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5 16:48:52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1

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调整的重点行业及其模式如下。

一、文化旅游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点轴开发—市场主导—产业互动—政府支持。

这一模式的含义是:

1.点轴开发:以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长极区域,以此为增长点,以相应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为轴,组成区域产业的点轴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2.产业开发模式:黄河口与湿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是休闲娱乐特色,时家村是戏剧文化特色,垦利是红色文化,利津是历史文化,遍布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的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时开发。

3.市场主导模式:以相应的区域资源为基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业为先导,再创立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助,鼓励其他产业企业与文化旅游企业实行资金互动、管理互动、人力资源互动,促进开发。

4.政府支持和创造环境条件: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继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演艺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演艺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艺业处在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对演艺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演出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目前,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吕剧和演艺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的经费保障。该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演艺团体管理体制要快速进行;(2)演艺业要组建产业公司,产权问题仍是核心;(3)引进演艺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视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水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规模较小,处在起步阶段。根据黄河三角洲影视产业的特点,确立的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1.以电视产业为龙头: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和支柱,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的经营转型,在继续保持广告经营持续增长的同时,可开展付费电视,扩大电视节目和资源开发。

2.市场化运作: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保持电视的媒介宣传属性的同时,一是实行制播分离,把教育类、故事类、行业类的节目分离出来。二是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类的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影视剧制作类组建公司,实行两权分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鼓励国内其他集团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经营性公司。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类以外的影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制作,也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电视产业内的转制企业单位,在确保控股的条件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节目和电视剧的经营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三是改建电影院,组建院线一体。

3.公司化管理:影视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由他们辐射和带动规模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的中间层次,促进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其次,借鉴影视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开拓动漫片的播出市场。开拓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

4.数字化支撑: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十年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技术、网络技术正在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我国已宣布用数字方式传送奥运会的实况,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市场价值有4 000亿元~5 000亿元。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竞争手段。黄河三角洲的电视影视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循环的方式,引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实行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属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比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黄河三角洲对文化用品的需求较低,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要面向全国和国外市场。设计为外向型模式。

1.市场导向: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首先面向本地,同时更要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市场又体现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业,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企业进入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建厂,在全国和国外销售,双向在外。

2.全国分工:明确在全国的分工格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高,资源和能源约束明显,全国文化用品制造业必然重新分工;国外的文化用品制造业转移趋势,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的机遇要抓住,利用劳动成本低、资源优势来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业是属于弱小行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协调。

五、文博会展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现有中国石油工业博物馆、吕剧博物馆、垦区革命史博物馆、东营历史博物馆,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的范围,公益性较强,没有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也没有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博会展业应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1.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文博业在完成公益职能的同时,依托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相关服务。一是在公众参观的同时提供相关产业服务,如购买相关文化产品、餐饮;博物馆以占有资源走出去,为各地服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机会,创造产业化。

2.以产业开发为出路:博物馆开发式全方位、立体化,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供产业化服务,如文化产品、文物复制品、餐饮等。其次,与其他产业联合的文化开发,如汽车展览、与旅游业合作开发文博旅游业,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展电视剧和专题片制作。

3.以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为保障。文博业是事业体制,但不等于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引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需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保障文博业的发展。

六、餐饮文化业及其发展模式

餐饮业传统上属于第三产业,但是人们对餐饮的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品位成为餐饮业竞争的核心力。黄河三角洲的餐饮业拥有发达的市场,海产品和地方特色应当以文化提升为目标,即黄河三角洲文化驱动餐饮业,将其发展模式定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演艺业、旅游业—特色菜肴和服务—集团化模式。

1.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魂。用黄河三角洲文化提升餐饮业,形成餐饮业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是区别其他地区餐饮业的标志。

2.与演艺业、旅游业等产业联合,与餐饮业联合可以使人们将吃与领略演艺文化,把餐饮业转化成文化大餐;与旅游业联合,使餐饮业获得广大的市场。

3.集团化为龙头。近几年已逐步形成大的餐饮企业,如蓝海集团、东胜大酒店等,餐饮业创新并且与演艺业、旅游业结合,需要大资本、大企业的支持,需要尽快建立以黄河三角洲文化为内涵的餐饮集团。

七、包装印刷业

包装印刷业属于和文化产业及传统产业联系密切的行业。无论任何产业都需要包装,制造业也需要包装,包装属于制造业的辅助行业,同时包装的设计、印刷又属于文化产业。包装的文化审美的外观形式越来越讲究,强化了包装业的文化色彩。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黄河三角洲的包装印刷业属于外向型的,面向全国市场,引进高端包装印刷技术和人才,实行两头在外。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2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在地理位置划分上,东部地区在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人才、金融、科技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集团。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特色,江西景德镇陶瓷、河南少林寺武术、山西和安徽戏曲等民间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西部地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风情等优势使得西部地区有条件发展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虽然存在资金匮乏、技术不够、人才缺失等不足,但是相较于东部和中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2年西安市实施以5引水工程、7湿地、10河流为主的“八水润长安”工程,拟打造以水为主线的生态西安。周至县沙河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开始发展生态产业,提出了“沙河经济带”建设规划的构想,县政府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将沙河规划为新区生态景观核心,分期实施沙河治理改造工程。又以秦岭为背景,突出生态特色以及厚重的民俗文化特色,意在将其打造成西安周边县城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和娱乐中心,关中民俗文化和农居文化的体验中心。这种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可谓独树一帜,既符合了十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以及西安市的整体规划,又能带动周至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双赢。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界对于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学者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产业模式、政策环境、动力机制、文化市场等几个方面,并作出了先探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文化传承的内涵与理论的研究。这方面,主要是关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承的内容。[1]二是研究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多种主张,包括促进论、互动论等。[2]三是关于文化传承的区域性研究,个例实证是其主要内容,如赵世林,陈桂波等以云南歌舞为着眼点,提出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到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较低的社会发育度,进一步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3]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以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做为着眼点,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多种手段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不足以及产生不足的原因,结合周至县沙・沙河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探讨文化产业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陕西省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发挥陕西省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

一、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开发现状概说

沙・沙河景区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景区发展的现状如下:

1、周至县沙・沙河现阶段发展呈现的特点

第一,水无处不在。景区依托沙河发挥水资源优势,旨在建立一个以水系景观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相应的设有喷泉、瀑布、流水等景观,不仅增添了旅游娱乐的趣味性,也满足了游客的亲水情结。

第二,民俗民居等怀旧景观。建设关中农居院落文化节点有很多,大多是复原关中地区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关中农家建筑、其中摆设各种农具和家具,有手推磨、碌碌井、铡草刀等。既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成为互动性极强的怀旧景观,方便游客了解关中民俗文化、农居文化。

