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5 15:16:12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1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

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

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网.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2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即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同步。因此,只有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第一,对于自身能够给以正确而客观的认识;第二,对人生价值、世界具有正确的观点;第三,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的控制;第四,与人和谐相处;正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与学校双重环境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具有独特性。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他们都给以过分的溺爱,进而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于父母。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所以在面对挫折、竞争时没有很好的心态,没有承受能力。

第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虽然在学校中,但是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并不比社会中的简单,大学生同样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此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说,很多人都无法适应,对他人的评价也是以自我标准为主,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第三,就业压力给心理造成严重的压力。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再也不是原来的包分配,而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互选,这就打破原有的就业观念。要想获得好的工作,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够在人才众多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意志的培养。体育活动都是紧张激烈的,而且又具有竞争性。所以,在体育中,学生总会保持着强烈的情绪变化以及明显的意志考验。因此,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培养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同时,体育活动也具有集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互动中保持机智灵活性、锻炼沉稳果断的心智以及谨慎细心的心理素质。

如果大学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要参与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因为,不同的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心理意志培养是不同的。例如球类运动,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的球类运动,参与的学生都要保持着强力的上进心,高度的配合性、灵活性以及集体性,只有勇往直前,不畏强手的意志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运动,才能全面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壮的身体,还能塑造开朗、健康的心灵。

第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发育。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身体发展的过程,健康的身体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人脑是人们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心理健康,就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完美的身体条件,特别是健康的大脑即神经系统。通过体育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体育教学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大学生的表情,意志等都能够真实地被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准确的分析出他们是否具有心理障碍。然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以及生活,将他们的消极情绪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缓解大学生具有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得他们能够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的位置,大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尽情的运动,尽兴的游戏,他们直接参与在互动中,有效的促进了思维与身体活动的协调,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五,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站在社会的角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而是对生产与生活的模拟,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也都是社会的一种渗透。所以,体育可以有效的锻炼人际交往,培养人际关系。个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人际关系的满足,生活方式的丰富,进而使得自己更能够适应社会。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大学体育教学给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心理素质在学生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包含在内。让学生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影响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同时,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波动时候,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整,缓解或者排除心理障碍。

第二,以体育教学现实为基础,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心理调整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并自主的对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状态进行调节。而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实现改革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吸取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

第三,引进专业的心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才能够具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格,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的加强关于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学习,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产生分歧的意见能够给以认可与理解,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由于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并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卫伟:《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3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所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心理健康,它包涵两层含义: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中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薄弱等[2]。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就业紧张,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过分溺爱和过重的压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健康的体质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或失败,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志、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育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受到机体的疲劳和肌肉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在较短的时间(24S)内投篮,既要快速进攻又要防止对方断球,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所有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勇敢、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感情,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是无法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都是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运动时总是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5.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的晴雨衣,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情绪,甚至可能可能由于挫折情绪的积累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如跳高项目,有些学生往往跑到起跳点时不由自主地停下,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学生借助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尽情的发泄不良情绪,重新转换考虑问题的视角以饱满、积极的情绪抵御一切挫折考验,使自己轻松愉快和舒畅。

6.体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交往好的总是心里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交往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在培养交际能力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如在篮球比赛中为本方队员做掩护,体操的保护与帮助,是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接触的最好方式。在运动中,他们由于学习的需要,产生了交往的勇气,通过交往方法,形成了交往技巧,并且,他们在与人的交往和配合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克服他们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战胜自卑,在交往中提高自信。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是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活动中用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促进和发展心理健康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比较,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自卑型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项目;对执拗型的可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跳高、跨栏等项目;对焦虑型的可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抑郁型的可选择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对于恐惧型的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较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大多研究,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和焦虑、抑郁、紧张、疲劳;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4]。

5.通过娱乐的教学方式和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发展教育转轨。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体育课中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一门好的艺术,是发展学生心理的很好途径。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在跑道上画两条相距20米的白线,以接力跑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不但掌握了技术要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看草率行事。

四、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效果越好,成功率就高;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脱离学生心理实际,教学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方法研究探讨,完成体育教育增强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2] 邹尚.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http://.2004

[3] 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学报(自然与科学版),2000(2):78―79

