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1 11:38:59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1

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工程专业,上海市徐汇区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研究、纺织标准化研究、生态纺织品及其检测技术研究等,对纺织品染整后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深度的研究,是我国知名的生态纺织品、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

曾在全国各省市举行了500多场纺织专题讲座,为上百家国际大买家及国内企业做过专门内训及技术咨询服务,并应邀赴日本、美国、英国、越南等地讲学,反响热烈。

现为美国AATCC指定全球培训师、SDC颜色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AATCC 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SDC 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第一届纺织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 14000主任审核员。

张玉莲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

张玉莲,现任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技术负责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委员,广东省质监系统科技专家,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标准化专家。

多年从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主持了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纺织品)》的编写与修订,参与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审定,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研究,并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是在国内纺织品服装产品检测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检测技术及标准化专家。

王明葵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王明葵,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1年。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制定《纺织品和服装标识标注》等省地方标准4份,《水洗整理服装》国家标准1份,编写数万字省级培训教材等,并能运用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主动在技术上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组织全省纺织企业标准宣贯等技术培训,为企业攻关解难,挽回了经济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3-03

一、纺纱学教学现状

纺纱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其涉及内容广、工程实践性很强,主要讲述纺纱原理、纺纱设备、纺纱工艺、制品质量控制、新型纺纱方法等内容。近年来,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习实践条件的变化,使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机会大大缩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产”与“学”严重脱节,学生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实验课程,但实验课程多为纺纱理论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学生对工程实践仍然非常陌生,缺少关于纺纱产品开发全过程的综合能力训练,并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靠暂时性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后知识就忘记了一大半。在毕业答辩时,部分学生对纺纱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都很难回答清楚,如部分同学对于纺纱工艺流程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在对学生表现深感遗憾的同时,作为老师必须思考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另外,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本科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发现缺少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现象的产生,影响了毕业生职业理想的实现,使他们在刚刚工作后就会有严重的挫折感,对自身的价值很难作出正确评价;同时也会大大影响纺织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给人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的印象,影响学校多年来在纺织行业内部来之不易的好声誉。因此,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与工程-社会大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总理所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不谋而合[1,2]。CDIO工程教育理念目标为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的工程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个人能力(自学、创新)、人际能力(交流沟通、协同工作)、社会意识为目标,以科学的专业内容为载体,以自主团队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教学为手段,实现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听中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学术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3,4]。将CDIO理念引入到纺纱学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已学纺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思、设计纺纱新产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纺纱工程问题进行课程学习,按照课程进度进行纺纱产品的具体工艺设计生产实施和质量检测及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教师辅导等方式解决。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训练,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纺纱学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纺纱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纺纱产品的构思、设计、生产实施过程,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纺纱实践的工作机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学生成为新产品创造和执行过程中的领导者,培养高素质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服务。

三、基于CDIO的纺纱学教学改革实践

1.工程项目设计和训练。纺纱学总学时为80学时,采取以实用为导向,有重点性筛选授课知识。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确定若干纺纱工程项目,其中项目分为验证性项目和设计性项目两大类。课程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授课内容采取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述方法和结果。同时,扩充课本中并未涉及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在课程学习之初,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ProjectTeam),每组分配具体的项目,如某新型纱线产品的纺纱工艺设计(母项目),并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即课程学习进程)把此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题目(子项目),如各工序的纺纱工艺设计,随着课程学习的进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工艺设计内容,逐个完成每个子项目,课程结束时对子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修正,得出最终设计方案,并上交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工艺设计在纺纱设备上完成产品开发和各工序产品性能的测试工作。学生在掌握纺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工程训练。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利用以前实验积累完成设计题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纺纱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分组实施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结合工程实际制作教学PPT,引入大量插图及动态模拟、实景拍摄图片和录像,将传统的教学理论形象化,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使学生对纺纱工程的基本理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生产录像能更加具体形象地介绍纺纱生产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安排“知识点回顾”“课堂思考题”等环节,其中“知识点回顾”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安排“课堂思考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每年备课必更新项,及时补充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向,适当删减陈旧的知识点,并根据课件课堂教学使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课件相关内容。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大学生因为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虽然在开课之前进行过纺织专业实习,但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性质,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纺纱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内容较为枯燥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纺纱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点讲授时,适当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探求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纺纱学中梳理机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产生的作用问题,教师可以先讲解一或两种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先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画出另一种梳针的配置方式,让学生学习老师的分析推导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可以从授课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如新型纺纱原料及性能、新型纺纱机械的发展现状等),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然后在第二节课时一起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文字和语言组织能力。