第三,多样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沙河景区的主体沙河是发源于秦岭骆峪的一条古河,原名为骆河,下游流入黑河,是史记中有记载的一条河流,养育了包括老子李耳、财神赵公明、文字之祖仓颉、儒学大师李J等历史名人,更是诞生了汉武寻仙、白居易写长恨歌等历史典故,周至县以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周至县政府部门在开发过程中密切关注开况,县长杨向喜定期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发展方向,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这种将文化、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建成全开放式的生态湿地公园的做法也吸引了陕西省其他县市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经验。但是景区目前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建成,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显现出来,我们通过景区的游客调查、采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沙・沙河景区调查了120余位游客,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年龄层的分布为16-25岁占33.3%,25-35岁占30%,45岁以上占16.6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他们对景区的整体感官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等自然景观,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人文景观方面。

自然景观。沙・沙河景区拟在打造成具有生态水景的旅游胜地,游客们来到沙河主要目的也是想要体验流水与亲近自然。在调查中,大部分的游客都觉得景区的绿色覆盖率高,整体环境好,能够体验到区别于城市的绿树流水。但是仍有13.33%的游客提出要加强景区的景观建设,还提出河道内的设施较少,沙河的水质不够清澈有待改善。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现在沙河河道内,设有具有关色的游船,但是游客对其兴趣并不是很大,除了物价的原因,我们认为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开发的河水流动性不是很强,大多是与上游正在建设茶坊消费区有关,下游的河流还在开发中,两岸的绿植都还没有发挥其作用,因此游客的满意度会有所降低。

基础设施。在调查中有78.33%的游客都是通过自驾的方式来到景区,其中有一些游客反映停车场过小,还有16.67%的游客提出交通设施需要改善。20%的游客认为饮食物价过高,饮食没有特色,餐饮环境较差。10%的游客认为住宿条件有待提高。可以看出,现在的沙・沙河景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对交通条件不满意的人群集中在16-25岁这一年龄层,他们大多坐旅游客车来到景区,可能会消耗很长的时间,从而降低满意度。现在景区的饮食主要是在露天的餐桌,吃的大多在各个景区都会有的面食,缺乏一些周至县特有的饮食,因此游客用餐体验会打折扣。另外,在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他们提出,景区的斜坡较少,老年人游览的时候会不方便。

人文景观。调查中,51.67%的游客不止一次来过景区,在这些人群中,56.67%的游客认为景区的变化是民俗项目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初次来到景区的游客提出,景区还需要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可以见得,沙・沙河景区的人文景观正在逐步建设,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沙・沙河景区拟在建设三类建筑,分为临街小商铺、四合院、二层商铺,其中临街小商铺已经建成,四合院和二层商铺正在建设中,相信随着建筑的丰富,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也会得到改善。

从以上方面中可以看出,游客在景区内对于生态、旅游、文化三方面的体验有赞美但也有不满意之处,在游客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景区呈现出来的状态与最初的规划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景区的发展初衷和发展规划以及实际情况,依据政府对景区的调研情况,对景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开发的定位是突出生态特色以及厚重的民俗文化特色,将生态、旅游、文化三种要素结合,从而推动生态产业、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文化三者在产业模式中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实现良好的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的成功开发。其中,生态部分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外在体验,吸引游客来到景区,文化部分为游客提供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让游客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景区,体会当地的文化。这两部分的完美结合才能加深游客对景区的整体印象,促进景区旅游的长远发展。沙河在开发前曾污水横流,到处堆满垃圾,现在的景区内生态环境较开发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游客们的满意度中也可以看出,环境的优美是吸引他们来到景区的主要动因。但是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短,说明景区的文化影响力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这对景区的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找到了一个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对景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借鉴

在文化与旅游结合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其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一是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二是把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建立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景区、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等。三是突出旅游当中的文化体验,发展“牧家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牧区文化。该旗又利用区位优势把文化产业向外拓展,将自身的景点景区与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包头,邻近的陕西省榆林市等地的经典景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条线路来吸引外来消费群体。可以看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发展亮点是十分关键的,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的亮点就是全方位的草原文化体验,包括牧区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最后向外发展成区域优势,形成了全面地发展。同样的,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对自身的定位是生态与民俗的结合,景区中的关中民居以及周至县特有的集贤鼓乐等非遗项目都是其发展的亮点,结合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够解决游客滞留周期短的问题,还能够进行文化传承,提高周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景区的发展。

2、周至县沙・沙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省、市、县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县作为一个行政单位,要想顺应局势发展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开发自身独有的民俗文化,并在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周至县作为众多县域之一,也不例外。在发展沙・沙河景区之初,就拟发展民俗文化,所以景区内建造了大量的关中民居,如何利用这些关中民居,如何将民居与民俗巧妙地结合,形成周至县沙・沙河景区特有的亮点是影响景区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对周至县沙・沙河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来自外省的游客很少,大部分都是来自西安、咸阳以及本地的游客,因此,景区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发挥周至县优越的地理优势,改善交通条件,要为自驾游客提供充足的车位,为外地的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公交、客车服务。在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之后,他们提出,经常会有人询问沙・沙河景区怎么走,说明景区仍需要加强标识性和导视性建筑的建设。

其次,在餐饮方面,或许可以和关中民居结合,在民居中增设餐桌,这样既可以缓解露天餐饮带来的拥挤、不卫生等问题,同时可以在民居中提供特色小吃,让游客更真切的体验民风民俗。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25%的游客是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到本景区,可见在以后的宣传中,应加强在互联网以及手机App上的推广,这样才能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景区感受关中文化和特有的民俗文化。

再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5%的游客只花费半天游览景区,这一从侧面反映景区的娱乐设施等并没有发挥其优势,游客短暂的停留可能不会对景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有影响的。因此,可以将摆设性的磨盘、织布机改设成磨盘体验区、织布机体验区等等,能够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当地的文化。开设一些专题栏,或在景区休息区内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这样既可以供游客休息,也可以使得游客了解到沙河的文化渊源,更好地了解周至县的历史,如此提高景区的影响力。

最后,2016年3月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桂在对沙・沙河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指出,非遗展演能让游客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记得住乡愁。周至县沙・沙河景区拟在打造成关中民俗文化,在周至有省级非遗项目牛斗虎,部级非遗项目集贤古乐,这些都是当地特色的文化遗产,加强非遗项目的展示,不仅能够进行文化传承,还会提高景区的文化知名度,促进景区的发展。

