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纺织业发展战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35

纺织业发展战略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1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 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 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 .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1.完善群内中介机构,健全行业协会。无论是浙江还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纺织业集群,内部都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这是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因此,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也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成为“质、价、牌”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金钵,任荣明.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研究[j].纺织学报,2004,(10).

[2] 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3]郭先登.山东纺织业应对无配额时代经济发展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2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时尚是什么的问题。上海坊织提出“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这是借鉴了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经验,所以讲发展时尚产业,就要从五大国际时尚之都讲起。其中,首先要对时尚、时尚产业的概念作一梳理。

(一)时尚、时尚产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时尚概念及时尚产业的特点。人们直说纺织是个传统产业,我认为它是个现代产业。因为时尚与坊织关系紧密,英文FASHION(时尚)一词含有纺织很重要的概念,这就是“时装”,换言之,从释义学上来讲,时尚实际上就是时装,再进步讲,就是服装。FASHION出现在18世纪初,指的是女装,而且是置身定制的女装,或日淑女装。从FASHION演化过来,今天我们讲的“时尚”,更多是指风尚、流行、时髦等,虚化了原先的概念。

由服装发展起来的时尚产业,就紧紧和“FASHION(时尚)”这样个概念联系在起了。现在,我们对“时尚产业”这个概念,还没有经典的统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比较明确的或者说清晰的边界。这主要是因为时尚产业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由不同的产业部门组成,另个是某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产业链的分段把它联系在起。正是这样的两个特点,我们般讲时尚产业通常是指运营时尚产品以及时尚服务的产业部门的总和,具体来讲它是从事时尚产品的创意设计、采购制造、推广传播、营销流通、消费收藏等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和。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时尚产业是围绕着时尚产品来确立自己的产业范畴,它既涵盖了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产业,也涵盖了与时尚产品相关的各个产业链。只要是时尚产品,横向来讲各个产品都涵盖在时尚产业里:纵向来讲,各个产业链――从创意设计直到消费收藏,整个产业链的各个分段都在时尚产业里。所以说,横向到边,纵向到点,时尚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它站在多个产业部门基础之上,由多个产业领域交叉而形成。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实际上时尚产业不是什么新兴产业,而是个传统产业,从十六至十八世纪开始,就有这样一个产业了,当然,那时真产业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同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时尚产业的圆圈理论。时尚产业作为个产业集群,具有展示性、流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为此,我把时尚产业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为核心层次,由服装服饰组成,它是时尚产业的发端和基础。正如前面所述,时尚由服装演化而来,当服装脱离了仅为保暖遮体的功能时,时装产生了:如果没有服装的时装化,就没有时尚产业,时尚产业是从服装变成时装开始的。时尚产业起源于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米兰的服装制造业。那时服装还是让裁缝手工来做的,主要穿着于宫廷贵族身上,但服装已经时装化了,开始引领时尚,所以我们说时尚的引领者是欧宫廷贵族。服装是时尚产业的发端,是基础,虽然现在时尚产业里面有很多东西,但如果离开了服装服饰,时尚产业的其他部分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如果服装不时尚,我们很难想象美容美发、首饰、眼镜、手表会时尚,更不要说模特、时尚媒体等东西了,可见服装服饰是时尚产业圆圈中最核心的层。

第二个层次是其他时尚产品。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与人体有关的,如化妆品、珠宝首饰、眼镜、皮具、包袋、鞋帽、美容美发、婚妙等,这些是包装人体的:另个是与人的生活有关,现在衍生到与人们多种生活有关的产品,如体育用品、手机、家用家居、室内用品,甚至私人游艇、时尚汽车,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时尚产业的范围内。

第三个层次是时尚产业的支持产业,譬如时尚设计、面料、色彩、流行趋势等等,还包括服装服饰的设计、时尚教育与培训、时尚媒体、时尚摄影、印刷、包装、咨询策划(品牌与营销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策划)、中介服务(模特、经济人)等等,进步的还有模特演艺、展览展示(橱窗设计、百货公司)、广告推广、商贸营销、时尚园区的运作等。米兰、纽约、东京等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其中很重要的个因素是它们有许多时尚产业的积聚区――时尚园区。时尚园区作为载体、平台,为艺术市场、艺术家群体、设计师工作室、自由职业人提供了舞台与发展空间。

第四个层次是城市的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本质上讲就是都市产业,只有大城市才有时尚产业。城市定要大,人口定要多,开放性定要强,如此才能产生时尚产业,封闭、落后的小城市是不会有什么发达的时尚产业,更不会成为时尚中心。这里并不定与钱多少有关,而是看座城市里面有没有它的支持系统:有了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才有了滋生土壤,具体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金融系统支持、信息系统支持,还有各类设施,如商业设施、演艺设施、时尚大型活动的sHOw场、展览会场、物流、检测系统等,这些东西加在起构成了时尚产业的支持体系。当然,如果是专业为时尚产业服务的,那它本身就可以纳入时尚产业的范畴,但事实是很多东西既为时尚产业服务,又为其他产业服务,或者说对时尚产业是一种支持,比如金融,我们就不能把它划到时尚产业的范畴。

前面三个层次(圈子)与人体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活有关,时尚产业的内容比较具体。如果要讲得广一点,那么所有的产业,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建筑,都可看作是时尚的组成部分。这里就涉及到狭义时尚与广义时尚的概念了。

3、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目前,对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许多提法,国外有设计产业,美国还有版权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是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也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我们公司,时尚产业(园区)与创意产业(园区)是放在起讲的。但我认为,无论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还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版权产业,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创意产业,它是依托于智力、人才、知识的创

新、创意为主的产业,与时尚产业相比,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而且它只在某一个产业当中:而时尚产业同样是以智力、人才、知识为主的,但它起着引领作经时装化了,开始引领时尚,所以我们说时尚的引领者是欧宫廷贵族。服装是时尚产业的发端,是基础,虽然现在时尚产业里面有很多东西,但如果离开了服装服饰,时尚产业的其他部分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如果服装不时尚,我们很难想象美容美发、首饰、眼镜、手表会时尚,更不要说模特、时尚媒体等东西了,可见服装服饰是时尚产业圆圈中最核心的层。第二个层次是其他时尚产品。这个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个是与人体有关的,如化妆品、珠宝首饰、眼镜、皮具、包袋、鞋帽、美容美发、婚纱等,这些是包装人体的:另个是与人的生活有关,现在衍生到与人们多种生活有关的产品,如体育用品、手机、家用家居、室内用品,甚至私人游艇、时尚汽车,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时尚产业的范围内。第三个层次是时尚产业的支持产业,譬如时尚设计、面料、色彩、流行趋势等等,还包括服装服饰的设计、时尚教育与培训、时尚媒体、时尚摄影、印刷、包装、咨询策划(品牌与营销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策划)、中介服务(模特、经济人)等等,进步的还有模特演艺、展览展示(橱窗设计、百货公司)、广告推广、商贸营销、时尚园区的运作等。米兰、纽约、东京等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其中很重要的个因素是它们有许多时尚产业的积聚区――时尚园区。时尚园区作为载体、平台,为艺术市场、艺术家群体、设计师工作室、自由职业人提供了舞台与发展空间。

第四个层次是城市的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本质上讲就是都市产业,只有大城市才有时尚产业。城市定要大,人口定要多,开放性定要强,如此才能产生时尚产业,封闭、落后的小城市是不会有什么发达的时尚产业,更不会成为时尚中心。这里并不定与钱多少有关,而是看座城市里面有没有它的支持系统:有了支持系统,时尚产业才有了滋生土壤,具体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金融系统支持、信息系统支持,还有各类设施,如商业设施、演艺设施、时尚大型活动的sHOw场、展览会场、物流、检测系统等,这些东西加在起构成了时尚产业的支持体系。当然,如果是专业为时尚产业服务的,那它本身就可以纳入时尚产业的范畴,但事实是很多东西既为时尚产业服务,又为其他业服务,或者说对时尚产业是种支持,比如金融我们就不能把它划到时尚产业的范畴。前面三个层次(圈子)与人体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活有关,时尚产业的内容比较具体。如果要讲得广点,那么所有的产业,整个城市――包括城市建筑,都可看作是时尚的组成部分。这里就涉及到狭义时尚与广义时尚的概念了。

3、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目前,对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许多提法,国外有设计产业,美国还有版权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是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也包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我们公司,时尚产业(园区)与创意产业(园区)是放在起讲的。但我认为,无论是时尚产业、创意产业,还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版权产业,它们之间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创意产业,它是依托于智力、人才、知识的创新、创意为主的产业,与时尚产业相比,它的范围要更广一些,而且它只在某一个产业当中:而时尚产业同样是以智力、人才、知识为主的,但它起着引领作用,创新和想像的空间大些,所以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但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重叠。因此,我们在讲时尚产业、创意产业的时候,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门类、不同的运作来区分。

(二)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轨迹

1、时尚产业核心始终是时装产业。时尚的发祥地是法国,由巴黎的宫廷贵族引领,但让时尚真正成为个产业,从手工产业变成机器制造,这是英国人的功劳。18世纪初期,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纺纱机,由此坊妙进入机器坊纱时代,比1878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早了100多年。随中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坊织服装业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时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服装了,从宫廷走向了平民。二是手工制作变成机器制作。19世纪发明了缝纫机,出现了成衣和高级成衣,意大利米兰是批置生产高级成衣的王国,它就是通过高级成衣成为世界时尚之都的。二战期间,由于欧洲移民人数的剧增,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的时尚产业、服装品牌崭露头角。日本同样如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终使东京进入国际时尚之都的行列。从上世纪末到上本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时尚产业趋向消费全球化和生产网络全球化。但到现在为止欧洲的霸主地位还没有动摇。因为有三个城市还在,伦敦、米兰、巴黎都是欧洲的城市,所以整体时尚产业发展的沿革也说明了五大时尚之都总体的发展格局。

从国际五大时尚之都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对时尚产业链的整合,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时尚经济和时尚文化,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是从服装服饰开始的,然后城市的时尚经济、时尚文化得以发展,并最终确立时尚之都的地位。所以我们说,时尚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始终是时装产业。概括地说,巴黎是高级时装的发祥地,世界时尚设计和信息的中心:米兰是高级成衣的发祥地,世界流面料制作基地:伦敦具有悠久的坊织业优良传统,经典男装的制作中心:纽约是高级成衣休闲装、运动装品牌的大本营,在全球占有领导地位,而且它的服装服饰的商贸活动在所有城市中最发达:东京拥有流的设计和品牌,是个东西交融的城市,同时它也有高品质的时装加工业。

2、五大时尚之都各具特色的时尚经济和时尚文化。今年,我们参与了时尚产业丛书的编写出版,即《时尚产业的导论》、《世界五大时尚之都》、《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探索》,再加上《国际时尚品牌》,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时尚产业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都要认真读读。

巴黎被称为时尚花都,它不仅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

改聘请英国人设计服装的做法,由法国自己的设计师为路易十四整个家族做衣服,

直到拿破它为他太太定制衣服,巴黎就引领整个世界的时尚了。法国人把时装称为排在绘画、雕塑、建筑等之后的第八艺术,它的第八艺术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这些建筑艺术与服装设计交相辉映,使巴黎直处于世界时尚风向标的地位。

与巴黎不同,米兰是时尚营销之都,是成衣王国。整个欧洲的时尚销售,意大利排在法国前面。20世纪米兰进入国际时尚之都行列,到2009年,米兰被全球相关机构评为世界时装之都,所以对巴黎威胁最大的是米兰。米兰的纺织产业主要是服装业、皮革业和纺织制造业,现在意大利的时装产品占了世界的1/3,法国只占1/4。有一项统计说,意大利的人均时装出口额高于德国汽车、日本电子产品的人均出口额。意大利的

手工制作、面料、皮革加工,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纽约是时尚大苹果,它进入时尚之都的时间比较短,但美国的开放、自由、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特点使纽约的时尚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有快速的生活节奏,有开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也有老欧洲的贵族气派。比较而言,纽约的时尚是大众化、平民化的。纽约时装设计是强调个性张扬,强调功能舒适性兼备,虽然起步晚,文化积淀单薄,但它发展时尚产业的要素――时尚人物、高消费人群、艺术氛围、广告宣传,一点都不缺,而且因为自身经济总量大,使纽约成为了服装商贸中心,这个特点与欧洲不同。所以纽约被称作时尚大苹果。

