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12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2

[DOI]10.13939/ki.zgsc.2015.25.150

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影视文化产业是指把影视文化元素和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顺应时展的要求,通过生产、加工、创造、复制等多种手段生成影视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影视文化需求的产业系统。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性逐渐增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88%。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由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如:影视文化品牌建设不强,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影视文化产品发展出现低俗化等,而且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牢牢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2.1 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进步,科技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这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如:我国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的开发研究,将会使影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逐渐增强,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多姿多彩,提高了影视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更新速度也更加快,能及时满足人们的影视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受到环境、气候、场地等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数字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许多限制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降低了影视文化产品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这使影视文化产业逐渐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性,促进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2 国际市场开拓,沟通交流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潮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中,影视文化产业也趋于全球化,开始超出国界,面向国际市场。传统的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市场范围比较狭窄,而加入WTO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开始对外发展,开拓更大、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在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影视文化产品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国际影响力。所以加入WTO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2.3 国家扶持力度日渐增大

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强调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措施支持电影产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引入社会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逐渐增大,可见国家致力于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它的扶持力度也日渐增大,并逐渐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它的稳步发展,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很好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 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

3.1 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可见文化品牌对一个文化产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是文化产业的精神与灵魂,影视文化产业也是如此。显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影视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但许多影视文化产业在影视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分地看中“量”的生产,而忽视了“质”的提供,缺乏对影视文化品牌的重要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世界影视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影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强。这使得在与国际影视产品竞争中,我国的产品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2 影视产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缺乏产业化经营观念,短时期内难以成为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影视企业呈现出分散、弱小的特征,导致多数影视企业只能依靠控制作品的制作成本,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但是小额的投资难以生产出吸引人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无人问津,使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可以看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当今影视文化产业全球化世界中,这不仅将不利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而且伴随着国际影视文化产品的“走进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也将难以竞争得过它们,从而发展空间大大受到了限制,市场份额将大大减少,这将会阻碍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3.3 产品逐渐出现低俗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都推动了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创意化。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以致有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扭曲,他们为了获利,不惜去迎合某些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一些不良的影视作品,这不仅会导致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低俗化、急功近利的泥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影视文化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影视文化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版等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影视制作人要逐渐转变创作观念,不能简单地过分看中“量”的提供,要重视“质”的创作,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影视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影视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影视文化品牌。

4.2 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存在数量多、分散、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影视文化产业走向集聚,在产业园中,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加强同类影视产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延长影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4.3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人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要素专业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三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虽有“走出去”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小,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的比重低。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43%,欧盟占34%,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而中国所占的份额不足4%。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跟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十分注重创新,创意、创新知识以及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文化产业各层次就业比重当中,文化相关层和层所占的比重较大,文化核心层中拥有自主创意创新能力的人才比重很低,并且整体水平不高。

再次,文化企业缺乏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存在重要区别,生产制造型企业有形资产多,无形资产少;文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开发创新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文化企业在缺乏自由资金需要融资时就面临抵押品的品牌效应不足,而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目前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政策缺乏稳定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机制还不够科学,主观意识较强,许多文化评估机构主体越位和缺位的情况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即使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最后,区域间文化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各地方也紧随中央脚步,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然而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文化产业的全面性,不根据本地实际选取主导产业,从而使地区间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同时,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要求市场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但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制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主导性文化产业培育的具体对策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4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演艺大省,湖南的演艺市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力量强大。近年来,湖南省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异军突起,享誉全国。张家界的旅游演艺产业,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使湖南的演艺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长沙经常德、张家界到凤凰的文娱演艺走廊已逐渐形成。湖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好效益地发展演艺文化产业。因此,湖南演艺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加快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演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进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湖南演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包括文艺院团,以及不同级别与形式的演艺团体。长期以来,这些文艺团体都是事业编制,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格局,去面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因此,湖南的这些文艺团体在近年的经济收益上,还存在很大缺口。体制的障碍、机制的僵化,必然会导致文艺团体发展的速度而停滞不前。这些困境的出现,是文艺团体适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创新体制、与市场接轨,文艺团体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定位与市场环境的需求与认可密不可分。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定位,进行文艺团体的积极转型,是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次,解放思想、合理安排人员流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刺激与调动内部人员勇闯市场的决心和斗志,让内部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进行人员的优化组合。

