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市旅游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11-30 10:13:02

城市旅游经济

城市旅游经济例1

1.1宏观背景

从宏观方面说,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都有目共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高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的产业政策中已经明确了将住宅建设、信息、旅游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就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目前河南省以及新乡市领导也都认识到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发展本省本市的旅游业。比如:新乡市政府提出了“五城”共建策略,将新乡市建设成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信用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在很多地方实施了“拆房透绿”工程,将门面房、围墙拆掉,透出绿色为市容增色,同时建设了很多公共绿地,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除了绿化,还有道路设施的改善等,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为发展旅游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微观背景

就主体———旅游者方面而言,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升,余暇时间在增多,这就使旅游需求增加;就客体方面而言,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人文类旅游资源,拥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部级森林公园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2处等;各种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旅游、交通等都较为完备;旅行社等各种旅游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供给方面保障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新乡市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宏微观条件良好,要快速有效地发展新乡市旅游经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新乡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宣传

新乡市政府已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宣传上还做得不够。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首先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定位来宣传,才能起到作用,否则没有重点地宣传,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新乡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进行形象定位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从众多资源中找出一个亮点,让它成为新乡市的代名词,就像大家提起麦加就会联想到穆斯林一样。新乡市是众多姓氏的发源地,因此可以效仿麦加,在人们心中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想起祖先、想起自己的根,就会想到新乡。

定位之后,还要宣传,通过广泛地宣传扩大知名度,宣传时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此基础上再对本市的其他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以增加客源。

2.2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的风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得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还可以作为一个集散中心,带动周边县区的旅游发展,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城市建设。目前,新乡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

2.2.1交通规划中的问题很多交通要道如北干道、建设路等,在原本并不宽阔的自行车道上又划出了一排停车位,占去一多半车道,使很多人将自行车骑到了汽车道上,不仅难看,而且危险;同样会引起自行车转到汽车道上的还有道路排水问题,因为有些路段排水能力太差,一点小雨就能使地势较低的自行车道上布满积水,这些都需要改进。建议:开辟专门空地作为泊车位,不要占用道路,并加强停车方面的执法力度,同时也要设计好道路的排水设施。

2.2.2城市建设的实施问题在拆建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令人不解情况,例如:一条几百米长的路,花了近一年还没有建,有一些房子墙上写了大大的“拆”字,几个月下来也不见动静;更有在黄金地段矗立的一座被拆得千疮百孔的楼,楼上拆得只剩一圈没有窗户的墙,而一楼仍在照常营业,且持续大半年之久也无人问津。

这样的情形被游客看到后,新乡市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其损失将难以估量。建议:用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

2.3旅游产品及其客源市场的开发

新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比较分散,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学会取舍,将精力、财力集中在一些特色产品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产品可以作为重点来开发。

2.3.1寻根朝敬游

新乡具有寻根朝敬的良好资源条件,如:苏姓的发源地在辉县百泉苏门山;华夏林氏寻根地———比干庙,姜姓、吕姓、卢姓、崔姓等60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姜太公及其故里都在卫辉;原阳是娄姓、张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些都是人们寻根朝敬的重要资源和场所。中国人老祖宗的观念比较重,此项产品将吸引大批海内外相关姓氏家族的注意,便于新乡市在海内外知名度的提高。其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海外华人,因“叶落归根”是大多数海外华人的观念,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之地看看也是很多游子的梦想,如果能把这些客源吸引过来,将会使新乡市入境旅游人次大幅度攀升。像2003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郑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2.3.2红色旅游

新乡市的红色资源尤为丰富,是全国乡村干部名人最多、特色农村涌现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七里营刘庄及其干部史来贺四十年前就闻名全国,后来又有京华园的缔造者、全国乡镇干部楷模吴金印、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张荣锁等,将这些资源配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农家民风,极具开发潜力。此类产品的客源主要是那些积极要求进步、希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还包括那些没吃过苦、没经历过艰辛岁月的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使他们体会到创业的艰难;另外,也可以让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了解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3.3健康游

健康游产品的开发源自于前阶段流行的SARS疫情,经历过这样一场重大的灾难性疾病,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加,此时推出健康游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健康游可以利用自然山水作依托,辅以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项目或比赛之类,增加其大众参与性和趣味性,并将环保和卫生放在第一位。例如:就餐时实行“分餐制”。这一类产品主要先针对近距离游客推出,然后逐渐向外辐射,争取将来能吸引到国内各地的游客。

