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纺织学科评估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7 10:30:21

纺织学科评估

纺织学科评估例1

会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决定设立基金会主席团,主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宁波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刚,鲁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石祯,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延奇担任。

新增4位理事,分别是香港新联亚太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安、江苏波司登羽绒服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顺年、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传坤。

会议投票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部拟定的《纺织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工作计划》,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拟定的《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评选工作计划》。

羽翼渐丰 资金渐稳

会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魏侃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基金会2010年的工作情况。2010年基金会募集捐款3234万元,在协会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新增捐款单位13家,分别是安莉芳控股有限公司1000万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元,江苏波司登羽绒服有限公司300万元,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300万元,新联亚太有限公司340万元港币,宁波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200万元,立新染整机械有限公司200万元,中国贸促会纺织分会200万元,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96万元,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协议捐款300万元,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议捐款240万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协议捐款200万元,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协议捐款200万元。

2010年基金会加强了财务预算收支管理,本着以基金会资金财力为基础,以资金安全运行与防范风险为原则,预算安排与公益活动相适应,基金规模和平稳发展相适应,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的优化资金结构。2011年基金会进一步规范了日常基础工作,完善全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和基础档案,总结两年多的工作经验,细化和落实了基金会工作内容,使基金会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地进行。2010年基金会年度审计已经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民政部年度年检。在做好基金会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参加了科技、教育奖的评审会和科技项目推广会。2010年纺织之光基金会得到民政部评估小组和国资委的好评,民政部评估结果为3A。通过这次评估,使基金会的运作更加规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横双向 着力发展

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共137项,其中:授予“汉麻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等10项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棉与多功能长丝复合纱的研发与产业化”等44项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经纬全开纤桃皮绒织物的开发与研究”等83项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奖金3万元,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奖金1万元。2010年10月7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在协会科技部的指导下,组织业内专家对项目分别从科技含量、经济及社会效益、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审,评出10个获奖项目。同时,纺织之光基金会还在纺织院校重点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评选工作,二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2010年共有6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5项。本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项目代表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职业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水平,一些成果非常突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纺织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纺织学科评估例2

在针织科研发展方面,中心除了研发出一系列功能性针织服装的设计及评估技术外,亦发展出多套针对针织品的环保洗水系统及处理工艺,达致高增值、低成本、低污染的环保目标。这类技术有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改善现有生产流程,并增加产品功能性。

以下介绍的针织科研项目均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当中部分已成功透过非独家专利授权许可形式将技术转移,应用于纺织成衣公司的生产流程及产品设计上。

1 应用泡沫染色技术开发纯棉针织布创新水洗面料(项目统筹:尚颂民博士)

泡沫染色在纺织成衣业虽已发展多年,但一直未为业界广泛采用,主要由于泡沫染色的渗透率低,只适宜用作表面染色,未能像传统的溢流染色方法,将布料或成衣彻底染透。同时,由于溢流染色机及其染料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成本、品质、多样性及稳定性都为市场所接受,因此泡沫染色未能大规模应用于纺织印染行业。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尚颂民博士把泡沫染色技术中低渗透率的缺点转化为优点,研发出一种创新棉针织布的表面仿旧染色技术。此表面染色技术可令纯棉针织布料拥有牛仔布水洗处理的仿旧风格(图2)。经这染色技术整理的针织面料,除了可以为服装企业开拓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外,由于泡沫染色拥有低带液率等特性,在烘干过程中可大大减低能源消耗,在染料和助剂的使用上亦更为节约、环保。

目前研发小组已配制出高稳定性及适用于针织面料处理的活性染料泡沫溶液,同时亦归纳出一套在棉针织布上应用活性染料泡沫溶液染色并获得表面染色效果的工艺,协助针织服装厂利用泡沫染色机制作具立体感及仿旧水洗效果的纯棉针织服装。

2 针织服装低温快速定形整理系统(项目统筹:罗天颐博士)

在传统毛衫及针织衣物的生产过程中,织物一般需要进行洗水、缩绒及烘干等程序,以释放及松弛纱线在生产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令织物定形及防止售后出现严重缩水等问题。由于传统过程处理耗时,亦会耗废大量清水及化学品,洗水机的不当滚动更会破坏纤维结构,导致起毛、起球,并过度缩水等问题。因此,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的罗天颐博士研发出一套全新的针织物松弛处理流程及系统。

此系统的好处是只需要利用少量的水把衣物浸湿,然后放置于密封的处理箱内,透过改变气压,于极短时间内(约数分钟),释放织物内存的能量,达到织物松弛及定形的效果。利用此系统作为毛衫及针织衣物的定形处理,可以大量节省用水、时间及能源。加上整个处理过程都在静态下进行,可以避免对衣物造成物理上的损害,减少起毛、起球的问题,保持衣物外观平整,改善织物手感。