4.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学生依托我校已有的科研平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在教师与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参与查阅和筛选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阶段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这些工作都贯穿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理念,同时也符合CDIO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大系统适应和调控等能力的培养要求。

5.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向导作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通过笔试结果来评定成绩,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很难满足纺纱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打破传统“一卷订终身”的形式,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模拟工程案例报告(20%)、学生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1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符合CDIO的理念,可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结束语

根据纺纱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基础,对纺纱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首先学生对纺纱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并在纺纱理论和纺纱技能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具有了纺纱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DIO教育模式——“做中学”的引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毕业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2]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程淑红,侯培国,屈晓阳,等.基于CDIO理念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学研究,2012,(1):83-85.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3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部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5

数据显示,1―5月,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0.15%。产值增速呈逐月下降态势,1―5月较1―2月、1―3月、1―4月分别下降1.8、1.45和0.4个百分点。报告指出,总的来看,当前纺织企业面临着“用工荒”、“融资荒”、“电荒”和高成本构成的“三荒一高”困境。由于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用工成本快速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再加上银根紧缩、电力紧张等因素,小型微型纺织服装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持续向好的压力加大,产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来源:证券时报)

2011全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度全国纺织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7月19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大会对纺织企业获得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进行了表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向获奖优秀QC小组表示祝贺。他说,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纺织行业提出4项强国目标战略任务第一年。QC小组活动是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QC小组活动的注册个数、取得成果和创造的经济价值等指标均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小组注册个数为1992个,同比增加3%;取得成果小组个数1608个,同比增加5%;参加活动的人数达3.79万人,同比增加34%;创造经济价值364万元,同比增加6%。另外,目前纺织行业比较缺乏部级质量管理高级诊断师,这直接制约了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进。(来源:中国纺织报 )

国家质检总局机关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7月17日至18日,国家质检总局机关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要求,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和“全面建设法制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更好地推动下半年的质检工作。

支树平局长要求总局机关各单位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实践探索,进一步创新发展,带头为下半年的质检工作打开局面。会议还认为,上半年,质检系统面临的热点多、大事多、难事多,这既是对质检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系统发展的机遇。实践证明,十二字方针是符合目前质检工作实际、推动质检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方针。(来源:中国质量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召开

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日前召开。年会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为主题,就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瑞典驻华使馆、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等专家、学者及行业企业参与了年会和相关讨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成为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众多产业的转移方向。纺织服装行业针对这一现实背景设定今年年会主题,旨在通过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探索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避免重复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实现产业良性转移。(来源:中国环境报)

青岛纤检所积极参加2011青岛国际时装周系列活动

“2011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暨青岛名优产品交易会、青岛工业设计成果展览会、青岛民生信息化成果展览会”于6月16日至20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青岛纤检所、国家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专业的纺织品检验机构应邀参加了此次展会。为配合此次展会,青岛纤检所专门印制了中英文、中日文宣传材料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关资料,派出了纺织品检验专家为广大参会厂商和消费者提供现场免费检验服务,受到参会厂家和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我所派出专家20人次,现场对消费者购买的服装、床品、羊绒衫、T恤衫等产品的纤维含量成分免费检验20余批,解答咨询50余次,发放资料1000余份。(来源:青岛纤检所)

