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7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1

引言

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所以可以这样说,水利自动化的发展是与水利信息化发展相一致的,它们有协调统一的发展方向,有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但是对于水利信息化方面的规划工作,要与其他的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不太一样,水利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规划各种水利信息上。2003年,水利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在我国正式颁布,《规划》指出了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水力资源缺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尽管我国水利信息比较丰富,但严重缺少采集这些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这对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很严重的阻碍作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我国当前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了相关介绍,希望在充分认识到现状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式之后,能起到促进我国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作用。

1、水利自动化

1.1水利自动化概念概述

水利自动化系统是作为一种自动监控与测量系统服务于水利管理工作的,系统的主要工作是自动采集并传输、存储各种水利资源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显而易见,这个系统具有明显提高水利系统对信息的获取速度和精度的优点,进而方便水利系统对相关水利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和预报。正如上文所说,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系统和建设基础之一。一般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我们都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信息化的发展代表了我们智能化工具的进步,是新的生产力诞生的代表。但是事实却不仅如此,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属于行业信息范畴内的,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其中的水利自动化则是一个技术体系,在采集水文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水利自动化的大力发展和建设,对我国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2水利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2.1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我国最早的水利自动化技术是应用在采集防汛的信息这一方面,不仅在信息的采集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更是能够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很好的处理以及传输。这是最早的水文报测系统,后来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这项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包括传输信息的方式,从最开始的短波信道发展到后来的超短波信道再到现在的微波信道和VSAT卫星信道,组网能力越来越强,信道越来越宽,网络可靠性能越来越高。

1.2.2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对水资源的评价评估、对水资源的预测预报以及对水资源的决策支持、对水资源的调度、对水资源的信息和对水资源的中长期规划等应用,它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来源于水文信息、水资源用户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生态环境信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等。“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对水资源的管理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作用,同时对节约水资源做出了重大贡献。

1.2.3水质监测和管理系统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水利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典型例子之一,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水土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需要用到的技术很多都依赖于现代十分发达的科学技术,比如遥感技术等等,现达的科学技术是这一系统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自动化水质评价,包括移动监测某些突发的污染事件。

2、水利信息化

2.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概述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是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明确提出的,它是指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各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贮存和处理服务等等,从而使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与效能全面提升的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规划里也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结构做了相关阐述:水利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包括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业务等。信息化的保障环境又由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水利信息化得建设和管理、安全系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维护与运行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组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组成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水利信息的采集、水利信息网及水利信息的数据中心等;而水利的信息化业务应用是一种支撑应用。

2.2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2003年颁布实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里面,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的要求,分别是近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中期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远期发展的目标要求。其中,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又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方面是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的基础设施,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度开发,全方位调动起来所有的水利信息资源,基本上完成水利信息化中所需要的信息网和数据中心;第二方面则是加强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做既保障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又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方向;第三方面就是着重发展建设水利信息化发展中的重点项目,使之建设基本完成,同时做好其他业务的基本部署工作。这也就是意味着第三方面的任务就是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建成,这样就随即解决了信息资源的不足和信息共享的困难等问题,基本满足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当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水利行政管理的效率也从侧面得以提高。从上述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里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近期和中期目标中不难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两个方面。所以如果想要完成这一近期目标,对每一个业务做专门的规划是不可少的,需要对各个业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也不能忽略已有的系统的建设,这样水利信息化的信息采集初步需求才能被满足。规划里说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对水利信息的采集系统进行持续的建设,使之逐步完善,进而满足各个业务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规划里面所说的远期目标是:最终要把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成一个内容非常齐全、系统相对完善、时效性比较高,并且和业务应用的需求非常适应的综合系统。

