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的起因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5 14:49:20

网络的起因

网络的起因例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 引言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校园快速普及,成为高校中重要的信息交换平台。网络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高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张,校园网的管理维护日趋复杂和困难,尤其在计算机选择解决终端IP地址的配置方面引起故障的解决方案时的通常会出现难以取舍问题,更使得管理人员力不从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应从基本理论上去分析实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出IP配置和管理上问题的最优方案。

2. 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园网络整体设计时,通常只会设计用户使用IP地址的范围,不针对用户的计算机终端类型进行特别设定。通常提供给用户的获取IP地址方式为DHCP动态获取,用户只要将计算机网卡设置为自动获取,就可以获得IP成功连接到网络中。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例如外屏显示器、单片机、无线AP等网络设备需要手动设置地址,这经常引起IP冲突,严重时会引起网络瘫痪。

下面以扬州某高校校园网络日常维护中遇到特殊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该校网络结构为大二层扁平化的交换网络,DNS和DHCP服务都集成在核心交换机上。

案例1:多媒体教室安装一块LED电子横幅,使用单片机编程控制,网络接口为常用的RJ45适配器,手动配置IP地址,MAC地址可以在软件操作界面自行更换。首次配置地址后,正常连通网络。但是保持原有IP地址不变,操作“更新MAC地址”后,网络无法连接,等待300秒后,恢复正常。

案例2:校园网络用户报修称网络使用一段时间后,网络延时较大,甚至出现掉线现象。经实地检测,用户使用的是DHCP自动获取的IP地址,使用30分钟后出现Ping值变大,甚至出现超时现象,由此出现网络丢包断线现象,几分钟后恢复正常。

上述两个案例中:案例1是用户使用手动配置IP引发的网络故障,案例2是交换网络中用户使用DHCP自动获取地址情况下出现的故障。仔细分析这两个故障发生时的现象,大致可以从核心交换机的DHCP、ARP以及ARP缓存等方面入手查找故障原因。

3. DHCP、Gratuitous ARP、交换机ARP缓存相关知识

3.1 DHCP服务

DHCP是一种简化了的主机IP地址分配管理的TCP/IP标准协议,其利用UDP协议工作。网络管理员可利用DHCP服务器来管理动态的IP地址分配及其相关的环境配置工作。动态的IP分配避免了手工设置IP地址及子网掩码所产生的错误,即避免了同一个IP地址分配给多台计算机形成的地址冲突,减少配置网络中计算机所花费的时间和管理IP地址设置的负担,还可以灵活地设置地址租期,节省了IP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DHCP协议的主要工作原理为:当没有任何配置的DHCP客户端接入网络时,会向网络广播一个DHCPDISCOVER数据包,其源地址为0.0.0.0,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然后再附上DHCP discover的信息。当DHCP服务器监听到客户端发出的DHCP discover广播数据包后,它会从那些还没有租出的地址范围内,选择最前面的闲置IP,连同其它TCP/IP设定,给客户端发送一个DHCP offer的数据包,客户端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IP地址,所以在其DHCP discover封包内会带有其MAC地址信息。假如网络上有多台DHCP服务器的响应客户端,那么客户端只会挑选其中一个DHCP offer而已(通常是最先抵达的那个),并且会向网络发送一个DHCP request广播封包,告诉所有DHCP服务器它将指定接受哪一台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

3.2 Gratuitous ARP

Gratuitous ARP一般也称为免费ARP。它与一般的APR请求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得到IP对应的MAC地址,而是当主机启动或者更换网卡(或更换MAC地址)的时候,将发送一个Gratuitous ARP广播,宣告自己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Gratuitous ARP有两种作用:第一,确定设置的IP地址在局域网中是否已经被占用,主机启动后广播Gratuitous ARP,若得到回应,那么就可以确定设定的IP已经被占用,否则就可以继续使用设定的IP。第二,如果发送Gratuitous ARP的主机正好改变了硬件地址(更换MAC地址或者网卡适配器),发送的Gratuitous ARP广播包就可以使其他主机高速缓存中旧的硬件地址进行相应的更新。

3.3 ARP高速缓存

ARP高速缓存(ARP cache),由最近的ARP项组成的内在中的一个临时表。每个主机、交换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ARP高速缓存表。它用来存放最近IP地址到硬件MAC地址之间的映射记录。转发数据包时可以快速查找到对应MAC地址的端口。高速缓存表中每一项的生存时间都是有限的,一般称为老化时间,起始时间从被创建时开始计算的,一般老化时间为300秒。

4. 故障原因分析

4.1案例1故障分析

根据上述Gratuitous ARP、ARP缓存相关知识对案例1进行分析,单片机更改了MAC地址,网卡启动后会自动广播Gratuitous ARP来宣告既定的IP地址,更新上层设备(二层交换机)的MAC地址表项,通知三层网络设备更新ARP高速缓存。但是案例1中三层设备的ARP缓存却没有立即更新,而是等原有的ARP信息老化之后才进行更新,这就导致LED显示屏单片机更换MAC后出现网络故障。同样,使用一台计算机主机接在与单片机接在相同的二层交换机下,当单片机更换MAC后,计算机能够立即Ping通单片机,这说明计算机系统能够接受单片机发送Gratuitous ARP,并快速更新计算机系统的ARP高速缓存。

4.2案例2故障分析

根据DHCP、ARP缓存相关知识并查看三层交换机中DHCP的配置,用户使用30分钟后Ping值变大,甚至出现丢包现象,而30分钟恰好是DHCP租期的一半。为了确定为DHCP问题,将用户计算机的IP设置为手动地址,观察30分钟后故障现场没有出现,同时检查三层核心交换机上的ARP缓存变动情况,发现在30分钟(租期一半)时,核心交换机清空了ARP高速缓存。这样,原来直接由硬件快速转发的数据包转由软件转发,所以转发时间变长,出现Ping值变长,甚至丢包现象。