东京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唯一一个在东方的国际时尚之都,它不仅蕴涵东方气质,而且多元化。除了时装以外,好多新时尚都是在东京产生的,如跳舞机、WALKMAN、动漫、游戏等,东京的时尚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日本设计师进入欧洲,此时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

3、国际时尚之都的成因。分析了五大时尚之都,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具备如下的条件:(1)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时尚设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卢浮宫、大英帝国图书馆、时代广场等,都是通向时尚之都的艺术台阶。(2)产业彤成条件、产业构成惊人相似。五大时尚之都都是世界纺织业的发达地方,有很深的产业底蕴,而且有的曾是世界纺织中心,意大利和法国是服装业的中心,尔后转移到美国,再转移到日本。(3)城市的地位、城市的魅力和环境是形成时尚之都的社会条件。五大时尚之间都是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具有超大型的城市规模。去巴黎旅游的人数超过当地居民人数,居住人数1000万,而每年去的旅游人数是6000万――7000万,这就是国际性。(4)成熟的时尚消费群体和优良的都市时尚传统以及独到的人文基础。(5)开放性。城市必须是开放的,这当中离不开政府、协会的配套措施。(6)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强大,穷国出不了时尚之都。(7)地理位置好,气候四季分明。长期以来,新加坡直想成为国际时尚之都,但它四季如一,老百姓一年到头穿和圆领,无法春夏秋冬的时装趋势,所以彤成不了时尚氛围。

(三)上海纺织“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的提出

1、历史的抉择。我们提出“科技与时尚”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经验。我们在提出战略的时候,面临了很多问题。从1992年开始的10多年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

直到2004年,上海坊织何去何从还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多年的调整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发展方向还没有完全找到,我们分析了整个集团公司的情况,想找条出路,但当时面对公司的三个特点,我们觉得是得是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第一、我们是

个纯国有大集团公司,这是我们向时尚产业发展的个很大的制约:第二、我们是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集团公司:第三、我们是传统的制造业的集团公司。这样的背景下,可供我们选择的无非是两条路:一是关门走人。上海纺织十几年的调整经验是哪家公司不行了就把它关掉。走这条路的话,最终把上海坊织全部清理掉,剩下来的资产交给国资委。纺织是上海的母亲工业,关门走人只能葬送整个纺织业,这肯定是不明智的选择。第二条路就是奋进和探索。纺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时候坊织业都应该是朝阳产业。所以04、05年“科技与时尚”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我们进行大规模调整后集团到底何去何从的个历史的抉择。我们当时处于个十字路口,到底是关门走人,直至消亡?还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我们选择了后者,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参照的对象,除了分析自己的情况和分析中国经济的情况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坊织业曾经很发达的国家、很发达的城市的纺织业的变化情况。

2、对坊织产业变迁和现状的思考。我们研究发现,日本的纺织业曾经很发达,现在转移了,台湾的纺织业很发达,现在也要转型了:人家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人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需要多动脑筋,只要看看人家现在在做什么,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所以说,五大时尚之都是我们提出“科技与时尚”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借鉴。

分析了五大时尚之都后,我们看到世界上所有发达城市的坊织业基本都已完成了战略转型,把产业链中的底端东西转移出去,保留高端东西,这个高端东西就是时尚产业。所以说,在五大时尚之都里面,纺织业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生机勃勃,当然这是华丽转身――霓裳羽衣舞翩翩。既然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的纺织都能保留下来,为什么上海坊织就不能保留下来呢?我们至少还比他们落后20年。所以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提出了“科技与时尚”战略。再从理性角度分析,中国虽然是纺织大国,但不是纺织强国,因为我们手上没有世界一线品牌,二没有纺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两点是衡量国是否为坊织强国的标志,而五大时尚之都都具备这两点。

如果把整个坊织的产业链比作条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左面是设计、研发,然后是制造、营销、推广,一直到微笑曲线右面的品牌营销服务,那么所谓要从纺织大国走向坊织强国,这个微笑曲线低端的部分就尽置不要做,特别是上海这样个大都市,不适宜做:要做,就做前面的衍生高端――科研,一个前沿的科研发明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如涤纶的发明,在棉毛丝中增加了个产品,使全世界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的确凉,美国人发明的,还有莱卡、氨纶,内衣里面有没有莱卡,价格相差巨大。再有就是像芳纶1313,耐高温、耐高强度的碳纤维。这方面日本人做得最好。如果我们都能做好这些东西的话,纺织大国走向坊织强国的愿景就能够实现了。目前来看,中国在很长段时间内,还会保留中低端的坊织产品,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加以利用。但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像我们这样大的纺织集团,做低档产品是没有出路的,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提出了“科技与时尚”、走高端坊织这样个理念,这个理念总结了世界五大时尚之都的发展经验,也是在看到了高科技产品被纺织强国垄断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说“科技与时尚”是上海纺织的两个翅膀,那么我们只有把这两个翅膀做好了,上海纺织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3、顺应上海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按照上海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时尚产业在这当中起什么作用、占什么地位呢?我想最好的概括就是,时尚产业是进入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抓手和快速通道。上海纺织战略转型有三个内容,(1)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纺织制造业转型,发展时尚坊织品,高科技产品。(2)从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团向以提供现代服务业的价值链转型。(3)从行政管理体制向市场化、实体化、多元化转型。其中,第

二个转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就是发展时尚产业。这里,时尚产业有三个作用:

是公司的形象。上海要打造国际时尚之都、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谁来做?在领导看来,上海纺织是传统产业,但我们拿出了很多时尚产业的东西,如园区、科技产品,使领导看后确信我们在转型,这就是公司形象,也是时尚产业的体现。二是延伸的载体。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总得有东西来承载,时尚产业就是转型的平台和载体,这里包括时尚园区。三是提升的支撑,即品牌和外贸能级提升的支撑。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很重要的块是品牌和外贸,虽然大多数同志不直接从事品牌或外贸,但都在与此相关的产业做事,就如科研要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一样,我们每个具体产业都在对整个公司产业能级提供支撑。

2.时尚产业与上海纺织的战略转型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我们上海纺织为什么选择时尚产业作为战略转型。前面我已经讲了些当初我们选择“科技与时尚”战略的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谈的比较多,这里我再谈谈坊织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们决策的影响。

(一)中国纺织与时尚产业

世界时尚中心在不远的将来要向中国转移。我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1、新农村建设带来契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国内来讲,这个发展空间就是农村市场。随着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将会释放,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被激活。有数据表明,现在城镇居民衣着人均1000元,农村是城市的五分之,只有200元。随着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衣着类的消费数置将增加,这包括服装、室内装饰、床上用品等,市场在未来十年将充分释放。不少人认为,中国坊织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上贸易摩擦,增长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快。但我想提醒的点是,不要忽视中国坊织品有着完整的生产体系,庞大的加工能力也是世界上任伺一个国家在短期内追不上的。虽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是中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短期内不会消失,还有比较优势。国内国外这两个市场,为我们整个坊织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个庞大基础。

2、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有潜力。目前虽然人均ODP较低,但根据社科院的去年报告,中国人均ODP超过4000美元,而像上海这类大城市,人均6DP超过了10000美元。按照世界纺织业发展的历史,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中高档服装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为人一旦解决温饱以后,穿衣的个性化、休闲生活的理念、生活多样化等概念将逐步建立起来,追求个性、追求多样化,对中高档服装消费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已有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市场,增长率第,速度最快。

中国坊织工业协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几个发展重点,一是科技,二是品牌服装,当然也包括可持续发展和中西部纺织业发展等等。所以,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是与整个中国坊织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吻合的。

(二)上海建设时尚之都的优势

1、纺织在上海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坊织业的产值直在增加,去年到达830多亿元,这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而且每年在增长。我们知道,原来上海坊织工业局的产值是400亿元,现在等于翻番。

2、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纺织进出口贸易口岸。从上海海关进出的坊织品,占全国口岸纺织品进出口的39%。上海一直是通商的重要口岸,到现在为止,上海仍然是全国最大的坊织品进出口口岸。

3、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每年达500多亿元,且呈二位数的增长速度,201O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今年有世界会,一定会有更快的增长。

4、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商业城市。在上海,大家公认的时尚节日有服装文化节和时装周。世界线品牌要进入中国,基本是通过上海再进入中国的,国际服装文化节上70%的品牌是经过上海走秀进入中国内地的。这点很重要,它代表了市场的制高点。另外一点是,国内做得好的品牌,一旦成功了,总部就迁到上海来,如美特斯邦威、杉杉等,它们都特上海视为占领全国市场的制高点。

5、上海的坊织科研与教育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这里有全国最知名的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还有许多中外合作力学单位和上海坊织科学研究院等。另外,坊织业许多边缘学科,不单单是纺织的研究院所能解决的,要靠如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太学等其他院所合作解决,这些都为整个坊织业发展提供了科研教育支持。同时,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四大中心的建设,集聚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这都在为整个上海坊织业走向高端、打造时尚之都创造条件。上海这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全国没有座城市可以比拟的。

6、上海以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著称。海派文化中很重要的个特点是服饰文化,中国有服饰文化的城市只有上海。上海从上世纪30年代起被称为东方巴黎,其经济条件、配套条件、人文发展等使上海最有条件建设成为世界第六时尚之都。

7、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政府对发展时尚产业、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上海城市软实力相当重视。国际文化节从1995年开始举办,上海时装周从2003年开始举办,都已有不短的历史了,当然与巴黎100年、东京25年的历史相比还是短了些。

8、城市产业调整有空间。目前为止,上海的产业还是太“硬”,一个城市的产业太硬,就会造成个城市没有归属感:要使城市有归属感,一定要有创意文化、时尚文化,这些会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上海现在不缺汽车、大电器、化工、大飞机、轨道交通、高铁、造船、钢铁,但缺少创意,缺少时尚。为此,上海产业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现在是大企业太多,小企业太少:二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轻工业调整后受到很大打击,纺织调整后还能搞时尚产业。在后工业时代,发展重工业会受到资源容量、人口容置、土地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一个城市要有归属感,一定要有软实力――发达的时尚产业、都市产业,软实力有助于提高个城市的归属感。

(三)纺织控股公司发展时尚产业的优势

发展时尚产业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这个战略选择对应了上海纺织发展时尚产业所拥有的三个优势:

1、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集团,具有发展时尚产业的天然优势和综合优势。时尚产业发祥于纺织服装业。我们本身在做这行当,而其他人若要做时尚产业,就要重新打造,从零开始,我们则有综合优势。(1)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研发到营销,中间有制造、设计、加工等环节。(2)贸易和品牌运营有定积淀。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我们排名第二,“十二・五”争取排名第。品牌这块,我们有一批民族品牌在运作,当然还要打造一批新品牌。(3)研发力置目前是全

国最强的。上海坊织做时尚,偏重于整体时尚的概念,所以要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2、我们拥有大量的时尚资源。我们有许多老厂房,里面积淀了上海的工业文明,许多老厂房都是沿黄浦江、苏帅河而建,这些是搞时尚园区的很好资源。再有,上海搞国际服装文化节、时装周,这些都是重要的时尚活动。我们从1995年就开始承办了,这是政府平台,我们在使用,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用。另外,我们还拥有许多与时尚有关的资源,如纺织党干校搞时尚教育,也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做的:若没有这个教育资源,我们就不会搞时尚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就可能没有教育这块内容了。

3、我们有先行优势。所谓先行优势,主要表现在做创意园区和时尚园区方面,我们比人家搞得早,有先发效应。我们比较早地认识到纺织需要转型,需要发展时尚产业。

3.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这个部分主要回答我们公司的时尚产业做些什么的问题。

(一)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的三大目标

1、成为旗手和引领者。上海纺织要高举时尚大旗,要做时尚产业的引领者。我们要始终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有这么多资源,有血缘关系,有先发效应,我们应该能够做到。现在大家都知道,发展时尚产业事关自己公司的形象,人人都想做,争当主角,上海坊织做了这么多年的时尚产业,如果还仅仅是配角,那就没有形象了。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第目标是继续做旗手和引领者。现在我们做的是低层次的旗手和引领者,将来要做高层次,把旗帜举得更高。

2、培育为核心业务。时尚产业我们培育了5年,再做5年,如果还不能成为核心业务,那我们就不可能成为时尚产业的旗手和引领者了。在讨论“十二・五”规划时,上海纺织领导班子已经明确,时尚产业从“十・五”开始培育,到“十二・五”期间,要把时尚产业做成核心业务。届时的时尚产业,门类更齐,规模更大,盈利水平更高,形象更好。

3、成为提供时尚产业综合服务的供应商。“十二・五”期间,上海纺织将进步依托集团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强化建设周节、品牌运营、时尚教育、时尚传播、园区服务等时尚通道,构建个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综合配套的服务平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为时尚坊织产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供应商。这是我们现代坊织的领航者与成为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大概念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尚产业是要做成提供综合服务的供应商。

(二)时尚产业的三个任务

1、吸引资源。我们要把自己的载体、平台打造好,成为高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为什么巴黎、纽约、米兰的时装周有那么多品牌要去那里?因为那里是高地,是世界时装的最高地。我们要打造高地,打造精品,使别人想到你,离不开你,这样才能吸引资源。

2、加强服务。把资源吸引过来后怎么办?

