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1 08:06:49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1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2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差不多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

进入工业化生产后,纺织技术日趋进步,工艺与品种也日趋复杂,导致纺织行业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纺织教育事业应运而生。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开始出现高等纺织教育,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首先办起纺织技术班,以后曼彻斯特机械学院转为曼彻斯特大学纺织工程系。而在我国,出现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是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建于1897年,是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目前我国开设纺织工程的院校有四十多所,大致分为五个方向:

1.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该方向着重于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信息、管理科学的教学与实践。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纺纱技术、现代织造技术、纺织质量控制、新型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等。

2.纺织品设计与应用方向。该方向注重综合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纺织品创新设计和拓宽纺织品应用领域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服用纺织品设计、装饰用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织物色彩及应用等。

3.纺织与服装贸易方向。该方向侧重于管理、经济、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强化基础英语和经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与服装外贸、国际贸易与实务、纺织商品检验、外贸英语等。

4.纺织商品检验方向。该方向的重点在于纺织商品质量控制、标准化应用以及纺织相关检测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纺织商品标准与检验、纺织仪器学、商品学、纺织现代测试技术、国际管理体系与认证等。

5.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该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针织服装设计基础、针织学、成型针织产品设计、针织服装生产工艺等。

除了这五大类之外,还有一个新兴方向:非织造方向。这个方向的核心是非织造材料,今后从事的是对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等。

由于方向众多,各校的特色和侧重各有不同,例如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是以纺织材料为主,浙江理工大学是以纺织品的开发设计和贸易为主,西安工程大学则是以纺织工艺为主,而业界“二老”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则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考生们报考前一定要对所报考的学校有所了解。

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纺织院校有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利兹大学、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费城纺织综合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法国里昂高等纺织工业学校、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英、美和日本的纺织高等教育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美国的高等学校已带有普通教育性质,专业教育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或在进入工厂企业后进行。这种倾向也影响到日本等国,在法国和德国,高等教育都比较重视实践,强调工程技术教育。今后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同学有必要留意以上信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纺织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数量型经济,对纺织工人的需求量很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纺织行业已由数量增长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转变,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则越来越高,并且不再局限于车间的操作,而是扩大到科研、贸易、信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如今的纺织工程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类学科。

由于纺织工程属于工科类,作为一名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掌握繁杂的理论知识外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包括电工实习、计算机上机、生产实习、纺织工艺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大家在大学期间可不要忘记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记得大一时我们参加电工实习,做电焊、操控机床、打磨机械零件……那时我们认为那应该是机械专业该做的事情,不少同学还抱怨说:“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专业了”。到了大二,我们开始学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我们都要“插上一脚”,常常花费一周的时间画一张机械零部件的剖面图。我们顿时觉得自己进了“贼窝”,不知道学习这些和自己专业有啥关系,更对未来产生迷茫感。现在毕业了,我们才明白了,纺织工程不仅仅是针对纺织品,我们与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企业管理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如我们冬天身上穿的保暖内衣就是这样一件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产品。爱美的女生们,都想在寒冷的冬季穿得既暖和又苗条,这时就需要纺织工程把红外线技术运用到织物的生产过程中,从而开发出了保暖效果比一般织物好许多且非常贴身的保暖内衣,让大家在冰天雪地里依然能够衣着轻盈,身形若飞。而纺织工程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如航天飞船的降落伞、航天员的宇航服、非永久性建筑设施中使用纤维材料、汽车的安全气囊、医疗卫生的防护服口罩等都离不开纺织。因此身为纺织工程人的我们不仅仅要掌握这些学科庞大的理论知识,更要能驾驭这些工科学科,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业与深造的抉择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3