通过案例1和案例2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在交换网络的核心交换机的ARP机制上出现的故障,两种故障的发生从机制上解释又发生了矛盾:案例1中主机变更MAC地址后要求能快速更新核心交换机的ARP缓存,而案例2为了快速更新ARP缓存提前做了清空,反而导致网络丢包。

5. 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应当注意的几点

从案例1和案例2分析的结果上来看,由于引起故障的原因是对立和矛盾的,所以无法同时解决这两个故障。从故障的轻重缓急来看,可以把案例2的故障重要性放在案例1前,优先从技术上处理,对于案例1的故障则要从管理上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规划IP地址范围,合理使用DHCP服务,启动dhcp功能的同时,适当预留一些不分配的地址,以供特殊的手动配置使用。

2) 在交换机端口上使用ip dhcp snooping功能限制自动获取IP地址的用户,使其不能手动配置。

3) 优化三层核心交换机上的ARP高速缓存清理机制,减少因清理ARP高速缓存而引起的数据丢包。

4) 尽量减少简单网络设备的接入,接入设备能够处理Gratuitous ARP回应包,有IP冲突提醒机制。

6. 结语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维护中的案例,结合DHCP、Gratuitous ARP、交换机ARP缓存相关知识具体分析了故障的原因,并从故障查看,测试、分析和排除的步骤以及故障原因的相互对比中,提出了交换网络中根据故障紧急及优先次序分类处理的方法,并针对目前IP地址配置和管理上容易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徐春林. 基于Gratuitous ARP泛洪的局域网故障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4(23)第2期:45-47.

2. 刘志雄.朱向庆. DHCP Failover研究与实验设计.计算机系统应用[J].2015(24)第7期:244-249.

3. 李方敏,卢锡城,汪钟鸣.主机动态配置协议(DHCP)原理及其实现[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7,12(3):17-24

4. 贾毅峰,逯建速.校园网中的 DHCP 引起的冲突与解决[J]. 铜仁学院学报. 2014(16)第4期:96-98.

网络的起因例2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15-0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比较广,尤其Internet的普及,如今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重要,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广泛重视。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安全问题只能减少,不可能根本杜绝,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有效的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维护,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是计算机网络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1 网络系统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计算机系统本身具有一定漏洞,这些因素都对网络系统有一定影响,计算机网络本身具有共享性,开发性,这促使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性,网络系统存在一定风险,具有一定漏洞,是网络系统本身结构因素,网络的协议Tcp/Ip协议本身就要全球通用性质,这也是网络能全球应用的根本,网络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逐步修复其漏洞,提高网络安全性能。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计算机网络不安全主要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黑客的攻击,黑客是网络高手进行系统的侵入,一般都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尤其对一些重要数据的窃取,网络系统必须防范黑客侵入。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病毒侵入,病毒是一段木马程序,一般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对计算机软硬件有一定的破坏性,网络系统必须做好防范病毒规划,利用一些查杀病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治,计算机病毒只能预防,不能杜绝,这也是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防范病毒的主要方法,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计算机软件、硬件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病毒能起到拦截和阻碍入侵,但对计算机病毒不能起到杀毒作用。一般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体系中一道屏障,起到保护作用,对数据起到过滤作用,促使一些不正常数据或病毒不能入侵计算机,对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2.2 数据加密技术

防火墙技术一般只起到数据过滤,安全保障作用,但要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必须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数据加密技术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数据的保密性,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加密技术是将数据转换成密文,并将密文进行传输或存储,数据接收方只有通过相对应的密钥才能对受保护的数据信息进行解密,从而获取原数据源。数据加密技术一般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对方一般应该知道密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可以进行多道数据加密,以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解密,数据加密分对称加密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加大破解难度,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性能。

2.3 黑客诱骗技术

网络攻击多数都来源于黑客攻击,对黑客的防范是解决网络安全关键因素。黑客诱骗技术就是网络专家编写的网络系统,让黑客进行攻击,对黑客进行跟踪,发现黑客运行轨迹,能起到对网络系统的有效保护,黑客诱骗技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3 网络管理技术

3.1 网络故障管理

网络出现故障是常用现象,如何解决网络故障是关键的,对网络故障的发现,分析、检测是一项复杂过程,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的设备要及时检查,分析出现网络故障的可能,减少网络故障发生,是防止黑客攻击的有效方法。网络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起到网络安全管理职责,提高网络故障管理是提高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手段。

3.2 网络配置管理

网络管理技术中网络配置必须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完成,必须准确的完成网络配置,网络配置在网络管理技术中起到重要作用。网络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并对网络信息进行配置,从而保证网络能够进行正常的网络服务。网络配置对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视组、控制组、定义组、辨别组来组成通信网络的对象,从而对计算机网络提供服务,并将网络性能保持在最佳水平。科学有效的进行网络管理配置,是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主要指标,必须对管理人员提升专业技能。

3.3 网络性能管理

网络性能管理主要是对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网络的通信效率进行评价。网络性能分析的结果对网络的针对测试过程或网络的配置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网络性能管理是以收集到的W络的运行状况的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管理行为,同时网络性能管理需要对网络性能日志进行维护和分析。

4 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广,网络安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必须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升网络技能,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管理技术手段,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网络管理,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梁成长.当前网络技术与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2]王红军.基于网络技术在上市公司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16(14).

[3]贺海侠,何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方面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14).