3 智优互动功能服装的研发(项目统筹:范金土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范金土教授运用过去多年在服装生理学、仿生学、纳米技术和先进服装评估技术上的研发成果,研发在极端条件下穿着的服装。

其中,运用树状结构设计智能互动功能服装是创新的设计技术之一。在大自然中,树叶的结构可有效吸收来自泥土中的水分,而采用了树状结构的纺织品能改善织物吸收水份的能力,让水分快速吸收并排出布料表面,提高布料的排汗及透气性能。利用模仿植物结构设计的纺织品有很强的水分吸收性能、出色的湿度管理,让浸进衣服中的汗水可迅速排出衣物外层,从而保持皮肤干爽。同时,由于此技术不需使用任何化学品,不但十分环保,亦不会因为反复洗涤而影响其排汗及透气性能。

范教授亦研发出一套由不织布、纳米纤维网、金属涂层组合而成的三层保暖组合系统。此保暖组合有助阻挡热辐射,提高衣物的保暖性能。研究发现,比较相同厚度及重量的衣物,采用由范教授研发小组所研发的三层保暖组合系统拥有更出色的隔热性能;而在相同的隔热性能下,衣物则拥有更理想的透气效果。

4 高性能跑步服及单车服的创新设计及评估技术(项目统筹:李翼教授)

此项目运用了一系列面料处理、服装生产、品质控制、电脑模拟及人体生理与心理评估技术,根据人体在跑步及进行自行车运动时对热湿及生物力学的需求而设计及生产出一系列高性能跑步及自行车运动服。此系列的运动服有助专业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提升表现,并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及功能性效果。

纺织学科评估例3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以来,价值链理论一直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界把价值链当作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用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价值链整体水平的竞争,但是在理论上,波特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值链水平评估方法,而这又是对企业诊断和战略制定的前提,因此立足于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现实和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价值链水平模型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纺织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制造企业,也是出口创汇最多的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基本竞争战略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对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估模型的应用,较为准确的评估了该行业企业的价值链水平,其他行业的企业评估也可以在此思维框架下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类似的模型进行评估。

二、研究假设

其一,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三种,目标集聚是将经营重点集中在某一特定顾客群体、产品系列,力争在某局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而该竞争优势取得的方式还是需要实行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所以本文把目标集聚看成是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二,波特在分析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中,认为企业要么实行成本领先要么实行差异化,极力反对夹在中间的战略,而现实中存在大量实行这种战略的企业,因此本文认为对这种类型企业价值链的评估可以综合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指标来评估(见表1)。

其三,本文对企业价值链水平的研究是需要在对行业环境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假设企业的被调查者和专家能对本企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有清楚的认识,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状况。

三、成本领先、差异化与企业价值链的关系

1、成本领先与企业价值链

成本领先就是企业的价值链各环节成本之和低于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之和,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波特认为获取成本优势两种途径是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并且给出了规模经济、学习、关系、整合等十种成本驱动因素,这对分析我国的纺织行业的成本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国家,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自1994年以来已成功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纺织品物美价廉,在价格上居于绝对竞争优势,纺织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劳动力便宜,据统计我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是日本的1/37,美国的1/20,所以中国的纺织品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价格和成本优势,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纺织业改革开放初期30年的特色即走成本领先战略。然而即便是成本领先,我们仍然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和转变成本驱动因素。从劳动力成本来看,我国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新劳动法的颁布、工人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中国,因此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模式必须转变。

从规模经济角度来说,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数量高达99.4%,虽然已经形成上、中、下游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行业生产体系,但是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所以我国纺织企业从长远来看,成本领先还是有许多改进空间的,同时需要逐渐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强管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

至于价值链构成角度,从我国纺织企业微笑曲线可以看出,纺织企业出口商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OEM的形式,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了强大的活力,不需要投入太高的研发、技术、市场开发和销售成本,只需抓好生产管理环节便可,但是这种模式随着我国资源、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也逐步不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设计、优化价值链环节,提高利用效率,使成本保持领先水平。

2、差异化与企业价值链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能够提供独特的、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产品给顾客,与差异化相比,成本领先具有不可模仿性和可持续性。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差异化的来源,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链门类是比较齐全的,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差异化问题,如果说以前和现在是靠成本领先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的话,那么不久的将来得需要以技术为基础,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立足。因为一方面我国主要出口中低档纺织品,遇到了很多贸易壁垒而且利润也很薄弱,如果实行差异化走高档路线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在功能特殊、新颖的高档面料方面确实存在大量进口,也催促了我们加大自主研发、加大品牌建设必要。