福建省纤检局《粘胶纤维赛络纺、紧密赛络纺本色纱》地方标准通过审定

6月24日下午,由福建省纤检局为主起草的省地方标准《粘胶纤维赛络纺、紧密赛络纺本色纱》审定会在福州召开。来自福建省质监局、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福州市纺织行业协会、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闽江学院等11家单位的共15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代表认真听取了标准起草小组的汇报,逐条对标准文本进行了审定,并一致表决通过了标准的审定。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促进和规范该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引导该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来源:福建省纤检局)

加强絮用纤维制品重点监管整治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近期,伊犁州纤检所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对伊犁州各大宾馆、旅社及絮用纤维制品加工与销售点进行“拉网”式的检查。截至目前,共出动检查人员20余人次,检查絮用纤维制品加工销售点31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本所执法人员向广大絮用纤维制品经营者详细讲解和宣贯了絮用纤维制品国家标准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不合格产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安全因素等知识。通过这次打假专项行动,使国家标准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得到广泛宣传,为保证絮用纤维制品的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来源:伊犁州纤检所)

东营纤检所积极开展“阳光纤检进校园”活动

“六一”儿童节期间,东营纤检所积极开展毛绒玩具、童装童鞋的监督检查工作,共抽查商品52批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了检验结果,向商家及消费者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200余份。7月初是学校、幼儿园集中订购校服、床上用品的时节,东营纤检所积极组织把关验收检验,共检验16家生产企业47批次校服、被、褥、床垫、床单等产品,及时将质量情况通报到各学校、幼儿园,学校、幼儿园一律在查验合格的检验报告后订货。进货时,纤检所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把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絮用纤维制品、校服流入学校、幼儿园。 (来源:东营市纤检所)

上海市一季度儿童服装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分析会在上海纤检所召开

近期,上海市一季度儿童服装监督抽查质量分析会在纤检所召开。上海质监局监督处周佳主持了会议,上海纤检所副所长林如英、质量技术管理科科长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本市部分区县质监局以及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货、上海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等12家大型商场超市相关人员、50多家儿童服装生产企业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上海质监局监督处周佳通报了2011年第一季度上海市儿童服装市场监督抽查基本情况,该所质量技术管理科李颖科长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了儿童服装监督抽查总体质量情况、不合格原因分析、历年质量对比、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对照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标准对儿童服装的质量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宣贯。(来源:上海纤检所)

河南省纤检局首次开展全省医用絮用纤维制品知识讲座

7月上旬,河南省纤检局在郑州举行了为其两天的全省医院用絮用纤维制品知识讲座。省纤检局陈建民书记作了培训动员讲话,分析了当前全省产品质量形势,阐述了开展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搞好这次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次培训共有来自全省60家医院70多名主管采购的同志参加。这次培训,大家了解了国家对絮用纤维制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黑心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了医院采购人员的鉴别能力,为今后有效避免采购不合格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源:河南省纤检局)

广州市纤检院参加认可委能力验证项目《皮革pH值的测定》结果满意

近日,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了能力验证报告,广州市纤检院参加的皮革pH值的测定结果满意。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60家实验室参加了皮革pH值的测定能力验证,包括已获CNAS认可的实验室50家,未获CNAS认可的实验室10家。本次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的实验室有53个,占全部实验室的88.3%。(来源: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

漯河纤检所把好“三关”确保扶贫救灾棉衣棉被质量安全

漯河市纤维检验所认真履行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发挥技术优势,服务社会。主动与民政部门及政府采购中心结合把好“三关”,确保扶贫救灾棉衣棉被质量安全。一是把好宣传关;二是把好抽样关;三是把好检验关。截至目前,共检验县区民政部门棉被7个批次9000床;棉衣5个批次4500套;服装4个批次3500套;其中一批棉被500床不合格。确保救灾和发放到群众手里的絮用纤维制品的质量安全。(来源:漯河市纤检所)

天津市纤检所与天津工业大学举行“科技发展中心”揭牌仪式

7月8日上午,天津市纤检所与天津工业大学“科技发展中心”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天津所举行了揭牌仪式。出席揭牌仪式的有天津市质监局杨振林副局长、科外处刘茂生处长、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副校长、纺织学院的院领导等。仪式上,杨振林副局长向被聘为天津市质监局专业技术顾问的几位专家颁发了聘书,肖长发副校长向被聘为纺织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的纤检所高级工程师颁发聘书。(来源:天津市纤检所)