3、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形势的,也是时展的潮流,这一建设的发展很好的保障了我国水利自动化技术的相关研究。而反过来,水利自动化又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凝聚和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都起到了大大的提高作用。但是,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水利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很多十分严峻的挑战,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必须要在理论和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方面不断加强力度,使其优势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其在水利建设方面为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TV13 文献标识码:A水文信息化指的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对于水文信息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此来实现对于水文资源的深入探究,综合来说,水文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于水文信息的收集、处理、服务和储存服务。当前的国际大形势之下,水文信息化必需取得飞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水文信息的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水文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全面推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行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大舞台中,我们只有对于水文信息化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水文信息化带入我们的工作中,才能够将水文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随着水文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其在水利防汛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值得在今后的水利防汛工作中加强应用和推广。 下面本文中就水文信息化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就水文信息化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使水文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水文工作的开展。

一、水文信息化的特点

1. 水文信息化的定义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水文信息化指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水文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地开采、收集,从而达到各种目的。水文信息化是针对水文相关工作,通过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来加强对水文工作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进而更好地提高水文工作的工作效率。

2. 水文信息化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因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文信息化的深入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应当被给予其全新的高度与别样的内涵。因此,水文信息化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水文事业当中的资源共享与活动效率。

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可知,在防汛救灾的时候,对于水文信息进行正确和迅速地分析处理,将从根本上决定防汛救灾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决策水平,能够将灾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的情况。因此在防洪救灾阶段,水文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步骤就是应当建立有效的水文信息化系统,这样才能够做到对于预出现的灾情做到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然后经过水文信息化系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与客观的比拟,确定相对准确的科学依据,最后将这些依据呈交给相应的预险部门,为了应对即将的损失做出最正确的对策。水文信息化对于水文部门的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水文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协调调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想要对水文信息化进行正确地评估,不能盲目地进行,那么,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对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正确的评估,只有充分地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才能够对水文信息进行正确的查漏补缺,下面我们就对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探究。

1. 我国水文信息化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水文信息化发展起步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的,经过了几十年发展与创新,我国的水文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极大程度的进展。我国的水文信息化从20世纪的主要以人工收集转变成当今的主要依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效结合,用科技手段不断地支撑与发展着水文信息化系统的骨架,慢慢地发展成为当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测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实现了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水利工程的全面规划与建设和对于水害问题的全面预防等。其发挥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2. 水文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水文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今我国对于水文信息化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从思想上对水文信息化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将水文信息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水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也就是思想觉悟不够明确,不懂得水文信息化对于我们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水文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感与忧患意识,这就导致了水文工作部门对于水文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利用与创新发展带入桎梏,仍然是以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开展水文信息化工作,这一现象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对于实现我国水文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不利。

3. 水文信息化的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水文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很大的资金保障,如果资金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在水文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得到有效地资金保障,那么就会使得水文信息化的建设无法得到广泛的普及,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能够得到满足,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文信息化的发展。

4. 水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难度大

水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会使得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者面临着建设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先是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一些精密度仪器作为保障,这就对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仪器设备要求提出了挑战,并且会对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资金造成一定量的要求,如果不能够用资金作为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保障,将很难建设出适用于当今激烈科技创新竞争的大舞台。

②其次是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涉及范围非常地广泛,也就是需要很多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人才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不能够实现多个部门的有机统一,将严重的影响水文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进度。

三、水文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 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因此,国家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作为水文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首要来源,同时也要重视资金的筹措,这样才能够保障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还有就是从全国的角度重视水文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2. 重视水文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人才资源是当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性资源,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注重对于水文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3. 相关部门齐心协力

水文信息化建设是全国水文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所有的相关部门携起手来,为了水文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实现所有相关部门的联手协作,才能够实现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对水文信息化建设各项事宜加强沟通,以更好地推进水文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深入。

4. 加强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

在水利防汛工作中,水文信息数据工作是正常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信息化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化,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功能在水中防汛工作是信息检索和。水文信息数据库通过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在应用的过程中,对水库实时防洪信息,降雨信息,泥沙浓度监测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然后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数据,最后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从而达到快捷化的信息检索的目的,确保视觉信息检索和清晰。通过水文信息化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运用,可以加强对降雨情况的预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各地的防汛指挥部门发出防汛预警信号。而各地防汛部门通过对水文信息化系统对当地水文信息情况的了解,从而将实时情况报告给当地防汛局。通过对水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提高了防汛预案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结语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出符合实际的水文信息化建设方法。也就是说水文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实时变化的。对于不同的水文信息化建设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够有效地增强水文信息化建稳步提升,实现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财.水文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策略[J].才智,2012(18):264.

