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0 14:50:10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1

1.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业领域应用就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成了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不同的领域,继承和创造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舒适、高效活动的物质存在和精神作用,均可称之为某领域的安全文化。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我国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可归纳出4种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定义A。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这术语。在1991年INSAG一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安全文化的定义表明,安全是有关人的态度问题又是组织问题,是单位的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安全第一的概念,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核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2)安全文化定义B: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定义中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成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3)安全文化定义C。我国学者曹琦通过研究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在国内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理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并指出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

(4)安全文化定义D。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从书》陆续出版。该系列丛书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科学论述,最终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城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析以上4种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有如下相同点:

(1)安全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调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和结构,因此都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是一个综合件系统工程。

(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并可分不同的层次。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把企业要实现的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实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统一。

这4种定义的不同点有:

(1)D定义既包括了安全物质又包括了安全精神。从文化属性上,D定义属于安全文化的广义定义;A、B、C定义指出安全文化用于管理文化,强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法律属性和安全管理模式,因此A、B、C属于安全文化的狭义定义。

(2)D定义指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安全文化存在于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强调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A、B、C定义明确安全文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强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特点的背景下产生的。

(3)A、B定义的安全文化实质上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手段,如A定义是指核电厂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B定义虽然已经拓延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但仍没有超出企业和行业的范畴。因此A、B定义的是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定义C、D既指企业安全,又包括社会基础性文化,指出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此c、D定义的是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一样具有精神性、群众性、环境制约性、动力支配性、连续性、广泛性等各种属性。目前我国安全文化各种属性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3)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

(4)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文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察;

(5)逐渐健全各项安全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管理;

(6)进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逐步健全专业化和全民的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

(8)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建立全民安全文化模式。

2.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并存,加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不同,安全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安全文化现状是:

(1)劳动部十分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持别是国家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2)安全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3)典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范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普及;

(4)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成果显著,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市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于乡镇居民;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2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6―0115―0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都离不开管理创新,特别是企业管理创新。创新是有传承性的,企业管理也不例外。最新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成果很有价值,但是,较早的企业管理研究,历史地看,也是有所创新和有意义的。本文把作者经历的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企业管理研究的几个重点内容归纳一下,以期对今后的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一、管理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大庆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庆是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在生产组织与指挥、计划管理、科技管理、技术革新改造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劳动竞争、生活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创造了不少经验。当“”疯狂破坏生产,在思想理论上造成很大混乱的时候,有的企业生产几起几落,而大庆却一天也没有停工,生产建设仍然持续大幅度上升。他们不断排除“”的干扰,坚持以生产为中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只有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大庆人正是对生产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那样理直气壮地抓好生产。管理也包括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在大庆油田高产稳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庆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大庆企业管理的一些主要经验,包括严格遵守国家计划,依靠群众实行民主管理,自觉执行岗位责任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正确和有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具有参考价值。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果,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生产。

二、经济改革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经济改革中要十分重视企业管理,需要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改革是为了促进生产力,但是如果不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改革也难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但这只是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而要真正发展生产力,还需要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解决各种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都离不开管理。把改革和管理结合起来,也才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入。深化改革更要重视企业管理,一是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差;二是由于改革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往往不能放在应有的地位;三是相当一些人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四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有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改革中企业管理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企业管理还是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经济改革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更加加强和促进企业管理。

改革和管理不能相互替代,而要相互促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但有的人不赞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不赞成产权要清晰。他们认为不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只要加强企业管理就能达到搞活企业的目的。事实上,既要反对以改革代替管理,也要反对以管理代替改革。提出产权清晰是认识深化的结果,是思想理论上的一次飞跃。做到产权清晰当然离不开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更需要实现产权清晰。改革和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如何使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问题。经验表明,一定要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明确经济改革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特殊问题。具体而言,第一,树立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第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强化企业管理建立制度基础;第三,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实现产权清晰的要求;第四,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五,发展和健全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第六,企业领导人要严格管理,敢抓敢管;第七,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第八,切实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

