据、无说明和无领导审批等,致使会计监督力度不强,使出现经济问题。只是由于预算不实造成的。

2.水利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不力

一是水利财务部门在预算时未能够将上年度的结余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再加上超范围列支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等,致使年终出现预决算数据的差异;二是收支预算执行偏差较大,主要表现在编列的业务委托费过大;三是存在财政预算项目中开支的委托合同费用无预算现象;有的虽有预算但委托业务单位不清、委托事项和明细测算费用编列不细化;四是不能按照序时进度或上级部门进度要求支付预算资金;无预算开支;五是预算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存在部分经济分类科目所反映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的现象;六是未编制水利前期项目的支出预算。

3.水利部门国库资金的支出存在问题

一是从违规从国库账户中大额提取现金;使用现金方式发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和范围大额的工资、津贴;违规利用个人自有资金户进行转账;二是违规填写支付凭证的信息代码或不准确填写支付凭证的信息,出现国库账户监控疑点;三是水利部门预算单位之间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合同款,造就空头支票的出现,影响国库信誉。

4.水利部门政府采购方面存有违规问题

一是在政府采购中没有执行公开挂网招投标;二是部分采用政府采购的货物供货商未按协议及时供货;三是有些单位没有预算就采用政府采购,并且出现采购方式未按规定程序报批等现象;四是没有及时上网公开招投标信息,抽取的部分评标专家不合规。另外出现采购进口设备不规范。

5.部分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些水利项目建设资金全部拨付到位以后,建设项目却迟迟不能完工;二是部分项目虽然已经完工后但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办理验收的相关事宜;三是存在擅自改变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内容;四是项目建设存在超规模、超概算现象。

6.其他问题

一是签订的水利建设项目合同文本不规范,表现在约定支付合同款、合同要素不齐等;二是水利财务部门没有按照新时期财务规定将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验收入账处理;三是未按规定程序报批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四是其他问题。

二、新时期水利财务部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做好新时期水利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新时期水利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以及规定的程序、手续,结合本单位实际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规定,同时做到用制度规定来约束单位的相关业务的执行,确保个人借款的规范性、相关费用报销附件的完整性等日常会计业务的合规合法。同时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事业单位收入的确认等相关业务,确保水利事业单位财务数字的准确性。

2.新时期水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是要求单位财务人员在学好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活学活用,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为做好自己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鉴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财务人员在学好相关的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掌握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以此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从事水利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多学习并如全面掌握应该掌握的业务知识,让财务人员必须到基层了解和熟悉单位的相关业务,防止出现会计人员说外行话、办理业务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四是加强水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为水利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3.在实务工作中践行新时期的财政政策

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为了加强财政资金和项目建设的管理,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财政策。为此水利事业单位要按照财政政策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推陈出新新的管理措施。一是在强化预算监督控制方面,要在定额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之内控制项目的各项,以便有效执行财政预算,确保预算单位安全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二是必须不打折扣的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以此来强化水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程序,从而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水利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加强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因为水利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新时期水利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财务控制体系中环节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为此水利事业单位要在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办法的基础上,遵循“客观全面、量入为出”预算编制原则,不予调整已经批准的本年度预算;并且不得列支未纳入本年度预算的费用,实现预算的硬约束。同时建立完善以预算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机制,确保水利事业单位项目的预算执行。

4.建立完善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新时期的水利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单位内控机制和检查。一是强化政策的学习,以此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内控意识,强化审计监督单位内部的相关会计事项;二是建立定期的内部检查机制,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财务事项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整改;三是日常的检查考核要和审计结果结合起来,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按制度提出惩罚措施,确保在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再监督的过程中保护水利事业单位资金安全。

总之,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一体化的进程。然而在经济越发展的同时不忘水利的重要。所以必须实现水资源项目的可持续利用。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要求,引进、推广水利财务管理方面的新方法、新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以更好地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顾乃刚.浅议当前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经济,2008,(1).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9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2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乃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4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束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水利事业的发展例10

目前,国家为落实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明确指出,要把水利事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不断的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改革,贯彻落实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不断的创新中,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利事业现状

(一)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予以重视,其主要包括水利事业、电力事业、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事业等。其中,水利事业的科技水平相对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是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部门对水利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在资源配置方面不合理;二是对水利事业的建设认识不够全面,对其发展方向不明确。

(二)水利事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水利事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水利事业单位缺乏科学性的定位,主要是由于水利事业具有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混乱,各地方政府、水利事业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不清晰,责权不明确;二是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效率低下,没有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对运营成本核算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缺乏重视;三是在水利设施设备的维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不能有效的发挥设施设备的功能。

(三)水利事业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应用到水利事业中,水利事业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水利单位的运作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编制时,没有科学合理的对人才进行岗位编制,有很大一部分水利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质不高,其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使得我国现代化水利事业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

二、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创新性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并推进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水利事业的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其核心内容。重视并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水利事业信息化进程。水利事业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国家水利事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需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水利科技进步和水利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水利事业的信息化来逐步实现其现代化。

2、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力度。我国现阶段水利事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对水利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为了推进水利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各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建立稳定的水利科技投入体系;其次,大力的引进、建立水利科技创新计划;最后,适当的引进社会资金,促进水利事业现代化的发展。

3、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利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水利科技人才,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推进水利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两个部分。相关部门应该将注重水利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先进的科技人才相结合,为水利科技的创新型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完善水利事业的管理机制

1、建立完善的项目库。实行定期的申报、受理制度和相关项目储备等措施,对水利事业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对一些新的水利项目应该用科学的手段予以评定审核,确保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

2、建立专家参与机制。水利事业单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建立水利项目咨询、评定、审核和验收专家组,通过引进专家的参与,能够有效的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一些新的水利项目,可以通过专家组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来决定该项目是否能够执行和执行的科学性,能够有效的避免地方水利单位盲目的进行水利事业现代化的建设,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3、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一些新的水利建设项目,除了专家参与指导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帮助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适时的为其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定期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严格保障水利现代化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

4、健全考核验收制度

对水利现代化项目的完成,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工程质量的验收,采取水利项目建设责任制,将工程中的质量标准和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便于进行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

5、注重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优势越来越突出,在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注重信息化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过互联网对水利项目建设进行公开的申报、审核和受理等,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管理工作的公开化。

(三)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条件建设

科技创新条件主要包含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

1、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平台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如,一些水利技术试验基地和技术研究实验室就属于有形平台,相关政府部门开办的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就是无形平台。进行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大水利科技的试验基地和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大力宣传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等一系列措施。

2、创新人才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水利事业的现状和其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同时,注重水利事业新文化的建设,为水利人才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创新环境建设。主要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部分,其中,资源、制度等方面属于硬环境,影响创新的市场和文化环境属于软环境。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水利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论

简而言之,加强水利技术的创新,

完善水利事业管理机制,加强水利科技条件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水利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从我国水利事业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措施,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