1.1调研方案及调研主题

通过走访盐城、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徐州和宿迁等省内及周边地市纺织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检测机构和贸易公司30家,开展网络调研35家单位,同行院校5家,采取实地考察、现场交流、资料查询、专题研讨、电话、网络、QQ群、查阅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调研单位的人才资源部主管、企业专家、毕业生的直接上级领导、院校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带头人,部分毕业生或所有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调研,确保调研数据和结果准确。调研的主题为:地区纺织行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分布,岗位升迁经历及升迁年限,就业岗位工作项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反馈。

1.2调研实施及成果分析

根据专业调研和麦可思调研数据可见,我国纺织产业东部快速升级,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明显,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盐城及苏北地区每年纺织技能人才需求就达8000人,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4000人。尤其是对专科层次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类人才需求递增达到40%。由于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即大量生产型企业纷纷转变为生产贸易型,近年来纺织行业中从事操作工的岗位逐年减少,而从事纺织品检验、贸易跟单类的岗位数目逐年增加。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纤检所)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于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苏南向苏北转移速度快,盐城产业规模增长快,学生就业岗位层次高,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产品检验、工艺设计、基层生产管理、设备检修及跟单销售等技术、业务与管理岗位。从业得到岗位升迁后能胜任生产主管、销售主管、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工艺主管和设备主管等岗位。根据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及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群培养规格定位为面向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于纺织生产行业,纺织产品检测,纺织生产与贸易,纺织电器等现代纺织相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调研发现,企业对准员工的职业经验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都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人员。主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产品质量检验、纺织产品分析及工艺设计、纺织品跟单及销售、纺织设备保全、纺织企业车间生产及管理人员;次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企业设备管理、纺织品电子商务、办公文员和生产计划调度;其他工作岗位有纺织检测仪器营销、纺织专件销售、研发设计员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分析,掌握学生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非常关键,表1是现代纺织专业群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本校结合基于专业群的单位典型岗位及任务的调研,继续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工艺、生产、设备、贸易)任务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项目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专业群职业典型岗位任务,根据共性要求,形成“底层共享”的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中层分立”的各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训练模块课程;注重职业成长能力,形成“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3“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系统化开发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引入企业第三方评价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设计加以体现。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针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并以专业群内的现代纺织技术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并协调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进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达到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目的。同时,对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纺织导论与入职训练、纺织材料检测分别开发不同的学习项目和内容,以达到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且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学习内容实现良好衔接。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运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重构以典型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依据区域纺织产业的特点、企业生产实际及发展趋势,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分学期开设综合实训项目,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开设技能鉴定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纺织管理、纺织外贸业务操作和纺织机电产品制造等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专业群拓展能力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通用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依据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削减生产型人才需求量,同时逐渐增加营销贸易型和产品开发与设计型岗位,分别在三个专业开设产品开发类课程、营销贸易类课程、机械制造类课程等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4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巨大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更是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后来虽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 0 10 年又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速度比前几年更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巨大。同时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进出口业务主管、外贸职业经理、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比较紧缺。通过对湖北武汉、黄石等地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调研,这些纺织外贸服装类的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外贸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其次是货代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但是,除了这些外贸业务技能以外,还要求他们要懂得纺织服装面料、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培养出既精通外贸业务技能,又懂得纺织服装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不仅大量增开新专业,而且片面强调数量规模的扩大发展,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高校扩招后发展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国际贸易专业存在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外贸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就进入专业热而就业难的怪圈。

2、特色不鲜明,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本科层次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很少能够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就业难,而企业却又极其缺乏外贸人才。我们必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社会实践缺乏,难与社会接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学生参与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学习机会少,培养业务技能不足,毕业生很难上岗即用,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此,除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以外,更要增加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借鉴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1、美国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分析,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2)让学生掌握公司发展与国别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熟悉国别经济政策,明确研究的地域,提供贸易发展策略。在美国,学生确定专业后再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地域的研究。(3)美国的国际商务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贸易、商业策略等。正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者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4)使国际商务专业成为跨学科、跨范围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要融会贯通。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际业务操作相结合,从实践中探寻规律,让学生能够得到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5)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修养。如南卡罗琳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艺术、小说、戏剧、诗歌等课程,丰富多彩。