波特在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方面都强调的一种方法是以全新的方式重构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对上游供应商、生产和下游营销渠道的重构不光能够降低自己的成本还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近十几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外包战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很多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组和把部分甚至大部分职能外包出去,专做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增值环节,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我国主导的服装加工环节只占纺织服装价值总和的19%,其他81%的价值增加值却被发达国家占有了,说明我国纺织的产业链需要调整,企业价值链需要优化,由中间环节的生产向产业链两端的设计、研发和品牌、销售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服装行业的长久之策和大势所趋。至于微观的纺织企业可以重组价值链,发展自己优势的环节,不必每个环节都涉足,立足自己的成本或特色优势,使自己价值链的效率和价值达到最优化。所以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科技兴贸,品牌兴贸的OEM向ODM的纺织强国路线。

四、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估模式的构建

1、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上从成本、差异化两个环节简单的分析了我国纺织企业的价值链水平,分析了其相关的优势和劣势,下面建立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个基本竞争战略为重点的纺织企业价值链水平的指标评估体系。指标的选取根据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对纺织企业实地调研总结得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成本领先方面主要从劳动力、资源、规模经济和科技能力方面分析,差异化主要从市场、财务、生产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来分析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如表1)。

2、价值链水平指数评价等级划分

对指标评分时采用专家赋值法,专家根据指标的行业内平均水平,采用1―9的赋值方法,“1”表示价值链水平最高的指数,“5”表示水平一般,“9”表示水平最低。其他数字以此类推。

3、建立判断矩阵与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AHP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阶梯层次结构建立后,通过隶属于同一指标之间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建立主要依据1―9比率标度法。其中:“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同样重要(或同样强);“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或稍微强);“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或明显强);“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重要得多(或强得多);“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或极端强);“2、4、6、8”在上述两相邻判断等级之间。

通过对江苏某毛毯生产企业(该企业属于成本领先型企业,故不用差异化指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对其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如下判断矩阵:

同理对于二级指标进行同样的比较,形成判断矩阵,由于篇幅有限,故不作详细解释。下面运用和积法进行排序计算。

(1)将判断矩阵A1-B的每一列归一化,可得到归一化判断矩阵A'

A'=0.0625 0.0441 0.0357 0.08520.3125 0.2206 0.3214 0.20.1875 0.0735 0.1072 0.11930.4375 0.6618 0.5357 0.5955

(2)将判断矩阵A'按行相加

将向量M=(0.2275,1.0545,0.4875,2.2305)归一化,得W=(0.056875,0.263625,0.121875,0.557625)T,即为判断矩阵A1-B的特征向量,其中W1、W2、W3、W4为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排序数值。

(3)一致性检验

n阶判断矩阵当完全具有一致性时,?姿max=n,其余的特征根为0,当矩阵不完全一致时,?姿max>0。检验的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至具有满意一致性。

根据以上所示方法,B指标的?姿max为4.1183,CR=0.043

4、评价模型和结果分析

根据前面的指标分析和权重构建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估模型:

Y=0.056875B1+0.263625B2+0.121875B3+0.557625B4

B1=0.6667X11+0.3333X12;

B2=0.4865X21+0.0782X22+0.4353X23;

B3=0.5714X31+0.1429X32+0.2857X33;

B4=0.25X41+0.75X42

其中Xi为对企业相关指标的打分。通过模型及企业问卷调查的平均值计算,可得到该企业价值链的整体水平。

把X11、X12的值分别为3、4带入公式得B1=3.333;同理X21、X22、X23分别为5、5、5带入得B2=5;X31、X32、X33分别为7、5、6带入得B3=6.4285;X41、X42分别为6、7带入得B4=6.75。最后将Bi的值带入公式Y得Y=6.05515。说明该公司价值链水平处于稍低状态,与该企业的现状基本符合。

五、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企业价值链水平进行评估的完整方法,本文认为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是基础,所以需要在分析其基本竞争战略类型的前提下,构建各自类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是在对目标企业的调研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所以在评估中难免有主观性的部分,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估其水平,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借鉴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等的相关方法来增强评估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8.

纺织学科评估例4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温室效应和资源危机等难题,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雾霾天气日益加重,沙尘暴频发,水资源日益减少,这充分说明了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根据最近几年《纺织工业企业年度综合数据表》[1],不难得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式仍相对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当前,纺织行业也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人民币不断升值、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此,为了克服困难不断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纺织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走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倡导和实施低碳制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才能促进纺织产业的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推动和发展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本文从信息化技术的角度出发,将“低碳制造”的相关理念引入纺织行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之中,对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以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为例,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1低碳纺织概述