三、社会主义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企业不仅要会管理,而且要会经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管理问题而没有经营问题。改革后随着企业自的扩大,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企业经营是指企业的战略决策问题,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的战术决策和日常管理。忽视企业经营必然导致供需脱节、技术停滞、经济死板、高级管理人才短缺等现象,企业管理也搞不好。企业经营主要的职能是预测环境变化,适应环境变化,发现和利用成长发展的机会,协调整个企业的活动。这些职能决定企业经营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重大方针政策,制定企业成长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重要措施。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已向企业提出了很多经营问题,使企业善于经营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只有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经营问题才能提上日程,企业才能重视经营。同时,要培养大批善于经营的管理人才,重视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科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关系、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关系、制定企业战略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经营特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研究和掌握企业行为规律。正如人的行为有其规律一样,企业的行为也是有规律的。过去我们长时期忽视对企业行为规律的研究。研究企业行为规律是改革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是发展经济理论的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社会风尚等都将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社会主义企业行为对我们是一个新课题,和西方行为科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厂商和职工行为有所不同,我们是以社会主义企业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要超过他们。我们要在吸取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企业行为科学理论。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职工群众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只有发挥企业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企业的权力才不至于被少数人用来谋私利,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有牢靠的保证,职工才会感到自己真正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民主管理不仅从企业来看是十分重要的,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来看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民主管理最根本的任务是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主人。使职工成为主人,要靠企业发扬民主,还要靠整个社会发扬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为此,必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职工的收入和企业的经营紧密联系。还要搞好企业经营管理,要认识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厂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尊重职工的民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职工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民主管理要贯穿在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之中,企业推行优化劳动组合也要注意发扬职工民主,反对。

正确认识和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和经济要互相促进。企业文化表现在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等方面,是融化在职工思想中、渗透在职工工作、生活习惯中的东西,具有继承性、自觉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文化受许多因素制约,首先受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制约;其次受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企业领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的制约;再次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和成效的制约。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企业的经营管理则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指导。为了建设企业文化:第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业领导人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第二,不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过于容易,认为提几句口号、开几次会、搞点文娱活动就能建设好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是长期努力的结果;第三,防止企业文化宣传中的炒作现象和泡沫现象;第四,把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建立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新模式;第五,不要离开企业发展单纯搞企业文化建设,把建设企业文化和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第六,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四、企业管理现代化

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使我国企业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企业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和人员诸方面全面提高工作水平,以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工艺或设备,而且表现为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以及人员素质的系统提高。它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管理现代化不仅限于超过国内历史最好水平,而且要依据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进行评价。它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意味着把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以及由此带来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要贯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要在以下一些方面努力:第一,要树立以经营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包括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人才开发观念、系统管理观念;第二,广泛采用适宜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借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与手段现代化要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要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各项职能与各个部门之中;第三,建立最适宜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现代管理组织体系。它是高效率的,有一整套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促使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保证系统功能的最优发挥;第四,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要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一切工作。必须在各个层次上把企业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搞好企业民主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为了实现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过了曲折的过程,经验教训很多,值得花力气总结。其次,要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历史过程和经验。这几年我们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静态的研究介绍多,动态的研究介绍较少,介绍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多,研究这些理论方法受哪些条件制约、在不同条件下如何运用较少。再次,要研究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企业管理如何适应不同的经营方式和不同的计划形式,如何适应企业外部和内部种种频繁的变动,如何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些特殊问题增加了企业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难度,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才行。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家

社会主义企业家在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重视的。过去企业家往往被一些人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在看来,企业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是应该存在且必须存在的。搞活社会主义企业,搞活社会主义经济,都有赖于一批企业家,发挥他们的作用。社会主义企业家要坚持社会主义,还应具有如下的品质: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有战略头脑,有组织能力。当时对中国有没有可能培养出大批企业家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认为,经济改革冲击了僵化的传统体制,把企业推上了市场的舞台。商品经济取代产品经济,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主要标志是企业取代政府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家成为市场舞台上的主角。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大趋势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的生长,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经过改革,企业搞活了,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迫切需要企业家在加强制度创新、改进企业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要等方面发挥作用。改革后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自,成为利益主体,参加市场竞争,一批企业家开始脱颖而出,乡镇企业也出现了企业家,非公有制经济中也会产生出大批的企业家。社会主义企业家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提高企业家素质的关键是深化经济改革,企业家要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挥作用。

要建立一支更加成熟的企业家队伍。我国企业家具有懂生产、懂管理、和职工关系密切等优点,但不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有比较严重的依赖关系。在实现“两个转变”中企业家应该发挥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两个转变”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要求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而创新正是企业家的特点。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政企分开问题,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问题,科技进步问题,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都要求企业家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加以解决。企业家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呢?首先,企业家要努力学习。不仅要学会经营管理,懂科学技术,而且要具有金融、外语、法律、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其次,政府和社会要关心企业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再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后,深化经济改革,这是最根本的,因为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成熟最终决定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展经济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既要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壮大企业家队伍,也要在非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壮大企业家队伍;企业改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都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企业家最主要的特点是善于创新,企业家要善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要善于制度创新。如果社会上普遍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难以培养出一批优秀企业家的。