二、服务群众,为群众带来健康、新式的“文艺大餐”

目前,许多文艺团体之所以走入困境、陷入僵局,是因为与市场脱节、与群众需求脱节严重。可以说,“墨守成规”的生存方式不利于文艺团体的长久、持续发展。离开市场、离开群众的需求,终归会被市场淘汰、被社会淘汰,导致萎缩甚至消亡。比如,湖南湘剧剧团、地方花鼓剧团这些戏剧团体单位,在市场的洪流中,目前大部分经营状态不甚理想。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种如何才能生存与延续、发展下去?只有从市场中获取生存的理念,关注群众的审美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改良,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挑战。另外,市歌舞剧团、省歌舞剧团等演出团体,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湖南听众带来了许多的精神“大餐”和音乐“盛宴”。如今,这些单位在继续推广高雅音乐与古典音乐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阻碍和挫折,上座率往往不高。那么,对于古典音乐这个普通消费者在精神感受和思想接收上相对陌生和“艰涩”的表演方式,我们怎样传承其思想精髓,让音乐的灵魂真正深入人心?我想,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倾听民众的心声,知道和了解民众的真实所需,对古典作品的表现方式从民众相对熟知的角度入手,以更接地气、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民众接受古典音乐、了解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才能真正走出古典音乐的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关注作品革新,保护优秀人才

首先,作品是表演艺术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长演不衰。只有不断推出、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即不应该是“曲意奉承”、粗制滥造、没有任何艺术品格与艺术修养的所谓市场“产品”,也不应该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所谓“高雅”艺术。好的艺术作品应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精华提炼与浓缩。因此,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把审美功能与现实功能相结合,用专业、精良的艺术品质,以锐利、准确、创新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其次,人才的保护与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完善的演出团体,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才队伍,包括演出人才、销售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等。其中,演出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目前,演出人才的流失与匮乏是两大问题。问题的产生,由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传统表演技艺的陌生与排斥,不愿意传承、学习;还有经济效益的不理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一些传统的演艺人员纷纷转行,投向其他行业等。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好现有人才尤为重要。就保护机制而言,从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到演艺团体内部的协调与合理安排,在保障演出人才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以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吸引和调动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人才的延续与发展,培养工作不可或缺。因此,通过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演艺单位可以与相关的学校联手,进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给予政策扶持和大力保障。从政府的职能角度出发,国有演艺单位在进行改制后,依然受到相关财政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但是,其投入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由之前的单一“养人”改变为“为人办事”。具体而言,即让演艺团体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主体。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把握方向,为演出团队创造好的条件,营造好的环境。这种宏观操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活产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建立,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进入正常的运作轨道。同时,作为各项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演艺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合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渗透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彼此借势、共享市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据调查数据显示,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的旅游接待人次达280万次,品湖湘文化、听乡村音乐,是旅客游玩张家界美景的之外的重要活动。另外,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怀旧、励志的综合文艺节目;以南岳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搭建节会、庙会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性文艺节目;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组织以宣扬湖湘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节目等,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业的内涵,而且能够促成一大批文化旅游的精品项目的开发,让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因此,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为演艺文化产业的拓展增添了活力。