2、澳大利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澳大利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 新三段” 式教学,首先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二是业务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三是把传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根据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行业发展要求,凝炼出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例如,结合我校纺织行业特色优势,培养出既懂得纺织品服装专业知识,又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取得国际商务师资格证、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一毕业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岗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模拟出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如以具体的外贸跟单为背景,交易过程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生产跟单、样品跟单、运输跟单、保险跟单等连贯交易分析及操作的机会。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业务实习,通过这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业务操作技能,使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能留在企业就业。

3、借鉴国外经验,采用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和热情,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在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案例教学,选取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分析案例时,在课堂上往往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大赛,如果取得名次学校给予特别奖励。同时,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关企业的优先录取资格。(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 2002(3)。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5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纺织摩擦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6

根据笔者从近三年南通市商务局与南通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的多场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了解到,许多外贸企业为缓解欧债危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高薪吸引外贸人才,并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无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外贸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技能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不能立即胜任工作,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具备外贸企业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

1 国际贸易岗位设置及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职、高职、本科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单证员、核销员、外贸会计、涉外秘书、外贸经理助理等。笔者从人才市场了解到,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货代员,其他岗位对应聘者知识能力、从业资格的要求较高。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

从表1可看出,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是毕业生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由于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上岗初期完成工作任务有较大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应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要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的建议

2.1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第一,外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希望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职院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以企业家讲座指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二,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

第三,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最好邀请外籍教师任课;二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熟练的办公系统操作能力是外贸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如熟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往来函电;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学校应增设电子商务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2.2 以技能培养为抓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专科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对理论性知识只需作基本介绍,以“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

第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增加办公软件操作、英语听力口语训练、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制作、货运实训、报关报检操作、外贸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购买与行业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软件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请进来”,约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传递最新行业信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著、实验实训室建设,参加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赴合作企业交流学习、顶岗锻炼,吸取行业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第三,鼓励学生考证,开展“课证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标准之一。上述国际贸易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为帮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取得这些资格证书,学校应开展“课证融合”,在平时授课时即融入行业考证内容,强化技能教育,为学生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3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打造行业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既熟悉对外贸业务又有行业基本知识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特色行业,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融入行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为毕业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的出口约占南通出口总额的1/3,各类招聘会上,纺织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过程中,将纺织行业特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融合到纺织外贸业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7

一、欧盟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与普惠制的界定

欧盟原产地规则总体上可分为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及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大类。前者主要适用于实行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反补贴、歧视性数量限制或关税配额以及贸易统计等用途;后者则适用于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本文主要针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加以讨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适用的是欧盟与第三国缔结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及欧盟单方面针对特定国家提供的优惠(如普惠制),也就是说,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由优惠性贸易协定和普惠制(如下图)两部分组成。到目前为止,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有: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EFTA)、洛美协定成员国(ACP)(其中塞浦路斯与马耳他是2004年5月才正式加入欧盟),他们享受优惠性贸易协定;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范畴,享受普惠制待遇。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逐渐增强,“普惠制对我国已毫无价值可言,范围更大的优惠性产地规则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市场份额的扩大,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将符合欧盟的“毕业”标准,从欧盟“毕业”,不再享受优惠待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的利用尚有道可为。

二、当前中国企业继续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必要性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国际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却仅排名第44位。据统计,我国2004年人均GDP仅9400元人民币,约1000多美元,距欧盟普惠制所谓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的最富裕受惠国”将面临毕业(欧盟部长理事会第3281/94号条例中的国家毕业标准)的底线相差甚远。因此,不能凭此断定普惠制对我们已毫无意义可言。

其次,欧盟列国占我国普惠制给惠国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在促进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利用欧盟普惠制出口商品总额占欧盟所有普惠制项下进口总额的33.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欧盟的东扩,波兰、匈牙利等新加盟的10国进口关税水平将进一步降低并与前欧盟普惠制关税水平保持一致,这对于与波匈捷等国有着良好贸易往来的中国进一步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非常有利。