六、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经验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经营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过去我国形成了一种轻视商品生产和经济管理、因而也轻视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急需克服,要下决心花力气来完成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任务。

研究国外企业管理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我国企业管理落后,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也因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总结实践经验,又要研究管理理论。曾经流行过一种错误看法,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不必要也不可能向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习。而马克思早就说过,管理具有两重性,由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而产生的管理,对各个社会是有共同性的。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是可以相互学习到东西的。我们对国外企业管理的研究正在开始,国外重要的管理理论著作尚在翻译,对主要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管理教育管理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3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呈现继续加速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等。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文化、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实现途径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专题宣传普及活动,营造浓厚的网络正面舆论氛围,借此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感,坚定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打造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其道德责任意识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二)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p#分页标题#e# 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建设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1.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2.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3.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我国现阶段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的厘定,导致了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现阶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的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地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 三是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5

关键词:管理理性化;制度因素;人文动因。

回顾西方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能有今天的成功以及引以自豪的管理理论体系,完全是和它们在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密不可分的,这种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并具体表现为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外在形式。[1]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近性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与各种理性的制度因素及西方特有的人文因素、文化结构分不开的。而在西方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因素则完全植根于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对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时也离不开制度和人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形成管理理性化所必要的制度因素

(一)商品文明与经济理性的形成

管理文明根源于成熟的商品文明,管理理性化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理性经济环境的存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完全演进是西方管理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商品文明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遵循“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其行为都是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这种经济理性决定了企业管理行为必然呈现出理性化的色彩。

(二)产权制度的法律保证

产权明确才能权责清晰。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能够明确界定交易边界,有助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提高社会合作效率。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塑造出有着强烈逐利欲望的健康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有着明确的收益人,保证企业所有者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理。

(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的出现

管理理性化造就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反过来,这一阶层的形成又成为保持管理理性化的重要基础。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不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理性选择。因而,不论是熊彼特,还是其他经济学家,都是从职能上来定义企业家的。比如,熊彼特就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突显了企业家理性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四)健全的人才交流市场

从整个社会来看,健全的人才交易市场能够保证每一个企业的活力。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就无法实现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的用人行为缺乏理性。只有在一定的人才市场压力下,企业内部才能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建立起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个人的成长。因此,合理自由的人才流动是企业管理行为及其员工工作方式理性化的基本保证。

(五)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

企业中一套良好的价值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价值评价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从而理性地将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完善的价值评价机制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业绩考核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每个成员的价值和贡献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促使每个成员的工作行为趋于理性化,以达到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

二、人文因素才是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内在动因

上述各种制度层面的因素对于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引导管理理性化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我们在广泛穷诘各种制度条件之后,发现这些并不是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充足条件,应该看到,在一些社会中这些因素并非完全阙如,但依然很难在管理中形成理性化,比如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后,可以说上述制度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但管理理性化因素在企业中仍然遇到很大的障碍。而在西方社会里,当这些制度因素一旦具备以后,管理理性化也就顺乎历史潮流地自然表现出来,为了探究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必须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能够表现不同社会文化的人文因素。

应该看到,人文因素才是管理的母体,它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雷恩(Daniel)所说的那样:“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当前文化的影响。”[2]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因而其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和管理手段也就各有差异。我们可以认为,人文因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在东西方不同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是人文文化、伦理文化,它强调人性本善,长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的和谐。和西方的防范性管理不同,东方管理具有引导性的特点,即通过特定的途径,使员工接受企业准则和伦理,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特点。这一管理不妨称之为“柔性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突出了人性的重要性,加强了对人基本信条和价值理念的关注,但是,在以“情”为纽带进行管理的同时,忽视了“法”的重要性,增加了企业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表现为管理行为散而乱,并且依赖群体的惰性思想,抑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3]

东西方文化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绝对地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两者都有不利于管理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和承认东方管理模式中积极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企业中表现出来的严重缺乏管理理性的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近代工业革命与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自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W.Taylor)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的发展便始终带有西方理性化人文精神的全息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西方人文精神在其管理理性化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巨大的驱动作用的。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其管理理性化