2.3.4中原饮食文化游

城市旅游经济例2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5-0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多的人开始有闲暇时间来参与旅游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精神及文化等方面的满足。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烟经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类新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从中国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5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旅游产业的低成本与高效益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繁荣了地区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成本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关系,地区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域位置等都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改变。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强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做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极大的就业率,因此对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大无疑造成第二产业的相对缩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偏移,导致城市产业的局部性调整。

其次,旅游产业本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发展,另外一旦出现外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本身也很难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自身产业萎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游客的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以及供需不均衡等,在影响第二产业产品生产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完善,带动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外在环境的稳定性,建立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框架,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脉络,进而有方向的扩大旅游经济份额,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产业结构。

(二)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

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高,相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讲,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缺乏。旅游经济对此类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交通、产品制造、酒店旅游、都市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深圳、上海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复杂,受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及部门,经济增长来源渠道广泛,经济结构日益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城市在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土地与资金,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内交通、经济、贸易等的发展,推动城市本身产业及布局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多种人造景观,以弥补城市的不足,进而完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突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与城市内涵。

(三)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旅游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推动人造景观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比如餐饮、交通、住宿、产品生产与消费等,另外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其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很大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针对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城市应该有计划的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使其更好的适应城市经济特点,保证自身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经济体系,同时鼓励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娱乐业、餐饮住宿业等的科学发展,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经济例3

虽然目前共享经济也给旅游城市带来不少冲击和挑战,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享经济对促进城市与旅游的全方位融合、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拓展城市自主灵活就业空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应对。

――深入推动共享经济与旅游城市融合发展。首先要准确把握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城市应用共享经济的理念,整合统筹旅游城市的公共服务、企业服务和个人服务资源,努力构建和谐有序的旅游目的地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在旅游城市的体验,不断提高服务性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方面的比重,鼓励城市居民与游客广泛深入地接触和交流,帮助游客获取包括个体旅游服务信息在内的各类旅游服务信息,为游客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创造条件。

城市旅游经济例4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城市旅游经济例5

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将进入崭新的共享经济时代,旅游天然是共享经济,而城市正是旅游共享经济的大本营、枢纽地。

首先,对应共享经济,旅游是天然的,从根本上共享。比如说,我们去看大足石刻,这么美的大足石刻绝不会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其他人就少看了一眼。大家可以同时看,可以轮流看,可以永恒地看,只要我们保护得当。这就是一种天然的共享经济概念。

其次,是城市发展的全面共享。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旅游的目的地,城市也是旅游的客源地。所以,反过来说一句话就是:城市是共享经济旅游发展的大本营、枢纽地。从城市的角度来说,共享经济的资源是非常普遍的,共享经济的模式正在不断产生,所以,城市发展全面共享对应旅游天然全面共享,就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好的领域。

通过分享共创共享,最终达到旅游城市间的共同创造和旅游共享

旅游共享是一个愿景,需要大家共同来创造。

首先是分享。当代社会的分享必然是平台化的分享,WTCF本身就是一个大平台,是给会员提供的平台,也是给旅游城市发展提供的平台,是网络化的平台,信息化的平台,是一个服务型的平台。

其次是共创。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经验、新的做法、新的模式产生。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共创,我们就要不断地把这些分散的东西集中起来,形成普适性。

最后是共享。一是市场的共享,是消费者的共享。一个旅游城市共享经济发展起来了,会给消费者提供很大的便利。二是发展的共享,即共享的层次性、区域性。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全面配置资源,全年配置资源,使资源的配置能够比较均衡化。三是理念的共享,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认同共享经济,因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在旅游业界也有争议。但共享经济是一个市场发展规律,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律。

以一流格局、一流环境、一流发展模式,形成世界一流的品质

重庆作为世界温泉之都、三峡游的龙头、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理所应当提升到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新高度。