[4] 张虎,刘东,吴小丽.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2004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4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个年龄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他们逐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和小学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对社会、家长、学习和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个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一大缺陷,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导致很多农村中学生在个人交流上会有问题,更有甚者退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只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分析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是指个人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个积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和生活环境,培养一个健康的个性,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生,我个人认为应具备以下的心理状态:(一)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三)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四)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五)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三、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课题组”对近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另外,由于农村中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农村学生的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不容乐观。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一)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优、差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优生显著高于差生,学习适应能力是困扰农村初中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若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应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帮助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有超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应首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三)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许多时候取决于心理素质的好坏,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美国教育专家也曾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最近,又听了著名心理学博士赵一博先生的报告,他要求学生要有自我心理暗示,相信我能行,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等。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教师经常讲:“ 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好,考试能超常发挥,某某同学心理素质差,发挥失常。”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于一个人的自信心大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目前,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成绩排队等等压力巨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心理不平衡状态之中,因此,教师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的个体恢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之,若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甚至体罚去伤害本来就心理不平衡的学生,那成绩可想而知,因为老师刻薄的话和体罚,而不喜欢某一门学科,最终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比比皆是。

五、总结

探索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提高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等. 初中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研究,2004,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8-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及社会经济变革的加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媒体曝光药家鑫典型案例后,曾有人对高校的学生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些年在高校经常发生一些打架斗殴、故意伤人的现象,只是没有药家鑫案极端和典型而已。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而且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想弄明白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高效满意并持续的心理状态,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基本心理活动协调、完善过程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情、知、意、行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协调、完整的适应社会。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打架斗殴或触犯校规而被处分或被勒令退学的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失恋、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的不满等,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四川、上海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今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我国国家教委的调查结果显示:89年的时候,被调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20.2%,92年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多,而到9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47%,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比例不敢想象,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多样性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临的事物和事情复杂繁多,导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严重的已经患上了例如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就是稍显正常的学生也是整天担心着自己的一切,比如现在的女朋友怎么样,她爱我吗?对我忠贞吗?我的专业现在还行,等我毕业后会怎么样呢?学校的老师不公平,明明我的成绩好,却把奖学金给那个比我成绩差的同学等。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育

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利于给学生营造情感宣泄的渠道。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想灵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没有完全确立,这就要求从事学生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这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个别辅导教育,即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探索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的确立的教育

把学生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加以细分,比如,责任感、自我价值的体现、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分别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最重要的。学生都比较敏感,校园里的环境、人际关系、专业、情感问题等,可能都不是很合他们的心意,拥有乐观的精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抑感,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引起很大的挫败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对待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压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业上的压力,一是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这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比重也不同。心理上一旦有包袱就要及时的宣泄,否则长期下去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杀人犯马加爵就是因为和同学搞不好关系,长期心理压抑,最终走向绝路。因此,高校平时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懂得放松,也会放松自己。比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茶话会,宿舍联谊会等,也可以举办舞会,书法会等,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忘却烦恼和郁闷,也使他们的交际圈扩大,增加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巩固自己的爱好或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兴趣的发现和适应未来的生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大学里教师就是学生在家的父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学校的氛围和风气,真正能影响学校风气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乐观好学,积极上进,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乐观好学,积极进取,长久下去,师生相互促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道德氛围就产生了。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一样,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公平做事,公正待人,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

(五)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现代社会,事物纷繁复杂,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但是,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重视它。为了能够给那些出现小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学校应下大力气构建好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搭建学习、咨询、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促进学业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学生最多的国家,我国的高校相对世界而言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环境的制约下,受传统教育观念、成才道路的影响,我国学生的竞争是何等激烈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从积极的角度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证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良情绪上,只能获得更多的负面信息。好的心态应该是乐观积极,专注于本职工作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把精力投放到学业上,促进学术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不良的思想和习惯在学生校园里蔓延,严重腐蚀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知识型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为此,教育部曾发出文件确立建立和谐校园的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每80万学生中每年有15人自杀。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有利于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提升个人化解心理矛盾、个人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调节人际冲突的关键所在。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校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身心健康也是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周边人际关系的稳定,扩散开来,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六、结语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然而,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受特殊年龄阶段和心智特点的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自身的成长、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稳定等。为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6

【中国分类号】G444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语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在当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天天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了对生活的不适应,甚至心理异常或疾病,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在此结合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与各位商榷。

一、选准渗透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如《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中一章中的设计的“无偿献血与血压测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关爱他人生命,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又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而且给他们渗透了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