(一)西方传统的个人自由主义

个人自由主义原来的含义不过是指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后来发生了重大的社会意义转变,西方人把个人自由主义贯彻到经济和政治制度中,成了西方传统精神中最为独特的理想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位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强调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在西方看来,只有靠个人去奋斗、拼搏和冒风险,而不是利用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本领,因此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更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西方人对自由的探求侧重于向外,以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这就促使人们去创新和进行发明,人们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而很少考虑某个专家或权威的理论和看法,所以科学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的传播。基于这种个人自由主义,西方人反对在前人的成就中去探索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东西,而主张进行独创。在这种个人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下,理性得到了孕育,企业家阶层以其创新精神在社会范围内迅速崛起,为企业的发展和理性管理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二)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维观

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二元论,亦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构成的。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就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则在哲人们的视野之外。到苏格拉底时,他已经认为“心灵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对象”。也正是由此开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现了关心人与关心自然的分野,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维方式的体现。尤其是到了中世纪,人不但与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来,随着人性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仅把无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时,还开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开战。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节节胜利,科学精神与理性分析亦得以发扬光大,在近现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影响到了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诸多人类行为。“天人相分”这种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对客体的分解能力强,具有分解思维、逻辑思维的特长,善于将事理细密解剖和层层推衍。西方的管理理性化正好符合了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为什么泰罗制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在美国推行开来的原因之一。

(三)韦伯宣扬的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是第一个积极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学者,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不仅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且把它当作一个文化学范畴。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是以欧洲理性主义为精神基础、以理性的具体核算为集中体现的,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体系。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合理而有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并节制消费的态度,并且以劳动为义务,以履行个人的职业责任为天职。其理性之处,不在于增强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这种非理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4]而在于为个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一种伦理上的约束力。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不仅能培育出严格的自我约束力,激励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世俗工作,而且能在近代经济秩序中培育出合法地赚钱就是美德的价值观念。这种劳动和赚钱的态度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的经营,而资本主义经营也正是从这种资本主义精神中吸取其最合理的精神动力。同样,作为社会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缩影,西方管理中的理性化就充分体现着这种合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瑞典]斯文·艾里克·肖斯特兰。管理的两面性——雅努斯因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6

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企业文化,传播到我国仅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从企业文化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处于初期。然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却越来越被企业认可,于是国内众企业都开始着手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一时间企业文化建设在行业内风起云涌,但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它需要一个理智且渐进的过程。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开始侧重于文化管理,通过建立适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

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本文所着重要谈的是狭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显而易见,就精神层面而言,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所产生的行为规范。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它自觉地吸收国外企业

文化理论的积极成果,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以上种种对企业文化的论断和定义,都不乏精深独到之处。企业文化是企业

        发展到一定时期,在企业管理不断提高和企业素质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自身特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着十分丰富和深厚的内涵,很难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

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长青藤》一书中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即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集。这一概念尤其强调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即认为只有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

从电力行业企业的特点与企业文化自身特点来看,企业文化定义与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所描述一致,即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集。

        2. 电力行业企业的文化管理原则

对电力行业企业来说,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价优的电能的同时,使员工和企业获得共同的提高和发展,体现在管理上就是要依靠鼓励员工发挥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将企业由行政命令的强制管理转变为员工自觉行为的自我管理,因此员工将成为新企业文化的中心,这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木所在。要做好企业文化管理,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 坚持最高领导层认知的原则

在电力行业企业中,企业家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文化的雏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状态大体上是企业家文化和风格的体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管理效果的关键之一是企业最高层的认知。

② 坚持员工观点原则

企业文化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是企业广大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的一系列价值理念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儿塑造出来,企业文化管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正是这一系列理念能否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可见企业文化管理必须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企业,国企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没有群众的理解和行动,要取得企业文化管理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③ 坚持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管理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管理,它具有动态性,企业文化管理具有动态性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企业文化具有动态性,随着企业领导、企业业绩、企业生存环境、企业员工、企业所处行业、国家政策等因素的不断作用和变换,企业的文化也适者生存得不断自身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所以企业文化管理也是动态的管理表达方式,可见企业文化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

        3.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将企业文化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两者的关系上却模糊不清,并没有完全的论述清楚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过程等。要想突破这种管理上的局限,就必须把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来执行。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职能部分,在企业管理应用时,需具备三个原则:

① 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管理职能部门,从组织行为上为文化管理落地打基础。我们知道职能管理的执行,都离不开三个因素:环境、人和职权。

企业在内部划分出职能部门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企业文化管理提供办公环境和职权范围。这是企业文化管理能否有效执行的两个基础要素。

② 储备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加强文化管理知识应用;“人”是职能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一环。

③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评估,这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一个文化管理周期是由企业文化建设开始,经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到企业文化评估结束,进入下一个文化管理的周期。只有按照这样的过程周期去管理文化,企业才能实现文化管理效率最优化,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有效执行。

        4. 面向电力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目标

企业文化管理的成果最终可以用企业的成就衡量。企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产品品牌,产品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转化出来的生成物,现代企业的产品更多的是由产品品牌被企业外部市场认识的程度而决定其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因此,如何打造品牌,使顾客通过品牌来认同企业及其产品已成为当今市场营销领域的关键;另一是企业的顾客拥有量,企业文化管理在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企业对顾客所采取的理念和方式,进而体现为顾客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刘利萍. 我国企业伦理缺失的内因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

[2] 刘英骥. 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7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取决于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再只是看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的丰富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还要看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的程度。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凝聚和激励我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细胞,企业的实力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弱,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不断的创新和学习是企业持续经营迎接挑战的武器,所以,企业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同时在企业管理经营、企业文化的变革中不断进化出有益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时常超越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中的理论、知识、技术对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很大帮助.

一、企业文化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理

(一)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内部联系。

社会文化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体系。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亚文化。,它是名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一些制度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社会文化一般决定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方面也必然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作用。好的企业文化会给社会文化建设补充足够的正能量更加有利于社会文化建设。所以说,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

(二)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虽然企业文化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企业文化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必然有相同之处,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吸收社会文化,每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风格、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和内外环境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企业本身也创造了独具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性格,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沉淀。不同性质的企业文化多少都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三)企业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好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文化不但在企业内为企业管理,企业规范的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一些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机制

(一)企业创造的价值观念对传统价值观的改变。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做核心最深刻的部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的权威并不存在于企业内部,不是老板和上级,也不是哪个企业英雄,即不再是等级或身份地位,而是顾客需求。由于顾客需求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所以新的权威产生于市场中,仅仅听从于命令和追求个人职位的文化已经不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了。而在这种整体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积极工作不再只为了获取上司的赞赏和肯定,不再只把晋升看成追求的目标,不再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和精神上有一种组织性的归属感,而且不再情愿被动地听命于人,而是追求创造的快乐,具有创新的欲望。既然企业中的权威已不再是内部的老板和上级,而是企业以外的顾客,因此他们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不懈努力,满足顾客的需要,甚至创造顾客未知的需求。正因如此,他们最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创造力。因而在重新构建的企业文化中,人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是同步的,即:其在于创造,而不在于权利,在于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而不在于等级。在开放的机会中,人们对于级别、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企业新的价值基础。这种企业的价值观,先于社会和政治,打破了受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的社会文化,它给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带来意味深长的启示: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和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影响,我们的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摒弃了以往的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而是努力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政府的价值也不在仅限于权利的行使,而在于如何让通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创新,建立起一个高效运转、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民安泰的富强、公正、美好的社会。

(二)企业团队管理方式重新界定了社会中人际关系。

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文化,新的权威不再是企业内的等级、身份、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外部的顾客需求,企业所面临的是不断的创新和剧烈的变化及激烈的竞争,因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乃至组织形式上,也大大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而是特别强调团队管理和团队精神。人与人之间是各尽所长、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这种团队关系。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不再遵从等级制因而也是一种使每一个人各尽其长,自由发展,共同奋斗的团队管理。新的企业理论中,团队管理就是建立在以顾客为导向价值观基础上的,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不管承担着怎样的分工,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团队的成员只有互相取长补短、通力协作、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这种团队管理方式打破了过去,人与人之间指挥与被指挥、命令与被命令、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对知识的汲取,增加自身的创造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下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变了凡事听命于上级听从指挥的传统观念,改变了过去等级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作用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模式

企业文化作用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员工活动、工作状态、精神面貌、规章制度、等文化内容直接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是企业通过提品、服务、广告、品牌、口号、场歌等来塑造企业形象,从中体现企业文化,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对其产生作用。