城市旅游经济例6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摘要]旅游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以山西省晋城为例,其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政策、经济、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投资力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作者简介:陈艳玲(1986-),山西省高平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比重较高。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逐渐陷入困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约涉及109个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这种关联辐射功能,推动多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开展有效竞争,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1.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产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产业还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比其他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边远或内陆地区,对外联系面窄,信息不畅,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恰恰是一个跨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交汇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广泛宣传,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技术、人才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山西省晋城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和经济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政府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在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晋城市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还出台了《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8月又出台了《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2.经济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相应的就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多炭”城市晋城,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晋城市生产总值606亿元,比2008年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27108元,增长6.8%,按2009年平均汇率(6.831)计算达到3968美元。

(2)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普遍消费。2005—2009年晋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8911、3593元增加到15161、525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分别增长2.7%和7.9%(见表1)。

(二)资源和环境优势

1.晋城地处太行山的转折点,山地占据了全市辖区面积的3/4,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2.以宋金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1%,占到全省的46%。还流传着在这块土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3.晋城域内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80多处,占全省已知同类资源原始区点总量的10%左右。4.境内有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巴原之战遗址,还有许多军事关隘、古长城、堡寨,极富地方特色。

(三)区位和交通优势

1.拥有侯月、郑太铁路和晋焦、晋长、晋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2.晋城距洛阳、郑州、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人们可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3.与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相毗邻,拥有客源市场优势。4.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四周拱围着4县1市的数十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其拥有了产品网络优势。

三、晋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009年底,晋城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开发旅游景点25处,建成4A级景区5家,9个2A级景区,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其中A级景区和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山西省第一。(2)2009年底,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0家,二星级以上酒店24家,旅行社39家,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另外,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网。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9年,晋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3%,占晋城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04.5万美元,增长78.4%;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增长12.2%。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晋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见表2)。

3.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形成。(1)市财政从2003—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目前,晋城市财政仅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企业资金返回两项资金投入就达到4856万元。(2)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像皇城村投资3.3亿元,开发出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竹林山煤矿投资2.1亿元开发4A级蟒河景区等。到2009年底,晋城以煤炭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投入旅游行业资金达到27.6亿元,大大加快了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晋城市不管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在旅游总收入水平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晋城市国内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晋城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9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晋中市(37.0%)相差24.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8.4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朔州市(38.7%)相差26.4个百分点。

2.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1)规模化景区景点少,整合性低。晋城市景点不到旅游资源总量的一半,且各旅游景区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2)在娱乐、购物这两大板块上,景区几乎没有娱乐内容,游客在景点的逗留时间很短。(3)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4)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到达一些偏僻景点的交通不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尽管政府提出要将晋城打造成全国甚至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构想,但实现这个构想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条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设计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解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政府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调度和配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寻求,用地审批等各类瓶颈问题,化解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运行中的矛盾。

4.投资力度不足,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对旅游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晋城市旅游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政府投资和煤炭企业开发旅游的投入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地域边缘性和城市吸引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导致旅游形式大多为过境旅游,而非目的地旅游,多数景区的收入来自门票,人均花费不高,旅游的拉动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延展,连带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见图2)。

四、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办节、联谊、会议等多种活动对晋城市的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媒体促销,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来晋城采访,策划制作晋城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宣传品,扩大对外影响。健全“晋城旅游”信息网,强化市内外整体互动宣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建立双赢互惠机制。

(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集体、私人、外商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展以旅行社为中介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试点工作,以节约社会交通成本。研发精品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品牌。晋城市应以特色人文资源为素材,推广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扶持泽州甜柿、泽州红山楂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石雕、石刻等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鼓励市内定点旅游商店、景点景区销售本市的旅游商品。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新建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等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成立由市、县两级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领导组”,明确任务、职责;将“十二五”规划内容进行分解,确定量化发展目标。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从外事、文化等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职能的优化组配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行政资源,在引导性资金安排使用上,给旅游产业以倾斜性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县两级都要实现旅游专项资金单列,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市、县财政在当年安排旅游事业费的基础上,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产业,兴办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与周边地市景区的游览联动机制,达到双赢。