3、文化产业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周至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至县政府对景区开发的大力支持,景区也在逐步的发展,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其他县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开发仍有一些借鉴意义。我们通过对周至县沙・沙河景区的整体分析,总结了几点文化产业模式开发中普遍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今后其他县域以及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政府的支持,机制体制的完善。周至县政府在对沙・沙河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发挥各自职能。当前的中国行政体制在中央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主要部门有、文化部、广电局等,地方上,各省、区、市委宣传部中多设有文化产业办公室,各省区政府中设有文化厅等等指导本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尽力协调相关的文化机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人关系密切。现阶段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结构中需要更加注重商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有关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并且,应加强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和持续发展。

最后,利用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现在的文化旅游在全国各地兴起,如果没有创新,游客只来一次就不会再来了,这样无疑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开发前期确定一个特色,在原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消费内容,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三、文化传承模式下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总量和规模小,供需不平衡,资源优势较为分散并且定位不清晰,区域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和战略趋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限制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区域特色和定位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而定,对文化的开发亦是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对于当地的文化保护、经济发展以及全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但是不同的地域风格迥异而且分布较为不均,对文化产业模式的研究要求多样化,更好的发挥区域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发展特色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凝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能在此之下得到良好的传承,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文化产品不足和供需矛盾的现实境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逐渐的减少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额,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关系的形成。

【注 释】

[1]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3)10-16;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46-50;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黄龙光.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J].文化遗产,2012(1)23-28.

[2] 洪瑶.当传统文化搭上产业快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突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3)74-76;杜开林、赵欢春.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1(2)164-168.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3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软实力理念的提出,我国的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次重大转型――“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在此之中旅游业,尤其人文旅游业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宗教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宗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保护宗教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如何在这股开潮中合理地对宗教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使其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保护好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产生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正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个大背景下,对宗教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作以简单的探究,以期更好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文化遗产和宗教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又称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而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宗教文化遗产

宗教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如宗教有其固定的宗教场所,而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场所大多都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文物和精美绝伦的建筑遗存,这些是宗教文化遗产有形的、物质的体现;而各类宗教活动、仪轨,宗教经义,宗教人物及其事迹由是宗教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的体现。

二、宗教文化遗产的不同运营模式

不同的场所都会有其固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宗教文化遗产也不例外。而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建设浪潮,以及文化产业高额的经济回报,作为文化产业重要资源的宗教文化遗产自然引来多方关注和参与。

(一)传统运营模式

寺观是宗教文化遗产的主要物质载体,而历史时期的寺观多为自筹自建自营的一种运营模式,至今也仍有存在。即寺观的主要经费来源是通过僧人和道士的化缘和香客的捐赠或利用庙产经营而得,如寺属土地或观属土地这类庙产种植、经营以满足日常必须;寺观的修建和维护通过筹得的善款来进行;而寺观的日常运营是由其主持及其宗教内部组织依照宗教仪轨和其内部制度来完成。

(二)政府参与模式

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对宗教文化、宗教场所和宗教人士的摧残和迫害,使得诸多宗教文化遗产被损毁,宗教人士大量流失,出现了有寺无僧或有僧无寺的窘境。随着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开展,文化产业在今天异军突起,各级政府看重了其中蕴含的经济效益,纷纷投资对辖区内的宗教文化遗产进行维修和复建,并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事管理或者参与管理。

(三)市场运营模式

一些名气较大的寺观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原有寺观庙址的基础上扩大影响和管辖范围,利用市场化、商业化的形式对这一区域进行管理和开发的一种运营模式,同时对自身内部组织进行改造,在宗教组织的基础上,新增各类商业及宣传组织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将宗教文化遗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达到自身发展的一个目的。

三、对不同运营模式的评价及建议

(一)三种模式所表现出优势

1、传统运营模式其管理主体在于寺观和神职人员,其运营及管理呈现出极强的专业性特征,所以其文化内涵能得到完整的传承和保护。

2、政府参与模式的管理有二,一为政府直接接管,二为政府参与监管,此模式的优点体现在,宗教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

3、市场运营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和管理,其最大的优势表现在资金充足或者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二)不同模式各自的局限性

1、传统运营模式最为主要的问题在于资金不足。体现有二,一是寺观等修缮营造的费用,二是寺观等在运营过程中的必要开支也难以为继。由于社会资料的公有,寺观失去了其土地等的大部分庙产,所以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丧失,资金几乎全部依靠香客赞助。

2、政府参与模式的问题较多,一是政府财政预算有限,故投资力度不明显,开发不够彻底;二是政府参与过多不利于其文化发展,尤其是在政府全面接管后对于其神职人员的经营自主性有一定的阻碍,不利于文化内涵的弘扬。

3、市场运营模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尽管开发非常的全面,但开发过度、商业化氛围浓厚,尤其是几乎每一项可以 用于开发的文化遗产资源都被用于开发,但着重在了经济效益上,社会效益不够突出或只突出在对该遗产资源的宣传上,而其文化内涵在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也容易“变质”。

(三)关于宗教文化遗产开发及运营的建议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应该取精去糟,将其的优点都加以发挥,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综合发展,在造福地方经济和传承文化内涵的同时,从而开发和利用的角度,针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运营的实际,综合三种模式的优点提出以下建议:

1、保证专业人员的参与权。所谓“ 术业有专攻”,宗教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参与发展必然文化是其发展核心,一切的开发和运营都是依据于此展开的。然而,宗教文化不同于其他,对其文化把握最为精准的莫过于僧侣道士等神职人员,如果没有了他们,寺观不过是一座博物馆,是在一座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但是尽管如此,这里所强调的参与权是针对于专业人员的,像极个别的冒充之人断不可参与其中,为此还要依靠宗教协会,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筛选和管理,保证文化内涵的传播质量。

2、不可一味排斥商业运营的市场化管理。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将宗教视为“封建迷信”而慢慢远离,然而宗教并非迷信,优秀的宗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理当得到发展和弘扬,无论是在信徒中还是在非信徒中。为此引入商业开发、市场运作,正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一大背景下的一种不错选择,至少宗教文化遗产有了足够的资金来用以开发,“曲江模式”便是其中比较好的示范,它成功的将以法门寺和楼观台为代表的佛道文化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在做到经济创收的同时也保障了文化的弘扬。

3、政府不可不管,也不可多管。这里说的“管”并非真正的管理,而是参与其中,对其监管之意。政府的参与能为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各种政策上的便利和保障,如土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而政府的参与有利于弥补其余两种模式弊端,保护宗教文化不变质,在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做到必要的法律保障。但是,政府有不可参与过度,否则其公权力的特性和行政色彩将会束缚文化遗产在市场上的运营和文化上的自主,不利于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