网络的起因例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5-5857-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计算机网络不仅仅只限于企业或公司的生产活动中,它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但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在使用中出现网络故障的概率不断增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类型的识别是正确解决网络故障的重要前提,对网络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排查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关键。

1 计算机网络故障及其常见问题

1.1 关于计算机网络故障

当前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中,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促进生产效率提高、改进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网络故障问题出现的概率也不断增加。所谓网络故障,是不同于正常网络连接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出现网速不正常现象或无法通过与网络进行互联等,是与网络畅通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故障可以分为物理/硬件故障和逻辑/软件故障,物理/硬件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内部的网卡、集成器、内存、硬盘和外部的交换机、路由器、显示器等出现的故障,而常见的逻辑/软件故障主要是由网络协议、网络设备配置或设置错误造成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

1.2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

网络故障的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的设备故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计算机主机故障、网络线路故障及网络端口故障。

1.2.1计算机主机故障

计算机出现主机故障一般是主机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导致主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网卡松动或损坏引起的,也可能是卡槽故障、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导致的主机故障,还有可能是参数设置不当、协议不当、设备冲突或黑客恶意入侵引起的。主机在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存在,若主机出现故障,那么整个计算机网络也会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要十分重视对主机的维护。

1.2.2 网络线路故障

网络线路故障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各类线路问题引起的计算机无法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相对其他故障而言,线路故障造成的影响较有限,而导致线路故障的原因是多样的,引起网络线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有线路接触不良、线路串接或线路破损等,比如线路质量、人为的外部破坏或使用年限过长造成的破损问题,或接线员的技术错误引起的线路故障问题等。

1.2.3 网络端口故障

相较于其他故障,网络端口故障是影响较小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端口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通常来说,网络端口故障的影响有限,不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却也有可能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的全面瘫痪。端口故障的种类同网络端口的类别密切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端口接触不良、端口破损或端口关闭错误引发的端口故障。

2 计算机网络故障产生的原因剖析

通常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原因分析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人为原因与非人为原因,这两类原因是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主要原因。

2.1 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人为因素

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人为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相关设备的制造商,在计算机相关设备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商过度控制成本、监管系统松散或生产不畅通等不当措施,极易引起设备的质量问题;其次是设备的安装技术人员,安装人员在对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错误的参数设置或对设备的损害等失误行为引起的网络故障;最后是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用户日常无意识的错误操作或黑客有意识的网络攻击行为都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这类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计算机网络故障是可控的,通过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对网络故障的有效控制。

2.2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

导致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具有不可控性,计算机网络故障非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有:长时间暴露在外导致设备失灵、老鼠等生物啃咬线路导致线路破损、机器使用年限过长引起的设备老化情况或天气突变、自然灾害造成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等。对于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非人为因素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实现对各类非人为因素的事前预防,并在故障不可避免的发生后进行快速处理,尽可能减少故障带来的危害。

3 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解决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故障的频发,如何有效识别计算机网络故障,并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恢复网络运行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上文中,笔者分析了网络故障及其常见问题,并就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两类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主机故障的解决方案、线路故障的解决方案以及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等,具体阐述如下:

3.1主机故障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网络出现主机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排查主机故障时要根据故障的不同特点进行维修。比如,若主机故障是由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引起的,网络维护人员需要对主机网卡进行定期的检查。若主机故障是网卡松动导致,则极有可能是网卡放置方法或位置错误,重新放置网卡即可解决。若是卡槽损坏引起了主机故障,那么则需要换新的卡槽,如果故障仍没有排除,则需要将计算机的网卡放到正常机器上进行检测,若网卡不能正常工作就需要进行更换。若主机故障是由于网卡驱动未安装或安装不当导致的,那么需要尽快安装驱动程序。若出现设备冲突引起的主机故障,要对接头类型、IQ端口地址及网卡设置进行检查,及时排查问题,对有问题的参数重新设置,必要时需要更换设备。若主机故障是由协议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的,需要及时更新参数设置或重新设定协议。若主机故障是受到黑客恶意攻击导致的,则需要启用程序复原。

3.2 线路故障的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网络线路的选择与采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品牌大、质量好的优质线,以保证线路安装后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在进行线路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要遵循分装多跟线路的原则,避免今后使用过程中的潜在损伤,尽量将线路分布在人们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在线路的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要注重保护线路,减少外力对线路的破坏,对于长期使用的线路要进行定期的更换。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因电路故障导致的计算网络故障,使用者可以尝试对其进行更换线路测试,若测试结果显示可以正常工作,那么可以断定是线路故障引起的网络瘫痪,若显示不能正常工作,则需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3.3 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在出现端口故障的情况下,首先要对端口故障的可能情况进行排查,相较于其他两类故障,对端口故障的确认要相对容易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首先对端口故障进行确认,若计算机网络出现异常,无常正常工作,那么首先有必要对路由器端口进行检测,检查是否是路由器接触不良导致的网路故障。路由器端口包括路由器网线端口和路由器电源线段El两大类,对其端口故障的排查需要依照端口是否打开、端口是否松动和端口是否损坏的顺序进行,若是端口为正常打开或链接的情况,按正确的操作方法打开链接即可;若是端口松动的情况,使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卡紧端口即可;若是端口出现损坏,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检验端口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则需要及时替换能正常运行的端口。

4 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奠定了基础,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计算机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络故障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管理,正确识别计算机网络故障的类别,极可能的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的概率,将可避免的细小故障发生概率尽可能控制为零,对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故障进行针对性的故障排查。只有尽量减少计算机网络故障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凯.智能型网络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 马长安.文件替换法排除TCP/IP协议故障[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网络的起因例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由引出网络

最大的特点是成瘾性,包括和品,人一旦吸食就会有毒瘾。毒瘾包括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危害人们身心并且可以产生毒瘾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延伸为,这里延伸出来的是指人形成瘾癖的精神依赖。人们一旦在网络上成瘾就会形成瘾癖的精神依赖,成为网络。