城市旅游经济例7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WWw.133229.COm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5.不受季节影响。一般旅游,由于旅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每年的春秋两季,尤其是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旺季。游客可能会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而放弃一次旅行计划。但是会展旅游,尤其是会议旅游,因为他们是在会展或是会议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因此弥补了旅游业的不均衡性,增加了旅游淡季的营业收入,而且还促进了旅馆业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在法国一年举办的700多个国际会议中,巴黎占了400 多个,1998年,巴黎的会展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0 亿法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都;2002 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 次,游客达734 万人次,使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 亿元[3]。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昆明市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会展期间,参加者近千万人,均告爆满,出入昆明的飞机票、火车票也售罄。大批游客如潮水般涌入,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宾馆、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仅前九个月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元,同比增长62.45%,旅游外汇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长31.8%[4]。可见会展行业的发展,给会展的举办城市创造了丰厚利润和空前繁荣。

2.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 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上海有四大著名展览场馆,2000 年上海举办了199 场展览会,而apec 会议更是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地位。再看广州,中国最大的广交会每届成交额超过150 亿美元,带来的直接收入是60 亿元人民币。有资料称,广州一次大型会展,其投入和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之比是1∶10 。北京在举办奥运会成功后,发展会展旅游更有优势。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9[5]。

3.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4.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

5.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据统计,在香港每年会展业大约可提供90 000 个就业机会,1996 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 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 亿马克的利润及45 亿马克的税收。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得知,每增加1 000 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在中国,专家预计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相对弱一些,但无论如何,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会展旅游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城市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另外,会展旅游可以与旅游消费券联系起来。发放旅游消费券也是拉动旅游消费的一种方式。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认为,旅游消费券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88 [6],也就是说,消费者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88个百分点,因而“乘数效应”明显。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3]魏园园.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城市旅游经济例8

[中途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概况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38个县(市、区):(1)南昌市整个行政区划:南昌市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 、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2)九江:九江市区(庐山区、浔阳区) 、九江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昌县、彭泽县、瑞昌市;(3)上饶: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4)宜春: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5)景德镇市整个行政区划:景德镇市区(昌江区、珠山区)、 浮梁县、乐平市;(6)鹰潭市整个行政区划:鹰潭市区(月湖区) 、余江县、贵溪市;(7)新余:新余市区(渝水区);(8)抚州:抚州市区(临川区) 、东乡县。

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特色旅游业资源丰富

江西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2个和国家4A旅游景区22个,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却分别占有6个和11个,江西省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该区域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一)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南昌是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和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小平旧居。上饶曾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饶集中营旧址和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九江曾是八一起义策源地和起义主力部队的出发地,也是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庐山中四路286号别墅、马迥岭火车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和万家岭战役遗迹。鹰潭曾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上清镇会师旧址、贵溪周坊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贵溪“四门山”红色堡垒旧址等。景德镇有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瑶里改编旧址。

(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各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密度大。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都各具特色。南昌围绕城市做文章,结合历史,突出历史文化名城、英雄之都和现代动感都会的时空特色;上饶依托山水资源开发,凸显名山(三清山)文化、道教文化和鄱阳湖水文化;九江则以山水文化,形成名山(庐山)文化、佛教文化、港口文化和茶文化等为旅游特色。鹰潭的旅游特色体现在“一山(龙虎山)”和“一铜(铜文化)”上。景德镇的旅游特色则体现在瓷都、名茶和古镇的传统文化上。这种差异性迎合了旅游类型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近年来,江西省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旅游区在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旅游资源、入境旅游人数,海事旅游收入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是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一)入境旅游收汇

本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收汇水平主要以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和九江市四市入境旅游收入数据为依据,这样选取的理由是因为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来说无论旅游资源数量还是旅游资源,都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市。另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包含南昌市、景德镇市和鹰潭市,且九江市除修水县外其他的行政区域都包括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对于其他各市来说都只涉及部分县市,且旅游资源少而分散,质量也不高,因此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影响不是很大。以四市为基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收汇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09年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和鹰潭市的旅游收入额占整个江西省的五到六成,再加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县市的旅游收汇额会更高。在表2中显示有的年份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比重从未低于55%。这进一步证实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的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江西省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入境旅游人数

遵从上述方法对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人数分析。以四市入境旅游人次为基础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人数具体情况如表5。

从表5可以发现,仅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四市入境旅游人数历年都占到五成以上,有些年份达到六成以上。虽然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都在五成以上。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整个江西省旅游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带动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龙头作用。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素质高的旅游人才,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同时,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有些人认为旅游只是一项经济活动,从而削弱了整个社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够便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滞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致使鄱阳湖地区的交通不通畅。环线高速浙江段、安徽段尚未建成,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不够完善。高等级公路较少;铁路运力不足;南昌、九江、景德镇机场等级编低,国际航线屈指可数,难以满足游客出入境的需要