四、结语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4

长白山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形态,在中华民族文化组成中,长白山音乐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强劲模式,尤其是结合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的物质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1 概述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发展前景

(1)文化大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积极推动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政策。将进一步推动“音乐艺朮教育、群众文化娱乐、社区文化普及”的深入和提高,促进音乐文化市场的繁荣,长白山音乐文化将进一步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消费,文化市场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经济稳定增长为音乐文化市场带来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未来新规划,到2020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中国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娱乐消费水平将快速增长,乐器销费水平将成为衡量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乐器市场繁荣提供了可靠保障。

2 分析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音乐文化品牌意识淡薄

从当前的音乐文化营销方式来看,没有创新意识,尤其是不能讲品牌意识,音乐文化企业的发展结合,更多的融入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将音乐文化与企业文化、品牌宣传结合在一起,采用品牌推进的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许多音乐文化企业家重视产品、品种,以及推销工作,不重视品牌。因为产品、品种是有形的实体,而品牌是无形的软体,企业往往看不到品牌的价值与赢利能力,所以出现了大量无品牌的产品,例如古典音乐的文化品牌宣传,在品牌价值的塑造上,有些企业过分的追求流行音乐的色彩,忽略古典音乐的美感,从而造成品牌意识上的不当,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品牌营销技术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低,观念陈旧,传播意识差,创意水平高低不齐,销售管理落后,测试、评估手段不够科学等六个方面。品牌营销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盲目,企业短命。中国许多大音乐文化企业,甚至营业额过亿元的企业,亦存在类似的问题。此外,许多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导致品牌营销工作难以展开。

2.2 推行的营销理念不明确

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是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成本最低,让消费者买到便宜的商品;还是追求高品质,确保他们买到的商品是最先进的呢?还是提供最好的服务,对顾客提供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务和帮助?营销人员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者,是施行文化营销的一线人员,如果他们的理念不明确,将会造成产品信息的失真,从而导致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企业制造独特产品,打造良好品牌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针对企业里的员工都可以考虑开通时代光华ELN网络学院,给员工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3 探讨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整体模式

3.1 注重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的培育

长白山文化具体体现在长白山区域内的一个部门、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家庭,涉及到这些群体中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培育长白山文化,首先要在落实长白山文化建设部署上下功夫。其次要在发扬优良传统上下功夫。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各学校等都要把自己部门的、单位的、乡镇的、企业的、个人的,多年保持的、优秀的、可以弘扬的优良传统,总结整理出来,作为本区域的一个文化亮点,及时树立,在内部、在系统、在全区,进行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再次要在挖掘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各行各业都有其不同的经历和特点,都可以寻找出与众不同之处,高人之处。有,就可以挖掘,就可以发扬。

3.2 构建特色鲜明的长白山音乐文化产业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才有生命力。只有立足自身独特资源和发展条件,深入挖掘长白山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培育出富有地方特色、彰显自身优势的音乐文化产业。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集聚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来传承、弘扬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最终形成现代精彩与历史神韵和谐共生、商业繁荣与文化特质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使文化产业根深叶茂,生机勃勃。脱离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就会同质、重复,失去独特性、竞争力。长白山地区依托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规划,招引项目,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为民惠民和文化产业的提质提速。

3.3 加强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推广工作

通过音乐教育、培训、音乐会、各类乐器比赛、乐队巡演等形式,增加音乐人口,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为乐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音乐交流、展示、视听、体验服务。注重文化推广。以全面音乐服务为龙头,打造区域最大的品牌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建成包括乐器销售,音乐体验,音乐博物馆等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造福音乐人。将丰富的牧野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坚实依托。统筹整合全市力量,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推介、开发力度,把市场之力、政府之手与特色之魂、科技之能充分对接,突出优势,科学开发,构建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音乐文化产业体系。

4 结语

长白山流域地区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点,在整个音乐文化研究中,突出本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尤其是将整个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经济形态相结合,发挥出音乐文化产业的链条魅力,形成推动长白山地区音乐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共融的模式,并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推动产业发展速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将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21).

[2] 刘春丽.张家口民间音乐产业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郭涛.文化软实力竞争与辽宁文化产业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 李晓南.新形势下东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5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宽广的文化空间、国家的政策支持及紧密的区域联系,为该区域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西安大慈恩寺—宝鸡法门寺—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宗教旅游走廊”规划,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部旅游名胜、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旅游经济效益方面,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及旅游业收入成倍增加,并呈现出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宗教旅游城市向城市宗教旅游转变的良好态势。

在品牌战略形成方面,西安市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标识和简洁、个性化的口号及系列策划活动和营销的多元组合,已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的旅游大市,并开始带动周边省市区的协作发展、互利共赢。

在客源市场构成方面,随着关中—天水地区各宗教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游客由过去以中、长线旅游观光为主的团队加散客占主要比例,变为会务、商务、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和旅游观光等短、中、长线多种形式同步增长的团队、散客、自驾车等多类游客共同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宗教旅游服务方面,经济区内各主要城市环境优化工程取得成效。旅游交通服务日趋便捷的同时,结合了地方宗教文化特点,给旅游服务增添了人性化和神秘性的色彩,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游人前往领略关中—天水地区的文化景观。

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制约产业联动规模;产业结构单一,不适应现代旅游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理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1)政企联动模式——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制定中长期规划、拨付启动资金等方式,鼓励专业性的开发公司对文化产业点进行开发和运营。

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固有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宗教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采取由民间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社区模式,将会为宗教文化开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生旅互促模式——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促进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的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经济区内的崆峒山,既是将优美恬淡的自然风光与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三种宗教文化紧密结合,使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深化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3)文旅联动模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合力,联动发展。

全面整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带动效益的旅游文化产业,如藏传佛教文化、丝路文化,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特有的裕固名族风情等民族风情资源,以打造“文化旅游”为重点,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化进程。

(4)交旅联动模式——以旅游促交通,以交通带旅游,形成联动,促进“大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一些部级、世界级的重点景区,可以开辟旅游专线,增加旅游交通专用豪华车辆,以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交通,反过来利用交通的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旅游业与交通业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模式。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展望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6

1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依据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时间很短,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不同,因此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费孝通认为,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由此,周胜、段淳林认为,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对特定约束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①汪茂泰、丁翠婷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条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②这些观点,包含了理论基础、依据条件、模式特色和发展路径,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此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冯子标、焦斌龙认为,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③温燕则认为,主要涉及到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④而田巧芳认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和“产业关联效应”理论。⑤吴声怡、许慧宏认为,文化产业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发展模式选择的现实基础。⑥周胜、段淳林认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环境,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⑦焦斌龙则认为,要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市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⑧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选择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既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支撑。只有全面吸收相关理论的有益成果,才可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2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温燕认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美国模式,特点是投资主体多样、注重科技投入、拥有丰富的人才、政府支撑体系强大;二是英国模式,特点是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加强资金扶持;三是日本模式,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培育特色鲜明的产品市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是韩国模式,特点是政府主导,实施国际化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建立奖励政策。⑨雷光华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竞争―保护模式、产业综合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以及特色推动模式。⑩冯子标、焦斌龙认为,国际上主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源依托型;三是以韩国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推动型。Z