六、提高科技手段,服务大众文化

科技的支撑与投入,必将促进演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为例,该节目通过先进、创新的科技运用手段,在电视制作的流程上为观众带来更加丰满、立体、震撼的视听效果和感官享受。不仅如此,节目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借用“P-O-E整合营销模式”,通过Paidmedia、Earnedmedia和Ownedmedia三个层面的联动,进一步激发了网友的参与互动热情,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从节目的制作效果与观众的反应来看,无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在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与增强,是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不可或缺因素。那么,我省的演艺文化产业在科技的运用,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先进、高端的科技模式运用,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核心技术层面,走在国际的前列。这些高端科学技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标本,也是推动我省演艺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第二,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湖南卫视为例,作为一个省级卫视单位,十几年来湖南卫视能够成为全国同行的翘楚,领先同行,重要的一点在于,湖南卫视有一批堪称精英的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为节目的创意、节目的制作、节目的经营等环节的打造,成为湖南卫视节目水准精良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其他演艺文化单位和行业,我们怎样以此为鉴,让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人才的投入非常重要。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改革,让我们的演艺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连佳,郑良.文化产品输出模式的创新探索[J].求索,2013(7).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5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6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7

随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如同初升的旭日,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同期GDP增幅5个以上百分点。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增加到2.5%以上。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电信、出版和媒体、旅游、商业、演艺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例如,我国的网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产影视动漫产量从2003年的1.2万分钟增长到2010年的22万分钟,黄金时间的动漫节目已由进口片为主转为国产片为主;另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产业集群化趋势日渐明显。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文化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中央曾多次强调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方式中的突出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促进创业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求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平稳、有效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抓紧抓实。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这些重要举措,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制度保证。

二是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储蓄也大幅度增加。这就为文化产业争取各类资金提供了可能。目前,从中央到许多省市区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屉专项资金或基金,社会、民间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文化产业的政府资助和民间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强。

三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文化需求将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在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照国际人均收人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日前尚不足l万亿元。这说明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

四是数字、网络、电子等技术的推广普及,为文化产业内容创作、业态创新、产品传播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提升了创作效率,大幅提高了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

五是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的发展道路也备受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社会先是考察和研究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进而追寻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境外专家和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兴趣不断高涨。这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为中国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8

所谓“快”,是4G的根本特征,也是技术界开发4G的初衷,如今的商用4G,已经实现了可以同时播放4部高清电影的速度,相应的带宽相当于3G网络的20倍。“广”,是4G很可能将物联网真正成为普遍的现实。而“财”是指的它可能真正把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费用降下来,但把网络能够实现的增值服务和由它带来的经济活动发挥到极致。

2013年,4G商用牌照终于发放,年末北京人已经可以用上了4G网络,在叫了一年“4G元年”之后,4G终于真正开始影响北京。

4G语境下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机遇

仅仅在4年前,人们还在热烈讨论3G网络给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如今,人们已经摩拳擦掌地等待4G带给我们的新变化。事实上,由于技术对产业尤其是政策影响的滞后性,整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界才正在整理3G时代到来对其的巨大影响,呼吁对定义、分类和各种政策进行回应和调整。

第一,4G为北京文化产业带来的资金拉动作用。4G属于电子信息产业,这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测算,信息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是1:3.38。工信部估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的规模会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然而,4G全产业链中,只有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里部分内容的提供方与文化产业有关,5000亿的投资并没有将其包括在内。但这个数字仍然很重要,4G再快也只是铺就了移动信息的高速公路,承担文化产品开发,决定4G商用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还是文化产业,两者的关系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普及会越来越密切。3G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策略加快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果北京能够抓住国家加大3G和4G建设力度的机会,那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第二,4G为北京文化内容提供商发展提供大量新机会。虽然4G产业链很长,文化内容提供商看似并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由于一方面设备商获利可预期,加上4G新增收入可能相当一部分要用以补偿3G业务下降后的损失,所以设备产业链上的收益并不令人期待。相反,由于2G和3G时代网络速度并不能令人满意,费用也高,并没有如预期中带动足够的内容提供商获利;而4G由于速度和价格的两个指标将极大带动内容提供商的发展。