(二)网络的毒性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可以迁移为网络中毒的中毒标准和网络的毒性程度,这十条标准是:(1)下网后总是念念不忘网络上的事情;(2)总认为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意;(3)无法控制上网时间;(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一上网所有烦恼就会消失;(6)认为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交往和学习;(8)不慎支付巨额上网费用;(9)对亲人朋友掩盖上网的行为;(10)离开网络就会感到失落。

(三)中学生网络中毒最严重

网络的危害性对中学生最大。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多为16到17岁的青少年。即使有些中学生网络中毒的事件现在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可以预料随着某些轻微事件的不断发展,将会发展成对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事件。我们要剖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

二、问题的剖析

(一)中学生网络中毒的具体原因

1.网络自身因素。互联网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快捷性等特征。网络开放的目的是传播好的和有用的信息,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有害信息的流通,这些信息容易让他们接受。

2.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家庭关心差的孩子缺少真实生活参与度,这些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感情补偿。

3.学校因素。网络中毒者所在的学校组织的课外娱乐活动和课余活动不够丰富。学校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余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减少学校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

4.社会因素。网络中毒的社会环境、各种网络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网络中毒的现象。社区不能很好地给中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和有关经验,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

(二)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生网络中毒的具体原因分析中,网络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客观环境,如果主观的人支配好了客观的物,那么网络中毒便会成为泡影。主观的人才是造成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网络产生的原因上看,网络是人为的产物,网络上一切结果都由人造成,网络根本来源于人自身,即主观原因。

其次,从内外因关系上讲,中学生网络中毒者本人是内因,其他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因,即主观原因。

最后,从中学生身上讲,他们的好奇、叛逆、不成熟等主观特点导致他们成为网络重点中毒对象,这是主观原因。

三、问题的解决

(一)解决中学生网络中毒的途径

这里设置了三个途径解决青少年网络中毒的现象,可以把网络比喻成空气进行说明。

一是消毒。净化网络环境,加大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尽量让网络一尘不染,使得网络这一空气中漫游的人们放心自如地呼吸,不戴防毒面具。空气中的毒气已经被消除了,即使再有少许存在,放点空气清新剂就可以了。

二是防毒。如果一不小心,网络空气中有些毒气并没有消除完,并且不断蔓延,中学生网民只需戴上防毒面具。除了要远离不良网站外,还要防止恶意网民的诱导,最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三是戒毒。有的人由于没戴上防毒面具,一不小心吸食了空气中的毒气,危在旦夕,要戒毒。不能再呼吸有毒的气体,往空气新鲜的地方走,最让人联想到的是电脑游戏,一上瘾就要学会远离。

(二)落实以上方案的具体措施

中学生网络中毒的解决必须从网络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针对中学生进行加强。

1.网络自身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政府发挥掌舵作用克制。

2.家庭因素造成的在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家庭发挥关心引导作用克制。

3.学校因素造成的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学校发挥教育作用克制。

4.社会因素造成的在中学生网络中毒需要社会发挥监督作用克制。

四、问题的反思

(一)中学生网络中毒是道德问题

纵观整个网络社会系统,网吧管理没有顺序,网上色情猖狂不绝,网络犯罪和黑客的肆无忌惮等一直是严重的道德问题,因网络而催生的道德的丧失和由此而引发的人们对网络的忧虑,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透过网络可以看到许多道德问题,怎样看待隐藏在背后的道德问题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学生网络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或许与心理、个性特点、经验有很大关系,最让人担忧的是道德问题。可见网络并非网络有毒,而是人心有毒,是人们的网络道德中毒,这种中了毒的网络道德一旦蔓延,就会在中学生网民中引起严重的影响。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道德教育特别要在中学生身上下工夫。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使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然而他们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独特而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和应对道德生活时往往不全面,常常表现出固执、任性甚至自以为是,容易和家长、教师、朋友产生激烈的冲突,因而必须对他们重点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的起因例5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广泛的运用在金融、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中,并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自由的交流信息,沟通世界。网络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快捷、获取方便、其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并因此为人们广泛运用。网络时代改变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

网络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便捷的同时,也使当今现实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新挑战。因此,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就成为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一、网络的伦理挑战

随着互联网个人使用数量的急剧增长,全球性的网络社会已形成,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网络如同“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降低,网络交往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了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使人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

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网络社会没有绝对的监管与准则,造成了管理与控制的困难,也因此从根本上导致了网络社会整体的伦理失范。网络本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人们的匿名性,网上行为的隐蔽性,以及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模式,这给网络的管理与约束加大了难度性。

当我们以原有的道德准则去要求网络时,会发现原有的伦理观念的无力,因此,网络又给现实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对现有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本身的特点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地域性,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交往形式,这意味着现有的道德规范无法调节网络社会带来的人与网络、人与非实在的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有伦理准则面临的巨大难题。面对网络对现有伦理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构,建立起网络伦理的规范体系和建设机制。

二、网络的伦理原则

网络伦理确立的在于要结合网络伦理关系自身的特点,归纳出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伦理法则。面对当前网络伦理危机,需要我们建立将网络的特点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而在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以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指导人们正确上网,正确行为,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在生活中,我们国家有优良的文化传统道德和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行动。但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世界,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构建网络伦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更要考虑到网络社会的特殊性。

自由,宽容,无害的原则是网络伦理的原则。人们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可以跨越国界和超越信仰地交往和交流。网络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空间,因此想要在网络中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解决网上人们虚拟交往中的矛盾与碰撞,就必须提倡宽容的精神,它的前提是无害,这也是网络伦理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至少是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体和网络空间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伤害。同时,还要确立起自由的准则,人们有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的行为方式和压制网上言论自由,也允许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并且,在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网络伦理原则是构建网络道德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为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尺度,也为我们在进行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方向。