许清林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东西南北“四大模式”:一是北方模式,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特点是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政治引导和政策推动为动力,运用行政手段整合资源;二是南方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主要借助经济发展,依靠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东部模式,以苏沪杭为代表,特点是发掘文化遗产,突出地方特色,以旅游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西部模式,以陕川地区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地域特色尤为突出。[此外,华正伟认为,还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艺术家聚集型、市场推动型、社区合作型、地区传统保护型等五种模式。\从以上众多观点看,文化产业发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模式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既在理论上给我们留下了继续研究的自由空间,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舞台。

3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

袁北星结合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延伸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路径。]李巧、王会欣、师伟力认为,切实可行的路径应该有五条: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形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骨架”。二是要增强以创意化为特色的原创能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利用以数字化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合作。五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吴声怡、许慧宏等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应该包含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优秀原产品的制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四个方面。_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是保证一种发展模式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要素。不同国家和地区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同,其实现路径和机制也必然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学习参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做法,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机制。

从以上成果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即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对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会形成不同的配置特点,从而产生不同的配置效果。因此,加大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关系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7周胜,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9(3).

2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3Z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9温燕.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5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8焦斌龙.简析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其选择[J].前进,2003(7).

10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4(4).

11许清林.濮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EB/OL].河南省统计网,2008-11-18.

12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模式[J].辽宁经济,2008(12).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7

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地。不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进行探讨,能够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开拓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图1所示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及创新模式结构图。

1.全新业态全新业态的产生一般通过需求创造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新的资源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一少数群体慢慢积累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后,就预示着一种基于需求的新业态正在萌芽、成长。这种因需求细分而创造的业态从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中逐步脱离,形成独立的全新业态。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背景下,企业会根据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需求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产品,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化技术下诞生的微信、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研发,开启了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2.改造业态由于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来自新兴业态和其他产业的冲击,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而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进行改造升级是提高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突围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产业的改造业态既包括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丰富其文化表现形式,推动业态的不断创新,也包括从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如日益丰富的数字化移动终端以及以淘宝、亚马逊等为载体的网络商业模式等都为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

3.融合业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在内外部作用下的资源整合、活动延伸、产业链重组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这种异业间融合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方式之一。[5]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竞争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文化产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现状而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存之路的探索。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业,既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内容,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服务边界和品牌效应,两者的交叉融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举。

二、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内容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对资本、内容、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运作、资本运作、组织管理、表征呈现、内容创意五种创新模式。这五种创新模式既可以作为反观不同类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得以形成的参照点,也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商业运作模式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来孕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横向或纵向延伸出相关的产业或产品,以衍生品或延伸业务的开发来实施下一轮的商业运作,不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走向成熟化。涉及交易、买卖等活动都是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在整个商业运作链条中,抽离或改变其中一个元素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产业形态的发展。因此,创新商业运作方式是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中出现的虚拟交易方式正是创新商业运作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文化产业交易是在固定场所消费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文化,虚拟交易方式的出现不仅使随时随地的支付方式成为可能,也把消费体验由实地实景扩展到虚拟场景的现实可感体验。比如,“旅游虚拟体验网”即是利用三维虚拟成像技术,使消费者可足不出户进行类似3D场景效果的全景虚拟体验,虚拟体验集景区信息展示、导航导购、景区监控于一体,也有微缩地图指引、快速切换场景等应用。[6]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就要求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旅游业务对旅游体验观赏点进行技术性转化,这样会更有助于虚拟旅游带动现实旅游,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创收。

2.资本运作模式资本运作模式是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中区别度不高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投融资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发展新业态,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中,通过无形资产来进行产业化运作,力图以更小的资本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由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很大程度上处于培育期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并不完全稳定,因此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既是分担发展风险的有效手段,又是完善新业态产业链、拓宽新业态业务所需资金的必然要求。

3.组织管理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包括企业内对文化产业中生产和资源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企业或行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可以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使企业在产业中获取更大的发展自由度和发展自,进而推动具有显著发展潜力的新生业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融合与改造必然要与其他产业或元素相交融,尤其是异业间的糅合会对文化产业中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新要求。比如“文物酒店”这种集较强文化性与浓厚商业服务性的整合,使得双方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依托于文物而进行酒店服务业拓展的战略不同,由于“文物酒店”是一种双元素的综合开发,文物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性物品,而酒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文物的开发作出延伸,提供文物宣传及观光的平台,因此在文物管理与酒店管理的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组织管理的创新性设计。

4.表征呈现模式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新业态则可以在这些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等应用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的呈现,这种新的表征呈现模式可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多终端的呈现、多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各种形式的内容呈现载体日益丰富,数字出版、3D动漫、会展等具有新时代气质的文化产业带来更有创意的表征形式。除传统的书刊出版企业外,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创新文学作品的创作渠道,创造出一些新的形态。例如豆瓣读书正是利用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出版发行的渠道,同时出售传统图书的电子版以及经典网络内容的特辑。这些方式实质上都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和途径。

5.内容创意模式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内容只有具备独创性,企业的商业运作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和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创新和表征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等文化新业态创新模式必须以内容创新为基础。与前面几种创新模式不同的是,内容创意模式的可复制性不高,更有利于差异化的运作,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的核心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内容及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使效益最大化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的目标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对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创意性开发的“二次”加工处理,依托于具体的内容元素,开发其符号化的内涵,赋予新的价值意义,也是对文化产业内容更深层元素的挖掘和思维再现,这种挖掘和再现是新业态发展的富矿,具有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三、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新业态有助于完善产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拓展产业链、开拓商业运营模式、促进资源的创新整合,而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思路。针对以上5种创新模式,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开拓思路,运用高新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组织结构,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创新,获得持续的、稳定的科学发展。

1.立足缝隙市场,建构分层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是立足于新资源或新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对消费市场进行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随着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由小变大、市场细分由大变小,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下,依据市场缝隙理论进行定位,致力于分层化消费市场建构,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出版领域,诸如基于互联网的豆瓣阅读等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是文学创作新业态形成发展的一种类别。豆瓣阅读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广大的读者群、便捷的获取方式等方面,也在于其实行免费与付费并行、引入内容后的再分成等商业模式。实行“免费与自行定价相结合、豆瓣与作者再分成”这种分层付费的方式也便于培养读者的付费习惯;在引入的其他电子书方面则是与出版社按售价进行再分成。目前,豆瓣阅读只是占据部分小众市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集中于长尾理论下的用户体验、产品开发等方面,以期培育完善的、有利可图的新业态形式。