再如第六章在学习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介绍了激素调节之后,简介了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这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选准渗透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性心理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学习《青春期》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在课前可与留守儿童共同将青春期心理特点的一些表现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既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又活跃气氛,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青春期独立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在此环节中,一方面以孩子的语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陈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让留守儿童分析其中的不是,另一方面,引导留守儿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分析留守儿童在他们之间的某一矛盾,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留守儿童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此基础上带领留守儿童共同探讨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调查的基础上将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简单介绍给留守儿童,并在异性心理问题上以故事的形式提出早恋的问题,从早恋的负面影响引发留守儿童间的讨论辨析,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并获得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格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留守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尊重、理解、信任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让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就能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从留守儿童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留守儿童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留守儿童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又如在《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中,让留守儿童学会提问题,学会设计实验(包括设计记录表格)来提高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尤其是通过让留守儿童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为留守儿童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及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7

一、当前农村初中二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偏激、固执心理

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部分是“富二代”、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性格,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二)自卑心理

在学校,有的任课教师迫于职称评聘、荣誉、奖金发放等的压力,为提高成绩,采用排名次,以成绩排座位的方法,使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加重;个别成绩好的同学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处处与他们划清界限等等,周围人的白眼,往往使他们的自尊心丧失,自卑感加重,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一塌糊涂,行为孤僻,不与人交流。有些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三)逃避心理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中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会到其它地方去寻找朋友,寻找快乐。游戏厅、网吧、歌厅等地方是他们的首选,而到这些地方没钱不行,于是他们就说谎行骗,用于维系他们空虚的生活。在这些地方他们有可能误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朋友,也正是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误入歧途走向堕落走向犯罪的开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逆反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性格上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对众人的歧视,他们本能地会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线,家庭监护人的“苦口婆心”,老师的尖酸刻薄,同学的淡然冷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恐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还击,“最大的侮辱莫过于不理睬”。他们表示了沉默,或者公然顶撞监护人,有时他们也搞“破坏”,出老师的洋相,捣乱同学的学习。

(五)自弃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六)盲目自负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造成这些初中农村中学生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他们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七)性格柔弱内向心理

有些初中农村中学生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八)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有些初中农村学生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不再以种植为业,而是在农村开办小商店,小工厂,当起了农村的小老板,从而在农村出现了“富二代”学生,有些富起来的家长只一昧地从金钱上的满足子女,缺少教育,这些都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娇蛮任性的行为和自理能力差而依赖性强,自负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60%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5%,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写日记的占51%,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3)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想读书,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2.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心,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2.学校方面

(1)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农村初中学生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二代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1)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

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长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焦虑心理突出

有些留守学生看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与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较强

农村初中学生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由于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社会方面

①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②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③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初中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农村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农村家长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要帮助农民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建议农村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和感受心声。

(二)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三)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完善监护制度

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各科教材中蕴含有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8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交往困难、逆反心理等,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相当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着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但这些仅属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帮助学生防微杜渐,把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之中。

我是0705班的班主任。惠一芳和阮爱荣都是0507班的班干部,刚进中专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都处于中等偏上一点。因为一个是无锡本地人,是走读生,一个是外地句容人,是寄宿生。惠一芳由于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做事雷厉风行被选为团支部书记。阮爱荣朴实、勤奋、踏实,被选为班长。这两个学生都是属于比较成熟型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在班里都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到了二年级,班长的进步很大,班里的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地进步,记账、珠算技能比赛成绩都很好,各科成绩都名列班级前一、二名。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时也遭到同学的嫉妒。但我始终教育她,要她坦然处置,不骄不躁。而惠一芳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状况,成绩一直上不去,技能也上不去,心里很不是滋味。与班长相比,她有点失落感。但至少她的活动能力胜过班长,这是她的优势。但后来为举行班级活动,她发了一趟无名火。从此她与班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一次劳动中,她居然公开把矛头指向我这个班主任,大声嚷道:“都叫我们走读生干,寄宿生干什么?”在她的心里我这个班主任偏爱寄宿生,但我明白她实际上指的是我偏爱班长。但是其他学生心里明白,事实相反,我是照顾走读生的。我考虑到,走读生早晨来校值日较辛苦,尤其是冬天。我只要求他们分组做好中午的值日。因此,没有人附和她。我忍不住地批评了她,为此她感到没面子,便大发雷霆说不要当这个班干部了。

其实她平时并不计较干多干少,在我同她的家长联系后才知道,家长平时对她的期望太高,父亲要求过严,近日情绪不佳,因为家长要求她既要考会计上岗证,又要参加成人高考,这使她压力过大。一时,焦虑、嫉妒、自卑感一齐向她袭来,她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做出对同学和老师非礼的举止。