当然,欧盟普惠制给我国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其潜伏的危机也正悄悄逼近。我国利用其普惠制达20多年,已使部分企业对它形成了一种长期的依赖。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不断调整,给惠范围不断缩减的现实面前,我国企业还像过去一样光靠普惠制这条单一途径来扩大出口份额无疑是行不通的,应引起深思和警醒,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

三、与中国有关的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新方案评价及中国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方案评价

根据欧盟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绿皮书”,欧盟将统一所有的优惠原产地规则,使其有利于区域性合作,从而鼓励其他国家向最贫穷国家投资,促进其经济发展。这种立意是积极的,但从其执行的情况来看,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中的普惠制与优惠性贸易协定尚存在一定差距(见欧盟官方网),而这种差距的消除是不可能像关税壁垒的削减一样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欧盟与其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等多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这段过渡时期内,还可充分利用这些成员国与欧盟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争取更多的额外利益(见利益分配图)。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欧盟普惠制方案的最新动态。

欧盟普惠制新方案是根据2004年7月委员会制订的指导方针制订出来的。跟以往方案相比,与中国有利害关系的具体变化为:

1.GSP安排得以简化。将以往的5个安排简化为3个,即一般安排(敏感产品税率减少3.5个百分点,非敏感产品免税)、EBA安排(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新的GSP+安排(允许一般安排下7200个优惠范围产品免费进入欧盟市场)。这里面,GSP+是我国难以利用的,虽然享受优惠的产品从原来的6900多条增加到7200条,但是新方案规定要想享受GSP+,其对欧盟的出口额必须低于所有普惠制项下对欧出口额的1%,这实际上是将中、印等大国排除在外了。

2.毕业机制更加严格。新普惠制方案取消了欧盟的行业分类及其按照发展指数和专业化指数来计算毕业的标准,而是根据HS的分类实施产品毕业,且毕业份额阈值由以前的25%降低为现在的15%,纺织品为12.5%,因此,实际上是严格了毕业标准,对于我国大多数已毕业的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而言(其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以前的平均9%上升至目前的12%),仍将被排除在优惠安排之外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国在利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时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及相关规则有缺位之虞

职能方面,自从外经贸部被撤销后,与普惠制相关的业务和职能都移交到了海关。而海关各职能部门中,与普惠制有关的对外联络目前并无明确主体。所以,当出口企业向有关单位反映关于普惠制的问题时,受理部门所能做的仅仅是将情况继续向上级反映,而无法将问题落到实处;规则方面,国家对原产地证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使得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不高,中国的配额为它国所占用。如以来料来件方式装配出口欧盟的产品也被判为“中国制造”,签发中国原产地证,使得本该由中国产品享有的普惠制优惠,大部分被外国产品所取代。

2.出口企业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认识不足

每当商检机构举办相关签证培训时,出口企业仅派报关员或产地申请员参与,而真正负责与外商谈判的业务骨干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导致企业在有关原产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脱节。笔者曾在一家外企负责FORM A的申请工作,也被公司派去学习过相关知识,但却无缘谈判,导致一些本属于欧盟普惠制项下的商品,在未利用普惠制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出口,使公司出口成本增加。

3.我国企业对欧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出口欧盟的商品结构主要是服装鞋帽和玩具等杂项制品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纺织原料等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欧盟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七国。2004年,这七国所占份额约为86.59%,其中,德国最多,荷兰其次,英国再次。从出口商品来看,上文提及的大多数已经或即将从欧盟“毕业”,一旦满足毕业条件,欧盟将单方面取消给予我国的优惠待遇。而诸如计算机、集成电路、交通工具等可享受普惠制的产品出口欧盟所占份额极小,享受到的普惠制优惠也较少,如果不尽快培育这些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盟成员已增至25国,如果在近段时间内还不放宽眼界,死守这几个市场不放,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将丧失殆尽。