句话:加强服务。通过在我们搭建的平台上,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探索出时尚产业的赢利模式。开始的时候,我们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贴钱的,但不会是永远贴钱的:即便是贴钱,你肯定是在某处得到了好处,而且好处更大,这样你才会不断贴钱,客户也会被你牢牢地吸引住。把客户吸引到我们平台上后,我们就能通过服务来盈利。米兰时装周举办了那么多年,都是自负盈亏的组织承办的,这些非官方组织定有盈利模式,我们要好好研究。

3、对接产业。把设计师、外贸公司等资源吸引到我们平台上后,要与我们的品牌、贸易联动,为我所用,为上海坊织转型和发展提供支撑、提供帮助。我们通过服装文化节、时装周,把产业集群资源引进来以后,怎么与我们的品牌、贸易对接,这是很值得研究番的。

(三)时尚产业发展的四大重点

1、品牌发展。品牌发展的具体内容有:老品牌怎么“老树开花”,新品牌又怎么培育?高科技的纤维品牌怎么打造?品牌通路怎么建设?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工作,我们的时尚产业事业部是做好品牌发展的牵头单位,当然其他板块都在做,但总策划、总管理应在时尚产业事业部。

2、一周一节。一周一节是我们吸引资源最广泛的平台。因为是市政府主办的,所以我们要提升周节的档次,扩大影响,使其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与上海坊织运作时尚产业相匹配。我们花了很多人财物,但总觉缺口气,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周节做成中国最好的,进步做成亚洲最好的。做成亚洲最好的并不难,只要超过东京就可以了。上海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唯一不如东京的,就是上海开放度还不够,东京是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外国人在东京的数量比上海要多得多。我们要好好了解东京时尚周的情况,现在它们到底怎么样了,上海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一定要做得比东京好,这就要看我们的运作水平了。

3、时尚园区。时尚园区是目前我们拥有的很大一块资源,也是时尚产业很重要的业务。怎么把时尚园区打造成我们时尚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这里有大置的工作要做。园区现在定下来的目标是要打造几个20万平方米、80万平方米等重大的主题园区。另外,怎样提高我们的品牌输出、物业管理的水平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4、其他配套业务。这部分业务内容很多,包括展览展示、时尚教育、媒体、网上创意国区等等。时尚产业的这四项重点工作,具体内容都在上海坊织的“十二・五”规划里,可能不是很完善,大家可以讨论,但有点我想强调,每项工作都是我们时尚产业当中的个环节,我们不可能、也不指望把每个业务都做到世界最好,但做到平均水平,应该是可能的。上海坊织是个综合性的集团公司,各类资源要互动,要用综合性的力置来推进时尚产业的发展,这是其他集团公司所没有的。比如,其他公司有比我们做得好的品牌,但他们没有园区来推广、造势,我们不但有众多园区,手里还有周

节。如果能把整个时尚资源规划好,发挥纲举目张的作用,从而把品牌、贸易和科研全部整合起来。可能我们某块产业、某个业务是社会的平均水平,但通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我们公司时尚产业的总体水平就能走在上海其他大集团的前面。

(四)发展时尚产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时尚与产业的关系。时尚是烧钱的行业,搞活动、请主持人与模特,都要花不少的钱,不敢用钱搞不好时尚产业。但也不能因为时尚产业是烧钱的,我们就不去想赚钱。时尚产业归根到底是要赚钱的,而且是赚大钱。所以我们在烧钱的时候,要想清楚什么时候赚钱,在什么地方赚钱,用什么方式赚钱。时尚要烧钱,产业要赚钱,这就是盈利模式的问题,搞时尚的同志要认真思考,周密策划。

2、时尚园区与时尚产业其他业务的关系。时尚园区是时尚产业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时尚产业的全部。上海坊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好,时尚产业事业部也好,仅仅把园区建设好,这不够,还得把整个时尚产业发展好。

3、时尚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时尚园区是时尚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的载体和平台。时尚园区和创意园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的理解是,时尚园区要与坊织的各类产业相对接,包括创意园区:创意园区与纺织的关系不是很大,但与创意产业有关。上海坊织要搞时尚园区,也要搞创意产业:只要对上海坊织时尚产业发展有利的,我们都要搞。

4、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由时尚园区衍生到产业,由创意园区衍生到产业,这就产生了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两者中重点是发展时尚产业,但时尚产业中的创意这块,我们照样要搞好它,因为这与下面第五个关系有关。

5、纺织战略与上海战略的关系。上海纺织的战略重点是发展时尚产业,上海产业规划不仅是发展时尚产业,还要发展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与创意产业有很大的关联性,时尚产业某些方面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坊织从自己产业基础出发重点发展时尚产业,是符合上海产业规划发展要求的,也是为上海城市发展作贡献。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作为个国有大集团,做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事也是应该的。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3

基金项目:2014年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125J107)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现阶段需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与体系,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实现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赢的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纺织业

2009年11月3日,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正式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术语。“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意义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指由技术创新所催生的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产业。在新兴产业中,有一部分能够在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战略意义,故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我国来讲,传统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通常,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来实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又时尚、与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产业。2009年2月4日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在我国,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成长为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及具有战略性内涵和意义的“朝阳产业”。2011年11月份,绍兴市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纺织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新型纺织技术及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产业中的应用和开发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可以认为纺织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纺织产业虽然是绍兴的优势支柱产业,但随着区域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其素质性、结构性、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资源更难以为继。

(一)生产要素优势被稀释。绍兴纺织业依靠高投入和高耗能的规模效应,以量大价低的“杀手锏”奠定了在国际纺织产业中作为重要制造基地的地位,但产业链内多数产业发展模式在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全线告急,以技术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发展面临巨大国际挑战。同时,在“人口红利”优势慢慢消失的今天,依靠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竞争资本,已显得不太现实,纺织业在全球的格局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正以比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争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在绍兴许多纺织企业未能与全球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在东南亚等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挤压下,绍兴部分纺织企业和轻纺城纺织品公司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只得以降价承接部分外单,大众产品利润空间仍相对压缩,企业平均毛利润不足10%。

(二)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选择能力、研发能力、集成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行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行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合外还包括行业内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整合,以及对行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绍兴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靠进口;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在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上受制于人;纺织机械方面,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面料方面,虽然国内产能产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档服装却用的是进口面料;在服装上,可以生产世界上任何服装但大多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主要原因在于绍兴纺织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多年经营中以“来样加工”为主,虽然利润率普遍较低,但依然有利可图。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创牌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纺织品面料是中间产品,不需要为终端消费者所了解,因而不需要创牌。也因为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倾向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在中低端同质化产品生产中产能过剩严重的众多中小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方式获得出口份额和利润,纺织产业供应链中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品牌拥有者赚取,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陷阱,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指纺织产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上通过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进而逐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纺织原料)、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机械)、节能环保(印染)等产业领域更为突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服装和家纺,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相对于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绍兴纺织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地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这也给绍兴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绍兴纺织业优势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交互融合、相伴相生的,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品牌塑造、发展模式创新等,就能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提升内生活力,得到不断发展。在绍兴,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就通过传统优势行业“腾笼换鸟”、“凤凰涅”而形成;纺织产业则正在朝着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拓展。现实中,产业用纺织品的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医疗行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各个行业,促进了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目前的绍兴纺织业纺织机械水平一流,但其他关键性、核心技术如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有待提高,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尚停留在“引、仿、跟”上,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实现产业品牌化、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高端化而实现升级的目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下绍兴纺织业升级的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借着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东风,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

(一)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纺织服装业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不竭的动力。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纺织产业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耗能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多的传统产业,与资源约束、环保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企业需要通过革新观念,结合自身现有的行业优势,应用来自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新能源和新材料,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开发高端产品,延伸应用领域,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局。绍兴应发挥“世界纺织之都”的区位优势,鼓励纺织企业与当地的医疗、装备、汽车等行业协作,并参与到相关产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实现产业间的对接合作。财政和国企应优先采购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规定的本地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提高轻纺产品在高新技术项目中的配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创意和创新是消费类时尚纺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小企业“专、精、特、优”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引导纺织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干中学,实现企业采用现代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从技术密集型产品向创意型产品转型。各级政府需要及时有效地将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和帮助纺织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并通过设立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相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在纺织产业集聚重点区域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纺织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二)加大对转型升级纺织企业的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特别是前期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纺织产业在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初期,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进入壁垒,因此要关注财税政策的间接作用和杠杆作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重点对纺织产业中重点骨干企业、产业链中的“蜂王型”企业或高技术类企业、新兴产业企业等,在项目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管理机制、服务体系等领域,从土地、信贷、财税等方面通力协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可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构建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联动机制,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结论

纺织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当前发展中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但是在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的纺织业可以通过引进来自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使得纺织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推动绍兴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4

纺织业是绍兴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绍兴的纺织业已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轻纺基地之一。根据统计数据,绍兴全市纺织业2008年完成的销售占全国纺织业的7.8%、全省的30.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7.3%、全省的29.3%,自营出口占全国的5.3%,全省的25.4%。

纺织业在绍兴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历时近30年,历经多次产业升级,方奠定了其在绍兴、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地位,并形成其产业集群优势。

然而,纺织业作为一个海外依存度达到30%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而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纺织业则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享誉中国乃至全球的“纺织之乡”——绍兴,也因为华联三鑫、江龙集团以及纵横集团的相继陷入危局,成为反映中国纺织业冷暖的温度计。2008年前10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创下6年来最低。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约70%平均利润率为0.1%,纺织行业2/3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数据亦显示,2007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业亏损企业为233家,同比增加8家,亏损率为11.3%。纺织销售利润率为4.08%,低于全部工业5.26%的水平。

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国内外贸易的激烈竞争。传统的绍兴纺织业流露出不少弊端,再加上汇率变动和人工成本增加,使纺织品的出口更加艰难,绍兴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体现了绍兴纺织业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数据显示,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绍兴纺织业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运行成本以及发展方面的巨大压力。

第二节 选题意义

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继2007 年以来全市纺织业产值增速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008 年1- 3 月绍兴纺织业增速低于去年平均增速3.2 个百分点。1- 3 月纺织品累计出口22.2 亿美元, 增长31.4%, 但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1 个百分点, 纺织品占出口比重也由去年的65.5%下降到60.8%。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研究和分析集群产业相关理论,了解了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最新理论成果,巩固对产业集群理论知识,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较好地分析了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群,并通过对绍兴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国内外竞争形式下和金融危机大环境下逐渐暴露了绍兴纺织集群产业的不足,本文对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绍兴纺织业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其产业集群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研究产业集群也具有较为实用的研究价值,对其他相似地方纺织业的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推动绍兴纺织业经济的良好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1、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的目的,检索、调查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成果,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绍兴纺织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从中获取其产生的问题。

2、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产业结构、政府商会以及企业三方面原因来分析绍兴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3、个案分析。由于绍兴是全国著名的产业集群地区,所以本文选用绍兴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纺织产业集群。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定义