1.1低碳纺织和纺织低碳

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人在其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2]。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瑞典、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世界的前列。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如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一些高碳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耗,以不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一种双赢的局面,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不断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发现其基本观念主要有两个:(1)进行低碳化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分配、消费及交换的各个环节做好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减排工作,尽量降低其排放浓度,争取达到零排放。(2)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生态化,以确保绿色、可持续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纺织业的很多大品牌企业都开始进行低碳发展模式改革,开始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引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3]。低碳纺织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热点关注话题,通过Google搜索“纺织低碳”,出现了100多万条信息。但是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一吨棉花、一吨纱线,甚至是一件衣服在生产过程中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不得而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低碳指标、低碳纺织和低碳服装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由于我国纺织业服装的产业链较长,其中涉及的相关环节也较多,因此,在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评价和量化时,工作较难开展。为提高评价与量化准确度,深化低碳意义,必须深入厂家,进行详细的调查,科学选择评估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数据。实际上,纺织低碳是对环境问题的包装,以往,纺织业将关注重点放于污染与排放上,而目前,则扩大到气候层面对企业环境进行测评。企业对能源的使用与工艺的更新以及排放等是低碳的最终分析指标,强调的根源即节能减排。这与国家长期倡导的环保及产业优化问题相协调。在国际市场贸易保护战中,针对纺织服装业制定的法律与法规非常多。低碳刚好能够为发达国家构筑壁垒,以碳标签等形式高额征收进口产品关税。现实表明,随着低碳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已产生相应的变化。

1.2低碳纺织体系结构

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涉及低碳纺织技术,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资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对技术、经济等予以兼顾,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优化[4]。低碳纺织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低碳纺织包括一个实现目标、一个过程控制和3项内容[5],而为此实施提供支撑技术的则是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低碳纺织的目标是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利用低碳技术和低碳管理进行碳排放控制,以及对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控制,要求在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优化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3项内容指的是利用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各个环节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低碳资源、低碳产品、低碳生产、水资源以及废弃物。其中,低碳资源又包括了低碳原料和低碳能源。典型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及其各类投入产出如图2所示。低碳纺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信息量极为庞大,涉及数据大量而丰富,类型庞杂,数据获取难,分析更难。因此,企业要有效实施低碳纺织模式,就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而信息技术系统的架构及其运作方式最为关键。本文将以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作为支撑技术,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综合集成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从事各项活动的人员、技术、管理、物料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从而有效地实施低碳纺织模式。

2低碳纺织产品开发

2.1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

2.1.1产品层面的措施在产品层面上,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为:(1)主要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并适度地混用化学纤维材料。(2)服装生产的优化,服装企业应紧跟新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创新生产工艺,研发新型面料、染色剂、加工工序等,以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低碳管控。(3)推行简易产品的绿色包装。2.1.2渠道策略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转化需要通过销售渠道完成,产品周转次数越多,由此所带来的碳排量随之增大,因此,要实现流动环节上的低碳管控就需要完善销售渠道,减少产品周转频率。2.1.3价格策略纺织品企业应优化产品定价,销售环节中应该强化产品自身价值及呈现给消费者的效用价值,弱化对价格的敏感性,而且,鉴于低碳消费中消费者存在趋大众、随趋势的心理因素影响,这势必驱动其内在消费动机,企业可加以引导,刺激先期消费者,以此实现低碳纺织品消费市场的拓展和延伸。2.1.4促销策略低碳纺织产品的促销策略主要有:(1)普及低碳消费理念。(2)强调利益点。(3)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通过组织以多元化的产品促销活动,逐渐向消费者渗透低碳产品的优势,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2.2产品碳足迹计算

“碳足迹”,或译“碳足印”,盖指每个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CO2的影响为单位),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7]。它是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数量的一种方法。碳足迹理论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因此,它也成为供各组织和个体评价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种方式。在面向低碳的纺织产品设计时,应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对产品碳足迹进行估算和预测,综合考虑经济目标和减排目标,选择平衡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设计方案。为了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了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中国纺织工业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价,可以参照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理论,重点进行工业阶段的碳足迹即工业碳足迹的研究[8]。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是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参考该标准,本文将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分为4个步骤。2.2.1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图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图为产品碳足迹的数据收集和计算提供了基础,它列出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活动、过程和产出。首先我们需要把产品的功能单位分解个各个组成部分,然后确定这些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活动,如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等,并通过过程图表达功能单位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是一个反复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直到所有的输入都被追踪到可归因于该产品的碳足迹国际标准排放为止。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过程,需要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管理者进行沟通,协调完成。2.2.2碳足迹核算边界定义核算边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包括时间、空间边界两种。时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生命周期起始点间的时间跨度,空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时间边界内所包含的全部物质投入和产出。一旦发生边界变化,就会造成核算结果波动现象,核算边界一致性是核算结果具有可比性的条件。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间边界起始点分别为人造纤维生产、动植物培育与废旧产品回收处理。空间边界是要求计算与碳足迹核算相关的物料投入清单,包括生产设备、建筑、人工费用等。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以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交通碳排放可排除在边界之外。通过估算值和即时获取的数据,决定一个碳排放源是否可能是实质性排放,并为进一步的数据收集确定优先序。2.2.3收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在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材料用量、活动和排放因子等,都属于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收集的范畴。为了减少碳足迹计算和评估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所收集的全部数据都要遵守数据质量的规定,并且还要选择高质量的、能够获得的数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是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的关键数据。活动水平数据是指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全部的废弃物、使用的能源和材料。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产生的温室气体量,主要用于体现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通过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或次级数据可得到这两类数据。所谓“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指的是那些能够从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直接得到的数据。而从产品生命周期所包括的过程中直接测量以外的来源获得的数据,通常就归为“次级数据”。次级数据的来源相对较多,包括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数据,以及部分核查属实且与规范相一致的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的次级数据,以及其他合格出处数据,还可以是相关经验研究、数据库、参考文献、专家意见等。2.2.4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纺织产品碳足迹可以看作是纺织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之总和。而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该阶段所有活动的材料、能源和废物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乘以其排放因子。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基于纺织产品典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可以构建如式(1)所示的纺织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模型。