4.对普惠制利用率不高,对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未利用部分”利用更不够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包括给予特定国家的普惠制和给予缔约第三国的优惠性贸易协定两部分。欧盟与第三方的优惠性贸易协定对我国来说便是“未利用部分”。而我国很多企业,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姚铃所说,对普惠制的总体利用率尚不足50%。福建有些企业,尽管近年来出口倍增,但普惠制利用率不足25%,贵州的出口普惠制利用率不足30%,就连普惠制意识较强的宁波部分企业,对普惠制的利用率也仅为88.8%。由此可见,企业对于本该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都不去争取,更何况无中生有,见缝插针,从看似与中国企业利益无关的“未利用部分”去做文章。

四、中国的战略应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欧盟优惠性原产地方案不断调整变化的同时,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与漏洞,又要潜心研究优惠方案中可供我们利用的方面。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普惠制方面

1.外经贸主管部门、商检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地规则和进出口信息服务系统,避免配额被它国所占用;并尽可能帮助企业了解和掌握欧盟新的优惠性安排,建立好预警机制;加强普惠制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企业正确理解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和范围,引导企业走出“产品一经毕业就不能再享受优惠”的误区。

2.作为出口主体的企业应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普惠制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及时为企业争取应有的利益。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经常登陆欧盟为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出口帮助平台 export-help.cec.eu.int/thdapp/rulesoo/inputform.jsp?languageId=EN

详细了解原料或产品取得欧盟原产地资格应实施的加工和制作要求,掌握出口主动权。

3.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主动避开“毕业产品”,扩大非“毕业产品”的出口,并在必要时候(对欧盟出口份额连续3年低于欧盟从所有受惠国和地区进口同类产品总额的15%)可争取使已“毕业产品”重返“校园”,享受优惠。尽管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产品“毕业”意味着该产业已发展成熟,初具竞争力了,又何须指望“嗟来之食”呢!

4.利用好普惠制的“替代政策”如CEPA,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利用欧盟的“区域性原产地积累”条款,在东盟(ASEAN)、美洲共同体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市场(ANCOM)、南亚地区合作联盟(SAARC)的一些国家中展开加工贸易(如下图箭头1),部分本地销售,部分冠以这些地区的“国籍”出口欧盟,享受欧盟优惠待遇。

(二)优惠贸易协定方面

目前,与欧盟签有优惠性贸易协定的第三方主要是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成员国、洛美协定成员国。其中,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成员国包括冰岛、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国,洛美协定中的非加太集团(Group of the ACP)包括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和组织,到2000年共有77个成员。在欧盟优惠性产地规则发生变化后,中国应在原来普惠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优惠贸易协定研究,使其为我所用(如上图虚线箭头2)。

(1)EFTA方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与现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互相取消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和关税,且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上原则上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尽管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配额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取消,但我们还可利用EFTA的工业制成品在欧洲市场完全无关税和配额的优惠政策,间接享受欧盟优惠性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分配模型图)。如瑞士与挪威新的给惠方案中规定,如果受惠国生产的产品中使用了从挪威、欧盟或瑞士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产品再出口到挪威和瑞士时,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成分,对于来自中国的部分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给予最惠国税率基础上20%-50%的减免,且不设“毕业”制度。对此,我国可由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强国内企业与瑞士、挪威之间的经贸合作,通过发展与这两国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贸易,先获得这两国的普惠制待遇。同时,争取在这些国家开拓和完善自己的分销渠道,使销往这些国家的产品能立足瑞、挪两国,再“完全无关税和配额限制”地辐射到欧盟的其它市场上去。