2013年的有关报告已经乐观地估计中国未来五年微电影产值可达数百亿。同样机会很大的是音乐,按照英国的分析,到2016年英国数字音乐的4G用户可能达到4400万。此外手游产业也是4G环境下可能会有较大突破的门类。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动漫游戏总产值达到167.57亿元,相比2011年130亿元增长了29%。4G将进一步深化3G已经开始改变的用户习惯,进而改变互联网的格局。视频高清化、动漫和游戏3D化,图书和杂志进一步富媒体化,实景导航,视频会议,更高速更大容量的云储存,以及云储存带动的物联网、车联网,所有传统内容和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文化内容都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第三,4G将扩大北京文化消费市场。北京的文化消费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2012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1.38万美元,但文化消费仅占家庭收入的4%,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通常应占到家庭收入的30%。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北京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短板仍然在市场化运营。目前我国文化主消费的群体正在发生代际转化,“75后”、“80后”、“90后” 乃至“00后”的年轻人成为主消费群体,随着消费主体发生变化,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转化,随着4G的普及,社会整体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消费时代。

目前制约北京文化消费市场扩大的主要是3个要素:观念、费用和方式。观念是指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并没有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深度依赖,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消费者,很多连互联网都接触不多,何况移动互联网。费用是指现有手机网络覆盖和网速相对于价格来说是不值的,人们在进行消费之前都要掂量费用是否会过高的问题,对于4G,很多人在听到关于可以流畅观看高清视频的介绍时,都会质疑即使达到这个网速,也不敢用太多流量去看高清视频。方式是指现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文化消费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商用应用来说,还有大量可以挖掘的消费方式。

第四,4G将改变首都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关于移动视频的应用,人们常常只是局限在视频通话和在线流媒体两种方式。但实际上,网速带来的视频应用可以将商务办公也进一步移动化,过去必须在办公室或者专门的视频会议室召开的会议可以变成每个人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工作会议。这虽然只比3G时代人们利用无线网络wifi展开的应用拓展了一小步,但这一小步是将一部分人从固定的办公场所解放出来的一大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办公”。

北京有67所大学(不含民办),是国家学术的中心,但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仅在北京市也尚未得到全部实现。4G普及,“移动办公”的真正实现,也许能充分调动高校的研究优势,每一个研究者都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终端。过去需要高价购买的设备在4G时代可能一个软件应用(APP)就全部实现了。

4G语境下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挑战

第一,政策制定难度加大。三网融合尝试的难产使3G曾经预想的“会给整个文化、信息、广电相关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落空,部门协调困难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政策制定中的局限被凸显出来。4G更凸显了部门协调的困难度和重要性,能否打破部门壁垒,提供北京在4G环境下有关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不仅重要,而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

此外,如何处理4G首都网络文化产业引导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既保证4G促进首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精准防范未来4G网络文化市场可能造成的舆论混乱甚至危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各种冲击。也是给政策制定带来难度的一个问题。

第二,投资与拉动效应会延迟相当长时间。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4G本身的覆盖和推广需要更长的时间,另一个原因是4G对于旧有消费习惯的提升有限。

4G本身的覆盖包括终端覆盖和信号覆盖两部分。3G牌照发放不过4年,3G环境下的移动终端这两年才开始大规模普及,到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集中淘汰、更新换代的时候,4G终端的销售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打开市场。同时,北京虽然已经有了居全国首位的3G覆盖,4G覆盖也遥遥领先,在2013年11月中旬就已经开通了1480多个基站,但仍然存在大量的信号盲点,然而很多市民因为害怕辐射又反对兴建基站,所以实现全面覆盖尚需时日。

4G虽然看似对移动互联网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在技术和理论层面也确实如此,但现有的4G话费套餐仍然是基于流量制而非包月或者时长制,人们用4G来处理的应用其实3G成熟时期已经能够应付得绰绰有余,4G功能增加的视频应用人们已经在固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习惯通过wifi来使用,这在2010年美国实测时就有结论。因此在短期内并看不出会有什么因素促使这一消费习惯发生大变化。