三、网络伦理建设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必然存在一个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安全秩序。因此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如何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

首先,从网络社会的主体本身而言,是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目前人们对网络伦理还不是很理解,旧道德与网络交叉中出现的较多不能很好处理的新问题,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处理问题以及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因此,要加快网络伦理教育的步伐,、使伦理道德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全体国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准,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

其次,加强法律、规范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仅靠自律约束上网行为不做违反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是不够的,因此,加强网络立法,通过法律建设进行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有力武器。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对网络上出现的种种违法行为进行管制和惩罚,可以通过有效和明细的法律规定,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最后,建立网上监督机制,保证网络伦理要求的实现,预防网络行为失范。

还要通过提高网络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的获取,传播扩散。仅通过道德规范的制约难以达到网络伦理建设的要求,还要靠提高国家的网络执法部队的科学水平和执法水平。

网络伦理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工程,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建立起网络的良好秩序和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庚等 《网络伦理》 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 孔汉思等著 《全球伦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 朱银瑞 《网络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黄寰 《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科学出版社.2003;

网络的起因例6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新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相应地,以此为基础的一些产业表现出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信息产业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工业,它不仅受到传统的供给方规模经济的驱动,而且还受到需求方规模经济即网络外部性的影响。

一、明确网络外部性的概念

所谓网络外部性,其主流的观点倾向于从市场主体中的消费者层面来认识网络外部性。这种观点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也就是说,由于用户数量的增加,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原有的用户免费得到了产品中所蕴涵的新增价值而无需为这一部分价值提供相应的补偿(因此它属于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因此,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一种正反馈效应,这种效应以各种形式或强或弱地广泛存在于信息产业、金融业和航空运输业之中,并可对这些行业内的企业竞争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流的网络外部性文献,用网络外部性特指一种正的消费外部性,通常也称为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是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重要特征。

二、网络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网络具有系统性即无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节点,它们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为网络的扩大而受益。同时网络具有互补性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或是其他物质的流动都不是单向的,网络内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具有互补性。

由此,网络外部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互补性(或者称为网络内部信息交流的交互性)。

三、分析网络外部性过程

在存在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的经济环境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在产品安装基础的大小及其将来预期的发展状况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将可能出现路径依赖和锁定。

在需求方面,用户的预期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当消费者在网络市场(这里的网络市场是指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选择产品的时候,他们的预期在购买产品或网络组成部分的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切实可行的话,那么这将可能降低选择失败网络的风险并且能够使消费者从一个更大且持久的网络中分享到更多的网络利益。

在供给方面,厂商的战略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不同的行动将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实际行为,进而影响到市场发展的不同路径。比如,标准战略,对于一个网络市场,是否存在一个既定的标准有着很大的不同。标准促进了兼容性或互联性,从而扩大了网络,为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存在标准的前提下,消费者之间可以实现兼容,而不会出现由于不兼容而带来的无法交流的问题,也无需为了从一种产品转移到另一种不兼容的产品而付出成本。

四、简析网络外部性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对价值层面的影响

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产品的价值已不再集聚于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而是逐渐外延至整个产品网络。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效用评价函数也不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而将产品网络也包含了进去。在这样的前提下,消费者选择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选择一个网络。厂商所应做的不是去制造一个产品,而是建立一个网络。

(二)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

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短期市场需求曲线向外平移,平移的程度取决于消费者预期,即对网络大小的预期。因而厂商可以在预期上大做文章,进行有效的预期管理,通过预期产生的网络外部性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从而制订有利于厂商的决策。

(三)对市场均衡方面的影响

对于传统的经济领域,市场均衡是唯一的,而且也是稳定的。而网络外部性下的市场均衡却是多重的,稳定和不稳定共存,因而传统的均衡分析理论已不再适用。多重均衡的现象给厂商的决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市场最终会趋向两个稳定均衡中的一个零均衡或者大网络均衡,即被市场逐出或成为标准而被市场广泛接受,两者之间的过渡点便是临界容量。厂商的短期决策都应把达到长期的均衡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考虑如何通过对安装基础的投入来达到临界容量,引发正反馈,最终达到大网络均衡,从而在大网络均衡下从锁定的顾客中获得长期利润;而不是为了赚取达到临界容量前的短期利润,而丧失了网络成长的机会。

(四)对外部性内部化的影响

网络的起因例7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社会已初具雏形,而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因特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一项关于“网络定义”的决议中指出:“‘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的惟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 )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 )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 )’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网络在其诞生的三十多年后今天,正以无可抑制、日进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其提供的e-mail, w w w ,bbs,online chat,ftp,telnet,game等服务,使因特网用户和现在还不是因特网用户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网络把整个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联系了起来,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人,只要愿意,都可借助网络,即时、直接地进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个性服务等蓬勃发展,处处都显示出互联网的与众不同的魅力。网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载体,并创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在形成了由计算机、因特网技术和使用网络人员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诊释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已不再单纯是技术,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已掺杂了许多人性化的因素,并且由于其技术的特性助长或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如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犹如原子弹悬在网际空间,对网络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二、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

    专家指出,科学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的威胁。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或隐私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如几年前的“网络蚂蚁事件”的发生,作为免费下载软件的网络蚂蚁(netants)以其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当人们使用网络蚂蚁时,在自己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netant,下载的机器会自动访问其它网站,甚至可能因之出现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人们开始关注到网络隐私问题。