2.实施精准营销,培育消费定势人们对于新业态的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可实施精准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逐步渗透,以此培养人们的消费定势、稳定消费需求。2014年,互联网电视成为技术融合背景下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无论是传统电视台、电视制造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家庭客厅,尤其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凭借丰富资源及雄厚的资金,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使互联网电视(OTTTV)散发勃勃生机。诸如乐视网所推出的乐视超级电视在与百度影音推出的“棒子”、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芒果嗨Q等一系列盒子的竞争过程中,则占有较大优势。乐视超级电视有效利用了乐视网的巨大内容库,并不断优化系统性能、研发更多的应用系统,这个过程若没有优质的乐视网内容资源作为依托,以原有乐视网巨大用户资源作为基础,单纯凭借高性能的电视机硬件制造及应用商店是很难占据市场的。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重组核心价值链文化产业可以借由新业态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确保企业持续的创新力及发展活力。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原有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做进一步优化,以生产具备高产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强化此产品的开发空间,形成固定的价值链条和发展路径;对于未得到充分注意力的产品及未能较好开发的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利用多种推广渠道,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来开发相应的需求元素逐步吸引消费者,以此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图书出版行业,出版商可将畅销的图书转码为网络资源,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可以分专题、分平台进行重新编辑,以特定群体为稳定消费群;可以进行版权分销等二次交易。而对较为零散、尚未确定销售前景的内容,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由免费向收费,或通过琐碎资源的整合编制特辑来扩大售卖量。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8

Abstract:From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area to start, through the driving force, space and industry contacts o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mall town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Guangdong Province Xinxing County Cultural Tourism District Planning Patriarch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Keywords:cultural tourism zone;small towns;joi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5-03

1 引言

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大多数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依托周边大中城市发挥旅游流的集散作用,如九寨沟依托成都作为集散中心、龙虎山依托鹰潭作为集散中心等。从小区域尺度来看,旅游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旅游区内部对开发建设都有一定的限制,规模化的配套产业将在旅游区周边依托现有小城镇或是新建城镇发展壮大,这些小城镇将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体现在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或是民俗生活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区开发模式和小城镇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有关两者之间联动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小城镇是指伴随文化旅游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以配套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本身即作为旅游区核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2 不同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特点

2.1驱动力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两部分,其中经济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社会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形象与知名度的提升。从驱动力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2.1.1单向弱驱动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对配套设施提出了少量的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小规模的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会产生少量的影响,而小城镇对文化旅游区产生的反作用力微乎其微。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阶段,如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安徽齐云山旅游区,周边齐云山镇开始发展餐饮、住宿等简单配套产业,但处于较低发展层次,同时齐云山旅游区对周边齐云山镇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弱,齐云山镇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对旅游区的影响微乎其微,产业上仅有较小的联动。

2.1.2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小城镇对旅游区逐步产生经济上的反作用力,但小城镇还未形成自身完善的文化烙印,对旅游区的社会驱动力较弱。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风景区与风景区内的牯岭镇,牯岭镇作为庐山风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步形成自身的城镇形象,与旅游区之间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产业上密切联动。

2.1.3双向强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全面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知名度的提升。小城镇不再仅仅体现配套功能,开始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自身文化烙印,成为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反之对文化旅游区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如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九寨沟风景旅游区,已步入成熟稳定阶段,对旅游区沟口的漳扎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旅游区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反之,漳扎镇的城市形象明确,尤其是沟口配套服务一条街——边边街,更是成为九寨沟旅游区的一大亮点,旅游区与城镇之间联系密切,产业与形象得到了相互的带动。

2.2 空间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空间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2.1初级空间隔离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起步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很低,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即可解决。同时,一般而言,旅游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周边小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所带来的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反而会认为游客的介入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反对态度。因此,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在空间上没有关联,一般通过围墙的形式进行隔离。

2.2.2空间融合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发展需求,配套小城镇逐步成为旅游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在空间上呈相互融合状态,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建设,互相促进。以云南丽江古城、凤凰古城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小镇,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小镇发展,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旅游区与配套设施有机的事例在一起。

2.2.3高级空间隔离模式

这是旅游区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呈现的一种衍生模式。当文化旅游区定位于营造空灵、纯粹、非世俗、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时,餐饮、娱乐、购物等世俗的配套产业不再适合于旅游区内部开展。因此,需要将配套小城镇与文化旅游区在空间上进行隔离,隔离的形式一般采取河流、绿地等生态手法。比如是广州南沙万顷沙,这里拥有湿地、碧海、流水、沙田等资源,并且利用自然元素将旅游区与城镇分隔开,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旅游度假区,区内只营造原生态水乡文化内容。

2.3 产业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产业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3.1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所有产业与小城镇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起步阶段。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文化旅游区都处于摸索阶段,产业配套没有跟进,小城镇的发展与文化旅游区是相对独立的。

2.3.2产业低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少量产业与小城镇有一定关联,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较低档次餐饮、住宿功能,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初步发展阶段。帽峰山旅游区作为广州东北部的绿肺,自然条件优越,周边的城镇随着旅游区的发展,自发形成了以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但由于地处边缘地区,它们之间的联动性较差。

2.3.3产业高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大多数产业与小城镇都有密切的联系,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商业、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与成熟稳定阶段。如杭州灵隐寺旁的安缦法云,保持了杭州原始村落风格和周边自然山体的完整性,以酒店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以文化为设计理念,原生态环境为背景,为杭州灵隐寺景区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3 基于综合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规划

通过对大量文化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案例研究,我们认为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开发一般而言会采取混合的开发模式,而且伴随着文化旅游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发展模式的组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的伟大人物,在中国及世界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云浮市新兴县是六祖惠能大师出生、成长和圆寂之地,保存了众多六祖生平留下的遗址遗迹,为新兴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坚实基础。笔者在《广东省新兴县六祖文化旅游区规划》(下简称规划)编制过程中,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六祖文化旅游区的开发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一种突显人文特色的全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特色文化旅游区以及一个与珠三角城市网络紧密相连的禅意休闲小镇。