第三,文化内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挑战。进入3G以后,文化内容提供商开始面临全国甚至全球的挑战。目前中国火爆的本土手机游戏大多抄袭移植国外游戏而来,受到欢迎后开始遭到国内疯狂复制,由于源头就不理直气壮,在遭到复制后也无法申诉自己的版权。这样一个恶性发展的环境严重影响了文化内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开放,究竟多大程度开放市场竞争,本土企业如何应对全国和全球的威胁,都是艰难的发展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9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01-01

从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批准实施以来,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区内各地热议和争相发展的优先项目之一。天水和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到处都留下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烙印。因此,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放置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紧紧抓住天水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它具有了商品属性,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同时,也给其生产和经营者带来经济回报。正是在这种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形成了所谓文化产业。

1.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文化市场繁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加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2010年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逾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其平均增长速度近两倍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并携带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走向了全世界。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政策机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2012年2月文化部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品倍增计划》。

3.甘肃省也出台了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以及人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民间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等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政策叠加的良好机遇。

4.天水市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建设甘肃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项目为抓手,利用天水的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客观认识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问题

(一)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从文化产业设施来看,相继新建和改建了秦州大剧院、光明剧院、天水画院、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在深入挖掘天水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维修保护了伏羲庙、胡氏民居、纪信祠、万寿宫、南郭寺、玉泉观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了一批示范性文物景点。

2.从文化企业的发展来看,全市各类文化产业机构达112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时期的1.73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2亿元。在行业分布上,文化产业核心层机构454家;文化产业层机构285家;文化相关产业层384家。其中具有代表性是成立于1998年的“天水汉唐陶艺公司”。该公司挖掘并创新了几近失修的传统制陶雕塑工艺,生产出取材于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产品,并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时获得极大成功,它的代表性产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企业产值接近1000万元,产品畅销于海内外市场。

3.从文化产业品牌来看,始于1988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了23届,现已由初创时的市级节会升格为省级节会,对宣传天水伏羲文化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创作并排演了《山里红》、《伏羲颂》、《麦积悲歌》、《邓宝珊将军》、《一画开天》、《关山月》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舞台艺术作品。天水黃河雕漆在2011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使天水雕漆这一古老艺术在经历多年彷徨与沉寂之后获得新生。在地方特色文化方面,武山书画、秦安小曲、清水轩辕鼓舞、王尹麦杆编织享誉陇上,并分别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二)天水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天水文化企业集团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文化企业构成的,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目前天水涉及文化产业的机构和企业为数不少,但大多数规模小、产值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文化产业的品牌知名度、附加值不高。品牌既是文化产业的生命,也是文化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文化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例如天水“夜光杯”、“雕漆”、“地毯”等都面临资金、技术、品牌的发展瓶颈。

3.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天水文化产业的构成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严重缺失;从文化产业的门类来看,形成优先态势的仍然是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其他如广告会展、信息网络、文化用品、设备产销、文化艺术类则相对缓慢。

4.文化产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和技术两大支撑。目前天水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投入有限,事业单位和社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产业人才缺失,文化从业人员的层次不齐,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知名度不高。

5.文化产业市场宣传营销还不到位。天水文化产业在对外宣传、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与形象包装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参与文化产业的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等非常有限。

三、积极实施产业联动,加速天水产业发展步伐

(一)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的布局

全面把握《规划》的总体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明确发展的方向路线。《规划》在关于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与布局上,明确提出把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确定为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是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二)积极和主动融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宝鸡两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圈,辐射与带动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客观说来,西安、宝鸡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与副中心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高于天水地区。仅以文化产业增加值来看,宝鸡已逾20亿元大关,而天水则仅仅有3.2亿元,相差近7倍。天水虽不可妄自菲薄,但也决不可妄自尊大,应虚心学习借鉴西安、宝鸡两市的发展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增强竞争力,强化天水在产业联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1.在如何构建天水文化产业的格局上,既要保持同关中地区的同质性,又要体现自己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自己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创意跻身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格局之中。

2.天水文化产业的建构,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形成一些制高点,率先实现突破,进而催生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西安不应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终点站,必须盘活西安——宝鸡——天水的旅游市场,把游客的旅游线路延伸至天水。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例10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