[2]陈绘绚.GIS在水文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6-17.

[3]陈春华,程海云,肖志远.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J].人民长江,2015(3):70-73.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3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4

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尽快将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正轨,早日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

[2]鄂竞平.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3]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J].广东水利水电,2002,(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5

1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成为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资源,成功列于社会发展的3大支柱之一。水利信息化属于现代工业化的范畴,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水利资源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行为[1]。具体表现为:收集水利相关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保存后加以利用等,提高应用水平和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水利建设效率。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是多种高科技手段融合并运用的过程,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和电子技术等。

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定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其在水利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将信息化运用于水利之中,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对水利作用的推进。特别是在党的十召开之后,对水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水利的信息化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奠定了基础。

3我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七五”时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大规模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从数据的采集、传输、接受、处理、监控到联机洪水预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水文基础数据,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情信息逐步互联,目前全国已经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公里,微波站500多个,特别是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尽管如此,我国水利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水利信息化认识方面不够到位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水利单位都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但仍然有个别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个别水利单位还没有将水利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没有制定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工作规划,特别是由于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够到位;再比如,尽管很多水利单位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制度体系不够完善[3]。

3.2水利信息化标准方面比较滞后

众所周知,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多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因而确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全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但从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衔接和综合利用不够重视,导致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客观上造成了“重复建设”。比如,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文符号标准、水文基本术语、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等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3.3水利信息化人才方面十分匮乏

水利信息化要想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依靠一大批水利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从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水利信息化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水利、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单位在这方面缺乏综合考虑,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同时也缺乏教育和培训机制,造成了现有人员能力不足、外部人员不想进入的尴尬局面。

4加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提高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推动我国自上而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更要落实好国家关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规范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式,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国自上而下共建、共用、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和完善自上而下的水利信息化管理机制,使水利信息化更具规范性、协同性和效能性[4]。

4.2 加大现代化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利信息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特别是水利行业应用 3S 技术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设备维护与数据运算成本越来越高,而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因而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对于解决我国水利基础资源、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难题具有重要作用。

5结语

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的深水区,水利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少信息化工作,水利的建设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水利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势不可挡,是提高民生水利的动力引擎和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密梦怡,丁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市场解析[J]. 中国水利. 2016(13)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6

我国水利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建设项目,为了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管理水平,就要应用到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最清晰的绘制与描述,而寻求高科技技术已经成为目前较为重要的工作。GIS作为当前最符合这一需求的高科技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利用自身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功能将现实中建筑物体的空间设置与相关属性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

一、GI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GIS技术具备信息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的功能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各种复杂的过程转换成直观的动画形式,可以为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提供有力分析条件,这样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进入信息化的科学管理状态中,工程设计结果也可通过可视化充分呈现出来,利用这一点,设计人员就可以通过直观化进行更好更详细精准的设计,不仅有效的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同时利用GIS技术的科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可视参考化等功能,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趋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1、GIS应用于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

利用GIS软件功能与其他软件功能相结合,形成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通过动画图像形式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演示。实现三维可视化过程,首先要创建三维场景,并按照实际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有机地组装,利用实体建模将三维形状构建出来,再经过对实体构建模型的纹理、消隐、阴影等进行科学计算,并在三维场景中呈现。在仿真模块的作用下,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所有信息包括主体信息以及各实体模型结构、水流状况、施工时间等信息都可以随时获取,并将其保存在施工图形库内,可通过时间查询方式进行相关信息查找,再通过GIS可查询功能与图形显示功能,就可以将某一时段的施工导流场景显示出来。所以将GIS应用在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中,这样就可以随时对施工过程与相应信息进行有效查询。