(2)ACP方面

2000年6月,欧盟与77个非加太国家在贝宁签署了取代第四个洛美协定的《科努托协定》,该协定有效期20年,产品除武器外,只要达到欧盟的技术标准,均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且没有配额限制;另一方面,欧盟新方案又作出了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LDC)所有武器外产品无限额免税”的EBA安排。所以,如果中国在科努托协定成员国或所谓的LDCs进行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并利用欧盟对这些国家的免税和完全累计政策,便可顺理成章地间接享受欧盟优惠贸易协定带来的利益流(见利益分配模型)。如对于列入LDCs的坦桑尼亚、利比里亚等国来说,品目号为61章的“针织和钩编服装制品及附件”可享受欧盟免税待遇,而对我们来说却属“敏感”产品,需征最惠国税率的85%-3.5%=81.5%,因此,选择在这些国家投资,使产品先获得它们的“国籍”,然后再扩大对欧盟的出口,可绕道享受“免税”待遇,从而增加出口盈亏率,降低出口换汇成本。

又如,欧盟对非加太国家实行完全累计,而对东盟等国实行的则是部分累计,这里面区别在于作为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个补充标准之一的“加工工序标准”。根据欧委会规定,布料(HS62)需经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才能获得欧盟规定的原产地资格。在对东盟的部分累计下(如图)。

东盟内A国可使用来自同一区域集团内B国的布料制成服装,而这些服装获得欧盟原产地资格的前提是B国布料已经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都在B国内进行),这意味着我们如果要投资,必须在A或B内设立纺织和服装企业方可享受欧盟优惠;而在对非加太的完全累计下,非加太国家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海关领土,当非加太集团中的A国使用来自B国布料做成服装出口欧盟时,B国布料或中间材料无需是原产地产品(即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可不在B国),这样,要对非加太进行投资时,可仅在A国设立服装厂,而纺织企业仍可设在国内,只需将布料出口到A或B国加工成成衣即可。也就是说,相对于东盟来说,在非加太集团投资可节省纺纱、织布两道工序及其所需的设备,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耀威主编,普惠制的原则和应用[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4.

[2]刘丽娟, 徐进亮著,原产地规则: 产生、运用及改革[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7.

[3]姜茹娇等著,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规则[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

[4] (匈) 雅诺什・科尔奈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8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9

【摘要】特保条款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已经呈现,贸易大国相继援引特保条款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造成出口纺织品大量积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条款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特保条款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已经呈现 贸易大国相继援引特保条款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 造成出口纺织品大量积压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众所周知,中国为了达成协议以便尽快入世,在某些问题上作出了一些妥协。所谓中国接受了四大不利条款,特保条款就是其中之一,它规定在《加入议定书》第16 条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以及工作组报告242 段纺织品特保措施。目前,特保条款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已经呈现,贸易大国相继援引特保条款对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造成出口纺织品大量积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条款进行一些研究。

一、特保条款及其渊源《加入议定书》第16 条的规定称为一般特保条款,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包括受影响的成员是否应根据《保障措施协定》采取措施。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包括受影响的成员是否应根据《保障措施协定》采取措施。第16 条第8 款还规定,如一WTO成员认为根据第2款、第3 款或第7 款采取的行动造成或威胁造成进入其市场的重大贸易转移,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或有关WTO成员进行磋商。如此类磋商未能在作出通知后60 天内使中国与一个或多个有关WTO成员达成协议,则请求进行磋商的WTO成员在防止或补救此类贸易转移所必需的限度内,有权针对该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自中国的进口。《加入议定书》规定,本条适用的期限截止到中国加入之日起12 年,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入世之后的12 年内,世界贸易组织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随时以“市场扰乱”为由,针对中国出口的任何一种产品采取限制措施。除了《加入议定书》第16 条规定的针对一般产品的特保措施之外,还有一条专门针对纺织品的特保条款,规定在《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的第242 段,它的具体内容是,“中国代表同意下列规定将适用于纺织品和服务产品贸易,直至2008 年12 月31 日,并成为中国加入条款和条件的一部分......”。赵维田先生在的文章里指出,在现有的WTO 法律框架内,署名“保障措施”或者虽没有署名但确属其衍生物者大概有五类:“第一种是GATT1994 第19 条以及WTO《保障措施协定》;第二种是MFA(《多种纤维协定》)以及《纺织品协定》第6 条;第三种是被称为‘灰色措施’的《自愿节制出口协议》等;第四种是《农业协定》第5 条‘特殊保障条款’;第五种是《加入议定书》第16 条规定的过渡期内对特定产品的保障机制。”①针对中国的“特保条款”与WTO其它保障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两者依据的标准不同。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保障措施条例》采用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这一较高标准,相比之下特保条款所依据的标准是“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从程度上来说要求比WTO 保障措施要宽松很多,而《加入议定书》第16条第8 款规定的“重大贸易转移”标准则更是非常宽松,即只要中国出口到某成员的产品,被该国认定为“市场扰乱”,就可能会受到限制;而如果该产品转口到其他成员,该第三国只需证明对自己赵造成了“重大贸易转移”,甚至不用证明“市场扰乱”就可以采取限制措施。