衡阳纺织实施“三大工程”带动战略

今年以来,湖南衡阳市政府坚持“抓发展就是抓引进战略投资者,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三大纺织工程”,推动衡阳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第一是突出抓好云锦集团衡阳天锦纺织有限公司高档精梳牛仔竹节纱和高端精梳纱生产线的建设;第二是投资3.2亿元,打造“华丰纺织服装产业园”,引进国际国内一批一流品牌,以金苑服饰为核心,建设湘南地区服装生产基地;第三是打造“青蛙皇子”在全国最大的旗舰店1600平方米的“青蛙皇子旗舰店”。(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重庆涪陵将打造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

7月5日,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20个项目集中开(竣)工。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入驻,涪陵龙桥工业园区将跃升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涪陵区投资促进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此次集中开工的有蓬威石化40万吨PET聚酯、太极集团退城入园搬迁等10个项目,集中竣工的有特固建材公司水泥粉磨站、园区消防特勤站等10个项目。这20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工程,总投资达80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为涪陵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左右。据了解,龙桥工业园区是涪陵工业发展的三大重要平台之一,在资源要素配给、交通物流保障、产业配套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来源:重庆日报)

SDL 简易的酚醛泛黄测试套件重投市场

近日,SDL Atlas公司推出多年来被用户广泛采用的酚醛泛黄测试套件,该测试套件包括酚黄变试纸、参比织物和不含酚类抗氧化剂塑料膜等。

酚黄变是纺织品变黄的常见类型,由碱性介质的氮氧化物与纺织材料上的酚类化合物反应所引起。酚类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间反应必需的碱性条件是棉纺织品所固有的。这是由于大多数面料的处理以碱性介质为主,这使其更容易变黄。酚醛泛黄测试套件用于评估纺织材料的酚醛泛黄的可能性。该测试将帮助制造商了解和预测面料是否泛黄,这将大大降低客户的抱怨和退货。(来源:本刊)

第23届中国国际毛纺原料信息交流会9月举办

第23届中国国际毛纺原料交易信息交流会将于9月6日―8日在江苏省南京紫金山庄举行,大会由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国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苏商务厅主办,南京羊毛市场承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将大会主题定为“羊毛使我们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将就受农业经济作物和其他畜产品价差影响,各主要产毛国产量持续低迷,毛粮肉之间的选择会有怎样新的平衡;羊毛价格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面临终端消费市场信心回升的局势,毛纺产业对羊毛需求的趋势;在宏观经济状况风云变幻的前提下,企业应如何生存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会议将邀请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海外主要产毛国机构的CEO、主要供应商,探讨毛纺企业关心的问题、帮助企业探寻新思路、培育新优势、共同寻求发展的新契机。(来源:中国纺织报)

常州检验检疫局从进境羊毛中截获10余种有害性杂草

近日,常州局工作人员在对进境羊毛进行后续监管时,在羊毛的下脚料中发现大量杂草籽,工作人员当即进行取样并到实验室进行挑拣送样;经江苏局实验室鉴定表明,在这批送检的羊毛下脚料中截获了10余种有害性杂草,其中检疫性杂草两种(美洲蒺藜草、假苍耳),非检疫性杂草9种(脚6苗属、毛燕麦、墙大麦、南苜蓿、龙爪茅、匍匐车轴草、齿果酸模、奇异草、雀麦属)。目前常州局相关检疫人员正在对该批羊毛加工过程实施严密检疫监管,督促企业对产生的下脚料实施销毁处理,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影响我市农业生产。努力做到严把国门,全力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来源: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第十五届上海纺织工业展圆满闭幕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于6月17日在中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展会以创新为原动力、展品传递行业技术改造新动向,推动高效整合和对接,助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为展商及买家构筑了全新的供求和商贸平台,品牌展会的魅力和专业再一次彰显和得到肯定。本届展会占地面积92000平方米,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家展商展示了高新纺织机械设备及技术,现场展出机械多达1430台。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了来自 72 个国家和地区的55080名海内外专业观众和买家到场参观、采购,其中9.4 %为海外观众,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印度、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孟加拉国、越南、俄罗斯。(来源:本刊)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6