3.1现状判断: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初期,伴随着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对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提出了较小需求。即使旅游区周边已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建设,但是由于旅游区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小,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仅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解决。因此,该阶段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小城镇无驱动关系;在空间上呈初级空间隔离模式;在产业上呈非相关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恩寺以及具备高硫化氢含量的温泉资源在广东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全盘规划,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除了住宿产业之外,并未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住宿产业在旅游区内部解决,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六祖镇几乎没有关联,在空间上由于六祖河的分割,呈现互隔离状态,产业之间几乎无联动关系,呈现典型的“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的发展模式,急需通过规划,提升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联动发展水平。

3.2启动阶段:单向弱驱动+初步空间融合+产业低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旅游区内的零星建设用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旅游区内的开发建设又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在旅游区外缘寻找发展机会,对周边城镇提出了少量低档次配套餐饮、住宿功能。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的一定的机遇与切实的经济利益。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单向弱驱动模式;在空间上呈初步的空间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低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启动阶段的特点,提出在启动阶段纪要鲜明的提出将六祖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朝拜圣地、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养身保健、会议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通过对禅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禅文化景点的打造,在旅游区营造出充满禅意的、空灵的、纯粹的、非世俗的、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

为了强化启动阶段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的效果,营造充满禅意的、纯粹的文化氛围,规划结合未来发展定位,将朝拜观光业、温泉度假业、禅文化研发产业、配套服务业、节庆会展业、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业七大产业作为规划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重点培育禅文化研发、配套服务、节庆会展、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等五大旅游区与六祖镇密切联动的产业,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的联动发展趋势。

3.3发展阶段: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基本空间融合+产业高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知名度大力提升,旅游区呈现高速发展特征,游客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带动了住宿、餐饮、商业、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大力发展,旅游区内用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对周边小城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在空间上呈基本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现状用地特征,为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划分“西—中—东”为三大区域,并分别赋予“禅—河—城”三大主题,强调禅文化与地域山水资源结合为特色的空间策略,旅游区与六祖镇在空间上呈现出基本空间融合。

“禅”:以禅文化为主题的修禅文化体验区。该区域依托自然山体与历史建筑,利用禅宗文化的氛围打造包括禅学院、私家禅院、特色农禅园、禅意温泉等一系列禅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河”:以六祖河为核心的一河二岸景观观光带。本次规划通过六祖河与绿带的手法将文化旅游区与六祖旅游小镇从空间上相隔离,六祖河区域是小城镇与修禅体验的过渡区域,通过滨水步道、湿地观光、亲水休憩等项目,使人们在感受城市体验禅宗的过程中洗涤心灵。

“城”: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城镇以独特建筑肌理和环境氛围、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传承的文化内涵为特点,在对现状历史建筑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发开与资源整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包括生活居住、旅游购物、康疗养生、社区服务等功能。

3.4成熟阶段:双向强驱动+完全空间融合或高级空间隔离+产业高相关模式

当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由于景区自身的饱和特征,游客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该阶段,受到文化旅游区的影响,小城镇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城镇形象已经明确,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的特色文化的旅游小镇,发展成为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旅游小镇与文化旅游区呈双向强驱动模式;视文化旅游区不同发展特征,空间上呈完全融合模式或高级空间隔离模式;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期末,规划提出六组镇要形成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发展成为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休闲小镇与文化旅游区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呈现“双向强驱动模式”。

4 结语

本文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和产业上的联系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综合视角来看,伴随着文化旅游区起步、初步发展、高速发展和成熟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规划需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功能布局、产业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翟仁祥. 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89~ 91.

[2] 谢贵安,华国梁. 旅游文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何勇. 甘孜州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构想[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21~ 22.

[4] 余意峰. 湖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J]. 学习月刊,2006 ,(3):64.

[5] 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 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 人文地理,2006,(6):74~75.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9

工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以工业历史遗产、工业生产过程及技术、企业文化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机械化矿井、第一件卫生瓷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本文基于对唐山市具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工业企业产品属性及内外环境的综合考虑,探索适合唐山地区工业旅游发展的多种模式,为促进唐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展示唐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指明方向。

一.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模式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将废弃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等进行改造、再利用,使其具有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根据唐山市工业遗产存在的形态和功能,其工业遗产旅游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一)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以现代博物馆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原有的或经改造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以活化工业生产的历史感、真实感。

唐山以煤兴市,而有130多年历史的开滦集团被称为“中国路矿之源”,创造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十余项第一,遗留和保存了丰厚的矿业遗迹。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使开滦集团在以旅游的方式保护和再利用这些工业遗产上取得了成功。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主要由“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三大园区组成。已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坐落在具有“中国第一佳矿”美誉的开滦唐山矿工业广场,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各种工业遗迹和遗存在其中星罗密布,其中有至今仍年产煤炭400万吨的中国近代第一眼机械化矿井——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上的铁轨;中国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开平矿务局1881年股票”;记载着1901年至1952年开滦经营状况的1661册“羊皮蒙面大账本”;上世纪20至40年代从比利时、加拿大、英国购买、至今仍担负煤炭提升任务的电力绞车;上世纪30年代英国生产的发电机组;新中国最早制造的井下综采液压支架、开拓液压钻车、掘进机等;废弃的唐山矿半道巷也被改造成反映开滦集团煤炭生产场景的“井下探秘游”。

启新水泥厂即现在的冀东水泥集团启新水泥有限公司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桶水泥的诞生地。然而水泥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迫使这个百年老厂整体拆迁至古冶区启新采矿场,现仅存5条水泥窑生产设备、发电厂汽轮机及欧式高大厂房建筑,计划将其改建为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不仅能够保存这些见证中国水泥发展历程的历史文物,也使人们重温了中国水泥工业和唐山市的历史发展。目前,建于4至7号窑窑头位置的博物馆展陈中心已基本落成,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光绪三十二年的自建汽轮发电机组,宣统三年的生料、水泥磨机,民国十年的大型旋窑。游客还可以通过6、7号窑头和其他辅机设备直观感受水泥烧制的生产过程。

开滦集团、启新水泥厂博物馆的建设为唐山市发展其他工业遗产旅游项目提供了经验。唐山机车车辆厂(原胥各庄修车厂,今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历经1976年大地震,百年老厂几乎被夷为平地,震后另辟新址重建,老厂现有地震遗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山机车车辆厂现保存的工业遗迹主要有铸钢车间南北走向的3间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从北向南依次为5吨转炉2座(地震前已停用),5吨电炉2座;修理、预热钢水包工地,机车主车架片造型工地;另外还有地震未毁的老水塔等遗迹。唐山机车车辆厂可在原址上利用这些遗迹建设《唐山铁路机车历史博物馆》,以向公众展示十八世纪工业厂房建筑风格,展示中国自第一台蒸汽机车至现代的“和谐号”动车的铁路、机车、车厢发展史。