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在听取家长意见的时候,我是先肯定她在校表现好的一面,后指出她的缺点。她的家长比较明辨是非,配合我一起教育开导她。第二天她主动来找我,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我非常理解她,更没有为难她。

从这件事后,我在安排和处理学生关系方面,也更加谨慎。我建议他们开了“擦亮青春迎接未来”的主题班会,让她和班长一起合作。此后,她们之间的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类似因心理压力过重而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地看待这些中专生,让每个学生生活在希望里才是最主要的。苛求他们只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遏制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从正面引导他们。我曾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毕业、就业,引导他们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入手,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做起。

后来,班长既考上大专又获得会计上岗证,成为中专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这位团支部书记,在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批踏上社会参加实习。在实习岗位上她同样显示出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在毕业典礼上,我让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没有让班长上去发言,她感到很意外。我想,中专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如果我让班长作为代表发言,她在就读大专,无形中会给更多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我常跟学生说:“在学校,你们有时可以任性,义气用事,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工作上,你也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成长是快乐的,也必然有烦恼。如花的岁月正是多雨的季节,青春的困惑如青草般丛生,剪不断,理还乱,欢欣的岁月,黄金的年华,几多欣慰,几多忧愁。时代铿锵的脚步,激起无限的遐想,现实生活引起诸多的困惑。嫉妒心理带给一个人往往是莫名的对他人产生的仇视和挑衅,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嫉妒和自卑心理控制之下,往往就会做出很多极为危险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老师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下面我就如何遏制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简要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要教育学生变“事事与人比”为“事事向人学”,要抱着一种时时学习别人优点的态度,不但可以消除嫉妒,还可以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要教育学生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不要总是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果只看到别人优于自己的一面,你就会伤心苦恼,而要学会与以前那个不如现在的你比,以体验成功的感觉。抱着“只要努力我也行”的信念,不断鼓励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还不如以前,那么,你可以考虑和你身边不如你的人比,以缓解心理的压力。

三是要教育学生,人需要有多个价值支柱,就如同一座房子需要多个柱子支撑一样,就算其中一个倒塌了,还有其他支撑。这就是说,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要把视野仅仅盯在一个目标上。

四是要教育学生,想要成功,首先要搞好学习;其次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当你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被周围的人所肯定时,就会感觉自己是成功的。当你被成功的喜悦围绕时,就能克服嫉妒和自卑的心理。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9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大众传媒也无处不在,出于商业营利目的,而置孩子教育于不顾,宣扬金钱名利、竞争欺诈、凶杀色情等内容,这对自觉抵制力较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熏洗,必然造成学生的畸形心理,这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家庭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无形中也加剧了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膨胀。家长强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提出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以至于青少年过早告别“孩提时代”的憧憬和活力,背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3.学校因素

虽然全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风气仍吹不散。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都变得心理脆弱、性情冷漠、动作机械、思想消极,教师的讽刺、挖苦易激起成绩差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从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对不良的娱乐场所、书刊、影片,应严加限制,严惩“伤风败俗”不良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①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②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③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⑤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⑥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3.学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23—01

目前,不少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自私自利,遇到一点挫折就神情沮丧,甚至寻死觅活等,因此,采取有效策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就很容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健康成长。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做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工作,少一点挑剔,多一点欣赏,以此感染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使自己拥有一颗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二、实施平等教育和成功教育,用积极因素诱导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各有差异,要求学生“事事成功”或“门门全优”势必会埋没、扼杀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一要面向全体,树立“成功”的信念,要响亮地告诉每一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使学生个个树立起人生成功的信念,人人激发起追求成功的欲望,人人把握成功的机会;二要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成功的教育实质是差异教育、个性教育,其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和完善学生个体素质之长,弥补个体素质之短,使之获得协调发展;三要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坚信每个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要对学生多做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时时受到激励和鼓舞。

三、优化学校、班级的文化环境,用各种活动锻炼学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和班级就应重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集体环境。同时,在青少年当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及科技活动,通过举行球类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和新生入校军训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身体与大脑机能的协调作用,培养战胜疲劳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发明兴趣活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善于协调、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校园艺术节、书画展览、歌咏比赛和创办校刊等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心理需要;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启迪思想;通过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召开家长会、开展班会团队活动,给学生说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使青少年在处理困惑、失衡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

首先,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俗化,还要将教材内容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心理训练过程,通过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心理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