产业集群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合。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整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总体来说,产业集群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其中,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第二节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一、早期产业集群萌芽性研究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的分工与市场范围的关系,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关系等都包含着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一些经济思想,只是由于当时 产业集群现象在经济中还没有突显出来,没有成为当时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产业区理论

    经济学上认为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 。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聚集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能更好地获取外部经济的利益。这些好处包括提供协同效应和创新环境,共享辅助性服务支持和高水平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方面,并且马歇尔通过分析给出了产业区内环境的特点及优势所在。

意大利学者巴格纳斯科在1977年首先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在1990年进一步指出,新产业区是一个社会和地域性的实体,它是由一个在自然和历史所限定的区域中的人和企业集合的特征所决定。

皮奥勒和撒贝尔的弹性专精理论提出后。他们二人在合著的《第二次产业分工》一书中首次对19世纪的产业区再现的现象进行了重新解释,随着后工业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产业区等理论对于产业集聚或集群的解释正式进入了现代产业集群的范畴。

三、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产业集群。韦伯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同其区位理论中的其他内容一样,是一种纯理论化的研究。

四、新经济地理理论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克鲁格曼,他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不但融合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还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

第三节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一、经济地理学中结合区域发展研究产业集群

较早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王缉慈 ,她最先较为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及新产业区理论,并且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案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不同的集群现象和机理;在对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传统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二、从制度层面研究产业集群

仇保兴引用的是波特的定义,认为集群是一群彼此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其结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但他的研究主要针对小企业集群,没有讨论大企业在集群中的作用。

三、从集聚角度研究

李二玲等认为,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经济生产系统对产业集聚的发生具有自组织性,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贸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他还提出了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而符正平则详细讨论了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并认为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史晋川等还从制度变迁、人文精神、海外投资与市场等方面对温州模式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民间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集群发展与金融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四、从微观角度研究

宁钟从微观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演进机制,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及需求的动态变化。他将空间经济因素引入技术追赶模型,分析了技术追赶、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后发地区实现技术追赶的先决条件是其拥有吸收能力并且与领先地区的知识差距不太大。 叶建亮从知识溢出的理论来分析浙江省的集群现象,认为知识的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

五、从社会文化环境研究

陈雪梅、赵珂、姜皓等学者主要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条件等方面研究形成集群的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通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来促进企业集群的缓慢形成。他们认为由于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新产品难以靠大众传媒的传播实现,而人际间近距离的交流接触,人们容易相互模仿和影响,距离越近, 转移的成本就越低,即流动、信息传播、价值流动和生产活动等很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关联“互动”效应, 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还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再加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政府的政策便利,会迅速形成产业集群。

 

第三章  绍兴纺织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历史

   

(一)化纤革命(80年代初期)。绍兴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织丝绸,绍兴的桑蚕产量远远不够;织棉布,国家实行原料配给。只有化纤原料不受国家计划限制,而且这类的面料十分紧俏,又无需凭票购买。80年代初,绍兴的企业家在这个市场缝隙中抓住机遇,大批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绍兴以化纤为主的纺织工业已初成气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绍兴年产化纤纺织品已经超过亿米。

(二)市场革命(1988年)。1987年前后,绍兴纺织工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绍兴人意识到:流通跟不上生产,市场销售方式停留在“摆摊叫卖”的原始方式,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柯桥轻纺市场应运而生,几经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另一批专业市场,如纺织原料市场、服装市场、鞋革市场、皮件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辅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也迅速在中国轻纺城内及周边地区崛起。全市65%以上的纺织产品通过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并集聚了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

(三)体制革命(1993年)。早在1993年,绍兴就开始探索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8年前后又掀起了股份制改造的浪潮。改 制为绍兴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增强了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目前全市乡镇企业改制已经超过99%。

(四)无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整个中国轻纺城大量进口面料,而本地面料却无人问津,绍兴轻纺业面临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企业的装备和技术的差距,在国外纺织企业已实现无梭化,印染采用电脑分色制版的同时,绍兴有的只是梭织机,印染全是手工分色描稿。从1995年起,绍兴发动了一场“无梭化”革命,三年中淘汰了4万台有梭织机,引进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使无梭化率达到50%以上。这是绍兴纺织发展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绍兴的纺织企业装备水平一下子达到9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五)外贸革命。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绍兴市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绍兴人从全球范围的比较中找到了症结:绍兴的纺织品出口率太低,仅3%。当年,政府适时出台了鼓励扩大自营出口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企业也看到了“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一时间,纺织企业中掀起了“外贸”革命。1998年至2003年,全市纺织品自营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在国内纺织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绍兴纺织业依靠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六)创新革命 。绍兴纺织的这次革命来源于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涨,以化纤织造为特色的绍兴纺织产业受到了重创。一方面,规模扩张带来了原材料价格攀升,土地、电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抬升等问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失衡等累积性矛盾也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进一步放大。再加上欧美出口设限与反倾销,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对这一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考验。通过对国际国内同类产业的考察与调研,认为绍兴县的发展离不开纺织,必须立足产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绍兴纺织产业的新跨越。并确立了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的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发行传统产业。针对绍兴纺织产业的现实问题,政府提出了“印染减量,织造控量,化纤稳量,服饰增量”的结构调整方针,用政策引导企业,依托科技进步,推进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纺织产业的整体质量。

第二节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现状

迈克尔•波特认为“集群是某一个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用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智库、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由一些小乡镇企业发展起步的, 2002年被纺织工业协会首批列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特色市(县)。产业集群这一产业组织形式是绍兴当时的市场机制的效率选择。目前,绍兴的纺织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被称为 “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市”。绍兴县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联系紧密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构成了今天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根据2002年末的统计资料显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有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企业共计共计2166家,实现现价总产值298.3亿元,实现利润23.66亿元,其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可见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了集群优势,在带动地区市场的同时,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绍兴纺织集群产业的优势分析

1.产业链比较完整

   目前,绍兴聚酯总产能160多万吨,占全国25%左右;涤纶长丝总产能168万吨,占全国35%左右;年产各类织物40亿米以上,占全国六分之一;印染布70亿米以上,占全国总量的32%;各类服装4亿件,占全国的2%;领带3亿多条,占全国的80%;袜子80亿双,占全国的65%;年产各类纺织机械5万余台;仅上虞市龙盛、闰土两家企业分散染料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47.1%。

2.块状特色鲜明

绍兴市区以化纤为主,诸暨以袜业、衬衫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染料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全市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4个全国第一。

3.专业市场健全

纺织专业市场起点早、数量多、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现已拥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亚洲最大的专业市场。以专业市场网络为依托,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把绍兴的纺织产品与国内外需求连接起来,形成了巨大商机。

4.技术装备比较先进

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绍兴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化纤行业进口设备比例占60%。织造行业有各类织机7万台,其中先进的无梭织机4.5万台,无梭织机中70%进口。印染行业设备进口比例较高,溢流染色机三分之一进口,印花机40%进口。服装行业的技术装备也较先进,共进口服装生产流水线43条,进口袜机1.3万多台。

二、绍兴纺织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链整合不够

首先是织造环节缺乏有机协作。原料与坯布、坯布与印染、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都存在脱节,并与其他区域互动性不强。其次是各个环节存在薄弱节点。化纤的差别化率偏低,织造的低档产品居多,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较为落后,服装的知名品牌太少,纺机缺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撑。再者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如服装、装饰、产业的用布比例为90:7: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30:30的比例,甚至与全国的80:12:8也有较大的差距。

2.创新能力不强

绍兴纺织业在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五大技术环节的产品开发上都存在明显问题。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滞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设计基本上以模仿为主,服装的品牌建设未有建树,纺织机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究其原因,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少,占销售收入不到1%,研发机构设置少,全市纺织企业 九成以上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的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占员工比例仅为3%左右,并且技术师傅知识面很窄,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能贯通原料、制造、印染、面料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

3.获利空间小

近几年绍兴纺织业超速发展,企业资产负债率始终徘徊在70%左右的高位,还债付息压力大。自有品牌少,很多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且相互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无利可图。近年来工资、地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获利能力明显减弱。

4.管理水平不高

绍兴纺织企业大多发端于乡镇企业,转制后管理理念很多停留在家族模式层面,高水平的职业经理队伍还没有形成,既接受过系统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训练,懂管理会管理,且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物能力的人才短缺。同时,许多企业劳资关系处理不好,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培训,技术队伍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且很不稳定,大大削弱了应有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纺织业属于有限制后配额时代。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迅速发展,全球纺织市场竞争加剧,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向缩小是趋势。另一方面,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绍兴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弱化,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节 绍兴纺织产业的升级

绍兴纺织业牢牢抓住国内外有利时机,实现了本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地方经济以及全省乃至全国纺织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行业自身优势转化,为提升地方经济层次,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绍兴纺织业仍需进一不发展。

一、绍兴纺织工业优势减弱

尽管近年来绍兴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果,但横向比较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势头在逐渐减弱。就发展速度而言,绍兴纺织业增速减缓了,而周边省市如广东、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纺织业迅猛发展,国内同行竞争压力较大。如江苏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绍兴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且还在迅速发展之中,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又如服装行业,绍兴的683家服装企业年产量仅2.45亿件,而宁波的“申州集团”一家企业年产服装5785万件,且其产品的质量已得到国际市场认同,宁波雅戈尔年产1163万件,品牌效应十分显著。即便是绍兴的近邻萧山似乎也略胜一筹,目前萧山区的纺织年产值320亿元,销售300亿元,其总量虽比绍兴县略低,但增速已超过绍兴县,且其纺织工业占全区工业总量仅为41%,而绍兴县则达71%。

国际市场上,集中于中低档产品生产的绍兴纺织业在高档产品市场难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抗衡,以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时尚性面料为例,欧盟、日本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分别是12.37美元/米2,6.33美元/米2和4.92美元/米2;而中低档产品市场又因贸易壁垒遭遇不平等竞争。此外,其他发展中经济,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相继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纺织业发展也十分迅猛。这些国家国内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低廉,无疑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威胁。

二、纺织业的历史地位及其新时期的生命力

人类经济生活中纺织品的需求尚不可替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如英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等都是从纺织业开始起步,带动钢铁、化工等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尽管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第三产业的兴起,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但也正因此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例如,美国对棉纺产业进行调整后,发展空气纺、气流纺等高科技产品,使棉纺织品消费供给能力大幅度上升,进口依赖度减少。发达国家为了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通过海外投资等方式加速产业转移,把一些传统产业包括已经技术标准化了的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产业移至海外,集中力量发展有前途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一方面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高技术化和传统产品高附加值化。

现阶段,纺织工业在绍兴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1.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绍兴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11.3亿元,占全市工业同一口径GDP的44.7%,若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增加值,估计占全市GDP的23.2%以上,居全市工业各行业之首。

2.全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绍兴市全部外贸出口18.75亿美元,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12.7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2%,位居全市各行业之首。

3.扩大社会就业的重点行业。全市纺织工业总就业人数约37万人,占全市工业人数的47.7%。

4.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为作用,容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农村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由此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开发、餐饮酒店、写字楼住宅、旅游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三、纺织品需求结构变化要求相应的产品结构变化

 从国内市场来看,纺织品需求仍有增长但结构有变化。消费结构改变和国内衣着消费增长并未与GDP同步增长,过度竞争情况日趋突出。

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纺织品的劳动力优势仍然发挥作用,浙江是全国的纺织大省,而绍兴纺织业在全省又属优势产业,入世后,在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框架内,绍兴纺织业凭借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及其增长率优势仍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但是由于绍兴纺织业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而这类市场由于自由贸易区原产地和免关税等形式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更严格的技术壁垒以及用保障条款限制我国出口增速不超过7.5%的措施等,面临新的障碍。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尽管横向比较绍兴纺织业发展优势在减缓,但其在当前绍兴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著的,反观行业发展历程,进一步发展绍兴纺织工业还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自身的优缺点与发展方向,真正做强、做大。

 

第四章  绍兴纺织集群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第一节 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

浙江是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发展典型之地,改革开发以来,涌现出纺织服装、皮革、领带、五金、鞋业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其中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就是最具特色的集群之一。据2003 年统计,全县有纺织印染 企业4251 家, 占全县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8.7%;职工人数12.8 万人,占全县工业人数的58.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4.2 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9.4%。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布