四、企业文化如何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对策

(一)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应该使企业上下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教育引导企业职工树立社会责任观,使他们懂得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生产、销售、传播文化的组织,企业行为和企业文化会对社会及其文化造成重大的影响,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不只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方法,也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企业人员在提品及其服务时,在生产过程中,要树立文化自律意识,要关注文化后果。企业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除了追求利润这一目标外更应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企业不但要承担经济角色,也要扮演好社会良知代言人的角色。

(二)宣传企业的文化形象。

企业应通过新闻媒体将企业文化活动展现给社会各界,最大范围地争取公众的了解、信赖和支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社会公众热情的拥护企业文化,主动接受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并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

(三)加大企业物质文化的投入。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但它具有可感性、直观性,它直接的向社会传达了企业精神、价值观等,它在传播企业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企业要为了更有效的向社会传达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首先应该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异的产品回报社会,产品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其次注重企业环境质量,良好的企业物质环境给员工带来愉悦,安全、审美的感受,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且企业的物质环境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风格,价值标准,审美观念等文化素质,它们本身不仅是企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传播和创造者人类文明。总之,企业物质文化对传播企业文化以影响社会主义文化是很重要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企业物质文化的投入。

(四)注重企业文化创新。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文化更新,才能顺应社会文化潮流,才能回应社会的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企业要对社会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大趋势而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不断创新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文化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有更大作用价值。

本文系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作者:段雅红,延安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卢东宁,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祖丽萍.社会主义文化与企业文化[J].新时代论坛,200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J].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9).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相关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4.85亿并继续呈现加速度上升趋势,人们已经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关系深远。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等。因此,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其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要密切跟踪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创新网络文化商业模式,提高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再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需要。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各种低级色情的黄色文化,各种造谣、中伤和血腥、欺诈的黑色文化等充斥着各大网站,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直接危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直接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生活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问题关系到方向和性质。当前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和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和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使网民在享受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切实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二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增强网络文化的凝聚力。当前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用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普及活动,形成网上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增强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三是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霸权主义甚嚣尘上,“西方网络霸权主义行径已经越演越烈”,“网络霸权主义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或组织利用其资金、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语言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际互联网,把符合本国或自己集团利益的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妨碍、干涉或有意压制其他国家及其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和扩大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当今世界,搞网络霸权主义的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2]网络霸权主义打着“网络自由”、“文化多元”的幌子,大肆宣传和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认识视角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抵制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文化影响,就必须加紧建设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精品,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提升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四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评判标准,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面对日益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道德的评判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网络现象的是非善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网络道德价值导向的标尺。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规范网民的行为,强化道德责任意识,增强网民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网民知荣辱、明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三、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p#分页标题#e# 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坚持发展为先的原则,当前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关键是要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进一步创新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坚持发展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要用一批优秀的先进网络文化产品来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只有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了,网络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会有切实可靠的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要保证我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快速地发展,当前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更快地传输到各个相关领域;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在继续推进东部和城市地区建设的同时,以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以卫星网、移动网、电视网等宽带业务为方向,通过多元化投资打破垄断,不断降低上网费用,提高上网速度;要积极开展与各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分配、网络接入、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 四、繁荣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网络文化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通过创新与规范,促进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 首先,要进一步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格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一要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二要以技术突破带动网络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既有可能给网络文化带来某种威胁,也一定可以运用它来消除这种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三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同构筑网络诚信。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文明办网。网民也要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其次,要进一步改革健全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发展”的建设原则,切实改进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网络文化管理模式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关系的集中反映,客观来说,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相关管理的制度规章也不健全,条块分割,片区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突出,政府、产业和用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未能很好地厘定,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从寻求解决途径,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直接阻碍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当前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文化管理的模式必须厘定政府、企业以及网络用户自身的定位,政府要做好文化发展的主持者、管理人,要坚持从宏观、间接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和政策机制的支持。网络企业要坚持自身的行业特性,把自律、规范、发展与公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以保障文化发展的经济特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网络用户要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提高文化消费的品位,积极转变角色意识,参与文化建设的管理与互动。只有通过三者的互动与调整,才能形成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网络文化发展创造深层次的动力,充分释放网络文化生产力。 再次,要进一步建设好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网络文化队伍既包括网络文化的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繁荣网络文化,造就网络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形成一支与市场相适应、与品牌相适应、与我们的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网络文化队伍。二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要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国内外文化产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国网络文化建设。#p#分页标题#e#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9