2、GIS应用于地下厂房施工动态演示

GIS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主要是表达空间目标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同时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目标的拓扑关系。动态演示是依靠对任意时刻施工面貌的再现实现的。首先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确定方案下的洞室施工过程的信息,包括洞室开挖时间参数(持续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进度参数、强度参数,将这些参数按工序以电子表格的形式输出。GIS读取这些数据并将其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库。演示时通过对施工面貌数据库的循环,逐条读取数据库中每条记录的形体数据及其他的相关信息,形体数据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在三维图上,其他信息以文本的形式显示在信息框中。

3、GIS应用于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三维动态演示系统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来表现混凝土坝的复杂施工过程具有极大优越性。GIS特有的空间数据组织形式能够充分反映混凝土坝施工系统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施工过程。在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三维动态演示系统中,GIS的可视化过程,即实现模拟数据到图像的变换,分为三个子过程:数据操纵、可视化映射和绘制。

4、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可视化动态演示系统

以GIS软件为平台,建立数字化地形,施工场地布置系统中各系统部件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系统部件的数据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通过映射关系联系形成基础数据库,成为系统的底层支持。这样就实现了各系统部件表层的独立性和深层的耦合性。根据不同工程的施工期长短,选择恰当的基本时间步长,再辅以典型时刻面貌,可以使施工生产管理者对工程进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二、讨论与展望

GIS本身在不断发展,它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亦需不断发展。应用的发展不仅要与GIS本身的发展相结合,还要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结合。在水利水电工程未来的建设中,GIS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应用更加广泛。

1、三维建模

GIS(中三维几何造型技术已很成熟,对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图形显示目前均有较多研究。但水利水电工程中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大多只是停留在面模型这一层面上。对诸如坝区地形模型等的地质模型的构造,除层状地层外仍有一定难度。常用模型方法有两种: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两种模型对复杂地质体非均匀性的描述均感不足。GIS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建模是今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影响GIS数据质量的因素繁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把握适度质量有一定难度。若进入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过高,则造成浪费;反之,质量偏低,则达不到要求。

2、GIS

三维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所描述的地理对象往往具有时间属性,即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对象的特征会发生变化,而目前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地理对象和组合事件维的处理。实际上许多用户要求都是基于时间特征的,如洪水的最高水位变化等。对这样的应用背景,仅采取作为属性数据库中的一个属性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故,如何设计并运用4DGIS来描述、处理对象的时态特征也是个重要研究领域。

3、Web GIS

水利水电工程中地理信息和数据的交流范围要求越来越广泛。随着Internet的发展,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供用户浏览、使用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GIS(Web GIS),以网络浏览器为应用工作平台,使得从WWW的任一个节点,用户可以浏览Web 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并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且能在多个客户端实现原来在本机上才能实现的功能。由于水利工程中地理信息和大量的空间数据都是以文字、数字、图形和影像方式表示的,将它们数字化,便可方便、快速和及时地将地理信息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发挥GIS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数据的保密性需加以控制。

4、Com GIS

水利水电工程布置方案的可视化的要求已不局限在单纯的表现上。对于布置方案交互式修改,组件式GIS(Com GIS)也是重要的应用发展趋势之一。

结语: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形显示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手段。但是,GIS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计算功能相对薄弱等,可通过与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来克服。随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的实时、快速化要求,基于网络传输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成为将来GIS与工程结合应用研究的方向。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7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是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的总称,是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防洪排涝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加快,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市政排水管网系统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逐渐增多。伴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自然恶劣天气的影响,城市雨、污水排放量出现新高。因而导致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同时也对市政排水的管理、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进行科学建设、高效的管理,使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排水管网信息,充分发挥排水管网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我国排水管网的发展历程

1.1早期市政排水管理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开始市政排水管线信息系统建设,但由于当时的管线建设观念和软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政排水管线数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排水管网资料信息不完善、管理不集中、数据存储方复杂精度不高等。也就导致对地下排水管线的地理分布和类型种类不明确和雨、污水排泄不及时甚至洪涝等灾害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活和国家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市政排水管线数量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制图、人工记忆和人工统计分析等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海量排水管线数据库要求。于是计算机技术在市政工程的应用开始普及,上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市政排水管线普查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管线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这种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运用经历了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相合、数据库和图形关联等几个历程,为空间数据的检索分析打下了基础。