表3-1  绍兴专业市场分布

市场名称 地理位置 依托产业 主营产品

中国轻纺城 绍兴县 纺织 化纤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面料

钱清化纤原料 钱清县 轻纺 各类化纤原料批发、贸易

大唐袜业 诸暨大唐 针织 各类袜子批发、贸易

嵊州领带 嵊州市 蚕茧、化纤 领带、服装、丝织物

上虞伞业 上虞崧厦 化纤纺织 各类型伞

中国染料城 上虞市 染整 各种中低档染料

新昌羊毛衫 新昌县 织造 各类羊毛衫批发、贸易

资料来源:绍兴市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面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纺织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并且几乎都与相关专业性市场相互依托,通过相应的专业市场网络形成更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链,成为绍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形式。

二、纺织集群结构问题

“只要用先进、有效的方式发展,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波特这样认为。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确实给社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了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变化,集群的问题也逐渐出现,只有建立先进的有效的动态方式,才能够确保集群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仅处于制造业扎堆的状态,表面看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因此应对金融危机能力不足。

绍兴的纺织服装业在浙江是产业集群发展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业,形成了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生产的链式集群。然而,受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绍兴轻纺集群中,不仅很多中小企业倒闭,如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纵横集团等龙头企业濒临破产,其产生的产业冲击波撼动了整个绍兴轻纺板块的基础。

图3-1 绍兴外贸景气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柯桥纺织指数——kqindex.gov.cn/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这个大形式情况下,绍兴的外贸景气指数处于逐渐下滑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据了解,中国经济的腾飞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高度相关,但在这一轮经济冲击中,不少地区的产业集群遭受重创。经济学专家指出,此次经济危机凸显了我国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内在结构畸形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却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对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中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群结构不合理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在结构上具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整个集群存在平面重复、无序扩张、利益耗散和恶性竞争等问题。首先,产业链的各环节间协调性不够,在绍兴纺织产业群中,化纤、织造、染整等各相关行业技术水平不匹配。虽然化纤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染整技术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导致的“木桶效应” 使得绍兴纺织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不强,无法形成整合优势。其次,产品结构不合理。绍兴纺织业在服装面料上过度集聚,产品的同质化导致集群内部恶性竞争。再次,集群企业在设备投资上趋同,重复引进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大提高了设备采购成本,为内部恶性竞争埋下伏笔。最后,绍兴纺织企业在规模、实力上大致相当,产业集中度很低。“群龙无首”的混沌状态使技术力量分散,抑制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二)产业“准集群” 难抵危机

产业集群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但浙江出现的状况却似乎并非如此。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五六百个产业集群。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显现后,浙江依托产业集群的经济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对抗风险能力,相反,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停产,并伴随有“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迹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不是产业集群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现有产业集群内在结构的问题。严格地说,浙江许多产业集群并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它们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用“块状经济”来称呼更为确切。浙江块状经济形成时间早、发展较为成熟,但政府未能抓住时机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块状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   

而且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目前还处于“准集群”状态。这种“准集群”的内在结构弊端导致很多企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创新成本以及相应的扩散成本,应对能力不足。

(三)内在结构“畸形”

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在表面看产业链完整,其实是断裂的。以绍兴的轻纺集群为例,据当地相关学者介绍,尽管这个集群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是从其产值、销量看,纺织占60%以上,群内企业“横向发展有余、纵向配套不足”,分布相当不合理。   

与世界上一些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浙江“准集群”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降低了群内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1.价值链低端

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面对风险时规避空间狭小。绍兴嵊州的领带产量占世界的40%、中国的90%,但这个由1100多个企业组成、年产领带3亿多根、产值超百亿的集群不仅研发设计能力严重匮乏,而且销售渠道受制于外国厂商。从1984年生产出第一条领带到现在20多年来,这个地区的自主品牌出口甚至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据了解,嵊州领带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利润在3个多亿,与其产值相比,也小得可怜。由于利润薄,其在价格上抗风险空间非常小。

2.内部产业链畸形

大部分集群在内部产业链上分布不合理,“两头在外”,使集群发展缺乏主导权,受外部环境影响大。   

仍以嵊州的领带生产为例。当地领带生产的真丝原材料年需求量达5000余吨,但当地的生产能力只有250吨,约1/20。加上终端的领带销售渠道缺乏话语权,不但令嵊州领带很容易在上下游出现波动时“动弹不得”,而且企业只能获取少量的生产利润,资金积累效应缓慢,企业很难做大。

从更为宏观的视野看,绍兴乃至全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结构性问题,很多所谓的产业集群制造这块特别发达,上游的设计、研发以及下游的品牌、 营销网络等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还仅是制造业的扎堆。

3.集群内企业离散

内部产业链畸形化导致浙江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大于协作,黏合度不高。

在嵊州的领带集群内部,各个企业自行独立完成产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外部购入,企业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

集群内企业离散化也是国内集群专业化分工不成熟的必然结果。只是通过“复制式”发展做大做透产业链的一两个环节。从绍兴市的情况看,袜子、经编、贡缎、胶丸等产业集群企业间都存在这一问题。

产业档次低,产业集群缺乏内在创新力、竞争力,制成品结构单一,这类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又很大,所以一些产业集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

第二节 政府管理引导的欠缺

政府是产业集群的催化剂和桥梁。政府最根本的角色就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更顺畅。政府的目标应该是强化所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而不是在其中做出选择。当一般商业环境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时,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会日渐增加,并让全国经济脱离生产要素与成本面的竞争。在此同时产业集群的生产率和创新优势依赖,于和政府有关外部性和溢出效果。政府的还有一个角色是发展和执行一个积极、有区隔、且长期的经济活动方案或改变流程,使政府、企业、机构和人民既能提升一般的商业环境品质,也能形成本地的各种产业集群。

从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实现,还需要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上的扶持和推动。地方政府应深入理解产业集群演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关注、研究如何推动集群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在政策上引导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向集群中的其他企业扩散,提升集群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外向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集群形成一个配套的政策体系,有效集成各方面资源,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但目前,绍兴市有镇(乡)以上的各种纺织行业协会 17个。如绍兴县印染协会、服装协会、纺织协会;诸暨市的袜业协会、衬衫协会;嵊州的领带协会、服装协会 、针织服装协会,等等。从数量上较为可观,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如行业准入、价格自律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等,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

第三节 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创新问题

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细胞,只有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才能够引领产业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产品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但目前绍兴纺织企业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

绝大多数绍兴纺织企业忽视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只注重短期利益,即使有先进设备,也不愿在人力资源上多花成本,更不愿意研发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的品质管理水平不高,严重存在“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状况。同时“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以及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绍兴纺织品牌的缺失,高档设备与中低档产品、庞大的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与市场饱和、产品巨大与产品品种单一、衣着消费水平及要求不断提高与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在资本密集的化纤行业,低水平产能增长过快,虽然高档产品逐步增加,但低档常规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差别化纤维比例较低,缺少特色品种,产品既不能顶替进口,而又难与扩大出口。其次,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开拓不够。绍兴县纺织产品的销售重点市场在国内。企业的产品流向较为集中,国内国外虽有一定的辐射,但其面不广。纺织业以各种专业市场为中介打造国内市场的营销渠道,但是目前国内专业市场交易方式相对落后,这种市场的营销模式却在开辟国际市场中,表现出相对的不适应。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绍兴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尽管硬件配备比较先进,甚至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与之配套的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等却十分缺乏。技术研发投入不够,一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求投入大,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大,大多企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事这种研发。政府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绍兴中小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同时不少纺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结合意识不强,以致企业缺乏外部新技术来源。目前中低档产品还有一定市场,虽然竞争日趋激烈,但许多业主还缺乏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

三、企业家族式管理存在缺陷

绍兴产业集群以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为主体。2004年,绍兴市约有5.66万家从事纺织行业相关业务的企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39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上述数字说明,绍兴纺织的主体是家族企业或准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劣势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市场竞争要求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时,家族式管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导致企业效率的降低;二是家族企业虽然深知人才缺乏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却又很难创建获得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中,降低了选择优秀人才的范围。与此同时,长期的家族式管理使领导者变得自负,排斥外部优秀人才的加盟。

 

第五章 推动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作用

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工作:一是制定产业政策;二是帮助企业完成转型;三是推动产品品牌建设。

绍兴县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政府引导经济发展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优化集群结构。如加大对印染等行业的技术能力投资,弥补技术差距;在不同行业间加强协调;产品适当的分流,在市场定位上拉开档次,避免同一细分市场过于集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在产业中形成一种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梯队结构等。

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把握产业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督促和鼓励企业家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各种管理培训来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培养能力。如果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宣传绍兴特色的文化传统并加以推广,势必推动绍兴家族式企业 向现代企业的演变。

政府可以通过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等形式,扩大绍兴纺织品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创建地域品牌。包括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进,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从现有的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挑选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的扶持,使之成为国内著名品牌,进而创出国际品牌等。

一、加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

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引导十分关键。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当认清形势,继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绍兴纺织产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发展一批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鼓励并购重组,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引导他们向国际化、高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扶持一批在产业中有一定影响的中小企业,引导他们加大技改;坚决淘汰与转移一批污染严重、能耗大、技术层次低的企业,逐步将产业集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 (如中西部 )转移 ,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制造服务者”,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服务,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要大力培育纺织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与纺织有关的会展、法律 、咨询、评估、策划、经纪等商务服务业。扩大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行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资质的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法律、设计、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打造纺织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以纺织博览会、对外招商会以及各类产业主题节会为载体,综合利用电视广告、新闻媒体等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绍兴轻纺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企业品牌文化。

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在区域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增加对自主研发的投资,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快外部市场的建立和升级建设

通过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创新市场功能,推进业态创新,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完善网上轻纺城,实现有形市场与数字化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纺博会为突破口,提升轻纺城国际影响力,按照“交易模式公司化、运营方式国际化、交易主体全球化、交易时间全天化”的全新理念 ,全力把国际贸易区打造成以网上交易和跨洋交易为主的全球化纺织贸易大平台。面对着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融资难题,要加快引导纺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开拓企业上市途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上市 ,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主板和中小板及未来创业板上市,增加上市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鼓励企业在进入新加坡等亚洲资本市场后,再逐渐进入欧美市场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创新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绍兴支柱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通过政府协助集群内企业加大纺织服装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重点引进能够进行品牌运作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与国际接轨的服装设计师、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外贸人才以及高级样板师、工艺师、机械师,优化绍兴纺织服装人才结构,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第二节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的作用

行业组织等中间层面,借鉴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探索组建绍兴纺织工业协会,认真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消除形式主义,在质量监督、价格协调,对侵犯知识产权者的严厉谴责和严格处罚,以及赔偿制度等方面,发挥政府部门无法起到的特殊的协调、调停作用,达到“自律”乃至反倾销治本之策的共识,达到与国外和入世后的国际情况相并轨的目的。

在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取消的情况下,规范行业内的竞争行为,净化出口经营秩序, 除了靠企业自律外,行业协会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纺织这样一个分散的行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以协调企业的经营活动, 维护行业进出口秩序,保护行业的整体利益。绍兴纺织工业协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服务。加强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增强对行业的信息服务,促进贸易交流机会。重点关注进口国的市场动态及其生产企业对纺织品出口产品的反应。重点向企业提供进口国对相关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市场发展动向、国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市场销售和价格水平等信息服务。二是行业协调。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协调行业最低限价,打击盗用商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促进同行业企业间的沟通,形成企业间协作网络或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向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减少同行间的自相残杀。三是行业保障。建立行业内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信息中心及应诉指导机构,指导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

所以要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行业协会任务首先在于加强与纺织企业的沟通,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调解决产能、市场和原料等方面的矛盾。其次,积极开展与各国纺织工业组织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此外,协助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开展与国际零售业合作及行业自律等。