2.3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决策模型

纤维生产工艺、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织造工艺、印染工艺等不同决定了纺织品组成材料的不同,与产品结构、成品生产工艺、包装方式、销售策略、回收工艺等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方案。通常,不同的低碳纺织产品方案有着不同优缺点。在对低碳纺织产品进行开发时,产品方案的选择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过程,除了需要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还应该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等各种因素。基于绿色设计评价与优化的指导思想,可以建立低碳纺织产品开发方案决策的0-1目标规划模型,使之在满足特定约束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各种预期目标。

3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模型如图3所示。基于该框架模式,不难看出,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4层:应用层、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信息系统运作层以及数据层。最底层为数据层,主要由低碳标准库、低碳材料库、低碳知识库、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库、纺织产品生产过程数据库等组成。数据层所包含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需要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需要他们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和更新,以保证这些知识和数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主要实施的是整个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包装运输、纺纱织造、印染、销售使用、纤维生产、回收处理等碳排放数据管理。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是以纺织品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为基础的,是纺织企业实施和实现低碳生产的核心层。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主要包括4大模块,它们分别为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和评价系统、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及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前三者共同为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的运作提供保障,而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则可以支持将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有机而系统地集成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更为有效地执行和实现低碳纺织。

3.1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

低碳纺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企业要实施必然需要与之相关知识。现实表明,实施低碳纺织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为之提供支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并构建了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管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知识共建、知识有序化和认知导航3种功能。

3.2低碳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对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管理。从广泛意义上讲,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包含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天然(人工)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因此参与该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企业都应是该系统的用户,这些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管理有必要让他们来共同完成。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原料、辅料、电、水、燃料、设备、人员、厂房等,输出数据包括产品、半成品、废水、废物、废气等日常产出情况。3.3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系统生命周期法是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价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纺织产品,具体地讲,就是以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为参照评估计算纺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估结果是低碳生产的重要参照,它是实现纺织企业低碳生产的核心,评估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1)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评价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方案有很多,其中较为权威的就有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ISO14067,以及CarbonTrust的产品碳足迹评价系列规范(PAS2050系列规范)。(2)建立低碳纺织的标准、原材料、输入、输出、能源使用和化学品信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既可以是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测量获得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中的次级数据,以及从其他可靠来源获得的数据。(3)选择合适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确定合适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完成从输入、输出数据到潜在影响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数据的转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混合分析法等。(4)专业的碳足迹计算软件。基于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理论,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征,开发相关软件进行纺织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评价,如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的碳热图。这可以使过程变得便捷,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日益严苛的“低碳”壁垒问题,结合低碳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我国纺织与低碳制造研究还远未成熟,与国外的研究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我国“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研究朝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来利,杜冲,吴雄英.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3(6):114-118.

[2]杨光勇,计国君.构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低碳足迹供应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5-74.

[3]高秀丽,卢洁琼,朱进忠,等.棉织物综合能耗与碳足迹计算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6(10):63-54.

[4]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等.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10):1385-1395.

[5]刘飞,曹华军,张华.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王珏.服装绿色设计理论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纺织学科评估例5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办学设施,教学环境良好。目前,校舍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1亿元。共有藏书415.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6. 90万册),纸质期刊1,298种,电子期刊20,117种。拥有河南省首批工业训练中心和大学科技园。高速校园网覆盖三个校区,联网计算机2万台以上。综合体育馆、网球场、形体教室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备。

学校秉承“质量立校”理念,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997年,学校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应邀在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培训会上介绍我校在教学内涵建设方面的经验。目前,学校有4个部级特色专业,1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部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还有一批省级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等。在近三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共11项。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部级赛事中,我校学生获奖234项,其中一等奖44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我校是全国连续四届夺得一等奖的三所高校之一;工业O计专业学生两次获得素有“国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高校服装设计最高奖“新人奖”,学校获得服装设计“育人奖”。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就业质量高,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工程,建成一批科研平台,取得了标志性研究成果。现有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热泵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部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44项,其中部级科研项目8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入校科研经费1.51亿元。