1.2运用GIS技术的管理方式

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和与之相关的地形、地物等环境信息从根本上都是地理信息。早期传统的管线管理方法很难有效管理和分析复杂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研究和管理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的信息系统,它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借助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完成统计分析、动态模拟和辅助决策等服务。由于GIS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和优点,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采用GIS技术实现城市管线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是构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必由之路。21世纪以来,城市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各种专业管线,如排水管线信息系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GIS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以流行的Arc GIS、Map Info等为平台,采用VB、VC和NET等开发工具,较好地实现了管线信息管理的功能,并可将管线管理的职能与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系统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多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力工具。随着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排水管线系统逐渐向综合的集成系统发展,广泛集成GIS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三维仿真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从进行管网的管理、分析向功能强大的模拟、决策支持方向发展,并与城市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紧密结合,为保障城市排水设施安全运行和辅助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信息化建设在排水管网管理中的作用

市政排水管网信息化系统包含城市排水管网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可以充分整合市政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在线监测、水力模型的建设是城市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主要介绍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液位在线监测、水力模型等技术在排水管网管理中的作用。

2.1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在市政排水工程中的作用

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即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建立集设施资产管理、管网规划与分析、运营管理、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城市给、排水工程。使得全部排水设施的地理位置与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同时辅以相关的地形数据,将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现状在1张图上清晰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准确掌握整个系统排水现状,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排水设施的具置、系统类型及连接关系,同时各排水设施的管径、埋深等相关属性信息也能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很方便的查询到。对于日常市政排水工程的监管、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2.2液位在监测在排水管网中的作用

成功建立排水管网液位在线监测系统,就像在错综复杂且隐蔽性很强的地下排水管网中装上了“电子眼”,通过实时传输的数据我们就能够及时了解管网的运行状况,通过数据分析还能找出存在淤积和堵塞的管段,为管网养护工作提供依据。此外,还能帮助管理人员准确了解管网排水规律,及时掌握管网运行状况。排水管网液位在线监测系统的建立、使我们能够实时地了解管段的过流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就能准确了解各管段内的排水规律,出现排水高峰和低峰的时间,及降雨对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影响等,从而以此为根据作出科学决策。图1为某监测点处的液位监测数据,可清晰地展现管道过流能力及排水规律。图2为某系统两监测点间管道的水利坡度值,可以清晰看出管道过流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淤积现象。

2.3水利模型在排水管网管理中作用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8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概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对电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城市规划,地籍管理,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环境研究。目前由于城市化的需求正快速推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化,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又成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神经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系统其子系统日益增多,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复杂,以至于我们对自己建设起来的城市变得日益不了解了,比如哪里有煤气管道、哪里有自来水管道、哪里有电缆、50年的建筑都分布在什么地方、医院和学校都分布在哪里等等。要把对城市的每个感兴趣的空间目标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信息量极为庞大,巨大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需要用GIS对之进行存储和有效的管理,另外,城市管理与发展决策需要深层的空间信息。随着城市的发展,用传统的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日益变得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比如想迅速知道要修理某一处水管,多少户居民将停水,他们分布在哪里;如果要把一条道路拓宽50米哪些房屋要被折除,它们属于哪些单位和个人,拆迁面积多大、需要多少资金等等,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可能根本无法弄清这些数据。为了快速、灵活而准确地提供各种深层次的信息,客观上需要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化过程的过去与现在,更主要的是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化的未来。

因此,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最有效最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enGIS—简称UGIS),已经成为GIS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应用在如下部门和领域:

(1)城市规划管理;(2)地下管网管理与维护;(3)土地管理,包括地籍管理、土地规划利用;(4)房地产管理;(5)城市交通管理;(6)市政工程实施与大型工程实施管理;(7)给排水;(8)公共设施管;(9)大型工矿企业的建设与管理;(10)公安、消防;(11)旅游,向导/导购/出租汽车;(12)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

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四个方面。UGIS是专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空间性地理信息系统。具体地讲,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