第三节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无论是当地企业管理者还是外来的经理人都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改进来解决目前产业集群面对的问题。首先,当地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经济绩效,如 染整和服装行业的管理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解决集群内相关行业技术不匹配的问题。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战略能力,为企业制定有效可行的策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其次,当地管理者通过外部效应影响产业集群。成功的经济绩效,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企业及其经营者,这样就会很快涌现一批新加入者和相关产业,既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能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最后,当地管理者可以建立社会网络,将部分或全部成品、半成品转包给专业生产商。地方网络的构建,即可以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把中小企业(家庭工场)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产业集群产生较高的集体效率。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外来经理人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家族式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引进外来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如果说家族式企业在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家族式企业与外来人才双方都需要负起责任。作为外来经理人,一方面,应该了解绍兴文化背景、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具体企业内部的“缘关系”,不打无准备之仗;另一方面,应该以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长远利益为目标,迂回的方式逐渐的推进变革,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经济绩效,获得地方和企业所有者的信任,并以自己的创新成就推动其他个体的创新、创业活动,由此带动地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或再兴。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始终把技术革新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要在高附加值纤维开发与应用、高档纺织面料生产技术、新型产业用纺织产品开发、新型纺织技术与装备、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行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通过技术参股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产学研联合;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注重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引进纺织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工艺、服装设计等关键技术专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创立自己的品牌

纺织行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产业升级,必须先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多聘请技能型和人力资本型劳动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利用绍兴职业教育中心的阵地,建立职工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化培训;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各类从业人员积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各种人才的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企业家族式管理向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入WTO后,品牌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绍兴纺织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可以依托现有优势,提高区域知名度;鼓励一切有潜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名牌、创品牌,改变绍兴市纺织服装业缺少全国知名品牌、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产品差别化低的状况,使之在低、中、高档次产品上均有全国性品牌;中小企业联合,争创集体性品牌;在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和产品品牌中,按国际公认标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名牌。

 

第六章  总结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目前整个产业规模明显,块状经济特色显著 ,产业链比较完整。但由于面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的双重压力,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迫切需要转型。

纺织产业面临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多数企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中低端的发展路线,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够,一般都依赖模仿、产品模仿和价格竞争,缺少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较多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现象。此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够。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和缺乏经济规模,依然是企业较普遍的特征,产业结构层次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集群的主体行业大多处在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进入壁垒较低,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激烈,导致不少企业经营困难,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状态,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区域后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总体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资源和环境的较大制约。

通过分析,政府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真正提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Qijun Jiang.The Impact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hina Textile & Apparel’s Competitiveness[J].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5,4(10):57-6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wember December,1998:48-50.

. Japan:JCER Researcher Report No. 52,2005.

.U.S:CSR Report for Congress,2007.

.HongkongJournal of textile and apparel,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4,4(2):1-10.

[5]Amy glasmeier.The geography of trade policy:trade regimes location decisions in the textile and apparel complex[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Vol. 18, No. 1 (1993):19-35.

[6]姚如青.对绍兴市纺织业的调查研究[J].浙江经济.2003,(4):49-51.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50-100.

[8]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20-55.

[9]尤振来,刘应宗.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0.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10-20.

[12]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40.

[13]仰文凤.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J].今日南国,2008,(100):88-90

[14]李冰.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J]. 广西 轻工业,2006,(5):103-107

[15]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87.

[1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0-55.

[17]高翔.区域产业集群理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2-22.

[18]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J].社会科学,2007.

[19]黄建康.产业集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9-54.

[20]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23-24.

[21] 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分析[J ].江苏纺织.2008,(1):8-9.

[22]王瑾.关于构筑绍兴纺织产业结构的探析[J].纺织学报.2005,26(1):26-131.

[23]周兵,冉启秀.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溯源[J].商业研究.2004,14):15.

[24]韩蕾.产业集群形成理论的发展与探讨[D].国际贸易.2008.

[25]何雄明,张玉英.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0-92.

[26]张辉.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J].理论参考,2006(9):56-60.

[27]戴红梅. 在创新中升级绍兴纺织产业的第六次革命[N].纺织服装周刊.2006,(22):36-37.

[28]梁宏峰.中国纺织看绍兴——绍兴纺织业发展情况介绍[EB/OL]. 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10/000800299.shtml,2004-06-11.

[29]韩勇刚.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府作用[D].公共管理.2007,(6).

[30]冯文华.绍兴县调整结构促产业升级[N].中国纺织报,2005-06-14.

[31]孟宪嘉.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浙江理工大学,2005.

[32]包晓颖,唐芳.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济.2006(8):48-49

[33]蔡国兆,张和平.“准集群”难抵危机 亟待政府引导升级[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4-20

[34]陈周锡.纺织业“绍兴怪状”[N].东方早报, 2005-06-29 .

[35]钟文倩.绍兴纺织业金融生态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7.

[36]傅媛华.贸易环境催逼纺织服装业转型[J].浙江经济.2008,(11):51.

[37]沈鉴.如何提高绍兴纺织品的外贸竞争力[J].新西部.2008,(4):96-97.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胡传海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胡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5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6

一、传统制造业及纺织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传统制造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大多依靠的是传统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劳动效率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等,且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科技社会的日新月异,与新兴制造业的先天优势不同,传统制造业更像以为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中年人,面临着“中年危机”,其自身特点为转型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从行业发展上看,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纺织业具备以下特点: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受政策风向影响较大;制作工艺传统型居多,技术要求较低;产业链自上而下,劳动密集型环节较多;产品类别相对单一,容易进行模仿生产;加工工序相对简单,新增附加值较低。因此,纺织业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转型很难一蹴而就。

二、纺织企业转型案例

我们通过两个实际案例来探讨浙江省纺织业的转型之路。这两家企业处于纺织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因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略有差异。

(一)案例一:上游企业的转型方式――技术优化与完善管理并行,为转型发展打通路径

企业A主营染色和印花业务,属于中间产品加工行业,企业规模中等,且近几年营业额也在稳步上升。对于这样一家发展情况还算不错的加工企业而言,也同样经历过一段十分艰难的转型历程。2011年企业计划构建新厂房到2014年厂房建成,共投资了近2亿元,这其中半数来自银行贷款,企业偿债压力陡然增加,财务费用支出显著上升。建设新厂房的同时,企业投入资金对加工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淘汰能效低的设备,提升了加工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设备的升级也对工人的劳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替代,单位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外,企业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由内转型,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员工关怀、加大员工激励力度等手段,大幅提升了员工劳动生产率,企业迈出了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作为加工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过大的转型举措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问题,资金链是企业的根基,企业很难承受住资金链断裂的后果。因此,对于处于上游制造行业的企业而言,转型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规模和承受风险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案例二:下游企业的转型方式――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与渠道资源,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企业B主营西服制作业务,属于纺织业下游的服装制造行业,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欧美市场是其主要阵地。近两年,这家企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企业销售额呈下降趋势。而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服装行业的兴起带来的市场挤占以及欧盟、南美地区局势不稳定。经过对企业内外发展环境的全面考虑后,该企业确定了未来的转型方向――走高端定制的高附加值路线。企业已经和高校及软件公司合力研发了一套个性化西装定制系统,西装的订制流程已实现全自动化,提升了服装定制的便捷性。同时,在营销渠道上,企业聘请了国外专业的营销人员和顶级设计师,并创新利益激励机制,通过利润分享的模式进行合作,为企业拓展国外市场。

对于这一类偏下游的制造业企业而言,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着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还需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动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而高端定制是中高档服装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同时,针对企业自身在设计、营销上的瓶颈,积极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和人才,通过利润分享等多种模式开展合作,整体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发展新思路

通过这两家企业转型路径探讨,我们发现,找到发展方向比转型本身更为重要,这对于传统纺织业产业集群同样适用。据国外学者统计,一个产业集群从出现到成熟平均时间为10年左右。产业集群的出现,虽有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长期形成的自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提供间接的公共服务,引导、规范了产业集群发展。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趋于成熟。

此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更倾向于实现产业升级。Humphrey和Schmitz将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与集群四层次升级模式结合起来,分析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前景,提出了对应于四种不同治理类型的价值链,集群的嵌入方式也有四种:市场嵌入、网络嵌入、准层级嵌入和层级嵌入。在Humphrey和Schmitz看来,除准层级嵌入这一方式适合发展中国家之外,其他三种均不适合。什么是准层级嵌入方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地位进行区分,大企业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附属物,服务于大企业并受管制于大企业;大企业统筹生产商品的全部过程,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去。

国内,这种产业升级方式正日渐兴起。从近些年企业并购浪潮中就能看出,集群内部大企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主要市场占比和核心技术也都不断汇集于大企业。但这种升级方式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桎梏――难以实F集群的功能升级,即所谓的价值链环节锁定。而现阶段,打破这种锁定的手段就是向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迈进。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新疆发展棉纺织业既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又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锭西移、纺织业向资源产地集中等战略措施的深入实施,新疆棉纺织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2003年以来,新疆棉纺工业投资规模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区棉纺工业投资额达到21亿元。2008年上半年新疆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0%,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增长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在为新疆棉纺织业高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以及国际上新形式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新疆棉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也依然严峻。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尽快研究并确立新疆棉纺织业的发展战略,提高新疆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自治区和兵团“把棉花资源优势转化为棉纺织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新疆棉纺织业,建设西部最大棉纺织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战略目标

依据新疆的自然优势,根据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挥新疆棉纺织产业的优势,克服劣势,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原料和中间产品(纱、布)优质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产品交易中心;服装、针织、印染等产业初具规模,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以中亚市场为重点、香港市场为依托、欧美市场为辅助的多元化出口布局,进一步提高新疆棉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最终实现新疆棉纺织业跨越式发展和优势资源转换的战略目标。

二、提高新疆棉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根据实现从棉花基地向棉纺织基地转变,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中间产品优质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纺织原料和产品交易中心的战略目标,笔者提出以产业定位基础、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

(一)产业定位,新疆棉纺织业是由近六个亚产业(棉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组成的,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对全行业的贡献、所起的作用不同。确定先导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根据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如下战略:

1、以服装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服装行业是我国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成本的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服装行业依然是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

服装行业作为纺织的下游产业,附加值高,(经测算,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平均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对于上游印染、纺织、棉花等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新疆要想做大做强棉纺织业,必须解决服装行业这条“短腿”。通过发展服装行业,整合并完善棉纺织业产业链,才能够降低原料成本,增加棉纺织业产品附加值,真正提高新疆棉纺织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水平。这是关系到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2、以优质纱、布为基础,进步壮大新疆棉纺织业,新疆具有发展棉纺织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作为新疆棉纺织业主导产品的纱和布,通过技术改造和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在棉纱和纯棉坯布生产,尤其是棉纱生产上,部分企业的部分产品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主要销往我国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少量产品也打入了香港、韩国、中亚等国际市场。因此,继续加强对新疆棉纺织业的纱线产品、市场和设备进行调整,丰富棉纺织产品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优质纱、布为拳头产品,提高新疆棉纺织产品竞争实力,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是现阶段逐步壮大新疆棉纺织业的现实战略选择。

3、以彩棉产业为特色,让新疆彩棉走向世界,天然彩色棉花的色彩与生俱来,不需要化学染色,免除了化学染色服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被赞誉为“人类的第二肌肤”。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回归自然的绿色安全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天然彩色棉在世界的产量极少,因而用天然彩色棉生产出来的色织和氨纶弹力绿色保护产品的价格是普通棉纺织品的3~5倍,但仍然在美国、日本、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十分走俏,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外有100多家棉纺织企业、3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以新疆彩棉龙头企业中国彩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彩色棉纱、布料为原料,加工生产彩棉衬衣、内衣、休闲装、童装、床上用品等1,000多种彩棉产品,2005年中国彩棉产业形成的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棉花总产的30%将被彩棉替代,新疆彩棉产业对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升级换代,确保我国棉花发展的经济安全,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具有其他棉花无可比拟的优势,必将成为拉动我国纺织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新疆棉纺织业国有成分高、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应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1、产业集聚战略。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产业集聚对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已经从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我国纺织大省三甲之一的浙江,其中小纺织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走向了群落,从“一村(镇)一品”起步,从生产者相互模仿开始,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得到快速传递,最终使产业群越滚越大。

新疆棉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分散,产品单一雷同,缺乏深加工,形不成产业链,不利于发挥整体优势。为了尽快使新疆实现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聚,打破地区分割的局面,选择现有棉纺企业相对集中,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发展棉纺织及与之相关行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其他地区可以到那里去投资,使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起来,以促进棉纺织业的发展和取得共赢。根据目前新疆棉纺织现状,应找准棉纺织下游市场定位,在棉花产区有棉纺发展潜力的地区建立纺织工业园区,组建纺织染―服装―