(三)旅游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缺少统一的指导推进机制

合理的旅游区空间布局能够促使区域旅游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交通通达性较差等因素,导致旅游产业布局不合理,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另外,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建设尚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也缺少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指导推进工作。

(四)金融业发展滞后, 旅游业缺乏资金支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以红色革命历史旧址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由于历史旧址和生态环保产业的修复和保护对资金需求较大,投资和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稳定。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滞后,金融业也相对滞后,致使旅游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五、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全省实力最雄厚的高等院校。区内有211国家重点大学--南昌大学、有财经类高校--江西财经大学和师范类高校--江西师范大学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以高校为基地,建立人才培养中心,加强该地区旅游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有效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有关部门要注重旅游业对外宣传工作,为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要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旅游景点和风景名胜区。

(三)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发展城际高速公路和铁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来加强区域内各旅游景点的联系与合作。

(四)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

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内各旅游企业间的联系合作,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区域旅游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五)加大对鄱区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利于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深化现有旅游资源,使该区域旅游业朝着标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城市旅游经济例9

关键词:体育旅游 城市 经济发展 对策

1 前言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扩大市场需求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之一。

2 体育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时,将体育划入第三产业,体育旅游业就成了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产业。体育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标志着体育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2.1 体育旅游能拓宽消费领域, 促进货币回笼。

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增长趋势,使得花钱买健康成为社会时尚。当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体育旅游消费支出也成为消费构成中的一部分。体育旅游作为无形产品可以拓宽居民的消费领域,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健康、审美等发展需求,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展体育旅游,开发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城市的GDP,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能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促进货币回笼。

2.2 体育旅游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体育旅游产业链较传统旅游业更长,涉及运动器材、体育服装、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培训服务等行业。体育旅游经营者要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康、教、购、娱等一体化服务。因此他们必须以体育联动商贸、信息、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客源共享,以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为纽带,与信息、市场、网络等新经济要素融合,因此体育旅游业的关联程度更高,带动性更强,所创造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也更大。据美国经济学家卡恩R•F提出的乘数理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显示着发展体育旅游的巨大经济潜力,并且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体育旅游能扩大国际交流,促进改革开放。

通过体育旅游活动,一些体育专业的专家、教授和其它各类专业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等等,过在中国旅游期间与我国各方人士接触,对中国的国情、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有了真实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还带来了大量的最新科技信息,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使我们能更快、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从而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资料表明,1979~1992年,我国旅游业吸收外资占同期全国利用外资的1/ 4。[1]因此, 体育旅游对扩大国际交往合作,促进对外开发,深化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2.4 体育旅游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

体育旅游属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以提供劳务服务商品为主,满足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多方面要求,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既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近20年来发展喜人,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据统计,1996年仅全国国际旅游业就直接吸纳就业人员111.6万人[2]。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缓解就业压力、将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5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体育旅游能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落后地区兴旺发达。一些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以及一些部级的贫困县,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许多体育旅游活动使地方经济收入增加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例如,我国湖南省南岳景区,1995年旅游业综合收入达311亿元,占当地经济总量的65 %,再如山东蓬莱、川东小三峡、大连冰浴沟等地, 都是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使其摆脱了贫困落后状态。[1]

3 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业起步较晚,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需求与体育旅游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矛盾,市场堪忧,中国的体育旅游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其良性的发展。

3.1 政府部门应重视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协调发展,以防止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

3.2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将体育旅游概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体育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盈利、再开发的良性循环。

3.3 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为体育旅游者提供完备周到的服务。

3.4 加强对大型体育比赛的申办和组织工作,进一步推动主办国家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5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体育旅游安全管理。

3.6 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3.7 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显示其丰富价值,突出地方特色。

4 小结

体育旅游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旅游市场的一种新型项目,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体育旅游必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将不断完善,体育旅游有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支点。

城市旅游经济例10

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润滑剂作用。

二、生态旅游对城市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即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每次分配而增加,最终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可以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由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当地政府或居民所带来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而由旅游地的直接收入诱发形成的收入构成间接影响。比如,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得以增加,当地政府又把这些财政税收用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就对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构成间接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沈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