【文章来源】/article/67/15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例10

新方案基本延续了原方案的内容,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修改:

一是统一了给惠产品清单。2003年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出台时,分别列有《农产品给惠清单(HS第1-24章)》和《工业品不给惠清单(HS第25-97章)》,现已改为统一的《普惠制给惠产品清单》。该清单对337个农产品和水产品、3141个工业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二是取消了原方案中的最高限额。在原方案中,日本对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没有最高限额,但对81组工业品有最高限额。最高限额是指对限额内的产品可以优惠进口,满额后则不再给予优惠。新方案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的限制。

三是修订了受惠国发展程度的条件。在原方案中,判定是否具备受惠国条件,确定受惠国是否为高收入国家时,参照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新方案将此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四是增加了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毕业机制是日本1998/ 1999财政年度提出的一项保护措施。日本每年对每个受惠国和给惠产品进行审核,如果受惠国或地区达到一定条件,该受惠国的产品将毕业。新方案规定,在年度审查中,如果某受惠国(最不发达国家除外)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且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则该产品将在今后三年内不得享受普惠制待遇。

五是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日本是采用“加工标准”的给惠国,列有加工清单。如果产品原料或零部件时全部或部分进口、或来源不明,需要这些原料或零部件在该受惠国内进行充分加工,由此制成的产品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产品。在应用原产地标准时,如果在生产HS第50-63章产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非原产原料总重不超过产品重量的10%,这些非原产原料可忽略不计。

六是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给惠国成份的规定是指,在应用原产地规则时,凡受惠国使用了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又出口到日本,可享受优惠待遇。原方案规定除品目5208-5212经原产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证明为手工蜡染的棉机织物之外的HS第11类的纺织品和纺织物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新方案取消了这一条。

二、日本修改普惠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461.1亿美元,增长14.2%。其中自中国进口1840.6亿美元,增长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增长488%。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2011年进口额分别为747.5亿美元、306.5亿美元和119.6亿美元,增长15.2%、20.4%和5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16.7%和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对日贸易中的机电、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这三大类产品增量迅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但由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灾后重建必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此次日本的新普惠制方案中,个别几项条目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这是以往几次修改的普惠制方案中不曾出现过的情况。

(一)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积极影响

新方案所修改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

1. 其中对81组工业品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包括国家最大额度的限制。81组工业品包括HS第15类的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至日本的HS第15类第72-83章的贱金属及其制品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占全部对日出口产品的5.8%。由此可见,取消此项最高限额也成为此大类产品对日贸易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2. HS第11类第50-63章的纺织品及原料,是我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之一,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品及其原料对日出口额为3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6.7%。虽然新方案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并且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但由于这14章中的共75个税目的纺织品是通过对非原产原料的加工情况来判别是否符合普惠制标准的,因此微小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对日本出口纺织品金额在我国对全球纺织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0%以上。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如果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利用好新方案中的给惠国成分规则,可使出口产品充分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例如,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是完全从日本进口的或仅使用了本国和从日本进口的原料的,那该产品就可以从2011年4月1日起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因此,新规定将为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