体化的产业链,建议把棉花产量大、棉纺工业基础好的乌昌地区、石河子-奎屯、巴州、阿克苏―阿拉尔、喀什五个地区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

2、集团化战略。新疆现有棉纺织企业超过100家,出口企业只有不到20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非常少。一般中小企业只能从事产品简单加工,无法创造高附加值,只注重企业眼前利益,不重视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树立不了品牌,产品规格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无序,常常互相压价;出口企业数量少,出口额小,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此外,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对外投资能力差,不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

集团化战略适合目前新疆棉纺织业发展的要求。企业集团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解决上述种种矛盾。

(1)集团化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企业联合,利用专业化分工,走集团化道路,能够降低棉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有利于抵消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产生的效应,增强新疆棉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集团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创牌经营。集团化伴随着技术开发人员的重组,协调和增强了企业集团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原来各企业普遍存在的重复开发。另外,企业集团具有规模优势,能够集聚各种优秀人才和资金进行风险较高的科技开发研究和长期化的品牌经营。

(3)集团化有利于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集团化能够整合出口市场资源,改变原有各企业博而不精的现象。集团化形成的技术开发优势可使产品多样化,构筑了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基础。

(4)集团化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集团化有利于维持新疆棉纺织产品的成本优势,可减少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能够加大产品和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多地使用非价格手段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新疆棉纺织企业在必要时可跨地区、跨所有制,通过股份制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形成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使其真正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升级,新疆棉纺织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反应速度慢,无法发挥出新疆在棉纺织业中的资源优势,严重制约了新疆棉纺织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产业用棉纺织品开发能力,把以棉纱、坯布为主的初级产品向家用纺织品、高档服装面料、服装、工业用布、产业用布等最终产品延伸,扩大终端产品比重。

1、人才开发战略,目前,新疆棉纺行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尚未完全到位,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些企业只看到培训投入的成本,而看不到人才的知识和努力提升后所产生的效益。部分企业忽视人才的市场价值,盲目从员工薪酬方面控制成本。从而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现在,新疆棉纺织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棉纺织产业将从依靠消耗原料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和效益型增长,逐步实现由棉纺织大省向棉纺织强省的迈进。在这一进程中,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智力支持,以新疆棉纺织业现有的技术和管理力量显然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因此大力引进并留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势在必行。

2、品牌化战略。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的财富,是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品牌的价值就在于它代表了一个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很大的质量差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市场,“以廉取胜”的时代正在过去,“以优取胜”的时代正在到来。由于行业的特点和观念的落后,新疆棉纺企业的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企业之间的装备与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产品雷同,少有靠自己的特色与别人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牺牲利润保市场成了相当一部分新疆棉纺织企业追不得已的选择。因此,新疆棉纺织行业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功,迎接挑战,争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使品牌效应变成品牌效益。把市场定位、市场巩固、市场开拓等市场营销战略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自主研发,不仅着眼于单个品牌,而且要重视整体性的品牌组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8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财务状态、资源配置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是企业新发展趋势下全新企业财务管理概念。财务战略管理制定遵循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以保障企业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目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便可实时调节财务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自二零一二年后,纺织行业市场行情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能起到规避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财务管理状况。

二、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

通过前文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财务战略管理发挥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面对国际竞争,我国纺织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下降,加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纺织企业应通过有效财务战略管理,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增强竞争实力和战斗力。然而,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很多纺织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守旧,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无法满足新时代纺织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管理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现如今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财务信息量非常大,传统财务战略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此外,很大一部分纺织企业缺少相应财务战略管理机制和策略,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针对性,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流于形式。另外,很多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往往只注重现有资源控制,这很容易造成风险扩大,十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对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多数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功能发挥不明显,取得效果不理想,这十分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基于竞争力的增强,结合市场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只有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有序性。因此,纺织企业要制定具有可信性、可操作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制度的制定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另外,制度还能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工作细化,减少工作漏洞,保障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提高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全面考虑强化风险控制

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伴随着风险,并且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风险扩大。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实施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考虑,针对各项不稳定性因素,构建全面的风险预防机制,使财务战略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降低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处于良性运作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9

[中图分类号] F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50-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研究”(批准号:703720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 炼,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理论与实务。(广东 广州 510521)

随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中国纺织品并没有赢来它的后配额时代。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争端的爆发,只是拉开了系列特殊保障措施(以下简称特保)的序幕。对于中国纺织品企业而言,如何避免或应对法律纠纷,是其参与全球化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为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营销已成为一种战略性经营思想。从营销的角度看,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关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因素,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的营销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STV营销模型,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行为进行战略、战术和价值的营销分析,力图提供一种基于共赢开放战略和全球营销管理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新视角。

一、与纺织品有关的保障措施营销思想简析

1.保障措施是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针对所有WTO成员实施的进口限制措施。正如《保障措施协议》序言所指出,这是由于WTO各成员“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为此,保障措施特别关注进口产品数量的增长及其对进口国产业的影响。其实质在于要求参与贸易自由化的企业,不能只追求对进口国市场份额的抢占,因为创造顾客价值和赢得顾客的忠诚更显重要。鉴于WTO的宗旨在于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优胜劣汰,那么推动和实施自由贸易就需要创造共赢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营销的目标并非是某个商品或提供物,而是在寻找市场上的机会。企业参与贸易自由化必须以国际市场细分为前提,并以此决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差异化技术创新方向,主动地促进和适应进口国市场结构的调整与需要。

2.特别保障措施属于保障措施的范畴。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所规定的专门针对中国产品(也包括纺织品)的保障措施,不仅改变了保障措施的最惠国待遇属性,而且还将其构成要件中的产业损害标准替换为市场扰乱,表明了WTO各成员对中国产品低价竞争行为的特别关注。其意义在于,提醒入世后的中国企业需要改变入世前运用低价手段实现对进口国市场过分抢占的一贯做法,强调共赢才是推进自由贸易并分享其好处的基本途径。这种善意过去只是隐含在WTO的相应规则中,现在则通过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变成了我国政府的承诺与国家意志。

3.特殊保障措施具有特别保障措施的属性,都是专门针对中国产品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与特别保障措施的区别在于,它是由《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所规定的仅限于纺织品与服装的特别保障措施。它进一步要求,在全球纺织品与服装配额取消的条件下,中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增长应该有序和自律,避免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其中6-7.5%的增长率就是一个可供参考的适当标准。这实际上是在告诫企业,入世后中国纺织行业的预期利益早已在“入世”谈判中确定,体现在中国入世有关文件的规定中。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的STV营销分析

1.营销战略分析。营销战略包括市场细分、市场目标和市场定位三个要素,目的在于赢得消费者的思维份额。对我国纺织品行业而言,就是要从营销战略的角度规划自己所追求的国际市场份额,以便与自身的资源配置相适应。

纺织品是我国最早实施市场化的行业,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球化经营已经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纺织品在走向国际市场之初,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市场结构调整而走向高级化阶段,低档纺织品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此时纺织品国际市场正处于一个配额的时代,我国则由于没有加入相关协议而不受约束,从而为我国纺织品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便选择了低档纺织品市场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突破口,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市场细分”,目的不在于创新市场机会,而是在已有的市场中寻找结构空间。

在已有市场中寻找机会的“市场细分”,必然要求选择多元(分散)的目标市场。但目标市场的多元化,可能会对企业的市场定位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以诚信的方式赢得顾客”(市场份额)。因为要想在众多目标市场上实践市场定位的要求,则需要调动企业太多的资源,从而可能与企业现有资源不匹配,甚至导致企业资源匹配的紊乱,进而影响市场定位和产品差异化要求。由此决定了我国纺织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只能是标准化营销战略,这种战略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相吻合,也符合纺织品行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性,并使我国迅速地成长为纺织品出口大国。然而,标准化营销战略只能是企业成长初期的营销战略。随着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的逐步增长,由标准化营销战略向差异化或集中营销战略提升,则是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只是到了21世纪,我国纺织行业的领头企业才开始显示出这种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贸易大国,这时便是纺织企业营销战略调整的第一个机遇。但纺织品出口却没有及时地向高级化方向转变,结果是中国纺织品被纳入了配额体制。随着配额的来临,这种标准化营销战略开始遇到了法律障碍,进而也为我国纺织品营销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第二次机遇。因为配额只是一种数量限制而非价格(或价值)限制,转变数量的追求而努力提升其价值,仍然有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与成长的空间。对入世后配额取消的过分期待,纺织企业的资源配置仍然放在标准化产品的质量与产能提升上,终于使这个战略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于是,就有了2005年第1季度的“井喷”式出口与欧美贸易摩擦,中国纺织品又回到了以“特保”条款为依据的新配额时代。

2.营销战术分析。营销战术包括三个要素:差异化、营销组合和销售,目的是将营销战略所要赢取的思维份额变成现实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纺织品营销战略是否得到营销战术的支撑,是获取预期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差异化早已成为纺织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档的纺织品类别上,中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已经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但是在高档纺织品类别上,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展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企业标准化营销战略所决定的。在标准化营销战略下,只会有无差异的营销战术,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活动必然受到限制,导致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或者说,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活动只是体现在与标准化营销战略相适应的战术层面上,局限于低档纺织产品的差异化上。这种低层次的差异化既不能带来产品结构升级的根本性变化,也无法为企业实现向差异化营销战略转变提供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支持。

差异化在营销战术中居于核心地位,并由此决定营销组合的方式。但在标准化营销战略指导下的营销组合,只能是无差异化的销售行为,几乎谈不上营销组合。考察所有特保涉案纺织品种类,不难发现都是同质化的,而且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究其原因,一是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决定了产品出口的低价定位;二是出口企业之间因产品同质化的相互竞争,导致出口价格被自我压低;三是出口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出口主要通过贴牌和方式,成交价格受制于进口商而丧失主动权。结果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不高,利润被转移到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上;特别是在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的同时,国内纺织工人的工资、福利与劳动环境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显然,这种出口行为由于缺少差异化与营销组合的战术支撑,已经蜕变为单纯意义上的销售:既无法承担起与顾客建立起长远关系的使命,也难以与进口国同行建立起基于竞争与合作的双赢和谐关系,由此导致贸易摩擦则是必然的。在此条件下,尽管低价销售行为确实能够将企业营销战略所确定的思维份额变成现实,但问题在于中国企业想获取的这个纺织品思维份额应该有多大?从个别企业的微观动机来看,市场份额越大越好;从一个行业的宏观行为来看,对进口国市场的占有率却不一定越高越好。从表面上看,欧美特保调查的发起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其实质在于维护产业安全,使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的利益由WTO各成员均沾。特别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时,这种营销战术就更加值得反思。

3.营销价值分析。营销价值是在实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赢得目标市场的心灵份额,包括品牌、服务和进程三个要素。20世纪90年代未,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已经彻底改变了价廉质低形象,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日益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欢迎,树立纺织品国际品牌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好品牌可以使企业避免掉入大众化商品的陷井,也能够提升价格或顾客价值。要树立品牌,必须以差异化的营销战术为基础,标准化的营销战略则具有化品牌神奇为腐朽的力量。这可以解释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品牌战略,为什么常常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缺乏以赢得顾客忠诚为市场定位的服务是短暂的,没有品牌的服务提升不了产品价值。当然,低档纺织品出口也可以不提供相应服务,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但缺少服务的纺织品也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此条件下,产品从企业传递到消费者的进程,就表现为产品的有形实体转移过程,既没有实现创造或提升产品价值的目标,也没有能够使自己成为纺织品供应链的统领者,其在价格上受制于人就实属必然。即使同质化的产品与低价营销组合可以捕获相应的市场份额,也难以赢得目标市场的心灵份额。所以,中国纺织品尽管物美价廉,但仍是可以被替代的。

三、结论与思考

1.我国纺织行业所遭遇的“特保”限制,是其营销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一成不变的营销战略必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不符合企业成长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欧美所达成的特保配额协议,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第三次机遇。如果纺织企业再次以为对纺织品的“特保”限制将于2008底结束,并期待“井喷”式的出口增长可以重演,那么这个机遇就有可能又一次被葬送掉。因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所确立的特别保障措施同样具有专门适用于纺织品的“特保”效果,此后还会面临反倾销与反补贴等自我保护措施。