纺织学科评估例6

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行业规模发展指标均超过《规划》目标增速,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3%,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年均增长4.8%。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2012年,我国化纤原料自给率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62%,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22.2%。服装、家纺、产业用比例为48.5:29.3:22.2,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费结构向《规划》目标稳步推进。

受环境资源、要素成本、政策体制等因素影响,产业区域转移推进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0.6%,比2010年提升3.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7.8%,超过《规划》目标增速7.8个百分点;我国规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12年为0.47%,其中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0.94%,接近《规划》目标。

品牌建设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有30多家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完成《规划》目标60%以上。

节能减排指标也基本完成。根据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规划》目标。据了解,化学需氧量指标因为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的原因不能进行总量比较,中纺联今后将与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调整统计口径后再进行有效对比。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0~2012年全国再利用纺织纤维用量年均增长14%。

重点任务成效显著

《规划》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得到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一批部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一批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发挥了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围绕纺织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7.77万元/人,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碳纤维T700、芳纶1313、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进。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取得很大进步,更多企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纺织全产业链重视设计创意,服装和家纺品牌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展开,确定了111家“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再生聚酯纤维年产量达到450万吨。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加强,2012年规上企业职工1000.7万人,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2011年增长13.6%,全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重点领域有效突破

《规划》提出的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重点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

在新型纺织材料领域,重点推进了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化纤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80%,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比达到8.7%,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仿棉纤维的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取得实质突破。

高端纺织装备研发获得较大进展,聚苯硫醚短线成套设备实现了万吨级的产业化,T700级碳纤维实现千吨级量产。2012年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车的销售总锭数已经超过短车,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纺织装备进步显著。产业用自主开发的纺粘生产线速度突破400米/分。印染生产线普遍配备在线监测、废水回用和余热回收设备,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快速发展。

纺织各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应用和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棉纺紧密纺设备装机达到1293万锭,自此棉纺先进设备比重达78%,无梭织机比重达51%。新型纺纱技术、麻纺生产技术、在线检测和分析技术都已在重点企业应用。三维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技术安吉辅助制造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缝制设备、射频识别技术等在服装、家纺行业进一步推广。

相关政策亟待调整

《规划》制定的七大类政策措施均得到不同程度推进,产业指导、贸易环境等政策落实取得积极成效,但原料、税收、融资等事关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政策仍亟待调整和落实。

《规划》中期评估认为,国家连续三年以限价收放储方式调控国内棉花供给,造成国内外棉价差过大及储备棉品质下降,棉纺行业竞争力流失,效益恶化,就业规模缩减。国内棉价仍受进口配额、滑准税等多重政策调控,流通环节严重缺少市场调控。《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的政策目标远未实现,因此棉花管理体制亟待全面调整和改革。

在财税政策方面,纺织行业相关税收政策改革进展迟缓,棉纺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尚无进展。企业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改善,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虽然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严峻,但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提供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纺织行业升级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并在“十三五”末建成纺织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组成部分。“十二五”后半期,原料保障、技术创新压力、综合成本高、融资困难、环境压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规划》中期评估提出,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要进一步落实《规划》中九项重点任务和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内容,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点保持纺织工业平稳发展,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战略为重点提高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着力解决基础性研发、关键性技术、品牌建设、节能减排、区域布局优化等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TIPS

纺织“十二五”后半期六大重点任务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分析认为,“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有喜有忧。

纤维消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从全球看,人口和消费自然增长将带动全球纤维需求总量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将逐步释放。从我国国内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将激发新的内需潜力,我国在“十三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力条件,服装家纺产品零售额到“十三五”前期总规模将突破万亿。经济全球化也为纺织业全球布局产业体系和跨国配置资源提供有利环境。

纺织学科评估例7

不用或者少用PVA上浆是行业近年来的目标。上海西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DF868浆料是一款上浆性能最接近PVA的高性能淀粉。据该公司总裁林源杰介绍,DF868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优异的浆膜柔韧性,伸长率为普通淀粉的25倍左右,是国外进口高档淀粉衍生物浆料的5倍左右,明显改善了淀粉的上浆性能,在高支高密品种上实现完全无PVA上浆的生产。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施楣梧对新型聚烯烃弹性纤维、光波散射纤维、高强阻燃维纶及阻燃纺织品等三种材料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以及山东德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会上也介绍了不使用PVA生产的经验和建议。除此之外,来自中原工学院和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对新型的纺机设备进行分析和探讨。(欧阳潇)