日本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已超过1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日本国内舆论认为,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商品继续享有日本市场大部分的普惠制优惠关税额度,对其国内产品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日本已多次削减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日本曾在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惠制,取消了包括床上用品、氧化铅、陶瓷餐具等三种共6个税号中国产品的普惠制优惠资格。此次调整将发展中国家可利用普惠制优惠的上限由20%降至10%到15%;扩大了不享受普惠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与最惠国税率相差无几,部分进口大增的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其中包括462个税号下的中国产品。中国产牛蒡、松茸、烟火、珍珠、钓竿、热水瓶等产品将由目前的零关税提高到2.5%-5.2%;酱炖鲐鱼、烤鳗鱼片、扇贝罐头等加工食品关税将从7.2%提高到9.6%。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从中国进口的450种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商品货值为13万亿日元(约合157亿美元),而2009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总货值为978亿美元,前者占比达到16%。同时,截至2010年3月,享受日本普惠制待遇的进口商品来自140个国家以及14个地区,总货值为16万亿日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占了86%。显然,日本削减普惠制,首当其冲的将是中国。从以往的日本普惠制方案来看,日本已多次针对我国产品削减普惠制待遇,而每一次修改普惠制方案都会加强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每一年都会有一些竞争力强的产品被毕业。从此次的新方案来看,表面上对部分可享受普惠制产品的条件有所放宽,但同时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以纺织品为例,新规则调整了放宽了HS第11类产品的普惠制条件,必然会使纺织品对日出口量大幅增长,但是如果此出口量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时,那这些纺织品及其产品就将会毕业,并且在今后三年不再享受普惠制待遇,所以对于新方案不能只看到机遇的一面。受2011年大地震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形势尚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从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削减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三、针对利弊影响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有利影响,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HS大类上看,我国对日出口主要产品排名前十的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食品饮料烟草、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塑料橡胶、鞋靴伞等轻工品、皮革制品,工业品占比达到80%左右。从普惠制优惠产品清单中看,大部分工业品都是免税的。增加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比重,则总体的关税减免金额也随之增加,因此,有关出口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由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并紧跟随国际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增加出口收益,不断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对于不利影响,企业可转移投资打破毕业限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利用境外投资或加工贸易,将一些对我国已毕业的产品转移到尚未实施产品毕业或国家毕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合理利用日本普惠制优惠政策。特别是日本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予以完全免税,我国企业大可在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例如孟加拉、不丹、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地区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或相近,在此投资办厂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享受完全免税的普惠制待遇。

第三,对于官方签证机构,可加大原产地宣传力度,助企业用足用好日本普惠制待遇。我国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因此普惠制的运用有着广阔的空间。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普惠制利用率较高,而内地相对利用率较低。从企业类别看,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率高,而一些国内民营企业利用率较低。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作为签发日本普惠制证书的官方机构,应深入研究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的具体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出口企业尽快了解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情况,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现有普惠制优惠政策。例如,江苏昆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推出“政策下乡、一企一策”的套餐服务,先后在各乡镇开展优惠性原产地政策解读专场,向服务对象发送了2000多条业务服务短信,实现了最新政策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全覆盖,受到了企业及乡镇招商服务部门的肯定。通过政策下乡的强势宣贯、普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优惠原产地政策的利用率,使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纸黄金”。

第四,期待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建设。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2011年12月16日,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顺利结束并取得积极成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通过自贸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实现中日韩三国之间商品的零关税流通,将非互惠的普惠制政策升级为互惠的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拓展相互间的贸易深度和广度,为三国带来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日本普惠制作为一项关税优惠制度,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争取日本市场争取了不少的利益。然而,普惠制毕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一种暂时性的关税优惠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给予我国的普惠制优惠也越来越少,产品毕业乃至国家毕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在积极利用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同时,更要从长远角度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昌.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 曾友谊. 日本新修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