UGIS作为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已被许多城市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建设,它担负着整个城市综合信息的存储、分析、交换和服务的功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定量化、科学化以及为城市地理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成为未来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有:

(1)基础空间数据全面,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更新方便,且能长期保留各时期城市空间状况,便于分析城市的发展规律、变迁过程和特点。

(2)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进行多用户、多目的的重复使用,实现数据共享。

(3)便于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加以模拟和评价,如回归分析、层次分析、系统动力分析、聚类分析等,提供定量信息。

(4)便于与其他数据综合利用,提供综合信息。

(5)定量描述规划方案及城市发展战略。

(6)提高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准确性。

(7)可视化、动态的表现方法使得城市现状及规划方案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并能提供标准、美观的文档及各类报表。

(8)有利于城市复杂信息和数据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2.U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完善的UGIS系统包含了从数据录入到数据(图形、报表)输出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它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顺畅的输入系统、完整的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备的应用子系统、详尽的城市规划知识库、智能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完美的输出系统等。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依据使用目的的不同,UGIS子系统可分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UrbanPlan ningInformationSystem,简称UPIS)和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rba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UMIS)。

城市总体规划大致可分为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现状分析、预测分析、适宜性评价、方案制作、方案评审、成果整理等多个阶段。原则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可以适合现状分析及后期各阶段的工作。

(1)现状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通过对现状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道路、建筑物、经济数据等的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分析,辅以适当的数学模型加以论证,可以对城市各要素的现状进行评估和评价,从中找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城市发展的建议和措施。还可以预测城市及

各要素的发展趋势,为规划者和城市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在以后的规划决策中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因势利导,促进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又能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阻碍,使城市的发展既满足自身生长的客观规律,又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典型的实例如Thomson和Hardin利用GIS和RS图像去寻找、确定曼谷城市圈地收入居民点的位置,加以综合分析评价,从而找出适宜的住宅发展地块。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9

信息化成为现代管理行业中重要的特点,管理工作信息化不止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我国涉及管理领域的大多数企业来说,管理工作都逐渐趋于信息化、自动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首先需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核心,再根据具体的水利工程特点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想要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完全实现信息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就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就总体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了其发展空间局限的问题、信息化意识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等。真实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和解决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平衡、制度治理”、“两手抓”等具体的要求和建议。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案的创新时,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基本方向进行创新。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自动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逐渐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和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国家的竞争、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管理行业来说,信息化和自动化成为现在管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标准,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现代管理行业朝着信息化管理方方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信息技术管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必要性。水利工程是一项难度非常大、工作环节复杂、专业系数较高的工程,尤其是随着水利工程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需求了。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还能改善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各种不足,从而使复杂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妥善的管理。

2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状况

虽然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其巨大的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历史较短,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状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要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改善这些不足,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

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首先存在着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问题。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文件管理软件的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文档管理软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管理方式,文档管理软件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工程进度和实施状况信息,使管理工作更加方便透明。但是在使用和谐文件管理软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软件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出现不同范围的偏差。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不仅不能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获取有效信息,还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2.2信息意识薄弱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属于一个比较新颖的管理方式,国内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对信息技术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信息化意识不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得到许多管理人员接受和学习的都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在他们的意识里,可能会人为信息技术管理是一个较复杂的管理模式,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还有的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去尝试和学习这个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3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可以给水利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开展提供许多便利,从而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和发展。然而,现阶段许多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资源共享。这主要是因为其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水利工程其他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问题,从而制约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3.1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可以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首先,在运维系统的应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与工程相结合。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运行维护体系建设。在运行和维护中,不仅水利设施可以维护,而且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实现双赢。信息技术的维护,比如在运行维护系统时,会把重点放在水库堤防、泵站运行情况、监测项目及监测中发现的故障。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形成解决方案,确保各类工程设备的稳定性。其次,在资源共享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系统会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共享。同时,可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奖励处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在管理方面,我们还必须坚持各方面公平的原则,在工作中,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完善的管理制度[3]。

3.2水利工程管理应用软件开发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