2.从本质上说,我国纺织品出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细分要素。因为现代营销理论与竞争实践要求由营销战略决定竞争战略,市场细分则是其参与贸易自由化的“家庭作业”。但在事实上,我国纺织品出口是由其竞争战略决定营销战略的,即首先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确定实行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并以此组织实施标准化营销战略与营销战术,其营销价值在于纺织品低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的现有资源符合其战略的要求,从而奠定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其弊端在于,这是一种静态战略思维,无法有效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并加以提升,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着力改变劣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营销环境。

3.中国企业从来不乏创新能力,只是没有能够体现在产品结构升级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新上。本文的分析表明,离开市场细分要素的营销战略,将会使企业的差异化产品创新与研发活动迷失方向,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化营销战略必然选择多元化的目标市场和低端的市场定位,使企业原本用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资源被错误地匹配到低水平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创新上,以争夺同质化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产品结构调整的努力付之东流。显然,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差异化创新活动,需要以差异化或集中营销战略为指导,让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服从于营销战略,并逐步走向差异化或集中竞争战略。

4.事实早已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仅仅依靠包括廉价的劳动力在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能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长久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所强调的不是一个国家享有多少优势条件,而是着重于国家如何转换不利的生产要求,引导企业和国家不断的进步,是外在的压力与挑战。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而来,持续竞争优势需要不停地创新,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

5.随着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我国纺织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此条件下,纺织企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回到规范的企业全球营销管理上,遵守国际营销企业共同认可的贸易规则,其中包括专门为中国产品设计的特别保障措施。如果企业的自我约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外部力量的强制约束就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特别保障措施的来临,对我国纺织企业来说有可能是一件好事而非坏事。为此,基于共赢开放战略的一种选择,必须向纺织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争取尽可能大的出口配额将不再是政府谈判的终极目标,配额的分配与管理将不再向井喷式出口量大的企业倾斜,而取决于企业全球营销管理水平和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Warren j.keegan.全球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威廉・鲍莫尔.自由市场创新机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纺织业发展战略例10

随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中国纺织品并没有赢来它的后配额时代。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纺织品贸易争端的爆发,只是拉开了系列特殊保障措施(以下简称特保)的序幕。对于中国纺织品企业而言,如何避免或应对法律纠纷,是其参与全球化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为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营销已成为一种战略性经营思想。从营销的角度看,与纺织品贸易争端有关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因素,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的营销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STV营销模型,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行为进行战略、战术和价值的营销分析,力图提供一种基于共赢开放战略和全球营销管理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新视角。

一、与纺织品有关的保障措施营销思想简析

1.保障措施是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针对所有WTO成员实施的进口限制措施。正如《保障措施协议》序言所指出,这是由于WTO各成员“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为此,保障措施特别关注进口产品数量的增长及其对进口国产业的影响。其实质在于要求参与贸易自由化的企业,不能只追求对进口国市场份额的抢占,因为创造顾客价值和赢得顾客的忠诚更显重要。鉴于WTO的宗旨在于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优胜劣汰,那么推动和实施自由贸易就需要创造共赢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营销的目标并非是某个商品或提供物,而是在寻找市场上的机会。企业参与贸易自由化必须以国际市场细分为前提,并以此决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差异化技术创新方向,主动地促进和适应进口国市场结构的调整与需要。

2.特别保障措施属于保障措施的范畴。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所规定的专门针对中国产品(也包括纺织品)的保障措施,不仅改变了保障措施的最惠国待遇属性,而且还将其构成要件中的产业损害标准替换为市场扰乱,表明了WTO各成员对中国产品低价竞争行为的特别关注。其意义在于,提醒入世后的中国企业需要改变入世前运用低价手段实现对进口国市场过分抢占的一贯做法,强调共赢才是推进自由贸易并分享其好处的基本途径。这种善意过去只是隐含在WTO的相应规则中,现在则通过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变成了我国政府的承诺与国家意志。

3.特殊保障措施具有特别保障措施的属性,都是专门针对中国产品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与特别保障措施的区别在于,它是由《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所规定的仅限于纺织品与服装的特别保障措施。它进一步要求,在全球纺织品与服装配额取消的条件下,中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增长应该有序和自律,避免对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其中6-7.5%的增长率就是一个可供参考的适当标准。这实际上是在告诫企业,入世后中国纺织行业的预期利益早已在“入世”谈判中确定,体现在中国入世有关文件的规定中。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的STV营销分析

1.营销战略分析。营销战略包括市场细分、市场目标和市场定位三个要素,目的在于赢得消费者的思维份额。对我国纺织品行业而言,就是要从营销战略的角度规划自己所追求的国际市场份额,以便与自身的资源配置相适应。

纺织品是我国最早实施市场化的行业,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球化经营已经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纺织品在走向国际市场之初,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市场结构调整而走向高级化阶段,低档纺织品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此时纺织品国际市场正处于一个配额的时代,我国则由于没有加入相关协议而不受约束,从而为我国纺织品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便选择了低档纺织品市场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突破口,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市场细分”,目的不在于创新市场机会,而是在已有的市场中寻找结构空间。

在已有市场中寻找机会的“市场细分”,必然要求选择多元(分散)的目标市场。但目标市场的多元化,可能会对企业的市场定位产生不利的影响,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以诚信的方式赢得顾客”(市场份额)。因为要想在众多目标市场上实践市场定位的要求,则需要调动企业太多的资源,从而可能与企业现有资源不匹配,甚至导致企业资源匹配的紊乱,进而影响市场定位和产品差异化要求。由此决定了我国纺织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只能是标准化营销战略,这种战略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相吻合,也符合纺织品行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性,并使我国迅速地成长为纺织品出口大国。然而,标准化营销战略只能是企业成长初期的营销战略。随着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的逐步增长,由标准化营销战略向差异化或集中营销战略提升,则是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只是到了21世纪,我国纺织行业的领头企业才开始显示出这种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贸易大国,这时便是纺织企业营销战略调整的第一个机遇。但纺织品出口却没有及时地向高级化方向转变,结果是中国纺织品被纳入了配额体制。随着配额的来临,这种标准化营销战略开始遇到了法律障碍,进而也为我国纺织品营销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第二次机遇。因为配额只是一种数量限制而非价格(或价值)限制,转变数量的追求而努力提升其价值,仍然有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与成长的空间。对入世后配额取消的过分期待,纺织企业的资源配置仍然放在标准化产品的质量与产能提升上,终于使这个战略与产品结构调整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于是,就有了2005年第1季度的“井喷”式出口与欧美贸易摩擦,中国纺织品又回到了以“特保”条款为依据的新配额时代。

2.营销战术分析。营销战术包括三个要素:差异化、营销组合和销售,目的是将营销战略所要赢取的思维份额变成现实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纺织品营销战略是否得到营销战术的支撑,是获取预期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差异化早已成为纺织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档的纺织品类别上,中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已经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但是在高档纺织品类别上,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展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企业标准化营销战略所决定的。在标准化营销战略下,只会有无差异的营销战术,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活动必然受到限制,导致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或者说,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活动只是体现在与标准化营销战略相适应的战术层面上,局限于低档纺织产品的差异化上。这种低层次的差异化既不能带来产品结构升级的根本性变化,也无法为企业实现向差异化营销战略转变提供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支持。差异化在营销战术中居于核心地位,并由此决定营销组合的方式。但在标准化营销战略指导下的营销组合,只能是无差异化的销售行为,几乎谈不上营销组合。考察所有特保涉案纺织品种类,不难发现都是同质化的,而且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究其原因,一是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决定了产品出口的低价定位;二是出口企业之间因产品同质化的相互竞争,导致出口价格被自我压低;三是出口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出口主要通过贴牌和方式,成交价格受制于进口商而丧失主动权。结果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不高,利润被转移到进口国的相关产业上;特别是在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的同时,国内纺织工人的工资、福利与劳动环境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显然,这种出口行为由于缺少差异化与营销组合的战术支撑,已经蜕变为单纯意义上的销售:既无法承担起与顾客建立起长远关系的使命,也难以与进口国同行建立起基于竞争与合作的双赢和谐关系,由此导致贸易摩擦则是必然的。在此条件下,尽管低价销售行为确实能够将企业营销战略所确定的思维份额变成现实,但问题在于中国企业想获取的这个纺织品思维份额应该有多大?从个别企业的微观动机来看,市场份额越大越好;从一个行业的宏观行为来看,对进口国市场的占有率却不一定越高越好。从表面上看,欧美特保调查的发起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其实质在于维护产业安全,使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的利益由WTO各成员均沾。特别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时,这种营销战术就更加值得反思。

3.营销价值分析。营销价值是在实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赢得目标市场的心灵份额,包括品牌、服务和进程三个要素。20世纪90年代未,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已经彻底改变了价廉质低形象,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日益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欢迎,树立纺织品国际品牌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好品牌可以使企业避免掉入大众化商品的陷井,也能够提升价格或顾客价值。要树立品牌,必须以差异化的营销战术为基础,标准化的营销战略则具有化品牌神奇为腐朽的力量。这可以解释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品牌战略,为什么常常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缺乏以赢得顾客忠诚为市场定位的服务是短暂的,没有品牌的服务提升不了产品价值。当然,低档纺织品出口也可以不提供相应服务,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但缺少服务的纺织品也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此条件下,产品从企业传递到消费者的进程,就表现为产品的有形实体转移过程,既没有实现创造或提升产品价值的目标,也没有能够使自己成为纺织品供应链的统领者,其在价格上受制于人就实属必然。即使同质化的产品与低价营销组合可以捕获相应的市场份额,也难以赢得目标市场的心灵份额。所以,中国纺织品尽管物美价廉,但仍是可以被替代的。

三、结论与思考

1.我国纺织行业所遭遇的“特保”限制,是其营销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一成不变的营销战略必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不符合企业成长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欧美所达成的特保配额协议,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第三次机遇。如果纺织企业再次以为对纺织品的“特保”限制将于2008底结束,并期待“井喷”式的出口增长可以重演,那么这个机遇就有可能又一次被葬送掉。因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所确立的特别保障措施同样具有专门适用于纺织品的“特保”效果,此后还会面临反倾销与反补贴等自我保护措施。

2.从本质上说,我国纺织品出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细分要素。因为现代营销理论与竞争实践要求由营销战略决定竞争战略,市场细分则是其参与贸易自由化的“家庭作业”。但在事实上,我国纺织品出口是由其竞争战略决定营销战略的,即首先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确定实行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并以此组织实施标准化营销战略与营销战术,其营销价值在于纺织品低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的现有资源符合其战略的要求,从而奠定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其弊端在于,这是一种静态战略思维,无法有效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并加以提升,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着力改变劣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营销环境。

3.中国企业从来不乏创新能力,只是没有能够体现在产品结构升级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新上。本文的分析表明,离开市场细分要素的营销战略,将会使企业的差异化产品创新与研发活动迷失方向,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化营销战略必然选择多元化的目标市场和低端的市场定位,使企业原本用于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资源被错误地匹配到低水平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创新上,以争夺同质化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产品结构调整的努力付之东流。显然,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差异化创新活动,需要以差异化或集中营销战略为指导,让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服从于营销战略,并逐步走向差异化或集中竞争战略。

4.事实早已证明,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仅仅依靠包括廉价的劳动力在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能维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长久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所强调的不是一个国家享有多少优势条件,而是着重于国家如何转换不利的生产要求,引导企业和国家不断的进步,是外在的压力与挑战。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而来,持续竞争优势需要不停地创新,而不仅仅是价格竞争。

5.随着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我国纺织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此条件下,纺织企业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回到规范的企业全球营销管理上,遵守国际营销企业共同认可的贸易规则,其中包括专门为中国产品设计的特别保障措施。如果企业的自我约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外部力量的强制约束就是一种较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特别保障措施的来临,对我国纺织企业来说有可能是一件好事而非坏事。为此,基于共赢开放战略的一种选择,必须向纺织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争取尽可能大的出口配额将不再是政府谈判的终极目标,配额的分配与管理将不再向井喷式出口量大的企业倾斜,而取决于企业全球营销管理水平和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Warrenj.keegan.全球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威廉·鲍莫尔.自由市场创新机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