全球首家企业获得STeP认证

日前,瑞士纱线生产商Hermann Buhler AG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通过STeP可持续纺织生产认证的企业。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TESTEX AG执行总裁Serge Rolle给该公司颁发了证书。

STeP可持续纺织生产认证是由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推出的新型认证体系,它能为纺织生产链中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模块化分析。作为一个客观透明的评估标准,纺织生产企业、零售商以及品牌商可以通过STeP向公众清楚有效地展示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的成果。STeP的核心是覆盖全部企业领域的模块分析,包括质量管理,化学品的使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卫生安全。由于认证工具是有目的性地评估各个生产环节,所以企业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认证前企业必须通过由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成员机构进行的生产设施初审,之后的企业评估是在网上进行的,其他已获得的证书如ISO 9000,ISO 14001,SA 8000等也可以被考虑进评估系统中。

自从2013年7月开始,STeP已经完全取代OEKO-TEX Standard 1000,相较于旧认证体系,STeP对于企业的评估更加全面。中国企业申请STeP认证,可以与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中国官方代表机构TESTEX联系。(吕杨)

捷诺奇提供降本增效新技术

10月21日,西班牙捷诺奇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北江纺织共同在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牛仔面料馆华丽亮相。本届展会,该公司旨在通过时尚和怀旧的结合,充分展示如何应用激光、臭氧及e-soft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及实现自动化生产,进而让参观者了解捷诺奇技术应用的领域与效果。

捷诺奇总部在西班牙瓦伦西亚,是一家将环保科技应用于服装水洗处理的技术设备公司,其技术应用在服装水洗工序上可以做到高效、环保、节约成本。尤其其激光技术在牛仔洗水工业领域的应用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据介绍,捷诺奇开发的G2设备,可从空气中提取臭氧洗涤衣物,节省60%以上的水和能源,以及约85%的化学品。另外,E-soft技术不使用化学物质,使用纳米气泡平滑服饰,可节省80%的柔软剂和98%的水,有效保护了环境。

“亚洲纺织生产日益朝向自动化、高效、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由捷诺奇开发的激光技术、e-soft和臭氧,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捷诺奇总裁恩里克・西亚表示。

目前,捷诺奇设备销售与服务占营业额的90%,产品销往中国、美国、德国等全球市场。同时,众多知名服装品牌,如Levi’s、Polo Jeans、Abercrombie&Fitch、Edwin、Salsa Jeans,以及大型零售商如GAP、Uniqlo、ZARA等,都采用其技术做服装系列的开发。

(赵国玲/文 董笑妍/摄)

石狮军团展“东方米兰”新成果

纺织学科评估例8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我校九十年代末开始开设的一门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该教学团队以学生就业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为宗旨,以高标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保障,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本科、大专及高职院开设此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思路与方法、经验与教训,高标准的开设此门课程。

1 课程介绍

1.1 教学内容

早期《织物结构与设计》仅作为一门考查课,且教学内容以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为主。九十年代,纺织品加工与制造行业发展迅速,本课程也顺应时展潮流,课程性质转为考试课,授课内容拓展到毛、丝和麻等纺织品的结构与设计,顺应当前形势下大纺织的需要。课程教学大纲按照“时代性和实用性强及适用性广”的要求进行了重新修定,使本课程的教学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1]。

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许多大型织物组织图、截面图等在黑板上难以充分形像展示,但随着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和教学设施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通过课件能够非常清晰的演示织物的上机图以及把织造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真实反映出来。另外,使用PPT课件教学使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信息量和容量大增,营造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和学生评价高的课堂。

1.3 实践教学

最近几年重新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设计性与创新性兼具的综合性实验,达到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企业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相关比赛,提高学生运用织物结构设计理论知识、动手和科研的能力。

1.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注重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等[2]。本教学团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由最初的一名教师,到今天的六名老师,并且目前这六名教师中有二名博士和四名硕士毕业,其中有一名教师具有正高职称,三名教师具有副高职称。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本门课程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有有力保障。

2 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课程建设应打破传统的以文字性教学资料为主的模式,教学主体完成由教师这单一主体向学生、教师双主体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服从于“授知识、重能力”的需要且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3]。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是教法和学法的完善统一。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灵活掌握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现有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来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小班授课,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的形式灵活多样,传授纺织行业相关信息,并且与织物组织相关的例题尽量做到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样品或效果图,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像化,达到课堂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效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具有其自身特殊性,教学理念与实验设计要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采用多元法授课方法,依托项目式驱动式实训基地,力求做到教书、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4]。关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即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性、图文并茂和声像并举,使教学和实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织物结构与设计》作为我校精品课程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内容不断丰富,增加了相关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视频、习题库、试卷库、和在线答疑等项目,迈出了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的重要一步。

3 课程教学设计

为提高我国内销及外贸纺织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利润,使产品向差别化、功能化和智能化主题元素转变,这门课程针对性增加了各种复杂组织结构如高支高密结构、双层、三层织物结构等内容。