    其次,网络作为科学技术,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要求。网络技术、各种程序软件等都是由专门的网络专家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可能是,为人类造福的这些网络技术、程序软件可能由于网络理念、网络开发等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缺陷,可能会给黑客们留下“后门”,给用户带来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由于道德认识的偏颇而从事于“黑客事业”,专门设计、编辑各种程序软件来破坏人们的正常网络生活,而对这些黑客们的“成果”,有时网络专家们也望洋兴叹,无法破解。这时就要求网络技术本身要不断提高并能够对一些破坏性的程序给予修复,但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是无限的。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

    2.现实社会道德观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其特殊的属性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伦理。然而网民不仅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的伦理观发生摩擦。如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窃贼与网络社会中的黑客就有不同伦理观:现实生活中,对窃贼是一片喊打之声,但在网络中,他们不叫窃贼了,而称之为“黑客”,这些黑客们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进入了别人的“家”(电脑)中,或大肆破坏,或窃取隐私,而对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甚至是崇拜。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黑客网站,bbs上也有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黑客们的文流,更有甚者,有些人以自己是黑客而津津乐道。这在现实生活中,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到处自称为“贼”了。此外还有对web和书籍的不同知识产权观、对bbs和大字报的不同言论自由观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悖论,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伦理观与网络伦理观的对立和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无标识性。通常情况,人是生活在有标识状态中的。即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来看家庭(家族)关系、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们拥有的全部生存、生活与发展空间。即道德文往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但在网络时代,网民常常处于一种无标识状态: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形象、年龄,不知道他的信用程度、讲话的可靠性,更不能知道他的档案,甚至连他的性别也无法得知。因此,网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都明确一个事实,即是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文流。两种状态下人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在有标识状态下,人们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度规范的限制,而在无标识状态下,由于人们的心态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时要保持文明的言行无疑需要更好的道德修养、更高的“自律”水平。因此,网络伦理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

    3.现有法律控制手段的失灵。

    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社会是由众多无形的规范所支撑构架的,无形的是伦理道德,有形的是法律制度。人处于各种规范文织的约束中,但又缘于这些规范而与他人相联系,构建起社会的秩序。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基于网络技术形成的新生活形态;同时原有立法的滞后性又对网络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法制制约。

    而且,在网络法律制定中,还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于进行的问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传统的法律上,要求在知道起诉对象的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起诉,但网络本身的无标识性,任何人都可以用非真实的代号上网,屏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其次是法律贵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某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窃取了他人或国家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该黑客软件的网站是否该承担相关贵任?有人利用oicq或bbs进行非法宣传,那么其网站公司或负责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再次是法律的客体难以界定。在网络在线游戏中,有人窃取了某玩家的装备,那么这种虚拟的装备资源是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对这种装备的价值如何界定?这些都是现有的法律正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应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

      1.杜层月乏个人应共同制定并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由于网络是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从网络建立之初,就是人们自己为自己立法,自立规范,自己遵守。网络建成后,每一网络主体通过网络,都处在与自我、他人、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所包含和显现出来的共同要求,是网络道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定,都是一定网络主体的相应社会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的反映。

    我们一般认为以下四个原则为最基本的原则: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和允许原则。无害原则是网络伦理中的底线伦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至少是无害的。公正原则是人类一直追求和崇尚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它要求人们能够获得其应该得到的各种权益和好处,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尊重原则要求不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络不是“无人之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应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是可以被随意操纵、“计算”的纯粹的“数字化”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和粘贴的。允许原则是指涉及他人的行动的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得来。允许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网络共同体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我国团中央等部门在2001年12月4日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文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寄希望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络的道德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单一的网络技术是不可能具有情感、进行思想文流和社会文往的。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它只是一种载体,网络伦理的主体仍然是人,也就是利用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网络用户。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而网络主体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际创造者和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的主体,更是一切网络行为的道德评价者,是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不能有“只见律他,不见他律,只知律人,不知律已”的心态。在网络社会中,如果只有少数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严格自律,网络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文明的道德面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要从我做起,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形成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正确分析、理性地对待网上信息,坚持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利益出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

    3.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贵任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社会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的失范。因此,我们应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引入网络伦理中,使传统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更加凸现。

网络的起因例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14-01

教育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系统运行的载体,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影响着正常工作的运转。在网络建成的初期,安全问题可能还不突出,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网络上的各种数据急剧增加,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开始困扰我们。因此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和清除各种安全隐患和威胁。

一、教育信息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教育信息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数据的威胁;二是对网络设备的威胁。这些威胁可能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总结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

1、物理因素。从物理上讲,教育信息网络的安全是脆弱的,整个网络涉及设备分布极为广泛,任何个人或部门都不可能时刻对这些设备进行全面监控,任何安置在不能上锁的地方的设施,包括光缆、电缆、局域网、远程网等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网络的瘫痪,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如果是包含数据的软盘、光碟、主机等被盗,更会引起数据的丢失和泄露。

2、技术脆弱性因素。目前教育信息网络中局域网之间远程互连线路混杂,有电信、广电、联通、移动等多家,因此缺乏相应的统一安全机制,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此外,随着软件交流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3、操作人员的失误因素。教育网络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一个合法的用户在系统内可以执行各种操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权限分配限定用户的某些行为,以免故意或非故意地破坏。更多的安全措施必须由使用者来完成。使用者安全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4、管理因素。严格的管理是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很多网管都疏于这方面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思想麻痹,网络管理员配置不当或者网络应用升级不及时造成的安全漏洞、使用脆弱的用户口令、随意使用普通网络站点下载的软件、在防火墙内部架设拨号服务器却没有对账号认证等严格限制,舍不得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等,都造成了网络安全的隐患。

5、其他因素。一般来说,安全与方便通常是互相矛盾的。有些网管虽然知道自己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可能招致的攻击,但是出于管理协调方面的问题,却无法去更正。因为是大家一起在管理使用一个网络,包括用户数据更新管理、路由政策管理、数据流量统计管理、新服务开发管理、域名和地址管理等等。网络安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在服务层次上,处于对其他管理提供服务的地位上。这样,在与其他管理服务存在冲突的时候,网络安全往往需要作出让步。