1.教学内容的采集与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采集基于纺织品生产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本专业所面向的“纺纱”与“机织”工段。两工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过程是相似的,均涵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工艺上机、工艺验证、工艺调整与投料生产,如图1所示。每项工作对关于纺织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明确要求,经整合形成18项具体要求,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经细化、分解与序化而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4个技术知识点”与“10项测试工作任务”两部分,见表1。2.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双效辐射图确定,如图2所示。左边为纺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群,右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具体教学内容,岗位对其指向的辐射线越多,说明其对就业岗位的辐射力度越大,即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如图2中编号为1、2、3、7、8、10、14、15、16与18项。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7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于2001年12月获准成为部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12月被列为部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院专业教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该项目于2004年底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以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社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院联合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学产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本专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和地区代表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他们帮助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业务规格,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直至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他们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自2001年专业教改以来,先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表明,他们是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员;是学校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指导员:是学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联络员;还将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评判员。

南通市经评估招标在我院设立的“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服务平台”,下设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心”、“纺织品设计技术中心”、“纺织品检测技术中心”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与本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相对应,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窗口。目前,省级“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省级“家用纺织品工程中心”又相继在本院建立,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与纺织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将专业实训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综合基地。其中与南通东帝色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织新技术研究开发室;.,与南通英瑞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型纱线开发室;与南通华业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纺织产品研究开发室,为专业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机构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对企业的渗透力,而且也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机制.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对社会和企业开办了十多期的“纺织品知识”、“色织工艺”、“剑杆织机维修”等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纺织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企业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到“产品化”设计,不少毕业生的设计课题已被企业采纳,其中01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获省首届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采用大类化招生,分设“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专业方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台与技术模块)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计。CP为三个方向的基础性和公共课程的组合,以满足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组合模块,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三个专业方向公共平台的内容;第二阶段为一年时间,在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技术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专业内容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达到本专业方向“精”,其它专业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阶段集中半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努力达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做到以纺织产品为龙头,以典型产品为分析对象,根据产品风格的特征、生产过程的技术要素来分解、梳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制,《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纺织应用数学》、《纺织纤维》、《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项目作为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纺织纤维》课程代表学院参加省厅优秀建设课程评选,并获“省优秀课程二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8

纺织服装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目前正面临新的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指出:十二五以及今后的 5-10 年是中国纺织服装发展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肩负着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历史重任。 纺织服装业是常州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也曾经是常州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分析常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其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高职专业群建设如何服务于常州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等显得尤为必要。

一、常州纺织服装业情况

常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区,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制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并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输变电等产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业逐渐淡出主导产业,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常州工业主要行业总产值的占比由2005年的17%下降至2011年的8.4%,见表1。

虽然纺织服装业2011年的总产值达662.3亿元,比2005年的403.42亿元超过50%,但远落后于常州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504.19亿元增长330%到8270.77亿元。从2005年至2011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利润率及纺织服装企业单位数、总产值、利润总额、利润率等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常州纺织服装业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增加,行业利润率低于其他工业行业1.5%左右,促使纺织服装行业相对其他产业处于萎缩状态,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纺织服装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06亿元,2011年的我国货币宏观紧缩政策也倒逼纺织服装企业倒闭、歇业、转型,其企业单位数减少至502个,为近年来最少,但其利润总额并没有减少,而是逐年增加至29.06亿元,利润率也逐年增加,由低于其他工业行业1.5%以上逐步缩小至1.5%%以下。近几年纺织服装亏损企业亏损额由2008年的4.06亿元降至1.71亿元,说明单个企业规模在扩大、纺织服装企业在升级、做强、效率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强。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二、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一般来说,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前者表现为转行,后者表现为转轨。升级,就是企业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即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一般通过创新和整合来实现(Gereffi,1994)。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经济角色转移过程(Poon,2004)。 但无论从哪个层面看,企业转型升级都包括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也是“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的过程。