课程设计和小样试织等环节是新增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分析织物的相关技术参数,设计织物上机图,根据织物形成原理,自己在小样织机上得到最后产品,通过这过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织物组织图、穿筘图、穿综图和纹板图的深刻含意,以及这四者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理解配色模纹即织物组织与色纱的配合对织物外观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集专业综合性和较强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基于以前课程设计的基础与经验,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专业导向的差异将小样设计与试织的周期适当增加,且增设了《织物组织CAD》这门课程,此外,为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增加了纺织品高级技工检验培训与考核等项目[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地掌握各种织物组织的基础理论内容,比较熟悉掌握织物设计的方法和程序,使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大的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4 效能评估

4.1 学校应打破传统的评审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成绩优劣和学生就业等最终效果为主的效能评估体系。

4.2 学校对课程效能评估首先侧重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绩及其实践效果,特别是围绕“基础、应用、创新”开展的知识、能力、思维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二是侧重课程长远效果,包括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环节及推荐相关院校使用等方面的效果。

4.3 科学设计使用效果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使用效果和同行使用效果,评估方法强调针对性、可控性、操作性和保密性。

5 结语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综合考虑并兼顾学校特点、学院特色、地区发展、学生素质等因素。教学与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学孕育改革,改革促进教学,形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良好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成为大学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参考文献】

[1]许璀莹.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2):131-133.

[2]刘丽,王春霞.“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4(10):51-53.

纺织学科评估例9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纺织工业在配额时代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欧美企业都针对中国纺织业实施了社会责任评估审核,并将之视为能否合作的“检验器”。可以说,比起直接的配额限制来说,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更具有隐蔽性,其不确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应对起来具有更高的难度,很多纺织企业在应对国外检验时都感到措手不及。

鉴于目前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因此尽快建立一系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被国际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这对中国纺织行业而言意义重大。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会同劳动部、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大对CSC9000T的推广,并将其列为“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政策措施。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希望借助这个活动,加快服装产业升级速度,增加纺织品服装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民族产业的品牌意识,争取创造一批世界性品牌,实现我国纺织品服装可持续外贸增长方式。

商务部联合财政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了《关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支持在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CSC9000T),制定和完善纺织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开展在国内外的推广、实施。

支持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纺织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产业聚集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给予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纺织行业产品与技术研发、高新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质量检测和标准制定、品牌建设与推广、信息提供和管理人才培训、现代物流和纺织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支持海外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为纺织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主要包括制定园区建设贷款贴息专项政策,对园区建设企业为人园纺织企业提供的平整土地、专用厂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给予专项补贴,对园区建设企业为人园纺织企业提供服务给予定额补贴,引导纺织企业集群式进入。

支持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设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重点鼓励有配套基础的纺织服装企业集群式进入境外纺织工业园区投资办厂。具体内容包括:对企业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与“走出去”相关的前期费用等方面给予资助,以降低人园纺织企业投资成本。对于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可以给予适当资助。同时,对为纺织企业“走出去”提供组织协调、推广服务的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予以适当支持。

国家发改委:CSC9000T为中国制造业社会责任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2007年7月11日,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广东中山市的启动仪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巡视员张莉对CSC9000T在各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高度评价。她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进程中,加强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评价CSC9000T“10+100+1000”项目的试点效果时,张莉说,从目前试点情况看,针对纺织产业集群广大中小企业的“10+100+1000”项目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它促进了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影响,改善了行业形象,并为中国制造业社会责任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国家发改委还制定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纲要提出: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纺织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推动并完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对纺织新材料及相关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新材料的命名和材料鉴别、新材料与其它纤维的定量分析方法、新材料的基础数据研究、新材料的产品质量指标等;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开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方法研究、安全健康纺织品研究、可降解性产品试验方法研究,形成相关检测、控制和评价标准;结合纺织工业“十一五”科技攻关方向、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收集和分析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功能性纺织产品配套的试验方法及其功能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对纺织行业重点研发的产品和市场急需的产品,没有的要加快制定产品标准,标龄较长的要加快修订,以适应纺织科技发展和市场贸易的需要。

加强环保、节能、节水印染新技术配套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认证;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纺织各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增强纺织行业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在丝绸、亚麻、苎麻、羊绒等属于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方面,提出国际标准工作项目,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的实施有效性;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建设一支懂技术,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能积极从事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CSC9000T有利于推进纺织产业技术进步

纺织学科评估例10

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投资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能够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提供多的社会服务资源。陈志华告诉记者,“我们依托学院独资注册的高科技企业----南通新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对外运行,在合作企业支持下由学院为主体对外运行,校企合作共同对外运行,以企业为主体对外运行;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开展实训、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及学生增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有效解决了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经费、设备、管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