二、实现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的对策

网络安全是指为了保护网络不受来自网络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不同属性的网络具有不同的安全需求。对于教育信息网络,受投资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全部最高强度的实施,但是正确的做法是分析网络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而着重解决,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实现整体网络安全需要依靠完备适当的网络安全策略和严格的管理来落实。

网络的安全策略就是针对网络的实际情况(被保护信息价值、被攻击危险性、可投入的资金),在网络管理的整个过程,具体对各种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取舍。网络的安全策略可以说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成本和效率的平衡。

教育信息网络包括各级教育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局域网,连接各级教育内部局域网的广域网,提供信息和社会化服务的国际互联网。它具有访问方式多样,用户群庞大,网络行为突发性较高等特点。网络的安全问题需要从网络规划设计阶段就仔细考虑,并在实际运行中严格管理。为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一般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安全技术策略。目前,网络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杀毒软件、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验证、存取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控制和安全协议等内容。

2、物理安全及其保障。物理安全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各种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网络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设备的安全问题。

3、网络安全管理。即使是一个完美的安全策略,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也是空纸一张。网络安全管理除了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外,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网络队伍。

4、网络安全的培训教育。除了对用户进行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必须让网络用户知道和了解一些安全策略:包括口令的选取、保存、更改周期、定期检查、保密。

5、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为保证网络系统发生灾难后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事件救援,灾难恢复计划及方案。备份磁带是在网络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灾难事件时最为重要的恢复和分析的手段和依据。网络运行部门应该制定完整的系统备份计划,并严格实施。备份计划中应包括网络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完全和增量备份的频度和责任人。

备份数据磁带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备份磁带,一方面可以恢复被破坏的系统和数据;另一方面需要定期地检验备份磁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定期的恢复演习对备份数据有效性进行鉴定,同时对网管人员数据恢复技术操作的演练做到遇问题不慌,从容应付,保障网络服务的提供。

网络的起因例9

 

关键词:网络伦理 伦理挑战 伦理原则 伦理建设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广泛的运用在金融、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中,并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自由的交流信息,沟通世界。网络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快捷、获取方便、其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并因此为人们广泛运用。网络时代改变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 

网络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便捷的同时,也使当今现实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新挑战。因此,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就成为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一、网络的伦理挑战 

随着互联网个人使用数量的急剧增长,全球性的网络社会已形成,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网络如同“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降低,网络交往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了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使人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 

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网络社会没有绝对的监管与准则,造成了管理与控制的困难,也因此从根本上导致了网络社会整体的伦理失范。网络本身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上人们的匿名性,网上行为的隐蔽性,以及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模式,这给网络的管理与约束加大了难度性。 

当我们以原有的道德准则去要求网络时,会发现原有的伦理观念的无力,因此,网络又给现实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是对现有伦理关系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本身的特点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地域性,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交往形式,这意味着现有的道德规范无法调节网络社会带来的人与网络、人与非实在的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现有伦理准则面临的巨大难题。面对网络对现有伦理的挑战,我们必须要进行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构,建立起网络伦理的规范体系和建设机制。 

二、网络的伦理原则 

网络伦理确立的在于要结合网络伦理关系自身的特点,归纳出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伦理法则。面对当前网络伦理危机,需要我们建立将网络的特点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而在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以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指导人们正确上网,正确行为,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在生活中,我们国家有优良的文化传统道德和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行动。但在虚拟空间的网络世界,在其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构建网络伦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更要考虑到网络社会的特殊性。

自由,宽容,无害的原则是网络伦理的原则。人们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可以跨越国界和超越信仰地交往和交流。网络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空间,因此想要在网络中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解决网上人们虚拟交往中的矛盾与碰撞,就必须提倡宽容的精神,它的前提是无害,这也是网络伦理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于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至少是无害的。人们不应该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给其他网络主体和网络空间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伤害。同时,还要确立起自由的准则,人们有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干涉别人的行为方式和压制网上言论自由,也允许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并且,在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的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网络伦理原则是构建网络道德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为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尺度,也为我们在进行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方向。 

三、网络伦理建设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必然存在一个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安全秩序。因此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如何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 

首先,从网络社会的主体本身而言,是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目前人们对网络伦理还不是很理解,旧道德与网络交叉中出现的较多不能很好处理的新问题,不知道如何合理的处理问题以及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因此,要加快网络伦理教育的步伐,、使伦理道德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全体国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准,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 

其次,加强法律、规范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仅靠自律约束上网行为不做违反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是不够的,因此,加强网络立法,通过法律建设进行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有力武器。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对网络上出现的种种违法行为进行管制和惩罚,可以通过有效和明细的法律规定,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最后,建立网上监督机制,保证网络伦理要求的实现,预防网络行为失范。 

网络的起因例10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社会已初具雏形,而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因特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一项关于“网络定义”的决议中指出:“‘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的惟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 )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 ) ,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 )’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网络在其诞生的三十多年后今天,正以无可抑制、日进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其提供的E-mail, W W W ,BBS,Online Chat,FTP,Telnet,Game等服务,使因特网用户和现在还不是因特网用户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网络把整个世界(有网络的地方)都联系了起来,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人,只要愿意,都可借助网络,即时、直接地进行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个性服务等蓬勃发展,处处都显示出互联网的与众不同的魅力。网络蕴藏着无尽的潜能,承载着无尽的信息,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而且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传统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载体,并创建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在形成了由计算机、因特网技术和使用网络人员所形成的网络社会。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诊释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它已不再单纯是技术,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已掺杂了许多人性化的因素,并且由于其技术的特性助长或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如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等形形色色的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犹如原子弹悬在网际空间,对网络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直接阻碍了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二、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