一、2014年工作回顾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的关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改革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部门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有关部门领导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切实解决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遵义日报社,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报党刊宣传与经营分开的改革要求,将广告、印刷、发行、网络媒体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我们组建成遵义天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遵义浮嘉报刊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遵义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宣传与经营分开管理。对市文工团“按照“区别对待、一团一策”的改革原则,对市文工团实行“剥离重组、整体划转”的模式进行改革。对市电视台、市电台等有一定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岗位工资制度,采取按岗定酬与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相结合的内部分配方法,同时将其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同时,创新机制。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进行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对遵义川剧团、遵义会议纪念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等*个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改革和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根本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经营性文化单位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革除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整合了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了文化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三)圆满完成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实施,实行定期督导,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顺利完成。我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拟定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邀请了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有关专家编制《遵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通过多次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市)就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已通过专家评审。

总的看,去年以来,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有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水平存在差异,还有一些人对文化产业的两种属性两种功能认识不清,不能将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同等对待,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口头上支持大,行动上措施少。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转企改制、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文化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三是文化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继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和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有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势头非常猛。目前,全国已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强市的目标,把文化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大的步子。所以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用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认真对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态势,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中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2015工作的安排部署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今年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总体工作部署,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瞄准重点、突破关键,着力在巩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成果、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推动五大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体制和环境。现行的文化体制,大多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总体上看,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适应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进行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导向正确、调控有序、富有活力、协调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将按照扶持一批、转制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思路,分类分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1.《遵义日报》、市文体局、市广电局,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在宣传思想领域的喉舌功能和主导作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把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逐步转制为企业,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面向市场,搞好经营。《遵义日报》生活休闲类的栏目要探索市场化管理的路子;电台、电视台除保留新闻宣传的栏目、节目外,其他栏目、节目实行制、播分离,并采取市场运作,以广告收入决定栏目的生存,实现广播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媒体经营实体。

2.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改革,除了市委考察任命的干部外,其他所有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员工的报酬与岗位、绩效挂钩,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降低成本,优化服务。

3.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市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工作,依据《遵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已经成立遵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14个县级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完善“三定”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社会文化发展总体需求的监管机制。

4.继续深化县级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遵义川剧团、凤冈县锌硒茶乡艺术团、桐梓县娄山艺术团、习水艺术团、湄潭县文工团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改制方案,创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潜力,调动人力资源活力,打造优秀文化节目,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文艺院团繁荣发展。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培植文化骨干企业,千方百计地扩大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和总量,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逐步建立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借鉴外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市文化企业的作用,整合优势,走产业集群、产品集群、产销集群的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遵义日报传媒集团、遵义广电文化传媒集团、遵义演艺集团和遵义电影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组建工作,打造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优势。

2.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按照《遵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总体部署,依靠创意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功能来集聚同类产业,形成创新性产业集群,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

3.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作。加强跨学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性局限,注意培养和引进跨学科文化产业科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科技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公平竞争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拴心留人的用人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4.构建健康、有序、活跃的文化市场。制定文化市场准入规则和退出办法,逐步推动文化市场的开放,在开放中加以规范和引导,鼓励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加强文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制止报刊摊派发行,治理散滥,优化结构。

四、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几点要求

当前,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各项任务纳入工作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其他领导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对重要任务要抓住不放,确保落到实处。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例10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都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灵魂,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必要放眼长远,构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思想、制度、机制、文化、监管和新技术等层面,既要注重宏观角度的规范,又要注重微观角度的落实,严把生产安全关,严把生产质量关,严把生产监管关,着力提升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烟草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始终立于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1.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而言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烟草行业承袭固有的管理机制,虽然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度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生产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新困境不断涌现,这就为创建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创造了可行性条件。

1.1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内涵

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重在“新”的意义的凸显,传统意义上,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方面,强调领导重视,但是在具体的组织和执行环节,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新的管理体系重视责任细化,重视目标制定,重视落实环节的督促和执行;在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方面,新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重在“制度钢化”和“制度创新”,制度钢化是指对于安全生产制度无论是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不能破坏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同时安全生产制度又要具有创新性,要富有前瞻性,不能一成不变;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人的力量的挖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重视、全员参与、全员献计”的浓厚氛围。

1.2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意义

对于烟草行业而言,构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从产业安全的角度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烟与外烟争夺零售终端市场的竞争已日趋激烈,烟草行业急需改变原有的封闭思路并提高整体竞争力。[1] 实际上,这里内在的包含了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两层含义,企业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注重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烟草行业加速蜕变的关键所在。