转型因涉及主业不变转向新行业、主业转向新行业、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等多方式,范围过广,局限于我们的人力、资源,未作调查统计。本课题组成员利用指导高职学生下企业毕业实习的机会对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进行了调研。我们发放了100份调查表,并与多家企业管理层访谈。通过收回的有效的调查表(65份)及访谈内容,汇总如下:

1.纺织服装企业升级主要方式

近年来,常州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相当活跃。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运营中经历了从个体工商户转为公司制企业,从合伙企业、独资企业转为有限责任公司,从有限责任公司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成为公众公司的企业类型转型。更多的企业经历了采用新的营销模式、改善售后服务、实现企业经营重点从生产向营销战略转移的商业模式转型。同样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等,为便于分析统计,我们把它们归并为过程升级;把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名牌产品归并为产品升级;把实现企业经营重点从生产向研发战略转移、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归并为跨产业升级;再有纺织服装产品功能多元化升级四种主要升级方式。调查结果见表3。

2.纺织服装企业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调研结果(表3),我们发现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基本走出作坊式的粗加工而进入公司制类型的过程升级的占比(48.8%)较高,代表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技术含量、新产品、研发等占比27.2%(23.4%加3.8%)不高。而且相当部分规模小的企业受抗风险能力有限、资金困难、不拥有新技术等的困扰,维持原状,主要从事订单加工业务。受宏观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成本推动等被动的推动升级因素占主导地位,而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机会,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的主动因素其次。相比较而言,主动因素对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显得相对更为重要。

结合调查表汇总,在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佳或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选择转型升级。 在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考量中,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市场风险过大、缺乏高端人才、资金不足。市场风险过大(占63.2%)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对转型升级更为审慎。第二大因素(占50.4%)是缺乏高端人才。尽管有些企业有较为强烈的转型升级愿望,但高端人才的缺乏,使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研发技术、营销、品牌、管理支撑。第三因素是资金不足(占46.7%)。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转型升级潜在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加了企业风险, 使企业难以承受。一些转型升级较成功的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大,在其发展的良好期间或上市融资完成的也说明了这一点,“黑牡丹”上市公司生产营销牛仔布的同时进军地产业是典型的示例。此外,企业也普遍认为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员工素质偏低、绿色环保壁垒,以及跨国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等都是制约其推动转型升级的制约性因素。

3.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Amsden (1989)认为,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企业而言,实现升级和自主创新的路径是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发设计(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国内学者梅述恩和聂鸣(2007)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的研究视角,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晋江鞋企业集群的升级,提出了以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为维度的企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毛蕴诗等(2009)通过对九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的案例对比研究,总结了企业由代工制造(OEM)研发设计(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分析,我们认为常州纺织服装业目前的现状(见表1、表2)利润率低、产品单一、名牌少等不容乐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代工制造(OEM)研发设计(ODM)自主品牌生产(OBM)升级到产品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的路径选择较适合常州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调研访谈了解到,一些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往往拥有一支善管理、懂技术、会营销策划、注重品牌推广的创新型人才组成的领军团队。对人才的需求突破传统的初、中级熟练工的大量需求,而更注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大量能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品牌设计与推广、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高素质、团队精神强的应用性人才。

那么,面对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新课题。

三、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高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也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企业的主要职能。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通常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2004年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划分了19 个大类,下设 78 个二级类,共包含532 种专业。其中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就可以称之为专业群。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专业集群化方式,通过专业集群化发展,院校之间、区域之间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增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集群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我们同样认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1.借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专业群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紧密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区域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决定了专业群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产业结构处在连续的动态变化中是由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决定的。同样,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来进行优化。

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当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同时,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又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高职院校需加强对以专业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资源的整体性配置安排以及专业群建设自身设计与科学规划,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3.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的几点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围绕转型升级的总目标,需生产加工、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维护等各子目标同时进行,各子目标间相互沟通协调服务于总目标,构建企业转型升级建设平台。为更好地促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教育需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工作:

(1)构建专业群建设平台。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要求、技术开发、员工培训等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技术开发、纺织服装设计、营销渠道设计、品牌推广方案设计等项目化,分解到专业群中的各子专业。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群建设平台。

(2)创新专业群平台体系的内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群平台体系的内容包括:构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学校给企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双赢的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

(3)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精神。专业群内的学生学习、实训过程中,围绕主干专业,可将各相近专业知识、技能互补融通,培养创新的团队精神,而这恰恰是企业转型升级团队建设所必须。注重应用性、职业性,培养知识面宽、技能强,善管理、懂技术、又会营销策划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并成长为企业的骨干,缩短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时间与距离。

参考文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例10

经过40多年的演进和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以及构筑起来,形成许多有代表行的理论,如过程论、产业论、资源论、能力论、博弈论、风险论、环境论、竞合论、生态论等具体内容、技术与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被扩充和更新。其实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派或者理论,都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作为制订和实施企业战略的两个基本目的。

在这一背景下,对战略管理理论的了解和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中国企业要有效地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坚持竞争与合作的观点,建设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发展核心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结合目前数码喷墨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课题和方向,随后结合IW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从IW公司的发展历程实际出发,分析IW公司目前的整体运营状况,公司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困境,并找出问题所在的原因,在对IW公司的整体战略分析中,为了保证企业今后高速发展扩张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提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方案,对IW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研究“IW公司发展战略”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IW公司内外部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传统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过去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纺织印染行业,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整个纺织行业的80%以上,加之国内印染行业创新性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行业竞争力不强,传统印染行业急切需要转型升级。

(2)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市场的前景分析;

随着纺织品印花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印花生产的灵活性并降低传统印花所需制版成本,已成为影响目前印染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采用数码喷墨印花,即使印花批量小到5米,也可以维持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几乎可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预计数码喷墨印花在今后5年内有可能占到全部印花纺织品产量的10%,这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接近200亿美元/年规模的庞大印花纺织品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中国和邻国印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2个纺织品印染大国,在我国周边也聚集了诸如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韩国、土耳其等印花服装企业集中的市场。

(3)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市场竞争力分析

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尽管已有多年的研究开发历史,但由于作为加工对象的纺织品,其纤维组成、织物组织结构及印花前后道处理工艺复杂,要求喷墨印花系统必须高效集成硬件、软件、精细化工以及各种辅助设备,方能协调好印花过程中的各种变量以最大程度体现数码喷墨印花效果。国外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和墨水也处于产品性能完善和小规模市场化应用过程中,还未完全成熟。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数码喷墨印花技术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能够率先实现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将大力推动纺织印染行业产品升级换代,抢占这一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先机,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因素分析

(1)IW公司内部优势分析

①IW公司应数字化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成立,针对目前国内印染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整升级,在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在数码喷墨印花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数码喷墨印花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纺织品印花方式,它掘弃了传统印花需要制版这一环节,在纺织品上直接喷印或者转移印花,可实现快速、小批量、多品种、多花色印花。该技术的应用与不断完善,给我国传统纺织印染业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将改变目前纺织印染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尴尬局面。

②IW公司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发整套以产业化推广为目标的纺织品数码喷墨印花系统,力争在低成本高稳定性数码喷墨印花墨水、模块化喷墨印花装备、纺织品前后道处理工艺等方面重点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面向海内外市场推广数码喷墨印花系统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印染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2)IW公司内部劣势分析

IW喷墨公司的产品定位是全球市场,但是IW公司属于中小企业类型,在战略管理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的基层员工几乎参与不到企业的战略定位,财务管理不健全,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定位不准、脱离实际等问题,这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差异很大,也对自身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IW公司整理运营状况分析:

IW公司作为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同样面临着同行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在数码印花喷墨行业上运作过程中,必然受IW公司领导者的经验,个人价值观影响企业战略定位,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IW公司的战略管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战略决策一般是非正式的,隐形的、非明确的,仅仅作为应急措施而制定。战略制订的决策人员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是靠自己的直觉,或对长远战略的大致设想做出决策的。同时决策人员又是公司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几乎很少采纳员工的建议和考虑其利益,战略管理的变化程度较大,战略制定期限一般较短,管理过程也仅仅局限于数码印花行业的某个领域或产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W公司有5家全资子公司,由于其组织机构划分不清,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管理不健全;

2.IW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眼前信息的即使利用和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而制定战略决策,缺乏长远的目标,无法清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更无法确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3.由于IW公司的领导者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太虚幻,无法落到实处,因此短期决策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最高决策人员在频繁的经济活动中自身认识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决策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的执行战略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4.IW公司从初期创业到发展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过了7年多的时间,但是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后面,结果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了发展战略,但这也仅仅是通过主观想象制定战略方案,结果其定位总是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公司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三、制定发展战略方案

为了使IW公司在新兴的数码纺织印花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需要制定长期并且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案;通过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前景的分析,以及IW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实施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制定出适应于IW公司的战略管理方案。

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IW公司决策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自身能力。

IW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虽然通过10年的经营,但由于公司把90%以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销售部门,在销售业绩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他部门人员发展萎缩,几乎没有晋升空间,造成了优秀的人才逐步流失,在职人员素质偏低。对于公司制定的战略规划很难执行和实现。

首先要加强决策人员的培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决策人员真正理解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要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在制定战略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员工充分明白和理解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并按照战略规划的方向迈进。

其次,对新员工有全面的培训计划,尤其对销售等部门进行特殊培训项目,对所有员工都有持续不断的培训。

2.公司决策层不再居于信息传播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机会理解企业的战略制定。

为了能够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理解公司的战略制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开放的沟通;IW公司可以把公司绝大部分信息向员工开放,或与供应商和客户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互动的作用,使其公司信息能够提高透明度,信息共享为充分交流创造机会。当然,谁有权阅读何种信息,都要有明确的规范。(2)充分授权;IW公司在工作上应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用更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同时,充分授权不仅可以提高公司流程的顺利进行,还能够让员工更灵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3)团队合作;在当今社会,只有依靠团队精神和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IW公司应强调组织上下团队协作,同时也要注重个人成功的获得。

3.寻找差异化市场战略,制定特色经营战略。

IW公司的决策层制定的战略方案更多的是为了完成销售业绩而制定的,因此偏离了战略定位的意义,战略方案变成了销售目标,让公司员工认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就是销售的发展,销售业绩的达成就成为公司发展的唯一目的。

因此,要正确理解战略管理,并制定多元化的战略方案。依据行业发展和本公司自身优劣势分析,应制定差异化的战略方案,即在新兴的数码纺织行业的市场中以发展创新的高速度起到重要作用,公司的竞争策略在于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从而在数码印花行业异军突起,快速占领市场先机。

4.加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改变管理人员滞后的管理理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码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同时对IW公司内外部因素和竞争力的分析,以及对IW公司发展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新兴纺织行业来看,IW公司从研发,市场营销,产品定位等充分说明了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由于目前来自外部的竞争力相对较少,但依然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面临着来自同行业各方面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而调整自身管理,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IW公司采取的企业战略是实施差异化战略,才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已取得进展,要使差异化的战略能够持续成功,IW公司应不断地升级顾客重视的独特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以抗衡竞争对手在该市场产品同质化的努力。同时必须抓住发展空间很大的数码纺织行业的新兴市场。

3.任何一家在行业发展成功的公司都实施了成功的战略管理,但是要立足于对本公司的竞争力的充分认识,包括公司在行业竞争环境当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挑战等。充分发挥公司的优势、扬长避短,抓住发展的机遇,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是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

本文主要是从IW公司发展战略中的数码纺织行业分析其在战略上的优劣势,通过分析制定相应的战略方案,对于数码纺织行业的制造商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玉辉.员工培训与开发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第1版.

[2]陈能浩.浅析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战略管理[J].管理探索,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