专家指出,科学的步伐,常常比伦理学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这一点对我们大家都构成某些严重的威胁。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由于信息技术形成的权力结构,其本身就具有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权利的不对称性。最明显的例子是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与一般公众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存在不对等性。网络技术专家、网络所有者凭借知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侵犯一般公众的信息权利或隐私权利,从而使后者受到损害。如几年前的“网络蚂蚁事件”的发生,作为免费下载软件的网络蚂蚁(NetAnts)以其使用简单、下载速度快等优点深受网民的喜爱。但当人们使用网络蚂蚁时,在自己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NetAnt,下载的机器会自动访问其它网站,甚至可能因之出现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人们开始关注到网络隐私问题。

其次,网络作为科学技术,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要求。网络技术、各种程序软件等都是由专门的网络专家们设计出来的,一种可能是,为人类造福的这些网络技术、程序软件可能由于网络理念、网络开发等的限制,本身就具有缺陷,可能会给黑客们留下“后门”,给用户带来损失。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由于道德认识的偏颇而从事于“黑客事业”,专门设计、编辑各种程序软件来破坏人们的正常网络生活,而对这些黑客们的“成果”,有时网络专家们也望洋兴叹,无法破解。这时就要求网络技术本身要不断提高并能够对一些破坏性的程序给予修复,但这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是无限的。因此,有观点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仅靠网络技术单方面是无法解决的。

2.现实社会道德观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出现,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其特殊的属性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伦理。然而网民不仅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的伦理观发生摩擦。如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窃贼与网络社会中的黑客就有不同伦理观:现实生活中,对窃贼是一片喊打之声,但在网络中,他们不叫窃贼了,而称之为“黑客”,这些黑客们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进入了别人的“家”(电脑)中,或大肆破坏,或窃取隐私,而对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甚至是崇拜。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黑客网站,BBS上也有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黑客们的文流,更有甚者,有些人以自己是黑客而津津乐道。这在现实生活中,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到处自称为“贼”了。此外还有对Web和书籍的不同知识产权观、对BBS和大字报的不同言论自由观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的悖论,它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伦理观与网络伦理观的对立和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无标识性。通常情况,人是生活在有标识状态中的。即从传统意义的道德交往来看家庭(家族)关系、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们拥有的全部生存、生活与发展空间。即道德文往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但在网络时代,网民常常处于一种无标识状态: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形象、年龄,不知道他的信用程度、讲话的可靠性,更不能知道他的档案,甚至连他的性别也无法得知。因此,网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都明确一个事实,即是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文流。两种状态下人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在有标识状态下,人们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度规范的限制,而在无标识状态下,由于人们的心态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时要保持文明的言行无疑需要更好的道德修养、更高的“自律”水平。因此,网络伦理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

3.现有法律控制手段的失灵。

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社会是由众多无形的规范所支撑构架的,无形的是伦理道德,有形的是法律制度。人处于各种规范文织的约束中,但又缘于这些规范而与他人相联系,构建起社会的秩序。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基于网络技术形成的新生活形态;同时原有立法的滞后性又对网络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法制制约。

而且,在网络法律制定中,还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于进行的问题。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传统的法律上,要求在知道起诉对象的名称的情况下进行起诉,但网络本身的无标识性,任何人都可以用非真实的代号上网,屏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其次是法律贵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某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窃取了他人或国家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该黑客软件的网站是否该承担相关贵任?有人利用OICQ或BBS进行非法宣传,那么其网站公司或负责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再次是法律的客体难以界定。在网络在线游戏中,有人窃取了某玩家的装备,那么这种虚拟的装备资源是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对这种装备的价值如何界定?这些都是现有的法律正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应克服过分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地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力求在开发、发展和使用网络技术的同时明确地把“以人为目的”的伦理意识注入其中,使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

1.杜层月乏个人应共同制定并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由于网络是人们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从网络建立之初,就是人们自己为自己立法,自立规范,自己遵守。网络建成后,每一网络主体通过网络,都处在与自我、他人、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所包含和显现出来的共同要求,是网络道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定,都是一定网络主体的相应社会利益、需要和价值追求的反映。

我们一般认为以下四个原则为最基本的原则: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和允许原则。无害原则是网络伦理中的底线伦理,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要求任何网络行为对他人、对网络环境至少是无害的。公正原则是人类一直追求和崇尚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是人类社会理性的充分体现,它要求人们能够获得其应该得到的各种权益和好处,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尊重原则要求不论网络如何技术化、虚拟化,网络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虚拟的人”,更不是机器。网络不是“无人之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要求网络主体之间应彼此尊重,不能把对方看成是可以被随意操纵、“计算”的纯粹的“数字化”符号,个人信息也不是可以任意复制和粘贴的。允许原则是指涉及他人的行动的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得来。允许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尊重他人的权利是网络共同体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我国团中央等部门在2001年12月4日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文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2.寄希望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网络的道德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单一的网络技术是不可能具有情感、进行思想文流和社会文往的。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它只是一种载体,网络伦理的主体仍然是人,也就是利用电脑及网络技术的网络用户。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而网络主体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实际创造者和制定者,又是网络道德实践、道德行为的主体,更是一切网络行为的道德评价者,是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实践中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不能有“只见律他,不见他律,只知律人,不知律已”的心态。在网络社会中,如果只有少数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严格自律,网络社会就不可能有一个文明的道德面貌。它要求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要从我做起,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形成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正确分析、理性地对待网上信息,坚持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利益出发,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道德。

3.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积极作用。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贵任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社会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的失范。因此,我们应整合传统伦理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引入网络伦理中,使传统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更加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