(二)创意园区模式

创意园区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对保留下来的工厂建筑物和设施进行业态调整,将原来的工业空间改造成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办公创作的空间结构。

启新水泥厂旧址的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将对保留的1943年前建设的4至8号水泥窑系统、老式木结构站台、老发电厂等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固和改造,通过文化创意使历史元素与当代文化时尚元素相结合,将其建成涵盖摄影工作室、艺术工作室、展览展示、商务宴请等多种创意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该项目的建成不仅是对启新水泥厂120年历史文脉的最好传承,也为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工业遗产旅游是将废弃的工厂和设施等开发成景观公园,使游客置于其中观光、休闲。

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博物馆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启新广场将乌黑方正的铁路机车、直径五六米的巨型齿轮、牵引铁牛等各种老旧设备或模型设备做成景观艺术品,大看台、文化墙、循环播放启新历史文化的大屏幕等也点缀其中,置身于其中的游客可通过这些景观重温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感受近代工业的人文气氛。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也可效仿启新广场的做法,在其企业周围或内部建设以新旧机车和铁路为景观背景的轨道客车文化广场,以向人们展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百年历史。

二. 工业科普旅游发展模式

工业科普旅游是以某一工业领域或某一工业企业中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而开发的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 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模式工业科普旅游是通过博物馆展示反映某行业或企业产品种类与功能、生产工艺与流程等内容的实物、缩微品、复制品、文字、图片、影像等,以使游客领会该项科学技术知识。

陶瓷是唐山市的特色产业,其发展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陶瓷品种多达500多种,主要有日用瓷、卫生瓷、建筑瓷、高新技术瓷、工业理化瓷、美术陈列瓷等,其中经两次烧制而成的骨质瓷、白玉瓷最为著名。唐山陶瓷器的生产技术、装饰技法不断革新,30年代就首创了用喷枪或喷笔作画的喷彩装饰和氢氟酸腐蚀出花纹再填描金色的雕金装饰,如今已形成以新彩、喷彩、雕金、雕金加彩、结晶釉为主的独特装饰风格。50年代以后生产大型陶瓷产品,如浴盆、电镀槽等。80年代采用塑性挤压陶瓷器成型方法,试制成功了隧道窑微机自控烧成技术。1973年,采用牛骨煅烧、熔块制备、仿型窑具、二次烧成等独特工艺,熔烧温度差为正负5度的情况下制作而成的骨质瓷,是世界公认的最高档的瓷种,产品质量世界一流。新技术的开发使唐山陶瓷拥有了一系列的辉煌。唐山可借助这些资源建立《唐山陶瓷工业博物馆》,以展现唐山陶瓷业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产品种类、独特的生产工艺等。

(二)企业参观模式

企业参观模式工业科普旅游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开辟旅游专用通道,以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过程作为主体的一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企业参观模式工业科普旅游可使游客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如陶瓷器的工艺流程:根据图稿雕塑产品——分片后利用石膏制作大货模具——模具烘干——练泥、制造土坯、成型——修坯——生坯晾干后施釉——釉烧——成陶瓷产品——彩绘或者贴花——烤花烧成完美产品;水泥的生产过程:石灰石破碎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预热分解——水泥熟料的烧成——水泥粉磨——水泥包装;“百炼成钢”的全过程:烧结——炼铁——炼钢——连铸(模铸)——轧钢。通过产品生产过程的参观,不但使游客获取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效益。

三. 工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工企文化旅游是工业遗产旅游、工业科普旅游基础上的拓展,它以工业企业特有的生产技术、产品以及人文精神等为载体而开发的工业旅游产品,以达到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目的。

(一)博物馆主导模式

博物馆主导模式是指具有悠久历史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工业企业通过其产品博物馆或历史博物馆来展示企业文化。

开滦的历史文化是稀缺的、不可复制的。开滦开创了我国最早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的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是我国最早实行股份制的工业企业,外籍洋人技师、来自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的矿工又使开滦成为中西方文化、国内南北方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开滦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文化,而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的建设是对开滦文化的保护、继承和传播。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以开滦典型的矿山文化为主题,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开滦100多年来的煤文化、安全文化和地震文化,园内原有旧厂房也被改造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创意园,每年安排若干次工业题材的创意展览和举办一些紧密联系矿工生活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企业参观主导模式

企业参观主导模式是通过展示先进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及场景,进而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企业形象。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宁可牺牲产量也绝不能牺牲环境、宁可牺牲效益也绝不能牺牲环境”的环保理念,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厂区环境实施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强化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推进清洁生产。据此可设计以“绿色革命”为主题的旅游路线,使唐钢工业之旅成为现实。让游客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感受唐钢的“绿色文化”,以改变公众心中“傻大黑粗”、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形象。

(三)与购物相结合模式

与购物相结合模式是通过博物馆、企业参观的方式展示产品生产过程,以引导游客购买为目的的一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唐山市的陶瓷企业比较适合采用该模式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参观能够反映企业文化内涵的陶瓷生产线,观看工艺美术大师瓷塑表演,以刺激游客购买本企业的陶瓷产品。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传统陶瓷作坊、陶吧,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游客参与手工陶瓷制品的制作,变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亲自“生产制造”陶瓷产品。购物主导模式的工业旅游不仅为唐山市的陶瓷企业带来了直销产品的收入,同时也是对企业的宣传、营销,为企业培养潜在或未来的客户。

参考文献:

[1] 马颖.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思考[J].中国商界,2010(3)

[2] 张婷婷.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

[3]王振东.辽宁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简析[J].河南农业,2009(12)

[4]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8.3

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例10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谓的文化旅游,是指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风光为基础进行资源扩展或者以文化活动作为核心产品的旅游。[1]民族文化旅游当然是把民族文化作为一切旅游开发资源的基础。有学者指出,凡是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活动经济”。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的文化旅游活动。

一、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资源的扩展

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之一。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文化旅游的经济模式是以本地人文或自然风光为依托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多地区举办的节庆活动、观光活动、民族文化节、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通过这些活动所带来经济上的消费效益就是活动经济的典型代表。民族文化旅游当然也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民族文化产品消费等,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全行业性质的。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感受、交流、娱乐是重点。很多民族地区,旅游地点有很多的配套设施,比如出租车、宾馆、饭店、娱乐场所,这里面都应该包含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2]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经济市场中,实现产业价值才是成功的最关键,这关系着产业的顺利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看,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宣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品牌,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品牌,利用一些节庆活动,展示民俗文化风情,扩大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可以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利用现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短信等扩大民族文化旅游的范围。这一切事民族文化旅游崛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好产业具体的经营和销售,但也要注意避免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