1.2.2从行业发展的角度

安全生产关乎行业发展,在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行业都抢抓机遇,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确保企业平稳健康运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行业、任何企业出现安全生产的大事故,都将对该企业发展造成“一票否决”的致命硬伤,将会给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蒙上阴影。构建新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无缝化管理,具有显著意义。

1.2.3从企业形象的角度

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往往更乐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事实上,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卷烟产品生产质量,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企业深谙此理,在生产实践中,注重安全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创新和优化,这将有利于烟草企业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支持。

2.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烟草行业在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新技术的研发、新策略的实施,新理念的应用都有明显不足之处。

2.1重视不足

此处的重视不足,不是泛泛意义上的缺乏重视。实践中,烟草行业相关领导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新时期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缺乏清晰地认识,尤其是对烟草行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信息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措施。

2.2监管缺位

烟草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生产监管是一个体系,相辅相成,不能将两者割裂,但是我国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从制度保障、动态监管、技术创新、奖惩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而且过多依赖于内部监管,在实施环节难免存在“人情往来”“寻租空间”,这就为安全生产监管带来了现实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实施。

2.3文化建设形式化

烟草行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形式化”“表面文章”的现象,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各个实战环节,而不是简单地一个口号的制定,一个活动的举办,一场会议的召开就能够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带动起来,这样往往形成短期效应,将容易使得企业内部员工和领导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方面出现松懈和麻痹、淡薄的现象。

2.4技术创新乏力

安全生产管理需要紧跟时展,紧跟企业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这就需要烟草企业立足实际,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的创新。由于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投入产出效益上的认识存在不足,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投入,过多的重视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使得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3.新型安全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3.1构建新型安全生产领导机制

新型安全生产管理领导机制着眼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着眼于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安全生产管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层次化、网络化的管理机制。细化责任,强调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

在实践中要强化领导机制、健全组织建设、提高人员安全技能、重视人员雇佣期间的工作安全,将安全生产管理与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紧密结合。[2]注重领导机制的创新,探索实施“值班安全总监”的制度,让每一名基层员工都有机会担当领导角色,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

3.2构建新型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构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机制,是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在实施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保障机制主要涉及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尤其是管理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有重要意义。管理队伍在组织架构上要注重简化,职能权限不受任何部门的牵制。独立性强,确保他们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相关责任部门整改,并且在安全管理中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做好安全管理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安全生产工作。

3.3构建新型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

新型的监管机制,应该将烟草企业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和监管环节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实施。以创新眼光审视现代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首先要注重细节,严把监管环节,“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隐患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要注重从小处着手,关注烟草配送、轮班期间的车间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节日值班等细节;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计划;创新监管机制,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实施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管的职责以招标方式外包给其他专业化企业或第三方机构,独立运作的监管机制将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并且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成本开支,压缩寻租空间,减少寻租发生的可能性。

3.4加强新型安全生产管理文化建设

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烟草企业“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3] “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在的将“人”的价值放在了文化建设的关键位置。

“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在实践中将成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烟草企业要注重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将“企业是我家,安全生产靠大家”的理念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共识和自觉实践;要注重打造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优秀企业文化,问计于员工、问需于员工,以企业文化展现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安全生产管理的浓厚氛围,人人有责,人人是安全生产的监督员、责任人。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企业,自觉实施安全生产细则,自觉重视安全生产隐患,自觉抵制麻痹大意倾向,自觉担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3.5强化新型安全生产技术创新

安全生产要注重技术创新,它是保障企业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同步发展的关键。

烟草企业要注重原创技术的研发力度,注重科技创新,成立专门组织,加强内部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联合大中院校,充分挖掘大中院校的技术资源、智力资源,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速高校烟草行业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注重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建立技术分析机制,对于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安全隐患,加强技术分析,加强调研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故再度发生。

3.6抢占安全生产信息网络阵地

抢占安全信息网络阵地,是提高我国安全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烟草行业自我防御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安全涉及通讯安全、网络系统安全、主机系统信息安全,数据与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信息安全是当前烟草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也关系重大。烟草行业在实践中要注重内联网的建设,将内联网作为安全的网络运行平台,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烟草现代化奠定必要的保障基础。[4]

参考文献:

[1]李建英.浅谈烟草行业信息安全[J].信息网络安全.2009(1):85-86

[2]李纯华.烟草行业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策略[J].魅力中国.2009(29):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